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2024-05-28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共7篇)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1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能源种类分布的影响, 煤炭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一次能源消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依然保持着50%以上的占有率。发展煤炭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然而, 随着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 各种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未来的煤炭工业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煤炭工业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煤炭产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众所周知, 以往煤炭工业呈现“点多、面广、量小”的特点, 人们甚至曾经一度专以“小煤矿”、“黑煤窑”等名词来形容煤炭工业, 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煤炭行业也在努力改变着自身的产业结构。进入“十一五”以来, 我国本着建“大基地、大集团、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思路, 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升级改造。以我国的产煤大省山西为例, 始于2009年的煤炭资源整合, 将山西省的煤矿数量由当时的2600多座降到了现在的1000座左右, 煤矿虽减少了, 但煤炭产量却一直稳中有增。山西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就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随后, 陕西、内蒙古、河南等省份也相继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到2012年底, 全国煤矿总数已降低到1.4万个, 其中小型矿井所占的比例下降到了17%;形成了7家亿吨级煤炭企业, 52家千万吨级煤炭企业, 年产120万吨以上的矿井达到743处;全国煤炭年产量增加到了36.5亿吨。

(2) 煤炭工业相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煤炭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其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 使得众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及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围绕着煤炭产品全寿命周期, 逐步形成了“采”、“用”、“治”的技术创新体系。“采”———煤炭开采逐步向“规模大型化、开采集中化、设备先进化、工艺连续化”等方向发展, 特别是大型设备实现国产化后, 使得我国煤炭企业能够自主布置千万吨级的工作面。“用”———改变传统煤炭直接燃烧的使用方式, 以煤变油、煤制气、煤液化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公关项目取得突破并投入实际生产, 从而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治”———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瓦斯这种有害气体变废为宝, 2012年全国煤矿瓦斯抽采量141亿立方米, 利用量58亿立方米;另外, 在煤矿地下水治理、地表沉降区土壤修复等技术方面也有所进展。

(3) 煤矿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安全机制建设成绩明显。我国地域宽广,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各地地形地貌的差异化导致了煤炭赋存地质条件的不同。总的来说, 我国煤炭开采条件相对较为复杂, 这成为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历届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注重煤矿安全, 在政府一贯的高压态势下, 煤矿企业从体制、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煤矿安全,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持续不断安全投入, 为煤矿的安全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12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1384人, 而仅仅在4年前这个数字还高达3120人;同样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也从2008年的1.18下降到了2012年的0.347。两项煤矿安全最重要的指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明显的变化, 不得不说是近年来煤矿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的一个事实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1) 转变发展方式及调整产业结构依然步履维艰。受制于煤炭赋存地质条件的影响, 目前全国无法实现大规模集中化开采的小型矿井依然有一万座之多;煤炭企业摆脱单一依靠煤炭产业的困难较大, 综合多元发展依然需要逐步探索;煤化工等新型产业在技术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后续发展还受到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制约。

(2) 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有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只片面追求煤炭开采带来的经济效益, 从而忽视了资源开发要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并未在主观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煤炭产能过剩, 和市场需求脱节。从中长远来看, 煤炭之于我国经济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但就目前来看, 由于经济下滑, 造成煤炭需求下降;加之, 前几年煤炭工业所经历的一波爆发式的发展, 产能突飞猛进。供求关系失衡, 造成了现在煤炭库存高、价格低的局面, 这种局面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三、未来良性发展的思考

(1) 加速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健康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主体作用,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加强煤矿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 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支持煤炭企业多元综合发展, 推广煤电一体、煤焦一体、煤炭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 改变传统煤炭企业依靠单一产品的格局, 形成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产业链, 从而提高煤炭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

(2) 紧跟市场步伐, 努力实现产销同步。综合考虑煤炭产能、地域分布、市场需求、产业布局等方面, 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进展, 逐步形成“以需定产、供需平衡、价格平稳”的产销体系。提高我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的保障能力, 从而使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巩固。

(3) 推行绿色开采, 建设生态矿山。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可以缓解环境压力的相关技术, 力争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快生态矿井的建设步伐, 使以往煤炭企业“脏、乱、差”的形象向绿色矿山、美丽矿山过度。努力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4) 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把科技创新摆在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加大科技投入, 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与煤炭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深化合作框架, 从人才输送、科研项目攻关、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多方位合作, 逐步提高煤炭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

(5) 继续强化煤矿安全,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十二字方针, 强化企业的自主安全意识, 真正能够从主观上做到将安全摆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 特别一线职工, 安全教育制度要融入到职工的日常生活中, 形成常态化管理, 从根本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综上所述, 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煤炭工业发展所形成的惯性思维,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 资金有保障, 经济效益好, 环境污染少, 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使得我国煤炭工业在未来能够真正步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就我国煤炭工业的现状加以概述, 并就未来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提出笔者个人的一点简单思考。

关键词:中国,煤炭工业,现状,问题,良性发展,思考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2

一、以企业改制为中心,实施分类指导战略 煤炭企业,按经营效果以及今后发展情况可划分为三类: 1.煤炭生产加工企业.它们具有一定的规模、内部产品结构合理、外部生存条件良好、负债结构合理、企业效益好,有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这一类企业,应把内部原有的.二级附属企业按“三条线”的原则进行剥离,以生产加工这条线为核心层;把生活服务线和一三产业作为剥离层.包装分离后,核心层按照股份制公司的运行机制规范上市,走强者更强的道路.

作 者:王占庆  作者单位: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公司设计院 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 “”(6) 分类号:F2 关键词: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3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取得积极成效

《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把握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及时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煤炭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行业管理机构得到加强

国务院充实完善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职能,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煤炭行业管理机制更趋协调。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和39%。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建立健全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管理职能逐步理顺,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部分省区市还充实了地、县级煤炭管理机构。

(二)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大

划定和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加强了矿区管理。煤炭行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完善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管理制度,规范了煤炭规划与矿业权设置程序。中央和地方启动了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了矿产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制定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规范煤炭建设项目管理,促进煤炭、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在山西等8省区开展了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产煤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还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遏制了部分地区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

(三)煤炭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编制和实施了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有序建设现代化煤矿,大中型煤矿产量比重提升,一批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快速形成。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和商品煤销量都突破了23亿吨。内蒙古、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煤炭供应格局发生新变化,产需衔接更加协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各地方、各部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了煤矿企业,明确到了班队,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2006年共安排煤矿安全改造项目536个,总投资135亿元,原中央财政82个国有重点煤矿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9亿元,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瓦斯治理7项措施和煤层气抽采利用政策,国家支持了10个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和8个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瓦斯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了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制度,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逐步改善。2006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92人,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27.4%。

(五)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为煤炭行业的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加大。

(六)体制机制建设步伐加快

矿产资源的市场化、煤炭成本的完全化等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不断推进,北京、辽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市采取多项措施,接管企业承担的学校、医院、公安等职能,煤炭企业负担逐步减轻。各省区政府相继制定了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各类煤矿积极参加。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部分煤矿已开始试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煤炭企业接续发展和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矿区环境和矿工生活得到改善。《煤炭法》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两年来的实践,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按煤炭工业发展规律办事。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煤炭工业与其他行业、煤炭工业与区域经济、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第二,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组建大集团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社会职能为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必须坚持科教兴煤。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四,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的格局,积极发展与煤炭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推进小型煤矿联合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第五,必须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第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一是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科技水平提高;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整体素质的增强。

在煤炭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单位重视不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有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少数地方落实不力,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较计划进度仍有差距,亟待加快推进。四是部门协作的潜力仍没得到充分挖掘。五是煤炭企业税费制度尚待完善,分离企业办社会难度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做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和环境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继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上下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格局。

(二)求真务实,创新思路

只有把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实际能力,才能解决好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中的实际问题,也才能通过科技进步、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要联系实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明确落实《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新途径、新举措。

(三)突出重点、强化安全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有利于发展,发展必须安全。要继续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方位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大煤矿安全投入,重点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促进煤炭产业和安全生产的协调发展。

(四)抓住契机,整体推进

当前,节能减排是全国工作重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2%上升到50%,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43%上升到70%,矿井水利用率由44%上升到70%。这些都是硬指标,必须完成。各地要按照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明确责任,把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产业稳定发展。

(五)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明确责任义务,改进方式方法,整合各方力量,提高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效性。《若干意见》分解的40项任务中,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抓紧贯彻,务必早见实效;尚未完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进度,争取按时保质完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尽快使《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4

中蒙两国是友好近邻,具有传统友好关系,是得天独厚的合作伙伴。新形势下,两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的优势更加突出,发展互为重要机遇的大趋势日益凸显,进一步加强合作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蒙古煤炭行业发展迅速,在蒙古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蒙合作来说,煤炭开发合作和煤炭贸易已成为最能体现双方经济互补优势,最具现实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在处理煤炭等矿产资源类产品进口问题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蒙古国人民的感情,照顾蒙方感受,不强加于人,对蒙古国政府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政策法律要充分理解。在煤炭开发以及相关运输通道规划、建设等具体事务上,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 本着与蒙方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高度重视蒙方利益和关切,坚持友好协商处理各种问题。

站在促进中蒙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看待中蒙煤炭贸易合作

随着形势的发展,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监管,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抑制短期投机行为,引导企业按照世贸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规范经营。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监管与导向作用,加强煤炭进口质量的宏观调控和煤炭进口企业的行为规范,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逐步淘汰“皮包”公司和单纯“倒煤”公司,抑制煤价上升的各种跟风、炒作因素,营造公平贸易秩序,积极创建公平共赢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以“神华”、“中铝”等央企、国企为龙头,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入股形式组建大集团式的进口物流公司,有效整合各公司自行管理的运输车辆、物流能力和终端客户资源,把煤炭进口市场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投资、控股、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获得外围市场煤炭资源,鼓励国内煤企参与国际合作,与蒙古国生产、运输企业组成国际物流公司,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为国内市场需求提供稳定可靠的货源。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建设煤炭深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以高科技投入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口岸建设不能以污染换发展, 要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边境城镇。

减少不合理收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甘其毛都口岸和策克口岸建设初期, 煤炭贸易企业在支援地方口岸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是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地方政府要减少一些不合理收费,扶持企业度过这段困难时期。例如,在甘其毛都口岸地方政府每吨煤 收费高达54.48元,是策克口岸的4.8倍,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层层收费,垄断性仓储场所收取高额费用,加之蒙古国政府收取的高额劳务签证费用、跨境运输费用、中介代理费用,企业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建议在通过政府、协会向蒙方提出交涉降低不合理收费问题的同时,中方地方政府也要减少一些收费,避免杀鸡取卵,以求长远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逐步规范煤炭进口行业秩序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一)煤炭生产。“十二五”末,全国煤炭生产能力41 亿吨/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 亿吨左右。

(二)煤矿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规模7.4 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 亿吨/年。

(三)企业发展。“十二五”末,形成10 个亿吨级、10 个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四)技术进步。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五)安全生产。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 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二、生产开发布局

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总要求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即:东部(含东北)控制开发强度,维持现有供应能力。中部放缓开发增速,保障稳定供应。西部开发潜力大,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 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 万吨/年以上。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 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停止新建3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 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

(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

(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6

一、积极协调,协助政府做好煤炭产销衔接

一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开展了全国煤炭供需趋势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对未来煤炭供需趋势进行预测。2002年11月提出了《加强结构调整,解决煤炭未来缺口的研究》报告,做出了2005年前后煤炭供需可能出现缺口的判断,向有关部门提出加快新井建设步伐增加煤炭产能和设立煤炭勘探开发基金的建议。2003年初,国务院做出了"支持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的大型煤炭骨干企业"的战略决策,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在协助政府开好历年煤炭订货会的基础上,抓紧研究煤炭订货方式改革,提出了《煤炭交易规则》(草案),探索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政府有关部门要求,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重点订货合同,切实加强煤质管理,坚持诚信,维护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参加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经济运行季度例会,加强与相关行业联系,及时沟通产销信息。

三是2004年5、6月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了6个调查组分赴16个省区57家企业和煤炭管理部门,对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7月召开了全国煤炭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四是200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领导先后三次参加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了我们对煤炭经济运行趋势的判断,详细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煤炭生产能力提高;完善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为煤炭行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环境,实现煤炭工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12条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审时度势,适时提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是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发展战略》《2020年能源发展战略及“十一五”重点》、《煤炭工业2004—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五个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是提出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全面推进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指导行业,引导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2003年12月,我们召开了全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会议。会议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进行了认真回顾和总结,探讨和研究了新形势下,加快我国煤炭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表彰了煤炭行业先进集体和个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会前作出了“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要为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的重要批示。会议对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千方百计,为行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是积极反映煤炭企业税收负担过重问题。2001年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送了《关于降低煤炭企业税收负担的建议》。吴邦国同志先后两次做了重要批示。2003年6月,针对有关省区要求提高煤炭矿产资源费征收比例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近期不宜提高煤炭矿产资源费征收比例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高度重视。

二是积极参与全国政协“四矿”问题调查,重点反映了煤矿安全投入欠账问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已先后投入4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国有重点煤矿重大安全技术改造项目。2003年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又积极参与了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组织的调查组,在《建立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研究报告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认可。根据这些建议国家出台了《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建〔2004〕119号),2004年5月在全国煤矿实施,预计全国煤矿可增加提取煤矿安全费用100多亿元。为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2003年下半年,针对煤炭资源管理出现的“跑马圈地”,大型煤炭企业后备资源被抢先注册了探矿权和采矿权、稀缺煤种破坏十分严重等问题,向国务院领导做了专题反映,提出了建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建议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炭资源管理》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煤炭资源管理整治工作。

四是针对行业人才短缺、流失严重的问题,2002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教育部提出了实行“口单招”,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经教育部批准,2003年煤炭行业"对口单招"工作已经正式开始,为煤炭企业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五是针对资源枯竭煤矿退出难问题,向财政部提交了《建立煤矿退出援助基金》报告,提出了建立煤矿退出机制的途径和积累筹集资金的建议,得到财政部领导的认同;针对我国煤炭进出口现状,提出了《中国煤炭进出口战略》研究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六是针对煤炭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先后开展了《培育和发展煤炭企业集团》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研究,向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七条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肯定;培育和发展煤炭企业集团的建议,有关部门正在认真研究。

四、夯实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强了行业统计信息工作。2001年国家统计局授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负责行业统计工作。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着手建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门人才,研究和制定新的煤炭工业统计制度,建立了行业信息网络,加强了煤炭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200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质量考核评比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已连续10个月保持第一名。

二是积极开展了煤炭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到2003年底,共修改制定煤炭行业标准1146项,其中国标228项,行标918项。

三是针对煤炭行业人才短缺、职工素质低的实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抓好职工培训工作。在办好局矿长工商管理、煤炭主体专业知识和各类资格培训的基础上,依托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开通了煤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开办“工商管理”、“采煤工程”和“煤矿安全工程”等煤矿主体专业。目前已经有30家企业入网,近5000名学员在网上接受培训,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积极推行煤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国建立7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已累计有12万人参加了培训,其中有8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四是协助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研究制定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以及考核评审办法”。建立专门机构,加强了煤矿职业安全健康认证工作。

五、科技兴煤,提高行业生产力水平

一是推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展经验交流,加强国内外合作,稳步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涌现出一批以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千万吨级矿井。

二是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研制”、“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西部优势矿产资源勘探关键技术研究”的前期研究报告。

三是组织煤矿科技万里行活动。2004年4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组织的“煤炭科技万里行”活动,对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临汾地区开展了宣传活动。

四是定期召开煤炭科技大会,组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活动,推动了煤炭行业科技进步。

六、加强交流,提高协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一是组团出席世界能源或煤炭会议。由协会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出席了世界能源理事会第18次大会、国际煤炭研究委员会年会、第14届国际选煤会议等。

二是与国际组织、主要产煤及进口国家政府、学术性机构和社团广泛接触,积极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波兰、日本等国有关采矿协会、商会、能源开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良性发展煤炭工业 篇7

由于煤炭工业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增强核心竞争力, 结合湖南煤炭工业发展实际探索湖南煤炭工业持续发展问题, 事关省计民生。

一、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 湖南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

截至2008年底, 湖南煤炭资源保有储量31.81亿吨, 居全国第18位, 在南方缺煤省中仅次于贵州居第2位, 其中经济基础储量为19.56亿吨, 占61.5%;全省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12.89吨,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 开发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煤炭预测资源量为45.14亿吨, 其中可靠级预测资源量23.43亿吨, 可优先开展勘查的可靠级资源量为9.09亿吨。湖南煤炭资源特点是:煤炭储量不多, 且点多面广, 在全省104个县 (市) 中, 有84个县 (市) 有煤, 最大年产量为5500万吨, 其中97%为无烟煤。

(二) 湖南能源结构现状

一是煤炭在湖南能源消费结构占据主导地位。湖南的能源特点是典型的“缺煤少气无油”。近3年来, 湖南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平均占70.04%, 煤炭消耗处于湖南能源消耗的绝对主导地位, 尽管单位GDP耗煤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煤炭消费总量仍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长。二是能源生产总体上自给率不足。如2007年湖南原煤产量4852万吨, 但当年实际耗煤6600万吨, 调出1600万吨, 净调入3200万吨;2007年湖南购买外省电量较2006年增加35.5亿千瓦, 能源自给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 湖南煤炭供应能力情况

1、煤炭资源储备能力分析。从保有储量的供应分析, 全省生产、在建利用保有资源储量可开采17年, 可供规模开发的保有储量可开采5年, 保有资源对煤炭开发的保障程度很低。在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上, 湖南煤炭探明储量的采储比为1∶73, 与全国的1∶771相比, 高出10余倍, 开发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保有资源量不足, 勘探程度低, 开发强度大, 造成后备资源相当紧张。

2、矿井生产能力分析。目前, 湖南共有各类合法保留矿井1120处, 矿井生产能力约4800万吨/年。“十二五”期间, 将有14对国有矿井衰老报废, 年产量还将减少约182万吨。而由于资源枯竭而关闭, 乡镇煤矿平均每年将减少产量在300万吨左右。但通过几年来的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与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生产系统的完善, 湖南煤矿生产能力可维持在4500万吨-5000万吨左右。

二、湖南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开发秩序乱

资源浪费严重。2002年以来, 一些煤炭、电力、钢铁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湖南煤矿项目, 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 甚至出现拍卖国家规划区和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后备资源的现象, 严重扰乱的正常的煤炭开发秩序, 高峰时期湖南小煤窑高达2800余个, 而小煤窑的非正规生产作业方式, 攫取式的滥挖乱采, 直接导致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湖南煤炭的平均回采率只有35%, 远低于全国56%的平均水平, 对湖南本已稀薄紧缺的煤炭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二) 煤炭生产矿井小而分散, 生产集中度低

2008年湖南省煤炭产量5118万吨, 该年度按省政府“一揽子”方案关停计划, 仍存在1120家煤矿, 平均每矿产量仅有4.57万吨/年。煤矿点多面广, 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地方煤矿数量多, 在2006年以前全省缺乏一个能够真正担当起对全省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特大型煤炭集团, 市场的竞争过度严重影响了湖南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 煤矿安全条件差, 人员伤亡率高

2002年以来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百万吨死亡率已从2002年的4.94降到2007年的1.485, 但2007年湖南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6.83,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更高。

(四) 煤炭品种单一, 构成欠佳

湖南煤炭在保有资源中, 无烟煤占72%, 烟煤28%;预测资源量无烟煤占总量的83%, 烟煤17%。焦煤尤其是优质焦煤十分短缺。

(五) 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差, 地质构造复杂

湖南省面积21万平方公里。石炭、二叠纪及中生代含煤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其中含煤性较好, 系统地做过地质工作的只约占10%;湖南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 明显地受江南-雪峰隆起的控制与影响, 受地质构造复杂的制约, 未来煤炭资源开采将趋向于在推覆构造老地层下找煤。

(六) 煤矿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近十多年来湖南没有建成投产一对年产20万吨以上的矿井, 国有煤矿近十年没有投资新建一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井, 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骨干矿井少, 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十二五”期间, 将有14对国有矿井衰老报废, 年产量减少182万吨, 这将严重制约了湖南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

三、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当前煤炭工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形势。湖南煤炭工业的发展要站在全省整体利益的角度, 兼顾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影响力, 从多角度寻找对策。

(一) 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控制

煤炭工业的发展事关湖南省计民生, 资源控制事关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 对湖南而言, 控制煤炭资源意义重大。首先要加快推进省内煤炭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政策导向, 进一步依法整合兼并省内中小型煤炭企业, 大力推行“国进民退”战侵。其次要以贵州、新疆为基点, 在云贵高原与西北地区打造湖南煤炭产业基地。贵州是南方最大的煤炭产地, 与湖南相邻, 两省间运力通畅, 要通过协调, 支持鼓励省属煤炭企业在贵州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新疆, 打造西北能源基地。运作好2008年湖南启动的“打造西北能源基地、构建能源保障平台”战略, 加大在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的煤炭勘探与矿区规划工作。

(二) 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本运作

湖南煤炭工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做大做强”。作为竞争性行业的煤炭工业, 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逐步减少, 加大资源储备, 加快新井建设, 发展相关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依靠资本运作来推动煤矿的建设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1、优化企业结构, 打造煤炭上市公司。煤炭企业改制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建设资金, 同时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国内主要的煤炭企业集团均选择上市作为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湖南来说, 以省属特大型企业湘煤集团为龙头, 组建煤炭股份公司上市, 借力资本市场, 建立融资平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发展资金的必由之路。

2、打造重点非煤产业, 形成上市公司集群。湖南煤炭工业杂上百年的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为煤炭生产配套的建材、煤矿机械制造、建筑施工、设计评估、洗煤等产业链, 一度占据湖南煤炭工业产值的40%以上。这些非煤产业的做大做强也是湖南煤炭发展的重要环节, 要按照“有限多元”、“扶强去弱”的方针, 进一步加强整合优化, 改善经营管理思路、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若干非煤产业公司的上市, 为非煤产业的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3、多渠道融资手段结合使用, 实现资本运作良性循环。湖南省属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状况理想, 积极开展项目融资、内部股改、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三) 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是现实存在的。煤炭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是关键。一是要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划。建立能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级进程之中。二是积极实施环境政策制度, 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生态环境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不仅需要宏观规划、决策的支持, 还需要配以相应的经济手段, 建立环境成本的税收制度, 形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和制度。三是严格执法, 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根据国家已经颁发的《资源法》、《煤炭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向产业调整、区域开发、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宏观领域扩展, 煤炭开采必须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原则进行, 对开采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乱挖滥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

(四) 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煤炭工业长期给人一种“黑、粗、笨、脏”的形象, 这是由于传统的煤炭开采、加工运输、转换、利用过程中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低所致。对湖南来说, 煤炭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大力推行技术创新,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首先应大力推进“科教兴煤”, 增强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应以企业为主体, 进行产学研结合, 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支撑技术,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加快知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要注重使用高科技的煤炭开采设备, 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 减少安全隐患, 减少开采中的浪费。大力推行煤矿生产机械化、集约化及现有矿井生产系统的技术改造, 优化生产布局。

(五) 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与保护

实现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好并利用好有限的煤炭资源。一是要加大煤矿整合力度, 保护资源, 实现集中开采。通过加大整顿力度, 实现产业升级, 消灭小煤窑, 以兼并、联合、重组为主要方式深化煤炭资源整合, 鼓励以大并小和以优并劣, 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 注重矿区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规划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开展好地质工作及环境调查规划及矿区规划工作。三是做好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的工作, 加大集约高效发展。通过加强煤炭宏观控制, 由产能盲目扩张向理性适度发展转变。四是加大煤炭资源储量与回采管理, 保护资源。对煤炭资源储量要实行统一登记、统计和核销制度, 提高回采率, 防止浪费, 对严重浪费资源的要进行处罚。

摘要: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经济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能源作为支撑。“十一五”以来, 湖南省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湖南煤炭企业的作业环境、生产规模、生产方式落后, 致使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的显现, 极大地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煤炭工业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煤炭经济,湖南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煤炭工业局.湖南煤炭工业年鉴 (2002-2008) [D].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9.

[2]、《中国煤炭志.湖南卷》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湖南卷[D].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7.

[3]、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调研组.湖南省煤炭资源对火电发展的保障程度——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 2004 (4) .

[4]、李艾东, 吴金明.浅论湖南煤业集团组建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5]、郭雪春, 王春莲.可持续发展是煤炭工业的必由之路[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7 (2) .

上一篇:致良知下一篇: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