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共3篇)
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 篇1
赴韶山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5月26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组长及监察室主任在安福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暨加强基层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和落实情况督促会议。首先安福县国土资源局张局长就会议在安福召开作了欢迎致词,然后各县(区)、市对干部作风集中整治自查自纠阶段交叉检查情况作了汇报发言,市局纪检组长宋书记就国土资源部工治办来我市督促检查作了重要讲话及布置了当前的工作。下午,宋书记带领大家去韶山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27日,大家先后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馆等地,聆听了有关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讲解,深切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为党献身的革命精神。在毛泽东铜像前,吉安市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干部汇聚在伟人的铜像下,用别致的花篮,虔诚的鞠躬,深情的仰望,怀着敬仰与怀念,热爱与感激之情,怀念着这位永垂不朽的韶山的儿子毛泽东——这位真正的伟人。
通过本次学习教育,大家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了洗礼,觉悟得到了提高,身心得到了调整,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土资源事业工作中去,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吉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 篇2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风姿俊秀的莒县蟠龙山革命烈士陵园。蟠龙山是一座纪念先烈们丰功伟绩的丰碑。它铭记着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保家卫国而壮烈捐躯的爱国壮举,也铭记着先烈们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它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激励后人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这里静静地躺着889名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其中无名烈士344名,从1982年开始,莒县就以蟠龙山革命烈士陵园为基地,利用清明节,组织干部群众、青年民兵、中小学生到陵园为烈士扫墓。有王尽美、曹吉亭、王玉璞等一批著名的烈士传略,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座座的墓碑是他们对于革命奉献的最好诠释,站在那里使我们深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的洗礼。特别是在那里我看到一首特别的诗词,“故莒之土,黄海之边,挥戈向前,苦战八年;为我群众,瞬息未倦,尔虽牺牲,英名万年;后者我辈,继承向前,不到胜利,绝不中断。”这首诗词是是纪念一位革命先烈吉亭同志的。其中深刻评价了他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对于敌人的愤恨。我们站在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前深刻默哀,通过这种形式来缅怀先烈,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坚定理想信念,纪念牺牲的烈士。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即山东省政府旧址)来近距离感受这支威武之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解放后,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一直被保留。1996年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5师旧址主要有:“115师作战指挥部陈列室”、“肖华办公起居室”、“罗荣桓办公起居室”等。1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按照党的洛川会议的决定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共编制三个师,即115师、120师和129师。115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八年抗战中,她转战山西,挺进山东,同日伪作战2.6万余次,歼敌51万人,部队从1.5万人发展到27万人。115师司令部从1939年由山西挺进山东,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山东七年之久,其中115师司令部和山东党政机关在莒南达4年之久。115师这支英勇善战的铁血雄师,用她一系列的辉煌战绩,塑造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黎玉、陈光、肖华、朱瑞、谷牧等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的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原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曾说:革命战争年代莒南人民对我们支援很大,我们在莒南住过四年之多,山东军区、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省参议会在抗战后期都住在莒南县,莒南县是山东省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解放战争时期,115师及山东军区为北占东北、南下长江、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8月13日,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改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为山东省政府,选举黎玉为省政府主席。8月13日,黎玉主席签发布告,昭告全省:山东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职权。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辖公安总局、财政厅、民政厅、实业厅、司法厅、教育厅及卫生总局7个厅局,分别住在三元、四喜、五柳、慎余、安仁、三余、燕喜7个堂号内办公。
我们来近距离感受这只威武之师的军魂,走进八路军115师旧址,我们仿佛又重临革命时期的司令部,让我们深深为这支部队的力量所折服。每到一处,我们均认真观看了文史资料和革命文物。重温了罗荣桓、黎玉、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的奋斗历程、八路军115师的卓著功勋和山东省政府成立、成长及壮大的艰难历程。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对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鲁东南东烈士陵园。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在历史的长河里,革命烈士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今天我怀着致敬的心情重温故乡的沂蒙情缘。广场两侧建有长二十余米米的仿古烈士英名录纪念碑和芳名碑。烈士英名录纪念碑镌刻着全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卫国戍边、抢险救灾中牺牲的2270名烈士及在莒南县牺牲的108位外籍烈士英名。说到这里,心情便不由自主的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花献给在斗争中牺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字便匆匆离开这个世界的无名英雄,并默哀三分钟,深深缅怀他们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为了中国人民的献身的精神。之后我们还参观了由著名人士题词的碑林、革命烈士雕塑园,身在陵园内缅怀之情油然而生。烈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每个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我站在赤眉山上,望着陵园内那长长的碑林,那一个个刻在冷冷碑石上的名字本该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他们却长眠于此,他们有的走的时候还不如我一般大,他们的人生那么短暂,他们的幸福从何谈起,可他们坦然的面对了生死,面对了自己的信仰。一种信仰最大的号召力就是让人们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中国共产党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在了任何一个以民族为重人的心里。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作为“莒南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联系机制,经常配合组织学生到陵园瞻仰革命英烈,学习英烈事迹,举行多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据了解,陵园每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学生等都在两万人次以上,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沂蒙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我们来认真学习抗战历史,细心领会沂蒙精神,积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学生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渊子崖村抗日保卫战的历史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当年参加过抗日自卫战村民的后代、现在渊子崖村英雄纪念碑的看护人林祥松老人,在给队员们讲述这段历史时显得非常激动。天气炎热,老人在讲述时汗如雨下,但依然字句铿锵,让实践队员深深地感受到了当年抗日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
“虽然我们牺牲了147人,只打死121个小鬼子,但是从人员的数量和武器装备上,我们的祖辈当年能够坚持到这种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已经可以算是一场胜利的自卫战。当年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战果,正是源于全村老少爷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决心。”林祥松老人坚定地说,也深深地鼓舞了我们。参观完抗日英雄纪念碑后,“老人的讲述让我们倍受鼓舞,我们对先烈充满敬佩和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我们会大力继承和发扬这种团结统一、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我们山东省第一团支部成立之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成立地,位于莒南县筵宾镇金沟官庄村,该村位于镇驻地以西4公里处,距县城15公里。2006年,为庆祝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60周年,对整个纪念场所进行了重新修缮。新修缮的纪念场馆占地15亩,建筑面积732平方米,设有展览馆、会议室、青年之家、科技书屋、老年活动中心,以及警务室、党员电教室、接待室等;并建有纪念碑、门球场、篮球场以及纪念场所附属的社区服务中心,包括洗浴中心、农资中心、超市、卫生室等32间场所。同时,还重点对展览室进行重新规划、布展。新展览室以沂蒙老区为背景,以山东运史为主线,以共青团的光辉里程为主要内容,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布好展览的基础上还编写了一本山东纪念文集。纪念展的名称定为《青春的火炬》,纪念文集的书名定为《团旗在这里飘扬》,由中国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儿童中心、原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王照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老前辈程金瑞为该书题词。
听了烈士们的事迹,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蝎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正是靠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一定要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此次的红色之旅,不仅让我们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我们来到圣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挟来的。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我来说,这次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处风景,所见到的每一件物品,却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魄力,给我们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发扬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努力创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真正起到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关系的作用,我们要把红色革命的传统与精神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 篇3
(3篇)
参观延安革命胜地红色之旅心得体会范本一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单位策划了这次参观延安革命胜地的红色之旅。
久居张家口,享受于舒适的生活,在出发前,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却还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窑洞的时候一定觉得很希奇,可是久居于窑洞的那些老区人民啊,却受到地理状况等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饱受缺水之苦。据说,延安住窑洞的百姓,一年到头竟然只能洗一次澡,这着实让我们瞠目结舌——老区人民生活之艰苦深深地楸动着我们每一位的心!
我们,参观的非常多的革命先辈办公处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简朴而又庄重。革命先辈,总是怕投身革命的时间不够似的,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这样就可以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去工作。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线将士们奋勇杀敌,而我们的革命先辈,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正是他们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宝塔山到枣园,杨家岭,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趟生动的党课教育。
我将把这次“红色旅游”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工作和学习当中。翼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不断的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勤于学习,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观延安革命胜地红色之旅心得体会范本二
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短短的一周里,在延安市委党校通过课堂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激情教学、情景体验和社会实践,亲身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了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
我们在延安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中央大会堂(旧址)、杨家岭、延安革命博物馆,宝塔山、枣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工作过地方,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通过丰富的人物模型、历史图片、翔实的文字介绍,了解了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没有延安,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延安的十三年是艰苦的十三年,奋斗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延安同志们精神、劳模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生动的诠释。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们更需要将他发扬光大。
结合工作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抓落实的水平和执行力。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以地质工作为主线,深化“矿地融合”,强化地质工作能力建设,扩大服务领域,稳定矿产地质工作,发展广义地质工作,不断提升地矿工作融入地方的影响力;强化事业发展使命感,加快复合肥厂各项工作向前推进,统筹规划产、购、销三方面人才培养计划与储备,选拔一批有干劲、有闯劲、有责任心、有能力的青年职工进入生产、销售、行政等管理岗位,加快复合肥厂人才梯队建设;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市场化商业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带头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三是要摆正位置,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把心思谋在发展上,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问政于职工、问需于职工,使工作决策“接地气”、顺民意;使重点更聚集、举措更实在、精力更投入、落实更到位,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
这一趟红色之旅,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张思德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让地矿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观延安革命胜地红色之旅心得体会范本三
12月3日,在院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其他党员同志共计52人赴陕西延安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教育之旅。
进入延安境内后,望着外边厚重的黄土高坡,一下子就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到达延安后,顾不上休息,我们首先来到了宝塔山。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远眺对面的清凉山、凤凰山,巍巍宝塔山的形象瞬间在脑海中便高大起来。
12月4日上午,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丰富的人物模型、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再现了革命延安当年的光辉历史。我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革命领导人所用的手枪、背包、干粮袋,还有为了打破日军及国民党政府对延安经济封锁,我党为了生产自救而所用的棉花纺车、农具等。站立在那些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枪面前,我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和高昂的革命斗志,顿使我久久肃立,思绪万千。
在王家坪、杨家岭及枣园,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无不生动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杨家岭,我看到了中共七大旧址,一个充满了神圣的地方,墙壁上的照片记录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每一件事都已载入历史。在会址后面的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那就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住所。一座低矮的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子,山坡里开凿出来的三间窑洞,屋里一桌、一椅、一床,简陋到无法再简陋,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生活了八年的地方!也就是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下,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就是在那一盏盏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的光辉著作。在枣园中央五大书记铜像前,面对鲜艳的党旗,我紧握双拳,重温了入党誓词,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12月4日下午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梁家河。在村史馆,我深深被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情怀所感动,他当年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引进沼气,为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而后,我们又参观了知青旧居,深刻感受了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艰苦奋斗岁月。
【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推荐阅读:
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09-25
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探析12-30
青年马克思骨干培训心得体会06-06
青年马克思课程学习心得与总结09-26
青年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主题教育07-30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07-28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11-04
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策划08-29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06-21
建测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挂职总结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