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

2024-08-03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精选4篇)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 篇1

近几十年来, 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其最广泛的渗透性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新经济时代, 信息资本成为如今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 信息资本本身不创造价值, 它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流程才能创造出价值, 因而企业要提高信息资本战略准备度。而在新经济时代, 如何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视角下研究信息资本周转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资本的本质与特征

(一) 资本以及信息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死劳动, 像吸血鬼一样, 必须吸收活的劳动, 方才活得起来, 并且吸收得愈多, 它的活力就愈是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 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货币和生产资料, 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 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 才转化为资本。因此, 资本不是物, 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以前的货币资本以及知识资本在社会的大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伴随着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膨胀和泛滥, 信息资本应运而生。信息资本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 将人类、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汇集起来, 通过筛选、处理和评估等过程, 提取有用信息, 并将有用信息转化为资本力量, 从而创造利益。

(二) 信息资本的分类

信息资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信息之间的交易来看, 可以根据交易双方的关系结构划分为纯个人信息资本、个人-组织信息资本、个人-社会信息资本等9种信息资本。本文依据认知主题的不同, 将信息资本分为硬信息资本和软信息资本。

硬信息资本主要指那些有形资产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计算机网络等) 或用于这些有形资产的投资。主要包括信息投资和信息设备。信息投资是指投入信息产业或其中的行业用于购买信息产品、设备的资金。而信息设备是指计算机、通信及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等和信息部门的建筑物等硬件设施。

软信息资本主要指信息、信息资源等无形资产。包括各种机构为搜索信息而建立的信息库、数据库、传统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网络数字资源等;包括企业品牌、用户数量、商标、商誉和企业专有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包括居于领先地位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还包括智力资本-存储于人脑的信息、知识;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特定的人群、组织间相互接触、沟通而形成的特定的关系与渠道等, 可见信息劳动者价值属于软信息资本。

(三) 信息资本的特征

信息资本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的一方, 通过信息资本而获取经济效益。同其他要素资本一样, 信息资本也具有增值性、周转性和垫支性。人们获取任何要素资本, 都要支付资本成本。与其他资本相比较, 信息资本又具有一些如下特殊性。

无形性。信息资本兼有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两种资本形式。资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有形资本, 另一种是无形资本, 而信息资本兼有这两种形式, 致使信息资本具有一部分潜在的无形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这种无形性及潜在性, 使得企业容易忽略了信息资本所能带来的巨大能量。

垄断性。信息可以利用可共享, 但信息资本的所有权是垄断的。信息技术、信息渠道、企业品牌、商标、专利等, 都需要寻求产权保护。通过垄断信息资本的所有权, 其所有者可以获取最大利润。

时效性。信息资本的时效性比实体资本要强得多, 失效的信息会失去增值作用, 也就不能成为资本。信息资本的时效性的另一面往往还体现在最先获得信息的一方可能获得最高利润。

二、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下信息资本与物质资本周转的异同

(一)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1. 资本循环理论

马克思分析的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货币资本职能形式开始, 依次采取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经过购买 (G-W) 、生产 (W-W′) 、售卖 (W′-G′) 3个阶段。在购买阶段, 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通过货币 (G) 购买商品 (W) 即生产资料商品 (Pm) 和劳动力商品 (A)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者结合进入生产阶段;在生产过程 (P) 中, 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 劳动力不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加入商品中, 还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商品价值得到增殖 (W′) ;最后, 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 将生产的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售卖获取增殖的货币 (G′) ,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2. 资本周转理论

产业资本必须一次循环过程接着一次循环过程地进行下去, 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地运动。这种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就叫资本周转。考察资本周转, 主要目的是说明资本在周转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按价值周转方式, 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时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而流动资本指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 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包括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在周转方式上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 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加速固定资本周转能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约预付资本, 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 信息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特点

1. 信息资本循环的特点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 信息资本的运动形式同样符合产业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如上所述,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由G (货币) -W (商品) -G′ (增殖资本) 构成的, 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 与上面所述产业资本循环一样, 也经历3个阶段采取3种资本职能形式, 但信息资本循环有其特殊性。

第一, 在货币资本循环中, 信息资本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小。这是由于信息产品一般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所产生的。如在开发软件和设计芯片的初始投入需要大量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知识的技术人员, 时间跨度比较长, 信息产品的高成本主要是生产的“原始拷贝成本”, 一旦第一份信息产品被生产出来, 那么多复制一份的成本将变的很低, 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 而且信息产品的规模生产几乎不受产能和资源的约束。正是这种低增量成本和大规模的运作使得微软获得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毛利率。

第二, 信息生产资本循环中不仅存在信息产品生产, 往往还伴随着信息捆绑。信息产业往往都存在着信息技术垄断, 信息捆绑是指信息技术的垄断者凭借其垄断优势, 在销售其产品时将其他衍生产品一起捆绑, 达到一种挤压效应, 例如, WPS软件之所以竞争不过Office就是因为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捆绑了Office。

第三, 在商品资本循环时, 与普通商品相比, 信息商品往往能够对使用者产生极强的“锁定效应”。商品资本既存在有型产品又有无形产品, 我们以信息软件为例, 对一个信息商品的使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 而之后他就被锁定了, 如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运用一部iphone4就能够挽回整个企业的命运, 就是因为它实现的手机真正的电脑智能化, 人们已经习惯了电脑的命令、格式和软件功能, 并且将许多信息资源都已经与相应软件匹配, 所以手机智能化的匹配度越倾向电脑使用者才会选择, 否则就要付出巨大的转移成本。

2. 信息资本周转的特点

考察信息资本的周转, 要分析影响信息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揭示如何提高信息资本周转速度对信息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在产业资本周转中, 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调整、缩短流通时间等是加速资本周转的主要手段, 而信息资本周转与产业资本周转一样, 加速固定资本周转能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约预付资本, 通过加速信息资本的周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同样, 信息资本周转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 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而信息再生产要求商品更新速度快, 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 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而价格则保持不变。也就是说, 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 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信息企业应对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而信息商品更新速度快必须加速固定资本折旧, 尽快回收投资以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不断提高信息资本的利用率。

第二, 研发人员技术培训力度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随着社会以信息、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全新的生产方式, 摆脱了对传统的物质资源的依赖, 不变资本在信息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 人力资本的比重提高, 在当今信息社会, 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具有潜在的、高度的创造性。美国联邦政府推行H1-B签署计划, 积极吸纳外国技术人员, 由政府资助的培训和由企业提供对员工培训;美国通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人员及领导培训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缩短加快了流动资本循环, 促使信息资本周转的加速。

第三, 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 其高技术要求不断的研发投入。根据国外的经验, 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一般不应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 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在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以上, 美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同样如此, 据凤凰网科技讯报道, 戴尔发布其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 报告显示, 在截至2012年2月3日的2011财年第四财季里, 戴尔的研发支出占财季营收的比例为1.5%, 2010年同期则为1.1%。然而, 这一比例仍然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惠普上一季度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为2.6%, IBM则高达5.3%。同时, 信息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 加大研发投入必然增大风险性, 其高风险要求必须加快信息资本周转, 尽快收回投资避免风险。

三、加速信息资本周转所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分析

(一)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 资本只有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 才能不断的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运动的速度越快, 资本增值的程度就越大。加速信息资本周转的资本增值过程, 主要是通过影响预付资本量及年剩余价值率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1.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可以降低预付资本量, 从而提高资本增值

信息资本的周转时间同样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的。如果资本周转时间比较长, 周转速度就比较慢, 为了维持生产的连续性, 需要投入的预付资本量就比较大, 而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且信息商品更新速度快,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速固定资本折旧, 尽快回收投资从而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这促使了信息资本周转加速, 从而降低预付资本量, 提高资本的效能, 最终提高资本增殖程度;根据公式: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 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利润率,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2.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从而影响资本增殖程度

这里讲的资本运动速度主要是指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因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会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变资本的活劳动的存在形式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 直接的生产工人减少, 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作用增强, 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主要以科技人员的劳动形式存在, 通过科技人员创新, 提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与企业的信息化

我国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信息企业普遍资本规模有限、经营管理分散不够成熟、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由于管理落后, 企业的三个环节资金的使用比例不当, 既存在着信息生产环节多、循环中断频繁, 又存在着仓储积压的现象, 使得信息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周转更为缓慢。加快信息资本周转, 实现企业信息化, 不仅提高信息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水平, 减少了流通时间, 加速了预付资本的周转。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没有物流的信息化, 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 各功能衔接不协调, 物流成本很高。但是, 信息化就可以对上述环节进行整合, 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详尽纪录客户的信息, 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相互支持, 互相配合, 物流信息化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 生产厂商可以据此实行准时制生产, 物流提供商可实行准时制配送, 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 降低了固定资本的投入, 加快了流动资本的循环, 通过流通时间的缩短, 进一步加速了预付资本的周转,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例如, 海尔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 实现零库存, 资本周转速度每年高达16次, 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 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 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60 000多个销售定单, 这些定单的定制产品品种达7 000多个, 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26万余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自从海尔物流整合以来, 呆滞物资降低了90%, 仓库面积减少了88%, 库存资金减少了63%。

四、提高信息资本效率, 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信息成本控制制度, 降低信息产品成本

如前所述, 信息产业的前期信息资本投入量大, 信息商品的更新速度快, 研发投入量大, 所以要降低信息成本就要加快外部信息进入到企业的速度, 能够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 在信息资本循环的3个环节中加大对先期投入资本的控制, 建立信息成本控制制度。信息资本成本控制制度是指企业建立与信息或信息活动相关的制度, 如企业信息库、文件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统计制度等, 通过建立和规范成本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并用现代化的方式替代原有的效率低的运作方式, 如办公无纸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鼓励各部门降低对纸张、油墨的使用, 实现信息传递、档案保管数字化, 对超标使用纸张的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罚, 企业不仅要鼓励内部管理数字化, 而且在外部交易时也应该倡导无纸化交流, 如E-mail, 既方便又快捷。

(二) 加强信息知识产权管理, 有效运营信息资本

我国在信息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如缺乏信息知识产权的运营策略、企业信息知识产权效益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等。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信息化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市场应变性, 要始终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针对信息知识产权的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建立相应的信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这里所讲的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支持政策主要是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保护机制政策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护了信息产品开发者的积极性和利益, 如印度在2000年时完成了信息安全法 (2000IT法案) , 此后印度的IT行业高速发展。我国应该向印度学习, 尽早建立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体系, 这样, 信息市场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企业要充分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培养企业信息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信仰。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 走出一条快、稳、经济效益高的路子, 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想要很好地运用信息资源, 是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作为保证的。培养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信息技术使用意识和规范的信息化行为, 表明了一个组织对信息资源取向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因此, 企业的信息文化不仅影响企业内部信息共享行为和方式, 而且影响企业外部信息获取行为, 减少侵权行为的出现, 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从而降低企业信息资本成本。

第三, 在企业内部设立信息管理机构, 提高对信息知识产权的管理。一个企业的运转, 尤其是非信息产业企业, 往往存在信息的缺乏或者不对称性;对一个企业而言, 尤其是信息产业企业, 往往这是一种“硬”伤, 大大降低了一个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而言, 信息的流畅可以提高部门的效率, 所以在一个企业内部, 专门设立一个信息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如家乐福的后勤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三) 建立信息资源外包战略, 节约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信息资源外包战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外包战略类似, 都属于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但是, 受到专业能力、企业的体制、发展思路与所处的大环境等问题的影响, 在我国企业外包战略模式才刚刚起步并且发展缓慢, 所以, 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小型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都要综合平衡相关的各种因素, 综合考虑信息资源外包这一重要策略。从企业应用的角度, 信息资源外包可以分为技术外包、应用外包与服务外包, 其中技术外包主要讲的是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形资产等技术资源移交给专项的技术公司, 应用外包是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外包, 从而达到减少人力物力等传统的信息化投资, 服务外包战略是由所购买的硬件或软件所引申出的一种捆绑战略, 减少信息资本的投资, 提高经济效益。

(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产学研结合, 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无论如何是离不开市场的, 只有将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和成果奖励制度, 加强产学研结合, 充分调动企业界和学术界人才的积极性, 实现信息科技创新又好又快发展, 才能解决好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样需要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参与, 因为, 技术信息的创新在于科技的创新, 而信息科技的创新往往是来自于高校的科技研究所, 要将企业具有的雄厚资金与学术界丰富的理论成果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信息化, 使信息资本步入良性循环周转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86-88, 171.

[2]百度百科.信息资本[J/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04599.htm, 2012-09-16.

[3]陈建斌.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3.

[4]樊纲, 张晓晶.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5-26.

[5]张雪峰.欧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6]冯梅.信息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8.

[7]盛晓白.网络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1, 16.

[8]王庆花.企业信息资本配置及信息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9]工业科技研究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动科技创新基本经验与启示[J/OL].http://www.ccidthinktank.com/plus/view.php?aid=1421.赛迪智库.2012, (3) .

[10]海尔物流推进本部.构筑现代化的物流JIT采购及配送模式[C]//第三届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3:4.

[11]周鸿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112.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 篇2

一、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关于货币的起源,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交换矛盾的日益扩大,价值形式也开始不断扩大,并最终演进为货币的形式。关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就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主要具有以下 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最后,伴随着现代信用和金融制度的形成,以银行券、商业票据为代表的银行券产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而每一轮新资本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过程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六个区别,即:第一、流通形式不同;第二、流通顺序不同;第三、流通中的货币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流通的目的不同;第五、流通的形式不同;第六、流通的限度不同。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这个公式也表现出来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并不能刺激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3.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形成被称为资本化。因为虚拟资本是指企业生产中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价值,而现实资本是指企业股票的资本价值,所以虚拟资本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实资本的价值,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作为一种纸质副本,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同货币资金的运动并无关联。

虚拟资本的价值主要通过证券、股票等投机性活动实现,因此,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会显着提升。

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1.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施行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表明: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资金。着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因为货币资金的投放数量也与资本运动和市场规模紧密相联,所以它也能影响到产品的生产结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速度等,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大于实际所需数量,那么加剧通胀压力,造成物价上涨;如果货币投放数量小于实际所需数量,又会造成产品积压、经济萧条。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积累理论提出: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阻碍经济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 M2/GDP 都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自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加快,国外热钱也开始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但是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对于我国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要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但是,这些战略举措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来进行支撑,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来源重要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借贷期限错配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引进更多的长期资本。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起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制。

4.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提出:适当的虚拟资本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高风险、高利润是虚拟资本的显着特点,当实体经济中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向虚拟资本时,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大量减少,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虚拟资本也容易引发投机行为,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同时还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货币政策的正确应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货币资本理论能有效解决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所有问题,事物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要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1] 姚华 , 刘涛.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意义 [J].山东电大学报 ,2010(04)。

[2] 段文阁 ,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4)。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 篇3

一、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回顾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 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获得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并相应地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现实的资本循环过程中, 要使循环不间断地进行下去, 必须有两个条件, 即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及时间上的继起。为了不断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运动, 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时间, 是指一定形式的预付资本, 经过循环运动, 带着增殖的价值, 再回到原来形式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 主要由三部分时间构成: (1) 劳动时间; (2)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3)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则是由商品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构成的。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购买时间就是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所需要的时间, 售卖时间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所需要的时间。这两部分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时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两者相比之下, 售卖时间是更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下,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比较容易, 而商品的销售却“是资本形态变化的最困难部分, 因此, 在通常的情况下, 也占流通时间较大就无法进行, 剩余价值就缺乏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实现途径。“流通时间越等于或近于零, 资本的职能就越大, 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 它自行增值就越大。”由此可见,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决定于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 资本周转时间越短, 标志着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供求情况, 产销两地的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等。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的阐述, 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资本运行的规律, 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资本周转理论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的阐述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在于:第一, 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 才能节省预付资金, 增加盈利。第二, 要加速资金周转, 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适时储备, 减少盲目生产, 搞好产销平衡, 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 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帮助企业缩短资本周转时间,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增加利润率的重要途径。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 Services) 的概念, 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 对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进行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了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 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等环节中, 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 是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突破口。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 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增值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有利于细化和深化专业分工,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 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 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 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 美国是76.5%, 日本为69.5%, 我国是39.4%;在国内, 2007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北京市72.1%, 上海市5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 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加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 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1、完善政府职能, 加强法制建设。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 政府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的作用不是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 而是通过改善公共服务, 创造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趋势、环境因素以及国家安全等诸多因素, 引导服务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完善, 在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环境、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充分的作用。政府应制订具体的推动方案, 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目标, 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业重点。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整合研发资源, 形成研发联盟;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 形成风险投资产业群;发展信息资源、系统集成产业, 提升信息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辐射力。

2、加强产业关联, 实现集聚发展。

产业集群是目前经济形态的主要发展形式。如美国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 以及我国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虽然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态势, 但其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 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来应当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 进一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 依托于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 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 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 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通过科学地规划布局、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3、建立高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 对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 完善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抽查方式和统计网络。确定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渠道, 建立正常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完善指标体系设置, 弥补数据缺口。强化统计调查手段, 从而进一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精确现代服务业的调查统计数据, 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正确决策提供及时服务。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等为核心指标, 通过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办法,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考核。

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一要积极创造条件, 吸引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具备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第二,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人员深入技术创新服务第一线, 致力于科技服务业;第三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 增设紧缺专业, 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 培养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从马克思资本理论看金融危机 篇4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理论,金融危机,资本论

自2007年8月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影响程度和冲击强度,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对次贷危机成因的主要解释有金融市场缺陷、金融监管过于宽松、货币政策不当、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度信贷与投机等。但上述解释仍没有触及次贷危机形成的深层次机制。以制度分析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资本理论可以为次贷危机形成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提供更深刻的解释。

一、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实质阐述

早在130余年前,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就已揭露出资本主义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1. 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强化和虚拟资本的加速扩张。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有必要对表现为金融资产的虚拟资本加以界定。根据有的学者研究,它包括四类:公司股票、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政府债券;证券化过程中的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含商品期货合同,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期货期权合同,各类指数期货、期权合同)[2]。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在经济运行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经济金融化趋势明显增强,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考察了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他指出,资本主义大银行不仅能创造虚拟资本,而且能牟取暴利。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但它能像现实资本一样获取利息和利润[3]。

当各种证券化的信用货币为了投机和赚钱而偏离现实交易的需要,脱离、独立于现实生产时,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就会完全背离货币的社会本质———劳动的社会性质体现,虚拟的、证券化的信用货币的泡沫就会破裂,货币危机就会到来。这一切都是由于银行创新造成的,所以马克思讲“银行和信用同时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越过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3]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突出地表现为货币危机,表现为人们对货币的追逐。

货币危机的加深会导致银行破产和金融危机,并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经济走向衰退和危机。此次以美国为源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历程,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论述。

2. 经济泡沫的膨胀和破裂引致虚假繁荣和危机爆发。

所谓经济泡沫,是指金融资产(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严重背离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超常规上涨,从而出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掩盖着隐藏在其背后的矛盾和危险。只要对引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级贷款的发放及其带来的金融资产极度扩张效应作一考察,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把有害的抵押贷款、信贷泡沫传染给世界,延缓了国内危机,但埋下了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火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世界范围内考察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问题。在当时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他指出,贵金属的流人和流出与产业循环的周期相关。在繁荣阶段,市场商品过剩,虚假的繁荣完全靠信用来维持,这时,通过贵金属外流,利息率逐步提高,信用继续扩大,发生过度膨胀。然而,贵金属外流却会促进信用危机的爆发。这是因为,国内对借贷资本的要求强烈增加,而现金的外流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不少资本家纷纷提取存款,贮存货币,收缩信用,提高贴现率或停止贴现,这就造成信用动摇,进而产生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4]。

3. 金融资本的贪婪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资本的循环时指出,“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种狂热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5]银行家们为了创造业绩和赢得巨额利润,就热衷于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制造高风险的虚拟资本。这突出地表现在放肆实行高杠杆的运营模式,将投资过多地集中于高风险产品上。

这说明,试图赚钱的狂热总是会驱使资本脱离生产过程而到货币流通领域寻找发财的门路,这一观点精准地预测了发达国家近些年来出现并导致信贷泡沫的经济金融化过程。

总之,结合马克思经济理论,简而言之,资本的贪婪使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造出拿他人的、社会的财产进行冒险赚钱的赌博欺诈制度。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银行资本服务,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二、金融危机的现代启示

1. 美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

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从根本原因上看,无论是生产过剩的商业危机,还是金融危机,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现象,正是危机的不断发生,才使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特有的周期性。危机是社会化的生产力对无度扩张的贪婪资本的惩罚,是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摆脱资本主义束缚的体现。当然,不能说此次危机会使资本主义灭亡,但危机总是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2. 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资产及其运动体现。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进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诚如马克思告诫我们的:不应因虚拟资本具有独立于现实资本的运动形式,就以为它可以远离现实资本无限制地运转,而无视它只不过是现实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纸制复本)。实际上,金融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归根结底是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资产泡沫迟早要破灭。

中国经济发展坚持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正确方向,并保持了长期的持续较快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适当比例,决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增长业绩而一味放任金融资产泡沫的生长,制造虚拟的财富效应[6]。

3. 对金融资本的贪婪行为要进行节制和限制。

我们看到,正是金融资本在无节制的贪欲驱动下的疯狂和冒险行为,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基于此,克鲁格曼提出警告:“贪婪足以毁掉华尔街”。

资本的本性———对利润的无限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对于金融资本谋取暴利以满足贪欲的行为加以节制和限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壮大,金融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资本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会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但是,对金融资本图谋暴利以实现贪欲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节制和限制,也不容忽视。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进程中,应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加以规范,对高管的薪酬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制,以节制其进行疯狂冒险和投机游戏的动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广大投资者克服盲目追求过高的回报率甚至一夜暴富的心态,使他们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这也是矫正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倾向,促进其稳定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后记

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又恰逢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在一片恐慌与悲观的气氛中,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全世界就想看看中国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些什么?中国为什么能在那么多发展中国家中一枝独秀。

新中国建立近六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每当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时,经济就能够平稳发展;每当我们违背价值规律时,社会经济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问题表现为商品的奇缺;改革开放之后,则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周期波动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源;但货币的过剩、信用的滥用、监管的缺失所造成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危机也起到了诱发和加深的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警惕。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状况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经济金融化和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趋势不断增强,使各个国家和全球经济的运行受到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从而引起频繁和剧烈的变动。然而,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其虚拟资本理论对揭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实质,仍有很强的解释力。翻开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会发现马克思很多话就像是为今天所写的。

参考文献

[1]胡代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 2006.

[2]张宇, 等.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352-368.

[3]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240.

[5]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68.

上一篇:碎石桩技术下一篇:旧工业建筑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