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2024-10-28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精选12篇)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1

数学源于生活,充盈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是对现实生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反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人。

一、教才内容生活化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了把统计作为一个过程来教,我组织学生在早晨7点到7点半,对学生的到校情况进行统计,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再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我创设让学生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情境,要求学生在玩游戏中记住自己赢的次数和输的次数,然后导疑:“5可以表示赢了5次,如果输了3次又应该怎样?”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议论纷纷,我则适时点拨,接着存交流讨论中选取大部分学生认可的方法,输的次数表示“-3”,这种从熟悉的小游戏导入,让学生探讨如何记录输赢的结果,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有了迫切需要学习负数的欲望,最后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表示意义相反的例子,感知负数在生活中实例的意义。学生就是这样借助生活经验,亲身体验了负数的产生过程,体验到了学习负数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实际情景下学习,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尤为突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使低年级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简单而有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易懂。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习分类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的摆放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知道什么是分类,学生学起分类的标准也就得心应手了。又如认识了线段后,我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画,画要全部由线段组成,这样让学生巩固了对线段的认识,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米”作准备。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得到发展。

五、数学思维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意识的创设和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情景,即有:“我和妈妈带着199元到商店购买衣服,先买了一件衬衫79元,再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双99元球鞋,你们想一想?妈妈带的钱够用吗?还可以找回多少钱?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自然把学生带入生活的空间,在生活中悟理,显得轻松。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就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2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

 

文/李玉娟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当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使得理解抽象问题异常艰难,而生活化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意义、途径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含义;途径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我们常说数学知识源自生活,自然要回归于生活。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学会解决生活问题是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应当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概念,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模型生活化,以此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即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切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相适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到数学的妙用,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语言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堂课上,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主要由教师的语言水平所决定。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求高超的语言艺术。难怪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也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样的话了。

举例来说,如何教授“利息”这样一个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呢?对于利息,小学生没有任何的概念,这是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问父母要钱花,不会懂得还有利息这么一回事。这样教师就可以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例子:“老师家里有10000 元钱暂时用不到,放在家里不安全,怕小偷惦记上,请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学生能想出很多小点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存在银行比较安全。你们跟爸爸妈妈去存过钱没呢?哪位同学能教一教老师关于储蓄的知识?”在学生充分了解“储蓄”的好处之后,再引导他们主动介绍关于储蓄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给爸妈当家庭小参谋:“家中多出来的钱怎么存好呢?是存定期还是活期?可以帮家长算算利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可以让学生跟着家人去银行存一次钱,体验一下储蓄的真实过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就是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唯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现实语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是因为在关于儿童心理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要提高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要让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感到身临其境,会激发出去发现、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热情,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事物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

比如,有这样一道例题:126原98越126原100垣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减100 时再加上2 感到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境,就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了:逛街时,你缠着妈妈要布娃娃,商店的布娃娃卖98 块钱一个。()妈妈身上恰好有126 块钱,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的(应把126 元减去100 元),营业员找回2 元,(应加上2 元)。因此,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是个很实用的生活化教学实例。根据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呆板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活泼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就必然更爱学更爱探究。

(三)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过于抽象化和模型化,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背后的生活情景。如此,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数学。

例如,在教学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测量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年级组各班的平均人数等。这些身边常见的数量关系,都可以成为问题的对象,学生在这样互动的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再如,教学“路程问题”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分组从两边出发,让学生体会“相遇”“相向而行”等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设置行程方案,进一步帮助他们体会在生活中的路程问题,领悟到课本中数学问题模型化的重要意义。如此,在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的同时,也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各种生活情境,就能发现身边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综上所述,通过明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强调其重要意义,探求其实现的方式以及应该要注意的问题,深刻认识到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所以,无论哪个学科的课堂,都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在小学阶段,这其中又以数学课堂的知识最为抽象难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行生活化教学就必然是题中之义。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 篇3

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师将被彻底解放,完全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虽然经历有限,但是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二、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知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会很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比如“折扣”的内容教学中,这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学生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学生们上课的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也非常高,学习积极性也因此提高了。

三、让“生活化”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生活化”问题向学生出示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一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因此“生活化”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和问题的设计有关,应用问题的叙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是否具有中间问题和隐蔽条件等,都对思考空间有影响。

比如,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橘子?这种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释的,是信息、数据不全的题。现在学生要完成这个开放题,首先要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市场上去收集橘子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千克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应该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数学的学习网络。比如:在课内学习圆的周长公式,课外让学生去算学校实验楼圆柱子有多粗,去做圆形的风筝;在课内学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课外到商场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其实生活就是大课堂。

五、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是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比如,有学生可能对水产不了解,就把水产改为当地特产;对“收割机”“脱粒机”不了解,就改为比较熟悉的机器。改一改,虽然只有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却把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为喜闻乐见的生活。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倡导的“添”,决不是盲目地增加练习题,要增加的是教学中必要的有益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教师将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现在数学课堂上,带来的是课堂上的愉悦和兴趣。

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4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 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 更新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 学习热情不高涨。所以,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贴近生活, 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存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 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才会学好地理。具体而言, 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我国以及国际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 学生会比较关注。“小课堂, 大社会”。教师平时可以从网上、电视、报纸等方面多关注新闻, 收集与我们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素材, 然后将其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学生很明显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学好地理,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例如, 讲到“地震”时, 可以播放近些年我国四川、甘肃发生的地震, 前几年日本大地震, 印尼大地震等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来临之前, 有何预兆?地震发生了, 我们该如何逃生?这些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生会乐于思考, 这样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较浓厚。

2.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也可以结合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 感兴趣的一些事情。这样,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结合, 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例如, 在讲“长江”时, 课前了解到很多学生对唱歌比较感兴趣, 所以, 在课堂上, 请学生唱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然后, 思考歌曲中描述了长江的哪些概况。

二、教学方式要生活化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不仅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教学方式也要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 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心理学认为,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所以,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变, 精心设计各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 这样,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经过实践, 我认为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比较贴近生活, 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1.绘制图表。

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用得比较多, 学生会读图、绘制图表, 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技能。例如, 在讲“地图”后, 可以让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 选取较好的地图, 粘贴在校门口, 让来学校的家长、学校的领导查看。学以致用, 学生的兴趣很浓厚。

2.制作学具。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用到一些教具, 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实践表明, 有些教具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做, 让学生动手, 参与课堂, 学习热情会很高涨。

3.演示。

演示教学方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 讲“地球公转”时,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此时, 光凭教师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但是, 如果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地球的公转, 效果就很好。让一位学生当太阳, 伸出双臂当作太阳光, 再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位置, 身体的倾斜方向与地轴一致。让学生观察, 地球的公转方向,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样的演示, 学生会很感兴趣, 也很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4.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的环境,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 学完“水资源”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社会调查问题, 然后去生活中调查。例如,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河流被污染了?有哪些水资源被浪费了?节约用水的措施, 你知道哪些?通过社会调查, 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 感受到所学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 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三、教学评价要生活化

教学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 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出题, 学生做题的方式。为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出题时, 要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 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 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从而, 更有兴趣地去学好地理。

摘要: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三个方面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策略。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 篇5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巴普镇富士康民族希望小学 吉则尔西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的数学很多,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所以,小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例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圆角分的概念,两、市斤、公斤的概念,以及米、公里的概念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学生具备这些基础性的概念的认知,在生活中就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巩固类似的数量单位概念,从而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景来帮助理解。我在看了一个课堂实录中是这样的: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时追击应用题。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加以理解,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二、熟悉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讲到了一个“循环现象”,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列举: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我们通过这个循环的现象学习,为下面的循环小数概念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完成了这项学习的目标。

2.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没有,那怎么半办呢?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去旅游时,20人一条船,我们班45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广泛的应用:“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在我们新课标中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思想和割补的方法探究学习,接下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学习,那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也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呢?答案是显然的,数学的学习本身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可以转化应用,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简单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

1.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陈述,抽象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准确也就提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应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实物、线段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我们的足球场的周长,量一量我们乒乓球桌的周长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一课中的“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这种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检测出整体的身高高度和体重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检验,我们的健康标准。在对同学们喜欢的气球的颜色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合理的选择气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在对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我们都比较喜欢的项目举行集体活动。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各个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大量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将社会生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利用社会生活导入教学,运用生活实例讲授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简单地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感知生活、发展生活。

一、高中历史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及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行)》也指出:“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的编排形式,整合了人类社会“三大生活”,并使之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历史课程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生活化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却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缺乏生命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但大多是抽象的宏观历史知识,很少涉及具体的微观历史知识。

2.可行性

有人曾说:“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在这一形势下,对生活化教学的构建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三、构建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做到以史为鉴。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

2.教学语言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而生活化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

例如,我在讲解内阁大臣和丞相的区别时,就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作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可以选用有针对性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例如,“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是历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史论,常常被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培养出姚明,而我们这里就培养不出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才培养出姚明,而改革开放前却培养不出呢?我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4.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如果教师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

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前提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而信其道”。其中关爱学生是核心要素。平时上课教师提前几分钟到教室, 看到精神不振的学生问一句:“What’s the matter?”天气寒冷时问一句:“Are you cold? Keep warmer.”学生打闹时说一句:“Be careful! Safety first! ”当学生不开心时, 说:“Cheer up!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或者为其送上名人名言进行勉励;每逢节日来临之际送上诸如“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之类的节日特别祝福;学生过生日时说一句:“Happy Birthday! ”等等。在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会使师生情感逐渐升华, 会化为教学的内在动力, 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教具的巧妙制作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桥梁

教具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授新目标初一下册Unit 7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时, 本单元有很多表示固定地点的名词:post office, supermarket, bank, FifthAvenue, pay phone, park, library和表方位的介词和介词短语:near, behind, next to, across from, between…and…, along…, on the right , on the left…, 并且有there be句型, 还有一些回答指路的日常用语: Gostraight. Go down/along/up the street and turn left /right. It’s down the street on the left / right等。我们可以这样安排:

让学生课前根据本单元生词表中的地点名称和以前学过的与地点有关的词汇, 做成模型, 并写上名称, 带到课堂上来。上课时, 每个桌子上都摆满了形状各异的“建筑”, 并且上面用英语写着名称, 许多同学还做好了马路、街道和桥粱。利用这些模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用英语对所做的模型与教师进行简单交流;然后借用其中较大的模型来教学一些方位介词和指路的答语, 并且把there be句型套用进去;接着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用相应的方位词或短语进行表达;最后让同桌动手操作模型来练习指路、问路。这一节课下课时, 学生仍意犹未尽, 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 非常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与方位有关的词汇和句式, 并且对于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运用自如。

三、灵活的教学手段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石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是好方法。新目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词汇量大, 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在教学肉类词汇时, 开展了“brain原storm”活动, 一人先说自己爱吃的肉, 再说别人爱吃的东西, 被说到的人接着也先说自己再说别人, 依次轮回, 要反应快速。例如:S1:I like pork. He likes applesand fish ;S2: I like apples and fish . He likes muttonand beef等。在教学衣服词汇时, 带各种服装的图片到课堂, pants, dresses, shirts, shorts, jackets, shoes等, 把抽象的单词与具体事物联系到一起, 学生记起来比较容易;又如在教学水果味道的句子“The apples/pearsare sweet, the oranges are sour…”时, 带几个水果, 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尝一尝, 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课上学的句子变得鲜活起来, 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交际工具, 这样, 学生们乐于用英语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运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能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

四、恰当的使用教材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关键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授课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 还要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 灵活地、恰当地对教材进行活用, 防止机械地“以教材为本”。在教学新目标八上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Unit12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时, 我就把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合并, 同时讲解了比较级和最高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形容词的级。

又如, 经过一个寒假, 开学初有的学生在家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不知不觉地就带到了学校。针对这种情况, 我就把新目标七年级 (下) Unit12 Don’t eat in class放到开学第一周来讲。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 既掌握了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词汇和语法知识, 也从中受到了遵规守纪的教育。

又如教新 目标九年 级Unit13 Rainy days makeme sad时, 讲到不同种类的音乐和环境颜色等影响人的情绪时, 补充吃西餐的礼仪并同时进行中外文化对比, 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通过对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 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兴奋点, 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五、情景再现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载体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激发他们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在讲新目标八上Unit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your room? 中的动词短语时, 引入有关过年的一些习语:腊月廿三 (日) 糖瓜儿粘;廿四 (日) 扫房日;廿五 (日) 去碾谷;廿六 (日) 去买肉;廿七 (日) 杀公鸡;廿八 (日) 把面发;廿九 (日) 蒸馒头;三十 (日) 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拱拱手。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说出这些动词短语, 这时趁机把本单元的动词短语: do chores, makethe bed, fold the clothes, do the laundry, do the dishes, clean the living room, work on, take out the trash等引进课堂,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教学效率也会提高。在讲句型“can I help you ?”时, 可创设Tom去买东西, The twins帮助陌生人, Mike帮妈妈打扫房间, Tim帮同学补习功课, John帮人搬行李等真实情景,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在不同场合的含义。

又如在讲句型“How old are you?”时, 我总是习惯于问男生, 不问女生, 并告诉他们:在西方国家问女士的年龄和男士的薪水都是很不礼貌的, 还补充道:西方国家的男士很有绅士风度, 被称为gentlemen。而这些gentlemen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Lady first.” (女士优先) 。学生对外国的生活背景知识非常感兴趣, 听得津津有味, 在轻松的氛围中, 很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惊奇,兴趣,疑惑,新鲜,亲切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来讲受数学知识,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理念, 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从中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从而明确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有利。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起“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生活中找数学, 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我们已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存在着数学的原理和思想。那么, 数学教师如何才能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他们一眼就能观察到并读懂这个世界中蕴含着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思想呢?在这里, 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采撷到数学的实例, 并从中提炼出一定的数学知识, 为课堂教学服务。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的方式, 促使学生去观察、体验和感悟身边蕴含着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从中找到生活中蕴含着的数学素材, 从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正确性。

例如:一个西瓜大约重 () 克;他的体重大约 () 千克;学校综合楼大约高 () 米;我们教室的宽大约 () 米……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体会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面对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感受, 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同在, 从而树立起敢于揭开数学“神秘”面纱的勇气, 为更快更好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从数学中找生活, 感悟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尽快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增强数学意识,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实践性, 多使学生接触社会实践,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 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和原理的联系。新课标数学教材中所设计的许多数学案例都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模拟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生活环境, 设计一定的生活场景或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第二册《位置》一课的第一单元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一上课, 我首先让学生在语文课本的上面放上数学课本, 在数学课本上摆上铅笔盒。然后, 我让大家说说:“语文课本上面有什么?数学课本上面是什么?”“数学课本在哪个的上面, 又在哪个的下面?”以此来让学生明确上、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 我们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课桌位置, 然后让他们说说“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以此来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当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按照“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顺序说一说“我在第几排第几号座位上”, 以此来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具体位置。到此时, 教师完全可以继续下去, 将每个座位编排上排号和座号, 让学生们对号入座。

由此可见, 数学知识本身中就蕴含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从数学中找生活, 就能使学生深切感悟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

三、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我们的学生理解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运用这项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对“活学”的知识做到“活用”, 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实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了“分数的乘法”一节内容后, 我根据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 给学生列出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买门票方案”的习题:西郊动物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人5元, 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 购买5张以上的团体票可优惠10%。假如我们班有37个人去动物园玩。如果按以上规定来买票, 你认为怎样买才最实惠?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具体方案, 同学们给想出了以下五种方法:方法1, 采用买3张团体票, 再加7张个人票的方法, 一共要花3乘以30再加上5乘以7等于125元;方法2, 按每张5元购买, 要花5乘以37等于185元;方法3, 买4张团体票, 只花30乘以4等于120元;方法4, 买票时邀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 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 这样我们只花30乘以4减去3乘以3等于111元;方法5, 邀请13位其他游客来参与我们一起买票, 经核算得我们只需花100元, 这样对于其他13位游客也非常合算。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高度重视数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会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那么, 就一定能够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一来, 数学就会更具活力, 学生就会更加喜欢数学, 并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巩固数学、发展数学。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策略 篇9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堂是死课堂。”以生活作中心的鲜活课堂, 生活化政治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

1. 立足发展, 追求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

具有生活意义的思想政治课堂, 其教学目标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把课堂价值与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它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吸收生活营养,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阶梯。它关爱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知识客体与课堂主体有机统一, 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共同创造内在的、动态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是人的精神世界 (认知、情感、态度等) 的重构。

2. 立足生活, 追求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

从课堂立意来看, 生活化政治课堂应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堂, 即课堂立意于学生生活,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政治课教学的起点, 让生动的、鲜活的、贴切的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呈现, 并成为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真理, 同时让课堂教学在充满生活氛围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改革和发展。

3. 立足过程, 追求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

从课堂呈现来看, 生活化政治课堂立足过程,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营造, 让学生在生活意境的体验中理解知识内容。在生活意境的解剖过程中求得真理, 并在生活意境的感悟过程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意义的现实统一。

总之, 生活化政治课堂使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思想政治课堂变成学生主体生活的实际内容。学习不是接受, 而是生活、成长;不是等待观望, 而是生动参与;课堂使知识和价值融为一体, 知识变得可以理解、对生活有意义。生活化政治课堂也使课程与学生的生命连接在一起, 是主体学生参与把学习变成一种有生命的活动, 是不断地改变、重组、更新经验、增强自我效能的过程, 充分洋溢着新课程的魅力。

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 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要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 拓宽渠道, 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使学生在浓重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 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不断得到提升。

1. 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 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并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能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实现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尊重学生有说“不”的权利, 实现教师与学生自始至终的“我—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这种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 彼此接纳, 使学生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姿态。长期坚持下去, 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他人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

2. 立足生活, 制订促成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 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 体验生活的快乐。所以,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立足学生发展, 做到“近、小、实”, 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心理、生活实际, 制订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 能促成学生生活发展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 制订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 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教学目标。这样, 教育才能通过生活发出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例如, 在设计高一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一课的教学目标时, 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等写入教学目标, 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3. 活化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贴近”

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 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 才能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和精神,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例如, 在复习哲学生活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时, 学生觉得原理较抽象。我首先投影了一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新情况,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从2008年11月27日起, 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 其他期限档存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 下调中央银行等利率。探究问题:我国政府作出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现实情况, 分组思考讨论, 明白了:我国政府作出下调利率的决定是由于我国客观的经济情况变化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出现下滑是客观的、物质的, 而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下调金融机构利率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 即是意识的。故此材料反映了客观决定主观, 即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此情景的创设,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思考讨论, 让学生对材料反映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生成有关唯物主义的知识。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应对金融风暴的看法和大胆构想, 有些观点还出乎教师的意料。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 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了学校教育后都将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生命形态的课堂教学, 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学的功能、价值、目标及知识的呈现方式;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观察生活, 整合教学资源, 密切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 实现教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才能使课堂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教育部, 2004.

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趣引题

在英语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 是激趣引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它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头, 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 为学生创设至少五分钟时间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在情境中构筑“学、思、疑、问”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环节, 为自主学习作好铺垫;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探究阶段,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好铺垫。

例如, 在讲解各种时态时, 笔者设计“给学生三次机会询问关于我个人的一些情况”, 以此来导人课堂。学生都非常激动和兴奋。当然了, 他们的问题都在笔者的掌握之中, 并且很快就陷入了笔者给他们设计的“陷阱”之中。当一个学生问到“How old are you?”时, 笔者并不急于问答, 而是让学生们猜。当然, 他们猜的都是让笔者高兴的数字。当笔者最后告诉他们“I’m 33.”的时候, 学生都不太相信。这时, 笔者就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y I look younger than I am?”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sure! Of course!”这时候。笔者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说:“I like eating apples very much.”接着便是:“Every day I eat an apple . Yesterday I didn’t eat an apple . So today I’ll eat two apples .Just now when I came into your headmaster Miss Sun’s office, I noticed that she was eating apple . So can you guess what Miss Sun is doing now ”学生马上回答:“She’s eating apples .”“Do you know how many apples I have eaten Yes, I have eaten thousands of apples .”这时望着手上的苹果, 笔者作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问:“Do you know what I want to do now?Yes, I want to eat the apple。Can I eat it now? of course not.Why?”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Because we can’t eat anything in class”。笔者在学生的笑声中将要讲解的内容都呈现在他们面前。此时, 枯燥无味的时态在他们面前仿佛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苹果和他们所喜欢的教师形象。这堂课不仅教给了他们要掌握的知识, 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 笔者还提出了课堂纪律的要求,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准确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从情景中导疑、析疑

教材内容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日常礼仪、口语交际, 必须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教“hug”一词时, 笔者就联系了中西礼仪的不同。见面拥抱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礼仪, 但在中国人眼里却是难以接受的。再比如加强会话教学,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东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 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一次日常用语的教学上, 笔者设计了几个中国人到美国人的家里作客的动画情景。在这一情景中, 首先是主人带领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的客人边参观, 边说:“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主人听后很高兴并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此时, 有些中国人对他的回答感到意外。这时, 主人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中国客人说:“You speak English well.”他的回答:“Oh, no.”这却令主人深感迷惑。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语言, 面对我们的实际,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他们的赞扬,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主人对客人的回答深感迷惑。假如你是客人, 该如何回答?

3.How beautiful your house is!和You speak English well.是什么句子?如何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

学贵有疑。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配合教学情境材料, 设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并在疑问中得到升华。为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但要介绍知识要点, 而且要介绍知识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生活化的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 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只有不断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观察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才能拉近英语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英语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有段时间, 个别学生上课时随便讲话, 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们, 而是设计了一个接龙游戏:If I talk in class…学生在讨论和游戏中发现了上课讲话的很多害处。这样, 在以后的课堂上, 随便讲话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再比如在教“科学家的名言警句”这一话题时, 笔者就抓住现在学生喜欢上网聊天这一契机, 谈起了QQ的话题。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当笔者问起:“When someone sends you some messages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be your good friend. What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his or her information?”对于这个问题, 回答最多的是对对方的个性签名。这时, 笔者请几位同学说出自己的个性签名, 然后再分析他们的个性, 接着在全班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讨论。然后, 笔者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说:“个性签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 也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崇拜的人或信奉的话, 这是他们生活的指南针。而成功的科学家更是如此。”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上了。

我们要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要我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留意观察、创设各种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人到教学情境中、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感知语言、在使用语言中进一步发展语言。

四、从创设课堂情境中得到启示

成人教育学家马莱斯·霍顿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 你不要用推理的方式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出不同的行为, 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改变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上, 从而使这些结构创造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因此, 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努力创造生活情境,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在英语教学上, 创设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较好方法, 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法。它能将强制式的“要我学”转化为自觉式的“我要学”。学生能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下, 切身去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和创造, 从而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文秋芳.英语教学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篇11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例如在教学《Merry?Christmas》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圣诞节那天进行,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Christmas gifts、Christmas food、Father Christmas等,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再渗透教学Mother’s Day、Teacher’s Day、Women’s Day、Children’s Day、Christmas Day……要适时,并让学生为这些节日策划活动。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

二、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即“玩中学,学中玩”。其实活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游戏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例如,在教Follow me、Turn right、Turn left这一课时,我先运用Body language,让学生学会left、right,然后边播放《Rabbit Disco》音乐,边问学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学生自然会答“Yes”或“No”。这时教学句子“Follow me”,并让学生跟着老师跳《Rabbit Disco》。虽然我的舞姿并不优美,动作也不是很到位,但孩子们还是跳得津津有味,要求掌握的句子已脱口而出。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模仿这一特点进行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当然,我们组织的活动、游戏要有丰富的内容,并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灵活性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境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所以,教师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mile、cry、happy、sad、sun、moon、run、jump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对于一些难进教室的教具,我们除了运用图片、课件等方式展示外,还可以课前让学生自制有关的学具,这样不但可以在新授教学内容时用,也可为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模拟情境提供方便,并且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baseball player做棒球运动员动作,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问答。这样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内容,寓教于乐。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在学习数字时,为了能使学习材料有趣味性,我非常巧妙地设计了“蜡烛跳舞图”、“母鸡下蛋图”、“气球爆炸图”等一系列寓有童趣的生活情景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课堂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学会了做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将继续探索下去,真正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在生活中用英语。

(作者单位:郑州市上街区铝城小学)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12

一、选择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中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情境很多, 选择怎样的情境才是合适的, 关键看三个因素: 一是选择的情境应该尽量简单, 避免情境的复杂性而影响学生对函数概念本身的理解. 二是选择的生活情境能够与所要探究的函数概念联系紧密, 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要掌握的函数概念, 不易产生偏差. 三是选择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实践, 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社会性,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 教材在函数概念这部分选择了用解析式表示炮弹飞行的问题、用图象表示南极臭氧空洞的问题、用表格表示恩格尔系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在物理中就很熟悉的, 后两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 情境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学生就不会因为需要了解过多的情境内容而冲淡对函数概念的学习. 这三个问题包含了函数不同的表现形式, 利用这三个情境来学习函数概念, 还可以纠正初中函数学习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 起到初高中函数概念学习的衔接作用. 根据银行不同类型储蓄利率的规则写出存期与和利率之间的解析式, 并利用解析式为客户作出利息“阶梯形利率表”, 贴近学生生活并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介绍函数单调性时, 首先给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 观察它们的图象特征, 即上升或下降; 然后用问题“如何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或者下降呢”,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出图象特征, 思考“如何利用解析式f ( x) = x2 ( x <0) 描述‘随着x的增大, 相应的f ( x) 随着减小”, 将自然语言的描述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描述, 并一般化得到单调性的数学定义. 通过这样的三步,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展开单调性的概念, 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概念, 而且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了概念.

二、展示生活化情境

现代传媒被大量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函数概念教学也不例外, 在函数概念教学中有哪些生活情境适合使用信息技术, 如何使用, 对于情境展示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图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良好的交互环境, 这些优势有助于求函数值、做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模拟函数等. 运用常见的一些软件excel、几何画板等展示函数生活情境, 方便、快捷、简约、形象、生动, 尤其是对于讨论不同函数模型增长差异时, 作用很大. 从几幅图就能直观表达生活中一些函数增长的差异实例; 运用计算器可以解决二分法中计算量大的问题, 从而将更多精力关注到二分法的思想上, 认识到函数和方程间的联系; 探究指数、对数函数性质时, 运用计算机可以充分演示出图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样就能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性”, 发现函数具有的性质.

三、探究生活化情境

函数概念的理解贯穿了函数内容学习的始终, 同时它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突破这个难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 抽象概念具体化、探究载体生活化是比较好的选择. 理解掌握函数这样抽象的概念, 就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和概括. 需要选择生活中带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 这些情境可以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事实,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但不管是哪种内容的教学情境, 都要给学生提供具有比较性的可能性, 为学生进行分析、辨认创造条件. 在学生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情境设置时, 要为学生提供正例, 数量要恰当. 不然会影响概念的形成; 在学生函数概念的巩固和应用中, 可以为学生提供反例, 让学生辨析概念, 有利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掌握. 例如, 我们这座城市的出租车是这样计费的: 在不超过三公里的情况下, 收取基价8元; 超过三公里后, 超过部分每公里按2元计费. 问题:1. 在里程不超过三公里的情况下, 里程改变, 钱数改变吗? 2. 这个例子与我们给出的函数的概念矛盾吗? 3. 那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刚才给出的函数定义呢? 通过出租车计费的例子, 让学生从函数概念的变量的依赖关系过渡到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 完成对函数概念内涵的第三次抽象认识. 函数概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识障碍也会成为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障碍, 所以在函数概念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地借鉴历史, 根据函数历史途径, 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典型情景, 探究函数概念, 使学生在情景的识别与辨析中逐步体会它的形成过程, 并且亲身感悟一次一次逐步抽象出函数概念的方法, 这样有助于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对函数的概念达到深刻的理解. 这种历史的方法是一个多层次逼近, 反映了认识由远及近, 由模糊至清晰, 由粗略到精确的过程, 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上一篇:分析检验室论文下一篇: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