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

2024-06-15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 篇1

参观校史馆的观后感

校史是一个学校在时间岁月中的痕迹,它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光辉岁月。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应技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应技大的辉煌与不凡!

在校史馆中我们追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沧桑足迹、品读应技大的62年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史馆将应技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应技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校史馆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及其前身学校的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分为序馆、历程馆、新校馆、专题馆四个部分,采用动态多媒体技术与静态展板实物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六十二年来,学校不断传承创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坚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把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走“协同发展”之路。学校要继续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工程师文化,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新活力。要积极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升级和转型,全方位构建产学研协同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践行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责任,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勇往直前。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我们应技大人要在马列主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百年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应技大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传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应技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应技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校史馆参观心得 篇2

共青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

学生支部 纪 检 部 刘 祥 海

参观心得

--人文学院10公管刘祥海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强校,桃李芬芳,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大学。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2003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心得. 篇3

制药1403班张兰飞1160214314 昨天,我很荣幸的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对我校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也为自己身为一名江大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历史上的原江南大学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1952年

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等新建高校。锡轻工大学原名无锡轻工业学院筹建于1956年,前身是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东迁无锡独立成院。1995年2月

学。曾先后隶属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轻工业部、中国轻工总会。2001年1月4日经教育部批准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和无锡轻工大学合组建新的江南大学。

百年历史,薪火传承。江南大学的历史在曲折中发展然而即便是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江大的发展依然没有被阻断,江大依然挺立至今。这是因为无数的仁人志士不顾一切的为教育事业的付出与努力。张之洞、钱穆、顾毓秀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值得我们每一位江大人铭记。大学‘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百年来,大师们的精神让我们仰望。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而江南大学也在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今天,江大人只有高扬育人第一、独尊科学、善于创新、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崇尚民主、韬光养晦的大学精神,才能不愧对21世纪的辉煌。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先人,国家为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更应增强自己的责任、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课内外知识,增强自控力,提高效率。发扬“笃学尚行,止于至善”训。为江南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有一天,我们不仅以江大为荣,相信江大也会以我们为荣!参观校史馆,让我了解了江大的前身以及现在,那江南大学的未来靠谁来塑造,靠谁来书写,靠新一代的江大学子,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刻苦钻研,创新实践,跨领域合作,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我们应珍惜大学四年,学到更多知识,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迸发青春活力,展耀青春。完善自我,参观了校史馆,让我对江大多一分崇敬和感慨,让我多一份斗志,让我从迷茫的大学新生活中找到目标,找到自信。

参观冰雕馆的小学作文 篇4

一进门,一股寒气便迎面而来,“啊—阿嚏。”这里真是太冷了,我穿着羽绒服外面还裹着棉衣都会一个劲地打喷嚏呢!

忽然,一道用“白玉”制成的城墙跳入我的眼帘,咦,这些似乎不太像白玉呀?仔细一瞧,哇!这是冰做的!环顾四周,一只可爱的小熊猫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它挺着个啤酒肚,忽闪着大眼睛,双手抱着竹子,对我们说:“新年快乐。祝你们在冰雕馆玩得开心!”

接受了小熊猫的祝福,经过了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又看到了一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冰制的六角亭。这亭子,玲珑剔透,六角微翘,冰檐冰柱,精细得很,就连檐上的瓦片都雕刻得棱角分明。亭中,还有几枚古色古香的冰凳。我兴奋地冲上去,坐在冰凳上,感觉凉凉的,却没有一丝水气,真神奇。摸着冰桌,嗯,又凉又滑,好似一块鹅卵石。这真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还有一座巧夺天工的.冰制牌坊。那牌坊既漂亮又高大,两边屹立着两只雄壮威猛的冰狮子,它们仿佛是牌坊的守护神,威严地打量着我们,令我不寒而战,庄严极了。牌坊的梁上还雕有精美的鹤图和龟图,活灵活现,寓意着延年益寿的含义。

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5

作为江南大学的一员,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江大,那么校史馆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怀着好奇与冲动我走进了江大的校史馆,据说校史馆是回顾为了江南大学百余年的风雨征程,追寻江大人五十载的奋进求索,展示江大的办学成就与学科特色而在校庆五十周年之际筹建的。所以我更加好奇。

江南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物化凝炼和具体体现,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校史馆位于公益图书馆一楼,展区面积760平方米,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一进入校史馆,映入眼帘的就是现在的江南大学的立体图,站在他的身边,我和同学很快的就发现了自己的宿舍所在地,看着江大的布局,突然发现其实江大的很多地方我都没逛过,当时感觉整个江大都待在了我的面前,我不得不说,江大,不枉称为“生态校园,曲水流觞”。接着我们就进到了三江师范学堂,里面的第一部分就是“金陵典学”,墙上的图片与年代的组合很清楚的说明了江南大学的前身,从三江师范学堂到二江师范学堂再到其他„„这在 无疑中很好的说明了江南大学的历史背景。作为江大的学子,我们都知道江大是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在2001年合并而成的,但是如果你没踏进校史馆,可能都不知道还有三江师范学堂这一前身吧。“金陵典学”比较有历史的气息,接着我们就到了“学海无涯”的那一部分,这里面记载了江南大学的许多成就和辉煌,尤其是食品学院和物联网学院的,虽然没有商学院的,心里不免有些不平衡,但都是江大人,所以郁闷也只是一时的,心里还是很高兴江大能有这样的成绩。在 校史馆里无论是那一部分的介绍都非常的详细和清楚,在“桃李芬芳”中,你能感受到老师的伟大和辛苦;在“群星璀璨”中,你或许会产生嫉妒,但更多的是羡慕,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成就;在“雨露甘霖”里,你会被深深的感动。在一处长廊里陈列着各大名校

在江大五年校庆之日送来的贺礼,这也说明了江南大学在其他的兄弟姐妹校中声望还是不言而喻的。

在校史馆里粗略的浏览了一遍,刚准备离开时不知道我们触到了什么按钮,校史馆里响起了音乐,带着好奇就上前听了一下声音的来源,最后发现竟是江大的校歌,“太湖之滨„„„„”优美的旋律不时的响起,我们的心情就开始有了些变化,老实说,来江大那么长时间了,我还没听过江大的校歌呢。今天无意中遇到了,心里真高兴。

校史馆参观学习感想 篇6

2017级教育一班 教育学原理 李会丽 172200338 2017年10月18日下午,我作为一名研一新生跟随组织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进入展馆的那一刻,胸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海师大创建于1954年,至今已经走过63年的历史,校史馆西数着这一路的悲与喜,或沧桑,或蓬勃,或一路高歌;全面、具体、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师大波澜壮阔的奋进历史。如今,我通过校史馆中陈列的景物去回顾那段历史,我在静谧的空间中与历史中斑驳的旧时光倾情相遇,在一帧桢定格的师大校园中漫步,去感受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的记忆,我渐渐感受到了校史馆给我们这些后人想要传递的理念,那就是传承与求索。

一进门的这一版块记录了上海师范大学建校至今的历史轨迹,一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师大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了五大部分:1954-1958年,学校诞生,艰苦创业;1958-1966年,师院成立,稳步前进;1966-1978年,十年文革,五校合并;1978-1994年,恢复整顿,振兴开拓;1994-至今是抓住机遇,跨越转型。一路走来,其中发展与改革的艰辛只有师大和师大人才能体会,学校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秉承“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漫步于校史馆,追寻师大厚重的历史轨迹,感动于师大“师道永恒”的精神。

走过师大建校至今的历史轨迹,抬眼望去便看到瞩目的几个大字,“奋发图强”、“立足根本”,这一版块展现了师大人坚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一片丹心,坚持在学科领域、学术领域奋发图强,坚持在国际交流领域开拓进取的求索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始终怀着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心怀天下的信念,汇集了一群大师,培养了一批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大家如星光璀璨,照亮我们每个学子前进的方向。他们沉睡在时光中,但留下来的辉煌成就,是一种守望者的凝思,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师大人。

校史馆集校史展览、校史文物征集与收藏、校史研究三大功能于一体,是传统教育的课堂,活跃校园的舞台,宣传学校的窗口,校史研究的基地,联系校友的桥梁。对于我自己来说,作为师大的一份子,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师大的前进和发展添砖加瓦,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求学期间用功读书、认真钻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在走出校门后,也不愧为师大的一员。

参观杭州市方志馆的作文 篇7

中式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美。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杭州市方志馆,它原来的主人是当时的大商人胡雪岩的管家。我们从小门进去,眼前是一片绿色,有一些由一片片小树桩拼成的小路,可以玩“跳房子”,旁边是一片草地,就像一块翠绿的地毯,还有一条被很多小石头盖住的渠道,工作人员解释说:这里本来应该有水比较好看,因为考古学家说这下面是南宋遗址,不能挖下去,只能用小石子撒在上面代替水景。

我们顺着弯弯的小路,旁边有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漂亮极了。前面有一座亭子,亭子上面有一些小方格组成的图案,屋顶上有很多向中间集中的`皱纹。亭子前面是一些由石头凿成的台阶,有一块石头上还刻着“梅坡”,妈妈说是因为这个地方种满了梅花,而从地面到亭子上又正好是一个坡,所以简称“梅坡”。我们继续往前面走,前面的地上有一面“南宋德寿宫园林分布示意图”,墙上还有一副描述当时人们生活的画,画是被刻出来的,整幅画都由黑色的底色和白色的线条组成的,而古代的装饰都是很精致的。

参观铁人馆和校史馆有感 篇8

阳春三月,春色满园。在这怡人的春风里,我们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先后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文化,2011年10月11日,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诞辰88周年,西安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落成开馆。这是除大庆,玉门以外,国内建成开放的第三座铁人纪念馆。纪念馆以陈列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为主。共分为苦难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亲切关怀,精神永存8个部分。采用实物,雕塑,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再现铁人王进喜的一生,并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虽然已在石油大学学习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但如此近距离的感受铁人精神还是第一次。看着铁人王进喜为石油奋斗的一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呐喊,我再一次感受到“铁人精神”的震撼,使我切身领悟了铁人精神的实质。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墙上写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想想当年石油会战的状态,就知道当时能够说出这样的誓言绝对是基于对伟大事业的热爱。虽然我们没有身处那个时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深刻表现了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创业年代,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点燃祖国石油事业的大无畏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把当年的一幕幕动人场面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一幕幕灼人的激情,久久的在心中激荡。是我们在激动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到“铁人精神的实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石油工人队伍。他们使我们想到的绝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我们对共和国一个壮丽历史时代和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铁人也早已逝去,但是“铁人精神”却永垂不朽。如今,作为西安石油大学的一名学生,“铁人精神”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在铁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后,我们来到了“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大门上悬挂的牌匾上的九个大字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先生亲笔书写。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便是我们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全貌立体图,气势恢宏,令人神往。在后面的墙上刻着我们的校训:团结、勤奋、求是、创新。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我们仔细参观了校史馆的各个展区。我们从校史馆中了解到石油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记录了石油大学六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展示了石油大学积蓄着的不竭的前进动力。

西安石油大学肇始于1951年的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为适应石油工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58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在西安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安石油学院。1969年,学院因“文革”而停办。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石油学院恢复重建。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为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西安石油大学协议。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园,新校区位于西安市户县西安沣京工业园。

经过参观,我们看到了石油大学的过去,这些取得的成绩已载入了史册,但我们现在仍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西安石油大学是一片孕育着激情和自由,文明和创新的沃土,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在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默默地奉献着。现在石油大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有活力和挑战性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在大学学些什么,今后的路怎么走,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赶超已经取得的辉煌,为石大书写新的华章。

上一篇:青年马克思之旅赴红色革命根据地下一篇:新入职职工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