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话”教语文

2024-10-23

巧用“对话”教语文(精选11篇)

巧用“对话”教语文 篇1

巧用“对话”教语文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关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语文素养的评价。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那么怎样用活这三个要素,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其中,也许可以从“对话”寻找突破口。那么,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什么呢?也许老师们会提出这样一些质疑。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代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这种教学,就是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过去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疏通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适时的示范与点拨。

——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即时的评价与激励。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正确地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份。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巧用“对话”教语文 篇2

目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教媒体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走入课堂教学,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能力、审美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巧设情境激趣

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出最佳的教学媒体使用方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对多媒体展示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很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播放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请学生欣赏一段美景,学生被优美的独特景色所吸引,情感正处于最佳状态,老师再通过充满感情的语言启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有些语文教材内容属于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画面感、形象感较强,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就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他们接受、理解。采用直观、形象的场景再现,播放的乐曲,结合老师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会被熏陶感染。有些课文可以为学生展现画面使学生有一种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之感。

三、借助多媒体,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便可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训练其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艺。

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你恰当地运用它时,你会发现:原来语文教学可以更美的。只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材,就一定能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巧用“悬念”教语文 篇3

首先,讲读课文前巧设导语,质疑激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齐威王的三匹马分别比田忌的好,为什么比赛的结果却是齐威王的马总体上比田忌的马慢?”学生顿时愣住了,眼睛直盯着我,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抓住这样的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果然特别专注。

其次,讲读课文时杂花生树,悬念重重。除了导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教学中常用的设置悬念的方式。

1.破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太阳》时,在讲完《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后羿不小心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了,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以此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阅读课文,从而证实假设,找到答案。

2.设谜: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意设疑,让学生在闯迷宫时独辟蹊径,最后柳暗花明,找到出口。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我们可以抓住“一样” “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把决定战争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我们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我们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都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教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整节课,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出口,豁然开朗,其乐无穷。

教育笔记:巧用儿歌教穿鞋 篇4

小班幼儿刚入园,各方面能力较弱,特别是自理能力方面,为了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我经常锻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教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子等,幼儿因为动作不熟练经常把鞋子穿反了,纠正多次还是做不好。

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在午睡起床时说:“两个好朋友,从来不分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要是穿对了,它们头碰头,要是穿错了,它们把头扭。”说完了问小朋友:“你知道这两个好朋友是谁吗?”小朋友一猜就知道是鞋子,“对,它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穿的鞋子,左边的鞋子要穿在左脚上,右边的鞋子要穿在右脚上,如果穿对了,它们就头碰头亲亲热热在一起,如果穿错了,两个好朋友就会生气地把头扭向一边。”在穿鞋前,我先让幼儿认一认摸一摸左脚和右脚,把左右两只鞋子“头碰头”摆放好,然后再穿,就不会穿反鞋子了。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就兴趣高昂地跟着老师一起穿鞋子,边穿边念儿歌,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去帮助不会穿的,当看到孩子又把鞋子穿反了的时候,只要提醒一下:“看看你的鞋子好朋友头有没有碰在一起?”幼儿就会马上检查,意识到错了,把鞋子交换过来。不一会儿,大部分幼儿的鞋子都穿好了,兴奋地到我面前炫耀:“老师,我自己穿好了,没有穿反,我的鞋子好朋友笑了。”幼儿慢慢地学会了正确穿鞋子。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展示了课堂的灵性,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它产生于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推进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相关概念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的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从概念上讲,对话教学是指教学中师生间展开的平等性对话活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成为情感碰撞、智慧交流、能力提升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场所。对话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提问,师生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进而点拨难点、启迪思维、推理新知、巩固旧知。

二、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实施中,如果知识的设计不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能正常发挥,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新意、无层次、为提问而提问,让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问题预设脱离实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话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未能关注全体,在对后进生和优生的问题设置上没有分层体系。有的教师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往往存在偏激设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几率很高,成绩较差的学生参与较少,所以问题设置在简易度上无层次体现。比如,对《九寨沟》一课的学习,有些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

生:《九寨沟》。

师:九寨沟在什么地方?美不美啊?学了九寨沟的什么内容?

生: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以及优美景色。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就存在诸多问题,脱离课堂实际,层次性太差,问题没有思考价值,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2.对话中教师监管太多

小学语文课堂上,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有些教师就越俎代庖,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已经将学习内容完全限制住,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以此为线索主导知识的学习。从学生实践过程看,似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实践活动,经历了动手实践、探索求知的过程,可是实际上,探究活动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得太死,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也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缺失,创新性思维难以培养出来。

3.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上,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求异的行为受到鼓励。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弃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识记,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与老师互动,并以此作为评价反馈的标准。这样,课堂上的各种观点、想法就会层出不穷,每个学生都会受到鼓舞,但实质上,这是一种浮躁之风,基础的浅薄必然会导致知识大厦的倾覆。

三、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让对话贴近学生实际

对话教学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本课的目标而展开,否则就会陷入“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对话教学的目标具有“贴近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之前首先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避免学生感到太容易或答不出的两个极端,让提问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比如,笔者曾经听了这样一节课,讲的是《秋天》,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下面说说你们想变成什么?

生:我想变成图画上的小鸟。

师:那你给自己写两句诗吧。(该生拿笔写)

生:我想做野菊花。

师:XXX是怎么写你的呢?

生:野菊花香了羊肠小路。

师:我们去羊肠小路走一走,嗅一嗅那芳香的气息。

生:(做“嗅”的动作)好香呀!

师:这个“香”用得真好,你能换个字写一写吗?

生:野菊花“美”了羊肠小路。

师:大家都赞扬野菊花,想想野菊花怎么样了呢?

生:骄傲了,自豪了。

师:写成一句诗。

生:野菊花在羊肠小路上骄傲着。

这种对话设计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2.教师放手构建开放的课堂对话

教学对话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情境。如果缺乏相应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努力去营造这种情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要想办法让学生看到、体会到他们不明白的知识,让学生去质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灵活地运用创设和利用各种问题情境。

3.?有效对话设计促进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材料,由于学生自己没有办法完全消化和构建,必须依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的问题提出是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教师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才可以得到更多。这样设计问题使教材重点得到了突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为达到教学高效化,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当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与问题的预设相违背时,教师灵活应对,努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趣的语文对话作文随笔 篇6

一天,我书包里的语文、数学、英语三本书开始说起话来。

语文书首先发话了:“这近小主人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差了,上课连笔记也不愿记呢……”它话还没说完,就被数学书给打断了:“废话!数学成绩还不是不稳定呀!”话音刚落,英语书喝道:“你们两个说的都是废话,英语成绩以前总是100分,现在很少拿过满分了。”它们三个都只顾着说自己的话,不听别人的话。就因为这样,它们三个吵起来了。语文书说:“都是怪你英语书,让小主人花费了那么多时间!”“胡说!小主人每天学英语学得这么轻松,你竟然还说是我影响了小主人的时间!”“混蛋!滚!”数学书骂语文书说。“死贱!我骂了你呀!”“干嘛骂人!”英语书大叫……突然,听见一声炸响:“住口!不要吵了!!”话音未落,语文书一声大叫:“我们不要吵了,应该齐心协力想办法帮助小主人提高成绩。”数学书和英语书心里想到:对呀!我们怎么忘了要干的正事呢!于是,它们和语文书一起帮助小主人提高成绩去了。

有了语数英三本书的帮助,小主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变成了一个成绩全班第一名的好学生。

巧用情感激励实施对话教学 篇7

关键词:情感激励,对话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教师具有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看作是有待发展的个性化主体, 是可以点燃的生命火种。为达此目的, 我从2008年3月开始, 主持开展了省级“十一五”课题“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行动研究”, 旨在于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贯彻落实情感激励方法, 以恰当的情感激励手段来促成学生努力学习。

有“拉丁美洲的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学即对话”。不论是老式的教学, 还是新课改下的教学, 都是师生间通过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意义实现的主体活动, 都是情感目标激励下的完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都是双向的对话和交流活动。符合一定规范和要求的、高效的对话能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新课程一改过去“师道尊严”之陈腐观念, 代之以“师生平等”之新理念, 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具有平等人格、平等地位的教学伙伴”。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架子, “民主平等”地与学生相处。一要转变观念, 坦然承认自己并非神仙, 不是万能的, 不能“通晓一切”。尤其是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知识量的增加和更新不断加快, 有谁能够敢说自己“通晓一切”呢?祈盼“老师应该通晓一切”和“能教给学生一切”都是不现实的。既然如此, 教师就应该解放思想, 大胆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知识、也有未知的领域。这不仅对教学有好处, 也对师生双方有好处, 还会收到加深学生对教师敬重的效果。二要放下架子, 大胆走下“神坛”, 敢于步入学生中间。每位教师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发挥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对话的主体。如当学生提出一个疑难问题时, 老师就应该与同学们一起研讨、共同交流、互动探究, 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这不正符合韩愈在《师说》里所说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吗?三要在对话过程中学会彼此尊重、相互欣赏。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那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拉进了师生的感情, 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增进了师生友谊;还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使其敢对话、爱对话、能对话、会对话, 直至出对话成果。

二、创设科学、启智的师生对话环境

对话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心理学知识表明, “需要是构成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愉悦的活动, 如果学习的任务是别人强硬地“派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就不会主动、高效, 而只能是被动、低效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创设一种能让学生确有学习欲望、萌生发现动机的问题情境, 即提出那些科学、启智的对话教学的问题, 对话的话题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 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唯如此, 才能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 使其积极、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

三、形成互动、合作的师生对话场景

在新型的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再也不是从前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由无知到有知再到知之甚多”, 而是更加强调通过教学活动使师生双方都获取经验, 都得到发展, 即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的发展是“教”的追求的目标、效果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的“学”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学生的发展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可见, 对话教学强调师生双向互动、合作, 强调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的角色。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理念, 超越“你”和“我”而成为“我们”, 彻底摆脱传统的“师”、“徒”角色定位, 真正达到在互动中实现思想、情感的融合。

四、营造包容、双赢的师生对话空间

包容、理解、豁达是成功对话所不可缺少的。师生之间要进行成功的对话, 就必须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之中, 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彼此的思想,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最后达到融合的境界、双赢的效果。

诚然, 师生对话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生成的, 也不是单靠每周的两三节政治课就能做到的。这不仅需要政治教师这样做, 也需要所有各科老师都这样做。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加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优化和反思, 不断提升教学技巧与水平, 与此同时,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重视情感因素和个人修养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积极开展课堂对话教学的尝试,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总之, 通过对话教学, 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 从“有话不想说”、“有话不敢说”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再从“有话不会说”上升到“有话会说”, 学生真正走进教材、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为此, 我们殷切期望“对话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和体现, 能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能成为新课改焕发生命活力的一种真正动力。如是, 则我们的教育有望矣、大师级人才有望矣、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望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7年

[2]教学心理学原理.骆伯巍著.2006年

[3]为什么要提倡对话教学

[4]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5]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对话式教学”述评.黄志成.王俊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

[7]课堂教学艺术.湛蓊才著.2000年

[8]教学论.李秉德著.2003年

[9]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2008年

巧用对话展开情节 篇8

在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比如一般记叙文、小说、叙事散文等,作者往往会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述。如果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正在进行着的语言交流作具体的描写,就是对话描写。对话描写,其实就是将有关人物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具体地记录下来或呈现出来。

有些初学记叙文写作的同学,不懂得如何运用对话描写,只是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变化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甚至让抒情、议论的成分占了上风,而没有将人物的语言落到实处,因而文章内容显得空洞抽象,总觉得缺乏感染力,文体上也不伦不类,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混杂不清。这样的文章定然不能在考场上胜出。有了恰当的人物对话描写,就可以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而饶有兴致的故事情节则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有精彩故事情节的作文,何愁读者和阅卷教师不垂青于它呢?

如何通过对话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呢?首先要分清人物角色而有所侧重。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也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别。人物不同,写作的重心就有所变化,比如主要人物或正而人物的语言可适当多作描写,以推出主人公这个角色,进一步达到突出文章主题的目的。其次要结合事情的发展作具体的描述。事情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各类人物在事情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语言。对人物语言的变化有致的展示,就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逐渐得到丰满,文章的主题也会一步一步地彰显出来。再次要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鲜活的人物语言就来自现实生活。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语言风格也会迥然不同,有的平淡沉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机智敏捷,有的低沉哀伤,有的欢快昂扬,有的激情四射等等。把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意识地选择精当的人物语言,有助于将故事情节生动具体、跌宕有致地展示出来,也有助于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后要注意语言描写简练传神,不要拖泥带水。生活当中,人物的语言是相当多的,应当精心挑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最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语言来描写,集中笔墨,不要为了凑字数或搞形式而随意描写。

【名家经典】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抢,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选自孙犁《芦花荡》

【成功揭秘】

这是一段搬为精彩细致的人物对话描写。片段中描写的人物有三个:老头子、大菱、二菱。很显然,主人公是老头子,大菱和二菱都是次要人物、陪衬人物。所以文中对老头子的语言描写就成了重点,对二:菱的语言仅仅展示了一次,对大菱的语言全然不写、体现了有所侧重的原则。两个女孩子对老头子的承诺持不信任的态度,老头子则在言语之间更加透露出深深的自责与自信,还有战斗的激情、对同胞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等,都通过有变化的对话描写作了生动的表现。两个孩子因为大菱受伤事件,于无言之中表示了对老头子复仇行动的质疑。小女孩还因为老头子的年龄而对他的本事将信将疑。小女孩的简短语言,体现了天真无邪的性格特征。对老头子的三次语言描写,则集中体现了他爱憎分明、自信要强的性格特征。通过巧妙地穿插对话描写,人物对话与叙述语言兼顾。将故事情书一步步推向痛打日本鬼子的高潮部分。

【佳作示例】

生活充满唠叨 曾毕莲

生活中有很多的唠叨,有父母对孩子关心的唠叨,有长辈对晚辈规劝的唠叨,有老师对学生教育的唠叨……我的生活中就充满了这样的唠叨,它们让我心里感到温暖,也不致迷失远航的方向。

一个冬天的清晨,妈妈在我身后唠叨开了:“今天要降温了,出门多穿一些衣服,不然会感冒。感冒就得吃药,吃药苦的可是你自己呀。”“哎呀,你好烦啦!说够没有呀?”“你这孩子。才说几句,你就烦了……”“好吧,遵命,我穿。”穿上毛衣出门不远,哎哟,你还真别说,迎面就吹来一阵寒风,可我没有打一个哆嗦。想起临行前妈妈的唠叨,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其实,有时妈妈的唠叨还真管用。

偶然遇见了大姑,难免拉起家常,谁料她又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她说:“莲莲呀,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哟。不要早恋,不要迷恋上网,课堂上千万不要开小差,将来才有前途啊。你看你哥哥,他多有出息呀,他现在有工作了,每年的奖金比每年的工资都高……读书,才是你现在应该做的,不要一天到晚净想着玩……”“哎呀,我知道了。”看吧,一见面她就这样唠叨,谁听了不烦呀?好几位长辈见了我都说这样的话,我都能把这些话一口气背出来了……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他们也是为我着想呀,还不是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也真拜托他们的唠叨,上学期期末统考,我的语文成绩竟然得了全班第一名!

上学期期末前不久,老师组织我们参加了第三次月考。我知道自己平时没下什么工夫,只是上课时听听而已。月考成绩揭晓,我倒退了很多。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劈头就问我:“你要不要考高中了?怎么学习的呀?!父母那么辛苦地挣钱,你却在贪玩,不说谁,就说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当时,班主任的唠叨好刺耳呀。可正是他的唠叨,使我及时调整了航向,不然,我在期末统考中也不会有明显进步的。

生活中,这样的唠叨还真不少。其实,没有这样的唠叨,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唠叨的好。唠叨有时的确叫人烦心,但仔细思量,其实唠叨也是爱的一种体现。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唠叨,我感到很幸福,因为那是父母、亲人和老师对我的深爱、关怀与呵护!

【点评】

浅谈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9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独语,自然少不得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而如何使这种对话有效进行?我个人觉得:平等、科学和精神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平等科学精神对话为指导,以下对话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

一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二、民主平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大纲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好像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似的,殊不知,这种让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只有恭恭敬敬地听和做,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泾渭分明的尊严,只能算是冠冕堂皇的假尊严,好似皇帝的新装,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教师放下架子,树立“我和你,心相连,同住一课堂”的新思想,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比如背诵朱自清的《春》一文,按规定要一次性背完,但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就先与之交流背诵经验,然后让他们学会按《春》中所描绘的几幅图依次背诵。有人问我:“干嘛这样折腾自己呢?”我笑着答道:“乐在其中也。”其次,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教《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每组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时第四小组的后进生小杰同学站起来,他说道:“老师,为什么不把荷叶比作父亲呢?”此言刚落,引得全班一阵发笑。这时的我,却镇定地先是给小杰同学一个肯定,说:“小杰同学肯动脑筋,不错,希望下次更勇敢一些。”接着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小杰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探讨,现在就请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班上其他学生脑筋来了个急转弯,他们不再笑小杰的“愚”,而是欣赏起他的“智”了。有同学从文中的“勇敢慈怜”的语句上解释,也有同学从文章的结尾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加以分析,我则引导学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上面去找到荷叶与母亲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明白了比喻的用法,又对冰心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可否认,小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准备到的,可正是这一问题,让我当堂的语文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生成。再者,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见,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了学生的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就拿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还是既有批判又有表现?无疑地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三、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3.系统式对话。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因为“友人惭”了,就应该宽容一些,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无礼在先,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我们年方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对元方太求全责备„„实施完毕,反思系统就得运转开来。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四、心灵交流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

巧用“对话”教语文 篇10

看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如沐春风般清新舒适、亦如徜徉夏日浓阴下静听心声、又如观赏秋叶时内心涌动灿烂、还如站立凛冽寒风中涅槃思想。

已看完两个部分《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和《语文的表情和眼光》,可是还没有写一篇正儿八经的读后感,只是在字里行间写一点批注,现在想来,已经忘却那一偏偏在当时给我的深刻感受,只能清晰记住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真实”。还好,我记住了这个词。

他说“你是怎样的,你的课堂就是怎样的。你的品质,就是课堂的品质。不埋怨,不抛弃,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太喜欢这一句话,课如其人,真实的人,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课堂,不强求,会给春天一点时间。我面对过很多个基础差的班级,我也曾迷茫、我也曾抱怨、我也曾失落,我迷茫我该给这样的班级怎样的语文课,我抱怨我怎么会碰到这样的班级,我失落于课堂上的乱糟糟和成绩的不可直视。但是,时间是一双魔术手,将我的这些疑惑一一抹去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只不过到来的时间有早晚罢了。教育的尊严不在强势震撼,而在于点滴改变。所以呀,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级,尊重他们本来的面目,给予适合他们的春风春雨,帮助他们早一点呈现出属于自己的春天。我读出了,这里的“真实”是一种尊重。

现如今的评课,总离不开“符合新课改理念”这一评价标准,结果,我们时不时打着“学生活动的丰富程度决定着这一堂课的好坏”的幌子来冠冕堂皇地评价老师们的课,殊不知,我们忘却了语文教育的本真。想当初,我也自得于自己能还课堂与学生,学生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展现出来,这样的课是多么的精彩啊。那时的我内心是躁动的,学生的心也是躁动的。而我们语文的根本是那一个个安安静静的文字啊,读文是根本,忘却了这样的本,又奈何得了语文知识大树的构建呢?肖老师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就是语文最美的境界,我也非常赞同,并且心心向往之。带领孩子们读起来,只有孩子们自己真真切切地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促发他们最真实的思考,而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啊。

语文,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给出了最具分量的赞美之词: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理由享受这一职业,更应该满怀敬畏之心,真实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用钱梦龙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巧用“对话”教语文 篇11

关键词:对话艺术;教学效率;语言运用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语言的作用更为重要。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精彩,师生间的对话配合得是否融洽默契,对一节课的得失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市在课改上推行实施的是“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当堂达标,也就是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我边学习边摸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对数学课堂的对话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数学课相对其他学科略显枯燥,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会话与交流,那么,数学课堂就会更加单调与枯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课又怎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对此,在数学课堂上,首先,老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其次,老师要精心组织好语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这样,学生才可能会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成功的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师生对话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造,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有了生动的师生交流对话,就会使成功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

一、询问的艺术——亲和的语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他们很难自己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待机进行询问与点拨,显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进行询问:“这道题你也不会?老师刚才讲的时候你干什么了?用不用老师再给你讲一遍?”学生将无法回答,只能报以沉默,不仅因为他们确实不会解决这个问题,还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样,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拉开了,他们害怕与老师进行交流。反之,老师如果这样说:“你希望老师给你一点儿提示吗?”“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地方最难解决,说出来,咱们一起研究,好吗?”如此一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话语,能够在愉快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很快就能进入思维轨道,与老师一起思考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以上两种语言不难看出,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问的艺术——“传球”的语言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既要向发球员一样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要像“二传手”一样,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传递,让学生当“主攻手”,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学生甲:“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相加,求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可以运用“传球”语言,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种方法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当学生乙,学生丙说出用长与宽的和乘二时,老师再问:“我们来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更方便解决问题呢?”这样,老师先“发球”,再“传球”,把问题层层深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在连续起来的同时又进行了发散,从而多角度地看问题,多渠道地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问的艺术——激励的语言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问题,这时,老师要用最快的速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如果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便可以反问:“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该生确实解决不了,老师可以问:“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如果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老师要反问:“这个问题怎么能难倒咱们这些聪明的同学呢?来,我们一起解决。”这样,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士气受到鼓舞,积极思维,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又带动了学生攻克难题的积极性,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其实,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艺术不止以上几点,还有许许多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学语言做载体。一堂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语言。因此,我们要灵活巧妙地运用机智的、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使数学教学课堂充满温馨,充满灵动。只要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善问善思,机智地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那么,数学课堂必然会生动有趣,不再枯燥,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鸡年端午节的祝福短信下一篇:农场社会职能移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