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

2024-07-22

读相约星期二(精选12篇)

读相约星期二 篇1

平平淡淡的生活,开开心心做事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对生死,总感觉这个话题太沉重,太有内涵,《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读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余味无穷,感触颇多。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以后,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师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约定,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大部分人在老人离世前,要么一味竭尽全力给老人多留点时间,要么一味的为老人的即将离去而痛哭流涕,没人想到去聆听这远比遗嘱要重要的多的东西。幸亏有莫里·施瓦茨,幸亏有米奇,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临终老人对人生的思索。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这和老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为老教授在每个星期二给他的得意门生讲授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得准备回答问题,还得准备提出问题,还有好多讨论的话题,涉及到爱情,工作,年龄,社会,原谅,以及死亡。每个话题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深不可测,然而在莫里的口中,一切不过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不可能会没有爱情,不可能会脱离社会,不可能永远远离死亡,一切都是在平常不过的,在他看来,风轻云淡,即使他自己是主人公。在他的话题中,大至世界,死亡,小至家庭,爱情,在他的话题中或许他描述了他的一生,可是那又何尝不是我们没个人人生的一个缩影。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家庭,一个人可能没有富足的生活,没有健康的体魄,但他不可能没有家庭。在家庭这个避风港中,我们得到的永远要比付出的多得多,但从没有人跟你计较这些。在这里,你能得到爱,不是来自于情人,不关于爱情的爱,无论在外边受到什么样的痛苦委屈,心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害怕,因为有一个家庭守护着你。还有关于感情,人活一生不能没有爱。相爱或是死亡。一个人如果失去爱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一样。还有关于遗憾,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存有遗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可以说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抑或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如果每个人的遗憾都想莫里那般美好——当不成医生当不成律师,就当一名好老师。那遗憾也就不能称之为遗憾了。还有衰老和死亡。莫里说:“拒绝衰老和死亡,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死亡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是的,与生活讲和,这不是懦弱,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正视生活中的衰老病痛,甚至死亡。既是不可避免,为什么要惧怕他的到来呢。

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那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开开心心做事,我想我们一定会生活的更美好。

读相约星期二 篇2

每一节课都在星期二, 延续十四个星期, 最后一节是死亡。

如莫里老人自己拟定的墓碑碑文:一个终生的教师。他讲了一辈子课, 最后一课是人生。莫里老人, 他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他获得千万人的信任, 拥有千百人的爱戴, 更重要的是他完美地结束了他的教书生涯。莫里是一个永远值得周围人尊敬和铭记的教师。或许, 他在生命最后一段光阴教给学生的, 才是真正醍醐灌顶的人生哲学。

读这本书, 我时时有一种悸动和揪心, 为莫里老人最后一段时光的痛苦挣扎;又不时莞尔一笑, 为莫里老人的豁达和幽默;更有杂乱的思绪纷沓而来, 关于人生, 关于学生, 关于今天怎样去教书……实际上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 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让人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那就是爱。莫里老人很多情, 他会为半个地球之外的人流泪, 并且坚信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总结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几年的教学生涯, 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 莫里老人的话更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爱学生, 就是完善生命。

教师的快乐, 来自学生。

只有走近学生, 自觉地去研究学生, 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我们才能开启学生的纯真的心灵, 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 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 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 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 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 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 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 缺乏莫里老人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 也没有老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 更没有他聪慧心智, 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 生活中已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 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记得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做什么事情都是和物打交道, 唯独教书是和人打交道, 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我热爱教书, 我喜欢站在讲台上那份从容, 那份自信, 更喜欢讲台下和学生交往的欢愉。学习上我是他们的老师, 生活中我是他们的朋友, 我们之间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转眼间, 从毕业到从教, 五年多的时间转眼就要过去了。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 我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事业, 如何去爱我的学生。其实关爱学生, 就要做学生的贴心人, 就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去爱他们自己, 如何去爱别人。因为有时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更有说服学生的能力。小刚是个勤奋而又十分爱惹事的学生, 他平时不注意组织纪律, 上课回答问题乱喊乱叫。由于他妈是在城镇上摆地摊的, 所以他的言谈举止有点粗俗, 因此从小学到中学, 总是让老师十分头疼, 而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了解他的家境和他的个性, 更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班级的整体, 而对他取笑和冷落, 他又为维护自己而与同学吵架打架。他经常口吐脏话, 骂骂咧咧, 和同学吵嘴打架的事时有发生, 以致给父母惹了不少的麻烦, 他的父母常为他生气不已, 但又无能为力。在我接初三的时候, 记得他第一次因打架来到我的办公室, 小身材, 头发乱乱的, 脸通红, 用极端的语气说:“老师, 我没有错, 是他先打我的, 我只是防卫。”从他的言谈举止中, 我可以推断他一定是受到了同学的取笑后而愤怒出手打架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从其他同学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他是因为同学取笑而大打出手的。针对这样的学生, 我没少操心, 我们之间不知谈过多少次心, 也主动多次和家长联系过, 但他就是逆反, 怎么也不听劝。今天发生了这事, 我再也不是心平气和了, 我首先给他讲明了事情经过的对与错。首先, 同学取笑是同学的错, 而他用打架的方式回应则是他的错, 他本来是个“受害者”, 现在却成了“被告”, 那是他防卫不当。我先批评了那位取笑他的同学, 然后对他进行好言相劝, 并对他进行深刻的思想分析。要想不受别人的取笑, 受到他人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自己, 给自己树立尊严。如何面对他人的取笑, 在取笑面前应抱怎样的态度, 他人的取笑正来源于你对他人的态度。如果你自尊自爱, 妥善处理, 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目的。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 靠拳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那是一种多么可怜和无奈的表情……这时的小刚突然间也哑口无言了, 以前的那种倔强没有了, 他向我保证以后不再打架。借此机会, 我对小刚说:“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 但你要写一份深刻的检查, 并保证确实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天, 他拿出密密麻麻的三张纸, 来到我的办公室。从表情上看, 哪像是以前的那个倔强的、脑袋一扬一扬的小刚呀?我认真、仔细地看着他的检查, 这时他低着头, 第一次掉眼泪了, 一副可怜的样子真叫我心软。于是, 我答应他回班上课, 但要服从我的要求:首先做到上课时不乱喊乱叫。他非常爽快, 一口就答应了。一连几天, 我一直在观察他是否能做到, 结果做得很好。当即我就在班里表扬了他, 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也许接受这样的赞扬和鼓励太少了, 于是他激动不已, 而且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一次真的接近了, 同学们也对他另眼相看了, 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紧接着, 我当着全班同学又给他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平时少说、不说脏话, 他一口答应了。之后一段时间, 他做得很好。接着第三, 第四……每个要求, 他都能做得很好。之后, 同样的问题很少在学校犯了。偶尔有几回又犯了, 但我从来没有批评过他, 而是继续抓住他的进步, 以他为榜样, 在班里表扬他、激励他。结果, 他的进步真是太出乎意料了。多可爱的学生, 其实只要你多爱他们一点, 多给他们一次机会, 多给他们一点尊重, 你就会发现再顽皮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地方。面对一群个性十足, 而又天真活泼的学生, 他们不时地给我找一点小麻烦, 弄得我焦头烂额。但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 即使想发火也无从发起。他们的一举一动, 使我明白他们是想告诉我,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但不知怎样与我沟通。只要与学生沟通好, 你们就能成为朋友。谁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 只会淘气?他们有着金子般的心, 只要你读懂了他, 只要你真正地了解他, 他就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一点点爱, 带来的效果却是如此的巨大, 难怪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要相信爱是永存的感情。

莫里老人不但教会了我要去爱, 还告诉我很多人生的道理。比如我们要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告诉我们人如果学会了怎

目前, 人类正面临着食物、能源、资源、环境及人口五大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的加速, 全球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不但旱、涝、盐碱等灾害有增无减, 而且各种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大气臭氧层破坏, 带来了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新的灾害。这种状况对逆境生理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对植物生理学的实践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教师在上实践课时, 必须注重实践课前的逆境生理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过程的创新设计, 重点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大气污染教育。教师在上实践课前, 要让学生知道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烧时排除的废气, 工业生产排出的粉尘、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等。大气中的污染物很多, 主要有硫化物、氟化物、氮氧化物、氯化物、粉尘以及带有各种元素的气体等, 危害人、动物、植物, 最后导致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一些自然灾害。学生在知道污染严重性的基础上, 才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加以重视, 在上实践课时才能认真去发现、研究、探讨。

(2) 净化环境教育。教师上实践课前, 要给学生讲述净化环境的知识。如, 教师对学生说:高等植物除了通过光合作用保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外, 对各种污染物有吸收、积累、代谢作用, 以净化环境。吸收污染物:植物可以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如, 垂柳、地衣、山楂、臭椿、板栗、夹竹桃、丁香等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强, 积累了较多的硫化物:垂柳、拐枣、油茶等具有较大吸收氟化物的能力。这样, 使学生对植物、环境、污染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环境监测教育。教师给学生讲述环境保护知识, 是上好逆境生理实践课的又一重要环节。教师说:除了应用化学和仪器分析进行测定外, 植物监测简便易行。一般都是选用对一污染物极为敏感的植物作为指示植物。当环境污染物稍有积累, 植物就呈现明显症状。如, 用不同污染物的指示植物:二氧化硫———紫花苜蓿、芝麻、苔藓、棉花、土大黄、龙牙草、地衣, 氟化物———唐菖蒲、郁金香、雪松、苔藓, 氯———紫花苜蓿、菠菜、萝卜、桃, 水体的:砷———水葫芦等。这些, 学生都可以自己设计长期观察项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4) 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我国植物生理学起步较晚, 发展较缓慢。钱崇树是启业人, 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早在六七千年以前, 我国劳动人民就以农耕为主要

样去死, 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告诉我们唯有家庭, 才能给予真爱, 而且还告诉别人只有人能守护着你, 金钱不能, 权利不能;倡导我们打开水龙头, 让感情来冲洗, 不要庸人自扰, 要学会超脱。总之一句话, 在生命的中途, 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 爱别人, 也要原谅自己和爱自己, 不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透过文字, 我似乎看见莫里的肩膀上停着一只小鸟, 那是一种境界。拂去外表的尘埃, 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我们是否为追求的东西付出了太多, 而牺牲了身边最和谐的感情?米奇从莫里的身上明白了一句话: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莫里直到说再见的那天还在改变着自己。改变, 不是无奈的妥协, 而生产活动,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植物生理学知识就不断得到了孕育和总结。因此, 逆境生理实践课也应与生产实践直接相联系。如, 气候干燥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沿海地带, 土壤盐分过多造成盐害。在作物中没有真正的盐生植物, 只有耐盐的程度不同。如, 作物中的甜菜、粟耐盐性很强, 棉花、高粱、向日葵较强, 豆科、蔬菜较弱。所以, 要根据作物对盐的适应性, 选地选种。要科学地设计逆境生理实践课的思路、方案、方法, 分析结果。一定要注意将科学实验与生产发展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现实问题, 并得到及时的解决。要注重周密的调查、研究、观察、分析综合, 以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

(5) 导课的艺术性。在上逆境生理实践课前, 教师要用较长的时间, 较多的导课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导课, 然后再投入到逆境生理实践课中去。如, 采用多媒体、借助于教具, 通过设问、讲故事等多种形式, 形象、生动地使学生进入到逆境生理实践课活动中去。如, 采用多媒体导课, 让学生观看录像。比如, 2008四川的地震、湖南的冰灾、南方的水灾、沙尘暴、内蒙古的蝗灾等。由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能使学生在一种焦急的气氛中转入科学探秘的环境中去。

(6) 设计逆境生理的项目。逆境:是指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如, 寒害、冷害、冰冻、干旱、盐渍、湿害、涝害、抗旱性、抗病性、化学烟雾等。任何逆境都会使光合速率下降, 同化物形成减少, 因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 叶绿体受伤, 有关光合作用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 呼吸速率发生变化。如, 植物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抵抗力与植物遗传性密切有关。像银杏对各种病害有较高的免疫力。除此之外, 作物体内还有一些化学物质, 如生物碱、单宁、苦杏仁苷等, 对植物侵入的病菌有杀毒作用或防御反应, 能减轻病害。教师在设计逆境生理实践课时, 要采用大循环和点发散的方法。大循环:是指植物生理教材中所涉及的所有逆境生理实践课项目, 由全班学生分组、分项循环完成。如, 植物生理教材逆境生理实践课共分8大项:渗透调节与抗逆性、脱落酸与抗逆性、抗寒性、抗旱性、抗热性、抗盐性、抗病性、抗涝性。农果班共40人, 5人一组, 按教师设计好的8项内容循环进行, 依次更换内容。这样, 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研究8个内容, 甚至更多。实践结果, 组和组、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内容之间可比性强。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丰富、深化了知识, 找到了解决逆境生理问题的方法。点发散:是指植物生理教

是积极地成长。

今年我又细读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 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 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积累经验, 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 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 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 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

浅析《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老人 篇3

关键词:《相约星期二》 莫里老人 生活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莫里老人的学生,莫里老人患了绝症,这位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周一次,约定星期二,米奇就每周二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老师病床前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

莫里老教授,把他对人生的感悟,在将要离开人世之际,传授给他的学生。

一.莫里老人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

莫里老人早在他患病之前就这么做了。小组讨论,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种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莫里一向很容易满足,唱歌、跳舞、欢笑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乐趣。后来,物质生活对他越来越无所谓了,特别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全放弃购物欲的那一天。然而他的屋子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充满了爱、教诲和交流,它充满了友谊、柔情、坦然和眼泪。它充满了同事、学生、默念师、治疗专家、护士和歌手。他说:“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他还说:“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

莫里一直非常看重家庭,他说:“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他把家称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二.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莫里对于爱理解得很透彻。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莫里老人说的爱,是一种博爱,除了男女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亲朋好友的爱,对劳苦大众的爱。真正爱一个人,就不附带任何外界因素,只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感觉。如果你在爱的基础上附带了外在因素,比如金钱、权利、名望等等,那当这一切轰然倒塌时,你所精心构建的爱的堡垒也会随之坍塌。因此对这句话的最终理解是: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一种真切的感觉。正如莫里老人所说“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的感觉”,眼睛会欺骗人,但经过内心深处思考过的感觉是不会欺骗人的。病魔缠身的莫里看到报纸中不幸的人们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在没有任何做作时流下的泪,是最真诚的充满爱意的泪,爱的感情维持着他的生命,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不忘在病魔的煎熬中给我们留下最为宝贵的人生课,他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他的这句格言“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三.面对和接受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在听小鸟的说话,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夜线”节目组的摄制人员回来进行他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采访。科佩尔问莫里他对死神的临近是不是感到更害怕了。莫里说没有。事实上,他反而不怎么怕了。他说他正在远离外面的世界,不再像从前那么多地听人读报,也不太关心来往的信件,更多时候是听听音乐,看窗外的树叶渐渐地变换顔色。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是的,这说的不正是他自己吗?一个把爱留给了人间,在人们心中仍然活着的一位老人。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在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的眼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活,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人或事。

相约星期二策划书 篇4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社区团工委,自律委员会2012/3/6

目录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2二.活动简介..................................................................................................................................4三.组织结构..................................................................................................................................4

四.活动宣传..................................................................................................................................5五.活动具体安排..........................................................................................................................5

5.1主讲老师邀请:.........................................................................................................................5

5.2观众邀请:................................................................................................................................6

5.3活动当天安排(详见执行策划书).........................................................................................6

5.4活动后期安排:.........................................................................................................................6

六.配合部门及经费预算...............................................................................................................6

6.1配合部门:后勤服务公司.........................................................................................................6

6.2经费预算:................................................................................................................................6

七.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预案...................................................................................7

八.附录一:调查问卷...................................................................................................................8

一. 活动背景及意义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书,2005年5月在美国首次出版。作者米奇是美国著名主持人,70多岁的莫里教授是他的大学老师。在莫里去世前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他们聊到人生的许多方面: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师生相约过程以及十四堂课的笔记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一名老师,讲述一门感动整个世界的人生课;一名学生,撰写了一本轰动全球的畅销书。

嘉言懿行,引发思考。经过2010-2011学年一系列研讨式活动进行理论建立,并以一系列交流式活动进行实践尝试,“相约”的理念和意识逐步得到普及并带动了和山青年的积极性。打开学校2011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相约星期二”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被列入。在此基础上,“相约星期二”又衍生为了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的综合活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和结合了“时代特征,高教特点和科院特色”的精义。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是我校主要特色活动之一,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评比中,学生通过投票选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让耕耘在荧幕背后的好老师走上舞台,接受学生的掌声与鼓励。

每一位好老师都有自己切身的故事,他们中或是在科研课题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是在育人处事方面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每一位和山学子无不希望能与我们身边的好老师触膝而谈,或言学业困惑,或言生活种种,亦或是就业择业。相约星期二就为我们身边的学子和好老师搭建了一座桥梁,让相约成为一种可能,给梦想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

二. 活动简介

活动名称:浙江科技学院“相约星期二”——相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系列活动。

活动主题:相约好老师,放飞大学梦。

活动时间:2012年3月20日下午15:30~17:30(星期二)。活动地点:湖心亭和欣居茶楼。参与对象:浙江科技学院全体师生。

活动的性质:“相约星期二”开放式主题对话是受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指导,由校团委联合各二级学院分团委、教工团总支、公寓团工委举办的一项校级活动。

活动的定位:高规格、深内涵,开放、大气、互动、创新。活动的形式:自由沙龙,主讲人自定主题,听众自发参与。活动的资源:为提升活动的品质,凸显对话的水平,增强品牌意识,特邀请历届当选浙江科技学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老师主讲。

三. 组织结构

主办方(指导单位):共青团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

承办方(组织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学生社区团工委,自律委员会 协办方(协调单位):各二级学院学生会

四. 活动宣传

4.1前期宣传:a.网络宣传:校园网一周安排、和山青年网站公布以及自委会 人人网信息发布;

b.海报横幅宣传:悬挂横幅,张贴关于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等信息的海报,以及主讲老师简介的海报; c.借用二级学院高校通平台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

4.2中期宣传:a.拍照写稿:安排校记者团以及自委会宣传部进行拍照写稿;

b.微博直播:自委会宣传部进行现场腾讯微博直播本次活动; 4.3后期宣传:a.更新自委会人人网,发布活动照片文字等资料; b.后期调研:向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学生发放调研问卷(详见附录一);

c.资料整理:整理汇编本次活动图文资料。

五. 活动具体安排

5.1主讲老师邀请:

a.由校团委向全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发出邀请函,根据回执提供的信息(主讲人、主题及相关要求)编排顺序,制作日程表。b.组织单位采访主讲老师,深入了解老师的个人事迹,探讨主讲的主题。c.活动当天温馨提醒接待主讲老师。5.2观众邀请:

a.邀请分团委学生会组织听众参与本次相约活动; b.邀请主讲老师所在学院学生参加本次相约活动; c.邀请学生组织,社团干部干事参与本次相约活动; d.邀请社团参与相约现场表演。5.3活动当天安排(详见执行策划书)5.4活动后期安排:

a.保质保量完成活动后期宣传; b.分享举办经验,总结活动中的失误。

六. 配合部门及经费预算

6.1配合部门:后勤服务公司

校新闻中心记者团

各二级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各大校级学生组织

参与表演的社团 6.2经费预算:

a.宣传费用:海报15元每张,共3张,总计45元;

横幅70元每条,共3条,总计210元;

调研问卷回馈单,0.3元每张(粉红色纸张),共50张,总计15元

小计 270元

b.主讲嘉宾礼品:50元

小计 50元

c.场地费用及水果茶水:1200元

小计 1200元

d.后期成果整合:每份20元,共3份,总计60元

小计 60元

e.活动缓冲费用:100元

小计 100元 总计 1680元

七. 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预案

a.主讲老师因为急事改变日程安排无法与会 处理方案:一场相约同时邀请两位老师。

b.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如音箱,话筒,投影设备 处理方案:可临时向心理咨询中心借用话筒和音箱在活动开始前。

c.观众到场率不高

处理方案:可从自委会内部寻求参与的人员保证现场效果。

八. 附录一:调查问卷

相约星期二——相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年

月 第一模块:个人信息部分

日场次 姓名: 学院: 专业: 邮箱:

第二部分:对活动的评价部分 1.您是否是自愿参与本次活动的?

A.是,自愿参加 B.否,学院或社团强制 2.本场相约的主题是否能吸引到您的注意? A.是,很新颖 B.否,太大众 3.对于主讲嘉宾谈的内容,您是否感兴趣?

A.是,感触很大 B.一般般 C.没什么兴趣 4.本次相约,您是否从中有所收获?

A.是 B.否 C.没感觉 5.您希望和谁相约,为什么?

6.您希望相约用什么主题?

7.如果下场相约,我们主动邀请您,您是否愿意参与? A.是 B.否

8.您是否考虑过将相约推荐给身边的好友,一起分享这种学习的平台?

A.是

B.可以考虑 C.否 9.谈谈自己对相约这个活动的想法以及建议。

感谢您参与相约星期二之相约好老师系列活动,同时感谢您抽空完成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如果您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联系我们的人人主页“自律会”,我们将竭力为您服务。祝您学业进步,生活愉快。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篇5

于是,他开始给他的老学生讲人身的课,莫里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部电影的后,我感慨万千。

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 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

谈论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谈论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谈论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谈论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谈论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谈论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谈论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谈论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谈论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篇6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7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8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降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降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9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10

本书选材是相当的好与难得,难怪余秋雨也会愿意为书写序。简单地说,故事写的是一位临终老人为一位迷茫青年上了14堂人生课,直到去世,课程在每个周二上,内容包括家庭、爱情、死亡等人生主题,每个话题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略为可惜的是,老人病得严重,他们每次谈话的时间都不长,话题很大,所以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过也是,十分钟把死亡话题讲透谈何容易?!对人生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将这本书/影片作为一个引子,如果要深入探讨,恐怕要找更多的学习素材。

从目录来看,整本书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像极了课堂大纲,有课程框架、有老师、有学生、有教室地点,以及课程安排每个星期二上课。这种编辑方式还是颇适合本书内容的。

说回正题,关于人生话题。里面提到有几个观点对我颇有启发。

关于自怜

不得不说,本书写到的莫里老教授的心态实在太健康了!死到临头,他还能拿生命开玩笑,还很幽默,很坦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个得了重病的人,他没有抱怨,而是想着怎么能为这个社会再做点贡献,自己都顾不得,他还想着远方正在受难的陌生人他还每天看新闻,看到一些灾难之类,会为陌生人流泪,这种情怀、胸怀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没有绝望,虽然病得很重,依然安于天命,没有羡慕他人,而是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他知道自己曾经也年轻过,没必要羡慕他人,而且老也有老的好处,那些经验和智慧不是未经风雨的年轻人可以得到的。之前我还担心自己老了怎么办,其实也没怎么办,我还可以很好,因为我会好好生活,我会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我会把我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人,我到时依然会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前不久看电视节目有看到,一位退休老人,自己有拍摄爱好,退休后,他自己制作影片,组织老人院里的老人观看,丰富他们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贡献吗?我也会录像,也有这方面天赋,现在及以后退休了,我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用自己的眼光去记录世界。我相信人生由头到尾,每个阶段都可以很精彩!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现在社会很多元,媒体给我们灌输了很多不同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学会筛选,不是所有人都需要LV爱玛仕、需要享受跟总统共餐,当然总统的老婆除外,至于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的普通人,这些物质与荣誉其实意义不大。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按照世俗标准生活,很容易让自己迷失自我,像余秋雨在序言里所是我们还是得审视一下自己:难得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吗?然后建立的文化。

接受爱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我也是看着故事才似懂非懂了。或许接受他人的爱,有时会让我们觉得难为情,像欠着别人似的,但在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像莫里自己不能自理生活,那么享受别人的帮助(并懂得感恩),那是一种双赢的事。爱,应该是一种普遍存在,不要让爱变成负担和压力,施爱和受爱同样让人享受。我就很乐意去帮助人,虽然我的境界不高,只要对手能心存感恩,不用其他回报,我依然很乐意去帮助他人,如果对方还是个幽默体贴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对帮助他/她充满期待。先接受,再超脱。用心完完全全地投入感情,然后再走出来。

最后,我要摘录一段莫里老人的话: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800字 篇11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莫里老人以一种正在经历死亡的体验对衰老、疾病、死亡这样诠释道:“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了它,哪还会有幸福?”“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面对生活,我们应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当莫里老人几乎丧失自理能力,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行走,连上厕所都需要人帮助,自己的隐私迫不得已暴露在外人面前时,这情景让人顿生怜悯之心,但老人却表现出一种神奇的宁静。他会把这一切当作一种享受,会闭上眼睛陶醉其中,仿佛重新回到了婴儿期。豁达、平和、顺其自然,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真正做到“与生活讲和”。

在星期二的人生课程中,老人反复涉及的另一主题是“爱”。人人都需要爱,爱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也包括对不熟知的人与事物的博爱之情。总之,爱永远是艺术和生活中的主旋律。“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不断地施加爱,创时,我们将活着,活在所有我们关怀过,抚慰过的人们的心中。莫里老人尽管处于生命的边缘,却依旧坚持收听广播,关爱他人,为他人的不幸遭遇怜悯、落泪;同时老人向听众展示自己的生死观,鼓励着很多和病痛作斗争的人们。

一切生活中的遗憾与悔恨,都将在老人爱的心田中化解,莫里老人“与生活讲和”,笑对生活,快乐地活着,哪怕只剩下一分一秒。即使他在治疗中,让学生米奇把他肺部的毒物拍打出来,老人也不忘幽默一下,“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米奇道:“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时给我一个B!”再来一下重的!老人道:“嗯?我……什么时候……给过你……B?”这种孩童似的纯真,这种智慧的幽默,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与老人平静、健康的心态是密不可分的。老人随和、自如的表现让人早已将死亡抛到九霄云外,而且老人依旧没忘记自己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自己。当他参加了一个人的葬礼,听到其家人对逝者的悼词时,他觉得太可惜了,人已经死了,听不到家人的那番肺腑之言,他毅然决定给自己办一个“活人葬礼”。当他听到家人的真情表白时,泪水与欢笑夹杂其间,耐人寻味。

读相约星期二 篇12

——再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原创: 夏琪

这个暑假没有好好读书,除了教学辅导书,其他两本书都是在火车上读完,深感愧疚。但答应过孩子们要做好榜样,陪他们写一篇读后感,于是乎,辗转反侧,将自己的浅薄感受记录至此。

——题记

第一次听到“要学着与生活和解”这句话是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心情烦闷,总是郁郁寡欢,好友超洋告诉我要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发泄。那时,感觉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厚重。自此,遇事尝试不抱怨,不仅接受自己,接受别人,也接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

第二次见到这句话,是在阅读这句话的出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是一本纪实作品,记录了老教授莫里对学生米奇就人生、婚姻等诸多问题展开的探讨。不过,与其说是探讨,米奇更认为这是临终前的老教授为学生上的最后一门课程——人生。翻阅这本书,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倍觉亲切:“是的,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处在我这个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得更出色些,希望能多写几本书。我常常为此而自责。现在我发现这毫无帮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与事和解。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回想自己的日常,何曾不是在懊悔中度过:我要是再多下点功夫就好了,我要是用另外的方式处理就好了,我要是早上早起一会儿就好了……千万遍“我要是……”捶打着自己的心,过电影般播放着遗憾的片段,到头来除了流下自责的泪水,别无他用,反而挫伤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倒不如爽快地原谅过去的自己,跟坏情绪和解,再迎头赶上。

再一次品味这句话,阅读这本书,是在回杭的火车上。四个小时足以让我看完这本不足200页的薄书,细细品味其中的佳句圣言。一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凝结成文字,警醒自己。

“……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热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读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苏轼,这位常被冠以“洒脱、豪放”之名的文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几经贬谪,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豪迈之句。这不正是历经风雨之后的超脱吗?可见,“超脱”不是避而不谈,不是浮于表面看生活,更不是远离是非,自命清高,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看遍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仍有的乐观和善良。涅槃重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总害怕麻烦别人,总是担心自己给他人带来负担,殊不知我们也在让别人麻烦,替他人承受些许负担。既如此,都应该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有弱小的一面,别人对自己的爱意;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依赖,相信自己有能力助人。这也是莫里教授提及的另一条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对自己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自己讲和,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好事一定值得欣喜若狂,坏事也仅是坏事,烦躁一时。

上一篇: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下一篇:刘岗中心校2011年十月份安全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