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

2024-08-31

构建教学(共12篇)

构建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挖掘教学亮点,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亮点,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烦琐、说教的现象,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亮点,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寻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亮点”,不囿于条条框框,人云亦云,或自我狂言狂妄,走入教学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亮点教学的人文库存,注重学法创新,把握亮点教学的度和量,避免喧宾夺主,才能创设亮点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亮点”成为“亮点”,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就会水到渠成。

构建教学 篇2

2014年5月20日下午,很感谢青阳中心园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到现场观摩市级音乐比武活动,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为晋江学前教育这片沃土添枝加彩,让幼儿园教师同台竞技、各显特色。为广大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

虽然只听到了三节音乐活动课程,但通过观摩活动,看到了每位教师潮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我们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我们以敬佩的心态去聆听、去学习。在本次比赛中采取现场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内容选取《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中“音乐活动(大班)”,参赛教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教学风采。

活动中我看了几位老师展示的音乐游戏:《加沃特舞曲》《老鼠今天真快乐》,《狮子王进行曲》等,结合许卓娅教授所讲述的音乐游戏化教学,看到她们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精彩讲堂,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了孩子,也感染了我。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关注的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学习,得到快乐,是多么的和谐!

构建教学 篇3

关键词:构建主义 数学实验 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为培养目标,将构建主义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三级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归纳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医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数学实验课程也逐步走进高校,而作为医学院校来说,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有的院校甚至将数学实验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开设的专业一般也是设置在学习较多数学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或是信息管理专业。目前,在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中,也存在教材不规范、课程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实习地点不完善等。而对于学生们而言,在进行数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对学习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视,能够主动学习并认真听课,而对于数学实验课程等数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探索数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等意识。没有将数学的问题建立模型,去用数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很难参与实验,因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较弱。

2.实践应用能力弱,缺乏专业性指导

数学实验是借助计算机和数学的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领域的复杂数学问题,而一般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数学实验的实验室,只是在上课时间进行练习。也有的院校将数学实验的课程作为数学建模竞赛的准备课程,重视竞赛,而轻视课程本身的建设,同时主要针对数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而对于非数学相关的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造成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薄弱,缺乏广泛的平时操作基础。学生本身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3.团队协作能力弱

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多数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分工,合作完成一项数学实验的过程。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弱,有些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依赖其他同学操作,组员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实验的结果不理想。

二、构建主义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作用

将构建主义应用到数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设置问题情景、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模型,构建慕课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团队协作,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构建学生会话讨论场景、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从课上、课下和参加竞赛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等。

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为改善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我校探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适合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基于课程建设体系,提出以下构建思想:

并且以此为契机,创建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三级教学平台,具体平台体系具体如下:

1.公共数学课程讲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的渗透及专业性课程教学

第一级教学体系,将数学实验的课程渗透到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中,将数学实验融入到与数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可相应引入数学的软件,介绍软件对其的验证和计算。Matlab软件和Mathematica软件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基础课程中仅仅是理论课程的介绍,以此基础上,在课程中增加一节教师操作实习课程。虽然同学们对软件解题和验证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过程中复杂的计算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几步就可进行解答验证,增加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论课程中,介绍一些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傅里叶级数的应用,可用作信号处理,如卫星图像信息、数字通信信息等技术等,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提高授课效果。

数学实验作为专业课程加入到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管理专业中,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的层次水平,按照国防科技大学制定的六个层次的实验进行教学。进行基础性数学实验、研究性数学实验、应用性数学实验、拓展性数学实验和综合性数学实验。将教学内容由简单的基础引入,介绍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基本命令。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介绍专业的数学软件如何在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或统计学相关问题分析,增强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研究性数学实验,引入构建主义的思想,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这部分授课首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缺点。从应用性数学实验阶段开始,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设立小组,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并整理思路,设立实验步骤,确立相关实验方向并验证其实验的可行性。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根据其实验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加以引导,并扩展思维方向,将数学的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可涉及的各种问题中,如图书馆建造面积合理分配和太阳阴影面积计算等。

2.广泛开展数学实验课外活动,讲座、培训、兴趣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参与教学竞赛

在课后,开展广泛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数学建模社团,社团成员每周固定举办丰富的关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的活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教授进行讲座,不仅介绍关于数学实验课程相关的内容,也根据同学们的需要,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介绍相关软件的用法和各种计算机程序的介绍。成立兴趣小组,在建模社团中,几个人自愿组合分组,按照建模小组的要求,一般小组分3~4个人,每两周由社团老师分配给学生们一个案例,首先各个小组组织讨论案例解决方案,并制定实验步骤,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在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会话”的能力。在小组中同学们的主动性和互动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教师引导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并最后根据设计出的实验,由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演讲。这样也锻炼出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并通过汇报,由全体小组人员讨论该方案的优缺点。这种教学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并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在这里起到适当的引导的作用,根据情境,对问题加以引导,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内容是否合适,实验的步骤是否有遗漏,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建模竞赛锻炼同学们的实战能力,通过实战演练,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其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比赛中,增加学生们的荣誉感,踏实的工作精神,对所学知识的协调运用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及小组成员之间信任能力等。

3.课后构建答疑互动平台及自主学习平台、数学实验专门的机房建设

组织教师建立课后QQ群,每周三周六由教师上线进行答疑解惑。并参与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出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层层递进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尽量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理解更加通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到学习平台中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平台的学习,增强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实验课程都是在统一的计算机机房授课,没有专门机房可供同学们进行练习,学生只在上课的一两个学时中熟悉数学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得到锻炼,我校专门申请专项基金,组建一个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机房。这样可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练习和数学建模竞赛期间使用。

数学实验课程是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将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意义”加入到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充分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为打造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9):5-8.

[2]左建军,薛朝奎,陈玉霞.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01).

[3]张东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4-65.

[4]吴晓.大学数学中的数学实验教学[J].大学教育,2014,(05):116-117.

构建教学 篇4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语文教师受自身求学经历的影响, 觉得学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其次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 把对文本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是对阅读教学法的曲解。笔者认为阅读是以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 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 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 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笔者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笔者对课内课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课, 教师的主导性多一点, 主要是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有方向地探讨, 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 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维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 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

下面就教学实效性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巧设问题导学生, 不搞“一言堂”

就目标的达成意识而言, 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设计出难易适当、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设置注意难易度, 由浅入深。同时, 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的瞬息变化, 适时调控, 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之后, 笔者通常运用以下方法设计问题, 问题解决了,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一) 从主旨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纲要性知识进行讨论分析, 主干问题解决了, 枝叶性问题往往随之而解, 优化了课堂结构。

如教《醉翁亭记》时, 可以如此设问:“作为一个被贬之人, 何来之‘乐’?”这个问题思考空间很大。在对这一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对话中, 师生引出并解决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写景、涵咏品读等一系列很厚重的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 (1) 游人之乐; (2) 太守之乐; (3) 禽鸟之乐……由浅入深地体会写作特色。

(二) 站在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问题

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型题目, 促使学生回顾旧学, 结合新学, 融会贯通, 完成知识迁移。

教《爸爸的花谢了》一文时,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 可联系冰心的《荷叶》中雨后荷叶的意象, 启发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伦理道德对于成长的作用。在对两篇文章比较探究中, 学生发现了问题:所有的爱中, 唯有亲情最朴实最无私最博大。在与旧知比较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 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解决教材的知识传授之余, 笔者常以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内容切入进行拓展延伸, 引出其他相关联的有深度的问题的思考。这类提问, 可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促进他们多维度解读文本,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如教《谈生命》时, 我以“生命像什么”为关键点, 发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我要说生命像什么? (2) 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义, 诸如流水、小树?借助问题, 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理解了《谈生命》的内涵,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有些问题虽然答案就在课文里, 但不去寻找是不知道的, 因此也是离不开探究的。就初中生而言, 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是必须的, 虽然是浅层次的探究, 却也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

总之, 一节课围绕着主干问题对课文进行品读, 能让学生读得有趣、想得自由、悟得充分, 然后师生交流评价, 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 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师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教学实效, 避免形式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 在进行抽象思维时, 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 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 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 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采用了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这本是值得提倡的, 但有些教师却过分追求形式, 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一老师教《变色龙》时, 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分角色朗读, 这样讨论朗读反反复复折腾了一节课, 也没见得有什么效果。像这样的文章, 宜着重以指导学生揣摩领悟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意义。

又如多媒体的使用。新课改之初, 凡是公开课均被要求用多媒体, 没用多媒体“一票否决”, 造成教师的误解。后来用课件也成了一些教师的习惯, 没课件就没法上课了。课件设计得很丰富, 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 学生一个劲地盯着屏幕, 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这样的课, 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学生似乎兴趣盎然, 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 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更不要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三、避免只读课本, 重视课外阅读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文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 对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 正确区分精读与泛读, 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 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 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如果觅书过程艰难, 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 应集众人之力量, 上则建议学校完善图书馆建设, 下则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 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 让学生的阅读愿望有地方实现。另外我们知道“开卷”未必都有益, 因此, 设置图书角时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味。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又要教育学生拒绝“毒品”的诱惑, 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延伸的需要去设计课外阅读目标, 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 认知思维能力不够, 所以要求不宜过深过难, 应切合学生实际。问题要多样化,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自行组合小组,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如名著《水浒传》导读, 笔者以李逵为切入点, 在分析了李逵形象特征后, 给学生设计了《李逵与鲁智深性格异同》这一延伸课题。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 通过各种阅读渠道查看有关《水浒传》中重点写李逵与鲁智深的章节, 并在课外与小组成员讨论, 得出李逵的鲁莽单纯、疾恶如仇的性格与鲁智深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的性格截然不同, 并能简要引述相关情节。如果设计成《从李逵这一形象看〈水浒传〉的人物刻画艺术》, 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最可能实现的, 而不是最有价值的。当然, 也可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阅读取向。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督促, 及时鼓励,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从而达到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 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 篇5

清镇三中 蒲元凤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已。”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

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谈有效教学的构建 篇6

一、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践行教学理念的主阵地,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明确要求的求知活动。

有效的讲评试卷课更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深入了解学生,对试卷考查的内容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把该讲的问题找准,做到重点突出且有的放矢、一般讲错误率大于0.5的试题。

刘以富老师在这一节课上之前,认真全面的分析、统计了学生的完成情况,所评讲的五道题,出错人数都在35人以上。并且每道题都找到了典型个案,为本节课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改变学习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日常教学中,“学不得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且运用合理、多元评价方式调节教学过程,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表现为:①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②给学生疑问,让他们自己去解决;③给学生课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④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表现;⑤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⑥给学生实践机会,他们自己去合交流。

如,(填空题第8题)函数f(x)=■的值域是 。

刘老师在评讲这道题时,首先将通过投影,展示了一位同学的错误结果(典型错误),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再一次强化了同学们对典型错误的认识。然后,又展示了一位同学用局部换元的方法解题的过程,让同学们对此解法,从数学思想、易错环节、优化改进等方面进行展开讨论,从而得出了整体换元的解法。此时,同学们的思维正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刘以富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追问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同学们又给出了反求法、图象法、几何法(直线斜率)等多种解法。

三、恰当的变化、拓展是有效教学的实际需要

1.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教教材”为“用好教材”

(1)合理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丰富内涵,以实例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主线。

(2)合理选取素材,充分挖掘和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变式教学、思考探究、链接阅读案例等方式有效组织教学。

2.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表演者、欣赏者和思想者。①要有艺术魅力、激情四射;②要积极引导、共同参与;③要放下架子、欣赏学生;④要不断思考探索、追求品位、推己及人。

3.返璞归真,让教材回归自然、回归起点

①知识的工具价值;②数学的文化价值;③教材的育人价值。

以上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此外,创新情境、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推论演绎、直接应用等都是教学过程必备的元素。

如,(填空题第11题)y=f(x)是定义域为R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当x∈(-2,2)时,f(x)=-x2+1,则x∈(-4,-2)时,y=f(x)的表达式为 。

刘老师在评讲这一道题时,首先提出和全班同学一起欣赏某一位同学采取图象法的解题过程。接着,刘老师通过投影逐一展出四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迁移:

①请同学们观察这位同学所画的图象,此图有何特征?

生:随着自变量x每隔4个单位,图象重复一次。

②什么样的函数会具有这种特征?

生:周期函数。

③本题中的函数y=f(x)是周期函数吗?

生:是。

④题设中的什么条件,使得函数y=f(x)成为周期函数的?

生:定义域为R,且有两条对称轴x=0和x=2。

通过四个问题,为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让学生轻松地从图象法向周期法的迁移。同时,通过适度地拓展“双对称”问题,为学生揭示了本题更为一般的解法。

四、过硬的教学功底是有效教学的支撑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才有望推动教学创新的进程;

勤于学习、语言精炼、分析透彻、层次清楚、启发得体、起落和谐、板书合理、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1.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1)开放——问题形式(内容)。

(2)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

(3)拓展——文化价值(素养)。

2.教学设计的六要素

(1)问题引入要巧妙合理,内容深浅适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育人功能。

(2)构建思想应用恰当,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流程设计合理,符合认识规律。

碰壁、质疑、猜测、启发、尝试、证明、应用、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操作熟练。

(3)落实好三个容量,即知识量、思维量、活动量,目标达成率高。

(4)变式训练设计合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思维活动、课堂活动质量高。

(5)创设好的环境。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体地位的突出,教师角色由传授到引导,知识系统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由学会到会学。

(6)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安排好教学实验,丰富教学方法,锦上添花

3.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1)问题设计

引入自然、有趣。中间环节紧凑,承上启下。避免:为了创新教材,找不到原始教材的影子;为了创设情境,课堂久久不能切入主题。

(2)过程设计

过分形式是本末倒置。避免:一味让学生自主探究,却失去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味强调激励性语言,课堂上响起一片“好好声”。

(3)活動设计

避免:为追求自由民主氛围,课堂上缺失了应有的规则;为追求多媒体与课堂整合,“声光电色”取代了学生的读、思、写、练。

(4)语言设计

五、一堂好课应当具备的五个特征

1.明白

课题的引入和发生、问题的驱动与背景要简洁、明了、直白、有趣,要有明确的数学意义和价值,

2.厚重

有思想、有深度、有文化价值、有育人功能。

3.灵动

师生交流的构建,学生不成熟问题的处理,特别关注学生活动,构建人文和谐课堂,教师引导要得法,基于感性,发展理性,教材处理有再创造过程,知识文化教育三种形态,体现灵活、灵感、活动性。

4.思辨

过程要有充分思考、严谨推理、合理运算、准确表达。

5.留白

课题的研究核心是思想方法,内涵是理性文化,这是教学的精华。

总之,真实、自然、朴实、有效是课堂之本;学会、会学、乐学是课堂艺术;教无定法,但要有法,贵在得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獐沟中学)

构建教学 篇7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为培养目标,将构建主义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建立三级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平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归纳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医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数学实验课程也逐步走进高校,而作为医学院校来说,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有的院校甚至将数学实验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开设的专业一般也是设置在学习较多数学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或是信息管理专业。目前,在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中,也存在教材不规范、课程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实习地点不完善等。而对于学生们而言,在进行数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对学习的医学知识非常重视,能够主动学习并认真听课,而对于数学实验课程等数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探索数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等意识。没有将数学的问题建立模型,去用数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很难参与实验,因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较弱。

2. 实践应用能力弱,缺乏专业性指导

数学实验是借助计算机和数学的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领域的复杂数学问题,而一般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数学实验的实验室,只是在上课时间进行练习。也有的院校将数学实验的课程作为数学建模竞赛的准备课程,重视竞赛,而轻视课程本身的建设,同时主要针对数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而对于非数学相关的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造成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薄弱,缺乏广泛的平时操作基础。学生本身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3. 团队协作能力弱

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多数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分工,合作完成一项数学实验的过程。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团队的协作能力较弱,有些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依赖其他同学操作,组员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实验的结果不理想。

二、构建主义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作用

将构建主义应用到数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设置问题情景、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模型,构建慕课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团队协作,建立学生兴趣小组,构建学生会话讨论场景、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从课上、课下和参加竞赛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等。

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为改善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我校探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适合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基于课程建设体系,提出以下构建思想:

并且以此为契机,创建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三级教学平台,具体平台体系具体如下:

1. 公共数学课程讲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的渗透及专业性课程教学

第一级教学体系,将数学实验的课程渗透到公共基础数学课程中,将数学实验融入到与数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可相应引入数学的软件,介绍软件对其的验证和计算。Matlab软件和Mathematica软件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基础课程中仅仅是理论课程的介绍,以此基础上,在课程中增加一节教师操作实习课程。虽然同学们对软件解题和验证不能够完全理解,但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过程中复杂的计算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几步就可进行解答验证,增加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论课程中,介绍一些数学问题的应用。如傅里叶级数的应用,可用作信号处理,如卫星图像信息、数字通信信息等技术等,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有趣,提高授课效果。

数学实验作为专业课程加入到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管理专业中,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的层次水平,按照国防科技大学制定的六个层次的实验进行教学。进行基础性数学实验、研究性数学实验、应用性数学实验、拓展性数学实验和综合性数学实验。将教学内容由简单的基础引入,介绍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基本命令。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介绍专业的数学软件如何在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或统计学相关问题分析,增强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研究性数学实验,引入构建主义的思想,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这部分授课首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简单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缺点。从应用性数学实验阶段开始,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设立小组,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并整理思路,设立实验步骤,确立相关实验方向并验证其实验的可行性。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根据其实验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加以引导,并扩展思维方向,将数学的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可涉及的各种问题中,如图书馆建造面积合理分配和太阳阴影面积计算等。

2. 广泛开展数学实验课外活动,讲座、培训、兴趣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参与教学竞赛

在课后,开展广泛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数学建模社团,社团成员每周固定举办丰富的关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的活动。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教授进行讲座,不仅介绍关于数学实验课程相关的内容,也根据同学们的需要,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介绍相关软件的用法和各种计算机程序的介绍。成立兴趣小组,在建模社团中,几个人自愿组合分组,按照建模小组的要求,一般小组分3~4个人,每两周由社团老师分配给学生们一个案例,首先各个小组组织讨论案例解决方案,并制定实验步骤,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在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会话”的能力。在小组中同学们的主动性和互动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教师引导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并最后根据设计出的实验,由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演讲。这样也锻炼出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并通过汇报,由全体小组人员讨论该方案的优缺点。这种教学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并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在这里起到适当的引导的作用,根据情境,对问题加以引导,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内容是否合适,实验的步骤是否有遗漏,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建模竞赛锻炼同学们的实战能力,通过实战演练,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其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比赛中,增加学生们的荣誉感,踏实的工作精神,对所学知识的协调运用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及小组成员之间信任能力等。

3. 课后构建答疑互动平台及自主学习平台、数学实验专门的机房建设

组织教师建立课后QQ群,每周三周六由教师上线进行答疑解惑。并参与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出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层层递进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尽量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理解更加通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到学习平台中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平台的学习,增强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实验课程都是在统一的计算机机房授课,没有专门机房可供同学们进行练习,学生只在上课的一两个学时中熟悉数学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得到锻炼,我校专门申请专项基金,组建一个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机房。这样可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练习和数学建模竞赛期间使用。

数学实验课程是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将构建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构建意义”加入到数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充分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为打造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9):5-8.

[2]左建军,薛朝奎,陈玉霞.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01).

[3]张东妮.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4-65.

[4]吴晓.大学数学中的数学实验教学[J].大学教育,2014,(05):116-117.

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 篇8

一.转变观念, 树立开放的阅读教学理念

1、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 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 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自由地学、思、疑、问。作为组织者的老师, 则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之中,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创新的兴趣。

2、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时, 理解了课文后,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同学们各抒己见:狼鹿不可分也;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生物界的平衡不许要人来插手;今天餐桌上摆的是动物, 明天餐桌上摆的将是人类自己等等一些精辟而又深刻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

3、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促进作用。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中介, 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 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但却不能取代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受, 而是应该通过组织课堂教学, 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考的深入, 感受和体验的加强。教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努力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 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 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精心设计, 实现开放的阅读教学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要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 体现在内容的取舍性、过程的研讨性、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

1、内容的取舍性。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 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 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施教, 突出一个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 要从整体入手, 精心设计教法, 引导学生精读细析, 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 快节奏过去。 (1) 突破一词, 教活一课。有些课文中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如能准确地把握它们, 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如《泊船瓜洲》中“春风 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不仅展示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恋。确实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 (2) 抓住一句, 串联一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优美的句子连缀而成, 它们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 而是有主有次。那些重要的句子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这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中心。阅读时, 紧紧围绕这句, 体会哪些语句写了总理工作劳苦, 哪些语句写了总理生活简朴, 就可以理解整篇文章。 (3) 精学一段, 带会几段。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基本一致, 教师应集中力量, 精心指导学生学习一段, 教给学法。如《索溪屿的“野”》这课,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山是野的”这段之后,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法自主学习后面的段落,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过程的研讨性。开放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活动, 应将讨论、争议等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针对“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问题, 学生产生了异意。这时把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为两组, 让他们展开辩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提高认识, 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 激励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篇9

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有多种不同的智力, 只要有良好的后天教育环境, 就都可以发展多方面的才能。该理论强调每种智能都同样重要,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 不存在所谓的“笨”学生。学习成绩只是智能发展中一个方面的表现, 而儿童的发展领域是多方面的, 有的擅长于音乐、舞蹈, 还有的孩子擅长于数学推理……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就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了解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特质, 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专长和兴趣, 教师应采用不同途径来增强或补充孩子的专长和不足的智能。在不同智能领域中, 各有所长的孩子, 都能获得自主性, 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地研究, 从而制定出阅读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而提出的,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话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阅读活动本质上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验创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打破长期概念化阅读教学模式。教学基本要点概念化分析从文本中转向学生的自主的经验和创造性理解, 建构出来的主要经验活动促进学生实现文本意义的崭新的自我构建。

如何顺应文本内部的情感体验的线索, 激发学生相应的经验, 实现强烈的情感共鸣, 达到和谐共振艺术的位置?师为主导, 生为主体, 课文为中介, 三者如影相随, 因体验起, 为体验终。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教师可以在这三个层级中具体实践体验式阅读教学。在一篇文学作品的体验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呈现出由浅人深的层递性, 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的共鸣。

三、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改变着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 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人们必须掌握的, 它与听、说、读、写、算同等重要。我们从实验的准备期开始, 并在实验的整个进程中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领会课改精神实质,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知识观, 优化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已经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这将彻底消除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错误认识, 能把更多的目光自觉地投向学生的发展上来。课外阅读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培养学生语言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打破了课外读物“随机论”, 明确了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 明确自己的角色,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新理念培训, 加强实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了解, 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与本学科整合的水平。教学理念影响着师生关系, 决定着教学行为, 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理念的更新是实验开展、新模式构建的先决条件之一。

教师应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使其通过教学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以主动学习为指导, 运用多媒体手段, 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使用阅读期待、阅读反射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摘要:随着教改的深入, 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广大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

构建教学 篇10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人情味儿”.实践证明, 只有在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 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1. 从关爱学生到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爱学生, 就是要用精湛高超的教学水平、教育艺术, 在学生心里播下对老师、对学科的爱的情感.当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时候, 你的话语就自然亲切温馨, 目光就自然会变得满含信任, 举手投足都会变得优美动人!师生之间才会亲密无间, 教学相长;师生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博大的氛围中, 师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 放飞囚禁的情愫.

2. 从尊重学生到欣赏学生

比如数学课上有的同学做题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从心理上消除其对数学题的恐惧感, 给课堂增加一些和谐气氛.不轻易做主观臆测的批评, 嘲笑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答案, 不管对与错, 首先应肯定, 然后分析, 对答错的同学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答案时, 教师要肯定.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特别简单的方法要大力表扬、提倡, 给他们充分的展示空间.

3. 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须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合作表演节目, 合作发明创造等,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做到取长补短, 求得同学间的“和谐”, 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二、和谐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中学数学教材知识性强, 因此, 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讲知识的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科学, 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可以学到数学, 从数学中可以学会生活.同时要创设好问题情境, 提供诱因,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1. 从现实的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需求

在苏科版八年级一次函数的应用这节课中, 课前引入现实的问题情境, 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了35 km后, 然后在高速公路上以105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 (1) 写出这辆汽车的行驶路程s (km) 与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 (2) 当这辆车上的里程表显示行驶了175 km时, 求出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

这里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当他们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去讨论, 这个问题怎么做?怎么想啊?教学内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下面的学习, 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体会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2. 从“有意思的问题”入手

数学课是枯燥无味的, 所以教师要经常用这样的语言启发学生“这道题我不讲, 谁会做?”“谁想再试一试?”“谁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把更好更多的方法和想法说出来, 合理有效地完成了启发式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比如, 在讲二次函数时有些特别抽象复杂的经济问题, 都是一个经理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时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 教师启发学生说:“如果你是经理你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下面请某经理来策划一下.”这样学生一下来了兴趣, 争着当经理, 抢着答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又如, 在遇到交警断案问题时, 让学生当交警, 遇到收费问题时, 让学生当收费员等.这种沟通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课堂和谐、融洽, 活而不乱.

三、教师的幽默语言艺术是和谐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 使听者感到舒服, 发生美感, 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 保持大脑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使气氛立刻轻松起来, 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如在讲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 经检验有增根, 原方程无解, 教师补充一句“此方程是独生子”, 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 记住了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不仅是兴奋剂, 还是催化剂,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 使学生具有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构建教学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一、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自主性,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上满足学生个性的选择。在老师提点下,按照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点设置目标、选择内容,已有的经验,自己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结果。师生之间互相作用,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有充分时间去自由想象与创造。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绝不是教师职责上的退缩和放松,实际上,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引领学生走向健康之路。有效的教育活动必定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在学习行动上是积极的,在思维上是活跃的,在学生自我感觉上是自觉自愿的。

教学范例:

1.教学目标: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有效自主性学习。

2.教学内容:《体育作业》

3.教具:体育作业本、自制沙包等材料

4.教具使用:体育作业本的内容包括体育图片、照片、图画、活动记录等

5.教学过程: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自己喜爱的体育作业本,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画上去,也可以帖上自己运动时的照片或收集报纸杂志上的图片,记录体育活动。平时,我布置体育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我锻炼、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如沙包、纸飞机等)以及查找体育资料等等,并在课上或课间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个别化模式,是基于学生需求的个别化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收效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所有学习活动的都是围绕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统筹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班级内的各个小组在达成的总体成绩为评价与奖励表扬的标准,把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体育课中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时,学生想在合作上,希望自己在小组中超越同伴小组,努力掌握技能改善他们小组的整体地位。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强调合作学习动态因素的互动,追求目标一致,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彼此争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互动,实现技能目标均衡达成,达成小组与个体化的有机统一。

教学范例:合作跳绳,有的同学搭另一同学正面搭绳跳、有的“反摇绳搭人跳”、有的“两人边摇边向前跳”、有的“交错双人摇双绳跳”,整个教学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跳绳技能在无限的情趣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延伸。合作性跳绳激发了学生的全新思维活动能力,合作性跳绳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体验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教学目标。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能想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合作性跳绳花样。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坚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练习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停留在合作的表现形式上,而应该利用合作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上。合作性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把大量课堂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帮助,共同学练,共同提高。追求团队精神,发展体能与体质,学生应该共同合作,相互携手前进。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合作性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地位的体现,自然而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合作性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新境地,使得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法又叫问题解决法。在体育学习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空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是学习的核心,有探究才会有创新,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内驱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出多向发散的思维状态:自主加信息,大胆设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表现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一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将知识技能教学融入生动有趣的练习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四是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魅力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构建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不但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与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和理解的深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一点思考

教学模式的构建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的教学决策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教学模式化实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有效教学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自主发展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效教学是为达成一定目标而设计的行为模式通过有效教学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为了中华民族的復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钟启泉、崔允梆、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郭景扬 陈振国主编 学林出版社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朱万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追求教学艺术构建理想课堂 篇12

何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表演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是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机智、生动的情境创设、真实的情感交流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幽默等教学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 从而使课堂充满了艺术的因子, 使教学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教学离不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 是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美感、教学风格的实践探索, 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的艺术美, 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那么, 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呢?

1.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只有教师善于读书, 深有所得, 才能教好书。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专业精深、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人, 是一个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人, 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教师的学识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 一个具有学识魅力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兴趣、 特长广泛而丰富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娴熟运用教学技能技巧, 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美不胜收;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象一块磁石一般, 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 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心灵激荡、余波连连。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会真正将课堂变成“学堂”, 将讲台变成 “舞台”, 将教学演绎成“艺术”, 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在情感的世界里激情迸发, 在艺术的境界里得到情感的升华。 因此, 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开阔视野, 拓宽学习领域, 不仅要将专业学问 “做深”, 将跨学科学问 “做广”, 还要向着“博、大、精、深”的学术层次迈进, 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 “专深博广”、“专博相济”、“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魅力型教师。

2.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具备教学艺术的有效载体。 教学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心灵共振的关键因素, 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 教学艺术的奥秘就在于, 真实中蕴含机智, 平实中蕴含起伏, 充实中蕴含灵动。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 “万变不离其宗” 的“ 教学程式” 背后, 彰显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 即在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及教师自身等教学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理性研究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再现教学思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宽视角、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 使课堂具有充实的教学基调、丰盈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艺术韵味和饱含激情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领学生感知、想象和体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调侃、 幽默以及即兴发挥等艺术手段, 将发生在课堂上的、稍纵即逝的“小事件”及 “智慧火花”, 灵活机智地引入“ 课堂对话”, 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成就教学艺术的有效保障。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一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教师, 也一定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回眸周边, 放眼全国, 许多优秀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他们的授课要么深入浅出、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要么亲切自然、朴素无华、娓娓道来、细细诱导, 要么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要么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犹如拨云见日, 给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犹如清风扑面, 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思;一句情真意切的鼓励, 犹如丝丝甘霖, 给学生以无尽的回味;一句信手拈来的励志箴言, 犹如春风化雨, 给学生以心灵的滋润。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一定会备受感染、心情愉悦、情绪激扬,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兴趣的激发、心智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及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教育体制改革下一篇:小说《人面桃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