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构建

2024-06-05

教学的构建(精选12篇)

教学的构建 篇1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为培养目标,将构建主义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三级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归纳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医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数学实验课程也逐步走进高校,而作为医学院校来说,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有的院校甚至将数学实验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开设的专业一般也是设置在学习较多数学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或是信息管理专业。目前,在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中,也存在教材不规范、课程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实习地点不完善等。而对于学生们而言,在进行数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对学习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视,能够主动学习并认真听课,而对于数学实验课程等数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探索数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等意识。没有将数学的问题建立模型,去用数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很难参与实验,因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较弱。

2. 实践应用能力弱,缺乏专业性指导

数学实验是借助计算机和数学的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领域的复杂数学问题,而一般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数学实验的实验室,只是在上课时间进行练习。也有的院校将数学实验的课程作为数学建模竞赛的准备课程,重视竞赛,而轻视课程本身的建设,同时主要针对数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而对于非数学相关的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造成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薄弱,缺乏广泛的平时操作基础。学生本身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3. 团队协作能力弱

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多数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分工,合作完成一项数学实验的过程。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弱,有些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依赖其他同学操作,组员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实验的结果不理想。

二、构建主义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作用

将构建主义应用到数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设置问题情景、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模型,构建慕课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团队协作,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构建学生会话讨论场景、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从课上、课下和参加竞赛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等。

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为改善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我校探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适合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基于课程建设体系,提出以下构建思想:

并且以此为契机,创建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三级教学平台,具体平台体系具体如下:

1. 公共数学课程讲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的渗透及专业性课程教学

第一级教学体系,将数学实验的课程渗透到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中,将数学实验融入到与数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可相应引入数学的软件,介绍软件对其的验证和计算。Matlab软件和Mathematica软件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基础课程中仅仅是理论课程的介绍,以此基础上,在课程中增加一节教师操作实习课程。虽然同学们对软件解题和验证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过程中复杂的计算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几步就可进行解答验证,增加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论课程中,介绍一些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傅里叶级数的应用,可用作信号处理,如卫星图像信息、数字通信信息等技术等,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提高授课效果。

数学实验作为专业课程加入到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管理专业中,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的层次水平,按照国防科技大学制定的六个层次的实验进行教学。进行基础性数学实验、研究性数学实验、应用性数学实验、拓展性数学实验和综合性数学实验。将教学内容由简单的基础引入,介绍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基本命令。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介绍专业的数学软件如何在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或统计学相关问题分析,增强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研究性数学实验,引入构建主义的思想,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这部分授课首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缺点。从应用性数学实验阶段开始,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设立小组,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并整理思路,设立实验步骤,确立相关实验方向并验证其实验的可行性。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根据其实验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加以引导,并扩展思维方向,将数学的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可涉及的各种问题中,如图书馆建造面积合理分配和太阳阴影面积计算等。

2. 广泛开展数学实验课外活动,讲座、培训、兴趣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参与教学竞赛

在课后,开展广泛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数学建模社团,社团成员每周固定举办丰富的关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的活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教授进行讲座,不仅介绍关于数学实验课程相关的内容,也根据同学们的需要,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介绍相关软件的用法和各种计算机程序的介绍。成立兴趣小组,在建模社团中,几个人自愿组合分组,按照建模小组的要求,一般小组分3~4个人,每两周由社团老师分配给学生们一个案例,首先各个小组组织讨论案例解决方案,并制定实验步骤,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在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会话”的能力。在小组中同学们的主动性和互动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教师引导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并最后根据设计出的实验,由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演讲。这样也锻炼出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并通过汇报,由全体小组人员讨论该方案的优缺点。这种教学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并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在这里起到适当的引导的作用,根据情境,对问题加以引导,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内容是否合适,实验的步骤是否有遗漏,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建模竞赛锻炼同学们的实战能力,通过实战演练,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其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比赛中,增加学生们的荣誉感,踏实的工作精神,对所学知识的协调运用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及小组成员之间信任能力等。

3. 课后构建答疑互动平台及自主学习平台、数学实验专门的机房建设

组织教师建立课后QQ群,每周三周六由教师上线进行答疑解惑。并参与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出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层层递进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尽量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理解更加通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到学习平台中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平台的学习,增强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实验课程都是在统一的计算机机房授课,没有专门机房可供同学们进行练习,学生只在上课的一两个学时中熟悉数学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得到锻炼,我校专门申请专项基金,组建一个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机房。这样可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练习和数学建模竞赛期间使用。

数学实验课程是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将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意义”加入到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充分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为打造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9):5-8.

[2]左建军,薛朝奎,陈玉霞.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01).

[3]张东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4-65.

[4]吴晓.大学数学中的数学实验教学[J].大学教育,2014,(05):116-117.

[5]吕闯,张若东,种艳秋.慕课环境下基于卓越医生的数学实验课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3):36-38.

教学的构建 篇2

广元市利州区民族小学:李玉莲

何为有效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课堂内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教学越有效。简而言之,有效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学生在动”的课堂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动”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也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障。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十八岁的老翁,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八十岁的青年,让教育充满活力,让学生永葆青春呢?

一、教师的情感是前提。

尽管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教师仍然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回想一下,如果你对着高山大声地笑,它是不是也会回应你爽朗的笑声?假如你对着高山伤心地哭,回应你的也会是同样悲凄的哭声,对不对?高山亦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呢?如果你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相信你的学生也会被你感染,满怀激情地上好这堂课的。

二、教学活动是主体。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一堂完整的课是由好几个活动或环节串起来的,“活动”体现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只要教师不仅自己动,还引导学生动,与学生互动,教学任务就会顺利完成,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一)、课堂引入环节

“引入”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但还是有很多人“引”不好,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堂课的效率。“引“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1)创设情境,通过谈话导入;(2)复习旧知,通过联系导入;(3)游戏热身,通过体验导入;(4)明示学习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导入;(5)情感沟通,产生心灵共鸣再导入。我们应该根据本堂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引入方式。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吗?学生称赞了我,我肯定非常开心,孩子们也很开心。趁热打铁,我赶紧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学生在老师没有教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小老师教等方法,认了很多的字,于是,我又来称赞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被称赞的喜悦。这样,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文产生了情感共鸣,既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学到了知识,检查了预习情况,还享受到了称赞带来的乐趣,明白了称赞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课堂学习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应该充满活力。它需要入情入境的体验,需要积极的思考、创新的思维,需要活跃而热烈的氛围。如果教师能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亲和度;能还学生身心自由,提高教学的自由度;能把知识整合并具体化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发现,提高教学的整合度;能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动学生,发挥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能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教学的练习度;能让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联系不同学科知识、联系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延展度„„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课堂总结环节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创新。课堂总结与课前引入一样重要。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句经典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一个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重建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认识,升华精神情感。

(四)、课堂延伸环节

知识是在不断延伸的,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课堂延伸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又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搜集整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积累好词佳句、续编故事、排演课本剧、写课后随想等方式和途径来对 课堂进行延伸,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和加工、创造。

三、学会提问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讲:“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于问”。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因此,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在于产生了多少问题。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教育局长、是校长,还要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是什么呢?他很早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互相考,互相评卷。他与全班学生商定出题的范围、题型、分值后,人人都出一份,写出评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翻遍全书,反复思考,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乐学。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也省了很多事,落个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要构建生动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提问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创设情境,而不是直接提出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应该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对学生的预习有一个要求: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清楚的?在出示课题时,我也常会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学完课文,弄清之前的问 题后,我还会问一问:你现在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称赞》时,学生读完课文提出了很多问题:谁称赞了谁?为什么要称赞?是怎么称赞的?称赞之后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又有什么感受?听了别人的称赞,他又会怎么做?学完课文之后,有个别同学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小刺猬没有称赞小獾,而是笑话它,又会怎样?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看到小獾做的凳子,会称赞它吗?我不知道怎么去称赞别人,该怎么办呢?一群农村二年级的孩子能提出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欣慰,而这堂课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当然,一堂课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提问,那样的话,课堂可能会成为一团乱麻或陷入死角。教师也一定要有问题,只是问题的质量一定要高,要提出能带动教学全局的、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因为问题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弱智的问题必然导致弱智的回答。所以,教师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跳起来答”,但一定要“跳”起来之后就能“答”到。

四、适时煽情是点睛之笔。

世界是刺激与反应的世界,学习的过程也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刺激越强烈,反应越明显。教师不失时机的恰如其分的煽情就犹如点睛之笔,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共鸣,达到共情,从而更快、更好、更准地掌握知识。

(一)、煽情的朗读

我在教学《风筝和纸船》时,学生在基本读懂课文,完成知识目 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只局限于课文文本,还没有深入到“人文”的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牵着同桌的手,想象自己就是松鼠,同桌就是小熊,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我喜欢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课文,因为闭眼后会抛除所有的杂念,完全跟着我朗读的节奏走,情感随着我的语气而变化。)孩子们在我煽情的朗读中,经历着他们做朋友时的愉快、幸福,吵架时的伤心、不满,吵架后的后悔、矛盾,松鼠主动和好的勇敢、担忧,朋友和好时的激动、兴奋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由于自己太过投入,读完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很多的孩子睁开眼的第一句话都是:“太感人了,我都想哭了。”此时,孩子们的眼中已经含有泪花,我还需要说什么呢?孩子们自己一定也知道了友情是怎么回事儿了,自己该怎么交朋友了。

(二)、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还是讲友情的,一位老师借班上作文课——诗歌练习:《朋友》时,那煽情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令各位老师叹服。“是啊,朋友就是考试时递过来的那块橡皮,在你有困难时帮助你的人。”“是啊,朋友就是窗外射进来的那一缕阳光,帮你扫除阴霾的人。”“是啊,朋友就是夜晚那轮圆圆的明月,在你前进路上为你照明引路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她总能用上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给学生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在发现这里还有自己的一位几年不见的学生时,她的惊喜,她的拥抱,她的话语,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整堂课,学生都在激情中演绎着自己对朋友的认识。

(三)、煽情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性的、煽情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子,确立努力的方向。

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 篇3

一.转变观念,树立开放的阅读教学理念

1、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自由地学、思、疑、问。作为组织者的老师,则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创新的兴趣。

2、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时,理解了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同学们各抒己见:狼鹿不可分也;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生物界的平衡不许要人来插手;今天餐桌上摆的是动物,明天餐桌上摆的将是人类自己等等一些精辟而又深刻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3、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却不能取代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受,而是应该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考的深入,感受和体验的加强。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精心设计,实现开放的阅读教学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体现在内容的取舍性、过程的研讨性、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

1、内容的取舍性。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施教,突出一个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快节奏过去。(1)突破一词,教活一课。有些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如能准确地把握它们,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不仅展示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恋。确实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2)抓住一句,串联一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优美的句子连缀而成,它们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那些重要的句子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阅读时,紧紧围绕这句,体会哪些语句写了总理工作劳苦,哪些语句写了总理生活简朴,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3)精学一段,带会几段。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基本一致,教师应集中力量,精心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教给学法。如《索溪屿的“野”》这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山是野的”这段之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后面的段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过程的研讨性。开放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活动,应将讨论、争议等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异意。这时把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为两组,让他们展开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提高认识,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激励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3、方法的多样性。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形、声、光、画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师一生一机”立体交叉的多向学习环境。如教学《小池》,可充分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带学生由“境”入“情”,让学生眼看画面,口诵古诗,体会意境,诱发想象。开放性教学的方法还应是多学科、多形式的操作手段的组合。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

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 篇4

一.转变观念, 树立开放的阅读教学理念

1、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 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 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自由地学、思、疑、问。作为组织者的老师, 则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创新的兴趣。

2、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时, 理解了课文后,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同学们各抒己见:狼鹿不可分也;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生物界的平衡不许要人来插手;今天餐桌上摆的是动物, 明天餐桌上摆的将是人类自己等等一些精辟而又深刻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3、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 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 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但却不能取代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受, 而是应该通过组织课堂教学, 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考的深入, 感受和体验的加强。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努力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 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 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精心设计, 实现开放的阅读教学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 体现在内容的取舍性、过程的研讨性、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

1、内容的取舍性。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 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 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施教, 突出一个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 要从整体入手, 精心设计教法, 引导学生精读细析, 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 快节奏过去。 (1) 突破一词, 教活一课。有些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如能准确地把握它们,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如《泊船瓜洲》中“春风 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不仅展示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恋。确实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 (2) 抓住一句, 串联一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优美的句子连缀而成, 它们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 而是有主有次。那些重要的句子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这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中心。阅读时, 紧紧围绕这句, 体会哪些语句写了总理工作劳苦, 哪些语句写了总理生活简朴, 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 (3) 精学一段, 带会几段。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基本一致, 教师应集中力量, 精心指导学生学习一段, 教给学法。如《索溪屿的“野”》这课,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山是野的”这段之后,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后面的段落,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过程的研讨性。开放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活动, 应将讨论、争议等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针对“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 学生产生了异意。这时把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为两组, 让他们展开辩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提高认识, 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 激励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5

1.1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分析山东地区生物工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课程开发理论,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优化,构建了由基础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和研究创新实践课程构成的四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实践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生物实验、有机生物实验、分析生物实验、物理生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等.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工厂实习、生工综合实验、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设计实践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生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车间与工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研究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

1.2科研基础训练(研究-创新型)

生物工程学科重在实验,科研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教学纳入培养计划中.我院除了各种常规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外,还可设了多种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从新生研讨课、实验室探究课、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高年级的专题研讨课、到大学四年级的综合论文训练,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曲阜师范大学的夏季学期主要用于安排集中实践环节,师生们普遍认为,在这样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主要进行以实践教育、合作教育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多,收益大,效果好.在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基础课程学习向大三、大四专业课程学习的转折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学生顺利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感性认识,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的良性衔接,为同一年级的所有本科生尽早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科研领域内涵、掌握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一直是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利用本院优质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为课程开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力量保证.课程是由全院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以全院所有实验室为依托的新型暑期实践课程,科学严谨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为本课程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讲座和实验室研究训练为课程的主要形式,力求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为本科生研究训练提供方法和指导,构建一个本科生向全院所有教师、研究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探索一种本科生基础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改变、科研作风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3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坚持生工概念实习(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与生产实习(三年级)三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工业实践能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易到难的、全院所有教师都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年级学生的暑期都有不同层次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活动.生工概念实习:通过参观和讲授的形式,选取3-4个典型的工厂,先在校讲授工艺过程,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全面了解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初步建立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产品工程、经济核算、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概念.使大一学生全面了解生科院各专业的服务领域,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认识实习:在第二学年的暑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化工原理”.利用1-2周的时间到现场了解生工工艺、设备及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学生收获颇丰.生产实习:在第三学年的暑期进行,主要完成岗位流程实习,专题研究报告,同时要结合实践过程,广泛进行交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最后完成岗位流程实习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4综合论文训练(研究-管理型)

综合论文训练是由老师出题目,结合学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完成一篇论文,该论文作为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在实验训练中实现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5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型)

学生的创造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过程的培养外,还必须借助课外的各种创新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向多渠道、开放式、规模化发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生科院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优秀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设计大赛,培养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已有两批学生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生科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并给予经费支持.学生多次参加“创新杯”、“数学建模比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

2工程实践平台

针对曲师大学生能力的特点,生命科学学院提出“分阶段培养、分层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将实践类教学环节分为5个模块;包括基础科学、人文素质、工程技能、专业能力培养、科研能力训练,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2.1分阶段培养

在大一和第二阶段,主要以工程技能,人文素质和基础科学为主,同时进行概念实习和认识实习,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工程科学导论》是生科院一年级本科生了解生物工程的第一门课程,曲师大生科院对这门课程高度重视.定位这门课程既是专业课程,又是职业教育课程.生物工业同时通过生物生工、材料生工等前沿技术创新来服务于人类福祉.为此该课程非常注重开放办学,邀请了大型央企的有关技术负责人到曲师大讲课,使同学们了解中国生物工业的现状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增强同学们从事生物工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邀请了诺维信、杰能科等著名跨国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国际生物工业的发展前沿,特别强调生物炼制等最新技术进展对同学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大二阶段,我们深入到工厂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每年我们配备7-8位教师带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到生工等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大二刚刚上过《化工原理》课程,学生看到几十米高的精馏塔、看到大型的催化裂化反应器,体会到了“大化工”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绘制工艺流程图,了解生工的生产特点,要求同学们爬到几十高的塔顶,体会生工的艰辛,培养胆量和毅力.在大三阶段,进行系统仿真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忘的环节,首先是时间长,对于生产实习,我们系要求在工厂的时间不少于4周,且没有节假日.生工生产一般是24小时连续化操作,在第一周,要求学生倒班.有时候上大夜班,同学们很不习惯.但是这就是生工,不习惯也要习惯.第二是真刀真枪,后面三周一般是结合工厂的难题,开展一些实验研究或者实践调研,原来很多新想法都觉得很容易实现,可是到了工厂以后,有各种方面的限制,如何量体裁衣,如何经济实惠,是工厂第一线要考虑的事情.第三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厂的条件包括住宿和伙食一般比学校差,更不用说一些装置可能会有噪音其他污染,从事工程研究和工厂生产,不能吃苦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告诉同学们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要历经风雨的.第四是让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交朋友,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很多工人师傅可能理论水平不高,但是从事这个工段的生产几十年,一听声音,一看产品颜色就知道装置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经验背后都有很深的理论基础,这些只有我们的同学和工人师傅多在一起,才能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又从这些实践中抽提出新的理论.和工厂师傅接触,更是学习如何待人处事.为学先为人,为事先为人.虽然生产实习是第一课堂,但也是第二课堂,二者不分家.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尊重年长者,要虚心学习,诚实待人.在实习的时候,要早一些到办公室,要有礼貌,要打扫卫生,其实一些细节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平.在大四阶段,综合论文训练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考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要从选题,文献调研,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搭建实验装置,学习分析方法,做实验,总结数据,可能会遇到失败,从新调整实验方案,做实验,总结数据,写论文.从动手、动脑到与人相处是一次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体会创新的乐趣和实验的艰辛,体会风雨之后是彩虹的激动,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体会人生就是拼搏.毕业设计也是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很好的基础,因为工作的流程是一样的,只是研究生阶段工作量会更大一些,要求会更高一些.本科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程序,首先是开题,每个教研组都要组织大会开题,学生讲8分钟,教师提问5分钟,一般是在寒假前完成;然后是中期考核,一般是在4月20号左右完成,学生讲7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最后是答辩,学生讲8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提出师生互动,尤其是突出教师提问,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有大奖赛,每年从120名学生中选出10名左右参加系里组织的论文大奖赛,那是一种荣誉,激励同学前行;三是检查机制,除了教研组,每年主管的教学副系主任还要进行抽查,尤其是对那些做得不怎么好的学生,给予提醒;通过这些大量细致的工作,保证了生科院本科毕业设计的高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30%-40%左右本科毕业继续读研的同学,都将本科阶段的工作整理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有些是解决了工厂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兴趣不同,成绩也不同,因此要实行因材施教计划.在因材施教方面,生科院比较有特色的工作是SRT计划.首先是参与范围广,每年会有40-50项课题列入学校支持计划,二是取得成绩大,在挑战杯获奖.

2.2多样化发展

实践多样化有助于百花齐放.为了增强视野,我们每年派同学到兄弟大学进行实践;同时最近几年,也有部分外校生科院的本科生到我系实践,也和我们的同学进行交流;另外是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每年生科院都会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2.3企业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将学生实践教育和工程素质培养落实,生命科学学院结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签订协议进行校外实践训练基地.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

3.1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近四年来,学生成功申报并完成了4项山东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23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36篇以科技创新实验内容撰写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获山东省生物生工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分别为8项、6项、5项.

3.2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率高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发酵工艺及设备、酶工程、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制剂学和药物分析10门课程中,共开设实验项目67个.其中70%多是根据专业教师科研课题或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改编的.及时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十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共培养567毕业生,其毕业论文选题直接或者参考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横向课题和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有23篇毕业论文(设计)获校级优秀.在校期间,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达180多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125人.除考研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2%以上.

3.3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构建 篇6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此可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学业,而且要推动人的潜能的开发;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且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教育,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是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立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二、综合评价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评价的组织形式,既可有静态的笔试,又可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态度水平,即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我们不能仅用笔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应该多几把评价尺子,实行分项考核评价,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评价,不但能减轻学生压力,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通过综合评价,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使学生获得多次成功的机会。

三、改进评价形式

1.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应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其重点是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作出的判断,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根据。就评价学生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操作、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表现;(3)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情况(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上的表现);(4)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表现(创造性、灵活性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引入激励机制,以评选“智慧星、认真星、进步星、表现星、合作星”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而且能使学生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课外评价

评价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不能仅局限于一堂课的教学情况,应当在课外得以适当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课外可以设计与本课相关的实例课题,让学生去探索研究,或由学生在生活中找实例来说明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我们再根据学生设计的合理情况予以评价。这样就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阶段评价

可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为若干阶段,展开阶段考核评价。通过设计表格,在表格中体现自评、互评与教师简短的评语,尽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除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既能记录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又能记录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评价职能,使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努力的肯定,也指出了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扩大评价主体

1.师评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包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也得到了保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通过延时评价,这样不但能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的机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生评师

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和谐统一,教师不宜实施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的方式,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在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以培养,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只唯事实的求知精神,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生评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委婉地指出不足。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说得有道理,既要赞赏别人的发言,又要善意地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4.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总结阶段,我们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本人,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他人(包括教师)更贴切。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教学单元的分类及其构建 篇7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上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可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 主要是打好体育的基础, 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 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高中阶段的单元时数可更长一些, 如专项选择课可以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 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新课程的实施为体育教学单元及其构建创造了条件, 提出了要求。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单元

根据顾渊彦教授对体育教学单元的理解, 体育教学单元应该是指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单位。一堂课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因为一节课有时连一个动作技术都教不完, 因此它不是完整的教学单位;而教学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 是由若干节课组成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特征的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毛振明博士则认为:单元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集合”或“板块”;教学单元是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 对某一运动技术或组合运动技术或某个教育主题进行系统或阶段教学的过程, 它可使教师在连续的时间内系统完整地组织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个完整的练习与掌握。

二、新课程的实施使单元构建成为了趋势和必然

1. 过去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

容, 教师蜻蜓点水式地进行教学, 学生是样样学, 结果是一样也没学好, 学生无体育兴趣和专长。《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 重点突出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用“突出重点、精选系列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集中教学, 这将使单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重视和强化。

2.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 单单采用分解

思维而缺失整合思维的方式造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让教师在一堂体育课上对五个领域的目标进行全面、明确、具体的表述和实施是不现实的, 教师往往为制订课的目标而大费脑筋。由于把一堂课的目标分得太细, 教学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有的学生早就会跳箱了, 教师还在重点传授助跑和踏跳;有的学生踏跳还没掌握, 教学已进入到了腾空落地阶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并实施教学单元, 即在单元的基础上, 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 然后在目标整合的基础上, 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目标, 实现目标的可操作化。对于单元目标就可以提出全面、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要求, 因为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 它有着教给学生运动系列组合的时间和容量。

3. 课程标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把教师

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同时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 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拥有了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的权利, 这使在体育课程实施中构建教学单元成为了可能。

三、体育教学单元的分类

教学单元的分类必须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总纲领, 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材和学生,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编和有效实施是教学单元分类的依据。由于单元设计的切入点不同, 于是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教学单元。最简单明了的是按单元的规模把单元分为小单元和大单元, 例如, 对那些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或知道的介绍性、体验性教材, 如铅球、台球、铁饼、拳击等, 可以用小单元排列和设计的方法, 用一节课甚至半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它们的起源或现状等运动文化知识, 也可以在操场上让学生练练动作, 但不要求学生会, 只要求学生知道, 能欣赏就可以了。而对那些社会上普及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学校场地允许的教材, 如篮球、排球、足球或一些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滑冰、摔跤、武术、跳绳等, 必须使用大单元教学, 让学生在15~20学时甚至在一个学期为一个单元的时间里学会、学懂, 切实地掌握其运动技术并形成爱好。目前的体育教学大都是以小单元来排列和设计的, 大单元的理论和实践是下一步必须要探索和研究的。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目前最常见的划分单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教材为根据划分的“教材单元”, 一种是以学习课题或生活课题为依据划分的“课题单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拓展单元类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据学制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原理的不同, 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同功能和特点的分类形式:教材单元、活动单元、课题单元等 (见下页表) 。

四、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构建一个教学单元其实质是对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 其中包括学科自身的逻辑组织以及学生的心理组织。”体育教学单元主要依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性、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原理来构建, 同一运动项目、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学制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单元。

1.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行为特征, 以基础的身体动作和游戏类为主, 教材一般不以独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宜于使用活动类单元, 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让初入校门的学生广泛地接触一些科学有趣的体育活动, 在游戏中达到全面发展其身体活动能力的目的, 单元时间为2~3学时。在小学的高年级, 反映儿童基本运动行为的教材单元也有出现, 但往往以服务于学生某一能力的发展为主, 围绕某一运动器材和场地, 以主题为线索来构建教材单元。小学生兴趣易转移, 不适合长时间从事单一练习, 因此, 在小学基本上不采用单一教材单元, 而是合理而又适度地构建复合教材单元, 复合教材单元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教材组合在一起, 连续地在一阶段的课时中出现, 构建时要关注一个教学单元中各教材之间的互相补充和搭配, 各领域目标之间的协调。如:跑和滚动、足球与投准、跳绳与游戏等。

在小学阶段大量出现的是活动类主题单元, 根据小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实际, 作为典型故事、趣味情境、兴趣游戏、角色情节、特色文化的主题呈现方式成为构建小学体育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 如在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上出现的:“三只小猪、帮妈妈做家务、游恐龙园、学做消防队员”等, 都属于反映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能力的活动类主题单元。

2.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进入了青春期, 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 儿童时期的故事游戏、模仿练习不再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 他们愿意接受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学习, 发展自己的运动技战术能力, 这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再是一些基础技术动作, 而是形成系列的技术组合, 以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后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因此, 初中阶段应当从课程标准及教科书提供的各类教材中优选系列运动项目构建教材单元。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发展跨度最大的学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正处在某些发展的“最适期”上, 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谋求学生在某项运动技能上的发展, 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围绕水平四的教学目标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等) 的达成来构建8~12学时甚至更多学时的大教材单元, 如:篮球单元、太极拳单元、耐久跑单元等。但是, 在初中构建的教材单元包括了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两类, 单一教材单元中, 除了主教材外, 还可以有副项教材, 划分单元以主教材为主要依据, 副项教材由上课教师确定, 在构建教材单元时处理好主副项教材的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然在初中阶段也会出现课题单元, 这种课题单元往往是以身体发展为主线的运动处方单元或是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为主线的课题单元, 也可是根据学校资源开发的特色项目, 如学校以一种器材的研制而开发设计的器材单元, 如滚铁环、踩高跷、曲棍球等。

3.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 提出了“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课程标准提供了七个系列的教材分类体系, 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系列性, 减少了学生实际学习的运动项目数量, 相对增加了学习某一运动项目的时间。为了使学生确实能掌握几项运动技能, 学会方法并形成爱好和专长, 就需要选项教学, 选项教学的基础就是大单元, 实施模块教学单元是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单元构建的主要思路。而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有时以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为一个单元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顾渊彦.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

[3]毛振明, 于素梅.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实例 篇8

前期准备: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预习环节包括了解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以及考试重点和热点, 阅读教材, 完成知识梳理和随堂练习。在收集学生问题, 批改学生作业后, 了解到学生对SO2的性质没有准确熟练掌握, 需要进一步强化, 所以设计了下面一节课, 以巩固有关SO2的性质, 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师:假如有两瓶无色气体, 一瓶是SO2, 一瓶是CO2, 你能否区分他们? (生回答。)

第二环节:布置任务, 分组讨论

略。

第三环节:交流提升

学生代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 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

学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质疑:两者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可以用石蕊。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SO2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学生质疑: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学生:可以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两者酸性不同, pH试纸会呈现不同颜色。

学生质疑:因为两者溶解度不同, 难以保证两者溶液浓度相同, 测定结果不可靠。

这些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 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明晰了常见的陷阱和错误, 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教师总结

经过讨论, 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下面一些办法:

物理方法:1.闻气体气味。SO2有刺激性气味。2.将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 因为SO2溶解性大得多, 所以瓶内液面更高。3.将两瓶气体置于低于零下10℃的环境, 此时SO2会液化。

化学方法:1.利用SO2漂白性用品红检验。2.利用SO2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检验。3.利用SO2的氧化性用H2S气体或氢硫酸溶液检验。4.利用SO2的水溶液酸性比碳酸强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检验。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有晶体析出, 而SO2会产生气体。讨论此方法时特别讨论了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和不饱和的碳酸钠溶液。5.利用CO2的性质用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 有黑色固体产生的一瓶为CO2。讨论此方法时同学们同时讨论了镁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 产物和现象可能是什么的问题。6.用组合试剂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 只有SO2能产生沉淀。讨论此方法时也讨论了能否用氨水氨化的氯化钡溶液的问题。

第五环节: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师:假如这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 如何检验他们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较好, 能很快回答出先用品红检验SO2, 再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SO2, 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或品红检验SO2是否除尽, 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不必进行小组讨论, 但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同学提问, 比如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各种试剂的作用以及替代方法等。一是可以检测这部分同学掌握的情况, 二是落实分层鼓励, 让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信心。

第六环节:课堂检测

老师从教辅资料上选择了两道有关SO2的训练题,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给出答案, 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第七环节: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 SO2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物,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都要报告SO2的含量, 空气的成分很复杂, 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又少, 那么我们是怎样测得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并用实验室中的仪器模拟这种测量方法, 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这中间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不容易讨论起来。小组讨论能否顺利开展, 取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二是老师总是不自觉地又成了中心发言人。比如学生发表意见, 是面向教师的, 多数学生可能听不清楚, 教师又要重复一次, 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时间, 学生还会养成不注意倾听他人看法的习惯, 发言的同学也没有成就感。当学生开始全班交流的时候, 教师最好“消失”一下, 比如坐在后面或者同学之间, 不要随意发表意见, 只是做好记录, 允许学生不经教师允许就起立发言, 同学之间的争论此起彼伏, 整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这种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引导自学,自主参与,精心设问

一、教师“备”得充分、学生“学”得有效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层层深入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每篇待授课文, 教师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 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备教学重点, 备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 巧妙地安排教学。充分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 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 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 让学生拥有“自我有效感”, 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即便是错了, 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告诉学生再仔细考虑, 听听别人的意见, 使学生积极性不会受挫, 而能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 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我在教《白杨》一课时根据课文阅读训练目标, 确定了“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父亲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特点”这一阅读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 参照课前预习提示语,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解决问题。初读时让学生结合实际, 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读。预习中勾画重点内容及不懂的句子, 圈注重点词语, 眉批不懂问题, 初读体会与收获, 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备课设计了“看课题谈预知, 说迷惑”等激励性问题, 贯彻了激励性与自主性教学策略, 使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 能快速得到预设的训练目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 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训练中, 阅读的预习习惯能逐步形成, 最终内化为一种阅读能力。

二、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自学、自主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那么怎样恰当地设计问题呢?

1. 围绕课文题目,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文题目是一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 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题目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 指导学生自学: (1) “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 借助字典正确读准字音, 正确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2) “作业型”。按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自读、自找、自练。 (3) “自能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三种预习法, 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为学生营建了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蝙蝠和雷达》, 我问:你们知道蝙蝠是靠什么飞行的吗?雷达又是怎么工作的?蝙蝠和雷达之间有联系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便认真阅读课文, 寻找正确答案了。

2. 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及重点词语提出问题。例如教《倔强的小红军》, 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和人物言行提出问题:小红军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说他很倔强?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再让学生自己去逐一解决问题, 从而为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讲课前, 教师可以把寻找有关资料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篇10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辅关系。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监控者,而且是帮助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呈现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凸显。在这里,我将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师生共同教学,实现良好互动

多年来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变得沉闷死板,学生就会感到压抑无趣,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让教学活动“动起来”,达到师生互为补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英语单词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识记发音、拼写的氛围, 我就让他们根据词汇的派生等方法识记单词,谁想的方法好,就采纳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教大家。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记词汇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 : 在上《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一课时 ,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学校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 很多学生都说,该是我大显身手抄一抄的时候了。我欣赏他们说实话,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抄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如果考不及格,回家后会被父母骂的。”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 但从道理上我尽力说服他们 ,让他们明 白 :抄一时能 瞒天过海 ,但终有一 天你会露馅的,到时候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在这里,我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收到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魅力,富有幽默感,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经常走到学生中与他们交流,真诚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班内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多交流,我就常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把想跟他们说的话用英语写在纸上,夹在他们的作业中,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交流,这样做既可以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而对于那些外向的学生, 则采用面对面聊天的形式。在假期中我也不间断,与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QQ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切实融洽师生关系。在与他们交流时,我会注意方式方法,并不以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而是以朋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犯错而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之后连续两三天都无精打采。见到这种情况我急在心里,给他写了封信:“In your teachers’eyes, you are a promising boy. I’m very sorry to see your current state,...I know you are wise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最终在我的劝导下 ,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重新投入学习中。事实证明,利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师生互动

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切不可带着情绪走进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eye contact),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真诚、和蔼、温和的目光,把关爱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英国人以其幽默感而闻名。因此,英语教师更应该把这种文化信息传播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Very good ! Excellent ! Well done ! Wonderful ! Try to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应常挂嘴边 ,力争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五、宽容错误、缓解焦虑,实现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脾气急躁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语言错误而批评他们, 结果这样做往往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尽可能纠正错误, 这样做既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产生成就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学生犯的低级错误,我只是故意重复一遍,让他感觉到就行;如果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产生语言错误,我会对他说:“You’ve tried your best anyway. Well done!”或“You’ve got over your shyness and practiced speaking English. That’s good.”而对于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犯的错误 , 我会区别对待。总之,我始终以清醒的头脑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让他们因为犯错而变得(过度)焦虑,从而失去成就感。

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

酒香还怕巷子深。一个老师教学设计再合理有序,如果不贴近学生实际,就不能引起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可见一斑。有效的教学设计始于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如何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教师走呢? 例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中的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时 ,笔者先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几个人所共知的动作,如:Thumbs up, Nodding one’s head, Waving one’s hand等 ,让下面的学生用英语说出这些动作在我们国家的含义。 然后设置 一个问题 让学生思 考 :Do you think some certain body language has the same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这时学生开始热烈的争论,认为yes的学生要其他学生举出例子证明。我却不给予任何答复,只是充当监控者的角色。两三分钟以后,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了这么一份作业, 上网或去图书馆或通过向高二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个英国人与一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谈, 最后会是什么结果,要求下一节课作出答复。第二天的情况表明学生都利用课外时间把这作业很好地完成。教师应该为有效课堂创设开放积极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所必需的源源动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 ,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

摘要: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作者通过大量教学实例,畅谈了自己在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等过程中对师生互动的感悟。

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课堂 篇11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转向社会和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1.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探究,变“抽象”为“具体”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时,尤其是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很多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无法理解。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变“理性”为“感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由于生活实践知识不丰富,对有些地理现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如在讲授昼夜长短变化时,教师提出: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晚上17:00左右天就黑了;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样,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地理图表进行探究,变“感性”为“理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包括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大有裨益。地理图像是重要而实用的地理教学媒体,它包括教学地图(地图、地理略图、填充图)、地理图画(地理模式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漫画图)、地理图表(统计图表、表格)、地理卫(航)片、电子地图等。“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地理图像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对激发学习兴趣、改进学法、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有特殊功效,其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

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例如,①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最后,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概括和浓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②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③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4.应用典型案例进行探究,变“个性”为“共性”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教学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时事和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注重师生互动的合作与创新。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

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出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变“理论”为“实践”

教学的构建 篇12

一、现行的油画教学模式

目前,油画的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分为素描基础教学、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油画课堂写生教学、临摹及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四个阶段。素描是油画和其他绘画教学的基础性表现方法,素描教学是使学生进入油画创作世界的一扇门,油画作品的形成首先从素描开始,素描是研究所有形象的基础。在素描教学中老师强调规律性问题,使学生尽快地克服主观化、概念化的毛病。勤于观察,把握规律,注重感受,多多实践,使他们清楚地认清以往被动观察事物,描摹对象的弊端,站在高起点上对造型基础进行研究,并获得突破性的认识和提高。注意每个同学在艺术个性上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扬其长处,避其短处,把规律性的认识同个性化表现手法紧密联系起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有利铺垫。如今所形成的结构素描教学、摹写素描教学、创作素描训练以及全因素素描训练,在课堂上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充分理解和掌握素描在油画作品中的地位,为能创作出好的油画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

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油画创作的必要条件就是油画技法、工具、材料的掌握和使用。国内外有很多画家很注意对自身油画技法的培养,同时又注意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所以油画材料和技法的教学也是目前油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初期,学生对油画材料与技法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因此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首先指导学生从油画材料与技法历史演变中获得理论上的知识。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1、了解油画的起源以及近年来西方油画无论从颜料、媒介剂、油画依托材料等到油画技法的演变和进步。2、从西方传教士将油画传入中国的启蒙认识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3、具体实验油画各类不同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直接画法、间接画法、综合性画法等实践,让学生了解前人总结出来的油画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基础的油画技法,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动地、有目的地将这种技术渗透进自己的作品中去。

油画课堂写生教学分三部分进行:1、对油画艺术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重视造型和色彩在绘画本体中的内部关系,提倡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段及风格。在强调个人化艺术风格发展的同时也需及时地纠正不科学的观察和绘画手法,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学习状态。2、传授方法。传授高格调的具有研究目的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能。学生近距离地吸收教师个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根据个人的艺术特点制定并逐步形成一套有成效的绘画方式,并在这套学习方式不断成熟和提高的过程中,确定个人明确的艺术风格。3、强调和关注油画语言。所谓独特的油画语言就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具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其画面是通过作者的经营、设计,采用完整、顺畅、有效的工作方式而形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油画语言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

临摹及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艺术地观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观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因此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临摹和欣赏训练。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很难见到油画艺术的原作,所以有些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欣赏清晰的图片,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精髓的领会更加全面透彻。这些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油画、创作油画的欲望,培养绘画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新方法在更进一步丰富着油画教学。

二、多元化油画教学模式构想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艺术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应该有人为的框架,要多样化和综合化,防止其程序化、定式化。

美术史保留下来的图式都可以成为学习油画的选择对象。所有图式作为油画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都是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都具有表述的有效性和可解读性。油画学习的技术内容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只要某一图式具有较完备的语言特征即可作为审美表现的符号使用,该符号的全部技术规则便可以成为一个语言系统而具有学习价值和使用价值。每个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各异,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也相去甚远,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学习一种“标准的”油画语言,既不符合艺术规律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学习油画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风格独特的油画作品,多元化油画教学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自己的创作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术练习或基础准备。这是一个以审美化为先导的选择和创造过程,是成功教学理念在油画教学领域的有效运用。每一种语言的基础都是以个性化面貌呈现的,多元化油画教学倡导和实践的是多种技术基础的教学法。

三、油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评价内容的具体规定,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油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欧洲文化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由四个不可分割的阶段组成:一启蒙和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注重文化积累和感知油画艺术、油画传统;二是传统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这是从认识传统油画到学习传统油画的过渡阶段,三是专业技法和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四是技法研究和理论研究教育阶段。我们的油画教育缺失了第一、二阶段的教育,将其压缩到大学教育阶段,而在高校教育中,一些学校为了迎合“时尚”又弱化了第一、二、三阶段的基础教育,强化第四阶段。

上一篇:仓库管理下一篇:住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