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新探

2024-09-08

阅读教学新探(精选12篇)

阅读教学新探 篇1

信息社会将是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得到巨大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区别。但是,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的公式化, 答案的唯一性,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使学生形成巨大的思维定势, 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 成为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打破思维定势,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质疑、猜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两、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获得不止一个答案, 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下面试以小说教学为例说明人物的认识。

读《林黛玉进贾府》, 对红楼梦应有所了解, 按正统观点, 宝玉富叛逆精神, 向往自由平等, 追求个性解放;黛玉亦富叛逆精神, 且多愁善感, 聪明懂事;而薛宝钗却圆滑自私, 甚是可恶。但问看过《红楼梦》的男孩, 愿娶黛玉否?恐十有八九持否定态度, 而宁愿找薛宝钗。为何?把黛玉请下尘世, 她确实是心胸狭窄尖酸刻薄, 薛宝钗为人虽有点圆滑。却是知书达札, 宽宏大度, 对上不卑不亢, 对下体凉有加。摒弃公式化单一性的经典人物理解, 允许个性化贴近生活的理解, 这也是小说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之一。

主题与环境的理解。鲁迅《故乡》主题。中学课本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闺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小说主题概括的思维方法极其简单, 把文学人物的创造看作被动的历史、社会的反映, 把文学作品贴上历史学、社会学的标签了事。既然《故乡》的创作目的只是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那么。时至现在, 旧社会已变成新社会, 新生活即在眼前, 读这篇小说还有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认识旧社会, 更激起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如仅为此, 则捧出历史学著作效果更佳:新旧社会综合国力对比, 文明程度对比, 人均文化程度对比, 农民生活水平对比, 有翔实的数字, 有充足的实例, 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岂不比文学作品更好?

现在我们再来看《故乡》, 杨二嫂年青时是“豆腐西施”, 还“抱过”我, 呵是, 面对二十多年后的我, 却是一串怪腔怪凋:“阿呀呀, 你放了道台了, 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 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其实, 这时的迅哥儿只是一位靠卖文为生的“穷传生”。少年闰土与迅哥儿亲密无间, 到了中年, 却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分明的叫道:“老爷!……”所以,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杨二嫂是因为不了解而与我产生隔膜, 阀土与我则是深层次的精神隔膜, 所以, 笔者以为, 《故乡》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得到印证:“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但我却并不感到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将我隔成孤身, 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 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躺着, 昕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宏儿不是正在思念水生。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反复揭示的不就是一个“隔膜”么?

那么, 造成人们之间“隔膜”的原因是什么?是当时的等级观念, 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深重的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鲁迅总是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表现主题的, 但那只是主题赖以表现的背景而不是主题本身, 旧社会, 严重的经济、政治不平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时至今日, 人与人之间就没有隔膜么?有的。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时有孤独感, 便是明证。以后就没有么?还会有的。隔膜不仅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阶层之间, 而且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 许多旅居国外的华侨一辈子不能溶入当地主流社会, 亦时为报刊所披露。也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是旧社会的专利产品, 我们今天读《故乡》才有更现实的意义。

总之, 不管是教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扩展, 人物典型的重新认识, 还是对主题的不同理解, 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他们于无疑处生疑, 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摘要:小说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打破思维定势,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质疑、猜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两、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获得不止一个答案, 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小说,阅读,思维定势,创新

阅读教学新探 篇2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和运用。笔者在讲读课文方法上不懈地进行改革、丰富和创新,使之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其中最有效的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优化结合,从而使“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的教学策略得以有效的实施,真正提高了阅读的教学的效率、质量。

一、一点突破教学法的界说与特点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如同象棋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活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它具有四个特点。

1.选择性。一点突破教学法,具有较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可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与学的实际,作出不同的选择,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有利于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集中性。一点突破教学法,还有较强的`集中性,它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一个点来讲读课文,由点延伸、扩展,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多容性。一点突破教学法,不排斥其他教学法与之优化组合,不排斥现代教学手段与之配合,更不影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包含、多容的特点,可以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实效性。这种教学法,训练重点明确,训练线索清楚,一线穿“珍珠”,环环紧相扣,能给学生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觉,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从而收到实效。

二、一点突破教学法的实施

1.点的选择。点的选择的是实施一点突破教学法的首要环节。讲读一篇课文,只有准确地选择突破点,才能“牵一点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选择突破点,要注意因文而异,灵活多变,易教易学,能指引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点的选择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题眼为突破点。题眼多是中心词或重点词。透过题眼,可窥视全文内容。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A、从题目看,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写物)B、作者要表达什么(爱故乡的杨梅)C、哪个词是中心词(爱)D、杨梅的可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此问意在提领全文,是下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又如《捞铁牛》,“捞”是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捞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

(2)以开头中的关键词为突破点。有些文章以“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开头中往往有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

[1] [2] [3]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探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虽然操作性较强,学生易于短时期模仿,但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1.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2.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释同时扩展为范文的写法进行作文教学。这些做法都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阅读,危害尤其严重,致使长期以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讲”轻“读”,重“析”轻“赏”,重审美判断,轻审美体验的倾向。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新的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涵养、感情。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侧重研究解决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发掘和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针对这一内容和目的,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步骤。

一、诵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感的形式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优质的语言材料,“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能流利地诵读,除了表明阅读者对语言形式已经熟悉之外,事实上对语言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认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千教万教读为本,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自由、充分地亲近、触摸读本。这样,在不断的反复亲近、触摸的过程中,学生与作品才能沟通、交融。因此,“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根基,也是品味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二、感悟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体悟力和认识力,并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将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就是对语言形式的“异”不断有所察觉、发现、发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例如,在阅读《药》时,我引导学生钻研华老栓与康大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语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我要求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作家选用的动词,并说说每个动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对象,用的是不是妥贴。学生经讨论,找出了三组动词:一组是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暴躁心理的动词“焦急”,描写华老栓胆小多疑的动词。“踌躇、想”;一组是描写康大叔蛮横倨傲的动词“嚷、哼”;一组是描写一连串手的动作的动词:“摸、接、抢、扯、裹、塞、抓、捏”,都充分刻画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短短的110多个字中,连用了十几个动词,确切地描写了各不相同的动作对象。这样,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味,既让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理解更深更新,又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对作品的主旨以及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学作品不同于议论文与说明文,有着较强的艺术性,需要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同时,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及把握,也为学生下一步对作品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评析

如果说,“诵读”“感悟”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析”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化。我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曾这样尝试:在教师对第4小节作示范性朗读、点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5、6小节,并点评一个自己觉得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不仅点评的词句各有所好,即使对同一词句的点评也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点评中,对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开掘与发现,磨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口头点评交流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将点评结果文学化。

四、质疑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一样,在有些文学作品中,会存在一些瑕疵,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理解与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用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作品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些模糊、多义性所构成的未定解读空间,也是值得开掘利用的一个宝藏。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满足于肤浅刻板的结论,愿意经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与深刻性。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质疑问难,根据学生的质疑组织课堂教学,引导他们讨论并解决这些疑问。质疑推敲、讨论修改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内容,对训练语言能力,培养语感的敏锐度,具有很好的效果。

初中阅读教学新探 篇4

一、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探究结果。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启发创造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耐人寻味之处, 大胆想象, 便会激活思维, 诱发创造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项链》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 她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 一段段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续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真可谓是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三、陶冶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流动着热烈的学习情、教学情的场所。在情感场所中, 教师带着对工作的热忱, 对孩子的关心、期望, 用自己的情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畅游。让出色、成功的学生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赞赏;让犹豫、自卑的学生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鼓励、自信;让失败的孩子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动力。教师对学生倾注的爱, 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这种循环形成了“亲近、和谐、师生共创”的良好的人际情境, 使教师与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教与学的活动中, 使学生积极投入, 主动参与, 努力创造, 获得主动发展。

四、还学生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过程是心灵情感和精神素质涵养的过程, 阅读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心灵自由和蕴籍的情感交流, 每次阅读行为, 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灵魂的升华, 一次对人生的思索, 对命运的扣问。它把自由的心灵带到遥远的地方, 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丰沛的扩张。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兰德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好在新课程改革意识到当前教学所存在的弊端,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重视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阅读的乐趣重新还给我们的学生。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教师应不断突破旧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变革创新, 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的关系。首先, 教师要尊重、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 并坚持无错原则。多给学生以肯定和赏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给学生真正的心理安全和自由。其次, 营建平等的对话关系。因为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 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 可保持师生的互动关系, 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达到师生共振。

2. 培养主动探究和质疑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说:“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困惑而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有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地。这样,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深入地进行了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 鼓励个体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新探 篇5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 考试研究

周刊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新探

郝栓虎

(五家渠市石河子大学 商学院, 新疆 五家渠 摘 要: 笔者通过对往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分析 后发现, 凡是四级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命题和测试题型均有一 定的内在规律, 若能对其中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有一定了解, 就 会对考生有所裨益.我将从把握文章体裁和脉络, 题型设计规 律及解决方法, 阅读方法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关键词: 文章体裁 规律及解决方法 阅读方法 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阅读能力是英语 教学的重点.近年来,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注重对学生阅读理 解能力的考核已成为一大趋势.阅读理解能力影响并制约听, 说, ,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该部分得分的高低也影响 读 写 整个考试的成败.所以如何提高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得分就 是广大考生最担心的, 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 识别文体, 并统览全篇, 摘录要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 代化, 时 突破了单一的故事, 寓言等题材, 内容涉及新闻, 广告, 科普, 医 疗, 教育等, 文章的体裁也从记叙扩大到产品说明, 逻辑推理及 实际应用等文体.不同的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记 地点, 人物和事件的起因, 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 即时间, 发展和结果, 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表现, 从中分析他们思想品 质, 性格特征等;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 点, 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理清论证 思路, 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 广告, 便条, 申请书, 个人简历, 形式多样, 题 文体, 它包括通知, 材各异, 如图示, 表格, 地址, 网址等, 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 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 理解文章内容.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 的目的, 意图, 观点, 立场, 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 而 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 所以统览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 的, 这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二, 阅读理解问题的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1 主旨题—— 主旨类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整篇文章或文章某一段落的理 标题, 中心思想等.解能力, 要求考生找出或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一篇短文通常包括表明中心思想的主题句以及与中心思想有关 或为其提供论据的一个或多个支持性句子.主题思想是作者在 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段落中心思想常常由主题句来表达.主题句常常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处.同样,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 常常在开始段或结尾段点出.因此,在阅读中,要对文章的开始段 和结尾段及段落的主题句给予特别的注意.解答这类题时, 要学 会识别文章中最基本,最具有概括力的信息, 这种信息应能归纳 和概括文中其它信息所具有的共性;要学会排除那些过宽或过 窄, 以偏概全, 主次颠倒等不恰当的选项, 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识别重要细节 2.2 细节题—— 在文章中 , 作者总是要通过许多具 体 内 容(details)来 说 明 , 解释, 证明, 或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通读全文, 掌握了文章 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 读 者 还 应 该 能 抓 住 阐 述 和 发 展 主 题 思 想 的主要事实 , 或者按要求 找 出 特 定 细 节.在近年 来 的 考 试 中 , 细节题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在 2000 年 1 月全真题中, 此类 题就达 12 题, 占据了整个阅读理解的 40%.一般来说 , 阅读理解 测试中要求找出主要 事 实 或 特 定 细 节 的 问 题 , 在 文 章 中 均 可 找到回答.但是 , 需要注意的是 , 这些问题的表述常常不是采用 文章中的原话 , 而是使用同义的词语来进行提问.因此 , 在回答 此类问题时 , 首先要认真审题 , 看清问题提问的究竟是什么.然 831300)后 , 根据所涉及到的问题 , 快 速 扫 视 到 文 章 中 相 应 的 部 分 , 找 到 两 与答题内容相关的关键 词 或 短 语 , 再 细 读 一 , 遍.在 确 信 理 解了原文的基础上 , 来 确 定 正 确 答 案 , 切 勿 脱 离 文 中 内 容 而 根 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其它来源的知识来选择答案.2.3 推断题 推断题就是根据文章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推论, 通过概括得 出结论.推理性问题与细节性问题相似, 也是对文章具体内容 的判断.但推理不但要求掌握文章所表达的字面含义, 还要掌 握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及写作技巧知识, 从文章表面推出更深 层含义, 这部分往往出题分量大, 难度大.出错也最多, 归根结 底还是对文章内容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Inference类问 题主要包括 Significance和 CommunicationTechniques两大类.(1)Significance 文字表面往往没有明显反映作者的全部意图, 有些含义 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靠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去判断, 从上下文的联贯及文中有关部分的暗示去明析作者隐含的意 思.这类问题的命题方式有: 1)The writer implies but not directly states that 2)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3)The author strongly suggests that 4)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2)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作用和目的, 都是为作者的 写作而服务的.有的是下层意思的铺垫, 有的是上句话的结 果, 互相衬托, 互相联系.四级阅读中常常就技巧性问题提问, 测试读者对文章是否正确理解.这类题的命题方式有: 1)The fact...is mentioned by the author to show.2)The author achieves his purpose by depending mainly upon 3)The writer talks about...in order io.4)In discussing...,the author.推论要求读者根据作者字面表达的意思, 推断出作者的 言外之意.然而做结论则是根据文中所引述论证的事实, 按照 作者的思路, 做出一个合情合理, 符合逻辑的结论.在四级阅读 理解考试中, 有时会问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考生需通过字里 反对什么, 从而总结出答案.行间的阅读, 理解作者赞成什么, 在判断文章的结论时, 要特别注意查证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原 文作者的意图.所得出的结论必须建立在文章提供的事实的基 础上, 切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 毫无根据地下结论.—推测词义或语义 2.4 词义题—— 词义题主要测试考生在阅读中理解词和词组以及某些习惯 用法意义的能力.阅读文章中的生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词本 身并不见得是生词, 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能根据该词使用的语境 正确判断出该词的词义, 这类词多为多义词, 考生须具备根据单 词使用的不同语境判断其具体意义的能力.另一类则为纯粹的 生词, 考生须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对于这类问题, 考生应 研究生词所处的语境, 用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来分析词义;剖析生词与上下文中的其他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是否有某 种联系等等.有些生词我们可以借助构词法猜测其含意.对于有 些不熟悉的单词 ,了解其大概意思就行了 ,并不总是要求读者了 解其确切的定义.因篇幅有限, 在此只略举几个例子说明.Example : Today young couples who are just starting their households often spend lots of their money on appliances,for in-stance,washing-machines,refrigerators and color televisions.6 论坛 2007 年 第 7 期

○ 考试研究

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词汇教学

李芦生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1)摘 要: 长期以来, “ 重结构, 轻词汇” 重形式, 轻意义“ 或” 的外语教学倾向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公共外语教 学, 即词汇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学生词汇学习量增 而 长慢, 词汇量小, 严重影响语言交际能力.很多学生单靠枯 大 燥乏味的死记硬背记忆词汇, 事倍功半, 效率不高.学英语 四, 六级考试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进一步深化.2006 年 12 月, 四级考试改革将全面启动, 届时试卷中存在了近20 年的 词汇部分将正式落下帷幕.新四级考试对考生词汇量的要求 越来越高.本文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和当 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形势 , 针对怎样搞好词汇教 学, 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记忆单词, 迅速扩大词汇量, 促进语言 交际能力的提高, 谈谈自己的看法.六级考试改革 关键词: 词汇教学 技巧 四, 引言 语音, 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 其中词汇又是最 重要的因素.词汇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 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建 没 筑材料, 没有词汇, 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有足够的词 汇, 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 读, 译, 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 说, 写, 进 行 交 际.弗(River, 1988)认 为 掌 握 足 够 的 词 汇 是 成 功 运 用 里 而 外语的关键, 没有词汇就不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老师往往过多地注重了语法和句型的讲 解和操练, 忽略了词汇的教学, 认为单词学习是学生自己的 事, 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背, 致使词汇教学成了薄弱环节, 学生 的词汇知识匮乏, 词汇记忆效率极低, 甚至对词汇的基本义都

掌握不准确, 全面, 换个场合或换个搭配就不懂了.说时 不 听 常常因为不知道单词而“ 卡壳” 阅读时遇到生词就一筹莫展,;不能运用词汇知识去辨认,猜测, 往往查老半天词典也弄不 懂, 既影响阅读速度, 又影响理解;写作时, 由于不知道常用词 的用法特点和习惯搭配, 写出的东西便是满纸的中文式英文.事实上, 词汇量的大小代表了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 代表了 他的外语能力的强弱.英语学习者把英语当作工具来学习和 因 掌握, 通过英语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或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此, 改善和加强词汇教学, 尤其是加强构词知识的教学, 应是 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级改革的需要 1.大学英语四, 自从 2004 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 开始试点《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以下简称《 教学要(随后教 求》 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育部出台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 调整了四, 六级 , 考试的题型结构和分值.对《 革方案》 台后的大学英语 面 改 出 词 教 学 面 临 着 新 形 势,有 的 教 师 认 为 “ 汇 测 试 要 取 消 了 ” “ , 词 汇教学不重要也没必要了” 等.者以为, 词汇测试并没有 等 笔 取 消,而 是 改 为 “ 章 语 境 中 的 词 汇 理 解 测 试 ” 由 此 可 以 看 篇.出, 词汇测试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 掌握词汇 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上而不是单纯 地应付考试, 在这种意义上, 词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2.语言交际的需要 经常有学生问: “ 老师, 为什么我和别人说英语时总是用那

如 不 知 道 appliances 的 意 思 , 从 文 中 的 举 例 washing-ma-chines(洗衣机),refrigerators(冰箱),color televisions(彩电)可以 猜出该词的意思为” 家用电器“.三, 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很多学生之所以读 不快, 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 有: ” 指读“即为了” 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 , , 读.一遇到生词, 阅读即停顿下来, 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 续进行阅读;” 回读“ 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短语时, 返 , 译 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如果遇到长句时, 常常反复多次;以及” 短语乃至句子的翻译, 通 读“即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词, , 过译成母语来达到理解.有了这些不良阅读习惯, 要以较快的速 度从大量材料中捕捉有关信息, 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因此, 我们 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 方法.一般来说, 阅读方法有快读, 查读和细读三种.1)快读(Skimming)快读的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思想, 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为了更好地抓住全文的 中心思想, 在快读时要留心文章中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语, 这些 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有关.快读时, 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 和结束段以及文章中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 , 因为它们往 往是对文章内容最好的概括.2)查读(Scanning)查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在 一目数行地寻视与答题内容相关的 查读时, 目光要自上而下, 词 句 , 与 此 无 关的 内 容 要 很 快 掠 过.当 回 答 有 关 who,when, where 等文章细节问题的时候, 用此 方 法 我 们 一 般 都 可 很 快 找

数学教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新探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指导学生 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方面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识,自觉地动脑去思考问题。如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有关基本概念和性质,我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懂有关长方体的概念和性质,为讲解这一节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注意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密切配合。如出示粉笔盒、小积木块(长方体的),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又如,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拿出课前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积木块),用粉笔点出所有的顶点,画出每一条棱,然后进行下列活动:一是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二是看一看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三是量一量长方体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以上这些教学步骤,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形式,要求具体,目的明确,而且注意了动静交错、手脑并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把学知识、掌握要领寓于愉快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抓住特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能力时,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从学过的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出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在阅读时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把难点分散,解答疑问,深化知识。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对“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怎样理解? “相同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炼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又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性质变化”时,在学生练习中巧妙设计一道填空题:“38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有一位学生填写38,另一位学生填写38.00。针对两个不同的填写,我让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要求各自说一说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填写38的这位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我们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完全可以省略不写。”而填写38.00的这位学生则说道:“如果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就得填写38.00。根据同学的争辩,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有一位学生接过话茬说:“因为题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这两种做法都算是正确的。”全班同学在这样一个有质疑、有争论的数学课堂上,大家学习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知识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后整理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以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以布置些课外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指導学生课后整理归纳,例如,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对这些图形我要求学生整理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牢牢记住。这对巩固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侯纬.研修共进引领成长——校本科研的实施简述[J]. 教学随笔, 2012.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探 篇7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 新的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学作品, 新大纲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涵养、感情。因此,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侧重研究解决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发掘和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针对这一内容和目的, 在实践中, 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步骤。

一、诵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感的形式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优质的语言材料, “读”是吞食、咀嚼, 是最简便, 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能流利地诵读, 除了表明阅读者对语言形式已经熟悉之外, 事实上对语言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认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千教万教读为本,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自由、充分地亲近、触摸读本。这样, 在不断的反复亲近、触摸的过程中, 学生与作品才能沟通、交融。因此, “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根基, 也是品味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二、感悟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体悟力和认识力, 并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将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 就是对语言形式的“异”不断有所察觉、发现、发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 促其“觉悟”“开窍”。例如, 在阅读《药》时, 我引导学生钻研华老栓与康大叔“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语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地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我要求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作家选用的动词, 并说说每个动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对象, 用的是不是妥贴。学生经讨论, 找出了三组动词:一组是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暴躁心理的动词“焦急”, 描写华老栓胆小多疑的动词。“踌躇、想”;一组是描写康大叔蛮横倨傲的动词“嚷、哼”;一组是描写一连串手的动作的动词:“摸、接、抢、扯、裹、塞、抓、捏”, 都充分刻画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短短的110多个字中, 连用了十几个动词, 确切地描写了各不相同的动作对象。这样, 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味, 既让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理解更深更新, 又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 对作品的主旨以及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学作品不同于议论文与说明文, 有着较强的艺术性, 需要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同时,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及把握, 也为学生下一步对作品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评析

如果说, “诵读”“感悟”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感受、感知, 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 那么“评析”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化。我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曾这样尝试:在教师对第4小节作示范性朗读、点评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5、6小节, 并点评一个自己觉得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结果学生反应热烈, 不仅点评的词句各有所好, 即使对同一词句的点评也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点评中, 对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开掘与发现, 磨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口头点评交流的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整理归纳, 将点评结果文学化。

四、质疑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一样, 在有些文学作品中, 会存在一些瑕疵,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 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理解与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8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动画、图片、音乐等多样化的形式将阅读情境呈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 在文字之上平添了一层灵动与形象, 从而更好地契合文章描述,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 在《桂花雨》这一篇课文, 许多学生对于“桂花雨”这一抽象的比喻并不十分理解, 而且对于“桂花”在作者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模拟演示。如为学生们制作动画, 还原农村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摇桂花树的场景, 让学生直观看到“桂花雨”, 并从人们的笑脸和笑声中感受到他们浓浓的幸福和喜悦。之后再让学生仔细去阅读文综所写的几件与桂花有关的事情:盼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真的和作者一样闻到“全年, 整个乡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从而更能体谅到作者对于家乡“桂花味”的怀念, 明白这篇文章不仅是在写桂花, 更是在写乡情。还有类似的《姥姥的剪纸》, 也是一样, 教师也首先为学生呈现剪纸艺术的精美, 展现那一张张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惊喜, 以及这些作品背后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时跟着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波动, 理解这篇文章所要抒发的心情。

二、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行文技巧、情感表达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理解作者,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让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比如, 在阅读《晏子使楚》之前, 教师可先提出“晏子使楚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他最后达到目的了吗?楚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侮辱晏子?”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 加大阅读的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后期总结时又可接着提问:“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都没有得逞, 为什么最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还笑着称赞晏子?”“如果你是一名使臣, 遇到了和晏子使楚一样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全面思考,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创新,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所以“问题教学法”还应该要包括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采取一种积极的、鼓励的态度来应对。比如在阅读《蝙蝠和雷达》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的“撞”字提出了质疑, 认为用“碰”“擦”“飞”等近义词更好。还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实验并不严谨, 仅凭这些条件还无法认定蝙蝠的眼睛对于它辨别方向一点帮助都没有。对待这一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 真的稍微有教学价值的可在全班进行讨论 (比如上面的炼字) , 从而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 常读常新。

三、加强互动, 让学生在阅读后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 涵盖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我们的阅读才能在交流中更显生动和隽永。师生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以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 所以此处主要介绍的是学生和学生间的阅读互动, 一是“阅读重现”, 二是“阅读传递”。

(一) 阅读重现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 可以是改写、扩写、续写、仿写等, 如将《题西林壁》改写成现代散文, 将《鲁滨逊漂流记》进行续写, 仿写《珍珠泉》......还可以是将文本改变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如课本剧就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了一篇课文 (尤其是小说) 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推选出合适的角色人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去诠释角色, 将教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如《半截蜡烛》《雷雨》《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这些“阅读重现”的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情况, 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让班级学生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 阅读传递

“传递”也可以理解为“分享”, 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 以给学生更大的读书动力。如每周举办一次“书虫”评选活动, 即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作业情况、作文情况等, 综合选出5名“书虫”, 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等, 并推荐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课外书, 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从上面提到的“阅读重现”活动中选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仿写作品、最佳男主角等, 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宣传墙上, 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 也激励其他的同学勇争先进。

结语

“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还应该读懂内容、读出感情。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立足课文, 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陶冶他们的情操, 最终达到爱读、会读、读懂的境界。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需要, 笔者提出了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和加强互动三点建议。希望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张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03) .

阅读教学新探 篇9

虽然大量报刊阅读教材 ( 如《英美报刊阅读教程》、《美英报刊文章选读》等) 和英文报刊 ( 如《英语辅导报》、《学英语报》等) 在我国出版, 但现有的大多数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传授语言知识为核心,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每个单词和每项语法都一一细讲, 将英语报刊阅读课上成了英语精读课, 忽略了快速浏览等能力的培养。而且, 报刊文章自身就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文章, 其会涉及到报刊用语, 而报刊用语又是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特殊语言 ( 刘颖红, 2000) , 除此以外, 报刊阅读还包含了新闻英语的标题、句法、修辞、文化等方面。所以, 传统模式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效果不佳。又有部分报刊阅读课程教师厚此薄彼, 过于注重补充报刊文章的文化知识和扩大词汇量, 将之上成了泛读课。可以说, 授课内容不够系统、教学互动严重不足、评估相对单一和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了广大授课教师公认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缺陷。所以, 本文对此课程进行了新探, 尝试着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其中。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结构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习者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 使学习者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各方面素质, 培养学习者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 ( 李建平, 卢险峰, 2004) 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 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灵活性等特点。

相比其他传统教学模式, 如单向课堂讲授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五大优势。 ( 韦宝平, 2002)

首先, 在教学目标上, 其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教师教授学习方法和手段与知识本身同等甚至更加重要, 并且对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情感动机、理想信念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一转变与强调“全人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不谋而合, 其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 认为教育就应该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独霸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 向他们挑战, 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 ( 胡叶丰, 2007) 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所以, 这一转变是必要的。在教学主体关系上, 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由纵向关系到横向互动关系的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模式变得民主且平等, 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了学习者的向导和学习伙伴, 师生教学相长, 由此, 课堂也真正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到双主体中心的转变, 即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学习者处于学习过程的主体。这种转变又与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自省理论一致。自省理论要求发挥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给予学习者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地去理解和自省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而教师则起到自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杨樱、胡燕, 2012) 毫无疑问, 这种转变对于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第四, 从学习者的学习观来看, 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 非智力因素, 如学习者的情感态度、理想信念等, 受到了教学的充分重视, 学习者能够从学习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最后, 研究型教学模式预演了从理论到实践、课堂到社会的转化历程。学习者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可以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开拓创新提供宝贵的基础和经验。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强调背景信息的提供、教师对于英语报刊阅读技巧的讲解、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处于学习过程的主体、课后学习者对于相关或相似材料的阅读补充和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动态且开放的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 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之中, 可以颠覆传统的教师主导讲授的阅读课堂, 实现向双主体中心的转变, 发展学习者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素养, 提高他们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本文的构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模式细节探讨和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撑。

摘要: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 但现有的传统“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 本文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新想法, 希望能够提高学习者英语报刊阅读能力, 发展学习者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素养, 最终提高他们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杜宏丽.双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报刊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4) :143-145.

[2]胡叶丰.简析后现代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29-31.

[3]李建平, 卢险峰.关于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4]刘颖红.英语专业报刊阅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设计.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04) :89-92.

阅读教学新探 篇10

关键词:微博,初中英语,阅读

一、引言

微博它是微博客 (Micro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微博因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量, 平等的交互和协作功能, 即时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等优质特点, 成为语言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绝佳平台。当前, 随着英语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教室基本建成, 为英语课堂的丰富多样性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蓝图。目前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 因此如何利用微博互动平台的优势, 实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情境性、协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还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 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二、基于微博的教育应用研究现状

1.微博的特点

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的新兴的学习资源, 以其“简短, 平等, 快捷, 即时, 开放”的传播特点受到了众多用户的欢迎。其优势表现在: (1) 微博的这种3M-learning的特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微博系统支持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及超链接等各种格式的文件, 这种“自助餐式”的学习风格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2) 微博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促进相关学习者间的相互交流。其具备的评论、聊天、私信、提到 @ 等多种交流功能, 学生可以凭借这些强大功能进行主题式讨论, 中故事接龙, 重难点交流, 上传音视频进行资源共享。 (3) 微博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及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便捷地登陆和使用微博,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这种微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对增强英语阅读学习的日积月累、提升英语阅读的综合技能非常有效。

2.国内外的基于微博的教育教学研究

微学习的最早研究始于国外, 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 (2007) 将其定义为数字网络化微型媒介为载体的任何学习形式, 是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毫无疑问, 微博的4A元素 (anywhere, anything, anytime, anyone) 是实现“3M-Learning”这种“多模态, 多媒体, 多环境”学习的有效手段。2009年5月,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MonicaRankin在You Tube上发布了在课堂上使用Twitter微博平台的视频, 结果表明:将微博引入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踊跃参与教学互动, 并产生创新想法。国内基于此的研究也在有声有色的展开:张艳琼 (2010) 在“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中使用了新浪微博, 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协作学习, 以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李高新 (2010) 详细介绍了微博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协作学习, 开展主题式讨论, 弥补情感不足, 同时还指出了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崔秀美 (2010) 在分析微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 得出其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张婷婷 (2011) 探讨了基于微博环境的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王璐 (2013) 提出通过建立微博群开展英语教学, 分析微博教学的作用, 表明微博教学的作用, 表明微博教学可以增加师生课外互动, 扩展学习领域,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根据教学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布置趣味性任务提醒学生识别微博语言正误;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词汇进行写作,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充分给予学生微博发言时间, 激发学习动机。

三、微博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实例

由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受到时间, 地点及初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制约, 使得一些有意义的讨论和思考不得深入具体, 而且在师生和生生间的思维交流甚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教师也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而凭借微博平台, 通过组建微博讨论群, 划分学习小组, 使得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多维度地开展, 其中可以包括课前预习, 课内主体讨论, 课后巩固互动。由于新浪微博的英文承载量最为合适, 加之经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获悉学生们大多都是新浪微博的用户, 因此笔者通过新浪微博注册了Apple-class班级用户, 并由笔者和班级的微博组长共同管理。并让所执教班级的50名已经注册好的同学之间和Apple-class成为互粉, 成为好友。笔者以译林版牛津英语7B Unit6“Down the rabbit Hole”Reading版块教学为例, 这是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一段小说节选, 首先学生对这样的阅读题材较感兴趣, 使得各种相关的讨论可以深入, 由于实际的课时数有限, 有些讨论部分不能完全在课堂上进行, 因此在预习环节, 笔者把预先截取好的如下三段相关录像置于Apple-class中:

Video One: Here comes the rabbit.

Video Two: Down the rabbit hole.

Video Three: In a hall with all doors locked.

布置学生预习观看, 并根据发布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发表个人观点 @ 班级其他同学, 从实际效果来看, 学生们共同讨论, 相互协作, 畅所欲言。班级微博用户Rainbow—Li Xiang发布信息:I think the short movies are so wonderful andquestions are easy to answer. 并回复 @Cissy-Yanan:我也好想成为Alice, 这样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David—ChenChiyu还分享了一部关于Alice in Wonderland的卡通链接, 微博群里的点击率很高, 同学们表示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分享微博预习的心得。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笔者在课中互动环节设置了四个任务供学生们选择讨论并且各抒己见。同学们在课堂上表达的热情也是一度高涨, 小组竞争非常激烈!笔者通过PPT的展示链接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课堂效果甚好。

在课后巩固环节, 笔者在Apple-class发布了任务六:Creative writing. (Try to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next? How can she go through the door by herself?) 到这一环节, 可以说把微博的强大教学潜能延伸到了课外。Snowwhite 662发表展示如下:Oh! What a beautiful garden!Suddenly, she saw an animal running past her. It wore a coattoo. Alice were very surprised. She ran after the animal again.The animal stopped and said, “You are Alice , right?”微博群里其他许多好友 @ Snow white 662, 并评价:What a creativewriter! You can be a director! 笔者在接下来的英语课堂中进一步分享学生们的成果, 作出评价!

四、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形势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微博信息技术与学科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的模式思考与探究。为了更好地促进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更好地开展英语素质教育, 构建基于微博的中学英语合作式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而且为网络环境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当然, 由于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除了班级同学互为监督外, 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崔秀美.微博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12) :140-141

[2]李高新.微博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53) :117

[3]张艳琼.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探微-以新浪微博在“大众传媒学”中的使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 (3) :49-51

[4]张婷婷.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6) :96-100

提升高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路径新探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6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通过有效阅读获取有效的信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也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引起重视。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对阅读引起重视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思想上引起了重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阅读教学引起重视,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也只有学生对阅读学习引起了重视,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阅读学习。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和学生都要对阅读引起重视。自古至今阅读都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社会发展的今天,阅读更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阅读活动随处可见。

例如:在公交车上,人们拿着手机阅读新闻、小说、娱乐信息等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高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阅读教学引起重视,而且还要能够将有助于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有效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借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是在现代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受到了高度重视,也积累了很多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当然,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讲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出现掌握了大量与阅读技巧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在阅读过程中却难以进行有效应用,进而难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使不同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切实达到帮助学生有效进行阅读的目的。

例如: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从理论上来讲学生可以进行浏览式阅读法,及时快速的掌握有效信息,然而如果學生不进行实际的练习,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就十分难以操作。相反,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学的方法进行讲解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那么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还是消极被动的获取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为了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有效,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阅读兴趣十分浓厚的学生即使没有教师的催促,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而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教师督促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不高,可见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高中阶段应该阅读的书籍,还要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学生的内心才不会排斥阅读,并且逐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必不可少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专项的阅读训练,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对高中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专项阅读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不管是学生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还是在语文考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有效的获取信息十分重要。而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需要教师专业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做出规定,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超越原来的阅读速度,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2.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有效、准确的获取信息,也是评价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能够有效的进行阅读,然而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却不强,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有效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可以对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就高中学生而言,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进行阅读学习的时间更是十分紧张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与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开展阅读活动。这样学生运用在课堂上获取的有效阅读方法与技巧去指导课余时间的阅读活动,就能够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新探 篇12

一、读出味

好的文章是有其气质与味道的,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重在得他滋味。”文章的滋味就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怀, 引发的读者思考。初中语文阅读就是要在阅读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世界, 与文章产生共鸣。当学生读出文章滋味了, 就会细品文章的遣词造句, 进而爱上阅读, 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 在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味道,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默读, 标出生字与释义。接下来, 让学生诵读, 要求声调有力, 节奏鲜明。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诵读, 就可以把文中屈原的悲壮情绪、对雷电的渴望、对河伯的藐视读出味道来。而文中屈原忧国忧民、义愤填膺的内心也就跃然纸上, 学生就能在字里行间里, 看见一个生动鲜活的屈原形象。其实自古以来, 诵读是阅读的不二法门, 中国诗词的流传, 西方荷马史诗的传承, 都依赖着诵读得以重现诗人的气势、思想与内心世界。即“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同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 表现欲非常强。内心的敏感会让学生更容易被文章中的情感所触动, 而诵读的过程还可以结合表演等形式, 真正还原文章的原汁原味。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与课文情景剧表演, 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更好地把文章化为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真正把文章读出味道, 演出神韵。

二、多思考

思考的目的是一个思维反刍的过程, 也就是在第一次的阅读上带着问题看文章, 对作者所提出的问题, 给出的答案进行深切地理解与思索。沉进书中去, 把文章的含义理解透彻。思考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体验与反思。语文本身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 文章也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思考的过程是把阅读拉近生活的过程, 又是回归生活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思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与阅读, 从而发现自身生活的闪光点, 学会思考, 学会理解。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 文章中把父亲在车站过月台买橘子的全过程像电影的分解镜头一样进行了抓拍:探、攀、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讲解车站月台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演示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状态。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些动作表演出来, 再联系生活讲一讲赶火车时的故事。学生对背影的把握越具体, 那么对朱自清当时看到的情景也就越清晰。当教师如同画面重现一样把《背影》演示了出来, 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里, 就能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思考,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文章的形象生动了, 故事鲜活了, 体验式阅读的方法于无声处听惊雷, 把文章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具体鲜明。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进行想象与填充。比如, 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 撑船老头的样子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将近六十岁”, 我们平时看到将近六十岁的老年人五官是什么样子, 眼神和动作等等。“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破旧的蓝色是什么样子, 应该是有补丁, 有多少补丁, 上身赤膊, 长期撑船的生活会让他有什么样的肤色?“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干瘦是什么样子, 没有多少肉是不是会青筋暴露, 皮肤打皱, 又干瘦会是什么情状?“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干黑是肤色, 脸上皱纹多不多, 脸型会是怎么样子?花白胡子, 干黑脸色, 结合起来却是神采奕奕, 老人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引导, 让学生的想象为自己心中的撑船老人加入各种表情因素, 最终达到见字如见人, 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三、会比较

阅读是需要比较才能知优劣的, 同一件事, 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感觉, 不同的角度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初中语文阅读方法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 结构形象进行一一对比, 通过把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把相反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把握文章的走向, 理解作者的意图, 深入文章的内涵。

例如, 在学习萧乾的《吆喝》一文时, 文章中的各种吆喝声非常有特点, 如“馄饨喂——开锅!”体现卖馄饨的爽快直接, “硬面——饽饽”是卖馒头悠长的叫声, “行好的——老爷——太太”这是乞丐哀求的气, “葫芦儿——刚蘸的”体现了糖葫芦的新鲜。学生只需要把这些吆喝声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不同行业吆喝声的区别, 也能知道不同行业的生存状态与宣传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 吆喝声所独有的韵味与故事也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

正如清代学者徐洪钧所说:“读书费神解, 无事守章句。”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多方对比, 多思多想, 就能如品茶一样得到其中真滋味。例如,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杨修的表现从头到尾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通过人物间行为的对比, 人物的性格也就呼之欲出。杨修的恃才傲物, 唯我独尊遇到曹操的妒贤嫉能只能是一个悲剧。这种人物间性格的比对, 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情节的走向有一个预测, 更能引至生活中, 让学生去思考不同性格的人面临的不同命运。这样的阅读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去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 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学会互相理解与合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阅读应注重具体, 注重阅读体验,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阅读教学, 让学生读出文章味道, 思考其中涵义, 比较反刍, 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见字如人, 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巧媚, 林冰清.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 (7) .

上一篇:捐赠管理下一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