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子宫病变(共8篇)
良性子宫病变 篇1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为妇产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正常生殖器官功能的重视与微创外科概念的引入,保留正常阴道及部分宫颈,盆底正常结构损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的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为解决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方式选择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在积累丰富的经腹子宫全切除技术操作的基础上[1],对临床上可保留子宫颈的子宫疾病患者,开展了改良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并与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式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需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已婚生育患者176例,年龄22岁~67岁,平均年龄(37.28±15.51)岁;其中子宫肌瘤134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4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做心电图、胸透、血生化、血尿常规、腹部B超,术前常规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者行分段诊刮术除外恶性病变。无腹部盆腔手术史、盆腔无粘连、子宫附件活动度好、附件正常、盆腔及阴道无炎症。随机分为2组:经阴道进路的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组(A组)89例和开腹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组(B组)87例。
1.2 手术方法[2、3]
A组:术前准备阴道擦洗3 d,每天1次,其他同常规子宫次全切除术:(1)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后充分暴露宫颈,宫颈钳夹住宫颈前唇向下牵引子宫,顺、逆时针旋转宫颈,于宫颈阴道交界处阴道前壁或后壁黏膜及宫颈两侧黏膜下注入1∶250肾上腺素溶液(250 ml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1 mg)30~40 ml或缩宫素10 U,以减少出血。(2)从宫颈阴道黏膜附着处横行剪开阴道黏膜,稍向上钝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延长阴道壁切口至3点钟、9点钟处,切断、缝扎左右膀胱宫颈韧带,继续分离膀胱宫颈间隙,上推膀胱达腹膜返折处。用阴道拉钩拉开膀胱,可见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剪开腹膜并以腹膜切缘中点缝线作为标志,向两侧延伸切口。(3)将阴道小拉钩放入盆腔,向上牵引,暴露腹膜切口,子宫前壁清晰可见,用子宫单爪钳或双爪钳交替钳夹宫体,将宫底自反折腹膜切口内缓慢逐步牵出宫体。在右侧子宫角内侧离输卵管子宫部0.5 cm处向子宫峡部方向与缝线上下臂平行处,切开子宫右侧壁肌层至峡部上2 cm~3 cm,然后1-0可吸收线快捷半荷包缝合右子宫侧壁已切开的创面。中部子宫前后壁肌层楔形切除,1-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子宫壁楔形切面形成小子宫,复位子宫下部及宫颈,查创面无出血后,4号丝线将腹膜返折缝合于宫颈前筋膜上,关闭盆腔,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前穹隆的阴道黏膜。
B组: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前准备与麻醉同常规子宫切除术。取下腹耻骨联合上2 cm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0 cm,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达腹腔,拉钩暴露术野,纱垫排开肠管。2把直钳夹持双侧宫角,上提子宫,在子宫颈内口水平楔形切除子宫体。腰硬联合麻醉置管成功后,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Ligasure钳夹、电凝、剪断双侧子宫圆韧带,剪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下推膀胱至宫颈内口处,以Ligasure钳夹、电凝、剪断双侧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再以Ligasure钳夹、电凝、剪断双侧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于宫颈内口处水平分别置扣克钳,切除子宫体。艾利斯钳钳夹宫颈断端,强力碘、酒精消毒宫颈断端,10号丝线间断缝扎宫颈,10号丝线缝扎双侧扣克钳夹持组织,检查断端无出血及渗血,4号丝线连续缝合前后腹膜,包埋断端。再次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及渗血,清理腹腔无误后,常规关腹。
1.3 观察指标
2组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均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术后疼痛指数(术后4,24,48 h采用VS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最早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 d平均最高体温、术后胃肠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观察记录。
1.4 2组患者手术后的心理与性生活质量调查[4]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资料。2组患者于住院期间、术后半年填写量表。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 随访时间
所有患者要求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所有患者均能定期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计量资料行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2组术式手术效果的比较
A组与B组从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术后疼痛(VSA评分)、最早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 d平均最高体温、术后胃肠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例(%)
2.2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理及性生活情况比较
A组与B组从心理及性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阴式手术组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各指标均与开腹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采用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的入路有经腹和经阴道方式。阴式手术操作主要是经膀胱宫颈间隙进入盆腔完成子宫次全切除,充分利用了人体生理通道进行,保留了正常的宫颈及骶、主韧带,保留了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减轻了因子宫次全切除造成的盆腔神经的损伤,疼痛明显减轻。在峡部较高水平切除宫体,可减少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阴道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而开腹手术则会对脏器被膜产生损伤和干扰脏器功能,需要排垫肠管,对肠管刺激较大,不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本组资料显示,阴式组术后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术后疼痛(VSA评分)、最早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式手术组患者因手术创伤较小,可以早进食,减少了输液量,同时避免了因脂肪组织或血管破坏导致的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使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平均最高体温、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均较开腹组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有女性认为切除子宫即失去女性的特征,影响正常的性生活,故对子宫切除持抵触态度。其实,女性的第二性征关键在于卵巢,卵巢提供的雌激素可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保护心血管,减少骨质流失,并可提高性交时阴道的润滑度,保持妇女的青春活力。卵巢血液供应的50%~70%来自子宫动脉的卵巢支,切除子宫后卵巢的血供减少继而卵巢内分泌功能受一定影响,雌激素分泌减少[5]。此外,子宫不仅是一个受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具有内分泌功能,是维持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器官[6]。本研究阴式手术组因完整保留了卵巢的血供,并在子宫峡部上方1 cm~2 cm处楔形切除子宫体,切除峡部的内膜组织,保留峡部的部分肌层及浆膜组织,保留宫颈的内膜组织,既保留了子宫体及宫颈,又去除了病灶,在心理上也获得了安慰,减少了因子宫切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症状的发生,满足了患者既去除疾病又保留子宫的要求,且对患者内分泌的可能影响降到最低。因保留了宫颈,维持了盆底及阴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避免了阴道缩短,免除了患者惧怕宫颈切除影响性功能的顾虑,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A组与B组从心理及性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阴式手术组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各指标均与开腹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上良性子宫病变,改良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疗效可靠,患者创伤较小,易于接受,作为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的常规进路,应当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阴式子宫次全切除术与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176例良性子宫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改良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组(A组)89例,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术组(B组)8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情况,并在随访期间对心理和性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结果阴式手术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泵使用率、术后疼痛指数、最早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d平均最高体温、术后胃肠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均较开腹手术组为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随访期间进行心理和性生活调查,结果显示阴式手术组较开腹手术组较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阴式手术组较开腹手术组术后病情恢复较快,心理及性生活质量较好,可作为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的常规进路,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子宫病变,子宫次全切除术,阴式,开腹
参考文献
[1]蓝柳冰,李利平,侯涛,等.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剖腹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病变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5A):437~439
[2]严维高,毛怀英,赵辉,等.子宫体肌瘤保留子宫血管的阴式高位次全切23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39~41
[3]庄良虹,朱惠湘.保留子宫卵巢血管子宫三角形次全切除术临床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7,22(9):849~851
[4]沈珊,邓云清.子宫全切术后心理干预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7,22(3):629~630
[5]张红莲.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妇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7):551~552
[6]孙静芳.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56例报告[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95~1596
良性子宫病变 篇2
关键词 乳腺良性病变 手术切口 治疗 美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33
2009年9月~2011年9月开展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7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手术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5例,男5例,年龄35~49岁,均为乳腺增生症;女70例,年龄16~50岁,其中乳腺纤维腺瘤58例,乳腺增生症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体格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影及肿物细胞学穿刺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方法:本组病例术前均行B超定位行体表标记,采用皮下浸润麻醉,较大手术加静脉麻醉及硬膜外麻醉。①乳腺增生症手术方法:沿乳晕旁作内下侧1/2周长切口切开至乳腺组织后作钝(锐)性分离,掀起乳头乳晕及乳房皮瓣在皮下作乳腺切除术。②乳腺纤维腺瘤的手术方法: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环乳晕切口,根据瘤体距乳晕的距离,决定切口的长度,一般不超过乳晕周长的1/2。切开切口深达乳腺组织的浅面,在皮下脂肪层深面与腺体组织之间分离乳房皮瓣至腺瘤附近,确定其位置,沿乳管走行作楔形切除瘤体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如瘤体距切口较远时,助手将其瘤体推至切口下进行切除。相邻的象限存在多个腺瘤时,通过拉钩牵拉移动切口,依上述方法逐个切除。③女性乳腺增生症的手术方法:依上述方法游离皮瓣(如作小叶切除者),确定切除小叶组织沿乳管走行方向切除小叶,可先切开切口下部分再将远侧腺叶边切边拉至切口下进行切除。较大腺叶不宜暴露作切除操作时,于切口的一端作2~3cm同乳房轮辐走向的皮肤附加小切口。以上手术切口均行DJ线美容缝合,以减少手术瘢痕的形成。
结 果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早期局部可出现皮肤瘀血斑或硬结,后者属局部纤维机化所致,可持续3~6个月。术后通过体检、电话随访6~15个月,乳晕周围瘢痕不明显,乳房外观形态理想。
讨 论
采用经乳晕旁弧形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因乳晕区皮肤薄,弹性和韧性好,易于伸展,即使切口小,暴露的范围也比较大,更主要的是该切口可以切除任何区域的肿块1,一个切口可以切除集中在一个象限的多个乳腺肿块或相邻的两个象限的多个肿块。如果是在不相邻的两个象限,也只需做两个切口,即两个切口可以切除单侧乳房上所有肿块。
通过本组病例,体会到: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的手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前用超声定位标出需要切除病变的体表投影,以利于在术中准确分离到达病变部位。②麻醉时尽量避免因局部组织肿胀而导致寻找肿块的困难。③切口的长度一般不要超过乳晕周长的1/2,以免影响乳头乳晕的血液供应,深度达乳腺组织浅表为宜。自切口向肿瘤方向钝性游离皮瓣时,尽可能贴近腺体表面,保留皮下脂肪层,既有利于保护皮瓣的血运,又可减少切口缝合后的塌陷。④乳腺腺体表面潜行分离时要适度,既要暴露充分,同时又要尽量少切断cooper韧带,以避免出现韧带维持乳房形态功能的能力下降。⑤显露出肿瘤部分的腺体后,要放射状切开腺体组织,以避免切断乳腺导管,影响日后哺乳;切除肿瘤时,应距肿瘤0.5~1.0cm处切除,以免残留;术中不要锐器夹持瘤体,以免破损。⑥对于残腔的渗血可采用电刀电凝止血为主,对于明显的出血点采用缝扎处理,务必彻底处理好每一个出血点。对于残腔缝合与否的问题,在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后只作残腔的两轮辐线方向一致的对缘简单缝合,少许残腔任其自行闭合;小叶切除时作扩大化分离乳房皮瓣,残腔处理时仅作近乳晕部分切口对缘缝合,此处边距不大但较厚,不做修复可引起皮肤凹陷,周边边距较远且较薄,拉拢缝合反而导致皮肤皱褶,故不予拉拢缝合,可在基底部留置细引流管负压引流。经术后随访,乳房表面无明显变化。⑦乳腺小叶切除手术时,部分病例由于暴露欠佳,可在切口一端附加小切口2,但仍然以乳晕缘切口为主,在瘢痕掩饰方面优于其他入路切口。⑧术后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能缩小与乳腺组织之间的间隙,减少血清和淋巴液渗出,防止淋巴液聚集于皮瓣下。
有研究表明,乳晕边缘切口为乳房自然轮廓线,为乳房手术首选的切口线3。从本组病例中随访6~15个月证实,经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切口设计简单,而且部位隐蔽,瘢痕不明显,乳房外观形态满意,取到了美容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岗,彭志海,候明钟.乳晕周围双环切口乳房肿块切除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3):199.
2 田福年.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技术改进及远期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34—1635.
良性子宫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 包括子宫肌瘤48例, 子宫腺肌症39例, 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对于月经不规律、内膜回声不均匀或厚度≥5 mm者进行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可能, 术前常规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HPV高危病毒检测以除外子宫颈的恶性病变。所有手术患者无生育要求且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年龄为38~54岁, 平均年龄 (48.59±5.02) 岁;子宫体积为 (10.65±3.22) cm3。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年龄为42~55岁, 平均年龄 (48.88±5.43) 岁, 子宫体积为 (10.48±3.33) cm3。在年龄与子宫体积方面, 两组患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常规全麻后, 腹腔镜穿刺进腹充气形成气腹, 手术床为头低臀高。次全子宫切除术:Ligasure依次凝切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和输卵管峡部。超声刀打开膀胱反折腹膜及阔韧带前叶, 下推膀胱至宫颈, 打开部分阔韧带后叶, 暴露子宫动脉, 双极电凝子宫动脉并用超声刀切断, 见子宫体呈缺血状态, 用超声刀沿子宫峡部环形切下宫体, 子宫体用碎瘤器碎后取出。子宫动脉分别缝扎后宫颈残端用1-0可吸收线缝合并加强。冲洗盆腔后查无出血结束手术。全子宫切除术:在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 将膀胱反折腹膜需推至宫颈下方, 切除子宫动脉后, 再用双极电凝及超声刀凝切子宫主、骶韧带, 见子宫呈缺血状态后, 用超声刀沿穹窿环形切下整个子宫。子宫可从阴道取出, 若子宫较大亦可以碎瘤的方式取出。子宫动脉分别缝扎后阴道残端用1-0可吸收线缝合并加强。冲洗盆腔后查无出血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不同时期性生活评分。其中, 性生活评分使用OLSON婚姻质量调查问卷中关于性生活的问题, 包括9、15、25、41、47、62、106、107、111, 共10题[2],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性生活越和谐。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对于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百分率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都比全子宫切除术组短, 且该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全子宫切除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00%;全子宫切除术组发生3例阴道残端裂开或出血, 经治疗后均得到治愈,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故全子宫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全子宫切除术组, χ2=3.10,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性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术前性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评分明显高于全子宫切除术者,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P<0.05。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 对于一些子宫良性病变, 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是否保留宫颈, 又可分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两种。刘桂香等[3]认为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因较全子宫切除术所切除的部位少, 范围小, 步骤相对简单, 因而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住院时间,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支出。在彭青莲[4]的研究中, 使用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次全切组患者手术时间 (83.3±20.6) min, 术中出血 (84.9±27.3) m L, 术后住院时间 (3.1±0.4) d明显短于使用全子宫切除术的全切组的手术时间 (115.2±27.4) min, 术中出血 (162.1±56.4) m L, 术后住院时间 (5.2±0.3) d, 充分证明了以上观点。该次研究亦发现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都比全子宫切除术组短, 且该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亦少于全子宫切除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次研究中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并无并发症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 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阴道残端裂开及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分析可能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 缝合不牢靠或术后感染等使切口愈合不良。相对来说, 保留宫颈手术不必担心残端裂开等问题。故若一定切除宫颈, 必须做好术前阴道消毒工作、提高主刀的腹腔镜水平、改善患者身体情况等。
该研究还发现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的性功能评分[ (43.23±11.21) 分; (48.51±10.09) 分]明显高于全子宫切除术者[ (37.42±6.56分; (40.18±3.17) 分],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残存的子宫颈所产生的分泌物在性生活中发挥了润滑作用, 减少了疼痛损伤及心理压力;另外, 也保留了阴道的完整性, 有利于性生活和谐[5,6]。
除此之外, 有学者提出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其他优点, 如:可保留部分宫颈及其周围韧带组织, 能保持盆底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及张力, 更能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7]。可保留部分子宫内分泌功能, 使部分患者在术后每月仍有月经, 有助于维持子宫切除术后女性的身心健康及正常性生活[8]。宫颈隐窝中宫颈腺体的分泌细胞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参与局部免疫反应, 可能会减少阴道炎的发生[9]。相对于全子宫切除术也可减轻对卵巢的损伤, 从而延缓了卵巢功能的老化。另外, 有人可能会担心保留宫颈是否会增加宫颈癌变概率。有相关研究称宫颈癌的筛查可使宫颈残端癌的发生风险小于0.3%[10], 是否该为这么低的癌变风险全部选择切除子宫颈是有待研究的。
综上所述, 在允许保留宫颈的前提下,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有着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对性生活影响小等明显的优势,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格平.射频热凝固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8 (8) :641-643.
[2]王红.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及其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 8 (5) :58-61.
[3]刘桂香, 方少英, 彭泉.腹腔镜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的疗效分析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江西医药, 2014, 49 (12) :1483-1485.
[4]彭青莲.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6) :142-144.
[5]季兰萍, 王建彩, 徐阿梅, 等.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658-661.
[6]邓秀娟, 王卫星, 郭桃英, 等.次全子宫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17) :2510-2512.
[7]张文萍, 朱丹阳.三种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性生活质量和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5) :61.
[8]Berner E, Qvigstad E, Langebrekke A, et al.Laparoscopic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 performed with and without excision of the endocervix: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3, 20 (3) :368-375.
[9]庄万祝, 刘虹.子宫次全切与全切对患者性生活及内分泌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12) :91-93.
良性子宫病变 篇4
子宫内膜病变是女性盆腔常见疾病,然而,临床实践中I期子宫内膜癌常需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厚、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等良性病变相鉴别。磁共振因其软组织分辨率高、空间立体三维成像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女性盆腔疾病的检查[1]。本文对12例经3.0T MR检查并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期子宫内膜癌及内膜良性病变的MR表现,旨在提高其鉴别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有完整MR资料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患者,将全部病例按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和内膜癌组:(1)子宫内膜癌患者7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8.6岁。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透明细胞癌2例。病理分期为Ic期4例,Ib期2例,Ia期1例。(2)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例,年龄35~58岁,平均33.4岁。病理类型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1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增生2例。
1.2 MR检查方法
使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系统,均以体线圈为射频发射线圈,以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为表面接收线圈。嘱患者适度憋尿。
1.2.1 MR扫描技术
全部病例均行矢状、冠状、横断位扫描,均行T1WI及T2WI扫描,其中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TR3 000 ms,TE 90 ms,激励次数1,FOV 32 cm×32 cm;T1WI采用扰相梯度回波(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SPGR)序列,TR155 ms,TE 10 ms,Flip 60°,激励次数1,FOV 32 cm×32 cm;DCE-MRI采用肝脏容积超快速(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三维成像序列,扫描参数:TR 3.6 ms,TE1.7 ms;横断位FOV(34~36 cm)×(30~32 cm),冠状位FOV(36~42 cm)×(32~38 cm);矩阵256×224;扫描层数84层,层厚5 mm,层间距2 mm。使用K空间填充及并行采集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注药后15~18 s行横断位LAVA第1时相扫描,连续5个时相。
1.2.2 MR对比剂
MRI增强对比剂采用Gd-DTPA 15 mL或0.15~0.20mmol/kg;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速率为2.5 mL/s。
1.2.3 MR图像及数据处理
由2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分析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得出MRI检查结果,对有不同意见的病例再进行共同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最后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后处理使用ADW 4.3工作站,Functool软件包。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I期子宫内膜癌7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透明细胞癌2例。按照FIGO分期标准,其中Ic期4例,Ib期2例,Ia期1例。良性子宫内膜病变5例,病理类型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1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增生2例。
2.2 MR平扫及增强表现
2.2.1 子宫内膜癌
Ib期2例,表现为子宫增大,T1WI肿瘤信号与肌层相等,T2WI表现为内膜弥漫性或不规则增厚,结合带中断,动态增强后子宫内膜与肌层之间的强化带部分或完全中断,增强的肌层内表面不规则,但肿瘤信号延伸到肌层内小于50%(如图1所示);Ic期4例,表现为子宫增大,T2WI结合带中断,动态增强后内膜下强化带完全中断,增强的肌层内表面不规则,且肿瘤延伸至肌层内大于50%(如图2所示);Ia期1例,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结合带完整。
注:同一患者,内膜明显增厚并信号不均,DWI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可见肌层条状强化。手术切除病理:中分化宫内膜样癌,肿物浸润肌层0.1 cm
2.2.2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
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内膜增生MR表现子宫增大或正常大小,T1WI信号未见明显异常,T2W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5 mm,信号均匀,结合带完整,动态增强未见异常对比强化;黏膜下肌瘤及内膜息肉在MR上表现特异性不强,本组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子宫内膜充盈缺损,内膜息肉表现为宫腔乳头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晰,边缘规整,信号均匀,增强可见宫腔乳头状强化小结节(如图3所示)。
注:同一患者,宫腔左侧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该患者合并多发子宫肌瘤。术后病理:低分化宫内膜样癌(肌壁厚2.3 cm,肿物浸润深度为2.1 cm处)
注:同一患者,宫腔T1WI与T2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T1WI增强可见宫腔乳头状强化小结节
3 讨论
3.1 子宫病变的常见检查方法及MR成像的优势
子宫内膜病变是女性盆腔常见疾病,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子宫病变检查方法中超声是首选方法,但超声对肿瘤周围或深部组织显示不佳,重复性较差,且易受到超声医师操作和诊断水平的限制。而盆腔CT除接受放射线外,多数情况下需使用造影剂,并且在显示盆腔器官解剖方面缺乏磁共振那样良好的软组织对比[2]。MRI能从各种角度获取人体的断层图像,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对盆腔的三维成像,从立体形态上对病灶进行定位,准确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分期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信息[3]。
3.2 MR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1998年FIGO修订的肿瘤分期原则:Ⅰ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Ⅱ期肿瘤侵犯宫颈但未超越子宫;Ⅲ期肿瘤侵犯浆膜,及(或)阴道、附件、腹水中有癌细胞;Ⅳ期肿瘤侵犯膀胱及(或)肠管黏膜。其中Ⅰ期按有无肌层受侵分为3级:无肌层浸润为Ia;肌层浸润<50%为Ib;肌层浸润>50%为Ic[4]。
MR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在MR常规序列中,T2WI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的厚度,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厚度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一般不超过10 mm;绝经后妇女内膜厚度一般小于3 mm,若超过此范围多提示内膜病变[2]。T2WI上肿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Ia期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在T2WI上低信号结合带完整。若结合带中断或被肿瘤跨越并在肌层内出现异常信号,提示肿瘤已侵犯肌层,属于Ib和Ic期,T1WI增强扫描能正确地判断肿瘤侵犯肌层的深度。本组病例中I期子宫内膜癌在Ib期2例,Ic期4例,T1WI增强清楚显示肌层浸润深度,说明MRI对子宫内膜癌很敏感,可发现病变,确定肌层浸润的程度以及受累的淋巴结,其准确度在T2WI上较高,结合增强还可以提高分期的准确度,而且随肿瘤的分期越高其准确度也越高。本组中1例Ia期的病例术前误诊为内膜增生,其MR表现并无显著特异性,可能与病例数较少以及诊断经验不足有关,但也和之前其他文献报道Ia期诊断符合率低相符[5]。
需要与子宫内膜癌相鉴别的常见良性病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据文献[6]报道:内膜增生时间过长者的子宫内膜增厚往往是均匀的、广泛的,而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增厚是局限的和不对称的,这或可提供鉴别;黏膜下肌瘤因较早引起子宫出血,使瘤体周边不清晰,病灶较小时,仅占宫腔的一小部分,与子宫息肉鉴别较困难。子宫内膜息肉与黏膜下肌瘤难以鉴别,两者有颇多相似之处,典型息肉于T2WI上呈网织状不均匀高信号可资鉴别。本组病例中1例内膜息肉T1WI未见异常信号,T2WI似见充缺,增强后呈显著乳头状强化,术前诊断与病理相符。
总之,MR能直接显示肿瘤的解剖细节,清晰显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分期的最佳影像诊断手段[7],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及判断预后等情况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增强T1WI的同时也提高了一些常见内膜良性病变的能力,但MR对于Ia期子宫内膜癌与内膜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还有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Seki H,Takano T,Sakai K.Value of dynamic MR imaging in assessingendometrial carcinoma involvement of the cervix[J].AJR,2000,175:171-176.
[2]Tanaka Y O,Nishida M,Tsunoda H,et al.A thickened or indistinctjunctional zone on T2 weighted MR images in patients with endo-mentrial carcinoma:pathologic consideration based on microcircula-tion[J].Eur Radiol,2003,13:2 038-2 045.
[3]叶彤,曾蒙苏,杨丹,等.Ⅰ、Ⅱ期子宫内膜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20(7):583-586.
[4]石木兰.肿瘤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04-715.
[5]张继斌,许建铭,须同禄,等.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及分期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35-137.
[6]张玉忠,张雪林,王劲,等.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3):203-205.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56例分析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39例,女17例,男女之比约2.3∶1。年龄28~62岁,平均39岁。临床表现以右上腹饱胀、隐痛多见,部分患者是在体查B超或CT时发现肝占位病变,病灶直径2~14 cm。5例患者甲胎蛋白(AFP)轻度增高(5.4%),乙肝两对半检查大“三阳”7例(12.5%),小“三阳”4例(7.1%)。肝功能异常12例(21.4%),合并肝硬化3例(5.4%)。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行手术探查及病灶切除。常规采用右和(或)左肋缘下斜切口或上腹部弧形切口。行半肝切除2例,行右肝叶不规则切除25例,左肝叶不规则切除11例,左右肝不规则切除8例,囊肿开窗去顶5例,脓肿切开引流4例,包虫病内囊摘除1例。采用常温下间歇性第1肝门阻断方法(Pringle法)占70.0%。全组均行刮吸断肝法加钳夹法离断肝实质,肝创面褥式缝合,对拢闭合者占67.5%。肝断面旁常规置乳胶管引流。
1.3 随访
全组患者均随访半年。分别于术后3、6个月门诊复诊1次,行肝功能、AFP、B超等检查,无病灶复发。
2 结果
本组手术治愈率100%。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最多见的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共31例。其中,肿瘤大小5~10 cm者23例,>10 cm者8例,单发病灶20例,多发病灶11例。其他少见的有:肝脓肿患者4例,左、右肝脓肿各2例;肝囊肿5例,其中2例为多发;肝细胞腺瘤4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炎性假瘤者3例;肝包虫病1例,位于右肝;肝平滑肌瘤1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并发症有:肝功能不全3例,胸腔积液4例,胆汁漏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2%,均经适当处理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肝脏的良性肿瘤的检出率逐渐有所增多。一些肝脏的良性病变得到了及时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对于肝脏的一些少见、罕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往往因为人们缺乏了解,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肝脏良性病变第1位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而在正常人群经肝脏B超检查发现率为3‰~4‰,临床上男女发生之比为5∶1[1]。该瘤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中青年为多,可单发亦可多发,可发生在肝脏的任何一叶,可大小不等。在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门静脉血管分支的畸形,可分为硬化型和血管内皮细胞型,或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胀痛、食欲下降、恶心等。少数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出现黄疸、瘤内感染、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出血,可危及生命。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疗,如直径<5 cm的血管瘤可不进行手术治疗,应定期进行B超检查随访。大的(直径>5 cm)、有症状的肝血管瘤当首选外科手术切除。本组31例均经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肝血管瘤还有肝动脉栓塞、血管瘤缝扎或结扎等方法治疗[2]。但通过介入方法经肝动脉内栓塞治疗可能造成广泛的胆管损伤和狭窄,其原因与使用鱼肝油酸钠或乙醇作为栓塞剂造成胆管缺血有关,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十分困难,故其合理性和安全性还应该进一步研究[3,4]。
肝囊肿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在胚胎期的发育障碍有关,或囊肿起源于肝内迷走胆管。还有一些肝囊肿与感染、外伤、肿瘤有关[5]。肝囊肿有孤立性囊肿和多囊肝之分,孤立性囊肿大多为单房性,也有多房性。多囊肝又称多发性肝囊肿,约半数(51.6%)病例合并多囊肾,多囊肝伴胰、脾、卵巢、肺、脑等部位囊肿者占5.0%,故有多囊病之称。本组5例肝囊肿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上腹或右上腹隐痛不适,囊肿直径>5 cm,行囊肿开窗治疗后,效果良好。
肝脓肿往往都有典型的全身或胆道感染以及消化系统急性炎症的病史。本组4例肝脓肿患者都是发病隐匿,无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表现,无发热及肝区疼痛,B超、CT检查考虑为肝癌,故均行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行脓肿引流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均于术后10~14 d痊愈出院。
肝包虫病形成寄生虫性囊肿,通常有牧区生活居住史,本组1例,行内囊摘除术,术中显露包虫囊肿后,严密保护切口与周围器官,以免囊内容物污染腹腔。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肝腺瘤通常指的是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ar adenoma,HC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较难与肝脏的恶性肿瘤相鉴别,其本身又有破裂出血和恶变的可能。因此,早期诊断肝腺瘤对于正确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国外报道的HCA病例主要见于生育期妇女,多认为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类药物有密切关系。国内报道的大多数病例属自发性HCA。一般认为HCA首选手术治疗,理由如下:恶性变的几率高达10.0%左右,即使因停用避孕药而消退的也有迟发性恶性变的可能;致命性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20.0%~40.0%,且不受肿瘤大小的影响,无法预测;与分化良好的肝细胞癌难以鉴别;手术切除能保证长期效果,不会复发[6]。本组4例,经手术切除,无复发及恶变。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1958年ED-MONDSON等依据其病理特点,称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直到1975年被WHO承认,沿用至今。目前认为,FNH可能与炎症、创伤等因素导致肝脏局限性血供减少或血管畸形而引起肝细胞萎缩和肝组织代偿性增生有关。本病女性多见,可能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和肝细胞的增生有关[7]。FNH单发多见,占80.0%~90.0%,若FNH为多个结节,并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的血管病变或脑部肿瘤(如肝血管瘤、门静脉闭锁、脑膜病、星形细胞病或脑毛细血管扩张等),称为多发性FNH综合征。FNH是一种良性、非进展性、非癌前期病变,通常对机体无明显损害,因而体积小和无症状的FNH无需手术治疗,可进行定期随访。对于症状明显、患者思想负担过重及诊断不明确或观察中发现肿瘤生长较快者,应积极手术治疗[8,9]。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IPL),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IPL的确切病因不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PL的形成可能与感染有关,门静脉炎症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都表明IPL是一种非典型的、因抗体对内源或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一种良性反应性增生过程。IPL发展缓慢,极少发生恶变,预后多良好,部分病例肿瘤可自行消退。因此,对于术前经粗针肝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PL的患者,可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B超或CT。对于IPL引起的发热、关节痛和肌痛等全身症状,应用激素效果显著[10]。部分患者经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后肿瘤可缩小,甚至消失。而对于经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呈进展性,或有明显症状,如肝门部IPL引起的黄疸、腹水、门脉高压等的已确诊的IPL,以及术前不能完全除外肝脏其他疾病,尤其可能是肝脏恶性肿瘤,而无法确诊的IPL,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11]。
肝平滑肌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都是非常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都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它们在B超、CT、MRI检查中无特征性的改变;其次,CT、MRI图像千变万化,同一疾病可以有迥异的CT、MRI图像,而不同疾病却可以有相似的CT、MRI图像;再加上影响CT密度、MRI信号的因素很多,就更增加了CT、MRI读片的难度。如若同时合并有AFP增高、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等,则更不易鉴别。若经过穿刺等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良性,可免除患者的手术痛苦。然而大多数单发病例由于无法和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鉴别,外科手术有时不可避免[12]。
参考文献
[1]MERGO PJ,ROS PR.Benign lesions of the liver[J].Radiol Clin North Am,1998,36(2):319-331.
[2]王军华,苏树英,甄作均,等.肝脏少见实性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33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196-2201.[2]WANG JH,SU SY,ZHEN Z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re benign hepatic tumor:report of33cases[J].China J Modern Med,2005,15(14):2196-2201.Chinese
[3]GIBBS JF,LITWIN AM,KAHLENBERG MS.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benign liver tumors[J].Surg Clin North Am,2004,84(2):463-480.
[4]TERKIVATAN T,DE WILT JH,DE MAN RA,et al.Indica-tions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treatment for benign hepatic tu-mors:a critical appraisal[J].Arch Surg,2001,136(9):1033-1038.
[5]彭广福.经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治疗症状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9):106-108.[5]PEN GF.Symptomatic non-parasitic cyst of liver treated by hep-atic cyst fenestration under laparoscope[J].China J Endo,2004,10(9):106-108.Chinese
[6]DI CARLO I,URRICO GS,URSINO V,et al.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adenoma,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nd hemangioma of the liver:are they derived from a common origin[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227-230.
[7]PARADIS V,BENZEKRI A,DARGERE D,et al.Telangiect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 variant of hepatocellular adenoma[J].Gastroenterology,2004,126:1323-1329.
[8]FABRE A,AUDER P,VILGRAIN V,et al.Histologic scoring of liver biopsy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with atypical presenta-tion[J].Hepatology,2002,35:414-420.
[9]解世亮,吴凡.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8例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01):141-143.[9]XIE SL,WU F.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for38case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J].China J Modern Med,2009,19(01):141-143.
[10]SHEK TWH,IOL NG,CHAN KW,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1993,17(3):231-238.
[11]KOEA JB,BROADHURST GW,RODGERS MS,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demographics,diagnosis,and the case for nonoperative management[J].J Am Coll Surg,2003,196:226-235.
良性子宫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经术前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活检诊断为宫颈良性病变的患者186例,均接受LEEP刀治疗。其中中重度宫颈糜烂107例,宫颈息肉38例,宫颈肥大22例(合并宫颈纳氏腺囊肿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1岁(21岁~68岁),均为已婚妇女,非妊娠期,平均产次(1.1±0.3)次(0~5次)。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除绝经者外,治疗时间均选择月经后干净3 d~7 d,禁性生活,产后3个月,流产后2个月;白带检查无生殖道急性炎症。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进口UM-150A型LEEP刀。
1.2.2 手术方式
根据病变种类,选用不同型号的环状电极、针状电极或球形电极电凝,局麻或不需要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接好电源,将负极板紧密粘贴于患者下肢体表(接触面积>70%),调整电功率(混切2或混切3功率选择40~60 W;电凝功率选择30~40 W)。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放置带排气烟管阴道窥器或一次性塑料窥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后行LEEP刀手术。(1)轻中度宫颈糜烂及纳氏腺囊肿:圆形电极电凝糜烂面致黄糊状,针状电极刺破纳氏腺囊肿5 s~15 s,排出其内黏稠液体。(2)宫颈息肉:根据息肉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环形电极切除息肉,根蒂部电凝10 s。(3)重度宫颈糜烂:碘试验确定病变范围,在其外缘0.5 cm处环形或横形切除,深度约0.8 cm,对CINⅠ~Ⅱ级可用锥形电极切除,增加切割深度,约1.5 cm~2.0 cm,球形电极电凝止血,切除组织送病理。对环形切除创面较深的给予包有云南白药或碘伏棉球的纱布压迫填塞,24 h后取出。
1.2.3 术后注意事项及随访
术后适当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术后2个月内禁性生活、盆浴,以免发生创面感染。术后1周复诊,3 d内阴道有较多排液,7 d~14 d脱痂期阴道排液增多并少量阴道流血,出血较多的加强随诊。以后每2周随访1次,记录阴道出血、分泌物、宫颈修复、月经周期表现等情况。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本次研究随访共1年。
1.3 手术情况分析
手术时间为3 min~22 min,平均(4.92±0.64)min,宫颈纳氏腺囊肿、息肉、中度糜烂不需要电切的手术时间较短;重度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及CIN需要电切的手术时间较长,特别锥切较深,出血较多的,需要多次电凝及按压止血。186例患者出血量为0.80~15.90 m L,平均(5.73±0.80)mL,电凝或针刺纳氏腺囊肿几乎不出血;环形电切及锥形电切出血较多。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宫颈光滑,糜烂面消失,肥大缩小;有效:糜烂面基本消失,但宫颈口可见红色肉芽组织或宫颈仍有小糜烂面;无效:糜烂面积及程度无变化。
2 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186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中,白带增多症状缓解率为94.1%。宫颈检查:治愈181例,治愈率为97.3%,宫颈光滑,体积减小,形态正常;有效5例,其中2例宫颈轻度糜烂,3例宫颈口肉芽组织增生,经再次治疗后均痊愈。未发现宫颈外口粘连。术后病理符合率高,12例CINⅠ级,7例CINⅡ级,其中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CINⅢ级,因年龄较大住院行子宫全切。18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92±0.64)min,平均排液时间(6.11±1.46)d,平均术中出血量(5.73±0.80)mL;发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妇科疾病筛查的开展,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宫颈病变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宫颈糜烂合并病毒感染,特别是CIN发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增加[5]。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局限在上皮内的具有向宫颈癌发展可能的病变,其本身并不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所以治疗时只需要去除病灶就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宫颈良性病变以局部治疗为主,常用的方法有激光、电烫、冷冻、微波、红外线凝结等,只能对宫颈糜烂进行治疗,对宫颈纳氏腺囊肿、肥大、息肉及CIN效果差,且不能进行病理学检查。LEEP刀产生高频电磁波而完成各种切、割、凝、止血,而且操作时电刀与宫颈组织接触时间短,减少电流对组织的损伤;环形金属丝电环切除组织边缘无炭化区,使病理学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可靠[6],不影响病理学检查。且LEEP刀切除组织面积大,较术前活检取材全面,疏漏明显减少,LEEP刀在宫颈癌三阶梯诊疗程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LEEP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但对于较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仍需注意宫颈切割深度过高导致瘢痕,影响宫颈弹性,宫颈功能不全而导致中期妊娠流产的可能。
总之,本组结果证实LEEP刀对各种宫颈良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治疗效果,其简单方便,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病理学诊断符合率高。子宫属于内脏器官,对切割、烧灼不敏感,所以手术可不用麻醉或在局麻下完成,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且无需缝合、无需住院,减少了住院费用,值得在妇科门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刀)治疗宫颈良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2012年在我院诊断为宫颈良性病变的186例患者进行LEEP刀治疗,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对病理结果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白带增多症状缓解率为94.1%。宫颈检查:治愈181例,治愈率为97.3%;有效5例,其中2例宫颈轻度糜烂,3例宫颈口肉芽组织增生,经再次治疗后均痊愈。术后病理符合率高,筛查出癌前病变2例。结论 LEEP刀适用于各种良性宫颈病变,简单方便,疗效确切,出血少,值得在妇科门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颈良性病变,LEEP刀,治疗评价,病理符合率
参考文献
[1]黄红香.Leep刀治疗宫颈良性病变188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8.
[2]杨萍,魏小燕,程根娣,等.Leep刀治疗宫颈疾病的探讨[J].医疗装备,2009,22(4):36.
[3]成清奇,张幸春,张月敏.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324-2325.
[4]孙红兵,邹冰玉.Leep刀治疗宫颈良性病变840例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08,29(10):1372.
[5]高红,聂莉,王大力.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4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876.
良性子宫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住院的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患者30例,均为女性,已婚(或未婚)不再生育者,年龄35~65岁,平均45.3岁。发病时间2个月~20年。乳头溢液11例,其中双侧溢液8例,单侧溢液3例。病变疼痛者23例,无疼痛者7例。乳腺病变分布在乳房各象限内,遍及乳头乳晕区、乳房内上、外上、内下、外下象限,病变0.5 cm×1.0 cm~3.0 cm×6.5cm。所有病例经B超检查或乳管镜(乳头溢液病例)定位,并经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手术前经B超或乳管镜检查等明确病变位置。根据病变位置作乳房外上象限或外下象限乳晕旁弧形切口,2.0~3.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乳腺被膜,通过牵拉法建立操作空间。乳晕区病变多、病变区域较大者病变切除后,给予乳头、乳晕成形,应用1-0丝线将乳晕处作荷包缝合。若乳头乳晕成形后乳头仍塌陷,游离乳晕下方或外上象限腺叶转移到乳晕区,注意保留胸大肌筋膜血管。大部分病变积聚在内上象限行腺叶切除后可将外上象限及外下象限腺叶向内上象限作腺叶转移,同时保留胸大肌筋膜血管。乳头下大部分主乳管均合并炎症或占位性肿块行切除或部分乳头远端组织切除时,将带蒂乳腺组织或条状胸大肌肌瓣填入乳头内及乳晕下,应用3-0丝线固定在乳头内及乳晕区。手术野严格止血,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常规放置负压球引流。3-0可吸收缝线缝合乳腺组织、乳腺被膜及皮下组织,4-0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2 结果
全组30例患者,乳腺多象限多发病变手术切除率100%。手术切除标本3.0 cm×4.0 cm~8.0 cm×12.0 cm。解剖手术切除标本,腺体增生,导管扩张,部分患者乳管内充满奶酪样乳汁,或脓性乳汁,有臭味。
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8例,乳腺腺病伴瘤样化增生7例,乳管内乳头状瘤伴浆细胞性乳腺炎4例,乳管内乳头状瘤伴乳腺腺病4例,乳头状瘤伴乳腺腺病4例,乳腺纤维腺瘤伴浆细胞性乳腺炎3例。术后6个月~1年随访,乳头乳晕无内陷、坏死及感觉障碍,无溢液,经高频彩色B超检查未见复发,乳房外形美观。
3 讨论
多发性乳腺良性病变散在且多发,传统手术方式能准确切除病变,但切口较多,部分患者术后乳腺变形,影响乳房美观。临床治疗目标是利用乳房血管神经分布解剖结点,结合多发性病变部位,采用最佳的皮肤切口,兼顾最彻底手术切除及最小手术创伤,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全组采用乳房外上象限或外下象限乳晕旁弧形切口,疗效满意,美容效果好。
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经高频彩色B超、乳管镜等术前定位,设计最佳的手术切口及术中切除范围,做到有的放矢,精确切除病变,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避免手术中盲目切除过多正常乳腺组织[4]。
良好的手术暴露、清晰手术视野是保证彻底切除乳腺病变及微创手术的关键。由于病变的位置、性质、大小千差万别,切口的位置、大小需视具体情况而定[5]。乳晕切口有4种:环乳晕切口、乳晕外周切口、经乳晕切口和环乳头切口[6]。乳头的血液供给主要来源于乳房的皮下血管网,并与其下方的乳腺组织有广泛的交通[7]。乳头乳晕区的感觉由第3~5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支配。乳头感觉主要由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支配[8]。全组手术切口选择在乳房外上、下象限乳晕旁,较为隐蔽,不易形成疤痕收缩,避免切口留在乳房、乳沟处皮肤表面影响乳房美观。当患者穿低领服装时不会暴露切口。手术不会阻碍乳头乳晕的血液供给,全组30例未出现乳头乳晕坏死及皮肤感觉障碍等并发症。
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大部分积聚在乳晕周围,病变切除后会出现乳头、乳晕内陷,全组均进行乳头、乳晕整形再塑。手术中乳腺被膜游离时其厚度应一致,作腺叶转移时要缝合乳腺组织防止腺体扭曲,确保手术后乳房表面无凹陷或把转移腺叶重新缝合后的组织当成病变组织。全组30例术后无乳头乳晕内陷、乳头乳晕坏死及乳房表面凹陷等并发症。手术创面较大,术中虽然进行了彻底止血,但仍有渗液、脂肪液化等现象发生,应充分引流。尽管引流管的负压大小与引流量无关[9],但必须持续负压引流,排放引流液和更换负压装置时亦应夹闭引流管以保持负压[10]。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切除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切口隐蔽,创伤小,手术切除率高,术后美容效果好。
摘要:目的 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B超或乳管镜定位引导下手术,术中乳头乳晕整形,乳腺腺叶转移。结果 乳腺病变切除率100%,术后6个月~1年随访,乳头乳晕无内陷、坏死及感觉障碍,无溢液,未见复发,乳房外形美观。结论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对乳腺多象限多发良性病变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手术切除率高、术后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关键词:乳腺良性病变,多发性,乳晕旁切口,整形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永霞,张爱玲,黄珂铭,等.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传统手术的第26期闵美林,等: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对比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8):615-618.[1]WANG YX,ZHANG AL,HUANG KM,et al.Contrastive re-search on ultrasound guided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surgery and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benign breast lesion[J].ChinaJ Cancer Prev Treat,2010,17(8):615-618.Chinese
[2]FINE RE,ISRAEL PZ,WALKER LC,et al.A prospective studyof the removal rate of imaged breast lesion by an 11-gauge vac-uum-assisted biopsy probe system[J].Am J Surg,2001,182(3):335-340.
[3]蒋国勤,邢春根,方军初,等.多发性乳房肿块麦默通微创切除术35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7(5):8-10.[3]JIANG GQ,XING CG,FANG JC,et al.Mammotome minimallyinvasive operation for multiple breastlesions[J].Modern MedicineJournal of China,2005,7(5):8-10.Chinese
[4]闵美林,张卫东,王敦英.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6):86-88.[4]MIN ML,ZHANG WD,WANG DY.Experience of treating plas-ma cell mammiti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08,12(6):86-88.Chinese
[5]黄进军,地力木拉提.艾斯木,马少林,等.乳腺良性疾病采用乳晕外周切口美容效果的初步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15-18.[5]HUANG JJ,DILIMULATI ASM,MA SL,et al.Preliminar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 esthetic effect of periareolar incision usingsubcuticular suture in benign breast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of Aesthetic Medicine,2008,17(1):15-18.Chinese
[6]GURCAN A,DOGAN T,AHMET T,et al.Periareolar transareo-lar perithelial incision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ynecomastia[J].An Plast Surg,2005,54(2):130-134.
[7]JAN J,VAN W,MB CB,et al.Nummular nipple hypertrophyand repair as part of an aesthetic nipple-areola unit[J].AesthPlast Surg,1997,21:408-411.
[8]INGRID S,RAFIC K,HELMUT G,et al.The sensitivity of thenipple-areola complex:an anatomic study[J].Plast Reconstr Surg,2000,105(3):905-909.
[9]KATHALEEN AP,SUSAN O,CONNER N,et al.Electrocauteryas a factor in seroma formation following mastectomy[J].Am JSurg,1998,176(1):18-11.
良性子宫病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声带良性病变患者114例, 男47例, 女67例;年龄15~61岁, 病程1个月至5年。均以声嘶为主要症状, 其中声带息肉96例 (84.2%) , 声带小结10例 (8.8%) , 声带囊肿5例 (4.4%) , 血管型息肉1例 (0.9%) , Reinke间隙水肿2例 (1.7%) 。双侧病变30例 (26.3%) , 单侧病变83例 (72.8%) , 前联合病变1例 (0.9%) 。
1.2 方法
1.2.1 器械准备
支撑喉镜 (带内窥镜接口, 可插入内窥镜) , 12°喉内窥镜, 喉显微手术器械, 德国Storz摄像系统及索尼监视器。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 肩下垫薄枕。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静脉诱导后经口或鼻插入5.0~6.0mm气管插管, 插入支撑喉镜, 暴露声门后固定, 注意保护切牙。退出支撑喉镜光源, 转接到喉内窥镜接口, 将喉内窥镜 (12°) 从支撑喉镜侧孔插入, 连接摄像电视监视系统。刚插入喉内窥镜时电视画面一般较模糊 (喉内窥镜遇热起雾所致) , 约1min后画面转为清晰, 如仍不清晰, 可调节焦距, 使病变组织充分显示在电视屏幕中。
根据病变类型选用不同喉内镜显微手术器械。切除时注意: (1) 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 分清病变与正常声带边界, 只切除声带病变组织, 确保声带边缘平整;切除时注意宁少勿多, 避免损伤声带正常结构, 尤其不能损伤声韧带, 以免造成声带内凹影响术后效果。 (2) 声带囊肿及Reinke间隙水肿, 于声带表面外侧切开黏膜, 浅固有层内分离, 切除病变, 挤压吸出浅固有层液体, 再将分离黏膜复位。 (3) 如有出血, 可用1∶1000肾上腺素棉片压敷止血。术后抗炎雾化吸入1周, 禁声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声音恢复正常, 声带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 声门关闭良好;好转:声嘶好转, 声带病变少部分残留, 或声门关闭不良;无效:声嘶无改变或好转后短期内复发。
2 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治愈111例 (97.4%) , 好转2例 (1.7%) , 无效1例 (0.9%, 术后复发) 。术后并发症:舌麻木3例 (2.6%) , 牙齿松动1例 (0.9%) , 经治疗后均得以恢复。
3 讨论
声带病变多在显微镜下支撑喉镜下手术, 显微镜视野清晰、亮度好、精确度高, 但也有一定缺陷, 如显微镜下支撑喉镜要求直视下暴露声门, 有时调焦耗时长;部分患者因肥胖、颈短等原因导致喉部暴露困难, 强行暴露病变部位 (尤其是前联合处) 容易造成损伤;显微镜价格较昂贵, 基层医院不一定具备购买条件。
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 叶小平[3]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应用70°鼻内镜在间接喉镜下摘除声带良性病变。近年来, 越来越多耳鼻喉科医生利用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进行喉部手术, 效果均较为满意。实践证明, 鼻内窥镜联合支撑喉镜行声带手术优点不容置疑。但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 鼻内镜从支撑喉镜孔插入时与喉显微器械共用同一通道, 容易互相干扰, 而且术者一手拿鼻内镜一手拿喉显微器械进行手术, 任何一只手的晃动都会影响喉部的精细手术。笔者采用12°喉内窥镜支撑喉镜, 可以说是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的一种改良, 改良支撑喉镜与传统支撑喉镜相比, 可直接接入各种鼻内镜系统的光源, 在此光源引导下容易挑起暴露喉部, 该支撑喉镜带有侧孔可插入12°喉内窥镜, 由于喉内窥镜从侧孔插入, 不影响喉显微器械的操作, 同时喉内窥镜插入侧孔后固定, 电视画面不会晃动, 也不用手持内窥镜, 术者双手可自由操作, 使得手术更加精细。
1 2°喉内窥镜支撑喉镜连接电视监视系统视野宽阔、视角大, 可在屏幕上清晰显示前联合及全部声带病变, 手术操作直观, 病变及解剖细微结构清晰可见, 配合喉显微器械可以顺利到达手术部位钳取病变组织, 具有手术简便、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 术后效果理想的特点, 还便于教学和病例资料的收集。笔者认为12°喉内窥镜支撑喉镜非常适合声带息肉、声带乳头状瘤、较大的声带小结等良性病变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声带小结等喉部病变用喉显微镜较好。总之, 12°喉内窥镜支撑喉镜可作为喉显微镜的补充或替代器械。
参考文献
[1]李玉霞, 任颖川, 王孝升.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在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13) :63.
[2]黄燕莉, 周天明, 曾英, 等.电子喉镜配合喉息肉钳在喉部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5, 19 (6) :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