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2024-10-21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共8篇)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1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具体表现在:通过提问的方式,用图片视频导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图式,为阅读教学进一步的铺垫。体>能设计多种题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学生的实际。<体>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知信息构想和创设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情感教学的渗透,及时的小结和反馈是另一个亮点。<节课符合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及阅读课型。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及开展教学。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激起学习兴趣,采取了分层教学,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差异,重难点突出,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良好,目标达成

节阅读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根据学情来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总体来说有: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以及视频动画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并进行分层阅读,整节课的教学策略都是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中教师都有一些微技能的渗透,且不停提示学生解题技巧。体>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举手;利用不同颜色的字母卡).这一堂课是一堂实在,系统扎实,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视频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face=宋体>本堂课上,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老师成功地给我们上了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她的成功之处有下面几点<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的流畅这个环节老师首先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新授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且能够强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S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整节课设计了多种的练习题型<而且各种题型的难度不一样遵循又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最后的环节< >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课本延伸到生活>非常好>本课大教学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大教学观念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及让学生观看的视频片段引入新课文,衔接自然。f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教师注重阅读技能的指导<通过分段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教师注重细节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诵发音错误。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渗透了德育教育>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整堂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优点如下.从本课的整个环节来看,知识梯度由低到高,活动安排一环扣一环,环节紧凑步步深入,使人感觉思路清楚,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切,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和个性魅力,有感染力。、新课导入新颖,紧扣新授内容,具有铺垫作用。老师采用的导入是一段动画视频一来令整节课气氛轻松二则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铺垫。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本节阅读课设计合理,课型特征很明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由于教师能以图片和视频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通过看完视频回答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归纳和组织能力。阅读过程中,注意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并及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阅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读后,通常老师都会马上进入一个讨论话题,但老师敢于创新,穿插了一个听力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环节值得我学习。同时,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老师课前能很好地备学生,在设计阅读练习题目时,能有梯度和由浅入深。猫和老鼠< 的卡通片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阅读题型设计层层深入

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入阅读微技能渗透,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能注重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在读后设计了讨论环节,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它符合阅读课课型特征,教学目标完整,教学环节清晰且过度自然,通过完成一定量的联系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良好。其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段视频引入很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最后一个讨论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l老师的课符合阅读课型教学目标明确>各环节安排合理<容量恰当>以卡通人物引入<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能注意学生的反馈实行分层教学>教学知识能由浅入深并能突出重难点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为阅读课,课型设计符合阅读课的要求,也符合本校本班的学生特点。同时,它也符合新课程新标准的教学新理念。

一节课下来,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练习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启发引导得当,学生学有所获,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公开课。具体表现在: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说写兼顾,容量较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传授方面,逐层深入,符合教学规律。提问面广,学生参与面大,师生配合。>最为亮点的是,教师能通过课文内容发掘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做到德育与教学同步。课前认真准备,认真研读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重整教材,设计有关练习的内容与形式。>有效组织课堂每个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业的布置能体现出课堂的延伸

老师上的这节课阅读课型明显

教学设计和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内容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流畅。阅读前以卡通片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为阅读内容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阅读解答时,能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支持句子,学生从而养成比较好的阅读习惯。读后的讨论拓展部分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是本节课的亮点。在课堂中,学生反馈积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技巧,效果良好。

这本节阅读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这一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课型特征明显,符合阅读课上课模式。宋体>设计的问题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学生做完所有练习后能很好地了解篇课文的内容。通过导入图片和视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情感教学。S 首先感谢老师能在短时间内勇于承担本科组本学期的第一堂公开课,并且她在备课、制作课件过程中认真、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设计符合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反馈形式多样(提问、举手、巡视、举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体>宋体>善于追问,深化知识。体>讲练结合,能及时调动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 各老师评课意见,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以直观的图片以及视频动画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生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face=宋体>阅读课型特征明显,注重阅读任务设计层层深入,符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渗透阅读微技能的指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并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在读后设计了讨论环节,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最后教师还能结合本课主题进行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练习时,题目设计的层次感不够强,题目设计的难度应有浅到深,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加强对易错题的纠正分析,及时点拨> >导入部分可以先呈现问题,然后看视频,效果会更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和反馈,可否尽可能面广一些。>阅读教学中,听力的环节是否有效,值得探讨给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阅读,新课标,教学设计

每位英语老师都已认识到阅读课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如何设计阅读教学课, 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有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1.每节课的导入或复习:新课的导入, 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是否充满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备兴奋的状态、以及这节课的整体效果相关联。更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同时也是教师感兴趣或者了解的话题, 这样才能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 为创造热情、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比如八年级英语unit 5 music,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几段乐曲来导入, 如: china girl, big big world, i belive i can fly等。而第二课时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我们也需要进入一个新课的前奏,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时间, 如课前热身练习等。

2.课文解析:这是整堂课的中心环节, 这部分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我们要本着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来实施这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听课文:通过新课导入或复习这个环节, 学生注意力都比较集中了, 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有效地转移到课文中。这时, 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文, 通过听课文的方式, 既可以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又可以练习学生的听力。再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快速阅读提出问题 “who telephoned the police?” 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mr smile did) , 在听了一两遍课文之后, 让学生打开课文自己去快速阅读, 了解没听懂的地方。这样无形之中对课文的印象会进一步加深。快速阅读也就是fast reading, 越来越受到青睐, 所以我们必须不仅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中训练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培养他们这种阅读能力。然后就是研读课文, 也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 但是如何设计好研读课文这个环节。我们不能再一句句给学生翻译, 事无巨细地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等。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通过指导点拨、个别辅导, 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器官调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的阅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 去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

3.检验学生研读课文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来检验。最好通过学生自愿和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既给了积极性高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又可以把大部分同学的紧张程度再次提起来。因为在前面过程中, 虽然保持着较为活跃的气氛, 但是学生的紧张度已经降下来了, 根据张与弛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有必要再次, 也就是第二次提高学生的紧张度。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过程中, 可以给与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允许他们口头上的一些小错误, 不要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4.分析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一般是学生在研读课文时所遇到的语法方面困难。对于语法的讲解, 我们应该把语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效快速的结合起来, 以句子的形式讲解, 以句子的形式巩固, 以句子的形式练习, 让学生始终在句子当中理解语法的使用。这样, 学生在应用和考试过程当中, 就可以省却了由语法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5.自由复习:在结束一节课时, 给学生3-5分钟的自由复习时间, 让学生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从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6. 作业设计:每节课后都要给学生设计好作业, 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有效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1.分角色表演, 这个可以视阅读内容而定, 也就是让学生将文章内容改编成对话形式, 加上动作表演出来, 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如JECBook2A Lesson51 “Ann's Birthday”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把文章改编为对话, 分别尝试表演Ann, Mum, Bill, he twins and Jim, 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表演本文的对话, 还可将前两文的内容融在一起, 编成了一个完整的对话, 尝试达到复习整个单元话题的目的。

2.视图复述, 这是初中英语阅读的基本要求, 即让学生结合简笔画或挂图, 根据关键词﹑句, 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有时教师也可以也反过来用:让学生根据内容画出简笔画, 并把自己的画描述出来。

3.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自行发展文章或让学生发散思维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 要提前给学生设计一个经典的话题。如JECBook2B, Lesson68 “Stop Making So Much Noise” 一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 让他们设想 “If your friends are at your home and make so much noise at midnight, what will you do?”等。只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 他们就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信息, 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4.阅读后的书写巩固。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灵活设计笔头练习, 可以是对话填空, 可以是听写填空, 也可以是根据首字母完成单词填空都行。

总之,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 有效地对阅读课教学进行设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构建出农村新课标下的英语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3

时下,新课程理念已被绝大部分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但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表面,阅读课上有些做法只是形式、走过场。这势必大大削弱了阅读课的功能,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下面,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谈谈实践中的做法。

一、自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习惯,受益终身

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应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力求将“引导预习,养成习惯”,作为主要目标来落实。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的预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伊始,需要教师反复、耐心地给予正确指导。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没有教师的引领是不行的。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字典,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查找生字、理解新词;查阅资料可以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潜在联系的而书本又没有直接反映的内容。

放声朗读入情入境。“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在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放声朗读。“入境始为亲”,用自己的朗读,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初步感受文章的内涵;“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点滴收获以批注的形式适时写下来,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留下印记。

二、合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的主人”

1.合作素材的质量要高

教师要竭力去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加以小结、整合。从学生预习产生的困惑中精心选择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供学生合作解决。那些表层的问题,那些可以通过以读代讲的内容,再让学生去合作,去解决,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合作的分配要科学

在合作小组构建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组员的基础上,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平均值”差不多。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除了要求组员加以帮助外,教师也要给予及时指导。

3.合作的时间要充足

合作学习不能变成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品味、思考、组内交流。在合作中,在教师的引导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必要求每组都以相同的模式去合作。

4.教师的引导要细致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应是积极的引导者。首先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看”,看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主动地在合作、在交流,看是否有学生存在与组员合作上的差异。其次是“听”,听学生在合作中交流的问题是否和主题偏离,是否有带有“个性化思考”的问题出现。还要“帮”,帮助在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小组合作当中。

三、探究——迸发创造性的火花

1.强化朗读,以谈促悟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发现文本背后的内容。通过朗读,悉心猜摩文章的内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江南春》一诗的教学,教师先指导学生将诗读懂读顺,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理解诗意,再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诗人通过对寺庙兴衰的描写,寄托了对历史更替的感叹,隐隐透出一种对国家兴亡的忧患。那诗中又是通过哪些重点词语表达出这种思想热情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了探究的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感情,再从思想感情回到语言文字。

2.注重评价,激励增趣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评价。评价以表扬、肯定为前提。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合作小组成员获得成就感,提高进一步合作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学生有创造性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三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潜心研究,勇于实践,就一定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e]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4

一、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情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而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乐趣,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上好第一课, 渗透数学观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 (上) 第一章是我们与数学同行。该章教学是渗透新课标的数学价值观、方法观和学习观的好机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对各科学习充满着新奇, 如何把好奇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兴趣, 上好第一课就至关重要。笔者并不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 而是和学生一起通过讨论“生活处处有数学;生产时时用数学;我们怎样学好数学”三个问题, 让学生在数学家科学精神的感召下, 在生产生活真实案例的体验中, 认识到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当数学家, 但我们一定要追求人人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一课内容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探索———归纳”这一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准备, 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指导思想。

2. 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好的导入可尽快的让学生的思想集中起来, 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导入的方式很多, 可由故事引入, 由实际生活引入, 由新旧知识冲突引入, 更多的是由问题情景导入。如在学习指数运算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一张厚度为0.08mm的纸片, 将它对折36次, 其厚度是多少?起初, 学生对该问题很不以为然, 个个跃跃欲试, 算得很得劲并通过归纳得结果为0.08×236mm, 紧接着当教师告诉学生, 如果将这厚度绕着地球赤道, 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多时, 学生至此大一惊, 进而产生了一种希望掌握这种新的运算方法的良好愿望。

二、张驰有度, 分层设计

1. 巧妙地结合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大类。有意注意要求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 学习效果显著, 但容易疲劳, 不能持久。无意注意学习效果差, 但能调节学习中的疲劳。所以教师应该在重视有意注意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无意注意调节情绪的功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多媒体的应用, 课堂练习等等都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相似图形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量一量, 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 分层设计个性化教学情景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如分解多项式9 (a-b) 2-4 (a+b) 2, 对于中、差两类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 (1) x2-y2; (2) 9x2-4y2; (3) 9 (a-b) 2-4 (a+b) 2, 这样的分层设计化解了难点, 起到启发、引导作用。第 (1) (2) 题可让差生来解答, 第 (3) 题可让中、优学生来解答, 同时鼓励差生也尽可能尝试一下。这样, 使各类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不同程度地积累解题思想和方法。在参与活动中, 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更使他们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地提高, 直至对数学产生恒定的兴趣。

三、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1. 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讲清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等过程,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常常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概念、公式、定理的背景、来源及其推导过程, 揭示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此理解所学的知识, 并从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教授“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 就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 在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的同时, 也让他们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 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 重视解题思路的数学思想分析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开通解题思路。

如图一:已知抛物线y=x2+bx+c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 若y<0, 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1<x<4 B.-1<x<3

C.x<-1或x>4 D.x<-1或x>3

策略一 (几何法) :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确定另一个交点的坐标, 由观察知另一交点坐标是 (3, 0) , 观察图象可知应选B。

策略二 (代数法) :因为抛物线经过点 (-1, 0) 和 (0, -3) , 则有,

解得b=-2, c=-3, 由x2-2x-3=0, 得x1=-1, x2=3, 观察图象可知应选B。

两种策略均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在一些几何问题中, 也可引入字母借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可以用到数形结合的地方提出来, 以启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应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来教, 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 这才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所最必需的。

1.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是用文字直接叙述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 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体验,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科给出概念, 简单地背一些公式、定理、再举一两个例子, 然后留下几道模仿性的练习。

2. 指导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对教材深入挖掘, 提炼总结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以更好地发挥数学思想的整体功效。比如平时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上, 都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 在进行方程解法的总复习时, 更要强调解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整理出常用的解题策略 (图二) 。这些都集中体现了转化和化归思想, 若学生掌握了这种思想方法, 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解方程的精髓。

3. 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在中学数学的各类测试中都加大了对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力度, 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 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 除了上面提到的数形结合、转化化归、整体思想外, 还有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在数学解题中能否合理地利用分类讨论是思维严密性的重要试金石, 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毋忘讨论”。

例如:如果实数a、b满足 (a+1) 2=3-3 (a+1) , 3 (b+1) =3- (b+1) 2, 那么b/a+a/b的值为_______.

分析:本题需对a=b, a≠b分类讨论, 否则造成漏解。

解:显然, a≠0, b≠0。当a=b时, 。

当a≠b时, 由条件知a+1, b+1是方程x2+3x-3=0的两根, 由韦达定理可得:a+b=1, ab=1。

参考文献

[1]郑君文, 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5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学习物理,倡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要达成这些目标,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在初中物理教材正由于原来的系统性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核心知识.在电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节引入新课:请比较家里40 W,60 W的两只灯泡同时工作时的亮度,亮度不同说明了电流不同,但两端电压相同,由此我们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在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播放了不同走廊里的人流图片,让学生感知走廊的形状、长度、横截面积对人流的阻碍效果从而联想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引导学生认识电阻是导体的特性时,我问学生:下课时,老师总是要提醒学生有序通过走廊,这表明即使没有人流通过走廊,走廊对人流的阻碍作用还存在吗?那导体的电阻呢?在拓展延伸阶段,我又设计了一情景:晚上回家时,刚打开白炽灯,灯要亮些,隔了一会灯会暗下来?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呢?整个课堂,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维畅快,印象深刻.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情境既要贴近学生实际,又要体现时代发展.教师设计的生活情景要简明高效,学生要能从中发现物理问题.在解决、解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时,除了要应用较为规范的物理术语,还要指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物理学方法.每堂课教师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物理素材,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

2教学程序问题化

叶圣陶讲过: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在教学中有目的精心设置启发性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物理情景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所谓教学程序问题化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知识、能力、兴趣等各个方面的实际,以教材为主体,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组合,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课堂中,我做了如下设计.引入课题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你认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在合作探究中,设计的问题如下: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怎么显示?如何改变线圈的匝数?如何改变流过线圈的电流?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设计电路?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的问题是:你的生活中可以应用电磁铁吗?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把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属.这堂课上,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探究,还有师生的思想碰撞.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了训练.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要有层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3探究手段实验化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有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实验探究”.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其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实验探究的作用.那种以讲解代替实验,以图片资料代替实验,以书面作业代替实验探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实验中,学生学会了接线的方法:螺丝要顺时针旋转,线要接牢固,不能将线头露出.不光如此,学生还感性认识到,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入电路,流过的电流相等,但亮度不同.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除本节外的新问题,灯泡的亮度由什么决定呢?又比如在变阻器一节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了将金属杆上的接线柱全接入电路,电路电流不改变的现象;认识到了将电阻丝上的接线柱全接入电路时,电流要减弱,但滑片的移动不改变电流的现象;还认识到了滑动变阻器与用电器并联时不能改变用电器中的电流,甚至让用电器短路的现象.这些知识,学生不经历亲身实践,靠原先的讲授法学生是不容易学到的.

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明确了 20个“学生必做实验” ,以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实验探究的体验!作为物理老师,要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4教学氛围和谐化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刘欢给观众的印象最深刻,除了刘欢老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外,他对他学生的爱护才是最让人感动的.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引入新课时,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是参谋;在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是慈祥可敬的引路人,是激励者.当学生的探究结果与教师所设计的期望值有差距,教师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应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善意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充分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结果有错误,老师也应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让一个手举得不是很高的学生总结结论,他这样回答的:同种材料,相同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相同电压,电阻不同.说完,包括他在内的全班同学都期待地看着我.虽然语言不流畅,内容有点罗嗦,理解不够透彻,但我首先表扬了他:能全面找出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观察很全面.接着又以合作者的姿态点拨:实验中记录电压电流的目的是什么呢?说到电阻后,还需要说电压吗?由于老师语气友善,点拨中肯,角色扮演正确.该生当时异常冷静,思维异常迅捷,老师点拨问题刚完,他接口道:能不能这样说呢,长度相同的同种材料,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全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这比教师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长期的坚持,定能改变紧张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6

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本身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学习情感是实现《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前提,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保证思想教育有成效的关键。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使学生的身心朝着学校、老师以及家长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品德与社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分支, 作为以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感为目标的特殊学科, 更应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因为它本身就是课堂目标的一部分。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 在切身的体验中激发自身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内化课程内容,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生活中的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交往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 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 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在教学中, 要通过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场景融合, 从而培养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情感, 保证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品德与社会》学习中。课堂情境是实际生活的微缩, 实质上也是在实践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 所谓的掌握知识、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就会轻松从容地走入学生的内心, 并且此刻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在实际的情境活动中获得的, 是来源于实践的, 是第一位的, 更有科学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以及记忆、储存。这样的课堂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并把热爱《品德与社会》提升为自身的素质需要, 这样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情感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彰显其学习主动性。新课标提倡的课堂应是人的活动场所, 是养育人的乐园。人都是有情感的, 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成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将得到强化。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热心公益劳动》一课时,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 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在刚开始, 我出示了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我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 不计报酬完成的, 只用了160天就修工完毕。”接下来, 我讲述了许多与修建十三陵水库相关的动人故事, 由此引入新课。学生兴趣大增, 热情高涨, 由原来的厌学变成乐学, 热爱《品德与社会》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三、联系实际生活, 升华学生情感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杜威说过:“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 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 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 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感受到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教育。我在教学《绿色小卫士》第二课时, 我把当日教室后面的垃圾桶拎到讲台上, 从垃圾桶里找出一张张废纸, 然后把一张张废纸抹平叠好, 足足有三十多张, 我严肃地说:“上节课,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我国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严重, 也知道这一张张纸都是由一棵棵大树制作而成, 可为什么还是干这种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事呢?”学生一个个面带愧色, 惭愧地低下了头。学生纷纷提议要“变废为宝”———把用完的废纸扔在箱子里, 积攒一箱后卖掉, 所得的钱物可以捐赠给灾区贫困学生, 也可以买文具作为奖品, 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 深化道德认识, 升华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提出了一个个新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其中之一。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更要培养学生热爱《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情感, 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 让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两者兼得, 促进学生知情同步, 全面发展。

摘要:“课程标准”指引着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 决定着课堂改革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且永不止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知情同步, 品德升华, 全面发展!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7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在互助合作中教和学,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反思就会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不备课上课或使用旧教案;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重课堂教学,忽视知识的落实和运用等。高三政治课的复习,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教学。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为例,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反思。

一、把握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备课准备阶段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细致充分的备课可以让一堂课上得有条不紊,学生们也会感到很舒服,收获不少。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备课除了要求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理性的认识,备好教材、备好练习、备好作业外,更要了解和把握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状况,以及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期望值和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当前的精神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定位,精当取舍,减少时耗,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在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时,针对新课阶段练习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全国人大的最高决定权混淆、与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混淆这一学情,笔者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提出:“这是否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最高决定权?为什么?这能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为什么?”针对很多学生弄不清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区别和联系,在合作探究之后,笔者设计了对四个政治主体的比较。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情,具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设计切实可行。

二、加强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师主宰着一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基本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课堂教学难有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情绪更加高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二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反思《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交流和展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的课堂注意更专注,学会尊重彼此的劳动,学会分享快乐。新的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改变了以往老师包讲到底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分配,教师也是活动的一员。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启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闸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泼了,师生轻松了,思维动起来了,收获也就多了。

三、注重运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强调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三政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社会、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环节,联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实际,提出四个问题;经典例题迁移应用环节,就选用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相关的时政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复习过的政治常识,分析“鼓励‘自主创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这些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获取和解读设问和材料的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探讨和解决试题提出的问题。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篇8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即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并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并给予每位学生适当的激励和期望, 从而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豪感以及成就感。从具体实施新课程理念以及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目前的教学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应用, 既展现了以人文本的教学发展理念, 又使得用以教学的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加的真实有趣, 且极具挑战性;既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了良好的交流合作与研究的操作平台, 又向学生们生动展示了形成与使用知识的全过程, 因而能够极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新课程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同时还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极大提升。

2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足够重视

目前, 在高中教育中, 很多学校对于计算机课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就造成了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始终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以及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成果。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 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成长等都易受到较多的影响, 因此, 为了对学生产生相对较好的影响, 在进行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改变教学内容, 使其能够变得更加多样化, 并将这些多样化的内容提供给学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 都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如数学、英语等, 这样也是导致计算机课教学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

2.2 缺乏实践操作

目前, 由于每个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在接收计算机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的技能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引起求知欲, 二是感知教材, 三是理解教材, 四是巩固教材, 五是运用知识点, 六是检查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因此,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让学生将被动参与学习逐步转变成主动积极学习以及接收新知识,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从“要学”逐渐转变成“学会”, 最后慢慢掌握“会学”的本领。当学生的文化积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学生就能对计算机课程形成一定的认知规律,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这对于学生的生活与日后的工作都具有很大帮助, 因此,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实践操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 还非常缺乏实践操作这一环节, 且很多教学都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还存在较大缺陷, 计算机应用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2.3 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 还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 从而影响到了计算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开展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目前使用的教学模式还非常传统,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一一讲解, 而学生则负责记录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陈旧, 而且还非常落后, 大多数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兴趣不足。而要想提高计算机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模式既能贴合学生的兴趣, 又能够更好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既巩固计算机理论知识, 有能够掌握扎实计算机应用技能。

3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

在进行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这样才能具体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要按照教学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划分教材内容的侧重点, 不能一味扩展教材内容, 但是也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设置一些适当的教学环节和情景, 并设置一些相应的任务,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有目的地去学习以及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都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同时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掌握更多的技能。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的环境大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 在进行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从而使计算机课教学获得较好的成效。

3.2 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

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就是它能有效整合其他学科, 因此,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则成为了计算机课教学整个环节的重要核心。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制定出易实现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方案中, 学生的知识体系就能得到充分拓展, 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能得到积极建立, 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努力进行创新,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激发, 从而促使计算机课教学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质量。

3.3 教学目标结合任务驱动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内容还需有效结合教学的“任务”,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兴趣才能得到有效激发。计算机课教学的过中, 主要是通过布置任务, 学生参与任务, 并进行分组合作, 然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任务, 最后通过教师以及全体同学的指导和评价,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的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的技能。在教学的方式, 任务驱动的建立基础是理论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能够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并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备课时, 可以多设置一些教学任务以及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教学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来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达到掌握计算机知识点以及提高知识技能的目的。

3.4 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操作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内容还必须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边讲解知识点、一边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首先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 先要仔细的分析和理解教材, 并制作相应的演示课件,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能通过计算机来细致讲解教材, 同时结合机房的实践操作, 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其次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步骤以及应用技能, 从而使得计算机课教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学校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探索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课教学效果以及质量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从而促使高中计算机课教学能够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东峰.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分析[J].电子制作, 2013 (12) :99.

[2]陈德燕.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9) :284-285.

[3]陈超.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探析[J].中学时代, 2014 (23) :51.

[4]杨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7) :188.

[5]王小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20.

[6]王应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分析[J].家教世界, 2012 (10) :39-40.

上一篇:因为骨折未痊愈申请离职下一篇:风的自述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