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2024-07-30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精选8篇)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篇1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全日制美术课程新标准】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的精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标准使用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能够根据新标准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

3.运用新标准的内容打自己当做老师培养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首次新标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新标准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以往不知道新标准对心标准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让学生在本节课对新标准形成系统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采取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为学生塑造深动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的知识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学法:在学生已知的能力水平,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为目的学会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探索交流掌握新知识同时 了解自身不足。

教学内容:

导入:教师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往上美术课的时候有怎样的感觉是不是老想睡觉提不起精神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应为以往的教学方法用着些许的缺陷,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那么我们今天讲得课就是改革后的教学方法

讲授新课:由于学生对新课标没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开始就对新课标推行的原因便进一步教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01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二、内容标准例如:

第三学段(5—6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53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对心课标的内容进行仔细讲解,让学生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内容标准等内容,然后让其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说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发表自己对新课标的看法

课上实际练习: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老师运用新课标的内容上台演讲,实际联系,巩固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1体验是什么?

2学习了那些知识?

3有什么想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让学生自主思索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完成局部到整体的转化,归纳,建立自己的想法,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

1、明确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法因地制宜结合使用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和充分地照顾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情况,减轻学生的压力。

2、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3、在评价上坚持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篇2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必须坚持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 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应选择有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和方法, 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 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 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要注意发挥整体功能

科学性是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科学为指导, 运用科学方法, 道德艺术教育规律, 并通过科学论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择或创造优良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符合科学和教学规律,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对象, 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对各种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运用, 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力求达到艺术化程度, 从而使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使师生教有所受, 学有所得, 点有所通, 启有所发, 导有所悟,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有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及知识载体这四种要素组成的, 由于四者的组合结构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教学方法。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必须发挥四种要素的整体功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知识顺利和有效地传递, 就要考虑运用合适的载体, 要随机应变, 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 开展教学法研究时, —定要从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法的优化组合和有机联结, 以增强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 切忌孤立、片面地搞美术教学法研究。

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都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淘汰或更新。只要跟上时代步伐, 用发展的眼光对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地综合运用或不断创新,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时代将赋予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将赋予美术教学法以新的研究领域,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抛弃一切阻碍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做法,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使研究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努力开创学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 所以美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 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 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而且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是美术教学基本内容之一, 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用视觉艺术来反映生活, 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形式有临摹教学、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 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互相促进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 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新需求。只有小学美术教学不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 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可以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发展储备人才。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理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可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定成.论小学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学[J].硅谷, 2008, (5) .

[2]李永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篇3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新课程标准 评价体系

1.研究目的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我结合新课标对美术教学评价的建议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理解,思考如何面对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弊端与不足,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2.1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评价方式直接关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自信,甚至关系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

2.2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不足与弊端

2.2.1评价运用范围狭小。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结束前及美术作业评价中。受评价传统的制约,美术教师在下课前进行评价活动,如展示几幅学生的作品、给予口头简单表扬,便结束课堂。在美术作业评价中,老师的评价方式往往是给学生写上等级或者分数这些冷冰冰的文字或数字。这种评价行为显现出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2.2.2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传统美术教学中,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提问由教师给予点评,美术作业由教师给予等级评价,学生的整个美术评价过程基本都由美术教师一人完成,学生自评和互评方面较欠缺。

2.2.3评价语言单调空泛。

受评价传统的制约,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同学们画得很好!”“你表现得很棒。”……老师们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用上“优、良、及格”或者写上“你真棒”、“继续努力”等评价语言。这些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评价内容过于空泛,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进步。

2.2.4评价角度刻板教条。

有的老师会拿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评价学生的作品,比如:“颜色涂得不够均匀”、“人物身体比例不准确!”等等。这些评价不仅打击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孩子们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结果与分析

3.1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转变的建议

3.1.1评价重点的转变:评价活动贯穿整个美术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评价不能仅凭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而应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将美术评价贯穿整个美术教学过程,如课前评价:对有提前预习、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给予及时评价;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操作技能等进行评价;美术作业评价:对学生作品完成效果进行评价;课后评价:对学生是否对课题进行课后延伸进行评价。这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绘画特点。

3.1.2评价主体的转变:由单一评价变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中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比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整个评价环节中。

学生的自评环节需注意高低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如低年级学生,你最喜欢画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这种做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高年级学生的自评从具体内容上看,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高年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

互评环节不仅可以用语言评价形式,还可以采取交换作品、给对方打等级或写上一句评语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对学生的情感、能力进行培养,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

教师的点评在评价环节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将评价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自评和互评上,适时地进行激励性、启发性评价和建议。

家长参与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家长参与评价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过程,还在不同层次上促进学生发展。

3.1.3评价语言的转变:激励性为主的具体评价。

传统美术评价语言显得较为空泛,如:“回答得很好”、“画的不错”等,在评价美术作业时,评语经常是“你真棒”、“继续努力”,甚至只有一个“优”字。这种空泛的评价语言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表现的优点与不足。因此,使用评价语言时尽量用激励性、建议性、启发性的具体评价语言,例如:“这位同学对自己作品的介绍很精彩,既看到自己作品的闪光点,又明白自己今后应该加强的部分。”“你的作品很棒,尤其是这棵树画得很有创意,给它加上翅膀还穿上了美丽的花衣裳。”等。评价学生作品时从学生角度看待他们的作品,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作品充分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

3.1.4评价方法的转变:运用质性评价方法。

传统美术评价方法大多停留在语言评价、美术作业评价等形式上,不能真实全面地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等各种信息,新课标鼓励运用质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美术教学的质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美术成长档案、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收集反映学生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用解释性、描述性语言做出评判,从而明确学生的优势、潜力和不足,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小学美术教育评价作为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小学美术评价体系,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方面、特质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力争突破只关注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强调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在文化修养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均获得发展性评价,从而使评价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使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在新课标指引下得到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蔡建良.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探索[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7.

[3]陶金鸿.美术课程学习的质性评价方式[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012年11月15日到2012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2012年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我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同时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美术课程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 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 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 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篇5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段),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耐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进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阻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镬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拌。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避”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橱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进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兢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建续皱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昀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建续毁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段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垭阿,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硎唬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氯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氧目,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磐学生摩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造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裹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阻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阻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肪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适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jI|黉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倒,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著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倒、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蕞

谴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髓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I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黠像赉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赉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赉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罱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裸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四学段(7 ~9年级)阶段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评价建议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或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讲座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练习制作陶艺小品。评价建议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物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评价建议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物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活动建议: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教学活动建议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组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组网,参与网络的交流。·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伤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美术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美术组 宋文滨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在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之后,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课堂便有了活力与生机。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课程,该如何真正的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正代表着当前比较活跃的小学美术课堂,也是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化。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2、引导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创设多种实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给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全世界的信息,取得对我们教学有用的信息。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尽量发挥电脑和校园网的作用,调用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而学生则可以在校园网上粘贴自己的美术作品或发表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或跟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这种交互活动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课程学习任务,把学生分为小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实践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有点象我们所讲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策略,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成绩的评价和鼓励,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为每一个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表现的舞台,既有利于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追求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学生生活,养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改革契机,对我校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越性(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面授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及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创建的是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体合作、共同发展的环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美术教师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美丽的染纸》教学中,学生如何画人、画物,在学生头脑中都建立了画美好的东西,但美好的东西不仅仅靠“画”来完成,美通常就摆在我们眼前,跟在我们身旁,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自然形成的美是人工所达不到的。结合这一要点,把学生分为4人一小组,赋予学生课堂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大胆尝试,开始多种多样染纸方法的试验,形成最初的无意发现,变为真正艺术创作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让学生在染纸工艺中感受形式美。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篇7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 太多的限制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 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 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 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作业时, 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 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完成作业后, 我让他们自己把作品贴到展示栏, 给他们感受到美术课主要是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 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个体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美术教学。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 它还需要不断更新, 不断发展。

在现代,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苏州市第十中学的倪韵老师在高中绘画教学模块中运用多媒体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美术本体认识进一步提高。福建的李青老师把漆线雕这样的民间工艺引入到课堂,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加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此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使学生更有效的提高了艺术素养。

美术是视觉艺术, 我们要想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 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 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我在上课前常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参考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到收集资料的方法, 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这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 作为制作课件的素材。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 不是为了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 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 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同进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 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 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最近看了中央台的《欢乐中国行》节目,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由小朋友表演明星猜成语的活动。小学生对成语的意思不是很理解只能表演文字。“刻舟求剑”这个成语中小学生在表演“求”字时就用了游泳的动作。那么和成人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现代的中学生, 通过各种媒介获取的知识很丰富, 在他们的大脑中积累了很多可以用可以不用的艺术素材,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时代性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 不能违背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比如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 批评领域很重视,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 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然而在今天我们新的课程看来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学生提供机会, 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 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 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 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明显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同进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教师不要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传统的美术教学相比我在在课堂中, 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 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 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常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 比如把静物、植物拟人化, 给它们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塑造形象的时候, 我不希望学生如传统美术教学那样按照教师的要求套用公式, 千篇一律, 大家画得如同一个模子翻印出来一般;别出心裁, 即使画同一样东西, 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才是好的作品。通过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对美术鉴赏活动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掌握美术鉴赏知识的前提。学生能否积极参与鉴赏活动,取决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上,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正不断为学生学习美术鉴赏提供良好的大环境:配备优秀的美术鉴赏教师,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保证鉴赏课的正常顺利开展。其次,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有些美术鉴赏课上,上课前教师费尽心机地查找翔实的资料(包括查找图片、搜寻与所要鉴赏的艺术品相关的资料等等),为学生准备丰盛的艺术“美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解,以致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而学生却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冷眼观望,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多,当然课后的所谓“拓展’、“延伸”更容易成为空话。所以多数高中美术教师宁愿给美术高考专业考前班上技法课,也不愿承担“美术鉴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课。真正上好美术鉴赏课是不容易,不过教师若讲究方式方法,应该能更精彩地上好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具体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对教学内容的深人内化,能为学生补充足够的鉴赏基础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语言力求明确,逻辑性强,教学方法富有个性,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主观上讲,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可以决定学习效果的。笔者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发现,高中生对美术课的参与热情不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回答问题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也不愿表达自己的感想。想改变这种尴尬的教学现状,教师就要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建筑艺术》一课时,改变以往教师系统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模式,将鉴赏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建筑作品发表看法。学生在仔细观看、分析后,纷纷表述了自己所喜欢的建筑的风格特点,喜爱的理由。有的钟爱中国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有的喜欢雄伟壮丽的金字塔;还有的对耸然欲飞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充满憧憬……通过各自的表述,学生从对一座建筑的偏爱发展到对多幅作品的了解,感受了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特色,共享了知识,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上述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就相当于一条线,将学生的信息串了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仅仅是教学形式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提前布置课题,让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懸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思想的碰撞达到合作的目的等等。只要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变“师教生”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的主动探究,我们的美术鉴赏课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二、指导学生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美术鉴赏的方法很多。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方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知识和美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其次,在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更鲜明的视觉形象,进而进行更理性的分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比较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当我们孤立地看一幅作品时,往往很难说清它的独特之处,但如果将两件或几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就会相对明显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了。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横向的,如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甚至不同类别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的,如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代的作品进行的比较。

另外,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十分适合美术鉴赏的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中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皴法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在鉴赏者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鉴赏的有关信息。

上一篇:请求判决解除股权转让合同有哪些注意事项下一篇:学生会自律部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