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2024-07-26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共16篇)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篇1

奇幻,玄妙,想象独特,大胆,新颖,冲破思维,这就是《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批判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得意之作,这本书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有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似乎是反人类的!?在第四章慧骃国游记中,乔纳森甚至使人与兽的地位来了个颠倒,在这个国家里,马才是具有智慧的动物,而人形动物“耶胡”却是地位低下的牲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乔纳森对人类感到失望呢?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是当时官员的腐败?还是对当时统治的失望?我想都有吧,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使乔纳森希望能有一个光明的社会,但他又无法推翻当时的社会,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希望付之于小说之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想来,乔纳森定是一个像鲁迅一样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钢铁战士!

一开始我觉得第三卷的出现有些影响整本书的整体结构,显得有些松散,不过细读之后会发现第三卷的出现太及时了,它是第二卷和第四卷之间的缓冲,不然的话一个接着一个尖锐的批判会使读者猛一下接受不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乔纳森运用了许多相当形象却又充满讽刺的比喻、象征,例如像小人国当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之间的竞争就暗暗地指当时英国的两个不同的党派之间的斗争,更为有趣的是乔纳森所描写的大人国却恰好与小人国相反,在大人国,他理想当中的比较开明的君主,这使他感到很高兴。这样的书怎能不大受欢迎?

好一个乔纳森·斯威夫特!他在生命的结尾还在为公益事业而做出奉献,并且他所有的作品除了《格列佛游记》都是无名出版的。这样的乔纳森怎能不让人钦佩?!或许这样,他能够写出《格列佛游记》也是有原因了吧!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篇2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阅读笔记 篇3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老师们平常说的“一支笔,一本薄”,那么他们将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学生写课外阅读笔记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主要靠教师来培养。如,为学生上好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设计一本阅读笔记本,为学生批阅、讲评读书笔记等。教师要把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列入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呢?

一、给学生一定的模式,懂得写好阅读笔记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笔记水平,是随着认识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以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学生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有一个从扶到半扶到放的过程。

开始,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做起,一项一项地指导,从单项笔记开始,逐步发展成多项笔记,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例如,我在学生刚开始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时,只要求学生摘录在课外阅读中学会的生字和词语,名曰“采蜜薄”。然后逐项增加:摘录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学学读后感,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随读随记的表式课外阅读笔记:

这种读书笔記模式是根据识字、阅读、写作的要求来设计的,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使用,只要持之以恒,会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指导学生对课外书进行逻辑分析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最基本的方法之后,可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二年级学生着重整理词语和好句,写出简单的心得体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师可以指定某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如要求学生归纳各节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也可以各有侧重。如故事、小说、传记等要求学生分节写出人物、内容、感想。古诗能懂后,要求译成白话文,寓言要求他们能弄清寓意,写心得体会。例如,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邱少云》一书,要求学生就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列出阅读提纲,把英雄的主要事迹写下来,说说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学生在准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举行故事讨论会,每人都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认真检查,定期批阅、讲评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笔记的质量,教师还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一学期做几次批阅、讲评。

为了督促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并认真写好阅读笔记,我设计了一种课外阅读登记卡:

这种课外阅读登记卡一人一张,一学期检查几次,学期结束总检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写阅读笔记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要定期全面批阅或不定期地抽阅,发现写得认真的,要结合讲评给予表扬,有问题的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名著西游记阅读笔记六百字 篇4

我认为本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美猴王大闹天宫和皈依佛教、西天取经。贯穿前者的是“自由”,而着墨较多的后者,是“信念”。

前者不用说就知道,孙悟空自从为众猴找到居所后就自称“美猴王”,还给自己立了个门号“齐天大圣”。正如书中所说,他“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海,闹天宫,乱幽冥……完全处于彻底自由的状态,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或许就是许多人向往而又不及的生活状态吧。不畏法律,不惧上级,没有比这更自在逍遥的生活了。可是世人往往不许这种人存在,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就被菩萨的法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待唐僧救其出来后,就有了师徒西天取经的下文。

信念,是一个开始使人斗志昂扬,又被人渐渐遗忘的东西。往往有了信念,刚开始做事的几天兴致都高得很,可是最后凭着信念把一件事做完做好的人又屈指可数。就这师徒四人来说,他们就凭着“一定要去西天把真经取到手”这个信念,走完了一万八千里路,真的很不可思议。

而且这一万八千里,十四个春夏秋冬,并不是一路顺风的,而是几经波折,险些分道扬镳;打退一个又一个妖怪,一次又一次救了师父唐僧;无数次遭遇险些丧命的苦难,四颗尚有信念的心无数次地靠在了一起。他们四个,真可以说得上是饱经风霜。

文中有一个细节:观音菩萨对如来佛祖说过,他们师徒四人大概两三年就会来到雷音寺取真经。可是事实是,他们却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才到达。这是为什么?差距怎么这么大?因为观音菩萨向来驾着祥云,没有亲自走过那一万八千里路。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万八千里路的艰辛,他是体会不到的。

西游记中学生读书笔记 篇5

《西游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以高超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语言述说了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主人公是勇往直前的唐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惰的猪八戒和憨厚老实的沙僧。在《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白骨精变成了一个姑娘,用蛤蟆变成了馒头,取走了唐僧的信任,幸亏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出了白骨精的化身打死了她,接二连三看到了白骨精变成的老头、老婆儿,唐僧以为这些都是好人,一气之下把孙悟空赶走了。而孙悟空没有忘记他们的师徒感情,还去救唐僧,最终成了仙、得了佛。

西游记读书笔记中小学生 篇6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弥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上,朝游峰洞之中”吴承恩用细腻而又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么一个刚刚出世的孙悟空,短短41个字就巧妙概括了孙悟空的生活,不仅如此,还从侧面表现了孙悟空的不同寻常,“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就可以显出他的不同凡响,以及他天生的勇敢,吴承恩用他充满夸张饱满的文采再加以其独特而又精确的描写手法,将孙悟空这么一个人物描绘地活灵活现,仿佛跃然纸上,看,“那猴王不俱分毫,轮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又是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孙悟空与众天兵天将打斗之场面给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仿佛让读者看到了那一个个天兵天将,在舞刀弄枪之后,匆忙逃走的身影又看到了孙悟空将一个个天兵天将打退之后在筋斗云上大笑的身影,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以及他与生俱来的高傲特点描绘得活灵活现,虽笔墨不多,却生动形象,不能看出吴承恩高超的技巧。

吴承恩还可以用笔法描绘故事,用故事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就拿《三打白骨精》来说吧,虽然孙悟空几次将白骨精化成的人给打死,被师傅痛骂,但是他仍然没有纵容白骨精得逞,这种不屈不挠,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抗争,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他就是明朝人民不甘接受朝廷的欺压而奋勇抗争的精神体现,他的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明朝人民内心的精神体现,此外,哪怕被唐僧抛弃,表面上一走了之,其实他对唐僧在心中也是不离不弃,誓死追随的,哪怕唐僧已经不要他这个徒弟,但是他是决对不会不要唐僧这么一个师父的,那离别后重逢的泪水便是最好的体现,他的这种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精神也值得敬佩,他在一次次与妖怪斗智斗勇,舞刀弄枪中,我们可以清晰可见他的智慧、勇敢、坚持,如果他不愿意跟着唐僧的话,那么他随时都可以任哪个妖怪把唐僧吃了,但是他没有,他每次都是不救唐僧出来不罢休,就因为这样,唐僧才可以顺顺利利地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休得正果。

另外《西游记》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可以说是惟妙惟肖的,就连妖怪也描绘地极其生动,非常逼真,“头戴乌金盔,映日光明,身挂皂罗袍,迎风飘荡。下穿着黑铁甲,紧勒皮条,足踏着花褶靴,雄如上将。”一连串的排比句,将这一混世魔王的形象描绘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此外,对玄奘、八戒的刻画也相当成功。作者描写玄奘是一个佛教信徒,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的描写表明唐僧是一个老好人,但面对困难束手无策,他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数和佛家戒律,他无原则的慈悲,甚至弄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猪八戒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性格憨厚,单纯,勇于战斗,但又怕困难,贪图享受,好进馋言的特点。作者吴承恩对他的缺点采取了嘲笑的态度,但对他好的方面并没有抹煞,沙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唐僧不离不弃,是老实庄厚的人们的体现,《西游记》汇聚了世间所有性格的人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明朝人们的缩影,真是妙哉。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篇7

通过阅读, 解决人生疑惑

这一年, 春华秋实, 寒暑更替, 一年便是一生的缩影。《逍遥游》里, 庄子说, 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不知晦朔。可是, 对于蟪蛄与朝菌而言, 这何尝不是一生?世界末日的传说, 正好让我们考虑一个久远的哲学命题:向死而在。因为, 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 人生才值得用意义去追问。在时间的维度上, 人类和朝菌与蟪蛄, 区别真的不大。而在意义的维度上, 帕斯卡尔告诉我们, 思想, 是人类全部的尊严所在。现在, 若有人问,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 你将做些什么。我想, 我要继续阅读那些我尚未读完的经典著述, 借以解决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疑惑。这一次, 是C·S·路易斯。

何以会是C·S·路易斯呢?这位最伟大的牛津人, 他最广为人知的, 当然是煌煌七卷本的《纳尼亚传奇》。我对C·S·路易斯的迷恋, 也从这个七卷本的童话王国开始。很难想象, 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会写出这么一部传奇小说。于是, 随着纳尼亚世界宏阔图景的展开, 我们自然要去追踪这位背后的造物者。在《痛苦的奥秘》这本书里, 路易斯问:“如果真有一个全能的、充满爱的上帝在, 那么, 上帝为什么要在世间制造那么多的苦难?”1942年, 二战, 伦敦空战正酣, 牛津大学教授路易斯应邀去给英国皇家空军的年轻军官讲演, 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 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王怡在影评《宇宙中的双城记》里说道, 路易斯“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 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 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 只是叫他们死呢, 还是能叫他们活?”七卷本《纳尼亚传奇》出版即成经典, J·K·罗琳日后自述, 之所以《哈利·波特》也写了七卷, 正是为了向《纳尼亚传奇》致敬。

路易斯的书是我2012年进行的专题阅读之一。这种专题阅读与我的关注点密切相关, 而与以往的阅读全然不同。以往的阅读, 多以时下新书为主, 似乎我是一个职业书评人。而今年虽然也关注新书的出版, 但自己的阅读兴趣却有很大转移, 一则因为我对工作的态度, 一则也为了解决我自身的困惑。

在阅读中, 重新理解教育

多年来,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高中教师, 而近几年, 开始对教育发生了真正的兴趣。此生已届四十, 悲剧在于, 最近才刚刚发现教育对人的守护之重要, 教育是要教人自由, 使人成为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何其重要!我们所承担的工作, 有奇异的恩典存在。因而, 我恰恰认为, 最近我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任务。在当下, 身为父母, 同时又身为教育从业者, 教师的责任实在重大。这个职责, 以前就有所了解, 但从未像如今这样能理解其重要与艰巨。曾经无知者无畏, 而当你略窥堂奥, 才有切肤之感, 才会在敬畏之中生出一种庄严感与神圣感——我们将亲手赋予这一任务以价值。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实际, 我发现, 越是对教育有更多的关注, 便越觉得低幼阶段教育的重要。所以, 身为高中教师, 我会与朋友一起研究小学教材, 也会亲自去写一本儿童读物。做这些工作, 广泛涉猎童书是应有之义。尤其是欧美等儿童教育更为先进的地区, 其绘本作品、童话作品以及其他形式各异的儿童读物, 真是琳琅满目。C·S·路易斯携其《纳尼亚传奇》而进入我的视野。当然, 其中还会有《魔戒》三部曲, 会有E·B·怀特, 但没有一个人像路易斯, 用伟大的童话给我人生价值的指引。因而, 我以为, 教育的过程, 恰恰也是教育者自我生命不断走向完满的过程, 只是任重道远, 我们永远在路上而已。

近年来, 我的阅读往往跟着我的思考, 在面临很多教育个案的时候, 我常意识到教育的无力、个人的有限。在前不久写的一篇题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文章中, 我坦承自身的疑惑与无力感。事实上, 孩子来到教师身边时, 已经是个半成品了。他们不是一块有待我们雕琢的“璞玉”, 相反, 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特点, 可能是特长, 也可能是缺点, 可谓瑕瑜互现。但哪个孩子不是瑕瑜互现呢?如单从问题的角度来看, 又有哪个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孩子们的虚荣、暴力、谎言, 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而学校的评价体制, 则加重了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经常感受到教师个体的无力。

教师不但需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 还需要成为家长的教育者。这一点真令人十分纠结。纠结在于, 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成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 给了孩子生命, 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家长。而更纠结的在于, 教师何德何能, 竟能担负教育家长的重责?医生, 先医好自己吧。这句话也可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

阅读是对意义的追问

对于教师, 心理学的重要性格外凸显。于是, 我重新捡拾起了心理学的书籍。这是在C·S·路易斯之前的专题阅读。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人, 便是朋友黄晓丹与杨庆推荐的河合隼雄, 他成为我今年阅读中的第一座富矿。我读的第一本河合隼雄的书, 是《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前者是世界知名小说家, 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的竞争者。这样一个人, 竟然要寻求河合隼雄的指导, 对我来说, 实在是一件震惊的事情。这本书很好读, 几个小时便读完, 也正是这次阅读, 一方面使我了解了村上春树从个人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向, 另一方面也更明白了何以河合隼雄是不可替代的。于是, 接下去的一本, 便是河合隼雄汉译作品中最富声名的《孩子的宇宙》。

我本应该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 来谈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河合隼雄首先是一位临床医生, 因而他有丰富的案例, 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身边看到。但更重要的在于, 河合隼雄并不单单是一位临床医生, 他还是一个有深厚造诣的荣格心理学分析师, 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因而, 他的书有理论高度, 足以建立起我们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全然不同于前的认识。后来我读了河合隼雄的回忆录, 得以近距离了解, 河合隼雄何以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儿童事业。这也促使我再次翻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将这两本书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阅读, 以便互相参看。至少, 我的一个模糊的意识被明确了:在教育中, 成年人的责任在于, 他并非孩子的建设者, 而是守护者。

这里我还想提另一位日本学者, 松居直。松居直与河合隼雄合著的《绘本之力》, 也是今年才读。这在低幼阶段的教育界, 是一本必读书, 而对绘本界而言, 则是一本启蒙书。沿着这本书的路径, 我读了松居直另外的两本:《幸福的种子》与《我的图画书论》。日本学者不擅长构建理论体系, 但精于归纳整理。松居直这两本书也不是理论著作, 而是个人经历与感悟, 其中充满美、爱与感动。作为出版人, 可以说松居直一手促成了日本绘本的繁荣。而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河合隼雄、松居直这些人, 正是他们重建了日本战后的教育, 重塑了一代热爱自由与和平的新日本人。

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篇8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小学生《西游记》读书笔记 篇9

看完这部小说,我感悟最深的是孙悟空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写的栩栩如生。它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斗战圣佛。为了取得真经,为了师父的安危,它奋不顾身。取经途中每次遇到危险,它都会挺身而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解决,全心全意解救师父,最终助师父圆满取得真经。

孙悟空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咱们的生活中也要有这样的精神,还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的情景:一看到自行车我就激动地跨了上去,可刚坐好就摔了下来,摔得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疼极了。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孙悟空在对我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我想,孙悟空他们如果在途中放弃了,那他们就不会取得真经。于是我坚持练自行车,不管身上有多疼,我都坚持着,就这样一个月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篇10

书中奇幻的情节引人入胜,各种妖怪大显法术,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师徒四人各有分工,相互扶持,终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让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师徒四人在艰难险阻中没有抱怨,没有争吵,而是同心协力,坚定决心,脚踏实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也造福了众生。

我们在日常班级劳动和集体活动中,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奋进,一步步向目标迈近的精神。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应不计个人得失,为集体利益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相信,卫生流动红旗一定会常驻我们的家,运动会上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学习上也会更上一层楼。

作为学生,我们要取得的“真经”就是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不怕困难,不怕遥远,取得知识的“真经”,让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修成自己的“正果”,同时也造福他人。

以读书笔记深化名著阅读 篇11

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集中表现在阅读主动性的缺失,不愿意阅读或者只是功利地为了应付考试;阅读收获的缺失,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考的过程,只是机械地记忆,无法呈现对内容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指导的缺失,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去看,却没有过程的指导监督和评价。于是,初中生名著阅读就变成了为考试而阅读的“假阅读”。

寻找对策,改变目前语文名著“假阅读”现状,让学生真正捧起经典阅读,沐浴名著芬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的良知和职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让学生对名著进行“真阅读”?笔者结合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所写的有关《骆驼祥子》这一名著的读书笔记案例,认为可以尝试用“概述式读书笔记——感悟式读书笔记——鉴赏式读书笔记”三维一体的读书笔记写作来解决。

一、以概述式读书笔记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

【示例】《骆驼祥子》概述式读书笔记

祥子的生活经历:祥子由农村来到北平,开始做苦工,进而转做拉人力车。祥子辛苦节用三年买了新车。由于战乱,他连人带车被拉走,逃出来时捡到三只骆驼。他卧病在床,却不停地叫骆驼,就得了“骆驼祥子”这个绰号。他到“人和厂”刘四爷处租车拉,非常想有自己的一辆车,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他,并引诱了他。他不情愿与虎妞好,到曹先生家替他拉包月的人力车,此时虎妞找来,骗他说她已经怀孕了,并把寄存在她父亲那里原三十多块钱还给他,还设计要让祥子娶她。由于曹先生被疑是社会主义者,受到监察,全家出走,祥子也受到他曾经救过的孙侦探的敲诈,三十多块钱没有了。刘四爷办寿,刘父女闹矛盾,虎妞说她已经怀有祥子的孩子,但刘四爷不承认,更不想让祥子得到他的财产。虎妞诱逼祥子结婚后,搬到贫民小院,但虎妞不愿意下苦力,想占有其父亲的财产,但刘四爷却处理了他的产业离开了,她的计划落空了。祥子坚持拉车,自食其力,虎妞替他买了车,其间小院来了小福子(小福子被其父卖给军官,军官走后回娘家,照顾其父与两个小弟,祥子觉得她强过虎妞),在拉车时,祥子也病倒过,他开始注意到了自己身体的重要。虎妞难产,母婴双亡,祥子卖掉了车给虎妞安葬,钱财最终花得没有多少了。小福子欲与祥子亲近。他又继续租车拉,后来替夏先生拉包月,遇到与夏姨太的绯闻。再找到曹先生,谈起小福子。回到其原住处,小福子不见了,又到处打听小福子的消息。最后得知小福子被迫入妓院,不堪受辱上吊身亡。祥子自虎妞死后的恶习更浓了,渐渐堕落了,后来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成了社会的一个蛀虫。

这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全面阅读基础上所要求完成的一篇较为典型的概述式读书笔记。当然,这也是笔者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稍加修改的结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读书笔记围绕祥子这一中心人物,将作品中的主要情节内容已经加以完整的概述。

学生如果要完成这样一篇概述式读书笔记,前提必定是先认真阅读作品,了解与祥子相关的每一个故事情节,然后概括、提炼,最后才能下笔成文。

笔者认为:完成概述式读书笔记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首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既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又让学生在阅读后对情节内容有了思考、梳理、概述的过程,真正走进文本内容。

二、以感悟式读书笔记为核心,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涵

【示例】《骆驼祥子》感悟式读书笔记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性格中也蕴藏着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

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我们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像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黑暗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完成对名著第一遍阅读、写好概述式读书笔记基础上,着手写作的一篇感悟式读书笔记。同样,笔者对学生的原始作品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完成这篇感悟式读书笔记时,对作品进行了第二次阅读,同时查阅了相关的评论性资料,完成了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思考。endprint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只有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对话,达成对作品人物个性形象、思想主旨的理解,甚至是个性化解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感悟式读书笔记在笔者看来,就是让学生在对作品再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实现真阅读的具体物化。这应该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的核心方式。

三、以鉴赏式读书笔记为外延,引导学生汲取写作经验

【示例】《骆驼祥子》鉴赏式读书笔记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来反映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集中表现在通过祥子在不同情况下对于车的态度来表现他对于车的感情:第一次买车时,他手哆嗦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以动作、情态写心理。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抢走以后,他攥紧了拳头,说了一句话:“我招谁惹谁了?”这是从语言写心理。而有时又通过作者直接的评价,指出心理的变化,他刚买新车不久,就被军阀的大兵连人带车都拉了去。这样的社会现实使他感到愤怒和悲哀:“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而在眼看自己无法实现理想的时候,作者又写道:“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这表现出对生活失望的心理。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对祥子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真实地反映了祥子与环境奋斗而终于被环境所征服的全部过程。

这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的一篇鉴赏式读书笔记。它以人物描写的方法为切入口,结合原著内容对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揭示人物心理做出了具体的鉴赏和评价。要完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学生首先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寻找到恰当的鉴赏角度,然后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最终形成文字。

在笔者看来,鉴赏式读书笔记是对名著写作特点的一次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对名著内容又一次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借鉴某些写作技巧,为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服务。

我们经常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都应该成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模板。那么,作为经典名著,我们又为何不充分利用,让其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服务呢?不可否认,鉴赏式读书笔记写作对初中学生来说似乎显得要求较高。但是,教师如果能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名著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与初中写作要求相符合的角度尝试撰写,笔者相信,这不但能实现学生多角度名著阅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读书笔记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阅读,而名著阅读同样可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概述式读书笔记——感悟式读书笔记——鉴赏式读书笔记”三维一体的读书笔记写作方式,以期实现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

佛格列游记的小学生读书笔记 篇12

寒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格列佛不管是在小人国,大人国、飞鸟还有慧马国,都会努力的去面对遇到的困难。不管别人怎样对他,他都会把别人让他干的事干好了。因为他不想他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别人会报复他。因为这样才会有逃脱的机会。

我小时候,非常怕黑。就连上厕所,也要叫上妈妈或爸爸陪我去。读了《格列佛游记》之后,我要学习格列佛勇敢的精神。

浅谈阅读笔记之三重境界 篇13

同时,还有很多的贤哲在告诉我们,“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境界。”“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确实,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们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用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降低,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如何通过读书在别人知识和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我推崇歌德的“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和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此处,以举例为主,着重谈论青少年读书、思考、笔记的三个境界。

一、心理需求之感悟笔记

空气,阳光,雨后的彩虹;朋友间的默契,陌生人的笑容,老人手牵手的漫步;在窗内听雨的声音,跑步赶上火车,一回家狗狗兴奋的攀着裤管往上爬……阅读时,再次在意了生命中忽略的小美好;《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足迹》《白发苏州》《荷塘月色》……当唯美的文字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恍如女子或恬淡、或灵动、或羞涩的笑靥时,阅读,让你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再次延伸。于是,你的内心便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感,似乎置身于文字创设的情景中,随之而喜、而悲,如沐甘霖,如饮醇酒。此时,写下自己对人、景、物、情的感受、体会,便可有效地与原著甚至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如阅读《桃花也许知道》(王春敏)中的《雪意》,我的感悟笔记是:下雪是一件奇妙事,天上的雪,在许多动心时刻抬头远远地望,隐隐的便是银河,银色的颗粒从空中纷扬而下。其实,不必等到冬天,有星星的夜晚,抬头看看天,天上的星星可以为你下一场浪漫的小雪。

仍然读她的文章《干净》,原文有这样一段文字:无伴奏清唱是爱尔兰古老的演唱传统,一袭白衣的若馨·爱儿萨芙蒂站在华丽的舞台上,一曲《爱联纳之旅》将尘世的心领进了夕阳斜照的旷林野地。亦喜欢叶芝的诗,那种叙述的方式渗透了草的清香,像生长一样缓慢。甚至惹来争议的《尤利西斯》,也洁净如一地纷乱的白色花瓣。我的感悟笔记是:干净是一个能给人许多遐想的词,能让人想到秋雨过后一碧如洗的天空,能让人想到色釉润泽的青花瓷,能让人想到雨后一缕从云后射下的潮湿的阳光。晨光微露时清新草叶上凝结成的一颗晶莹饱满的露珠,在蝴蝶微微扇弄的翅膀下摇摇欲坠,如果让我给这幅画取名,“承露”“接珠”什么的先丢一边,还有什么比“干净”更合适。干净,只能从人们口中轻轻吐出,怕破损了这份纯洁与飘逸。

原著的意境是原作者为你呈现的一幅画、一支舞,当你为之神思遐飞时,不妨为它题诗一首,作曲应和一番,以达到更高境界的愉悦满足感。

二、情绪共鸣之同抒真情

从小到大,我们一定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读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之后,或激动万分、慷慨激昂,或唏嘘不已、泪流满面,或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或情怡性悦、欣然自得……这一系列内在或外在的情绪皆是由于你和文章之间产生一种灵魂和精神的沟通和延伸,达到心理的共鸣。作者为你呈现的人、事、情都变成了你的行为和生活,你就是这幅画中奔腾的骏马、空中的皎月,你就是这支曲中不息的流水、空谷传响。而且,以你为主角的画和曲又有别于作者的呈现,它是你记忆的唤醒,思想的延伸。那么,还犹豫什么,写下属于你的生活吧。

如阅读《记忆中的一剪梅》(曹积三),我的同抒真情篇是:

一张方形的红油纸,光滑的纸面,可以反射出蜡烛红豆样的光,也映照出母亲的鬓发如云。

母亲光洁的脸带着笑,那笑容正如她剪的红莲一般美好。她白白的柔夷样的手握着一把剪刀,拇指翘起,轻盈的折剪动作,像一只小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跹。

几丝乌发垂下来,母亲的动作顿了一顿,轻轻将剪子放在桌上,还抬眼看了看蚊帐中熟睡的孩子,生怕那声音会惊醒她的酣梦。随后,取下头上的叶形发夹,将发齐齐别在脑后。再然后,又拿起纸和剪,绘出那欲绽还羞的并蒂莲。

一边剪,一边绽开一个比花还美的笑容,是否想到第二天孩子睁开惺忪的睡眼时,看见家中贴上窗花的惊喜表情?

孩子其实没有睡着,她看着灯下如花一样的母亲,仿佛闻到莲的清香……

原著中这位对生活怀揣美好的期盼,对子女满怀爱心的妈妈虽一字不识,却拥有女性最美的勤劳、乐观和淳朴,在不经意间与我心中妈妈的形象重叠起来,于是,内心便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随意在记忆的沙滩撷取,任何一枚都是关于妈妈的最美贝壳。

三、自我实现之独特评价

郑板桥有云: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山万水之隔的卢梭竟也有与之相同的见解: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所以,“读书之法,在熟读而精思。”在于融会贯通,形成自我的独特感受和看法,以达到自我境界的实现。

如阅读余秋雨先生的《白发苏州》,我的评论是:

苏州的园林太纤巧,苏州的流水太清澈,苏州的弹唱太撩人,苏州的桃花太艳,苏州的女人太俏。

于是,苏州便在一朝朝帝王犹豫的指尖,回转着命运的起伏与跌宕:这里适不适合做京都!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里不似南京的盘龙卧虎,不似北京的苍茫壮阔,甚至不似洛阳开封的大气繁华。苏州,吴侬软语让人迷醉,歌舞也没有易水箫声的低沉苍凉。

苏州城,度过第二千五百多个生日,在一岁岁的更迭轮回中浅浅微笑,从青丝到白头,从年轻的石城泥墙变得青苔氤氲、古藤斑驳。

但是,苏州的文化却在茁长,一岁岁变得年轻而迷人。

唐伯虎无羁的潇洒身影,烛下浅浅吟诵的风流。“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我眼中,落榜的他那样低靡。年少时意气风发,青年时却消沉形骸,老年时更是孤灯落寞。然而,苏州的文化却变得盈盈丰满。“江南第一才子”的他那精美绝伦的诗词歌画,无一不让苏州的面容更显俏丽。

但苏州还是哭了。因为世人错解了她,她也有铮铮硬骨。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金圣叹的悲痛哭泣,在苏州轻柔的色彩中添上一抹深紫。这样也好,太过柔美的色彩,也总需要一丝凝重。

有谁还会想起那个青涩的、年轻的苏州城吗?

不知是否如程端礼所言“劳于读书,而逸于作文”,每每在美好的文字和思想面前停留,心中的情感便会如清泉般涌动,述之于笔端,方觉神清气爽。

阅读使人充实,写作笔记使人精确。因此,理解朱老夫子的《训学斋规》时不妨再加些个人的见解:读书有四到,谓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四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笔到最真,笔既到矣,心不明乎?识不通乎?

(黄海燕,海门市海南中学,226100)

西游记中学生阅读笔记 篇14

《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大名鼎鼎作家罗贯中。这本书主要是讲唐僧和它的四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虽然各个聪明绝顶,但在途中仍然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及各式各样的妖怪。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拼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那请问三班的这位同学,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克服的呢?

《西游记》里有各种有趣的法术,会让你不知不觉的模仿起来呢!还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比如:坚持不懈的唐僧,英勇无比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性格随和的沙悟净等等。其中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人。他聪明灵巧,会72变,有时还会恶作剧,非常有趣。

学生阅读活着读书笔记 篇15

从富贵到贫穷,到不断的死亡,最后只剩下富贵活着,同时还有一头老牛。低碳环保标语对我们常人来说,每个人如此死亡都是锥心泣血的,富贵一次次经历一次次活了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余华在这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由整理]活着,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活着或如一粒种子,或如一只虫子,终究会走到生命的最后,而过程就是时光对生命的记录,也告诉我们只有时光是永恒的。

从这整篇小说里,余华也告诉我们: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秘密花园读后感应对死亡,更多的我们皆同苏东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人类共有的诗情。但是,断肠之后呢?

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心灵去处。佛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同缘法聚合。但是,当我们历经种种,终究如陶潜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到底,我们在现实之中还是需要一个自我的肉体和心灵的安顿。

《活着》,没有过多诉说悲凄万千的生命磨难,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脱来警醒人们。

余华自己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想这是一种对深沉的生命经验的感悟,写《活着》时的余华尚年轻,有如此悟性,实在是一种心灵的卓越,因此他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喝彩。

活着,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过程,祸躲但是,福也不可尽享,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渐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迹而已。

课堂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16

读书笔记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空间,可是在操作本实验之前,我们曾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读了一遍课文就算预习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我们也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却没有在笔记的指导上花费过心思,效果可想而知,学生随心所欲得记,说白了他们也就是把老师的板书记下来而已。至于对笔记的整理和复习巩固就更是谈不上了,有心计的学生能积累点生字词、文学常识知识,就是这点最基本的东西也不过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做到。打开学生的笔记本,真是让我们哭笑不得,上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而真正有用的,却少得可怜,其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会用到笔记,但往往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时间而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致使学生做出了让我们啼笑皆非的读书笔记。

下面我来说一下“课堂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情况:

一、让学生明确记笔记的意义

首先我们让学生明确记课堂笔记的意义,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免不了想知道他要做的这件事有多大意义,只要他觉得是有重要意义的或者是有利可图的事,就算是付出再大的辛苦,他也心甘情愿。同时也是避免忙于记笔记造成学生的抱怨、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在让学生准备课堂笔记之前,我们就跟学生讲清楚记笔记的意义,以排除后顾之忧。记笔记要求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各方面协同活动,这样就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在这项活动中把听到的内容、黑板上的视觉信息和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信息经过一定的合成加工,变成呈现于笔记上的文字,这样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记忆;语文课的很多细节都会很快忘掉,记笔记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课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记笔记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记笔记的方法指导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做好语文听课笔记,提高听课效率,还必须在教学中有策略地指导学生掌握做听课笔记的方法,并养成习惯。由于课堂上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书写也许会很潦草,所以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下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把笔记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及课后整理复习笔记。

(一)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做得好,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做预习笔记是学生“先学”的阶段,而学生的“先学”要有比较全面的尝试,而不应当狭隘地定位“解决字词”一个点上,我们也曾对预习笔记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即课堂笔记记什么)

1、查找阅读有关资料。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诸如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对作者、文章出处和文章体裁、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了解以及认识生字、理解生词,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务必要求学生自己去做,课堂上只能就学生自己没有解决了的问题做统一处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自己读过了文章,要逐渐训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要概括文章写了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倾向?这些,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必须努力做到的。经过严格的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凡是读书,总要掩卷思考一个问题:文章寫的是什么?朦朦胧胧不行,必须整合信息梳理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逼着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

3、梳理文章的思路。课文读过之后,要尝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发现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找出文章的线索等。理解文章的语言。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发现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词语或句子。能对它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4、理解文章写法。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尝试解答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能回答的就在预习阶段完成,不能回答的,也做到了心中有数。留待课上解决时加强注意力。

5、表达看法提出疑问。初读文章后,对文章中的人或事一般都会有些看法或想法的,如认同、震撼、困惑、感动、忧虑、质疑等等,这都是阅读的正常反应,要很好的整理出来,以便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梯度,体现学生能力的发展轨迹,以上所列的几方面对预习内容的一个总的把握,而具体到一篇课文的预习而言,我们不要求千篇一律,也不能千篇一律,应有所侧重,应变与不变相结合,不变的内容如前边一两点,其它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灵活提出要求。另外对学生预习笔记的指导应是具体而又不具体的,不具体为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对具体文本的学习,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预习文本,创造性的理解文本,具体指导学生记预习笔记的方法。

(二)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只满足老师说什么,自己就记什么,也不可能把老师,同学的想法都记下来,这样的话学生光顾着记,就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了,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课堂笔记什么?怎么记呢?首先,从笔记的内容上讲,课堂笔记上的文字应记以下几方面内容。

1、准备回答问题的答案(把针对老师、同学以及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做探究后获得的答案概括整理出来)

2、同学交流时的精彩之处(自由交流或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过程中同学发言的精彩地方用恰当语言记载下来)

3、老师课上讲述的重要内容(语言方面、写法方面、思想内容方面、学习方法方面、用自己话加以整理)。

(三)课后整理复习笔记

上一篇:简短的朋友生日祝福语下一篇:最新医学统计源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