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反思

2024-08-15

阅读教学反思(共12篇)

阅读教学反思 篇1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 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 长期以来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 实际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本人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大力气进行语文阅读的训练, 却总是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呢?本文旨在反思这个问题, 并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一些尝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经过笔者的调查和反复思索, 我认为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虽然早就形成了共识, 但真正去实施的教师并不多, 它只是成为了一个口号, 流于形式, 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 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变成了接收知识的囊袋。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还要多学、多研究学生的心理。

二是教学方式单一。语文阅读教学目前采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学习, 而且是采用被动式地接受学习, 学生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思考不够, 理解不充分。教师就算设计问题, 也是要引导学生从嘴里说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在现实中, 学生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学生直接阅读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时间少, 不能够积极去思索, 去理解探究, 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自然阅读题失分也就多了。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反思

1. 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 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 归宿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 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时尤为重要。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众所周知, 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就要在现代文课文教学中下功夫。比如教学现代文《心愿》, 这是一篇必修课文, 讲述的是一位中国人在巴黎的一个公园里与一家法国人友好谈话的情景。很明显, 文章通过这场谈话意在表达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共同友谊是这个法国家庭与中国人民的美好、纯真的心愿, 同样也表达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愿望。在对这节课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 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教学思路, 完全突破了原来教学方法的束缚。由于这篇课文采取的是对话形式, 所以, 我让同学们分工合作, 将本班同学分组, 由小组成员推举一位同学来扮演角色, 这种扮演并不是照书本念, 而是可以自由发挥, 真正地将课堂交给了学生, 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同样, 在遇到其他的语文阅读时, 教师也可以举一反三,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行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而是应当让学生在主动地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能够加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应当让学生发表意见, 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挖掘其闪光点,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 通过多年的教学可知,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努力, 教师的前提基础打好了, 学生学习的提高才能有所保障, 才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阅读教学反思 篇2

崔凯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画情节图”“课文概说”和“手法欣赏”。“画情节,整体感悟”;“说课文,训练能力”;“品手法,开阔眼界”。通过读写结合、读说结合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以写促读,融知识、能力训练于一体

阅读活动一: 画情节图

上课开始,通过与同学一起回忆第一次读小说时最先把握小说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教会学生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先抓住,一下子将主要故事情节拎出来。让学生学会画情节图,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果把这看作是课前的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的话,那么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则在以下两个环节中充分展开:

阅读活动二:课文概说 阅读活动三:手法欣赏

两个环节,采用了让学生先写后说的方法,本打算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先写后说,先写后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加完整。两个环节,几个小话题,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以写促读,而且不露声色地教给了学生知识点。在完成阅读“活动二”中的第三个小问题时,可能因为学生对“人物”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够好,学生自选话题时,绕过了这一问题,课堂出现了冷场。我则让学生从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加以把握,让他们把它当做修饰成份,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从“人物性格”角度概说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叶老先生的一句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以此印证叶老先生的这一观点,真正实现以老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以情动情,集学文、做人培养于一身

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点评、补充。让学生在听到真诚、中肯的点评时,得到更加深刻地启迪。如:学生从“内容”角度概说之后,通过评价告诉他们,可以把环境点出来,把地点点出来,把小说冲突的双方人物点出来,把故事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点出来,这就是概括。”通过点评,达到对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从主题角度的分析,也对学生思想认识给以提升。

三、完美的设想,缺憾的课堂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篇3

一、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简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阅读中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

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三、阅读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

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只要用词恰当即可。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定。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反思 篇4

1. 强化阅读基础,夯实提高根基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熟练地开展英语阅读,就必须要夯实英语阅读基础,即必须要熟练掌握单词、语法以及句式等基本英语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一步步地学习、记忆和积累。但是对于这些内容的快捷记忆也有一些小技巧,如词缀法、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和语句理解法等。词缀法主要是指对于具有同一词缀的一系列单词集中起来进行记忆,如反意前缀(dis-),有dislike、disable和disability等,又如否定前缀(un-),有unhappy、unlike、unusual和unfortunate等;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主要是将具有近似或相反意思的一类词语进行记忆,如可以将good和nice/fine以及agree和disagree/oppose等词语来进行联想记忆;而语句理解法则是通过对语句进行分析来掌握句子中所包含的单词和短语。如对于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I am good at playingbasketball, while he is good at writing.”学生通过这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就很容易掌握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用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text?”及“Who isyour favorite person in the text?”等等,待同学们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适当地引出,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学生对于旧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后,需要及时进行知识的强化,确保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得到扎实和提高。例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阅读性质的活动,如读书月活动,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生活常识类、科技类、体育类以及名人传记类等内容,但是要确保学生所读教材均为英文版或英汉对照版,同时也要确保教材阅读难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和实践训练后,学生将会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量,对于语法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轻松、便捷,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和扎实。

2. 掌握阅读技巧,激发能力飞跃

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后,就基本可以解决一般的阅读问题。但是为了更快、更准地解决有关的英语阅读问题,学生还需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通常而言,阅读技巧贯穿于阅读的整个流程,下面就具体的阅读技巧进行阐述。

(1)先浏览阅读中的问题。据调查,初中大部分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通常会先对阅读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问题的阅读,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如果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先浏览一遍阅读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更加准确、迅速地定位答案的出处,尤其注意抓住问题中when/what/who/how等关键性词语。

(2)全面阅读。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连贯性,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采取跳读的方式或者做标记的方式略过,但是要保证阅读的全面性,即要从整体上领略和感受文章的大致含义,进而可以为第二遍精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重读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文章每段的首尾句通常为文章的点题句,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在第二遍精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此外,对于文章每段中表明作者意思的词句也要特别注意,如:I think/in my opinion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于每段的大意进行把握,同时又可以为学生总体上理解文章的意思奠定基础。

(4)全面深读。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要进行第三遍的细致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1结合文章大意来攻克文章中所遇到的难点;2在攻克文章难点的过程中,要找出阅读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进行作答。

(5)回顾对照。这是阅读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通过将所选问题答案带入到文章中来,从文章总体上对所选答案的正确性进行判断。

3. 灵活融汇贯通,实现熟能生巧

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阅读技巧后就可以解决任何类型阅读的问题,但是考试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做题准确性的考查,对于学生的做题速度也具有严格的要求。而要使学生又快、又准地做阅读,则必须要学生多做多练,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之后,学生的做题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又快又准地做题。因此,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准备适宜的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反思 篇5

香积寺中学

白燕妮

考试至上,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名著阅读教学更是不堪一提,多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名著阅读进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动员学生买一些合适的书或订阅适当书刊或在教室举办小图书角。如推荐《意林》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写作时查找。我还推荐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如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的世界》、古华《芙蓉镇》、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刘玉民《骚动之秋》等。

2、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在静思默读中徜徉阅读天地,接受文化的熏陶。现在每周三下午二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任何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这节课,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为了更好了解、掌握名著。我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摘记,写读后反思。做好各班借阅书籍的工作,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如片段摘少,作者简介,读书感受,精彩语句等。我还经常查阅和评点,还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老师的查阅和评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我发现学生爱思考了,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从而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4、把阅读名著的积累用于作文中,名著中的很多片断都是很精彩的,应该让学生摘抄并背诵。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把相关积累或者原句引用,或者稍作改动成为自己的句子,这样会使文章增色。批改作文的时候,老师在指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给以较高的评价。学生会因此感到,名著阅读对自己写作的促进作用。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学生词;教学互动

英语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综合应用英语,很大程度上由阅读能力决定。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量,通过整合上下文、结构语、句子结构以及文章情境,更好地理解句子大意,分析事件和人物行为发生顺序,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

一、将阅读教学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效果与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给予其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让其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作为拓展英语词汇、增加语言知识、归纳语言材料的关键方式,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英语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因为阅读教学爱上英语,领会到英语教学的真正含义与乐趣。从历年的英语考试题型来看,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属于关键部分,阅读价值越来越高。从教材编排来看,老师通常会选用一些历史、生活以及名人軼事等作为阅读材料,让阅读富有生活与时代气息,在题材丰富、难度恰当的背景下丰富英语教学。但是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对阅读教学持着恐惧心理,这也是阅读理解成为失分点的原因。

二、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

1.巧学生词,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教学中,英语老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感同身受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在词汇和语境学习中,通过转化词汇,测试学生的对话与造句形式;在让学生填空选词的过程中积累词汇,让词汇语境化。在练习结束后,先让水平一般的学生朗读,以检验知识掌握状况,然后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领会词语含义。

英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以拓展知识面。其中,英语文化包罗万象,既有英美道德伦理、心理生活,也有英美等国的政治历史、经济文艺、地理宗教、文化习俗。而不同的成语、谚语、常用语、专业名词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阅读教学的引领者,除了要提高自身修养,还应该增强背景知识,以深化阅读教学方法和特征,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例如:在Go for it中的Id like some noodles中,为了学好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可以先让学生比拼谁朗读得更好,以体现每篇文章表达的意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正腔圆的表达中,也让学生快速地背下了文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对待英语,通过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以生为本,促进教学互动

在教学前,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关注教学目标,从学习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确保阅读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本信息和语言知识后,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任何一件事,我们不能完全停留在理解层面上,在理解后还应该做好反思与创新工作。在主动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为了达到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排练话剧,从不同的层面理解文章,通过鲜活的表达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在Go for it中的Its raining和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在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

另外,课外阅读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充词汇量、巩固已有知识也有很大作用。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技巧,为了熟练掌握已有知识,必须以扩大阅读量补充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延伸与结合,通过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从根本上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英语老师不断实践、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过程,最后达到提升阅读水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128-130.

[2]杨春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考试周刊,2014(57):101-10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篇7

一、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奉行“拿来主义”。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答案。殊不知有时候拿来的习题对于文章的理解要求处于浅层理解,不能提高学生获取深层信息的能力。而有时候课后问题的设计又是学生能力所不及,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强硬灌输。有些教师 直接“拿来”网络或教参上的课堂设计,照搬套用。虽然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但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问题设计程式化。课堂提问是 激发学生 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降低阅读难度,通常教师们都会设计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如yes/noquestions或When...Where...What...等一问一答,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眼见底、一览无余的 问题,学生不必思考分析便可轻易地得到答案,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机会,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3.脱离学生实际,忽视思维训练。阅读外语的过程是解码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主动接受和吸收新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常常设计一些考查综合能力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章逻辑的把握和主旨的剖析,但由于这些问题缺乏梯度,远远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望题止步”,丧失了阅读和思考的兴致,根本谈不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及感悟

怎样的阅读课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力,使阅读课真正高效呢?2014年10月上旬在我校举行了高效课堂观摩活动。我在此次活动中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1.课堂结构设计新颖独到。姜老师阅读课(Book2Unit4Earthquake)的教学活 动让我耳 目一新。她 以UncleQian赴唐山救援的所见所闻 的故事作 为课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后又以UncleQian的人生态度对文本做了情感上的升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次提升。姜老师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联系,首尾呼应,将整堂课有机贯穿起来。受其启发,我也对Module4Unit2Workingtheland(Reading)做了一次尝试。这篇文章是对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绍,我舍弃了课后习题中对袁隆平的简历填写,而是让学生们谈论自己的梦想,进而谈论袁隆平的梦想,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通过讨论课题→预测文本→校正预测信息→逐段探究→概括总结,学生对文本结构以及袁隆平“为世界消除饥饿”的梦想了然于心。读后我向学生谈到了2013年3月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谈到了他的中国梦。他说:“我的中国梦很简单,我做过两 次梦,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的另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更高的目标。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奋斗。这就是我的梦想,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袁隆平的话与课文内容相互映照,也激发了学生的中国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阅读,目标,三维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的泛化,主要表现为模糊性和盲目性。有些教师备课时一律套用三维目标,却忽略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中只关注怎么才能让课堂出彩,却很少思考学生学到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美很热闹,但事实上难以真正落实每一个具体目标,更遑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了。

文本解读的淡化,主要表现为阅读教学中背离文本、忽视文本。李海林说:“‘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文本成为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借口,课堂上“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任由学生解读课文,不分好坏,一味廉价表扬,普遍肯定;学生所谓的“见仁见智”“张扬个性”,大多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甚至是脱离文本,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堵塞了课堂升格的途径,既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还有些课堂课件花哨时尚,内容庞杂,注重所谓的“拓展”和“迁移”,表面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由于淡化了语言的品味,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三维教学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分化。轻视“双基”,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似乎一说“知识”,就是“满堂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基础夯得不实,何谈能力培养?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化。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学生却鲜有鲜活的思维参与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三是对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不够。许多教师很重视“理解内容”,把它强加给学生,教学就简化为学生的“听”和“记”这两种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最终导致真正的“阅读理解”的缺失。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重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变。

首先,要强化目标意识。备课时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强化目标意识。一是要做到目标制订科学、合理、明确、集中,并能坚持目标多元化原则;二是能用恰当的显性的行为动词加以清晰的描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据此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好统筹安排,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三要用教学目标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其次,要明确阅读教学内容。朱绍禹先生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虽然包含着社会知识和自然界知识的广泛领域,但作为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多半限于语文知识。”新课程需要的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不仅重视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重视各门学科知识的积累,为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重视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努力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创新能力训练的过程。

要特别注意的是传授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不可机械地灌输,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远比授以现成的知识更重要。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运用精读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划、批注等方法,对优秀的文章要运用熟读与背诵的方法;鼓励学生写随感、读书笔记、评论等来训练他们听、说、读、写、思的结合。

再次,要注重教学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作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运动程序,教学中的诸多因素都在这里得到反映和综合体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讲求方法,如何导课,如何选择文章的阅读切入口,选用哪些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等等都涉及教法的运用。阅读教学过程设计得好,教学方法得当,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使教师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流畅地获得阅读知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民族预科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9

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为那些虽然受过系统的中等教育,但基础较为薄弱,直接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所设置的一个缓冲阶段(吴学容,2007)。也是少数民族学生从高中向大学的一种过渡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继续增强预科学生的知识,扎实其基础,拓宽其视野,使其最终顺利融入大学阶段的学习。

一、预科生英语学习

我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尽然都很差,呈现的整体状况参差不齐。反而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学生对这一年的生活到底要学些什么感到很迷惘;对英语学习也抱以应付的心态。但英语在预科生直升考试中占很大比重,对他们能否在一年后顺利进入对应的大学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它的运用之广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目前给预科生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有英语精读和听力,其中精读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精读这门课,学生可以实现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愉快充实又有所获地度过这一年是预科英语教学者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预科精读课本一般每单元包含两篇文章及配套练习和语法。鉴于大部分预科生英语基础一般,不论第一篇精读还是后面的泛读,文章的难度设置都适中,大概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而语法主要是对中学语法的巩固拓展,并没有很多的更新。我在此仅将论述重点放在第一篇精读文章的教学上。

二、预科英语阅读课教学

我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学远非让学生认识几个生词、词组和句型;而应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独立分析理解篇章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识记语言点、获取文化知识,并且能活用知识。为此,本文将从两方面来阐述教学思路。

1. 通过阅读实现语言输入

辅以一定的方法,学生在阅读课上的确可以累积许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但许多学生的困惑在于即使没有很多生词,也还是读不懂文章。因此我认为要提高预科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积累固然必要,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也必不可少。借此我根据预科一年制精读课本的文章类型总结出一些阅读方法,希望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有所帮助。

(1)宏观———篇章阅读技能

须指出的是这里说的阅读方法适用的是对整个篇章的领悟理解,而非对一字一句的掌握。传统阅读教学都习惯于采用“语—句—篇”的教学顺序,即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达到对篇章的理解。这种方法过于注重对细节的掌握,并不利于全面完整地把握文章,形成语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提倡采用交际性阅读模式,即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陈燕,2001)。这也是我所支持的阅读教学模式。从文章体裁角度出发,我现将不同篇章阅读方法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记叙性文章,要提示学生找有关5个-wh,即who (whose), when, where, what, why和一个-h,即how的问题。把握文章的因果联系、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等,抓住事件发展的脉络。例如第一单元“Sneaking a Love of Reading through Cinema’s Back Door”描述了作者的女儿怎样将兴趣从电影转移到阅读中来的过程。在文章中,应注意到作者用了“at first, gradually, over Christmas vacation, now”等一系列时间变化的词语;对于这样的文章,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把握住时间线索,也即抓住疑问词“when”,了解故事中的小女孩怎样随时间变化而一步步转变。又如第三单元“Wednesday’s Flowers”讲述了情绪低落的作者在假期留校生活中连续几周收到匿名鲜花,从而展开推测和侦查的故事。作者首先想到其父亲,然后转移到班上的男生,接着提及到“the quiet guy in my real estate class”、“my roommate”等一系列人物。就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首先罗列出故事中提到的这些人物,找出“who”,理清线索后才比较容易把握文章梗概。

其次,对于说明性文章,要善于分类寻找信息。例如第二单元“What We Eat and Drink”这篇文章主要在说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整篇生词量较少,但由于其提到的细节较多,相对来说较杂乱,因而学生读下来会有摸不清头绪之感。教学者应考虑到这样一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介绍许多语言知识,而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信息。鉴于文章内容比较细节化,可以给每一段落设置一些表格,如第一段主要描述了世界各地区不同人的饮食特点。为此,可列张简表如下:

学生只需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文中找出横线内需要填的信息即可。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如“What kind of fooddoes Eskimo enjoy?”“What’s the favorite food of Nomad?”来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一旦重点具体信息都有了解,学生对整篇的把握也就不难。

最后,对于议论性文章,关键应把握论点,找到支持性的论据和结论,同时还需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如课文第11单元“The Job Snatchers”讲述的是计算机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失业危机及应对的建议等。在此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作者列举了‘Robert Beanland’及许多行业工作者的实例,这些案例虽然占了很大篇幅,但并非文章的重点,只是作者用来支撑其观点的论据。因而学生的关键任务是明确文章论点和作者的观点,也即面对计算机革命席卷全球的情况,作为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往尖端行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发展,这才是文章的核心。所以对于这类议论性文章,应培养学生“去冗杂找重点”的能力。

(2)微观———单词、词组、语法识记

阅读中强调通过各种方法先理解篇章并不表明要忽视文章中的语言知识。实质是篇章的理解对于文章语言点的掌握也有帮助。掌握文章具体语言知识涉及对字词句的理解。首先对于生单词,我主张依托上下文来作一些猜测,不建议学生一开始就从生词表中找来识记。通过思考推测,学生才能加深对单词或词组的印象。也许基础较差的学生依据篇章理解单词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要予以一定指导,比如设置一些同义的单词选项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转换学生较易理解的同义句来表达含有此生单词的句子。学生大体明白整句在表达什么,则较容易理解这个单词或词组。其次,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一定要培养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一些句子的成分。

2. 通过阅读实现语言输出运用

结束一篇文章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是否内化吸收,并设置任务实现输出。如记叙性文章,应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口头复述或写作;对于一些情境性较强的文章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请观看的同学用英语点评;就说明性文章,应使学生回顾提及的文化或社会知识,并请他们畅谈与此有关的生活常识;如果是议论文,可以让学生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文章的观点及结论。

三、结语

总之,精读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实现对预科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提升。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仅是对字词句篇的理解,而且是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因而增强预科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也是提高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民族预科的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提出了篇章阅读技巧与方法, 同时指出阅读的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教学, 更是语篇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学,篇章阅读技巧与方法,语篇,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燕.预科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语篇教学为主[J].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 (2) .

[2]刘淑华.快速提高预科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 2003, (3) .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王笑施.英语.一年制 (上册) [M].北京:国家行政出版社, 2006.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阅读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 像交了一个益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伟人和名人的论述, 都论证了一个道理:阅读在人的一生中, 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2011年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标》有重要的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 阅读题约占二分之一的比重, 足见其重要性。

要阅读, 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培养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近几年, 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重视,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但是, 只要中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彻底根除, 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 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历代散文精品、明清小说到外国的优秀作品, 可谓字字珠玑, 篇篇锦绣, 可为什么有学生却对课文不感兴趣, 对语文越学越厌学, 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呢? 针对此, 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阅读教学, 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无疑是主体, 教师无疑是导师, 但现在却本末倒置。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问老师:“《诗经》上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可为绚兮’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像绘画一样 , 先绘上彩色 , 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地说 :“学礼要放在仁义后面 , 是吗 ? ”孔子说 :“给了我启发的是子夏啊! 这就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里, 学生提问题, 孔子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而是点破, 让学生自己领悟。学生领悟了, 孔子及时给予肯定。孔子, 真不愧为“万古师表”。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说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这至理名言用在阅读教学上同样合适: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应用的前提和准备阶段, 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找寻真理”, 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真理”, 归根结底, 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什么学生厌学, 为什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症结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没有像孔夫子那样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而是满足于本本教学, 满足于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所谓“本本教学”, 就是为了教课本而教课本。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简单地教学课本, 完全没有把课本展开到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所谓“一言堂”, 就是老师的一句话即为答案。因此, 教师上课时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学习生字词,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章中的段落,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

例如《愚公移山》这篇传统教材, 不少教师上这一课时, 很少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搬自教参, 诸如寓言的特点、愚公的形象、愚公的精神、作品的主题等。教师只是一味地灌, 即使提问题, 答案也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为什么不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愚公”呢? 相同是不正常的, 只有不同, 才能发展思维, 激发想象, 培养创造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阅读主体的领悟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应当进行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敢于指出文章中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 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急功近利心理, 导致了阅读教学长期难以走出误区, 课改难以进行。

考试, 作为检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考成了“指挥棒”, 老师被“指挥棒”转晕了。

语文学科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着眼于人,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而不应该为了适应中考而教学。否则, 不但教材被搞得支离破碎, 而且会把阅读教学带向模式化的死胡同。

魏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 是成功的。他会多, 事务多, 一些专家曾怀疑他的教绩, 多次在他外出开会期间进行抽考, 结果每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超过同年段的其他班级, 令专家们叹服。魏书生的成功, 有两点最值得肯定:一是教学目标明确, 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 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能力强, 老师不在, 会自学语文。

毋庸置疑 , 目前 , 中考的“导 向”作用影 响教师的 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新课改的最初几年内, 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 看了一篇邑人写的文章, 很有意思。他把中国历代的状元郎的一长串名单和落魄文人的一长串名单进行了分析对 照 , 发现 :曾经风光 一时的状 元郎 , 其结果是 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鲜有人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些落魄文人, 如李白、杜甫、吴敬梓、曹雪芹、蒲松龄等, 却一个个颇有建树, 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光照千秋。

为什么? 因为中国这个国度, 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读书, 背“四书五经”, 为了考试做官;写文章, 习八股, 还是为了考试做官。学习课文, 教师是“一言堂”;那经义, 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刻板教学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尖子”, 没有独立见解, 思想僵化, 能有创造性的文化遗产吗?

反观这些落魄文人, 因清贫而接近百姓;因灰心科举而放弃八股, 没有了为考试而阅读、而写作、而考试的束缚, 旁猎群书, 随心所欲, 其创作贴近生活的诗歌、文章和小说, 岂能不光照千秋?

初中英语教学之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1.词汇教学没有为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词汇是阅读的开始,如果没有好好掌握词汇,那么阅读就无法正常进行,词汇就是阅读的开始。词汇的理解依靠语境来表现,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对词汇一个个进行翻译,那么很容易理解错误。

2.初中英语教学缺少文化现象

学习英语就是用英文来学习外国的文化现象。因此,很多的英语阅读都是外国文化现象的体现。但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到外国文化现象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做阅读时,一遇到某个文化现象便是很陌生的,甚至是不理解的。

二、改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问题的办法

英语阅读里面包括了新的单词、旧的单词、文化现象等等,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过的生词、积累新的生词以及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现象。可是,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时,却是困难重重。要改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词汇、文化现象等方面问题的不理解,就需要进行以下的办法:

1.巧建情境,巧记词汇

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在词汇教学时,教师除了教词汇的读音、词性,还要将词义放在情境里面学习,使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

2.将文化因素渗入到阅读教学中

英语阅读是一个跟文化因素联系很紧密的一部分,英语阅读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句子、例子等等都包含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说“You are a lucky dog”,可以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在外国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忠诚地对待人类,所以一般认为狗是好的。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跟外国的看法刚好相反,那么在翻译时也就容易出错了。所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必要将文化因素渗入其中。

初中英语阅讀教学直接地影响到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教师应该要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探索新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林琦云.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3.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篇12

(一) 对话缺失的几种现象及其反思

1. 自由式对话。

文本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和载体。有些老师或由于教学智慧欠缺、或对文章解读肤浅, 话题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严重偏离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 教师也在这一施教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和价值追求。如一位教师教学《丰碑》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 因为他也是连队的一员, 却没有棉衣可穿。”“是的, 他连自己的棉衣都不能保证, 怎么能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后勤呢?”“我认为军需处长和战友们相互调剂衣服完全可以活下来, 他用消极等死的方式并不明智, 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 是最宝贵的。可以看出, 他办事缺乏灵活性, 过于任性。”学生的分析表面上看起来深刻、辩证, 但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 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体验, 既没有做肯定评价, 也没有矫正, 使对话远离文本目标和价值内涵, 使自主演变为自流, 失去对话的意义。这种对文本的浮躁解读、追求所谓的创意会影响学生形成客观、严谨的学习心理品质。

2. 霸权式对话。

学生虽然有言说的自由, 但教师将对话封闭在固定的框架之内, 教师问、学生答, 教学流程看似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但学生只有选择表达方式的权利, 无选择言说内容、思维发散的自由。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 (即思维) 走, 一步一步接受预设答案和目标, 师生、生生缺乏心灵的融通;学生丧失了理解文本的机会和自主思考的时间, 成为文本的奴隶。

3. 浅表式对话。

对话缺乏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 没有内心真情的流露、自我价值观的智慧灵光;缺乏相互唤醒和自我反思、内省, 学生没有亲历一个在彼此观点交锋中逐步把思维步步引向深入、获得自省自悟的“高峰体验”, 由于缺乏这一过程, 使得知识、情感和价值观难以无形生成。其原因是教师对文本解读飘浮, 对话停留在就文本解读文本的浅层次上。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 如果把对话仅仅定位在“凡事要动脑筋”这一层面上, 则失之肤浅, 也不能体现编者的真正意图。我们应该从“同样的一条河, 老牛形体高大, 所以说水很浅;松鼠形体矮小, 所以说水很深”这一角度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另外, 由于教师受固有的思想观念束缚, 忽视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学生个性心理特点, 用教条的观点框学生。读《小珊迪》时, 我们固然为小主人公可怜凄惨的命运而痛心, 但他诚信的品质在今天尤为闪光;《小猫钓鱼》的教学当然应教育学生“做事不要三心二意”, “但看一眼蝴蝶、捉一会儿蜻蜓”却符合小猫的天性, 小猫是儿童的化身, 过于批判小猫贪玩的天性无疑扼杀了孩子的童心。

4. 表演式对话。

对话应建立在面向全体、平等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 获得发展。但是不少课堂上, 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 他们揣测教师意图、迎合其心理, 他们参与对话的“精彩表演”虽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 带来所谓的高效率, 但却使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

(二) 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1.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

师生平等、民主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前提。因为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 教师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价, 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无须控制和操纵, 学生也无须视教师为权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的那样:“在这个教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相长。”

2. 预设对话内容。

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 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 把握文本的内涵, 教师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 对话就会越有效。教师和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 是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的支点。对话不等于遍地创坑, 必须点上打井, 不断深入。这个点或从认知角度、或从思想角度、或从情感角度来确定;然后由点拉线, 线即学生可能表达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再由线画面, 面即师生共同生成、研究的相关问题;最后由面及点, 点即师生从多层面的角度进行总结和提升后的文本内涵。当然, 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 教师不可能对点、线、面都能进行全方位的预设, 但必须预设好“点”, 梳理出最可能生成的“线”和“面”, 教师应在头脑中搭建起立体交叉的教学框架, 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3. 拓展对话话题。

对话不能局限在话题或文本之内, 那样会限制学生在理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发展。话题的拓展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策略。

(1) 横向延伸指把话题延伸到文本之外, 多角度解读文本, 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为丰厚。如《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 课尾让学生探讨“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知识, 有的从“东吴扬长避短, 周密计划”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有学生从地利的优势加以说明;有学生从曹操的“骄傲轻敌”寻找依据;还有学生综合多种意见, 认为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见解更为全面。

(2) 纵向深入指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进行总结时, 有学生质疑:“董存瑞能不能既能炸毁暗堡, 又能活着回来呢?”这一质疑极具深度解读文本的价值, 教师立即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学生怀着挽救英雄的愿望想了很多办法, 但都被一一否决, 有的学生通过找描写形势紧迫的语句加以证明, 有的揣摩董存瑞当时“一心只想快些炸掉暗堡, 根本顾不得自己的安危”的急切心情, 发现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当时不可能成立, 英雄的逝去有其必然性。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能够促使学生思维趋于深刻和严谨。

4. 捕捉对话时机。

上一篇:快乐竞争力下一篇:中职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