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2024-06-01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精选8篇)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1

阅读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对话

李 岩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大量的阅读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 语文教学 影响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则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拥有了较强的写作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就能运用书面语言来描绘生活的蓝图,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却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没有材料可写的现象,这无疑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课外阅读。正如叶圣陶下生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研究阅读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影响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推动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在推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阅读是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成功的作品需要大量的素材来支撑,而这些素材,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书籍。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提炼力度是有限的,而且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免不能准确把握事实的真相,因此,通过大量的书籍阅读来了解古往今来的史实,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是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成名的作家与学者无一不是如此。所以,学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动观察来丰富生活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

(二)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果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观察、研究与实践这种行为。如果学生对语文写作没有兴趣,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硬着头皮写,自然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无法达到教学的应有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怎样才能做到呢?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对历史与现实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长期积累,便会产生强烈的倾吐感,一旦时机成熟,就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或者即使不主动创作,当老师要求写作文时,也会在外在环境的诱导下激发共鸣,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手法与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期待尝试写作。正是这些冲动与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强大的写作动力,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阅读是重要的途径。

(三)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升华写作的主题,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果。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的目的更重要的不是反应现实生活,而是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情感在,有了自己的认识、看法、观点等,才使文章有了丰富的底蕴。这也是当前学生在写作中最差的一部分。而阅读,正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名家名作,往往反映了最深的社会现实,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领悟到作家蕴含在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传递真、善、美,使学生不自觉的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而这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不能达到的。因此,让学生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发挥其和语文作文教学的互补作用,从而真正达到阅读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对话。

(四)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有句俗话这样道:天下文章一半抄。这句话并不是真的要大家去抄写论文,而是强调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前期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是模仿。然而,光靠课本上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学生需要阅读与借鉴更多的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改进与提高,才能在把握了多种风格与特征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征。这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语文作文教学背景下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课外阅读对于语文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而且读的越多越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毫无目的的乱读一通。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推动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把握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自己切身的感受还是通过书籍领悟到的知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学生课外生活的目的在于感悟生活,广泛的积累素材,并且在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底蕴。因此,现实生活均可被学生用来认识、分析与综合,整理成自己的素材,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中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能分得清现实与虚幻,能看得透古往今来,既充分融入作品中,而又不拘泥于作品的框架而出不来。

第二,课外阅读的对象不仅可以是文学作品,而且可以是报刊杂志。很多人并不把报刊杂志当作文学作品,这是不对的。因为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感悟现实生活,而报刊杂志就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往往在第一时间把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送到我们面前,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充分了解世界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们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加工和整理信息反而成了重点,这当然是不够的,整理信息的目的最终在于获取信息,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清萍.阅读积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2011,(4)

[2]叶贻周.浅析语文教学中阅读对写作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17)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2

关键词:对话,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对主体、文本客体、作品世界客体相互发表、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 并且以一种尊重、宽容的心态接纳主体间意识的差异, 诚恳地找出自己的不足, 接纳对方有价值的信息来弥补自己的缺失和空白, 用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对方的观点, 在交流中逐步走向视域的融合和知识的积淀。

一、对话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 教师遵循“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合理设计对话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正确设置对话的话题, 增强对话意识, 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 寻找对话阅读教学成功的规律, 发掘对话的闪光点, 中和“对话专业户”和“对话困难户”两个极端, 这样长期下来会使课堂效率最优化, 事半功倍, 教师也会远离“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对话和阅读教学功效成正相关的关系,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用心灵在对话, 气氛融合、教学相长的。反之, 用不好对话, 或者形式意义上的对话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使教师逐步产生职业倦怠, 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阅读教学由于是读者、作家、作品、世界的四维统一, 所以也能够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条件。对话不是简单地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 师生一起寻找答案。课堂讨论在师生平等基础上,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这样语文课就不会沉闷乃至无效。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实现

1. 对话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互惠, 相互尊重, 彼此了解、承认, 共同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活动的规则。教师放弃话语的霸权, 由课堂操控者角色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解读文本。当然, 这不是说教师就一定要放下身份, 对学生放任甚至卑躬屈膝去维护师生关系, 教师“并不是放弃权威, 而是作为社会控制形式的权威理智化”。学生也由教师的对立面解放出来, 站在教师的同一条线上, 共同进步, 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在“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 能动的发挥主观作用, 形成文学审美意识。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便是一对新型的和谐关系,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再创造和升华。

2. 对话的重点:文本的动态解读

在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中, 首先教师是一个读者角色, 并且教师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欣赏文本的视野,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新的文本中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时, 文本或者说作品便是以客体的形态呈现在主体教师和主体学生的面前, 被解读, 被审美, 形成了一个客体世界, 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和未知域, 它使作品“召唤结构”得以可能。这种“主体—客体”的活动关系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上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 阅读就是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的召唤结构中动态完成的。由于每个阅读主体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不同, 所以教学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本解读, 一部《红楼梦》, “经学家看到的了《易》, 道学家看到了淫, 才子看到缠绵, 革命家看到了排满, 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作家和作品, 忽视了读者, 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机械。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鼓励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形成文学审美。

3对话的方式:合作和沟通

对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 主体与客体、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根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 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 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 均使人类猥琐”。这个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 需要在反复沟通下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合作, 力的作用有可能是无用功;没有沟通, 教育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师生一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多沟通、多对话, 相互启迪, 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 学生台下端坐认真记笔记”的模式, 让学生也过把教师瘾, 互换位置, 从新安排学生坐席的位置, 依据课堂内容变换形式, 让学生由外到内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用心对话, 真诚的帮助学生, 而不是让教学仅仅服务于考试。

4. 对话的原则:尊重和宽容

由于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不同阅历等主客观因素, 难免产生分歧, 多元化、差异、个性的存在, 这需要建立主体之间主客之间的宽容, 信任, 尊重。宽容不仅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民主、平等、自由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当宽容意识的熏陶着和示范者, 允许学生犯错和成才前的拙劣。在课堂上,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尊重学生思考的结果, 多用描述性语言评析学生的发言, 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不管是对异见的宽容还是对错误的宽容都是教师的理性责任]。平等的师生对话, 理解和真诚的合作会使阅读教学活动完美的进行下去, 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者, 爱上精选的文本, 用宽容、沟通、尊重、理解打造新世纪最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走出阅读教学的封闭圈.语文学习, 2002, (7-8) :4.

[2]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0 (3) :16.

[3][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2.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尊重学生,平等沟通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交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与学生平等沟通,相互敞开心扉、接纳、分享。请看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片断: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冬天象征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条、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来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了。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激活思维的对话,是生命的对话,也是真正“研究”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拉近距离,学会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我们的教学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创造了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教师的倾听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教师的倾听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满足他们知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师生情感上达成一种默契,达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应该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在空间上,更应在心灵上。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始终站立在三尺讲台前。当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的时候,当学生静静地完成作业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启发,可以使学生从更多渠道去思考。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对话经常会越扯越远,会发现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会发现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巧妙启发。

如我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提出:“如果你是汤姆,你会怎么做?”(我要求他们实话实说),有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笑着答道:“如果我是汤姆,就把鲈鱼先放入鱼篓沉入水底,等到了钓鲈鱼的时间再提上来。”话音刚落,其他几位同学也表示响应。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小聪明,接着提出 :“你们认为这样做合适吗?”最后形成共识:此举乃换汤不换药,不可取。因为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

三、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培根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用耐心去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记得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曾经见过这么动人的一幕,那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于老师让孩子们充分地朗读课文,然后便是指名朗读反馈了,于老师看到课堂上高举的小手,挑了一个不举手的小姑娘,小姑娘胆小不愿意读,于老师和蔼地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小姑娘说读不好,于老师微笑着来到小姑娘身边陪她读了一遍又一遍,小女孩终于大声地把整段话读了下来,在于老师的鼓励下,她还落落大方地来到讲台前把那段话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小女孩读完便引来了满堂喝彩。于老师不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就忽略这个小姑娘,而是耐心地给她以文本对话的时间和机会,使她从不敢读到敢读,再到表演读,这是怎样一种飞跃啊!小女孩因为激动而满脸通红,这堂课相信她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四、巧用资源,点“石”成金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进行点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我在教学《江南》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莲叶何田田是说莲叶甜甜的吗?针对这一疑难,教师巧施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们来仔细观察图中的荷叶并进行表演,然后分小组讨论作出判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观察并表演后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这句是写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很漂亮。”有的说:“这一句是写荷叶长的样子,不是写它的味道,所以莲叶是甜甜的不正确。”有的还说:“这句讲有很多荷叶长在一块儿,挨挨挤挤的”……瞧,他们表达得不赖吧!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活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4

朱艳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课堂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氛围。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包含的内容以及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就像“配角”,整个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极大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语文阅读教学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打造新课堂,应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那么所谓的对话教学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和要求是:“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所谓的对话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话”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实现情感体验。

二、对话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它包括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认为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而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也就成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的传承还是个性化改造、处理、整合文本。教师在课堂要拿什么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和文本很好的“对话”,拿出个性化的文本和学生交流,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补充、拓展教材的平台。

2、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针对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拿对教师个性化文本的解读和回答与教师、学生交往。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激活,在互动、平等的平台上是否产生新的突变。如:我在《番茄太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文的讲解了两个“番茄太阳”所代表的意义的基础上,出示重点句“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残疾人的事例,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能体会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为理解后面的第三个“番茄太阳”做下铺垫。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3]

1、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还指双方的互相吸引、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无法直接看到、摸到,但教师可以倾听、观察、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对话,对学生既有的文本进行修正、补充、从而在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较为接近,个体经验积累也相差无几,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互相感染,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树立自信心。

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学生很难完成知识体系方面的自我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与文本独立的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的困难,这样便于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学生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二)教师使用文本时要用中求“活”

用中求“活”,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文本中注意灵活运用。

1、要把教材看成“活”的对象,一个谈话交流的对象。文本内容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碰撞的结晶,文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它是动态的,因而,教材不是凝固的,是可以开发生成的,再次

[4]开发后的教材就成了个性的文本,这就为与学生的对话提供保证。

2、要把学生看成“活”的教育对象。应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事进行“对话”,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

1、学会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我们学会倾听。我们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听,而很少强调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能创造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师生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在做好引导者的同时还要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1)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应该走进学生,与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应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面前,走进他们的讨论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从自身更新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2)巧妙思考,深入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的构图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当很多的观念都出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从不同方面给学生启发,这样对文本知识就有了新的认识。

2、维护学生的话语权,重视集体交流。[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还有人这样认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仍然是两个苹果,但是你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集体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建构新的知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课堂上的对话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平等、民主的环境。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周一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 [3]王荣生《语文课标》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年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及实施策略

隆阳区西邑乡吴山小学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增长人的见解,可以增长人的智慧。而现在的语文阅读,大多还是延续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分解式阅读教学法。教师在台上将课文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把各部分的意思记在笔记本上,学生也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好一点的教师就是提出若干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展示答案,教师最后点评归纳,貌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了,实则还是在老师预设的授课思路下学习,学生还是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些都违背了阅读的精神,阅读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能受到感染,从而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升华。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而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仅仅是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从书上划下的一些内容,自己没有什么可贵的见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一种让学生觉得亲切和亲近的教学方式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那就是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在我们学过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谈论自己的理想。在??话中,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也体现出来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氛围,然后慢慢诱导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谈各自的理想,自己坐在旁边,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或哂之,或与之,或叹息,或惋惜,他们之间不曾有等级上下关系,而是一种极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也正需要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和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这种开放式、讨论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对话式阅读教学。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好处

1.建构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学生在下面听写,至于学生能否理解是很少有人关心的。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总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语,“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的答案有问题”“你的思路完全错了”等,这些指令性的语言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天性,使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总是欲言又止,望而却步。时间 久了,学生也就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师尊生卑的教学关系,而对话式教学恰好是打破了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坐在一起,坦诚地讨论交流,就像韩愈《师说》中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平等是实现这些想法的前提。而对话式阅读教学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新课改的实质。而对话式阅读教学却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主动。阅读中不只是接受作品中,情感得以升华。阅读教学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教师的能力。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或在教师的内容、事件,而是在对文章的阅读中让思维得以发展的指导下,得出自己的认知见解,不再是完全依靠教师。师生、生生在对话中,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相互碰撞和交流,又会引起学生的质疑。那么在质疑中,又会形成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对文章的理解又深入一层。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看法的机会,又得到了教师要对自己见解和体验的肯定和鼓励,阅读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话式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没有教师的引导,也没有同学的帮助,我们照样可以读懂文章,读出自己的见解。长期的对话式阅读训练使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了,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理解更深了,而且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渐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下课打打闹闹的人少了,读书的学生多了;位置上三五成群玩游戏的人少了,讨论问题的人多了;公共场所随意喧哗声少了,吟诗诵词声多了,阅读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篇6

牛 莹

(云师大附中高新一中 650106)

[摘 要]与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往往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三种形式展开,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前者指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后者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没有“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实的“教学对话”。所以,笔者认为在探讨阅读教学对话时,关键是要保证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准确而顺利的进行。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就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广大的教师已经从理念上认识到,与文本对话,要改变以往教学文本对话的问题。首先,教师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要赋予文本生命。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修辞语法到写作特点,用纯理性的视角分析文章,支解课文的做法,要从文本整体出发让学生能用心去体会融会了作家生命感受的文章。其次,与文本对话,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要当作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第三,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支解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从阅读者入手,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现在,笔者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还没有对文本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者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文本就照搬教参,这样的与文本对话,到了课堂,自然就成了教参书、编者的“传声筒”,当学生提出与教参书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时,教师很可能就陷入了无法回答的位置。

我们知道,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所以在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教授者,教师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理解文本。在融入自己思想的这种与文本对话中,“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更易于对话的展开。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著名诗歌《早发白帝城》时,很多教师根据教参书的观点,多把这首诗讲为抒发诗人急欲东归,轻快愉悦的心情,这层意思诗中是有的。但是,细心思考了这首诗的教师会发现,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得到大赦后,这时作者年岁已高,在诗中除了写其轻快愉悦之感外,应该还有人生易逝的悲凉,文中提到了“猿声”,这在古文化中本就有凄厉悲哀的意思。我们教师在讲解时,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必将只读出诗歌浅显的含义,这种阅读教学只做到了浅层次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被淹没了。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首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阅读或诵读课文。我们古语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我们现在很多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读一遍就开始讲解,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要让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让他们交流感想、让他们表演、介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教师要努力激活与调集学生本身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授《卖炭翁》时候,教师就要设法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人悲惨的遭遇,激发出对残暴的统治阶层的憎恶和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感。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学生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激发学生们心灵的火花,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第四,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提升学生对文本生成性的理解,让学生去体悟,使其内心深处智慧浮出水面,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三、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实际包含两种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进行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由于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与文本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一个角度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理解或者教参书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如在分析《荷塘月色》时,要加上其表达了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而这些东西我们在文本对话中是无法直接得到的,这种单

一、教条的对话,隔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时,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按学生自己与文本的真实对话组织课堂教学顺序,引导学生忠实于文本,正确地理解课文。但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偏差,或者大相径庭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当教师的想法和学生产生矛盾时,师生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彼此敞开心扉,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是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我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这种对话中,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展露无遗。学生和学生就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要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作者与要表述的意义,就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个文本,就必须重新构造这种原始境遇,重建原声世界,使学生在这一世界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便重构作品的原始面貌和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含义。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在积极互动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只有实现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吴勇:《让语文课本成为对话的文本》,南京:《师范教育》,2004.5 [3]杨代鹏:《与文本对话的教学尝试》,贵州:《贵州教育》,2005.3 [4]杨亦平:《与文本对话:语文对话教学的成功所在》,内蒙古:《语文学刊》,2005.10 [5]吴卫新:《文本在哭泣》,北京:《中小学管理》,2005.1 [6]金淑丹:《浅谈语文文本对话教学》,吉林:《校长阅刊》,2005.9

作者简介: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篇7

一.对话式阅读特点

对话式阅读教学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但这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唯一标准, 甚至也不是第一标准, 关键的因素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育意向和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作为对话的阅读教学, 具备以下特征:

——它应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 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并彼此悦纳。没有民主与平等, 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师生之间应成为“伙伴”, 对话的伙伴。

——它应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教学, 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 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 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成功的教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情感和思维上高质量的对话。

———它应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有沟通和合作, 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和交往是在沟通、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 在互动过程中, 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 并产生新的视界, 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它应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性教学, 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 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特征。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 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 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氛围中, 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教, 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二.实施对话式阅读的策略

提倡对话策略, 没有让教师放松备课, 反而要求教师要准备更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不光是文本的、作者的、编者的, 还应包括学生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关注的焦点所在, 必须认真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因此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 还要能够预知学生在实现他们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从而驾驭整个对话情境。

1、教师与文本对话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课文内容的意义是一个给定的客观存在, 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就是去反映这种存在, 所谓教, 就是把它阐释出来。加上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 不少教师习惯于顺从教参上的“权威分析”。其实作为课文的作品 (文本) , 其意义是多样的, 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从课文内容到表达形式, 从语言文字到审美价值, 从背景材料到深远影响等等, 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和联系, 开阔思路。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教学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在文本面前, 教师也是读者, 除了按教学参考设计教学环节外, 必须倡导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取得亲身体验, 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 指导“对话”, 能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易于对话的展开, 这是创造性阅读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指导学生“对话”, 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 就是要钻研好教材, 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 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 二是想。读, 是指反复朗读教材, 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 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 就是要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 他教学之前, 总是先“翻来覆去的朗读、默想, 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 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 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 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教师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凭借教材中的言语, 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力,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读书就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 有灵性的东西, 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 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 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 与课文的作者交流, 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接受美学认为, 作品的形象和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应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者, 课文是学习的工具或材料,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向着预期目的的活动, 这个预期的目的是课文作者所试图表达的“意义” (或课文自身的意义) 和用以表达的技巧、方法。总而言之两者关系跟一般的读者和作品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整体感知, 自主领悟。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 自由读书, 在读中产生新的感知。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 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以触发学生对文体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把握。

(2) 合作探究, 多元解读。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 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价值取向时, 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 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 迁移运用, 拓展创新。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作品进行对话, 进而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 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 迁移运用文本言语, 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 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 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 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学生既做提问者, 又做释疑者, 学生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不断叩问, 不断获取信息, 真诚地展示自我, 愉快地接纳别人并丰富自我, 使整个对话充满创造色彩。

4、师生之间的对话

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那种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 是彼此互相依赖的关系, 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通过对话做到教学相长。教师是以自己的学识才智、以自己的修养阅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5、自我对话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不断地感受着, 思考着, 反省着, 探索着,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自我对话, 因为究其底, 阅读是自我的感悟, 是个性的感悟。学生阅读课文, 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与作者交流, 倾听与理解作者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同时, 对作者所表达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进行思考、阐释、推断、联想和评价, 并在课文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见解。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呢?就是要求学生去感悟, 多思考, 领略文章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

对话,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8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以多重对话有效预设教学

教材文本从独立的文学作品变成教材中的课文,承载了对教育思想、课程标准的诠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师在与教材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维度,才能有效地预设教学。

1以普通读者的角色与文本对话。

教师从一般阅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交流、碰撞,产生共鸣。这个共鸣就是读者与作者共同认可的东西,也是读者最钟情、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说是阅读者的兴奋点。如果从这个角度人手再次与文本对话,双方交流会更加通畅,交流的信息会更多,彼此共享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以教师的角色与文本对话。

作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重构性。教师需要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不拘泥于文本,超越文本,主动创建文本的有创新性的意义。第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包容性。任何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不是最终的权威,不同的人与文本有着不同的视界融合,人们在不断地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只是一种融合。应该包容作者、编者的意图,并为学生与文本对话预留一个开阔的、创造的空间。

3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文本对话,探索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疑惑点和难点。从而与教师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共振点。为课堂教学对话找到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谐统一有效开展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处理好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关系,即“个性化阅读应根植于文本”。

1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人文作用。

在上《秦始皇兵马俑》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样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最先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孩子们阅读以后独特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但是,这样众多的体验当中,古代那些建筑兵马俑的劳动人民在交通工具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劳动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在挨打受骂、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甚至是妻离子散的情况下,建筑了这工程巨大的兵马俑,是不是最应该感谢他们,赞美他们呢?

2怎样使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达到有机统一呢?

不分对错的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就算尊重学生了吗?不能算。那么怎么处理呢?在此,提出一些做法,与老师们切磋。

(1)要重视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把握。“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过程。其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这一个环节必不可少。

(2)吃透文本的价值取向必须靠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咀嚼。

吃透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得咀嚼、吃透语言文字,在与文本充分对话中方能获得。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应得到老师尊重的,也正是新课程在传统教法的继承上的创新之一。但是这独特体验必须是在充分地与文本的对话,对语言文字的咀嚼的基础上。

三、借助文本的师生对话,以充分的对话有效组织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学生借助文本进行对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组织教学:

1尊重学生,自由“对话”。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才能有效。

2学会倾听,丰富“对话”。一位老师在教《称象》一课后,学生在谈读后感时,绝大部分学生意见一致,都说曹冲很聪明,而一位学生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曹冲蛮聪明的。”乍一听,也没什么特别,但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让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有这种想法。这位同学说:“在那时候,曹冲想出用石头来代替大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办法很好,但搬石头太麻烦了,人又累。如果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不是更方便吗?”曾有一位专家说过,学生不是不行,关键在教师是否真正的倾听,善于启发引导。

3面向全体,人人“对话”。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课堂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舞台,“尖刀在石头上磨,越磨越利”,而更多的学生则“口若寒蝉”、“万马齐暗”。这种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的做法不公平的。有一次听特级教师于老师的录像课,第一个环节是读书,于老师请了一位学生读第一节,读得结结巴巴,还读错了两个字,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于老师又请他读了两遍,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已有的同学开始笑了,而于老师仍认真地倾听,耐心地鼓励,及时纠正错误,或许是于老师的态度感染了学生,当那位同学流利地读完这节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节课上那位同学竟频频举手,回答也相当精彩。我想这短短的40分钟,也许将会给这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4捕捉“着力点”,深入“对话”。“既全面把握和审视浮露着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又仔细涵咏和体悟潜藏于文本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的情感,应破解理趣、意趣和情趣”,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

如读古诗《寻隐者不遇》,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教师巧施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苦、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像片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捕捉到了师生“心灵对话”的着力点,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合作探究有效丰富教学

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形式,也最能让学生在相关的联系中互相帮助。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可以真正达到“以文会友”。

上一篇:策划案解析下一篇:初二读书笔记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