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良性病变

2024-08-12

妇科良性病变(共7篇)

妇科良性病变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的效果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介入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45例,其中非盆腔脓肿病变32例,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2例,盆腔单纯囊肿9例,盆腔包裹性积液11例,抽液后行无水酒精硬化囊壁治疗;盆腔脓肿13例,行穿刺抽脓、冲洗脓腔并留置抗生素治疗。治疗后超声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32例非盆腔脓肿患者治愈25例,治疗有效7例;13例盆腔脓肿患者,治愈10例,治疗有效3例。全部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疾病,脓肿,水肿,超声检查,介入性,女(雌)性

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中盆腔脓肿在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传统的治疗包括开腹或经阴手术以及腹腔镜下操作。当前,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通过超声实时动态显像不仅可以引导介入治疗的进针路线、监测整个过程中穿刺针的位置,还可以及时获得治疗的情况,在临床中已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时,该技术的优点更为突出[1,2]。本研究对45例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治疗的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该治疗方式在妇科良性囊性病变,尤其是盆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收治的45例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39.1±6.3)岁;囊肿直径3.5~12.3 cm,平均(5.7±1.9)cm。其中包括细胞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2例,盆腔单纯囊肿9例,盆腔包裹性积液11例及盆腔脓肿13例。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腹部探头1~5 MHz,经阴道探头5~9 MHz,均配有穿刺引导支架,穿刺针一般选用18G长针,脓液较黏稠的病灶选用16G长针。4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等常规检查,并检测肿瘤标志物CA125的浓度。穿刺时间选择月经结束后3~7 d,子宫切除术后无时间限制。其中3例囊性病变靠近腹壁的患者接受经腹壁穿刺治疗,其余42例经阴道穿刺治疗。术前常规给予腹部、外阴及阴道消毒,经腹穿刺前常规给予0.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阴道穿刺无需麻醉。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囊性病变的进针部位及周围肠管、子宫及大血管的分布情况,避开相关脏器,选择合适的穿刺进针部位,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刺入病变中心,拔出针芯后连接塑料延长管,使用注射器尽量抽出全部囊内液体。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将囊内液体抽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无水乙醇凝固;盆腔单纯囊肿和盆腔包裹性积液者将囊腔内液体抽净后可直接用无水乙醇凝固。若囊内液体未完全抽净而使注入的无水乙醇被稀释则需要重新凝固,无水乙醇凝固时间为3 min。卵巢单纯性囊肿蒂扭转1例未行无水乙醇凝固。穿刺液即刻行细胞学检查。对于盆腔脓肿者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将穿刺针尖端置于脓肿中心,首先将脓液充分吸除,随后用庆大霉素及甲硝唑溶液反复冲洗脓腔,尽可能将坏死组织及残渣充分引出,最后再次注入抗生素持续治疗,抽出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1周后给予体格检查,并行阴道超声检查。盆腔脓肿疗效判定标准:(1)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症状消失、血常规大致正常,超声检查提示脓腔消失为治愈;(2)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症状缓解、超声检查提示脓腔直径缩小50%以上为有效;(3)持续发热,腹痛症状无明显好转,超声检查提示脓腔直径变化不明显或增大为无效。非盆腔脓肿病变疗效判定标准:(1)治疗6个月内病变完全消失为治愈;(2)治疗6个月内囊肿缩小超过50%为有效;(3)治疗1年内囊肿复发或增大为无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未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继发感染或病变破溃等并发症,经腹超声检查显示盆腔未见积液。32例非盆腔脓肿患者中部分囊肿为双腔或三腔,治疗时将每个囊腔都作为一个独立囊肿处理,抽出囊内液量为25~625 ml。32例治疗后即刻显示囊腔均不明显,治疗后3个月~2年复查。除1例1年后复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体积缩小不明显再次接受治疗外,其余患者囊性病变都显著缩小或消失。其中治愈25例,有效7例(图1、2)。对13例盆腔脓肿患者的16个脓肿病灶(3例为双侧脓肿病灶)进行穿刺治疗,15个病灶成功抽出稀薄或黏稠脓液,抽出脓液量3~325 ml;1例为盆腔多发分隔脓肿,未穿刺出脓液而仅进行抗生素保留治疗。13例盆腔脓肿患者,治愈10例,其中9例行1次穿刺,1例行2次穿刺;治疗有效3例,其中2例行1次穿刺,1例行2 次穿刺。全部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图3)。

图1女,50岁,盆腔单纯性囊肿。治疗前超声显示单纯性囊肿无回声(A);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中(箭示针尖,B);治疗后囊肿消失(箭,C)

图2女,36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前超声显示异位囊肿内部可见密集点状回声(箭示针尖,A);治疗后囊肿消失(B)

图3女,32岁,盆腔脓肿。盆腔脓肿治疗前超声声像图(A);18G长针进入脓肿中心(箭示针尖,B);穿刺抽脓、冲洗脓腔后,脓腔消失,留置抗生素于脓腔内(C)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子宫内膜异位种植于卵巢,异位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内膜碎片沉积在囊腔内形成,呈暗褐色黏糊状,在超声检查中显示包膜完整,囊壁较厚,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部分可见带状分隔,抽出囊液为暗红色或深褐色并比较黏稠,似巧克力液,故又称为巧克力囊肿。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月经期腹痛、附件区包块,严重者可导致不孕,部分囊肿可能出现破裂、出血,甚至有恶变倾向。随着腔镜手术的普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以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为主[3]。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疗法,其疗效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4]。由于囊液通常比较黏稠,建议介入治疗前先注入0.9%氯化钠溶液将囊液稀释后充分抽净,再用无水乙醇反复冲洗至囊液为清亮液体。临床证明,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安全、有效,对于手术后复发、多次反复治疗的患者尤为适合[5]。本研究12例除1例1年后复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体积缩小不明显再次接受治疗外,其余都显著缩小或消失。

本研究中9例盆腔单纯囊肿包括6例淋巴囊肿与3例输卵管积液。盆腔淋巴囊肿是由于进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关闭盆底腹膜后留有死腔,加之广泛地清除导致淋巴循环障碍,淤滞的淋巴液进入腹膜后死腔形成,囊液为无菌淋巴液[6],超声检查提示单纯囊肿包膜完整,囊壁薄,内部透声呈无回声,抽出囊液多为清亮液体。输卵管积液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输卵管伞端及峡部炎性狭窄甚至闭锁,炎性渗出液聚集于管腔而形成,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声检查时提示附件区纡曲管状囊性结构。超声引导的介入微创性治疗是盆腔单纯囊肿的首选方法[7,8]。

盆腔包裹性积液多为继发性改变,包括慢性盆腔炎症、妇科检查、腹腔镜手术操作等因素引起。包裹性积液的囊壁多由盆腔腹膜及粘连的肠管壁组成,腔内多含积液、积血和坏死组织,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包裹性积液无明显包膜,内部呈无回声,常伴有分隔并呈网格样改变;抽出的囊液呈淡黄色或暗红色。其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隐痛,可呈周期性或持续性发作,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超声检查通常提示盆腔形态不规则囊性包块。妇科手术后继发的盆腔包裹性积液较常见,但临床处理较困难,再次手术清创、引流,可能会加重盆腔脏器粘连甚至诱发肠梗阻。目前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后注入无水乙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式,通过破坏囊壁的内壁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继而因无菌性炎症,囊内纤维组织增生、粘连闭合,最后吸收导致囊腔消失[9,10]。本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可达到满意疗效。

盆腔脓肿包括输卵管积脓、卵巢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及急性盆腔腹膜炎及蜂窝组织炎所致的脓肿等,是盆腔炎最严重的病理类型之一,也是妇科常见的严重疾病。海南地处热带地区,盆腔脓肿的发病率较高,病原体多为厌氧菌、需氧菌并存或多种厌氧菌混合感染所致,超声检查盆腔脓肿内部透声欠佳,囊壁厚,多伴有分隔,抽出液体多为稀薄或黏稠脓液。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盆腔慢性炎症,当输卵管管腔或伞端闭锁时,可造成不孕或异位妊娠风险率增高。以往盆腔脓肿患者多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采取手术处理,其中包括切开引流或切除脓肿。若术前诊断不明确,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时对脓肿范围及周围脏器解剖不清楚,则可能导致副损伤,甚至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1]。目前认为,超声引导穿刺引流、冲洗脓腔并在脓腔内运用抗生素治疗能达到与切开引流术相同的治疗效果[12,13]。尤其是手术后继发的盆腔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应为首选方案。本研究13例盆腔脓肿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总之,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是一项安全、创伤小且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法,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妇科良性病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妇科良性病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孔组33例和传统组32例。所有患者均已婚, 无腹部手术史, 术前胸痛、血凝、血尿常规、电解质、生化检查均正常。其中传统组,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 (38.61±2.36) 岁;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良性畸胎瘤分别为10例、12例和10例。单孔组, 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 (38.24±2.31) 岁;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良性畸胎瘤分别为11例、12例和10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传统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 平卧位, 常规行三孔操作法, 取脐孔、左下腹共三个穿刺孔;单孔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头低足高位, 于患者脐部边缘选择手术切口, 经脐部切口置入外径10 mm带5 mm器械操作孔道的腹腔镜, 术中给予自制不锈钢带手柄穿刺针协助手术操作[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操作耗时、术中出血、排气和住院时间和腹腔镜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排气和住院时间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孔组患者操作耗时长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腹腔镜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腹腔镜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多追求尽可能减少医源性创伤, 因而手术方式也逐渐微创化。单孔腹腔镜技术为腹腔镜技术微创化发展的有效尝试, 其初始提出时因技术不成熟和器械不完善, 未能很好发展和应用。但近年来, 在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理念的指导下, 其应用优势凸显, 重新引起临床关注[3]。

跟传统腹腔镜三孔操作法比较, 单孔腹腔镜术利用脐部单独切口, 且于筋膜内缝合, 可减少瘢痕或隐藏瘢痕, 有利于保证腹壁完整性, 提升美容效果, 女性接受度高[4]。但在操作时仍需注意, 术者应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术中应准确止血, 以确保组织离断后无创面出血发生;术中应准确、仔细操作, 在电切和电凝等操作时需确保不对重要脏器造成损伤;在将标本取出后应对盆腔进行仔细检查, 无异常后可结束手术。另外, 还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一般状况良好、无盆腔粘连等妇科疾病、可行择期手术者可实施单腔腹腔镜术。若需急诊手术、合并严重盆腔粘连等疾病者, 一般不能选择该种术式[5,6]。

本研究中, 传统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单孔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腹腔镜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 术中出血、排气和住院时间相似, 单孔组患者操作耗时长于传统组, 说明妇科良性病变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虽然单孔腹腔镜手术时间延长, 但也有低创伤、高安全性、恢复快等特点, 逐渐成为妇科良性病变主流术式。

参考文献

[1]李斌, 韩琪, 赵文娟, 等.妇科良性病变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2) :155-158.

[2]刘艳香, 王彩芳, 高树生, 等.妇科良性病变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疗效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10) :1533-1534.

[3]潘伟.妇科良性病变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2 (32) :187.

[4]李斌, 韩琪, 赵文娟, 等.妇科良性病变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比较研究[C].2011北京地区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23-28.

[5]纪妹, 苏玥辉, 赵瞾, 等.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附件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7) :631-634.

妇科良性疾病全子宫切除术式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0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 年龄38岁~55岁, 平均年龄46岁。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0例, 子宫肌瘤82例, 子宫腺肌症18例。均为已婚妇女, 无生育要求, 子宫全切手术指征明确, 术前常规行全身检查、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排除子宫恶性病变。根据患者病情、术式特点及患者意愿选择将患者分为3组, TAH组59例, TVH组25例, LAVH组66例。

1.2 方法

1.2.1 TAH手术方法按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进行麻醉与手术[1]。

术前留置导尿管,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 腹部常规消毒铺巾后, 取下腹部耻骨上三横指处行横切口约12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剪开筋膜, 切开腹直肌前鞘, 钝性分离腹直肌, 打开腹膜, 暴露腹腔。用2把大弯钳钳夹子宫两侧角部, 向头端牵提子宫, 暴露左侧圆韧带, 2把中弯钳距宫角3 cm钳夹左圆韧带, 钳间切断,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右侧圆韧带。2把中弯钳钳夹左输卵管峡部及左卵巢固有韧带, 钳尖穿过圆韧带残端达阔韧带无血管区, 切断, 7号丝线双重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右侧附件。剪开膀胱腹膜返折及阔韧带后叶, 下推膀胱至宫颈外口下。下推左宫旁疏松组织, 暴露左侧子宫血管, 钳夹切断, 7号丝线双重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右侧子宫血管。暴露宫骶韧带, 紧贴宫颈钳夹切断左宫骶韧带,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右侧宫骶韧带。暴露左侧主韧带, 1把COCO钳垂直钳夹切断左主韧带,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右侧主韧带。2把组织钳钳夹阴道穹隆, 横行切开进入阴道, 单干纱填塞阴道。环形剪开阴道穹隆, 组织钳钳夹阴道残端, 活力碘消毒残端2遍。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 4号丝线间断缝合后腹膜, 残端包埋于盆腹膜内。甲硝唑250 m L冲洗腹腔并吸出, 清点纱布及器械无误, 常规逐层关腹。术后取出阴道内纱布。

1.2.2 TVH手术方法按照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1]进行麻醉与手术。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腹部常规消毒铺巾后, 用4号丝线将小阴唇缝合固定于同侧大阴唇外侧皮肤上。用鼠齿钳钳夹宫颈前后唇, 向下牵引, 在阴道与膀胱分界水平处环形注射1∶25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高血压患者除外) 。剪开阴道前壁, 打开膀胱宫颈间隙, 上推膀胱;剪开阴道后壁, 打开膀胱宫颈间隙, 上推直肠, 将子宫拉向左侧, 暴露右侧子宫骶韧带, 直扣钳钳夹左侧骶韧带, 剪断,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左侧子宫骶韧带。在骶韧带残端内侧钳夹、剪断右侧主韧带,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左侧子宫主韧带。剪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入盆腔, 暴露右侧子宫血管, 2把直扣钳钳夹、剪断, 7号丝线缝扎残端。同法处理左侧子宫血管。向下牵拉子宫, 靠近宫体钳夹、切断阔韧带及宫旁组织, 7号丝线缝扎残端。将子宫自子宫直肠窝或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切口处牵出。暴露子宫附件, 距子宫附着处1.5 cm处钳夹、剪断圆韧带, 7号丝线缝扎残端。接着以长弯钳于子宫角侧壁平行钳夹、切断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 切除子宫。检查保留的卵巢是否正常。4把组织钳分别钳夹前、后及左右两侧阴道残端及盆腹膜, 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残端, 阴道填塞碘伏纱卷, 48 h后取出。

1.2.3 LAVH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形成气腹。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于脐孔上缘做一10 mm切口, 置入Trocar, 取麦氏点及左侧对应点作为操作孔。镜下探查, 依次电凝、剪断左侧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 同法处理右侧圆韧带及右侧附件, 并电凝、切断输卵管系膜, 即将右侧输卵管切除。剪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 使之与两侧圆韧带断端相通, 剪开阔韧带后叶, 下推两侧宫旁组织, 暴露两侧子宫血管。转由经阴道操作。

将两侧小阴唇缝合在同侧外阴皮肤上, 组织钳钳夹宫颈前后唇, 于宫颈阴道交界处膀胱沟水平的阴道黏膜下3, 9, 6, 12点水平注入生理盐水, 环形切开宫颈、阴道交界处黏膜, 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入盆腔, 分离直肠宫颈间隙, 打开直肠子宫返折腹膜。扣扣钳钳夹、切断左侧宫颈骶韧带、主韧带及膀胱宫颈韧带, 7号丝线缝合残端, 同法处理右侧骶韧带、主韧带及膀胱宫颈韧带。用输卵管钳牵出左侧子宫血管, 扣扣钳钳夹、切断, 7号丝线缝合残端2次。同法处理右侧子宫血管。取出子宫, 组织钳钳夹阴道残端, 活力碘消毒阴道残端2次, 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2层。拆除小阴唇缝线。腹腔镜下再次进入腹腔, 检查有无出血, 无则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与LAVH组比较, q=5.491, P<0.05;●与LAVH组比较, q=4.437, P<0.05。

3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为妇科常见病, 易引起贫血、痛经、月经紊乱等症状, 目前子宫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子宫切除术的原则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优先考虑创伤小、有利于恢复的手术, 同时还要兼顾术者对各种术式的掌握程度结合而定[2], 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等。

TAH是最常用的子宫切除手术途径, 对器械的要求不高, 由于手术切口大, 操作更易掌握, 且费用较低, 尤其适用于严重盆腔粘连、巨大子宫及肌瘤或者有恶性变等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但因创伤大增加手术感染机会、恢复慢、体表留有较大的瘢痕影响美观, 术后容易导致肠粘连、肠梗阻, 患者不易接受TAH。

TVH是微创手术, 因创伤小, 体表不留明显的瘢痕, 且术后恢复快而日益受到重视。但因手术视野小, 不能直视盆腔病变情况, 容易损伤盆腔脏器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使得手术适应证相对变窄。存在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怀疑或肯定子宫恶性肿瘤、盆腔手术史、附件病变者、未产妇和子宫阔韧带肌瘤者不适合阴式子宫切除术。

LAVH具备了阴式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优点, 具备了开腹手术视野清晰的优点, 同时弥补了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不足, 能使90%的患者避免开腹手术[3]。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干扰肠道少, 术中视野清晰, 术后疼痛轻且组织损伤小, 患者康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切口小,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LAVH镜下分离粘连, 处理附件、圆韧带, 同开腹手术一样视野清晰, 具有开腹手术和阴式手术的优点, 扩大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的范围, 避免了单纯阴式手术不能进行上述操作的弊端。缺点: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者需要具备较熟练的腔镜手术技巧。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患者并掌握手术技巧。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 手术操作日渐成熟, 应用日趋广泛, 且效果良好。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 可采用TAH等其他手术方式。总之,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达到安全、经济、美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3-191.

[2]夏恩兰.子宫切除术的术式选择[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5, 32 (5) :269-270、277.

妇科良性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各50 例。A组患者年龄18~50 岁, 平均年龄 (30.5±5.4) 岁, 16 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 14 例为卵巢畸胎瘤, 8 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6 例为卵巢冠囊肿, 5 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1 例为卵泡膜细胞瘤。B组患者年龄19~48 岁, 平均年龄 (31.2±4.9) 岁, 12 例为巧克力囊肿, 12 例为卵巢畸胎瘤, 11 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8 例为卵巢冠囊肿, 5 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2 例为卵泡膜细胞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A组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然后协助其处于仰卧体位, 按照常规方法为患者铺设消毒铺巾, 使用10 mm Trocar穿刺针穿刺于患者脐上缘部位, 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 对其器官的相关情况 ( 如形状、颜色以及形态等) 进行观察, 然后做5 mm的穿刺孔于左下腹反麦氏点, 左上腹平脐偏左5 cm处, 并且将手术器械置于其中。如果患者需要使用卵巢肿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那么就要将肿瘤撬起并固定之后于其表面做2 cm的切口, 离断并撕开后完全剔除肿瘤;如果患者患有卵巢畸胎瘤, 那么还要通过使用自制袋将肿瘤进行剥离。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并缝合。B组患者使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按照常规手法剔除肿瘤后进行消毒以及缝合。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66.5±11.2) min, 术中出血量为 (48.6±27.4) ml, 排气时间为 (18.2±1.9) h, 住院时间为 (4.4±1.1) d ;B组分别为 (69.7±13.1) min, (86.9±40.2) ml, (37.2±9.6) h以及 (7.0±2.6) d。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A组24 例使用术后镇痛药, 占48%, 9 例出现术后发热现象, 占18%, 恢复家务劳动时间为 (15.3±8.9) d ;B组36 例使用术后镇痛药, 占72%, 21 例出现术后发热现象, 占42%, 恢复家务劳动时间为 (26.5±10.8) d。A组患者使用术后镇痛药以及出现术后发热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 同时其恢复家务劳动时间短于B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卵巢肿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 其中良性所占的比例较大, 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会因为病情的加重而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在该疾病中, 通常选择肿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在常规的手术方法中, 一般选择开腹手术, 但是这种方法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 延长其康复的时间, 甚至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中, 该方法仅在患者身体上做一小切口, 减少其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5], 同时腹腔镜的使用能够使医护人员对肿瘤的情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为疾病的治疗奠定相应的基础,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卵巢良性肿瘤中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使用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效果。方法 10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各50例。A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进行治疗, B组患者使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中, 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广泛使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良性卵巢肿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庞红克.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90例临床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27) :115.

[2]来正伟.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5) :141-142.

[3]郑少华.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效果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4) :97.

[4]薛艳军, 林丽红.32例良性卵巢肿瘤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7) :4720-4721.

妇科良性病变 篇5

关键词:妇科良性疾病,盆腔积液,影响因素

盆腔积液属于盆腔炎性渗出物, 其多出现在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后, 直肠子宫陷凹是盆腔积液最早出现的位置, 超声检查游离盆腔积液也多以此部位为主[1]。因判定标准的差异以及人群的不同, 超声检查在体检或疾病普查中发现的盆腔积液率差异较大, 相关报道指出在4.8%~14.33%[2,3]。该次研究以2013年3月—2015年7月于该院治疗的5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分析妇科良性疾病盆腔积液的相关影响因素, 借以为妇产科盆腔疾病的及时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接受腹腔镜检查、治疗的育龄患者, 腹腔镜检查中见直肠子宫陷凹或膀胱子宫陷凹积液者。所有患者均为育龄期, 患者年龄:23~47岁 (32.3±2.1) 岁。其中20例患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包括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 18例盆腔粘连、16例子宫肌瘤、9例输卵管积水、5例子宫内膜息肉, 3例子宫腺疾病。在开始该次研究前医护人员将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详细告知患者,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1.2 方法

(1) 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妇科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Clear Vue350彩色超声诊断仪诊断, 探头频率为4.0~6.5 MHz, 排空膀胱后经阴道或肛门行超声检查, 全面扫描患者下腹, 取横切、纵切与斜切, 根据需要使患者更换体位, 辅以腹壁检查。全面检查患者子宫、附件大小与形状, 全面观察盆腔, 仔细扫描子宫内腔, 了解盆腔积液情况。 (2) 在腹腔镜 (美国史赛克公司及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腹腔镜设备及机械) 下抽取患者游离盆腔积液, 并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积液量, 手术开始后先取盆腔积液, 在取盆腔积液之前不得进行任何可能对盆腔形成刺激的操作。 (3) 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 依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检查结果记录患者所患疾病, 分析妇科良性疾病盆腔积液的相关影响因素, 所有患者均在月经结束3~7 d内接受超声、腹腔镜等相关检查及治疗。

1.3 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超声检查情况, 该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进, 采用多因素Log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盆腔积液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疾病患者盆腔积液量的变化分析

50例患者盆腔积液量0.3~42 m L, 平均为 (7.4±2.1) m L。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未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患者相比, 盆腔积液量有明显增加 (P<0.05) 。输卵管积水及盆腔粘连患者与未患该疾病的患者相比, 盆腔积液有所减少;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腺疾病与未患该病症的患者相比, 盆腔积液量有所增加, 但上述对比结果均显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存在生育障碍患者的盆腔积液量 (7.23±4.23) m L以及不存在生育障碍的盆腔积液量 (7.81±4.32) m L, 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盆腔积液相关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该研究将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等各类疾病以及患者自身年龄、体重指数等指标作为自变量, 将盆腔积液量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stic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体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输卵管积水等因素会致使盆腔积液产生明显变化, 见表2。

3 讨论

妇科良性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良性病变类型的病症,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输卵管积水、盆腔炎等[4]。对于未有妇科疾病的女性而言, 月经期、排卵后盆腔少量积液属于生理现象, 但另有学者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盆腔积液均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其也与各类妇科疾病存在较大关系, 也就是病理性盆腔积液。采用超声检查, 子宫直肠窝可见弧形无回声区, 透声较差, 积液量较多, 若女性出现该种情况则要进行积极治疗[5,6]。

3.1 不同疾病患者盆腔积液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类型, 祝育德等人[7]的研究显示该病症出现盆腔积液几率相对较高, 且积液量明显高于未患有该疾病的女性。该次研究也发现: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其盆腔积液量明显高于未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结果提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盆腔积液量, 而其他疾病盆腔积液量的对比结果则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故临床检查及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盆腔积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分析, 得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似的结论[8,9]。

3.3 盆腔积液相关因素

该次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盆腔积液量与患者年龄、性别、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因素存在较大关系, 盆腔积液量会随着年龄以及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而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会导致盆腔积液量出现明显增多, 输卵管积水则会导致盆腔积液量出现明显减少, 故临床在进行盆腔积液诊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年龄、体重等基础资料以及疾病具体类型进行综合分析。

另外,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郑婷萍[10]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未育患者盆腔积液量平均为 (8.4±1.5) m L明显高于已生育障碍的患者, 但该次研究中对比存在生育障碍与无生育障碍患者的盆腔积液量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笔者分析认为造成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该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盆腔积液平均量在7.4 m L左右, 该积液量尚属于生理性有关。

综上所述, 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 其余疾病盆腔积液未有明显变化。年龄越高、体重指数越大则盆腔积液量越多, 输卵管积水会导致盆腔积液量减少, 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盆腔积液量增加, 临床诊断处理盆腔积液应结合患者具体所患疾病及自身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1,12]。

参考文献

[1]王天能, 邵桦.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积液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23 (5) :458-459.

[2]李佳宁, 吴钦兰, 邹一梅, 等.经阴道超声提示盆腔积液深度与腹腔内出血量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 (13) :178-179.

[3]韩劲松, 高荣莲, 王秀云, 等.妇科良性疾病全子宫切除术副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13, 21 (1) :39-41.

[4]郑少华.绝经后阴道出血与妇科良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9) :58-59.

[5]林云.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妇科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9 (24) :32-33.

[6]冯翠屏.女性盆腔积液与盆腔炎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4 (5) :34-35.

[7]祝育德, 杨燕生, 王原, 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液容积变化与不孕关系的分析[J].生殖与避孕, 2013, 23 (5) :239-240.

[8]李佳咛, 吴钦兰.经阴道超声提示盆腔积液深度与腹腔内出血量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 (13) :1465-1467.

[9]王蕾.68例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4) :146-147.

[10]郑婷萍, 郎景和, 孙爱军, 等.112例妇科良性疾病盆腔积液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17 (3) :910-912.

[11]唐宇明.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临床诊断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17) :101-102.

妇科良性病变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绝经1年以上患者108例, 年龄46~78岁, 平均56.6岁, 绝经年限1~27年, 平均7.6年。主要症状为不规则少量阴道出血 (78例) 、血性白带 (23例) 或接触性出血 (7例) 。并排除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或保健类药物以及血液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 并根据患者个人出血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1.2.1 常规妇科检查

进行阴道检查、双合诊, 对患者的妇科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估。注意阴道等有无炎症、损伤, 赘生物和出血点, 注意宫颈大小、糜烂程度、有无息肉等, 检查子宫大小、质地、压痛、形状, 活动度等, 并检查卵巢能否触及。

1.2.2 盆腔和阴道B超

可早期发现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等疾病。

1.2.3 脱落细胞学检查

对诊断诊断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和卵巢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但假阴性率较高。

1.2.4 阴道镜检查

可将外阴、阴道、子宫颈等放大4~50倍, 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宫颈表面层微小病变, 方便准确的选择可疑部位作活组织检查。

1.2.5 宫腔镜检查

某些疾病如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局限性病灶等阴道超声也易容易漏诊。可以做宫腔镜检查进一步确诊。对一些不明确病因的检查能及早明确指导治疗。

2结果

108例患者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中, 良性疾病100例, 占92.59%。其中生殖器官炎症73例, 是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首要原因, 占全部良性疾病的73%, 而其中又以阴道炎和宫颈炎为主, 两者例数相差不大。阴道炎患者中, 老年性阴道炎19例, 细菌性阴道炎7例, 滴虫性阴道炎5例, 念珠菌性阴道炎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1例, 其中内膜增殖症8例, 增殖期内膜7例, 萎缩性内膜6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子宫肌瘤4例。恶性肿瘤8例, 其中子宫内膜癌3例, 宫颈癌2例, 卵巢癌2例。具体各种原因分布见表1。

3讨论

妇女绝经后, 一般不应再有月经或阴道流血, 自然闭经后12个月以上的阴道出血患者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以往认为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是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国内外资料显示, 良性疾病是引起绝经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张文悫等[1]分析表明其病因可分为三大类:良性疾病者最多, 非器质性疾病其次, 恶性肿瘤最少。苏琛辉[2]研究表明绝经后出血大部分是妇科良性疾病, 以炎症居多。陈丽娜[3]分析也表明大部分是良性病变。

总之, 恶性肿瘤已不是绝经后出血主要原因, 而良性病变具有重要地位, 应予以重视。本研究中, 良性疾病占所有患者中的92.59%, 其中最主要的是炎症73例, 其次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1例, 再次为子宫肌瘤4例, 子宫内膜息肉2例, 也表明良性疾病是主要原因。

恶性病变引起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比例不断下降。这可能与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癌瘤警惕性提高以及妇女病普查有关。恶性病变引起的比例下降, 提示临床上不要过度治疗。同时对绝经后妇女应每年做一次妇科普查, 尤其是有异常出血者, 应仔细的询问病情病史, 全面地进行妇科检查, 询问是否服用激素类药物与营养保健品等。

参考文献

[1]张文悫, 谭毅, 高莉, 等.绝经后阴道出血385例分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1) :40-42.

[2]苏琛辉.绝经后出血与妇科良性疾病125例临床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7) :71-73.

妇科良性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2014年10月共有2 268例产妇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年龄20岁~45岁,平均年龄(29.3±2.4)岁;孕周33周~41周,平均(38.3±2.1)周;其中经产妇926例,初产妇1342例;产妇剖宫产原因为: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停滞或延长874例,妊娠合并症805例,社会因素589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情况

2 268例产妇有64例在剖宫产中发现妇科良性肿瘤,64例患者中10例行急诊手术;其余54例患者经产前B超检查,其中22例经B超检测诊断为子宫肌瘤,18例诊断为卵巢肿瘤,4例诊断为双侧卵巢明显增大且发生多囊性改变,其他患者经B超检查未见异常。

1.2.2 手术方法

64例患者在手术子宫缝合完成后行常规检查,发现42例子宫肌瘤,其位置为子宫前壁、侧壁及后壁、子宫底、阔韧带和宫颈等处,直径为1.2 cm~9.8 cm;42例子宫肌瘤患者中29例行肌瘤剔除术,其中1例因术中出血量过多改为子宫切除术;其余13例由于肌瘤位置及大小所限,未加处理。术后发现24例为卵巢异常,其中合并子宫肌瘤者2例。14例患者行卵巢肿瘤剥除及卵巢再造术,2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3例行卵巢楔形切除与成形术,5例行卵巢壁活检术,术中所得标本均送检病理。术后均给予促宫缩、吸氧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2 268例剖宫产患者中共有64例患者合并妇科良性肿瘤,发生率为2.8%。其中子宫肌瘤42例,卵巢肿瘤24例(2例合并子宫肌瘤)。24例卵巢肿瘤病理类型如表1所示。本组64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均得到良好恢复,均如期出院。

3 讨论

3.1 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发生情况分析

虽然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不高(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率为0.3%~2.6%,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08%~0.9%),但却为临床中重要问题。妊娠可对肿瘤产生一定影响,肿瘤也会对妊娠、分娩及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肿瘤的治疗也会影响到妊娠,目前妊娠合并肿瘤已得到了众多临床医师的关注。对于妊娠合并肿瘤,建议孕妇应重视孕期检查,尽量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此妊娠早期及中期展开B超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3.2 剖宫产术中妇科良性肿瘤的处理

3.2.1 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

在传统观念中,剖宫产手术中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处理易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需行子宫切除术。近年来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下,这一观念正在逐渐改变。有研究人员认为,与单纯的剖宫产手术相比,在剖宫产手术的同时将子宫肌瘤切除并不会导致出血量显著增多,手术难度也不会明显增大,而若不对子宫肌瘤进行处理,则可能会对子宫缩复造成影响,患者发生盆腔感染的风险较大[2]。我院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子宫肌瘤直径在5 cm以上,且肌瘤位置为黏膜下、肌壁间、子宫下段者,在剖宫产手术中行肌瘤剔除术出血量明显多于单纯的剖宫产手术患者,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需行子宫切除术。本组29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有1例因为术中出血量较大,改为子宫切除术。通过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笔者认为位置为子宫切口附近、直径小于5 cm的黏膜下肌瘤或壁间肌瘤,以及带蒂或突向浆膜下的肌瘤可在剖宫产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他患者可在产后月经恢复之后再行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时,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好促进子宫收缩增强的药物如麦角新碱、催产素等,手术医师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可承担子宫全切除术及子宫动脉结扎术。在手术过程中,应以子宫肌瘤位置对子宫切口予以适当选择,通常应先展开剖宫产,将剖宫产切口缝合后再进行肌瘤剔除术。在术后应预防感染并给予相应药物促使子宫收缩加强,行子宫切除术的产妇应以子宫切除术后常规处理方法进行。

3.2.2 合并卵巢肿瘤的处理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类型为良性囊性畸胎瘤,据报道其发生率为49.34%[3],而在本次研究中良性囊性畸胎瘤发生率为45.8%,与上述报道结果一致。对于剖宫产术前已检出卵巢肿瘤的患者,应根据产妇术前体征、症状与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术中所见给予初步诊断。若术前未能检出,则需根据术中所见获得初步结论,之后将标本送检予以明确诊断。对于良性肿瘤者可在将剖宫产切口缝合后以常规方法对卵巢肿瘤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囊性畸胎瘤可行囊肿剥除术与卵巢再造术,上皮性肿瘤可采取囊肿剥除术或单侧附件切除术。若怀疑术中所见卵巢肿瘤为恶性,则需根据冰冻切片检查结果及对侧卵巢剖检结果进行判断,当确诊是恶性肿瘤后应根据卵巢恶性肿瘤处理原则给予相应处理。在本次研究中,64例患者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经相应治疗后恢复情况均良好,如期出院。

综上所述,对于剖宫产术中所见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应对其适应证严格把握,根据患者肿瘤类型及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义兰.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妇科良性肿瘤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15(8):812.

[2]梁敏和.妇科良性肿瘤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4(5):2515.

上一篇:母线异常下一篇:中国式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