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区

2024-08-16

旧工业区(共10篇)

旧工业区 篇1

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工业给城市以生命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各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占据着城市较好地段的旧工业区逐渐暴露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种种原因, 旧工业区往往布局不尽合理, 其厂房建筑、工艺流程、设备、管道、运输等对城市的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有妨碍, 与城市整体环境极不协调, 旧工业区已日益衰败废置。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 城市中心地段旧工业区的退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用地, 因此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势在必行。

1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意义

伴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各地开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 旧工业区改造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其独特性。它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分散的、未成系统的旧工业区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 总结改造再开发的实施策略, 使城市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与促进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运动, 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完善城市用地结构提出的挑战, 达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再生。

2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现状

2.1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取得的成绩

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伴随着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 涉及城市总体布局发展方向的城市旧工业用地的调整也愈发被重视, 政府和民众意识到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搬迁、合并和转产。由于旧城区内的用地较小, 对发展不利, 改造要考虑旧工业用地调整后的发展余地, 避免二次搬迁, 并根据区位、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合理确定城市土地价值, 以做到地尽其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全国旧城改造经验交流会就提出旧城改造应包括更新城市工业区和其他大规模的劳动场所, 改造落后的市政设施, 改善公用设施。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 近年来将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 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北京在近年来也开始了对近郊工业区的更新改造, 对老工业区实施了成片的开发和改造, 如基于LOFT概念的北京大山子文化艺术区、已列入文化保护地区的798工业区等。近年来, 受国外旧工业区更新方式的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 如武汉、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 从不同方面对旧工业区的改造进行了研究, 如体现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 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2.2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旧工业区改造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 在改造方式、保护措施、资金运转、社会市场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 存在较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情况。

2.2.1 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目前更新改造的旧厂区建筑多为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造的,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许多建筑在工程质量和艺术质量等方面的标准都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的再利用。同时, 对于大部分旧工业区来说, 在规划初期没有过多地考虑工业生产引起的生态问题, 因此造成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和景观破坏严重, 大量的建 (构) 筑物和设备设施被闲置或遗弃, 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废弃物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 造成了资源浪费并成为城市中新的污染点, 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生态规划的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2.2.2 改造理念相对滞后

由于原来对旧工业区的改造重视不够, 致使城市规划调控不力, 改造主体不明, 不少工业遗产在“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下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近期政府和民众才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民族性, 但还存在着改造片面单一、措施不力、改造标准不够全面科学、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等问题。不少地方认为旧工业区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大拆大建, 有价值的旧厂区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 这些致使有些改造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2.2.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 一方面是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很多旧工业区的改造项目就只能交给能够提供资金的开发商来做。开发商开发的本意是希望有回报, 这就使得维持传统风貌的意愿无从实现, 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无法形成, 微循环的模式在实施中也依然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尚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和相关实施细则来约束开发商的行为, 通过这种控制性的引导让开发商认识到只有进行保护性的微循环改造, 自己才有参与城市更新的可能, 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社会问题及公平问题被忽视

2.2.4. 1 忽视社会和公共设施

社会和公共设施是城市总体利益和市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却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得益, 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和投资回收期过长, 也往往难以刺激市场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但是, 有些改造所产生的价值起初并不明显, 需要长期持续的建设才能见到成效。

2.2.4. 2 关注近期和局部利益

目前的旧工业区改造基本上是以开发商为主体, 倾向于最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开发强度以求最大的开发利润, 而很少考虑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会影响到相邻地块的采光和通风, 加剧基础设施供给的紧张, 不利于周边地块的后续开发。

2.2.4. 3 忽视公平性

动拆迁成本低的旧厂区往往成为城市更新中的“热点”, 那些拆迁量大、更新改造成本高的地段则少人问津。有些旧工业区并非破旧, 但被拆除重建;有些改造刚刚完成不久, 但由于所有者的变更又重新来过, 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许多的再利用项目还停留在自发阶段, 合理的规划机制尚未形成。

3 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

3.1 建设生态新住区

将废弃的工业区转化为有吸引力的城市新生活区是许多城市不断探索的发展主题。生态社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社区组织形式, 其基本思想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方式来重新规划社区生活、消费和废物处置系统, 即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 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生活模式。

天津万科水晶城是在一家玻璃厂旧址上建设起来的, 是中国第一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强调“对比、保留、叠加”的设计理念, 立足于延续历史的角度, 保持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 并使其巧妙地融入现在的建筑中。 (见图1)

3.2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3.2.1 再利用为创意产业园

北京798创意工厂是在中国第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原北京“798工厂”的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由于其独特的厂房建筑结构和高大的内部空间, 吸引了大批文化机构进驻, 目前已聚集了几百家各类创意仓库、美术机构、画廊、酒馆等, 形成了艺术家聚集区, 成为北京艺术和时尚的地标之一。 (见图2)

3.2.2 改建为博物馆或会展中心

柳州工业博物馆位于该市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旧址, 室内展区由旧厂房改建而成, 经修复后的厂区厂房保留了原有的外观和结构。残旧的砖墙, 灰色的混凝土, 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和工业情怀, 成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与利用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见图3)

3.2.3 建设商业办公综合区

深圳中航苑是一个旧工业区改造项目, 根据城市规划, 按原有工业区规划格局、街块单元大小、街道密度尺度、建筑空间结构来进行商业地块的布局, 利用所谓街块单元的小独立地块, 用传统的街道机理来组织地块的生成。老厂区的改造成功极大地提升了该区域的商业价值, 对华强北乃至深圳商务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4 改造成其他文化设施

旧工业区改造成文化设施的发展策略还包括:①改建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完善城市结构, 改善城市形象, 带动旧工业区所在地段的更新。②通过举办如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促进工业区的复兴, 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③兴建大型体育设施。如悉尼奥运会的场址原为污染严重的工业垃圾堆放场, 设计师遵循绿色设计的原则,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④重建大学社区。利用工业的废墟重新营造, 如由原皇家码头改造而成的哥本哈根建筑学校等。

3.3 营造“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 它是从景观设计的途径来进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 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 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 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多重含义的景观。可通过塑造后工业环境艺术, 如大地艺术作品、试验性艺术创作, 以及利用工业材料创造的公共艺术作品等加以体现。 (见图4)

对于大城市周边的旧厂区建筑, 可以在其中注入旅游业、商业、休闲服务业、会展等多种元素, 依托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 改造成为工业旅游度假地。而老工业基地中那些规模宏大的工业遗址, 甚至可以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开发。发展旧工业区旅游, 对于我国旧工业区寻找转型再生之路, 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3.4 调整工业用地使用

3.4.1 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区

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和改造中心城区的旧工业用房和原有的工业基础, 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革改善生产条件, 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这可以提高城市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 改善环境,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4.2 开发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的实质是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近年来, 我国也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其中大力加强了对旧工业区的生态改造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较为成功的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等。

4 结语

旧工业区的改造一定要和城市文化特征相结合, 归纳改造再利用的影响因素、规划目标、开发模式, 同时就旧工业区再利用的规划内容、操作手段进行探讨, 体现工业语言, 从中得出改造的目标、内容及手法, 以找出适应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旧工业区发展方向, 达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再生。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光亚, 鲁岗.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鹏举.适应·更新·生长——次人文与生态视野下的旧产业建筑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勒磊.浅谈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 (5) :490-490.

[5]黄琲斐.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旧工业区 篇2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建筑改造;绿色技术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建筑能耗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已超过3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0%,我国建筑业俨然已成为一个庞大的耗能行业。对于闲置的旧工业建筑,拆除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改造再利用是大势所趋,将绿色技术应用到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发展绿色建筑是其必由之路。一谈到“绿色建筑”,就好像与“高技术”“高造价”紧密相连,让人感觉高不可攀。这是一个误区。绿色建筑不可一味倡导高技术,以唐山水泥工业博物馆项目为例,从传统建筑设计出发,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手段,应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等绿色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一、唐山水泥工业博物馆项目概况

这是一个旧水泥厂更新改造项目,位于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启新水泥厂(图1)旧址,占地面积约6.3万m2,建筑面积5.1万m2,也是中国首个以水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了前期研究、总体构思、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及初步建筑设计等几个阶段的工作。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方案的深入设计以及施工图的绘制。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借鉴上海8号桥模式,对1943年前建设的4~8号窑系统、木结构站台、老电厂等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以博物馆展示、文化创意、工业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图2),它的成功给唐山这类古老的工业城市复兴带来很大的启示。

二、绿色技术的应用

据英美的统计数据表明,总体上再利用的建筑比新建同样规模、标准的建筑可节省20%~50%的能源消耗。作为工业遗产,原有厂房建筑群的建筑材料寿命周期长、结构构件坚固、建筑空间高大宽敞,应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等绿色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远比拆除新建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大。1.节地项目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市中心附近,占据城市的关键位置。规划设计中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效率,不仅节约土地,也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一种保护。例如,博物馆展陈中心建在4~7号窑窑头位置,保留了原有承重结构,由大空间厂房改建为5层的展陈中心,建筑面积m2,提高了建筑容积率。2.节水成熟的节水规划是节水的第一步,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制定了相应的水系统方案,以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通过再生水的利用,雨水的汇流、收集利用和入渗,达到最大限度地节水:项目设有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设施,将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后产生再生水,通过再生水的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将屋面、道路、绿地雨水汇流,设置收集回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地浇灌;对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地采用透水面砖,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防止雨水流失。3.节材如果将旧水泥厂房拆掉,并且新建建筑,在丢失工业老城历史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即是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有效减少拆除重建所造成的`大量建筑垃圾,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建造成本,达到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共赢。例如,将原有厂房建筑物的框架结构保留,甚至直接外露,极具水泥工业特色(图3);将改造后的建筑赋予文化创意展示、餐饮等功能,不仅避免了拆除重建,同时提升了项目的实用功能。项目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通过回收旧材料与新材料一起混合建造,例如,部分场馆的外表皮运用回收的废弃材料,同时与新建部分有机结合(图4)。将废弃管道或者拆卸下来设备等作为展品重新利用,保存了历史,唤醒了人们对记忆的珍视。4.节能节能是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建筑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墙体、门窗是室内热量向外散失的主要途经。水泥厂房改造项目主要通过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和设置中庭空间等朴素有效的手段实现建筑节能。(1)墙体节能改造旧水泥厂房外墙为实心粘土砖墙体,没有保温作法,只靠墙体厚度不能满足建筑的保温隔热要求,所以外墙节能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将EPS板置于建筑墙体外侧,墙体的热惰性提高,传热系数降低,保温隔热效果明显。(2)门窗节能改造旧水泥厂房为普通玻璃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很差。改造后,采用断桥隔热型节能保温门窗,加设密闭条提升门窗的密闭性。同时采用低辐射中空玻璃,由低辐射与普通玻璃复合而成,对太阳光的高透过率和对长波辐射的高反射率,使其具有极好的保暖性能。(3)建筑空间改造——中庭设计由于旧水泥厂房的建筑进深较大,室内采光和通风性差,通过增设中庭,扩大室内自然采光范围,提高自然通风效果。同时,中庭空间可以减缓室内外的热能交换速度,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顶部突出屋面有利于强化中庭的烟囱效应,并且便于天窗侧面开窗,并有利于自然光控制的构造系统设计(图5)。由于顶部外窗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使中庭内部空气时刻受到外界的空气扰动影响,从而增强了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效果。中庭俨然成为了建筑内外空间的自然气候交换场所,与中庭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热量流失,同时减少了制冷需耗。再结合少量人工照明、热压和机械送风,有效改善了室内光环境和风环境。中庭的设计,使厂房改造不仅仅是建筑空间形式上的精彩演绎,作为一项重要的绿色节能技术,对于建筑的整体节能、气候控制和环境净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园区 篇3

关键词:德国;工业区;改造;更新

1 概况

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位于德国埃森市,埃森是鲁尔工业区的重要部分。工业区始建于1847年,关闭于1986年,是一座极富历史性的建筑群。德国关税同盟的成立使埃森这座小城瞬间变成当时最负盛名的煤炭工业区,促进了地经济带得发展。设计师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包豪斯风格,并在建筑群体中寻求不同角度的透视效果,以在整体空间关系上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其中,最独特的标志要属Ⅻ号矿井井架,其巨大的四轮井架以其特殊的尺度与形式凌驾于建筑群之上,被誉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然而,随着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运用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使煤矿燃料渐渐被取代,也因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失去了原有的原料优势。于是,数百家矿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

埃森煤矿倒闭后,北威政府买下了这片矿区力求保护和重新利用这片土地,并希望建成以生活、生态、展示与体验为主的旅游景观空间,从而全力发展工业文化,为旧工业区注入新鲜气息,也让城市生命得以延续。整个工业厂区通过改造与功能置换,将当年的冲压车间改造为鲁尔区富有特色的餐厅;昔日的厂房改造为可供表演与观赏的大型剧场;炼焦厂设备用房改造为小型餐厅;冷却塔改造为具有观赏性的景观雕塑;原车间厂房改造为现代艺术展厅;原锅炉房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并在建筑中新增加了斜向封闭式通道。此外,馆内保留了完整的具有历史意味的生产设备和厂区内20世纪的建筑风格,都无疑是值得当代人们品味与追求的杰出艺术品,它们都是过去百年中煤矿产业兴衰与成败的见证者。1998年,鲁尔区规划了一条贯穿整个厂区的旅游线路,共连接了十五座工业城市、二十五个重要的工业景点,还有十四个能鸟瞰全景的观景制高点和十三处经典工人村,从此这条工业遗产之路诞生了。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2 厂区改造利用的方式与模式

2.1 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方式

工业建筑景观与园区自然环境的整合,就是将园区场地整体性的整合与生态绿色环境相结合,其次,在细分到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来进行提炼与塑造。

第一,园区的整体性整合是将工业建筑、生产设备与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再将工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设计对环境加以改造与功能置换从而打造全新的环境来感受工业文化的发展。

横向线路:入口广场与周边的建筑通过协调有序的整合,形成了厂区重要的人群集散地,园区的辅路与次路通过线性结构与功能有机的连接在一起。

纵向线路:厂区内竖向建筑成为连接各功能区的节点,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入口广场的地面铺装是由硬质地砖和绿地组成,除了采用混凝土,还有一些红砖与碎石,俯瞰整片广区,灰色、褐色与绿色相交错,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除了绿地的规划,设计师还对土壤与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植被,新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氛围。

第二,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的提炼与塑造。在设计中利用园区中的建筑、设施及厂房结构形成细部节点,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呈现出前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使工业文化得以延续。如上述所提到的,对各种厂房、车间的改造与功能重置,对交通通道的整合与重建,对原有建筑物赋予其观赏性价值的体现。

2.2 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模式

第一,展览馆模式。改造中,最常见的博物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和机械设备,来展示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产品、文化、生活与环境等。二是建筑或设施本身的外观作为向旅客展示并传递工业文化信息的展品。例如,在Ⅻ號矿井主入口的右边的锅炉房基础上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建筑主体呈现为U字形,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主持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原建筑的红砖外墙,外部围墙加入了新元素,道路两侧也进行了绿化设计。并采用封闭式自动扶梯直接将参观者送达二层大厅,新引入的交通要素采用了金属与玻璃材质与原建筑材质形成对比。馆内的大空间通过对结构的改造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四层,用做展览空间,各层通过加设楼梯和电梯进行连通。整栋建筑的改造呈现出新与旧、外与内的结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

第二,工作与休闲模式。工业建筑一般有宏大的室内空间和较高的结构承载力,可以通过对结构的改造搭建夹层空间、构建办公空间。例如,Ⅻ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造成创意设计公司的办公用房,并配有餐饮空间、旅游信息咨询中心、零售店等配套设施,如Ⅻ号矿井的原涡轮压缩机房更新为CASINO餐厅,炼焦厂中的装备厂房更新利用为小餐厅。

第三,景观模式。该模式常用于具有独特形象的工业设施。例如,Ⅻ号矿井中的冷却塔外围表皮被剥离后保留了其原有的钢结构,既展现了新的构成形态,又隐含了设施本身的原本特性,成为富有生趣的雕塑艺术品。

3 结语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改造,呈现了工业区的整体形象和历史延续,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与工业技术的记忆。Ⅻ号矿井及炼焦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该厂区成为德国第三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中。

通过对埃森关税同盟工业区的分析与研究,尤其从改造与再利用的手法上,让我们从生态、景观、文明等角度和层级赏析了建筑新风貌,也让我们对当时的工业文化与发展有了深刻的见解。此外,工业废弃地上遗留的各种工业设施作为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实物见证,悄然无声地向后人陈说着瞬息而真实的历史,它们的工业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我们应避免让那些工业遗产被城市的开发建设所淹没,应提升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归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参考文献:

[1]韩巍.独特的工业景观——析德国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遗迹的景观形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4):124-130.

[2]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J].世界建筑,2007(07):120-123.

[3]李佳洁.德国关税同盟矿区转型中的文化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13.

旧工业区 篇4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旧工业区逐渐暴露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安全保障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历史原因, 旧工业区布局往往不尽合理, 其中的厂房建筑、工艺运输路线、设备管道等对城市的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有妨碍, 与城市整体环境极不协调, 已日益衰败废置。旧工业区作为曾经的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改造再开发的要求, 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 散发着浓厚的工业文化气息。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 不少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已或将要关、停、并、转。如何对这些旧产业地段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整治城市环境, 体现城市特色, 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城市化进程中旧工业区改造更新的现状

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城市还处于不平衡发展中,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 更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中心区的再开发、历史文化区保护的策略等。对于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以实例介绍为主, 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 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在改造实践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不少地方认为旧工业区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大拆大建, 有价值的旧厂区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 存在着较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情况。二是措施不力。不少工业遗产在“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下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近期政府和民众才开始重视保护民族工业遗产。三是改造标准不够全面科学, 保护理念和改造经验严重匮乏, 导致有些改造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 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 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近来北京也开始了对近郊工业区的更新改造, 如基于LOFT概念的北京大山子文化艺术区现已被正式列为文化保护地区, 说明了政府对于旧工业区价值的肯定。最近几年, 受国外有关更新方式的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 如沈阳、广州等, 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 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如体现了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 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3旧工业区改造更新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1) 通过对旧工业区的产生、发展及相关理论政策的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和动向, 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盘活城市存量土地, 充分发挥各级土地的级差效益,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真正价值。

(2) 旧工业区能改造为工业旅游景区、城市主题公园、商业场所、SOHO住区等, 从而重新整合城市商业形态, 调整并提升其所在地段的商业价值, 推动商品房市场的发展, 改善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 使城市整体环境得以提升, 进而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旧工业区里面的厂房、设备、管道等遗留物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旧的工业建筑、街区和景观也可以被视为艺术品, 展现出一种另类的、全新的空间环境。合理的保护利用, 既保存了文化记忆, 也保存了城市的记忆, 进而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时尚区域, 拉动税收的增长, 使政府和民众从中获益。

(4) 工业类建筑大多结构坚固, 空间大、面积大、体量大, 因此在其物质寿命之内往往可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 合理的改造比重新建设更节省投资, 而且建设周期较短、见效快。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还可减少建筑施工污染, 更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5) 旧工业区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来说, 少了很多限制, 不用考虑拆迁安置居民或回迁等方面的问题, 改造拆迁的矛盾较少, 有利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4针对城市化建设, 在旧工业区改造更新中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城市体系还不够合理, 规模效益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度差别较大。对旧工业区的改造, 应符合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明确改造后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4.1 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更新改造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 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 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 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确定旧工业区用地功能调整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按具体情况找出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地段更新的重点, 挖掘存量空间资源潜力, 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 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具体的措施。

4.2 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

客观对待经济实力较低、地区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合理界定更新改造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 注意再利用的兼容性, 形成梯队状的改造体系。改造更新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力求多元化发展, 突出重点和特色,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旧厂区的改造有不少不确定因素, 应做好预算工作, 把握投入产出原则和就近节省原则, 尽可能运用新技术,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力求节约。此外还应科学核算经济成本、正确定位, 有针对性地区分一步到位还是临时修整方式, 进而确定材料选择以及可环保再利用等原则。

4.3 采用多种改造方式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将旧工业区的改造与乡市企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卫星城市建设、城乡边缘带工业物流空间格局构建等紧密联系起来, 也可改造工业遗迹, 开发房地产业, 跳出同质竞争的泥潭。此外还可建设城市开放空间等, 将旧工业区改造为公共景观空间或工业旅游度假地, 通过留存其中的历史环境要素如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景物, 展示工艺生产过程, 再现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4.4 保证良好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能源利用率低, 应以对城市历史、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的充分了解为基础改造旧工业区, 对有污染的旧工业地段建设采取保护手段并建设健康的现代基础设施, 解决空气、水源、土壤、垃圾处理等生态问题, 保证良好的生态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保证和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

4.5 保护与创意相结合

改造应做到保护与创意相结合, 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旧工业区改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倒重来, 应采取多种形式, 因地制宜, 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特征的东西, 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体可采用调整用地、整治环境、置换功能和保护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重塑空间环境形态等措施, 使之在形成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的前提下, 又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同时, 城市化建设也应对城市景观设计和形象设计加以重视, 注重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提高城市的品味。

4.6 注重节能

更新改造要充分体现节约资源的国策, 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 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

4.7 适度超前

更新改造应适当预留发展空间, 避免城市更新中的短视和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这种超前性, 应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与发展前景来制定, 掌握好改造利用的强度, 不能无根据地主观行事, 也不能无原则地服从开发商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城市发展战略, 使城市规划和建设健康有序地前进。

5结 语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应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 根据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 做出长远预见, 任何城市的决策和争论, 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只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 对需要进行功能置换以满足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旧工业区进行改造更新, 才能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压力, 完善城市用地结构提出的挑战, 以达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再生。 [ID:3838]

参考文献

[1]冯现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阳建强, 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旧工业区 篇5

关键词:东郊记忆;行为特征;旧工业建筑;更新策略

一、调研成都“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成都旧工业厂区的代表名片,其坐落在成都成华区,是一座以数字音乐产业以及音乐主题体验公园为主的混合型功能产业园。成都传媒集团通过对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几番改造,打造出了如今的“东郊记忆”。“东郊记忆”在建立之初,曾定义为音乐公园,它的旧名字“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如今依旧会被老成都们提起。随着其不断发展,后更名为“东郊记忆”。其与“东调”共同成为东郊旧工业区内的代表性旧工业厂区。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基地活动人群行为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了“东郊记忆”的更新策略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为了调研的准确性,选择2016年3月20与21日进行,整个调研采用了观察,拍照,采访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资料整理收集,综合进行分析。

二、调研结果

(一)单一的人群为东郊记忆带来不可持续的活力

通过访问观察发现,东郊记忆的主要活动人群为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和音乐相关事业的人群。其次为外地的游客,而其他类型的人群活动较少。可以看出,特定的人群为东郊记忆带来活力,但是这也显示出人群过于单一,不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周边地区的健康更新发展。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当代人的身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地域认同”,如今已经逐渐转变为“群体认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地域对人们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少。出于个人的喜好,人们可以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地区进行扎根和发展,过去的地域文化的认同也在逐渐的变淡。东郊记忆是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园区,首先获得的便是音乐相关事业的人群的“认同”,自然聚积了音乐相关事业的从业者和爱好。

2.工业文化和音乐为主的时尚文化成为一种消费潮流,而最先也是追容易追赶这种潮流的当属于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东郊记忆提供的正是这种消费的场所。

3.东郊记忆成为成都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消费价值也同样吸引了外地游客。

(二)行为特征导致东郊记忆间歇性冷清

通过访问观察还发现,东郊记忆内活动密集程度和人的行为极具特征性。节假日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东郊记忆内活动密集程度高,人出现的购物、休憩、散步、观演等多种行为;而在非节假日白天人的活动密集程度极低,行为更是相对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行为,少有人会著足休息。主街的店铺无人光顾,有的店主干脆关门歇业;晚上,酒吧,餐饮店附近人的活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也比较稳定,其他店铺只是有少量人光顾(如图1,图2)。

东郊记忆代表了音乐、时尚、活力。许多学生、音乐人都会选择在东郊记忆宣泄自己的活力,寻找着音乐的灵感和节奏。每当天色渐沉,东郊记忆的活力便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而渐渐迸发。对东郊记忆而言,其环境模式基本固定,人们在酒吧外的街边交流、在剧院外等待中观望、在路口集会、在酒吧宣泄。

单一的对象人群和行为规律性导致东郊记忆间歇性冷清。在这些非节假日、非特定事件、非周末夜晚的其他时段,出现“空城”的现象,造成东郊记忆间歇性冷清现象。笔者认为产生这种行为规律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东郊记忆的文化变迁使得该地区的建筑构造等尤其是主街道并未改变太多,可是当文化与人群渐渐变化,场所中的特征行为也逐步由“聚居”变为“集会”。东郊记忆的文化特殊性、娱乐场所的功能性使得其活跃呈周期性发展。每当节假日或是人群密集的大事件时期,东郊记忆的“集会”就会变多。除此之外的工作日前几天,东郊记忆看起来和成都内城区相差无几,并没有特殊的氛围。

2.由于聚集人群的相关特质,东郊记忆的一些商业项目也是围绕着该人群特质而打造。学生、音乐人需求较多的酒吧、演出中心、俱乐部渐渐出现,而人群的聚集的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分化人群聚集的场所,促进了以上行为-环境模式。

三、更新策略不足之处

(一)主题功能相对单一

尽管“东郊记忆”随着不断的发展功能也在逐渐增多,可是音乐依旧是其不变的主体,多样混合的功能依旧离不开音乐相关的元素,功能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音乐相关的功能。“音乐”主题虽然能提供特色消费,但针对的人群相对较少,忽视了一大部分并不是冲着音乐这一主题来的进行消费来的人。这其实也正是“东郊记忆”由原地方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的内在原因。但现在看来效果不佳。

(二)功能定位相对高端

园区内最受欢迎消费场所并非是那些投资相对高昂与档次设置较高的商业街业态,特别是销售高档音响器材的零售商店(如图3),在笔者多次路过时都没有发现有顾客光顾,反而是满足大众日常消费的“711”连锁超市(如图4)却常常出现水泄不通的热闹场面。由此可见,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日常性消费场所参与园区商业活动。这造成了多数业态凄凉的状态。

(三)功能点空间联系少

为了促进园区经济发展,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随之出现(图5),可是其出现在建筑格局上却割裂了园区。其处于园区的西北一角,外部边界与城市道路相邻,而内部界面相对封闭,独立的大门更是显示了其封闭、独立、似有的特性。尽管这种建筑模式可以便于企业管理,然而在空间形态和功能融合上来说,对于整个园区的发展却是不利的。封闭的空间、死角的区域,会使其周围活动变少,缺少该有的人气。同时,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是以音乐创作为主的区域,却没有可供公众使用的音乐活动区域。所以,对于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来说,不论是空间组织又或是内在的活动区域都要进行调整。

四、建议

(一)合理设置厂区多样功能。要注重首要功能与从属功多样混合的重要性。要考虑到业态间的彼此搭配,促进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商业区域的出现。同时,商业区域内功能要多样化,需要有吸引力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消费。与此同时,厂区内商业功能区域层次要高低结合,满足不同的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居民休憩功能。城市旧城区的改建和发展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当地居民,应当为其预留足够的空间,建立具有休憩功能的区域,带动当地居民的参与,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一些开放的公共区域,如老年人活动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能够带动不同年龄人群的参与。

(三)适度融入高端产业。在城市旧工业厂区在进行功能调整的同时,应当注重高端产出功能的尖端业态,比如旅游业或是一些创意型产业。对于城市旧工业厂区来说,特有的历史是其良好的文化资源,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下的宽敞环境又是其另一大优势。因此,可以利用其优势,朝创意产区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芝也,王彦辉.旧工业建筑的更新策略:以“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8,(09):64-66.

[2]李剑锋.旧工业建筑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3]萤生堕,成都东郊工业区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模式浅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章宇贲.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2.

[5]江平.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01).

作者简介:

旧工业区 篇6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利用,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还可以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旧工业建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如果将其完全拆除重建, 会使很多历史被遗忘, 基于此, 应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原属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区出现了被搁置和被拆除的情况, 而那些曾经属于郊区的旧工业区却逐渐成为城市商业中心, 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潜力[1]。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各个旧工业的位置优势也凸显出来, 并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 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同时, 通过分析旧工业建筑可以发现, 很多建筑都是空间较为开敞的单层或多层厂房或仓库, 对其进行改造所需成本较小, 建设用时也很短, 这些因素都对建筑改造奠定了基础。此外,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也与城市更新原则相符, 现阶段, 不少城市垃圾都属于建筑垃圾, 如果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 则可以增强资源利用, 减少粉尘污染看, 更可以促进再就业, 由此可见,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

首先,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存在, 这也是成为了城市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 所以, 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修整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短命建筑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损失, 还可以保护城市环境, 防止资源被浪费。同时, 对于建筑垃圾来说, 很多都是固体废弃物, 主要威胁着城市路面、大气以及水体, 因此,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2]。其次, 注重新技术的使用,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不仅要重视常规技术的使用, 还要重点应用高新技术, 尤其是要做好生态技术的应用, 保证旧建筑能够继续使用。最后, 融入人文关怀。由于旧工业建筑是很多人的回忆, 所以在再利用的过程中, 应融入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3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方法

3.1 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

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中,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博物展示建筑、公共休闲场所、创意产业园以及办公建筑等几种。对博物展示建筑来说, 它的主要用途是空间使用, 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原厂中较为特色的工艺产品或具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作为展示品, 并将文化内容融入其中, 如在无锡的茂新面粉厂其中的一角经过改造后成为无锡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就是博物建筑的展现[3]。在改造旧工业建筑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变为休闲娱乐场所, 也可以改造成公园供居民参观使用。对于旧工业建筑来说, 原有面积很大, 可开发价值也很大, 可以将其开发为公共场所或绿地等, 这样既能实现环保的目的, 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在改造旧工业厂区的过程中, 还要将多种艺术文化融入其中, 形成具有创意性的产业园区, 典型代表有美国纽约的SOHO区。同时在改造旧工业厂房的过程也可以将其与购物与旅游联系在一起, 打造新型产业园区, 如将旧工业建筑的一部分变成购物中心、饭店或宾馆等。如万达集团就曾将合肥美菱冰箱厂区改造成立自己的商业中心。

3.2 对空间再利用的设计

对空间再利用设计中主要分为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两种:首先, 对室外空间来说, 主要不仅涉及建筑外观, 还涉及外部景观, 很多旧工业建筑的外表都呈砖红色, 这主要是用于其主要构成材料为红砖, 并适当的配备了混凝土与钢架, 但由于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其外观也发生了变化, 且发生了坍塌的情况, 因此, 在改造中可以在保留完好的建筑基础上增加一些新材料, 如钢材等, 这样就可以使建筑更有现代感, 还能节省大量资金。同时, 在外部景观设计上, 由于建筑间留有较大空隙, 主要用于存放货物或用于车辆通行, 所以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其改造为室外休闲场所等。在铺地材料选择上, 一定要注重风格融合, 在照明设计上, 做到详细规划, 并选择合适的灯具与照明方式, 不仅要做到满足行人出行需求, 还要与整个厂区风格相统一, 在设计过程中, 也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应用进来, 提高人们的满意度。

其次, 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来说, 因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 平面功能与柱网排列相对规整, 在空间规划上可以运用竖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些小空间, 并注重把握尺度, 根据用途确定尺度, 如将其改造为住宅, 就要把握好空间尺度与家具尺度, 保证所展示空间满足实际需求。此外, 在光影处理上, 一定要通过人工处理引入合适的光线, 只要做到室内光线充足即可, 避免无光或强光照射, 必要时候也可以通过人工光源提高室内亮度, 满足人们的需求。

4 结论

对于旧厂房改造来说, 不仅投入成本小, 建设周期也很短, 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因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也可以为其带来一定商业价值, 因此, 一定要重视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工作, 以便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时代, 并在短短百年的时间内改变了世界,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 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 为满足社会需要, 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 这也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 本文将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入手, 结合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 重点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参考文献

[1]于红霞, 张佳乐.青岛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研究[J].工业建筑, 2014, 02:13-16.

[2]张希晨, 刘林.旧工业建筑公寓型更新利用设计及改造研究[J].工业建筑, 2014, 09:18-21+61.

旧工业区 篇7

1. 深圳经历着快速城市发展

深圳从改革开放前人口不足30万的农业小县,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其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深圳的GDP达到9 51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居全国前列。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以物流、金融、房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第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深圳逐渐从过去单一的出口加工生产基地,发展成为加工、贸易、物流、金融商贸、旅游、文化产业等全面发展的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三,城市空间持续扩展。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建成区不断向外拓展,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 035.79万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而到2010年底,全市建设用地规模达764km2,其中工业空间拓展最显著,1984年工业用地为2.55km2,2010年工业用地规模达到226.6km2,特区外工业用地增长迅速,已成为深圳工业发展的主要空间。

2. 深圳城市更新历程

在深圳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早期开发建设过分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城市建筑陈旧和城市功能老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城市更新活动一直伴随着城市扩张,从20世纪末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为市场主导阶段,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发城市更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区内大量企业外迁,许多工业区和厂房出现空置现象。而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对服务业产生极大的需求。一些企业积极对特区内的旧工业区和厂房进行改造,发展服务业,推动了深圳的城市更新和升级。

第二阶段为政府介入阶段,表现为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城市更新。21世纪初,城中村的问题日益突出,低标准的无序建设带来了安全隐患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城中村进行更新改造的紧迫性,市、区两级政府将城中村的改造提上了工作日程,并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第三阶段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阶段,表现为对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城等相对全面的城市更新。近年来,政府对全面城市更新给予高度重视,市、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出台关于城中村、旧工业区的改造政策。深圳城市更新正在由针对单一对象(旧村、旧工业区)的单纯改造向囊括复杂对象(旧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旧工商住混合区)的全面更新的阶段跨越。

3. 深圳旧工业地段更新需求

(1)城市更新成为破解瓶颈的主要途径

在深圳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益面临土地、环境、人口、能源资源方面的瓶颈约束。其中,城市空间资源的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圳城市建设用地从1979年的2.81km2增长到2010年的764km2。依此速度,2020年可建设用地就将耗尽。要突破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制约,在精细化、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城市更新改造,释放并挖掘城市空间潜力。2009年12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在法律层面上对深圳市城市更新活动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2)旧工业地段更新将成为新热点

在可以挖掘潜力的城市空间类型中,深圳市旧工业区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此类旧工业区普遍存在不符合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和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质量差等问题。旧工业地段更新将成为今后深圳城市更新的热点。

二、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编制导向

1. 综合的价值导向选择

深圳旧工业地段更新一般涉及四个利益群体:市场开发主体、原有产权业主群体、城市政府管理部门、更新后使用或周边受影响的公众。四者在更新活动中的诉求博弈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遵循综合的价值导向是必然和必要的。

(1)公共利益优先

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应将公共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公共利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指为广大公众提供休闲、交往、集会、娱乐等活动的开放空间;二是城市公共物品,指公共配套设施等;三是公共价值域,以包括大多人的“城市公众”需求为出发点,既融合了“使用”和“感受”两方面的需要,又兼顾了“公共”与“私人”两类产权的空间类型。

(2)重视市场利益

在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对更新活动中的责任、权利等进行界定,并运用规划管理手段进行监督保障。对市场利益的重视则主要体现在对更新项目的“盈利水平”、“盈利方式”、“盈利规模需要”等内容进行预先研究及判断,以保障对市场的吸引力,有效推动更新的实施。

2. 开放的编制过程确立

(1)多元的专业团队

由于旧工业地段更新活动涉及多个规划以外的领域,价值导向具有多元综合的特征,因此,更新规划编制团队应具有多专业、多学科综合的构成背景。视更新项目不同,可包括规划师、产业研究人员、建筑师、策划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等。某些特定的项目还需要政府管理者、公共宣传及代言机构或人群的参与。

(2)广泛的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规划领域的公众参与多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形式多于内容。利益主体多元化下的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应当建立一套让“社会公平”能得到保障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不仅能对规划最终方案提出意见,还应参与到立项、构思、范围划定、更新主体的选择、拆迁谈判程序、决策乃至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更理想的还应该有规划方案的提案权。对因缺乏专业知识或得不到专业帮助而难以表达其改造意愿的利益主体,应该建立类似于“专业援助”的制度(2)。

3. 导控性的规划框架建构

(1)目标平台与目标体系

传统的“蓝图式”规划目标理念往往流于空洞、不易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的文字,对于更新规划的“综合价值导向”、“直接面向实施”的实际特点,应借鉴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念,形成更新规划的更有效的管理目标体系,将多元群体的利益诉求经过整合形成总体更新目标,同时将更新目标转化为可以“度量”或“评估”的子目标,以便于目标可行性的校核、向社会非专业群体征求意见以及对目标的动态修正。

(2)“过程管理”

对旧工业区更新规划而言,其目标导向的更新结果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时间周期才能清晰地展现,而且更新建设完成之后,对可能造成的问题很难更正,具有一定的“不可逆”特征。因此,应借鉴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代表的“过程管理”思想,在旧工业区更新过程中进行积极地控制与引导,实现城市更新目标。

(3)更新规划作为更新实施的过程导控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城市规划渐渐从“编制某一地区未来的理想蓝图”的旧观念转化到“对某一地区发展施加一系列连续管理和控制”的新观念。对城市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而言,其所面临的“市场化”、“不确定性”、“过程性”特征尤为突出。因此,更新规划在更新实施环节应充分担当起“过程指引”的角色,控制并引导各更新项目的详细方案设计和建设实施的全过程。

三、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编制对策

1. 准确识别更新条件

旧工业地段更新主要的基础条件包括更新动力、更新需求、空间及规模三个方面的限定条件。

(1)更新动力识别

深圳市旧工业地段更新动力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高级化的驱动力。深圳部分企业的生产领域由先进制造向高科技制造转变,原有的产业空间已不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筑新的生产及产业配套空间.二是城市发展及结构变迁的驱动力。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部分工业地段所处位置由城市边缘地区逐渐变化为各级中心区、交通枢纽站点等结构性功能节点周围的地区,区位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地区地租成倍地高于一般地区,原有的生产企业难以承受,新的高端城市功能将逐渐替代原有生产功能,向第三产业功能转变。三是城市市政与公共服务完善的驱动力。部分工业地段位于城市一般地区,面临城市交通及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的需求。在城市空间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必须重新合理调配空间资源,通过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予以落实。

(2)更新需求识别

按照需求产生主体的不同,更新需求可分为城市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开发需求。城市发展需求识别应着重以下几点:第一,对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研究进行解读和梳理,确定旧工业地段在城市发展中的总体定位及相关的发展策略;第二,片区层面法定规划的解读,明确片区发展的定位、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设施布局等内容,并在更新规划中对刚性要求予以遵循;第三,相关专项规划的研究,除法定规划外,还需重点通过对与更新关系较密切的交通专项及市政专项研究进行解读,掌握地段更新的支撑条件。

城市产业发展需求识别应认真研究前期产业发展研究的专项成果,在更新规划编制的前期阶段,一般会由相关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产业研究,更新规划应与之相对接,在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其产业定位指引,并在空间上对产业功能要求予以落实。

市场开发需求识别应在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了解并重视市场对本地段更新的“盈利”预期,以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保障项目更新的可行性;借助专业运营策划团队的配合,更多地关注更新后的盈利预期、更新运作模式等内容,重视经济可行性方面的预测和校核。

2. 综合建构更新目标

(1)更新需求的协调与整合

第一,对接城市与地段发展要求。确定更新定位与功能要求,考察上层次规划中该地段未来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关系,从而辨识其应承担的大致职能;确定空间与品质要求,城市各个空间板块发展的空间环境特色不同,对各个旧工业地段更新的空间与环境品质要求也不同。

第二,平衡公共与市场利益诉求。确立总体目标之前需要对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进行平衡和协调;地段更新规划必须基于城市公共价值基础,考虑市场可行性;市场主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更新规划必须通过开放、弹性的交流框架和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诉求进行均衡。

第三,适应近期与远期发展需求。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是需要逐步实现的,又体现出多业主和分期更新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更新目标也需要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协调近期与远期发展需求,制定阶段性更新目标。

整合物质、经济、文化、社会更新需求,旧工业地段更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物质环境,更包含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更新目标的设定在考虑更新运作的现实可行性的同时,必须综合上述多个层面的内容,才可适应日益提升的城市发展综合需求。

(2)综合目标的建构与分解

在多方利益群体博弈的环境中,综合目标建构必须在建立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对更新多元目标进行整合。总体目标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更新发展“纲领”,需明确各方在更新实施过程的获益和责任,并能在接下来的更新建设实施过程中得到各方遵守。具体而言,更新目标的建构是一个“求同存异”、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对相关主体(建设管理者、城市政府、投资主体、使用主体及规划技术人员等)的利益诉求和目标价值取向进行反复协调,然后加以综合、协调和取舍,并具体化为功能、空间与环境的相互内在关系,建立大多数人的共识。

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将面向现实环境的实施与操作,有必要对目标进行“多维度分解”处理。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目标分解:第一,项目分解,与产业研究及运作策划等相关背景分析工作相衔接,进一步明确各个功能—空间板块(单元)中的核心项目及辅助项目,形成联系功能与操作需求的一个个项目元素库;第二,空间分解,将目标在同一个层次上分解为不同的功能—空间板块,形成便于操作、易于理解和感知(以利于达成广泛共识)的对接操作和更新建设项目的一个个单元,更形象地指导后续方案设计;第三,时序分解,根据近远期更新条件、发展要求的不同,制定务实的分阶段更新目标,在各阶段明确更新需要达到的状态、需要完成的“功能—空间”板块和项目建设要求,适应市场运作需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

(3)更新目标的校核与修正

更新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单向过程”,还应是包含基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可行性研究的双向校核与修正过程。

社会可行性主要是指更新目标在公众利益、社会公平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及风险的评估。从受益与受损的角度看,被拆迁人群和被拆迁机构在理论意义上是受损群体,其他几个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是受益群体。社会可行性校核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公众参与等方式,在更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可能引发的矛盾做出充分预见及协调,保障公众利益,营造公平、和谐的更新实施环境。社会可行性校核需要重点针对群体间的受损和受益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更新目标进行反馈,提前进行利益的均衡与协调,增强地段更新的社会可行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可行性的校核成为更新目标校核的重要环节。对经济可行性的评估较通常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类:第一类,以“成本—收益”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市场经济效益评价。这一传统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开发目的与预期价值、获取土地的成本、开发成本来估计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利润或利润水平,从投入和产出两部分分析更新项目的经济效益。以此衡量更新项目市场的吸引力强弱,从而判断更新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第二类,基于假定开发项目类型以及开发运作模式条件的假定性财务分析,在传统的“成本—收益”评价方法基础上,假定性财务分析法需要以更新规划方案为基础,通过对更新开发支出、收入以及运营预期净收入等各项收支的描述,说明更新目标的可行性。该方法的分析结论也往往获得较大范围的认可。但由于对更新方案要求更详细,因此该方法更适宜于更新规划中后期的论证阶段。

3. 务实设定更新导控

(1)总体策略与方案引导

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相较传统规划对“可操作性”的要求更高。通常而言,更新策略主要包括更新模式与更新时序两部分内容。

在常用更新模式中,“重建模式”较适合需要完全改变用地上建筑空间类型或需要且有可能一定程度提高建设规模的更新项目;“改造模式”多适用于不能较大程度提高建设规模或现有建筑完全能适应新的功能使用需求的情况。当然,在许多实际情况中,重建与改造两种模式还会结合起来,以更适应地段更新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更新模式是保障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

旧工业地段更新具有长期性。在选取更新模式之后,应进一步明确更新实施的时序。这一工作的核心是将“功能—空间板块”、“更新项目”等核心内容进行空间序列的排序。合理的时序安排在满足地段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还会对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推动力,具有“触媒”效应,进而激发地段和地区发展的“链式反应”过程。

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方案不等同于“蓝图”设计,其核心是通过理性分析和感性形态设计过程,明确更新地段的空间边界及形态塑造关键点,对下阶段更新建筑设计提出边界条件要求,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弹性。

在空间形态方案基础上,需将更新目标阶段所明确的基本项目与核心项目进行原则性的空间安排,项目布点应结合地段更新时序。布点工作旨在通过合理分析进行地段内的微观选址,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而非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内部。可以通过图示性和意向性的表达来区别于通常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2)刚性控制框架

第一,关于功能与项目控制框架。将更新功能、核心项目、主体项目等内容以表格和图表方式表述,从而对更新规划目标的物质载体进行阐述与控制。在表格设计上,应遵守层次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要求,清晰表达“功能—主体项目—核心项目”的“树状”架构关系。特别对于核心项目,应明确表达其类型、规模、服务人群等内容。配合简要图示,形象地表达各项目的布点原则及要求。此外,项目导控的形式要有利于后期维护管理,并方便进行综合查询。

第二,关于空间与环境控制框架。将方案研究的空间形态、环境、场所等关系到地段空间品质的核心要素转化为空间控制框架。该框架可分为二维与三维两种。在地段平面层,应就建筑基本退界、开放空间廊道、活动场所、活动路径等进行大致位置的定位。三维要素中,应包括高度、街道界面、天际轮廓、地标、视线通道、空中或地下步行系统等。

第三,关于设施与支撑控制框架。地段更新所需的内部交通与市政等设施可分为占地型设施与附建型设施。占地型设施包括道路、不能上盖建设的市政通道及用地;附建型设施主要包括可在其他建筑内附设建设的设施,如过街通道、邮政、电信等设施。与项目控制方式类似,该项控制框架可采取表格与图示等方式,表达基础设施项目内容、数量及相应建设要求,但应保留一定的弹性。

(3)弹性引导工具

第一,关于更新单元指引。借鉴美国区划法中联合开发单元的做法确定联合开发单元。联合单元内有多个产权及利益主体,在满足单元总体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单元内各更新项目进行整体布局。更新单元的引入,在操作层面增强了规划的可实施性,使在单元范围内协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分担、空间资源价值分配成为可能,并为更新活动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

第三,关于单元内容积率奖励。容积率奖励技术的引入,在单元整体强度增长幅度不突破空间与环境控制边界的前提下,为单元内公共空间、公共停车位、步行连廊等设计策略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具体的奖励对象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为单元提供微循环道路通道、提供额外公共停车场的更新项目;在单元内提供公共设施的空间,如社区治安值班室、图书室、公共厕所等项目;提供公共步行道、特色步行街、街头广场、公园、屋顶绿化等能提升地段空间环境质量的项目。

第三,关于单元内开发权转移。为了在已有产权甚至已有现状建筑的用地内建设广场、公园等公共项目,校核该空间损失的容积率并转移到该主体的其他更新建设用地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发权转移必须完全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且应严格遵守单元整体的城市设计要求,从而避免地段公共空间的零散和低效。

四、结语

城市是否需要更新不完全取决于城市建设年代的长短,而是由城市功能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决定的。深圳虽然仅有30年的建设历程,但建成区现状已经与发展的脚步不相适应,暴露出诸多亟待调整的城市问题。深圳的工业发展带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较大。早期的产业类型和开发建设追求短期见效的建设速度,使得深圳市的旧工业区建设不能适应城市的转型需求。在深圳城市空间发展遇到瓶颈的今天,通过极具潜力的旧工业地段更新,释放出部分土地,有利于城市功能提升。本文旧工业区规划编制对策是根据深圳旧工业区更新的现实需求提出的,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更新条件会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规划编制对策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陈烨,宋雁.哈尔滨传统工业城市的更新与复兴策略.城市规划,2004(4)

旧工业区 篇8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绿色改造策略

目前, 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通常从工业建筑的艺术和文化角度出发, 侧重于形体空间的重塑, 使建筑摆脱了拆除的命运。但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节能理念的考虑, 导致旧工业建筑在重新使用中的建筑运行所需的能耗过大,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筑的再利用。因此, 本文基于绿色建筑中的理念与方法, 从影响建筑节能最为主要的围护结构出发, 提出适用于旧工业建筑围护围护结构的绿色改造策略。

1 外墙的改造策略

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与室外环境进行能量的交换。据有关资料显示, 建筑外墙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0%[1]。因此, 外墙的改造更新是旧工业建筑绿色改造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外墙特点,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墙体高度相对一般民用建筑而言较高, 一般可达4 ~ 6 米, 部分单层厂房或仓库甚至达到十多米[2]; ( 2) 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差。工业建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会散发热量, 冬季不需要暖气设备, 而夏季受机械运转的影响, 室内温度往往较高; ( 3) 墙体可变性大。工业建筑的结构类型一般为框架结构, 且结构承载力相对较高。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改造设计的需要, 选择保留或拆除, 甚至增加墙体, 通常不会影响原有结构。

1. 1 外墙的保温节能

外墙保温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墙体技术, 由主体结构与保温结构组成。主体结构一般为非承重墙 ( 砖砌体、空心砌块等) 或混凝土墙等承重墙体, 保温结构包括保温材料 ( 聚苯板、岩棉板或玻璃棉板等) 与空气夹层, 空气夹层可以防止保温材料受潮, 同时提高墙体的保温。

1. 2 双层玻璃幕墙

双层玻璃幕墙由内外两层表皮介质组成, 其中设有可开闭的通风口, 表皮之间为空气夹层。与传统外墙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双层玻璃幕墙表皮间空气层存在, 降低了墙体的热传导能力, 从而有效的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双层玻璃幕墙可以适应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条件, 解决建筑的自然通风与遮阳问题。夏季时, 打开幕墙间的遮阳构件可以减少室内得热, 利用热压作用将空气间层中的热量由上侧排风口排出, 有效地降低了玻璃幕墙内侧的温度; 冬季时, 表皮间的空气夹层加强了墙体的保温效果, 减小室内的热量损耗。

2 外窗的改造策略

旧工业建筑外窗的窗框一般采用木材、钢材和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因旧工业建筑年代久远, 同时受到当时工艺的限制, 大部分外窗存在老化、破损等现象, 导致这些窗户的传热系数较大, 影响建筑的节能与室内的舒适性。

2. 1 外窗的保温节能

影响窗户热量损耗的主要因素包括: 窗户的传热系数、气密性和窗户的朝向及窗墙比有关。因此在旧工业建筑绿色改造中,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热工性能较差、影响立面外观的窗户应将其替换为双层窗、Low - E玻璃窗等传热系数小、气密性良好的外窗 ( 见表1 ) 。而另外一些尺寸较大、不能满足改造后窗墙比要求的外窗, 应将其拆除或改变原有窗户尺寸。

2. 2 遮阳构件

在南方部分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地区, 建筑外窗的改造更新应结合遮阳构件同时考虑。有效的遮阳设计不但能减少夏季太阳辐射进入室内, 降低建筑运营能耗, 还可以丰富立面效果, 重塑建筑形象。根据遮阳构件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外遮阳、内遮阳和植物遮阳: ( 1) 建筑内遮阳是指在窗户内侧设置窗帘、百叶、卷帘等进行遮阳。内遮阳的优点在于安装方便、在使用和养护上较为容易。但从遮阳的效果上来看, 内遮阳构件只能遮挡和反射部分光线, 并不能阻止太阳辐射进入室内; ( 2) 外遮阳是指将遮阳构件设置于建筑外表面的遮阳方式。外遮阳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 从构造上则可以划分为固定和活动两种类型[4]。相对于内遮阳而言, 外遮阳可以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进入室内, 减少室内得热; ( 3) 植物遮阳就是在建筑物立面或构筑物上利用爬墙、攀藤植物进行遮阳。与一般遮阳措施不同的是, 植物遮阳可以通过植物的蒸腾与光合作用, 吸收并转化太阳辐射, 从而减少建筑围护结构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时, 由于植物叶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其中的空气间层起到了一定的界面缓冲作用。

3 屋面的改造策略

旧工业建筑的屋面普遍存在保温隔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在绿色改造中可以使用一些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对屋面进行翻新处理和采用一定的构造措施减少夏季室内的得热量。此外, 在改造中必须考虑增加的材料或构件对原厂房的结构安全影响, 尽量选用质量较轻的材料。

3. 1 屋面的保温隔热

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屋面可以有效改善室内舒适度, 降低建筑能耗。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在屋面板的上部铺设松散状材料 ( 蛙石粉和膨胀珍珠岩等) 或板块材料 ( 加气混凝土、岩棉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 对屋面进行翻新处理, 从而降低屋面的热传导系数[5]。而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由于夏季太阳辐射较强, 通过在屋顶外表面涂刷浅色的反射涂料, 利用材料的颜色和光滑度反射部分热辐射。

3. 2 屋顶通风的方式

( 1) 架空通风屋顶。架空通风屋顶是利用混凝土平板等实体结构作为隔热面层, 下部采用砖砌支座将其架空, 通过空气间层的自然通风, 带走面层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 使屋顶传入室内的热量大大降低 ( 图1) 。由于隔热面层的承载力相对较低, 该做法一般不适用于上人屋面。

( 2) 设置通风层通风。在建筑顶层层高较大的情况下, 可以屋顶下部设置隔热层, 同样能起到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作用。通常需要在隔热层两侧的墙体上开设一定数量的通风口, 利用自然通风作用, 将屋顶传入隔热层的热量带出室外 ( 图2) 。

3. 3 屋顶绿化

在缺乏室外活动空间的大城市中, 屋顶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清净、安全的休息场所, 绿化面积的增加, 有助于净化空气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建筑自身来说, 屋顶绿化的植被就像是屋顶表面的保护伞, 可以反射和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 保护建筑免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屋顶绿化中需注意的是, 应尽可能选用轻质的植被基质, 不宜过多的种植高大的乔木, 确保结构安全可靠。此外, 植被的生长离不开水和肥料, 屋面必须做相应防水、排水和防腐的处理, 避免因渗透和积水问题导致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4 结语

结合旧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的特点, 运用适宜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策略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可以改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后建筑的室内环境, 同时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 从而达到建筑节能和保护环境的效果。因此, 旧工业建筑中围护结构的绿色改造策略研究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余亚奎.深圳旧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白春林.上海华谊工程科技园改造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3]蒙慧玲, 陈保胜.建筑外窗节能技术分析[J].华中建筑, 2009 (8) :160-163.

[4]王玥.遮阳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 2008, 26 (3) :41-44.

旧工业区 篇9

关键词:空间,场所精神,知觉体验,旧工业建筑

1 场地与场所精神:寻求归属感的场所之路

1.1 场所与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是由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 亦即场所的本质。当代建筑大师荆其敏这样说:“场所不是广场的意思, 广场只是物理空间, 而场所除指它所占有的位置, 使用的空间外, 还包括由实质性环境、活动与感觉所组成的完整体, 有时还指具有层次的空间领域, 包含着人与环境互动的主题。”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 并具有一定精神内涵充满活力的区域才能称其为“场所”。

一般而言, 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古罗马时期, 人们对场所的概念就有所描述, 他们认为场所的本质特征就是保护和照顾。因此“场所精神” (Genius Loci) 出现了, 它表达的正是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 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对此, 舒尔茨也指出场所精神是来自古罗马时期人类的一种信仰。现代人仍保留着对“精神场所”的潜在认同意识, 如对童年时代的记忆、对家乡故里的眷恋、对自然风景的憧憬等等, 均可视为对环境内在神性的一种复归。换言之, 建筑的场所精神是一种对归属感的追求。

1.2 场所与知觉体验

与感觉不同, 人的知觉是各个器官对于外界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生的的反反应应并并最最终终由由大大脑脑对对这这些些信信息息进进行行组组织织和和解解释释, , 最最终终升升华华为为体验, 这种体验被储存在大脑中成为记忆, 等待着下次的外部刺激出现, 再参与知觉的形成。

场所氛围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得到全面而丰富的知觉体验, 而与此同时个人独特经验与个人情感也能够来自于知觉的片段。以视觉效果主导的建筑设计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潮流, 从国家大剧院、鸟巢到CCTV大楼, 这些纯粹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冲击和刺激的建筑物在强化视觉的同时, 剥夺了使用者对于建筑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以及对时空的体验与感知, 使人不能全面的体验建筑, 感知场所。无法感受到场所, 那么这种体验也就无法储存在大脑中并成为记忆。

2 旧工业建筑空间阅读中的场所体验与精神渗透

城市旧城核心, 包括工业建筑遗产, 是文化延续性的实物见证和物质载体,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资源。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它们, 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旧工业建筑见证当时城市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相较于新建筑的建设, 这类建筑的改造承载着更多的场所意义, 其空间的再生不仅是对建筑和空间的讨论, 同时也反映着环境人文再造的重要命题, 所以应适当的保留其历史烙印, 只有将历史作为图底关系中的“底”固定下来, 新元素的生长才有了根基, 场所精神才得以延续。

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实践和探索中, 如场景的重组组、、建建筑筑性性格格的的重重塑塑、、工工业业元元素素的的再再利利用用、、内内部部空空间间改改造造等等等等, , 从从对对城市空间、建筑环境空间和局域空间层面的场所体验, 反映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精神的延续。

2.1 宏观层面空间的场所体验———城市空间层面

城市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整个城市的性格面貌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柯林·罗在他的著作《拼贴城市》当中提到“城市边角料空间”的概念, “一个建筑可能夹杂在不同的城市元素中间而成为‘城市边角料’”。这些旧工业建筑, 因为时代的因素, 一般处于衰败并被废弃的状态, 其周边环境也往往较差, 是城市中时间上、文脉上、功能性质上断裂处的缝合点, 因此可以看作是城市文脉和城市环境当中的“边角料空间”。对于这些场地空间的处理, 在使其与整个城市形象吻合的同时, 还要体现其特有的场所特征, 通过对场地区域及场地要素的建筑化的处理, 对建筑周围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优化, 建筑和场地可以联系的更紧密。

《北京宪章》中提到的:“创造城市和建筑的现代地域风格特色是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途径”。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 美观完善的居住环境, 有助于居民建立归属感。当人们置身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 它的建筑形式、空间类型、场所构成, 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认同, 并使人们不断认识和把握这一场所的环境特质、文化特性, 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地域性是场所精神的根源。

2.2 中观层面空间的场所体验———建筑环境空间层面

与新建筑不同, 在建筑形式设计中, 设计者首先面对的是原建筑的历史性和已有形式。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取决于法规的限定和设计者对建筑原有形式的价值判断。旧工业建筑其本身存在着工业领域技术方面和历史文脉方面的双重影响力, 当它作为改造建筑出现的时候, 这种双重影响力的交叉更利于在改造设计中的创新, 建筑也会因此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新功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威尼斯宪章》指出“补足缺失的部分, 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 但在同时, 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与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 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对于工业元素的利用, 对建筑的改造, 同样也作用于我们的意识, 人们对于改造后的旧工业建筑空间的预测的证实或是因其未循规蹈矩, 产生让人惊讶的效果, 都是人们对于整个建筑环境知觉体验和场所感知的过程。建筑层面改造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了改造后新空间的品质, 其形象的重塑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情感、心理与社会公众评价。

2.3 微观层面空间的场所体验———局域空间层面

空间氛围可以通过空间的形态、结构特征装饰效果以及光线、色彩、音响、人文因素、环境景观等要素有机几何所反映, 能够给人带来某种享受, 使人在许多相互交织的地点中漫游体验, 环境可以启发人在精神上的思考, 即空间的气质, 体现的是一种“场所精神”。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的特殊性在于, 要把原本供少数生产人员相关的纯生产性空间场所转换为以人的尺度为标准的民用建筑空间。其功能、形象、空间以及与厂区甚至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转换跨度之大, 是其他历史建筑不能相比的。无论是更多保留其原真性, 通过提取原有建筑的符号特点进行空间再造和延伸, 通过形体与新型材料及点缀性元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还是运用象征符号凸显其独特性, 都必须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 而不是把它看作是空间再划分的结果, 是把它看作是动态的, 甚至是有机的对其日常生活的延伸。我们需要的一种“稠密的时间” (thick time) , 就如一个被扩展了的现在, 一个聚集着过去而且蕴育着未来的现在式。物体不只是被看见, 而且是清晰强烈的被感知, 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

旧工业建筑厂房内部独有的宽大空间设计, 体现出了一种秩序美感, 通过对空间形象的书写, 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尊重。这些建筑曾经是那个时代人们一起奋斗过的场所, 对于这些建筑的内部空间的改造, 设计师需要以已有的经验及空间划分、功能重组的策略为依据, 还应该要创造出能够引导人们亲身去感受及体验赋予新功能的契机。

3 结语

场所通过对事件的有效记录为我们在生活中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旧工业建筑的场所精神就是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场所的重塑, 使得新环境所形成的场所能以某种方式让时间留下痕迹, 甚至度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建筑见证了城市的整个工业化历程, 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等, 同其他时期建筑一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使得城市形态多样化, 在对其改造中, 场所精神的贯穿与延续体现在对其特有的空间的感知与体验, 唤起历史记忆, 并同时体现着特有时间、地点下的文化情感, 而不只是进行空间分割与重组。这对于体现城市文化个性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挪]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 译.台北:尚林出版社, 1984.

[3][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 译.北京:北京卜午印书馆, 2005.

[5]高静.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6]王文捷.旧工业建筑再生中空间形象的重塑[D].无锡:江南大学, 2010.

旧工业区 篇10

1 装置艺术的植入方式———同构与解构

实体和插曲被强行导入, 而且当它们保持自己原有的音调时, 它们也从自己改变的肌理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印象。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 装置艺术的植入通常以某种戏剧性、冲突性的方式契入 (或原建筑, 以强烈的反差和夸张的对比来彰现各自的存在) , 装置艺术和旧建筑空间在改变自身肌理的同时, 获得了新的肌理和生命。相对于冷冰冰的工业建筑空间, 装置艺术所创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观者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甚至味觉, 使观者沉浸其中, 与建筑空间产生互动。而工业建筑中高大空间又为装置艺术的植入提供了多样拼贴组合的可能。

1.1 同构植入———容纳或覆盖

装置艺术的同构植入的方式有2种: (1) 通过表皮局部覆盖的方式包裹原建筑表皮; (2) 在旧工业建筑中选择高大节点空间植入装置艺术。原建筑空间和植入的装置艺术, 或包裹, 或被包裹, 两者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1.1.1 覆盖与消隐———表皮植入。

通过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局部覆盖、消隐的方式遮挡原工业建筑表皮。覆盖和消隐都是利用部分遮挡的方式使原建筑表皮若隐若现, 区别在材质的运用不同。消隐是利用玻璃的透射性, 虚化原建筑表皮来达到和原建筑共生共存的目的, 例如:在原有建筑植入玻璃墙或采光天棚。而覆盖是指将装置艺术植入建筑表皮, 把各种“传统符号”通过“现代技术”作为载体在原建筑表皮再现。例如:张永和在1999年在曼谷“运动中的城市展”中所做的有益尝试, 他在锡利巴康大学建筑系的门前以竹墙形式展出, 试图以生长着的竹子编织的墙面来改善原空间特质。

1.1.2 将装置艺术植入节点空间。

在旧工业厂房改造中, 局部高大的层高空间常显得单调乏味。传统作法是通过增加夹层等手段来重新划分室内空间, 使空间获得宜人的尺度。把装置艺术作为视觉焦点植入节点空间, 类似“屋中屋”的植入方式能在不改变原空间结构的前提下使空间变得丰富有趣, 同时较大的室内装置物可以有效分割空间并吸引公众视线的注意力。例如:1997年张永和在纽约做的“街戏”展, 展室向Church街, 一个坡道似乎从街道延伸过来, 其上是北京地图打了7个洞, 从洞往下看是7个作品模型。坡道背后有屏幕放着作品的投影, 在主展示里是个普通展示。

1.2 解构植入———独立并置

巴尔特认为, 解构首先是一种活动, 目的是重新建构一个“客体”。解构者要把解构的客体拿来拆解、重组;因此, 在解构活动中, 两个客体或两种时态之间, 会出现一种新事物。这种植入方式:将原有工业建筑进行碎片化分割, 并有选择性地局部保留, 把装置艺术作为联结体 (联结路径) 置于保留的旧工业建筑片断的叠置之中。由于原有工业建筑被肢解、被碎片化, 装置艺术作为外来异体参与新“客体”的重构。大型装置艺术可以在旧工业建筑空间碎片的裂缝中自由的生长。由于所需植入的装置艺术体通常体量巨大, 也有人称之为“装置化建筑”[1]。“独立的天桥、通道等”成为装置化建筑植入旧建筑空间裂缝的最好载体。

解构植入的优点无疑是明确, 将装置化建筑和保存良好、有特色的保留建筑空间并相互联结, 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 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一方面, 旧工业建筑空间的记忆和特色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另一方面, 大型装置化建筑在兼具功能性 (联系通道、采光等) 的同时, 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来展示其互动性、艺术性、商业性等特点。例如在苏州园融广场中:连接东西两侧的通道顶棚被做成了由2000多万只LED灯组成的500m长、32m宽的巨型LED天幕。天幕被以“外来艺术装置”的形式植入两侧商业建筑之间。

2 冲突与共生———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和生长

面对破旧的旧工业建筑, 挖掘其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常常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将其改造为展示建筑、LOFT建筑、商业建筑。当建筑师在艺术性/商业性和历史记忆传承中左右摇摆需要抉择时, 把“装置艺术”作为艺术性元素或商业性元素, 小心翼翼、有限度地植入旧工业建筑中, 无疑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不论“装置艺术”是以何种方式 (同构、解构) 植入旧工业建筑, 本质手段都是一致的, 即保证新与旧相对独立的前提下, 运用当代建筑语言使装置艺术与原空间融为一体。

当装置艺术以“艺术或商业的面目”植入旧工业建筑中, 就注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展现为以新材质 (玻璃幕墙、钢材等) 、新技术 (仿真印刷技术、影像信息技术等) 为载体背后的新旧两种技术文明在同一时空内并置和碰撞。这种文化碰撞是以一种“非颠覆性”的方式来完成, 装置艺术是有限度的植入/覆盖, 原有旧工业建筑的构件、材料经过变异、拆解、隐化、拼贴等方式若隐若现的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片段式、胶片式的拼接方式使新旧文化在同一时空中交替出现, 并使历史记忆得以保留和传承。

3 结语

装置艺术在旧工业建筑中的植入, 常常通过一种戏谑、拼图式的方式完成对现代文化对旧建筑文化的非颠覆性衔接, 使“装置艺术和建筑”得以在同一个空间实现转换和合并。装置艺术的互动性[2]有效地改善了原有空间环境, 多文化元素的戏剧化融合在保留记忆痕迹的同时给旧工业建筑空间注入新的生机。

摘要:如何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保留其原有场所精神并赋以时代特征, 成为城市更新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中装置艺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本文尝试从场所精神的重塑、装置艺术的植入方式等角度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装置艺术与原有建筑之间的冲突与共生进行诠释。

关键词:装置艺术,植入,同构与解构,冲突与共生

参考文献

[1]柯林·罗, 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彭怒.在安静的建造和不懈的实验之间—席殊连锁书屋系列访谈[J].时代建筑, 2000

上一篇:挡块治疗下一篇:数学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