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2024-05-16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精选6篇)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改进教学,对美术教学评价进行积极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在美术课程评价中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依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呢?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 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 而欣赏又分为“ 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 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 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 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在执教《 乘上列车去画画》 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 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 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 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 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 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有必要对 学生的美 术活动表 现进行评 价 ,主要通过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2) 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 。 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 1) 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技能情况的评价 。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 2) 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为了避免甄别性质的评价与其产生的不良作用,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课堂评价是带有明显鼓励性评价的性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领会美术课程标准,尽可能改进课堂评价方案。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2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标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现代美术课堂的设计的探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前言:目前,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在美术课堂的改革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又直接关系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教材的把握会直接反映在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因此,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美术教师应如何进行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其根本着眼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学习进步,要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学法等方面赖设计,选择合理教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诸要素有序而优化的安排,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和搭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构建是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来选择和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美术基础出发,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于激发学生兴趣。一定要选哪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避免教材重复化,竞技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正从“应试教育” 模式走向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按书本来传播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培养开放挖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而过分强调某些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搞成“应考教学”剥夺了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兴趣和爱好,枯燥单调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因此,选择教材时应从学生身心出发,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音乐以及民间艺术项目,如剪纸、雕刻、书法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制订好课堂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2.1目标的制订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而形成的系统性目标,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在实践中锻炼、在探究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要求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足学生成长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评价观三个维度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2.2合理定位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一个可以自主调控和创造的结构体系,它有着总目标和若干层次的分目标,因此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课堂总目标来制定本课的分目标,本教材本课的教学目标究竟定位于哪一个层次,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能力了。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发现美,创造美”,而不是掌握单一的方法和技能。另外,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确定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等,还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在认知、技能、情感等几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的细化指标,这样有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又便于学生自我认识和体验,又便于教师随时调控教学行为,统领教学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面进行。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定得非常具体和细化,教学目标细化为技能目标,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而它们又分别细化为“让90%的学生身边的废品,掌握不同材质,运用不同制作方法,让10%的学生能用语言表述制作的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废品”,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传授、相互学习、协作学习等一些的具体的行动活动,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成了可调控的立体化的行动目标了。

3、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注重“能力”与“创新”的培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活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先进化,以促进使学生乐学、会学和生动活泼地学。

3.1大胆启用探究式教学法

传统的“请你跟我这样学,我就跟你这样学”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进行研究性探索或学习,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化腐朽为神奇》目标是发展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要求学生身边废旧材料,让他们进行研究性,探索性,“自由发挥”。这样由他们自己创造出“废品变美”的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比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2设计好导入语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适时,新颖的导入语,会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课导课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行课时各个环节的导入语要自然连贯,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终课的结束语要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余味无穷,这样会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强烈的欲望。

3.3充分开启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桎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像笔筒、鸟、孔雀„„同学们三人组合再进一步进行想象,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和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创造意识和潜力,在美术教学中是大有可为的。

4、结论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学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表现的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弄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评价,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美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

一、评价角度的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与其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精神面貌和行为表现应是教师评价关注的焦点。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及时评价。因为学生非常期待教师对他的肯定,尤其是那些内向的、反映比较慢的,以及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学生,教师要格外关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我创作。否则一旦让他们失去信心,他们便会放弃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人学习。

二、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使教育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位教师每天所期待的成功。美国哈福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个人优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低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相应的同一智力平线上,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智力特点。

1.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常常将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渴望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点点进步,要及时表扬。一句真诚的表扬可以打开他思考的闸门,启迪他的智慧。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孩子确切的评价。

2. 教师要克服各种心理偏见

评价一旦产生心理偏见,就失去了科学性,失去了评价意义。首先,教师应抛开第一印象的影响,从学生实际表现出发,调整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而不能困于最初的印象。其次,教师要消除光环效应的消极影响。所谓光环效应又称晕轮心理,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印象影响到对该对象具体特征的认识,或因评价对象某些突出特点,而掩盖对其他方面认识的一种心理。再次,教师还要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不要把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作为固定的不变的评价依据,要重视学生的一贯表现,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不应全都统一成一个标准,而应因人而异。细腻、完整、成熟、华丽是美;粗犷、残缺、朴实不也是一种美吗?带着这种观点去评价学生的作业,用学生的眼光去解读学生的作业,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在进行评价时,对优生提高标准,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发现其闪光点,帮助他们根据他们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注学生个体学习潜能的开发培养,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富有个体挑战的人性化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我们对开放教育再研究的内驱力和核心。

1.成长档案评价

成长档案评价是给学生每人设立一只档案袋,由学生自己对每一次的作品进行筛选,选择最得意的作品或能代表他美术学习成果的其他资料存入档案。

使用档案评价,在于允许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反省自己的进步和连续自我评定的过程中,成了所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的最终评判者。档案评价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要求的标准来观察、选择、修改、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档案袋的内容既代表了学生最佳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水平逐渐提高的最好资料。学生在收集、整理、鉴别、欣赏、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激励了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了审美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评价的无等级性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在于检查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美是美术的核心,没有美就没有美术。美术作为艺术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并没有统一答案。学生的绘画创作更无“对”、“错”可言。

现在的作业评价改用等级,激励学生,在低年级用图形表示等级,画的好就给他一个娃娃大笑的脸,比较好的画一个微笑的脸,表示鼓励。如果有出色的表现,就多画几个笑脸给他们。对高年级的学生,就运用优良等级,加上一些符号,以示鼓励,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等级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将学生掌握运用美术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划为“硬指标”作为评价学生作业的主要依据;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化为“软指标”作为教师加分的依据。加分的条件是:尽力完成作业;本次作业比前次作业有进步的;能将作业不足主动弥补好的。而且“软指标”要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只要用心完成作业,至少会得一个良或一个微笑。不同的印章和描述性评语,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个性,既能看出学生的差距,又不把学生分等级。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用这种方法评价学生的作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评价学习过程的多元化

以前的教學中,由教师给学生作业评分,学生开始争着互相比得分高低,然后很快就忘了。这种方法,多是教师的主观评价,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造成评价后的效果也像老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改后,是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更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与不足。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思维角度,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始终是成年人,思维方式与孩子不尽相同。别人的意见,常常正是自己疏忽的。孩子们互相提出的建议,往往会使教师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这样,学生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加深了对别人作业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教师而言,也有很大的收获。师生共评,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评价的民主、公平。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方式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信息反馈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喜欢美术课,融入美术课堂。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但要有健全的心里结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和能力。因此,重视美术评价使学生学会审美、发展视觉感性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保障学生有效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4

相泽民

(北京市海滨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 100089)

一、把握好美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以下这些关系,才能使美术课程改革顺利发展。这些关系主要包括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常规与创

新的关系。

(一)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言之,教育功能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二,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他教育意图。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除了要适当地关注美术本体,更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但是,“教育”必须是通过“美术”而获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美术本体。这次美术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做法,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专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本体的内容与生活、人文和经验联系起来,增强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但是,应该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美术本体的东西将完全被忽视,由此导致的不仅是美术本体的丧失,而且是美术课程价值的消失。课程改革与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抛弃知识与技能,而是适当地降低其难度和要求。同时,要将对美术本体与关注生活、人文和经验结合起来,扩大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只有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变得平衡起来,才能有

助于教师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一种典型的过于理想化的表现是对学生提出专业化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的现实状况与我们对美术课程的理想的确存在一些矛盾和差

距。下面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1.并非所有学生都对美术感兴趣。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知道,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我们给予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一定要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吻合,否

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衰减。

2. 美术不是考试科目。在我们现行课程体系中,有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之分。我们很难说学生对考试科目就一定喜欢,但正因为它们是考试科目所以必须加以认真地学习。美术科目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学生在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既然美术并非考试科目,我们就不能指望学生像对待考试科目那样,在美术学习上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不应该期望所有学生都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有太大的发展。

3. 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美术。从美术课程来看,学习内容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所有门类。而学生课内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也不可能在课余投入太多时间学习美术,所以熟练要掌握技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存在着这么几个基本事实,我们向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形成一种专业能力,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的课程设置的状况下,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一种体验

性的活动,能够掌握的也只是一些无需长时间训练的技能。

有些公开课和示范课,表演的成分太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化倾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可操作性。但是这些公开课具有探究性,通过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理念、方法和元素,可以给日常的教学提供新的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实到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我们的教学,从而给日常的教学活动带来活力和新意。这是一种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有效方法。

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倡导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往往不同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教学行为,它们代表着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行为应该努力的方向。但这些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是受到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条件限制的,这需要我们灵活

地对待和处理。

(三)常规与创新的关系

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不应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者,机械地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因此,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出

发进行教学是值得推崇的。

现代教育应重点关注。美术学习方法,是一种多元的集合,新的方法要引入学习,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改造和运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接受性学习已被打入冷宫。其实不然。正确、有效而适度地使用接受性学习方法,对学生仍是必要而且有效的。当然,新课程倡导的一些学习方法,需

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范畴。从一种拥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学习方式的层面加以理解可能更具有实践意义。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通过一些途径,如调查、访问、查阅、讨论、请教、观察、试验、思考等,得出结论,并以某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一些大型的探究性项目还要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接受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演绎,教师提出了现成的结论,学生通过认知接受,并通过向具体的实践层面的回复,加深理解和记忆。探究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归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归纳出抽象的结论。以往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探究性学习则可能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将欣赏的作品与历史、当时的艺术加以比较,通过学生自己的判断,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较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制订和实施研究方案,最终得出结论。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拟定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提供多种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此外,还应该注

意探究性学习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符合时间的要求等等。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必须有基本的教学秩序作为保障。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教师对课堂的基本控制能力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能控制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入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建构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

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本次课程改革,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

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

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

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这里所说的感受,首先是指对美的感受,学生应该具有一双能够审美的眼睛。经过欣赏活动之后,学生的眼光在以上几个方面会变得更加敏锐。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一方面一个人的艺术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艺术感受之后,再通过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感受就会得到强化。所以,语言能力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

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

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行为质量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学生对行为技能的掌握,常常会打破常规分布,许多原来学习成绩

较突出的学生,在掌握行为技能时,往往会失去他们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对这类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调适。那些在掌握行为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虽然他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勇于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求得一同提高。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这些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

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

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在设计这一领域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

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

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是对引导途径的艺术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深程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能否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如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这种模式的选用,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

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化;多样化;多元化

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观念与方法特别重要。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据学情实际,不断改进美术课堂教学,积极拓宽美术活动渠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师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美术技能得以发展的必然需要。下面结合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就实现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提几点浅见。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美术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创设情境,积极有效地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美学知识和美术素材,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创作,从而构建学习内容生活化和学习情境生活化,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并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在教学“设计生活标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相关的标志或标牌,你知道它们表示的意义吗?想一想,举出生活中应用标志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安全标识和交通标志,很快就说出了环保标志和广告标志,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标志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生自主设计生活中的标志时,激发了创作灵感,知道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发展的土壤,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课后参与实践,使学生通过生活验证知识、提升认识,从而让美术教学再次走进生活并在生活中应用。如,学了《多彩的拉花》《有趣的汉字》《图形的渐变》等内容后,在每次的活动中安排学生动手装饰教室、装饰黑板、设计园地和橱窗,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感受到了美术的生活功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1.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重点地上好美术欣赏课、绘画课和手工课

美术欣赏课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课上引导学生在观察、欣赏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有针对性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阶段的美术素材,展现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欣赏,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等技法上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而认识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寓意,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绘画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我们还可利用绘画中的命题进行创作,如,绘画《我的家乡》《海底世界》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上手工课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制作手工作品。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动手能力、思维、合作能力的同时,感悟创作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

2.倡导以学为主,充分运用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根据班型设置好合作学习小组。(2)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课中的难点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并通过集体的智慧,突破难点。(3)在作业创作中合作互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设计一些合作作业,让学生通过有效合作完成作品。这样,作业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从而提高作品的质量和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3.丰富美术实践活动

为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拓宽美术活动渠道,我们就应该将课堂从学习向应用实践转变,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表演、创作、展示、欣赏等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课堂充满魅力。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内,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去观察体验生活,利用绘画表达情感,增进对广袤自然的热爱并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评价是检验小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和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关注课堂生成,采取随堂评价、相互评价或者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或者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另外,在期末成绩评定中,教师要创新评价机制,可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结合到美术素养的综合评价中,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与美术课堂 篇6

一、当前農村学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是中小学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然而,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诸如,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内容单调枯燥,重技法轻素养,缺少人文关怀;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以个别掩盖整体,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农村中学美术教学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多去体会美术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的多元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必须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由此,我们必须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如何针对乡村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思路模式及方法手段进行改革,谈一些个人见解。

1.让教学活动突破教材框框,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应该把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参照而不是唯一的蓝本,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也更易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画一张宣传画,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葫芦雕、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因地制宜满足学生需要

美术根植于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他们的美术教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3.运用鼓励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让我看到了个性和活力。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点评习作时,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上一篇: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蕴下一篇:景观园林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