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2024-05-25

媒体(精选12篇)

媒体 篇1

从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开始,建筑与传播媒体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十分密切的联系,建筑的技术与理念通过著述论说等手段传播发展,特别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传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媒介。媒体起着传达真实、传承技术、表达思想的作用。到了现代主义运动时期,媒体甚至成为建筑思想战斗的利器,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的写作在对柯布建筑思想的贡献上绝不亚于他的任何一个作品。到这里,建筑媒体本身已经成为建筑师的舞台,媒体成果也成为其重要的作品。

今天,媒体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书本、绘画等,还可以通过影视、网络了解世界建筑,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周游世界,然而媒体却似乎并非一定表达图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也似乎进入了一个媒体建筑与真实建筑界限模糊的时代。

B·克罗米娜曾在媒体上做过一次实验,她故意在评论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文章中把资料图片进行了修改,使其成为仅仅具有图像意义的媒体建筑,没想到由此引来人们对这一虚拟建筑的大量“认真的”评论。经典建筑图像的明信片化和明信片化的经典建筑,早已使建筑史中的经典媒体化了,或者使建筑史中的图像成为具有建筑的考古学意义的记录。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曾经在网页上刊登过一个美术馆的方案,为了提高显像速度,把图片的分辨率降低了,画面因此有些粗糙,马上就有人指出:“这个美术馆没有细部,简直无法使用,根本无法与贝聿铭在京都建的美术馆相比。”看来,广大网民已经有意无意间将建成与未建成放在一个平台上解读了。

目前建筑媒体的时间性发生了转变,建筑媒体不仅报道已经完成的设计,还作为一种向不同“公众”展现设计企划的媒介,甚至还可能成为寻找甲方过程之中的一部分。在21世纪媒体将扮演非常主要的角色,不管是否喜欢,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过去,往往认为只有建成的或至少是可建造的建筑,才是真实的具有意义的,但今天,媒体特别是电脑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在这里,建筑和建造是可以完全分离的,一项建筑作品实现在设计完成时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在通过各种手段展示给观看者时,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实现,至于这个成果能否物化则并不重要了。

从这样一个过程来说,媒体建筑师所作的工作似乎已经不是“造房子”这样一个实在的字眼了,而是更类似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者,他们的成果是以各种媒体的手段展示出来的建筑空间、形式的可能。这里要提到三个人,国内的张永和,国外的库哈斯和哈迪德,无论他们被冠以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在建筑媒体化的表达上比他们的建筑实践要多得多,特别是库哈斯和哈迪德,他们事实上是在媒体建筑的创作中获得了一定地位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建筑实践。

先说张永和,他的建筑实践一直是强调概念的,甚至在他研究“建造”的时候,重点也是放在“建造”的逻辑上。谈到密斯的砖住宅,他说,建造在图纸上已经实现了。

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概念,而且是在实际建造之前便已经可以在观念上完整呈现力量的概念(这种力量的呈现恰恰是在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能力下实现的。如果还是印刷术以前,旅行学建筑的时代,这种“概念”的力量就小得多了),使张能比较容易绕过中国相当低的“建筑实现力”,突现在西方学术界视野面前。能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持续做出这样的策略选择,反映出张的智慧、选择的眼光和机运(“机运”一部分是指张较早有机会深切接触到“某些美国建筑的想法和中国建筑的想法之间的差异”)。

在几个月前的一个讲座中,张的两个举例涉及到中国和日本在施工水平上的差异,介绍深圳戏台工程中,他谈到施工质量比在日本做的工程差是“没关系的”,因为“概念已经很充分”。

前几年对雷姆·库哈斯有一种贬意的称呼,说他是“媒体建筑师”,这么说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库哈斯就是上报、上电视、上杂志。前几年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这些东西比他盖完的房子还多,这就使他成了媒体建筑师。但是他现在能够拿到普利策奖,就说明他已经脱离了这个状态。同样的,哈迪德也是如此,大大小小的竞赛奖项拿了不少,实际建成的却不多,受众往往折服于它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达,却不能接受它的实物化,可同样哈迪德也获了普利策奖。似乎今天对于媒体建筑师的评价转变了。是不是当时库哈斯或哈迪德做媒体建筑师构成一个问题呢?或者说媒体建筑师的出现是否有一个社会背景?

在《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一文中,阐述的重点就是当今时代一方面媒体的手段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后媒体时代审美有着十分明显的视觉化倾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

“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与、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随着后媒体时代的来临,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语言的批判能力逐渐疲软。从现代主义的大纛——《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再到当代西方的建筑理论文本,我们会发现语言力量的逐渐消解。”(《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李东)。

与此同时,电脑自从军事转为民用,它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这种速度迫使建筑师不得不反思过去的思考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变动触动了建筑师,现在那种软体建筑形态成为一种流行,甚至一些建筑师已经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手法,他们首先是已经不再使用铅笔、橡皮,而是在电脑平台上漫游,画出一些线条,然后加以取舍,在根据打住的框架选择墙面,荷兰青年建筑家奔·凡·贝鲁克(Ben van Berkel)就是采用这种手法成功地中标奥地利格拉茨剧场案,成为前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建筑的前卫作。这种创作方法本身已经和媒体接轨。此外,一些虚拟现实的设计已经运用于部分网站的浏览中,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体建筑则会成为建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总之,媒体建筑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其合理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媒体表达人的思想,如果去看西方建筑的历史就是这样,人们觉得好的建筑应该是表达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只有一种。不是只有美学的观念,不是要把它在比例上漂亮,颜色上协调,把它作为建筑的目的。同样媒体也可以是一种建筑的存在形式,网络时代下,并非完全物质化的东西才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M].胡冰,范海燕,译.北京: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99.

[2]张永和.平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媒体 篇2

摘要: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面临着信息时代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的冲击,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薄弱,但发展速度惊人,已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变革中一支异军突起,势不可挡的力量。其传播为王、分众定制、及时互动的三大特性推动着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崛起和壮大。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融合发展

圣经有言,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历数千年来的媒体发展史,从公元前二世纪世界第一份报纸——我国的《邸报》到1609年欧洲产生的世界第一份印刷报纸,从1920年诞生于美国的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到1926年呱呱坠地于英国的世界第一台电视机,数百年的技术变革逐步改变着人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媒到电波,报纸、广播、电视无不印证着技术革命转变人类社会发展面貌的规律。

时光流转,传统媒体用了300年将人类由水与火的年代推进到光与电的世界,而诞生于美国的互联网(1969年)和手机(1973年)则仅用30年就将人类带入比特和微波交织的移动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新媒体正以较以往快得多的速度转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1新媒体概述

一般而言,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它们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就本文而言,我们定义的传统媒体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和电视,而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26种,日均读者数达2.31亿;全国持有的收音机总数为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近12.02亿,收听着全国300余座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国城乡电视机总数达4.5亿台,全国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收看着全国240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

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弱小,但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目前我国网站总数为788,400个,世界网站总数超过8065万家,我国网民人数从2001年的3370万人增长到2006年底的1.37亿人。全球网民数则由1996年的0.4亿增长到目前的超过10亿。

手机产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

2新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显而易见,如前者相对静止、封闭,而后者移动和更为开放。但归根结底,有别于传统媒体且决定新媒体能生存和快速发展的三大根本特点是传播优势、分众定制和互动及时。

传播优势弥补内容劣势

这也是新媒体的最大和最重要特点,传统意义的媒体信仰“内容为王、资源为后”,但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传播为王”,信息需要的不仅是上天,更要落地,更要生根、发芽、传播。

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时代,知识的产生固然重要,但信息能否及时、有效、方便、快速的传播开来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比如印度洋海啸,关于灾害的报道必不可少,但其准确迅速的传播开来才能真正挽救大多数人的生命。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具有一定质量优势,但普遍采用静态的平面线性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扩张的立体动态需求。而新媒体虽然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内容稀缺的劣势,但由于互联网、手机使用者所特有的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内容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内容传播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不再那么垄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比如德国世界杯短消息或球星图片在手机用户间的不断转发,比如06年EMC女秘书事件通过邮件转发形成的飞速扩散效应,这种自传播特性是传统媒体难以开发的新兴市场。因此内容稀缺只是相对的,本质上讲,媒体渠道是否具备某种自我生产和自我扩散的能力才是决定内容优势能否体现的关键因素。

分众定制:差别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信息供给 ④③

分众定制,即指新媒体可以按受众兴趣或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信息扩散方式一般是统一制作节目然后面对所有人群发放或播出,即使有所针对受众,也仅是分为不同节目内容,有特殊需求的观众需要自己对所有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择其需者而读之。

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方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而这可以通过对人群进行受众细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实现。正是由于未来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主动获取定制的信息,传统媒体发散式、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式微,需要由供给推动型Push传播改为需求拉动型Pull传播,而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互动及时:来自受众、返回受众,第一时间

互动和及时是提高媒体用户粘着度和忠诚度的可靠途径,受众方与资讯发布方的互动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了解需求方所思所想,为日后改进信息形式和质量提供有益建议,逐步实现按受众要求定制信息、按讨论沟通信息,按反馈修改信息。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逐步提高了沟通与时效性,如报纸的加印特刊、广播的访谈栏目和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即时新闻,但受制于传统媒体技术和采编播方式的约束,新媒体仍然可以在互动和及时两个层面上大幅领先于传统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新闻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发布;网络和手机聊天室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独立发展

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正来源于其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也正是基于这些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新媒体才会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存在一些传播劣势,但其仍然是一段时间的主流而难以取代,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毕竟内容优势短时间内不可动摇,而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电视、广播、报纸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

尤其在国内,电视媒体仍占据着统治地位。1.2亿的网民和4.3亿的手机用户加起来也不到电视观众的一半,考虑到其中的重合部分,新媒体的受众覆盖率不到我国总人口的40%,这跟90%的电视覆盖率不可同日而语,再考虑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网民和手机用户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更多的时间,因此新媒体的影响会更小。而在欧美,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了70%、手机覆盖率也达到90%,大多数资讯来自于网络和手机,电视已经作为休闲补充媒体而出现,新媒体的大众意义非常明显。

对于一种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称为社会的主要媒体。对国内而言,新媒体需要在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下逐步发展,承继其信息优势、维系其影响力,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渗透

延续传统媒体生命力的同时,新媒体的特征也在开始对传统媒体有所渗透,适当对网络和手机特点的借鉴和移植有利于电视、广播和报纸更好的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

比如新媒体的互动性,电视和广播均可以通过插播热线或制作专题来实现,即使互动性最差的报纸也有许多提高的途径。比如现在各大晚报均将读者有奖提供线索的热线新闻作为社会栏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引入一些读者直接参与的评论栏目并以之与网络进行竞争。又比如谈话类栏目的出现也是报业的一种大胆尝试,通过其较之新媒体更高的信息公信力和权威性,弥补信息传播时效性差和互动不够深入的弱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工

分工有序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未来各自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未来信息的传播重要性不亚于信息内容本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就须更专注于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分别做好内容与传播的工作。

目前新旧媒体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设各自领域的内容和通道,但受木桶中短板效应的制约,未必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比如传统媒体建设的网站可能流量偏少,而新媒体的网站流量较大,但内容可信度不高。更失衡的情况下,新媒体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支付成本就可获得传统媒体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出的内容,传统媒体则要承受广告和受众双重流失的苦果。

上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开始的法新社对Google的起诉,后者被指控在一直免费抓取并未经许可擅自在其Google News上引用法新社新闻标题、摘要以及照片,被要求赔偿至少1750万美元,其后美联社和东京时事社也提起类似诉求,这些指控迫使Google把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从News频道中删除。

对于我国而言,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因此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及合理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对媒体⑥

进行产业链分工,在网络及通信渠道内,由传统媒体提供原创内容,由新媒体提供通路,受众的阅读或收看仅仅是通过新媒体的通路而寻找到传统媒体的原始资讯,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实现原创价值,进而增大网络和通信时代的影响力。

目前《今日美国》、《纽约时报》与Yahoo、AOL均有这样互换链接的协议,互不收费,这种链接充分地保持了媒体原创的本来面貌,并没有伤害传统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在未来通路发展良好后,双方可以再签订新的利益分配协议。

判断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是否合理,需要看社会整体福利是否会因此有所增加,需要在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寻找平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如果一种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反而对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这种行为本身也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创作、鼓励和促进知识信息传播的原则。

总之,合理合法的传播原创内容,新媒体可以发挥其渠道优势,原创媒体的新闻也能在网络和通信领域提升新闻原创价值,提高互联网新闻的公信力。

4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其独立发展之外,又是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些新的媒介形式也由此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媒体在过去是强大的,在信息时代也同样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空间使自己更为强大,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内容优势。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据Nielsen/NetRating2006年6月统计,互联网对电视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在电视的非热点时段达到20%以上,而互联网对报纸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则普遍达到了30%以上。

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是否直接融合需要考虑自身情况而定,具有强大品牌力量的电视或报纸可以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来创办网站实现快速发展(如央视网和新华网),但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介可能更需要的是专注于内容优势,在合理利益分配前提下借助新媒体实现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结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以手机电视为例,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但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率仍然较为欠缺,需要发展的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

多种媒体的结合

由于各种媒体各具特点和优势,因此多种媒体的互补可能实现强强联合。

广播、电视与手机的最新融合是在2006年9月6日,当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DAB广播式手机电视业务,除转播12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首播中央一台及北京一台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三者的融合包含了电视内容丰富、手机携带方便和广播覆盖面广,可移动接收的多种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最直接的融合——合并或合作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直接与更有力的表现方式则为直接合并或合作。

最早的联合来自于98年NBC以2600万美元对Snap Online的并购,随后迪斯尼收购Infoseek43%的股权,99年1月新闻集团与雅虎签订合作协议,2000年1月美国在线合并时代华纳,最新并购则来自于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全球博客老大MySpace,在信息时代,不是资历为尊而是优势主导,合并的方向是强者愈强。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方向,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有独特优势,新媒体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也占据强者地位,在新的竞合环境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5科技革命推动未来媒体变革

科技革命对媒体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有了印刷术,才有了报纸;有了无线电,才有了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了互联网。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由于在国内仍有较充足的市场,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及进入手机电视领域等实现新的生存,广播可以通过移动技术满足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而报纸面临的挑战是最大和最艰巨的,需要逐步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实现跨媒体发展。⑦

可能有人认为读者对报纸有阅读习惯和依赖感,因此报纸的寿命会很长,其实未必。人们曾经对密纹唱片和留声机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已经进了博物馆;接着人们对录音录像带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难觅踪迹;20世纪末CD刚培养完人们的阅读习惯,MP3就已经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刻跃上风口浪尖,一晃经年,MP4又身影闪动。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浪潮面前,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未来不容乐观,国外甚至预测报纸将在2040年消亡,未来未必尽然,然而与新传播方式、新受众信息需求格格不入的传统新闻机构及媒体必然为受众所放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未来的媒体应是二者的独立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比如两种媒体的直接合并,又比如由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提供内容及其审查,通过移动运营商的平台或者通道,传播到网络和手机用户手中去,这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明确的分工及合作,有共享的利益和未来。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给世界媒体业带来一场革命,新旧媒体的独立与融合发展也将翻开媒体历史新的一页,掌握内容的传统媒体与掌握技术的新媒体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我们才刚刚上路”,但无论如何,“变革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变革关乎生存,变革关乎兴衰,变革关乎历史。

①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联网看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在20世纪末也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②分别取自CNNIC2006年6月30日和Netcraft2006年4月统计数,世界网站数量突破4000万大关仅在三年前的2003年4月。

③分别取自CNNIC2007年1月23日和eMarketer2006年5月统计数。

④据信息产业部2007年1月24日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8.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68亿户,移动电话4.61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⑤iUserSurvey调研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有80.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信息定制服务。

⑥其中“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属于免责条款。

⑦据预测,2007年北京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2008年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00亿元。

⑧原文为Changing is s matter of surviving,语出荷兰VNU集团董事总经理奥科〃维瑟。

自媒体=贱媒体 篇3

自媒体现在已经虚假到什么程度?粉丝数微博是僵尸,没人问。微信大家看不见,自己可以瞎报。比如12万粉丝,基本上可以去掉10万,然后打个折,真实1万有没有都怀疑。至于微信上赚了多少钱?那更是可以瞎编。

罗振宇们经常用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来标榜自己,就是一边胡吹,一边将东西慢慢做精,最终会有人信。罗振宇利用资源让各个自媒体甚至传统媒体都捧,引发不明觉厉的人们的好奇,都赶过去围观,吹嘘带动真实,这有点像股市里面的“概念炒作”,真的让股民觉得概念成立,纷纷进來。于是,最终实施小米式的真实奇迹。

我对小米的真实奇迹是佩服的,雷军能走通了这条路,很了不起。但是罗振宇和小米的粉丝一样吗?小米好歹还是个手机,物美价廉有样子。而罗振宇卖的是什么呢?能读罗推荐的书和文章的人,有一定的知识程度,不怎么太脑残,比较理性。简单说就是很精而且很抠,为一个媒体人的智力产品付费。有,但真的很稀缺,凑不齐这800万。所以,要不罗胖自己拉来赞助,冒充是24小时粉丝爆棚捐款。要不就子虚乌有,自己用嘴来制造一场台风。

那么,媒体人为什么不质疑呢?圈子化是一个因素。纸媒里面的人也想着踏一脚自媒体,都在道上混,彼此留薄面,算是给自己留个后路,纸媒万一不行,还可以去自媒体江湖作个揖。微信当然也乐意捧“自媒体式奇迹”,心照不宣不公布到底自媒体有多少真实粉丝,愿意说多少就是多少。立起来一个自媒体大号,能振奋多少媒体人扎到微信订阅号江湖里面,水深水浅,搅动起来,至少能让微信热闹非凡。

自媒体在微信上的虚假,对传统媒体的杀伤力不是“唱衰”上的,而是“做衰”上的。好一点的媒体,没个10万1页是拿不下来的。那么自媒体呢,写一篇几千块。10万的钱能收买一大块自媒体江湖。自媒体人对纸媒无所不用其极地唱衰诋毁攻击,然后虚假吹嘘自己有几十万粉丝,打开率是如何如何,精准推送高效营销,再不济也有“KK所说的1000个铁杆粉丝”。

最终结果是,纸媒上的投放的确被抢了,但只有一小部分钱流向了自媒体群。纸媒上1页10万的价格,被分割成小块,塞给了自媒体。罗振宇说的那句话特别棒:自媒体的确靠“打赏”。但我觉得只不过是打小赏。在自媒体吹嘘自己的影响力下,广告主还挺高兴,觉得很超值,反过来教训纸媒:你看看,你们已经没影响力了。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自媒体还那么便宜(当然自媒体对外说他们很贵)。如果我们还要再给纸媒投,那就不能按照1页10万了,得打对折。这事一闹,纸媒更压力山大了。

所以,自媒体将价格做贱了,不仅自己,而且纸媒。它使得整个生态都“富士康化”。

媒体 篇4

一、媒体界的新事物“新媒体”

(一) 什么是“新媒体”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非是作为新型或者新兴媒体的统称, 而是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特别媒体, 一般意义上我们将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相关的媒体称为新媒体。而综合起其独有的特征来看,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播发起和接受方不特定, 才是新媒体的典型特征。

(二) “新媒体”的特点

无论是数字技术还是网络技术, 都完全是科技产物。作为以这两项技术为自身发展基点的新媒体, 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关联则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境地。

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哪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都不过分, 哪怕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极为狭窄的科技领域, 在短短数十年中所新发展出来的知识量都是极为惊人的庞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新媒体得到了极速的发展, 再基于社会道德和群体意识等诸多因素, 媒体双方的地位首次在人类历史上达成了理论上的绝对平等, 新媒体系统之中的信息流向并非是传统的单向流动或者是简单的双向交流, 而是呈现一种更为复杂的概率的存在和函数表达。

(三) “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不足

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 新媒体天然具有新闻时效性极强, 信息交互方便快捷等多方面的优势, 然而其权威性弱化, 公信力不足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现在常见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均呈现出明显的这种特征。在诸多新闻事件之中, 新媒体都以十分重要的角色出现其中, 典型的比如5·12大地震期间对于救灾情况的第一时间报道及对于灾后重建工作的巨大帮助, 温州动车出轨事件中则作为各种谣言飞速火爆传播的主要渠道等等, 不一而足。

二、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

(一) 如何看待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 新媒体的存在和发展, 虽然肯定有其开拓了原本未被开发的新市场空间的好处, 但也肯定挤占了传统电视原有的一部分生存和发展空间。如果传统电视媒体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冲击之时盲目选择与其对抗的态度, 必然是阻挡历史发展的一次悲剧, 注定被淘汰。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把新媒体的崛起不仅仅视作挑战, 更要将其当成一次机遇来看待, 互相合作, 互补不足, 最终做到真正的全媒体融合, 达成双赢的局面。就好像当年电视出现, 冲击着传统的报纸、广播行业一样, 现在的“新媒体”对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也意味着挑战和机遇。

2007年12月, 央视国际与国际奥委会签约, 成为取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授权的互联网和移动平台转播机构, 这是中央电视台在“新媒体”领域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运作。时至今日, 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业务架构主要包括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统筹规划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业务。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展示了中央电视台面对“新媒体”冲击的一个成功应对模式。[1]

(二) 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的经验

综合传统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的经验, 传统电视媒体的全媒体融合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报道工作流程角度出发, 认为全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单一报道仍然可以是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的, 但是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报道系统。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另一种则是从媒介组织结构角度出发, 认为全媒体发展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 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 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 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例如, 电视因为手机、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 收视数量降低和广告销量下降均在所难免, 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电视台很难应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 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和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 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 化竞争为合作, 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

可见, “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全媒体发展, 主要指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出于对传统媒介形式衰落走势的主动应对, 通过媒体流程再造, 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 在全媒体的环境下,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1]

三、全媒体融合

(一) 全媒体融合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在传媒业已经被公认。当下, 不仅仅是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的方面, 哪怕是报道方式, 也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冲击下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新与旧的结合, 扬长而避短, 才是媒体融合的优选路径。所有的新闻生产流程将会呈现出灵活的趋向, 而在形式上则是从种属到门类都将极大丰富, 最重要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容易和流畅。与此同时, 媒体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的改变, 仍面临新旧理念的碰撞。在这一方向上, CNTV, 看看新闻网, 芒果TV等等都是先行者, 但是就现阶段的成果来看, 并没有达成理想的效果。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中, 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现在的电视台依旧实行着层级管理制度, 而新媒体行业是一个真正的扁平化行业, 行业内部的平等化趋势极度明显。电视传媒在介入的过程之中失却了对于自身的准确定位。不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融合之中。昨天还要做新媒体的领路人, 今天又要直接把自己彻底改造成新媒体, 在融合的过程之中要么是忽视了新媒体行业的平等规律自觉高人一等, 要么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绝对的技术优势妄自菲薄。将新老媒体对立, 将差距绝对化, 这都是容易犯下的错误。

(二) 全媒体融合细节处理上的误区

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讲, 全媒体融合的目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在与新媒体合作的过程中要放开手脚, 放宽心往远看。

合作过程之中不要藏着掖着, 生怕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或者被人偷师失却了优势, 要合作, 要求收获, 付出代价和冒一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只要明确最终的可期收益是可观的, 那么这些代价和风险就不再显得那么不可接受。况且退一步来讲, 只有发现问题了才能解决问题, 一味规避风险只会变成闭门造车。

四、全媒体融合的前景展望

全媒体的重要特征是各种媒体形态相互交融, 各种报道方式相互兼有, 各种终端兼容, 各种介质并存。媒体形态的交融很好理解, 当手机上响起了你许久没有关注过的电台的声音, 电视上跳出了原本只在网络中传播的实时新闻, 这都是媒体形态交融的典型体现。报道方式兼有则可以更轻松的做到真正的多方位多角度, 全面深度, 客观公正的报道。终端兼容是最大程度拓展及绑定目标人群的最佳办法, 这是完全需要依托科技的力量来达成的目标。各种介质并存可以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大的便利。

媒体融合的步伐将继续加快, 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 深层次的融合可能尚需时日。不过, 有了过去此消彼长的较量, 新老媒体应有这样的共识:谁也不要看轻对方, 也不要太看重自己。因为媒体融合的实质, 并非新的替代旧的, 而是共生共荣。大幕已经拉开, 未来值得期待。[2]

摘要: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媒体面临着一次从基础层面对整个行业深层撼动的大事件。如果应对得当, 可以彻底摆脱现有的发展势头疲软等弊病而一飞冲天。可是如果没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 不能够接受和利用“新媒体”这一新生事物, 则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本文拟通过分析来明确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冲击应对的大方向和具体施行要点, 对全媒体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全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新华文摘, 2010 (15) :147-1520.

新媒体下的媒体环境巨变 篇5

第一,大量媒体人走出媒体,带出大量自由的大脑。原来被一个媒体品牌覆盖,又被广告客户、主管部门稀释得几乎看不到的观点,如今会在各类媒体上看到。譬如媒体人杨锦麟抱怨杭州机场出租车不打表的问题,经过微博的传播,对杭州的城市形象影响很大。

第二,真正有能力输出观点者其实并不多。看到过南方某省宣传部门内部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微博上真正能够影响大众观点的人不超过80个,人气不等于影响力。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只有二十几人具有大众影响力。

第三,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但微信公众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主要来自微博及其他媒体。因为微信的产品特性如此,决定了其传播力偏弱,能够影响5万人以上的微信公众大号数量还很少。但微信公众平台的精准性很高,更适合定向传播。

第四,自媒体网站、科技类博客正在成为门户网站和其他媒体的观点源头。但这些自媒体网站本身的传播力不强。也就是说,门户网站成为这些自媒体网站的内容放大器,自媒体网站作为见地源存在。同时,杂志这种媒体形态也和自媒体网站类似,本身传播力较弱,其内容在经过放大之后才能到达大多数受众。

第五,综合类平面媒体影响力式微,公信力削弱。你有多久没买报纸了?但垂直于特定区域的媒体却有独特的优势。譬如浙江某都市报去年营收下滑20%,而同一集团内另一份专注老年人的报纸却连年获得增长。

第六,一些公关公司利益驱动自建媒体,随便搭个网站就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成为在某些时候左右舆论影响传播的阵地。

第七,受众不在意媒体来源,只对内容平台忠诚,比如Zaker、今日头条等。

第八,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已低到极限,但对微博认证用户,认证的微信公众号盲目信任。

第九,在微博平台上传播谣言的成本极低。毫不夸张地说,造谣传谣辟谣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公关的基本素质。连新浪自己都没有办法处理微博上对于它自身的传闻。可见处理谣言时的棘手程度。

这些现象对企业的.公关营销提出了空前的难题。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越来越多,具有传播特性的投诉和批评越来越多,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坏,你的用户越来越挑剔,媒体越来越聪明。即便拥有再多的年度预算也花不到所有自媒体、新媒体身上。还有多年以来合作的传统媒体要打点,日常应对又是耗费人财物的活儿。

那么,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当然不是。做公关越来越像做产品,只有在用户聚集的地方贴身肉搏,才能了解用户需求和公关感觉。那种几个人在会议室里商量着说“行”的办法,现在往往不行。

“自媒体”不是传统媒体“阴影” 篇6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形式正在逐渐改变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人们也乐于在这样的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与评论,甚至还可以让自己作为“媒体源”去发布、传播信息。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已经达到了一种新闻传播的媒体作用。

“自媒体”成网民获取信息重要渠道

对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样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而且这种形式凭借自身的互联网传播优势与用户资源而日益壮大。所以,“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自媒体”具体的应用类型包括微博、空间、社区、BBS等,其中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平台主要是腾讯QQ空间以及新浪微博。其次是百度空间、人人网以及开心网等社交类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且“自媒体”的主要形式——微博,用户已超过2.5亿,目前仍处于增长趋势。也就是说已经有半数的网民在用“自媒体”方式来获取信息。

自媒体到底“强”于何处

为何2009才登陆中国的微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能引来如此多的用户?结合对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差异化分析,其优势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信息交互性。在传统媒体中,不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它只是对新闻信息用以点到面形式进行传播,观众和读者也只能是了解所传达信息的内容,但并不能对信息进行分享或评论。然而,“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受众群体分享与评论的需求,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做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从而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地位,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其次就是信息传播时效性。“自媒体”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的发展,还得益于如今“移动互联”的大趋势背景,使用户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加大了“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新闻时效性。例如在去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中,由于电力和通信设施的损坏,电脑无法发出信息,但是Twitter、Facebook等网站仍可以通过手机发出信息,第一时间把相关资料向外界传送出来,而Twitter等“自媒体”,也体现出信息获取的绝对优势。

另外,在刚刚发生的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中,通过现场群众微博的传递,“自媒体”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并不逊色于专业的记者。

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替代?

在“自媒体”等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真的会逐渐被其替代吗?

对此,很多互联网专家提出了类似“报纸消亡论”等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新媒体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在很多方面还并不具备成为主流媒体的条件。一如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在《自媒体》一书中所说:“如果今天的主流媒体是恐龙,它不会悄无声息地灭亡。”

事实上,“自媒体”在信息媒介中体现出优势的同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众所周知,主流新闻媒体,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要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内容真实可信。在传统媒体中,以报业为例,每篇新闻报道和文章都要经过多个“把关人”的审核,不管从文字形式、结构,还是选题方向、新闻内容都要经过核查,最终通过后才能发表,从而保证了新闻的质量与公信力。

公信力,这最根本的媒体基石恰恰成为了“自媒体”最大的短板。由于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主体,发布信息不用经过任何审核即可直接发布,其真实性和个人目的性很难把控。这就给不实信息甚至谣言提供了生存土壤,同时也是微博等“自媒体”最大的安全隐患。然而,就算用户发布的信息排除谣言和个人目的的可能,但是由于视角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对受众群体形成信息偏差与误导,也是很难避免的。

几年前,CNN旗下的一家“自媒体”形式的网站上,有用户发布了一则新闻称,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因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急诊室。这则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甚至导致苹果股价出现大幅下跌。直到苹果公司发言人公开指出这是一则假新闻,多家专业新闻媒体也纷纷证实乔布斯并未因病住院,苹果股价这才慢慢回升。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对立

就媒体真实性而言,无论是其他新兴媒体还是“自媒体”,其参考价值普遍大于真正的新闻价值。在了解新媒体信息的同时,对于真实性的验证还是要依赖传统媒体的信息渠道,从这方面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更不会是替代关系,更多的会是合作关系。

“自媒体“虽紧紧追随传统媒体脚步,却并不是作为其“阴影”形式存在。

对此,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也表示:“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是融合互补的。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合作、共赢、发展’的关系。事实上,传统媒体也在发展,也在进步。不仅从内容上从报道的深度上,也有形式上从传播手段上,都在发生着更新。如果一些媒体仍然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拒绝改变,这样的媒体最终要走向消亡,有生就有死,老不死,这个世界将是十分可怕的。区别不同的只是,谁生谁死,这是个问题。”

媒体 篇7

1.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

从广义的层面分析问题, 媒体融合属于平面、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一种融合模式。而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媒体融合则主要体现于新旧媒体相互融合方面。与传统媒体比较来看, 网络媒体特征比较明显。网络媒体具有迅捷性, 不仅传播速度比较快, 而且信息来源也比较广泛, 信息制作简单。所以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发布新闻、报道一些突发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 因为网络媒体的更新速度快、刷新速度也快、网络信息传播快、转发简单, 所以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也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网络媒体还具有个体性, 个体性代指网络媒体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传播对象也非广泛大众, 而是单个个体。网络媒体还具有多媒体化特征, 整合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介, 实现声音图像的多种传播, 保证双向互动传播正常进行。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具有全球性。“网络传播无国界”, 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同时网络媒体还具有双向互动性。在互联网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 公众、媒介传播地位产生了较大的转变, 受众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 也是信息传播者。这一变化也完全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 网络媒体通过一系列过滤之后, 将信息与娱乐简化成为“要闻”, 再将所有的信息抛出给所有受众。从推广演变到当前的形式, 不仅是工作形式上的变化, 也是对网络信息的修整, 使网上信息转变成世界范围的超级市场, 方便网民选择, 各取所需。网络上的信息在发布了一次之后, 网络用户可以在随便任何时间点来读取信息, 获取信息特征, 这种特性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电视媒体不论是在及时性、互动性, 还是全球性上, 都与网络媒体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网络媒体凭借这些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从而逐步瓜分了电视媒体市场。所以传统媒体必须要和新媒体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 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方式

传媒融合是国际传媒集团比较常见的一种工作方式, 目前已经广泛地在世界各国兴起。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不断地融合, 使两种媒体更好地发展, 突出媒体强势地位。对网络媒体来说, 新媒体的运行在资源方面都存在缺失, 并且内容资源也是当前媒体资源的主要优势, 传统电视传媒可以带来的冲击是网络媒体所不能取代的。前些年传统媒体问题比较明显, 在媒介渠道上比较落伍, 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所以在对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要关注媒体内容资源建设问题, 将核心资源的作用凸显出来。要关注新媒体内容资源建设问题, 借助新媒体在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为打造核心内容载体提供条件。发展集约效应, 减少工作成本, 提升运营的科学性, 实现共同发展。

2.1将节目的内容作为主要思考条件

节目的内容是提升节目质量的关键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该方式来吸引观众。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当前电视节目内容的播放质量, 就要不断地去挖掘新资源, 让节目更加丰富多样。目前我国市场上缺少从事内容开发以及节目内容制作的企业, 并且运营商也要构建商业链条, 内容囊括开发商以及提供商的各方面, 可以让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此过程中, 网络媒体的内容资源也是日渐丰富的, 因为传统媒体所输入的网络内容比较多, 所以可以通过新媒体以及各种新式的手段提升节目内容的精彩程度。网络新媒体的产生为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素材, 这一点在论坛和博客上的表现比较明显, 也为网络媒体原创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电视读网节目以及博客节目的开发, 都利用了网络资源, 优化了新电视节目内容, 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所以倍受欢迎。

2.2转变认知理念

可以将电视媒体内容转移到网络媒体当中, 但是这种工作模式可能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网络媒体有一定的特点, 所以在互联网方面, 想要保证互动性与伴随性功能最优化, 就要尽量让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播放音乐, 并参与到电视节目投票。电视节目的发展是用户不能掌控的, 所以电视节目下一秒出现的内容也是用户不可预见的。如果瞬间出现用户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用户没有注意到, 想返回重新收看, 则要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来搜索节目。针对个人用户来说, 主要网络使用环节就是游戏、论坛以及社区互动等, 并且这些方面的应用内容近年来逐渐激增。据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国内体育类节目、真人秀类节目的网络点击率一直是比较高的, 并且电视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传播, 导致网络点击量爆炸式增长。网络媒体是特点比较明显, 内容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可以将电视节目内容直接转移到网络中, 综合VOD点播等形式, 提供网络媒体对接。

2.3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自身存在的全球性特点来宣传电视内容与品牌形象

前些年常见电视媒介传播基本上都是在特定国家以及特定区域之间的, 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诞生, 不论是时间界限还是地域界限, 全部都被打破, 同时也缓解了疆域、意识形态之间的障碍。信息的传播速度涉及到世界各地, 所以电视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形式, 构建多维传播渠道, 对自我模式进行宣传, 进而提升电视媒体自身品牌形象。特别是一些省市的地方电视台, 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制约, 阻碍了电视台的发展, 但通过网络媒体, 就可以打破发展瓶颈。比如很多电视台就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 推出了集网站、微信、微博、社区、客户端等多种网络模式集于一身的传播模式, 体现出电视节目核心价值以及电视节目的文化诉求。各种图文类、视频及音频流媒体等, 打破传统门户资讯频道播出的内容, 使内容更加快捷、更加多元化、更加的深入, 同时增加了互动性和独特性, 使受众更容易接受。

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带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如何做好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是保证未来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文首先分析了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发展实况, 之后从将节目的内容作为主要思考条件、转变认知理念以及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自身存在的全球性特点来宣传电视内容与品牌形象三个角度, 详细地分析了如何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 将电视网络作为基础, 提升电视网络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程.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J].新闻界, 2009, 02:60-62.

[2]相德宝.新媒体问题与管理——2011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J].新闻界, 2012, 02:41-46.

[3]王玉辉, 敖柏.全媒体语境下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34-35.

[4]朱春阳, 张亮宇, 杨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 2014, 10:25-30.

媒体 篇8

关键词:自媒体,专业媒体,运营

传统媒体扮演信息第一入口的角色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愈加动摇, 其内容生产价值基本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所取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数据, 截止到去年年底, 我国网民数高达6.49亿, 而手机网民数达到5.57亿, 移动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信息的第一入口。媒体平台为了在移动端抢夺用户流量, 向其提供丰富的内容就成为运营取胜的法宝。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工具的革新, 个人信息传播的门槛被不断降低, 其个人存储的智慧资源也不断被激活。于是, 自媒体和专业媒体在生产内容方面开始各司其职, 不断建立起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机制。

一、自媒体平台

所谓自媒体平台, 就是“为单独的个体提供意见表达与信息传播的自由传播平台, 在平台注册账号并发表文章地称之为自媒体人, 他们可以凭借文章的点击率获得广告收益。”由于各家自媒体平台的划分标准不同, 目前尚没有形成了一个关于“自媒体平台”的明确定义。最早是在2003年7月, 美国新闻学会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 (自媒体) ”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现在, 在广义的自媒体平台中, 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由个人、商业组织、非商业利益组织、专业新闻机构共同完成的。狭义的自媒体平台则只面对个人, 这里谈的是广义的自媒体。传统的依靠专业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格局发生变化, 信息生产环境不断朝平等、开放、多向互动、全局式的方向发展, 这让各部分超越时间空间进行集体合作变成可能。

尽管自媒体概念存在已久, 但其真正繁荣却是在微信公众号诞生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媒体, 也不断激发一轮又一轮的公众入驻自媒体账号的潮流。为争夺移动入口的信息流量, 各大网站都纷纷开启了自家的自媒体平台, 目前主要的自媒体平台包括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自媒体、搜狐自媒体等26家。基于移动端操作的自媒体平台, 充分挖掘用户的闲置时间并将其聚合, 多种内容重叠覆盖, 大大丰富了移动媒体库, 改善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同时, 基于大流量用户和技术先导的移动端入口, 也促使社交网络上零散的自媒体内容集合在完善的自媒体平台上, 产生专业垂直化的内容。

二、自媒体平台运营中的自媒体与专业媒体

现在国内自媒体平台正在爆发式增长, 其运营模式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依托原有的媒体平台, 在一定的规则标准下发布文章获得推荐;另一类是单独建立的媒体平台, 创作者需要同时兼顾内容生产与内容推广的任务。国内自媒体平台对入驻类型共划分为五种, 包括个人、专业媒体、国家机构、企业、其他组织。个人申请入驻的自媒体, 主要包括垂直领域的专家意见领袖、著名评论家及其他公民;而专业媒体入驻类型依然是传统的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组织机构。其他三种类型由于目前运作尚不完善, 本文暂且不考虑。

(一) 自媒体平台入驻

目前, 媒介生态中已经形成了用户生产内容的UGC、算法生产内容的AGC、专业媒体生产内容的PGC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在这三者中, UGC由于技术门槛低、对作者的媒介素养要求并不高, 促使它的参与人数最多、内容传播最广。专业媒体更多的依托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渠道, 形式的单一和制作过程的复杂影响了用户的关注度。在媒体转型过程中, 尽管专业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端, 却在用户活跃度方面始终无法与移动媒体平台抗衡。因此, 在普通个体纷纷抢注自媒体账号的同时, 很多来自传统媒体的精英作者也加入到自媒体创作的队伍中。于是, 依托自媒体平台广大的用户流量和便捷的操作后台, 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和专业媒体中的媒体人也纷纷加盟, 二者协同协作完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过程。

(二) 自媒体平台评级

用户在哪里, 运营就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宗旨就是用户为王。随着生产内容的人越来越多, 信息爆炸愈发明显, 如何筛选出用户最满意的内容, 就成了自媒体平台的运营重点。受困于移动终端界面和用户注意力的限制,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面临两个任务, 一方面必须筛选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去留住用户;另一方面也必须依赖有价值的内容去提高用户品味。而通常的做法就是, 人工编辑在后台对这些稿源设定严格的评级, 对自媒体后台中所有的稿源和账户进行筛选评级, 再依托技术和编辑的推荐最终被用户阅读。这就解决了专业媒体稿源级别高用户少、自媒体内容文章好级别低的问题, 也改变了移动媒体时代信息筛选的标准, 使得自媒体环境下真正有用的文章得到传播。

(三) 自媒体平台推荐

前文中提到对自媒体账号的不同评级, 这评级划分也决定了各种文章推荐量的多少。高级别的账号一般会在自媒体平台的首页进行重点推荐, 相关自媒体人也会获得对应的荣誉和经济奖励;低级别的账号则会面临淘汰的命运, 很多文章发表后无法获得满意的数据展示, 这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自媒体后台编辑把关能力的体现。

从“弱势媒体”到“知识媒体” 篇9

一、广播媒体在受众精细化中开始复兴

据资料记载, 1893年, 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曾经把布达佩斯的700多条线连接起来, 进行新闻传播, 成为“电话报纸”,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有线广播。1906年费森堡从实验室用实验播送的一些圣经、朗诵节目被行使在大西洋上的轮船报务员接受到, 标志着人类利用无线电直接传送语言和音乐的开端。1916年, 德弗雷斯特在纽约的实验电台用报纸的简讯, 广播了总统竞选的得票数字, 这被称为美国的第一次新闻广播。随着收音机的出现, 1920年, 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KDKA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播音, 这是美国第一座商业广播电台, 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二战的时候, 由于战争的需要, 国际广播得到长足发展。战后, 美、苏两国为争夺霸权及冷战的需要, 分别加强了对外广播, 使得广播的技术和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 21世纪媒介发展的趋势是融合, 广播与网络传播优势的结合是无法避免的发展必然。网络传媒的出现, 影响和冲击的不单单是广播传媒,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也都面临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 广播、电视、报纸的合作成为一个趋势。广播电台的节目受众日趋精细化, 广播传媒事业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逐渐复兴繁荣起来。

2003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定为“广播发展年”, 在这一年当中, 业界对于广播的关注开始增多, 我们也开始了中国广播产业的发展研究, 在对各地电台的经营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后, 发现这个被冠之以“弱势媒体”的广播, 正在由弱转强:老大中央台终于止跌回升, 机制创新, 大胆导入外部资源, 音乐之声前驱, 都市之声随后, 经营额从区区数百万跃升到数千万, 令许多行内目瞪口呆。可以断言, 在未来广播领域能够掀起的改革力度, 必然令人刮目相看。

二、对广播传媒的定位思考

广播传媒在发展中的定位, 呈现这样的特点和趋势: (一) 受众定位:从大众传媒走向“分众”传媒, 受众细分化。各类专业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体育台、教育台等等层出不穷。 (二) 内容定位:从“大杂烩”走向专业化、类型化。广播内容的专业化、类型化, 符合广播媒介受众细分化的趋势。类型化不仅使受众便于安排时间收听, 培养忠诚的听众群, 也便于传者掌握同类节目制作的共同规律, 建立同类节目制作的流程。 (三) 风格定位:走向成熟、稳定。媒介要赢得稳定的受众, 就必须要形成稳定、独特的风格, 对于具有线性传播、不能反复检索、不易保存等劣势的广播传媒来说尤其如此。 (四) 市场定位:以受众为本位, 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 媒介纷纷确定了以受众为本位的观念, 调整了媒介策略。

广播传媒的传播迅速、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廉的优势让广播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广播决不是“弱势媒体”, 而是一个在新世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知识媒体。因此, 我们要重新定位广播, 树立自信心, 这也是办好现代广播的先决条件。

三、广播传媒的前景展望

从上面对广播传媒定位的发展趋势的分析来看, 未来广播媒介定位仍以现已露出端倪的“分”的趋势为主。由此可以预测, 未来的广播传媒仍会将“窄播化”“分众化”进行到底。另外, 还要从产业经营看广播传媒的发展所趋。

20世纪下半叶, 受众明显呈现出“分众化”趋向, 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大众媒体也随之而出现“窄播化”“分众化”的趋向。各种新媒介技术在音频广播上的运用, 使美国广播业不可避免地走上“分众化”的发展路径:这一“分众化”的趋向不仅体现在数量众多的“类型化电台”上, 同时也体现在利用不同的传播技术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广播形式上。卫星广播、手机广播、播客、网络广播等音频广播都是利用某一独特的传播载体而进行有针对性广播的具体方式, 这些音频广播形式都有自己相对而言较为“小众”的传播对象。如此, “分众化”的传播策略既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是广播业在新媒介语境中的发展所必需的策略。另外对广播传媒而言, 要从它的经营理念来看它的发展。广播传媒的低成本、高效益运作有着电视、报纸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钱笑.广播传媒的未来与定位[J].新闻知识.2005 (11)

[2]黄升民, 宋红梅.过去、现在与未来——广播媒体应对挑战与摸索转型的轨迹探析[J].现代传播.2006 (6)

[3]李桂琴.浅谈网络时代的新闻资料工作[J].北方经贸.2001.1

[4]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CJR) .2008年10月26日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监督 篇10

关键词:自媒体,挑战,新闻监督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监督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以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身份参与信息传播,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社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因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现者、采集者,又不受传统媒体“审查”限制而成为信息的信息发布者,以即时化、分众化、裂变式的传播让舆论监督无处不在,形成了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网友曝光、媒体跟进、政府查处”已成为常见的监督模式。

1.1 自媒体来势汹汹

经济社会发展虽步入“新常态”,但是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依然在路上,社会意识、理念思维、行为方式等还未能与新常态“接轨,”甚至依然存在“旧常态”。在体制内监督无法到位的时候,新闻监督也常常缺位、失语,不能发出应有的声音,扮演应有的角色,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各层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人们依然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不会或不善于借助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把舆论监督看作“找碴”“添乱”,为了“面子”“政绩”唯恐遇到媒体批评,在新闻监督面前,习惯于“灭火”,对新闻监督常常采取不欢迎、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使新闻监督面临窘境。

1.2 媒体的行政化无法直面新媒体的冲击

我国主流媒体虽然有监督的权利,但对监督的火候、尺度难以拿捏。因此,不少媒体对舆论监督避之不及,少有作为,不敢进行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对一些问题不敢报、不愿报,触角所及只能是鸡毛蒜皮、不疼不痒的诸如不孝的子女、不讲公德的民工、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等社会现象,新闻监督层次过低,谈不上舆论监督。

1.3 舆论监督保障体系影响了新闻监督

我国现在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和约束新闻采访的相关法规不完善、不健全,一方面媒体舆论监督的法治有待完善,记者的采访权得不到保障,媒体的监督权得不到落实,媒体和记者常常因信息内容为官司所累,甚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个别媒体滥用监督或监督失当,甚至以新闻监督之名进行负面新闻炒作,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和新闻敲诈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正因为传统媒体监督的缺位、失位或无所作为、处境尴尬,自媒体必然乘势而入,扮演了媒体监督者的角色,严重分化和吸纳了传统媒体受众,使传统媒体的身份、地位、权威等受到严峻挑战。

2 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新闻监督

2.1 为媒体监督提供保障

要从机制体制上为媒体监督创造宽松、有益的环境,提供应有的监督保障。这里涉及到新闻媒体的角色、运行机制等历史和现实性课题。让媒体能够摆脱“旧常态”的束缚,使媒体能够说话、敢于说话而不受长官意志和社会意识的左右、干扰,更不惧人身威胁,就必须在现行体制环境下依法赋予媒体应有的监督权利,给予媒体主动权和话语权,彻底剔除限制、打压、制肘媒体监督现象,使媒体不再为条条框框束缚,面对新闻事件不再左右为难,不再“一看二慢三通过”,从而避免自媒体对新闻事件已经炒得天翻地覆而传统媒体却默不做声的尴尬。媒体的监督权,媒体人的采访权、报道权,如果不从制度层面提供有效保障,势必使媒体常常瞻前顾后,陷入“前怕老虎后怕狼”窘境,要么保持可怕的沉默,要么隔靴搔痒地说几句,让位于自媒体,失去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监督的环境营造、监督权利的保障,既要从公众的思维理念上进行引导,更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上体现对媒体监督的地位、规律、权利的尊重,让媒体真正能够轻装上阵,担负起媒体的使命与责任。

2.2 善于与新媒体“抢位”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新闻现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现场传递信息,而且人人都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这也是自媒体能够赢得受众的重要原因。而传统媒体由于受设备、人力、资源以及信息采集、制作、审查、发布时间和平台等因素的制约,常常不能够“在现场”,也时常不能够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和自媒体相比总是“慢半拍”,甚至因为事件的敏感而远离现场、躲避现场。

2.3 善于和自媒体“对接”

自媒体随时随地发现新闻、传播信息、互动交流,使传统媒体相形见绌。这是新媒体的优势同时又是劣势,因为人人参与,势必粗糙囫囵,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导向多样。而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资源、人力、设备以及主流媒体积淀的公信力、权威性,无论是信息制作的精良、信息发布的准确,还是舆论导向的判断、新闻监督尺寸的把握,都是自媒体无法具备的。

2.4 媒体监督要进入“自觉”的状态

产品媒体化:产品即媒体 篇11

产品媒体化时代来临

过去的两个夏季,可口可乐凭借诸多这样的故事,活跃度和影响力同类无敌,而这些杰出的创意也让可口可乐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创造了最近几年的销量增长奇迹。

可口可乐的创意已是过去式,作为长寿明星品牌,可口可乐的一举一动当然逃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在专家与媒体的共同努力下,昵称瓶、歌词瓶这点事早就被揭个底朝天,成为大家都知道的秘密。站在专家观点和媒体解读的角度来看,就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其做法有二:第一,屌丝文化;第二,社会化媒体营销。

有榜样的示范和理论的护航,大家以为找到了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真豪门,纷纷朝这个方向前进。拥挤在互联网这个风口的人都是有理想的,要实现的不是做一只飞起来的独猪,而是要把世界第一踩在脚下。比如,那个卖煎饼的,用豪车送饼赚了点名气,就敢说“麦当劳,我鄙视你”。可以说,眼下大家都在搭乘互联网这趟豪化列车,却在火热的互联网事业中缺少冷静的分析,进而可能导致方向感与方法论出现问题。要把这个闹明白,就必须从互联网说起。

21世纪,互联网风暴席卷全球,互联网对媒体和娱乐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引发了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传统强势品牌的路径依赖。互联网创业者抓住这个空隙长驱直入,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并取得阶段性成就。几个有限成功案例的反复传播与激荡,让大家看到了以小博大甚至玩颠覆的机会,于是有人苦干,有人巧干,拥抱互联网,梦想创造奇迹。

殊不知国内互联网尚处于青春期,电商也好,互联网思维也罢,其实都是新东西。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如何做,传统经验也没有告诉我们,都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于是,就有了话是扁的嘴是圆的,大家都以为找到了真相甚至是真理,却忘了思考互联网的本质。

其实,互联网改变的是人们的沟通方式,却没改变人性,最多也只是激活已沉睡或者压抑很久的部分本性。互联网重组了商业模式,却并没改变商业的本质,难道你可以用互联网画一只鸭子,就可以美味而且能填饱肚子吗?最明白这个道理的是电商新贵马云先生,所以他才说不管什么经济,没有好的产品,那就一定是烂经济。回到营销者关心的问题,互联网对营销其实是做了一道减法:其一,自媒体兴起,让促销失效;其二,平台寡头的形成,让渠道瓦解;其三,信息对称,价格透明。所以,传统的4P营销让位,1P营销闪亮登场。

如果说真有什么互联网思维的话,那就是回到产品这个原点。产品是从人心那方寸之地开始的,回归产品就是回归人性之根,让产品拥有灵魂。当然,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物质,而是通过消费来满足精神的追求。在购买背后,消费者把本身的想法、梦想都折射到了产品上,因为这些都是品牌的DNA。

品牌的DNA没变,但是消费者的解读方式却发生了革命。过去是深阅读时代,主张含蓄美、朦胧美,品牌的精神要靠消费者的意会而不是言传。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量,为了在海量信息中冲浪与自救,浅阅读成为一个习惯。由于大家的眼睛长期处于浏览状态,人们变得没有耐心,喜欢短、频、快,对什么都不会关注太久,对什么也不会停留太久。在消费上他们不喜欢猜,而是希望产品本身能制造信息高点,希望产品以简单的图文、数字,甚至动画来准确传达情感,这样才能让他们怦然心动。

可口可乐明白了一个道理——产品即是媒体,于是就借此开启了一场名利双收的换装之旅。本质上讲,可口可乐的换装就是精准把握顾客脉搏的一次产品媒体化试验,由此开启了一个产品媒体化时代。

如何对产品进行媒体化改造

产品媒体化,版权是谁的,考证起来很难,可能还会有争议。那么,如何让一个普通产品升级为一个有媒体功能的产品呢?

市场细分化。没有细分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缺少话题,没有话题产品媒体化就是空中楼阁。

细分不是什么新词,过去的做法一般是根据人口、地域等三维变量划分,这最多也就算是粗分。真正的市场细分,必须纳入消费者情感层次的多维变化,并植入网络基因,采用“传统+网络”双轮驱动,运用并解析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以小而精作为切入点,选择有交叉的一个窄的领域,将交易与交互相融合,转批量生产为定制化生产。

产品玩具化。21世纪,中国消费者正在发生一场颠覆性的革命。“80后”、“90后”登上消费舞台,社会物质变得充沛,生活更加富有,生活态度由奋斗变成享受,消费变成感性的事业。感性消费与好坏无关,而是“我喜欢,我乐意”。

一个让人喜欢的产品标准不仅仅是好用,还必须好玩。一个好玩的产品具备以下五大特征:简单、便捷、好用、亲切、有喜感。

产品人格化。过去,我们做产品喜欢讲故事,而讲的故事却是千篇一律,多是我是谁,我做了什么,产品还是冷冰冰的。如今,产品功能只是标配,顾客需要的是更感性的体验,必须让产品有情怀,一个有情怀的产品自然就人格化了。

在产品人格化实践中,很多人强调要借助创始人的魅力,这其实与消费者无关。产品人格化,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性化,即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确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入人文关怀,以有形的物质形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状态,使产品有情感、有个性、有情趣、有生命。人格化的产品才能让顾客成为粉丝,比如,陶石泉同学的青春小酒,个性鲜活而富有情趣,顾客会心甘情愿地分享并推荐给他人,使产品成为一个引爆点。

产品话题化。调侃自己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求求你谈论我”,因为只有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才能广为流传。于是,明星时不时要曝点隐私,为的是让人八卦上头条。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篇12

一、传播主体大众化

新传媒的出现,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与传播精英对传播主体的把控被彻底打破了, 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都可以进行DIY。在大众传播时代, 从传播者的角度, 传播的主导权还是控制在文化和传媒精英的手中。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但这种传播还是需要通过把关人的审核通过。大众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一种博弈的结果, 而受众在其中始终处于被控制的被动位置。也就是说, 大众传播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大众的传播。新传媒提供的一种可能是, 任何网络的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交流。维基百科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维基百科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百科全书的百科全书。它的做法是,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为某个辞条下定义, 做出自己的诠释。谁的诠释放在前或者后, 全看该诠释是否为人们所认同 (表现为“顶”, 或者援引率等) 。因《无极》而一夜成名的胡戈, 这场引发娱乐圈论战的轰动新闻看似就此尘埃落定, 而以胡戈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却没有就此却步, 一场风起云涌“草根电影”运动正如火如荼。从去年一部名叫《清华夜话》的DV作品, 到《老鼠爱大米》等歌曲以及《大史记》《春运帝国》等“恶搞”影片, 草根电影正悄悄通过网络萌芽、发展。日前, 一位名叫韩巍的电影爱好者吸引了传媒的关注。为了进入电影圈, 他先后换了30多个工作却连连碰壁。最后他决定“揭竿而起”, 在博客上发了一个《1元片酬, 寻找演员———草根博客拍网络大片》的帖子, 为自己执导的电影《机会难得》征集演员。他的征集要求简单而“苛刻”:必须“无表演经验”, 主角配角片酬均为1元。拍摄期间的食宿问题, 剧组将会保障。结果一周后全国有800多人应征, “草根电影”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越来越多的电影爱好者正借助DV、网络、博客等新技术、新传媒的平台, 一跃跨过传统电影的专业门槛, 投身于电影拍摄、制作、传播, 引发了新一轮平民影像视频娱乐的狂欢。

由于网络平台对所有的网民都是开放的, 其中一些网民所发布的内容由于其价值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逐渐形成稳定的读者群。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自传媒都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的传播, 但在众多海量的个性内容中, 必然会出现大批广泛吸引公众的博客或者播客, 他们以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形成强势传播。

二、新传媒传播内容多元化

要说这种新传媒带来的最明显好处, 便是像未来研究所萨弗所说的“寒武纪爆炸般创造力”:5.3亿年前大量的生物物种分化有力催生了物种多样性。《连线》 (Wired) 杂志编辑、《长尾》 (The Long Tail) 一书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同龄人的内容制作已成为我们所处时代最强大的产业力量。”

由于个人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新传媒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形式的多样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 新传媒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新传媒多元化传播的第二个方面, 是新传媒为一直被文化与传播精英压制的平民文化或草根文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可以说, 在新传媒的传播中, 平民或草根的声音第一次全方位地得以呈现。一个结果是, 文化或传播精英继续在新传媒传播中发挥着影响, 但同时, 平民或草根的文化意识在新传媒的平台逐渐汇聚, 形成合力。不仅与精英文化相对抗, 甚至在某些时候对精英文化形成压制。

这种文化的博弈使得新传媒的传播内容具有高度的多元性, 而在通过传播不断扩散的过程中正在彻底改变整个文化的特质, 并在冲突和交融中酝酿产生一种数字时代的全新文化。比如, “春节一日”, 它可以将所有华人春节一日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做全景式的汇集、描述与展示, 这是任何一种传统传媒所无法做到的;再比如, 对于一个影视剧的创作, 只要你有一个有想象力和容纳空间的“引子”, 就会招来众多“能人”的原创热情, 再根据网民支持度的高低决定取舍 (为了保持竞争, 可以保留2-3个情节线索) , 进一步续写, 如此这般, 一篇出色的剧作便会以这种不同于传统创作方式的操作得以完成。同样的, 新闻报道也可以如此。有人说, 把关问题怎么解决?真实性如何保障?其实, 只要你开放传播通道, “无影灯效应”就会发挥作用, 假信息就会在众多资讯提供者的见证下而露出原形。■

参考文献

[1]刘晓鹏.《信息、传媒与公共服务——治道变革与中国政府信息空间的重理》, 《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3期

[2]荣华.《新传媒的兴起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3期

[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 2006年第5期

上一篇:防身教学下一篇:媒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