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2024-08-03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共11篇)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1

0前言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利用,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还可以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旧工业建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如果将其完全拆除重建, 会使很多历史被遗忘, 基于此, 应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原属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区出现了被搁置和被拆除的情况, 而那些曾经属于郊区的旧工业区却逐渐成为城市商业中心, 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潜力[1]。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各个旧工业的位置优势也凸显出来, 并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 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同时, 通过分析旧工业建筑可以发现, 很多建筑都是空间较为开敞的单层或多层厂房或仓库, 对其进行改造所需成本较小, 建设用时也很短, 这些因素都对建筑改造奠定了基础。此外,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也与城市更新原则相符, 现阶段, 不少城市垃圾都属于建筑垃圾, 如果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 则可以增强资源利用, 减少粉尘污染看, 更可以促进再就业, 由此可见,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

首先,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存在, 这也是成为了城市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 所以, 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修整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短命建筑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损失, 还可以保护城市环境, 防止资源被浪费。同时, 对于建筑垃圾来说, 很多都是固体废弃物, 主要威胁着城市路面、大气以及水体, 因此,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2]。其次, 注重新技术的使用,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不仅要重视常规技术的使用, 还要重点应用高新技术, 尤其是要做好生态技术的应用, 保证旧建筑能够继续使用。最后, 融入人文关怀。由于旧工业建筑是很多人的回忆, 所以在再利用的过程中, 应融入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3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方法

3.1 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

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中,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博物展示建筑、公共休闲场所、创意产业园以及办公建筑等几种。对博物展示建筑来说, 它的主要用途是空间使用, 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原厂中较为特色的工艺产品或具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作为展示品, 并将文化内容融入其中, 如在无锡的茂新面粉厂其中的一角经过改造后成为无锡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就是博物建筑的展现[3]。在改造旧工业建筑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变为休闲娱乐场所, 也可以改造成公园供居民参观使用。对于旧工业建筑来说, 原有面积很大, 可开发价值也很大, 可以将其开发为公共场所或绿地等, 这样既能实现环保的目的, 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在改造旧工业厂区的过程中, 还要将多种艺术文化融入其中, 形成具有创意性的产业园区, 典型代表有美国纽约的SOHO区。同时在改造旧工业厂房的过程也可以将其与购物与旅游联系在一起, 打造新型产业园区, 如将旧工业建筑的一部分变成购物中心、饭店或宾馆等。如万达集团就曾将合肥美菱冰箱厂区改造成立自己的商业中心。

3.2 对空间再利用的设计

对空间再利用设计中主要分为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两种:首先, 对室外空间来说, 主要不仅涉及建筑外观, 还涉及外部景观, 很多旧工业建筑的外表都呈砖红色, 这主要是用于其主要构成材料为红砖, 并适当的配备了混凝土与钢架, 但由于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其外观也发生了变化, 且发生了坍塌的情况, 因此, 在改造中可以在保留完好的建筑基础上增加一些新材料, 如钢材等, 这样就可以使建筑更有现代感, 还能节省大量资金。同时, 在外部景观设计上, 由于建筑间留有较大空隙, 主要用于存放货物或用于车辆通行, 所以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其改造为室外休闲场所等。在铺地材料选择上, 一定要注重风格融合, 在照明设计上, 做到详细规划, 并选择合适的灯具与照明方式, 不仅要做到满足行人出行需求, 还要与整个厂区风格相统一, 在设计过程中, 也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应用进来, 提高人们的满意度。

其次, 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来说, 因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 平面功能与柱网排列相对规整, 在空间规划上可以运用竖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些小空间, 并注重把握尺度, 根据用途确定尺度, 如将其改造为住宅, 就要把握好空间尺度与家具尺度, 保证所展示空间满足实际需求。此外, 在光影处理上, 一定要通过人工处理引入合适的光线, 只要做到室内光线充足即可, 避免无光或强光照射, 必要时候也可以通过人工光源提高室内亮度, 满足人们的需求。

4 结论

对于旧厂房改造来说, 不仅投入成本小, 建设周期也很短, 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因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也可以为其带来一定商业价值, 因此, 一定要重视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工作, 以便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时代, 并在短短百年的时间内改变了世界,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 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 为满足社会需要, 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 这也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 本文将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入手, 结合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 重点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参考文献

[1]于红霞, 张佳乐.青岛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研究[J].工业建筑, 2014, 02:13-16.

[2]张希晨, 刘林.旧工业建筑公寓型更新利用设计及改造研究[J].工业建筑, 2014, 09:18-21+61.

[3]王乃嵩, 梁晓慧.旧工业建筑向公共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J].广西城镇建设, 2013, 10:110-114.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2

可行性报告

商城县煜鑫企业

前言

近年来,商城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新建高楼拔地而起,城中村大规模拆迁,使建筑垃圾排放量急剧增长。大量的建筑垃圾给商城县的生态环境、市容卫生管理及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建筑垃圾的排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运输和排放过程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的影响到商城县作为我生态示范性和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建筑材料消耗加剧了开采运输能源的消耗。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从循环经济角度考虑,将建筑垃圾中的砖、石、混凝土块(占建筑垃圾80%以上)资源化利用,直接将建筑垃圾破碎为再生粗细骨料代替天然砂石料,或利用建筑垃圾中各组分的特点生产出新产品。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是解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差距相当大,日本建筑垃圾资源重利用达到98%,欧盟国家平均综合利用也超过70%。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列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但中小城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均处在探索阶段。作为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中心,商城县应尽快建立本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性工程,带动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工作全面发展。

与新型墙体材料相关的产业和项目主要有:楼盘开发,道路维修新建和周边农村女房屋规划,新型墙体材料可以生产各种类型的符合各种项目的材料,标砖适合楼房建筑,道路维修和新建可以用于路肩,农村房屋规划可以使用标砖和空心砖结合。新型墙体砖覆盖面广,伸缩性大,节能环保,是传统红砖的理想替代品。

第一章 建筑垃圾简介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筑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的建筑各种成分的含量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组成,其中,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具有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用设备将建筑垃圾破碎,筛分后,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免烧砖、道路基础、建筑等行业,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利国利民,为城市建设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循环轨道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一、建筑垃圾分类和组成

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土地开挖、破旧建筑材料(使用过的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按来源进行建筑垃圾分类并没有将其真正,难以指导循环利用。按照可再生性和可利用价值,建筑垃圾可分为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材料再生或可以用于热回收的材料以及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等三类。

建筑垃圾组成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结构、拆除方式、回收方式不同而变化,通常包括水泥基材料、陶瓷基材料、天然石材、金属和其它(如木材、塑料)等。随着垃圾堆场的日益短缺及处理费用的提高,采取选择性拆除措施或在拆除现场对建筑垃圾预分选,将显著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价值。

二、中国建筑垃圾的排放和利用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长,组成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可循环利用的组分比例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的可循环利用的组分比例不断提高。如今建筑垃圾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耗用大量土地和运输费用。随着我国耕地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保部门必须组织实施的产业。多个城市全面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我国从2003年7月1日起已在170多个城市全面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作为建筑垃圾存放的主要场所锐减。另一方面,大量有再生价值的材料也因填埋而浪费,如北京在重建西直门立交桥和大北窑立交桥时,拆除的数千方优质混凝土没有作任何处理,直接买地填埋。核心问题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将它归于只能用于地基等低级要求的低档材料,更没有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已逐渐展开,并取得进展。

三、商城县建筑垃圾情况 商城县建筑垃圾产生数量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达3.21万吨,约2.5万立方米;2013年达3.34万吨,约2.8万立方;2014年达6.67万吨,约5.1万立方米。处理方式多为抛弃处理,对生态环境和有限耕地资源进行破坏的同时,增加建设成本,无法将资源再生利用,造成可利用资源巨大浪费。

第二章

国家对新型建筑材料的扶持政策

国家为鼓励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以替代大量面广的实心粘土砖,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按照国务院令第82号、建科1991619号、国发199266号、财税字1994001号、财税字199544号、国发199636号、国发199737号、建科函199868号、国办发199972号、建住1999295号等文件之规定,这些政策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

1.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基建、扩建、技改项目、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节税税率0%的政策;

2.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项目,可列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建设政策性投资项目,可享受政策性贷款;

3.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引进过外先进设备,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产品增值税;

4.凡企业利用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产品的所得,自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五年;

5.对企业秤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及其他废的建材产品,免征产品增值税;

6.排渣单位不准以任何名义对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废渣收费或变相收费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排渣企业应积极给予支持,有条件的还可以给予补贴;

7.对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可视具体情况减免土地使用税,对生产实心粘土砖企业应征收土地使用税; 8.对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建造的北方节能住宅,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率0%的政策;

9.在城市建设中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作为框架结构的填充材料,禁强度等级MU10.0以下的实心砖在5层以上的建筑中使用;

10.将发展节能建筑和新型墙体建筑纳入城市建筑总体规划,确保新型材建筑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

11.积极推行按使用面积计算房屋售价;

12.对使用实心粘土砖在价外加收一定费用,建设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项基金”,用于墙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筑应用技术研发与开发;

13.各地从技术改造资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墙体企业技术改造;

14.采暖地区要按期达到国家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非采暖区要结合改善建筑物热环境制定应用新型墙材的具体规划,并大力组织实施,以此推动墙体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发展促进节能建筑全面推广;

15.大中城市对节能建筑和新型墙体建筑,应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减免市政设施配套费用。

第三章

免烧砖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一、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免烧砖瓦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度高并且持续增长,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免烧砖厂则能规避传统烧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对工业废渣进行回收处理可以起到改善环的作用,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建筑用砖的质量。本项目符合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本行业有着光明的发展优势。

另外,生产免烧砖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为丰富廉价的废渣资源,所以单位成本比粘土砖低,加上其环保节能,强度高,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能够替代粘土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厂引进的免烧砖设备工艺精湛,运作可靠,生产效率高。2.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由于现在,商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设都需要建筑最基本的单位砖,所以对砖的需求量很大,有很大的市场前景。3.行业生产技术情况

(1)免烧砖原料配比工艺。由于可做免烧砖的原料有上百种,而每种原料都有其特性,在免烧砖原料配比当中拥有不同的比例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所用原料的价格问题。所以目前大多数免烧砖厂的原料配比都存在问题。本着质量最优和成本最低的原则,我们针对西安区位和地理优势量身定做合适的原料比配方。我厂注重每种原材料的特性和价格,做出合理的原料配比,有利于保证免烧砖的成型和密实度以及早期强度。

(2)免烧砖专用化学添加剂配方。MSZ18-C型免烧砖化学添加剂是免烧砖生产过程当中必须添加的外加剂。本剂主要提高砖的早期强度,保水性能良好及透气性好,缩短养护周期。它在降低制砖成本的同时还将大大提高免烧砖的整体质量。因此我生产厂的免烧砖后期质量的干燥值较高,抗冻融性强。

(3)免烧砖后期养护技术。我厂注重科学合理的后期养护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免烧砖的成品质量,更能有效缩短自然养护周期。

二、产品原材料供给情况分析

免烧砖是利用粉煤灰、煤渣、煤矸石、尾矿渣、化工渣或者天然砂、海涂泥等(以上原料的一种或数种)作为主要原料,不经高温煅烧而制造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我公司生产的空心砖主要以建筑垃圾为原材料,便于就地取材。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用砖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砖的来源仍主要以传统的耗能毁田的粘土窑烧方式来生产供应(95%),据统计,我国年生产实心砖7000亿块,毁田数十万亩。为此,国家从90年代后就大力提倡利用工业废料造砖。总的来说,产品原材料供应市场充足。

三、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1.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免烧砖生产线主要配套设备是免烧砖机,即俗称的压砖机或制砖机,是生产免烧砖的主要设备,此免烧砖机具有广泛的材料适用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材料制备免烧砖;同时本公司还具备为免烧砖机配备的材料搅拌和输运设备。这种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压制力大、刚性强、全密封防尘、循环润滑、操作简单、产量高、经久耐用的特点。喂料机构变速、回转盘转动等部位采用最先进技术,传动力大,运转平稳,到位准确,维修率低等优点。此外,本工艺设计了计量装置、配料准确、产品质量稳定。总之,本技术的利废、保土、节能、投资少、成本低、上马快、用灰渣量大,操作方便等优点,有很好的环保效益,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免蒸、免烧,一次成型,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对“保护土地资源,淘汰秦砖汉瓦”国策的长期大力宣传,每个老百姓对红砖的负面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各地政府一方面对粘土烧结砖瓦厂加大力度征收土地资源税及各种费用,促进了粘土烧结砖瓦厂关闭转产,占地取土严重污染环境的传统砖瓦厂已是各地政府首先关停并转的对象,而免烧砖瓦行业以其优势顺应了历史潮流,避免传统瓦厂的负面效应,制砖生产设备的开发成功和广泛应用,对我国的工业废料污染治理和利用、对节约能源、保护 我国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和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工业将产生重要的影响。3.项目产品市场优势比较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住房水平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材方面消耗剧烈增加,但是由于取土造砖,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性很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土可取,一些不法商家更是打起了可耕地的主意,真是投机取巧。这是国家所不允许的,政府也出台了相应法令,取缔了很多无照砖厂,免烧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粘土砖标号一般在75号到100号之间相对局限,而免烧砖最大可以达到300号一行,其强度与利用率远大于红砖,抗压高达35Mpa,使用寿命比粘土砖长很多。

第四章

建筑垃圾用量估算

我公司拟在商城县中心城区20公里范围内选址建厂,占地70亩,预注册资金700万元,主要生产免烧挤压空心砖(后有附图)。

该产品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结构墙体填充。其选用的原材料是建筑垃圾,包括废砖、混凝土块、石子等,主要生产设备有主体挤压机,粉碎机,筛分器。生产过程无废气、废料、废渣等废弃物排出,绿色环保。它具有质轻、高强、保温、隔音、抗震、抗渗、适应性强,生产能耗低等特点。

目前,国家标准的挤压砖类型主要有三种,以几何尺寸为例,有240×115×53mm(实心),240×115×90mm(多空),390×190×190mm(两孔),这三种标准的挤压砖质量分别约为2.6Kg,3.8Kg,13Kg,主要原材料不同,重量也有所差别)。鉴于以上三种砖的尺寸及质量的不同,各自在建筑中的主要用途也不同。

由于传统烧制粘土砖浪费土地,生产过程污染环境,近年来已被政府部门限制使用。以390×190×190mm两孔空心砖为例,我厂每天可生产2万余块,每天可以用掉建筑垃圾300m3以上,每年可以回收至少10万m3的建筑垃圾。具有成本低,环保节能,砖体强度高,不怕水,抗风化,耐腐蚀,抗冻融等优点,因此必然要取代粘土砖成为新的墙体材料。目前,建筑行业已经大量使用混凝土加气块,这种砌块也是利用了河沙、粉煤灰、矿砂等作为原材料,变废为宝,利于环保,并且具有容重轻,耐高温,保温隔热性能好,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的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鉴于挤压砖和混凝土加气块有着相似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这种新型的挤压砖在建筑市场上也应该有着明朗的使用前景,当然这要建立在这种砖的各项指标都要符合使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附图:

建筑垃圾随处乱倒,堆叠如山:

将建筑垃圾收集处理: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3

旧工业建筑,属于非传统的城市景观,它是城市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工业时代拔地而起的时代见证了一个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拥有多种复合资源及价值,毫无疑问,成为中潜在的可再生空间资源。旧工业建筑不仅具有以上众多的历史价值和物质价值,对历史物证资料的保留也是难得可贵。因此,保护、改造与在利用旧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本文试图在保留旧厂房原有建筑外观基本不变,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情况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从环境艺术角度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厂房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以实现旧建筑厂房的再利用等相关问题。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发生变化,大量旧工业建筑面临停产的局面,处于闲置和衰退的状态。近几年来,受到国外对旧厂房大量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利用的启发,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更新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时代来临的较晚,城市化进程也相对落后,对于旧厂房的改造也仅处于自发阶段,不够成熟。但是,在经历了一些以艺术家或者商人为代表进行设计的“非规划性的野生风景”形式后,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后带来了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用途,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这一实践研究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方式已由自发实施改造上升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和运作的过程。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利用的概念界定

1.改造和利用

改造的意义:一是指另制、重制;其二是指另外选择。利用是指:再次开发物质文化资源为当代或者未来社会的需求服务。

改造再利用就是在重建和复兴的基础上对旧厂房进行再次设计,它并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修补,而是赋予原建筑质的提高和量的强化从而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2.旧工业厂房的自身条件对改造方向的决定性

旧工业建筑包括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两个方面,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与改造方向。

①历史性工业建筑

旧工业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工业发展史的记载,充满了历史的记忆,而这些工业历史的美丽记忆是文化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因此在改造中,我们将保留这些工业痕迹,不对其进行过多装饰,因地制宜,从当地取材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将其具有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情感认同作用发挥出来。在室内的空间改造方向,可改造为主题博物馆、公共休憩空间或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等方向。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原貌,更新功能,采用新旧共存的手法让旧厂房的原有空间属性与新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工业时代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承载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精神,让人们不再通过大脑来进行回忆,而是通过对建筑遗址改造再利用继续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感触。

②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相对较历史性工业建筑而言,只是在某个旧工业建筑或者地域环境,所具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少些而已。对于这类建筑的改造一般会利用结构,进行全面改造。例如,在建筑的外观的改造上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明确建筑风格,使其具有时代感。在室内的空间的改造上,可以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中心、展示空间、商用办公空间或休闲娱乐空间等方向。最终在明确改造方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室内空间功能,使改造后的建筑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探析

1.尊重旧址,因地制宜:打破旧厂房本身的规则形态,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同时进行新的功能区域划分,最大程度的保留旧厂房的结构体系和氛围。赋予它更多的空间穿插和层次的错落感,使整个空间更具有设计感。

2.材质的运用:通过对材质肌理的运用、色感和原建筑的材质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强烈的空间效果。在旧厂房改造中运用的最原始的材质来引导空间设计。例如在方案的设计中,墙面可选用的材质主要有:青砖、原始墙砖、以及素混凝土墙面,在素混凝土墙面中利用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同时圆孔更好的起到了通风换气的效果。

3.绿化的运用:即通过适当的绿化,掩盖原有建筑结构的破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室内植物的运用,不仅能起到绿色环保的效果,而且可以体验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例如我们会在个别空间引入绿色植物到墙面上,给原始破旧的砖墙增添一抹绿意,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使室内环境生机勃勃,也是一种很好的

墙面装饰。

4.灯光的处理: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材质与灯光的对比或融合创造出新的意境。例如在室内空间中对绿色景观的设计,使用LED轨道射灯来进行重点照明,运用灯光来营造情景照明的效果,烘托整个小景的艺术氛围。

5.小景观、小空间的创造:在旧建筑空间改造中,注重空间品质追求,在空间入口或转角处的小空间来进行小景设计,营造充满艺术品质的氛围。

6.室内空间结构的打造:介于旧厂房的空间大多是开阔的空间,尺度较大,因此在本次方案设计中通过对大空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巧妙的分割,打造夹层,形成多变、趣味的空间,使空间更有层次感更强。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综合考虑室内外空间环境各个方面的设计,并对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在立足我国当前国情和保护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法,从而赋予旧工业建筑更多个性化的功能特征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4

引文

工业建筑是工业社会的重要建筑类型, 是工业文明的物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在工业社会鼎盛时期建造的工业建筑, 逐渐失去了原来生产应用功能, 多已处于衰败荒废状态。在中国目前城市发展进程中, 这些旧工业建筑何去何从, 是社会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论证对其保护的意义, 提出有效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欧美是工业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 工业建筑的规模、数量、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 所以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美就已经提出并实施了旧工业建筑保护的举措, 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旧工业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问题。

一、我国旧工业建筑的回溯与现状

(一) 我国旧工业建筑的回溯

“旧工业建筑”的概念显然与所建造的时期有关。从世界范围看, 工业建筑应该包括是自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至今的工业建筑遗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旧工业建筑应该是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历史阶段所建造的, 这些旧工业建筑基本由三种情况构成。

1. 外国投资的工业建筑

中国近代工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一个繁荣期。1895年之后, 国外资本家在中国沿海城市大量开办企业兴建工厂, 如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随着竞争掠夺、社会需求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厂区厂房。这类工业建筑主要为国外资本家投资在中国建设并垄断经营, 由于财力雄厚, 因此工厂的规模较大、类型较多, 建筑质量较高, 体现了西方现代工业建筑的特征。例如德国人1900年所建立的青岛四方机车厂;1913年所建的济南铁路大厂;上海1933年所建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虹口区溧阳路611号) ;1937年所建的英商信和纱厂 (莫干山路50号) 等。

2. 民族工业的工业建筑

20世纪初, 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既有政府投资兴建的军工、民用企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马尾造船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上海纺织总局、开滦煤矿等;也有民间产业资本所兴建的企业, 如始建于1919年的济南裕兴化工厂;苗氏兄弟1921年在济南开办的成丰面粉厂;1927年旅日华侨余芝卿与薛福基等筹建的上海大中华橡胶厂, 始建于1926年的天津福聚兴机器厂等, 类型也较多, 包括纺织、面粉、煤炭、烟草、食品等产业。这类工业建筑一方面受到西方建筑的样式影响, 另一方面也带有比较鲜明的本土建筑形式特色, 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形式特征。

3. 建国后的工业建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百废俱兴, 新中国工业进入了一个复苏和发展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 我国的工业基地格局基本形成, 其它各类工业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 工业建筑随之繁荣兴建。至20世纪中期, 我国工业建筑在所有建筑类型中占有比例较大。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等, 是新中国建国后的重工业、能源支柱产业;又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 (现798艺术创意园区) , 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电子工业基地, 属当时国家级战略工程。还有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的20世纪中期所建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 (现8号桥创意园区) 。这一时期的我国工业建筑, 一方面受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技术援助, 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工业自立自强的精神, 无论是类型还是数量、质量, 都反映了我国工业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由于这个时期所建的工厂众多, 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旧工业建筑主体是厂区环境与厂房车间, 还包括一些其它辅助建筑与设施, 如水塔、变电站、泵房、冷却塔、仓库、巷道、瓦斯罐、传送带等, 都属于旧工业建筑之列。

(二) 我国旧工业建筑的现状

我国旧工业建筑大致产生于20世纪初, 并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 约有六十年至七十年的跨度, 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年代已久, 这些老的工业建筑大部分呈现自然衰旧, 又因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技术的升级以及避免工业污染的要求, 使得这些工业建筑大部分已经不再适合当代生产使用。又因当下城市改造与发展需要大量的旧城地块, 许多旧的工业建筑已同为城市发展建设成为矛盾。在这种背景下, 旧工业建筑的去留自然也就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些旧工业建筑的现状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部分厂房在原有基础上经过维修改造, 继续为工业生产使用。这部分工业建筑有建国前所建的, 也有建国以后建设的, 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工业基地, 也有其它生产性质的工业建筑。

第二种情况, 旧工业建筑被转换功能再利用, 改造成了创意园区、艺术区、博物馆、美术馆、设计机构、餐饮空间等等。在功能转换的过程中, 对原建筑进行了适度的结构、空间、墙体等方面的改造, 做了一些强调设计理念与艺术表征的处理。这些工业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 建筑形象典型, 建筑质量较高, 厂房结构坚固, 如上海1933老厂坊艺术创意园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区、上海8号桥创意园区、青岛国宴厨房等均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厂区厂房由于年代已久、归属不清、维护不善、经营转型等多方面的原因, 目前呈现废弃、半废弃、转租赁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极有可能在不久后的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实际上, 在某些改造较为“积极”的城市, 这些老的工业建筑已经被“改造”得不复存在了。

二、旧工业建筑保护的意义

在城市改造与发展过程中, 旧工业建筑应该如何对待与处置, 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旧工业建筑保留保护是否有必要, 我们可以对照其他类型的建筑保护的情况来研究。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徽派民居、周庄水镇、苏州老城区、平遥古城、拉萨布达拉宫等传统建筑, 都是作为文化遗产被严格保护的, 它们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具有历史延续、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价值意义。旧工业建筑是具有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史、美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也属于文化物质遗产之列, 毫无疑问当属保护之列。具体到工业建筑遗产对于当代文化的价值,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 旧工业建筑的类型样本价值

工业社会是促使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变革与发展的阶段, 而工业建筑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与物质形态。工业建筑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类型, 有其建筑类型样本的留存意义, 其价值并不亚于封建社会历史建筑中的宫殿、古城、寺庙、教堂、民居等建筑形式。因此, 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旧工业建筑, 就承载着工业时期建筑样本的档案作用。例如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 作为工业文明的样本,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 旧工业建筑的情感记忆价值

从城市构成的角度看, 工业建筑是城市建筑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近代城市迅速发展并繁荣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此工业建筑与城市发展密切关联, 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的见证物。在城市文化的进程中, 工业建筑已经作为一种城市情感形态融入市民心中, 旧工业建筑已具有了为人们的城市情感的记忆情结意义。作为一种物质载体, 它所蕴含的是一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记忆意识, 人们需要这种记忆再次成为可触摸到的现实, 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三)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价值

根据美国《建筑、设计、工程与施工百科全书》的定义, 建筑再利用是指“在建筑领域之中借助创造一种新的使用机能, 或者借助重新组构一栋建筑, 使其原有机能得以满足一种新的需求, 重新延续一栋建筑物或构造物的行为。建筑再利用可以使我们捕捉建筑历史的价值, 并将其转化成将来的新的活力。建筑功能置换是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核心。建筑再利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筑师是否能抓住一栋现存建筑的潜力, 并开发其新的生命。”目前, 有相当数量的旧工业建筑在其使用寿命上没有任何问题, 可以继续留存使用,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 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考虑, 都应该使旧工业建筑延续其生命, 并且合理的利用, 将其转化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功能空间。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 工业经济而转型为旅游经济, 工业建筑再利用转换功能, 利用车间厂房改造成形式风格独特的工业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风味餐厅、歌舞剧场等。再例如上海8号桥、北京798、上海1933老场坊等旧工业区的改造利用, 这些工厂具备文化资源、土地资源、建筑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 改造利用, 一举多得, 符合当代生态社会的资源利用观念, 还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 旧工业建筑的美学价值

工业建筑之所以不像其它类型的建筑那样受到社会重视与保护, 大概是源于工业建筑与传统观念中的“建筑艺术”关系较远, 而“应用性”太强。的确, 工业建筑就是为特定的生产流程需要所建, 目的性明确, 它不需要附加欣赏功能。工业建筑没有附加的装饰、雕刻、绘画内容, 这些都降低了工业建筑在人们心中的的艺术地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 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工业概念由原来的审美排斥转化为审美接受。“工业化”所包含的内容逐渐进入了审美的范畴。工业美学、机械美学、产品美学等美学研究分支的产生表明, 审美领域大大扩展了。工业建筑既属于建筑范畴, 也属于工业范畴, 具有双重领域的美学意义。

工业美学对建筑领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尤其是旧工业建筑, 它的非装饰、简洁化、效率性、设备化都同现代设计美学观相一致。尤其是旧工业建筑的时空痕迹, 不经意间具备了现代艺术精神所需要的气质, 成为现代艺术家所向往的场所。它在与传统建筑艺术的对比中, 更容易造成艺术的前卫体验和陌生化效应。可以说, 旧工业建筑中所包含的美学信息, 包括观念、材料、设备、建筑、空间以及历史印迹等等, 构成了一个信息内涵更为丰富的审美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看, 旧的工业建筑已经不再是功用性的建筑, 而是衍化成为一种美学形式与审美情感的符号, 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 已经成为了一种对工业历史文明审美体验的过程, 因此对其的观照也就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国内外对旧工业建筑保护的成功实例

目前在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方面, 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 通过总结经验, 可以对我国今后此类项目发挥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一) 德国鲁尔工业区保护与改造再利用

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 面积4432.79平方公里。鲁尔工业区兴建于在19世纪后半叶, 是德国最大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作为德国的经济支柱有近百年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 由于以煤炭、钢铁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 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出现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60年代以来, 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 开展了区域全面改造与更新。在经济衰退的境地中, 德国人没有选择拆除, 而是理智地将这座工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经过改造将其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与艺术空间, 2001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鲁尔区工业区, 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艾姆舍尔公园、科学公园、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等新景观。在这里有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 如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潜水训练基地;昔日的厂区变成了溜冰场;原来存放炼钢用焦煤的巨大水泥构筑物, 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旧厂房被创意改造为电影摄影棚, 高敞的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设备正好适宜于吊挂拍摄、演出的灯光与装饰。大型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的当代“雕塑公园”。矿区浴室改造成了舞蹈练习及表演场所;输送矿工的管道也已变成了展览空间。

在经过这样一番创意的设计后, 德鲁尔工业区焕发了生机, 成为现在集艺术区、博物馆、科技公园、训练基地、休闲娱乐空间等于一体的综合区, 功能多样, 形式新颖, 满足了当代人们的多种需求。从宏观的厂区空间环境到微观的生活细节, 都经过了如此睿智、精心的保护与创意, 所有的工业构筑都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内涵。

鲁尔工业区作为旧工业区域改造与成功转型的范例,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启示与经验, 归纳有以下几点:

1. 政策支持、规划完善。

德国将其作为国家项目来对待, 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此项目重视, 自1966年以来对鲁尔工业区提出整体发展规划, 并从法律上予以确认。这个总体规划包含了改善经济结构, 拓展交通运输, 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内容, 对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投入、人员转型培训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2. 顺应时代、业态更新

在转型中拓展业态范畴, 形成新的业态结构。将鲁尔原来单一产业 (钢铁、煤炭) 结构的企业逐渐扩展为多产业的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等新的企业, 以及零售业、旅游、艺术、教育、广告、多媒体、通讯等各种新兴服务业, 为转型注入了新的多样性产业经济活力。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经济产业效益, 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3. 资源利用、匠心创意

合理利用工业资源, 匠心创意, 充分发挥其工业文化传播作用。鲁尔工业基地的区域工业特征强, 设备齐全先进。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改造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丰富硬件资源, 将原来的厂房车间、机器设备、工业设施按照新的创意加以改造利用。这些原来闲置、废弃的厂区、建筑、机器、设备, 经过再创造, 转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景观系统, 这是一种对工业文明的历史与文化是最生动的展现方式。

(二) 美国纽约苏荷区改造项目

苏荷 (SOHO) , 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 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的社区。苏荷区是19世纪中叶工业化时代兴起的一个工业区, 曾经兴建了大量以铸铁为建筑材料的厂房。二战后, 纽约市的制造业衰退, 金融业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苏荷区的制造商也纷纷搬离, 留下大量空闲车间, 苏荷工业区由此开始衰败。但幸运的是, 此时追求时尚浪漫的青年艺术家们“发现”了这片位于城市中但已被废弃的厂房, 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

从20世纪60年代起, 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对这个区域的旧城改造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的法规。由艺术家们对废弃厂房的再创造, 吸引、聚集了文化交流中心、画廊等艺术机构, 随之服务业如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等也相继进入, 苏荷区摇身一变, 成为了集艺术、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时尚之地。

苏荷区的改造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1. 民间社会力量推动政府决策

苏荷区在1959年面临被拆除的局面。纽约市决定在通过苏荷区修筑一条高速公路, 因此苏荷区将被拆除。当快速路建设将对苏荷区以及其它社区产生毁灭危机时, 各社会社团如“艺术家反对修建快速路联盟”、“铸铁建筑之友”以及环保团体积极呼吁, 最终促使政府作出了取消快速路建设计划, 并制定了相应的改造政策。在该政策的指导下, 苏荷区得以幸存, 通过改造, 既保护了工业遗产, 同时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苏荷。

2. 保护历史建筑遗产的举措与效益的统一

苏荷区具有工业化时期具有特色的建筑形态——铸铁建筑历史街区, 苏荷的改造把保护文化遗产摆在第一位, 以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铸铁建筑为原则, 历史建筑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这种宝贵的资源既是对工业文化的保护, 同时也形成了特色与品牌, 为苏荷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可以说, 苏荷区的保护、改造、再利用, 使苏荷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达到了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目的。

3. 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实例

798厂原全称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 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重要电子工业基础项目, 属当时国家级战略工程, 由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民主德国援建。798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4号院, 厂区面积约有1平方公里左右, 基本上呈方形, 规整有序。有纵横南北的若干道路组成交通网络, 并划分成大小不等的厂房建筑区。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20世纪末企业方将部分产业迁出, 为了有效利用产业迁出空余的厂房, 企业方将这部分闲置的厂房进行出租。

原工厂具有非常理想的场地、环境、建筑等硬件条件, 厂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坚固的厂房、具有包豪斯工业建筑理念及风格等多方面的优势。最初是中央美术学院将其作为临时的雕塑工作室, 后来有众多的艺术、设计机构及艺术家发现了它的优势和价值, 纷纷进驻这个被闲置的厂区, 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 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原来的电子工业建筑厂区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功能性质上的变化, 工业区变成了艺术区, 生产氛围演化成了艺术氛围, 工业厂房转化成了画廊、工作室, 工人置换成了艺术家、媒体与游客。798艺术区截止到2009年初, 共有百余家艺术机构进驻, 时至今日, 整个工厂建筑空间环境的功能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形成了规模效应。

798不是一个按照美术馆的功能所设计的场所, 也不是为了单纯的休闲娱乐而修建的娱乐空间, 它在原工业区的基础上, 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多样性的、具有阅读探寻意义的体验场所。在这里, 人们能够被唤醒某种记忆, 获得陌生化体验, 满足情感的愉悦。艺术家借助于798厂区的建筑空间环境, 既能找到一种艺术创作的场所氛围, 又能够为观众传递一种新颖的场所信息, 制造出艺术的前卫性和陌生化效应。

除了798艺术区改造的例子, 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改造项目还有上海的1933老厂坊、莫干山M50、8号桥等, 都是将其改造转换为创意园区, 应该是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比较成功的实例, 值得学习借鉴。

四、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的原则与思路

(一)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的原则

旧工业建筑的保护要遵循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的大原则, 即保护性再利用, 具体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旧工业建筑保护要遵循遗产保护原则

旧工业建筑是工业社会辉煌时期所留下的标志物, 它所蕴含的建筑信息不同于新建筑, 它的价值已经由“现实功用”转化为“历史文化遗产”。遗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社会“基因特征”与“文脉延续”的功能,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认识建筑的遗产意义, 就明确了对旧工业建筑保护的必要性了。

2. 旧工业建筑保护应遵循其活力原则

为了使旧工业建筑得到有效保护, 就要使其保持建筑活力。而保持活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再利用改造。再利用改造通常做法为建筑功能的转换, 所以, 活力原则具体体现为再生性、开放性的保护。

所谓再生性, 就是考虑转向其它适宜的功能性质。在这一点上, 它不同于对古典建筑中的宫庭、宗教等建筑的保护, 这些类别的建筑的价值在于原生功能, 比如布达拉宫, 就不能改成政务中心使用。而旧工业建筑大部分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工业功能, 不转换功能就极有可能成为建筑废墟, 所以再生性是一种积极地保护态度与措施, 这也符合当代环境保护的再生循环的原则。

所谓开放性, 是指在功能转换后, 建筑与空间的功能性质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公共开放性质。鉴于旧工业建筑承载着对工业历史文化的呈示作用, 如将其封闭使用, 则价值效应会大大降低, 而对公众开放, 人们则会通过对建筑的体验, 满足对建筑的记忆情结, 完成对建筑保护意义的理解。从目前国内外旧工业建筑利用性改造的成功实例来看, 大部分都是呈开放性的, 使其产生积极地社会效应, 可以从文化、艺术、教育、旅游、商业等多方面获得效益。

3. 旧工业建筑保护要遵循原生工业形态原则

在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改造中, 原生工业形态的信息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扰与破坏, 要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工业建筑物态, 并充分利用所有旧工业建筑区域所含的资源, 使其发挥原生工业形态的信息作用。

在对建筑旧有部分必要的修复中, 要做到修旧如旧, 保持原来风貌。在对结合旧建筑的某些新建部分上, 既应该考虑必要的再利用功能要求, 更要顺应原生工业的品质与精神。如果改、扩建部分过多, 则可能影响原有建筑的特色与本质, 影响保护的价值意义。

(二)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的思路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的范例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我国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旧工业建筑面临这样的问题, 要么被城市改造所消毁, 要么对其进行积极地保护再利用。要做到对旧工业建筑有效的保护以及再利用, 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政策法规的保证

旧工业建筑保护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给予的政策法规保证。德国鲁尔工业基地改造、美国纽约苏荷区改造都有政府政策给予的保证与支持, 体现了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并将其纳入到经济转型期的整体思路中, 贯彻于对城市改造规划的实施中。没有政策法规的保证, 旧工业建筑实在是难以抵挡当代城市改造“除旧”大潮的冲击, 随时都有可能被夷为平地, 因此政府职能部门有所作为是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首要保证。

2. 对旧工业建筑转化功能再利用的论证

旧工业建筑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不尽相同, 保护再利用的功能转换要经过合理科学的论证。德国鲁尔区与纽约苏荷区的再利用功能是不同的。德国鲁尔区的特色是从整体工业基地到工业文化景观的转换, 而纽约苏荷区的是对铸铁建筑与街区特色的优势利用。因此对具体的旧工业建筑及区域, 适宜于转换为何种类型, 体现何种功能, 获得何种效益, 都应在科学论证后而进行。

3. 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技术环节

旧工业建筑毕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岁月砺蚀, 本身的残旧破损在所难免, 需要修复, 但要保证原建筑的本质特征;技术改造时应强调保护建筑原风貌, 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由于再利用的需要, 有些厂房车间的结构可能需要必要的维修加固, 会有必要的改建、扩建、加建工程, 要科学合理地予以制定方案。在扩建、加建部分, 现代的建筑、材料、技术并非不可以运用, 某些新增部分的混凝土、玻璃、钢材与老建筑既能形成新旧的对比, 也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关键在于对工业技术美学意义的正确理解与新旧建筑关系的把握。

结语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曾对有历史价值的事物做了一个简略的定义:“一个事物是新的, 然后变旧、过时, 然后被废弃, 只有到后来他们重生之后, 才有了所谓的历史价值。”应该说, 当下我国许多城市在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工业建筑, 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死去”或者“活来”的未知过程, 只有本着对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任的态度, 制定科学理性的保护政策, 实施有效地保护措施, 才能使旧工业建筑展现新的活力!

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 篇5

对于这样一个课题,之前接触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完全需要重头开始了解。根据给定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搜索以及思考。

一、现阶段国内主要建筑废弃物的种类

建筑废弃物又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弃物。按照来源分类,建筑废弃物可分为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物拆除、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五类,主要由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木等组成。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所产生的建筑施工废弃物成分有所不同,其基本组成一致,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废金属料、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组成。

二、国内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受资源、观念、政策法规影响,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城市每年产出垃圾约为60亿吨,其中建筑垃圾为24亿吨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建筑垃圾进行轻度分拣,回收废金属、废混凝土等,采用这类处理方式的建筑垃圾仅占2%;二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建筑垃圾被运到郊外或者农村,买或者租块地,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采用这类处理方式的建筑垃圾约占98%。这种不合理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增加了运输成本,还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使得建筑垃圾成为我国废弃物管理中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一些建筑公司在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例如: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市中心的“华亭”和“霍兰”两项工程的7幢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3万m2,均为剪力墙或者框剪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将结构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并把有用的废渣碎块粉碎后,与标准砂按1:1的比例拌合最为细骨料,用于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砂浆强度可达5MPa以上。该项目共计回收利用建筑废渣480t,节余万元。再比如:河北工专新兴科技服务总公司开发成功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该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0%左右。

三、国内建筑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方面的不足

尽管国内一些企业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较大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明 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处理就存在组织协调问题。如建筑垃圾怎么搜集,有谁组织搜集,堆存到哪里,堆存用地有谁解决,建筑垃圾利用工作由谁来牵头,由谁来组织协调等问题在我国目前尚未明确。

2、处理技术缺乏

我国十分缺乏对建筑垃圾的分拣、分类堆存和分类处理技术。尤其是在建筑垃圾制备混凝土再生骨料过程中的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等方面的技术开展的研究还很少。

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对建筑废弃物大多采用填埋的处理方法,但这种“低级”的处理方式并不能消除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相反会造成永久性危害。尤其是分拣出来可重新利用的那一小部分建筑垃圾,如对其处置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4、资金保障不够

建筑垃圾废料本身已无价值,只有经过回收处理才能产生新的价值。垃圾的搜集、运输、堆存、分拣、破碎、筛分等都需要投入资金,除金属、木制品、拆除后经过清理的砖通过废品回收利用取得一些回报以外,我国建筑垃圾回收企业用废砖、废混凝土加工的骨料及配置的低标准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等再生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一般低于各道处理工序所花的费用之和;而制造再生产品的成本一般又高于用新原料制造的产品,这常常使回收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

5、政策法规不全

目前我国促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和促进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已有的政策怎样落实,有哪一个部门组织协调,怎样解决堆存用地,经济上如何扶持,政策法规上如何引导等问题都还不明确。

四、国内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法与国外的比较

相比较国内对于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方面的管理,发达国家则要做的好得多。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发达国家采用了“谁生产垃圾,谁负责谁付费”的观念,是既合情合理,又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这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建筑垃圾的危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政府减少负担,更好的履行其监管和指导职责。要贯彻好这种机制,政府要对整个城市的垃圾做一个全面的监测系统,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整个城市垃圾进行控制。

(一)日本

通常,建筑材料,如石块,其原料价格要比再循环的材料价廉。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日本的构造原料价格要比欧洲高。因此,日本人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比如港埠设施,以及其他改造工程的基础设施配件可以利用再循环的石料,代替相当量的自然采石场砾石材料。

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可加工生产100t/h。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二)美国

美国政府则制定了《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从而在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的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正在推广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的报纸和纸板箱。这种住宅不仅积极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纸板,而且比较好的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法国

法国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专门统筹在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通过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有关的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的层次。该公司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协助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的不同阶段作出决策。例如可评估建筑产品的整体环保;可依据有关执行过程、维修类别,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清拆类型,对减少某种产品所产生的废物量进行评估;可向顾问人员、总承建商,以及承包机构(客户),就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对环保及健康影响提供相关的概览资料;可以对废物管理所需的程序及物料作出预测;可根据废物的最终用途或质量制订运输方案;就任何使用“再造”原料的新工艺,在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作出评核,而且可估计产品的性能。

(四)荷兰

在荷兰,建筑业每年产生的废物大约为14×106t,大多数是拆毁和改造旧建筑物的产物(石块、金属、塑料和木材的杂乱物)。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再循环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个百分比增加到90%。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荷兰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产量大约1×106t/a。砂很容易被污染,其再利用是有限制的。为此荷兰采用了砂再循环网络,由拣分公司负责有效筛砂:依照它的污染水平分类,储存干净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

(五)瑞士

瑞士目前建筑存量中包含了20.9亿吨的材料(主要包括7.9亿吨混凝土和5.7亿吨砂石料),其中14亿吨的材料已应用在地面建筑中,这是以后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据统计,近年来,瑞士每年产生约1110万吨建筑垃圾,其处置方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在建筑工地上直接使用、再生利用、堆场填埋以及焚烧。

(六)新加坡

新加坡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实施源头减量战略;②建筑垃圾分类利用;③规范建筑垃圾处理市场;④土地优惠和财政资助;⑤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

综上所述,这些国家对建筑垃圾进行了综合处置利用的经验可总结为:①具有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早和及时制定发展建筑垃圾经济的规划和原则。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十分有利于建筑垃圾的处置。②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进行再生资源化,并逐步形成再生资源产业。③制定合理的建筑垃圾收费政策,强调政策法规与经济手段的结合。以上经验对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五、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再利用前景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将建筑垃圾转变成再生产品的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60%-90%。粗略估算,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垃圾至少也有50%可转化为生态建筑板材等再生产品,并可创造价值达数千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以下就是几种颇具市场的原料:

一、再生骨料 再生骨料是建筑垃圾的最常见再生产品。再生骨料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废弃混凝土骨料、碎砖骨料和其他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的应用决定了建筑废料处理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再生骨料主要用于制备再生混凝土,部分用于制备砖和砌块等墙材,也可用于制备再生水泥。

二、渣土

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

三、废塑料再生品

旧工业厂房的保护与利用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巨变,城市的核心地区不再作为制造业的基地,同时,伴随着技术的升级、产业的转型以及对工业污染的重视,这些行业自身已经或正在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的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使得原有的工业构筑物和厂房建筑等纷纷失去作用和意义,有的工业区会进行功能转化并进行相应的重新开发,而其中一部分工业用地则成为了影响甚至干扰新城市建设的障碍,于是产生了一批需要改建或者处理的旧厂房等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对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其进行再利用,而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再利用不是对原有厂房建筑历史的简单回复或者补充,而是在新的阶段和更高层面上的发展。旧工业厂房属于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妥善保护、永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又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对旧工业厂房及设施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

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在中国,清末开埠通商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一同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工厂曾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一部分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旧厂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并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关系着我们整个城市的发展,对寻求适度合理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社会正在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作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二是家底不清,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三是认识不足,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四是措施不力,“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工业遗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尽管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初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走完了初期工业化历史阶段,许多当时的设施转变为纪念性景观,可帮助人们回忆一个时代。留存它们,就是留存文化和城市的记忆,实现新和旧、过去和现代、原生和艺术的生动结合。

社会价值 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工业遗产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能带动服务业与旅游业发展。保护开发好,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此外,对工业遗产进行简单的拆除处理,势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业遗产普遍具有空间高大、内部宽敞、易于改造的优点,合理加以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美学价值 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工业遗产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式样,具有极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如果合理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使特定时期的工业符号相对稳定地留存,见证城市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成为城市代表符号。

独特价值 在选址、工场布局、机械和安装、以及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惯等非物质遗产方面,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稀缺价值 在工艺方面、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倍加关注,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中外旧厂改造存在的差距

同国外比较,我国对旧厂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旧厂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范围小类型窄 国内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对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尝试,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作品。例如,像北京798厂和上海苏州河地带的改造活动,但是总体而言,改造和再利用的范围还比较小,仅仅局限于个别城市的个别区域内,相关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改造和再利用大多数是一些库房和轻工业厂房,所涉及到其他类型工业建筑非常少。

国外先于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加上完善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成熟的设计方法,涉及到的旧厂建筑的范围就比较大、类型比较多,不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轻工业厂房和仓库等少数类型的工业建筑。例如,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当代艺术中心就是由一个旧铸铁厂改造而来;福斯特将德国埃森一个旧煤矿厂改造成德国设计中心;柏林占地11. 7英亩的舒特海斯啤酒厂被改造再利用成有大量办公和商业设施配套的居住区——“维克托里亚居住区”。

缺乏系统总结研究 对于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我国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加上理论研究不足、实践又极其有限,这就造成了国内目前对相关的课题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研究。例如,美国纽约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旧厂建筑采用改造和利用的策略,形成以苏荷区(SOHO)为代表的艺术家群落,被称之为“LOFTS”现象。西班牙建筑师奥罗拉·奎特在《极少主义LOFTS 》中介绍了多个改造和利用旧仓库的成功实例,同时,把建筑理论中的极少主义同这种“LOFTS”现象结合起来,剖析其设计动因和设计手法。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旧金山的古拉德里广场的设计实践当中,将一个意大利家庭的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多功能的购物广场,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建筑“再循环”理论,他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把建筑生命周期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

缺乏人文历史呼应 国外在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注重对历史的呼应,保留工业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气息。其对建筑历史保护和再利用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在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上面。工业建筑出现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同样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建筑无法替代的。如,格罗皮乌斯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它所具有的建筑史学价值是我们公认的。

国内目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有了起色,已成为政府、民众的共识,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也逐渐被认识。例如,原上海橡胶厂的大烟囱就被改造成徐家汇公园一个标志性景观。但是总体来讲,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最早”的电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里“远东第一大烟囱”就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轰然倒地。与维也纳煤气罐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东最早的上海煤气厂中两个硕大无比的全由手工铆接的储气罐却被当作废品拆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

旧厂保护再利用的原则

从大量的实例可以看出,旧工业厂区和厂房建筑功能转化的类型是多样的,手段也是各异的,但是不论把它们改造为创意园还是其他,有几个原则是众多的改建设计共同遵循的。

忠实旧建筑结构主体 重视旧厂建筑的主体结构,不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或过分的拆改和装饰,而是审慎地做些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动,合理的转化为新的使用功能,使改建后的建筑与旧建筑有一种内在的不能割断的联系。 厂房的建筑外表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仍然保持工厂厂房的特色,保留旧工业厂区的一些残骸,使历史建筑具有观赏价值。例如,厂房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残缺的室外楼梯、墙壁上的一些凹痕和缺口,保留这些东西比去掉它们更简单一些,同时也是一种工业记忆的延续。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够挑动今人的激情,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

并置新旧建筑元素 在处理新旧厂区元素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新旧元素并置的手法,而不是二者的融合。把不同时期的建筑元素放在一起,非常接近但不接触,即使接触也保持清晰的界限,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体现时空的变换。给旧厂房里注入时尚、个性的建筑元素,其内部将彻底现代化,被打造成为集国际性、文化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创意、休闲、文化、娱乐社区。

延续工业元素符号  把旧工业厂区中具有工业特征的元素当作清晰而独立的要素来处理,即使不再具有原先的使用功能也将其保留,成为旧工业的记忆。如一些用于生产的楼梯、爬梯和其他的构架等,与其拆除它们不如作为一种工业雕塑保留下来。

恰当尊重工业尺度 典型的工业厂区都具有非常的工业尺度,无论在平面还是空间上。这种非常尺度往往给人一种壮美的感受,尤其当一个工业厂区已经转化了它的使用功能时,人们置身其中,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充分利用已有原则 在空间结构上,基本保留厂房原有大空间、钢结构的建筑特点。高大空阔的房屋结构,按照经营的需要分割再造空间,节省装修改造经费,打造充满个性、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最佳空间。避免大拆大建,能利用的尽量利用,能改造的尽量改造,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但对空间影响大的部分建筑可适当拆除。

所以,这些原则归结为一个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工业建筑闲置的潜能(包括经济上的、使用上的和审美上的),体现一空间向另一空间的转换,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变迁,实现旧建筑的改造和再生。

国内旧厂改造的成功实践

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国内不乏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走在了前列。纷纷将老旧厂房(区)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经过改建再利用,犹如凤凰涅槃焕发了新生,这种车间化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景观和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目前,首钢、重钢正在将搬迁的大片厂区规划为重要的文化区域。现在,国内旧厂保护与开发已形成四种主要模式: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三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山岐江公园 是国内将工厂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使岐江公园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标志性景观。公园独具匠心的工业化主题设计满足了不同人的休闲需要。

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位于原杭州重型工程机械厂地块,对原有1.8万平方米老厂房进行维护和安全鉴定,作为今后工业遗存公园的特色景观。厂区内大树及压缩空气储存罐、龙门吊等工业遗迹景观得到了保护性的处理,三栋旧厂房重新改造后将作为贵宾、运动员及赛事管理、安保、技术和媒体用房。另外,为了更好地营造出怀旧的乡土气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的前提下,于场地内建筑周边种植具有乡土特色的白茅草,形成可持续的乡土群落,营造出统一而富有怀旧感的乡土氛围。

博览馆与会展中心模式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

福州马尾船厂 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我国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船政精英馆在建。

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 为能原汁原味地展现成都工业文明,在保持原貌、对车间不作较大改动的前提下,由成都市政府对外观结构保存较完好的原宏明厂机修车间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74亩,是国内首座集工业文明历史展示和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利用旧厂房改造的主题公园式新型博物馆。馆室外展区设置航吊吊装等雕塑和工业机器阵容,反映当年东郊工业的生产场面;室内展区收藏了反映东郊企业及工人生活、生产的图片及实物。博物馆以文字、图片、雕塑、实物、小品等形式再现了上世纪成都东郊工业企业走过的旅程,为产业的再利用增添了一笔艺术的财富,既铭刻了那段历史的记忆,又激励了后人,更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在原来的工业厂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综合开发。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

北京798艺术区 798的前身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是上世纪50 年代由前苏联援建、东德工程师设计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该厂区的建筑风格朴实简练,巨大的现浇机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其明显的包豪斯简单粗线条的建筑风格——高大宽阔的空间、窗户均朝南的设计,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保持了光线的均匀和稳定,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特有的工业元素以及它的历史痕迹,成为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当工厂的生产停滞以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艺术家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这些空置厂房经改造后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将空置的厂房、废弃的机床、砖墙上随处可见的革命红色标语与涂鸦、绘画、雕塑等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时空和审美的强烈反差,如今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文化艺术时尚社区。

上海8号桥创意风尚中心 这里保留了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原有的建筑架构,并融入了新的建筑概念。厂房原来的柱子和钢结构,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都已穿上了时尚的“外衣”。原本厂房的内部空间非常大,层高达十几米,因此改造时应用了多层次的空间设计理念。同时,从大门口处法国艺术家创作的大型雕塑《绿门》,到灰砖外墙上鲜亮的玫瑰红色块,以及内部歌厅般的层叠式休闲吧,无不体现出创意风尚。对入驻的企业来说,这里最为独特的是园区设计中留出了很多,比如,商务中心,员工彼厅,休闲后街,阳光屋顶,花园等互动的空间,使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和各类时尚元素可以相互碰撞,更能够激发灵感和创意。

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 原来是上世纪60年代被企业用于停放军用坦克的一个废弃仓库,现已被四川美术学院斥资并设计,将部分改造成教学室,更多的空间被改造成一个个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由于知名度不断扩大,艺术家们创作出的作品则有机会足不出户就能卖到世界各地。同处黄桷坪艺术区的501艺术基地,原是一个企业废弃的建筑面积近9 700平方米的仓库。这个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仓库,现已改造成为拥有800平方米的艺术展厅和保持了仓库原生态风貌的“0号空间酒吧”,为艺术家提供了多个自由创作的工作室,代号501仓库变成了501艺术基地,目前,这里已聚集了近百名艺术家。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 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平遥“国际艺术中心” 山西平遥将投资4000多万元,把在古城西北角原本氛围独特的棉织厂改造为平遥国际艺术中心,目的就是把它打造成山西乃至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展场的视觉冲击力可与北京798区媲美。该中心主要建筑为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馆,用来从事大型展览、演艺活动以及一些主题文化活动。今后,这里将成为世界艺术家汇聚之地,未来会有更多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事在此举办。目前,在近16 500平方米的“艺术者之家”里,有艺术家工厂、酒吧、展示中心、当代艺术馆、会务中心、国际青年公寓及餐饮中心等。高大的厂房屋顶、高耸的烟囱、机器、管道、语录,原生态的车间,一个个老旧的元素都被刻意地保留下来,变成现代、时尚、艺术创意的一部分。

结  语

旧工业厂房作为近代人类产业文明的历史成果,无论从社会、历史、建筑、旅游、审美、技术等层面都对社会、对人类有着重要的记忆与见证的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务实的、可行的、可持续的方式,将旧工业厂房与旅游发展、历史记忆与现代价值观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国内外先进经验证明,适度的、科学合理与多样性的保护开发利用,旧工业厂房完全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角色。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7

一、时代特征明显的建筑外界面作为创意园区展示面的再利用

不同时期的旧工业建筑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 不同时代下的外界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在利用进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这些时代特点的保留与彰显。以保证再利用进程的持续性原则与历史可读性原则。根据我国的时代背景, 工业建筑可以大致划分为近代旧工业建筑 (19世纪中叶至20年代30年代) 与现代旧工业建筑 (20世纪50年代以后) 。

其中, 近代工业建筑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年代30年代的建筑。这时期我国历经了晚清与民国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我国受资本主义侵略与影响, 出现了中式改造型与西式折衷型这两种工业建筑形式。

而现代旧工业建筑是指我国解放后自律时期 (20世纪50到60年代) 与改革开放时期 (20世纪70到80年代) 的旧工业建筑:五六十年代, 我国处于经济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其中包括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期。此阶段我国不断的吸取建设的经验教训, 像苏联学习且致力于扩大生产。这一阶段的工业建筑, 前期中西杂糅样式明显, 后期为追求建造进度与数量, 多样采用砖混砌筑的简朴样式;七八十年代,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这一时期大量的高新技术被运用到工业建筑中, 设计开始关注厂房的灵活性与通用性, 出现了大量现代化建筑。

历史背景及当时的国家政策决定了旧工业建筑不同的时代风格, 具有独特历史风格且保存尚可的旧工业建筑常作为国家优秀保护建筑、或作为被保护的一般性工业建筑被再利用。在创意园区的建设中, 对这些建筑的外界面也采取保守的再利用手段:如清洁、修缮、相同及相近材料的置换与附加、加固, 并对其时代特征加以强调。在创意园区中, 因时代特征而被整体保留并作为展示再利用的外界面类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中西样式杂糅建筑风格

由于近代晚清及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以及建国初期50年代苏联建筑样式的影响, 我国在这两个时期出现了中西样式杂糅的洋式工业建筑外界面, 这些外界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西杂糅的外界面特点有:用中式材料表达西式界面特点, 如用清水砖墙表达西式界面的构图, 并配合木构瓦屋面;西式构件的嵌入——如罗马式拱券窗、玫瑰花窗、复杂的檐部线脚。

2. 朴实的清水砖或混凝土建筑风格

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对发展要求极高的政策, 出现了大批朴实的、样式统一的且易于建造、缺乏细节的工业建筑。材料采用清水砖与混凝土, 造价低、工期短, 但忽略了建筑的工艺美。代表作如北京798艺术区的前身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 整个厂区建筑均采用红砖, 局部采用混凝土浇筑建筑腰线及柱, 还有一些建筑采用排水管外挂的形式。这种外界面的特点有, 朴实的清水砖或混凝土、不加矫饰的方形窗、外挂的工业设备要素、红色的墙面标语等。

二、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作为创意园区视觉中心的再利用

一些工业建筑因其较大的体量与特殊的用途而具备独特的风格, 如大面宽的单层厂房、建筑群中最高的多层工业建筑等。这些建筑往往作为新创意园区的标识性建筑、城市展示面、园区外部休闲空间的展示面而被再利用。

如北京798艺术中心的货运火车站独特的造型而被用于园区广场的展示面, 结合保留的铁皮火车与若干构筑物, 吸引大量游客在此停留并拍摄。又如具备独特造型的上海1933老场坊, 灰色混凝土表皮, 底层特别的牛脚柱与精致的施工技艺而被列为优秀建筑, 经再利用成为沙泾路重要的城市展示面和园区醒目的入口标识。还有南京红山创意园区中最高的多层工业建筑, 因其高度优势和独特的立面而被重点利用。加以黑色金属构件及网架, 成为整个创意园区的标志。

三、体量巨大的构筑物作为城市地标及创意园区标志的再利用

许多工业构筑物因其巨大的体量与显著的工业美学特征而成为显著的地标, 如水塔、烟囱、大油罐、冷却塔等。这种样式可以形成有效的视觉冲击力, 并强力有效的表达工业建筑的特点。在再利用过程中往往被直接保留, 成为创意园区建筑群的中心, 或进一步成为城市新地标, 如北京798艺术园区中高耸的烟囱。

四、体量较小的构筑物作为创意园区景观及雕塑再利用

工业建筑群中因工业生产的需要, 常出现如管道系统、小型起吊机、锅炉等体量较小的工业构筑物。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 这些工业构件不在被使用, 而是通过构件的清洁、翻新以及现代化元素的附加, 作为雕塑重新运用在创意园区中, 这些构筑物可以作为展示广场的视觉中心、道路的周边景观或是休憩空间的雕塑, 它们以其独特的造型激活了创意园区的外部空间, 与旧工业建筑相辅相成, 有效的延续了工业历史的可读性。如南京石榴园创意中心中秦淮河周边带状休憩空间中三架起吊机的保存再利用, 丰富了沿河景观, 并使在其中工作的创意阶层及普通游客领略到了园区浓郁的工业历史。

五、结语

旧工业建筑作为创意园区的展示物能够有效的延续园区的工业记忆, 同时增添园区的创意氛围, 在再利用进程中应当受到极大重视。

参考文献

[1]郭鹏.青岛市纺织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与开发模式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0.

[2]王海霞.上海现代创意产业园环境改造设计[D].苏州大学, 2009.

[3]王倩.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研究——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设计探索[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

[4]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D].重庆大学, 2002.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8

本文的厂区改造与规划是尊重原有自然条件及产业历史, 结合新的功能进行开发设计的。其改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既保留了原厂区有价值部分, 又注入新的活力, 使传统意义上的厂区成了可供市民使用的城市休闲、娱乐场所, 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性、综合性的高尚社区。它不仅提供了利用旧厂房改造成为对内外使用的集会所、公寓及部分商业为一体的时尚公寓区, 还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 提升城市综合形象, 加强周边地区的公共商业服务设施配套。

1. 基地概况

市政集团开发建设的厂房、宿舍位于星海音乐学院旁, 占地1.85公顷, 基地南北长230米, 东西长80米, 项目附近还有广州市市政建设学校及广州市建筑中专学校;部分建筑具有一定的工业美学特点, 并且反映当时工业建筑建设情况;加之工厂及开发商的多年经营, 更有一番历史沧桑的人文情怀。建筑以一层为主, 局部二、三层。建筑质量较好, 适宜今后改造需求。

2. 厂区遗产评价

正确评价一个厂区遗产的优劣, 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才能使得原始用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该厂区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景观空间格局、道路系统等方面进行评析。

2.1 地块所在的天河区地处亚热带, 四季差异显著, 夏季炎热, 冬季较冷, 降雨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

天河区全境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河网地带, 境内地势平坦。沙河顶地块位于天河区与越秀区交界处, 用地平坦。

2.2 社会环境要素指的是政治体制、社会行为、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表现为一些规定、要求等。

本厂区原规划主入口南面通向城市道路, 厂房位于主入口附近, 西侧是广州市市政建设学校及广州市建筑中专学校, 东侧为星海音乐学院, 对项目改造后的功能及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3 人工环境要素则是按照方便生产、生活的要求, 通过对建设场地的有效改造而创造的。

一般来说, 人工环境包括物质方面的“硬环境”和精神方面的“软环境”。

厂区物质方面主要是建筑物, 如厂房、仓库、宿舍楼等, 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构造上, 反映了特定时代特点。而加工车间建筑本身体现出强调结构逻辑和技术理性的工业美学价值, 同时, 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非严格对位, 具有较为灵活的空间结构, 并具有较大跨度的内部空间和较完整的结构体系, 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其他那些蕴藏深刻内涵的标志性工业符号, 如机器等, 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景观特征, 在新的设计中可加以规划利用。宿舍楼等建筑功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形式与材料历史价值不高。

2.4 景观空间格局应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 其整体空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

对于厂区, 主要指基地内外及内部之间关系。

2.5 厂区原有道路系统顺应高差地势, 做相应的变化, 或

左右偏移, 或做一定角度旋转, 根据人、车行走不同特点, 做不同级别处理, 与整体空间有机渗透和融合, 构成相对完善的道路系统, 使道路流线空间具有观赏性、滞留性和参与性。

3. 旧厂区的更新及改造

3.1 设计主导思想

尊重自然与产业遗产:如何将用地合理地开发, 并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及产业遗产, 将成为本设计的出发;保护利用与建设开发并重:充分利用现有人工地形, 保护已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现状地貌, 留住生态资源、适度开发建设, 形成寓历史、赋新意、求和谐的整体效果;高品质的社区灵魂:高品质是高级社区的灵魂所在, 规划以全新的开发理念、高品质的物业定位、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为用户树立时尚公寓区的形象。

3.2 设计原则

3.2.1 人文主义原则

整体的环境、空间尺度以人为本, 从总体设计至小品的细部设计, 强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3.2.2 整体性原则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 相应政策指导下, 整体全局地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开发强度、实施阶段, 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3.2.3 环境协调原则

对现有环境资源合理利用, 和周边地区环境协调, 增加景观要素, 使环境不断改善。以现代简约时尚的特色手法来构筑新景观。

3.2.4 功能综合原则

发展以企业办公、商业、创意产业等功能的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的设施, 使建筑群体成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综合体。

建筑群体与绿化、景观结合, 将绿化立体化, 并使商业、办公空间和绿化空间和谐共生。

3.3 规划目标

经济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土地价值, 为社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 使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提升城市综合形象, 并加强周边地区的公共商业服务设施配套。

3.4 总体布局

3.4.1 用地主导规划性质为商业用地, 根据规划策划, 该地块业态包括企业办公+商业配套+创意产业主要功能。

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求及消防车道的需要的同时, 尽量增大地块的绿地面积, 以改善地块内部的环境, 同时也为周边高校提供商业配套和休憩场所。

北部地块原为供应设施用地, 方案中需保留, 作城市市政配套设施用途。

3.4.2 交通规划:

主要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网体系, 结合新的需要, 巧妙合理地重新整合。通过对以客货分流、人车分离路的原则, 规划于地块东侧设置5米宽的消防车道, 以满足消防的需要。考虑到地块仅能在南部设置主要出入口的局限性, 南侧绿化隔离带和西侧等舒适性较高的步行交通道路, 可丰富空间层次, 创造良好的商业效果。

静态交通规划根据地块交通分析可知, 由于受周边绿化带和道路环境制约, 车辆进入地块内部需要着重考虑, 企业总部和综合商业配套会因较多的车辆进入, 给商业环境及游憩环境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车辆设置集中停靠, 配建地下停车场, 解决地块内部的停车需求。

步行交通规划方案中重视步行空间与步行路径的设置, 强调外部环境与步行系统、绿化系统和公建设施的互相渗透的有机结合。

结合南侧城市道路在地块南侧设置主要出入口空间, 并设置开敞的集散广场, 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场所。物流、车流在地块东侧集中设置出入口, 步行人流集中在地块左侧环境空间里, 将人流、物流和车流进行分流设计, 有序组织, 互不干扰, 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兼具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开放的步行空间。

消防及应急车道的设置。考虑地块消防及紧急疏散等要求, 规划于地块东侧及西侧设立消防通道。且消防车道采用硬质铺装, 平时作步行使用。

3.4.3 景观空间规划:

遵循整体性、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 重视入口空间、公共空间等重点景观区、视觉停留点的设计, 尽量增加地块的公共绿地面积, 沿路建设绿化带, 保证景观的连续和无障碍使用。形成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立体多样的绿化景观空间效果。

沿南侧的规划防护绿带结合规划的下客点、入口广场和人行通道及竖向设计上的变化等手法, 形成自然起伏的连续景观带, 多层次的灌木花卉, 能起到阻挡交通噪音污染和嘈杂的人车流, 展现了沿街城市景观, 为商业区带来鲜活的氛围。地块入口广场集合交通入口, 通过水景打造、图案铺装, 结合商业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意向, 建筑外墙外立面立体绿化和屋顶花园的设计最大化地与景观结合, 为企业总部注入文化内涵和生机活力, 为现代商业营造活泼、欢愉的商业气氛。

沿街绿化带结合入口广场, 与沿街行道树结合形成多层次绿化空间。

4. 建筑设计

4.1 时尚艺术会所

会所利用原有废弃仓库进行改造, 使其成为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社区中心。造型上以其简约、功能主义、实用为准等优越性, 成为空间印象派的象征。其大胆的结构、流畅的线条, 视觉上处处体现创新。建筑理念上标新立异, 完美地表现出现代审美情趣和空间价值观。通过建筑材质如钢柱、木材、玻璃、广告板、灯箱等经过艺术化的加工, 形成各种造型, 对建筑局部进行修饰, 特别是入口、屋檐、脚线, 与建筑主体的裸露部分, 形成视觉反差和冲击。

4.2 商业及办公

整体建筑外立面采用钢材和玻璃幕墙, 并能产生现代建筑视觉冲击力, 充分体现出企业高尚的品位。立面结构能反映出空间和功能的整体设计概念, 并使整体建筑产生自然和谐的外观形象。

底层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最大化带来经济效益, 并凸现该地区的独特城市街道景观。企业总部办公楼凹凸有致的建筑造型和竖向线条赋予建筑独特的形象。

4.3 变电站

地块北部的变电站将建成室内变电站, 并设置屋顶绿化, 即丰富了景观界面, 又增加了游憩活动的场所。

5. 结语

历史、文化、生活、经济等诸多要素都是城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元素。重新创建历史性区域, 应挖潜其“场所精神”, 并正确认识该地段遗产价值。该旧厂区的改造与规划, 使新的社区与原厂区资源、肌理结合起来, 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工业遗产, 结合新的功能, 形成新的现代高档社区。身处其中, 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历史和谐融合, 也进一步表达了设计者对工业遗产的人文关怀。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9

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烯烃装置共有裂解炉6台, 每台内有炉管72根, 如图1所示, 每根炉管长度为10 838mm, 炉管上面与“Y”型件相连, “Y”型件上面与过渡管相连, 过渡管上面与PQE头部相连, 炉管下面与异径管相连, 再下面是不锈钢管和十字头, 每根炉管均从国外进口, 材质为Incoloy 800H。工作状态时炉管最高温度1 093℃, 炉膛温度1 100℃。炉管设计寿命为5年。由于炉燃料发生变化、进料偏差、热偶保温及火焰调整因素, 使裂解炉在运行和烧焦过程中经常出现过超温, 在超温下运行的炉管渗碳导致炉管经常破裂, 需经常更换。每年都有一部分拆除下来的旧炉管没有再利用, 造成浪费。炉子在运行时其破损部分主要是长10 838mm的炉管, 而炉管下面的异径管和不锈钢管一般使用寿命较长, 不易破损, 另外炉管上部的“Y”型件有时堵塞需更换, 所以经常更换的主要是炉管和“Y”型件, 近两三年拆除下来的旧炉管长度较短, 有些已经弯曲, 有些炉管内部堵塞严重, 有些断面上看已经烧焦严重渗碳变黑, 但有许多炉管只使用了一到两年, 只是长度达不到要求, 其内部金相组织结构、耐高温性能完全能达到生产环境要求, 组对后完全可以再利用, 另外拆除下来的“Y”型件、异径管和不锈钢管大部分都能再利用。2006年, 烯烃3#裂解炉炉管已连续运行了六年, 其炉管状况较差, 超过了其有效使用期限, 需要整台进行更换, 根据厂里要求, 利用旧炉管实施更换, 经过分析, 这次3#裂解炉主要更换长10 838mm的炉管和“Y”型件。

2 方案的制定、实施

由于炉管工作时温度达上千度, 材质较特殊, 经过分析认为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是旧炉管的组对焊接, 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1.旧炉管的挑选、校直;2.车削切割;3.车削机加工焊接坡口;4.组对焊接;5.现场安装。首先从使用时间为1到2年的旧炉管中挑选出未烧焦比较端直的炉管, 对于未烧焦弯曲比较大、长度较长的旧炉管采用分段切割, 切割成长度较短但比较端直的炉管, 切割时要在车床上加以切割。对挑选、切割出来的旧炉管分别上车床在两头车削机加工焊接坡口, 对加工好焊接坡口的炉管进行组对焊接, 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为此专门制定了焊接工艺卡, 严格按照焊接工艺卡施焊, 另外挑选出了36组使用一到二年的“Y”型件准备更换 (详见表1) 。

根据以上的施工方案, 派单位焊接水平较高的焊工对逃选出的旧炉管进行组对焊接, 组对出了长度达要求的炉管共72根, 2006年11月对烯烃装置的3#裂解炉进行了整台72根炉管、36个“Y”型件的更换施工。

3 效果评估

3#炉整台更换炉管完工后, 当时就进行了炉管的试压, 试压合格后投入了生产运行, 至今3#裂解炉一直运行平稳、正常, 由于72根炉管、36个“Y”型件全部利旧, 节约了材料成本, 根据每根炉管的价格测算可节约材料成本费用240万元。

4 结语

此次旧炉管的成功回收再利用, 充分证明了以上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值得今后推广。

摘要: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石脑油等高温原料裂解炉共有12台, 每台内有炉管72根, 每根炉管均从国外进口, 价格昂贵。由于裂解炉燃料发生变化、进料偏差、热偶保温及火焰调整因素, 使裂解炉在运行和烧焦过程中有时出现过超温, 在超温下运行的炉管渗碳, 造成炉管经常破裂, 需经常更换。每年都有一部分拆除下来的旧炉管没有再利用。文章就石化厂烯烃装置的3#裂解炉旧炉管的回收再利用进行研究, 提出再利用方案, 并于2006年11月应用于实践, 取得了实际效果, 节约了材料成本。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篇10

纵观国内外旧工业改造发展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从保存机械和纪念物到注重旧工业建筑和地段保护,对工业景观园林的设计实践,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到80年代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概念,为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用途的“产业景观”。发展到21世纪,不单单创新、改建和修复旧的工业建筑,还注重把改造同城市更新、环境改造等有机结合。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北京大山子艺术区“798”,已发展成为艺术中心、画廊、设计公司、餐饮酒吧为一体的艺术社区。

旧工业区改造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1.城市区域的更新利用;2.工业建筑园区生态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3.创意产业和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相结合;4.注重美学表达和怀旧情感。

一、火电厂项目现状

始建于60年代的南宁市旧火力发电厂,曾为整个南宁市提供电力保障。随着南宁城市的发展,五一路及其周边经过城市规划已更新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整个火力电厂被围困其中,废弃后的电厂犹如被城市遗弃的孤岛。

作为上世纪工业产物,现存的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是与当代低能耗理念相违背,和南宁市绿色建筑、生态环保、绿色交通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不相符合。而在大面积的厂房内,却拥有坚固钢结构构件、高大开敞的建筑空间,寿命较长的建筑材料等特征,使今后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可能。

从项目现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1.项目位于江南区商业圈,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作为老牌商圈,周边基础设施较完整;2.文化积累厚重,厂房建筑外观富有特色,但多数厂房已废弃,外立面有不同程度残损,且建筑之间相对独立;3.工业遗留物品有较高的再创新价值。基地内保留车间厂房、旧的输电设备、办公楼等工业历史印记。但工业遗留物被随意堆砌,已年久形成较杂乱无章的环境;4.厂区公共空间面积较大,但相对单一、分割独立且缺乏联系,多数土地变为菜地,水系受到污染。内部环境中路面破损严重,植被荒芜,大量空地被小加工厂用以加工仓储;5.同时存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居民楼,基本以低层、多层住宅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存在和居民归属感。

二、改造的思路

在倡导低碳经济和推行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旧火力发电厂房的改造,应该以实现新的“碳平衡”为理念,落实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减排、降耗)、绿色建筑等原则。结合厂区现状特点,改造应以历史厂房建筑、南宁民俗传统文化、现代发展需要为构成主体,并结合南宁地域特色,集科普、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改造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项目立足文化历史的再现。

作为南宁一个阶段内历史发展的见证,针对工业文化对人们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对这一阶段的文化做了历史的延续。

(二)环保示范区,市民环保教育基地的建立,与原火力发电厂的耗能高碳形成鲜明对比。

(三)厂房大空间,低能耗再利用。空间转化为创意产业园、住宅、商业等新功能区。

三、改造与再利用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一)空间转化——对旧电厂整体建筑空间进行重新划分

“空间转化”是将旧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通过优化空间的方法运用于新建筑及新的景观规划之上。一般优化空间组合的设计方法多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群,由于现存的旧工业厂房在城市发展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此,对于旧工业建筑群进行功能置换是非常必要的。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作为现代化工业景观公园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改造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保留自然系统和元素(水体、驳岸、榕树)、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机器,对琥珀水塔、烟囱、龙门吊、船坞等做增与减设计,把一个工业设施重新与自然结合传达给参观者。

改造设想把“老南宁工业遗迹”“城市记忆的传承”“新南宁艺术文化产业”这三点结合,用空间转化的手法,凸显火电厂历史文化,从而达到保护旧厂房文化遗产,使用不拆旧房结合新区的低成本运作,并使厂房成为创意区和火电厂居住区域(图1)。

首先是保留与修复。保留旧厂房典型完整的建筑符号,通过对外观的修复保持其历史意义,让多样性的旧厂房更符合后期的改造和发展需求。

其次是功能转化。旧厂房建筑群功能单一,根据创意园区的功能需要,延用旧厂房的红砖、混凝土、玻璃幕墙及钢架结构等结合,搭建创意工作室区域、水景办公区(图2)、艺术展厅等不同造型的建筑群。对开敞结构的建筑内部的重新规划与开发,把宽敞的空间功能置换成发电厂遗迹展示区域等,实现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和最大化。

建筑外环境的规划与利用。整个厂区占地16.49公顷,除保留主干道及旧厂房主体外,扩建办公区域楼群并架桥廊连接(图3),重建高层居民楼,增建中心广场,形成实用规范的新交通体系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创意园区,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景办公区”作为设计的亮点,搭建在扩建的方形水域之上,两层高的独栋办公楼坐落在横竖交错的木栈桥两旁,周围配以芭蕉树等绿植。站在原生态的绿色办公建筑群落中,望着流淌的水,听一场“芭蕉雨”更是一种享受。

(二)流线设计

项目改造中流线设计指的是对厂区交通的重新组织,在具备新功能的场所内重新组织流畅的交通布局形式。旧厂房体量较大,建筑之间相对较为独立,利用新的交通组织形式可以使建筑之间不再孤立。

改造设想以“鱼”的角度去观察景象,如鱼般“游走”可为观者提供另一种行走方式。假设“人”与“鱼”一样,跳出了原有建筑群的束缚,可以在建筑外立面上“游走”,不再局限于地面,游走观赏间达到思想的遨游。

首先,利用户外楼梯达到自由穿梭的目的。采用了穿梭于建筑之间的楼梯作为鱼遨游状态的表现(图4)。楼梯在这里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它像鱼一样上下游动,楼梯在不同的建筑间穿行,既增加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建筑的开放性、趣味性,提高了互动性,同时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其次,设置高架桥为建筑周边原有的芭蕉林提供另一种观赏方式,用树枝造型撑起的楼梯,是联系建筑与环境的纽带(图5)。通过建筑周围的户外楼梯与建筑旁搭建玻璃平台一脉相连,平台上观赏者可以在眺览“雨打芭蕉”,增加了建筑、自然与人的联系。通过建筑与植物的结合,让空旷荒废的厂房充满生机,形成一个绿色室内广场。

(三)环保绿化设计

应用垂直绿化把厂房原有高大钢架结构利用起来,并通过垂直绿化遮蔽旧厂房残损的建筑表皮,弱化旧厂房的残损程度,提升人们的亲近感。

旧厂房红砖砌成的建筑外表皮,可在建筑外墙、栏杆上层层种下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吸收热辐射,不仅春天葱郁,秋天斑斓,也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吸收二氧化碳和微尘颗粒,并且制造氧气阻隔噪音和辐射,成为人类和鸟类共同的家园。采用旧厂房结构改造出中庭空间,使内外部空气对流,可调节遮光布的玻璃屋顶,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的效果。屋顶改建增加保温层,采用绿色植物覆盖,逐渐延伸成悬挂式的双面垂直花园。

垂直绿化以及其背后的技术是可以复制在旧厂房改造中,通过立面改造、加固钢结构的应用、增加厂区的绿化地面、树木覆盖率等方式,种植本地化植物,达到人、建筑、绿色环境的和谐共存。

(四)景观家具再现厂区记忆

废弃的电厂设备等设施可作为景观家具再利用,与周围环境结合,容易勾起人们对电厂的回忆。

标志性雕塑:将输电构筑物作为标志性小品,放置在视野开拓的主题广场或滨水休闲区周围,让怀旧风格主题更加丰富公共空间和水景。

景观小品:变压器、发电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放在以回味记忆主题的各个景观广场道路、步道两旁,并融入植物景观。

铺装材料:可拆除的设备材料再利用,包括机械零件、红砖、灰砖等。在滨水广场除灰砖与生锈的铸铁相结合铺装,凸显电厂历史感,或用设备构件搭建起座椅等景观设施的基座。

结语

对于南宁火力发电厂的改造,只是城市化旧工业建筑的缩影。作为城市设计者,需要不断努力,为了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工业建筑资源,继承和发扬旧厂区的场所精神,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的工业建筑,实现工业景观活化和再生,改造出优质的高层次的工业建筑环境。

摘要:作为城市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火力发电厂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体现了浓郁的产业特征。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让产业历史建筑与创意产业之间存在碰撞,寻求平衡,在拆与留,留与改之间面临抉择,正是引发广西南宁旧火力发电厂改造项目的契机。改造项目通过对南宁旧火力发电厂建筑的概念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归纳总结厂房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模式特点:1.空间转化;2.流线设计;3.环保绿化;4.景观家具再现厂区记忆。

关键词:旧厂房,南宁,火力发电厂,旧城改造

参考文献

[1]徐汉明,王敏.以上海杨浦区为例的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发展利用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柴晓枫.LOFT文化在天津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浅析 篇11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不同, 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 而拆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 无污染的无机物 (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 占90%以上。无机材料, 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 (包括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木料、塑料、玻璃等) 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属最清洁的垃圾, 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 建筑垃圾的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 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 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 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 恶化居住生活条件, 阻碍城市健康发展。

2.1 占用土地, 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 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 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此外, 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 较小的碎石块也进入附近的土壤, 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 破坏土壤的结构, 降低土壤的生产力。

2.2 影响空气质量。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 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 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 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腥臭味, 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 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 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2.3 对水域的污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 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 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 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 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 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 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2.4 破坏城市软环境, 影响市容。

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 堆放杂乱无章, 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 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 一旦遇雨天, 脏水污物四溢, 恶臭难闻, 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

2.5 安全隐患。

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 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 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 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 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 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建筑垃圾的可利用性处理方式

3.1 无机物的可利用性处理。

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经处理后, 可作为混凝土或砂浆的集料使用。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也可直接用于加固软土地基。其原理是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无机材料形成散状材料桩, 通过重锤冲击使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 形成复合地基, 进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作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普通水泥混合, 再添加辅助材料, 可生产轻质砌块;废旧水泥、砖、石、沙等经过配置处理, 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 其产品与粘土砖相比, 具有抗压强度高、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

3.2 废品的可利用性处理。

废钢筋、铁丝、电线和各种钢配件等金属, 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 可以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 通过木材破碎机, 粉碎成碎屑后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废竹木、木屑等则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塑料可采用减压法提炼成油, 作为燃料使用, 或再生加工成排水管, 还可代替某些水泥制品;碎玻璃可以加工成再生玻璃或某些装饰材料。

4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措施, 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 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尽管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被认为是成熟的, 但这恰恰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 在国内尚没有大力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时候, 就应该首先花大力气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实施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 仍需要有针对我国实际的科研工作基础。科研工作主要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的方法, 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 开发简单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再生材料与环境的相容性等方面。

4.2 建立健全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废物循环利用过程, 在此过程中, 须同时处理好两个重要的环节:a.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b.回收后的再利用。这两大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建筑垃圾不进行分类回收也就无法利用, 分类回收后不进行相应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 同样也不能进行资源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 应禁止填埋还可利用的建筑垃圾, 有义务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设备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利用其建筑垃圾。要强调产生垃圾的单位首先自己要有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条件, 或支付较高的处置费用委托其他单位帮助处置。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 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4.3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 把资源的再生利用与信息、生物技术和就业并列为四大课题之一。前苏联也完成了“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利用再生资源”的立法。日本在垃圾资源回收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 町田市成立了一个废物再利用文化中心, 把废物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提高到民族新文化的高度等。中国目前相关的法律及对策还很不健全, 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根据本国国情, 制定出一套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到分类、利用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来引导和约束公众行为。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管理上, 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意见, 政府办公会可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如交通、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分工协作, 形成制度, 这样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结束语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城市建设, 每年都有不少旧房屋被拆掉。而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筑产品废料的混合物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材产品废料的混合物, 未加处理直接填埋, 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唯有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对建筑垃圾采取资源化的管理, 使这些废料得到循环利用, 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才能达到和谐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

摘要:分析了建筑垃圾的危害性和可回收利用性, 并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回收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分类, 使本来已是废料的混合物变成巨大的资源, 最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