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论文

2024-06-24

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论文(精选4篇)

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论文 篇1

摘要:论文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为绿色生态办公楼的实践, 将生态、节能、经济性与“四节一环保”融入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

关键词:分项计量远传装置,水平线缆,管路敷设

1 引言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原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苏州设计院”) 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设计机构, 设计人员超过500人。原办公楼位于市中心。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原办公楼已不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2009年初, 公司决定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 希望将这幢旧建筑更新改造为公司的新办公楼。探索并创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将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新路子, 为全省和全国树立典范。

2 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的南部工业区。按照50年使用年限计算, 区内大量结构完整的各类厂房, 还有40年的使用期。如果直接拆除重建, 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污染。希望通过更新改造, 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 创造改造项目绿色生态设计的新范例。

为将旧厂房改造为创意研发的新空间, 苏州设计院遵循了自然性、经济性、可推广性的设计原则, 将改造总结为:“六个生态主题, 多样化创新技术”, 通过采用最切合环境实际的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案以及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生态遮阳、雨水回用、资源再生利用、能量分项计量6项成套技术, 将生态、节能、经济性与“四节一环保”融入整个绿色建筑的设计、改造和运行中, 并注重各种有效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 使之成为可推广、可借鉴、可应用的绿色建筑。

3 项目的电气专业节能改造

原厂房土地利用率非常低, 为节约土地资源, 改造结合既有建筑的现状和苏州的自然条件, 保留了旧厂房95%主体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单层8.4m的特点, 在原结构中间加了一层楼板, 并在原厂房局部14.5m高的空间里增加了两层楼板, 总建筑面积由原来6700m2变为13 100m2, 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近一倍。

1) 原有厂房变电所内的变压器、高低压柜等设备, 在改造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合理的规划用电负荷, 将原有的变电、配电设备全部保留;通过合理规划线路走向,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配电电缆。这样既节省了新设备采购资金, 又使将要废弃的设备得到了重复利用, 避免了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

2) 电能计量的科学管理办公楼装有分项计量远传装置, 对建筑内各种耗能环节 (如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 实现独立按部门计量, 其信号传送至物业管理用房, 物业定期记录, 通过数据软件化管理做到能耗可测量, 通过分析避免能耗的浪费。

4 项目的建筑智能化设计范围

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工程智能化系统施工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 (含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电子巡更、门禁、一卡通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综合管路系统。

4.1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包含以下几个分系统:语音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

4.1.1 水平线缆的标准和端接

水平数据布线都采用6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4.1.2 垂直主干

数据采用4芯万兆多模光纤, 总机房用光纤和大对数电缆 (语音主干) 连接至各分配线架, 再由各分配线架通过水平电缆连接至每一信息点, 以提供数据和语音服务。

4.1.3 楼层配线间

要求面积的4㎡以上, 以最远点到机柜配线架的水平距离不能超过90m为原则, 配线间要注意通风和防尘。配线间配线架语音线缆端口端接使用4类跳线到主干配线架 (在主干侧每对线缆对应配线架一个端口) 。然后连接主干到网络通讯中心。所有线缆两端必须标明标识。

4.1.4 设备间

共6个设备间, 本项目设备间均安置于各个部门内。

4.1.5 楼层管理间施工要求

管理间内应配备UPS独立供电回路及电源插座, 每管理间功率不小于400W (目前施工使用电源为墙面强电的5孔插座) 。

4.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核心--接入两层架构。核心层设备设置在二层的网络机房, 接入层设备设置在各个配线间 (各部门内) 。核心采用1台H3C7506交换机, 由机房内UPS不间断供电。

4.3 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组成。

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摄像机点位主要安装在走廊、主要通道口, 外侧围墙、重要机房, 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所有监控信号均送至门卫处的硬盘录像机内, 供电电源位于二层垂直井道内。

2) 入侵报警系统:主要考虑在机房、领导办公室、财务等重要地方布置红外探测器, 防止夜间闯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出入口控制系统主要考虑在一层通道门、二门至外连廊的通道门、领导办公室、公共机房等处设入门禁点, 授权分级管理, 同时兼顾考勤功能, 门禁系统所有线缆均敷设至二楼网络机房内, 在机房内设置统一的管理主机, 对主机的管理由相关服务器完成。

4) 一卡通消费系统:在一层餐厅设置2只消费POS机, 其通信及供电总线敷设至二层网络机房, 由服务器统一管理。

4.4 公共广播系统

结合装潢图纸、功能区域使用需求进行了设点:系统点位综合考虑公共广播的需要, 合理设置点位, 办公室内作为一个总的共用区域。为方便播放眼保健操等广播, 走廊内单独成一分区, 平时可以单独播放背景音乐。背景音乐机柜设置在前台右侧的管理室, 方便前台工作人员播放操作。

4.5 电子会议系统

1) 扩声系统的音箱采用吊装及壁装的安装方式, 采用音箱线进行功放及音箱的连接, 调音台、处理器、功放之间用音频线连接, 二层会议室话筒采用数字话筒。

2) 投影显示系统中投影机采用固定吊装的方式, 敷设VGA线、视频线及电源线, 电动投影幕安装在暗槽内。

4.6 综合管路系统

综合管路的内容包括与整个智能化系统相关的智能化预埋管, 预留孔洞, 智能化垂直、水平桥架, 管路敷设及系统的电源供应、接地、避雷、屏蔽和机房管路。综合管路的设计施工还牵涉其他管路 (如给排水和强电) 和建筑功能的综合配管或调整。智能化系统各系统线缆采用同桥架敷设 (布线系统、广播系统除外) , 配线系统分开。布线管道与电磁干扰源之间的最小分隔距离符合规范要求。桥架及附件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 并按设计进行选择, 桥架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 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空位, 以便日后扩容。

5 结束语

目前,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经过运行, 网络通信系统运行稳定, 为实现服务器上协同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安防系统运行稳定, 监控视频、红外报警覆盖全面, 物业人员巡更有据可依;智能化网络仪表的应用, 实现了耗电数据实时掌控, 通过智能分析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实现绿色节能。

改造完的办公楼为员工提供了舒适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使每个员工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统计, 2011年1月份到2011年12月, 新办公楼的年耗电量为99.26万k W·h, 单位面积耗电量为75.59k W·h/ (m2·a) , 低于能耗模拟计算的126.83 k W·h/ (m2·a) 。全年自来水总用水量为16 381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22.3%。生活热水量100%采用太阳能热水。建筑节水率达37.6%。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为10.6%。建筑整体节能率达到65%, 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32万元。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的改造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生态特色的绿色建筑新路子, 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型城市建设、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该项目先后获得2011年“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012年度江苏省第十五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3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和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证书等荣誉。

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模式探索 篇2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1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

在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旧厂区及大片的闲置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的解决摆在我们面前。这些工业建筑记载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 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逐渐地, 人们意识到其价值的存在, 继而改变了对工业建筑的观念, 开始追求对工业时代文明的赞美和怀旧之情, 直到“loft”文化的出现, 使这些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不期而遇, 产生了大量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案例。这些建筑的功能被重新定位, 一系列的改造措施使曾经衰落的旧建筑再度焕发出活力。

2 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

工业建筑因其原有功能的要求, 要满足不同的工种和大量的工人在一起集中作业, 因此多具有体量大、内部空间宽敞、层高较高等特点。而且一般都有大面积开窗和天窗采光, 通风、采光设计到位。同时, 工业建筑因其建筑工艺和技术水平常常采用大跨度、均匀分布的结构, 结构耐久坚固, 基础稳固。

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建筑具有适宜改造的特性。这样的空间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 这种完整的大空间也呈现出一种匀质状态, 显得非常单纯化。

3 空间改造设计方法

3.1 植

“植”, 即“植入”,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植入新的空间。新的空间将原来的完整空间打破, 从而创造更多空间的灵活性与可能性。

不论是对空间的整体扩展以获得更大的容量, 还是局部加建以满足新功能活动的需求, 这些手法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项目中处处可见 (见图1) 。“植”不仅用于增加新的空间容量, 也是重组空间的有力手段之一。最常见的就是中庭空间的植入。将中庭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植入建筑内部, 让它对周围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重组与整合, 从而改变视线、活动在水平方向的单一发展, 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层次, 也使建筑获得必要的内部公共空间。

3.2 隔

“隔”, 即“分隔”, 也就是对空间的划分。工业建筑原有的空间多是单一完整的大空间, 这种空间已不能适应改造后新功能的要求。于是需要对空间进行灵活分隔, 满足不同活动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

这种完整大空间下的分隔可以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同时进行。垂直方向的分隔可以通过加层或者建夹层来实现, 这也是建筑改造中增加室内使用空间最直接的方法。垂直分隔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 而且能创造出空间对比, 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水平空间的分隔通常是在原建筑内用围合或限定的方式构造出新的功能性的空间, 这种分隔使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经常会出现“母子空间”“屋中屋”的空间形式, 从而使原来匀质的空间变得丰富多样 (见图2) 。

3.3 连

“连”, 即“连接”, 是指将空间中相互间本不可达的部分联系起来。空间既需要分, 同时也需要连, 于是交通空间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建筑中的楼梯等交通体原本大多都是作为运输和疏散使用的, 设计简单。而事实上, 交通空间能很好的增加空间的流动感, 这些交通体不仅使空间上产生了联系, 而且在视线、功能上也使各个部分产生了关联。

在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的设计中, 交通空间的设计最易于突破原有建筑空间的限制, 在空间的形式、界面处理上更加灵活。采用富有韵律感、形式感的楼梯连接各层空间, 能使层与层之间产生有趣的联系。在分隔的空间之间用平台、廊道相连, 不仅使空间得到了连通, 还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见图3) 。

3.4 交

“交”, 即“交汇”, 可以理解为空间的交汇或渗透。“交”即是为这种被割裂了的内外空间建立桥梁, 使空间相互渗透。

在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案例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室内外空间交融渗透的设计, 或者通过在室内开辟小的庭院将室内空间室外化, 或者通过在分隔的体量之间遮盖顶棚达到室外空间室内化 (见图4) 。通过室内与室外的交换联系, 使空间充满趣味感, 人的活动也会随之扩展, 建筑空间的品质将更加人性化。

3.5 合

“合”, 即“整合”, 是指对新旧空间的协调。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在对空间的改造中, 一方面要让旧的空间与新的功能相匹配, 同时也要让历史的文脉和场地的记忆融合到新的空间形式中。

旧工业建筑的内部更新并不意味着毫无取舍的全面现代化。在不影响新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那些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旧建筑片段完全可以被保留和合理利用, 这就需要设计师综合利用现状, 强调新旧之间的逻辑性, 整体设计, 通过新旧元素的对比和融合, 既表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也创造出精彩的现代空间, 展现出建筑新的生命力 (见图5) 。

4 结语

空间的改造一直被认为是旧建筑生命转变与再生的核心。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空间设计中需要把握的几点就是空间的改变和重组, 对空间的划分, 交通的设计, 同时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以及协调新旧关系。文章将这五个方面分别归纳为“植”“隔”“连”“交”“合”。旧工业建筑记录着工业时代的文明, 无论它的价值高低, 其空间的物质实用价值是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建筑师应该积极的利用这些建筑, 通过改造使它们获得新的生命, 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 2006, 29 (7) :82-91.

[2]卫东风, 孙毓.从奥塞车站到奥塞博物馆的启示——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4) :168-171.

[3]宋扬, 黄金玉.围绕人的活动进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J].华中建筑, 2005, 26 (5) :102-105.

[4]张月淳.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5]马超.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再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3.

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论文 篇3

关键词:历史文脉,空间创意,理念分析,具体体现

一、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历史文脉

1、西安纺织城的人文历史

纺织城艺术区所在的唐华一印曾是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 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自行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印染厂, 始建于1958年, 有着辉煌的历史, 为国家和陕西省的经济建设做出过较大贡献, 是陕西省的税利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周恩来总理、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厂视察参观, 绚丽多彩的印染布曾经远销世界各地, 被荣为亚洲最大的印染企业。

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该企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环保要求下被逐步淘汰, 于1997年7月28日全面停产。曾经一度辉煌的纺织城就这样走向了衰败。现在纺织城虽然还存在, 但其内部的不少厂房已经空置或者功能转变。

2、西安纺织城与艺术的结缘

纺织城艺术区是唐华一印厂区, 曾经一度辉煌, 由于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原因导致最终宣告停产, 然后就留下了现在纺织城艺术区这些前苏联设计的建筑和富有工业气息的园区, 尤其是它的厂房建筑层高9米, 室内空间开阔, 空间改造的灵活性非常大, 可以任意分割横向和竖向的空间, 并且整个大厂房的主要采光是顶光, 主要开窗朝向北, 使厂房建筑在一天之内的光线是稳定的, 非常适合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在07年初, 艺术家白夜发现了纺织城原西北一印的这片老厂房, 很快, 又有十多位艺术家进驻老厂房, 把2000平方米的大车间隔成若干个空间, 简单装修, 然后在大门口挂上一块“纺织城艺术车间”的牌子, 纺织城从此就与艺术结缘。

二、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现状概述分析

1、区位优势

纺织城位于西安的东郊灞桥区, 白鹿原的西北角, 临近浐灞生态区和半坡遗址, 位于浐河和灞河之间。交通便利, 有陇海线、西康线、108国道、312国道从此经过通往全国;西临、西阎、西蓝、绕城四条高速公路从灞桥起步;距离咸阳机场仅需40分钟的车程, 到西安高新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仅需30分钟。

2、政府政策支持

为了实现纺织城的转型发展, 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 在完成这一地区主要国企破产改制的同时, 启动新一轮的产业重组, 成立了西安纺织集团公司, 同时异地选址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 开展了大规模的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升级工作。

随着西安世园会在浐灞生态区的举办和地铁的修建, 为纺织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政府政策的倾斜, 使纺织城周边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现状问题

现在纺织城艺术区, 一部分是艺术家生活创作的空间, 但大部分是一些商业化的与艺术无关的企业入住的空间, 还有一部分厂房和土地处于废弃状态没人开发利用, 垃圾堆到处可见。它内部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功能也不够齐全。并且艺术区只有艺术家工作室和很少的开放性展览, 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只是其中的观者却没有互动和自我发挥的机会。植被稀疏, 有些地方杂草丛生, 一片荒芜。

三、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空间创意形式的产生

1、“艺术生态链”的提出

(1) 概述

艺术生态链是指在纺织城为载体的基础之上多种艺术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纺织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2) “艺术生态链”的由来

所谓的“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 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以用“生态”修饰。同样, “生态”还追求物种的多样性, 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 通俗地讲, 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 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本方案就是取“生态”追求物种的多样性, 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的含义, 以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关系而得来“艺术生态链”, 通过链条的形式将纺织城艺术区的各功能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达到平衡地发展。

(3) 空间创意设计说明

本方案探讨在工业旧厂房的载体上是如何让艺术良好地生存和发展, 怎样能够更好地在保留原有厂房的前提下创造出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 以及在场地中提供更为多元而丰富的行为视觉体验。纺织城艺术区作为西北部唯一的艺术区, 从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艺术的多样性出发, 以“艺术生态链”理念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中, 形成“艺术家工作空间——纺织城工业空间——展陈空间——商业文化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的链条。整个功能布局以链条形式存在, 使之增加每个空间的联系性, 但又互不影响, 从而能够使之长久地循环发展。在景观及建筑设计方面, 以保留为主拆建为辅, 对保留完好的苏联老建筑进行简单的立面改造, 在设计选用材料方面多使用旧厂区原有废弃砖瓦、铁皮、管道等材料, 从而使纺织城艺术区充满了旧工业艺术气息。

2、设计理念

通过“艺术生态链”的链条形式, 以“纺织城——艺术家——艺术”这种闭合的循环模式设计理念, 使其可持续地平衡发展。

3、设计目标

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同时, 对一些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者重建, 通过规划和改造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 艺术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 使“纺织城——艺术家——艺术”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从而打破纺织城传统产业链条, 带动周边其它产业链条的发展。 (1) 对纺织城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从而新旧结合, 共生共存。 (2) 通过艺术生态链拉长纺织城的产业链条。不仅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 还带动周边其它产业的发展。 (3) 通过艺术生态链使纺织城对艺术的依存程度提高。

4、针对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

链条一:“艺术家——纺织城——展陈空间——商业文化——休闲空间”

通过这个链条来使艺术在纺织城艺术区的载体之上健康地可持续循环发展。达到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齐全, 让艺术和商业协调共存。

链条二:“纺织城 (环境) ——艺术家——创作作品——交流——展览——市场”

通过这个链条来使纺织城艺术区达到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齐全, 让艺术和商业协调共存。

链条三:旧——新旧结合——新

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同时, 对一些废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者重建, 从而使纺织城艺术区新旧建筑共存, 也意味着艺术区就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并共同存在的地方。

链条四:老——中——青

在纺织城艺术区不仅为老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也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并发挥展现自己的空间。

四、旧厂房空间创意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改造设计中的原则和应用

1、人性化的原则

本方案在设计时, 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 在纺织城艺术区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空间和休闲放松娱乐的空间, 还设置了美术馆和许多画廊,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展现自我的空间,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的作品, 了解他们。从爱好艺术的年轻人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了发挥自我才能, 展现创作作品, 以及与艺术家们交流学习等空间, 使他们在艺术区由被动者变为互动者, 例如涂鸦创作街区、cosplay创意坊、新生代俱乐部等等功能空间的设置。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提供了一条能够将各个空间都能参观一遍的线路, 和直接到达自己喜欢的功能空间最便捷的线路。

2、尊重场地特色的原则

纺织城旧厂房的青砖、红瓦以及旧管道为艺术区增添了浓厚的旧工业气息, 所以在整个艺术区的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时多用红砖瓦、铁皮、钢架结构和管道来进行设计。例如在旧工业互动区原本只有三个铁罐和几根错乱的旧管道, 我们在设计时就保留了这三个铁罐, 然后将纺织城的废弃管道回收利用, 在空间上重新进行组织, 根据人们喜欢攀沿、跨越管道等习惯, 在其中设置了几条曲折的小道, 将管道高低错落地以不同形式进行穿插设计。在涂鸦创意街区同样也用到了纺织城工业区特有的旧管道作为涂鸦创作的载体, 给他们提供了与以往不同味道的载体, 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对纺织城原的铁轨也是进行保留的, 还将以前的火车旧车箱改造为供人们喝茶聊天的空间, 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和感受铁路景观的魅力。

艺术区的生态植物园区, 原本老建筑就很少, 相对比较开阔, 原有植物相对比较多, 所以就在遵循现状面貌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植物生态园, 供艺术家们和参观者休闲娱乐。

3、在功能分区和流线方面体现原则

纺织城艺术区的功能分区就是按照“艺术家——纺织城——展陈空间——商业文化——休闲空间”这个主链条进行布置的。这样就把不同功能的空间与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给分开, 既有联系又互不影响, 使得动静分区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安静、自由、可以任意发挥的环境。在交通流线方面, 以链条的形式使纺织城艺术区的道路环环相扣, 各个空间之间的通达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仅为艺术家从自己的工作室到其它功能空间提供了方便, 也使参观者参观流线清晰, 并且使参观者沿着本方案设计的路线移步一景, 能够很轻松不重复地将艺术区的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参观一遍, 在这条线路上还根据人的心里和行为习惯, 将休闲观景点融入各个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宏烈, 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日]扬·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论旧建筑物的改造 篇4

关键词:旧建筑物改造,观念,空间设计

一、当今旧建筑物改造行业的发展

正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许多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得以延长;然而一些建筑物建成后, 寿命多至百年以上, 少则几十年, 时过境迁, 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 原来的学校会因规模问题而被扩建, 厂房会因企业的倒闭被闲置, 办公楼会因机构的迁移而被遗弃等。这些建筑或者仍坚固如初, 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或者本身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将这些建筑合理改进, 对于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 使建筑物继续创造经济效益,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 市场经济的到来及中国加入WTO的驱使, 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对原有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原来一直以生产为主要职能, 工业用地比例大且集中于城市中心, 城市用地畸形化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经济发展迅速, 这些给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改造提供了契机, 同时时间、利益的驱使也使更多的人在接受建筑改造。新发展产生新行业, 新行业需要新空间与其适应, 在文化观念之外, 经济利益可谓商业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换言之, 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此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旧建筑的改造设计由于是对现有建筑的空间及装饰的变更, 因此常常比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更受到制约, 创作自由度减小;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制约也为新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机会, 创作时可利用的素材增加, 原有的空间特色也可以成为改造设计过程中灵感的泉源。对此, 像中国古典文化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 一位著名建筑师指出:“有人争辩说设计的限制条件抑制了正在萌发的真正的创作性, 而我要争辩的是, 真正有创作性的建筑师是以排除约束为乐的。这些制约仅仅扰乱了那些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 而这些人缺乏内在的应变能力。”

二、旧建筑物改造的环境分析及其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

旧建筑物的改造在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房产开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关数据显示, 在英、美等国, 改建项目占到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0%~50%, 甚至有人预言, 建筑改造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21世纪将是建筑改造的世纪;然而在中国, 旧楼改造像西方的“跳蚤市场”与中国的“二手市场”一样, 还处在发展阶段, 正逐渐被人们关注, 并且目前也少有这方面的专注, 因此, 对从事建设和设计行业的人来说, 将之作为一种行业现象, 并逐步付诸行动, 也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上述所提及建筑师说的设计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设计, 对旧建筑物的设计, 需要对原有建筑与室内空间及改造后的用途有充分的了解, 对其潜在价值有敏锐的洞察力, 像一些专业人士所讲的那样, 能充分发觉原有建筑在空间结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光影变幻、功能组成、环境特点等诸多方面的潜在价值, 总之, 像一句古话“知史而明理”。而我们认为, 在设计时, 首先根据新建筑的需要对旧建筑物的空间、材料、结构及经济性进行分析, 整体做一下把握, 保证改进后建筑的安全与实用, 进而再考虑经济和美观。

通过上述旧建筑改造的意义、环境及现在的发展状况, 我们对旧建筑物的改造有了一些了解。仔细想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设计师们可能会注重改造的创意、价值;但开发商等则会更注重时间和利益, 无独有偶, 旧建筑改造也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这种经济优势体现有三:工期短, 可以提早运营;投资少, 开发成本低;改造花费少, 据以往统计数据, 对原有旧建筑的改造, 比新建同规模建筑的标准楼可节省20%~50%的费用, 除此之外, 还省去了拆迁过程的花费。

三、空间改造的八种方法

目前, 建筑改造在建筑物室内外装饰上应用很广泛, 比如在商业类店面、文化旅游景点等。然而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是建筑物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空间构成了装饰的基本骨架, 而在中国外部装饰的发展较内部空间的改造更有优势, 因此, 我们在此文中重点关注旧建筑空间的改造。

通过了解, 我们对旧建筑空间改造总结了几点想法:

建筑扩建过程注重新老建筑之间的关联。建筑物扩建过程注重运用姊妹建筑, 对称空间, 使得新建筑中有旧建筑的影子, 旧建筑中能找到新建筑中的一些东西, 这其实是建筑之间的一种传承, 也是一种形式的改造和再创作。像日本著名建筑师古谷章成设计的隔河流的小学新校区。

覆盖——给庭院加顶。中庭是一种在建筑内部贯穿上下各层的共享空间, 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精神功能, 中庭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运用, 旧楼改造中因地制宜地采用这种空间形式, 容易形成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和空间氛围。

挖空——拆掉楼板, 挖出中庭。将原本对采光要求不高的建筑改为民用建筑时, 必然要改善其内部的通风采光条件。常见做法是将腹地地空间部分楼面拆除, 形成中庭, 减少进深, 同时也形成了空间的变化。

加层。许多旧建筑设计以工业生产为主, 一般在4.2米~9米, 当这些建筑被赋予第三产业新功能时, 常常采用夹层的方法加以改建, 一则将高度降至适当的位置, 二则可以成倍的增加使用面积。许多利用夹层的改造方案, 常采用局部夹层, 使空间高度富有变化;也可以利用错层, 使建筑中不同部分的标高相差不多, 然后通过踏步连接, 使建筑物不失层次性, 化被动为主动。

升降——改变地面标高。旧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当地种种条件的限制, 空间组成形式往往单一, 地面高差变化不大, 要想满足现代人丰富的视觉需求, 建筑日益复杂的趋势, 可以通过具有独立性的地面标高予以实现, 结合新的功能需求提高或降低旧建筑中某些部分的标高, 以形成几个相互贯穿, 又有一定限制的新空间。通过对抬高和降低地面的灵活运用, 从而达到对空间整体进行软分割的效果。

旧建筑中大层高的空间比较常见, 利用上述原理加以改造, 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的空间, 而且有些旧楼在改造时可以把更新后所需要的设备隐藏在顶棚中, 从而节省了空间, 又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 使顶棚的装修设计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穿插——插入异质元素。在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 难免有单调乏味, 缺乏变化的空间, 因此, 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在建筑内部穿插一个形式完全不协调的实体空间, 作为点睛之笔, 打破原建筑物格局, 给新建筑物注入新活力。被插入的空间可以分别作为楼电梯间、采光塔等, 一举两得。

嵌套———嵌入独立实体。对于一些加层处理有困难、或需要保持原空间完整性的高大空间来说, 最妥善而方便的办法是嵌入一个完整独立的新房子, 形成“屋中屋”的嵌套格局, 给人一种空中楼阁之感。新房子的顶层往往没有遮盖, 而是利用原建筑的屋顶, 这样空间的内外关系变得模糊不定, 新房子像件巨大的的家具, 占据着空间, 又提供着空间。

分割———让空间流通起来。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 空间观念的变革, 现代建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划分形式, 流动空间就是集中而典型的空间模式, 这些空间营造方式被较多的用于公用建筑, 以适应其功能和精神需求以及现代生活方式。而工业建筑及较早年代的建筑在空间处理上则没有或不必进行如此处理, 他们往往有多个单一空间并列形成, 空间之间由墙体完全分开, 这种格局无法与现代公共生活及新的功能相匹配。因此, 在旧建筑改造中引入现代空间概念及其分割方法, 增加空间层次, 丰富空间感受。诸如可以通过改变墙面形式以取得空间的变化, 采用特殊形式的楼梯, 运用各种形式的隔墙灵活划分空间等, 从而一改单调气氛, 使改造后的建筑物富有现代气息。同时还需要设计者匠心独运, 考虑或恢复、或仿古、或完全更新、或新旧并置, 把握其设计风格, 赋予旧建筑物新的内涵。

四、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1世纪成为建筑改造的世纪或许在中国同样适用, 但正如上文提到, 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待旧建筑的思想、观念, 对待历史的态度。像我们的教材中常提到“国外先进的理念”, 但殊不知别人是从我们这学的, 比如老子和孔子的一些思想就贯穿在许多“国外理念”中, 正如在多次中日战争后, 我们在“以一个被打败的老师身份向胜利的学生学习”。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 旧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工作非常受重视, 在那里, 建筑如同生命, 其存在权利也受到尊重, 不可随意被剥夺。然而在中国,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 对建筑建筑的认识从未达到这样的高度;相反视建筑为草芥, 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毫不留情的拆除。不良的城市开发模式, 对历史的曲解, 对利益的追求及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许多建筑的生命结束在壮年。因此我认为,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像在国外一些数学家以为是第一个推算出π时,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 祖冲之已经推导出来了;而非亦步亦趋。

当然, 随着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经济利益的驱使, 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 公众观念的变革等诸多因素的推动, 旧建筑改造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也正逐渐体现出来, 人们也对先前的建筑、城市发展方式作检讨。作为检讨的一部分, 旧建筑的改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并且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改造的对象在扩大, 历史性建筑改造方法在变化、创新, 不再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改造, 而是通过加进了新的环境标准与服务设施, 单一功能的旧建筑在被改建成混合功能的建筑, 改建后的建筑对象由原来只重视体积巨大的公用建筑转向几乎所有人们日常用途的建筑。慢慢的, 旧建筑改造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五、结束语

西方国家走过的路, 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让我们看到方向, 也有助于我们走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自己应该有所为。而当今, 尽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余热未尽, 但可以预见, 旧楼改造必将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从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人员来说, 它将带来一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袁培煌.高崎市立樱山小学[J].新建筑, 2010, (1) :86-87.

上一篇: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下一篇:四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