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媒体(共7篇)
共有媒体 篇1
共有媒体的出现, 置新闻业于罕见关头, 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解构了媒体自身。这些特点, 大部分成为推动互联网媒体持续发展的后继力量, 也有一些是阻碍信息公正、准确传播的瓶颈因素。在网络媒介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新闻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生态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新闻从业者作为守门人的角色不断被新技术和其他竞争力量所威胁, 并被它服务的受众所动摇, 而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受众成为震撼社会发展的潮流力量, 由他们发布在网络空间里的、显性的意见表达是国家舆情监督的重要资料来源。
一、共有媒体的由来及特点
1. 共有媒体的概念阐述
在《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一书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先生对共有媒体的由来做了充分的论述, 他在文中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 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共有媒体”来临的时代背景是Web2.0的兴起。Web2.0泛指2004年以来出现的第二代以万维网为基础的服务。蒂姆.欧馁利指出:“Web2.0以网络作为平台, 横跨所有互联设备, 充分调动了这一平台的各种优势资源。“真正的Web2.0网络时代的到来, 包含着用户越多, 服务将会越好的实质。比如, 每当有人在网上做一次链接、进行一次搜索, Google就会在第一时间利用新增用户的信息来改善他人的体验。因此, Web2.0时代的信息服务是利用集体智能改善和优化网络空间的公共服务。
2. 共有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
就目前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 共有媒体仍处于不断的实验和完善过程中, 其使用形式主要由电子邮件、博客、播客、维基系统、社会性软件、协同出版、XML联合等组成。共有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众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变化, 过去, 信息一般是经由媒体推送给用户, 如今, 是零星分布的消费者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将信息“拽出来”, 媒介可发挥的主动性较之前大大降低。共有媒体不仅利用集体的智能, 同时也利用集体的资源, 二者结合在一起, 成为影响互联网际新闻传播的重大势力。
二、共有媒体中个人表达的三大领域分割
1. 网上的自我
具备不同功能的共有媒体为用户表达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个人在虚拟世界自我个性的实现和完善。在匿名与实名交织的环境中, 最突出的角色转换到现在的游戏玩家的身上, 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和多样生活, 并且这些角色可以同时进行。平行身份和平行生活正在为生活在网络空间的人们所有。
个人利用媒介创造自己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 也会被媒介无形之中营造的情境所改变。共有媒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意义事件的生发和持续发酵, 是集体智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的结果。共有媒体具有准入门槛较低的特点, 人们在自己选定的社区畅所欲言, 既消费又生产, 在获得他人认同的同时也被这种认同所塑造。最终, 他们的“真实生活”也逐渐发生改变。
2. 裸露的人群
对于已经或正在进入电控空间的人来说, 迷失是常态。作为电控空间的创造者, 兼组织者, 共有媒体将物理意义上的人们运送到一个纯粹由想象构成的世界。在这个由网址 (site) 、主页 (page) 、虚拟社区 (online communities) 组成的意象空间里, 人们互不相识, 但却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着联系。很多时候, 他们都带着一副共有媒体提供的面具与身边的, 或者远距离的人在交谈、在协作、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而他们自己并不自知。去掉网络技术提供的假面具, 他们就是裸露在网络公共空间里的一个群体。当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共有媒体上展开, 他们会紧接着遇见各种压力, 这些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地向不曾谋面及未来也不可能谋面的陌生人推销自己, 导致他们暴露在网络空间的面积不断增多。
3. 隐私的暴露
杰弗里·罗森的“全视监狱”概念表明了在共有媒体开辟的网上公共领域, 人们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越来越被权利技术所控制。网络技术和共有媒体搭建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虚拟监狱”, 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 自己正在被谁无意撞见和有意偷窥, 同样, 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将会无意间得知他人的隐秘信息。人们不得不担心自己在网络社区与现实中行动的一致性。
建立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现代信息服务理念, 使得商业机构和个人将散布于网际的个人信息搜集起来用做数据分析, 以便制定针对客户个人的个性化服务, 正是这些暴露的信息为双方的协作提供了契机。商业化程度越高, 个人信息的曝光率将越大。
三、重建公共领域中的隐私权
有调查表明, 网络用户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流通速度和频率加大的网络传播环境中, 人们不仅会思考隐私权对个人生活安全的重要性, 也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 保护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免遭侵害。
隐私权是基本的人权, 首先应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再者, 还要发挥社会自律在个人隐私保护中的作用, 这就要求个人、商业机构和组织、公共管理部门在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上持谨慎态度。最后, 网络技术的研发者和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应重视加密技术在网络平台的使用, 使其成为当前及今后大范围使用, 并且确有成效地防止隐私泄露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于淼.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渗透[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共有媒体 篇2
知乎日报是当前中国大陆为数不多在“共有媒体”领域勇敢闯荡的新媒体, 让在中国大陆方兴未艾的“共有媒体”的概念从理论研究落实到了实践探索层面上来。正是有了知乎日报, 让人们惊讶于受众的巨大创造力, 让业界重新审视传播流程的变革和进步, 让媒体从业者意识到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与差距, 更看到了媒体发展希望的曙光。
而受众作为用户, 在知乎日报运作传播模式的各个阶段均起到举足轻重之地位。内容来源为用户之高质量知识产品, 由用户投票遴选之后, 经过知乎日报之传播载体工具, 传播至更多用户并再次进行二次传播以及反馈。用户在其中集制作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为一体, 是“共有媒体”非常生动的运作实例。在知乎日报的运作发展当中, 受众在其间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也对新媒介产品在“共有媒体”环境下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受众由信息接受者变为自主创造者
在传统的报纸生产流程中, 记者掌握着媒介话语权, 受众则被看作是分布广阔、互不相识、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 缺乏回馈和参与的机会。然而, “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内容由专业人士独创的历史: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的媒介使用者, 他们直接参与资讯的创造与分享, 并将原创的内容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作为一个高品质的网络问答社区, 知乎驻扎着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 并和网友分享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 每天生产大量内容。因此, 对于知乎日报来说, 资讯的生产者由少数舆论领袖变成了集体发声, 社区使用者开始替代记者的位置, 成为知乎日报的内容生产者, 源源不断地为知乎日报提供优质稿件。
如今受众获取资讯的途径更为便捷, 对资讯传播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 一些媒体已经无法再满足受众的需求。除此之外, 尽管许多记者尽最大努力追求准确性, 但他们的遣词造句总会和当事人亲身感受或他人所了解的事件真相有所出入。知乎日报的内容生产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 报纸内容不再由记者采写, 而是开始真正实现众多力量的聚沙成塔, 由事件亲历者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例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解读雾霾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满族文化专家利用自身掌握的纯正满语知识和清廷传位制度澄清雍正继位疑团, 宫廷礼仪专家纠正《甄嬛传》当中出现的礼仪制度谬误等等。无论题目或大或小, 或严肃或戏谑, 各种想象不到的领域内的专家或研究者总能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进行极为专业和客观的解释, 甚至连“古代皇帝都能吃什么?”这样的问题都能引经据典二十余处, 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史书当中找到记载并且整理出答案。不管是从业多年的行家, 还是热衷钻研某一领域的爱好者, 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相关问题的直接发声, 从而使知乎日报形成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报纸的信息采集形态。
在此情形下, 知乎日报作为数字媒体, 其作用开始向聚合传播平台的嬗变。在聚合传播平台中, 受众的话语权被再次放大, 原本只是一个冷门专业或领域的知识变得为人所知, 原本只是一个人的经验和故事让无数人有所感悟和启迪。受众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甚至说出的故事、讲解的知识、分享的经验反而要比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所说的更专业、更精彩, 这对传统传媒的冲击必然不可小觑。
二、受众自主遴选信息和“双重把关人”理论的巩固升级
在传统媒体中, 编辑以其对新闻资讯源的垄断, 当仁不让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决定着受众“知道什么, 什么时候知道”。但在网络时代, 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作为受众的网民可以作为传播者来发布资讯, 同时绕过“把关人”的限制, 对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做出选择。一些观点认为, 传统编辑的“把关人”特权已被消解。对此, 四川日报记者余义勇在《网络编辑的新闻“把关人”功能嬗变》一文中提出了“双重把关人”理论。他认为, 虽然网民本身也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把关人, 但由于他们个人素质和能力有限, 对真伪资讯的辨别能力不高, 在海量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的网络上, 网民仍然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把关人”。因此, 把关的理想模式应是使用者和编辑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把关。
这一理论在知乎日报的编辑模式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进一步发展:首先, 用户对稿件进行初步把关。知乎日报中每天推送的内容, 来自知乎社区每日用户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中, 获得最多赞同数的答案。关注度最高的问题, 即用户最感兴趣的话题;获得赞同数最多的答案, 即用户最为认可的优质答案。随后, 运营编辑结合近日的新闻热点及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对用户的初次选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样的“双重把关模式”之下, 网民把关人的意愿被肯定, 同时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得以重新建构。
在“共有媒体”中, 受众不仅仅是一味制造知识产品的人, 他们也在依照自身的标准去评价和遴选这些由受众制造出的知识产品, 从中选出高质量的以供分享和学习。美国的赫芬顿邮报在这一点上甚至做得更加超前, 新闻在网页中的排列顺序能够根据点阅率随时进行上下调整, 从而形成了全天候的“受众自主头版”的特征。
三、受众自主订阅信息成为媒体产品内容的决定者
每个用户都有自身的喜好和偏爱, 因而各自关注的领域、话题和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 对于知乎内用户来说, 囿于这种限制, 一些优秀的答案可能会因不在某一用户的关注范围内而成为遗珠。此外, 任何传播都是有目的性的, 故在这些优秀答案的编写之前即存在第一次定靶, 将关注该领域、该话题的用户作为精确传播对象。当这些优秀的答案依靠自身的高质量成功完成定靶以及传播之后, 知乎日报的聚合传播平台功能使得这些优秀答案存在被收录之后刊登在知乎日报的可能性, 一旦这些优秀答案被成功刊载在知乎日报上, 那么即存在第二次定靶, 将第一次定靶以外之受众纳入到信息的接收者当中, 故称之为“二次定靶”。
在“共有媒体”中, 受众不仅在信息产制阶段即拥有了话语权和遴选权, 甚至在信息的接受阶段同样拥有自主订阅的权利。通过对这些经由聚合传播平台传播的高质量知识产品信息的分类, 受众在接收信息时, 可以再次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订阅, 这让“共有媒体”不仅拥有了二次定靶的能力, 亦同时获得二次分众传播的能力, 信息能够更加精确递送到想要传播的人群之中, 传播效力因此不断增大。受众主体性让信息传播和媒体业务在“共有媒体”面前更加“以人为本”, 贴近每一个受众, 照顾每一个受众的感受与喜好, 这在之前的传播历史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的时代, 这不仅有了可能, 更已变为了现实。
实质上, 二次定靶的作用是基于以阅读价值为核心的评判标准与精选传播之上的再次传播, 借由知乎日报的聚合平台, 再次对阅听众进行“精确制导”, 以期那些因为知乎机械的关注功能和并不尽善尽美的推送功能而错过这些高质量知识产品的阅听众能够通过知乎日报被容纳进传播范围之内。是以, 知乎日报提供的二次定靶传播功能, 大大拓展了传播之范围, 也在同属知乎用户的群体意识之下, 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这种“去芜存菁”之后的“精确制导”, 让知乎日报在传播效力上大幅跃升。
四、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嬗变对新媒介产品传播的影响
对于以高质量知识聚合平台社区自居的知乎来说, 社区与媒体就像内部与外部那样不可调和。一旦主攻社区经营就必然舍弃对外传播的媒体职责, 这种逻辑在知乎日报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消解, 反而在知乎日报诞生之后, 社区与媒体, 抑或是内部与外部之间并非不可调和, 甚至于可以协同发力创造更大的传播效力。当无数人的知识、经验和故事源源不断地为知乎贡献高质量知识产品之后, 又经历过无数用户用选票进行的层层遴选, 这种拔擢的力量让这些优秀的知识产品拥有了巨大的上升力量, 一旦有一个事物能够将这些上升的力量转化为对外的力量, 那么它们亦将拥有巨大的对外传播效力。而知乎日报就是让这些拔擢的上升力转化为对外的传播力的工具。这种机制非常类似于台风的形成机制, 只不过在知乎日报的体系当中, 不断出现且被用户票选拔擢的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成了水汽和眼墙, 那么知乎日报的出现就是给予这些能量向外传播的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甚至在它所提供的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所拥有的惊人的传播效力面前不值一提, 但它的作用却不可或缺。
然而, 尽管知乎日报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受众自主性, 但这种自主性仍不够完全和彻底。譬如, 知乎日报只提供了主题日报菜单以供选择, 用户只能选择“套餐”而无法选择套餐中的“菜”, 但受众的口味是多元的, 但胃口又着实是有限的, 因而陷入了“要么为了吃到自己想吃的菜而吃掉其他套餐当中的不喜欢的菜, 要么干脆舍弃掉喜欢的菜而只选择固定套餐”的矛盾当中, 这对于受众的探索欲与积极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摘要:Web2.0时代, 互联网媒体产品迎来新的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契机与冲击。“互联网+”和“共有媒体”概念的提出, 也让新媒体产品拥有新的平台优势和集成优势。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产品知乎日报的采编模式分析, 找到受众在“共有媒体”背景下之地位的嬗变特点, 以及在新变化中受众仍受到的钳制, 从而对“共有媒体”下新媒体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检讨,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共有媒体,知乎日报,受众,新媒体
参考文献
[1]胡泳.共有媒体初探[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8.
[2]宋石男.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 2010.
[3]张珍珠.用户自创内容互动聚合编排——《知乎日报》新型采编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 2014.
[4]杨望.从「知乎日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特点[J].传播与版权, 2014.
[5]张珍珠.浅析数字报新型发展模式及其动因——以《知乎日报》为例[J].东南传播, 2014.
[6]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共有产权住房探索 篇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将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运行,推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去年12月住建部表示将指导地方有序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房的探索。今年,在全国“两会”多个场合“共有产权住房”被多个部门屡屡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共有产权住房”将先纳入现行的保障房体系管理,此后将作为市场主体来供应。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黄石、淮安被住建部明确为“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称,今年会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供需关系紧张的二线城市,加大共有产权房的土地供应量。这都意味着这一住房制度或许将成为今后楼市保障性住房的主力,解决长期缺位的城镇新就业人口中的“夹心层”住房需求。目前,住建部已出台关于做好2014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并加紧调研各地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构成,包括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供应体系、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编制等多个方面,了解地方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情况,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浅议财产共有 篇4
共有是指某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 换言之, 是指多个权利主体对一物共同享有所有权。
二、财产共有与一物一权原则
大陆法系国家奉行的一物一权原则是指在同一物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 不能成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的原则。从表面上看, 财产共有似乎与一物一权原则相矛盾。
三、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1、按份共有具有以下特征:
(1) 按份共有之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存在一定的应有部分。
(2) 从主体上看, 按份共有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之人, 唯数人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 并不以团体之结合关系为前提。
(3) 从内容上看, 按份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
按份共有人的对外责任有两种: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按份责任是指按份共有人仅就自己的份额部分对共同债权人负清偿责任。连带责任是指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 各按份共有人须就全部债务对共同债权人负清偿责任。
2、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 根据某种共同关系而对某项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如家庭共同经营、合伙财产共有、夫妻财产共有、尚未分割的遗产共有等。共同共有具有以下特征:
(1) 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额的共有。
(2) 共同共有之所以发生以数人间存在共同关系为前提。
(3) 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全部享有平等的权利, 承担平等的义务, 对外承担连带责任。
共同共有人的权利主要有:参与管理共有财产的权利, 共同占有、使用共有财产的权利, 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共有人也可以推举管理人管理共有财产。共同共有人的义务主要有:平均分担共有财产所产生的费用, 如对共有财产进行维修、保管、改良等支付的费用;共有财产对外发生的债务或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 首先由共有财产清偿, 不足部分由各共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共有财产致人损害以及共有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首先由共有财产承担赔偿责任, 不足部分由共有人负连带责任。在内部, 共同共有人共同承担责任, 共有人可以向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人追偿。
3、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 (1) 权利享有之不同
按份所有人可以对共有物就应有部分自主地为使用、收益, 而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之全部, 而非按应有部分享有所有权, 故原则上应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 才能对共有物为使用、收益。
(2) 处分自由程度的不同
按份共有人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应有部分, 而共同共有人不能随意处分共有物, 对共有物的处分必须由全体共有人行使。
(3) 分割限制的不同
按份共有关系中, 除了法定和约定不可分割的, 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按份分割, 而共同共有关系中, 共有人不得请求分割共有物。
(4) 存续期间不同
按份共有关系大多因为不同的目的暂时性地形成, 而共同共有关系的存在一般有着共同的目的, 因而存续期间通常较长。
(5) 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
对内关系中, 按份共有人按比例承担各自责任, 而共同共有人共同承担责任, 共有人可以对有过错的人追偿;对外关系中, 按份共有人就其自己应有部分的份额承担责任, 而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共有财产的分割 (1) 实物分割
这种分割方法只适用于可分物的分割, 当共有财产分割后无损于物的用途和价值时, 即可在共有人之间进行实物分割。
(2) 变价分割
变价分割是将共有财产出卖换成货币后, 由各共有人按分配比例领取一定的货币的分割方式。
(3) 作价补偿
当共有财产为不可分物, 共有人中有人愿意取得该物时, 可以将该共有物进行估价, 由该共有人对超过他应得部分之价值, 对其他共有人进行补偿后, 取得该物的所有权。这种分割方法主要适用于共有人不愿意变价处理不可分共有物时的情况。
(4) 竞价补偿
通过竞相出价、价高者得的方式, 出价最高的共有人取得共有物的所有权, 同时对其他共有人进行补偿。这种分割方法目前适用较为少见, 主要适用于夫妻财产的分割。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变,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弊端, 各类经济纠纷日益增多, 其中, 因财产所有权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鲜。对财产共有的正确理解和深入思考对于更好地解决财产所有权引发的纠纷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权法研究》主编梁慧星, 1998年版, 法律出版社1、《中国物权法研究》主编梁慧星, 1998年版, 法律出版社
[2]、《民法》主编张玉敏, 2003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民法》主编张玉敏, 2003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民法物权》第一册〈通则·所有权〉, 王泽鉴著, 2001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3、《民法物权》第一册〈通则·所有权〉, 王泽鉴著, 2001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物权法论》王利明著, 1998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物权法论》王利明著, 1998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物权变动论》王轶著2001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物权变动论》王轶著2001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论物权法》孙宪忠著, 2001年版, 法律出版社6、《论物权法》孙宪忠著, 2001年版, 法律出版社
共有产权住房推进的关键 篇5
早在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就率先在全国推出共有产权房。2009年底,上海也开始在徐汇、闵行两区实施共有产权房试点。自2010年以来,上海已连续4次降低申请共有产权房的准入门槛,目前三人及以上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线已放宽到5000元。
从淮安、上海的实践不难看出,所谓共有产权住房,即政府与购房者共同承担住房建设资金,分配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资金数额及将来退出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退出时由政府回购,购房者只能获得自己资产数额部分的变现,从而实现保障住房的封闭运行。
旨在为住房困难群体解决居住问题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在推进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有待明确。
其一是“共有产权住房”的界定。何为共有产权住房?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共有产权住房是将政府用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财政性支出(主要包括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及有关配套等费用)转化为投资,政府按投资比例拥有经济适用住房部分产权和占有、处分、收益等相应权利。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共有产权住房与之前的经济适用住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为了避免经济适用住房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病,共有产权住房在大力推行之初就应进行明晰的确权,确定产权共有双方的边界和比例,确定产权所有边界和比例是此类房屋入市、溢价收益划分、所有者产权转让等方面的规则基础。这也是保证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
其二是共有产权住房的相关规范。共有产权住房在本质上是一种保障性住房,应该严格遵守保障性住房的边界,在户型、面积、配套等方面要区别于市场化的商品房。在这个基础上,要有相关的一系列规范对共有产权住房的产品及其机制体系的合理化设计,包括产品的户型、规格等建设指标的合理化,购买人资格的合理化、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合理化等众多方面的约束。
也谈夫妻共有房屋登记 篇6
一、从理论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共有,即二个以上的权利人共同对一个具体的物享有一个所有权。对房屋共有,是指二个以上的权利人共同对一个登记基本单元的房屋享有一个所有权。对房屋所有权的共有,只是权利人对一个房屋所有权进行的量上的划分,不是二个以上的权利人对一个登记基本单元的房屋分别享有相应个数的所有权。若二个以上的权利人对一个登记基本单元的房屋分别享有相应个数的所有权,则该房屋上承载了二个以上的所有权,有悖于“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基本原则。
共有是权利人基于共有关系对物共同享有所有权,分为按扮共有和共同共有。对房屋共有,亦如此。对房屋的按份共有,是指共有人对共有的房屋按具体的份额享有所有权,各共有人按份额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对房屋的共同共有,是指共有人对共有的房屋共同享有所有权,各共有人无具体的份额,共同、均等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无论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均是共有人对房屋的全部抽象地享有所有权,不能具体对房屋的某部分或某个部位享有所有权。那么,夫妻关系是否属于对房屋享有共有权的共有关系呢?
理论上的一种认为是,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夫妻关系,便产生了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夫妻双方选择了分别所有财产制,否则,都认定夫妻双方的财产属于夫妻双方共同共有。夫妻财产是最常见的共同共有。另一种认为是,共同共有根据共同关系而产生,必须以共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共同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等,一般发生在互有特殊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例如,以丈夫的名义登记的房屋,在夫妻关系存续期内属于夫妻共同的财产,夫妻双方应平等地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概言之,夫妻关系属于对房屋享有共有权的共有关系,且自夫妻关系建立时起,夫妻双方于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形态,在没有特殊约定的前提下,均属共同共有。申言之,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房屋,尽管登记在夫或妻一方名下,但另一方基于婚姻关系,也是房屋的共同共有人。
二、从法律规范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1.从普通法规范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物权法》第103条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据此可知,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若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时,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为共同共有。质言之,家庭关系是共同共有成立的共有关系。按《婚姻法》第三章规定,夫妻关系属于最基本的家庭关系之一,申言之,夫妻关系属于不动产物权共有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2.从特别法规范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据此可知,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享有所有权的类型,其中“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表明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是不分份额地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换言之,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申言之,基于夫妻关系共同对房屋享有的所有权属于共同共有,夫妻关系属于房屋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3.夫妻约定的单独所有或按份所有,不是基于夫妻关系本身产生的财产所有形态
《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据此可知,夫妻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表示,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共同财产约定为单独所有或按份共有,质言之,夫妻将共同财产约定为单独所有或按份共有,是夫妻对原本基于夫妻关系共同共有的财产,按自己的意思表示作出的“量”上的再次分割形成的财产所有形态,申言之,夫妻约定的单独所有或按份所有,不是基于夫妻关系本身产生的财产所有形态,而是在夫妻共有的基础上,基于夫妻间的合意新产生的财产所有权形态,基于夫妻关系产生的财产所有权形态只能是共同共有。
概言之,无论从普通法规范上看,还是从特别法规范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中的共同共有关系。
三、从司法实务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有关系
在司法实务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吴某等诉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房屋行政登记案”中认为:“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共有权虽然未经房屋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登记,但不应视为与不动产物权登记公示原则相矛盾,而应视为是不动产物权公示原则的一种例外与补充。因为婚姻法对于夫妻财产法定共有权的规定也是面向公众的,对世具有普遍效力。因此对于不动产权属登记为个人的情形,房屋行政管理机关均具有先行审查其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义务,再根据登记情况确认该房屋的最终权利状况。”本判决中,人民法院的认为表明:
1.法律规定的基于夫妻关系对房屋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共有人,虽然未经登记机构记载在登记簿上,但与其他记载于登记簿且对房屋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共有人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2.基于《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属于夫妻共同享有的房屋所有权,即夫妻基于婚姻关系共同享有的房屋所有权属于法律规定的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形态。
3.自然人申请将房屋所有权登记为单独所有的情形下,登记机构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明该房屋是否为申请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应当由夫妻共同申请登记,当然,对方配偶书面表明该房屋所有权归申请人单独所有时除外。再次表明了人民法院关于夫妻基于婚姻关系共同享有的房屋所有权属于法律规定的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形态的认识并予以保护。
概言之,从司法实务上看,夫妻关系属于共同享有房屋所有权的共有关系。
四、夫妻共有的房屋登记
《房屋登记办法》第13条规定,共有的房屋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据此可知,夫妻共有的房屋应当由夫妻共同向登记机构申请所有权登记,但是,在房屋登记实务中,对申请登记的房屋是否为夫妻共有的判定,各登记机构有不同的认识,对登记申请的要求也就不同,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宽进严出型,即申请所有权登记时,即使是夫妻共有的房屋,也可以由夫或妻中的一人申请,登记时记载在夫或妻一人名下,登记簿和权属证书的共有情况保留空白状态,处分房屋申请转移登记或抵押权登记时,申请人须提交有权处分房屋的证据,如果提交的证据属于申请人单独所有的房屋,由申请人参与登记申请。如果是申请人夫妻共有的房屋,则由夫妻共同参与登记申请;二是询问登记型,即申请所有权登记时,登记机构询问申请人,申请登记的房屋为申请人夫妻共有或单独所有,将申请人的回答作成询问笔录,并作为登记依据,即若申请人回答为夫妻共有,由夫妻共同申请登记,并登记为夫妻共有。若申请人回答为单独所有,则允许申请人单独申请登记,并登记为申请人单独所有。以后处分房屋申请转移登记或抵押权登记时,登记簿记载为夫妻共有的,由夫妻共同参与登记申请。登记簿记载为单独所有的,由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单独参与登记申请。
笔者在房屋登记实务中,采用的是询问加证据支撑的登记方式,即询问时,无论申请人回答是单独所有,还是共同所有,都须提供证据佐证,并根据证据支撑的所有权状态予以登记。即询问时申请人若回答房屋为单独所有的,须提交无婚姻登记证明或婚姻关系解除的证明予以佐证,方可由权利人单独申请登记,登记为单独所有;若回答房屋为夫妻共有的,须提交婚姻关系存续的证明予以佐证,并由夫妻共同申请登记,申请登记为夫妻共有。此时要求申请人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并不表明登记机构审查申请人的婚姻状况,而是申请人凭该婚姻状况证明佐证申请登记的房屋所有权状况,登记机构通过它载明的时间点判定房屋所有权是属于申请人单独所有,还是夫妻共有。
1.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申请的登记
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即基于当事人的合意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在房屋登记实务中,具体体现就是当事人达成的以取得房屋所有权为目的合同、协议等。
《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据此可知,我国物权法采债权和物权区分原则,合同或协议债权是权利人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原因,房屋所有权是合同或协议债权目的实现的结果。
《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自记载于登记簿上时生效。据此可知,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自记载于登记簿上时起生效。为此,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申请登记时,权利人提交证据佐证房屋所有权是单独所有,还是共同所有的时间点是合同或协议生效时,还是申请登记时?笔者认为应当是合同或协议生效时,理由:合同或协议生效时,以取得房屋所有权为目的的债权建立,债权也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性权利,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原因,经过申请登记,债权目的得以实现而转化为登记簿上记载的房屋所有权,即债权与登记簿上记载的房屋所有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债权为权利人单独所有的,转化而来的房屋所有权也应当为权利人单独所有,此情形由权利人单独申请登记,申请登记为单独所有;债权为夫妻共同所有的,转化而来的房屋所有权也应当为夫妻共同所有,由夫妻共同申请登记,申请登记为共有。在司法实务中,《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的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质言之,诉讼中,人民法院支持基于婚前签订的不动产买卖合同建立的债权转化而来的房屋所有权属于原债权人。申言之,司法实务中,人民法院判定房屋为权利人单独所有或权利人夫妻共同所有的时间点,是以以取得房屋所有权为目的的合同或协议生效的时间点为准。
当然,《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据此可知,在申请登记时,权利人欲将债权部分转移给配偶,并与之共同享有债权于法有据,该共享债权经登记转化而来的房屋所有权属于夫妻共有,反之,夫妻共有的债权,也可以转移为夫妻中的一方单独享有,由此转化的房屋所有权为夫妻中的一方单独所有。
2.非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
夫妻非基于法律行为取得的房屋所有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基于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的房屋所有权;二是基于继承或受遗赠取得的房屋所有权;三是基于合法建造取得的房屋所有权。
(1)基于法律文书取得的房屋所有权
《物权法》第28条规定,基于法律文书取得不动产物权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产生效力。据此可知,基于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所有权的,自法律文书生效时起,权利人无须登记,即取得具有法律意义的房屋所有权,故权利人证明房屋所有权是单独所有或共同所有的时间点为法律文书生效的时间点。
(2)基于继承或受遗赠取得的房屋所有权
《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物权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据此可知,自被继承人死亡时起,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即享有具有法律意义的房屋所有权,故权利人证明房屋所有权是单独所有或共同所有的时间点为被继承人或遗赠人死亡的时间点。
(3)基于合法建造取得的房屋所有权
《物权法》第30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据此可知,权利人自房屋竣工时起,即取得具有法律意义的房屋所有权,故权利人证明房屋所有权是单独所有或共同所有的时间点为房屋竣工的时间点。
“共有产权房”将试点推行 篇7
在很多人连“共有产权房”的概念还不清楚的时候,这个新的住房供应类型就出现在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而且是2014年国家要增加供应的住房类型。而管理层决意要开始探索这一住房形式,也仅仅是三个月之前的事。“共有产权房”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即使不具备住房支付能力,市民也可以成为财产所有者,而管理层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政策,用意就是想让城市居民能够(而且尽快)拥有住房产权,成为“有产者”。在城市拥有住房,不仅意味着拥有财产,而且意味着拥有资产, 即分享资产价格上涨收益或资产溢价。资产溢价来源于房屋升值,而房屋之所以升值是因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和体系越来越完善。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政府依赖房地产来获得公共服务设施(轨道交通、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医疗教育、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网等)建设和维护资金,是长期存在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中国,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非工资收入差距,而是资产收入差距,而最大的资产就是住房。凡是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市民,拥有住房的诉求就非常强烈。本质上,这种诉求是对于改革红利分享权利的诉求,是对城市化红利分享权利的诉求,这是未来保障性住房主体形式(公共租赁房)所无法替代的。而“共有产权房”不仅可以满足居民拥有住房和资产的愿望,而且即使是低收入者,也可以成为资产拥有者、资产溢价分享者、改革红利和城市化红利分享者。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日前也表示,今年我国将会继续对楼市进行分类调控,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据悉,住建部今年准备在全国一些热点城市开展“共有产权房”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