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运用电教媒体

2024-06-07

适时运用电教媒体(通用10篇)

适时运用电教媒体 篇1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

古浪县横梁中心小学

肖莉

2012年11月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

【内容摘要】: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为教师在语文教学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提供了便利,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在本篇论文中,我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全文主要从思维特征、教学需要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阐述设计时机、把握时机和捕捉时机的适时性。

【关键词】:

教学设计、把握学生、捕捉时机

【正文】: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我认为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

时机上。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

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实例1:《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

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实例2: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二、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

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例3: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例4: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

点,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录像的形式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茂密的树林里,徜佯在野花丛中,看到美丽的鹿,笨重的熊,机灵的松鼠,尽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着酸甜的野果„„学生此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实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而且积累了语言运用。这样,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

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电教媒体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三、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电教媒体是教师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实例5: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感知课文后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

实例6:《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用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眼前的利益”与“身后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实例7:《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为

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只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置宜,合理使用电教媒体,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适时运用电教媒体 篇2

一、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实验兴趣

在科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具体物品、模型、做实验或用电教资源等来演示情境, 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1. 观察法

首先,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 给每位学生准备油菜花、桃花、南瓜花、凤仙花、丝瓜花、月季花等, 学生通过合作研究、观察统计后就能归纳出哪些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其次, 在教学《植物新生命开始》时, 学生对种子的繁殖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对于根、茎、叶的繁殖就不清楚了, 我利用多媒体的视频资料《植物的繁殖》, 让学生仔细观察, 再把种子、根、茎、叶的繁殖过程讲述清楚, 成功地突破了学生对于根、茎、叶繁殖的难点。

2. 展示法

教学中用图片或图画来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中, 书中插图中印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根据这幅插图, 我提出问题:“从这幅插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由这个问题开始, 引导学生投入“观察———探索”的活动中来, 再由学生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3. 实验法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教学中, 我利用了电教资源, 里面就设计了有关“磁铁两极”的实验, 是以“猜一猜”的形式设计的, 课件里还设计了现象说明。里面有两个实验, 一个是转动用绳子吊着的条形磁铁, 让学生观察磁铁停止后, 看看有什么现象;另一个是把两个条形磁铁, 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 让学生猜猜小汽车往哪跑?变换方向猜猜又会往哪跑?通过这两个模拟实验, 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这些活动, 从而真实学生的观察,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 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 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 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 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周围, 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学生的发言很多, 但由于农村孩子平时接触的事物少, 所以回答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如磁性黑板、磁性文具盒等,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我想到运用电教资源, 不仅可以导入直观的图片, 还可以导入丰富的声音素材, 效果应该不错。于是, 在电教资源的帮助下, 这些事物激发了学生对它们进行探究的极大兴趣, 在接下去的实验活动中, 学生有了兴趣, 能主动地去探究了。

三、拓展课堂, 优化教学, 体会乐趣

教学中, 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但知识面广、内容多, 除了充分利用电教资源外, 还要求我们去拓展课堂,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 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让他们永远体会到学科学的乐趣。

适时运用电教媒体 篇3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优势

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优化课堂教学开启了方便之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润滑剂。

正确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特性,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然而如果不合理地掌握使用,把它当做简单的教具,只能使之成为课堂的点缀。因此教师要掌握好电教媒体的启用时机,即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才能使电教媒体发挥较好的辅助功能。下面我就自己的经验来谈一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及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关系转换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角色和人际关系。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1.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造者,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敢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2.优化了师生关系。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成为学生遇到困难能及时给予帮助的朋友,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极大地尊重学生了自尊心,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它可以创设情境,消除学生听课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本原性动力,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自觉、乃至自主地学习。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把现代科技引进课堂优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易学、乐学,培养了学生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各种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形象再现,化难为简,为学生释疑解惑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课文中的有些内容较深奥,学生缺乏直接经验难于理解,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不仅难以讲清,而且费时又费力。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而多媒体则会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可以感知的画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拓展课堂空间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展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容量小的弊端。

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篇4

优化古诗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它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广大教师的喜爱。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利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古诗教学时,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古诗虽字数不多,却不等同与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把“庐山瀑布”来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而我在教完《早发白帝城》后,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秀丽风光片,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长江三峡两岸的美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5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司马光》一课,课本上只有一幅图,过于简略。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四幅图画:(1)小朋友们在花园中玩,一个小朋友在假山上,下面是一口大水缸;(2)一个小朋友掉到缸中,在水里挣扎并呼喊救命;(3)其他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去喊大人;(4)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救出小朋友。四幅画面环环相扣,展示了事件的完整过程,学生们在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再如,教学《黄继光》一课中‚黄继光身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句话时,其中‚挪动‛一词,教学都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表层意思,但对其在句中的深层含义却难以理解。教学时,我出示自制的投影片:黄继光负了伤,艰难地前进。同时播放大炮‚轰隆隆‛的轰鸣声和机枪‚嗒 1 嗒嗒‛的狂叫声。情境的创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敌人的大炮的轰鸣,机枪在狂叫,子弹像冰雹似的扫过来,黄继光只能紧紧地趴在地面上艰难地挪动身子前进。课文中用‘挪动’一词,表现了当时战斗环境的险恶,突出了黄继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深刻理解‚挪动‛一词的深层含义创造了条件。

二、熏陶情感,启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首都百万人民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含泪告别总理的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展示当时的真实情境,同时播放配乐朗诵,那肃穆悲壮的乐曲、深沉低缓的语调,就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再如学习《刘胡兰》一课,仅由教师讲解刘胡兰牺牲得多么壮烈、多么伟大,学生并不能受到深层的情感熏陶。运用多媒体,效果却大不一样。在讲到‚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一句时,打出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投影片;讲到刘胡兰昂首挺胸走到敌人铡刀前时,播放雄壮的《国际歌》乐曲。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共鸣、在升华,一双双眼里噙着泪水,仿佛置身阴森森的刑场,和当时在 2 场的乡亲们一样激愤。接着,让学生用一句话写出刘胡兰的高大形象,结果全班一下子写出了30多个不同的句子。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冲动和共鸣,还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教学效果良好。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创设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鲸》一文中,鲸是怎样由远古四条腿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如今鱼的样子,内容非常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鲸逐步演变的几个阶段,然后播放有关教学录像,形象生动地再现鲸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解说员亲切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难点也迎刃而解。

又如《月光曲》一文中,皮鞋匠为什么能‚好像面对着大海‛感受贝多芬创造的美的音乐形象呢?盲姑娘无法看到东西,为什么也能‚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录音和感情朗诵,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创设情境,铺设阶梯,巧妙解决了这一难点。我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想像画面内容;接着出示三幅投影,请学生描绘其美好的意境;再播放《月 3 光曲》,同时根据音乐意境再次出示三幅投影,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贝多芬激动起伏的情感,进入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角色‛;然后,再次播放《月光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并依次出示三张投影片,让学生在图、声、乐、情的和谐情境中,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怎样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优化教学主导环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中相互关联又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把多媒体的直观、灵活和机动的特点适时运用于教学主导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如鱼得水,从而带动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如在讲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大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和主导的流程,我精心设计了三种画片:一是‚背景片‛,即抓住第一节‚想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四幅图画,以提示‚到处找总理却又到处找不见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特写片‛,即围绕诗文第二至第六节的‚找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为背景的总理为人民辛苦工作的特写画面以展示‚到处找总理,总理处处在‛的深切追忆之情。三是‚遐想片‛,即根据诗文最后一节的‚念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太阳为主体,总理迎着阳光大步迈向前方的遐想画 4 面,以表现‚到处找总理,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深切追念之情。这样随着教师的主导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画面上出现不同的环节,既突出了内容,又深刻地展示了诗歌的意境,而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自然也是成功的。

浅谈电教媒体运用的实效性 篇6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习兴趣,已为广大教师所公认,这无疑是教师认识观的一个飞跃。但笔者也发现有些教师为电教而电教,没有讲究实效,反而带来了负效应。运用电教媒体既然是教学手段,就要考虑如何通过这样的载体,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实效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中有些篇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一下子难以理解透彻,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再现英雄形象,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得到依托,增强感染力,从而突破教学上的难点。但教师在处理电教媒体的运用时,必须精心设计,而不能生硬地“插演”情节,要注意实效性。

我们曾就此教材由两位教师执教。

一位教师在分析五壮士英勇跳崖时,让五个学生分别扮演五壮士,随着录音机中播放的《国际歌》声,试图再现当时跳崖的壮烈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然而,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的悲壮之情,相反引起了哄堂大笑,连扮演五壮士的学生自己也笑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上的失败。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电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了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使学生不由产生了崇敬之情。教学时,教师又运用了多种媒体,先播放精心制作的课文录音。英勇、悲壮的音乐,加上情真意切的朗诵,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氛围。这时,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着重抓住“诱敌上山”、“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三个重点段的内容让学生议论,而后,教师重点再现伴有这三段语句朗诵的有关录像,电教媒体又一次强化了感官的刺激,显示了独特的功能,感人的场面使全班学生紧握拳头,仿佛自己就是五壮士中的.一员,毋须教师多言,课文教学的难点就这样在激情中自然地解决了,收到了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实效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维是否有条理性,口述表达是检验的方法。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重新展现形象 ,并创设一个人人有话课说,有话敢说的气氛。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结构 篇7

一、用电教媒体激其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是学习的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 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 记忆力增强, 思维敏捷, 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其画面色彩丰富, 声音生动可感, 有利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场景一目了然, 如身临其境, 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长城赞》时, 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 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长城赞》是一副长城对联, 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 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 赞美了“黎民百姓”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可是真正理解课文,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 我先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 播放歌曲《长城颂》, 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调动了学生感官体验课文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接着播放配乐朗读, 让学生边看图边听,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 理解大意, 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及其所洋溢着的浓厚的民族豪情, 并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这样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二、运用电教媒体动其情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语文素养”、“人文性”。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 通过情感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 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 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小学生对山中的许多动物和昆虫没有感性认识, 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那份情感呢?借助电教媒体, 创设特定的意境,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这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短片, 展示图片, 让学生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 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涌动起对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由衷的情与爱。

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借助电教媒体的“声、色、画、乐”,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 能使学生触景生情, 并使其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 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 与它们深交, 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让动物给自己服务, 逗自己开心。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这样, 情感熏陶水到渠成。

三、运用电教媒体诱其思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 传统教学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电化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它生动新颖, 运用方便灵活, 同时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 帮助他们认识事物, 培养观察力,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通过音、像、色、光、文字等的配合使用, 可以把课文中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 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教学《别董大》时, 教师在配乐朗读全诗后创设情境:“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 现在我们走进景中, 孩子们, 请闭上眼睛, 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这样,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

讲到最后一句时, 教师进一步引导:“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怎样的一个君啊?”教师介绍:“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宰相非常赏识他, 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 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 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

“此刻, 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学生的想象得到进一步启发。最后教师在总结的时候再一次诱导学生想象思考:“别董大, 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别去的是愁, 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板书:情) 同学们, 在生活中, 有相聚, 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 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 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 (莫愁今日分别离, 他日相逢是知己) ”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讲内容, 而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去了解、理解和阐述学习的内容, 与学生愉快地合作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老师教得生动活泼, 达到激情引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运用电教媒体 发挥最佳效能 篇8

关键词:电教媒体;创新;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1-01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当前思品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对如何发挥电教优势,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实效的几点探讨。

一、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激之以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帝师。”只有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一贯以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导入新课时,我们首先以播放录音、播放歌曲或者放映录像等形式导入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快融入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如教《做作业要认真》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一上课首先出示PPT课件,简笔画出示各种缺腿多尾巴的小动物。在学生流露惊疑神态时,然后再播放《粗心的小画家》的歌曲,要求学生说说对小画家有什么意见,为什么学生纷纷责怪小画家粗心,把可爱的小动物画成怪物。设疑的简笔画画面效果,以及动听的音乐马上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在情理相融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运用电教媒体,学文悟道,突破难点

学文明理是思品课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引入激趣的连续,又是

诱发情感,引导行为的必要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在学文明理这一重点环节,更需充分发挥电教的启发诱导作用,以加快感知,调动思维,明白道理。因此,在这阶段,应充分着眼主教材,吃准明理的知识点。

又如教《不做小马虎》一课,我把课文内容编成“捉马虎”的游戏。操作中,一让学生从作业及学习生活中捉“马虎”;二让各组汇报捉“马虎”的战果;三播放学生典型的“马虎”事例;四议“马虎”的危害;五出主意赶跑“马虎”。这样学生马上从直观教学环境中领悟“马虎”的危害性,从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一说教形式,融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拓宽深化,动之以情

情理交融是思品教材内容的重要原则,挖掘出思品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不是将思品课中情感因素提出就行,因为这情感与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它仍是抽象的。我们必须精心使用电教媒体,拓宽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富有形象性、感染性、现实性的范例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

如教《家人的爱》一课时,除落实教材内容外,从学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处理。先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学生跟着唱,再在音乐中让学生观看图片和蔼可亲的妈妈,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家人的关爱,最后播放录音(家长的话),讲述育儿之苦,让学生从多种渠道的媒体感官中感受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想象家的温暖,情感上就得到了升华,再讲述家人关爱他的一件事,就非常容易。

四、运用电教媒体,辨析延伸,导之以行

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学到的道德知识来明辨是非,提高鉴别能力,同时运用道德认识来衡量事物的是与非,辨别自己言行的正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如教《分享的快乐》一课时,利用摄影机录制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课堂上播放,最后播放《分苹果》的动画片,让学生辨析画面上的人物哪些行为做的对,哪些行为做错的。学生在观看录像过程中,能马上辨别对与错,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把原来单一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鲜明具体的直观画面,学生能马上对照课文中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对与错,并及时矫正,这不正是运用电教媒体与课堂上带来的正面的效果吗?

五、运用电教媒体,自主探究,培养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就给学生创设一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

如教《吃的安全》一课时,学生一看到课题就纷纷议论,吃哪些会不安全?还没开始讲课就有疑问,我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先出示几张漫画,让学生思索画中讲什么内容,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吃什么不安全?为什么这个小朋友会拉肚子?……我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找答案。这样自学质疑,很快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急于探求答案,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电教媒体与思品课课堂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形式活泼,学中有乐,乐中有得,使学生在愉快的道德氛围中认识得到巩固,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引导,习惯得到培养,显著地提高了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胡堤小学周琼

【内容摘要】:我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全文主要从五点进行阐述: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四、借助电教媒体,激发产生写作欲望;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关键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纪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

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借助电教媒体,突出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识、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象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的静态描写。录象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读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功自破。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教者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

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四、借助电教媒体,激发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图画的解决,由对课文的理解过度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信息,2.5%来自味觉,7.5%来自嗅觉,32%来自听觉,58%来自视觉。我们不妨赏析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如三年纪上学期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可以),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吧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昂然,同时,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借助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八亿神州泪纷纷,千家万户哭总理”的悲痛场面。这感人的情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周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尊重。对于这一点,小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可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一是周总理的遗像;二是夜幕降临,细雨蒙蒙的长安街两旁站满了等待周总理灵车的人们;三是胸前佩带着白花,臂上缠着黑纱的男女老少,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哭泣着,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之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并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现代电教媒体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它的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轻松自如。

一、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眺望远方,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兄弟们已经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品词析句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优化朗读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动画演示

中国古诗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具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练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一个动画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全诗紧扣一个“愁”字来展开描写,学生对诗境的体会,对情感的体验只从文字中很难获得。此时,出示动画:一轮上弦月向东边滑落,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江边的枫树红叶刷刷飘落,江面上闪动着点点渔火,诗人静卧船中,辗转难眠,“夜半钟声”不时传来,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的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在观看这个动画时,自然感受到这诗中意境凄凉而悠长,体会诗人的愁绪难耐。

五、扩充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古诗,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诗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诗体介绍等。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生利用课件提供的多种认识途径,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再弄清诗体、诗意;熟读全诗,领会意境;揣摩诗人所运用的借物咏怀、直率表白、寄寓、隐喻、讽刺、颂扬、说理、借喻等多种技巧,欣赏诗人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流派和婉约、豪放的风格。这样,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有时间学习诗人的代表作和其他资料;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课件和网络中驰骋,争取师生的指导、帮助,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在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的今天,教师如果能多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为教学工作拓展出一个巨大的空间,语文当中的古诗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上一篇:校园宣传消防安全的总结下一篇:民警交通安全教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