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2024-06-18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篇1

摘要: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必须同步发展, 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完整性,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同步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 而后者比前者短了一大截。这一形象的比喻, 揭示了读写之间的关系, 二者必须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一.从阅读中习得方法, 及时迁移

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段, 写作技法都能全盘接受, 而在习作时就不会迁移了。这就要求教师将以读促写的意图在备课中落实充分, 并在课后做及时有效的单项写作训练。如学完《紫藤萝瀑布》, 学生知道了课文按一定顺序, 从形态、颜色、味道这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课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 按课文的顺序对它的形态、颜色、味道进行描写, 描写时注意学着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训练, 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 写作能力在不知觉中得到提高。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或片段就能信手拈来。

二.从课文中挖掘素材, 丰富训练

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 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素材, 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 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 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 隐点, 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 补充, 接编和改写。如学完《心声》后, 让学生针对“李京京被老师拒绝后在小树林中的心理”这一略点进行扩展;针对“赵小桢在公开课前一天向妈妈讲述京京偷听朗读演练的事”这一隐点进行补充;针对“公开课后京京给爷爷写的一封信”这一续点进行接编。这样学生有话可说, 也很乐意写作。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等的训练, 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三.教学中抓住契机, 多些随感

新教材有许多课文, 密切联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 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 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 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如《最后一课》中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民学德语的情节, 老师可以联系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再让学生写感悟, 他们会觉得有话可说, 作文也会真情流露。

四.审美阅读中顿悟, 培养素质

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浮泛, 教师应适时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感受, 去感悟, 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首先是体悟文本, 选读文本中的美点。如读<<安塞腰鼓>>, 可以选读它动与静的映衬美, 光与影的变换美的艺术特色;读斑羚飞渡, 可选“飞渡”片段, 从悲壮的一幕感悟整体精神的伟大, 群体意识的必要。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顿悟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 把从内容到形式的心得运用到平时习作的训练中来。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增加生活积累。要求学生走进电视, 看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走遍中国, 艺术人生, 科技之光等节目;评名作, 议时政, 谈得失, 析美丑;走进集贸市场, 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 看不同人物的菜篮子。只有让学生生真切地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美点, 领悟美的情趣, 写作时情感才能有依附, 立意才能深远。

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读写结合要适时适量, 注重点评。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笔时, 多数老师都习惯于放在教学课文结束之后进行。由于时间仓促, 大多数同学未能很好地完成。课堂练笔只是走过场,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 课堂练笔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 在课堂练笔预设时, 应该给足时间。点评时除了念优生的作文外, 差生的作文也要念。这样, 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定被激发出来。当然,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组织学生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融合, 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积淀, 然后再通过有序的训练来提升。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篇2

作文是书面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作文训练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小学阶段是作文基础的关键时期,作文指导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指导,我认为更是重中这重,我的作法是:

一、课文内容,训练学生作文内容的表达。

小学生作文,往往用概括性极强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太好了”,“很美丽”,“很壮观”等词语,使人读后只感到喊空话,唱高调,为解决之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理解课内容之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松鼠》一课,我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说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它哪里美?文中是怎样描述它的美丽的?你能找到文中描写松鼠美丽的句子吗?再如《绿毛龟》一课,我这样提问:绿毛龟为什么成了我们全家的宠物?它哪最让“我喜爱?作者怎么描写他看绿毛龟时的心情的?你是通过哪句话感受到的?如此之类的问题常贯穿在理解文中,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作内容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启发理解课文中心,指导作文意图。

文章的写作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文章的中心,小学生的作文,最容易芝麻谷子一起上,胡子眉毛一把抓,突出不了重点,为什么要写?一概不考虑,在阅读教学中,我从启发理解课文的中心有意识地指导了作文的写作意图,如教学《黄山松》一课时抓住首段“黄山松有三大特色”这一中心,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文中内容,再如《海燕》(高尔基)在学生阅读之后问,“文中高傲地飞翔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说明什么?”交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海燕”的喻意。如此的练习使学生真正认识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目的,作文要“有物有序”。

三、抓住课文重点,指导作文选材。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合 篇3

一.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阅读和写作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阅读,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去了解、去探索和去思考那些他们所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而作文教学则是通过写作,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和情感,让他们学会去使用他们学到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他们所表达的东西,达到情感的抒发和能力的成长。这两种学习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只有抓牢了他们才有掌握好语文的可能。可这两种学习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将它们轻易地混为一谈。

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合

所谓的合,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首先,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学习过程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作品的感悟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意图的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考察学生们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所激发的创新能力。

1、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上,也同样不谋而合。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运用文字来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愿,并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个人的情感,融情于文,借文抒情,有助于他们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这种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样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情感的作用仿佛一座桥梁,将它们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带入文中的角色,最深刻地去领悟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愿;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们将他们所领悟到东西和自己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相互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生活和文章的理解。相对而言,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们自己的情感驱动下,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字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文字。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也无法去感动别人,因为,他们也无法从这篇文章感受到任何的活力和情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也毫无作用。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中,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种种情感,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老师,打动读者。唯有包含着真情的文章,才会让学生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好它,这样子的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作用。

2、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的基础是材料,若想学会写文章,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具有丰富而充足的资料。毫无疑问,阅读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和丰富材料的一个无比重要的途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为了能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就必须掌握更优秀的阅读技巧。故而,老师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素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显而易见,学生如果阅读达不到一定的积累,那他们的写作将会很难得到提升,就算勉强写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平淡枯燥,毫无美感,毫无作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们在对模范文章的立意构思、艺术手法、结构安排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的学习后,将它他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对他们的积累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光读不写,学生们无法真正将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化为己用;光写不读,学生们无法得到新的知识来源也就无法取得新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作为本,牢学生阅读之基础;乘阅读之风,助学生写作之舟远行。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好语文的精髓,才能让他们从阅读中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写作中显露出他们心中的世界。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合 篇4

一.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分

首先,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 阅读和写作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阅读, 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去了解、去探索和去思考那些他们所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而作文教学则是通过写作, 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和情感, 让他们学会去使用他们学到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他们所表达的东西, 达到情感的抒发和能力的成长。这两种学习过程, 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 只有抓牢了他们才有掌握好语文的可能。可这两种学习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因此不能将它们轻易地混为一谈。

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合

所谓的合, 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首先, 我们知道,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学习过程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 对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作品的感悟理解和对文章所表达的意图的分析, 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考察学生们文字的驾驭能力, 以及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所激发的创新能力。

1、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上, 也同样不谋而合。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运用文字来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意愿, 并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个人的情感, 融情于文, 借文抒情, 有助于他们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 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这种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同样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 情感的作用仿佛一座桥梁, 将它们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带入文中的角色, 最深刻地去领悟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愿;不仅如此, 还要让学生们将他们所领悟到东西和自己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相互进行比较, 进一步加深对生活和文章的理解。相对而言,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学生们自己的情感驱动下,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字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文字。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 也无法去感动别人, 因为, 他们也无法从这篇文章感受到任何的活力和情感, 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也毫无作用。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中, 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种种情感, 才能打动自己, 打动老师, 打动读者。唯有包含着真情的文章, 才会让学生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好它, 这样子的写作才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作用。

2、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的基础是材料, 若想学会写文章, 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具有丰富而充足的资料。毫无疑问, 阅读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和丰富材料的一个无比重要的途径。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将会逐渐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 为了能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就必须掌握更优秀的阅读技巧。故而, 老师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素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显而易见, 学生如果阅读达不到一定的积累, 那他们的写作将会很难得到提升, 就算勉强写出来一篇文章, 也是平淡枯燥, 毫无美感, 毫无作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 在阅读教学的帮助下, 可以让学生们在对模范文章的立意构思、艺术手法、结构安排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的学习后, 将它他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这对他们的积累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

小学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5

【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 作文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1-01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此概念来自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群书阅读,他在其《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等著作中提出“群书阅读”观念,倡导学习共同体;其后,台湾香港的教育家将此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称为多文本阅读或群文阅读。而“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偶见一些零散的研究(更像经验的交流)和探索(课堂教学的尝试)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对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建构。

2.关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研究

几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广大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其中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但目前的现状是儿童阅读量少,阅读能力普遍不高,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书面语言接触得不够多,文字表达能力差,往往作文时言不从心,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同时,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选材,如何立意行文。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如挤牙膏,很少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学生写作文,功夫应下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能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二、课题的提出

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校的学生,也要博览群书,方能摆脱平庸,演绎精彩的人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

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40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海量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谈作文教学是空中楼阁。每周一次的作文暴露出的语言匮乏,素材缺失,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让学生只能像挤牙膏一样举步维艰。有的干脆抄袭克隆,应付了事。因此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成为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不二法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题。

1.研究的理论意义

(1)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群文阅读及作文教学策略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让学生愿意读,学会读。读而有获、读而能用。直至乐读、乐写。迅速提升小学语文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多读书对写作诗文的重要意义。作文教学要有成就,功夫也不应单在写作技巧写作构思、立意上下功夫。应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为此,我们确立了“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探索群文阅读及作文高效模式,为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深化“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课程改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构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目标更明确,方向更精准,更好的服务于写作教学。

(2)以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反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初始加以指导,精选读的内容,使之成为语文教学辅助材料。当兴趣被激发后,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中心,在充分阅读基础上,注意写作训练。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在理解、积累、表达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宽学生写作思路,会选择素材,会挖掘提炼主题,创新性地写作,讲真话,抒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教师层面

浅议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篇6

一、准确定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关系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方面教学效率低下往往会制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研究,他们都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学精华进行深入感悟、内化和表达基础上的学习架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内心,感悟其方法技巧,而作文教学则是将内化的技能技巧表达出来。

如果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分裂开来,是极不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积极尝试将两者融为一体。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1.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阅读,从阅读中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激发,尤其是要将所感悟的技巧技法融入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之中。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开展分析研究,并把握教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两方面写作特色的感悟,教学探究题中专门设置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全班开展交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教材中高超的写作技法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2.运用仿写手段巩固课堂所学技巧

开展当堂阅读分析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将所学习感悟的技能技巧在课后进行巩固,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仿写的形式掌握和巩固。在课文分析总结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选取相类似的题材开展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活学活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通过仿写活动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显著功能,一是可以巩固阅读分析中的写作技巧理解,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仿写能力的提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中实现仿写能力快速提升。

3.作前指导环节运用阅读引导方法

提高作前指导的生动形象程度,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许多教师采取的范文示范法就是非常好的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选取范文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分析的方法充分借鉴了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研究,立足于文章的结构、表达手法、题材选择、详略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自己的角度开展分析。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整体写作特色,这样的分析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深入的分析作为基础,接下来开展提纲撰写活动则会非常顺利,学生实现了能力的有效迁移。可见,阅读教学方法与作文教学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

4.组织专题研究打通两者融合通道

阅读与写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技巧交流,让好的做法在全班进行推广,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笔者组织学生对如何高效开展阅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交流,接下来组织学生分析阅读学习和作文学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学生对此有着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对阅读学习中感悟写作技巧、作文创作中参考写作技巧方面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在阅读学习与作文学习中做到游刃自如。

三、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对教学成效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应当统筹考虑,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之间进行融合,认真研究突破点在哪里,做到统筹考虑,有序推进;二是可以结合课外活动安排一些与阅读和写作相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深入研究、相互讨论有效阅读以及提高写作质量的路径;三是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的氛围营造,尤其是注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只有提高积极情感,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会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成为终身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制定种种阅读计划,定书目,定目标和任务等,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由畅游。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

二、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阅读应该讲究方法,无方法的阅读,就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茫目、困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沙漠中的绿州。正确有效的方法,是达到预想效果的保障,可以让学生找到快捷的途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循序渐进。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千万不要求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提高。每天坚持读几百几千字,坚持下来,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对词汇的积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水平提升。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差,存在“文字迟钝”,不能把握文章,不知道哪些文字适合自己阅读,哪些文字不适合自己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因材施教。明确:哪些文字,哪些书籍适合他们读,哪些文字应该删掉。

3. 个性张扬。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所以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抄精彩的段落、词汇,写一些心得体会,等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外阅读,课内见成效。”

三、反馈是阅读的必备过程

学生阅读需要及时的反馈,这能让他们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反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学生的阅读信息。

1. 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体会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而且有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

2. 制作读书卡片。

学生每周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内容包括“书目,欣赏点,心得、体会等”,放到班级的书架上,学生可以自由翻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检查、反馈、交流信息。

3. 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东年.教育:我们有话可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同行 篇8

一、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就是学生对写作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的, 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的。例如在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各种顽皮的行为, 学生们大多经历过,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文章, 课本中比比皆是。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

二、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创新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 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 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 我指导学生马上对目前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 景物相似, 学生张丽娇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飔微微地吹拂着, 个小的花朵迎风飘扬, 跳着轻盈的舞蹈, 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 使人沉迷, 使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 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 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 有了修辞手法的使用,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我还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认真领会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绘的, 又是怎样根据景物特点来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写景的文章, 学生蒋建惠的作品中又有了这样的语句“春天来了, 大地焕然一新, 四野里到处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有的能叫上名字, 有的我连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儿偷偷的从土里钻出了它们的小脑袋, 看看春天这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场春雨过后, 大自然中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这两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创新, 达到了将别人的好的东西学到自己的头脑里, 并巧妙地做到了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岂不妙哉?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谋篇布局

在教学演讲类文章时, 我在总结课文时向学生重点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学完课文后, 我安排学生做适当练习, 学写演讲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演讲稿类文章。在作文指导课上, 我将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明确到黑板上, 并让学生模仿范文《我有一个梦想》来谋篇布局, 将自己的梦想激情彭湃地写出来。如学生作文中“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家乡的繁荣富强的梦想中的。我梦想有一天, 我的父老乡亲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靠天吃饭”开篇即显文字风格独特, 言简意赅, 既学到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又能将自己的梦想条理分明的叙写出来。再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 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 仔细领会, 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 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 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 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 又条理分明。

四、续写或改写课文故事, 练习写作

续写是一种想象作文, 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续写课文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习完科幻小说《喂出来》后,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文章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 练习写作。学生张海洋的文章中就大胆想象, 既幽默又引人思考, 想象力丰富, 语言保持与原作一致, 情节发展一线贯穿。这样多次练习后, 学生既对续写有了正确理解和认识, 写出的文章符合续写的要求, 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在《石壕吏》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把课本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出来, 八年级的学生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轻松地理解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五、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

在课堂上, 若遇到合适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社会调查。我在教学汪曾淇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 事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仙游端午节的风俗, 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所了解的如:仙游的端午又叫“五日节”“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螺、初五面”“粽金”等讲出来。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举三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督导学生做到以上几点, 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使他们懂得作文, 会写作文, 乐写作文, 并且还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来。虽然这个过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实现, 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督导、贯彻,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让师生共同走进快乐的作文课堂。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写出优美生动的好文章来。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同行, 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初中学生的负担, 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烦恼, 从而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浅谈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双向互动 篇9

就语文学科来看, 我觉得要做到“减负增效”, 首先教学应该回归文本, 深入思考和研究文本, 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 从而使课堂增效。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语文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多面体,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能得到不同的东西。但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对新教师而言, 很容易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教材, 而误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语文教材。

回想初为人师时, 每天我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怎样教教材上。除了写教案, 还要把各种教参上的知识写到课本上的相应位置, 生怕哪个地方写漏, 生怕哪个地方讲漏。课堂教学内容, 更多的是依托于把教参上的知识讲给学生, 完全是在教教材, 成了教材的奴隶。这是所有新教师都应该明确的一个原则, 自己是在用教材, 而不是在教教材。有了这样的转变, 才能够为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要在语文课堂上获取高效, 老师在备课时, 在用够功的同时还要用对力。面对教材, 首先应该吃透教材, 即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整本书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在对课标、课程内容领会和把握的同时, 要避免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应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学情, 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这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 同时, 尽量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 这样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当然,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需要教师刻苦地研究教学。

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尝试。大家都知道, 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 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之间的教学本来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现在, 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有的老师却把它分离开了, 导致学生在阅读文本和作文写作时, 都是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其实阅读和作文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如果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能够双向互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效率、学生学习的效率都会提高不少。

例如:在讲《紫藤萝瀑布》时, 通过思考发现, 这篇写景散文充分体现了写景文章写景状物的三大步骤。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经典的写景范文来分析。在讲解课文的同时, 逐步结合“以眼观之”、“以心观之”、“以理观之”的景物写作方法来讲解。并且在课文结束时, 将自己联系课文主题创作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完结。这首小诗是这样的:

“生命, 犹如紫藤萝那淡淡的香, 平凡而不失典雅;

生命, 也如紫藤萝那淡淡的笑, 脆弱而不失刚强;

生命, 更如紫藤萝那淡淡的紫, 清幽而不失绚烂;

发端的紫, 幽深而浓烈, 这是生命的铺垫;

茂盛的紫, 晶莹而灿烂, 这是生命的澎湃;

终极的紫, 温柔而缠绵, 这是生命的延续。”

用自己的作品激励学生的同时, 让学生课后完成一写景散文。

这个课例, 阅读教学很好地与作文教学融合, 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得这篇课内阅读文本的教学内容, 充实、提升了很多。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又掌握了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可以说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材, 并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能有机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是:至爱亲情。于是在上完本单元课文之后, 联系这一主题, 联系如何抒真情, 进行了一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评讲同学作文, 同学们总结出了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 其中一点落实到写作手法上, 就是要学会细节的描写。于是, 在利用细节描写修改同学作文之后, 我又让同学们再次回顾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 并找出课文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来抒发真情。最后课堂结束时, 我又以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结尾。这首小诗是根据其中一篇课文《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和文章的主题创作而成的, 正好体现了这次作文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利用了阅读文本。这首小诗是这样的:

“父爱, 是簇簇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爱, 是迂, 也是害怕夜间着凉的一件紫毛大衣;父爱, 是一封让自己泪光晶莹的书信和终生品读不忘的背影。

儿子的爱, 是父亲的黑布小帽、大马褂、深青布棉袄。

那个月台卖的是橘子, 可父亲买回来的却是亲情。一个个橙红的橘子就是父亲通红的心!”

这次的作文教学有机地联系了阅读文本, 在加深作文写作手法认知的同时, 再次感悟了这一单元:“至爱亲情”的主题。

再如:“首尾呼应”是作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首尾段在作文中, 尤其是考场作文中是极其重要的。“首尾呼应”能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气呵成。但现在有的学生对“首尾呼应”写法的认识停留在小学阶段, 觉得只要首尾有呼应点就可以了。针对这一现象, 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回家把学过的有“首尾呼应”写法的文章找到, 并找出每篇文章呼应点的设计有何不同、有何巧妙之处。后来同学们发现了在“首尾呼应”中, 呼应点是要讲究技巧的, 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总结出了巧妙设计呼应点。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 呼应点在首段是:“济南的冬天”, 结尾是:“冬天的济南”。呼应点在形式上、句法上的改变使得文章不但结构完整, 而且既不呆板, 又很好地点明了主题。《柳叶儿》一文中, 其中一个呼应点是柳叶儿救命, 开头写的是:“柳叶儿救了我的命”, 结尾写的是:“柳叶儿救了多少老百姓的命”。这里的呼应点设计上也很巧妙, 呼应点的范围由小变大的同时, 文章的主题也就升华了。通过对语文阅读文本的重组学习, 学生得到了很多关于首尾呼应这一常见写法的启示, 同时学会在阅读文本中关注、领会作文的写作方法, 逐步能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 灵活多样地运用语文教材。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篇10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写话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闻记者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也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同时达到一定的词语积累水平。而到了中年级要把词语的积累拓展开来,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地背诵。要放飞学生,使词句的积累和作文联系起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让我困惑:学生日积月累在头脑中“积攒”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可作文时不被其用,看起来真像是学生缺乏灵性。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认识到学生词语积累是机械、枯燥的,何谈运用? 那么到底怎样积累,又怎样运用呢?

有一次,我在看电视时,剧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仔细品味之后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脱离了阅读和生活的实际环境何谈积累? 何谈运用? ……我眼前一亮,就让作文教学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要想学生会用,就要深入地感知词语,在词语积累时让词活起来,提前进入由境给词、由词说话、由词想象等预备作文阶段。

比如,在讲解《黄继光》时,我问学生:“看了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你头脑中有什么词可以给黄继光? ”“勇敢”、“坚强”、“舍生忘死”、“无畏”……连珠的词语不断响起,忽然间,同学们仿佛也豁然开朗———这些词可以用在这些环境中。

看到同学们若有所悟的样子,我紧接着问:“你想对黄继光说什么? ”

“黄继光 ,你真勇敢 ! ”

“黄继光,我以后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像你一样坚强。”……

又如,在讲解《颐和园》时,在随作者游览时,学生由境给词:“美不胜收”、“人间仙境”、“流连忘返”、“美景如画”、“奇迹”……我问:“览完这皇家园林,你想说什么? ”

“颐和园 ,真是园林史上的一大奇迹 ! ”

“游览颐和园 ,就如身在画中游 ! ”

“颐和园美景如画 ,是一处人间仙境 ,让人流连忘返。”……

我又问:“课文中有你喜欢的词吗?你理解了吗? 可不可以也来说一句话? ”

“我喜欢‘葱郁’,可以说 :‘葱郁的树林 ,在这炎热的季节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我喜欢‘耸立’,可以说 :‘一座高楼耸立在山巅。’”……

借此,我又把学生引向了想象说话。这样词语积累了,学生也会运用了。看着活起来的词、活起来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一种喜悦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写片断

在阅读这块沃野上, 我们根据课本所提供的阅读情境积累词语,放飞孩子们的想象,训练表达能力,只是迈出了从阅读走向作文的第一步。

仿写,这一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模式,使我们时刻紧扣教材,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板书,用来指导学和仿写片断。

头: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花纹翠鸟{背:浅绿色外衣}喜欢

腹:赤褐色衬衫

通过指导学习, 学生确实很喜欢翠鸟, 喜欢它鲜艳的色彩,清脆的鸣声,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箭一般地捉鱼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找出了作者写得具体、生动的原因。

1.观 察 、描写有顺序 :“头 — 背 — 腹 ”;

2.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 ,使 人感到外形 (色彩 )美 ;

3. 动词运用准确 , 如 “ 蹬 ” “ 叼 ” “ 贴 ” 等 , 给人 以 活 动 的 画面,美的享受;

4.捉鱼过程写得简明 、有 力 、一气呵成 ;……

教学本文以后,要求同学们仿照本文形的描写,回家后观察一种小动物,进行片断仿写。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写得不错,抓住了特点,观察有顺序,并且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其中班内有位同学观察小白兔抓住了“三瓣嘴”、“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全身雪白”等特点进行描写,达到了仿写片断的目的。

三、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构段方式

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 掌握几种常用的构段方式对初学作文者来说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写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

在阅读中,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装,掌握几种最基本的构段方式,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课本为例,常用构段方式大致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连续式、因果式等。

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就属于总分式,即先总写(概括)“弟弟爱学习,也很有礼貌”,接着分述(具体介绍)弟弟怎么爱学习,如何有礼貌的。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四自然段为分总式。《赵州桥》一文第三自然段为总分总式构段。《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捉鱼过程)为连续式构段。

现以《亲人》一文第四自然段为例,谈谈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学生构段前后简单过程。该段讲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妈妈帮助奶奶缝缝洗洗 、买 米买盐 。

2.教育我帮助老奶奶。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这一总分式构段方式之后进行了命题训练———“××的爸爸”,要求用两三件事加以说明。从书面作业得知,这一构段方式容易掌握,在以后的习作中,多数同学能运用自如。

四、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顺序、仿结构

当学生积累一定的材料后,要写文章给别人看,还需要有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问题,即写作顺序。对小学生来说,最常用的是自然顺序(即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些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俯拾即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指导运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一篇很好的指导例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本文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了解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春夏秋冬”之后 ,我安排学生仿写作文《我的家乡》。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顺序清楚、结构合理。这对学生今后作文技能的提高未尝不是一个促进。

课外阅读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写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65-01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起到重要帮助,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素材,在遇到开放式作为题目时,能够快速提炼出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且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找到合适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充实作文的内容,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写作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在学习方面自控力不强,无法长时间的集中在某件事中。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才能够使他们长时间专注于写作中。学生一旦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主动钻研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写作的技巧。这样一来,写作就不会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素养。与课外读物相比,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通常会感到枯燥无味,对于固定的教学内容不敢兴趣。与此相反的是,课外读物多体现的是生活中的趣事,讲述的是各种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名人的传记。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外书籍,能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文章的能力。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会刻意将自己在书中读到的好词好句,应用到文章当中,充实文章的内容,避免内容空洞的现象。同时,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不会出现模板式的作文。

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相关的读物。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多推荐故事类的读物;对于年级偏高的学生,推荐他们读一些名家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学习他人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积累书中优美词句,用到日后的作文写作中。

二、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故事,而需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与生活相脱节,那么学生所写出的作为则会显得空洞。在增强学生社会意识方面,课外阅读量的扩充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中发生的事,每件事体现的道理,提升自己的思考层次,使得作文更加有深度。

我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与我们每天生活的“社会”不能等同,两者差别很大。小学生因为年纪比较小,还没有机会真正与社会接触。但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能够帮助他们寻找通向社会的大门,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身边的事情,还能够掌握世界重要事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題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老师应当严格的把关,筛选出符合学生心理能力、阅读能力的课外刊物,避免学生接触过多的社会敏感话题。通过多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升学生语文感知能力。当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生活的时候,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意识,展示自己的社会视野。

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慢慢积累

在作为学习的阶段中,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素养的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提升阅读素养。写作素材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在面对任何写作话题的时候,都可以游刃有余,举出丰富的实例,充实文章的内容,使得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在写作时候的心境,同时了解在面对不同人物、风景时,作者的写作方式与写作技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对写作的理论进行讲解。但是因为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因为与实际缺乏联系,学生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完全掌握。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就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边阅读、便分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在面对同样题材的作为时,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读过的文章,能够选择合适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

四、强加课外阅读量,符合时代的需求

在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考试中,作为通常是给定一段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了解,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更加注重学生理解能力、语感的培养。多阅读课外读物,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面对试卷中给定材料的时候,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出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结合该核心思想寻找自己看过的写作素材,拟定题目,开始写作。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语文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为了与时代的需求相接轨,老师也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都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占据了重要地位。老师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积累作为素材,分析文章中的内容,探索作者的写作技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来汲取更多有用的知识,通过写作来讲自己的知识输出。因此,可以说课外阅读与语文写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谭文国,余兴莲,谭文凤;谈谈开展读书活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年08期

[2] 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12):178.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篇12

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两个方向,没有知识的输入,就没有沉淀和积累,也就会导致素材的缺乏、词汇的干涩,没有作文训练的输出,就不能加深和巩固积累的知识。正如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对作文素材的积累,通过阅读教学收获文章中的作文素材、典型事例、优美词汇等,并在写作训练中加以运用,遣词造句,精益求精。阅读积累的字词、语句是文章写作的基石,阅读领会的思想感情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感悟的催化剂,阅读优秀文章的框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架构。通过不断的阅读教学积累,有效丰富学生思想与词库,奠定写作基础。

例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优美的写景文章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运用的惟妙惟肖,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群山环抱、訇然作响、凝神谛听、充满生机”等。教师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表达对景物的喜爱。通过阅读教学,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感受和领悟他人优秀作品的精要,有效形成知识拓展和迁移,运用到学生自己的文章写作中,由此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二、模仿写作特色,强化写作技能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开端,学生处于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模仿阅读材料的写作特色,运用到学生自己的文章中,进一步反思与运用,才能够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有所提升。周谷城说过“模仿不是创作,但是创作不能没有模仿”。特别是在小学写作阶段,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可以采取阅读教学中模仿优秀文章的写作特色的方式,迁移和拓展,运用到学生写作过程中,强化写作技能。

例如:学习《少年王勃》《李广射虎》等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性格、外貌和品质的写作手法。《李广射虎》一文中以诗文入题,再通过诗文解说的方式点出主人翁,之后结合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描写主人翁的英勇无畏,文后升华文章主题,以巨石误认为白虎强化主人翁的英勇。通过学习其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写作技能。

三、激发内心感情,丰富写作情感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字积累是基础,思维框架是架构,也是文章形成的外在表现,而文章的思想感情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语文习题或作文的解答没有明确的对与错,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感情。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是深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寻找与文章作者内心的契合处,由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不断思维发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写作情感。

例如:《负荆请罪》教导学生需要知错就改、顾全大局;《轮椅上的霍金》教导学生需要重视科学,追求真理,并且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运用自身的热情和力量解决现存的困难;《郑成功》一文引导我们在关键时刻需要具备英勇、智慧的品质,以国家安全为己任,将国家放在首位;《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导学生要勇敢、坚强,为他人着想,不断成长为强大的人。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找到文章的灵魂,促进学生思考与发散,应用于作文写作中,观察和挖掘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件与精神,赋予文章最动人的灵魂。

四、阅读写作结合,促进写作实践

阅读教学是积累的过程,写作是思维发散与技巧训练的过程。通过在整合阅读与写作训练,实施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技能和价值观都能有所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落实总结与归纳,从阅读中汲取经验,寻找适合的主题,探寻阅读延伸作文主题,结合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并分析文章中细节、动作、神情描写等,由小事回忆出发,通过刻画细微的感动来表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生生不息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本文的写作手法,之后展开“我最尊敬的人”为主题的写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表现人物精神的独特的例子,对人物形象进行创造,以表达出真情实感,写作出高质量的文章。

五、总结

上一篇:钢筋保护层厚度下一篇:性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