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024-06-19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共12篇)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1

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 对我国美术课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手段的突破, 更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教学结构与过程的转变。重新审视和理解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程教学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混合学习理论与美术课程教学

混合学习 (Blend-Learning) 的混合有很多种理解方式, 包括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与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 多种学习媒体、多样学习资源的混合, 不同学习情景的混合, 不同学习理论的混合, 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 等等。简单而言, 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 (Face-to-Face) 和在线学习 (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 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 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 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 取得的效益最大。但混合学习的定义都是围绕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等要素及其展开的有关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来探究其内涵, 而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内容是教学系统论的核心要素,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针对传统教学和E-learning的利弊, 综合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成果及对相关的理论基础的分析, 建立了基于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要素的混合学习体系。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不同教学环境、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 采用主导—主体双主教学结构, 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得到更大的拓展, 情感体验更加积极鲜明, 认知投入更加深入,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美术课程体系教学构建

结合混合学习理论构建美术课程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学习交流、课程资源、作品展示和学习评价等。

1. 课程内容。

现阶段, 课堂上常用的课件有两种:一种是Power Point软件和Flash软件。Flash软件主要用于传递课程的学习内容, 通过流媒体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视频来呈现的课程内容, 学生主要通过视听双通道来实现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和进度, 独立思考, 构建知识结构。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课堂所不便表现的和需要突出的知识点, 如情境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表征等。采用树形知识结构的组织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使课程具有良好的内容组织结构, 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 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根据课程内容精心捕捉教学信息, 理智地选择多媒体的手段, 使制作完整的美术教学课件, 既能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 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 又能亲近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 集图像、色彩、文字、声音于一体, 容易引起学生自觉学习的心理状态, 增强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和特定的情境, 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2.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混合学习理论应用美术教学, 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美术教学中的学习资源一种是教师把课本里的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以Power Point软件和Flash软件的方式播放出来;一种是教师自由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 甚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 要知道他们也是课程资源。因此, 学习资源内容包括课程背景资料、课程课件、精彩案例、电子书、图书库、图片库、视频库、音频库和相关的精彩网站。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学习笔记,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定学习步调, 给个体更多的选择自由度, 实现个体的主动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能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交流。

美术教与学的多元互动强调, 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主动性, 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而且强调学生与学生等的互动。结合混合学习理论, 依托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 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课后, 可以申请开通QQ群、博客、威客、微博等交流工具, 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首先, 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师或其他访问者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 不断发展而形成一个师生和生生交互的动态记录, 学生的思维动态性就通过这些交流得到保留和展现。其次, 学生通过反思、管理、调整自己的博客或微博, 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进行元认知水平的思考。最后, 学生的表述机会和表述方式的增加和丰富, 使得知识的共享和互相启发的传递增多, 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展认识。博客或微博更关注个性化, 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 宣扬个性化的网络空间;而威客更关注共享性、合作性, 关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4. 作品展示。

美术教学必须提供直接的视觉观察, 使学生产生直接的美术体验, 所以制作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品展示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赏识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 注重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会越来越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 乃至艺术作品, 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普通教育层面, 即学习和运用观察、认识、记忆、训练、理解等一般认识方法, 掌握一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个层面是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 即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方法, 达到对审美意蕴的理解。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两者的相互协调和推进, 最终形成完整的审美理解力。美术是视觉形象, 通过作品展示, 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品展示活动。作品展示的内容有每周之星、每月之星, 优秀案例、创意之作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作品设计情况来每周评比一次, 选择出每周的学习模范作为每周之星, 同理每月选择出的学习模范作为每月之星。将优秀的设计、创意等在博客、微博等交流工具平台上给予展示, 以资鼓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

5. 学习评价。

对混合学习理论应用于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成功与否, 教师与学生应作出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软件技术建立不同学生的电子档案, 搜集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各项信息, 如作品、作业等, 并及时作出评价。在作品展览中, 教师对学生的典型作品进行展示, 是对学生作品的一种认可评价;在课程内容和资源学习中, 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 记录学习笔记等。同时, 学生也应不间断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如美术教学目标是否偏离大纲, 所有评价内容教师与学生均要认真对待, 发现不足, 及时更正, 提升美术教育绩效。

三、结语

混合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应用于美术课程教学, 有利于增强美术教育教学效果。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好的信息组织方式、多重的交互方式等功能, 从而更有效地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实现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优势互补,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互补, 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互补,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互补, 课本资源与网络资源互补。要多角度、全方位熟悉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表现, 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 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艺术思维, 并为实现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打下基础。

摘要:混合学习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之一, 对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因此, 结合混合学习理论, 设计一个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美术课程教学学习体系, 对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合学习理论,美术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

[2]朱晓.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与剖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

[3]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李勇.美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2

【摘要】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是当前美术教学重要研究课题。美术教学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美术情感培养,注重良好感悟能力的提高,大力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高效课堂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过分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情感,把缤纷多彩的美术教学变成机械、单调的技能训练,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艰难,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呢?

一、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美术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巧妙导入新课、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练就美术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妄从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作品中倾注了炽烈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和谐同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各种标志图片、实物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欣赏各种标志的兴趣,为学生进行设计标志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习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以书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变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二、注重感悟能力培养,加强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自然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如在上陶艺制作课时,先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传统的、现代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鲜明的艺术彩陶制品;欣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作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根据作业要求,他们异想天开,大胆实践,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陶艺制作品。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独特创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学习、制作、创造中,教学过程自然会呈现生动、活泼,自由、激情、诗意与美的气氛与意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的丰富和微妙,体察冬去春来,大雁南飞的环境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医院参观,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美术是最能体现个性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性评价。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不断地激活学生发展的细胞,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推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成长。例如在教学《小摆设》时,组织学生对塑料瓶、快餐盒及其它相关材料再利用的方法进行交流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大家总结出:塑料瓶可以利用切割、组合、添加制作成新的物品;快餐盒可以利用切割、折叠,也可以切割组合诸如苯板的物品。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美术院校;专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特色教育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颁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明确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方向、探索多种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技能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技能已是当前所有单位认可的事实,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效果却并不是非常明显,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计算机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与其他学科教育交叉渗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如艺术领域的新媒体艺术、虚拟仿真等,思维教育正逐步替代传统工具论的狭隘理解,成为各行各业普遍接受的新模式。

1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深入应用,广大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各综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授课学时压缩、授课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叠、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等诸多问题。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自开课以来一直以综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来为蓝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因为没有各种类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直接压力,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等后续课程都没有开设,如此一来,简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对专业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但内容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求知需求。归纳来说,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1.1 课程定位模糊,计算机对艺术学科的影响力重视不够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艺术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艺术创作诸多领域中得到运用,众多艺术创作及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和创作,但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未被专业艺术院系普遍认识的情况下,对于负责计算机基础技能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一直被视为工具论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专业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始终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游离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甚至会被误认为可有可无,没有深入研究计算机对专业学习的影响,更没有探讨计算思维在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概念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1.2 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与实际专业需求相差甚远

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音乐创作、图形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影像特效等这些当前非常活跃的计算机艺术领域创作对我们来说早已经是耳闻目详,计算机技术为传统美术也提供了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技巧。但在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却缺乏类似的技能教育,依靠借鉴综合院校所开设的教学内容脱离不开操作系统、OFFICE和网络知识的老三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又相差甚远,更谈不上针对专业美术院校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和能力差别因材施教。

1.3 教改无特色,没有形成专业美术院校独特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也较早地意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危机,并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活动,包括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网络教学等课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较多的教学改革项目都是借鉴了综合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多研究的方向多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多少课题深入研究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没有针对性地为专业美术院校学生制定贴近专业需求的教学教改方案,进而也就没有形成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点的计算机教育体系。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专业美术院校的现状,从教学出发点上进行改革方可见成效,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问题。

2 打造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仍然通过学术交流、项目促进、开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渠道探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并先后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了22项“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项目;2015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对比综合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所在专业美术院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

2.1 建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艺术品表达的载体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计算思维也正是通过抽象符号和数构建虚拟世界,这种默契在中外艺术史诸多佳作中都有所体现,更多的现代艺术创作者也开始借助计算机来模拟和仿真艺术品成型效果。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科学创作中形象分解、简化变形和抽象定型等阶段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强调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数字媒体和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长期受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从艺术品的鉴赏入手,指导学生尝试总结和查找专业领域中能体现分解、简化、抽象、综合的思维创作方法及计算、分形、虚拟和自动控制等创作技巧,以巩固和促进专业领域的学习。

2.2 模块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模块,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各生源地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各高校均普遍存在,有条件的综合院校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进行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以便于实施分层教学,各专业也相应地针对水平差异开展不同的教学进程。专业美术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在各专业分布尤为明显,解决的途径之一即为模块化教学。针对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纯绘画类专业学生,优先选择基础性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探讨学科交叉中的共性问题;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高的设计类专业,则建议在基础性知识模块之外,增加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辅助设计专业软件工具基础操作模块,强调技能教育为先,技术熟练方能有助于专业问题思考和解决。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素质,积极更新教学模块内容,重点不在于追赶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是追赶计算机在专业美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吸收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机艺术问题,使之具备专业美术院校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算机教育的显著特征。

2.3 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突出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应用

在专业美术院校中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别于综合院校中的学科专业差异,其专业之间具有较多共性的成分可以相互参考,各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差别却又联系紧密, 教学的过程须认清这一现实,准确把握专业技能差异,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探讨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如绘画类专业增设基础图像处理技巧,版画壁画等增加动态虚拟处理效果部分,动画影像等则增加三维理念、新媒体艺术等。利用美术院校学生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和视频比较容易接收和采纳的性格特点,教学素材中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部分应注意形象化,转变成容易理解吸收的音视频文件,从专业需求出发细化内容。

2.4 坚持不间断实践活动,辅助网络平台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虽然没有开设后续专门的计算机课程,但笔者所在教学单位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坚持不间断计算机学习实践。如积极开设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等计算机相关选修课程,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举办计算机艺术专题讲座、计算机艺术设计大赛等,对基础较好、对计算机艺术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引导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美术院校特有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体现美术院校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

3 结语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既具备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典型特征,又带有专业院校的特殊烙印,两者的融合必然具备鲜明的特色。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源头上摆脱综合院校的影响,从服务专业教育的需求出发,以计算思维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科交叉培养,以图在不同专业领域寻求解决问题和设计创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玉程,曹世华.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88-91.

[2]郑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3(1):27-28.

[3]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4]冉德玲.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探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7(12):56-57.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4

一、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构建的要义

潮汕民间美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 从题材运用到内容表现无不蕴含着潮汕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道德伦理等内涵, 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如果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出版书籍和相关研究成果, 包括实物工艺作品, 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方式的梳理、归类、保存并展示, 形成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库, 既能体现出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更能让一整套有序的资料完美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21世纪的今天, 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构建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程序运用平台, 它应该放在一个适合不同需求的数字信息运用平台上, 使人们都能在这平台上获得信息, 真正实现信息的互惠互通, 这样才能实现潮汕民间美术的数据库价值。众所周知, 数据库是一个通过电子媒介存取, 与历史、科学或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影像、声音档案、文件及其他数据的集合体, 储存并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的方式完成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潮汕民间美术的数据库构建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首先,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将形成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不再是储存在极小空间中的文献资料了, 它将通过现代科技互联网的便捷方式迅速传递信息, 使资料获得方式变得快速方便, 最为重要的是它将实现零距离浏览、检索和查阅资料等功能, 融指纹检索、声音辨识、影视图像、光学原理及读图识字等技术为一体, 形成一个完整性的数据集合体。技术性的变革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将紧紧抓住信息规整的库存方式, 突出系统, 便捷和完整的核心理念必将极大拓宽潮汕民间艺术品的数量和观众受益的辐射面, 以及弘扬悠久而宝贵的潮汕地域文化和发展潮汕民间美术文化。

其次, 潮汕民间美术包括潮州陶瓷、潮汕木雕、潮汕刺绣、泥塑、麦秆画、金漆画及潮汕祠堂艺术等多种类别, 潮汕民间美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并保留较好。早期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依然能在当地的博物馆中看见, 私人珍藏也比较丰富, 研究潮汕民间美术的文献手稿、图书杂志和艺术品等资料也比较丰厚。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运用, 使潮汕文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价值性, 同时,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 在来潮汕地区旅游的游客中, 更多的人是来观览潮汕悠久的文化古迹和传统的民间文化, 他们也期望有一个完整数据库资料来全面认识和了解潮汕文化,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构建也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更好的宣传、普及、保护和研究。

最后, 潮汕民间美术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形态符号, 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才华, 每个艺术大师作品都深深记下时代的烙印, 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就是体现潮汕民间美术的门类和艺术大师风格特征的各方面信息, 以时间、空间和市场的角度设计出潮汕民间美术的整体发展脉络, 一张体现潮汕民间美术的生成、流变、发展的蓝图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总之, 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让潮汕民间美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有益于研究者从中提炼出非常丰富且具有深厚哲理的文化精神, 让研究者进行自我思辨, 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全面、准确地认识潮汕民间美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艺人的地位作用与创作思想等相关事项起到重要作用, 为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 对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让艺术设计回归到本土文化上来, 这也再一次证实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符号力量, 让潮汕民间美术发扬光大。

二、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空间的拓展

学校教育是优良文化继承、弘扬、传播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然而目前的学校美术教学往往注重绘画与实用设计技能的学习, 忽略教学上对优秀民间传统美术知识的传播, 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更值得反思的是现有课程管理模式过于高度集中统一, 导致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单一, 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甚至学生对我们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缺少认知, 出现反感传统艺术, 只热衷于新媒体图像艺术。因此, 随着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深入完成, 人们在对艺术设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中发现, 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完善在于实施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管理模式, 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 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文化素养, 让文化生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合理利用和发挥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 构建新时代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源远流长的潮汕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底蕴深厚, 具有独特地域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 从题材的选择到图像形式语言都承载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 体现出乡土民俗风情和绚丽的地域文化色彩, 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延续前进, 随处能感受到其所焕发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正是极为可贵的艺术设计课程资源, 如果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和实践研究, 将极大促进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 提升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 让地方传承和发展潮汕民间的优良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包含着一个地方的社会民俗风情、人文道德观念、审美情操等, 正是在这深层民族情感和思维沉淀下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充分开发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将改变艺术设计课程资源利用上的困境。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在艺术设计课程资源上大胆实践, 寓教于乐,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个性化能力, 实现了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的优势。

结语

在基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和开发好潮汕民间美术数据库, 不仅丰富了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和教学, 更是极大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 可能在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是注意到局部的实践成绩, 而没能着眼于广阔的乡土文化空间, 当重新回归到三尺高的讲台上时, 内涵丰富的潮汕民间美术文化精神在向艺术设计召唤!

摘要:潮汕民间美术种类丰富, 文化内涵深刻,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极高, 数据库的构建不仅能很好归类整理潮汕民间美术相关文化资料, 而且给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平台, 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5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动力的基本标志。

2、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提到,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教师和学生要相互欣赏。

3、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变通性 流畅性 独特性。

4、美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教师如何开发利用网上课程资源?

2、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意义是什么?

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开展心理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心理档案像“学籍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一样,打破了以往老师、家长仅凭主观意识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心理档案不仅为开发学生潜能提供了帮助,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培养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保证。

三、论述题(共20分)

1、“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呢?

答:“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是很可贵的,这里的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专业 教学体系 构建分析

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学。所以对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认清美术专业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的目标。在学社的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其基础性和整体性,还要适应美术专业的独特性、超前性和适应性。美术专业教学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美术专业是一个感性的专业,教学活动室感性教育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教学和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再此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一、高中美术专业教學的指导思想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其“专业”二字,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美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受到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对美术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探索与驾驭,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深度等都要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打下基础。

在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美术教育方向,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个美术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是将美术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技能,会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学生教育的重点则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开始接收美术绘画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习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关,那么,高中阶段美术专业的教学则是对美术精神如理解和美术专业技法的提高。

所以,高中阶段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方向应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长。

二、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培养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教学循序发展的过程。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基础;色彩的应用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目标。

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美术相关基本理论,还能在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美术构图与造型能力。因为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能对物体、光线的构图绘画工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还能在不断的描摹与实践过程中对影响绘图整体性与画面协调性的因素得到有效的认识。通常认为,素描是最能体现绘画水平的画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好心态,踏实练习。

色彩的应用是教学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色彩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作表现力的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习作习惯。对于美术基础不太扎实或者初学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色彩绘画的一般程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画作示范与临摹的体验性教学过程,多帮学生修改画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与绘画的个性。

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的总目标表现在美术专业的感性认识过程中。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与鉴赏都是对作品的感性体会。要对不同层次的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画作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与结构中蕴含的不同意义。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画、多改,教师对学生的画作多看、多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开动思维,投入感情。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的目标实现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完成,如音乐、书法艺术等的介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情感的变化,在画作中进行表达。

(二)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美术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总结,可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素描》和《色彩》两门课程就是教学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工艺美术》课程的设置就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构建以专业发展为重点的必修课与以提高艺术感悟能力的选修实习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做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多组织一些专家名人的教学讲座,或者多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提高学校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多收集学生中的优秀画作进行展示盒点评,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既能不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其美术专业的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估,以便于学习课程的安排和学习进度的合理设置。课程开展之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局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或者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给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多肯定学生画作中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

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美术功底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建立合适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因材施教。打好理论基础,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熊擎宇,熊筱燕.试论职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2007(10):124.

[2]张永生,杨全经.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探索之我见[J].美术大观,2013(4):16.

[3]赵勇.新时期高师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展望[J].大众文艺,2013(9):271-273.

[4]李以泰.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0(4):91-93.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7

关键词:考察写生,资料库

现如今美术类教学单位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传承, 重视留存名师、教授、教学骨干们授课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打造精品讲堂, 将传统的口耳相传, 手把手教导的贴身教学模式升华转化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影像资料学习, 力图使历代美术人好的技能和人格魅力能够传承和影响后人。在外出考察采风课程中, 大量采用录音、摄像、制作教学视频等新式手段, 但关注点基本都是集中在教学讲学上, 往往忽视了外出考察采风活动所制定的整套方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留存, 这使整个资料库在方案制定参考资料方面出现缺失的硬伤, 无法提供给新教师系统全面的信息参考。

作为非绘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 在参与到外出考察采风教学课程的时候, 由于不用操心教学问题, 所以关注点会侧重在教学以外的吃、住、行活动中,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从活动所反馈回来繁琐、冗杂的信息中去芜存真, 有效地记录和整理出详尽又简洁的能补足完善整个资料库的信息?根据实际调研, 本文有以下经验小结以供交流探析。

一、多看多听多记录, 采用最简便的方式和手段

外出期间, 条件有效, 文字记录是最便于流传, 最方便实惠的传承手段。在参与考察采风过程中, 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擅长文字整理归纳的能力, 勤记录, 及时整理总结, 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建立外出考察写生课程资料库。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 展开的是不同专业解读的视角, 所记录的课堂笔记里面包含的对事物, 对山水, 对动植物、对整个写生大环境甚至引申开来的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均带有独特的专业特性, 这不仅对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识非常有帮助, 通过整理后形成调研报告建立此条线路的资料库, 有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安排。

二、整理本次考察采风成本、路线、时间返程安排

由于专业的区别, 各种专业外出考察采风的地域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比如设计类专业考察比较喜欢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 绘画类喜欢到川西、云贵、西藏等民族文化浓厚或者西安、敦煌、北京等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而不同的教学设计会选择不同的外出写生和考察地点, 由此会带来不同的考察路线、成本等。所以如果以建设资料库的目的来处理, 我们就必须记录详细的路线、时间安排、明细支出等, 具体到小时或分, 交通方式, 站名、每个支出项目、每项支出金额等, 以假定一个从未去过的人看到此资料记录后就知道如何妥善安排考察采风活动为准。

三、记录考察采风必备物品与注意事项

每条线路由于设定安排的时段、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的不同, 导致所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品、生活用品、常用药品等必备物品及注意事项均会有所不同, 但综合起来起码有以下几点是通用的:

(1) 考察采风前应了解并制订好具体的行走路线、时间安排,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及时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 此举能保证顺畅、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2) 考察采风前做好必需开支项的成本预算并通告全班同学准备好足够的考察采风经费。

(3) 预订住房, 谈妥房价, 告知对方此行大致的旅程时间安排, 了解当地消费标准, 落实接待方式及具体要求。

(4) 考察采风前收取一定的公共支出经费, 以便支付集体公共开支的差旅、押金等支出。

(5) 考察采风前三天必须召开班级会议, 强调以下内容:

(1) 通告具体行程路线、时间安排、考察采风成本。

(2) 收取一定数额的公共经费, 具体数额由班级同学根据成本预算自行讨论决定。

(3) 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纪律、个人言行教育。强调外出期间的纪律问题, 特别是外出考察采风期间的集体活动必需按时到位, 杜绝迟到, 以免影响教学活动安排, 严禁未经允许私自脱离群体进行活动。

(4) 强调安全防范意识, 不认识的东西不吃不拿, 危险的地域应做好足够的防范措施。如果是当地经常下雨, 有溪流且水流湍急, 部分河段水较深, 就得考虑强调溪边路湿滑, 容易失足落水, 山中的毒虫、毒草较多, 如蜈蚣、蛇、黄蜂、蚊虫、断肠草等, 各方面的安全防范需要经常强调及注意。

(5) 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 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住宿旅店如果是竹木楼结构的, 尤重防火、防水, 随手关灯、关水、关煤气, 在楼上走动应轻手轻脚, 不在深夜喧哗、吵闹, 以免影响主人或其它旅客休息, 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6) 灌输培养信任意识, 个人要对本集体有信任感, 对同学对老师信任, 在遇到任何个人无法处理或感觉比较棘手的问题时, 能主动与同学或带队老师沟通, 以便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仔细观察记录学生外出考察采风期间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

发现及归纳学生外出考察期间的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 有助于掌握提炼规律, 有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外出期间一般开始几天内比较新鲜好奇, 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环境及动植物进行考察, 顺便游山玩水, 放松心情, 循序引导学生进入考察采风状态, 随后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采风讲解, 学生同步进行素材收集, 等学生情绪开始烦躁, 有返归意向时, 此时任课教师及时强调和检查教学目标及进度, 加大提升要求, 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后, 预设定返程日期, 到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返回整理素材。

学生考察采风期间的精神状态可以从行为表现、心态、相互之间的互动、想象力、学习生活规律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群体及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 心态是否健康, 相互关系是否融洽、自制力是否在可控范围, 完成教学进度如何, 生活学习是否规律正常等, 可以配合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措施,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实践效果。

五、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 收集整理出每条外出考察采风路线的详细资料

每新开辟一条考察采风路线, 应该站在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上收集整理其特性, 可以从某个专业设定某个时间、路线才会有收获这个角度去衡量路线的价值。如针对花鸟画方向来说, 专业特性决定了它的写生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需要赶在特定的花期和各类动物活动的季节才有收获, 那么就得了解调查这条线路什么时候哪种植被最茂盛、最有特色, 什么时候有什么昆虫等。山水方向、人物方向的有什么收获, 是否有合适的写生学习状态。环境是否符合考察采风要求, 植被如何, 入画点、素材如何, 生活便利度怎样, 是否有固定生活资源, 消费如何, 环境安全系数如何等, 只有了解过这些才能根据每次考察点的特色制定出考察采风的最佳路线方案。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8

一、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学生培养美术素养的目标和定位

美术课是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课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1.美术鉴赏能力主要指的是对艺术的感知、体悟、迁移、想象的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情怀、品位、眼界、视野。这一目标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具有前提性、根本性的意义。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感知力、体悟力。同时高尚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必须在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无法想象一个对造型、空间、结构、色彩均无起码认识的人能真正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培养较高审美鉴赏力, 必需通过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当然, 在实践课中, 也要注意鉴赏知识的有机渗透。

2.有了一定的艺术感知力, 还得有相对广阔的艺术视野及掌握艺术常识鉴赏的方法规律, 才能真正让感性层面的认知升华为思想、观念, 体悟到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虽无法达到专业性的高度, 但作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 应比一般的本科大学生要更深、更广一些。这是小学教育中的“综合性”“通识性”等性质决定的。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 还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 学习艺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人文素养的过程, 更是提升学生品格、心灵、情操的过程, 同时还是“传承文明”的过程。

二、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在构建美术基础课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配备都沿袭了原中师的模式, 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 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 (师生们对课程资源了解的片面性)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 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师生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弱化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美术课在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中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和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求远远超前于课本上的知识。美术课应该从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 课时量要适当加大,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二是美术课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多元性、交叉性。美术课成为一种综合型课程, 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它已经依托数码、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无不被渗透着, 同样小学课程也是如此, 不管是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都通过“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形成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

(二) 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基础美术课程与过分强调专业性。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处在一个探索期, 各高校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呈现出两个特点。

1. 沿用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的模式。

美术过于强调基础课程的作用, 将基础美术取代其他一切美术教学。这是国内高校具有的一个共性问题。以绘画基础为主的教学手段, 无疑对丰富美术的教学体系大有裨益。但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 产生了一种盲目扩大绘画基础作用的倾向。我们必须明白绘画基础教学只不过是整个美术训练系统中的一个训练科目而已。应该加大应用性美术的教学, 如手工制作、设计、装置等,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相当一部分院校, 把美术课按照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来上。

过分强调专业性, 课程设置上分的过细, 如美术理论、静物、风景、人物等。因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前基本上没有美术基础, 绘画性过强, 学生很难接受。同时课时少,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使教学面临很被动的局面。

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据专业特点, 突出应用性的教学。是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 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空间想象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如此, 在专业美术院校出现的一些实验性涂鸦教学, 对于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育应该突出交叉性。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的课程。交叉性体现在绘画课的基础上可以有机的融入到其他课程里。如英语课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既可以回避母语带来的干扰, 又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舞蹈课的道具制作, 语文课中的情景创设等, 数学课中抽象数字教学等都可以与美术造型语言交叉进行。综合性体现在我们现在提出“大美术”的概念。什么是大美术, 是指突破传统绘画艺术形式, 前提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如包装、舞台美术、广场美术;还有各种前卫艺术形式, 如烟花, 装置、电光等, 美术呈现一种综合化的趋势, 不能苦守基础绘画。美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多元化的课程。

(四) 师资队伍建设单一、落后。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应突出应用型, 而这种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工制作 (剪纸、泥工、陶艺、综合材料) ;二、电脑美术 (图像处理、课件制作、数码美术) ;三、现当代美术形式 (包装、影像、装置、网络美术) 。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要更全面。而目前我们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学专业教师, 只能教学绘画, 或者只能教学设计。单一型的教师是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 急需合理配备师资。但这里面出现了一个矛盾, 就是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相关老师, 需要我们整合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力量, 不能单条腿走路。

(五)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应努力挖掘

目前的美术基础课教学, 手段和方法太过单一。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 如幻灯、影像、多媒体, 网络, 这里面最有效地当数多媒体和网络, 他可以综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讨论法,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游戏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气氛中领悟所学的知识;综合训练法可以在基础训练后, 让学生做综合练习。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有其特殊性,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发展。

(六) 教学设施的缺乏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有新升本的地方院校, 尤其是原中等师范升格基础上成立的小学教育专业, 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设施缺乏的问题应该换个角

高师《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王薇薇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摘要:高校开设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教育, 贯穿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理念的重要课程。本论文主要采用列表的形式, 从音乐文化区划、音乐内容形式、注重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 针对《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世界民族音乐;多元文化;实践性

《世界民族音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人文学科领域中实施美育的主要课程, 如何挖掘这门课的教学?如何激发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这是近年来各高校教学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基于这门课程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在高校用一年时间, 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掌握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乐器体裁形式、民族音乐文化区分以及多元音乐文化形态等知识。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泛, 音乐形式复杂多样, 教学难度大, 学生学习有厌烦情绪。因此, 剖析“繁杂”的教学内容, 梳理清晰的教学路径, 探讨优良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的尤为重要。

世界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产物,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世界多民族的产生自然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世界音乐。根据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看法及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一般将世界音乐文化按地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即东亚音乐文化、东南亚音乐文化、南亚音乐文化、西亚音乐文化、北非音乐文化、黑人非洲音乐文化、欧洲音乐文化、北美音乐文化、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大洋州音乐文化等。针对以上众多音乐文化区的划分, 如何帮助学生扣开世界民族音乐之门?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运用区域分析比较的方法, 采用简单列表提纲, 浓缩主要教学内容, 清晰展现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看列表可以直观地感受世界民族音乐的存在以及分布情况,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思路, 此方法颇受学生欢迎, 教学实践证明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列

度去思考。设施缺乏是个现实, 但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知识的传播呈现出网络化, 数码化。艺术或者美术发展呈现出大众化, 大美术的概念开始出现。不要总是认为美术就是要在画室里进行,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大型广场艺术、媒体、图书杂志、电脑网络、各种博览会等。当然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但这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要因地制宜。

三、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师, 不仅在专业上要紧跟学科发展, 工作中更要具备必要的能力素质, 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 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笔者认为新课程对教育者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道德修养, 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

“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 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美术教育者教别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而美的内涵首先体现在道德情操的美, 只有一个道德修养良好的学生, 才能担当起传递美、创造美的责任。

(二) 强化教育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 也是基本的素质。很长时间以来, 大家都认为美术教师只是教授绘画技能, 忽略了教育理论对美术教学的基本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 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美术教师需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尽可能的吸收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研究规律, 找到有效的施教表如下:

途径。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 教师要能够灵活变换角色, 促进教学。

我们处在一个咨询高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 如网络、杂志、各种展览等。美术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和传播知识, 应该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比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之有效的学习。

(四) 加强专业合作, 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美术教师要加强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更要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改变自我封闭与孤立的现象。作为美术教育者, 惟有坚持与时俱进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开阔思维, 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 才能使美术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2-05-14.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美术作品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篇9

受众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都带有强烈的个体意识, 因为个体差异性而对作品理解不同, 人们比较喜欢欣赏一些直观的花鸟山水画, 而对一些有主题含义的作品则因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而只能识其外表。例如人们在欣赏西方的肖像绘画作品时, 喜欢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 而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出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对于宗教题材的作品, 故事背景的缺失会影响对画面的理解。如果用西方的结构、质感、空间、透视来解读中国画就不是解读了, 那是纯粹的误解。建立中国特色的美术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国情的评价标准, 使受众在欣赏、品鉴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而这种评价体系在现代文化的大环境下, 能恰当地指导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在美术的创造者、接受者和评议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多元化原则

构建美术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实现全方位的评价, 就要注重多元化, 不仅仅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还应该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中国地域广阔, 历史文化悠久, 美术作品种类丰富, 表现力多样, 各种材质、技法、效果都有很大的区别, 国画注重以形写神, 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不讲焦点透视, 不强调自然物体的光影变化, 重在表现和意境。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 注重透视关系, 讲究人物比例, 强调色彩变化, 对象比较真实。版画更加理性, 从定稿、上版、绘版、分色到制作, 工序复杂, 可反复印制。

除各种各样的传统画种外,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涌现出许多新的美术思潮, 将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透视、用光、用色、笔痕结合起来, 创造出重彩写意的绘画风格。重彩写意是在延续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基础上, 以更丰富多彩的现代色彩观念, 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创造出的一种新样式的中国画。它既是传统又是创新, 在色彩的运用上对视觉的冲击更加强烈, 表现力更强, 尤其是在人物画和山水画方面, 重彩写意画更加赋予了作品很多生命力,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对于传统的写意, 更加夸张, 给予作品更多的创作空间。这种画在总体面貌上是新颖的、现代的, 但在骨子里却透露出中国画的传统精神。

以爆破和装置作品驰名国际艺坛的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曾任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及2009年中国国庆60周年焰火表演总导演, 他的《历史足迹》的29个“大脚印”、60只美丽的“和平鸽”, 以及网幕烟花绘画《锦绣河山》等焰火作品, 惊艳世界。他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药爆绘壁画, 该画高18米、宽9米, 面积达162平方米, 创该类画世界之最。画面上那棵火药爆破出来的大榕树, 是以泉州开元寺的古榕为版本, 以古榕厚重的根系象征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缘。在用中国传统火药创造了世界当代艺术奇景的同时, 他创造的火药爆绘画作品, 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感受, 不再是传统的画笔绘制作品而是通过火药的爆破力产生浓淡变化来表现绘画效果。

各种画种表现风格各异, 除个性特点外, 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材料应用、表现技法、表现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是美术评价的内容, 应纳入美术评价的体系中去。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美术评价的主体是专业的评议者, 他们对前沿的把握、对专业的精通是常人不能比拟的, 在评价一幅作品时, 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意义。特别是现代美术作品, 创造层次丰富, 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通过画面展现出来, 评议者在解读作品、分析作品时, 应有足够的能力把握作品的精粹之处。

除专业的评议者外, 普通的受众也是评价主体之一, 美术作品“传递美术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的实现, 离不开广大普通的接受者, 离不开广大的消费者市场, 他们没有专业的眼光、独到的评议, 只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这种参差不齐的差异化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大众化的评价体系, 让绝大多数人能正确地欣赏美术作品, 特别是在现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 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评价体系, 有助于正确引导受众, 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中, 评议者、接受者对评价的内容有一个感知, 并应用其掌握的评价标准来欣赏美术作品。衡量不同的美术作品时, 可以全面地从材料、技法、色彩、构图等各个层次去评价作品。注重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协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适应,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有它的时代性、地域性等, 都有可取之处。

针对传统的绘画作品构建一个绝对的评价体系, 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 对于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存在的共同之处作统一的评价, 其娴熟的技法、画面形体的安排与把握、画面主体特征的表现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具体量的区分。

对于现代创新画种、创新技法的欣赏则需要一个相对的评价体系, 在基于绝对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一个灵活的、相对性的比较, 对其未来长远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对现代美术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都可以是评价体系中可参考的因素。蔡国强的火药爆绘画所呈现出来的美术效果令人惊叹, 但表现技法本身的吸引力远超过画面效果, 人们被这种创造性的举动所折服, 这也可以丰富美术评价的体系。

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中国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之间有一种一脉相承的血脉联系, 这种永恒性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是文化、文明的印记, 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美术技法的熟练与创新, 源源不断地推动着美术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不仅满足现今人们对美术作品的需求, 更能对中国美术长远发展有一个很好的预见性。以评促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能促进整个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美术评价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的写意、工笔和现代的重彩写意的发展强有力地说明, 美术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明确美术事业的发展方向。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美术评价体系需要以中国文化在整个时代里的新发展为基础, 需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为铺垫, 需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 需要以博采众长的手段来定位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世界范围内吸纳人类文明的因子, 同时积极借鉴中国历史上先辈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张渝.从构建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说起[J].美术观察, 2009.

[2]子仁.构建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本质[J].美术观察, 2009.

[3]杨斌.建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点滴思考[J].美术观察, 2009.

农村初中趣味美术教学构建探析 篇10

1、美术教学的价值在农村初中的体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形势下, 整个社会对学校的教学设定了更多更加富有思想意识和美感教育的要求, 希望孩子们可以获得最高水平的综合素质, 达到全方面的进步!对于农村初中学生们而言, 美术教学带给他们的价值远远超过美术的本身价值, 他们所要接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不仅仅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美, 更多的是让他们去发现生活和自然中蕴含的更多的意义, 去探索蕴含在身边的美好, 运用这门独特的艺术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更加热爱生命!

2、趣味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可以发现, 在推进全方面素质教育的这个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提高是多么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这对于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教学来说, 更加被重视, 这样的重视是空前的。然而, 初中美术并非中考要参加考试的学科, 整体的重视度还是不如语文数学这样的必考学科。于是, 趣味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便更加显现了!从趣味美术入手, 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农村初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从而让农村的初中学生们也能唤起对美的追求, 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探索和展现美术教学成果带来的成就感。

二、提高改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路程丰富绵长而值得挖掘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在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教育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 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对美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如何将趣味美术教学更好的更加富有创新的融入到教学中去, 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美术天赋, 去挖掘他们的绘画天赋, 以发挥他们主动去探索自然和生活美好之处的动力, 有个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未来。

1、农村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学教育的开展形势中, 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工作的现状仍旧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农村的美术教育环境远远不及城市的美术教学, 这一点在社会上除了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外, 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家长们对美术以及美术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 认为这样一门学科的实用性并不强而没有采取支持态度, 以致美术教学的支持来源不够充分。这些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背面影响, 从而导致兴趣不够浓厚。这更加凸显了趣味教学的重要性, 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当务之急。

2、如何进行趣味教学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问题

除了需要从客观上解决如何引起社会更加全面的重视和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更加大力度的在农村中宣传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外, 如何使初中学生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利用更多的资源全方面的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美术是门艺术美感, 除了最直接的绘画, 教师们可以尝试自己制作一些模具, 像是一些直观的贺卡, 模型等, 绘画课上要增加范画的质量去延续学生们渴望同样精彩的兴趣, 还可以根据现如今在学生群体中很热门的一些图片, 动画, 收集起来, 从而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直白, 易懂的对话, 可以增加学生们主动去行动、探索、制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们的个性, 鼓励支持使学生保持自信, 并营造活跃普及大众的气氛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美术的实践过程中来。美术教育是内心的艺术, 而每个农村的初中学生根据他们的家庭背景, 成长环境都形成着自己个性, 他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在美术发展中的想法和创意各不相同, 这是非常珍贵的!教师们应当及时让他们进行个性的尽情展示,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从而创造更多的珍宝。这样的肯定与成就感自然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美术学习兴趣。这时的学习环境如果也是一个人人参与, 活跃轻松的氛围, 会让学生们更加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三、总结

趣味美术教学, 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上, 已经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进行了这样的活动, 像是“爱红线”今年组织的“遥远的对话”画展, 便是从农村山区收集孩子们画的作品, 进行展览、义卖、义拍, 从而鼓励孩子们的美术创作能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样一个群体需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推动农村的美术教育。这其中的让感兴趣的人们用以孩子们的画作制作的明信片写信寄给孩子们, 从而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自己个性的创作, 这也是趣味美术教育的一种。越来越多的趣味教学方式在不断的被创新出来, 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一定会得到更多更广的关注, 农村的美育一定会美好无限正如其名——美术。

参考文献

[1]朱敬东.美术课堂结构链 (下) [N].美术报, 2011.

[2]马晓平.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06) .

[3]谢红蕾.提升初中美术学困生学习潜能的探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0 (08) .

[4]迟洪燕.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 (上) [C], 2010.

高中美术生态课堂构建及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态课堂;教育生态学

1 引言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一种交流文化,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是个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延伸[1]。然而,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美术功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大多根据写好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上重“预设”而轻“生成”;二是教学目标设置过于抽象化,难以落实在具体课时目标中;三是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建立生态化的美术学习新视角。

2 美术生态课堂理论依据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2]。而生态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其周围的环境,以教育生态学理論为指导,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观[3]。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教育生态学是把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机理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4]。美术生态课堂的构建以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本理论主要有:1)限制因子定律;2)最适度原则;3)局部生境效应;4)可持续发展观。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细,具体可参见相关文献[5]。

3 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合理布置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动机,营造美术教学特有的艺术氛围,需要布置一个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室环境。在座位的编排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讨论课、活动课、互动发言课等),灵活选用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以利于学生的交流学习;在教室环境颜色选择上,要符合心理学原则,要根据教室的具体用途,合理使用搭配色,使整体色彩协调、适宜,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室墙体颜色要中性,地面宜选沉稳色,桌椅保持自然色;在教室光线和温度的调控上,要尽量采用自然光并配备优质的隔光窗帘,室内温度也要视具体环境条件做出调整。

2)制定合理的整体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平衡发展,制定合理协调的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的选择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精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而非脱离学生实际的专业美术知识;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教师应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在总体上确定好一个主题或理念,并且落实到每一个课时中,在有限的课堂上承载无限的内容,以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3)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古人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生态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节律,在适当时间安排适当课程,并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可以采用诸如讲授法、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及发现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效综合跨学科知识

美术学科自身知识面广、涉及门类多,需要合理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效综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谙熟美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工学类及农史类学科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呈现。

4 教学实践分析

笔者所在县市区高中初步构建了生态美术课堂,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下面以绘画雕塑为案例分析生态美术的效用。在绘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了一组学生最有兴趣且当下比较流行的时装,以及传统中国风的图案绘画作品,并组织简短讨论。学生们对传统纹样在服装上的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各抒己见。接下来教师问学生们是否愿意举办一场时装秀,服装要亲自绘制,大部分学生兴致盘然,可如何做成为一大难题。面对有些学生的不自信,教师便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案。经讨论决定做一次某类女装时装秀,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丙烯颜料能在此类女装上直接绘制,且便宜易于购买。接着学生们5人一组自由组合,绘制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绘画的步骤、色彩的搭配以及图案大小的确定等。学生们的选材各异,有的从中国传统纹样中提取元素进行搭配绘画,另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梅兰竹菊进行表现,学生们发现中国传统纹样绘制的美无处不在。在这次成功的生态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并渐渐培养了创新意识,享受了美术带给他们的快乐。

5 小结

将教育生态学观点引入课堂教学中,构建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高中美术教育生态课堂。这种美术教育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远征,陈维振.课堂生态的内涵及研究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8

[3]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美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篇12

﹃试的探, 究以期, 引导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尝

立过程中思维渠道, 抛, 构建多角度弃评价标准、立体化的束缚, 、分层拓展

体真实的心灵沟通剖析式的评价思。更维, 好的拓展和提升达到与作品全面

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 实现高中美术

义文/王鉴赏教学本质的回归。﹄玉情感创造;审美能力

评春一应用背、景构建“立体主义”评价思维的

价美术作品是人富, 是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类创造、物质性的的精神财

体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因此我们感, 知的基础美术作品

系家上, 的思想情感要想更好地, 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感悟作品内涵和艺术

深入的探究和情感的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在美术课堂鉴赏活动中, 构建有效的评价思维。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 尽管艺术家

倾尽所能, 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 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 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创造, 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式把无限丰富的艺术理想完整地表现出来, 就需要我们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不断的挖掘、体悟。

在常规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 往往会在无形中给作品的赏析评价定格一个“思维标准”, 于是, 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思维模式, 自然而然地形成对错观的绝对评价标准, 从教学活动实践来看, 这样不但束缚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也制约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还会将学生的评价思维推向片面狭窄的死胡同, 也就谈不上美术鉴赏教学的客观全面性。

二、“立体主义”评价思维的特点

“立体主义”原是指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 形成分离的画面、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 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在高中美术鉴赏活动中所构建的“立体主义”思维, 其实就是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审美感悟去发现、寻找、挖掘美术作品中多角度、多层次的零星片段美, 结合主题予以筛选, 再以线的形式进行串联, 重新组合构建成完整的平面和空间秩序审美思维, 以期达到对作品自然全面、客观有序的梳理评价。

三、“立体主义”评价思维在鉴赏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一) 有序构建点、线、面的空间评价体系1.捕捉作品有效信息点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整体视觉形象, 带给学生的只是一种初步的印象, 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比较缺乏, 很难进行全面系统的赏析, 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用谈话的形式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 搜集信息碎片, 寻找感知作品突出的美点, 诸如构图、造型、色彩、材质、个性形态等自然表层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式上的美点无不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正是这些有效的信息点捕捉, 最能引发学生主动的审美情感和积极探究的热情。

2.建立有序的线形评价路径

历史长河中留存太多的优秀作品, 有些作品的年代久远, 但每件优秀作品都包含着艺术家深邃丰富的艺术情结、时代思想、审美理念、技法表现等诸多方面, 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 很难进行赏析评价。鉴于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 在寻找信息点的基础上建立多条评价路径。把有效信息进行线性串联, 比如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调、空间、背景等方面进行欣赏, 可以由此创设关联的问题, 激发学生展开讨论, 不断形成评价主导线, 让学生的评价思维清晰有序。

3.呈现丰富的平面视觉审美

每一件优秀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长度、思维宽度和内涵深度, 当我们在进行赏析评价时, 在点、线捕捉梳理的前提下,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问题、情境设置等多种形式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 拓展审美思维的宽度, 去感受和挖掘艺术家未尽的艺术思想, 不断引入对作品蕴藏深度的理解、感悟。通过点线面的交织组合, 不断梳理呈现艺术作品的平面或空间视觉审美形态。

(二) 拓展多层面的审美评价知识空间

美术作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审美思想和社会内涵, 在评价作品时, 不能仅从书本知识出发, 禁锢自己的审美思维, 很多的作品都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 对于优秀的美术作品, 只能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受去深入体验, 这就需要学生在赏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 虽然学生的审美经验比较单一, 甚至比较缺乏, 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由浅入深不断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历史知识、网络知识、生活经历等多个层面进行尝试评价, 虽然不一定给出比较系统的审美评价, 但学生自发主动的空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评价定会对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审美内涵的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传播学研究管理下一篇:扩展模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