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2024-07-28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1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情。

2、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指导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第一集片段。

指名朗读“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这段描写选自我们刚刚学习的课文——生答《猴王出世》。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二、汇报交流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吴承恩(1500-1582),汉族。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

2、创作背景

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典故,在其书房中创作成章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三、指导名著整书阅读的方法。

1、《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好玩故事有趣,那么要把这么厚的小说看完,实属不易,你读书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你解决没有?你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还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推荐给大家?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适时板书。(整本原著——观看前言后序、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浏览书目、通读、跳读,把握文章大意)。

好的做法:

1、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联系上下文揣摩或参考译文,也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者同学。

2、读到精彩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要善于积累。

3、经典的句子要多读甚至背诵。

四、引导读经典内容。

1、运用刚才提到的一些方法读懂下面片断,如果还不懂的可请教同学、老师,然后再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段的内容具体说一说。

出示原文。

孙悟空只好又来到翠云山,这次他变成了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样子。铁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了进去。说到孙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铁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到:“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铁扇公主说:“大王放心。”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铁扇公主道:“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孙悟空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中,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2、四人小组讨论。

3、谁来说一说?

4、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老师追问:你是怎样读懂这故事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经典片断----细读:解疑,想象,理解品味

5、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去借扇,这真是一条妙计。这一小节就详细描写了孙悟空是如何去智借芭蕉扇的。

小说主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如“故意捶胸”“笑”“大喜过望”“连忙”等,通过生动的语言,如“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等,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的机智和铁扇公主的愚笨,自始自终贯穿着一个“智”,使借扇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6、刚才大家在读懂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扩充了故事内容,丰满了人物形象,这正是读经典片断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片断,经历导演与演员想象的过程。

7、刚才大家所讲的片断和导演所拍的电视片断,多么详尽,多么精彩,然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多么的精炼呀!下面请再回到原文中,好好品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五、总结拓展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老师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通读整本原著,细读经典片断的方法,走进名著。

六、板书设计: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

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经典片断——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2

作为学科教学知识(PCK)的主体,笔者结合模块十一Unit1的阅读教材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的教学实践,以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为指导,展示了任务型阅读课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成功地习得语言知识,提高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一:学科教学知识(PCK)

1986年,时任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的舒尔曼教授提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具体细分为,教学怎样体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怎样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个性差异和面向全体学生,怎样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节教学的节奏和步调,怎样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控,等等。

概念二: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指的是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标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掌握阅读策略,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设计:本文通过介绍三种典型的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笔者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所设计的各项教学任务既围绕主题,又切实可行地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要点和细节,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阅读前任务(pre-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了解各种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笔者在导入部分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特征,即高三的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呢?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而建构主义又强调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笔者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头脑风暴和竞赛的形式,学生们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地说出自己对于职业的选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利于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这一任务中,学生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笔者创设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又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体现了真实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二、阅读中任务(while-reading)

遵循任务有效性原则,即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阅读中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略读、寻读、阅读策略的介绍和讲解。在略读部分,笔者设计了最为简单的任务,让学生通读文章一遍就能找到答案,为理清脉络和掌握主题铺设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寻读部分,笔者要求学生能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了解三种典型职业的代表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在讲解glamorous jobs时,笔者花了很多笔墨,因为学生对于这种职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演员和模特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如果纯粹从课文里找到这种职业的弊端,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细节,体会作者对于这种职业的态度。为此,笔者寻找机会拓展教育资源,找到在无锡电视台担任“阿喜帮你忙”节目中的阿喜,并和她录制了一小段英文采访,介绍她作为公众人物的酸甜苦辣。这段录像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深有体会地去理解文章的细节,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这一教学任务的设计也给了我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很多启发: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都可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策略的处理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大多数教师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是以灌输信息为主,这就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笔者先给学生一个例子,指出作者对于这种职业的态度,再顺势引导让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作者对于其它职业的态度,从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一教学任务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灵活地处理了阅读策略,成功达到了教学目标,授予学生获取知识的“渔”。阅读中的各个任务,既体现了任务的多样性,有提问、有看录像、有选择、有正误题、有填空等等,也体现了任务的系统性、连续性,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铺垫,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拓展和延伸。这一连串的任务环帮助学生将知识由点到面串起来,了解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对语篇的分析能力。

三、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课堂上的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都体现了一定的用意。从导入到文章的理解到课外教学资源的信息输入,笔者都是在调动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更广阔的交流提供保障,所以在结尾的小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讨论在选择工作中要注意哪些因素,并让他们来选择是popular careers还是ordinary jobs,仍然是采取竞赛的方式。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于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都畅所欲言,就连班上两个平时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都踊跃发言。这个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首尾呼应,更是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从输入到输出,层层推进。最后点出文章的思想寓意:工作没有贵贱,只要付出和努力,总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认可,鼓励学生敢于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努力。阅读后任务是课文理解的延伸和拓展,笔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束语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该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其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为指导,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创建问题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各项任务的驱动下,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各种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积极思维和主动发展。

摘要:结合一堂全市公开课,向听课老师展示了在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指导下,如何实施牛津英语模块十一阅读课型的任务型教学,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PCK),任务型教学,任务阅读课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中高考方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3

1.本学期,我们结识了几位爱国人士,能说说都有谁?

2.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结识几位爱国志士。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入手,接触陌生的内容,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二、探寻人物故事:荆轲

1.看图“河北易县荆轲塔”,请同学来读一旁的字。师介绍:这是后人为了纪念荆轲而建造的。荆轲究竟是什么人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易水歌》,追寻他的故事。

2.学生读《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风萧萧呵易水森寒,壮士一去呵再不回返!

3.师介绍里面蕴含的故事:战国时期,秦王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燕国即将灭亡。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此去必会捐躯将再也无法回来。荆轲来到易水边,看见自己昔日的好友高渐离正在击筑,为自己送别,于是悲歌一曲。

4.师小结:悲壮啊,真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于是,出现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教师出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虽然荆轲最后身中秦王八剑而死,但他以弱小来反抗强暴,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千古流芳。让我们再读读这首歌,缅怀这位英雄。(学生再次充满钦佩之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以追寻人物故事的方法,来读懂诗歌,这是一种常用的读诗方法,也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特点。从“易水送别”讲到“荆轲刺秦王”,再讲到“荆轲之死”,此时揭示人物的精神,最后又回到诗歌的朗读中去,学生在诗歌文字中产生回肠荡气的感受。

三、理解人物思想:岳飞

1.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岳飞?学生自由介绍。(“岳母刺字”,《谈礼貌》一文中说到岳飞讲礼貌,秦桧用“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所谓的“莫须有”指的是诬蔑岳飞要谋反)教师引导:那么岳飞究竟有什么样的思想呢?

2.今天,我们来读岳飞留下的一篇传世之作——《满江红》,这是一首词。(板书:词)

3.讲重点词句。淡泊名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看淡功名,看重的是什么?(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介绍“靖康耻”:靖康年问,金人掳走了北宋的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开始。)这才是岳飞的思想——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4.这首词,为后人所喜爱,先后几次被谱上了动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

5.岳飞本人并非文学家,但是这首《满江红》是历代《满江红》词中最出色的一首。为什么呢?所谓“曲中有真意,文采自风流”。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情怀,是这首词真正打动人的地方,用文学评论家王国维的话来说,这真是一篇“以血书者”。

[设计意图]这种理解诗人思想的方法,是更为深刻的一种读诗方法。岳飞的故事,是很多学生都知道,并且非常喜爱的。这些就成为学生读懂这首词的基础。我们用“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的历史事实,和诗中“精忠报国”的思想一比较,学生对岳飞这位英雄的敬意和爱怜就会油然而生。

四、感受作者情感:梁启超

1.简单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他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倡导文体改良,介绍西方学说。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2.由于《少年中国说》篇幅长,难度较大,所以只读给大家节选的部分。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理解: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大概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活!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哪些事情?(教师出示这样的文字: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1898年9月21日,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但梁启超却说:“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是阅读古文时,较难达到的。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读,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歌曲引路,把古文阅读引向课外

1.读到这里,教师不由想到了一首歌。这首歌是由香港著名的词作家卢国沾写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教师放歌曲《大号是中华》,并出示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庭院高雅,古朴益显出风貌,大号是中华。孩子这是你的家,红砖碧瓦,祖先鲜血干砖瓦上,(歌曲放至这里,教师手指板书:荆轲、岳飞、梁启超,这些都是你们的祖先,他们为祖国撒下了热血)汗滴用作栽花。枯了树干再生花,肩过重担再上吧!黄炎传万代,为家邦、为了你血中那份特质世代留下。谁敢进住你的家,孩子赶走他!不计他鼠摸狗盗,要似你祖先,尽一心为了这国土,把鲜血洒!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都谈到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要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3.教师引导:要为国贡献力量,就应该继承好我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多读一点祖先留下的瑰宝,去追寻祖先的故事,去理解祖先的思想,去感受祖先的情感,做一个有根的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总结全课,并让学生由这节课开始,能自觉地去读一点古典诗文作品,提高自已的文学品位。

阅读指导课说课稿《西游记》 篇4

东马营镇田宜屯小学 贯丹

大家好,根据“引领快乐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这一阅读指导宗旨。我校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一、保证课外阅读时间,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由语文老师负责。

二、保证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三、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将图书室资源,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自愿地“读”。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阅读指导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指导的是四年级图书阅读指导课。主题是“以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我选的图书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代表作《西游记》。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

二、学生情况

根据哈佛大学凯瑟琳·斯诺的研究成果,3-4年级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期。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1)孩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面更加开阔。(2)仰慕英雄,渴望友谊。小学中年级儿童已经能逐渐把自己与他人加以区分,克服自我中心,并形成左右的空间概念。随着朋友增多,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推荐图书时,我们可以选择中篇的童话或者儿童小说、难度大一点的神话、寓言故事、短小的人物励志故事等题材,内容富有一定内涵的图书。这个时候一般会加上一些科学实验类的图书,让孩子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会运用。

2、在具体的故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2、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

2、通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白龙马》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我用一首孩子都很熟悉的歌曲来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1、我首先向学生提问:拿到一本书你会先看哪些东西?以此来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相机总结通过封面、前言、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接着过渡:

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

之后根据图片猜故事。你喜欢哪个故事 ?让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书中的内容,还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达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由这一环节引出孙悟空这一角色,让学生们说一说:同学们喜欢他吗?为什么?让学生踊跃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回忆关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书里的内容,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分析、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突出的强调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适当的引用书里面的小故事情节来加强说服力,然后过渡: 同学们,你们只看到了他强大厉害的一面,你知道吗?孙悟空为什么这样神通广大,他是怎么学到这样高强的本领的吗?孙悟空不远万里,辗转十年,学艺的路上被人耻笑,学本领的时候耐心向师傅请教,终于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一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今天我们就好好读一读这一节,看一看他是怎么学得一身好本领的!

从而引出了下一环节。

(三)细品精彩

1、我们看书时会用到哪些方法呢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想画面、勤思考、抓词语)设计意图:再次回顾总结读书方法,巩固加深。

2、生读文,适当的告诉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批注。

3、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反复阅读,期间,通过出示问题:读悟空学艺这个片段,我认识到孙悟空()的好品质,从()句话可以看出来。

这样对重点句子的反复阅读理解,让学生分析归纳人物性格,并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然后设计一个小悬念,老师出示的只是原著中的一个片段,书里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这是个小秘密,同学们课后去书中寻找吧!

(四)拓展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西游记》一样优秀的作品,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很多名著,都值得大家好好阅读,当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想,希望同学们从小:以好书为伴

与经典同行

最后我准备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利用今天的读书方法,去感悟《西游记》里的其他人物。这样,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读书笔记的习惯。

3.向学生推荐有关父爱的文章,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感受父亲那如山般厚重的爱,感受爱的力量。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父爱的力量。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利用思维导图整理阅读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展示父与子的图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的的父亲用“爱”的力量,将埋在废墟中长达38小时的儿子成功的解救了出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最终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是父爱的力量创造了这一奇迹。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感受父爱的无穷力量,所以这节阅读指导课,老师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是《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二、回顾方法,整体感知

1.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引导学生汇报:主要内容、好词佳句、描写方法、修辞方法、阅读感受、人物品质等。

2.现在就请同学们走进这篇文章,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是速读、也可以是粗读、细读、赏读。

温馨提示: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勾画词句,标注理解

(1)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句子并做批注。3.明确手法,领悟表达

(1)标注文段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重要内容。(2)体会情感

第2、3点是为了绘制思维导图时添加关键词和图标做准备。(4)展开想象,绘制导图。

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专用本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这个过程,学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地勾勒出对文章解读的过程,充分地感知课文和了解课文。

引导学生概括出: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

三、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相应评价。预设:A、(出示):“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起注意地用大拇指擦去刀锋上的血迹。”

①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每个小组可针对这句话谈不同的体会)

【我感到父亲很痛苦。你看,他是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从“轻轻地”“很慢很慢地”这几个词我们就可以想象父亲在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啊!】

小结:这就是读书,透过字的表面,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父亲的痛苦还可以从哪看出来?“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黑”

当腰刀无比精确地插进父亲的左胸时,那是一种揪心的无法忍受的痛啊!难怪父亲会全身颤抖,嘴唇瞬间乌黑!

③是啊,父亲的胸口在流血,在这样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父亲是怎样做的啊?

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父亲的胸口剧烈的疼痛,他的全身在颤抖,他还笑得出来吗?这笑有什么含义?

(他这是在勉强地笑!这是笑给女儿看的,他想掩饰自己的痛苦,让女儿觉得他并无大碍,不想让女儿有所察觉)

④那么,是什么支撑他在这样痛苦的情况下做了这些呢?(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女儿深深的爱呀!)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⑤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因剧痛而扭曲的表情。那么父亲此时可能想些什么啊?

【父亲想:千万不能倒下去,一定要坚持,把女儿平安地交给妻子。我不能死!为了女儿,我一定要撑下去。】

预设B、父亲被洞穿心脏当时的这些举动让我们感动,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触比较深?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老,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①请大家认真地、用心地读这一自然段,小组交流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我仿佛听到父亲为女儿唱摇篮曲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我仿佛看到父亲正用颤抖的双手为女儿系美丽的蝴蝶结。我仿佛看到父亲带女儿去看蔚蓝的大海时,脚步是那么的无力。我感到父亲的歌声是那样地深沉!

我仿佛看到父亲盯着女儿熟睡的脸庞,无奈地流下了眼泪。我仿佛看到父亲越来越衰老,脸色越来越苍白。我仿佛看到父亲看到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②同学们,父亲为女儿唱摇篮曲,系蝴蝶结,带女儿去看蔚蓝的大海,他做这一切时,真的是“照常”“一切如常”吗?

③父亲都在忧伤些什么啊?

让我们再去读读这看似轻松平常,读起来却异常沉重忧伤的句子。(三

预设C、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①“笑”这是文中写父亲第二次笑了,你又是如何理解父亲的笑的?

是啊,这一个“笑”字又包含了父亲的多少无奈啊!

②父亲在女儿脸上刻下的仅仅是个吻吗?刻下的是父亲对女儿全部的爱呀!

小结: 正是这份凝重的爱【板书:爱】使一个被洞穿了心脏的人重新站起;正是这份深沉的爱使这位坚强的父亲多活了三天。

四、朗诵诗歌,升华情感 父亲,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用他那坚实伟岸的身躯将我擎起。父亲,是一架登天的长梯,用他的高度帮我攀登梦想之巅。父亲,是一条淙淙流淌的河流,用他毕生的血液灌注我茁壮成长。父亲,是一棵青翠的白杨,用他的绿荫为我遮挡生命中的风雨。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那份厚重的父亲伴随着我们,那份沉甸甸的父爱滋润着我们,那份殷切的期望注视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心地去感受、去体会、去回报这如山般的父爱吧!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6

宫奉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授课班级:大新中心校七(3)班

内容:《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印发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做适量的读书笔记,提前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呵护和学校的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阅读许许多多的名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西游记》。谁能讲一个自己熟悉的有关的故事? 请两名学生讲一讲。

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阅读方法 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默读、跳读、浏览、精读、诵读、勾画、写批注、做摘抄、写心得等等。

三、班班通展示课件,出示如下问题

1、请复述一下“大闹天宫”的主要情节。

2、在这篇小说中,你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说一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

4、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说说你的理由。

四、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归纳人物形象

唐僧:是个诚心取经、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酒食美色的高僧,佛教之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劝世救主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是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的性格特征。缺点略。

孙悟空: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是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猪八戒:猪八戒仍是一个功大于过,功劳苦劳都不小的重要人物,他那勤劳勇敢的的优秀品质随着小说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照人的光彩,而他身上存在着的那些庸俗的惰性及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在与妖魔鬼怪及恶劣环境的搏斗中经受锻炼而逐渐克服掉了,八戒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典型,是一个随时代浮沉的人物形象。

沙僧:他是中国古代理想君子的典范,作为艺术形象,他确实比孙悟空和猪八戒逊色,但是作为取经队伍的成员,他却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实干家。概括为五点:

一、自觉的赎罪意识;

二、驯服服从,明哲保身;

三、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四、秉性善良;

五、世故但不圆滑。观世音菩萨选了四个人,真是绝配,孙悟空一身本领,猪悟能敢于斗争,沙悟净憨厚沉稳,唐僧心地善良,师徒四人经历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为他们高兴!归纳塑造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细节刻画。

五、作业

1、仿照《西游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最喜欢的人。

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探索 篇7

1 读书笔记指导课

1.1 理论依据

学好语文, 首先要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 做读书笔记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好方法, 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甚至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奠定基础。

读书笔记教学法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由学生个体依据教师指定的学习目标, 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以实现学生自读、自研、自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以读书笔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集传统的双基训练与现代创造思维培养于一体, 融“听、说、读、写、思”于一炉, 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现代教育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 在自主探索中发展, 在自主探索中创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

1.2 模式目标

通过该教学模式的研究, 体现学科特点, 便于实际操作, 让学生喜欢读书, 学会读书, 自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3 模式框架

1.4 环节说明

1) 激趣, 想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 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 所以, 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结合我校多媒体的优势来化静为动, 集声、光、电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使其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迫不及待地想说, 想读。

2) 作记号, 有利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过程中, 大家常会发现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优美词句, 精辟的, 富有哲理的, 有启发性的, 那就把它记下来。我校学生是这样做的:

(1) 用“——”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 用“?”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简单质疑。

(3) 用“=======”勾画中心句 (重点句等) 。

(4) 用“△△△”勾画喜欢的词 (如四字词等) 。

(5) 用“~~~~”勾画喜欢的句子 (如比喻句、拟人句等) 。

作记号——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的一种方法。像上面的这些, 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都可以用符号勾画出来, 这样, 下次读书时就能引起注意, 提出思考。作记号之后对不懂的要马上进行交流, 同桌之间可以进行, 全班也可以进行。哪些是优美句子, 哪些是重点句子, 哪些用得好, 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交流, 扩展见闻, 增长知识。对不理解的问题, 可思考, 可查阅工具书, 也可交流。这既理解了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它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积累了扎实的知识。

3) 说体会, 深化阅读。

我记得有位大师说过, 读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语言的熏陶, 二是思想的熏陶。在看完一本书之后,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想法吧, 那么, 不要犹豫了, 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整理成文, 这就是读书心得了, 即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 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 它的重点是在“感”, 是对文章主旨的感。大至一本书, 小至一句话, 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 就怎么写。这样一来, 我们就领悟了作者的主旨, 思想得到了熏陶, 灵魂得到了净化。

4) 积累好词佳句, 运用阅读。

农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书面语言能力更差。“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可现在有很多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为了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 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在教学中, 我几乎每篇文章都采取“读书笔记”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熟记文章中的喜欢的词语, 熟记喜欢的句子, 并且, 每人每期做一本“采蜜本”, 专门积累好词佳句, 把“厚书读薄”, 夯实基础。找准时机, 把做读书笔记的训练和作文训练结合在一起, 运用阅读。让学生明白, 要写好作文, 除了要善于积累生活素材, 还要善于积累书面材料, 积累好词佳句, 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好。

1.5 模式条件说明

经过我校实验研究证明,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2~6年级的学生, 其中作记号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有效。学生在读书时, 就会抓住重点字、重点词、重点句, 进行阅读, 进行感悟, 进行积累, 而不会泛泛而读。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 说体会谈感受, 读说结合, 读写结合, 一定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年级越高效果越明显。

1.6 模式评价

本模式步骤简单, 操作方便。对课内和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我校实验研究证明, 本模式结合课程标准,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可操作性强, 实用性强。其中, 激趣, 让学生想去阅读。作记号, 让学生有利阅读。说体会, 让学生自觉陶冶情操。积累好词佳句, 学以致用。教师做起来简单, 但却能立竿见影。

2 人物形象鉴赏交流课

1) 设计理念:本课型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 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打造学生个性自我。

2) 教学环节。

(1) 课外阅读, 说形象。

学生运用以前的阅读方法对短文进行充分地自主阅读,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交流内容包括了两个, 一是交流故事情节, 熟悉短文内容。二是交流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互补充, 相互学习。最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

(2) 联系生活, 议形象。

学生走出文本, 联系生活实际议一议文中的人物形象。在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打造个性自我。课外阅读中阅读不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是否“成长”。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位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

(3) 综合训练, 写形象。

学生光说还不够, 还应在纸上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声, 综合分析短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学生把别人的体会和自己的见解整合在一起, 使自己理解更完整、更独特。既提高了自己鉴别能力, 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升华情感, 评形象。

为学生专门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再次交流自己的作品, 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体验阅读的成功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回归到学生自主阅读, 终身学习。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8

一、师生朗读存在误区及成因分析

多功利性朗读,少非功利性朗读。无论年级高低,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朗读的搜集信息功能被无限放大,学生往住不能专心的去朗读,朗读次数越多,语文的工具性越被强化,其人文性往往被忽略了。

多过场性朗读,少“情感”性朗读。教授篇幅较长的文章,经常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进行,以师生“对话”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授篇幅较短的文章,不太注重朗读的目的和指导,学生被动地参与朗读,朗读成了点缀。

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兴趣不浓。有的对朗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不读课文都不影响去考得很高的分数;有的因阅读积累不足,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教师的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评价语言简单化,如“好”“不对”等,没有指出学生读得具体好在哪或不好在哪,学生不知道怎么扬长避短。

二、朗读的价值与意义

朗读可以加强语感。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灵敏而丰富的语言感知能力。

朗读可以强化记忆。“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通过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朗读有利于领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感性认知升华为深层感悟。

朗读有助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有助于学生灵感思维的激发,在学生模仿写作时,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

三、制定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

1.真正重视,明确朗读的必要性和阶段目标

朗读的必要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了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朗读的阶段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应该有三个环节:预习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通读顺;理解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阶段要朗读,目的是读出情韵。在课堂上朗读通过比较、自评以及其他同学的评论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朗读。

2.注重朗读多样性,为激发学生潜能搭建平台

搭建跟读仿朗读的平台。内注重教师对课文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再者,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听朗读配音模仿读,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要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指导。

搭建精读品读平台。圈划重点赏析评价后朗读美感;添加或删减词句后朗读来品味表达效果;学生兴趣浓、偏喜好的部分让其反复读;值得借鉴学习的语式句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

搭建个性化、创造性朗读平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范读与精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层需要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根据阅历表演读,编写内容进行演讲,同一篇目、单节进行朗读比赛,根据内容进行角色朗读等。在课堂实践中,表演读的效果最佳——所读不仅能紧贴作者的写作情感,还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沉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搭建拓展、延伸的平台。大家都认同语文学科“功夫在课外”这个道理。那么,朗读作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课内的方法指导就是为了学生将所学的方式方法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因此,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按主题进行课内的拓展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毕英春老师的“1+X”主题阅读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文章进行整合,在精读部分“导入,揭题激趣——交流预习,整合疑难——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教师点拨——感情朗读,增强语感——突出重点,归纳学法”,让学生充分领略“在阅读中走个来回”的愉悦;在略读部分则是以“回顾学法,掌握方法”为首个环节,让学生当堂完成大量阅读及拓展练习,为课外的有效朗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师可行性的实践战略

重点学习与方法渗透相结合。课内的朗读指导不能靠日常阅读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还要集中火力进行专门辅导,即,专门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汇报课,并建立健全学生诵读档案,巩固诵读效果。

教师指导评价恰当。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我们知道,无效的“朗读推进”会造成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课堂时间白白耗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应有的情绪与感情,必须相机引导且评价适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在《故乡》一文中,学生在读到闰土的形象时我鼓励说,“你在读‘捏了胡叉’一处时,读得轻,读得慢,读得很小心,读出了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注意语气和语调的拿捏。

《爱心树》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9

——课外阅读指导课《爱心树》教学设计

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袁丽韦

教学目的: 向学生介绍《爱心树》,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观察画面,感受作品; 2向学生介绍谢尔·希尔弗斯坦,激发学生阅读谢尔其他作品的兴趣; 3教给学生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教学流程: 一 名言导入 师生对话交流后出示的莎士比亚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阅读,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 聆听故事

多媒体课件播放《爱心树》全文,教师朗读。三 交流感受 整体感知: 故事听完了,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吗?(感动、伤感、难过、生气、温馨、快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最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己读懂文本的能力。无论学生理解文本深浅如何,收获多少,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而不是急于把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只有教师放手了,学生才敢开口,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期其自得”。2引导读文: 同学们,读书是需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的,下面就请你们沉下心来再次默读这则故事,看看你的这种感受来自哪里?用笔把让你特别有感触的句子勾画下来。

3学生交流。

课堂实录片段一:感动 生:大树说的话让我感动。师:请读一读大树说的话。

生①: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生②:“我没有房子,”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

生③:“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

生④:“真是抱歉,”大树叹了口气说,“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生⑤:“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师:从大树说的这些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为了这个男孩,大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生:在大树的心里男孩比自己重要。生:大树只想到男孩,从没想过自己。生:大树很爱这个男孩。师:这么说来大家是被大树感动了,被大树怎样的精神感动了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生:不断给予的精神。

师:说得好,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就是“The Giving Tree”给予树的意思。在这种不断给予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树对男孩那深沉浓烈的爱,因此,我们的译者给它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爱心树”。学到这,你想对大树说点什么吗? 生:大树,你真了不起!生:大树,你真伟大!生:大树,你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实录片段二:生气

师:刚才有同学说觉得很生气,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生气? 生: ①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②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③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④又过了很久。

生:大树那么爱男孩,可是男孩看也不看大树,我觉得生气。

4引导看图: 这本书和我们以前读的书有些不同,不仅有文字,还有画面,刚才有同学说故事也让他感受到了伤感、难过,那么哪些画面令你有这样的感受呢?下面请你再次沉下心来,看看这些画面,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实录片段三:伤感、难过

课件播放砍树干的画面或者老树墩的画面 师:为什么这个画面让你伤感? 生:我看到孩子把树干都砍走了,大树只剩下一个树墩了,我觉得很难过。师:是啊,那棵树曾经那样茂盛、那样美丽,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真令人伤感!

生:我看到男孩抱着树干就走,看也不看大树一眼,我觉得很难过。师:看来,大树的无私奉献,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令人伤感。生:我看到地上有一把斧子,我能想象男孩用斧子砍树的情景,大树被砍断时一定非常非常痛苦,所以我觉得很伤感。

师:现在,你们就是大树,我就是那个男孩,为了能有一艘船航行到远方,我举起斧子一下又一下,一斧又一斧,狠狠地砍你们,当我砍到你时,请你喊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配乐)

生:啊,真痛!生:啊,痛死我了!

师: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 生:是撕心裂肺的痛; 生:是钻心的痛; 生:是痛彻心扉的痛;

师:这样的情景怎不令人伤感、难过啊!课堂实录片段四:快乐、温馨

师:在这个故事里,老师也能感受到一些快乐,一些温馨,能找找令你觉得快乐的画面吗?

生:孩子小时候荡秋千、吃苹果、捉迷藏等等画面让我觉得开心。生:故事的最后他们坐在一起的画面让人觉得温馨。师:看来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很多很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心树,只是可能错失在曾经懵懂的岁月里,或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模糊。现在在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爱心树,她也会永远静静的陪着你,陪着你快乐,陪着你烦恼,陪着你听岁月如歌……

【设计意图】绘本的教学与纯文字文本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引导学生读文,又要引导学生看图。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想象力、感受力。

四 评价故事

① 在这个故事里,大树为男孩奉献了一切,直到自己一无所有了,却还希望能给孩子点什么,那么你赞成大树的这种做法吗?大叔代表谁?

② 对于故事中的小男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设计意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情节,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五 介绍作者

1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一位美国作家,名叫“谢尔·希尔弗斯坦”,大家想了解这位天才艺术家吗?咱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这位作家呢?(上网)指导学生上网搜索作者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一部作品让学生喜欢一位作家,进而喜欢阅读这位作家更多的作品,从此踏上阅读之路,岂不乐哉!

六 结语

《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梳理本文情节,厘清主要人物及其特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群像;

梳理祥子这一主要人物的前后变化,以原版与英译版的结局差异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老舍创作此小说的主旨思想;

学习重难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群像;

梳理祥子这一主要人物的前后变化,以原版与英译版的结局差异为切入点,初步探讨老舍创作此小说的主旨思想及小说三要素的关联;

学习用时:1课时 学习用具:多媒体用具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课文《济南的冬天》中,我们曾感受到过身为京派作家的老舍先生那活泼温情、信手拈来的语言风格,感受到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今天这节《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我们将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为切入点,感受老舍作为大作家的悲天悯人之心。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与老舍有关的作者信息(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们明确: 老舍: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齐答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3,设问:祥子的梦想是什么?(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4,为了这个梦想,他做过几次努力?分别是怎样的努力?努力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

5,祥子是本篇小说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在故事的初始,祥子是怎样一个人物?你从哪些情节当中看出来的?

6,而在小说结尾,祥子又变成了怎样一个人呢?结合情节来谈一谈。

7,你觉得,祥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三、深入感知

除了祥子这一命途多舛的拉车夫形象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与祥子存在着各自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的命运与祥子的命运相互交织着。

小组交流、发言:除了祥子以外,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角色是谁?联系他/她的情节,说说他/她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吧。(通过交流,明确有如下次主要人物:

虎妞

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三十七八岁,虎妞是一个流氓资本家的性格鲜明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外表丑陋,她在书中是一个有些矛盾的人物,一方面她是一个财主的女儿,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车夫的妻子,待人泼辣,用祥子的话来说,她做哥们儿好,但难把她当作一个女人看待,对外人她不讲理,但是对祥子,她的确是真心爱他的。她想在祥子身上找回被自私父亲剥夺的青春。

刘四爷

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曹先生

祥子的雇主,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了北平。后来又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

老马

一个一辈子要强,最后无法拯救自己小孙子的车夫。他是将来的祥子的缩影,性格要强,身强力壮,但是没有保住小孙子,眼睁睁看着小孙子死在了自己的怀里。随后,他把这辈子的所有财产——一辆破车给卖了,最后只能靠卖点东西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和祥子一样无法摆脱命运,最后悲惨的死在街头。

小福子

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等不到祥子接她,不堪非人的待遇,自己上吊自杀了。

二强子

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把自己女儿卖了买了车,又风光了一阵,等钱用完了就喝了酒在家发脾气,结果将自己的妻子打死了,卖了车办完事,又开始拉车,天天

喝的烂醉,家里的两个孩子也不管。女儿回来后,还逼着女儿卖身养活一家人,时常回家找女儿要钱,要了钱又去喝的烂醉。

孙侦探

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们逮捕,不但丢了车,还得天天伺候这些当兵的,这些个兵的头头就是孙排长,这时孙排长还并未露面。祥子第二次遇到孙排长的时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此时孙排长已经成为了孙侦探,可成为侦探的他依然摆了祥子一道,从祥子这把他所有的积蓄全都搜刮走了。)

四、问题探究

对比原版《骆驼祥子》与英译本《骆驼祥子》的结局: 原版:

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英译本:

夏夜的清凉,他一面跑着,一面觉到怀抱里的身体轻轻动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偎近他。她还活着,他还活着,他们现在自由了。

设问:

1,你喜欢哪个结局?

2,结合全文情节来看,哪个结局更为合理?为什么? 引导: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我们现在再回想一下,除了祥子、小福子,其他主要人物的结局又是什么?(刘四:失去女儿,孤苦终老

虎妞:难产而死

老马:死在街头

小马:死在爷爷怀里

二强子: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就像祥子最后的结局

······)

总结:大体来看,更多人物的结局是糟糕的。《骆驼祥子》中的社会,恶人没有得到惩戒,善人堕落或是死去,半黑半白的人物苟延残喘。就如老舍所说,“它不让好人有出路。”“末路鬼”之类的用词,不仅是祥子的结局,也是广大民众于当时的缩影,也是英译本结局的引人争议处之所在:举世皆浊,对于没有任何资本傍身撑腰的普通人来讲,又如何不染尘埃、独得善终呢?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一个晦暗凄凉的结局,表现了那段历史中的灰暗众生相,更表现了他的悲天悯人之心,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也是我们今天专门阅读、讨论《骆驼祥子》的意义所在。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11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1.课外书籍匮乏,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一方面农村中学图书馆藏书的数量有限,生均册数少,借阅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藏书者寥寥无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本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然而,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家中没有电脑,使得网络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保证

学生在校时疲于应付各学科的学习,往往把课外阅读当作可做可不做之事。另外,农村家长大部分外出打工,早出晚归,节假日学生在家无人监管。大多数学生周末和假期看电视剧或上网吧。

3.“读图”取代“读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愿意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漫画,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再说,现代社会正处于“读图时代”,每逢寒暑假,电视剧版四大名著轮番“登场”,年年如此,电视“快餐”代替了原著。学生在电视中熟悉了名著,却不喜欢去品味原著,他们更注重感官的感受,而忽视大脑的反馈;更喜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而不关注原著的品味。

4.“名著导读”代替“原著阅读”

为了使学生更快捷地理解和掌握原著,出版社纷纷推出《名著导读》《名著读考练》等“缩水名著”,篇目基本配合语文新《课标》的指定篇目。一般由“作者介绍、内容提要、作品赏析、相关练习”几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对《名著导读》爱不释手,而忽略了对原著的阅读。

通过以上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不难发现,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阅读的材料严重缺乏,阅读的时间难以保证,阅读的内容严重偏离,阅读的质量难以检测,阅读的指导普遍缺乏,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随波逐流,课内外阅读未能有效地衔接。课内的阅读教学只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与训练,没能抓准教材的拓展点进行“内因外联”,没能把课内的阅读所得及时有效地延伸到课外,造成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文学积淀不够。

二、改变阅读现状的策略: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分析种种现状,根据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滋养说”(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 (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习迁移说”(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及《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是改变初中生阅读现状的重要策略。

三、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之一: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1.背景资料查找

有些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查找或提供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如:学习高尔基《海燕》这一课,课前让学生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熟知他的名著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并制成资料卡、幻灯片等,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再如:读《老王》,只有学生了解了“文化大革命”是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看作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及丈夫受到迫害,“单干户”老王也因蹬三轮单干被认为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而被取缔这一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老王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受邪恶风气影响,认定作者一家是好人,到生命最后还送来鸡蛋和香油的行为,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人物的善良和淳朴,也能更透彻地去体会作者骨子里的平等观念。

除了让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师也可找一些报刊中与课文相关的美文让学生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隐晦难懂,教师要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把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近那段陌生的岁月,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同题材诗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阅读其他作家所写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性鉴赏,细细品味不同作家是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同的构思在相同的题材中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把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面对艰难时世,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寄托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于团结反抗,法国人在于默默传承。团结反抗需要勇气,默默承受需要毅力。

同题材诗文阅读比较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习《观舞记》后,让学生阅读叶君健先生的《看戏》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比较其中相似的描写手法。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描写春天景象的名篇,如贺知章的《咏柳》、张志和的《渔歌子》、朱自清的《春》等。由于有相同点,学生由阅读一篇到阅读多篇,从不同角度了解同一景物的描写方法,这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好处。

3.作者系列作品阅读

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推荐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课外让学生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等。

4.原著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某些长篇作品的片段或根据其中某个部分改编的,因此,学完课文以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原著来读一读,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介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习了《荒岛余生》,推介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了《智取生辰纲》,推介学生阅读《水浒》;学习了《范进中举》,推介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等。

5.影视观看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已有的条件,将文本阅读向影视观看方向拓展,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可以配合观看影片《城南旧事》来完成。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主题)时推荐影片《子熊的故事》和《微观世界》,学生不光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只有多渠道地开展语文阅读,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测试题三下一篇:自然物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