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规划

2024-08-23

工业区规划(精选12篇)

工业区规划 篇1

1 工程概况

城市的开发规划应该说是经营城市最根本、最有效、最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手段之一。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城市持续发展的资源。本文主要结合厦门市翔安工业区开发的给排水专业控制性详细规划, 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该工业区由巷北工业区和银鹭食品工业区整合而成, 2006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园区规划定位为生态型和环保型园区, 涉及轻工食品制造业及贡香、光电、电子、化纤、纺织、服装、包装、塑胶等综合性行业。园区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用地区域内主要为废弃零星池塘﹑鱼圈, 池塘边缘水深1.0m, 中央水深2~3m, 水位受季节控制, 该地势较为平坦, 基本高程在80cm左右, 规划用地的地质情况多为盐碱地, 对植物物种选择及生长情况稍有影响。

2 总平面规划

场地的组织规划是市政规划的基础, 主要包括了道路系统、竖向规划等方面。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动脉”。该工业区的道路系统规划主要结合城市现有路网状况, 及南方城市的出行特点、道路的通达能力、招商的需要、地块条件的公平性、各个地块间的联系性等因素, 确定采用方格网式路网结构形式。从而更加增强了城市的秩序性, 强调了城市交通的可识别性, 使得交通组织简约, 街坊划分整齐, 便于各地块的建筑布置。

根据规划范围内地形测量资料现场考察, 规划区内多为废盐田回填, 其地势较低, 自然地面标高多在0.5~5m之间。因此规划区内采用平坡式竖向布置。为减少土方工程量, 地面坡度控制在0.2%~0.5%之间。

因地形过于平坦, 从而给竖向规划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用地周边有若干山头和河道, 虽给土地的利用带来一些不利, 但如果利用得当, 它们也可成为构筑良好自然环境和优化市政规划的有利条件, 所以在市政规划中这些因素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合理排除、利用雨季的地表水, 虽然现在无法大规模地规划雨水回收系统, 但要有雨水再利用的意识, 要使雨水尽量留在规划区内, 因此规划尽量利用场地的地势条件结合现存的河流资源, 将场地的高低进行有机地组合, 采用分区、多点、多向式向水域找坡的方式, 使场地有适宜的地面排水坡度, 又避免地面出现窝水现象的产生, 同时也有利于平衡填土标高。地面排水坡度为≥0.2%。道路规划纵坡为≥0.2%。

规划区地面设计标高的确定。确定地面标高是对于滨水地域致关重要, 太高有利于城市安全防洪, 但会造成土石方过大, 而增加投资;太低则不利于防洪。同时地面设计标高也是市政规划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规划在满足各项规定的前提下, 确定了地面设计标高应尽量接近自然地面、减少土方量的原则。通过分析现状、实地考察、走访调查、资料阅查等工作, 了解到当地的最高潮水位为1.9m, 最低潮水位0.8m, 平均潮水位1.3m, 现有城市路面高程一般在4~6m之间, 沿河路高程在3.8~5m之间, 经过综合分析, 确定该工业区内地面设计标高拟控制在4.3~7.8m之间。

为配合地下雨水管线的敷设, 竖向设计原则上将道路最低点定在滨河的路段, 绝对标高定为4.3m, 以便由管道集中排放的雨水顺利入河。同时有利于地表雨水依地势自然流入水系, 以尽可能将雨水资源留在规划区内保护城市湿地。

规划区域内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雨水采取有组织暗管式排水方式。城市道路通过雨水篦子收集雨水, 由地下管道统一排入河流、海域。

3 给排水专业规划

3.1 给水规划

翔安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湿多雨, 四季温和;据同安气象局1956~2000年计45年的实测资料表明, 多年平均气温约为21℃, 最高气温为38.3℃, 最低气温为-1℃。最热七月份的平均气温27.6℃, 最冷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8.8℃, 全年日照2233小时。年平均最大风速14.5米/秒, 夏季多西南风, 冬季东北风。台风影响频繁, 年平均影响5~6次, 每年7~9月为台风季节。

翔安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42.7mm, 各镇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380mm。降水分布又北部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

用水量规划指标: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82—1998) , 按照用地性质确定用水量。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规划指标:

单位一类工业用地用水量:1.20×104m3 (/km2·d)

单位二类工业用地用水量:2.00×104m3 (/km2·d)

单位三类工业用地用水量:3.00×104m3 (/km2·d)

单位仓储用地用水量:0.2×104m3 (/km2·d)

单位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

0.25×104m3/ (km2·d)

单位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0.55×104m3 (/km2·d)

本规划指标已包含了管网遗失水量。

给水水量预测:

工业综合用水量:22.11×104m3/d。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用水量:0.971×104m3/d

二类工业用地用水量:2.519×104m3/d

三类工业用地用水量:18.62×104m3/d

仓储用地用水量:0.153×104m3/d

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0.971×104m3/d

市政设施用地用水量:0.082×104m3/d

总预测水量:

最高日用水量:23.316×104m3/d

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14572.5m3/h

其中, 自来水供水量占60%, 中水的应用率为40%。故:自来水最高日用水量14×104m3/d;自来水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8750m3/h。给水管线规划:规划区域依附于城市建成区, 规划按城市已有水厂供水考虑。为保证供水的可靠性, 本规划区给水由旧城区原有给水处理厂供给, 原有给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够, 需要进行改扩建。本规划区设计给水量为14×104m3/d, 由旧城区原有97给水处理厂提供三路水源同时向本规划区供水。其中两路水源为已建, 其供水管径分别为DN600mm和DN500mm;新增一路水源, 其供水管径为DN1000mm。供给规划区域内的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其他用水 (不包括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等用水) 。

整个规划区供水管网采用环状布置, 区域内主干管管径规划为DN600~DN1100mm, 次干管及连接管管径规划为DN300~DN500mm。根据供水压力及地形, 设调节、增压设施。给水管道覆土深度为1.20m左右。水厂输水管接至给水环网前应设阀门。环网的节点处, 应按分隔要求设置阀门, 管段过长时, 宜设置分段阀门。给水干管接出的支管, 环网的分干管、贯穿枝状管网的连接管以及配水管起端应设置阀门。

管网上布置地下式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应沿路网设置, 道路宽度超过60m时, 应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 并宜靠近十字路口。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m, 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m。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m。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L/s。室外消防水量为90L/s, 同一时间的火灾次数为2次。

3.2 中水规划

为节约人类紧缺的天然淡水资源, 工业区排水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后, 可作为中水供给该区的绿化、冲洗汽车、环卫和工业区内冷却循环等用水。节约用水是各个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做到节约用水, 建议招租时以节水性工业企业优先入园区为原则, 优先考虑能够复用水的工业项目。

用水量规划指标: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1998) , 按照用地性质确定用水量。

用水量规划指标:

对外交通用地用水量:0.30×104m3 (/km2·d)

道路广场用地用水量:0.20×104m3 (/km2·d)

绿地山林用水量:0.30×104m3 (/km2·d)

本规划指标已包含了管网遗失水量。

此外40%的生活生产用水由中水提供。供水量为5.829×104m3/d。

总预测中水量:最高日中水给水量11.741万m3/d最高日最大时中水给水量7338.125m3/h中水水量预测: (1) 城市内河北侧西区的工业冷却循环水、广场和绿地等设计水量为6.431×104m3/d, 其供水总管径为DN1000mm, 由两路供水, 供水管径分别为DN900 mm。 (2) 城市内河北侧东区的工业冷却循环水、广场和绿地等设计中水量为2.910×104m3/d, 其供水总管径为DN700mm, 由两路供水, 供水管径分别为DN600mm。 (3) 城市内河南侧南区的工业冷却循环水、广场和绿地等设计中水量为2.400×104m3/d, 其供水总管径为DN700mm, 由两路供水, 供水管径分别为DN600mm。中水管线规划:中水管道覆土深度为1.20m左右。中水干管、分干管、干管接出的支管、连接管以及配水管起端均应设置阀门。

3.3 防洪、排水规划

因本规划区为滨水区域, 应加强河道管理, 定期清理河渠, 保障行洪畅通。

根据资料介绍, 规划区所处的湾海水最高潮位1.9m, 最低潮位为1.3m。因此城市防洪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考虑海水潮位及河水顶托的影响。

排水规划:本规划区内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排水水质, 防止该的富营养化, 规划区内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结合规划区的地势, 及工业区的分布情况, 统一规划、独立设置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企业内部不设置污水处理站, 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须满足城市污水管道的排放标准, 统一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规划区内共布置3座污水处理厂。

⑴城市内河北侧西区的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水量为10×104m3/d。可回用中水量为8.5×104m3/d。占地面积12.5hm2。

⑵城市内河北侧东区的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水量为4.2×104m3/d。可回用中水量为3.57×104m3/d。占地面积6.0hm2。

⑶城市内河南侧南区的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水量为3.6×104m3/d。可回用中水量为3.06×104m3/d。占地面积5.2公顷。污水处理后的水必须达到绿化回用的标准。需排放的水可排放至规划区内的水体, 达到省级沿海地区排放标准后, 方可排放, 可作为河水水源的有力补充。

污水管线规划:根据地形特点, 污水管以重力排水方式为主, 原则上均排入污水处理厂, 在管线埋深超过一定深度时 (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及考虑经济条件确定) 、穿越河道时, 需设污水提升泵站。在规划区内由主干管将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沿线根据情况设污水提升泵站。

(1) 沿城市内河北侧西区污水干管末端管径规划为d=1400mm。排水管道坡度为i=0.002。

(2) 沿城市内河北侧东区污水干管末端管径规划为d=1050mm。排水管道坡度为i=0.002。

(3) 沿城市内河南侧污水干管末端管径规划为d=1050mm。排水管道坡度为i=0.002。

3.4 雨水规划

雨水应就近直接排入规划区内的现有水体。由于规划区内地形较为平坦, 为使雨水尽快排入河道, 规划采用分散式多点集中排水。通过管道使雨水排入水体。

该规划区多为添土, 且又受制于出水口标高限制, 因此管径不宜过大, 因此规划考虑雨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分设雨水干管, 在末端排出口前汇合成一个排水口。就近排入规划区内的水体。

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

P——暴雨重现期, 取P=2a;

t——降雨历时;径流系数采用0.65。

雨水主干管管径规划为d=1400~1800mm。雨水排出口管径规划为d=2000~2500mm。雨水干管管道坡度为i=0.0015。管道覆土深度为1.00m左右。

4 小结

翔安区成立以来, 紧紧围绕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 始终坚持工业带动发展战略,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 着力构筑发展平台, 完善园区各项生产、生活服务配套, 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为翔安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笔者认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应放在追求小城镇扩容上, 有规模才有集聚效应。而对于不同的城市扩容的途径是不同的, 因此, 针对不同地域的情况切实地搞好城市规划, 是指导城市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

摘要:防洪排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 应强调进行依法管理, 尤其是对于排水设施, 本文结合翔安工业区的给排水的规划工作及园内建设规划, 主要对某工业区给排水的施工组织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关键词:工业区,给排水,雨水

参考文献

[1]GB50282—19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

[2]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S]

工业区规划 篇2

地处南山区,拥有175平方公里的盆地,以及352平方公里低丘缓坡资源,可开发空间优势相对明显,是衢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最近政府专项编制了三十平方公里工业产业集聚平台规划,工业发展远景十分鼓舞人心。当然自然空间及规划空间并不等于现实发展空间,它还受到诸如供地政策、环境保护及土地征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也有工业用地效能的相对空间问题。为此政协组织了专项调研,发展空间子课题组,又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走访了县内主要乡镇工业区块,并与国土、发改、经贸、环保等部门进行沟通,进而形成了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子课题调研报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镇工业区块的界定并非十分明确,本报告所指乡镇工业区块是指除县工业园区、县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以外由乡镇为主开

发管理的100亩以上连片工业小区。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亩,年实现工业产值亿元,开发面积与工业产值比年的亩和亿元分别增长%和%。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和工业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王村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石马铺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王村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实现工业产值亿,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

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以上至、不宜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 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石马铺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马桥片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

详实的、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

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石马铺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石马铺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2、贯彻集约利用原则:工业用地来之不易,我们既要着力工业发展平台拓展,更要注重提高工业平台的亩均产

工业区规划 篇3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4日发布《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變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肉类产品分类分级和优质优价,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

同时,实施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培育冷鲜肉、优质牛羊肉、禽肉和肉制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加强对我国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升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宁夏出台牛羊屠宰管理办法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办法》的出台,为当地肉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当地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该《办法》共23条,从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准入门槛、肉品检验、冷冻冷藏、肉品运输、违规处罚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了肉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及病害牲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杜绝不合格肉品流入市场。规定牛羊定点屠宰厂(场)不得对牛羊和牛羊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海创新菜价保险 赔案处理时间缩短一半

上海在全国首创了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形成“保淡季、保重点品种、保均衡生产”的“三保”机制。在确保市场基础的前提下,寻找市民消费者与菜农的利益平衡点,有效缓和菜价波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种新型的农业保险机制,可在以往的直接财政扶持政策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支农保障渠道,有利于蔬菜生产的长效布局,逐步建立“稳菜价”的供求基础。

靖西县铝工业区生态规划研究 篇4

1 生态工业规划

1.1 建设生态工业的目的和意义

工业生态学是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学科基础, 生态工业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进行组织, 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具有网络化和系统进化特征。其发展的重要组件就是循环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生态工业系统供给链网,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回收利用工业系统的各类废弃物, 实现“零”排放。

靖西铝工业区有铝土矿开采、选矿、湿法和火法冶炼及能源利用等企业, 其特点是排放污染物多、地表破坏严重。特别是氧化铝冶炼产生大量工业废弃物 (赤泥) 和铝土矿露天开采造成工业废弃用地多, 破坏土地资源、当地的稳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因此, 以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广西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 加快生态铝工业区的建设,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实现靖西铝工业区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1.2 生态铝工业区的制约因素

1) 铝土矿露天开采形成采空区, 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 裸露的土壤受选矿水力冲蚀而流失, 降低土地肥力以及建设的排土场、水池占压土地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因此, 铝土矿科学开采和建立生态系统及复垦工程, 是铝工业区发展需解决的恢复生态问题;

2) 靖西铝工业区选矿、氧化铝、铝电解冶炼及能源利用等项目的实施, 造成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物的排放增加, 特别是氧化铝冶炼产生的赤泥导致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 为改善工业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 解决赤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 是工业区发展需解决的循环问题;

3) 电力电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靖西县河流主要有四明河、岜蒙河和坡豆河等, 水源不丰富, 且多为径流式水电站, 输出电力负荷不稳定, 无法满足电解铝生产对电力的需求。此外, 广西煤炭品种少、品质差、储量低, 80%的燃煤靠从区外购进, 运输成本高, 供应难以保障。

1.3 建设生态工业区的有利条件

1) 靖西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南与越南交界, 北与云南省富宁相连。是云贵川及桂西地区通往越南乃至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 县境南部与越南高平省接壤, 拥有国家一类口岸龙邦和岳圩两个陆路口岸直通越南。每年有近20万吨优质矿产品和中国产品从越南出入境,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发展与5亿人口的东盟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2) 靖西县铝土矿保有资源量大能满足大型氧化铝厂的生产50年以上的需要。且靖西县石灰石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从靖西铝工业区及周边越南境内的资源环境来看, 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靖西县铝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积累。广西信发公司在氧化铝、电解铝等铝工业生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同时广西在铝工业、氯碱工业生产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2 生态工业区规划

2.1 总体思路

靖西县铝工业区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建设生态产业供给网链。以广西信发公司在铝土矿开采、选矿、冶炼、加工等产业链上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基础。科学开采和实施生态系统及复垦工程, 解决赤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构建生态铝工业体系,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工业产业链

靖西铝工业区产业可分为二条主导产业链:一是以铝采选为主, 电、氧化铝、铝加工和工业固废物 (赤泥等) 综合利用、建材的铝工业循环产业链;二是建立矿山“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的高效系统, 通过边开采边复垦, 构建“以租代征, 复垦还民”生态复垦种植发展的复垦生态产业链。

2.3 生态规划关键

1) 延伸铝工业产业, 循环利用铝工业产生的固废。在现有铝土矿开采、选矿、冶炼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如铝深加工和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赤泥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服务等, 构建铝工业循环产业链;

2) 靖西铝工业区应实施“边开采, 边复垦”策略, 在矿山采空区、排土场等地表破坏区域, 开展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 实施矿山“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的高效系统, 形成“用地-采矿-复垦-还地”循环模式, 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和养殖, 构建复垦生态产业链;

3) 靖西铝工业区和企业应在自治区统一协调下, 通过联合、兼并、重组, 积极探索煤电铝联营、水电铝联营模式, 以保证电力稳定供应, 降低电价, 将铝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3 产业链建设

3.1 复垦生态产业链网结构设计

靖西属南亚热带, 雨量充沛,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矿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牧 (林下养鸡、兔、蚕桑等) 而农, 农牧一体构建新型生态现代农业。矿区复垦生态产业种植玉米、桑、饲草为主, 养殖鸡、兔、蚕桑、加工等多种综合配套模式。生态产业以示范点逐步向全矿区推广。

3.2 铝工业循环产业链网结构设计

首先, 提高氧化铝生产率, 降低赤泥中氧化铝含量;提高电解铝电解电流效率, 降低电耗, 节约电力资源;提高铝材加工成品率, 废品再加工。其次, 延伸铝工业产业链, 氧化铝应用和铝材深加工生产。同时, 采用余热、粉尘回收和烟气净化;回收烟气中CO2制取干冰;氧化铝产生的赤泥经提铁后, 再用作水泥和保温材料的原料;锅炉煤渣综合利用用于铺路填坑、建筑材料添加剂;工艺废水, 经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做到零排放。

4 存在的问题

4.1 生态产业链的构建难点

复垦与生态重建矿区矿山采空区、排土场等地表破坏区域, 会影响靖西铝工业区的布局、规模、进度;为实施矿山“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的高效系统需勘测分析地表破坏区域;生态铝工业区规划研究局限性可能与其他专项规划可能有矛盾、重叠。

4.2 铝工业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存在难点

靖西铝工业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对氧化铝生产产生的赤泥综合回收利用 (除提取铁外) 成本太高, 使得该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无法实施。煤电铝联营、水电铝联营模式所涉及的企业跨行业、距离远, 且不易协调。造成铝电解企业因电力供应稳定性和电价过高影响生产成本, 生产难以维持。

5 结论

通过改造现有工业产业, 形成二条主导产业链:铝工业循环产业链和复垦生态产业链。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实现靖西铝工业区可持续发展, 构建靖西生态铝工业区是可行的。矿山“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的高效系统是广西铝土矿的代表, 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根据靖西铝工业区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经营和生产工艺,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 提出延伸铝深加工产业链, 循环利用赤泥等工业固废和生态复垦等措施, 对加快靖西生态铝工业区建设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工业用地规划原则 篇5

5.1.1 随着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的工业逐步向特区外转移,特区内工业用地逐步减少,特区外工业用地则保持增长趋势。但是无论在特区内还是特区外,工业用地都应集中布置,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或工业组团,集中管理,统一开发,以提高工业用地的效益。特别是一类工业对外干扰小,所用设备较轻,不同类型的生产加工活动相互联系密切,因此宜将一类工业集中布置在多层厂房之内,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另外,工业用地宜沿主要对外交通干线布局,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应减少工业自设辅助设施的规模,尽可能利用城市仓库、装卸场所和停车场等社会性设施。

对于有污染的工业,必须依据“先治理、后排放”的原则,对自身的污染进行治理;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应合理布局,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以减少有害气体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城市的水源和取水口通常都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有水污染的工业不应布置在这些地区,以减少对城市饮用水源的污染,避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5.1.2 二类工业是城市工业的主要类型,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部分二类工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因此应集中布置在专门的工业区内,不得与居住、公共设施等其它非工业功能区相混合。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应与其它非工业用地之间设置卫生防护绿带。

三类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用地规模大,宜远离城市中心区单独布置,与建成区之间应设置较宽的卫生防护绿带,具体标准可参照相关的工业设计规范执行。

一类工业对于居住和公共设施功能的污染和干扰很小。对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企业,为减少工人的通勤流量,方便居民生活,允许就近布置在住宅区内;但应独立占地建设而不得与住宅功能相混合,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居民住宅的噪声、气味及其它方面的干扰。

5.1.3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深圳东部以发展旅游业和海洋产业为主,并要建设成为体现滨海城市特色、环境优美的地区。而三类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故不宜布置在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

5.1.4 部分工业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要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规划工业布局时,除了要注意减小对非工业区的污染外,也要尽量克服不同工业之间的污染,可设立污染工业园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集中在一起。

5.2 规划标准 5.2.1 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城市用地的现状、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为15%~25%;《标准与准则》(97版)对工业用地比例的规定是:特区控制在10%,特区外控制在20%~25%,没有对全市的工业用地比例进行规定。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检讨与对策(2001-2005)》的现状调研资料,2000年底深圳市工业用地状况如下表:

2000年底深圳市工业用地状况一览表(略)

着眼于将深圳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应适当控制特区工业用地比例,促进特区工业向特区外转移;特区内以发展居住和服务业为主是符合发展形势和目标的,事实证明经过努力也可以到达这一目标。但也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因此将特区工业占地比例调整为8%~12%。同时,应正视特区外发展工业仍然有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潜力,这也是扩大经济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所依赖的重要基础;事实也证明原来确定的20%~25%的工业用地比例明显过低,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符。但特区外现状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不足的状况也要逐步改变。从现实和目标两方面综合考虑,将特区外工业用地比例控制在25%~30%比较合适。而全市的工业用地比例控制在15%~25%,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第4.3.1条的规定一致。

5.2.2 本条所指工业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独立的工业用地,仅包括少量的生活配套用地,不包括城市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标准与准则》(97版)曾按照不同类型的工业对工业区的用地规模分别给予了指导性规定,如下表所示:

规划工业区用规模表(略)

但在从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工业区的用地规模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用地条件、企业性质、投资规模和工艺流程等因素,与一、二、三类工业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工业类型而划定不同的工业区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并不合理。而且,在全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二、三类工业区设定的下限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大面积“圈地”和用地浪费的现象。本标准与准则主要考虑要限制工业用地过小过散的开发,引导工业集中布局,因此只确定工业区开发的用地规模宜为30公顷以上。

在《标准与准则》(97版)中,还要求标准工业厂房的基本地块应为矩型,并参照国际经验对于不同类型标准工业厂房的基本地块规模给予规定,对于工业区内部的用地构成也提出了要求。但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为工业区内厂房的布置、用地的构成具有多种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工业流程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论;内部布局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宜进行过多干预,规划也不宜给予过于繁琐具体的规定。因此,本次修订工作将这些内容删除。

5.2.3 从深圳已建设的工业区的情况分析,工业区容积率与工业区的规模、用地构成、企业工艺流程、产业结构、各项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大小等因素有关。一类、二类工业区可以以多层厂房为主,因此容积率相对高一些。工业区的建筑密度依工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一类工业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集聚程度较高,因此建筑密度略高。对于工业区的开发强度,宜根据所在地区具体情况编制详细蓝图,采用个案方式确定。表5.2.3所定的标准可作为标准厂房工业区的指导性标准,供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参考使用。

5.3 工业区配套设施

5.3.1 工业区配套设施是指工业区内部设置的必备的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包括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工业办公建筑和仓库等。对于工业区而言,最重要的一类配套设施就是单身宿舍。单身宿舍从用地类型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工业用地之外成片建设的、自身也有一定生活配套设施、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和生活功能的单身宿舍区,在进行用地统计时不得计入工业用地(M),而应纳入三类居住用地(R3)进行统计,并按照居住用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第二种是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在一、二类工业区内建设的单身宿舍楼,但也需要单独占地建设,并不得与工业厂房混合建设,还应采取必要的卫生和环境防护措施,满足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这种单身宿舍在进行用地统计时应计入工业用地(M),本条规定主要是针对这种单身宿舍制定的。三类工业的污染较为严重,与居住和生活功能不相容,无论是否单独占地,在这类工业区内及相邻地区都应严禁建设单身宿舍。

5.3.2 工业区配套设施的设置应遵循集中布局、简化功能、高效使用的原则,并应逐步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经营,尽可能多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参照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五分册的有关内容,工业区用地构成中,工业仓储用地一般占30%~50%,生产管理设施用地占5%~10%,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5%~15%,道路用地占10%~15%,绿化用地占20%~30%。单身宿舍和职工食堂是工业区内最主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将这两类占地比例控制在5~15%是比较适宜的。

5.3.3 停车场是工业区内的重要配套设施。工业区内设置公共停车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工业区内有一个良好的停车和运输环境,减少厂区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本标准与准则第12章表12.4.2.1的规定,标准厂房工业区每100平方米工业用地应设0.2~0.6个停车位;每个工业区的停车场地中,应有50%用于小汽车和轻型货车的停泊,50%用于货车的停车和装卸;面积大于45米×40米的地块应增设大型货柜装卸泊位,装卸位长度不得小于13米,宽度不得小于4米,净空不得小于4.2米。

工业区停车场因工业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下表为《香港规划标准和准则》对各类工业停车场所做的具体规定,可作为工业区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参考依据。

工业土地用途类别的泊车设施规定

1、如设有其他配套设施,《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8章内部运输设施的有关标准将适用。

拨供货车使用的停车位,应有一半可供装卸货物之用。

2、就工业来说,上述泊车设施规定属最低要求。香港工业公司会根据个别用地的情况来评估泊车设施的实际需求。

3、就科学园来说,重型货车的泊车设施规定并不适用。

4、凡按建筑楼面面积提供设施,指定建筑楼面面积中不足1 m2的部分也应包括在内。5.3.4 职工食堂是工业区必备的生活辅助设施,根据厂区规模的大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满足职工就近用餐的需要。由于工业区存在污染,职工食堂的设置必须满足必要的卫生标准,应布置在污染源的上风向。

5.3.5 为提高运行效率和保证环境质量,目前深圳市的污水处理厂是按照全市统一的污水系统规划进行建设的,从理论上说可以满足所有地区的工业污水处理要求。但要全面完成规划建设,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运行,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建设周期,特别需要配套管网的建设,这需要较长的过程,而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污水必须及时处理才能保证环境质量不受损害。因此,对于那些位置较偏远、周边设施不齐全且难以纳入全市污水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工业区,应根据需要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目前面临的排污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再并入全市污水处理系统中。

5.4 工业区道路

由于工业区内道路的使用性质、通行的车辆状况及时间与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差异,故制定相应标准,以满足消防车辆的通道要求和交通运输的要求。将工业区道路划定为主要通道和次要通道两个道路等级。5.4.1~5.4.3条是参照《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制定的工业区道路宽度标准,在工业区规划设计中作为指导性标准运用。

5.5 工业区绿地 5.5.1 深圳建设“花园式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对工业区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技术支持。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居住区、工业区等,应按本办法的规定,设置附属绿地”,工业区建设应注重环境质量,确保工业区绿地建设,以美化厂区,增进职工身心健康。工厂绿化要因厂而异,力求体现和衬托企业形象,建成花园式工厂。

5.5.2 为保障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工业区应集中设置成片游憩绿地,辟建工业区小游园,满足职工工作之余的休憩、娱乐需要,美化工业区环境。本条规定的面积和设置指标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标准使用。

5.5.3 表5.5.3提供的各类工业企业绿化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例的指标,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基础上进行了细化而制定的,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标准使用。工业区内绿化树种应选择抗污滞尘力强、无飞絮,具防火和美化力功能的树种。产生有毒气体的工厂,可选择防污染树种进行绿化,具体包括高山榕、印度胶榕、大叶榕、细叶榕、菩提树、台湾相思、樟树、柠檬桉、麻楝、芒果、扁桃、人心果、鸡蛋花、夹花桃、米兰、九里香、红背桂、油茶、散尾葵、鱼尾葵、蒲葵等。

5.6高新技术园区

5.6.1 高新技术园区是深圳市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功能区。高新技术园区宜紧临大学或科研机构选址,园区内往往包括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一些既有研究开发能力又能试制生产的企业单位;要求有良好的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高质量的工作娱乐环境。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必须具备自主开发高科技产品及生产功能,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具备信息接受、联合科研与产品试制功能,因此应采用整体开发的方式,重视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

5.6.2 高新技术园区是一种集教育研发、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不是一种单纯的用地类型,因此可以安排与上述活动相关、功能彼此相容的用地类型。但高新技术园区要求保持较好的环境质量,不应布置污染严重的三类工业用地。

十二五规划与中国工业设计 篇6

一、工业设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一)工业设计对于促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1、工业设计以消费者为核心。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哈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曾说过,“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设计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越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就越具有市场价值。因此,成功的设计首先取决于对消费者偏好,对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理解。摩托罗拉公司为了开拓南美市场,曾调查了11个国家,通过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偏好明确了设计理念,市场占有率从20%上升为80%。

2、工业设计创造新的消费模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往往引发设计创新与革命,而设计革命创造了崭新的市场需求,由此为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消费模式创造条件。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人快速接受了日本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从此改变了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60年代早期,美国消费者的家用娱乐产品用黑木的文件柜包起来,款式犹如家具,这一时期,美国和欧洲品牌控制了大量市场。而索尼随身听(sony Walkman)进入美国市场后,使用铝和钢新材料制造,体积小、轻便、音乐可以任意选择,更加人性化、现代化。因此,索尼随身听的设计创新改变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3、工业设计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和谐。从1962年到1967年的5年间,日本汽车数量从500万辆迅速增长到1000万辆。由此而引发了大量的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石油危机等问题。这一时期,汽车设计师开始考虑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环保性能、节约能源等问题,引进安全保险杠、汽车安全带、改善节能系统、引入电子技术等,使汽车设计达到高效节能的标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设计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提高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其核心理念是“3R”(Reduce、Recycle、Reuse),即减少物质能源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产品与零部件能够回收并再生循环和重新利用。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注重节能环保成为评价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工业设计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工业设计在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塑造国际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

1、工业设计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从创新形式来看,设计创新是十分典型的集成创新。设计师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成果,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例如,手机由最初单一的接听电话功能发展到具有发短信、听收音机、拍照、上网、GPS定位系统等多种功能,就是运用设计进行集成创新的结果。从创新风险来看,原始创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具有雄厚的资金,适用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设计创新投资少、风险小、可以省去新技术开发阶段所付出的巨额资金和高昂人力资本投入,往往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创新环节来看,设计贯穿从产品的概念到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新材料应用。

2、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工业设计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企业效益。美国、英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调查和研究都证明了设计对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能力,创造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立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设计的作用占51%。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曾针对英国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过去十年中设计的有效使用者及其股价活动,发现63家公司的有价证券在1994至2003年的熊市和牛市中大多超过了FTSE(Financial Times Security Exchange)指数的200%。据英国国家设计委员会调查,英国50%以上的企业使用设计后,销售收入、利润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英国快速增长的公司中有95%使用设计开发新产品。韩国企业使用设计的占60%以上,许多企业设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

3、设计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先导。许多企业成功地运用设计提高了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末,锐步彪马公司(Reebok Puma)发现篮球运动员由于脚踝关节经常受伤不能正常在比赛中发挥水平,于是设计了保护踝关节的运动鞋,两年内这条产品流水线带动了大约20亿美元的销售额。20世纪90年代末,摩托罗拉使用设计成功地提高了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代内置键盘输入法的全中文手机CD928+,1999年3月和6月又连续推出了两款颇具轰动性的新型手机,半年时间止住了市场占有率持续下跌的颓势。

4、设计成为塑造企业品牌的关键要素。品牌形成首先是产品个性化的结果,而设计是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先决条件,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新颖的、个性化的、并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设计就不可能成为长久不衰的国际品牌。

(三)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工业设计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支撑性作用。尤其体现在对于制造业的带动能力,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等方面。

从美国经验来看,美国赶超日本汽车产业主要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日本的汽车设计新颖,质量不断提高,对美国汽车行业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日本汽车制造商从提出新车构想到批量生产只需3年时间,而美国汽车制造商则需要花费4到6年时间。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制造商开始克服设计、制造与销售之间的障碍,提高了与外部设计团队的合作,设计师、工程师、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开始使用信息化手段密切合作,将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通过汽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使用,使得汽车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从芬兰经验来看,设计对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十分明显。芬兰80%的传统产业使用设计,出口企业全部都有自主设计的产品。主要包括:①纺织、服装和皮革业;②家具业;③玻璃和制陶业。这些产业80%以上使用设计师,其中以纺织、服装和皮革业使用的设计师数量最多。此外,金属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计算机相关产业,以及电器零部件、橡胶和塑料制造、汽车制造、

健康、食品、建筑、木材等传统产业,这些领域有50%的企业使用设计师,其中以金属制造业使用设计师数量最多,其次是食品业。

二、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趁势

本世纪以来,我国工业设计服务业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

(一)工业设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北京工业设计业规模和技术服务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2009年工业设计及相关业务收入达60亿元,目前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有专业工业设计公司400余家,主要集中在IT、通讯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2009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近20亿,工业设计企业3500家,占据全国60%。2009年无锡市拥有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近200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广州共有工业设计公司100家左右。

2、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工业设计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设计产业园。较有代表性的有: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深圳田面设计之都、上海市8号桥设计创意园、北京DRCT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顺德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吸收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共同投资兴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3、人力资源队伍迅速扩大。据调查,我国设计从业者年龄结构主要在20至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93%。地域分布主要经济发达城市。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分别为24%、22%和20%,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8%,西北地区为4%。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的设计从业人员迅速增长。2009年,北京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深圳超过5万人;广州从业人员约45000人,其中设计师约21000人;上海工业设计人员已近万人,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无锡各类设计研发人员2000多人。2006年全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其260多所,相当于2000年的2倍,每年毕业生数万人,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撑。

(二)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企业设计创新意识逐步增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企业认为设计创新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提升企业竞争力;②提升品牌价值;③扩大企业业务规模;④节能降耗;⑤降低成本;⑥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⑦开拓国际市场;⑧提升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⑨提高企业利润;⑩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企业使用外观设计占全部工业设计比重通常在50%以上,使用实用新型专利通常在40%以下。

2、企业专利拥有量快速提高。据调查,我国大约70%的工业设计活动在制造企业内部。2009年我国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发明三项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49701件、203802件和128489件,分别相当于2001年的5.73倍、3.75倍和7.88倍。其中,2009年的国内外观设计授权量占外观设计专利权量总量的93.8%。(见图1)

3、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品牌的能力增强。海尔、联想、TCL、一汽、吉利、奇瑞等—批制造企业通过设计创新使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海尔集团2006年用于设计费用的投入达到8亿元,在海外建立了8个设计分部。联想集团创新设计的“天禧”电脑创下37.5亿元的产值,公司专业设计人员100多人,年设计费用投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分别在美国、日本建立了设计中心。广东东菱集团以生产出口小家电为主,通过设计创新销售收入明显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2000至2005年,工业设计投入超过3000万元,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超过55%,专利数量增长5倍。

(三)工业设计公司逐步壮大

1、设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不断攀升。我国工业设计公司多数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服务领域已经覆盖通讯产品、医疗机械、家电、交通工具、家具、玩具、服装等各个行业。设计公司除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外,还向视觉传达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会展设计、服饰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工程设计以及设计管理与咨询等领域延伸。除主要从事外观设计外,逐步向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工艺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部分公司产业链已经向上游的产品开发和下游的制造业领域(ODM)延伸拓展。

2、人才优势和体制优势明显。工业设计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设计公司大学生人数一般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0%以上。工业设计公司具有较强的体制活力。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占90%以上。运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自由职业设计顾问公司、政府投资的设计公司、院校工作室等模式。

3、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在手机、电子产品、汽车等设计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尤其是手机行业出现了龙旗、德信无线、中电赛龙、希姆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公司,2006年,这四家公司的营业额分别为19.8亿元、6.5亿元、4亿元、3.8亿元。毅昌、嘉蓝图、浪尖、中信国华标识、同济同捷、指南、龙域、洛可可等一批设计公司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广泛承接政府、国内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设计业务。

(四)工业设计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1、跨国公司在华设计机构明显增长。2000年之后,跨国公司设计机构进入我国速度明显加快,索尼、三星、摩托罗拉、诺基亚、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现代汽车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在中国相继建立设计研发中心。这些设计机构涉及通信、计算机、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照明等产品领域。从成立动因来看,一方面是跨国公司为了不断提高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必须进行本土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中国人力成本优势。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为海外母公司开拓本土市场服务。

2、外资设计公司在华经营逐步活跃。据调查,外资设计公司在中国设立子公司主要基于靠近当地市场、节约成本和利用本地设计人才。外资设计公司在华经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以承接本土设计业务为主,尤其是国内大型品牌企业成为其主要客户。二是国际化程度高,承接海外业务主要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印度、东欧、俄罗斯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是本土化程度提高。目前外资设计公司除少量高层管理人员由母公司委派外,本土化程度一般达到70%以上。

3、工业设计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迅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设计服务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2006年对外设计咨询业营业额为3.3亿美元,是2001年的5.2倍,2008年增长为近4亿美元。承接国际设计外包业务已经覆盖电子信息、汽车、通讯设备、医疗器械、家电、玩具以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

(五)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设计产业带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环渤海(以北京为中心,向大连、

青岛等地扩展)、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向杭州、宁波、无锡、太仓等地扩展)、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向东莞、顺德等地扩展)三大设计产业带的布局。通过为三大经济圈提供设计服务,提升了区域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依托区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实现了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未来,设计产业发展空间将逐步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扩展,由东部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延伸,逐步形成以三大设计产业带为支撑,带动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设计服务业发展的格局。

(六)十二五时期将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设计服务业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第一,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服务需求。城乡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尤其是用于文化、时尚、娱乐消费的支出增加,标志着对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创意产品的需求提高。第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升级的任务迫切,促使制造商更广泛地使用工业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知名度。同时,跨国公司对本土化设计研发的需求增强,扩大了我国设计服务市场。此外,我国企业国际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对设计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第三,政策不断优化,为工业设计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发展工业设计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的抓手,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第四,我国服务业深化对外开放,为加速国际设计服务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机遇,跨国公司设计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继续加快,我国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发展将更加迅速。

三、提升我国工业设计静力的政策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设计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把发展工业设计纳入国家创新战略体系。积极建立和完善设计创新体系,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法制框架和知识产权体系,改革传统的设计教育制度,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体系,提高工业设计的整体发展质量和速度,增强工业设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未来五年,着力提高交通工具、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造船、纺织、电子消费品、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的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工业设计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增强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设计公司。

(一)加强组织规划和产业政策扶持

1、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组织规划和引导

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对工业设计加以规划和引导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美、英、德、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振兴工业设计时期,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和指导等。为此,建议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委共同组成,主要职能是制定中长期国家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实施行业宏观调控等。建立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协调有关行业发展重大问题。

2、加大财政、税收和资金政策支持

第一,在税收方面,设计企业税收可视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其优惠政策;鉴于我国工业设计处于起步阶段,可适当延长减免税期限。积极探索营业税减免、设备费增值税抵扣等改革。第二,设立工业设计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补贴、资助设计公司承接国内外重大设计项目,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开拓国际业务渠道等活动,鼓励设计公司为国内中小制造商服务,鼓励设计师培训、与国外设计机构交流、举办国际论坛等提高设计人才素质的活动,奖励重大的设计创新项目以及获得国内外大奖的设计作品和团队。第三,融资信贷支持。政府应提供必要的信贷和担保支持,为设计公司迅速扩张和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一些主营中小企业业务的商业股份制银行为设计公司提供融资便利;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设计公司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工业设计领域。

3、建立工业设计市场准入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应会同行业协会制定工业设计市场准入标准,对于设计公司资质、设计师从业资格进行相应规定。对于一些资质差、质量低、缺乏行业道德,在业内造成不良影响的设计公司要予以清理。

(二)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专业人才

1、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使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同步、与国际趋势接轨,是我国高等设计院校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设计院系每年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数万人,但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设计岗位工作的只占少数。—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另—方面则是设计机构寻找人才困难,反映出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为此,应在工业设计专业规定课程的设置中,进一步普及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教育。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设计公司、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2、加强职工在岗培训。设计公司应投入一定经费,组织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业设计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培训经费可免低所得税,财政可给予适当补贴。岗位培训应该做到普及化、经常化和制度化。有条件的设计公司可以聘请国外设计师参与设计项目,带动本公司设计师的成长。其次,利用国际交流机会,组织设计师出国培训,迅速掌握国际设计的新趋势、新进展,掌握新的行业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商务谈判知识等。此外,设计公司还可与高校联手进行职工基本技能的培训。

3、建立社会培训体系。及时为企业培训各种“量身定做”的设计人才。社会培训体系的资金来源可采取政府资助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机构应主要由行业协会承担,可动员民间设计教育机构、咨询机构广泛参与,建立起社会培训网络。

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设计师职称资格评定体系,以鼓励设计专业人才爱岗敬业,稳定和扩大设计专业人才队伍。政府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我国设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创业,并为他们在出入境、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第一,适当调整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现行法律存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过高、标准模糊等问题,利于模仿行为存在。第二,综合运用专利、版权、著作权等各种保护手段,更有效地保护设计创新成果。第三,改变目前专利申请周期长、手续复杂、效率低等状况,简化申请手续,缩短申请周期,切实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延长专利保护时间。第四,降低维权成本,有效遏止侵权行为。加大对设计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可借鉴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做法提高罚金标准。第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提高企业、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计公司设立知识产权机构,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企业、设计机构依法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

(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投资建设各种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各地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应加强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购置快速成

型、计算机、软件、测试等专用设备。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集群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参与投资运营。对于民营资本建立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尤其要给予资金补贴、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网站等信息化服务优势,解决设计公司所需的各种国内外业务信息:有针对性地搜集主要国家的文化、法律、行业规范等信息,为设计公司承接国际业务提供便利;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

(五)加强设计产业园区建设

设计产业园区对于聚集企业、增强规模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为入园企业登记注册,以及举办展览、开展业务交流等提供便利;不断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入园企业的服务成本;严格设计企业入园标准,提高入园企业设计专业化水平,使园区真正成为设计服务企业聚集度高、质量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示范区。

(六)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企业

1、积极发展国际设计外包。政府应加强信贷、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强承接国际设计外包业务能力的公司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国际化运营能力,提高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国际化设计企业。

2、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外设计机构的合作,建立国际设计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共同承接国际设计业务。政府可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论坛、国际展览等机会为国内设计公司与跨国公司互动交流提供便利。

3、支持国内设计公司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设计公司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设计公司,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扩大全球经营规模,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对于设计公司开展境外服务,政府应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贷款、外汇兑换等方面的支持。

(七)提高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国内设计市场

企业是使用工业设计的主体,推动企业更广泛地使用工业设计,对于培育设计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不断提高企业使用设计的意识。注重加强设计机构建设和设计费用投入,逐年扩大设计费用。对于有条件的大企业,应鼓励设立海外设计中心,或通过收购海外设计机构壮大设计团队。

2、倡导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合作。加强两者合作,既能够提高国内制造企业设计创新水平,也为本土设计公司发展提供市场空间。从全球设计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化分工导致设计服务外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鼓励国内企业购买设计公司的设计产品,对于为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设计产品的设计公司,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

工业区规划 篇7

关键词:分散,用地构成,城乡统筹

工业园区是一种人为规划的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规划的为了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目标的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 是区域开发政策的工具[1]。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这一特性, 决定了不论集中或是分散布置的工业园区, 其经济、产业都具备着紧密的联系。

工业园区分散布置, 主要因为其工业发展现状的空间形态和可利用土地的地理分布。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通过对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改善, 可从源头减少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对城市的影响。

1 分散布局的特点

红塔工业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分散布局模式, 园区分散布置于玉溪市区周边, 呈“一园八片区”的结构。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先天不足, 并对邻近城市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1 距离和性质

以1小时出行圈的距离进行分类, 依据工业园区内各个工业片区与城市的距离, 可将其类型分为三类:城市内部型、城市边缘型、远离城市型。依据其距离类型和城市之间的生产、生活依赖关系, 可分为综合型和单一型。

1.2 功能单一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很难吸引大量的常住人口, 更多的员工往返于主城和分散片区之间, 这也导致工业片区的功能主要以工业和办公为主, 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和商业片区。

1.3 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占领了附近村庄的耕地、林地和水域, 但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对城市的影响

分散的工业园区为城市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下班交通量增加。由于地形和交通的原因,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不可避免的占据了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 或河流的上游,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2 规划方法

分散的布局形成了更多单一性质的位于城市郊区的工业片区, 对城市和乡村均在交通、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也为乡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其规划方法上, 应注重减少不良影响, 发挥机遇条件, 实现工业园区、城市、乡村共赢的局面。

红塔工业园区的八个片区距城市的距离、用地规模和现状工业的性质各不相同, 这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规划特点。城市内部型包括红塔集团和高新片区, 均为综合型;城市边缘型包括北城、九龙、观音山、大营街、高仓和洛河片区, 均为单一型。

2.1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采用“完善综合, 分解单一”的方法, 减少单一功能的工业片区对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

完善综合, 针对综合功能型工业片区, 完善其用地构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分解单一, 针对单一功能型工业片区, 采用分析、估算的方法, 估算就业人口, 制定合理的居住、商业用地比例, 增强该片区的吸引力, 增加常住人口, 降低和主城之间的联系。

2.2 用地构成

用地构成表明了功能定位的差别, 体现在综合型和单一型的差别。

综合型片区公共和商业设施用地比例较高, 达到14%以上, 而单一型片区均为8%以下;综合型片区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为32%以下, 而单一型片区为44%至75%。

单一型片区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变大, 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比例均在变大。也有局部的单一片区, 因为用地面积太小, 其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没有变大, 反而变小。

由此可见, 综合型的片区内部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更多的用地提供给公共、商业、居住用地, 其不仅为该工业片区服务, 也为城市服务, 这种配比更能实现城市内部工业区的转型, 以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单一型片区内部布置居住用地, 约为5%至8%, 并配置3%以下的商业用地和5%左右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能够很好地“分解”园区单一的功能, 增强其综合性, 减弱与城区之间的联系, 并且不会造成非工业用地过多而浪费土地。

2.3 产业定位

对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或河流上游的片区进行梳理, 搬迁具有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 安排无污染的二类工业;依据用地和交通条件, 定位园区管理中心或仓储物流中心。按照片区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 集中安排相近、类似产业用地, 形成小范围的聚集效应。

从多方面分析考虑的产业定位, 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 降低分散带来的交通压力, 并以局部的聚集效应形成各个片区的产业特色。

2.4 城乡统筹

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 实现工业园区、乡镇、城市三者在设施、信息、服务、资源和环境的共享, 以及城乡劳动力的科学转移, 并加强城乡产业的关联性, 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园区与城市统筹

园区整合城市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 结合园区发展必须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设施网络, 并从教育、医疗、商务、餐饮、娱乐、体育等多个方面, 依托于城市及其周边的乡镇, 并促进其蓬勃发展,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 既服务于城市和乡镇, 又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城乡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 园区与乡镇统筹

设施共享。在配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同时, 充分考虑周边乡镇对于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等设施的需求, 扩大园区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 为园区及周边乡镇服务, 体现园区发展的带头作用, 为周边乡镇统筹发展建设良好基础, 也为城乡产业关联发展做好准备。

城镇化转移。工业园区可为周边乡镇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就业重点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实现乡镇的原地城镇化。

园区发展与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重点在园区建设之初, 就必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 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用地规模、就业规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工业园区、城市、乡镇的协调发展和布局, 统筹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以工业园区为动力的, 整个城市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是面对现状用地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必然选择, 他给城市和园区本身带来了诸多的先天不足, 但也创造了一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怎样趋优避劣, 重点在于合适的规划方法。

采用合理的功能定位、用地构成、综合交通分配等方法, 可有效缓解由于分散布局而产生的功能单一、交通拥堵、生态影响等不良后果。合理而又相互关联的产业定位和城乡统筹, 能够有效发挥分散工业片区的局部聚集效应, 并带动周边乡镇的就地城镇化, 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 改善其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分散布局带来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工业区规划 篇8

收录日期:2013年8月30日

一、引言

长期以来, 老工业区为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及快速扩张, 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确立合理的经济发展优化目标成为老工业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优化对促进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方法研究也已形成了若干成果。Igor提出环境与产业结构系统动态模型。Bahn等研究经济增长和气候变换之间的关系, 提出MERG模型, 对现实经济进行模拟。王光净等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与求解算法。马树才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 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还有一些是从定性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如培育主导产业的接替产业;合理利用金融发展、实物投资、技术创新和人口流动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节效应;提高科技水平等。但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 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定量化评价方法比较片面, 不能全面衡量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此外, 产业结构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受到自然资源、需求变化、投资决策、科技进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本文结合老工业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充分就业、低污染的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 采用随机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并以上街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为产业结构优化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一) 随机规化基本原理。

随机规划是处理随机数据的一种数学规划方法, 它与确定性数学规划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将随机变量引入到系数中, 这使得随机规划对解决实际问题更具有实用价值。随机环境下建立模型时, 可以将此类含有随机变量的函数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处理:

1、建立期望值模型:

原来的目标函数与约束中都含有不确定函数, 而这些不确定函数就用期望值来代替。

2、建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当约束条件中含有不确定变量时, 且该变量在观测到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判定决策,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 所作决策可以不满足约束条件, 表示仅需满足约束条件的机会不小于事先设定的置信水平即可。

3、建立相关随机规划模型:

从必要性测度、可信性测度、信任测度等方面实现极大化。

(二) 模型假设与决策变量确定。

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经济问题的随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一些经济指标很难用常规方法确定, 采用随机规划处理方式将其反映在模型的数据中。

1、模型假设

假设1:每个部门各种投入数量与该部门的总产出成正比例变动, 即投入量是产出量的线性函数;

假设2:每个部门只有唯一的消耗结构, 即仅用一种技术方式生产一种产品, 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产品不存在相互替代现象;

假设3: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变, 即直接消耗系数和投资系数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

假设4:本模型仅假设污染为随机变量;

假设5: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且置信区间设为95%。

2、决策变量。

据实地调研可知, 老工业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铝业、机械制造业、绿色新材料行业、通用航空业、服务业等产业, 本文根据主导产业确定10个决策变量, 定义Xj表示第j个产业的产值 (j=1, 2, …, 10) 。

X1:农业;X2:有色金属冶炼;X3:通用设备制造业;X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X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X6:交通运输和仓储业;X7:房地产业;X8:批发和零售业;X9:住宿和餐饮业;X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三)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分析

1、目标函数确定。

理论上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准则较多, 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老工业区产业结构现状, 在已有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基础上, 为了提高模型的简明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选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资源节约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

(1) 经济增长目标。选取某一年为基期, 报告期的GDP与基期GDP的比率就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目标可按式 (1) 计算:

其中, X= (X1, X2, ……, Xn) T是各产业部门 (决策变量) 报告期总产出列向量;Xj是第j个产业部门的产出量, j= (1, 2, ……n) ;X0是各产业部门 (决策变量) 基期总产出列向量;A= (ajk) (j, k=1, 2, ……, 10) 表示投入产出消耗系数矩阵;ET表示单位列向量转置, 为求和矩阵。

(2) 充分就业目标。就业是老工业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目标就是使就业尽可能大, 即失业率最低。本文充分就业目标用失业率最低来表示。

(3) 资源消耗目标。老工业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问题, 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高碳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污染。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选取资源消耗最小化为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其中, Cij指产业部门j对第i种资源的消耗率。

2、模型约束条件分析

(1) 消费需求约束条件。各部门生产提供的产出总值必须满足全体消费者需求。

其中, s为国内储蓄率, YC为最终消费列向量。e T (X-AX) 代表各部门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出, 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各部门消耗的产出。

(2) 资本形成约束条件。产业结构优化中, 各部门的投资来源包括:一是国内资本或地区资本用于各个产业的投资;二是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引入外来资本。这些投资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用于资本形成。因此, 要求投入资本大于资本形成。

其中, sf为外国资本流入占GDP的比例, Yl为资本形成列向量。

(3) 净出口约束条件。外国投资的产出应该大于或等于一国或地区对国外产业需求的总和, 应该满足国内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

其中, Yn为净出口列向量。

(4) 劳动力供给约束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对上街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因此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5) 部门产出平衡约束条件。在经济活动中产品的需求等于供给, 但是维持两者的平衡往往又比较困难, 因此产业的供给应该大于消费、资本形成与净出口总和。

(6) 环境约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是老工业区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 各部门单位产出所产生的“三废” (废气、废物、废液) 总和不超过规定的污染最大排放量。由于污染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污染控制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选取污染作为随机变量, 应用概率约束规划。

其中, G、S、W分别为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允许的废气、废物、废液排放量上限, εg、εs、εw分别为废气、废物、废液的随机排放量, βg、βs、βw为满足不等式成立的概率, 这需要各地区根据发展状况确定 (本文选取95%) 。

(7) 非负约束。模型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均为非负:

(四) 模型建立及求解。

由于εg、εs、εw是随机变量, 根据随机优化理论, 可将不等式 (9) (10) (11) 转化为:

上式不等式中ф (βg) 、ф (βs) 、ф (βW) 为正态分布下的置信水平, 本文选取的置信度为95%, 此时对应的置信水平则为1.96。

为了便于理解, 将经济增长目标转化为最小化问题, 即将目标函数 (1) 转化为:

通过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本文的随机优化模型完全转化为确定性的线性规划模型, 形式如下:

三、实证分析———以上街区为例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根据河南省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 以2010年作为基准期, 对2015年进行预测, 相关数据均来自于2007年到2010年的上街统计年鉴, 污染排放量系数及模型中其他相关参数均由上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为了使本文模型具有时效性, 采用RAS方法对投入产出表进行修订, 得到2010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由于替代效应和制造效应的共同影响引起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 所以修订后的消耗系数矩阵比基期消耗系数矩阵更加接近报告期的实际数据。

(二) 模型求解。

本文通过最简化的形式来讨论这种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各产业最优产量值随着目标权重改变的变动情况。按照评价函数法, 多目标按照权重法将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本模型中的三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节约资源的权重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1、中性方案:

(λ1, λ2, λ3) = (1/3, 1/3, 1/3) , 即经济增长、就业与资源节约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2、经济增长偏向:

(λ1, λ2, λ3) = (1.0, 0) , 即经济增长比就业与资源节约更重要。

3、充分就业偏向:

(λ1, λ2, λ3) = (0, 1, 0) , 即就业比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更重要。

4、节约资源偏向:

(λ1, λ2, λ3) = (0, 0, 1) , 即资源节约比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更重要。

(三) 结果分析。

利用MATLAB软件, 上述四种方案模拟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表2) 将上述模拟结果与基期2010年进行比较分析, 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对三个目标函数权重系数的敏感性较弱, 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偏向型、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这三种方案中, 模拟结果相差不大, 而节约资源型方案有显著差异。从表1可以发现:

1、从GDP增长速度看, 在经济增长偏向型方案中, 上街区2015年的GDP达到127.6亿元, 比2010年增加38.2亿元, 上升幅度高达42.7%, 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同经济增长型结果基本相差不大;在资源节约型方案中, GDP增长速度最为缓慢, 仅由89.4亿元上升为108亿元, 这是由于资源节约型方案限制了上街区一些工业部门的产出, 从而减少了总产出。

2、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看, 经济增长偏向型方案中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76.2∶23.2, 同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相比, 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无变化, 第二产业下降了3.1%, 第三产业上升了5.1%;充分就业偏向型方案中三次产业变化不明显, 变化浮动控制在1%左右;中性方案中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了0.1%, 第二产业比例下降了5%, 而第三产业增加了5.1%;节约资源型方案中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最为明显, 第一产业上升了0.2%, 第二产业下降了7.5%, 第三产业增加了7.2%。不难发现, 在经济增长偏向型、中性方案和节约资源型方案中, 第二产业比例均下降, 第三产业比例均上升, 这表明上街区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过量消耗, 产业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存在比例不协调现象, 应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

3、从失业率看, 经济增长偏向型、中性方案和充分就业偏向型失业率呈下降趋势, 而节约资源型方案失业率远高于另外三个方案, 这是由于节约资源限制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4、在污染排放中, 节约资源型方案污染物控制效果最为明显, 另外三方案控制效果不明显。这说明上街区污染强度大的产业部门较多, 产业结构调整时污染控制任务非常艰巨。

在分析产业结构时, 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是上街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门。表2给出了上街区在四种方案下, 10个产业部门GDP结构的变化情况。

上街区农业部门GDP比重在1%以下, 模拟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型、充分就业偏向型和中性方案中比重变化不显著;而在节约资源型方案中第一产业GDP比重上升了0.3%。

第二产业GDP比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尤其是产品加工业相关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延迟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这几乎是上街区GDP的全部来源, 比重高达80%以上。从模拟结果可看出, 第二产业GDP在经济增长型、充分就业偏向型、节约资源型和中性方案中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节约资源型方案变化最为明显。这是因为资源节约限制了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此外, 工业部门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部门还不大、不强, 初级产品居多, 资源消耗过量却不能带来高收益率, 限制了经济的增长。而且,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 尤其是初级产品的生产, 不仅大量原材料、能源被消耗掉, 污染物也被留在了生产地。

根据上街区2010年统计数据可知, 第三产业GDP比重约为20%左右, 模拟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部门及住宿餐饮、娱乐业上升较快, 但是占有比重仍然较低, 这表明第三产业上升空间较大, 上街区政府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本文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资源节约为优化目标, 选取老工业区10大主导产业, 采用随机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并以上街区为例, 设计四种方案对2015年产业结构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 上街区第一产业GDP比重较低, 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GDP比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但是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GDP比重逐渐上升,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模拟结果对老工业区今后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 产业结构优化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众多, 且随机过程复杂, 因此还需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对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LOOT P M A.Computational sciences-Iccs 2003[M].Heidelberg:Springer Berlin, 2003.

[2]BAHN O, DROUET L, EDWARDS N R, ETL.The coupling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dynamics[J].Climatic Change, 2006.79.

[3]王光净, 杨继君等.基于合作博弈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0.1.

[4]马树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J].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3.

[5]冯芳芳, 蒲勇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技术经济, 2012.2.

工业区规划 篇9

由于历史原因, 环三都澳长期以来虽然负有天然良港的盛名, 却是个产业“空白港”。“有海难兴、有港难用”成为制约闽东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 福建省2010年将环三都澳区域列为福建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 以港口建设为龙头, 以临海工业发展为核心, 实施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三群联动”, 深度推进“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战略。

据统计, 目前宁德市在建项目总投资超2 000亿元, 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投资总和的2倍;全省新确认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投资总额1/3投向环三都澳区域。大唐火电、中广核、中海油等一大批以能源、冶金、石化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纷纷抢滩闽东沿海。

但环三都澳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 可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 重点开发区深水岸线后方陆域严重不足, 是开发深水港及临港工业的重大制约。为改善宁德市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的瓶颈, 规范海洋开发活动和秩序的需要, 同时依托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 (一期)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打造蓝色经济综合示范区, 宁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一期用海规划的设想。

区域用海规划制度实施以来, 对于服务沿海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到沿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已成为当前海域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据统计,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共组织编制了50多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 其中30多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审批[1]。由于对围填海平面设计、预留水域和海岛等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3], 部分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过分注重填海面积, 忽视生态用海和节约集约用海。

根据国家海洋局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结合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 (一期)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需要解决的海岛、防洪排涝、生态保护等问题提出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 (一期)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方案, 以期为今后类似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1 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用海规划区海域特征

1.1 自然环境和海洋生态概况

规划区位于三都澳内,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温暖湿润的季风性气候。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流, 潮流为往复流。地貌以人工围垦区、潮滩和潮汐通道为主。区内地势平坦, 水深较浅, 基本在0m等深线之上。规划区及其周边海域除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烃等部分指标处于超标状态外, 其他海水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指标良好。

1.2 自然资源概况

规划区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港口航道资源、滩涂湿地资源和海岛资源等。

规划区建港的岸线主要为漳湾岸段, 规划深水岸线3 970 m, 规划建设深水泊位18个, 最大可停靠20万吨级散货船。

三都澳海岛众多, 规划区内主要有小岁屿、樟屿、鸟屿、官沪岛4个海岛, 其中小岁屿和樟屿入选2011我国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

小岁屿位于宁德市市辖区, 无居民海岛。小岁屿为大陆岛, 岩性为花岗岩。岛上植被覆盖率约80%, 表层为黄壤土。海岸多为沙质岸滩, 北侧为基岩岸滩。岛北侧是通漳湾港的主航道, 涨潮可通航千吨轮船。地处海淡水交汇处, 是青蟹等栖息的好场所。尚未开发利用。规划主导用途:交通运输用岛。

樟屿位于宁德市福安市, 无居民海岛。樟屿为大陆岛, 岩性为火山岩。岛上植被中等发育。基岩海岸。地表为红壤。地处鲈门港口海淡水交汇处, 岛北侧为通漳湾港主航道, 可通千吨轮船。原开发用途:岛上有耕地, 种植水果。南部垦区养殖对虾。规划主导开发用途:交通运输用岛。

鸟屿位于宁德市市辖区, 有居民海岛。鸟屿由花岗岩组成。中间高, 两端低, 多岩岸, 间有堤岸, 岸线曲折。地表为黄壤土、褐土, 人口1 200人。岛民以农为主, 耕地40.2hm2。周围滩涂产蛏苗、蛤、鲇等。

官沪岛位于宁德市市辖区, 有居民海岛。岛形似犬。官沪岛由花岗岩组成。西高东低, 多泥岸, 周围为滩涂。有1自然村, 人口693人, 以农为主, 耕地21.1hm2。围垦滩涂26.7hm2, 养殖螠蛏、鲇、牡蛎和对虾等。

1.3 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规划区海域海洋开发强度较大, 以海水养殖 (围垦养殖、渔业基础设施) 为主, 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有交通运输用海、工业用海等。

目前已建有下塘3 000吨级通用码头和1 000吨级杂货码头泊位各1座, 漳湾码头泊位4座及位于横屿的渔业码头;已批待建小岁屿8#、9#泊位, 主要开展对台货运业务。

海水养殖以围垦养殖为主, 涉及的行政村有官沪村、鸟屿村、上塘村、下塘村和门下村。截至2011年, 渔业养殖劳动力为2 403人, 漳湾镇涉及海水养殖面积为1 887hm2, 规划用海区围垦养殖面积约8.1km2, 主要品种为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规划区内已有福建联德企业年产30万吨镍合金项目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与本规划区的最短距离为12km,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后湾片、云淡片和盐田港片与本规划区的最短距离分别为3km、4km和16km。

2 规划思路和基本原则

2.1 规划思路

2.1.1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开发与保护问题。规划用海区内涉及两个有居民海岛和两个无居民海岛, 如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海岛进行开发和保护是本次规划平面设计的关键。 (2) 保障社会发展和稳定问题。土地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环三都澳的港口发展, 在积极推进海西建设和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的重大历史机遇, 急需为宁德的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用地保障。但同时, 规划用海区所处的区域集水面积约28.7km2, 各溪流河道坡陡, 汇流时间短, 近年来遭受多次洪涝灾害。本次规划即需满足临港工业区落地项目用地的需求, 又要预留能够满足规划区和漳湾镇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防洪排涝通道。 (3) 生态保护问题。本规划位于三都澳的湾顶, 水动力条件差。规划区的周边有湿地、大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涉及官沪岛、鸟屿、樟屿、小岁屿等海岛生态敏感区。因此, 本规划需达到经济发展与海域环境的和谐。

2.1.2 规划思路

考虑到临港工业区定位为临港重化工业集聚区, 根据其今后实际利用需要, 依照《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和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5个用海等原则, 设计思路以减少海岛数量, 增大海岛面积, 构建环流水域, 维护海岛独立属性为出发点, 形成产业链、生态系统一体化的临港工业区。

2.2 规划基本原则

(1) 坚持陆海统筹原则。加强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把海洋产业发展更好地与沿海、海岛的优势资源开发、特色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 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和临港工业园区。

(2) 坚持以港兴工原则。利用沿海深水良港众多和海运成本低廉等优势,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推动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先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素质产业体系。

(3)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漳湾海域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发展定位, 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功能组团的条件和特点, 从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出发, 合理布局。

(4) 坚持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漳湾临港工业区围海造地全面考虑和权衡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各方面的因素, 推进临海产业聚集, 优化产业布局, 集中集约节约用海。

3 规划初步设计方案

规划区范围西至沿海货运专线和漳湾镇北侧潮汐通道中线的连线, 东至鸟屿、官沪岛东侧, 北至雷东村、樟屿岛北侧, 南至官沪岛南侧。规划用海区涉及4个海岛, 共24km2, 陆地海岸线10.2km, 岛屿岸线19km, 陆地面积5.3 km2, 岛屿面积2.6 km2、海域面积16.1km2。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涉及的乡镇为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和福安市下白石镇, 涉及的行政村为:漳湾村、海英村、漳江社区、上塘村、下塘村、门下村、鸟屿村、官沪村、雷东村、福屿村 (前9个村隶属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 福屿村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 。

3.1 功能定位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 (2008—2020) 《福建省宁德 (漳湾) 临港工业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漳湾临港工业区腹地及周边影响因素, 结合规划区道路、资源等外部条件, 规划用海区功能主要定位为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为依托, 建成环三都澳港口物流中心和海峡西岸生态冶金工业基地。

3.2 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用地结构为“一轴七区”。

“一轴”:即产业发展轴, 以金湾主干道为基础, 连接现代物流园区、不锈钢产业区、冶金产品深加工区、基础金属冶炼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区、新型材料产业区。

“七区”:即现代物流园区、不锈钢产业区、冶金产品深加工区、基础金属冶炼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区、新型材料产业区、冶金技术研发及配套服务区。

(1) 现代物流园区:用地面积约770hm2。以温福铁路、衢宁铁路、沈海高速和宁德货运专线、深水港为基础, 发展港口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集装箱运输、冶金产品贸易、商务会展、保税加工等为主的港口服务业, 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2) 冶金技术研发及配套服务区:用地面积约334hm2。重点研发冶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节能、降耗、高效生产等新技术, 全面提高冶金行业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 建成集情报收集与交流、技术研发与推广、人才培养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冶金技术研发区。

(3) 新型材料产业区:用地面积约228hm2。重点发展新型高强高韧、高比强高比模、耐热耐蚀新型冶金材料, 发展耐高温、高强度合金、磁性合金材料, 建成高精度、高强度、高附加值的新型冶金材料产业区。

(4) 高端装备制造业区:用地面积约333hm2。以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新能源汽车、大型精密铸件、大型变电设备、石油天然气装备、大型船舶装备为重点发展方向, 立足海西, 面向全国, 建成产业集中度高、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5) 不锈钢产业区:用地面积约233hm2。以金属深加工产品为主要原料, 建立辐射本地以及周边区域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 并发展以不锈钢制品、压延及制管、建筑装饰材料、五金厨卫具、机械加工为代表的不锈钢制成品产业, 打造海峡西岸“绿色不锈钢精品基地”,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不锈钢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产业示范园。

(6) 冶金产品深加工区:用地面积约334hm2。以金属材料作为原料基础, 以大力发展优质、紧缺、进口替代板材、棒材等为导向, 进行冶金产品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形成冶金产品深加工区。

(7) 基础金属冶炼区:用地面积约344hm2。发挥深水港和铁路运输的优势, 以金属矿、回收的废弃金属为原料, 重点发展钢铁、镍等金属的提炼, 为冶金产业园区产业链提供基础金属原料, 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基础金属冶炼区。

3.3 规划方案分析

(1) 本规划结合海域现状的潮汐通道和《福建省宁德市 (漳湾) 临港工业区防洪排涝规划》的要求, 结合预留防洪排涝水道设置景观湖, 突出人水和谐, 构建优美的水域景观。同时, 通过预留水道, 起到分割功能区的作用, 维持海岛, 体现延长人工岸线、多区块、组团式的围填海设计理念。

(2) 考虑到临港工业区定位为临港重化工业集聚区, 根据其今后实际利用需要, 本规划将占用两个有居民海岛———鸟屿和官沪岛 (面积合计2.2km2) 。因此, 规划将这两个海岛合并, 以西侧水道与陆地隔开, 形成新的人工海岛 (面积为13.2km2) , 虽然减少海岛数量, 但增加了海岛面积。

(3) 规划区形成基础金属冶炼—冶金产品深加工—不锈钢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冶金技术研发—新型材料产业的产业链, 促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功能区的布局上, 将重污染的功能区布置在城市下风向, 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讨论

本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位于近岸, 开发强度大, 连片开发必须占用海岛。在平面设计上, 本规划充分体现了人工岛式、多区块组团式结合的围填海方式, 全面提升围填海造地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海洋自然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实现生态用海、科学合理用海。在利用海岛问题上, 本规划提出减少海岛数量, 增大海岛面积, 变小岛为大岛, 将海岛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为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 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开发海岛的需求, 又体现了海岛的保护原则。在实践中, 应根据规划用海区自然环境条件, 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产业落地等综合因素考虑, 因地制宜, 将“五个用海”和“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贯穿于规划当中。

参考文献

[1]徐伟, 刘淑芬, 张静怡.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问题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11) :14-17.

[2]GHAZAI N H M.Coastal erosion and reclamation in Malaysia[J].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Management, 2006, 9 (2) :237-247.

工业新厂区规划方法探讨 篇10

笔者在2010年参加了所在公司某工程机械产品厂区整体搬迁升级扩建项目, 新厂区总征地面积38.93hm2 (584亩) , 建筑面积220000m2, 总投资20亿元, 年产量4万台套。生产内容包括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生产。该项目具有产品产量大、生产工艺齐全、厂区占地大、物流复杂等特点。

2 规划目标及原则

根据企业发展要求, 以全新的理念, 敏锐的思路, 将新厂区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绿色企业。

坚持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原则, 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工程机械生产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生产工艺水平定位。在设计中通过采用、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形成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 使公司具有较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采用成熟、可靠、合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工艺设计在行业现行成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优化, 体现出关键工艺水平的先进性。在工艺设计中重点解决生产的关键工艺、关键工序、薄弱环节, 减少物流量, 优化物流方式, 以达到有效保证产品质量、适应产品调整、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注重新厂区的总体设计效果, 做到新厂区的总平面布置与开发区总体规划相协调,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设配套。

采用现代物流技术, 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布局;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优化产品生产工艺过程, 力争做到物流畅通、便捷有序、优质高效、经济可靠、安全卫生, 节能环保。

按现代化设计理念, 强化现代工厂生产管理意识, 采用ERP系统, 对外协、外购和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实行动态信息管理, 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滞留, 缩短总体生产物流时间;提高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及运行成本。

公用设施的建设遵循接近负荷中心的原则, 公用动力管线布置应顺而短, 减少干线损失, 节省能源。

注重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应立体交叉、层次分明、四季有别, 体现文明、优雅协调的厂区风格。

认真搞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 切实贯彻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搞好劳动安全、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卫生和“三废”治理排放标准, 减少污染, 降低污染程度, 保证安全生产, 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同时为劳动安全创造条件。

3 规划应注重的关键

1) 产能规划

产能规划是项目规划的前提, 产能规划是在充分分析市场规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制定的, 是一切规划的前提。本公司在进行产能规划前进行了多角度调研, 从基础市场调研, 到组织专家座谈论证、聘请行业顶级设计院进行可行性分析等。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公司发展的, 适应市场需求的产能规划方案。

2) 项目选址

由于本项目需要在新建厂区内完成, 在明确了产能目标后, 即进行了项目选址工作。首先由设计院根据产能目标测算出项目用地面积, 据此选择2~3处项目用地位置, 并进一步从管理、物流、人员、原材料供应、能源供应、外协配套、气候、环境、卫生等多角度分析, 确定项目建设地点。

3) 总体布局规划

结合周边道路情况及生产厂房位置, 确定工厂主体物流方向, 实现物流与人流分开、厂内物流与厂外物流分开、生产流与配套流分开, 尽量确保厂区内为单循环流动。

4) 厂区道路规划

厂区内道路是实现物流的载体, 既要满足各项物流的需要, 还要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同时也是不同功能区域的有机分隔体。

厂区内道路不宜过宽,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也不能过窄, 以防止产生物流瓶颈, 影响生产效率。要根据总体物流布局逐项分析每条道路的功能及物流量大小, 再确定道路的宽度。

5) 厂房规划

厂房是为生产服务的, 首先要根据产品生产纲领、生产工艺来制定生产流程, 确定工艺布局, 再考虑厂房的跨度、长度、轨高等重要参数, 然后再结合地块的特点及总体物流规划考虑厂房的组合形式。

6) 厂区周边辅助场地规划

办公楼是工厂核心管理机构办公所在地, 也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展现。既要方便与外界沟通, 又要能靠近生产一线。同时还应注重采光、通风、绿化、景观等办公环境的要求。

食堂、更衣室等生活辅助设置是一个大型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设计上应注意不同工种以及男女的不同需求, 位置上应尽量靠近使用者, 同时还要注意人流、物流的流向。

配电室、空压站、气体站、油品间、丙烷气化站、集中供液 (油罐区) 等辅助设施是生产的能源中心, 为了尽量降低能耗, 节约生产成本, 这些动能设施应靠近用能中心, 同时还要注意与外围管网的衔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4 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新厂区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尤其在规划原则、规划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等各方面的内容, 对该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该项目已建成投产, 验证了这一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对以后其他类似新建项目有借鉴作用。

摘要:以笔者所在公司某工程机械产品厂区整体搬迁升级扩建项目为例, 重点探讨了项目前期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并从产能规划、项目选址、总体布局规划、道路规划、厂房规划、辅助场地规划等新厂区建设的各个角度论述了规划应注重的关键。

关键词:新厂区,规划,工程机械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泛华建设集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工业区规划 篇11

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坐落在昆明市东北43公里外的嵩明县杨林工业区,从1998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整整14年了,这期间,他们和全国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也经历了金融风暴的袭击。其间,总经理余树华凭着多年从事冶炼废渣、废液中提取有色金属的基础,静下心来带领队伍刻苦钻研技术。他认为,金融风暴期间业务不好做,还不如搞技术革新呢。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今取得了硕果累累的骄人业绩。从金融风暴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的专利就有十几项之多,这些专利以发明为主、实用新型为辅。今年正在申报的还有十几项呢。

余树华总经理说: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企业必须掌握两点:一是市场,二是技术。市场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掌握的,我们还不足以驾驭市场、掌控市场,只能顺应市场。可是技术就不一样了,只要你了解整个行业,有专业知识,肯用心、肯钻研,就有革新成功的机会,就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前一段时间里再生有色金属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太严重了,缺少核心竞争力。而且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还没有理顺,投资渠道太

等有色冶金设备技术的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一种净化湿法冶金浸出废气的设备”等环保设备技术的实用新型专利。

余树华总经理带领科技人员大搞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一发不可收拾。在有色冶金技术、有色冶金设备、环保设备技术方面的专利层出不穷。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又带动了整个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围绕有色冶金技术、设备,有色冶金环保技术、设备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拥有的越多,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在产品上占领的制高点范围就越广。在这里,记者盼望企业能够创新管理,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专利的应用范围。

国务院今年年初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长期规划。在这个规划指中指出,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取得的这些成绩就是在践行着《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是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先行者,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

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保护 篇12

深圳是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86 版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是增量规划的典型。增量规划是“英雄主义的大规划”。是指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规划。目前这类规划仍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主流。2007 年,深圳的用地规模达到750.50 km2,只剩余140 km2的可建设用地。 如果仍按照2000~2005年年均新增用地47 km2计算, 剩余可建设用地只可维持3 年。面临这样的严峻局面,2009~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了深圳空间管制规划——“四区”的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基本控制线——“五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橙线)的划定1)。 城市更新规划——采用“非用地扩张型”城市发展方式,划定面积约190km2的“四旧”用地作为规划期内城市综合整治和更新改造用地。其中,全面改造的建设用地规模60 km2,2)包括旧工业区40 km2、城中村14 km2、旧工商住混合区6 km2。 这就是开始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2012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邹兵根据深圳规划的经验,发表文章《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提出增量规划(increment planning)、存量规划( inventory planning)、政策规划(policy planning)。该文是理论上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折的重要文章3)。

2013 年12 月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第二点就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4)。会议提出“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2014 年3 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5)。2014 年9 月1 日出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使得土地集约问题上升到法规层面。2014 年9 月13 日~15 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201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自由论坛,论坛主题为“面对存量和减量的总体规划”。存量和减量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其原因为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中心区位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等。

各地也在推进存量规划。2014 年5 月6 日,上海市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会上对新一轮总规提出的要求就是:“严守用地底线,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其中,2040 年用地规模的目标仍将1992 年开始编制、2001 年获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以下简称“上海总规”)中2020 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3226km2——作为“终极规模”,即从2014 年往后的7年内,上海年均新增建设用地只有20km2左右,还不到之前6 年年均增量的一半6)。所以,存量规划自此将正式成为上海规划的主流趋势。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工业用地占比偏高7)。所以,在这一轮的存量规划中,上海的工业用地成为主要盘活对象。 这些工业用地,包括“104 区块”、“195 区域”和“198 区域”8)。其中“195 区域”中的工业资源,按照上海市政府此前转发的《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9)(以下简称“办法”),将“按照规划加快转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这调整了早在2013 年《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对此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方向10)。这为此类工业规划区外的闲置或低效的工业用地的调整、升级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11)几乎于同时配合出台。

2015 年1 月,已执行10 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以下简称“北京总规”)宣布进行修改,与2004 年的版本相比,总体规划修改后的关键词——“控制”。北京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同时明确到2020 年的人口调控规模。北京总规的修改从2013 年就已启动准备工作,修改思路从“增量”向“存量”、甚至“减量”转变。北京对城市设计提出了“古都味、东方韵、国际范”的要求,明确了北京在未来一个阶段整体城市设计原则和实施管理策略,处理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将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作为长期的城市建筑设计原则和目标。如何使这一规划层面的目标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目标相统一,是值得探讨的。

2 存量规划中工业遗产问题

在城市发展空间面临紧缩的形势下,当前存量规划的内容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6)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等等12)。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在所有的存量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上述第(5)点是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目前一点不过分。2013 年的统计显示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如表1。

从表中可见,除了北京的数据原缺之外,天津、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青岛、武汉、广州、重庆等城市都是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超过20% 的城市。

工业区的改造占整个改造区面积比例也比较高。深圳2009~2020 年总体规划中在60 km2的改造类用地规模中,工业区改造占到2/3。13)

城市工业用地之所以成为改造的首选对象,是因为第一,占地位置有优势,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工业用地逐渐成为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工业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资源集中分布的地方。第二,产业转型之后出现空置,很多工厂搬迁之后原有厂址有可能出让。第三,产权问题相对集中,相对于历史街区改造中工业区改造相对容易推进。在街区改造中由于产权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天津最近的老棉三和天津拖拉机厂两个案例代表了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改造。以下以天津拖拉机厂为例说明具体规划的特征。

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地块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西部,占地面积约1km2,东西两侧毗邻中环线、城市快速路和地铁6 号线和地铁8 号线,交通非常便利。西北两侧毗邻天津侯台风景区,自然环境优越,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天拖地块周围科技企业密集,天南大高校科研院所、产业优势突出;北边界与天津科贸街、南开光电子产业园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活跃(图1)。

天津市规划局、文物局和天津大学合作在2012 年完成了全市工业遗产普查,规划部门并进行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天拖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并没有严格的制定保护规划要求。因此在规划上开发力度较大。区域用地性质为商业金融与居住用地。根据天津规划局网站的规划公示,所在区域规划指标为:规划总用地面积:98hm2;新建总建筑面积:183hm2,其中居住建筑面积:90hm2,商业建筑面积:93hm2,改造厂房面积10hm214)。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比较典型的案例。虽然在《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划定了各种级别的保护建筑,但是在规划中只保留了特色保护建筑,厂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的结果表明在节约集约工业用地中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之间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图2)。

3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用地中并不是都具有遗产的价值,但是否为文化遗产,则必须进行甄别。

2014 年9 月1 日出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其中有关于工业建筑的规定:

图1存量规划时代工业遗产的改造:天津拖拉机厂

图2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协调区控制范围和各种级别的保护建筑

第二十四条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第二十六条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这个规定的出台有效地促进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业用地中有可能存在具有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2001 年出版《经济学与文化》,该书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台湾和中国均有译本,该书成为在文化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他的贡献是将文化遗产视作文化资本,探讨文化资本的经济学价值。他列举了当代经济学界三种资本类型: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最后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物质资本“指的是像工厂、机器、建筑物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存量。”这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是“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技能和经验代表了一种资本存量,这种资本存量与经济中生产产出的物质资本是完全同等重要的。”自然资本指“由自然提供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并包括影响这些资源存在与使用的生态过程。”而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遗产应该被视作文化资本,以经济学视角测算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例如用支付意愿进行测量。因此经济价值是不能与文化价值中的因子并列的15)。

戴维·思罗斯比将文化价值分为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真实价值。但是不同的体系略有不同。在《下塔吉尔宪章》(2003)中所提及的工业遗产价值包括历史价值(historical value)、科学技术价值(technological scientific value)、社会价值(social value)、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其中:历史价值强调工业遗产对于历史的物证意义,即“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科学技术价值则是工业遗产在制造、工程、建筑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在于工业遗产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身份认同的意义;审美价值则是指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建筑和规划的质量产生巨大的美学品质。

中国国内目前通行的文化遗产价值认定体系,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2007)中分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提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为了区别戴维·思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中文化价值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社会文化价值,我们将前者视作广义的概念,后者视作狭义的概念。

结合工业区而言,工业用地、工业厂房、设备是物质资本,可以直接体现为经济价值。工业区也有人力资本(具有技能和经验的工人)和自然资本(矿山、水源等)。但是如果工业区里有文化遗产,问题就会更复杂一层,即必须考虑其文化价值。而且不仅是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中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本中也有文化景观。随着文化遗产体系的扩大,这些都列入了文化遗产。

目前工业用地的出让中多只涉及物质资本,即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视点工业用地上面的土地、建筑、设备等。土地出让的核算已经十分专业化,而土地上面的建筑和设备的文化资本的价值往往和物质资本的价值成反比,文化价值中历史价值越高,有可能其物质资本的经济价值越低,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旧厂房被拆毁,设备被廉价出卖等情况。而土地出让成为唯一的经济价值的衡量准绳。这个问题过去在历史街区改造中也常常存在。天津博物馆曾经用一万元购买了一台20世纪30 年代的丰田纺织机,购买者告诉我们以后用这个价钱就不可能购买到了。购买者就是将其视作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合体,而出卖者只将其视作物质资本。我们说工业遗产有物质资本的一面,也有文化资本的一面,两者之和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文化遗产不被视作文化资本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工业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还未被广泛认知,文化资本的价值体现需要时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其二是文化资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体现其经济价值,而间接的方式也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例如意愿支付有个人偏好等问题存在。其三文化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也需要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保护工业遗产。

4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探索

工业遗产包括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也包括众多没有列入文物名单或者地方保护体系的清单的准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 件中有715 项近现代遗产,近现代遗产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7%。其中有83 项是工业遗产,仅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准文物所占比例更大。中国三次普查共有登记文物76 万余处,目前全国的工业遗产普查还没有完成,所以还没有全国性的工业登记文物数据,就天津而言工业遗产普查131 件中确定的有121 件,而全国重点文物只有3 处,比例是2%。因此大部分还是准文物。在存量规划的时代首先消失的是这些准文物。或者是被彻底拆掉(2011 年重庆钢铁厂在搬迁过程中被拆除,留下的三号高炉仅仅由于全钢结构、体量巨大、无法爆破、无法切割而偶然留下。),或者是保留一个标志物(2012 年天津碱厂几乎彻底拆掉,保留了一个白灰窑),或者保留尽量保留年代较近,改造成本较小的建筑(如青岛阳光一百利用了20 世纪70 年代的建筑)。政府提供一些免税优惠也成为保留的动机之一(天津意库)。无论是保留或者拆除都没有明确的评估依据。针对这个问题2014 年我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起草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并于5 月29 日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这个《导则》借鉴“英格兰历史建筑和古迹管理委员会”(即“英国遗产”)所制订的纲领性文件《保护准则:历史环境可持续管理的政策与导则》16)(以下简称《保护准则》), 以及与工业遗产相关的认定标准四个文件:(1)《“在册古迹”的总体认定原则》17); (2)《“在册古迹”中的工业遗址认定导则》18);(3)《“登录建筑”的总体认定原则》19); (4)“登录建筑”中《工业建构筑物的认定导则》20)。并结合中国以往研究分析以及专家讨论、问卷等方式征求意见,列举了关于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估的12 项指标:(1)年代;(2)历史重要性;(3)工业设备与技术;(4)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5)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6)推动地方社会发展;(7)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8)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9)代表性和稀缺性;(10)脆弱性;(11)文献记录状况;(12)潜在价值。《导则》对每一项指标都进行了解释和举例,力图更具体、更简洁地体现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能展开论证每一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甄别是否文化遗产的参考。

5 价值评估环节的设置

如何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价值评估?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工业用地存量规划中加入评估的环节,不仅要评估物质资本的价值,同时也要评估文化资本的价值,甚至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价值。

针对文化价值,规划和文物部门首先要进行工业遗产的调查。上述天津市规划局、文物局和天津大学合作在2012 年完成了工业遗产普查,并进行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全国各个城市进展不同,例如南京市已经完成了普查,并正在进行工业遗产专项规划。济南正在进行普查。但是大部分城市还没有进行工业遗产普查和规划。因此规划部门进行土地招投标的时候就应该加入评估要求,针对工业用地的招投标项目而言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提供价值评估报告。广州已经开始有类似的尝试。规划局要求房地产商提供评估报告。不过目前还不规范,因此评估结果参差不齐21)。

鉴于上述问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1) 评估报告应该委托有文物保护相关资质的机构承担,从2015 年开始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和工程师等考试制度,因此可以兼用。

(2) 评估报告应该反映文化价值的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

(3) 要讨论设置保护的初步范围。就工业遗产内容,初步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点”——工业遗址本身、建筑物、构件、机器和装置;“线”——各个生产线;“面”——厂区以及附属设施(也包括更广泛的“产业文脉”或“工业遗产群”,这更多是针对总体规划而言,对业主而言更重要的是厂区以及附属设施),包括工厂配套的住宅、医院、幼儿园、办公区等。

(4) 要设置保护的分级。笔者认为工业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通常占地比较大,因此与开发建设用地冲突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评估的分级来考虑保护的优先层次。

(5) 提出评估和保护的初步意见。根据专家的评估报告结合产权问题,在平衡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抉择。

6 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以价值为先导,不仅要考虑土地的经济价值,也要考虑其是否具有文化价值。要加入价值评估的环节,而且应该把评估出来需要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录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合同。这个环节应该由规划部门在招投标之前设置,避免未经过价值评估的前提下把生地变成熟地的做法。评估要有专业队伍进行,要规范化。评估报告将作为决定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评估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条件进行综合平衡,决定取舍。

图表来源

图1:“天拖地区”引自天津市规划局http://www.cityplan.gov.cn/news.aspx?id=9223.

图2 :天津市规划局提供;

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年鉴社,2013.

摘要:受到城市化和产业转型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遗产面临严峻考验。10年后中国的城市规划进入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折期,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象中工业用地首当其冲,这再次将工业遗产推向去与留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护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工业用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是关于存量规划时代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思考。

上一篇:招标代理公司下一篇:医技检查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