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2024-09-08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精选8篇)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篇1

《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产业绿色发展规划》项目 对外委托专题公开选聘承担单位申请指南 一、项目背景 藏青工业园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下设立的工业园区。藏青工业园是深入推进产业援藏工作的载体,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破解西藏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制约、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驱动机,是实现藏青两省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工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正形成以有色金属(以铜和铅锌为主)、盐湖化工(以西藏碳酸锂、硼酸、氯化钾资源为主要基础原料)资源加工转换产业主导,循环经济(以铜<铅锌>养酸<渣>,以酸<渣>促铜<铅锌>)和物流商贸产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体系,目标定位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型工业园区,以及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青藏高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重点生态功能区。藏青工业园所在的格尔木市属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防风固沙区,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柴

达木绿洲农业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较高和环境容量一般脆弱的地区。格尔木市除了藏青工业园外,还有格尔木工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满足相应标准要求,生态环境状况呈改善的趋势,但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推进藏青工业园绿色发展,对减少区域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各类资源消耗,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动落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 年 6 月,藏青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委托代理机构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为中标单位,编制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现根据项目需要,就“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产业绿色发展规划”专题,对外公开征集承担单位。

二、研究内容及成果要求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委托业务费管理的通知(环函〔2010〕388 号)》的规定,本次公开征集在明确经费额度的基础上,以技术择优为主,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专题承担单位,相关要求如下:

专题:

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 — 产业绿色发展规划(拟支持经费 5 35 万元)

(一)

研究内容:

完成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产业绿色发展规划。根据园区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副产品综合利用,结合园区现有和拟建企业,园区周边园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之格尔木工业园区)及重要产业类型,参考国内外有色金属(铜、铅锌)和盐湖化工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对铜冶炼、铅锌冶炼、盐湖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分别设置若干种情景;围绕园区内产业发展小循环、园区外(主要是格尔木市)产业发展大循环两个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要求,对硫酸等副产品提出综合利用方案。

(二)考核指标

提交《藏青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产业绿色发展规划》1 份。

三、申报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最近两年无违约历史; 2.对铜冶炼、铅锌冶炼、盐湖化工等行业技术服务、规划、环境治理等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3.能够准确把握专题的关键问题,技术方案科学合理,满足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4.本次公开遴选不接受个人申请。

四、申请受理 (一)申报文件

申请文件由申请函、项目申报书及其它支撑性材料构成(如相关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等)。

(二)申报文件的格式

1.申报文件正文为小 4 号宋体字,1.5 倍行距,不得行间插字、涂改或增删。

2.申报文件外形尺寸应统一为 A4 纸规格,采用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侧面装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3.申报文件因字迹潦草或表达不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由项目申报单位自负。

(三)申报须知

1.申报单位应准备申报文件正本一份,副本 4 份,电子文档 1 份(word 格式,发送到联系人邮箱)。如果申报电子文档与文字文件不符,以文字文件为准。申报文件的副本可采用正本的复印件。

2.申报单位应根据申报文件的要求,在申报文件适当的位置填写项目申报单位全称、加盖项目申报单位印章、签署

法定代表人的全名。

3.申报文件的正本必须用不褪色的墨水笔填写或打印,注明“正本”字样。

(四)申报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项目申报单位应将申报文件正本和副本分别装入信封后密封,并在信封上标明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单位名称和地址,及“正本”或“副本”,封口处加盖项目申报单位印章。

2.每一密封信封上注明“在评估日期及时间之前不准启封”的字样。

3.如果未按上述规定密封和标记,评估中心对申报文件的误投或提前拆封不负责任。

(五)申报文件的递交

1.递交申报文件的截止时间为:2018 年 9 月 29 日 17:00点。

2.申报文件送达地点: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3.项目申报单位应将申报文件的正本和所有副本在申报截止时间前递交到指定送达地点。在申报截止时间之后,项目申报单位不得对其申报文件做任何修改。

五、承担单位遴选准则 承担单位遴选主要考核技术方案、工作业绩和工作基础、组织实施能力。

六、项目管理和实施 1.本次公开选聘专题申报单位须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执行,保障专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评估中心将组织专家对申请单位的方案进行评审,择优确定承担单位,并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进行公示。

2.专题申报单位应自行承担申报有关费用。

3.评估中心将指定专人负责专题的跟踪管理。公开选聘选定的承担单位,应按专题管理要求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相关配套条件、阶段进度等。

4.专题研究期内,评估中心将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组织承担单位对研究进展及阶段成果进行研讨和汇报。

5.承担单位应于 2018 年 10 月底前向评估中心提交正式研究报告及有关成果,若工作需要,成果提交时间会适当提前,由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6.项目所涉及的有关研究成果及其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 本公告的解释权属于评估中心。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丁昱皓

刘 磊 电话:010-,传真:010--

邮箱:

leiliu2004@ 地址:蒙综合楼 208 室,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邮编:100012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18 年 9 月 25 日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篇2

一、现代工业园区的特点

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生产的大尺度以及力量足以撼动人心,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逐渐地形成一种工业文化。传统的工业园区, 仅是工作地点这一简单意义, 但是长期的工作中, 人们需要一定的休闲及生活基础服务等, 所以逐渐发展而来的住宿、医疗服务、娱乐以及休闲等生活基础条件等。在最近这些年里, 人们越来越密切注意到工业园区的污染状况,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工业污染是指对生态环境以及野生物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其中主要有废渣、废气、废水。在现代工业园区中, 普通的生产常需要高新技术来完成, 由于国家新颁布的防治工业污染的一系列举措, 因此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 其工业污染取得了进一步改善。

二、工业园区规划问题

在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中, 虽然会对生态环境做出一些考虑,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 仍旧是以节约资源及工业生产中的经济利益为主, 虽然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工业园区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但是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回收利用这么简单的问题, 而是在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中要对回收工作做全面考虑。如果没有对回收工作做认真详实的考虑, 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工业生产的运行成本, 因此在我国现代工业园区建设中, 设计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运行已经成为了一项重大课题。

三、工业园区规划的技术问题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因此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载体, 在诸如循环回收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上, 我国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虽然工业发展中, 其解释工业已经得到相应的控制, 但是总体的工业生产中能源的消耗仍然很高。而且在能源综合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工业生产中, 其技术的应运转化周期较长, 在控制成本方面也显得较为困难, 因此导致了整体的产业效率低下。

四、工业园区组织管理问题

当我国出现工业园区这一概念时, 工业园区发展中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大规模发展趋势, 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 多是注重生产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相应的生态效益, 并不能遵循我国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虽然各类工业园区都有所了解, 但是却不给予根本的治理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治理中仍处于末端治理的状态。因此而导致了工业生产中的资源投入多, 但是生产效率却低下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生产废物, 资源相对匮乏, 致使生产成本愈来愈高, 随之而形成的综合生产效益却未能提升。这便使得工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不能实现现代化及自由化, 因此使企业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市场为主导的生产运作模式。究其现代工业区发展的根本, 我国的工业园区组织管理经验不足, 管理效益低下。

五、促进我国现代工业园区发展建议

要想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从工业园区生产的诸多方面做考虑, 如可持续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以及保障措施等规划建设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

1. 加强现代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在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中, 合理优化可实现良好节约, 因此在规划工业园区的合理性上具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整体规划工业园区的管理方面及技术水平, 要本着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大力发展工业建设中运用到的新型科学技术, 以使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行业主体不同以及发展地区不同的工业园区, 其相应的发展应据区域产业特点不同, 对当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形成以不同特色, 不同推进策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中的不同成员之间, 应加强并完善物资流动, 对资源充分回收利用, 以此来使资源消耗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方面, 应对企业工业园区的信息及各类设施、物质与技术合成做充分考虑, 实现资源设施的共享。

2. 加强现代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在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 应对产业布局做相应调整, 并对产业结构做到合理优化。以此来使资源实现最高循环利用效率,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要对产业布局做出相应的调整, 合理规划产业结构, 加强其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建立整体而稳定的工业网络。监督并管理工业园区, 需要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 确保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项目目标相一致, 使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保障措施

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 应建立相应的园区信息系统, 这样可使园区内的工作人员对资源共享以及信息查询等方面做到更好地掌控, 工业园区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集高科技、远程教育网、数字园区以及院内局部网络于一体的信息控制系统, 园内外的各种信息交流管理经由信息中心做调控并运转。另外, 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 还要多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使国内外的工业园区建设得以相互贯通, 实现国际工业园区技术发展的交流及合作。

关于工业园区组织管理方面的内容, 应加强其内部管理工作, 吸引有关工业园区的各行业专家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并组织相应的小组, 实现工业园区管理统一。

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 应加大公众的宣传及参与力度, 加强培训及宣传工作, 提高广大民众及工业园区管理者的现代科学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及相关网站等宣传工具, 加强工业园区内的信息交流, 宣讲现代工业园区的相关理论知识, 及时更新动态教育及思想知识。

参考文献

[1]任磊.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田野, 肖煜, 宫媛.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9 (S1) .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

工业园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污染物的输出是通过园区经济系统循环流动实现的,能够使业园区内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步增长,实现了园区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而在工业园区中,其规划要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园区内各项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并能够减少能源的排放是园区规划的目标。本文主要以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以及主导产业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關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

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

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以吉林工业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要想使工业园区的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开发当地的特色产业,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己,陈凌云.大区域视野下的镇级工业小区转型发展与规划思考——以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z2):75-79.

[2]郭琪,陈阳,章晶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5):23-28.

[3]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9):9-14.

[4]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1):10-14.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篇4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把我市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遵循工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积聚,改善投资环境,扩张经济总量,实现工业的率先发展。现制定晋中市工业园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工业园为标志起步建设的,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大力推进,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发展的规模逐步扩大,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我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初见成效,形势喜人。工业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园区特色逐步显现的各种类型齐全的工业园发展体系。以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山西医药园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

1、榆次工业园

榆次工业园本着建一流园区、创一流服务的建园宗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强化服务,开拓进取,成为山西省五个精品园之一。

园区道路、电信、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六通一平”和“园区园林化、道路城市化、通讯网络化、设施现代化”。三年来成功引进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河南、云南、太原等在内的省内外90多家企业和项目。

到2005年底,园区注册登记企业90户,注册资本4.6亿元,总投资23亿元,其中外资2500万美元。征地企业数73户,其中投产企业43户,开工在建的20户,未开工的10户。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实现14亿元。

园区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为代表,已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电气设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

2、山西医药工业园

山西医药工业园是全省50个特色园之一,经过四年的倾力建设,山西医药工业园已具相当规模,园区道路、供热、供水、排污、电力、通讯设施齐备,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运转高效。目前已有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山西广生制药公司等15家医药保健品企业(项目)入驻,项目计划总投资近11亿元,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科工贸总收入46亿元,年利税约12亿元。截止目前,入园的15个项目中已建成项目8项,在建项目7 项,已完成投资4.9亿元。2005年已投入运营的企业完成产值1.85亿元,占开发区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4.3%。这批企业中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有3家,国家和省级推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9项;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有2家,显示出整体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已经成为展示山西现代医药产业形象的窗口和山西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

3、介休安泰工业园区

安泰工业园是我市确定的5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山西省环保局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园区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提高效益为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安泰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现有产业有洗煤、焦化、烧结、冶炼、炼钢、煤气发电和矸石发电、水泥等。

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投资总额40亿元,目前在建的项目有220万吨机焦,200万吨

特钢及配套的2×25MW发电项目,目前已达到110万吨大机焦生产能力,配套的2×25MW发电项目预计年内投产。200万吨特钢项目已形成1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2005年实现产值40亿元,标志着一个新型钢铁企业在我市崛起。

4、中煤九鑫灵石工业园

以200万吨机焦项目为龙头,规划形成30万吨甲醇、20万吨焦油加工和3万吨金属镁的生产能力。总投资42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6.5亿元,形成100万吨大机焦生产能力。

5、榆社化工园

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信、平整土地“四通一平”。入园企业3户,即榆社化工公司、广生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榆社塑料编织制品厂。目前园区生产能力达到碳铵18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烧碱18万吨、医用PVC生产能力1000吨。年发电装机容量达8.9万KW。2005年实现产值15亿元。

6、平遥工业新区

平遥县工业新区为保护平遥古城,对平遥古城内及周边工业企业实施搬迁,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优化投资环境,提供工业企业发展的平台,区内规划“一纵四横”的主次干路,已实现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场地平整等“六通一平”。目前,已有九户企业入区建设。完成总投资2亿元,预计项目投产达效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8亿元,新增利润8000万元,完成税金5000万元,解决就业5000人。

7、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

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区立足现有企业集中区域和环境条件相对宽松区域,结合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促进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集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祁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区内现有企业49户,其中玻璃器皿生产企业3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年生产能力

6.2万吨,年销售3.8亿元,年上缴税金2700万元,占全县玻璃器皿产业总产值的38%;占全县玻璃器皿产业上交税金的41%;直接创汇2800万美元;从业人员1.8万余人。

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5000多种产品。产品销售主要以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正在开发之中,98%以上的产品畅销五大州88个国家和地区。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把服务、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快工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提高我市经济总量、实现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的希望所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就是要实施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企业间的合作与渗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约化经营的良好格局,通过园区的快速发展,达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受历史条件和技术装备的限制,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多,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为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通过统一规划道路、供电、供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三废”的集中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硬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软环境的吸引力,形成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使我市工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推进工业经济国际化。

三、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处在初创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实施工业园发展战略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部门对推进工业园发展的合力需进一步强化。

二是合理解决工业园发展用地是我市工业园发展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

三是部分工业园规划滞后,对工业园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指导。

四是部分工业园产业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上下游产品分工和协作配套未形成产业链。

四、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的原则

一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调整工业布局紧密结合。根据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结合各县(市、区)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的实际,认真规划工业布局,打破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线,以建设专业特色工业园为带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优化工业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入园建设。国债、省市县重点调产项目优先安排入园。特别要选择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项目入园。

三是工业园区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结合。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硬环境的承栽能力和软环境的吸引力,形成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使我市工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推进工业经济国际化。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园区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建设规划,既要顾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紧密结合。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要实行道路、供电、供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发挥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工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五、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行业集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循环经济的要求,各县(区、市)都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市级重点规划建设最具特色的五大工业园。

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3—5年时间完成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使我市工业园区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总体要求,五大示范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占晋中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

六、各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1、榆次工业园

按照把榆次工业园区建成“山西最好、全国较好”的总体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大项目引进速度和建设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抓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档次,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

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产品档次高,产品关联度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到“十一五”末,计划建成总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20个,总投资500——10000万元项目180个,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出口总额3亿美元。

2、山西医药工业园

继续坚持以创造优良投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配套优惠投资政策为宗旨,发挥医药特色产业聚集优势,在产业链塑造、中介体系培育等方面进行规划,着力引导医药物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使园区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十一五”期末,力求完成园区一期工程的建设开发,和驻企业达到 20家以上,培养2——3家上市企业,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科工贸总收入25亿元以上,年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成为全省医药企业聚集发展的示范工程、集群化特色经济示范园区和现代化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

3、介休安泰工业园区

结合山西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振兴经济的思路,以及晋中市“8553”工业项目三年推进计划,充分发挥安泰作为三大龙头焦化企业的优势和示范作用,联合外部周边优势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宝贵的煤炭资源,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成熟清洁的转化工艺、有利于生态恢复的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和加速本集团本地区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把安泰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立足当地机焦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焦油资源和粗苯资源,吸引和联合外部企业共同在园区内开发生产煤炭深加工产品,如焦炉气制甲醇,甲醇制二甲醚、醋酸,焦油精制,粗苯精制等煤化工产品。

用3~5年时间,把安泰工业园区建成山西省年产值300亿元的大集团大公司,并使本园区内各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清洁生产指标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08年,通过合作方式,在工业园区建成全国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

工业废水实现串用、回用和梯级利用,达到零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园区通过走循环经济之路,将形成年产250万吨机焦、170万吨生铁、200万吨特钢、12万吨焦油、3.5万吨粗苯、2.4万吨硫铵、11亿度电、3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10亿元左右。

4、灵石中煤九鑫工业园

以200万吨大机焦建设为龙头,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形成2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电石、6万吨甲醛、3万吨1,4—丁二醇、3万吨金属镁的生产能力。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集中洗煤、配煤,集中煤焦油加工和煤气综合利用。

5、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

园区抓住规模扩张、布局优化、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产业配套、政府服务等重要环节,打造全国一流的玻璃器皿工业区。

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工业区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促进入区企业规模扩张,上档升级,通过技术、资金的集中投入,吸引一大批大项目,大企业入区建设,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种类齐全,档次高,规模大,环保型的工业区。到2010年,新建60户企业,使入区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培养玻璃器皿骨干企业58户,从业人员达到46000人,工业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税金突破5亿元。建成可持续、协调、平衡发展的新型工业示范区。

6、榆社工业园

榆社化工园以榆社化工股份公司为龙头企业,抓住我市大力发展煤化工及乙炔化工的大

好契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规划建设 80万吨烧碱、聚氯乙烯,配套建设200万吨煤矿、重组华能电厂2×10万KW发电机组、100万吨水泥熟料、100万吨电石、5万吨PVC型材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100万吨烧碱、聚氯乙烯,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七、主要措施

1、科学合理规划,提高工业园区档次品位

规划是龙头、是关键、是基础。规划决定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要围绕产业布局的合理、污染的防治、环境的优化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宏观指导,一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要与城市化相衔接。把工业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到一次规划、严格实施、逐步到位,同时城市总体规划也要体现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的要求。二是要抓好工业园区内的规划布局。园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治污等要有专项规划。三是要严把项目准入,提高入园项目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具有投机性质的资本进行圈地炒作,坚决杜绝没有项目支撑的空壳工业园。四是要按照“绿色大运”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生命线。各园区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扩张,力求以园引资,以资建园,制定行之有效的引资奖励办法,重奖园区引资有功人员。要制定出更加优惠的入园政策,提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入园服务,一流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

3、创优环境,合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 篇5

发展战略

1个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个层级——形成“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层级 13个产业——重点推进13个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产业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优化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成都将以产业为纽带,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通过构建市、县、镇三级工业布局体系,形成“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格局。

市级层面

成都高新区:将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成都经开区:将统筹规划77平方公里区域,分步实施拓区,并以经开区为核心,推动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和金堂县“一区四园”一体发展,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区;

天府新区直管区:将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联动双流县、新津县等连片发展,打造工业总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

区(市)县层面

指导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城一体规划,完善园区和镇(乡)工业点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乡镇层面

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选择10-15个乡镇先行试点发展工业,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用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手工等传统特色产业

重点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将以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核心,按照现代电子制造业、高端软件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3个方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居等11个产业集群。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明确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穿戴式产品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电视、电脑、手机三屏互动终端产品。

汽车产业——在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充分释放产能的同时,将大力引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整车企业及新车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到

2017年,力争乘用车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整车平均单车价值提高到13万元以上。

航空航天产业——飞机整车制造成重点发展方向,通过研制生产销售喷气公务机,建立喷气公务机研发、制造、总装、销售、服务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以中高端无人机为重点满足军民和外贸等各方需求的产品体系,着重发展多个型号无人机,带动无人机产品系列的发展。

喷气公务机整机组装与研制——将联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国外知名喷气公务机制造商合作,开展喷气公务机组装,逐步过渡到结构大部件和系统制造;联合中航工业与国外合作商共同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喷气公务机,开展公务机研发、设计、制造、总装、试飞、取证、交付和服务。

四川大学非公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济琛教授:毫无疑问,13个产业中,大多数是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规划,将促使整个成都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民营经济的机会最大,这13个领域,是民营经济的新方向。

绿色有机产业园区发展初步规划 篇6

1.绿色产业园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利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聚集园区。

2.绿色产业链

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与自然、与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产业园区规划

根据具体规划的绿色产业,因地制宜的进行园区空间规划,同时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跟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自成一个绿色有机整体,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绿色产业规划是对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和谐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出未来整套行动实施方案。

4.发展绿色产业园区的理由

一是非再生资源匮乏,发展绿色产业势在必行;二是消费者绿色意识增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政府给予绿色企业政策支持和资金优惠;四是机构和私募基金对绿色产业投资兴趣浓厚;五是经济全球化,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绿色浪潮”冲击,促使本国产业转型。

5.发展绿色产业园面临的问题

一是未确立主导产业。产业园区存在各种类型企业,主次产业分类不明晰;二是未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和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缺少对长远规划的考虑。三是绿色产业概念模糊。政府和企业对于绿色产业界定不清,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四是园区企业实力和知名度偏弱。企业实力不强和知名度不高,影响园区招商引资。

园区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关联发展原则

围绕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和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2.成链发展原则

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集聚发展原则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扩大规模经济范围和经济效益,打造特色产业和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园区产业竞争力。

4.集约发展原则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7

“十一五”期间, 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 产量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国水泥产量18.8亿吨, 是2005年的1.7倍, 年均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 100亿元, 利润总额650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22%和58%。

(二)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为12.6亿吨, 是2005年的2.6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占总产能的81%, 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日产4 000吨及以上熟料的产能占57%。五年淘汰落后产能3.4亿吨。2010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中, 中部地区占25%, 西部地区占56%, 中西部布局进一步优化。

(三)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大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熟料产量过千万吨的水泥企业有22家, 合计产量5.4亿吨, 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5.8%, 其中有2家产量超过1亿吨。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4.7亿吨, 占水泥总产量的25.3%, 较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四)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通过淘汰落后, 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水泥助磨剂、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 2010年每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千克标准煤, 比2005年下降12%。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55%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装置。建成一批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各类固体废弃物 (以下简称协同处置) 示范工程。

(五) 技术进步加快

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高效篦冷机、窑尾斗提机等关键设备取得重大突破。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辊压机粉磨系统、变频调速系统、袋式除尘、水泥助磨剂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协同处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六) 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了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国产化。水泥大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 广泛参与海外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 带动了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批量出口。2010年我国水泥工程建设占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

但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水泥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发展滞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二是落后产能规模仍然较大,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部分地区重复建设, 产能严重过剩。四是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薄弱,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仍待提高。五是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0年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二、发展环境

(一) 环境分析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水泥工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拉动内需, 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水利、农业及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水泥需求继续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防灾减灾意识增强, 对水泥、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在质量、品种、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应对气候变化, 迫切需要水泥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二) 需求预测

“十二五”期间,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国内市场对水泥总量需求将由高速增长逐步转为平稳增长, 增速明显趋缓。但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发展加快。预测水泥年均增长3%~4%, 2015年国内水泥需求量为22亿吨左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水泥工业发展方式, 立足国内需求, 严格控制产能扩张, 以调整结构为重点,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开发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促进水泥工业转型升级。

(二) 基本原则

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水泥工业产能过快增长, 把调整水泥工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加快推进联合重组, 调整产品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协同处置, 加大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力度, 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 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 创新水泥行业经营模式,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实现创新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合理布局,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促进有序发展。

(三) 主要目标

到2015年,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 协同处置取得明显进展, 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 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

备注:[]内为五年累计数;*为2010年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

(一) 推进绿色发展

1. 加强资源保护

加强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保护。鼓励水泥企业拥有自备矿山, 稳定矿产资源保障, 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低品位矿和尾矿利用水平。实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2. 推进节能减排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推行清洁生产, 降低综合能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着力减少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建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严格控制粉尘排放, 推广减排降噪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

3. 推动延寿减量

加快提升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的综合性能, 延长安全使用寿命。鼓励使用高性能、高标号混凝土, 减少普通水泥使用量, 力争2015年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达到50%以上。逐步增加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白水泥、抗盐卤水泥、油井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 满足重点工程建设的特殊需求。

4. 发展循环经济

继续推进矿渣、粉煤灰、钢渣、电石渣、煤矸石、脱硫石膏、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选择大中型城市周边已有水泥生产线, 建设协同处置示范项目, 并逐步推广普及和应用。推广应用水泥窑尾气生产轻质碳酸钙、养殖藻类减排二氧化碳并再生能源等技术。

(二) 调整优化结构

1. 延伸产业链

支持优势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 优化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要素配置, 着力做强以水泥熟料为龙头的主业, 加快拓展骨料市场, 重点发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统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服务、商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延伸产业链, 做大相关多元产业。

2. 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 大力整合中小水泥企业和水泥粉磨站, 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物流贸易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2015年末, 力争水泥企业户数比2010年减少三分之一。

3. 优化区域布局

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和抑制产能过剩为目标, 严格控制水泥熟料产能增长, 统筹资源、能源、环境、交通和市场等要素, 着力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布局熟料生产基地。支持大型熟料生产企业, 在有混合材来源的消费集中地区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线。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超过900千克的省份, 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 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 着重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不足900千克的省份, 结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 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

(三) 推进技术进步

1. 加快自主创新

围绕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协同处置、绿色发展等行业共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问题,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研发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窑炉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支持专业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行业研究中心, 提高水泥工业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水泥产品销售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检测、咨询、培训、投融资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2. 完善标准规范

以重大工程应用为依托,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 制修订与水泥质量安全、重大工程用水泥基材料、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标准规范。

3. 推进两化融合

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水泥工业, 提高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市场反应能力、自动控制水平。制订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 建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物流系统, 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五、重点工程

(一) 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开展协同处置, 利用水泥窑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压力, 减少土地占用, 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 加快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主要内容:在若干座大中型城市周边, 依托并适应性改造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 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 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二) 淘汰落后工程

工程目标:完成2.5亿吨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到2015年, 基本淘汰落后产能。

主要内容:依据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加快淘汰窑径3米以下的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 (生产高铝水泥的除外) 、水泥湿法窑生产线 (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的除外) , 以及无稳定熟料来源、单位产品能耗高、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粉磨站。2012年底, 东部地区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任务, 2015年, 中西部地区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任务。

(三) 节能减排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节能减排, 力争2015年行业平均节能减排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建立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提升能效水平, 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梯度利用。开展能效对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 提高综合节能水平。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 重点推进氮氧化物治理, 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要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对已建成的日产4 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 应尽快实施烟气脱硝改造。

六、保障措施

(一) 强化规划指导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遵循本地区功能区划定位, 加强与相邻地区及相关规划的衔接, 按照本规划要求, 制定和调整本地区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并报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备案。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 按规划要求审核水泥投资项目, 促进本地区水泥工业平稳有序发展。

(二) 严格行业准入

严格执行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法规, 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新增扩能项目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 适度有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 加强质量监管

规范水泥及原辅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强化过程管理, 监控生产过程质量。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加强生产质量监管, 监督执行《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 未获得水泥企业化验室合格证的, 不得申请办理水泥生产许可证。

(四) 加大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协同处置项目在布局、准入、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五) 加强行业管理

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篇8

BGA:请评价一下《规划》发布的重要意义?

陈少军:这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因为是第一个,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将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该规划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规划》发布也具有一定的宣示作用,体现了国家在新时期对航空工业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的决心。

航空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军民高度融合,必须军民并重,军民协调发展。目前,全球航空工业的军民比例大致为3:7(按销售额计算),民用部分占主导地位。而我国航空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然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仍以军用为主,民用比例很低,偏离了产业发展规律,制约了航空工业自身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发布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领、指导未来发展,体现了对航空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

此外,发布《规划》,除了能够加快发展航空工业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也有着重要的积极贡献。航空工业是典型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能够带动众多相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进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规划》的发布,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实和配合,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BGA:对于《规划》中提到的我国民机工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形势,您个人如何评价?

陈少军:现在是未来的起点,现状是规划未来的基础。因此对现状的正确认识显得非常重要。客观认识自身历来都有困难,就像我们个人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一样,业内外对于航空工业的现状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现在的技术水平、产业发展水平或阶段、以及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等,意见不一致。

此次《规划》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保持了冷静,做到了客观。在充分肯定多年发展成绩的同时,《规划》并不回避和掩饰差距,指出了航空产品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少;适航能力不足;存在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等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等。《规划》判断我国的航空工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关于发展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国际民机市场的巨大需求,二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将民用航空工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等。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加快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民高度关注、寄以厚望的热情也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规划》对在技术、市场、适航、国际合作等方面临的困难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挑战和发展压力给予了高度警示。我个人认为《规划》的判断和叙述非常到位,是在深入分析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准确凝练。

BGA:此次《规划》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陈少军:我个人觉得,亮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航空工业的定位。此次规划,对于航空工业的定位进行了战略性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航空工业确定为国防工业,主要任务是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样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更加突出了航空工业的高技术产业特征和国防军事工业特性,也突出了航空工业的国民经济属性、科技创新属性和社会发展属性,有利于军民结合,有利于保证航空工业的协调发展。

其次,《规划》未局限于民用航空工业本身,涉及的范围有所扩展。本次《规划》定位于中长期,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规划。《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民用航空装备、能力建设、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和政策措施等重大方面,也包括教育、人才队伍、科研、适航以及通用航空等与航空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规划》面向全国,有利于引导和调动各有关方面发展航空工业的积极性。

第三,《规划》特别关注了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的发展。从行业管理来看,通用飞机属于航空制造业,通用航空属于航空服务业。规划从增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改善工农业生产、科技研究和执法护法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通用航空的迫切需求等方面,对通用飞机、直升机、公务机、产业链等进行了全面规划。针对我国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发展滞后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坚持发展通用飞机与发展通用航空相结合”的发展原则,鼓励航空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通用飞机产业链。鼓励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研发、生产通用飞机,从事通用航空运营。

第四,提出了坚持开放发展的方针。一是充分利用全国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航空工业。二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全面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针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航空技术封锁的现状,《规划》提出在扩大合作规模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BGA:请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国产民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情况?我国民机产业的收入情况?陈少军:目前,我国国产民机产品还比较少,市场竞争力有限,占有率不高。举例来说,干支线运输飞机我国年引进量已超过200架,几乎全部进口,国产飞机只有新舟60占有少量。再比如通用飞机,我国现有机队1000多架,其中国产机型不足4成。此外,民用直升机我国保有量约250架左右,其中国产机型只有几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机产品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2013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统计年鉴》,目前我国民机产业的年销售收入约为200亿元,其中民机产品销售收入只占不到20%。BGA:《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以上目标有否把握?陈少军:《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的几个市场目标数据,是经过了细致的估算,征求各方的意见,并充分研讨后慎重提出的,实现该目标应该有足够的把握。到2020年还有8年的时间,要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基数还比较小(200亿元),新研制的干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直升机将会在规划期内开始交付用户,增长空间较大,所以这样的增长率是比较科学的。

nlc202309022126

关于5%这个指标的理解。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我国民航当年引进干线飞机的数量应该不会超过400架,即在200~400架之间,其5%也就是十几架的规模,不算大。国产干线飞机C919目前正在研制,计划在2016年后交付用户,这样的市场销售目标还是比较客观的。C919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民航干线飞机,其面临的市场门槛很高,我们也不能给它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求。

当然,实现《规划》中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今后的实施中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全力以赴去实现。

BGA:《规划》中多处提到要发展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您如何解读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在此次规划中的地位?

陈少军:本次《规划》对发展通用飞机、通用航空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任务、重大工程和计划等多处写到通用飞机和通用航空,占了较大篇幅,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突出了其重要地位。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和判断。

第一,通用航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通用飞机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得通用航空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工农业生产、旅游、社会事务等相关领域对通用航空呈现出强烈的需求。目前,我国也正在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随着发展环境的明显改善,我国通用航空将很快迎来大发展。

第二,通用航空的发展将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快速进步,并促进发展方式的升级。通用航空的发展将能显著提高农林业、人工影响天气、电力巡线、地质探矿、国土普查、短途客货邮运输等领域的作业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改善警务执法、医疗救护、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的手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社会效益显著。

第三,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是民航业的两翼,同样运输飞机和通用飞机(含直升机)也是民机制造业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航空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其通用飞机的研制也同样强大,同样受到重视。如果国产通用飞机不能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市场将面临国外通用飞机大举进入的局面,从而导致国产通用飞机产业沦为旁观者以至于退出。这是我们大家担心的,也是最怕看到的情况。毕竟我国通用飞机产业目前的能力水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通用航空市场需求,更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得到空前的高度重视。

第四,通用航空是培育航空人才的重要渠道。在美国,约60%运输航空的飞行员来自通用航空的培养,此外,通用航空还培养了大批飞机维修、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无论民机制造业,还是航空运营服务业,都呈现人才短缺的局面,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将有利于我国航空业人才的培养,缓解人才短缺的现状。

最后一点,由于通用航空产业具有相对较好的普及性,因此它也是普及航空文化、培植航空基因的良好渠道。

上一篇:读《刻意学习》有感下一篇:送给老婆的新年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