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2024-09-16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共3篇)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篇1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律师感到法院诉讼环境越来越好

座谈会上,对人民法院2009年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律师代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一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在处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方面有了重大发展,在与律师协会的信息沟通方面逐步深入和扩大。这次座谈,不仅展现了最高人民法院主动倾听律师意见、建议的良好工作作风,同时也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公正的深度认识和不懈追求。

有的律师评价,人民法院去年在践行司法为民、“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的地方,律师们普遍感到法院的诉讼环境越来越好。人民法院2009年的工作亮点很多,例如把调解工作贯彻于审判各个环节,这是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也是审判思维、司法观念的一个大转变;解决执行难力度在加大,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案件,增强了律师和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信心;站在北京律师角度讲,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再审等工作的加强,不但解决了一些基层法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为北京律师在执业领域的拓展上打开了一片田地;近年来法官们尤其是年轻法官们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年轻律师应多向法官们学习。

有的律师说,最高人民法院制订民商事司法解释时,经常主动征求律协意见,律协很感兴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去年对律师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各有关部门比较起来,法院做得最好。

有的律师说,法官好不好,律师有发言权。律师好不好,法官也有发言权。今后,律师协会评选优秀律师、律所时,希望法官能够参加。法院评选优秀法院、法官时,希望也能有律师的声音。

律师与法官沟通渠道需进一步疏通

座谈会上,律师们反映,法官在信息公开、诉讼程序、庭审节奏、诉权保障等方面,与律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不畅现象。有的律师说,律师总是希望及时获知整个诉讼信息,从而可以让当事人保持安定、安心的状态。但有些法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律师有时候很被动。另外,有的法官在倾听律师诉求方面做得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限制律师发言时间的问题。有的律师反映,一些法院审理二审、再审案件时,往往是通过原审法院联系当事人,经常不跟律师直接沟通,导致当事人以为律师连最起码的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另外,法院结案后应及时通过律师对当事人进行说服解释工作,避免当事人误解。

也有律师说,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知当事人时,也应及时通知律师。律师有权全面参与诉讼程序,否则,当事人会觉得律师没啥用。实践中,例如开庭前及材料递交等环节,囿于开庭时间紧张等现实,法官应以合适的方式与律师进行沟通。

与会律师普遍呼吁,要将法院与律师协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化。面对一些突发事件

和媒体焦点事件时,法院应及时与律师协会沟通,以便律师协会及时知悉法院的想法和态度。

构建法官与律师的和谐关系

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虽然身份不同、职责不同,但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有那样一种情怀永远让人激动万分,对公平的向往,对正义的追求,对人权的崇尚,对自由的保障,那正是法治的高尚情怀,那正是法律人的高尚情操,法官和律师也正是这种情怀和情操的主人。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同属法律职业,同操法律语言,同参诉讼活动,同在社会生活。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律师是司法制度的基础,而法官是公正的化身,正义的体现,是整个司法体系的中心,居于司法制度的顶端。律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法官就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在整个司法制度体系中有着极微妙的互动式联系。法治事业好比大海里的航船,没有法官的掌舵,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律师的划船,更没有前进的动力。从工作方式来看,律师是动态的,主动进行证据搜集等工作;法官是静态的,坐堂问案、坐堂听案、居中裁判,构成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决定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走向。律师处境的根本好转取决于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但法官对律师的看法和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律师的处境和地位。而律师处境好转、地位提高将促进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制环境的改善又会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师兄和师弟,同一条起跑线,同一个方圆内;法官和律师,互相为师兄,法官与律师之间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

积极探索律师与法官正常关系的有效途径。按照 “个人之间少交往,组织之间多沟通”的原则,有组织地通过各自的行业协会开展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听取对司法审判工作和律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良性互动机制。

1、建议在全国和各地的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举行一期或者两期沟通机制,建立沟通平台,彼此交流,增加共识,互相了解,共同处理纠纷,避免以律师所或者部分律师名义和法院直接交流和处理纠纷。同使一股劲、同担一份责、同守一条底线,共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尽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在全省逐级建立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双方的组织、协调作用,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法官与律师交流合作、相互监督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第二、建立定期座谈制度。明确沟通机制的主体是法院和律师协会,参与座谈会的律师代表由律师协会甄选或者和法院共同协商确定,会议内容不仅可以就审判执行工作进行沟通,还可以就法院队伍建设、法院廉政建设、法院司法为民举措等方面进行沟通。

2、建立法官与律师学术交流和业务研讨制度,统一司法标准。通过互赠内部刊物,共同组织业务培训等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学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共同理念和知识认同,促使律师和法官队伍知识更新,促进双方业务能力的提高,表达各自理念和对法律的不同理解,消除误解,培养共通的法律人理念和精神。笔者建议,以各省法学会为依托,以律

师协会、法官协会等组织为桥梁,定期或不定期就本地区重大热点问题、本地区各法院疑难案件或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法学研究方面,加强现实性研究。比如,法官职业的“公正”与律师职业的“维护正义”的法学范畴和分界点是什么?法律对抗制的缺陷和完善?审判独立和司法独立的区别和保障?法官和律师的法律理念的异同点?如何构建法律职业道德考核体系?法官和律师关系的“红线”和“黄线”有哪些?等等。

同时,鼓励广大法官和律师参加区域性或全国性法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多次法官与学者、律师共同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官、律师与学者对话”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增进法官与律师、法官律师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一是建立联合培训制度。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适用、新法律法规的理解、本地区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二是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合作确定一至三个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的主题,定期组织法官与律师就共同关心的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建立重大、敏感案件沟通交流制度。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和媒体聚焦的案件,应及时沟通,交换相互的认识和态度,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与律师如何良性互动?

现实中,确实存在法官和律师不正当交往的事实。国内近年来法官沦为阶下囚的案件并不鲜见,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黄松有也因贪污、受贿入狱。案件中爆出法官和律师间的不正当交易,让公众们误认为----只要法官和律师交往就是不好的。但是不是这样律师和法官是不是就因此完全杜绝往来了?“这是不可能的。”

齐奇认为,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需要业务间的交流。省律师协会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律师,在各自的领域处理过复杂案件。定期收集律师们的意见,有利于高院制定出更意义的审判指导意见。

“法官和律师应该同守一条底线,共担一份责任。”

“同是法律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律师协会探索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座谈会综述

一、介绍法院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司法现状是社会的评价与自身的评价反差很大,除自身的原因外,也受大环境的影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法院的工作难度较大。现在司法审判的工作面临困难,如何协调社会和谐与法律尊严的关系、如何推进法官职业化,实现司法本土化,就需要改进和创新司法审判活动。由于我国未形成多元化的解决纠纷机制,法院承担了许多司法职能之外的社会责任,法院工作面临一些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信访问题、群体性问题、安全问题等。

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案件多发,法院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应对,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于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社会心理失衡,敏感、新类型的案件持续增长,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滞后,导致法院解决矛盾功能上的错位。如何探索多元化的解决机制,也是应当研究的课题。再有社会公众日渐突出的实用、利己心理,导致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法院需要研究。由于多元化的法律需求与法律服务的量少质弱,在一定程度导致案件的激增。

四、加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法官与律师在体现各自独立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合作、监督、促进,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通过良性的监督及搭建平台,增进交流互动,形成有效机制。通过法官与律师构建的和谐工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有利于引导当事人理性参加诉讼,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有利于依托职能,协力推进法治化进程,从而构建诚信体系建设。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篇2

关键词:消防,保险,互动机制

1 保险与消防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意义

消防部门是国家防灾防损的行政执法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消防部门在很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力, 特别是在建筑工程消防审核 (备案) 、验收 (备案) 、火灾调查等方面具有最后决断权。因此, 消防部门除了平时的灭火和抢险救援, 认真履行好人民和政府赋予的神圣职责外,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在平时的工作中, 应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隐患检查中去, 做到防患于未然。企业参加保险后, 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火灾事故, 保险公司按照理赔程序调查取证, 查勘定损、定责、核损, 但在最后火灾原因调查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还要依赖消防等部门的大力合作, 并由消防等部门作出认定结论。在损失金额核定方面保险公司尽管有自己的财务和业务实力, 但一般情况下期于和消防部门达成一致, 最大限度取得消防部门的支持。但在实际工作当中, 对火灾损失金额的核定方面, 消防部门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和保险公司达成一致意见, 确定的损失金额或大或小, 或者迟迟不作结论, 保险公司在损失金额的赔付方面也很少等待和依照消防部门的最后鉴定结论, 法律赋予消防部门的核损权力也没能充分行使。如果保险公司和消防部门配合默契, 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把灾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险公司也能为国家集聚更多的风险资金, 从而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少受损失。

2 当前保险与消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 人们对保险与防灾还缺少全面的认识和有力的措施, 在消防部门承担消防监督工作的同时, 消防与保险的都将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企业财产火险投保后, 防火意识淡薄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可能会想“我们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保险”, 以保险代替火灾事故预防的思想相当突出。

二是企业财产火险投保后, 消防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减少了。有的企业财产火险投保费用是如期交付的, 但对过去购置的消防设备, 年久损坏却得不到更新, 人员的投入也相应减少。

三是企业财产的投保导致了一些犯罪现象的发生。在一些企业即将面临破产时企业领导人为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可能采取故意放火的犯罪行为, 或是图谋赔款向保险部门虚报夸大火灾损失。

四是企业财产火灾投保后, 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工作的担子加重了。

3 保险业与消防界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路径

3.1 在保险防灾防损资金上的合作

消防部门虽然是国家的行政执法部门, 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社会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整体工程, 只有在社会各方各尽其能、各施其责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消防社会化的目标。保险公司在灭火救援中, 也有减少火灾损失、减少事后赔偿的需求。保险行业除了履行自己的防灾防损义务之外, 要利用消防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 从维护各自公司利益出发, 应该把有限的防灾防损资金集中起来, 集中投入到消防部门, 缓解政府财政, 贯彻落实和责任兑现工作, 相互联动, 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把防灾防损贯穿于整个保险过程。

3.2 以立法的形式, 强制企业参加保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在加强社会安全管理、防范灾害事故发生、为国家集聚更多风险资金、确保社会平稳发展方面, 保险和消防部门应密切加强合作。消防部门可以利用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责, 敦促和建议政府以立法的形式, 要求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一旦造成损失、后果比较严重的煤炭、化工、有色冶金、建筑、石油、大型商场等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和行业强制参加保险。这样, 一是企业可以更好的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确保国家财产少受损失, 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地保障, 二是可以有效的总结高危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和手段, 逐步扩大强制保险的范围, 最终实现“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工作目标。

3.3 创新保险产品, 联合开展防灾教育

增加保险产品, 建立“火灾公众责任险”, 消防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予以推广提高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系数, 增强保险公司对可能发生恶性火灾的保障能力。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火灾公众责任险”等险种, 通过消防与保险的双重力量予以推广, 扩大参保范围。这样, 既可以增加保险费收入, 也可以通过差别费率促使管理者自觉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同时, 参保单位即使发生了火灾事故, 受害者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经济保障, 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3.4 加强信息沟通,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保险公司要对所有符合防灾防损规定并且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保险信息资料库, 并与消防部门建立信息的资源共享;消防部门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投保企业存在火灾隐患, 要及时通知保险公司, 由保险公司出面通知企业进行风险隐患整改或提高承保费率, 防范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通过合同约束、费率调整等手段, 共同防范火灾隐患, 从而达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

3.5 在火灾原因、财产损失认定方面双方应加强合作

将火灾财产损失权的认定, 以立法形式交给具有一定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因为财产损失核定涉及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多种专业知识, 交由消防机构核定, 因消防部门在人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火灾调查工作中由于缺少系统全面的技术性规定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因此, 规定标准以内的火灾案件由消防机构负责调查, 标准以外的案件由消防、保险等社会单位共同负责调查。这样, 给保险行业安全评估部门赋予了权力, 以确保火灾财产损失核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总之, 要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除了不断转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弱化行政干预色彩, 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宏观管理的能力之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保险行业对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应该尽快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各项研究, 将保险行业融入消防安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郭丽军.论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制度[J].保险研究, 2008 (4) .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两冀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新阶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对内,表现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表现为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两者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充分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三者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立体图景,呈现出“一体两冀”的清淅架构。其中,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世界建设的总方针,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切实贯彻和体现。

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理念,是向世界申明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目的是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为人类共同进步作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贡献。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注目,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人民币,约为2.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却只有1700美元,排在世界一百名之外。中国人民需要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继续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争取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和谐世界”理念表明,中国不仅一心一意发展自己,而且愿意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始终是各国人民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友好合作的伙伴。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的良性互动

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提出和谐世界也是为中国国内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全球化所产生的相互依存使得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国家和地区和谐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国际社会的和谐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和谐。如果把一国的和谐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动荡之上,这样的和谐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在国际上提倡建立和谐世界,也是出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的考虑。构建和谐世界,昭示了我国领导层不仅在本国社会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在国际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相辅相成。二者拥有同样的哲学理念,就是多样性共存与发展的观点、和而不同的理念。从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延续的观点看,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合乎逻辑的延伸;从内外两个大局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可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即硬实力与软实力基础;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为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平发展道路的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获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只有面向世界,为世界所接纳、欢迎,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必须通过在国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更加紧密地把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和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和平发展道路,还要求我们用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必然会对世界形势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落后,世界无法达到普遍繁荣;中国无序,世界也难以实现和谐。因此,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成功必将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必然增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中国在自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一个爱好和平、讲求正义、尊重秩序的大国的责任意识,代表的是开放、民主、不断成长的中国对世界未来的期待与承诺,是中国对人类发展理念的新贡献。

上一篇:摇曳在风中的蒲公英作文450字下一篇:2005湖南首批实施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