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2024-08-10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共9篇)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篇1

心理场或心理生活空间是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勒温认为, 人就是一个场, 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 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

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心理场作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因而必须有意识地建构并使之趋向理想状态。但是, 教师外加的刚性的直接控制, 不可能与学生形成心理同构。因为, 心理同构是在本人不自觉的状态下自我调节而成的。所以, 我们对课堂教学互动中心理场的控制也只能是间接的, 富有弹性的。

笔者以为, 科学地运用心理效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互动,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场。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某种人物 (事物) 的行为或作用, 引起了其他人物产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者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 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 教师要正确掌握和利用心理效应以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场形成, 使心理效应嬗变为教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

1、目标性

课堂互动活动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 活动的程序也应当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活动结果虽然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 但是活动的目标却可以事先预设。这样的“心理场”形成于一定的需要和问题导向, 容易激发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课堂互动。

案例:本校许老师应用“等待效应”教学文言文, 师生在互动中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 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心理同构。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心理现象称之谓等待效应。

在学习《隆中对》《出师表》前, 为了让学生对“三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许老师给学生放映电视《三国演义》片段, 反复播放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观看易中天品三国的录像资料。在精彩的画面冲击和现代感十足的评说中, 同学们燃起了争向借书、买书的热情, 期待新单元的学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的同时, 许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读三国原著, 讲三国故事, 评三国人物。一篇篇读书笔记诞生了, 这里有词句摘抄、故事梗概, 更有“吾辈评三国”, 虽稚嫩但不乏个性化的见解。显然, 这样的学习再也没有背诵的枯燥, 翻译的机械, 学生们在饶有趣味中轻松地学习文言文。

本案例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 许老师应用“等待效应”确定的课堂互动活动目标, 直接指向解决本课教学任务中的一个具体的问题, 即增加学生学习《隆中对》与《出师表》的背景知识, 激发兴趣, 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由于互动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因此活动过程走向有序, 实效显著。

此时的学生和教师已达成心理默契, 和谐共振的心理场引发了互动高潮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让学生活跃的, 同时也是令人愉悦的。

2、情景性

“心理场”的营造总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沉浸其间, 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 积极的“心理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驱动力。

案例:本校任老师教学毕淑敏的《其实我很重要》时, 应用了“预热效应”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动机。

所谓预热效应, 即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 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发生兴趣, 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

任老师一上课并不急着导入新课, 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我感知”, 并就课文进行质疑。

学生提问举隅:

(1) 文章一开始用排比的方式, 一口气说了多个“我不重要”, 有什么作用?

(2) 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3) 作者为什么说“我很重要”?

(4) 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5) “我很重要”与“我最重要” (“惟我独尊”) 是否相同, 为什么?

(6) 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给人什么样的启迪?

……

学生发言踊跃, “预热”效果显著。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从学生需要出发调整了“课堂预设”,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

“心理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因此, 教师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课堂互动的问题情景能给学生以生成性的空间, 如果是生成性不大, 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抑制, 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其实我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较大的思考空间, 因为许多年来, 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的确是个问题。二是课堂互动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到了七年级以后, 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表明, 中学生对展示思维水平类的课堂互动活动兴趣较高。学生初读《其实我很重要》后问题多多就是明证。三是问题情境设计要体现新、奇、趣,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奇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趣就是课堂互动活动要富于趣味性。学生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其实我很重要》进行质疑, 所提的问题富有情趣;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诘问, 产生许多悬念与期待。

为了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任老师十分关注教学互动中生成的心理场。在整个启发、引导过程中, 老师能敏锐地把握学生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流程的疏密、教学节奏的张弛, 适时掀起教学波澜。这种心理场, 是由学习者个体心理合成, 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每个学习者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重新思考与调整自我。

3、整体性

“心理场”的构成不是几个相关因素的简单累加或随意捏合, 而是需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整合成一体。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 喜欢设计花哨、热闹的课堂互动活动形式, 学生因此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和体验;有的教师习惯于侃侃而谈, 全然不顾及学生的思维状态。其实, 师生任何一方的不到位都会影响“心理场”的整体性。此外, 作为积极“心理场”的两极, 双方也是一个在情感、意志、精神上相依、相融、共振、共鸣的和谐整体。

案例:朱自清的《春》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可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这篇课文。“超限效应”提醒本校任教的陈老师思考———虽然名篇不厌百回读, 但学生会不会因为同一篇课文一再学而产生腻烦心理呢?

所谓“超限效应”, 是指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刺激会引起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现象。于是, 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 其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美文赏析。

老师要求学生:重读《春》, 你有没有新的体会, 新的发现呢?譬如对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 也可以是一种写法、一种修辞、一种意境、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表述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进行:文中的“”, 本来我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 (体验、理解、看法等) :。

有个学生说, 文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本来我是这样认为的:“红”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体验:“红”既表现了太阳本身是温暖的, 又表现了春天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能给我们送来温暖的太阳自然是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欢喜之情的, 所以, “红”这个词, 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描写, 更传达出作者喜爱春天阳光的感情。这个词, 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心理效应的应用, 决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作为课堂互动的促进者, 不仅要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而且要避免其消极影响。陈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合理地生成了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 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从而激起他们深层探究。所以, 课堂上一旦形成积极的“心理场”, 学生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就会表现出对教学的向往感、认同感和全方位的投入,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其实心理场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 因为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处于严密控制状态而具有外张力。这不应看作是“节外生枝”, 相反地, 它为教师随时调整心理场的相关因素并予以有机的统摄创造了契机。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相机而动, 从而保证积极心理场的整体性。

积极的“心理场”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智发展的规律,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相容, 学生产生满意、上进等积极的态度与体验。这样的课堂心理场, 必定使学生学得愉快, 对老师而言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消极的心理场, 学生则思维抑制、心不在焉, 课堂气氛沉闷。

而心理效应只要运用得当, 就完全可以引发积极的“心理场”形成!

心理效应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心理规律, 它是有因果关系、规律化的心理现象。应用其创设积极的“心理场”本质上是运用了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所谓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或者可以说是有助于人们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提示或经验估计。当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目标间的空隙后, 教师要帮助他找到填补空隙的方法, 即应用心理效应给予正确的导向, 使问题的知觉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尽量接近。

当然, 理解与应用心理效应是科学, 更是一种艺术, 利用它的积极面, 避免它的消极面, 这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的教学情境去创造。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篇2

摘要:在全新教育环境下,多个学科课堂教学中都采用了互动教学的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普遍运用了互动教学法,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乐趣。此文首先阐述了互动式课堂的定义,而后介绍了构建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革新,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应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应从根本上认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后性和不足之处。为此,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展开大胆的革新。构建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成为爱学乐学。下文就简要介绍了几种构建小学语文互动式课堂的具体策略。

二、简述互动式课堂的含义和作用

互动式课堂重在营造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和协作探究提供一个良好平台。此处所讲的互动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二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从本质上讲,两种“动”都应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方能突显出意义所在,由于以往教学模式中学生动往往都是被动听从教师指挥的,而不是学生自发性地去动。在互动式的课堂中学生既可以相互交流,也能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既要有单独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又要有分组协作探讨的时间。使学生自身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将各种思想集中也能够推动自身发展,在集体中获益和成长,并且互动式课堂也能够为每位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语文教学更具全面性。同时要求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助于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打造高效互动式语文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读、对话和评价等形式

通过引读的形式加强课堂互动。引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展开朗读,使学生在文章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生字和生词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运用对话的形式加强课堂的互动。对话形式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和学习课文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来表达出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重视评价使互动式课堂得到升华。以往的教学评价通常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高效的互动式课堂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身评价,学生互相进行评价等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在这种全面的评价中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且也能够使学生养成悉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和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评价也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重视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首先可设定一个辩题,让学生围绕辩论主题展开辩论比赛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该种形式下学生互相辩论,积极主动的互相交流和思考形成良性循环,这其中既有团队协作又有独立思考,学生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获得充分的表达和体现,继而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互动。也可依据语文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游戏的形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游戏具备显著的互动性,也切实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并更加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同学通过角色扮演有效增强课堂互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和描写的情境,让学生亲自饰演文章中不同角色,继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推动课堂互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保证教学质量、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积极努力地处理好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推动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有效推动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挥和表达自身观点,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展开良好的互动沟通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

学习互动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互动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互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互动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学习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来展开互动教学。教师在学习互动中应作为引导者,不能成为主导者,学习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所得到的学习体验或是学习是需要自己来完成的,解决问题也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到思路,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在没有主导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要给学生提供能够进行互动讨论的学习资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让学生自行去选择。整个互动过程,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自信心。根据教学活动完成的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的方法,保证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陈丽.小学语文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J].现代交际,2015(7):160.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篇3

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心理场作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必须有意识地建构并使之趋向理想状态。但是。教师外加的刚性的直接控制,不可能与学生形成心理同构。因为,心理同构是在本人不自觉的状态下自我调节而成的。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互动中心理场的控制也只能是间接的,富有弹性的。

笔者以为,科学地运用心理效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场。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了其他人物产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者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正确掌握和利用心理效应以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场形成,使心理效应嬗变为教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

1、目标性

课堂互动活动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活动的程序也应当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活动结果虽然具有生成性和非预期性,但是活动的目标却可以事先预设。这样的“心理场”形成于一定的需要和问题导向,容易激发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课堂互动。案例:本校许老师应用“等待效应”教学文言文,师生在互动中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心理同构。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称之谓等待效应。

在学习《隆中对》《出师表》前,为了让学生对“三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许老师给学生放映电视《三国演义》片段,反复播放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观看易中天品三国的录像资料。在精彩的画面冲击和现代感十足的评说中,同学们燃起了争向借书、买书的热情,期待新单元的学习。在学习这两篇文章的同时,许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读三国原著,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一篇篇读书笔记诞生了,这里有词句摘抄、故事梗概,更有“吾辈评三国”,虽稚嫩但不乏个性化的见解。显然。这样的学习再也没有背诵的枯燥,翻译的机械,学生们在饶有趣味中轻松地学习文言文。

本案例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许老师应用“等待效应”确定的课堂互动活动目标,直接指向解决本课教学任务中的一个具体的问题,即增加学生学习《隆中对》与《出师表》的背景知识,激发兴趣,从而更好地导入新课。由于互动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因此活动过程走向有序,实效显著。

此时的学生和教师已达成心理默契,和谐共振的心理场引发了互动高潮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让学生活跃的,同时也是令人愉悦的。

2、情景性

“心理场”的营造总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沉浸其间,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的“心理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驱动力。

案例:本校任老师教学毕淑敏的《其实我很重要》时,应用了“预热效应”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动机。

所谓预热效应,即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发生兴趣,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

任老师一上课并不急着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并就课文进行质疑。

学生提问举隅:

①文章一开始用排比的方式,一口气说了多个“我不重要”,有什么作用?

②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③作者为什么说“我很重要”?

④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⑤“我很重要”与“我最重要”(“惟我独尊”)是否相同,为什么?

⑥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给人什么样的启迪?

学生发言踊跃,“预热”效果显著。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需要出发调整了“课堂预设”,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

“心理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课堂互动的问题情景能给学生以生成性的空间,如果是生成性不大,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抑制,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其实我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因为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的确是个问题。二是课堂互动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到了七年级以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表明,中学生对展示思维水平类的课堂互动活动兴趣较高。学生初读《其实我很重要》后问题多多就是明证。三是问题情境设计要体现新、奇、趣,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奇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趣就是课堂互动活动要富于趣味性。学生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其实我很重要》进行质疑。所提的问题富有情趣;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诘问,产生许多悬念与期待。

为了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任老师十分关注教学互动中生成的心理场。在整个启发、引导过程中,老师能敏锐地把握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流程的疏密、教学节奏的张弛,适时掀起教学波澜。这种心理场。是由学习者个体心理合成,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每个学习者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重新思考与调整自我。

3、整体性

“心理场”的构成不是几个相关因素的简单累加或随意捏合,而是需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整合成一体。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喜欢设计花哨、热闹的课堂互动活动形式,学生因此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和体验;有的教师习惯于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及学生的思维状态。其实,师生任何一方的不到位都会影响“心理场”的整体性。此外,作为积极“心理场”的两极,双方也是一个在情感、意志、精神上相依、相融、共振、共鸣的和谐整体。

案例:朱自清的《春》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可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这篇课文。“超限效应”提醒本校任教的陈老师思考——虽然名篇不厌百回读,但学生会不会因为同一篇课文一再学而产生腻烦心理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刺激会引起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现象。于是,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其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美文赏析。

老师要求学生:重读《春》,你有没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呢?譬如对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也可以是一种写法、一种修辞、一种意境、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表述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进

行:文中的“——”,本来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又有了新的(体验、理解、看法等):——。

有个学生说,文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本来我是这样认为的:“红”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现在我又有了新的体验:“红”既表现了太阳本身是温暖的,又表现了春天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能给我们送来温暖的太阳自然是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欢喜之情的,所以,“红”这个词,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描写,更传达出作者喜爱春天阳光的感情。这个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心理效应的应用,决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课堂互动的促进者,不仅要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而且要避免其消极影响。陈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合理地生成了新的目标和新的结果,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深层探究。所以,课堂上一旦形成积极的“心理场”,学生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就会表现出对教学的向往感、认同感和全方位的投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其实心理场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因为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处于严密控制状态而具有外张力。这不应看作是“节外生枝”,相反地,它为教师随时调整心理场的相关因素并予以有机的统摄创造了契机。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相机而动,从而保证积极心理场的整体性。

积极的“心理场”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智发展的规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学生产生满意、上进等积极的态度与体验。这样的课堂心理场,必定使学生学得愉快,对老师而言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消极的心理场,学生则思维抑制、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沉闷。

而心理效应只要运用得当,就完全可以引发积极的“心理场”形成!

心理效应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心理规律,它是有因果关系、规律化的心理现象。应用其创设积极的“心理场”本质上是运用了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所谓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可以说是有助于人们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提示或经验估计。当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目标间的空隙后,教师要帮助他找到填补空隙的方法,即应用心理效应给予正确的导向,使问题的知觉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尽量接近。

构建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 篇4

一、互动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 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 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

2.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学生采取“两欢迎, 三允许”的政策, 即“欢迎质疑, 欢迎争辩”、“允许出错, 允许改正, 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善于在留出的时空余地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 (氛围) 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 应在最佳的时间, 最活跃的环境 (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 , 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 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即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 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二、在角色平等中共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忽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 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的“传递――接受”中隐退。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认为我们怎样教, 学生就得怎样学。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 教师讲得吐沫横飞, 学生却昏昏欲睡。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 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 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打破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模 式,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的活动中。一旦教学活动“动起来”, 课堂也必将是生动活泼的。如:我非常注重文本赏析的教学, 让学生自我品评文本的字词句章, 并把自己的欣赏心得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让大家分享每一个心灵喜怒哀乐。学生多角度和文本对话、和教师对话、和同学对话、和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对话, 活跃了课堂气氛, 建构了知识, 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互动构建的意义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 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 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 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 自我构建, 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 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 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 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教师深入学生中, 做学生朋友, 与学生合作,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 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 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 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 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强化集体思维, 发展学生的集体创造性能力。

四、互动创新, 从学生自学中抓起

1.教 师 规 定 明 确 、具 体 的 自 学内容 , 培养 兴趣 , 激 发 学生 的创新热情。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教学目标分成两类, 即必达目标和争达目标。所谓必达目标就是95%以上的学生都能实现的目标, 如字音、字义、词义、句意 (有时也包括简单的结构、中心) 等。所谓争达目标就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需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对于争达目标,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 教师多引导、多鼓励,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这样既使教学落到实处, 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留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时间, 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让 学生在自学中创新。

以往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独占课堂乃至课外时间, 这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验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中, 更注重创新教育。

3.重视学生群体自学的形式, 引导生生互动, 促进创新意 识的形成。

学生群体自学是指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互相启发、互相更正、相互补充的学生自学活动, 这种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 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 许多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中完成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在互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土, 使学生想学、乐学。

构建“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 篇5

一、创设互动、有效的教学关系, 营造“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以静听、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 其思维过程为教师所把持和牵制, 教师也往往被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所限制。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寻找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心情宽松,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思维活跃, 智力呈现开放性状态, 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气氛有利于师生进行信息交流, 相互促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双主”结合。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问题又是从疑问开始的, 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 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产生疑惑, 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教师来说,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 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自感现象”教学中, 可利用如图 (1) 所示电路, 组织全班同学参与演示“千人震”实验, 使全体同学感受到“自感”现象的存在, 使学生产生疑问, 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应如何解释它?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2. 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矛盾引出问题情境。

3. 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

4. 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5. 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情境。

6. 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 关键是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原认知有较大的反差,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

三、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 诱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本质

教学中, 不仅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更要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例如, 在探索“变压器”工作原理的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事实, 呈现出丰富的知识背景, 引出一系列问题, 诱发、驱动学生进行探索。

演示如图 (2) 所示电路, a、b接交流电源, c、d接小灯炮, 开关闭合, 观察到小灯炮正常发光。接着, 让学生猜测、观察a、b两端改接直流电压后, 开关接通瞬间、接通以后、断开瞬间, 小灯泡的亮度情况。

演示完毕, 教师请学生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并比赛看谁提得多、提得好。经过筛选、归纳出下列问题:c、d两端什么情况下才有电压?原线圈的电流是否通过闭合铁芯流到副线圈?副线圈的电压、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小灯泡的电能从何而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小组分析、讨论, 同学间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磋商得出小组意见。接着, 各小组进行有代表性发言, 在热烈争论的气氛中教师及时点评发言内容。最后, 师生得出共识:电磁感应即原、副线圈互感是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副线圈相当于一个电源, 当它两端接上用电器时, 原线圈输入的电能先转化为原、副线圈中的交变磁场能, 再转化成副线圈的输出电能。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激励创新, 学会评判

面对多变的、多样的世界, 我们任何一个人, 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 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各种能力中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提供创新机会。

设计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评判活动,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学会了从事物的本质认识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设计了相应的变式练习和课后思考题。

构建互动课堂,优化数学教学 篇6

一、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引导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有效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而不是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师生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不能“一言堂”,应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共同参与的机会;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其他学生成为互动的“替补”。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应该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互动

教学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入手,针对每节课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要培养的数学能力,深入剖析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设计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认知能力,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呢?我们不妨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椭圆”,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椭圆:准备一根细线和两颗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纸板上,线长大于两图钉间的距离,用一支铅笔绷紧细线,慢慢移动,观察笔尖移动后在纸板上留下的轨迹,从而得出椭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思考能否从作图过程中归纳出椭圆的定义,通过讨论:笔尖就是一个动点,图钉是两个定点,线长是个定长,笔尖(动点)到两颗图钉(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绳长(定长)。那么平面内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定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动点的轨迹是个椭圆,这个定义就在讨论中获得。

三、在自主学习中加强互动

要实现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学生按照自学方案,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在自学中把一些难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特别是很重要的题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题多解练习,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解决难点中,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可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例如:已知两个锐角A, B的余弦值分别为,求tan (A+B) 及A+2B的值。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自己去完成,如果对题意不是很理解,感觉难以解决的,就组成小组一起分析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给出答案:先求cos (A+B),因为A, B均为锐角,所以此时还不能确定A+B的值,所以还要计算最后让学生自己看是否能理解,如果还是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再作为指导者给予正确的讲解。

四、用多媒体促进感官互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实物模型,让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在边讲解边指导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与学达到了完美和谐互动,是视听艺术完美的结合,教学效果大大增强。生物实验表明,个体仅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是记忆的15%,通过视觉能获得记忆的四分之一,而视听结合则能达到记忆的65%。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声结合与视听互动,就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达到追寻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利用多媒体能把具体形象的几何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容易显示图形的形成与变化过程,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从而让立体图形在平面里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时,就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给这些几何体下个定义,探索其几何性质。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要动口、动手,更要动脑,不断提高参与教学的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互动式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进程中, 应该不断地进行优化, 创造出最新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更加适应这种模式,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互动课堂,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湛敢.关于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12 (02) .

[2]郑春晓.高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 2011 (01) .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如何取得高分, 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不能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与老师基本没有互动。所以,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践行新课改理念, 有必要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一、践行新课改理念, 倡导互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高中地理学科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课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 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 更需要开展互动式学习。例如:在教学“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时, 就这样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互动探究, 多媒体课件播放城市环境污染的视频,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 城市中的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与改善城市环境? (2) 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依据,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现象等等; (3) 得出结论并作阐释; (4) 评价探究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丰富的互动过程, 在合作探究中, 学生学的非常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 让学生学有所能。在共同收集中, 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 让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 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 在生生之间, 既要倡导学习竞赛, 更要倡导合作互助, 从而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设互动问题情境, 开展互动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讲解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 层层设疑, 环环相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学会学习, 特别是学会思考, 学会提问, 学会交流。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让学生先判断出各地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首先会引起什么方向上的气流流动?流向是怎样的?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后, 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等压面形状将如何变化?分析到这儿学生自然能通过思考、讨论, 一方面画出热力环流图来, 其次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得出“高高低低”的等压面分布规律来。而这一学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其中问题的设计就很关键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 可引领着学生进行有效的空间思维和前景想象, 从而最终轻松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可激发学生去思考、探讨问题, 所以, 教师要尽量在备课中就研究学情, 增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营造互动氛围,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证明, 课堂交流的效果越好, 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厚, 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好场所。在课堂上,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 教师需要进行分层教学。作为教师, 我们的作用就是努力营造一种积极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氛围, 在这个氛围中, 扮好我们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身份,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全面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就要采用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让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手段和素材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课时, 就选取了上海世博会一段视频作为教学素材, 视频中播放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导致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境, 并在声情并貌的解说中, 让学生神情严肃, 有的女生甚至已经湿了眼睛。看完了这段视频, 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你在我们身边还看到有哪些被人类制造出来的环境问题? (2) 人类应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同学们的情绪顿时被激发起来了, 纷纷发表见解和建议,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互动效果非常好。

四、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地理教师更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并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并进行自我总结, 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素材等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互动的内容就会更加的丰富。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时, 就在备课前用网络下载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或者复制500百帕气压图, 并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样, 让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让师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也让课堂教学的素材得到了拓展与补充。通过补充资料的不断拓展与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十分佩服老师, 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死啃书本。另外, 还可以开展操作实践活动, 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标本, 如让学生去寻找一些矿物标本, 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一起来探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热情, 也让我们地理教学的实物标本得到了补充。

总之, 互动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 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策划者, 教师在坚持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对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根据的安排, 这样才能保证最佳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尚军.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时代报告 (下半月) , 2011 (10) .

[2]孙平利.师生互动创设情境[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10) .

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平台 篇8

一、“互动”的实质及其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上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一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课堂教学波澜不惊,即使有波澜,也只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样的状态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课堂不能呈现其涌动的生命活力。而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应该在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课堂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使课堂“鲜活”起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就是这样师生互动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冰心奶奶拣的是哪些地方?都见到些什么?春光美吗?有多少语句在描写她赏春?你阅读后有什么疑问?”学生在自由读文后思考,并与同桌讨论交流,很快找到疑点,作者写春光语句不多,很多地方,她都在看儿童,这些儿童甚至影响了她的赏春、休息。教师也幽默地甩出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以后春游,千万别到有儿童的地方去。”同学们笑了,纷纷说,冰心奶奶喜欢儿童,觉得儿童好玩,有朝气、有活力,乐意看儿童。这时,教师让他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来,思考作者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对儿童的喜爱,从而明白冰心老奶奶的“春何在?”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自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二、“互动”的策略

1. 质疑问难的策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首先“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客观环境如此,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董存瑞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深植在学生心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2. 联想想象的策略

在教材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时描写的情景不能清晰再现。此时,想象犹如给人的思维添上了美丽的翅膀,畅游在彼时彼地间。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搜寻与之相契合的场景,自然而然就能透过简要的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跳脱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来。

如学习《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时,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中国队入场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指着一个长方脸、高额头、眉宇间透露出智慧和毅力的队员,呼叫着‘中国,容国团!’原来,中国队的容国团取得了决赛权。”

当教师请大家尝试该用怎样的语气呼叫时,有位学生站起来,冷不丁地模仿外国人的语调,并且用极其惊讶、怀疑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这就是观众席中的法国人说的,因为法国人最看不起咱们中国,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出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用极其激动的语调说出了这句话,并补充说,我是在国外的老华侨,我在国外受尽了欺凌,容国团为我们争了气,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还有一位学生则用了非常喜悦的语调读了这句话,他说:“我是观众席上的一位朝鲜人,中国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拿冠军,我们也开心!”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有各自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处。为了激活他们各自的潜能,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共同研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有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在合作中互动、互补。

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场 篇9

一、互动教学策略的意义

数学的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进行互相沟通的过程, 其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其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教师则发挥组织、帮助与指导的主导性作用, 引导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互动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体现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教”和更加积极、自主的“学”的精神,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向平等交流的方向迈进, 加强师与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合作、对话、交流与碰撞的良好关系, 进而实现知识的构建。

互动教学策略, 不只是师生之间的简单对话, 而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 促进学生数学精神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 激发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与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 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实现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互动对话, 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数学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互动关系。

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首先呈现一个三角形, 并告之两边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 然后进行启发式提问:“你能否猜到, 这个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多少么?”这时, 学生也会集中精神, 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有的学生会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认为如果第三边是最长边, 那么其长度应该小于7厘米;而如果第三边是最短边的话, 那就应该大于1厘米的结论, 等等。

学生在踊跃回答的同时, 其兴趣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这种说一说、猜一猜的互动教学过程, 也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精神的建立。不同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都各自不同,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是一种培养其互助互补、团体协作精神的良好体现。

例如, 在“位置”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知识后, 可让学生4人组成一个小组, 充分将其所认知的位置关系进行整理与思考, 然后踊跃发言。比如, 过马路是否应该靠右侧通行?每个学生的家在建筑物的第几层, 左边与右边的邻居都是谁?模拟去电影院看电影, 能否按照自己的电影票信息, 正确找对自己的位置呢?等等。一系列位置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提高其主动实践的能力, 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与课外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形成思维的互补,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进行个性化感悟, 拓展其数学思维空间, 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

(三) 设置明确的互动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健全, 很少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 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为基础, 设置明确的互动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基本知识与经验技能的获取, 关注其学习热情的激发, 重视其学习方法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例如, “烙饼问题”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感悟统筹安排, 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合理用时间。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立足于这个中心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每一次都只能烙两张饼, 且两面都要烙, 每面需要三分钟, 那么怎样才能使烙饼时间最短?如果烙三张饼, 怎样才是最节省时间的烙饼方法?提出这些问题后, 学生会很难想出问题的答案, 因此, 教师就可以运用事先准备的教学道具, 让学生分为小组, 亲自动手摆一摆, 模拟烙饼的情境, 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思考怎样烙饼才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等等。

这样, 在引导学生实地操作的同时, 感受多元化的方法, 寻找最优的解决方式, 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了解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上一篇:促进学校的特色教育下一篇:通信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