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学反思一

2024-10-02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共11篇)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 篇1

阅读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我们对于阅读的复习指导,似乎总是停留在做题——评讲这样过于简单低效的模式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是相当重要的。阅读在于实践,方法在于总结,于是,我试图在复习课上通过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然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总结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在提取和整合信息方面,没有比较清晰的思路,能够完整做答的寥寥无几。针对这一情况,我搜集了学生做过的题目类型,分析他们答案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去归纳出一条较为清晰的思路,最终设计了一节关于“阅读解题策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复习课。课堂中,学生通过了解题目类型,归纳错因,然后在实践中总结做题方法,并学以致用。

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整节课的目标明确,比较能做到“以学定教”。但难度偏高,缺少训练的坡度,一些中下生还不能领会这一方法。我安排的两篇阅读,量较大,一节课要去完成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接下的课堂实践中,我还会不断尝试,不断改善。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 篇2

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为那些虽然受过系统的中等教育,但基础较为薄弱,直接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所设置的一个缓冲阶段(吴学容,2007)。也是少数民族学生从高中向大学的一种过渡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继续增强预科学生的知识,扎实其基础,拓宽其视野,使其最终顺利融入大学阶段的学习。

一、预科生英语学习

我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尽然都很差,呈现的整体状况参差不齐。反而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学生对这一年的生活到底要学些什么感到很迷惘;对英语学习也抱以应付的心态。但英语在预科生直升考试中占很大比重,对他们能否在一年后顺利进入对应的大学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它的运用之广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目前给预科生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有英语精读和听力,其中精读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精读这门课,学生可以实现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愉快充实又有所获地度过这一年是预科英语教学者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预科精读课本一般每单元包含两篇文章及配套练习和语法。鉴于大部分预科生英语基础一般,不论第一篇精读还是后面的泛读,文章的难度设置都适中,大概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而语法主要是对中学语法的巩固拓展,并没有很多的更新。我在此仅将论述重点放在第一篇精读文章的教学上。

二、预科英语阅读课教学

我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学远非让学生认识几个生词、词组和句型;而应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独立分析理解篇章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识记语言点、获取文化知识,并且能活用知识。为此,本文将从两方面来阐述教学思路。

1. 通过阅读实现语言输入

辅以一定的方法,学生在阅读课上的确可以累积许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但许多学生的困惑在于即使没有很多生词,也还是读不懂文章。因此我认为要提高预科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积累固然必要,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也必不可少。借此我根据预科一年制精读课本的文章类型总结出一些阅读方法,希望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有所帮助。

(1)宏观———篇章阅读技能

须指出的是这里说的阅读方法适用的是对整个篇章的领悟理解,而非对一字一句的掌握。传统阅读教学都习惯于采用“语—句—篇”的教学顺序,即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达到对篇章的理解。这种方法过于注重对细节的掌握,并不利于全面完整地把握文章,形成语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提倡采用交际性阅读模式,即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陈燕,2001)。这也是我所支持的阅读教学模式。从文章体裁角度出发,我现将不同篇章阅读方法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记叙性文章,要提示学生找有关5个-wh,即who (whose), when, where, what, why和一个-h,即how的问题。把握文章的因果联系、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等,抓住事件发展的脉络。例如第一单元“Sneaking a Love of Reading through Cinema’s Back Door”描述了作者的女儿怎样将兴趣从电影转移到阅读中来的过程。在文章中,应注意到作者用了“at first, gradually, over Christmas vacation, now”等一系列时间变化的词语;对于这样的文章,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把握住时间线索,也即抓住疑问词“when”,了解故事中的小女孩怎样随时间变化而一步步转变。又如第三单元“Wednesday’s Flowers”讲述了情绪低落的作者在假期留校生活中连续几周收到匿名鲜花,从而展开推测和侦查的故事。作者首先想到其父亲,然后转移到班上的男生,接着提及到“the quiet guy in my real estate class”、“my roommate”等一系列人物。就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首先罗列出故事中提到的这些人物,找出“who”,理清线索后才比较容易把握文章梗概。

其次,对于说明性文章,要善于分类寻找信息。例如第二单元“What We Eat and Drink”这篇文章主要在说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整篇生词量较少,但由于其提到的细节较多,相对来说较杂乱,因而学生读下来会有摸不清头绪之感。教学者应考虑到这样一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介绍许多语言知识,而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信息。鉴于文章内容比较细节化,可以给每一段落设置一些表格,如第一段主要描述了世界各地区不同人的饮食特点。为此,可列张简表如下:

学生只需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文中找出横线内需要填的信息即可。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如“What kind of fooddoes Eskimo enjoy?”“What’s the favorite food of Nomad?”来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一旦重点具体信息都有了解,学生对整篇的把握也就不难。

最后,对于议论性文章,关键应把握论点,找到支持性的论据和结论,同时还需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如课文第11单元“The Job Snatchers”讲述的是计算机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失业危机及应对的建议等。在此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作者列举了‘Robert Beanland’及许多行业工作者的实例,这些案例虽然占了很大篇幅,但并非文章的重点,只是作者用来支撑其观点的论据。因而学生的关键任务是明确文章论点和作者的观点,也即面对计算机革命席卷全球的情况,作为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往尖端行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发展,这才是文章的核心。所以对于这类议论性文章,应培养学生“去冗杂找重点”的能力。

(2)微观———单词、词组、语法识记

阅读中强调通过各种方法先理解篇章并不表明要忽视文章中的语言知识。实质是篇章的理解对于文章语言点的掌握也有帮助。掌握文章具体语言知识涉及对字词句的理解。首先对于生单词,我主张依托上下文来作一些猜测,不建议学生一开始就从生词表中找来识记。通过思考推测,学生才能加深对单词或词组的印象。也许基础较差的学生依据篇章理解单词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要予以一定指导,比如设置一些同义的单词选项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转换学生较易理解的同义句来表达含有此生单词的句子。学生大体明白整句在表达什么,则较容易理解这个单词或词组。其次,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一定要培养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一些句子的成分。

2. 通过阅读实现语言输出运用

结束一篇文章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是否内化吸收,并设置任务实现输出。如记叙性文章,应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口头复述或写作;对于一些情境性较强的文章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请观看的同学用英语点评;就说明性文章,应使学生回顾提及的文化或社会知识,并请他们畅谈与此有关的生活常识;如果是议论文,可以让学生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文章的观点及结论。

三、结语

总之,精读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实现对预科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提升。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仅是对字词句篇的理解,而且是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因而增强预科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也是提高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民族预科的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提出了篇章阅读技巧与方法, 同时指出阅读的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教学, 更是语篇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学,篇章阅读技巧与方法,语篇,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燕.预科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语篇教学为主[J].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 (2) .

[2]刘淑华.快速提高预科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 2003, (3) .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王笑施.英语.一年制 (上册) [M].北京:国家行政出版社, 2006.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3

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让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轻松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的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乐学、善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地使用教材

事实上,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教师要将这套系统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应该对教科书中体现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内容中不适应学的地方稍作修改调整,以增强教学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还应注重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课,也不同于简单的技能训练,不但需要陈述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大量的操练。阅读量越大,学生积累的背景知识就越多,就更易于形成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适当地、有计划地指定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外阅读具有真正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阅读课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读”,但讨论同样重要。组织有序的课堂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英语报纸杂志、原声影像作品等也能丰富英语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积极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功效。

五、在阅读中渗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若只注意语言而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等于见树不见林,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王祥福、吴汉樱,1994)。可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而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需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4

昨天下午上了一节阅读与学科整合的校内公开课,我选择的是曾经得过安徒生大奖的著名插画家安东尼布朗的作品《我爸爸》,这本绘本书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也是被列为一年级必读书目。在之前我是不了解安东尼布朗的,自从在黄山听了窦桂梅老师的阅读课《威利的奇遇》后,我对这位插画家就产生了兴趣。他的作品很多,而且风靡全世界。经典的作品总是需要我们多读几遍,要不断回味。

本节课我?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师读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练习说话。第二部分是回味整本书,发现图片中隐藏的秘密,并找到文字的句式特点。第三部分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并画下来,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第四部分是感情升华,体会爸爸的爱。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这样的阅读整合课,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真是不知所云,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准备?从哪里着手?整个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最后一周快要到了,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连课题都定不下来。天无绝人之路,黄山之行让我拨开云雾看到了曙光。很多名师也有选择阅读课,我认为阅读和语文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为谁服务,硬要割裂开也是无意义的。从他们的课中我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再来说说我这节课,经过今天下午的研讨,很多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我帮助很大。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失误,凡是带“像”这个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是不对的,应该引导孩子对比明确,如“她长得像她的妈妈一样”这就不是比喻句,不可以把人比作人,可以比作其他的事物。另外在感情的升华上我引导的不好,最后的主题“爱”是由我的嘴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有感而发,其实在磨课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但我的功力还不够吧,没渲染出来。所以在昨天的课上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总结式点题,程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就是在课前导入的时候让孩子先聊聊自己的爸爸,这样感情基础就有了,后面再引导就容易些了。继续加油,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整合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突出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侧重阅读,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新的教学理念还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至始至终,我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自己只是“导演、帮助者”的身份,真正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课型设计新颖

以往公开课教师会选择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Warming up &Reading,这种阅读课型相对稳定,教学模式大致相同。虽然教法缺少新意,但不会有什么闪失。而我选了本单元Workbook里的一篇题为《辩论》的泛读课。从语言材料上来说是泛读,但它的内容却是如何开辩论会,这就要求把泛读与辩论结合起来,即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把本单元所学内容以辩论的形式体现出来。因而,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辩论赛是否成功,这对于很少开中文辩论的我们是一次大胆地尝试,更是一次新的挑战,甚至是冒险。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合理地把泛读、讨论、写作和辩论整合在一起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克隆为主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侧重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特色的综合型泛读课,课型设计新颖、独特,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

3.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决定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否。本节课从listening—reading—discussing--debating以克隆为主线把他们衔接起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材处理典型

本节课由reading, discussing和 debating三大部分组成。我首先利用有关克隆的一段影视资料导入,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关克隆的知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到人类对克隆的不同看法。其次通过快速阅读短文及辩论实例——医学克隆的优缺点点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辩论,如何开辩论会。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辩论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动物克隆是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既有益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可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严格控制有害的一面,使这项技术造福于人类。

5.课堂气氛活跃

整节课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民主、热烈,学生轻松学习,真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和兴趣。尤其是由8位辩手和主席组成的辩论会更是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同学流利的口语,优秀的表现,激烈的争论吸引了班上的每个学生,这是有些中文辩论都未必能做到的。作为老师,我为同学们有如此良好的素养与学习态度深感欣慰。

6.多媒体使用合理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技术手段结合情景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材料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中的缺憾

1.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因而操作不够熟练。

2.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巧妙,过渡语需进一步强化。

3.在这堂课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但也有个别学生比较被动,尤其是在讨论中。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语言实践方面,如选择有责任心的组长,每个人都要有明确任务等方式给那些不够主动的学生创造机会,强化其语言实践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启示

五年级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6

五年级阅读课教学反思

周四的上午我在远程教室和五年级学生共同上了一节主题单元阅读课。阅读的内容是第一册《走进西部》。在课前,我为学生播放了诗朗诵《蜀道难》。学生一边听、一边结合着书上的译文理解含义。在听过之后,学生再返回课文,由青藏铁路的开通去感受西部的美好。西部有自然美、人情美。在明确了要去发现西部新的印象的目标之后,学生开始了对推荐篇目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利用了字典词典,查清了很多的字,也有同桌两个人分工的。一边读一边积累,这堂课,对学生而言是充实的。在最后的`交流环节,有的分享了自己积累的字词,有的读了喜欢的段落,也有的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了自己做的批注。我看到学生们可交流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听着学生的分享,我忍不住也临场发挥,感慨读书的美好,多么希望这堂课能再久一些!

关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7

是阅读, 并且是大量阅读。

关于阅读, 韩军有一个著名的提法:举三反一。他说, “五四”前, 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 “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 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讲究积累、积淀, 大量读书, 整体感悟, 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 讲究惟学课本, 以少胜多, 分析解剖, 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 回归传统。

多读、多看、多写, 要有“厚积”, 才能“薄发”———这是许多人关于语文学习的共识。但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学好语文, 还需要大量课外时间的投入, 还需要大量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如写书评、读后感, 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此, 笔者以阅读课的形式在学生的阅读方面做了一点探索。

一.开设阅读课的必要性

(一) 学生阅读的社会环境

1. 消费社会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消费社会, 它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塞着人们的外在环境, 阅读也就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实用化、功利化。

这种社会大背景, 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去“厚积”, “感悟”, “品味”, “沉淀”。他们不愿意阅读, 确切地说, 他们不愿意阅读经典, 他们愿意阅读娱乐化、快餐式的文字。他们喜欢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里, 去咀嚼那些所谓“华丽”的、“小资”的辞藻, 自认为品到了文字的美感, 但却导致语言感觉愈加粗糙。

2.“心灵鸡汤”式的模式化创作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以利润为中心的理念驱使下, 在传媒的催化下, 在商业的操作下, 市场上还充斥着一些如同浮生物般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 即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 这类文章或温馨或貌似深沉, 而骨子里散发出的是媚俗与矫揉造作, 虽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阅读快感, 但缺失精神维度, 没有沉甸甸的分量。

而许多学生恰恰就非常喜欢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种文章不乏温馨的一面, 但它回避直面社会人生, 要么平面地宣扬功利的人生哲理, 要么大肆地渲染蒸馏水式的人间情感, 几乎触摸不到活生生的人性和沉甸甸的生活质感, 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日趋肤浅, 它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情感消费与伪崇高。而这种伪崇高最终让学生的情感愈加贫弱、无力, 精神愈加贫乏、苍白。

(二) 学生阅读的教育氛围

1. 阅读时间被挤压。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升学仍然是衡量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指标, 而阅读经典作品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 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 学校或学生会产生阅读经典得不偿失的感觉。于是学生宁可把时间大量花在数理化的学习上, 也不愿花时间阅读。即便有, 也是功利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占上风。

2. 阅读的边缘化。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 如果学生在自修课读英文小说, 那是认真学习的典范;假如读一点中文小说, 那就是不认真学习, 浪费宝贵的时间。语文阅读被边缘化, 遭到“歧视”。

所以, 学生阅读所面临的教育氛围也是不容乐观的, 阅读孤立无援, 得不到理解与支持。

(三) 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在上述阅读处境、阅读氛围的影响之下, 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等就会发生变化, 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与行为。比如:

浮躁心理:只满足于阅读数量, 不顾质量, 阅读囫囵, 心不在焉;

敷衍心理:阅读不是为了自身发展, 而是敷衍老师;

偏爱心理:只读自己愿意读的, 别的一概不看;

功利心理:只看与高考相关的和对考试有用的, 不相干的、无用的不看。

……

由此导致的学生阅读不良行为:

读图不读文:只读漫画, 不读文字。

海德格尔说:“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 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

文字的起源本是图画, 可是我们现在又开始向图画时代靠拢。或者说,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已经厌倦了文字, 或者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阅读文字。只有图片才能刺激人们的阅读兴奋点。

于是, 漫画成了学生的最爱, 有的学生甚至收藏了一柜子的漫画书, 但没有一本文学名著。事实上, 读图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帮助人们感知、理解信息的同时, 也使人患上了视力依赖症, 一旦离开读图, 就没有阅读兴趣。在这种现状下, 语文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感觉, 丰厚精神的责任。

所以, 阅读课是对这种功利主义的反拨, 让语文回归到阅读的根基上来。教师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匡正学生的阅读口味, 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丰厚其情感内涵, 尽量扩展学生精神的地平线。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 让学生能于书香中积淀致远。

二.阅读课的形式流程

(一) 阅读课的主要形式

1. 开设阅读课, 每周有一节课用来阅读。

2. 阅读课上, 教师指定精读书籍。

3. 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如何做读书笔记。

4. 全班交流讨论阅读成果, 教师总结指导。

5. 教师列书单, 推荐其他课外阅读书目, 学期末交流其他阅读书目的体会。

(二) 阅读课读什么

1.阅读课上, 精读教师指定的书籍。

每一学期教师需指定2-3本书作为阅读课堂上精读书籍, 一节课前30分钟读书, 后10分钟快速摘记, 课后写评注。

2.阅读课后, 读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籍。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它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阅读更多的是在别处, 在课后。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引, 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杂志。既要读经典名著, 也可读一些杂志刊物。

期末, 全班可就所读的课外书交流阅读体会。

(三) 阅读课怎么读

阅读课还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对于如何阅读, 许多学生还有认识的误区, 觉得把书看完了就完成了阅读, 还需要老师教怎么读吗?实际上, 除了看完内容, 阅读中还有许多需要学习、揣摩的地方。具体来说, 如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品读文字。

韩军说:一切文字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其独特的韵致与魅力, 作家也是通过文字, 通过遣词造句, 传递出自身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文字, 是需要“品”才有“味”的, 不能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

2.揣摩细节。

细节往往蕴含着深意, 引人深思, 只有留心留意, 才会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和豁然开朗, 才会领悟到不同于寻常的特别滋味。

3.关注哲学。

在阅读中要关注文章中的哲学思考。学生需要从这些哲学思考当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从而深厚底蕴, 有更独到的视角。

浙江高考阅卷作文组长、浙大陈建新教授说:“我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论文时, 就不会论证, 理论语言不足, 只会堆砌一些事例, 用事例代替议论。而这些学生说, 他们在中学时候就是这样写作文的。所以, 我还是主张高中生应该要会写议论文, 培养思维。”而培养思维,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阅读中, 从大家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所以, 阅读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故事的表层, 而应该有思维的深度, 要关注那些哲思渺远、深入心灵的文字。

多读读这样的作品, 思想才会逐渐丰厚起来, 考虑问题也才会更加深入。

4.关注结构。

结构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 而文章的开头、结尾、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等等往往能体现作家匠心独运、不同寻常之处, 关注到文章的结构,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阅读笔记怎么做

1. 不动笔墨不读书, 摘录批注随时记。

阅读课的阅读不同于平时的随性阅读, 要求眼到手到心到, 随时做好摘录与批注。重点摘录好词妙句与特色篇章两个方面。

2. 读书卡片显条理, 积少成多见成效。

读书笔记可以采用读书卡片的形式, 条理更为清楚, 更具有灵活性。

示范格式如下:

3. 心得体会共交流, 感悟争鸣促提升。

在文章阅读完成以后, 可以对原文的某些特点点评、生发、延伸, 写出自己的体会。简言之, 可以“说内容、赏妙处、读出自己、提出问题”等等。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各自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获得共鸣与提升。心得笔记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Ⅰ.写读后感: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Ⅱ.写推荐语:为作品写推荐语, 要求简洁明了, 一语中的, 是对学生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

Ⅲ.给作者 (编者) 的一封信:以写信的方式写读后感, 形式比较活泼, 易于学生直接抒发情感。

4. 教师下水试浅深, 鉴赏指导更有凭。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通过写下水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视角, 从而更近距离地给学生以阅读鉴赏指导。

三.阅读课的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应该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行为, 坚持阅读, 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成绩, 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丰富与积淀, 是精神底蕴的丰厚。

阅读课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 阅读课给予了学生理解与支持。热爱看书不是件错事, 要鼓励学生多看, 在阅读中进步。

其次, 教师所列的书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教师选择书籍要符合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 不可过于艰深。同时, 范围要尽量宽泛, 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作家的作品, 从而领略不同风格, 开阔眼界。

第三, 阅读课形式活泼, 氛围轻松。学生可以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和书籍对话, 大胆自由阅读, 让身心完全放松在阅读的天地里, 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第四, 阅读课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提升。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了解一下学生的阅读情况与进度, 这样在指导方面可以做到有针对性, 提升学生能力。

第五, 阅读课提供了阅读经典的平台, 逐步纠正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阅读是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的, 阅读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 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世俗生活, 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 能够引导学生静心品读, 让他们在淡淡墨香中品悟经典, 拒绝消费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 由此逐步摒弃不良的阅读心理与行为,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培育性情, 启迪思想, 丰厚底蕴。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课型是非常欢迎的。

在阅读中, 学生开阔了眼界, 看到了世界的精彩斑斓;在阅读中, 学生品味书香, 敏锐了语言感觉, 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感悟到了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 学生丰富了情感, 他们与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 体会到了文学世界的别样风情;在阅读中, 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了审美品位;在阅读中, 学生积淀了学养, 让自己成为内蕴丰富的人;在阅读中, 学生更能远离那些“消费文学”, 在真正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中, 感受崇高, 找到心灵的归依, 丰厚精神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希望通过阅读课的形式, 让学生与书香墨影作伴, 让阅读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作文心灵鸡汤之杞忧》作者:孙文辉《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

[3]《读图文化——行走在网络时代》作者:杜丰《上海信息化》2008年第2期.

[4]《新语文教学研究》作者:蔡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阅读理解专题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关键词]英语阅读语境法的四个方法解题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47

一、引言

1.教材地位分析

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占40分。其中,词义猜测是高考必考的题型。需要考生能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和具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因此,考生应学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构词法来猜出生词词义或旧词新义的技巧。

2.教学目标

通过摘选历年真题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出解题策略。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用上下文语境法解答词义猜测题。

难点:识别上下文语境法的关键词,利用正确的解题思路,根据语境猜测词义。

二、教学方法

篇章阅读教学法;小组合作。

三、教学实践

Step 1 导入

设计思路:通过两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怎样去猜,共同总结一个词“clues”,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在阅读中遇见生词时,我们可以根据线索进行词义猜测。接着呈现词义猜测题在近五年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证明掌握词义猜测的技巧是必要的。

Step 2 总结语境法的四个方法

设计思路:展示四个高考题的片段和题目,学生观察后总结方法并找出线索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方法的印象和了解各个方法的关键词。

由上面的真题,师生总结出语境法的定义法、对比法、相似法和列举法。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并关注各个方法的关键词,然后学会利用他们快速找到答案。增加学生的信心。

语境猜测词义各方法的关键词

定义法同位语,定从,means, be defined as, that is, in other words

对比法but, however, otherwise, unlike, while, though, on the contrary等

相似法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同范畴词进行猜测

列举法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such as, like, including等

Step 3 再次真题回放,学生以小组形式检查答案,共同找出线索

设计思路:针对以上四种语境法,再选取四篇高考真题的阅读理解进行训练,学生在练习中观察、找出线索,并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策略。

做法:学生按照现有的座位分成4-6人一小组,进行3分钟的小组讨论合作,由小组代表及其组员对各题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

Step 4 总结解题步骤

设计思路:为了增加学生信心,步骤如下。关注画线词所在的句子/段落→找准关键词/句→ 根据语境确定选项。

Step 5 Homework

设计思路: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解题技巧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

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本人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在导入部分用猜测游戏,能激发学生进入课堂的兴趣和有信心地根据线索词迅速解决词义猜测题。另外,根据高考大纲要求和词义猜测题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学生重视这个题型并且做到有依据,不是无中生有,主观臆断。同时,在对词义猜测的呈现中,所选取的阅读文章是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真题,具有说服力。

(2)讲解词义猜测题,所选取的阅读材料都是历年的高考真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在讲解的过程中,先做题后归纳,有依据得出答案,板书简洁扼要。技巧点拨部分也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合作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检查他们是否掌握语境法的技巧。但是时间有限,讨论环节有些仓促,每道题只能让各个小组给出答案,然后由不同答案的小组发言,时间上没能好好把握,没有让更多的小组成员发言。

(4)在练习的环节中,学生都是课前完成的。不利于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节课所讲授的技巧。

为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再上一个台阶,本人决定以后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设计好各个环节,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从而实现共赢。永远记住: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参考文献]

周祁林.利用语境线索猜测词义的词汇[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3).

小学中段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9

固原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郑淑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掌握技巧,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男女比例等将班级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为优秀生,B类学生为中等生,C类学生为潜能生。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A、B、C类学生人数基本均衡,小组成员之间形成AA、BB、CC的组内对子结构。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学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 篇10

关键词同课异构阅读课导入

一、 对阅读课导入教学的认识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入很有讲究,它如同交响曲的前奏曲,有效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知识,让学生明白 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How I get to know 的强烈意识。正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高质量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帮助他们降低阅读难度,培养阅读能力。

二、 课例背景与主题

本次百花奖活动选用的文章“A letter to my son”是一篇英语美文。一位父亲写给三岁儿子的信。文章较长,有一定生词和难句,但文章很美,父亲的建议探讨了很多人生哲理。本次研究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记录了五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导入教学的授课过程,授课班级均为省重点中学高二物化班学生。

三、 课例呈现

下面笔者从五位教师设计和实施的导入教学活动入手,分析和探究有效的导入教学。

教师A的设计:影视导入。

Task 1:在课间播放《幸福来敲门》中父子打篮球的一段对话,然后问学生Do you agree with the father in the video? Will the son follow the fathers advice?

教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作答。由于是上午第一课,课间学生刚吃完早餐匆匆赶往教室,有的还没看懂视频,所以对问题只是传统地配合老师说了“Yes”。

Task 2: Do you follow your parents suggestions?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但确实有点突然,学生很难回答yes 或no,若再次追问,可能耗时太多,影响后面的教学

进度,所以

随后教师自己总结。

When we are very young, our parents guide us in our life and we believe whatever they say.

But in adolescence, we often doubt what our parents tell us, and still behave in our own way,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most correct.

And when we grow into adulthood, we finally realize that most of our parents advice is valuable. And we also want to give good advice to our kids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s.

Task 3:Have you ever read any books about advice from parents—Letters from Fu Lei?

教师由《傅雷家书》It is about selected letters by Fu Lei to his children. In the letters which were full of love, Fu Lei taught his children to learn how to be true persons and to build good characters.

导入文章题目“ A letter to my son”。

教师B的设计:情景导入。

Task 1: PPT上呈现一个温馨的画面:父亲微笑看着熟睡的婴儿,边抚摩边似乎在思考着。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Can you imagine what the father is thinking about?

学生的回答各异,但有趣丰富。有的学生说这孩子要是像他妈妈一样漂亮就好了,有的说真希望孩子一直能这样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教师又展示了一个画面再问:What kind of things should a father give to his son?学生明白了不仅是物质上的,更要精神上的,说到爸爸希望孩子以后如何做人,

对人生提出了建议。

Task 2: What can I do for my daughter, as a mother and teacher?

教师提到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因工作很忙,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让学生建议为女儿做些什么来弥补她,培养她。有学生说有空时带她出去玩,有学生说多买书、玩具,也有学生说给出好的建议指导,培养孩子的性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C的设计: 音乐歌曲导入。

Task 1:放一首感人的歌Mothers Love然后问学生在歌词中“ What impressed you deeply in the song?”

教师在学生谈了感受随后自然地总结Mothers love is like ocean. Fathers love is like mountain. It gives us power and love.于是自然进入课题。

教师D的设计:直观导入。endprint

Task: 放了《爸爸去哪儿》 提问: Among the five fathers, which father do you like best ? Why?

教师用热播的电视节目来抓住学生眼球,学生有话可讲,风趣幽默。随后过渡到本课主题。

教师E的 设计:趣味性导入。

Task 1:教师先用A Brain Twister导入,

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mom or dad? Why?

Mom, because dad is “farther”. 学生对脑筋急转弯很感兴趣,都跃跃欲试。

Task 2:介绍周国平的的书《宝贝,宝贝》。

Task 3:展示了很多女儿一岁生日的生活图片后,问学生应该把女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Whats your advice? 在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呈现参考答案:respectful,independent,optimistic,positive,confident,forgiving,polite,honest,brave 等。

四、 对比分析

教师A的第一个任务中,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A没有给出提示和指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可能不知道往哪方面思考而无从下手,很难说出达意、合理、完整的句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语言支持。

教师B给出的情景生动形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话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耗时过长,影响了学生后面深化理解整篇文本。

教师C和教师D的导入简明扼要,目标性明确,节时高效。

教师E的趣味式导入,一开始就吸引了青少年天生的好奇心。之后用女儿的生活照让学生感受并回忆了孩子的童真与浪漫。随后对话题的讨论自然亲切,有话可讲。其实似乎在讨论建议这一问题的同时,是对阅读的文章父亲的建议做了预测。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研读自己预设的问题,实在微妙,效果甚好。

五、 体会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各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都坚持了趣味性、情景化、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有兴趣,有话可讲。但似乎下面几个原则还考虑不足。

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灵魂。课堂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目标展开,阅读课的导入理

应也按阅读的目标进行精密安排。

质疑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导入时教师要以“疑”激“趣”,以“问”导“思”,这样导入才会带来思考。

简约化:这一原则操作中较难把握。严格说导入时间不应超过五分钟,否则会显得头重脚轻,影响阅读效果。

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交谈式、小品式、问题讨论式等。总之,阅读课的课堂导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坚持合理的导入原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王雪娇.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阅读课的读后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2)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 篇11

2009年6月14日在丽水中学举行的本学期第二次校本培训除请专家讲座外,还邀请了一位外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和本校的一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B)各上了一节阅读课。教师A上的内容是课外阅读材料The Future of Cyberspace。教师B上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第四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Showing Our Feelings。为使课堂观察效果更为有效,听课教师被分为6个小组,分别负责1个观察点,共6个观察点,即课堂导入、问题的类型及有效性、课文的衔接、师生互动类型及次数、学生回答座位分布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为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对自己课堂教学提问的反思。笔者就两节阅读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问题分类、特点分析,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一、分析

本部分将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对其特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一)问题类型

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与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有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作用、信息交流形式、内部结构、具体方式等分类。[4]

根据分析的需要,笔者将所记录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程序性问题;二是理解性问题。课堂程序性问题是指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需要而提的问题,即与课堂进展程序和课堂管理的指令有关,目的在于落实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型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而提的问题。两位教师在各自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分类情况如下(见表1)。

(二)问题特点

通过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两位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人文性明显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这一点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两位教师几乎没有发指令,都是以提问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教师A常用的提问句式有:Can you...?Would you please...?What about...?教师B常用的提问句式有:Are you clear...?Who’d like to...?What about...?使用这类问题有利于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减少学生的紧张不安感,尤其在有教师听课的情况下,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 针对性强

问题有针对性,能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做到,针对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却容易被忽视。但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这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两位教师分别围绕自己的话题Cyberspace和Showing Our Feelings展开。教师A的提问重点突出寻找文章段落的关键句子及理解网络的优缺点。教师B的提问重点突出文章结构及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如何恰当地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情感。两位教师所提的问题有学生能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的,也有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才能回答的。因此,中、偏下水平的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文章获取较简单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3. 层次分明

教学内容分析需要层层递进,因此问题的设问要有层次性。这一点分别体现在两位教师下面的问题当中。如教师A在要求学生找出每一小节的Key sentence后,所问的问题Q76: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assage?让学生在Key sentence的基础上总结整篇文章的大意,前面的Key sentence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支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教师B的问题Q16~Q19:What’s the general purpose?Do you know?What about other functions of smile?Can you think of some similar experiences?问题的提问呈现从整体到细节到生活,层层递进。又如教师A在分析阅读方法时,所问的问题Q64:While reading, what is important?Q75:While reading, what is also important?也是层层递进。

另外,两位教师在设计封闭性问题后,都给学生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如教师A在阅读结束后设计的问题Q79: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yberspace?Is it a blessing or a curse?Why?教师B的问题Q50: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using body language?Is it good to show all the body language?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不同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提问量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量都相当大,尤其是教师A,提问次数达到83次。两位教师的提问频率分别达到了每分钟1.84次和1.22次。提问量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但是提问量过大,会导致课堂时间被教师占用,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

5. 重复次数多

重复多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课堂程序性问题中,两位教师都有对问题的反复重复现象。如教师B在布置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后反复询问学生:Are you clear about this?Are you clear?Are you clear?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类问题反复使用同一句式提问,如教师A在提问课文段落大意时,重复使用Wha about...?这一句式。问题的重复次数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业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听懂教师的要求,但却也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特点4、特点5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

(三)改进建议

1. 删除多余问题

删除多余问题是指删除那些不起什么作用但会占用课堂时间的问题。如教师A所提的Q57、Q58、Q59三个问题分别是Q57:What does the writer use here?Q58:What are used here?Q59:What?可以删除Q57、Q59或者Q58、Q59而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因为教师这样反复地发问,反而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又如教师B在检查学生“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这一环节时,给学生设定情景,给学生时间准备,之后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当教师B看到被要求上前表演的两位学生有点犹豫,就连续询问“You’re not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Are you ready?”在教师的连续询问后,学生虽走到台前却放弃表演而返回自己的座位,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失落感,因为他们既然已经走到了同学们的面前,说明他们肯定是准备过的。如果我们删除这些问题而将其改为鼓励性的话语“It doesn’t matter how well you do.Just have a try.”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因此,对于这样一些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用的问题也应该删除。

2. 发课堂指令

有研究表明:教师发出清晰的、恰当的课堂指令,有助于充分地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使用课堂指令。笔者以为有些问题如果改为课堂指令效果会更好。如教师A的“You may help each other, OK?Wha about finishing together?Have a try?”这部分若将其改为“You may help each other and finish together”这样明确的指令会比一连串的问题更有效,这样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又如教师B在分析各小节后的提问Q34:Can you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如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Have a try.这样一个带有鼓励性的指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何况是在多次使用Can you...?这样的提问之后。通过平衡问题与课堂指令可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 变化问题形式

前文提到在两位教师的提问中都有反复重复同样问题的现象,如教师A在提问文章的段落大意时反复用到What about...?这一句式,其实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如可改为: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What is the third paragraph mainly about?...多变的句式不至于使课堂提问显得单调乏味,而且可以给学生提高听力的锻炼机会。因为过多的重复会造成听觉疲惫。另外像Can you...?这类提问用得多了,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中下程度的学生,他们会用Sorry.I can’t.来回答教师的这类提问,以此逃避学习责任。因此,应该少用这类提问,如将其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这样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性话语,效果会更好。

可见,如果删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使用多种形式的问题,平衡指令和问题,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5]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营造的正是这种挑战的场景。笔者在分析两位教师课堂提问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发现其实两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自己常犯的问题。仔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缺乏一个可借以参照的标准。

于是,笔者又重读了宋玲译的《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第二次的阅读因为有了实际问题作为参照,对书中提的观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深刻地体会到本书的作者引用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的九点建议及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的一条建议(见第10条)[1]为我们设计有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

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

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7.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

9.鼓励学生提问。

10.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

10条建议中,建议1~5是教师通常能做得好的,如教师A和教师B就做得很好;建议6~10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如建议7常常由于赶进度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后5条建议的忽视反应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相信有了这10条建议作为我们设计问题时的参考依据,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通过分析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及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设计有效问题的参考依据。得到的启示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有学生,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可以说,培训增强了我的反思意识,而反思使我重新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搭建好了平台,所以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地从自身英语教学生涯中发掘出自己的困惑、渴望、尝试、欣喜、疑虑、探索、领悟、升华,怀着对英语课程改革与对英语教师发展的未来的向往,去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教学”的教师生活。[6]

参考文献

[1] (美) 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如密.教学提问艺术的功能和类型[J].教学与管理, 1995, (2) :26—27.

[3]沈小碚.课堂教学提问类型的概括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1996, (1) :46—48.

[4]王晞等编.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5]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国土局工会主席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细节决定成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