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电教媒体教学(共12篇)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 篇1
“媒体”是MEDIA的译名, 其意可理解为“中介、中间”等, 是一种认知工具。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他看来,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等。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 反过来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 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觉媒介影响触觉, 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等。
以现代技术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育媒体称之为电教媒体, 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学中使用电教多媒体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证明了。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学习, 1%是通过味觉, 1.5%是通过触觉, 3.5%是通过嗅觉, 11%是通过听觉, 83%是通过视觉。也就是说, 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此外, 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 自己听到的20%, 自己看到的30%, 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 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 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 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可使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可改变以往学生只面对一个教师的模式, 成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带学生进入情境中, 使学生很自然地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感官冲击, 优化识字教学
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文道统一。写字姿势正确, 这是健康教育;写字不乱涂、乱改、乱抹, 作业整洁, 这是审美教育;按笔画笔顺书写, 一笔一划都到位, 这是培养学生端正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
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汉字, 问题在于如何要求、培养他们的学习精神, 因此, 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教法,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学生对要做的事情感兴趣, 积极性、主动性就高, 效果就好。在识字教学中教者可以播放录像, 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如王羲之与十八口大缸的故事。同时, 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书法艺术, 利用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方块字的美、神, 激发孩子为中国文字而骄傲, 激发孩子热爱学习的精神。对字书写得好的学生, 通过将作品实物投影、同伴和教师的点评方式, 使其获得满足感,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 因此, 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 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兴趣, 易于学生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 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 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 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化难为易, 使学生正确地识字书写。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竖折折钩”, 学生不易掌握。教者可使用写“鸟”字的动画显示每一笔, 再配之笔画的讲解慢速显示“竖折折钩”这个难点笔画, 学生会留下很深的记忆痕迹。又如:“鹰、辩、摔”等多笔画的难写字, 可让学生跟着动画书写完成一个个部件, 再整合在一起。一些易错字, 则可采用闪动笔画或鲜艳的颜色强化来加强刺激。
二、创设情境, 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如能把握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优化阅读教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所抒发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通过叙述和描绘、逐句分析, 对于思想感情、文化素养、生活经验欠缺的学生来说, 难以深刻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蕴。教学中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就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这正是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电教媒体烘托场面, 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 创设乐学的情境。如果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有关情景, 显示形象, 渲染气氛, 可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由潜能状态变为活跃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 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如:人教版试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四》的教学。
师:一年有四个季节, 春、夏、秋、冬。春天过去了就是夏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吧。 (课件出示) 在这个季节里, 有哪些动物朋友呀?请你们仔细观察, 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小动物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蜻蜓在空中飞。
生2:蝴蝶在花丛中跳舞。
生3:蝌蚪在水里游戏。
生4:我在家里见过蜘蛛, 在河里见过蝌蚪。
生:……
教师通过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 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 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的教学。
师:请听课文朗读录音。你最喜欢这首小诗的哪一节?请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伙伴听……
教学中, 通过听录音学生整体感知了这首儿童叙事诗的韵律美, 激发起阅读兴趣。接着教者将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选出自己喜爱的部分反复阅读, 这样有的放矢, 结合范读去主动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从中悟出诗歌的意境美。
再如:《火烧云》一课教学中, 教师依据学情发挥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先通过电教媒体演示几种不同形状的火烧云, 用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及作者观察得仔细、描绘得细腻。之后, 再次出示火烧云图片, 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说话。整堂课中,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三、突破时空限制, 优化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或者不能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文常无从下手, 冥思苦想、东拼西凑, 作文水平亟待提高。实际上, 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找到打开作文宝库的钥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通过多种声像媒体突破时空限制, 利用形象、光色、声音, 把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指导写《快乐的六一》时, 先让学生看多幅图片“快乐的一天” (绘有孩子们表演节目、游戏、联欢等场景) , 并配上歌曲《我们的节日》, 再辅以画外音:“这就是我们快乐的一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这一天值得我们去记忆、去书写!”这样, 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交替使用, 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受到感动, 情绪得到激发, 产生写作欲望。
同样, 电教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拓宽写作范围。写作范围的拓宽,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且能获得写作素材。如:电视作为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已深入千家万户, 它具有生动、有趣、直观等特点, 是人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其中, 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少儿节目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内容。在观看电视节目中, 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在看中寻趣, 在看中积累知识, 说一说、写一写印象深、有感悟的内容, 讲给家长听, 写给同学和老师看, 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写作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既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也是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的基础。语文课堂引进电教媒体, 能够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电教媒体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现有条件下,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着眼于整体教育教学活动, 以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好效果, 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正川.《小学电化教育基础》教学纲要 (试行) [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92, (01) .
[2]马歇尔.麦克卢汉, 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 篇2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司马光》一课,课本上只有一幅图,过于简略。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四幅图画:(1)小朋友们在花园中玩,一个小朋友在假山上,下面是一口大水缸;(2)一个小朋友掉到缸中,在水里挣扎并呼喊救命;(3)其他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去喊大人;(4)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救出小朋友。四幅画面环环相扣,展示了事件的完整过程,学生们在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再如,教学《黄继光》一课中‚黄继光身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句话时,其中‚挪动‛一词,教学都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表层意思,但对其在句中的深层含义却难以理解。教学时,我出示自制的投影片:黄继光负了伤,艰难地前进。同时播放大炮‚轰隆隆‛的轰鸣声和机枪‚嗒 1 嗒嗒‛的狂叫声。情境的创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敌人的大炮的轰鸣,机枪在狂叫,子弹像冰雹似的扫过来,黄继光只能紧紧地趴在地面上艰难地挪动身子前进。课文中用‘挪动’一词,表现了当时战斗环境的险恶,突出了黄继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深刻理解‚挪动‛一词的深层含义创造了条件。
二、熏陶情感,启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首都百万人民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含泪告别总理的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展示当时的真实情境,同时播放配乐朗诵,那肃穆悲壮的乐曲、深沉低缓的语调,就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再如学习《刘胡兰》一课,仅由教师讲解刘胡兰牺牲得多么壮烈、多么伟大,学生并不能受到深层的情感熏陶。运用多媒体,效果却大不一样。在讲到‚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一句时,打出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投影片;讲到刘胡兰昂首挺胸走到敌人铡刀前时,播放雄壮的《国际歌》乐曲。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共鸣、在升华,一双双眼里噙着泪水,仿佛置身阴森森的刑场,和当时在 2 场的乡亲们一样激愤。接着,让学生用一句话写出刘胡兰的高大形象,结果全班一下子写出了30多个不同的句子。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冲动和共鸣,还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教学效果良好。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创设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鲸》一文中,鲸是怎样由远古四条腿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如今鱼的样子,内容非常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鲸逐步演变的几个阶段,然后播放有关教学录像,形象生动地再现鲸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解说员亲切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难点也迎刃而解。
又如《月光曲》一文中,皮鞋匠为什么能‚好像面对着大海‛感受贝多芬创造的美的音乐形象呢?盲姑娘无法看到东西,为什么也能‚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录音和感情朗诵,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创设情境,铺设阶梯,巧妙解决了这一难点。我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想像画面内容;接着出示三幅投影,请学生描绘其美好的意境;再播放《月 3 光曲》,同时根据音乐意境再次出示三幅投影,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贝多芬激动起伏的情感,进入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角色‛;然后,再次播放《月光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并依次出示三张投影片,让学生在图、声、乐、情的和谐情境中,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怎样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优化教学主导环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中相互关联又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把多媒体的直观、灵活和机动的特点适时运用于教学主导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如鱼得水,从而带动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如在讲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大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和主导的流程,我精心设计了三种画片:一是‚背景片‛,即抓住第一节‚想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四幅图画,以提示‚到处找总理却又到处找不见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特写片‛,即围绕诗文第二至第六节的‚找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为背景的总理为人民辛苦工作的特写画面以展示‚到处找总理,总理处处在‛的深切追忆之情。三是‚遐想片‛,即根据诗文最后一节的‚念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太阳为主体,总理迎着阳光大步迈向前方的遐想画 4 面,以表现‚到处找总理,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深切追念之情。这样随着教师的主导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画面上出现不同的环节,既突出了内容,又深刻地展示了诗歌的意境,而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自然也是成功的。
巧用电教媒体 整合语文教学 篇3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有些景观与学生有千里万里之遥,教师不可能让学生随时亲临其境、亲睹其景。揭题时,可以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如教《草原》一课时,上课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学生听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我专门为这节课找来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天底下,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牛羊成群,在悠闲地吃草、漫步,一座座蒙古包错落有致……在导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刚才听了歌曲、看了图片的感受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草原,自然引入新课。
二、巧用媒体,破解难点
电教媒体可以把难懂的文字转化成图片或视频,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和火车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走。为解决这一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青龙桥的地形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此地形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和火车行走用动画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独特作用,从而增强了对詹天佑这位铁路设计专家的敬佩之情。
三、巧用媒体,再现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趣味性、故事性极强的文章,学生本来就喜欢,但是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事先能将其中的故事做成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在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我播放配有相关音乐的审案录像,随即出示一组讨论题:包公是怎样审案的?你认为他的智谋高明在哪里?汇报交流后再让学生表演“包公审案”,学生在看和演中,体会出包公的断案如神、智谋的高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电教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丰富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在《迟到》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两个画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先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我挨打”的情景,结合课件里配的鸡毛掸子发出的“咻咻”声,感受父亲的严,让学生想象小海音此时的心情。学生就从父亲“拖、抡”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想象此时的小海音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恨”。再出示“父亲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想象父亲此时要对小海音说些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一切都源自——爱。图文并茂,学生能直观感受小海音此时心中充满无限的自责和悔恨。在讲述小海音的转变时,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小海音后来取得成就的资料,这些成绩的取得正缘于小海音的知错就改,正缘于父亲那博大的爱。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积极。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 篇4
一、巧用多媒体, 能有效引导学生融于文本、感悟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 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 从而使学生耳听其音、心醉其情, 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活跃的动态画面,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 《阿里山纪行》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以阿里山为代表的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展示了阿里山画面资料:深山水潭、山径幽路、原始森林、古桧林海, 神奇的神木等, 让他们感受到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些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
二、巧用多媒体能引情激趣, 激活学生思维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 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些有情节的散文或小说兴趣比较浓, 但对一些语言平实的说明文、应用文学习兴趣差些, 这时, 再去照本宣科,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这些课课文文的的教教学学中中我我运运用用了了多多媒媒体体, , 如如教教《《春春》》一一文文时时, ,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时先设计了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 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 并背出表现现春春天天的的诗诗句句, , 然然后后在在春春天天的的背背景景下下播播放放全全文文的的朗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景色和行云流水的朗读,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 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的目的, 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把知识化难为易
在语文课文中, 有些词汇比较抽象, 对于学生来讲, 词义晦涩, 难以明白。尽管教师尽力讲解, 绞尽脑汁, 却难以讲明, 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 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理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多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 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 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表现出来,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 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茅塞顿开。这样, 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 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 同时, 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的领略到草原风光的美丽, 并沉醉其间, 回味无穷。
四、巧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多种感官,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 适时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 让学生聆听大师的心灵之声, 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 感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 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 并配上音乐。教学时, 使用多媒体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学生看: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 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农户家前, 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 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到……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 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 学生们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 画面上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使学生耳、目、口、心等各种感官得以激发, 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巧用多媒体, 能激发写作兴趣, 激活学生写作
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 让学生耳闻目睹“真实情境”, 很容易触发其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在作文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调用写作材料, 让学生有“米”下锅。为作好指导, 在上课前, 我先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搜寻写作材料。学生搜集好后, 我及时根据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写作, 并让他们积极展开讨论, 从而确立有价值的观点和结构。这种方式更能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 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 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通过放录像, 幻灯片, 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个运动场面时, 借用了25届奥运会孙淑伟跳台跳水最后一跳时精彩的片段录像带。上课时, 我导入课题后, 按计划有步骤地放录像, 学生被孙淑伟高超精彩的技艺折服了。当他们看到孙淑伟被教练抛入水中的有趣镜头时, 大家都笑了。听着激昂的音乐和有感情的解说, 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运用电教创设情境, 教师教得自如, 学生学得轻松, 越教越有趣, 越学越爱学。用电教媒体指导作文教学, 从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到学会观察, 有话可说可写;到学会分析比较, 有话想说想写, 到学会表达有话会说会写。我认为电教媒体确是激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 篇5
姓名:聂菊英
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二小学
邮编:336200(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大力实施课改工作,电教媒体进入了课堂。如何使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最佳效果。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应用电教的一些体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一、导入
1.音乐激趣导入
我的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播放投影,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又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突破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是理解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3.情景交融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flash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flash幻灯图象,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flash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4.化难为易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理解课文是那圆明园中过去辉煌的描写时,因为课文中的描写比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学生对圆明园的景色和文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它的毁灭感到无限的惋惜。
5、激发情感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低沉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乡村的宁静美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最佳时机运用电教手段,把电教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
单位:江西省铜鼓第二小学
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情境 情感 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8-01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容量大、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收获。教师要切实发挥电教媒体的辅助作用,将文本中的知识点教活、教透,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设备,创设生动情境,丰富学生感性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课的导入阶段,如果能一下子抓住学生心理,就会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比如阅读《2008,北京》,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天安门广场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场景还停留于比较模糊的层面。要让学生感受当时全国人民的激动与兴奋,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取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于是,笔者就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当时北京申报2008年奥运会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欢乐场景。学生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到了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在阅读课文时,笔者又多次呈现相关画画,引导学生体验人们的兴奋之情,感受人们的欢庆之声,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沸腾”、“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涌来”等词语的意思。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手段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情感。
二、化抽象为形象,印证学生的想象
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思维,语言文字固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产生共鸣,但有还得借助一定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遥远为亲近,印证学生的想象。这是因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学生并非亲眼看到,所叙述的事情学生也并非亲身经历。而如果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能够适时地呈现出一些场景,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笔者用课件呈现第1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黄河汹涌的浪头拍打在石头上,声音震耳欲聋。”“我仿佛看见一个又一个浪头把岸边的泥沙石头掀翻到水里。”“我仿佛听到了像打雷的声音,如果有一条小渔船,肯定会被掀翻。”学生借助文字展开了丰富想象,笔者给予了认可和鼓励:“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然而这毕竟是学生的想象,为了让学生真切领略一下黄河那惊心动魄的气势,笔者适时运用媒体播放了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这雄伟的画面,听着这气势磅礴的声音,再声情并茂地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肯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一段录像,让浩浩荡荡的黄河生动地奔腾在学生眼前,学生领略了黄河的壮美。这就是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视听情境,它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学生仿佛被就站在黄河岸边,目睹着她的风采。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化静为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想象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凭借各种载体,将学生引入想象的天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想象的乐趣。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联想,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表象。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生动。当然,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想象创建良好的氛围和展示的平台,并及时妥当地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张扬独特的个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学习《黄山奇松》,在借助文字领略了三大名松的风采之后,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抒情音乐和人们游览黄山观赏黄山奇松的录像,学生静心观赏。之后,笔者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三大名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学生思维一时活跃,以“三大名松”口吻讲述着自己作为黄山象征的骄傲和对游人的留恋。此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课堂教学进入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境界。
四、引发共鸣,促进学生感悟事理
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就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精彩语段或点睛之笔的理解和赏析,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语言训练点,瞄准重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感悟。为了达此目的,有时需要凭借多媒体课件来帮忙。比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孟郊的母亲深夜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孟郊缝补衣裳的情景。借助图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悟到在那种环境下缝补衣裳,母亲是多么的劳累,那一针线凝结着母亲对儿子多少关爱。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或面向全班说说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由此来感受母亲对儿女的一片情谊,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懂得了要孝顺自己的妈妈,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教学进入发声时,笔者又用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跟着齐唱,在动情的歌声中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梅娟.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4(02).
运用电教媒体增强语文教学实效 篇7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达到教学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恐龙的灭绝》一课时,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恐龙嬉戏的动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已经消失的恐龙世界,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又根据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在课件中又利用网络的链接,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在结束时播放了一段各种恐龙在美丽的湖畔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的动画。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已经融入到恐龙的世界,和它们生活到了一起,共欢乐、同喜悲,以至于学生在课下仍旧在恐龙的世界遨游。
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首要任务,若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学当中全面地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比如,在教学《雷雨》这一堂课的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的引用,将文章当中的图像、声音、动画都真实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其学生对于语言的一种主动情感,进而逐步地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如:“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教学,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不仅将老师要表达的画面,而且还举一反三地联系到了生活的实际,表达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在词语的积累、思想的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再如,《可爱的草塘》一文,描写了北大荒的草塘景色及物产。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抓住作者情感上的变化,流露出对北大荒的赞叹和喜爱。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充足,对于北大荒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即使是教师如何认真解释,学生对于草的隆隆声,在这种声音的影响下,学生仿佛真的乘上了飞机,飞到了北大荒。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看到了投影仪上显示的草塘美丽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草塘的草真多、真绿,小河真清澈呀……学生们置身于北大荒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和真挚的爱呢?电教媒体的运用达到了“入境始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运用电教媒体,巧妙解决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相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很容易得到解决。如我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也就无法真实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正的意义,于是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了《赏桂林山水》的片子,屏幕上出现的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桂林形态万千的山和清澈见底的水,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和讲解员富有感情、热情洋溢的讲解,学生们全都被吸引到桂林如诗如画的奇山秀水中了。几分钟后,学生发出了桂林的山和水真美、真漂亮、真神奇的感叹。本来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很快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把学生未见过的,需要想象的景物直观化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再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了不要静止地去看待事物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古人是找不到剑的。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 篇8
一、利用电教媒体, 直观形象,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课文中, 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 有的是叙事抒情, 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 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 利用直观的画面创设出课文情境, 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 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 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 情景交融, 恰似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 设计了三张投影片, 加之配乐朗读, 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这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 情景交融, 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 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学生会在教师的激励下满怀情趣, 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借助电教媒体教学, 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 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江上渔者》这首诗, 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 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学生又极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 我采用电教手段,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 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 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 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
二、利用电教媒体, 变静为动, 能够帮助学生记忆
在语文教学中, 常常需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在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中出现的, 这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 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 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 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 同时配合使用动画演示课件。讲“去借箭时”, 播放动画, 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 “受箭时”再通过动画呈现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 最后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 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 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引读, 学生各抒己见地议论, 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 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
三、利用电教媒体, 生动有趣, 能够引起学生注意
电教媒体, 它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使无声化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设计《荷花》一课的导语时, 为了一开始就吸引学生, 我先投影一幅荷花图———鲜艳的色彩、各式的花姿, 学生仿佛闻到了花香;接着, 我又播放课文的范读, 并配上美妙的乐曲,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他们心境舒畅地融入此情此景之中来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时, 我又借助投影展示不同姿态的荷花图, 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 对自己喜爱的一种姿态的荷花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学生通过看、听、说、评, 对各种花姿印象极深。学生兴致浓厚, 课堂效率也相应提高了。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利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 既形象逼真, 又快速准确、储存量大, 能超越时空模拟逼真的情境, 培养情感, 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 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 二者相得益彰, 互为一体, 为学生学好语文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 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 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Authorware做的课件, 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 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 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 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 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
二、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个性活力
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 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比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 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 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 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 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 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 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 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
三、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拓展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 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去网上、报刊上搜集, 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 探究什么是戏曲, 戏曲在我国的形成, 河北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 在什么地方表演, 有什么特色, 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 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 引向历史, 引向生活, 引向自然, 在探究中纵横开拓, 开阔视野, 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四、恰当使用媒体手段, 处理好电教媒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 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 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 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 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 想象枯竭, 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 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 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 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 我们必须会用它, 用好它, 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篇10
一、电教媒体的使用, 直观形象, 能促进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以及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然而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之后, 结果往往是学生不仅感触不深, 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可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 变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利用电教媒体, 将语文课文的文字描述以具体的景象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春》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美文。在初读课文后, 我问:“文章把春天描绘成几幅图画?作者分别抓住春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作者对春的描写中饱含怎样的情感?”学生的回答存在随意性, 没有对文章很好的认识, 通过利用电教媒体, 把相关春天的课文描述投影, 学生对文中春天的景色有了初步的印象, 能总结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接着我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从而找出体现春的每种景色特点的句子, 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情感。通过画面, 学生总是能很轻松地捕捉住文章的脉络, 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受到因春的到来而产生的欣喜之情。这样, 避免了单纯讲解课文所产生的枯燥和难以理解等弊病,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浅显易懂。
二、电教媒体的使用, 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因为说明文的枯燥而产生厌烦心理, 我先从一些视频的播放开始, 重点介绍苏州园林的突出特点, 然后选择几对不同特色的景色进行欣赏, 比如说, 独特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等, 不仅看到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建筑美, 更说明苏州园林展现在人眼前像一幅画卷。如果能放一些有关的音乐会更好, 营造了气氛, 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电教媒体的使用, 激活学生的想象, 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多媒体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了思维中介, 使学生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有限的电教手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我计划每周进行一次鉴赏阅读, 或对某一人物作系统介绍, 或集中研讨某一社会问题。比如海明威, 徐志摩等人物, 讨论过“谁是英雄”等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感悟, 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只有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 学生心灵中才会流淌出智慧的源泉。在我看来, 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真实的生活酝酿真实的情感。不少学生习惯于说空话, 说假话, 逐渐失去了自主地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真实的能力。普通人的生活是思考的源泉之一, 比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问题, 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这些都可以写出一份独特的随笔。我也尝试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文化氛围, 不间断地给学生推荐美文, 把一些新概念散文、随笔、微型小说每天一到二篇印发给学生做浏览学习, 有效地把学生浸泡在优美的文字里。我想, 如果我们教会学生用心观注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以此增强对情感的感知, 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文字绝不可能是空洞的, 或者说是低级趣味的。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灵活方便, 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自素质教育实行以来, 伴随着信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而且对人们的日常学习方式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开发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和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保障课堂的教学纪律, 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 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学生听得清楚, 看得明白,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等, 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创设丰富、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发展。同样, 我们可以从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吸取营养。卓越的课堂管理能力, 大气从容的课堂境界, 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位优秀教师曾说过, 读是学习语文第一教学法, 在我们的课堂上, 让学生以更多方式找我所要教学的知识是必要的。这样的语文课程视角很新颖, 催促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语文教学, 学习给自己的课堂定位, 语文教学是需要内外兼修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经验可以让我们能够走出教材、走出刻板化解读的阴影, 尽力表现出课文的真正价值。
电教媒体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篇11
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一句空话。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疑望,不色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种,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诸多问题学生便很有兴趣地去探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释疑,因为多媒体而豁然开朗
在新课改语文教材中,依然存在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的一味口头讲解,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被动接受。如果教师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便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此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这样,新课改注重的能力培养便收到了实效。
三、朗读,因为多媒体而精彩纷呈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在新课改中,朗读能力的培养摆在了突出位置,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表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思维,因为电教媒体而五彩缤纷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孩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形势下,电教媒体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 篇12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 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 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 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 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一上课, 播放比较哀伤的音乐, 再加上动情的导入,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学完课文后, 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学生全都沉浸在对邓小平的赞美与怀念之中了。同时, 电教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 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 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 能使教学形象化, 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 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 多媒体教学还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 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更直观地去感知、去理解。
●●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 才能对学习有激情。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 与生活同在, 色彩斑斓, 但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寡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也就是所谓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 能再现课文情境, 使课文内容形象化,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学《梦圆飞天》时, 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 (1) 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 (配上优美的音乐) ; (2) 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 慢慢缩小, 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 (3)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 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4) 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 (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 可亲可爱) 。如此导入,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使他们既感受到了宇宙的宏大浩瀚, 又体会到了地球的美丽壮观,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可见运用电化教学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势必会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 也将可能增加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 陶冶学生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 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 可以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电脑展现出来, 创设一定的意境, 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 产生美的情感, 陶冶其情操, 直至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以《秋天》一课为例, 教学中教师运用自制的课件, 让学生欣赏: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 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 湛蓝的天空, 金色的田野, 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 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 人们在忙着收获……学生眼观迷人的秋色, 耳听优美的乐曲, 审美情趣得到了提升。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运用电教媒体, 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 他们思考问题时, 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 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 使其有豁然开朗之感。《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 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 将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 使学生一看就懂, 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提高了课堂效率。这里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 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电教媒体教学】推荐阅读:
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07-05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论文10-20
小学语文电教教学管理10-19
电教媒体作文教学11-02
小学语文电教05-23
运用电教媒体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08-28
谈电教媒体在说话课教学中的作用07-07
电教媒体论文08-13
电教媒体运用管理08-09
古诗电教媒体管理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