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2024-09-16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精选11篇)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篇1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

如何巧用电教媒体,才能优化语文课堂,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机,适时使用

电教媒体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以“激趣、整体感知”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发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奋度,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如果以“明理”为主的课,媒体可放在新授之后,以巩固深化所学内容。如果以“思维训练”或“突破难点”为主的课,媒体则放在新授过程中,用定格、重放、补充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理解新知、发挥新知,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渲染重点,突破难点

选用电教媒体,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三、返璞归真,注重实效

电教媒体有其优势,但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切不能摆花架子。要把理解教材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理解是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解是能力的标志,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段、词句、概念、定义理解有困难。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电教教材,可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规律,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真正体现了电教媒体的实效性。

古诗词的意思、意境是孩子们理解的难点。在此时运用电教媒体,不仅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还会辅助孩子们理解诗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只有适时、适度的巧用,才能优化今天的语文课堂。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篇2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让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的重要依托,对于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也面临着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挑战。与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地区的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更是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才能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正确应用电教媒体,会让大学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二、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想象能力

大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想象力比语言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语言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力会促进其语言知识变得无限起来。对想象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去呈现更加形象与生动的表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起点,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进行思索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电教媒体给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去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心理与故事情节。也可以利用动态效果,引导大学生进行想象。像在学习《长恨歌》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图片与文字,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幅白居易从入仕到被贬江州之前这段时期的志在兼济的图片,并利用一段文字说明情况。其次,再给学生出示一幅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的图片,并利用文字进行说明。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呈现形象的课外资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体会白居易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的图文并茂作用,不仅仅只用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利用电教媒体,教师可以将与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此出发浮想联翩,体会作者本人当时的心情,促进其情感共鸣的产生。学生要成为汉语言的独立使用者,就要具有汉语思维。有些西藏地区的学生之所以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是因为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汉语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利用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字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发现汉语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归田园居》这首诗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根据课本上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只能理解到字面意思所表达出的东西与情感,诗歌的魅力不能在教学中尽显。这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利用课件与画图工具,每讲一句,给学生绘制或者呈现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语言的理解。在诗歌讲解完之后,一幅完整的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程度加深,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朗读是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训练部分。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进行朗读训练,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对于其汉语口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大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朗读热情的激发,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教育资源中的朗读音频,这些朗读音频的发音标准,语调正规,极具有感染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促使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让西藏地区学生的汉语朗读能力快速提高。像在学习《孟加拉风光》这样的写景性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音频与相关的图片整合为一个课件,呈现文章内容与音频,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图片,在形象与生动的氛围下进行朗读训练。这样一来,学生一边跟读,一边欣赏着美景,其语文课堂学习负担会有所减小,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充足。

五、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书写能力

除了朗读能力,汉语的书写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识字的目的是用字,学生具有汉字书写能力,能够利用正确的表达形式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具有自主认字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规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规范字,更要写规范句。在电教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并将学生的书写结果以匿名的方法进行展示。大家进行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书写错误与表达错误,也分享更多的书写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教媒体走进大学语文课堂,让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了新的活力。在西藏地区,只靠教师本身的语言引导,很难将一些大学生带入到汉语学习的真实语境中,也不能让大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并茂特点,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调动,则有利于大学生早日学好汉语,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摘要:将电教媒体与大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更能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巧用电教媒体,培养西藏地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3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时代的需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胆尝试运用电教手段,搞好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电教媒体以其个性化、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特征,融形、色、

声、光于一体,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本文就此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电化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1、如在讲《故乡》这篇小说时,我就把课文中“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制成电教课件,通过投影显现出来,加强了学生对这种小说环境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刻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我在讲《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的时候,我也把课文中“明星“街灯”制成了连续性的动画,让学生伴着动画来体会晚上情景的到来,从而慢慢进人诗歌愈境,使学生在优美的情景中体会诗人的独运匝心与诗歌的巧妙构思。

2、电化教学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把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加以时空变化,使之具体可感,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我在讲《大自然的语言》的时候,就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反映自然风光的照片制成了课件,与此同时,我又请了音乐教师,给课件配上乐曲,使一年四季的变化转化得惟妙惟肖,这样再借助课文重点内容配上解说词,使一年时空变化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利用电教课件,归纳课文内容。语文教师比较重视板书内容,因为好的板书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精炼概括。我主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要总是一味地站在讲台上,呆板地讲个不停,而是要有勇气走下讲台,深人到学生之中,这样可以接近学生,缩短与学生的思维交流距离,那么每节课后借助投影来反映一节课的重点,是最好的方法了。

二、运用投影品、评词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评词句训练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才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心对词句进行品味,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感知到课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评词句是通过比较、换词等方法,恰当运用投影,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词语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著名人物、事件等的词句,应用信息技术时,可以用意境深远的图片配以名人名言,加强教学效果。如《三峡》一文组织学习时,可以利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赏析,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壮丽的景色。

三、借助录音,训练知识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即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找准课文的中心词句,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画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悟能力

现代化教育,应更新教育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理标呢?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语文课上,简短的开场后,再配以录音材料,音乐、电影剪辑,这样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情趣,思维在情境中得以启发,这种方式往往会收到令人满意学效果。

阅读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播放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能引燃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我在教《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观看了配有古典音乐的课件:第一张灯片是桃花林景色,那种“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景展现,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迷人的仙境;第二张是桃花源内的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三张是桃花源内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第四张是桃花源内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世外桃源生活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教学效果斐然,还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将枯燥的讲解变成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成精彩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并逐步形成。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课堂资源有效的整合

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4

恩施市白杨坪初级中学

郑金碧

作者简介:郑金碧,女,恩施市白杨坪初级中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秋至现在一直任教语文学科,有多篇论文和教研成果分获国家、省、州、市获奖。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幻灯、投影、录音、计算机等被相继运用到教学中来,他们可以优化课堂“导语”信息,力求新奇,引人入胜,培养学生的认知联想能力;优化记忆信息。利用电教媒体明确突出识记目标,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记忆的强度和深度;优化教材信息。利用电教媒体形声兼备的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朗读的范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初步鉴赏作品的能力;借助电教媒体辅以教师的引导讲解等外在教学信息带动学生内在的教学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训练培养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课堂电化教学

优化教材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幻灯、投影、录音、计算机等被相继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课堂电化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电教姓“教”,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适时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对在教育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教育教学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学生素质提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育教学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是否得到训练与提高。可见,优化教学信息的加工过程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信息加工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内在教学信息加工的表现,是教学活动的内化和本质,是在教学活动调控下进行的。而全部调控又都是通过教学信息实现的。因此,只有优化语文教学信息加工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教学只能是抽象的文字信息 抽象的讲解、抽象的记忆。本来是记载生活,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课文在课堂上反而与之相去甚远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去记忆知识,无疑会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加大时间用量,造成课业负担重,影响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优化信息加工过程。

利用电教手段优化教学信息加工过程,加快了教学信息传递,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对教学信息的加工,我们应避免“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呈单维性,要立足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第一、优化课堂“导语”信息,力求新奇,引人入胜,培养学生的认知联想能力。讲授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借助现代影视作品展示相关的内容,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中的一个场面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到三国赤壁古战场的硝烟中,让学生亲耳聆听汉末群雄鏖战,逐鹿赤壁的厮杀声,亲眼目睹指挥这场战争的年轻统师周瑜的潇洒风度„„这种特殊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特殊的感受对赤壁古战场的感受,对人物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是和苏轼当时的感受一致的。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作品内容与作家思想的距离,使学生思绪飘到三国,联想起与赤壁故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情,对作品产生极大兴趣,为学生分析理解作品作好了铺垫。同时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第二,优化记忆信息。利用电教媒体明确突出识记目标,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记忆的强度和深度。

利用电教媒体明确突出识记目标,可以使学生由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它比教师口述印象深刻,比教师板书节省时间,重要信息一目了然。比如介绍作者的情况(或与作品相关创作情况),有意采用电视画面(或幻灯图片)来展示内容,同时配以画外音介绍,与此同时,在屏幕上显示文字,重要之处加上着重号或横线,这样介绍一遍,再让学生复述,学生能马上记诵起屏幕上重点显示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记忆的深度。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非常好。

第三,优化教材信息。利用电教媒体形声兼备的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朗读的范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初步鉴赏作品的能力。

利用电教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让学生走进作品特定的氛围中去,实现古人所主说的“披文以入情”,用这种特殊情境去叩击学生心灵,充分调动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种种心理功能,以逐渐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迅速进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讲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就运用电教媒体把诗句变成一幅幅的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这种图文并茂、声情俱备的情景改变了学生只是面对书本、面对教师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作品创造的情境中,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指导给予重现,学生便可以模仿录相朗读。文学作品不朽的艺术生命开始在学生心中复苏并熊熊燃烧起来,如一道无形的桥梁,使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沟通,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取得巨大而神奇的鉴赏效果和良好的听读训练效果。

第四,借助电教媒体辅以教师的引导讲解等外在教学信息带动学生内在的教学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训练培养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还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的上阕时,重放上阕录相,让学生结合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诗词展示的画面意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征。使学生由对表象的观察认识进而形成理解,形成概念,形成记忆。分析下阕也是如此。重放下阕录相,让学生细心观察画面,以认真思考,词人怎样写周瑜的?极力突出他什么?写“我”又突出了“我”的什么?重点写周瑜,还是写我?写周瑜的目的何在?这样,不断重复再现信息,不断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强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记忆,真正可以实现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教学信息加工的能力。同时,把经老师优化的教学住处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更准确的整体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内容。一节课下来,一首《大江词》在学生头脑中的总体印象就是三个字:景人我。词人写壮景,颂豪杰,感叹自己。写壮景是为了写英雄周瑜。写周瑜的年少有为、青春得意是为了写自己年华老大、壮志难酬。景人互衬,人我对比。同时,对景象雄奇,格调奔放,感情沉郁的豪放词风有了具体的认识。

课堂实践证明,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信息加工过程,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既可以很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直观作用,又有力地辅助了语文教学,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处理加工教学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5

赵庄镇中心学校耿 青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学校:赵庄镇中心学校 作者:耿青锋 摘要:

电教媒体具有趣味、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它能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抽象的数学直观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创造了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翻开了新的一页

关键词:

激发学习兴趣;反馈教学信息;培养思维能力; 减轻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正

文: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就必须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借助电教媒提,快捷、清晰,可从直观入手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借助电教媒提,快捷、清晰,可从直观入手,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苦学为乐学。电教手段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在我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运用覆盖抽拉片,先出示33根小棒,很明显看出3不够减7,接着移动下上面的活动片,将1捆小棒覆盖,同时用于牵动一张抽拉片,将这捆小棒折开为10根小棒,这样将其与原数中的3根和并为13根,再拉动活动的抽拉片,从13根中去掉7根,剩下2捆6根,即33-7=26,通过使用电教覆盖、抽拉片,使图中的小棒变静为动,学生在动态表表象中想象,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联想,加深记忆,配有鲜明的色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投影,展现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全过程,既调动了积极性,又突破了难点。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例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6朵,红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6朵黄花,9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9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9-6=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语音信号稍终即逝,不能反复感知,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全体保时保量地传递信息。并且有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并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

总之,现代教育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减轻学习难度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翻开了新的一页。

优化电教手段,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6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第二农业中学 李艳

[摘要] 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效率底下,现代电话教学诸手段技术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巧妙利用现代电化手段,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实施审美教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大课堂容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审美 想像力 信息量 高效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效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背影》教学时,我制作了一组有关背景的幻灯片:一是背井离乡的电影画面;二是出示书中的朱自清画像,三是出示父亲买橘子背影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牵手》。这样的几幅画面依次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到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激起学生深切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小说;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而最终付出沉重代价的玛蒂尔德令人鄙视而又让人同情;父亲那蹒珊地走着,又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使人感动;还有那朦胧幽静的月下荷塘,高大崔巍的雨中泰山,都令人无限神往。但这些却在千里万里之遥,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自领略其中的美妙。而电视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能以境传情,展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情感共鸣。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的湘西,薄雾、清风、荷花飘香、秀美清丽的白洋淀,青荇油油、金柳依依的康河柔波都能在电视媒体的帮助下,再现在学生眼前。教学《雄关赋》,学生未到过山海关,对课文体验不深。在学生阅读了课文后,我放映了有关长城的录像,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天下第一关”的雄姿;随着荧屏画面的转换,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箭楼,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学生的内心引起一阵阵的颤动。

三、运用电化技术启迪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有效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后,可以利用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看的同时,边听边想“如果你来到瀑布边,看到眼前这般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用心体会,之后也会踊跃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在学习后两句诗前,可以让学生观看壮丽的瀑布的景色,并且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也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景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思考美,表达美,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了学生思维。

四、电化教学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为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空,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浏览、欣赏各地自然风光,真切感受、体验大自然,从从而是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和时空限制,极大的扩充了语文教学的容量和密度。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实际中体验。所有这些都为高效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学习的主体地位,打造出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篇7

一、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新鲜刺激的事物, 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图文音像并茂, 直观性好, 感染力强, 把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快速切入课题。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 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 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 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 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 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设计以下环节, 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下面的图像: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 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 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2/6, 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3/9, 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 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 问清争吵的原因后, 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给他们讲了几句话, 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画面定格, 教师揭题, 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地思考问题, 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动态显示, 掌握规律, 培养学生的审题推理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动态的过程静止化, 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 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解决问题”时, 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 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 由于时空限制, 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 我们就可以先出示“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的画面, 当第一分钟后, 将画面定格, 观察两人处于什么位置, 并提问:“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教师告诉学生“甲的速度加上乙的速度”叫做他们的“速度和”。第二分钟后再将画面定格, 提问:“这时一共走了多少米?是几个速度和?第三分钟后两人相遇, 这时一共有几个速度和?求几个速度和应怎样列式?这几个速度和与两地距离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即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之处。因此, 认真审题, 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 是解答每一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 使学生思路开阔,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 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总结出规律, 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 另辟蹊径, 达到思维的简缩, 提高教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以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三、设置场景, 调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并学以致用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 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由于时空限制, 很多生活场景难以在课堂上再现, 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 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 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 教学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 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 打破常规思维束缚,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 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例如:中心小学的操场长40米, 宽25米, 为完成扩建计划, 操场的长增加30米, 宽增加1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的解法:30×15•450 (平方米) , 但教师按题意在屏幕出示长40米, 宽25米的长方形, 再分别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 成为扩建后的长方形, 并把面积扩大了的部分涂上颜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30米, 宽1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增加的面积, 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 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 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 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 从而提高效率。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 篇8

一、设置情境 激发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努力创设课文情境,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歌颂伟大祖国大号河山的文章,本科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如果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小兴安岭美景,使学生幼小心灵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

教这篇课文时,我们先用音响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音响诗情画意般的语言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再运用投影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投影展现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有理解的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有理,形象具体。

二、助电教学 理解词义

读懂句子、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但是词句的意义是抽象的,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词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通其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美的词有?小巧玲珑?。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形容东西小而精致.小巧:细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的意思,“形体小而精巧”是?“小巧玲珑”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美又是什么意思?我们制作了《翠鸟》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投影屏上出现了宽阔的水面和生长茂盛的芦苇,一只翠鸟从远方飞来落在苇杆上的画面。借助画面指导学生观察站在苇杆上的翠鸟和水面,用鼠标点击运行键,让小鱼在水中机灵的游动,这时站在苇杆上的翠鸟展开翅膀,双脚蹬开苇杆,闪电般地叼起小鱼,飞向天空。通过观察,学生弄清楚了?小巧玲珑一词在本文是说翠鸟很灵巧、灵活的意思。同时,我们把?贴着的?贴?,疾飞?的疾?, 这些词放在句子中,用投影片出示了这样两组句子:

“翠鸟贴着水面飞”

“翠鸟贴着水面疾飞”

让学生读这两组句子后,我们又用鼠标点击运行键,让学生增强直观感,理解了?“贴”是紧靠水面,几乎挨着水面的意思,飞字的前面加上一个“疾”字,表示翠鸟飞得很快。这两组句子的?“贴”与“疾”字用得好,向我们展示了翠鸟飞的高超本领与飞行的速度。 翠鸟为什么能贴着水面疾飞呢?我们再次用鼠标点击运行键,让学生观察和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不仅知道翠鸟能贴着水面疾飞与它的外形有关,而且对“小巧玲珑”一词又加深了理解。

三、发挥优势 减轻负担 提高质量

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把大千世界的景象,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富饶的西沙群岛》、《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使用电教手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祖国的山河是无比壮丽的,赏心悦目的。特别是《瀑布》一文的教学,我们播放有关瀑布的录相带,让学生聆听了瀑布的声音,观察了瀑布的整体形象,运用录相机的特殊功能键,仔细观察了瀑布的局部形状,近处和远处的景象,运用慢放键使学生理解了瀑布在近处看像一道“珍珠的屏”的比喻。这节课,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培养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录像、投影、录音、音乐等电教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五、启迪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思维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后,可以利用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看的同时,边听边想“如果你来到瀑布边,看到眼前这般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用心体会,之后也会踊跃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景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思考美,表达美。

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先从电教媒体课件呈现“一把斧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黄土坡”等画面,同时再给予配上砍伐树木的声音,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不想看看这村庄变化的过程?我从电教媒体播放有关小村庄变化的画面,并根据画面直观、生动的情境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一来,使学生从枯燥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走向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共同解疑,这无疑也是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同学们通过画面内容认识到小村庄从繁华到毁灭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导致的结果,大家通过认真思考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了学生思维。

电教多媒体活化语文课堂教学19 篇9

枞阳县枞阳镇高岗小学 汪青丽 小一 手机***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优化教学过程,收到良好效应。

关键词

电教媒体 良好效应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环境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良好学习效果。

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优化教学过程,收到良好效应。

一、课前精心选择电教媒体

在准备上课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授课主题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如果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就需要播放课文录音;如果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那就需要制作 CAI课件,同时还要把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构思好,做到成竹在胸。

二、课堂上适时使用电教媒体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的新知识,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使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强烈的探究知识的热情。例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课的开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美景的风光片,那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使学生如醉如痴,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们对文章很有兴趣,很快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在语文课上,经常要理解课文,而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读《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给学生配上动听的乐曲,那优美的乐曲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进入那优美的情境,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文中.那动听的朗读声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其他学生,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我在实践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例如,我在讲《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如何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章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电视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边飞嘴里发出超生波,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嘴里发出的超生波快速的传到它的耳朵里,小蝙蝠迅速的绕开飞走了……我在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在认真的看着,看完后,我说,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轻松的观看中解决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欢迎、满意、愉快的情感有助于认识的发展,而随着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加深,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并对这种事物的认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辩证的关系启发我们:情感是 3 儿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陶冶儿童的情感,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心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使冷静的理智与坚强的意志相联系、产生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巨大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具有智力功能的同时具有审美功能,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客观的可能。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如组织学生讨论或朗读课文,配以恰当的音乐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的体验。课文《海底世界》写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时插入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里,尽情地欣赏海底里色彩艳丽的鱼儿、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的美景中。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海底世界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触摸春天》一文中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于是我在教完全文后出示自制的网页,让学生观看我搜集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配上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通过 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作为健康人,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五)、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六)、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 爱。

三、使用电教媒体不要过火

正确使用电教媒体就要做到该用才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倘若只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它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会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主动精神,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教师还须根椐语文教学的需要全面考虑、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要考虑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比用一种媒体效果要好;还要考虑教学需要和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并把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巧用多媒体网络,优化语文教学 篇10

江西南康逸夫小学 郭幼平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说,现代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比如有讲动物世界的,有讲大自然科学的,有讲人间真挚而美好感情的,有讲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因此,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鸟语》一课,介绍了鸟类丰富多彩“语言”,以及“鸟语”给我们的丰富想象和有益的启示,文中介绍的很多鸟儿,学生在生活中都没见过,或者没有很好地观察过,如画眉、黄莺、百灵,它们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叫声怎样,我们都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备课时我通过信息网查找到大量的关于鸟的图片资料和声音信息,教学时展示给学生,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舞台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请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可以再现情境,启发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教学如《草原》一课的导入,教者可以先出示几张描绘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并配有歌唱草原的歌曲供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和陶醉的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描绘草原风光的图片,这时教者就可以适时的用简短的语言把新课导出来。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的效果是枯燥乏味的口授无法达到的。

2.启迪思维,帮助突破学习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和段,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枯燥的讲解往往效果甚微,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将抽象化具体,很容易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于“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和认识,教者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向学生演示火车是如何沿着“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似懂非懂。这时教者可以把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在插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去观赏“奇、秀、险”的山,跟着“竹筏小舟”畅游“静、清、绿”的漓江,使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把课文的重难点巧妙地解决了。

3.激发美感,渗透美育教育。

学生对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每当置身与这样的情景中,就会感到激动、兴奋,这是对美的反映、认识和陶醉,是审美过程不可或缺的一步。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直至拥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小学四年级中《九寨沟》、《田园诗情》、《江南春》、《春日偶成》、《秋天》、《雾凇》等教材都是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诗文。文中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富有诗情画意。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片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珍禽异兽,鸟语花香,玉树琼枝及异国风光等自然环境的秀美、壮观、奇特,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师生和谐愉悦的情感交流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帮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认为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搭设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情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又可以健全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中,我首先使用视频,让学生从两段不同的短片中(一段是巨大瀑布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段是瀑布流量急剧减少,逐渐减少的情景。)产生了解瀑布消亡原因的欲望,情绪也由兴奋变得惋惜。我乘机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两段录象,想说什么呢?”学生由于先有了情绪的体验,交流时就很有话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课文创设了很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在教学中,我又播放了一段视频短片,随着优美的乐曲,生动的解说,屏幕上展现“地球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各色“面貌”,学生心情随着画面起伏变化。看完片子,我让学生交流对环保,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看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学生在经过视频资料和文字信息等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后,对于瀑布消亡原因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情感活动随之不断加深,于是引出了“我们为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地球做些什么”的话题。有的学生说“看到乱砍乱伐的行为要提醒大人”、也有的说“平时要节约用水”、还有“制作保护自然生态的广告”、“绘制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画报”等等,这时是学生将前面运用信息技术了解的内容从情感上再进行释放,积极投入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感之中,师生、生生其实在转为心灵更深处的交流。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情感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感染、提升,更容易和文本、和教师产生共鸣,使认识不断深化。另外,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延伸活动,为生生、师生情感的进一步交流搭设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学习的热情得到更多、更大的释放。

巧用电教媒体 优化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云空间;多媒体;历史教学

一、云空间备课,节时高效,架起沟通的桥梁

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进行备课,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扩充教师知识储备,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在云空间中,各学校教师上传了七到九年级的电子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互相加为好友,尤其是同学科、同学段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浏览空间资源,发现好的资源可以收藏到自己的学习空间或是课堂魔方中。在备课中,就可以从中借鉴,进行优化组合,节约很多备课时间,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空间中,师生也可互相加为好友,师生们在线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学生通过浏览教师的空间,阅读教师空间中的文档、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弥补听课中的漏洞,拓展学习途径。师生在留言板上可以互相留言,这样既可融洽师生关系,又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历史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地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运用电教媒体时,教师要巧妙设置疑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主动发现探索知识,培养其发散思维,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多角度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会用,突破重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重点突出,巧妙突破难点。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可较好地突破教材重难点。但教师在使用时间和内容上应有限度,一般一节课以10~15分钟左右为适。电教媒体“满堂灌”,整节课都看录像,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不符合课堂教学相长的理念,结果学生精神涣散或教学内容过于肤浅。因此,对电教媒体资料的选择要少而精,发挥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如“张骞通西域”一课,在教学时,为了突出重点丝绸之路,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然后使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引导学生找出丝绸之路中经过的其他的重要地点。同时,再用电子白板中的“画笔”功能,把重要地名给圈出来,突出让学生识记的内容。在回顾环节时,可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幕布”功能,遮住原来圈出来的地名,依次慢慢移动,让学生依次说出重点地名。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非常踊跃,教学效果极好。

四、创设情境,深化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思想的延续。历史学科是我们见微知著、鉴古知今的一面镜子,是我们正确理智对待我们国家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把尺子。历史就是过去,历史就是祖先。忘记历史,就是忘记祖先,我们的社会就是无源之水;忘记历史,忘记国耻,我们的发展就是一种背叛。

读史明智,读史明理。学习历史,我们能正确了解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如在“钢铁长城”一课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和国庆六十周年的系列图片等,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力量不断增强,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通过对比我国国防的发展同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另外,从我军发展史中,学生能体会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下决心要学会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还可提出问题:我们今天能安静地读书学习,人民能安心地进行工作靠的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国防的重要性。教师也可简单地联系时政,指出要解决好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一要靠综合国力,二要靠国防。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电教媒体教学存在缺陷:电教媒体运用过滥或不熟练;教学过程几乎无板书,以看代讲,课堂过于形象直观,教学深度不够;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完全废弃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新颖手段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与电教媒体的辅助性,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学习讨论,电教程序化与教学创造性,多媒体资料与教材,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等之间的关系。

总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乐于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景荣.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素质的再提升[J].教育探索,2001(11).

上一篇:曙光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报告下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