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体

2024-06-11

巧用媒体(通用12篇)

巧用媒体 篇1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 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 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 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 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录音、影像等相关媒介, 通过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感染, 自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课时, 我根据课型的需要开课前先让学生欣赏阎维文的MTV《母亲》 , 歌唱家饱含深情的演唱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学生们心中的爱母之情很快与之产生共鸣。听后我问学生: “你最想用哪一句话来表达此刻的感受?”学生们眼中闪耀着异常激动的神色, 他们有的说“母亲是最无私的”, 有的说“妈妈, 我爱你”……这为活动的开展定下基调, 下面的环节他们自然也饱含深情, 踊跃参加, 全班共同抒写了一首爱母、赞母之歌。

课堂上,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现代教学手段, 巧设情境, 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与生活体验, 让自己和学生一同兴趣盎然地度过每一个45分钟, 语文教学怎能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二.善用音画,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具有神奇的魅力, 它能穿越时空、突破地域, 以它特有的旋律将古今中外听者的心弦拨动起来。生动的画面更可将抽象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 直观可感。

在教杨绛的散文《老王》时, 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了文中老王的善良与不幸之后, 我设计了“走近老王”这一教学环节, 在低沉婉转如泣如诉的《神秘园》音乐的感染下, 当老王“伛着身子”提着鸡蛋和香油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顿时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此时, 我抓住发动时机, 进一步让学生圈点赏析, 于是学生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两个同样不幸而善良的人相互温暖、彼此关心的真情, 体会到了他们用生命温暖生命、以善良体察善良、用管理局微弱的光亮照亮对方灰暗的人格的高尚。

紧接着, 我又设计了“关注老王”这一教学环节, 运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像老王一样遭遇不幸的人群 (乞丐、失学儿童、灾区人民等) , 并配以背景音乐, 在悲伤的乐曲中目睹着一幅幅让人同情的画面, 许多学生和我一样潸然泪下。有了音乐和画面的感染, 接下来进行仿句练习“假如我是 _________ 就为他人 _______________”时,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这都是情感共鸣后发自内心的呼声啊!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 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 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与教材相关的音乐、画面好似神奇的桥梁, 达成了“教材———老师———学生”情感交流, 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魅力。

三.广积素材,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 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之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形象、色彩、声音等多种素材, 让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开辟多条思维通道, 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课《说不尽的桥》之前, 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与桥有关 的资料。 课堂中我 设计了“ (1) 千奇百怪话桥名 (2) 千姿万态观桥形 (3) 玲珑奇巧赏名桥 (4) 字字玑珠品桥艺”这四个教学板块。学生们以多媒体为载体, 竞相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桥的图片、配乐欣赏了与桥有关的诗词、散文、电影剪辑, 还结合桥意新解 (心桥、知识桥等) 进行妙趣横生的相声表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反倒成了开心的观摩者。课后我让学生以“桥”为话题展开写作, 大家在作文中或介绍桥梁发展史, 或抒发对桥边景致的赞美, 或借桥的移容换貌展示社会的进步, 或穿越古今编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在写作时自然可以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文如泉涌, 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当前, 新课程改革的绿意, 正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 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倾心置身于这片新绿, 用心雕琢,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生机, 魅力无限。综

巧用媒体 篇2

如区分b-d时,可以设计马在沙漠上飞奔后留下的脚印以及马跑步时“得得”的音响效果。学生在观看“d”型的马蹄印时,牢记“d”的字型;在听声音时,记住“d”的读音。学习“b”时,可以直接借助录音机,拉长天线显示“b”形,并播放“b”音;还可以用动画直接显示“6”慢慢变形为“b”,强调“像个6字bbb”,反之就是“d”。区分“ei―ie”时可设计字母“i”和“e”左右跳动,排队报数。谁在前面先报谁的“名字”,后面那个字母的名字轻轻带过。

巧用多媒体,辅助发音练习。

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利用录音机把学生的声音录进磁带,再播放出来。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有效地纠正学生读音。此举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回家自己录音,并选一个时间进行读拼音的录音比赛。比赛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对他们所学的拼音知识进行巩固,以求学生对字形和字音掌握得更加牢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还培养了学生对电器的操作能力。

巧用媒体 教活语文 篇3

一、转换角色,改变学法,活跃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发现、研究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方法主动学习。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

例如: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为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布置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教师借助计算机精心制作了关于黄河变化过程的课件。课上,同学们激动不已。因为黄河是我们母亲河,它的变化牵动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同学们都很关注,纷纷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读给大家听,由于同学们的兴趣不同,所提供资料丰富多彩,有关于黄河的地理环境的、有关于黄河的历史的、有关于中外名人如何评价黄河的等。教师无需过多介绍,让同学们自主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真知,环保意识油然而生。再加上课件展示,这样学生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课堂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创意设情、激情引起、升华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轻松的事了。著名教育教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感染力强,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北京亮起来》一课。这篇课文主要介绍北京的夜景多么美丽。但文中所讲到北京的地名,如:长安街、故宫、长城、王府井等学生未接触过,那里的风光,学生难以想象。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挂图,那也只能是点滴之花,难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上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北京各名胜白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景色的图片,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相互交替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北京白天和夜晚之景。让学生从比较中感受夜晚的北京灯光灿烂、热闹依然、美丽如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如临其境,令他们目不暇接,时时发出“哇”的感叹声。另外教师还让学生做主,自由选择浏览地点、多媒体展示地点美景。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的欲望。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

三、激发思维、释疑解难、提高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突出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事物与现象,过程与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同一屏幕上同时可以显示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这也是其它教学媒体所无法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四、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免步入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只要用就好,不管内容是否需要。生搬硬凑声音、影像以体现多媒体的现象不乏存在。多媒体软件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不能滥用多媒体。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遵循教育原则,切不可弄巧成拙。不可以为了表现技术水平而滥用技术。技术与教学要相得益彰,才能创造教学效果。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艺术美感而华而不实。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会影响效果的。例如:教授《春晓》一诗时,因为它是一年级课文。教师若用多媒体展示多篇关于春天的诗词、大量关于春天的文章,就歪曲了原文之意了。运用多媒体,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总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学生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放射更绚丽的光彩。

巧用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4

一、正确确立教师主导地位是整合的关键

我们要的高效课堂,是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要素方面有突破,即“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之融入到教学中,给老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的伙伴,学生由原来的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为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地貌、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拓展和深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教师虽然应用了大量精当的比喻力求让学生了解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但是在学生的脑海里,只记住了这几个名词,至于它有什么特点,印象是含糊的。

通过课堂整合,教师应用了课件,热带雨林景观,热带沙漠景观,冰原景观和高原自然景观等气候特征尽收眼底。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全面地了解了各个不同气候的分布情况和物产特点。还了解了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热带雨林,为什么被人们形象地美誉为“地球之肺”。一节课最大限度落实了“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这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巧用多媒体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地理教学集动画效果、视频影像、声音等为一体,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形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制作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然后再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演示地质板块自检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到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再带领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查询相应的资料。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获取知识,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泥沙的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把淤积的泥沙形成“地上河”的过程,用动漫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综合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三、适时借鉴互联网,不断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与地理有关的事情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从530千米以外的博斯腾湖调来的水流,经过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流进干涸的台特马湖等,我们应该把这些合理开发水资源的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而不再仅限于课堂时间。每个学生都熟记教师的E-mail地址,当遇到难题时,可向教师发出求助邮件,这些网上的问题深浅不一,涉及面广,当然有些问题并非我们教师能顺利解答,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为此,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使高效地理课堂更加科学

许多教师误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要替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把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配角上升到了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提高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教师、学生被机器所束缚,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但现在有好多教师认为一堂优质课必须有多媒体,不应用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优质课,用多媒体技术来衡量一堂课的质量,认为使用得越多,授课质量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若教师只是单纯地播放视频课件,用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的作用只局限于“授业”层面上,谈不上“传道和解惑”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很难发现,课堂的高效也就无从谈起。

巧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景 篇5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

刘金华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培养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以卡通画和趣味性文字来构建教学资源是小学教学材料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用的资源较少,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枯燥无味的坏印象。学生抱着负面情绪来面对语文学习,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手段,以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片,与趣味十足的文字,卡通影像等结合在一起,通过符合学生年龄需求的趣味性要引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教师在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生动的图片,将学生处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生动图片的播放使学生更为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如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搜寻适合小学生认知和思维发育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组织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和提问来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弥补教师示范技能的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技能一般以讲述、手势、板书等方式予以表现。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有较标准的普通话、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漂亮的板书设计。但我国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示范技能普遍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传统的示范方式比较空洞、生硬,不够形象,尤其是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时,教师会显得手足无措,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也不知其所以然。多媒体技术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技能,对教师的示范技能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如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一起朗诵;针对教师粉笔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将汉字的书写顺序一步一步展现出来,这样既规范又端正;对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意境、感受等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进行展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示范技能不足的状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而当他们对问题不感兴趣时,就会觉得教师的讲授枯燥空洞。可以这样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便成功了一 半。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教材,教师一般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提问为主的方式比较单一,提问次数多了效果便下降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题材的文章设置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通过图片、动画、音乐等新颖有趣且富有艺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在每堂课都有新的感受、体验,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教师经常需要在黑板上绘画以便更好地展现教学情境或表现事物的变化,这种板书方式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教师选择的图片和视频恰当合理,就可以直接利用图片来设置教学情境,利用动画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将情境和变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课前准备的大量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将大容量、丰富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不同课型、题材的文章去搜集合适的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材料,然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设计教学过程,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长城和运河》一文为案例来展现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的图文效果将一些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巍峨壮观、风光秀丽的图画将学生带入长城之上,运河之滨,使学生对长城和运河有了直观的印象,激发了他们想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兴趣。在学习文章正文部分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长城和运河图片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能利用图片给学生介绍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长城和运河的视频,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一小段休息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外貌特征、建造历史、地域分布等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对长城之长、之高、之雄伟、之巍峨以及运河之长、之宽、之壮丽、之秀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文章学习的最后,通过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长城和运河视频,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带给学生回味无穷之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综合运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其一,制作课件时注意使用 较淡的色彩和简单的动画展示,因为课件的色彩过于绚丽或动画展示过于华丽,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多媒体展示要注重实效,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比如普通话好的教师完全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而不依靠多媒体带领学生朗诵,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而且朗诵也更富有渲染力。其三,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信息量大,速率也比较快,可能有的学生来不及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旦发现有学生跟不上,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速度,可以再次展示并强调重点内容。

四、构建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情感代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更好的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构建教学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和语言来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但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较少,而用语言来对教学情境进行构建又太过于单薄。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情景构建,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理解,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如教师在对《春晓》这一古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百花齐放的图片,使学生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花草争相开放的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 多媒体音频播放手段将鸟语虫鸣的声音播放出来。通过图片和音频的配合,春天鸟语花香的情景跃然在目,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春日场景。在学生对春天的景物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后,教师可以播放刮风下雨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风雨对树木的摧残,也使学生明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诗歌的含义。通过课文开头所展示的百花竟艳,鸟语虫鸣的景象和诗词结尾花落的场景相对应,使学生产生怜悯之感。教学情景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图、文、声、像的结合则是更好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

五、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巧用电教媒体推进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方式 电教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标中,对历史学科的性质进行了具体阐述,对历史的社会学科性质以及历史学科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意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强调。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教师除了注意学生知识点教学,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方式,探究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本文笔者通过在历史课堂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就是笔者对历史电教媒体教学上的一些思路和经验,供大家借鉴、指正。

1 巧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教学方式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相对于别的学科,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有些是必须记忆的,学生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具有丰富、生动的图画、声音传达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想象力,使得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显然,电教媒体就具有以上的特点和功能,巧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例如在讲解我国国歌的创作背景时,有些同学对国歌的悲壮不理解,教师首先可以播放法国国歌《马赛曲》、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了解各国国歌的产生背景,同时通过播放上世纪日本侵略我国的一些纪实影像,将学生带入那个烽火岁月,提醒学生铭记那段民族屈辱史,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会被日本侵略?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的国家具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录像播放,学生对中日之间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对国歌中那激情澎湃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既有效地学习了抗日战争的各个知识点,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对我国古代史的《对外友好往来》教学时,可以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和日本遣唐使者对大唐的仰慕之情,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本段视频反映的是唐朝于哪个国家的友好往来?除了这个国家,当时与唐朝往来的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呢?这其间出现了哪些感人的事迹,在中外交往史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人物呢?由此导入新课,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积极阅读课文并踊跃发言。通过观察,采取了电教媒体教学的历史课堂学生上课积极性大为提高,在课后相当部分的学生表示了对深入学习历史的兴趣,显然这不但是对教师的极大的鼓励,更是对电教媒体教学方式的肯定。

2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历史学习的难度,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效发挥历史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形式下,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被有关部门重新认识。历史学科已经被列入初中毕业会考科目,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学生要注重历史学科的学习,抛弃“历史无用论”的思想,教师更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只是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强迫学生“死读硬背”,而是应该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技术的进步,最大限度地降低历史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点的灌输,更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最好方式。历史教学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历史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但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在近代,还遭受了世界上主要列强的掠夺和侵略。可以通过电教媒体的技术,在历史课堂上同时显现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变迁,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增强学生自豪感的同时,提醒学生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不但需要学生去珍惜,而且需要学生去开创更好局面,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第二,我国古代不但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同时更是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通过播放一些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制作的动画片,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历史上先进的思想、文化。例如,通过播放《孔子游学》系列动画片,让学生了解孔子思想的来源,同时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孔子思想的存在,并指导学生对其“去糟粕,存精华”。还可以通过播放古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动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而又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舞台,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抽取代表性、具体性历史事实制作成教学动画短片,利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3 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学生学习难点

历史学科知识点众多,学生学习时对重点的把握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电教媒体,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同时对一些非重点知识与重点知识的联系、附带关系等浅略谈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否则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对重点内容要精心规划,利用电教媒体来配合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对《马关条约》的学习,显然重点内容是《马关条约》内容、条约签订后对我国的影响,至于当时李鸿章的想法和签约仪式等肯定是次要内容。可以通过制作《马关条约》有关逐条内容的电教图像并对应各自的影响进行具体说明。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影响,分析当时中日力量的对比,明白《马关条约》对我国的危害。

讲解《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时,在《春秋列国形势图》中将“晋”块闪烁,逐渐成裂变状态,分成赵、魏、韩三家,表明“三家分晋”。“齐”字闪烁后变成红色,表明“田氏代齐”。随着显示的资料,课本上很长的一段内容八个字就能概括了,从而节省了时间。同时,这样也能挖掘学生的想象,找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为其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用电教媒体, 创建诗意课堂 篇7

●声像文结合, 创设新颖教学情境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 尤其是散文, 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 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 学生受时代阅历, 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 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传统教学手段或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或用图像来显示情境, 或用文字来诠释情境, 往往形式单一, 在教学中不易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结合, 打破了教室45分钟的时空限制,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 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例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 依次介绍了黄山特色各异的多种景观:险峰、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 我借助多媒体计算机, 将黄山的美丽景致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造了和谐美妙、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迎客松姿态万千充满生机, “飞来峰”惊险绝伦, “猴子观海”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学生一边诵读品味和揣摩文章语言, 一边欣赏美妙的景致, 宛如身临其境, 自然丰富了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致的感受,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又如, 在执教《春》时, 通过屏幕展示春的美丽图景, 伴着轻松优美的音乐, 看着美丽入画的春景, 让学生体味作者笔下的美丽春景, 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不胜收, 用祖国语言编织的诗文如彩锦如云霞,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走在林荫道上, 美景应接不暇。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由此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语文课的兴趣。

●立体化再现, 强化有效教学信息

1.加大信息密度, 优化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场景, 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 形象具体,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能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重点强化有效、重要的教学信息, 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 我用课件展示范进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的具体场景, 胡屠户尖刻的语言、蛮横的神气, 及范进唯唯诺诺地接受的丑态让学生真如亲自耳闻目睹了身边事件, 自然加深了他们对胡屠户、范进性格的理解和对社会人情的认识, 同时课堂上生动活泼,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又丰富了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取仕的理解。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乡邻及当地官绅拜会的情境, 则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具体内涵, 使他们更真切地了解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它对人性的扭曲。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等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轻松愉快的完成, 并使人久久回味。

2.控制教学进程, 注重信息摄取。文言文教学怎样从语言层次进入文化层次?过分注意语言因素, 往往支离破碎, 片面强调思想, 又流于架空分析。教学《口技》时, 我上网查找了一个课件, 这个课件简直就是那场口技表演的实况录像。随着表演的进行, 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被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教师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 醒目地出现在屏幕上。语言点、场景、文化意蕴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 脱离具体语境的孤立割裂式的教学很难使学生获得正确、完整的语言知识, 更难使他们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的文言教学方式, 大量语言材料通过视像媒体传播, 重要语言信息予以反复显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变化直接控制教学进程,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全方位掌控,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科学研究, 运用的感官越多, 效果就越好。应用多媒体就是实现了眼耳并用, 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语文教学中, 有许多确定性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 如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写作教学等, 传统教学对一些与现代相距时间长的作品, 在向学生介绍时, 其详略往往难于把握, 有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既可通过作者的肖像、文字简介认识作家, 从而加深印象, 又可了解作家作品风格, 还可通过视频了解时代背景, 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如学习《论语》时, 我把大幅孔子像伴随古筝声中在屏幕上出现, 学生们仰视这影响了整个东方文明的中国古代圣人, 肃然起敬。创设情境让学生伴乐朗读、分析, 在视听中品味孔子的经典语言, 在乐曲中感受孔子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整节课师生如沐春风, 好似大家共同聆听孔子的谆谆教诲。电教媒体不仅在导入课文时成效显著, 而且在效果反馈阶段也有好的效果。例如讲完《春》之后, 在检查一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时, 我就用课件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那些美景, 让同学们用课本上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检测了学习效果, 同时, 也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情动化意境, 引领学生感情升华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 在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学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的感受, 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方面, 多媒体一直表现了它的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在讲《散步》一文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清明节前人们在坟前祭奠先人的场面, 肃穆、萧索、凄凉、悲伤的气氛笼罩了整个教室。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读到“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几句话时, 好像一下子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健康的关心、担心, 一下子理解了儿子对母亲的真挚的爱, 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 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巧用电教媒体, 优化作文教学 篇8

一、巧用电教媒体, 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写作能力,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单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作文教学时, 我借助电教媒体, 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逼真音像, 多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 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教学生写一种动物的作文时, 我首先剪辑播放《动物世界》里我们熟悉的镜头, 让学生仔细观看动物觅食、嬉戏、哺乳、活动等有趣的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描述, 最后把它写下来。这样自始至终, 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参与、情绪高涨的状态, 自然乐于写作。

二、巧用电教媒体, 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写, 这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情感基础。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知识面狭窄, 生活经验贫乏, 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写”。借助电教媒体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景、物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写作素材。这样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例如, 写一种植物时, 我通过录像、投影画片、电脑课件等再现学生熟悉的花、草、树、木等, 让学生观察, 或者展示学生现实生活中无法见到的植物让他们观察, 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另外, 还可以用录音机录下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声音, 如汽车声、脚步声、鸟叫声……进行听录音想象作文;用电脑再现植物生长过程, 进行观察作文;用录像播放春天的美景, 进行情境作文等。

三、巧用电教媒体,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的作文要想写得有条有理、有血有肉、具体形象, 就必须学会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借助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习作, 要求观察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 抓特点写出其外形、生活习性、脾气等。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在指导学生观察小白兔的外形时, 我采用“定镜”的办法, 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 先按从部分到整体, 再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让学生按刚才的观察顺序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特点。由于多媒体录像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 也较为直观,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也比较有序而细致, 因而个个言之有序。在指导观察小白兔的生活习性时, 我采用“慢镜”和“重镜”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部分仔细观察后, 再把录像放一遍, 从整体上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当然, 在训练时, 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角度, 选择恰当的观察顺序。

四、巧用电教媒体, 加强讲评效果

“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改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 它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 找出作文的优缺点, 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我经常把写得好的文章用投影展示出来, 进行范例讲评;也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制作成课件, 注上姓名, 让大家品读欣赏, 从而使习作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对于具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 我详细批改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把典型的病句、病例用不同的颜色重点勾画出来。这样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可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对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 修改, 也开阔了他们的思路, 使他们互相借鉴、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 巧用电教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修改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有利于促进作文教学改革, 优化作文教学课堂结构, 为作文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锦上添花。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最头痛的事儿,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无话可写, 二是有话不会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灵活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作文, 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方便快捷、直观形象和感染力强的特点,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学生无米可炊、有米难炊的困难,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收到快捷高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苒苒.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巧用多媒体识字变有趣 篇9

一、运用可控的动画, 唤起学生的兴趣

识字动画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形象。它把象形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第一个汉字“日”时, 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 随着鼠标的控制, 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 不禁兴奋地拍起手来, 异口同声地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 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 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在教“禾”字时, 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 这样一来, “禾”的字形被牢牢记住了, 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教师用慢速播放一次, 再快速播放一两次来强化记忆, 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学生看清楚笔画的来源, 掌握了字形,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促进了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培养。

二、运用丰富的画面化难为易, 掌握字义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识字提供了丰富的图像, 学生只需看看画面, 对字义就能意会, 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 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 上面是竹竿, 下面是笔毫,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 笔毫变成了“毛”字, 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 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再比如“看”字, 画面是有一人把手搭在眼睛上往远看;“刃”字是用手指点刀口处的画面。这些画面, 使学生悟出了中国汉字的一些造字方法, 很容易地理解了字义并记住了字形, 把识字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易感, 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合体字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掌握, 利用多媒体把合体字的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 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 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 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 而不是一笔一笔地零星记忆, 这就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

三、运用多媒体设置语境, 集中识字

每课开始大屏幕快速地出示韵文、儿歌、句群等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个体识字也不是孤零零地进行的, 都是在词、句、儿歌、韵文等语境中识字。如教“虫”字时, 除屏幕上出现了基本词“小虫”“虫子”等外, 屏幕上又打出了有关“七星瓢虫”的谜语内容。教师领学生一读而过,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很感兴趣。教“鱼”字时, 出示儿歌:“小鱼、小鱼真淘气, 跳出水面吐泡泡。”教“鸟”字时, 屏幕上打出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学生已经很熟了, 此时让学生看着大屏幕内容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 既巩固了所学的字, 又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巧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篇10

一、意境创设, 引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集文、图、声、像于一体, 画面色彩丰富, 声音动听可感, 非常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其中, 景、物、人仿佛就在眼前。所以, 多媒体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并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教学《蚁国英雄》一文, 我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动”, 有的说“敬佩”, 也有学生说“惊讶”。接着, 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的场景。欣赏过之后,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了, 在那个“惊讶”者发言后, 其他学生同样表示出“惊讶”……平静的课堂里犹如投进一枚石子, 学生的思维瞬间泛起了涟漪, 其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二、情境再现, 增进阅读理解

很多文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亟待开发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情境, 让学生看到文字所无法描述的情境。尤其是遇到难点、热点的阅读问题, 多媒体可以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拓展阅读思维, 增进阅读理解, 无须教师多讲, 学生就能入情入境。

如在上《鲁滨孙漂流记》课外阅读指导课前,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阅读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 加以快捷便利的搜索, 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课堂上, 在导读的时候, 我播放该小说的网络视频剪辑, 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或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增进阅读理解,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

三、资源拓展, 活跃阅读思维

多媒体阅读,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无限的时空与可能。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 将多媒体中的很多资源为我所用, 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 教师应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多媒体, 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掌握最有价值的东西, 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信用卡》一文,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阅读空间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多媒体中查阅相关信用卡的使用方法。这样就会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形式创新, 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阅读形式上进行创新,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阅读《钱学森》《最大的麦穗》《军神》,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整合, 甚至可以将相关图片资料进行剪辑重组, 形成“大单元”, 让学生进行人物故事的再探究, 同时可以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不断地历练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巧妙利用多媒体, 不断创新学习形式,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改革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教学效益 篇11

关键词:电教媒体 提高 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教媒体相继进入了学校课堂,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再现情境等特点,让学生在图文、声情并茂的环境中,多感官参与,从而优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入境始于情。”我遵循这一教导,巧妙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把学生带入作品之中。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动态新闻,只有将学生引入到那特定氛围之中,诱发其情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时,为将学生引入新闻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我一边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动态视频,一边模拟当时新华社电台播音员激动的语调“报道”:“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电,人民解放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朗读与视频的巧妙结合,使所有学生都被这则新闻中我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之气势,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所以当我揭示课题,告诉学生这则新闻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新华社所写的新闻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时,学生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人人立即打开课文,去详细地阅读这一新闻内容,体会蕴含其间的胜利喜悦之情,学习新闻的写法。

二、利用投影,再现意境。古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感情与外界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场景。利用投影再现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春望》这首古诗时,我在简要介绍唐朝安禄山起兵叛乱,长安沦陷,杜甫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的背景后,我先打开投影片,让学生通过长安城墙倒房塌,杂草丛生情景让学生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荒凉景象;通过播放鸟语花香动态画面,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景之下正常的心情,再对比课文讨论:“为什么作者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时伤别的痛苦心情。有了这样感情基础,学生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诗句就水到渠成了。再让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诗的意境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作者那种触景伤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借助录像,突破难点。借助录像也是运用媒体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有效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因条件的限制,课文中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往往不能亲眼目睹,亲身体验,造成许多学习困难。借助录像,则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化难为易。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学生亲眼看到了茫茫沙漠光怪陆离的现象,理解沙漠“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鸣沙”等成因就容易多了。又如教学《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学生对文中想什么花就能有什么花,心存怀疑。通过录像,学生看到蓝色的月季,红色心形图案的白玫瑰花,一棵花草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学生的疑团就迎刃而解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更大了。

四、启发想象,入情入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要能使他们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受到情感熏陶。而要达到这些目标,电教媒体是最好的帮手,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我多灵活采用各种电教媒体。

如《长征》一诗,诗人用艺术的概括性和夸张手法展示了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幅“征难图”,为了让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红军的伟大精神,我用多媒体播放五幅“征难图”的具体场面,让学生亲眼目睹其情景,感受长征是何等的艰难。最后再让学生想象当时红军如此义无反顾地跟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他们心里都想的是什么,从而深入地体会到红军为了党、为了革命、为了北上抗日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的精神。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电教媒体,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各种器官的共同作用,学生学习理解力,想象力及其学习效果都能达到空前的程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巧用多媒体, 优化诗歌教学 篇12

●●利用多媒体手段, 活化诗歌的意境

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意去理解诗中的情感, 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其中, 意境美是关键。然而,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非常精炼、意境相当深远, 很多诗歌都具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诗画相通, 融为一体。但相当多的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诗句中领略诗情画意, 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多媒体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让课堂氛围活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 先声夺人, 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教师所设置的音乐情境中去。例如, 讲解《秋思》这首小令时, 我在多媒体上设计一幅深秋黄昏图:萧瑟的深秋, 夕阳的余辉还没有完全消失, 大风凛冽地吹着, 吹得万木凋零。枯藤就像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 和千年古树相互依偎着。在凄冷的寒风中, 有几只乌鸦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时, 一位行者老眼浑浊, 孤独的伫立在小桥边, 远望着暮霭中的农舍, 小桥下的流水让人感到身心悲凉。马在寒风中悲鸣, 让人感到寸肠欲断。画面播放时配上呼啸的风声、乌鸦的哀鸣, 在朗诵诗歌时配上与诗歌情感相适应的音乐, 这样, 一股浓浓的悲凉之意就蔓延开来, 十分有助于学生对马致远这首小令中沉郁顿挫之情的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的声像功能, 活化了诗歌的意境,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所创设的意境当中。

●●恰当运用多媒体, 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诗歌内涵

诗歌语言不但高度凝练, 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古诗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 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 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 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 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 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 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画面上:草木葱笼, 苍翠欲滴, 危峰兀立, 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 在阳光的照耀下, 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 景象美不胜收, 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 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 他们积极观察、思索, 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 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 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 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 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巧妙运用配乐朗读, 感知诗歌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琅琅上口的特点, 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 旋律优美的音乐, 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 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朗读《秋思》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形象感知日暮沧桑中深秋的景象, 从乌鸦发出的哀叫和瘦马的悲鸣中, 感受到诗人凄苦的心境。紧接着再播放低婉凄凉的音乐。用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 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作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 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枯”字应读重, 读慢, 以突出景象萧条的情景。最后一句的“断肠人”要低读、快读。“在天涯”要慢度、轻读, 并且声音要适当拖长, 以增强气势。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 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读, 他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 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 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 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 展开想象, 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高校思想理论课下一篇:电子通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