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后的感悟

2024-06-06

读《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后的感悟(精选4篇)

读《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后的感悟 篇1

读《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后的感悟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

1、构图是否饱满

2、线条是否流畅

3、造型是否准确

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

1、造型

2、表现手法

3、材料选择

4、制作的技法

5、创意

6、色彩

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读《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后的感悟 篇2

长期以来,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美术课到底应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 是培养一些美术专业特别擅长的尖子生, 还是让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地去感受、去学习。事实上, 很多美术教师很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把重点都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 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用心去参与, 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体现不出个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结合对新教材的学习和运用新教材进行的课堂教学, 我对美术课程观念更新问题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首先是对美术课程的理解上的更新

丰子恺说过:“人类具有会看会听的本来意识。”也就是说看、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能和权利。于是艺术也就诞生了。通常绝大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都非常喜欢画画, 喜欢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 大概只有六、七成学生喜欢涂涂抹抹了, 到了初中阶段有一半人喜欢画画就已经很好了, 高中喜欢美术的就更是少而又少了。造成这种局面自然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 可是主要是因为那种僵化的、经验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美术课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禁锢了学生的想象,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在美术课上,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这个物体应该这样画, 不应该那样画, 苹果是圆的, 画成方的就错了, 天是蓝的, 涂成绿的就打个大“×”。长此以往, 学生又怎会对美术课感兴趣呢?我认为, 美术课很大程度是为提高所有学生的审美情趣而设置的。想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要使学生乐意听你的课, 就首先要摆正美术课的位置、作用。同时在上课时要经常鼓励、支持你的学生,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到美的指引、熏陶。

二、教学的随意和不固定性

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通常像以前的“八股文”一样既古板又僵化。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示范, 然后学生跟着画。我认为,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容许学生思考的过程, 也是容许学生表现差异的过程, 不应该由老师一手包办, 更不应该追求过于严肃、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教材中我国传统艺术———京剧脸谱的内容, 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把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来上, 第一节课了解脸谱, 第二节课是画人物脸谱, 第三节课是自创脸谱。在这节课上, 我们就要搜集大量的脸谱资料, 里面包含了脸谱的历史、形式、角色等多方面的知识。上课时, 先让学生自己讲对脸谱的认识, 在他们七嘴八舌中引入课题, 并简单讲解这些知识, 通过一些媒体手段, 带领他们一起看, 一起分析脸谱的独特艺术特征及脸谱绘画的技巧和应注意的地方, 然后再一起研究作业的做法, 通常学生还没等我讲完已开始兴致勃勃地按捺不住动手画了。讲评作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必须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把好的绘画作业让学生一起欣赏的同时,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内容不限, 有了前面的基础, 学生很乐意去自我表现。到了最后需要辅导的学生也是最少的, 作业交上来, 确实可以给教师带去一些惊喜。

三、提供选择途径, 强调个性发展

美术活动和其他学科活动不同的地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学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 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 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 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并且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 为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 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 提供难易不同的作业, 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在准备每一节美术课时, 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及水平选择作业。比如在《线的韵律》一单元, 可提供他们几个作业选择:根据书中的图例临摹一幅画、通过对线的认识把书中的范例加以改变、用你对线表达情感的体会画一幅画等, 这样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 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2. 给学生选择“无标准答案”的作业。

在美术作业中, 学生应该没有任何的束缚, 可以抛开所有的负担任意想象, 任意驰骋, 每张作业都是答案,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 美术课型和内容不要一成不变, 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上, 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期待。

读寓言后的感悟 篇3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则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 ,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有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的,如《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有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极富讽刺意味。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在寓言故事中,赫耳墨斯“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所以开口就问宙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的雕像的价钱,大有跟维持天地间秩序的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很满意,因而又“笑问”赫拉——天后的雕像的价钱,他似乎很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没想到结果令他极其难堪,令人大跌眼镜,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只算个白送的“饶头”。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讽刺之所在,生动刻画了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形象。

《蚊子和狮子》精彩之处在于蚊子进攻狮子前发表的一番“挑战宣言”:“……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说明蚊子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己之所长,攻敌之所短。另外这种故意嘲笑,激怒对方的策略,使得“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故事没有到此结束,战胜了强大对手的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哀叹将被吃掉。这厄运的到来纯属意外吗?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开篇八个字“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一个是“其子”,一个是隔壁的老人。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际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可见作者意在告诫人们,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会见得好。

《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寓言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人皆贺之”了;后来,“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福又转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独以跛之故”得以“父子相保”,祸却是福也。寓言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的道理,揭示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教学这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寓言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引用《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时,他以愚公喻共产党人,以天帝喻中国人民,以太行王屋二山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如寓言《牛跟蛙的故事》,本意是讽刺蛙一类人自不量力,钱钟书却看出了这样的道理:蛙应该和牛比娇小;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同样,《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从雕像者的角度看呢?《智子疑邻》从“富人”的身上不也可以总结教训吗:听意见只听正确的,而不要看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读稻草人后的感悟 篇4

先来看看什么是儿童文学?我不专业,随便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很多概念都说“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定义范围很广泛,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但既然有“文学”二字,就偏于文学,又说“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查阅了儿童文学的一些概念,我有些失望。难道叶老的《稻草人》也是这么多文学中的其中之一?到是在作家简介一栏中找到一句范围更小的话语:

“鲁迅曾于1935年在《表.译者的话》里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看来,鲁迅觉得这书是“童话”,如能穿越时代,一定要问一下叶老,他自己觉得这是不是童话。因为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进而反映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觉到更多的是借用了很多儿童的元素来进行写作,有想象也有夸张,却感觉不开阔,象征的手法到是特别鲜明,有点儿想要直白地述说的意思。

那是不是说我一个学识浅薄的读者在批评一大文学家的作品呢?

其实,从一开始阅读此书,就注意到每则小故事最后作者都会写下完成该作品的时间,从1911月15日写毕到1935年1月10日发表,这个年代到让我有些理解了作品的很多问题了。从这间,我选取了个别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

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衰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战争开始。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成立;犬养毅被杀,文人政府结束。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第三帝国成立。

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去读《稻草人》,也会觉得鲁迅评价叶老的童话之路的合理之处。社会动荡,还能有心写下《画眉》的1-3段,对小动物的细致观察与描述,有不少值得孩子们的可学之处,方法又较为简单可循;在《克宜的经历》中,我们能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喜欢从生活中创造作品,假借“镜子”,写一些怪现象。而如果读怪了外国童话的现代儿童,可能觉得这镜子真不够神奇,想象力也稍稍局限了些,有点儿看过外国主张人性重视人物感受的电影再来看中国武打片的感觉。但放在那个时代中去,硝烟中、舆论的限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想象力和想反映的生活已跃然纸上。读到《将来做什么》一文时,学生估计很难理解怎么会要当工人、当吃大锅饭的?但在1931年的深厚时代背景中去看是很正常的,而放到现在是既可笑又无知,但放到当时的确是社会的主流的一种向往。

这一点,在《跛乞丐》中就很明显地看出了时代对他的作品的肯定。《跛乞丐》在书中应算是儿童文学中的“神话”一体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篇作品中,我读到的是“课本”的标准,感觉读着读着就想到了这是孩子们正要学习的一篇新课,还是属于神话这一主题的。像中国的民间故事,又加入了一些类似《女娲补天》似的夸张成分,说不定你还能读出《夸父追日》的神奇步伐。这似乎就是小学义务教育很想教会孩子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想让孩子理解神话的含义。至于神话,咱就别去追究写作成分和过程的合理性了,本来就有很多夸张的成分在其中,其实读到最后,是能感觉到结尾想给些立意,但那么善良、神奇,看似无所不能的人怎么就一下沦为了乞丐呢?又像神话,又非神话。当读到《快乐的人》,我对“儿童文学是什么”的疑问是越来越强烈,原来,是这么一个宽泛的内容。

作为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看待作品中过多的消极呢?在《牧羊儿》一文中,能读出不少消极的情绪,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现状、结局都不积极,那除了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外,可以理解更多关注一些故事的发展。《聪明的野牛》中野牛到城市的一路上,通过野牛的视角来看事物,还通过“树木往后边跑”这种描写方法来描述野牛坐在火车上的感受,这种写作的视角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说一说,练一练,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是学习一种写作的方法。同样地,《皇帝的新衣》就是写续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孩子都看过皇帝的新衣,也能复述出来,那么在一些提倡写续的课文后,介绍此类文章让学生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读得多了,自然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了。此外,还能让学生就读完故事后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含羞草》其实寓意深刻,似乎是作者眼中这让人羞愧的现实,却像小草一样无力改变;《蚕和蚂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既幸运又倒霉的蚕与同伴,太过聪明却显得太过消极了,但估计是过不了世俗这关,即使过了,为为逢场作戏的化茧成蝶或人们身上华丽的衣裳就没有了。它看透了,那又怎样?是幸福吗?关键是自己要怎样的生活……

上一篇:县农业局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下一篇:华夏音乐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