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电教手段

2024-10-08

多媒体电教手段(精选12篇)

多媒体电教手段 篇1

多媒体CAI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 大量的信息、生动直观的影像、快捷的连接方式以及超越时空的变幻, 已经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欢迎.相对于传统的几何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几何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使几何知识生活化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特点, 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觉器官,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 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 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尽兴地欣赏一组桂林的山水画, 学生兴趣盎然, 我适时把屏幕固定在一幅有倒影的山水画, 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我们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这样的画?"此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 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 他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展开了讨论, 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 纠正着对方的差错,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化静为动, 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传统的几何课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如图的教学软件, 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 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 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 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的伴奏下, 一首"一轮红日, 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悟"出图意."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相切、相交、相离

(1) 相切

(2) 相交

(3) 相离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 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 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 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 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 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 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

在几何教学中, 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 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 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 特别是CAI, 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 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 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 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例如,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 利用多媒体将两个完全重合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固定, 另一个绕着他们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度, 在屏幕上, 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旋转的过程, 旋转后的结果, 完全重合的边、角, 从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等特征.通过多媒体展示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并且学生了解了知识形成过程, 揭示了规律, 并理解其本质属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 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反馈状态, 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无疑帮了教师一个大忙. "机器无情人有情", 先不说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的色彩, 动态的画面, 和引人入胜的多种的特技, 单从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 就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例如每个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验题时, 往往在答题过程后, 设计画面和声音都是:"你真棒, 答对了!""太可惜了, 再来一次!"和激励的画面.这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成功, 真正的进行赏识教育, 它可以无数次地原谅学生的失败, 真正做到了成功教育, 使学生体验成功, 还真正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 从而保护了学生积极性.

综上所述,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开拓学生视野,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提高几何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使几何知识生活化;可以化静为动, 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可以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何教学

多媒体电教手段 篇2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已引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革命,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

学难点有事半功倍之效。在体育教学中,电教手段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体育知识技能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空间,课前充分做好准备,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通过体育录相带、VC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能使学生从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信息,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例如,在课本篮球部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这一动作牵伸全身多个关节,节奏较快,动作复杂。因此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电教手段,先让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录相及VCD碟片,欣赏精彩进球。让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上的激情和求知欲。在同学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回放“单手肩上投篮”这一动作的慢镜头。然后把镜头定格在“蹬、伸、屈、拨”四个技术要点动作上,并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即具体动作要求、易犯错误等)。讲课做到了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实践课上的模仿和练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利用电教手段,优化体育课教学环境。

由于体育室内课理论知识较抽象,文字、材料、插图单调,体育实践课动作技术强,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吃力,模仿不得要领。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创造性地制成投影片,并与录相带、VCD碟片的部分镜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技术动作,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抓住重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所要掌握动作的技术要仿领,增强理解深度,激发学生向所喜爱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模仿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确利用电教手段,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例如,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从美学角度讲,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而且技能之大,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蘊,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多媒体电教手段 篇3

关键词 电教媒体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086-02

传统英语教法主要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方法费时很多,收效较低。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从而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谈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决定和工作部署中明确指出:这次小学英语的开设,一个非常大的就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有效的突破,特别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来。

一、善用电教媒体,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一种说的艺术,交流的产物,语言的优美,声调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我还充分利用了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给学生看一些英语动画片,如《迪士尼神奇英语》《欢乐学英语》《狮子王》等。这些动画片内容丰富,语言地道、通俗,集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习得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兴趣。如在字母教学时我又提供了“M”麦当劳、“KFC”肯德基、“WC”厕所、“P”停车场等录像场景,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到优美的视觉享受及英语的实用价值。

唱英文歌曲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一个单词读得多了,学生的耳朵会变得迟钝。嘴巴会疲倦,就很难保持对它的兴趣。如教学单词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时,就可以把这些单词替换到《生日快乐》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中。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唱得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单词。有一次,我把不同的动物叫声和动画加入到课件当中,声音与形象相结合,语言与情景相交融,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了语言实际的运用能力。

二、活用电教媒体,设置悬念,探奇寻胜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在开讲中提出一个小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新老交替状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电教媒体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我曾讲过有关水果的一节课,我制作了一个Guessing game的课件,用它来引出课题。即让学生看大屏幕,开始大屏幕中央是一点点黄色,然后让学生来猜:“What’ s this?”这时学生的答案有很多:It’s pear/lemon/mango/banana等,然后我用右手按动鼠标,黄色的范围渐渐扩大,再让学生猜,这时学生的答案也有多种,最后,再次按动鼠标,学生基本上可以看到香蕉的全貌,猜对的学生兴趣盎然,欢呼着喊:“Yeah”,学生情绪高涨。

如教学above、below、beside、across、from这几个单词时,可充分运用课件,将梳妆台、电视、图画、鞋等,这些实物都用卡通形式展示在电视屏幕上,就像动物一样蹦来蹦去,让学生在边看边仔细听。(The picture is above the bed)一图片“跳”着出现在床上面,并且不时闪动。(The slippers are below the bed)把鞋“蹦”到床底下,此时图片停止闪动,然后设置闪动时间长一些,继续让学生猜Where is…?It’ s…。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悬念设计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悬念未解时察觉到前方仿佛有光,产生探奇取胜的求知欲望,主动展开思维,调动知识设备,为获取新的知识而创造性地去听讲、质疑和答问。

三、巧用电教媒体,有机输入文化意识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妙利用电教手段,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小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说,而且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我教Where are you from?这课,我利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我出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的国旗,还出示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中国的长城、天安门、故宫,美国的白宫、纽约华尔街,日本的东京、日本妇女的和服、木屐,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格林威治天文台,学生大开眼界,豁然开朗,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再加上一系列与生活实际切实有关的场景,如展示圣诞节的场景,学生觉得很新鲜,学英语更有兴趣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四、乐用电教媒体,创设交流情景

语言和情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而且语言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也是由情景决定的。由此可知,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创设和模拟各种生动活泼的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宛如置于某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能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感情的欲望,学生就会感到所学英语的真实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它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在这种极富创新的环境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进而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比如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在课件上展示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松开了手飞上了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The red sun is up.如在教:“Who is this?This is…”我用扫描仪把班里同学的照片扫描下来,又从网上找了一些名人,有国家领袖: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有体育方面的冠军:伏明霞、姚明、孔令辉、田亮、孙文;电影明星如赵薇、周迅、巩利等。首先由于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出现在电脑上,他们感到英语是为生活服务的,这激发了他们说的热情,因而变得很活跃,兴奋点提高。当他们亲口把名人介绍给同学时别提有多神气了,他们俨然是一个个小解说员。除了用本课句型外,还时冒出一两句令人惊喜的话,如 I like sports.Would you like to play pingpang?Let’s go to the movie,OK?学生曾对这样一段韵文十分感兴趣,常吟诵于口,乐此不疲;Brown bear,brow bear,What do you see? I see the blue bird looking at me.下面一个学生接上去:Blue bird,blue bird.What do you see?I see the green frog looking at me.下面接着说:Green frog,green frog,What do you see? I see the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然后又说:Yellow duck,yellow duck.What do you see? I see the whito cat looking at me.下面还说:Black dog,black dog,What do you see?I see the red dog looking at me.这段动物之间的一些拟人化的形象对话,让学生能说、乐说。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教学并非是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每课都适宜使用,如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来更有效地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之为教学服务,还有待更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上只是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探索。小学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应多从人性上进行开发。人性就是要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灵性,没有思考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任何艺术性都是空谈,那就从电教媒体入手,抓住人性,让艺术性落到比较坚实的基础上并有所提高。

巧用电教手段优化阅读教学 篇4

1. 开放课堂, 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很多教学专家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安排自由读课文, 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然后又让学生提问。开放了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书声朗朗, 讨论热烈, 氛围浓厚。如果这时能借机运用多媒体的辅助, 让学生结合自我阅读各自操作出示问题, 显示答案, 然后朗读再利用多媒体自由提问、小组讨论、显示结果, 最后还通过多媒体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知识点汇总起来。这样, 不但让学生得以充分的学习实践,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创设情境, 入情入境

新编的语文课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教材,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和形成高尚的品质。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小猫种鱼》中, 为了帮学生体会小猫满怀丰收的幻想, 以及它把鱼种下后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又如何去帮助小猫?教师把这些问题通过课件显示出来 (旁边插有小猫各种表情图) , 让学生深入阅读、思考、讨论, 然后表演、汇报, 学生容易把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内涵、意境理解得透彻明了, 表达出来也就清楚了。

3. 形象显示, 突破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字句、段篇的含义时, 很难几句话就表达得清楚。为了处理好这个教学环节, 利用电教, 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的词语“纹丝不动”, 用语言解释显得很抽象, 用CAI演示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钢铁般坚强的语气。本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领悟邱少云是个严守纪律、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伟大战士。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教师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针对“熊熊的烈火烧得枯草噼噼剥剥地响”、“烈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了, 我们闻到一股浓烈的焦味”的情景动画, 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烈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再问:“邱少云怎么啦?”“‘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邱少云表现得什么样?”“邱少云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什么问题?”这样提问, 一步一步地烘托出邱少云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精神。到此时, 教师又结合画面让学生集体读、指名上讲台朗读, 学生领会邱少云的行动与精神之后, 又出示CAI, 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动画来理解“纹丝不动”、“漫山遍野”、“歼灭”等词语, 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邱少云动作、“我们”的心理活动的词句找出来, 描上线, 这时再问“纹丝不动”说明什么?“满腔怒火”说明什么?“一下子消灭了阵地上的敌人”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 很快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生物教学 篇5

关键词: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对比求真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故有人把他称作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电教媒体,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应充分考虑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序言时,一开始就利用录像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物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然后巧妙地引出问题。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不仅使同学们意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加强教学感染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一因素的能力性。

为此,我们可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创设情景和场景,加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时,为使学生对环境的重要性有直观真切的认识,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有关内容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参与表达。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直观形象,突破教学中难点

使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在教学中的重点和常规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好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受精和结实》一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受精这一过程通过动画短片,模拟形成的变化过程,把抽象化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四、拓展教学,打破时空的界限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力。有些美容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致使教师教的勉强,学生学得困难。这时,如果我们能借助电教手段设计和表现课堂内容,就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增加课堂的容量,降低教学难度。

五、对比求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比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思维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比较,筛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比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投影教学正可为一次契机,为学生解读感性材料,使之达到对比分析之效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讲《被子植物的分科举例》中的双子叶植物纲时,教师先用投影出示十字花科的白菜、萝卜,豆科的大豆、槐树、菊科的向日葵、蒲公英等植物,让学生对比区别并总结各科的主要特征。

运用电教手段 优化古诗教学 篇6

一、 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不可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在教学《草》时,我先出示白居易的画像,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间距离。紧接着,我又播放一段学生喜爱的动画片,配上画外音:白居易,人称“少年才子”,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了。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了京都长安。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顾况读后赞不绝口。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这首诗,看看为什么顾老先生这么称赞它。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诗了。当学生朗读多遍后,教师出示课件: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老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思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 运用电教手段,理解古诗字词

“释词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习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如体会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三、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朗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他们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与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找到了差距,他们练得更欢了。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他们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讲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在教完《鹅》后,我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边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美的氛围启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他们生动地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光。偶尔,大白鹅昂首鸣叫,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篇7

一、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动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创设种种情境, 通过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诵、看动态效果的画面、欣赏栩栩如生的图片, 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前, 我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石钟山图片, 并结合画面再播放全文的朗诵录音, 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画面。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石钟山的美,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有效扩充教学内容

计算机媒体网络参与课堂, 打破了以往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 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活动性、规范性。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信息的传输也更为迅速和清楚, 在40分钟内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这时就可利用CAI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的、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 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了分析、比较, 最后他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三、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实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官,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激趣启智的音乐创设的教学情境, 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 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都得以激发, 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再如教学《岳阳楼记》时, 可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诗文朗诵, 让学生在图画中观览八百里洞庭胜况;在名家朗诵中体验迁客骚人的荣辱忧乐, 从而加深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四、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课件形象, 容易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由于计算机媒体网络对课堂提问设计的多样性、启发性, 有利于知识间的渗透和条理化,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又提供了作文的素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 无论是简单的声音还是优美的旋律, 都能为学生想象的展开创造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 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 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使语文教学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当然, 也应该看到, 多媒体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巧用电教手段, 优化写作教学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能力,评改

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让老师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犯难, 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开头等, 都是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而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使作文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一、利用电教媒体, 再现社会生活, 提供写作素材

写文章是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的素材就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所以作文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原材料, 指导学生从他们曾经参与过的各种活动中寻找写作素材。而事实上, 我们的学生活动范围狭小, 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 体验社会等活动。因此, 他们作文素材十分匮乏。而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素材, 为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如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回放运动会任一场比赛录像, 而不受天气、时间、场所的限制, 可定格比赛场面, 跨越时空, 多视角场内场外, 将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场外观众的表情和场上气氛等随心所欲地展现在面前, 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比赛现场进行搜寻和提炼, 这样比组织观看一场比赛更全面、更详细。自然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会应运而生了。因此,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为写作教学提供帮助。

二、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动力。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就会成为他的一种需求, 进而写作便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到那时不让他写都难。但兴趣的培养也很难, 而电教多媒体教学从他的直观性、交互性、表现手段多样性、大容量星等方面恰恰符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声光电多种刺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有的写, 有的说。例如, 描写春天,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跨时空性, 可控性, 将春天里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变化、活动以及大自然悄悄变化的各个细节一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它展现在学生眼前。并且配上音乐, 让学生带着喜悦和惊奇体会春天的美丽, 他们自然而然有感而发, 才能写出一篇篇美文。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与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 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 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的窗口, 思维的触角, 是创造的“眼睛”, 在写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独有的优势, 从事物的大小、远近、动静、发展、主次、整体和部分等方面, 有计划, 有目的地进行演示, 并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细致观察, 逐渐培养观察的准确性、顺序性、选择性、细致性。

首先, 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例如, 让学生写动植物, 只靠想象和生活中的一点常识很难把文章写好。因此, 在写之前, 老师先列举几种有趣的动植物, 例如, 害羞的植物“含羞草”, 把含羞草的图片和写猪笼草的文章一起展示给学生看, 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了解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再让学生利用读书、看电视和上网的便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并开展评选“小博士”活动, 号召学生都来争当“小博士”, 这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再让他们写作时, 就有话可说了。

其次, 利用多媒体体现观察的开放性。例如, 指导学生写荷花,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 而应让学生多角度, 多方位观察。可以配以适当的解说, 也可定格在某个时期,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详细观察, 并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习作环境, 消除对习作的紧张感, 产生习作的欲望, 如此指导, 学生写起作文来难度小多了, 作文的内容丰富、具体, 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写作也不再是难事。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交互优势, 优化作文评改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须反映在“作”和“改”两方面。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 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 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初次作文表达出对事物的认识后, 修改的过程也是对事物认识深化的过程。而多媒体电教手段, 具有资源的共享性, 容量的超限性, 交互交流性, 对作文的评改有很大的优势。如把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展示台展示出来, 提供范例讲评, 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 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 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评后, 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也可以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影出来, 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的点滴进步, 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 甚至整篇作文, 输入在电脑上, 注上姓名, 让大家品味欣赏, 通过老师点评, 大家讨论,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 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 体验生活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 进而以形成良好的内驱力。同时, 采用多媒体网络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两个人, 而是全班师生。这样, 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 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 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养成了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实践证明, 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改变了“一支粉笔”行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为指导学生写作文,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体验, 优化作文评改提供了帮助, 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凭借, 表达有内容, 作文有方法, 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9

一、运用电教手段, 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 枯燥的讲解, 或者是煽情的演说, 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 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 可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 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 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 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 《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 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 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 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 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 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 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 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 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 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电教手段, 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 需要了解时代背景, 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 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 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 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 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 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 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 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 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 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 学生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 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 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 创造与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使他们耳濡目染, 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 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 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 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 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 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是个可爱的地方”, 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出示两张新闻照片, 介绍英雄儿女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这样,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 把学生引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运用电教手段,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 也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影响下, 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 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老师将从电视录制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 同学们全神贯注, 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 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 教室鸦雀无声。

综上所述, 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受到了美的熏陶, 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 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 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 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 缺乏独立思考精神, 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利用电教手段, 只有重在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充实生命, 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投入程度, 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课堂45分钟的效益。而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激活效应。

一、课堂提问激活效应的表现

1. 课堂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 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也不可能有创新和发明创造。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已形成共识。课堂提问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 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 人们的创新精神得以提高, 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 课堂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事实上, 在今天不少课堂中仍然是单调的师讲生听, 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只有被动地服从、接受, 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没有自己的观点、主张, 毫无主动性可言。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 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 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 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 这个圆由问号组成, 问号越多, 则圆周越长, 圆面积越大, 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问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为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会启动思维, 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 对其重新分析、理解,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 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 请教别人, 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 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 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 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因此, 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 而不是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 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如何发挥课堂提问的激活效应

运用电教手段 辅助科学课教学 篇10

现代化教育,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我们知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 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面, 就这些电化教学手段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物投影、幻灯

在《科学课》教学中, 实物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 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涨冷缩》一课, 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 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的水, 外面用线做个标记, 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玻璃瓶, 瓶内空气逐渐变热, 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 放开热毛巾, 瓶里空气变冷, 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 如将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 再照上法实验, 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晰, 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 学生一目了然。

2. 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 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 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电流》一课, 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 如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 有的学生看不清老师的操作, 理解困难。如直接把干电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幻灯机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 把其黑影打在银幕上, 使学生直接看到老师的操作情况, 简单明了。当然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则效果更佳。

又如:《鱼》一课, 讲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 也可把鱼缸放到幻灯机工作面上 (注意当心把水溅出来) , 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 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将复杂变简单

《彩虹》一课, 讲解彩虹形成条件是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课文安排了这个实验:把一面镜子斜插入水盆里, 让阳光透过清水照到镜子上, 再由镜子反射到墙上会出现一段人造彩虹。实践证明, 这个实验成功难度较大, 且出现彩虹不清楚的现象。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做:把幻灯光打在天花板上, 拿三棱镜放在幻灯机工作面上、下移动, 至一定位置时天花板上就会出现一条七色彩虹。又如:《影子》一课中, 以手投影形成动物形状, 如利用阳光要受到照射角度等条件的影响, 不易掌握, 如利用幻灯机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通电想要什么角度均可。

4. 将难点变明了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水的净化》一课中,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 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一, “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 就是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文中插图, 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 但因示范题材较小学生难以看清, 也就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

利用投影就简单了, 可自制一张五框的复合片。第一框揭示铁架台。第二框复上巳装有滤纸的漏斗图片 (滤纸涂上红色, 一层处淡些, 三层处深些) 并告诉学生这有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第三框, 移出准备装滤液 (净液) 的烧杯至漏斗嘴靠住烧杯内壁, 指出这是第一靠, 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 让学生进行判别。第四框移出玻璃棒至靠住三层也就是深红色一边的过滤纸, 指出要轻靠, 讲明这是第二靠, 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 以加深学生印象。第五框移出装滤液 (脏液) 的烧杯至靠住玻璃棒, 指出这是第三靠, 并告诉学生滤液要沿着玻璃棒往下漏至漏斗内, 而且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这是第二低。接着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至此, 过滤操作中“两低三靠”通过投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实物投影、幻灯特别是实物投影在科学课学习中作用很大, 教师、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 学生的作业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点评, 教师、学生的演示实验可在实物投影、幻灯上进行, 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学生操作的过程。因此, 正确地在实际科学教学中运用好实物投影、幻灯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视

电视已进入当今每一个家庭, 现多数教室也已安装了电视。据科学家研究, 听一遍学生只记住25%左右, 看一遍学生记住的内容达60%左右, 且电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动态的、有趣的电视节目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 电视是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1. 录像资料的播放

随着教育的发展, 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录像资料越来越多, 这些录像资料一方面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录像资料通过录像机在电视中直接输出的图像信号清晰, 音质清楚, 色彩艳丽, 如《科学课》中植物、动物的单元, 可以通过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2. 教育节目的收看

鼓励学生课外收看电视台中的教育节目, 如:《动物世界》、《科技教育》、《异想天开》等栏目。学生在收看这样的节目时, 就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 让学生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自然地掌握科学课学习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思考、处理方法, 学到课本及课本以外的知识, 提高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可随时录制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播放。

三、收录机

运用收录机, 录制一些动物的叫声及风声、汽车声、机器声等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或新授教学资料, 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科学课》中的《空气》单元一课的导入中,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风声, 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声音?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很顺利地进入了《空气》单元的学习。又如:《昆虫》的教学中, 也可用同样的办法, 先让学生听听、猜猜是什么昆虫的叫声, 再进入新课教学。

收录机已很普遍, 再加上现在出现的U盘, 有带录音功能, 完全可以让学生作为作业在课外去录制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课堂上交流, 这样的作业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摄像机, 数码相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摄像机、数码相机其性能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它们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容易在教师和学生中推广使用并普及。这种电化教学手段在科学课中主要应用于观察、记录、信息检索等方面。

1. 拍摄特写

如拍摄动物颈部的特写, 颈部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使用性能优良的可调焦镜头的摄像机对动物的颈部进行特写, 并将拍到的影像资料在大屏幕上播放,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并看清楚。其它还可以拍摄昆虫的口器、壁虎的脚等等。

同时, 鼓励学生课外去拍摄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如:工人如何生产产品的、农民如何耕作的及大气污染等现象, 再组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2. 慢镜头拍摄

慢镜头拍摄是摄像机独有的拍摄技法, 在慢镜头拍摄的世界里, 化快变慢, 化虚变实, 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如:拍摄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甚至更多腿的动物爬行方式;拍摄昆虫或其它动物飞行的情况;拍摄蚕宝宝或其它动物吃食物的情况;拍摄蟋蟀或其它动物鸣叫时的情况……慢镜头播放以上的内容, 教师不需要太多的教学语言, 学生就能理解。当然, 在拍摄过程中, 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变换拍摄视点, 效果会更好。

3. 制作生物生长专集

鼓励学生选一个或几个拍摄目标, 制作生长专集, 如:人 (包括自己) 、动物、植物。如:《植物的一生》就可选择自己种的风仙花, 《动物的生命周期》就可选择蚕宝宝作为拍摄对象, 每天在固定时间拍下当天的情况。拍摄生命一个周期后, 再利用计算机制作成一本《凤仙花》或《蚕宝宝》一生的专集。

4. 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科学课中,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 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教师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抓拍学生操作时的一些镜头, 通过计算机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播放进行点评。

摄像机、数码相机其另一个优越性是需要时进行摄像、拍照, 效果不好时可以修改或删除。因此, 充分利用摄像、数码相机可以启发学生, 打开他们的想像空间, 适应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想法。

五、CAI多媒体课件

CAI课件———这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完全改变了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 这是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的一个飞跃。以往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 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段, 很容易让学生弄清楚, 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同样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 讲到身体内部结构这一教学内容时, 学生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研究很感兴趣, 但苦于看不到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理解, 去回答问题, 这样的学习,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现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播放身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动态的心跳、胃的蠕动等, 再加上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观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画面, 倾听老师的旁白, 兴趣顿生, 求知欲受到激发, 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 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因此,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求知领域,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既发展形象思维, 也发展抽象思维, 学习也变得更轻松, 更有兴趣, 会使学生乐学, 主动地学, 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网络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受到了挑战。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 在网络上,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资源。正确地运用好、发挥好网络资源,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课堂教学进网络

课堂上的40分钟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 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随着40分钟的结束而结束,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究。假如课时充裕,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网络, 在网络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 来拓展40分钟的课堂教学。如:《科学课》中的《空气》单元, 完成教学任务后, 在《阅读与拓展》教学中让学生上网, 点击搜索空气的知识, 让学生找自己想找的空气知识, 看自己想看的空气知识, 并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去寻找有关空气的知识。

2. 找网络学习朋友

鼓励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贴, 寻找省外、国外的学习朋友, 特别是象南半球的学习朋友。南、北半球许多地方是完全相反的, 就是国内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学生要想了解到这些知识, 除了书本、老师, 最佳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及网络朋友。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科学教学 篇11

电化教学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电教媒体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促进智力发展。电化教学的这些优点正是科学教学所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电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使用实物投影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放大的效应,能生动地表现一些微小事物和文字。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投影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或文字,能使讲解更生动形象、清晰具体,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教师要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切片很小,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就会看不清楚。这时,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的过程:在载玻片上滴水,撕洋葱的表皮,碘酒上色,装片。这样,学生在大屏幕上观察得就很清楚,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

又如讲《溶解》一课时,我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放置在投影仪上,并加上水,接着再放入少许的高锰酸钾,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先是一粒高锰酸钾周围的水变成深紫色,再慢慢地逐渐扩散,周围水的颜色由深紫色变成浅紫色,一直把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如果搅拌一下,就更容易看清溶解的速度。这样,学生在屏幕上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记忆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电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疲劳,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声音和图像并茂的特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提高。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宇宙、天体的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讲《四季的成因》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太阳照射地球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于是产生了四季。再如,讲《日食、月食》一课时,由于日食和月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多媒体的演示也显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对着精彩的画面,产生了听觉、视觉的强刺激,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动地传输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电化教学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地震》是一堂难度较大的探究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震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学生无法感知。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利用录像教材,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来直接感知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教师再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实验,就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地震时的录像资料。接着让学生实验:“毛巾挤压成皱”“竹筷断裂”。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地震的成因。学生根据实验就能正确地探究出地震是由于地层受挤压力而产生的。通过恰当运用录像教材并使之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感知启发了思维,突破了难点。

四、电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知识反馈方法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上台板演,但这种方法涉及面较窄,难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费力耗时。而把学生的实验记载表直接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评议,或在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后,把好、中、差学生的作业置于投影下,让学生集体评议。这样做既节省了学生口头汇报或上台板演耗去的时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人人参与,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讲台上完成某项实验时,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下面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则克服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如我在讲《电路》这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演示连接完整的电路,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让学生看到了连接的过程、电流在电线中的流动,这不仅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正确运用电教手段,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虽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两者只有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形成优化与组合的教学系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开展电教媒体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排斥。事实上,一堂好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来说,特别要注意电教媒体的“两个不能”。

1.电化教学不能代替板书

有些教师用电教手段代替全部板书,看起来节省了时间,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节奏、有张有弛的艺术,这样才符合学生心理。学生思考问题、理解结论和规律都需要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掌握节奏。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板书。

2.电化教学不能代替观察实验

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科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动脑,全面感知,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学习效果也不是电教手段所能代替的。实验操作更是电教手段无法代替的。如学生在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时,通过不停地在水中加食盐,搅拌,最后终于使沉下去的马铃薯浮了起来,这样做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尽管电教手段画面鲜艳,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取代的。

六、运用电教手段要试时、适量、适度

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科学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需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当今的素质教育中的活教法,片面强调理性认识,过多的迷恋直观,什么结论都用电脑显示,什么实验都用电脑显示。但过多的、无意义的、五彩缤纷的直观多媒体画面容易使人疲劳,会使学生认识停留在外部特征上,不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用电教媒体一定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一味追求电教媒体的全程效果,而是要抓准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创设情境、强化教学难点;突破学习难点;展示过程,形成表象;设置问题,引起思考等。对于不同课型,应设计不同的感知材料,也就是说,我们要优化电教媒体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形象、丰富、完整、准确的感性知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电教教材与教科书有机结合,注重电教媒体的实用性和科学化,精心制作电教课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循序渐进。这样就可以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优化优化科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篇12

一、运用录音, 激发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 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新闻两则》这篇课文, 上课开始, 我打开录音机, 顿时, 教室里传来雄壮的进行曲, 随着乐曲, 我随机讲述:1949年4月20日, 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打响了,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 解放军最高领袖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及时报道战况,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对于瓦解敌军斗志, 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学生们被老师讲述的情节深深吸引,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想知道具体内容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配乐朗读录音。接着, 全体同学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我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朗读录下来, 和原文录音对比一下, 大家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读得有感情。这样, 通过放录音、录音、齐读、指名读和评议, 同学们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 也达到了乐于学的效果。

同时, 利用录音机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还有它独特的作用,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语汇,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投影, 创设情景, 提高阅读能力

运用投影教学, 方便、直观、感染力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 当读到“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 由于内容较深奥, 学生较难理解。我便采用活动的投影片, 演示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的情景, 让学生边看投影, 边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述影片: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 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 而老羚羊却笔直地坠入山涧。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用玩具羊演示。通过演示、口头叙述, 学生很容易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感受老羚羊的献身精神,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视频, 诱发情感, 提高阅读能力

视频声像并茂, 视听结合, 且图像活动变化, 能展示情节, 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 要学生理解“蟠龙”这个词,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 光靠查字典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眼看一段故宫的视频, 边看边学, 让学生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 同时,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是自己感受理解, 而不是靠老师讲的。

四、运用网络, 扩大视野, 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 课文大多篇幅很长。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是很少的, 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材料的时间就更少了, 加上缺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诱发点, 有些学生对阅读并不感兴趣, 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不利的。课堂上, 我常常利用计算机网络, 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阅读材料辅助阅读教学。如教学《背影》后, 我给他们选择了作者相关的文章, 并告诉学生, 朱自清的《匆匆》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勉励我们青少年加紧学习, 奋发图强。大家看完之后, 学习的动力有了, 同时也得到了激励。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优于传统教学中学生听教师口头介绍, 在同样甚至更少的时间里,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 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如教学《说“屏”》一课, 我在导入课文时, 先让学生欣赏古代屏风, 再反复读课文, 完成自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 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

上一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下一篇:矿井地质工程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