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2024-06-01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共10篇)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1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9-3-10 13:58 | 提问者:偶林鱼

最佳答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

1.《指导纲要》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6模块和拓展模块2模块(带*号),具体是: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五数据库初步、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2.《新课程标准》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三、教学评价

1.《指导纲要》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2.《新课程标准》(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2)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2)通过日常观察或设置真实任务搜集评价资料(3)评价结果的处理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3)评价的组织实施

1.选用评价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价目标,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 2.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3.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

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方式。很显然,新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进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成果的整体考核,以便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水平。强调要关注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和检验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强度,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评价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战。

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在标准中得到了较为恰当的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认识,共创信息技术的灿烂明天。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育课的教学与其他文化课不同, 体育实践课主要是一种技艺性为主, 兼顾情意性、科学性、人文性, 是四性兼备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其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体认知上即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上。从健康的角度看, 因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同。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角度上说, “学科中心”“少竞技中心”“少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 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师道尊严, 而不是教学民主,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方法的设计, 从课堂教学中讲解什么、示范什么到练习什么, 完全由教师说了算, 较少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和兴趣。这种教与学的方式,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 在教学实践中, 作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 人们往往注意学对教的适应, 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很少考虑如何调整策略来适应学生。常常将问题归因于学生, 而不是教师, 这种方式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适应改革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行为的主体, 也是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不应只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而应和学生共同构建, 是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练习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对教材的选择、组织教学等要与学生多商量。通过商量, 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 融合师生感情, 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更高的层次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开放思维的空间, 激发创新灵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传递技术的教练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现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 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 学生每时每刻都有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机会。体育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体验, 与学生一起探讨, 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社会价值较高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真正做到合作学习, 教学相长, 并使师生共同享受体育的乐趣。

鉴于体育实践课四性兼备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 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 (技能掌握) 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 (概念的掌握) , 均会对人的情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自我认知活动和认知策略的自我调控能力, 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的角色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构建。学生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也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 形成亲切的教学语言的风格。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 体育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抓课堂组织纪律性, 排队、做操、立正、稍息。统一口令下的统一行动, 这种车螺丝帽的方法只能培养出统一规格的学生。显然, 这种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学生是有情感的人, 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更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改变命令式的教学口吻, 用亲切、自然的口气来提出动作的要领和要求, 既可以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练习, 又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 适当的操练, 适当的短促、强烈的语音、语调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音乐课  教学目标  三维一体

由于时代的进步,新课标更强调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实现教与学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艺术成就和生命成长。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它要求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教师对课程完成后,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预期标准。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组织学习活动,是教学的灵魂,决定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三维一体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和谐共生关系

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这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互渗透、整合,以培养音乐文化素质为出发点形成了和谐共生关系。

例如《走进舞剧》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感受舞剧独特的音乐美、舞蹈美、戏剧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对美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A.唱会舞剧音乐片段,以比较(无声画面)的方法来理解 “乐是舞的灵魂”。

B.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实践的方法来感受“舞蹈是情绪的外显”。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舞剧的一般特点和概念。

B.训练学生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这个教学目标当中,三个维度环环相扣、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音乐美学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理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首要目标

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都是以 “精品” 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来发挥它培养品德,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

因此,高中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教学成果不应该是从学生们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习得情况来加以体现,而是应该更多的从情感层面来得到体现。譬如学生能够收获到感染、熏陶、顿悟、心灵净化等。因此,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要目标。

三、“过程与方法”是主要手段

音乐艺术在本质上具有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音乐教学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来进行,而是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教育目的与要求和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定教学条件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的过程。因此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往往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目标往往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以前面已经提到的《走进舞剧》为例,其教学目标就包括学唱音乐片段以及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学会“学”音乐远比学会唱一首歌曲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成长。

四、“知识与技能”考评依据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成系统的。音乐学科也是如此,知识和技能是课堂必需包含的内容。新课标提出的问题,一是如何改变以往音乐课堂教学当中那种单纯的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二是如何有机的将音乐实践活动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目前探索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关注的方向。

例如《走进舞剧》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比欣赏和学唱、学舞来了解了舞剧的特点和基本感念;二是训练了学生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将学生参与音乐和舞蹈的热情与艺术技能的练习结合起来。这样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完美的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五、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对实际课堂教学的价值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具备具体指导意义。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认为教学是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复合体。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测量可评价的,是具体和明确的。例如识别、模仿、背唱,协作、欣赏、建立、兴趣、领悟、体验等。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具体范围以方便教学评价。例如前文举例当中“舞剧《天鹅湖》选段”就是一定的限制范围。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包含对学习之后预期水准的最低要求。例如通过学习《走进舞剧》这一课,要能唱会舞剧音乐片段,学会基本的舞蹈动作,了解舞剧的一般特点和概念。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要把握好三维一体和谐共生的关系,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首要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知识与技能”为考评依据,注意教学目标设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促进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4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数学教育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保留了数学教学大纲的一些特色,是大纲的继承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1)《大纲》注重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大纲》与《标准》都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后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3)《大纲》与《标准》的课程内容同中有异;(4)《大纲》与《标准》的评价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大纲;

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正在逐步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阶段,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试图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下面分别简称为《标准》和《大纲》)进行比较,以期对新《标准》的解读有一些帮助. 1 《标准》与《大纲》的比较

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速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性互联网逐步普及的时代.现代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与数学相结合,数学逐渐由幕后走向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1],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因此,学校数学所肩负的责任不断增加[2],新《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面将《大纲》与《标准》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评价理念5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2者的异同、联系与发展. 1.1 指导思想比较

不管是《大纲》还是《标准》,它们都是指导学校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颁布一个文件必然有它的指导思想,下面从2者所关注的重点进行比较.

先看《大纲》,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再看《标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1.2 课程目标比较

《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教学目的中体现的,即以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大纲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唯物辩证观点等方面的培养.

《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4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学段目标是针对以上4个方面又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初中即第三学段7~9年级)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可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发展性领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的提出是《标准》的一大特色,知识技能领域方面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即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受)了什么、体验(体会)了什么、探索了什么等等,这是《大纲》中没有提到的,而《标准》仍沿用《大纲》中已有的“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词语刻画在数学认知方面4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过《标准》用大量案例加以说明,以减小理解的落差,这也比《大纲》进了一步.

总之,在重视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标准》比《大纲》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结构体系比较

《大纲》和《标准》以各具特色的结构体系来体现各自的指导思想.《大纲》主要由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4部分组成;《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4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包括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即为初中);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 《大纲》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对数学学科的性质、价值与功能等作了简要的描述,这一点与《标准》相同,不过《标准》在前言中还阐述了基本理念,并对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有利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标准》.

为了保证新数学课程的开发与顺利实施,《标准》用了大量的篇幅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在实施建议中,采用论

述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阐明了《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便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课程. 1.4 课程内容比较

为了实现各自的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呈现了各自的课程内容.《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为代数、几何2块,而《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三学段即初中安排了课题学习)”4个并列的学习领域.

(1)与《大纲》相比,《标准》内容的设计更能体现“九年一贯制”的思想.《标准》将9年划分为3个学段(第三个学段7~9年级即初中),更注重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同时也表明每一个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全过程中,所学的数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都应当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通过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强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而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在《标准》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即将成为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而且这些“隐性”的目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不是由某一部分内容就能实现的,它们是互相渗透在整个数学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几何教学是发展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3].在代数、统计等领域中也可以进行推理的训练.事实上,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分支都充满了推理.

(3)在过去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不少革新,但是《标准》与《大纲》相比,课程内容又有很大的变化,既有加强又有削弱的方面.

加强的内容方面,《标准》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加强培养学生“说理有据”的意识,加强了3维空间几何体的有关内容,为学生能够“直观地思维”提供了不少素材.《标准》大大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大纲》只在代数中涉及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标准》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初中是课题学习)”部分,把这个本来应该处于隐性位置的领域与其它知识领域并列起来,这是《标准》的一个创新,不仅强调了这一个领域,还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数学教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大纲》也提到“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性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的交流合作创设了条件.

削弱的内容方面,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标准》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例如,初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超过3步;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降低了多项式计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要求;削弱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等.例如,《大纲》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等内容在《标准》中没有作规定;删除根式的运算、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超过2个分式的)和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降低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只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而且对课程内容中有关术语在文字表达上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注重“淡化形式”.

(4)《大纲》和《标准》都注重利用数学史料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纲》提出利用有关代数史料和几何史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研究”等内容;《标准》建议安排有关方面的数学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例如设置了“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等内容,可见《标准》所列举的数学史料已不局限于本国,而且有放眼世界的气魄.

(5)《标准》更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大纲》虽提到计算器的运用,但只是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计算问题,如开平方、开立方等,而《标准》提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并鼓励把计算器与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标准》中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1.5 评价理念比较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这是《大纲》与《标准》的共识.但由于2者课程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理念的不同.

《大纲》中虽提出改进教学测试与评估,但主要局限于成绩考查与评定,对考试较为关注,而考试又局限于书面测验,尚未全面考虑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呈现等.

《标准》呈现出全新的评价理念:(1)评价时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强调学生暴露“做数学”的思维过程;(2)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的模式(即使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也是与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建议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活动报告、学生档案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3)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而是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提倡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4)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比较的几点总结

无论《大纲》的修订还是《标准》的研制,都试图更好地指导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标准》与《大纲》相比,既有继承方面,也有发展与创新,上述比较可概括为以下4点:

(1)《大纲》与《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注重教师的教学,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后者注重学生的学习,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大纲》与《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2者都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后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

(3)《大纲》与《标准》的课程内容同中有异.后者继承了前者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的优点,但《标准》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加强或削弱,设置现实的、富有挑战性和很大弹性的内容,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4)《大纲》与《标准》的评价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提倡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筛选功能,如设置分数与等级;后者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与体验. 总之,《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数学教育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保持了《大纲》的一些特色,同时也修正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事实上,《大纲》恰恰局限于教学上的目标和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德育要求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似乎过于具体,反而有时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而且难以兼顾到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4].而《标准》呈现出一个开放性体系,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学业评价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一些思考

由于我国首次研制《标准》,肯定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实施中进行检验,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由于课程理念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就很重要,这给师资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对于在校的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否应该有所改变?在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师资状况的前提下,是否应该制定数学教师应该达到的目标,并予以明确而不是隐含其中?

其次,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评价的筛选功能,这是为大家赞赏的.但毕竟我国仍需要考试手段来选拔人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考试的选拔功能呢?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制度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2者的关系呢?

再次,新的课程标准的建立只是第一步,要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思想还必须通过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标准的实现.《标准》鼓励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以及开发校本特色课程,那么地方特色怎样在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呢?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5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当前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中,人们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要紧的是冷静地面对和思考关乎新课程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继承?又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改革什么?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把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才。本次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对教学实施的影响是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个,新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为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

思想政治课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50年代以来曾数次制定、修订德育课程教学大纲,90年代中期就先于其它学科首次制订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次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适应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又重新制订了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继承,更不能以继承阻止改革。政治老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如何按照新课程新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发展,并为了学生的发展,创新哪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哪些教学资源,克服成人化教学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人认为,开与不开思想政治课的选修课无所谓,这种想法对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负责任。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政治教师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上好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鼓励和提倡更多学生选修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高中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走进新课程,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则认为,早在中,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近几年该听的课改讲座听了,该接受的上岗培训也参加了,关于高中课改和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性的东西,也能说上几条,以后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课程新理论领会新理念,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事实上,走进了新课程的不少老师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也有不少人艰苦努力,但是,举步维艰,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产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没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从实质上对高中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当成了两张“皮”。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首先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观念更新没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事实上,靠听几场讲座和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知道了几条新说法新主张,就以为解决了理念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见,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并始终如一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规范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教师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人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对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来说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学习,一要深刻认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教育教学目标。二要在学科系统中和德育系统中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三要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理念,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并以此为指导、规范和衡量高中思想政治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

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人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为根本要求,就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是在3月公布的,几个月后新教材又据此编写出来。与别的学科相比,很显然,其生成的时间不够长。起步晚,用时少,匆匆上马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明显存在着不足。虽然经过培训学习,政治课教师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解决课时减少与内容较多形成的教学矛盾、处理好掌握理论知识与开展探究活动的关系问题,对政治老师的教学仍是极大的挑战。加大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力度,并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标准,提高驾驭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能力极为迫切。政治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 篇6

疑虑依旧在评价依然空 一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

作者/ 王德庆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也会引领语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回想版课程标准颁布之时,各地掀起了学习新标准、落实新标准的热潮,语文学界的教改浪潮此起彼伏,许多语文教师也是热血沸腾,刻意求变。不能否认,十年来教改取得了很多成果,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如果冷静反思,这种变化并未达到当初的预期效果,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并未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意识,许多有益的建议也并未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事实上,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与课程标准制定者的初衷也是有一定距离的。十年后,版标准的再出台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今天,我们的专家们又开始了新的期待,我们的教师又开始学习贯彻新标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规则是美丽的,标准是诱人的,但现实有时是冷酷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我们多一份清醒,多一点忧患意识。

研究了新课程标准,笔者想对语文知识教学这个专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新旧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教育特点时不同的两段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版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版

显而易见,年版课程标准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句。揣摩一下制定者的意图,一个可能是下面有专门章节涉及此内容,因此这里省略;另一个更大的可能则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意见。由于十多年来这一定论的影响,一线教师们不再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将之打入冷宫,考试也对此讳莫如深,这种做法相对于之前机械呆板的知识学习与考试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又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比如对语言理解有帮助的知识是否要讲?讲授的程度怎样?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实际上教师是现实的,你不考我就不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样的删除还是针对教学现状的,是明智的。

这个猜测我们是可以找到证明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五)项“具体建议”部分里是有专门说明的: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拔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这一段话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年版里没有,它极好地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可见目前的教育界对知识教学这个问题开始关注起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增内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字斟句酌的痕迹,透出对这个问题诠释的小心翼翼、欲言又止,有力避偏颇之嫌,让我们感到多年来的争论影响依稀可见,也体会到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中难以把握也可能埋下隐患的问题。

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的教学绝不能单独进行,更不能专项训练,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本把握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

至于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教学,“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这句话可以说提示了两点:一是这种教学必须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穿插在语言学习中进行;二是这种教学只能是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过,教学的目的却是很鲜明的,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服务于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比如写字、阅读、写作,比如语言运用和语感,使学习更加扎实有效,使学生有更丰富的语言体验。

只是这里的许多表述依然有点含糊,有点艰涩,让一线教师较难把握:“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语言运用的范围本身很大,如何划定?实际需要的程度不同,如何掌握?“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语言应用能力没有知识的建构能够有效获得吗?“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逐步”是多少时间?初一还是初三?“把握”到什么地步?词类还是词类区别?这些都会给教师的实际11年版课程标准在知识教学方面还有更为明确的表述,在“学段内容与目标”中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再看2001年版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基本的语法,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存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比后可以发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多了“随文学习”字眼。如果说“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表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那么“随文学习”就可以看作更具主动性,也就是教师在教材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考虑语法、修辞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很好地解决学习问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甚至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考虑发挥语文知识对教学的作用,可以预设知识点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这个分析来看,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这应该是一个较明晰的变化。

可惜的是,愿望毕竟是愿望,在实际操作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可以举阅读教学为例来思考。

追溯2001年版课程标准,就已经提到过“随文学习”,但那时只是在阅读教学中涉及,具体内容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这和201 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的提法基本接近: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两者比较立即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多年前已经明确了阅读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对此却一直有争论,教师落实得也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呢?

答案还是在2001年版课标中可以找到!问题的根其实出在评价上: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问题就出在“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虽然建议“随文学习”,但教学评价却将其一棍打死,这样的前后矛盾势必让人难以应对,势必会引起意见不合。好在新课程标准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语义上作了如下修改: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修改更为科学准确了,“随文学习”继续落实,只是别教概念,概念不考。

似乎已经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不过且慢!鉴于历史经验,鉴于今天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还不能简单下这个结论,还得多个心眼,否则我们教师又会在教学中陷于迷茫。

“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一句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概念不考,知识考吗?如果要考,怎么考?不再单独考,放在运用中考,那么考试的范围是否明确?程度怎样把握?字词知识有难易,深浅如何?文体知识太广泛,主次如何?文学知识更博大,粗细如何?可以想象,知识是无限的,语文知识也不会少,如果纳入考试,教师又将面临如何选择、讲还是不讲、深还是浅等实际问题,这些都会给日常教学带来疑虑,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深思的。

依然是鉴于历史经验,课程标准确定了,评价标准也必须跟上。上一次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课程标准有多大漏洞,而是当时没有围绕这个标准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没有评价的具体导向,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标准的落实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7

在暑假的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和全国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洪德老师及齐鲁名师刘晓老师一起为我们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生动地讲解,摈弃了以前的枯燥无味的单纯理论,用自己的生动讲述和真实地授课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阅读教学中鲁子问教授强调提高阅读教学不是阅读材料数量上的激增,而是在“如何运用恰当有效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指出学习者应当具备通过获取处理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意图的能力,应当具备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含意的能力,应当具备依据线索进行推理判断,深化理解的能力。同时,给我们提出来一些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例如,依据文章自身的特点,结合总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来进行各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例如有的文章,适合训练概括主旨大意;有的文章中的某个段落适合渗透猜测词义回归语境的思想。创造性的使用语篇材料进行附和学情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提升能力的保证,也是对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

李俏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中说,针对课文的有声阅读训练,即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文字、边理解词句意义,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对提高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方法。

但现在的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思想、方法落后,以教材、教案为本,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等。尤其是我所教的这所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近几年由于重点学校大幅度招生,这种现象尤其严重。就举一例来讲:

正值六十国庆之际,我选了一篇赞美母亲无私奉献的的小文章,本意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二十分钟后,我用感叹的语气说“Dear class,isn’t i moving?”竟然反应寥寥,我当时就有些生气,认为他们没有感恩之心。几分钟后,我又问了一遍,连反应都没有了。我就开始责问他们难道不爱母亲吗?难道没有感想吗?这时有几个声音怯怯地说:“老师,我们看不懂。”我当时就有些楞了,简单的单词加上朴素的情感,学生竟然读不懂。这一节课,我基本是逐词讲解下来的,学生认真地做着记录,努力记着本来在初中就应该记住的单词,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把这一批自制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了。据后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一般地差,平均就是三四十分的水平。学,该怎么教?

通过几天的思考,结合前段时间的业务学习,我决定改变教学思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调整了教学内容。尽管市里规定了教学进度,但学生的这种情况根本跟不上进度,因此,我以课文作为阅读材料,学生在其中学会单词的运用、语法的运用,在课文中反复地学习单词的使用和拼写,甚至从最基本也最有效的造句开始练习。把优秀的文章汇总起来,形成学生典型短文集,发给每一位学生学习借鉴。选定一些简短易懂的小短文进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增加学生词汇量和阅读速度。

第二,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四人一个小组,选出英语较好的为小组长,具体管理本小组的一切,包括维持纪律、主持讨论、检查作业的完成及作业的调整。这个措施进行了近两个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积极分子更积极,后进学生也感到充实和成就感。纪律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第三,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英语角活动、手抄报活动,有的学生进行一帮一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交流、巩固。

第四,注重情感教学,不定期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更可喜的是,我们参加了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小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研究的问题就是《对新课标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过不断地实验与探索,研究了阅读技巧方面“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策略”;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资源策略”;提高学生阅读交流方面的“小组合作策略”,取得了突出成果。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篇8

一、新课程标准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现阶段的中学课程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加强: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毓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丁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了校内评价,实行了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了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

围绕以上目标和途径,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也相应改变为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传统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下存在弊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师生关系的渚多不利方面却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际效果。

一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感”,这种情况下必然形成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格的培养、只强调品性的修炼而忽视个性的发展的训练模式。二是传统观念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外,还要“尊严而惮”,这就形成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轻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挥;重视教师讲解,轻视学生动手操作;重视集体教育,轻视个体差异;重视教育结果,轻视教育过程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弊端。

这种师生关系下,一方面学生表现为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少了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乐趣,多了一些价值观的叛离;另一方面,在师生互动中,学生话语权受到严重剥夺,这就必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家长制”与“文化霸权”,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学生对老师的服从和认同。在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整天足不出户,目不窥园,只读死书,没有创造性,缺少想象力,个性被削弱,人格在萎缩,这种教育熏陶出来的人才是“畸形”人才。

三、在新课程标准实践中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往往处于强势,而学生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如死水一潭,在当前新形势下根本尤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呼唤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睦共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学问,并在这种交流式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与新课程标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1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下工夫。

一般说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难,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一般表现也不难,再细心一点也能基本了解学生在家庭或社会的表现。但学生的内心世界,譬如学生的学习取向,对所喜爱的老师的选择标准,有烦恼喜欢向谁倾诉,对鸬±校、对社会问题的评价,对各种“流行”的喜恶及原因等,并非每个教师都那么了解。了解学生就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谈不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反过来,教师也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因此要在了解学生上多下工夫。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各种变化,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各科特点和变化,并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就很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优良素质:一是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宽广的知识面与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二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不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各种关系而且最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信任和认同,通常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自己为榜样;三是良好的能力素质,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住各种变化的脉搏,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

3在积极的互动和教师的导向作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在多种形式上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条件:首先要自觉缩短师生问的心理距离,淡化教育者的角色,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发扬教育教学民主,加强师生问的情感交流,构建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师的导向中克服师生问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消除师生的“错位”现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错位”必然影响教书育人的正常进行,所以要通过积极导向作用,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在矛盾冲突中采用适度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和谐师生关系的深化有赖于积极导向,师生取得共识。师生共识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必备条件,然而教师的角色和育人的使命又规定了教师不能一味迁就学生,要使和谐师生关系深化、向高层次发展,就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导向。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双基教学 篇9

作者: 张丽丽(小学音乐内蒙古赤峰小学音乐一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教材和版本不断涌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曾出不穷,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全被抛弃,双基教学被淡化和轻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我们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继承和发扬。音乐课堂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双基的学习做支撑,音乐审美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学生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的。

重视双基教学,强化音乐感受和理解。

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本身没错,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和夸大了音乐的趣味性,于是乎“兴趣”成了标签到处贴,甚至于不要双基教学,从而脱离了音乐、偏离了音乐方向和音乐本身,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音乐欣赏《春节序曲》时,有位教师从情感入手,以“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视听同步的情景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但下面的环节却出现了设计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玩得很高兴,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不是音乐学习,跟音乐没有多大关系。有些老师以为把每节课设计的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一样有条不紊,轰轰烈烈才是好课,以为把每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才是改革。

简单地认为情感价值观就是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出现了“游离”音乐的现象,而且将情感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目标对立起来。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过分强化了技能技术作用,以单纯的乐理知识能力作为主体,导致了音乐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现在音乐审美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音乐知识技能,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比如,在合唱教学中,将合唱技能的训练与音乐的表现融合成有机整体;音乐欣赏课中,将识谱、视唱、旋律与情感体验有机整合,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能作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同时能自觉、自信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品位。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篇10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于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包含理论要素,这是它与纯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策略等。(133)本文以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重点讨论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新理念 中学化学教材 教法 教学设计

前 言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化学教学是由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为达到化学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化学教学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此相对应,化学教学设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是:

(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上学段(或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学段(或学期、学年)的学科教学所作的计划和安排(见表6-1)。主要工作包括:

●考虑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联系;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基本工作方针和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的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制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化学实验和实践性活动等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1 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学年第____ 学期 班级: 教材版本: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周学时: 上课周数: 总学时: 制订者: 制订日期: 1.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①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②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③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④教师施教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

2.教学进度设计 3.实验设计 4.参观、实习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化学活动课(科学探究)设计 6.测验、考试设计 7.其他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课题)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在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如表6-2所示的内容。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课题)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课题)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课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怎样落实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等;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评价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2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1.本单元内容和体系分析 2.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分析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5.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或本单元教学目标)6.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课时分配和教学方法

┏━━━━━┳━━━━━━━┳━━━━━━━┳━━━━━━━┳━━━━━┓

┃ 课序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方法 ┃ 备注 ┃ ┣━━━━━╋━━━━━━━╋━━━━━━━╋━━━━━━━╋━━━━━┫ ┃ ┃ ┃ ┃ ┃ ┃ ┗━━━━━┻━━━━━━━┻━━━━━━━┻━━━━━━━┻━━━━━┛ 8.教学准备设计 9.其他

(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它是最具体、最细致、最深入的一项教师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意区分。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设计的思想要科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科学、可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之间的合理结合;注意设计操作的规范性,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等没计。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动态的观念出发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设计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没计时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所偏废;注意综合集成先进理论、实践经验和新的创造,对教学作出最佳设计。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最优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最优。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方法和程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最佳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要始终关注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 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灵活处理,保证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各具体环节和范围内,还应该遵守一些特殊原则。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发现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①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②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③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④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⑤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下列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过程(指导理论选择、教学具体环节及教学策略设计等),④教学媒体,⑤教学测评。

(3)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上述三个阶段可用下面的教学设计流程图6-2来表示。

图6-2 教学设计流程图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图6-2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诸要索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一个环节是设计评价手段,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活动的反馈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

图6-2还表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非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它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的制约。教学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评又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反馈信息。

四、化学教学设计方法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原则和指导,紧密联系基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的流程分别讨论教学设计各环节中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陈述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具体,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很难说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就一定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④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有些目标学生一次难以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由较低水平逐渐过渡和提升到较高水平。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思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设计。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水平相近的学生,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或同一个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首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化学教学就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化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①教材的组织与呈现;②促进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分类,可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支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弄清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要对学习者学习的起始状态加以科学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诊断、学习者个人“生活概念”的分析以及认知方式的分析等。

②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从分析教材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等方面着手。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才可能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教学媒体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过程中负载、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资料卡片

6-4 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科书及其他教学印刷品

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直观教具:实验装置、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

教师讲授及板书、板画等

化学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

听觉媒体:广播、激光唱盘、录音等

现代化学教学媒体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

系统媒体:语音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现代教学媒体是以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主要平台,由于它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已成为系统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对某一种教学情境具有特定功能,不存在对任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发生最佳作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慎重。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不当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更糟。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①教学任务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

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学习经验等因素。

③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学生安排、教学组织等因素。

④媒体使用因素:包括媒体的硬软件设备、媒体的功能、操作等因素。

⑤经济因素:必须考虑经济实用性。

在这五个方面因素中,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其中教学任务因素通常被认为必须首先给予考虑,因为他们与教学活动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教学媒体在管理、使用、经济诸方面是否可行,也要予以重视和考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多,课堂上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中,不可盲目地为追求时尚和现代化,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取代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媒体设计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独特作用。

(5)教学评价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测量与评价贯穿始终,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评价的策略。

(6)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所谓教学设计统摄是指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部分局部设计的合成与整合。优化则缇调教学实施追求的教学有效性和高效率。

在对教学程序各部分局部进行具体设计后,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各局部设计之问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达到教学设计整体的科学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统摄要求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教学系统各方面协调、自然、高效地运转。因此,对教学设计各部分进行整合、统摄是教学整体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上一篇:您对概论课教学有哪些希望和建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下一篇:因考验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