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媒体

2024-06-07

平面媒体(精选12篇)

平面媒体 篇1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 涵盖了多种类型, 如手机终端、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是我国媒体行业进行现代化的标志。新媒体有着众多优势, 如随时随地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 可以实现超文本链接、信息共享等。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现代人们休闲时间破碎化的生活需求, 但是却难以满足人们对信息深度化的需求, 所以即便新媒体有着平面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也不能完全取代平面媒体, 这就使得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一、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

平面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 而相较之而言, 新媒体更为复杂, 所以两者之间的融合必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而其中最基础的因素就是环境。由此得知,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的基础便是环境的融合。

(一) 时间与空间环境已经实现了融合

暂且对地理、民族等宏观环境不予以考虑, 单从信息采集、传播等微观环境进行探究。现如今, 信息采集、传播、接收等每个环节都已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即便是在一定区域内售卖的报纸, 与新媒体融合之后, 信息内容也可以传播到全国各地。

(二) 国际与国内环境已经初步实现了融合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无法脱离国际大环境背景,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新闻报道的疆域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 而且明显出现了国际报道国内化, 而国内报道国际化的趋势, 这就使得平面媒体的舆论引导以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平面媒体在此种环境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硬件与软件环境之间融合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的基础前提之一就是硬件与软件之间能够实现融合, 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能够相一致。软件环境的发展要能够为硬件环境提供一定的支持, 而硬件环境则要能够为软件环境提供基础, 两者若能够很好地融合, 则对平面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融合不佳,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二、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

(一) 战略布局方面的挑战

媒体融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既要考虑到政治方面的利益, 还要考虑到商业利益以及社会民众的公共利益。换言之,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后, 要更能够彰显国家利益, 更利于引导主流思想, 只有如此, 社会才能够在媒体融合之后更加团结、稳定;而平面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之后, 要能够继续保持自己良好发展的态势, 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 这样平面媒体才有与新媒体融合的动力。无论何时公共利益都应该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内容, 而要实现公共利益, 媒体融合之后, 就必须要打造高品质的新闻栏目, 始终站在公共角度播报新闻。“有组织, 无边界”历来是媒体融合后倡导的一种模式, 平面媒体应该冲破各个单位全权控制的产业模式, 与新媒体进行重构, 组成新的管理模式, 只有如此, 才能够在现有环境以及现有条件下融合发展。

(二) 受众群体方面的挑战

平面媒体向来是通过深化新闻内容来吸引受众, 但是新媒体时代, 吸引受众的手段已不仅仅在于此, 拓展受众的方式也更加多样, 使用的工具更多。对于平面媒体来说, 新闻信息发表到平面上即意味着此信息报道已经结束, 但就新媒体而言, 新闻信息发表之后, 也仅仅是开始。信息时代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 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零碎化, 难以找出大段时间阅读新闻信息, 新媒体则能够依据用户的生活方式, 推荐特定的新闻, 由此吸引受众。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后, 主要目标就是借助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拓展受众。

(三) 媒体新技术方面的挑战

平面媒体之所以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掌握着无可比拟的新技术, 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等, 都是现代社会非常先进的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对大众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也同样影响着新闻生产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现如今, 我国很多平面媒体都加大了新型技术平台的构建力度, 以便能够为与新媒体融合典型提供技术基础。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 我国媒体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我国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水平并不是非常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求国家、平面媒体都要加大重视程度。

三、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 从理念融合入手

平面媒体人由于长时间从事单一维度的信息传播, 一时难以转变思维, 因此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首要的就是要让平面媒体人转变理念。平面媒体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负责媒体融合事宜, 并且制定政策保障各项事宜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小组要定期召开新媒体融合会议, 将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有利局势, 展现给其他媒体人, 以此让其切身感受到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后的发展图景。

(二) 借助新渠道充分发挥出内容优势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平面媒体上的内容直接复制到网络上, 还应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始终坚持内容建设, 通过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让两者真正地能够在内容、经营等各个方面实现融合。例如, 澎湃新闻以其“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定位、“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 构建网页、WAP、移动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 掀起了一股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澎湃”之风。澎湃新闻启示我们, 传统媒体要重视新传播格局下的渠道建设, 将内容优势通过新建渠道发挥出来, 同时辅以社交的用户诉求, 推广优势资源, 扩大转型后的品牌影响力。

(三) 打造个性品牌

传统媒体通过做强新媒体个性子品牌, 把主流媒体的优势向新媒体延伸。例如,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借力主导品牌, 积极将开发的新媒体及产品服务推荐给用户, 尽快提升品牌辨识, 快速生成个性子品牌。这些新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可能超越现有主导品牌, 更可能有力推动老品牌影响力提升。通过做优品牌, 加快全媒体品牌的融合。例如, 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在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课题是移动互联时代下传统媒体用户快速收窄——纸媒要面对与PC端和移动端的多向融合, 已经成型的新闻网站则要面对从PC端到移动端的融合突破。例如, 青报旗下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 开发了客户端, 呈现出全面布局、重点突破, 全线出击、分步导入、全力造血、扶持有度的特点。

四、结语

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要想融合发展, 首先要满足环境基础条件, 其次要解决各方面面临的挑战。值得高兴的是, 我国已经有很多平面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有效的融合, 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完全实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以及自身综合商业效益的持续发展。

当然作为媒体, 要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 无论媒体之间如何融合, 都始终将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前提, 唯有如此, 才能够走向最后的成功。

摘要:平面媒体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只能够为受众提供单一维度的信息, 所以无法得到立体式的感知。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 平面媒体的生存受到了挑战, 为解决现实困境, 平面媒体人开始思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本文主要从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挑战、对策等方面进行探究, 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平面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羽馨.媒介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江苏法制报官微栏目“总编辑点睛”为例[J].传媒观察, 2016 (04) :54-55.

[2]鹿梅.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6) :197.

[3]何宏雯.浅谈传统媒体转型中的产品思维变革[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6) :94.

[4]曾黄昕.试析媒介融合产生的内外因[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6) :269+275.

平面媒体 篇2

客户单位名称(以下称甲方):

发布单位名称(以下称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并共同遵守。

一、广告发布内容及条件

甲方委托乙方于年月日发布平面广告,发布媒体为《》。具体刊登要求及费用如下:

发布媒体:

日期:

规格(高*宽):CM

颜色:

版面:

单价:

折扣:

实收金额:

实收金额大写:

二、付款方式:

甲方在收到乙方提供的见证性资料(样报/样刊)和正规广告发票后5个工作日内将广告费付给乙方。具体付款方式如下:

单位名称:

银行账号:

开户银行:

三、甲方权责:

甲方提供的样稿或经甲方确认的稿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报社要求,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改动广告样稿。

如甲方无故延期付款,每逾期 / 天,需按逾期付款款项的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四、乙方权责:

1、因报社原因临时或长期取消原甲乙双方确认的版面造成无法发布的;因广告发布价格调整,甲乙双方重新商定未果造成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甲方确认的广告经报社审查未能通过而无法发布的;乙方不承担责任。因报社原因出现甲方确认的广告刊登版面、时间及文字等内容有误,乙方应承担责任,具体执行方式双方协商。

2、乙方须按照甲方的刊登要求严格执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如果出现漏刊现象,乙方应给予赔偿或补偿。每漏刊一次,应在原定版位补偿二次或折合相应的款项双倍退回给甲方。

3、乙方若未能按时交印,须退还甲方相应费用,延期时间内,赔偿违约金 / 元/天(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

五、不可抗力:

1、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甲方发布稿件停刊,则按停刊天数相应补刊(具体补偿方式及额度,由具体合同签订时双方协商);当不可抗力消除后,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尽最大努力降低此期间甲方的发布时间损失。

2、在不可抗力消失后,双方可就继续合作事宜进行协商、签订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如有变更,以补充合同为准;如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乙方按未刊登天数与总天数比例,退还甲方同比例的发布费用。

六、知识产权归属:

甲方所提供之稿件,未经甲方书面授权情况下,乙方不得擅自修改或作他用。

七、违约责任:

1、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甲乙双方应共同协商解决,任何一方不得中途擅自终止或解除合同。

2、违约方要承担守约方为维护权利而支出的差旅费、律师费、诉讼费。

八、其它补充条款:

1、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则诉于提出原告方所在地法院。

2、甲方所提供的稿件,作为附件与本合同一并保存。

3、本合同共(2)页,经双方签定及单位盖章后立即生效,双方应共同遵守执行,协议一式

(2)份, 甲乙双方各执(1)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与本合同有关的附件、传真、电子邮件,凡双方协商一致的,具有与本合同同等效力。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传统平面媒体转型之惑 篇3

[关键字]传统平面媒体;转型;趋势

[作者单位] 赵慧君,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在所有对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预测中,“平面媒体消亡论”一直不绝于耳。这么多年来,传统平面媒体虽然感受到了寒冬,但是其依然活着,有的活得还不错。其实传统平面媒体的类别很多,市场、体制、用户群、功用等各不相同,因此各自的活法也不尽相同。抛开体制因素和其他原因,不能否认的是,传统平面媒体已经日渐式微。

一、从技术更新上看,传统媒体总在新技术的后面被动地跟随,自身并不掌握技术的主动权

新旧媒体之说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将成为传统媒体,更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将会产生。从第一个新媒体技术出现起,传统平面媒体其实就已经意识到危机,或多或少都在向新媒体的方向努力靠近。如今更是全行业都在向新媒体进军,号称全媒体,其发展形势蔚为壮观。

但是,新媒体是技术驱动型的。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出现的时候,传统平面媒体开始追随着门户或垂直网站,纷纷建立各自的网站(准确说大部分是网页),成功者寥寥无几。电子杂志出现的时候,传统平面媒体又开始追随电子杂志。彩信和手机报推出的时候,传统平面媒体又开始布局彩信和手机报。二维码出现时,许多传统平面媒体纷纷在封面印上二维码。移动客户端出现后,特别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一批得风气之先的传统平面媒体开始大势在苹果、安卓等移动操作系统开发客户端,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App产品,意欲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及早地占有一席之地。2011年,微博迅速发展,似乎一夜之间又颠覆了原有的新媒体形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传统媒体惊呼并大量探讨微博,积极入驻的时候,微信开始风生水起,公众平台发布后,许多嗅觉灵敏的传统平面媒体又开始占领席位,收拢粉丝。移动互联网一时风光无限。可是,谁能知道微信的下一个新媒体又是什么呢?每一种新技术形态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是平面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业者都在探讨观察下结论。但还没等他们弄明白的时候,下一种新技术形态又来了。

传统平面媒体永远跟在数字技术的后面转圈圈,核心技术永远不在其掌控之内。甚至一个电子阅读应用产品或是阅读平台,就能网罗一干著名期刊。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平面媒体所做的只能是跟随。所谓的打造全媒体平台,也就是每个技术形态都要占有一席之地,为核心的平面媒介形态服务。至于这些独立的新媒介形态的盈利模式,至今鲜有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开始逐渐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媒体,至少他们的许多业务形态具备了许多媒体的特征,比如新浪、腾讯、百度、Google。媒体的定义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媒体除了具有传播信息与观点的媒体特质,它还是社交工具、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库等。这些是传统媒体不具有的新功能。媒介和媒体这两个概念应该得到更加科学的区分,而技术性变革和替代是传统平面媒体式微的原因。

二、从内容看,“内容为王”的观念遭到质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平面媒体的信条是内容为王。即使是数字技术发展到现阶段,仍然有很多传统媒体人信奉——即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用户对真实客观的、有价值的、值得信任的资讯永远是有需求的,好内容仍然可以卖出好价钱,平面媒体仍旧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但现实却是,许多传统媒体一直引以为豪的内容优势和资源优势正遭遇危机,“内容为王”的思路面临巨大挑战。新媒体和自媒体的生产力及生产质量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媒介会死,新闻不死。这句话会触动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是的,媒介可以更新替代,内容不死;可以用信息的“质”对抗新媒体的“量”,实现价值重构。实际上,如今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人纷纷流向新媒体,无疑为新媒体带去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甚至还有专业的人脉。除去某些体制原因和政治原因,在许多内容类别上,新媒体平台完全可以做到内容为王。内容为王不再是传统平面媒体的专利和独门武器,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平面媒体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上一样可以实现。2014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闻事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秀表现足以说明一切。在将来,只有新闻性很强的少数平面媒体能够靠“内容为王”取胜,其余的平面媒体不可能在内容上占据高点。能够取胜的,也是已经具有极强品牌影响力的期刊,它们才能保持“内容为王”的本钱。因为这些平面媒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历练,其内容在用户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独家性,使得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其内容付费。但这种模式大部分平面媒体都模仿不来,也几乎没有机会实现。

大量可随时随需要查找内容的阅读新设备层出不穷,传统平面媒体要想依靠其强大的内容去赢得用户青睐,还要关心自己的渠道,让内容无处不在,出现在尽可能多的平台上。可是,平台又不在自己手上掌握,用户也不太关心内容的来源。当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各种信息时,他是否会注意这个信息来源哪个平面媒体?即使他没有看到这个平面媒体在数字平台上的信息,他也一定能看到无数相似、相同、相关甚至更加深入的信息。现实是,随着传播渠道的社会化、非垄断化,不论是广告主还是媒体都可以传播内容,许多掌握平台和渠道的新媒体公司或广告主开始玩内容,从运营主体变成内容提供商。更甚者,他们掌握了广告通道,直接把控广告主的投放。或许传统平面媒体会说,他们有积累下来的品牌公信力和权威度。在这个连CCTV、《人民日报》都会被广大用户嘲讽、批评、怀疑的年代,没有哪家平面媒体敢一再强调自己的信息是绝对权威、绝对有公信力的。社交媒体、客户端等形态的互动、自洁能力,用户的判思考力和判断力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必将渐渐深入人心。

nlc202309031528

传统平面媒体一直争论不休的“内容为王”,也许不过是自己不愿意被新媒体抛弃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所以,内容、渠道、整合都不可或缺,单独争论谁为王一点意义也没有,重要的是,不同时候、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而已。但是,满足这三者的传统平面媒体又有哪些呢?更可怕的是,许多新媒体从内容到平台,将社交、视频、微博、搜索、电商等全部资源都整合到一起,这种玩法不是传统平面媒体能够实现的。

传播渠道和介质不仅影响传播内容,甚至可以决定传播内容;专业人才越来越趋于新媒体化,新媒体整合信息能力非常强大。这两点足以让我们对“内容为王”产生质疑。

三、从平面媒体的盈利模式看,传播通道和媒介的社会化和非垄断化,使得广告主的投放渠道彻底社会化,传统平面媒体的广告资源衰竭

至今,平面媒体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还是延续之前的传统,大部分依赖广告。这正是基于已形成共识的 “二次售卖理论”,即传媒业是以社会注意力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经济产业,整个传媒业的经济学基础是新兴的注意力的经济理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获得广告收益。此后还有人提出“三次售卖”,即再卖一次品牌和资源。

作为广告投放主的企业,投放广告无非是为了销售、塑造品牌形象等目的。在新技术兴起并广泛普及之前,广告投放的通道十分有限,无非是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电台——许多权力掌握在媒体手中。到了新媒体时代,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广告,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找到新的渠道,原有的渠道被瓦解了。最开始是网络广告,后来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广告形式的内容创意、技术引领、互动体验、支付便捷等广告营销价值越来越得到广告商的认同。特别是社交媒体兴起后,彻底改变了广告主的企业营销方式。社交媒体天生的传播性有利于广告病毒式地扩散,成为口碑和客户互动的通道。传播通道的易于获取性、便捷性、社会性,使得广告主、个人可以方便地掌握传播渠道,打断了之前媒体的垄断和不可替代性。掌握了广告通道,广告主自身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广告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大V的一句话,其影响有时候甚至比媒体还大。试问,哪个传统平面广告有这样的通道?新兴的交互媒体无疑更有助于广告主实现各种销售目的。广告主的主动性日益增强,他们自己对传播渠道的把控也更加自主。相对于用户,广告行为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

技术的进步使得营销行为日益精准化、有效化,各种行为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广告主衡量广告效果和实现精准有效投放的有效根基。这些是许多传统平面媒体无法提供的。

四、从资本整合看,大的传媒集团的转型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跨界经营,而不是单纯的现有媒体业务的转型,普通平面媒体的转型资本在哪里?

最近几年,传统平面媒体的发行、广告经营和影响力的下滑成为常态,有的甚至是大幅下滑。面对冲击,一些传统平面媒体设立新媒体部门,各种折腾跟随。但是许多新媒体尝试只是换了载体,经营模式和传统根本无异,烧钱不说,很多根本没赚到钱。于是,转型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传统平面媒体口中。

当然也有成功者。上市公司粤传媒以媒为本开展多元经营,进行产业链延伸,进入更多新兴领域。从其一系列公告来看,他们开始向游戏和互联网彩票业务进军,建立了宅之便电商网站,收购香榭丽传媒,向户外LED大屏拓展,未来甚至打算介入养老经济,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传统媒体起家的上市公司中南传媒打算深入到老年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等产业,中南传媒与华为合资的下属子公司天闻数媒自主开发了“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收获了深圳市龙岗区教育项目(一期)工程,又中标厦门实验中学云平台及校园一卡通。据报道,中南传媒还准备涉足互联网金融[1]。

还有一些传统平面媒体,通过收购技术公司,比如游戏公司、技术平台公司等,完成了转型的初步转身。2013年1月,浙报传媒集团斥巨资31.9亿元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的申请得到证监会的审核通过,浙报传媒收购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2]。后者拥有边锋游戏、游戏茶苑、浩方电竞、三国杀online等众多游戏品牌。浙报传媒还与华奥星空联合承办2013年全国电子竞技大赛,参与投资动漫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不难看出,这些平面媒体身后资本的力量。这些传统平面媒体或上市公司,或是得到资本注入,或是收购新媒体,或是有独特媒体资源。试问,如果没有身后的这些资本力量,他们该怎么转,该转向何方?更关键的是,他们转型的方向其实和平面媒体业务压根没有关系,相当于重新拓展非媒体业务。

在国内,除了少数上市的媒体集团和个别“国”字头的媒体,以及各城市一线传媒集团,大多数传统平面媒体的收益是非常少的,他们没有被投资或收购的机会。因为转型意味着巨额投资,意味着新媒体人才的引进,意味着运营思维的再造,意味着各种媒体平台的重新搭建,意味着新的盈利模式的开拓,这不是小打小闹就能完成的。而这些成功的平面媒体转型的方向,也正说明了广告主投放的多渠道化和非平面媒体化。如果传统平面媒体的转型目标是跳出平面媒体,它会有哪些主营业务?它能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开展什么经营项目呢(除了会议和活动)?它曾拥有的品牌资产有哪些变现手段?因此,会有很多的传统平面媒体可能就死在转型的前夜。而那些转型成功的媒体,背后或者有资本的力量,或者有别的力量。

五、大数据时代,传统平面媒体的数据在哪里?

大数据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火的一个概念。大数据广泛存在和应用于许许多多的行业,用以“寻找看似不相关联的东西之下隐含的相关联的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比如电商行业、医药行业、网游行业、制造业等。对媒体行业而言,随着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媒体中的文本数据、交易信息、商品信息、位置信息、行为信息等所有的信息都将成为“数据”。利用“数据”对用户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和挖掘变得更为容易,在此“数据”之下形成的“精准”传播越来越深得用户青睐,也正日益成为广告主的得力助手。广告投放者必须同时采取更多以数据为导向的营销措施,“让数据说话”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理念对媒体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数据将成为内容和经营的核心资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崛起,并已经在颠覆并重组广告产业链。

但面对这一切,大多数传统平面媒体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应对措施。因为传统平面媒体拥有的数据量与新媒体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新媒体基本以千万、亿级为单位,而传统平面媒体好点的以十万或万为单位,差的以百、千为单位。此外,在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传统平面媒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连基本的内容库、图片库、发行和核心读者、客户等“小”数据都没有掌握好。即使是开始尝试构建新媒体的平面媒体,多数对新媒体后面蕴含的IT架构、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毫无想法,也就根本不具备大数据时代颠覆和业务转型的条件。这时,传统数据的再利用就成为关键。

许多业内人士给传统平面媒体开了很多的药方,可是这些药方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似乎没什么可操作性,至少没有哪个传统平面媒体因为这些药方走上漂亮的转型之路。同时,传统平面媒体也进行了很多实践,鲜有成功者,至少不是广泛意义上的行业转型。与此同时,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媒体融合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这无异于传统媒体的一剂药方,但是具体的实现手段和实现方式等,仍旧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研究课题,至少目前许多问题对传统平面媒体而言是无解的。运用资本的力量,谋求强强联合,也就是媒体融合,推出一些专业细分市场的优秀品牌,也可能是传统平面媒体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市场瞬息万变,用户的喜好反复无常,不论是传统平面媒体还是新媒体,重要的是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顺势而为。

[1]中南传媒. 借力大数据转型全媒体[N]. 中国证券报,2014-03-11.

[2]盘点报业发展新趋势[J]. 中国报业,2014(1).

平面媒体 篇4

一、利用多媒体, 精心设计, 使学生的兴趣“立体”起来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力参与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根本的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让其始终对美术怀有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

1. 激趣妙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 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如何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眼球, 把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聚拢过来?根据笔者对课堂的观察, 学生每次走进美术教室, 他们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其他事物身上。由于美术课给学生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使得他们即使坐在了相应的座位上, 还是喜欢相互交流, 悄悄地说一说。笔者认为, 这种放松的心态更体现孩子处在一种最适宜、艺术感也是最容易爆发的时刻。所以, 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 直接引导学生快速走入美术殿堂。如:一年级的《拼拼搭搭》一课, 笔者利用学校的白板教学, 课一开始进行示范:直接在白板上拼一拼、玩一玩, 在随意的拼搭过程中, 看看像什么呢。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 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交流, 这时再换个角度让学生试一试, 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孩子们跃跃欲试, 当看到神奇的白板上不断变出的新造型他们开心极了。这样通过初步拼搭练习, 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 他们兴趣高涨,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认知, 到再次有意识的拼搭, 自然而然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 可以用最短时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需要注意的是, 媒体导入也需要教师“七十二变”, 不能出现思维的定势, 比如:适当引入和课题关联的动画, 直接打动孩子, 让他们从心底喜爱美术课;以一段唯美的音乐去感悟绘画的节奏韵律;以一段影片启迪学生对美的感悟……各种教学媒体特有的光、色、声、像等效果, 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脉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融景导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材上都有欣赏的内容, 由于孩子处于十岁左右的年龄, 讲得太深了学生难以理解, 讲得抽象更令他们乏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何让他们把握艺术真谛呢。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扩展欣赏的维度, 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巧妙地创设突破口, 从而上好美术欣赏课。

如省级展示课《像自由一样美丽》一课, 整个多媒体课件精致唯美:从简单的画本一页页展示, 让我们看到赭黑、桔黄、青绿中拼贴出山脉、房屋和河流, 也看到了珊瑚红的广口瓶中箭竹形状的叶子上静静盛开着波斯菊;鸢尾花自桔色的瓶中垂下头来。总有一束阳光从禁闭的铁窗外照在花瓶上, 或者是星光。穿着裙子在公园中奔跑的小女孩背影, 她身旁是一树一树火红的枫叶。还有深远的夜空中, 在星星之间驶向光明的小船……宁静美丽得叫人不敢相信, 这些小作者中间最大的, 也不过只有十六岁的年纪。再到一幅幅画面的对比讲解, 明白画面中大与小、虚与实等美术语言, 引出隐藏在画面后的天使———弗里德, 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一起静静走入纳粹时期的疯狂画面, 这些与唯美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绘画强烈对比, 震撼了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媒体的恰当运用, 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现场我们看到的艺术, 更体悟出生活中最本质的、俯拾皆是的东西。身体可以被摧毁、健康可以被剥夺, 但被拷打至残废的手, 仍然可以拾起木炭在墙上画出花朵!这样的媒体教学使课程得到良性的生成, 艺术之美使学生得到了发展, 更使他们的心灵之花静静绽放。

二、借助现代媒介, 人机互动, 让学生的知识“立体”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借助现代媒介构建智能化环境, 激励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和探索。好的教学必定让学生有足够自由创作的空间, 充分享受艺术的创作之美。美术课堂借助现代化的媒介, 不断创设宽松而新颖的教学空间, 使每个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 从而突破自我, 张扬个性。

以《光绘艺术》一课为例, 让学生以手电筒为画笔, 以照相机记录其运动痕迹, 再通过电脑转换呈现出一副光影画面。通过师生的第一次实践, 引入对纵深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把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总结对手电光源的颜色、时间、开关和方向的控制;然后经过从经典作品的对比思考到创作主题的寓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光绘艺术作品要点。从学生自豪的介绍中, 让我们感受到, 即使平时最不会作画的孩子, 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意无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 控制手电, 利用照相机去操作电脑, 人机互动使光绘魅力无穷, 更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立体生成。

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的信息9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取。学生在多媒体的引领下, 接收的知识比平时多数倍。利用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合作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喜欢上网, 建立专门的校园美术教学网。指导学生分设网上栏目:“漫画天地”, “艺术畅想”, “水墨世界”, “点点画画”, “泥巴乐园”……各栏目全部由学生自行申请版主, 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生动性, 优化内容, 吸引学生, 启迪思维。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做幕后英雄,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时尚数码, 转换主体, 促评价的维度“立体”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必须教会人们怎样学习, 因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应变, 如何改变自己,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美术教学更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正处于动态发展期, 小小自尊已经来得很强烈, 只有不断的激励, 才能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促进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花的世界》这课, 学生有的画出了花, 有的用纸折出了花, 有的用泥捏出了花……孩子们兴奋地举给老师看, 笔者灵机一动, 把实物投影转向他们,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动人的一幕幕: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踮起脚板, 自豪得把自己的作品举高, 再举高。这样的评价, 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运用时尚数码产品, 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同成人世界的展览一样呈现, 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重要动力。如在每一堂课, 笔者在学生作业的间隙, 总喜欢用手机拍摄他们的活动情景, 记录他们的作品, 每个学期结束, 制作成班级PPT展示, 一起回顾平时课堂上专注的样儿, 创意的瞬间以及合作的快乐, 当一件件小小作品展现出来时, 他们的喜悦和成就感写满在脸上, 更是激发他们思考:下学期如何努力让老师捕捉自己美丽的瞬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 2002.

多媒体平面设计海报制作心得 篇5

一 创作灵感的来源

在制作这情人节海报的那天正好是5月14号被称为”网络情人节”的已天,也正是那天给我带来制作情人节海报的灵感.伴侣做为我的另一半,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在世界上,一对对的情侣不计其数,在大学情侣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大学的生活大都是在情侣的陪同下度过的,拍拖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一种在至亲至爱关系的处理得考验.虽然不能说是必不可少,但也是大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经历.因此我毫不犹豫的选择我的海报主题为情人节.二 海报制作的前提准备

(一)当然是构思啦,一个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制作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好的构思.(二)寻找素材,现有的素材能影响我们作品的大概方向.(三)挤出有足够的时间去制作.三 海报的制作过程

(一)按Ctrl+N键,新建一个文件:宽度为21厘米,高度为29.7厘米,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颜色模式为RGB,背景内容为透明,单击“确定”按钮。

(二)打开预先准备好的背景图,拖移到1图,用 ctrl+T进行变形。

(三)打开素材1,将其拖移到1图的适当位置,单击图层控制面板下方的“添加图层蒙版”按钮,为“素材1”图层添加蒙版。将前景色设为黑色。选择“画笔”工具,在属性栏中单击“画笔”选项右侧的按钮,在弹出的画笔选择面板中选择需要的画笔形状。在属性栏中将画笔的“不透明度”选项设为60%,在图片上进行涂抹。

(四)打开素材2,选中“磁性套索工具”在图片上进行抠图,完成后用“选择工具”将其拖到1图的适当位置。

(五)打开素材3,用“选择工具”将其拖到1图的适当位置后,选中图层,将其拖移到图层面板的“新建图层”进行复制,生成“素材3副本”,按ctrl+T将其旋转并缩小后移到适当位置。

(六)选择“横排文字”工具,在属性栏中选择合适的字体并设置文字大小,在图像窗口中分别输入需要的白色文字,分别选取文字,按住Alt+向右方向键和向左方向键,调整文字适当的间距,在“图层”控制面板中分别生成新的文字图层并命名为“文字1”

平面媒体 篇6

中国高端商业精英手握巨大财富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北京、上海、广州阳深圳这四个中国最具代表城市中工作在中国大型企业(1000强)、跨国公司(总部)、银行(总部)、保险(总部)、国际会计事务所、法律500强公司(总部)、豪华酒店/酒店管理集团(四、五星以上),商学院,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和大型IT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核心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其中,总裁级高管(公司所有者,合伙人,CEO,总裁/主席)约占20%,其他高管(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采购官,首席信息/技术官,首席市场官,其他首席官,执行/高级副总裁,总经理)约占30%,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部门总监,部门经理)占50%。

益普索(Ipsos)调查显示,符合以上条件的中国商业精英大约有10万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年薪51万人民币,平均流动性资产(存款,股票或股份)338万人民币。这个群体每年掌握着约4000亿人民币的商务购买/租赁支出,人均近400万。其中,用于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支出约666亿,占16.6%,用于电讯和办公室设备约500亿,占12.5%,用于公司车辆和房产(公司货车/轿车/飞机/办公室/厂房)860亿,占21.5%,用于金融和法律服务500亿,占12.5%,用于零部件,原材料,设备购买支出1250亿,占31.2%。

广告深刻影响高端商业精英的决策

通常人们总认为广告对于高端商务人士不起什么作用,也一直潜意识的认为,“高端商务人士不受广告的影响”。但事实上,调查发现,这个论断显然是错误的。

益普索(Ipsos)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商业精英认同“我经常从广告中得到灵感要购买什么产品”的比例高达54.8%,美国商业精英认同“广告对于我要买什么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比例达63%。由于商业精英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去逛街或发现商品。在看到广告后所采取的行动中,分别有24.5%和27.9%的商业精英说看到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后会“购买某个产品”。看来,广告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通过什么媒体触达他们。

商业类媒体备受青睐

益普索(Ipsos)调查显示,91%的中国商业精英会阅读最新一期的商业类平面媒体,而美国商业精英在这方面的比例是88%。其中,月刊的阅读比例为75%,双周刊为63%,日报为68%美国月刊的比例是57%,周刊的比例是62.9%日报的比例是6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商业精英对商业类媒体的关注程度绝对高于美国商业人士。

平面媒体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法制类,平面传统媒体,发展

1 利用优势做好舆情服务

舆情服务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经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南方舆情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之一,目前已与100多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关系,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落地了舆情项目,初步搭建了一张覆盖全省的舆情处置网络,年收入达到5 000万元左右。对传统媒体来说,舆情业务既具有社会效益,也具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媒体转型的路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舆情监测是‘补台’,而不是‘拆台’。它力图用公开回应、透明应对的手法,化解公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帮助修复和提升公共形象”。

作为河南报业市场上唯一一家法制类报纸,《河南法制报》深耕30余年,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已经得到省内外读者的认同和肯定。我们传递的声音是权威和主流的,更是专业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无限放大的。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让信息变得透明、可控。我们可以与全省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等建立合作,利用技术监测报刊、网站、BBS、微博等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出现重大舆情时为他们制定应对策略。不可否认,不少系统都有自己的一套舆情监测系统。但他们遇到问题做的最多的就是删帖。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旦出现舆情,他们会面对汹涌的网络评论不知所措。同时,利用我们的报纸版面和报社影响力,趁机做舆论引导和线下活动,更好地进行舆情应对。平时,我们的品牌经营与策划部门可以利用我们的培训师资力量、专业支持等优势,针对各个系统做专门的培训。

当然,做舆情服务需要技术与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互联网思维的支撑。这就需要报社大力引进技术,搞好内部人员的专业培训,引导所有采编人员尤其是记者转变观念,不能是传统媒体+互联网,而一定要是互联网+传统媒体,真正重视互联网+。

2 寻找运营新思路

媒体的运营工作关乎媒体生存,“互联网+”在传统媒体运营策略上的应用体现为推动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的形成。诸如C2B、O2O、跨界商业模式等。“互联网+”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高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让用户获轻易获得海量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使传统媒体的优势减弱。传统媒体要想重获利益,就要另寻他径。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探寻出一条很好的新媒体盈利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也许在这个攻坚阶段,谁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就有可能有所收获。

比如,法制类平面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得利润收入。但其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庞大的黏性用户。那么,怎样吸引更多用户呢?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吸引用户的内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依旧不能抛弃“内容为王”的思想。

目前,法制类媒体在内容方面可以挖掘的优势大致有以下几项。

第一,通过与政法系统的紧密联系获取独家、权威的信息。以《河南法制报》为例,它是一个拥有30多年积淀的知名媒体平台,是一个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传播平台,是一个具有法治特色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拥有全省政法和综治资源的资源整合平台。该报目前具有法律专业素养的团队,积累的法律专家资源、政法系统司法实务资源已形成支撑,加之相对固定的政法机关人员和基层综治人员读者群、专业传播渠道、读者在阅读中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等,决定了读者对报道进行法律专业解析的心理依赖。

第二,法律专业板块将是传播内容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河南法制报》已开设的法律类板块(栏目)有“法在身边”“法律咨询”“法治围观”“以案说法”“法律圆桌”“法治视野”“法治论坛”等。栏目形成了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针对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层次是针对一般法律界人士、一个是针对法律界的专家、学者。针对案例不够丰富、说法专家团队成员过少、专业深度和高度不足等问题,我们正尝试特约主持人制,即请法官、检察官、资深法学专家和律师担任特约主持人,可以利用身边资源来做稿子。当然,除了内容的强化外,我们还需要在表述方式、表现方式上创新,运用图文、图表以及全媒体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以形成合力,以适应新的传播生态的挑战,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第三,做具有新闻性和法律性的“双核新闻”,要求新闻传播人员以法律专业视角来做新闻。在尊法学法守法氛围提议浓厚的今天,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传统法制类平面媒体就应该从法的视角出发,去发现和阐释它的法治意义。也就是说,法制类报纸应该挖掘报道背后的法律含量,让受众将自己的生活与其发生联系。让受众既有“熟悉感”,又有“陌生感”,做出好的新闻,留住受众。

3 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平台

与传统媒体以提供大众化信息为主不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使媒体在提供信息告知功能之外,更要满足和引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要把阅读我们报纸、浏览我们新媒体页面的读者当作“用户”来对待,让他们成为我们生产、加工信息的主导。笔者认为,传统法法制类平面媒体可以把法律服务作为重点项目来培养,重点服务对象可以定位为律师和需要找律师的个人或单位。前期,可以根据双方的需求在官方微信、微博中推送相关法律服务,等到时机成熟,再通过“打赏”等方式盈利。

此外,重点打造客户端。在保持现有微博、微信,网站、手机报等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建议传统法制类平面媒体在打造自己的客户端上下大力气。在产品推广前期,他们可以通过订报送客户端、做广告搞合作送客户端的形式,发展用户。等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我们可以找合作伙伴,植入广告以及其他增值业务。这是未来报社向新媒体融合的一个方向。

纸媒与新媒体之间要相互借力,共同发展,而不是此消彼长。报社应统筹考虑,哪些适合在新媒体上做,哪些适合纸媒做。比如,纸媒上的部分优质内容可以在新媒体上做导读,原文还要看纸媒,或者通过收费下载客户端阅读。又如,新媒体可以引领话题,组织粉丝讨论,而纸媒可以跟进深度报道等。

4 结束语

在有人高呼传统媒体“寒冬”来临的时候,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而是应该冷静下来分析形势,理出头绪,寻找出路,看清前路的困难、认清我们手中的资源和劣势,根据实际情况破除落后思想和模式,勾画出适合法制类媒体发展的蓝图。

参考文献

气象与平面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篇8

一、气象与平面媒体目前现状

气象部门要想进一步与平面媒体合作, 首先就应了解对方。2009年从陕西省平面媒体方了解到, 年内报纸媒体经营额同期增长率为50%左右, 这在全国范围内应属于领先地位。而从全国情况来看, 平面媒体经营额同期增长率仅为5%左右, 在所有主流媒体中, 增长率排列最后, 同期电视媒体经营额增长率为18%, 网络媒体增长率为近50%。可见, 外省平面媒体市场处于发展低潮期已经毋庸置疑。而目前,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现状却显得比较乐观, 主导报刊均有一个发展强盛的态势, 全省最大报业华商报年内增长额度达到20%左右 (如2008年收益为5.4亿元, 2009年收益为6.5亿元) , 而三秦都市报2009年的增长额度达到90%多。这是一个可喜的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与平面媒体的进一步合作出现了良机与机遇, 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气象部门的优势就在于, 天气预报是独家经营, 独一无二, 可从这些年的合作过程中发现, 仅靠此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加大与平面媒体方高层次的接触与洽谈, 增进相互了解, 从而加大深层次的合作内容, 双方才可能有长足的进展。

二、对平面媒体的定位分析

对多数人来说, 阅读报纸成为一种在比较放松的半休息状态下寻找精神归属感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人们在餐桌旁、咖啡吧、旅途中阅读, 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笔、洞察力和深度以及精美的图片印刷和设计, 成为人们对报纸的新的要求和期待。面对多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日趋多样化, 平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在传播效果上也各有千秋。平面媒体作为传统的强势载体, 其优点很多载体依然无可取代, 我们在与其合作中,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需进一步改进和强化。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以服务为中心”这不是一句新的口号, 但从实际执行深度上却有三个不同的层面: (1) “我有什么, 我就给民众提供什么”; (2) “民众需要什么, 我就提供什么”; (3) “发现民众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陕西省的服务过程中, 可以说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但就目前现状来看, 主要维持在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还需今后不断的挖掘和探求。要寻求与平面媒体合作服务的重点是什么, 与其结合深度在哪里, 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夯实基础。

与平面媒体成功合作后, 接下来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 如在组稿过程中, 如何编辑出新颖好看的内容?如何适应读者群体的口味等等, 更重要的还需要有忠实的读者群。读者群体的形成取决于栏目的品牌力和内容的丰富和新颖, 而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合作深度, 对树立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创意, 创新精神、创意理念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如果没有创新能力, 在与平面媒体的合作过程中很难会有突破性发展。因此, 我们从一开始, 就应细化与平面媒体合作的每一个经营细节。

营销定位中有个“动态调整原则”, 就是要求我们在变化的环境中, 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定位思想, 对周围环境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 及时调整市场定位策略。定位调适是根据市场调研数据, 通过科学的抽样多维的研究角度, 系统的指标设计, 深度的数据挖掘, 定期的数据更新, 不断地进行定位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出调整策略, 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一是针对平面媒体的变化来进行调试;二是针对读者的变化调试。需要说明的是, 频繁地改版并不是一件好事, 它会使读者变得极为不稳定, 容易造成大量受众群体流失。在读者群体中, 赢得一位“新顾客”往往要比留住一位“老顾客”的代价大得多。提倡在目标受众群体明确的前提下, 以定期的跟踪结果进行版面的微调较为稳妥, 从而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气象与平面媒体发展基石

1. 从2009年平面媒体年报来看, 无论是参考国内外经济

学家的观点, 还是基于身边经济生活的直观感受, 平面媒体的复苏应是可以预期的。既然在经营环境最差的情况下,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经营仍能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 以及世博效应的不断升温, 陕西省平面媒体将在过去的基础上, 在新的一年里仍会实现较大的增长。据此, 我们认为, 仅就现阶段而言, 平面媒体经营发展的基石依然强势, 2009年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们与平面媒体的深层次合作有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同时我们与平面媒体深层次的合作也应有足够的信心。

2. 抢占平面媒体市场, 增加与读者群体的接触频率, 大力

把陕西省的气象文化推向全社会, 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要求, 创新思路, 逐步完善与平面媒体的合作, 使公共、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3. 深化服务创新, 提升与媒体互动思路。陕西省的一些平

面媒体在与读者互动方面也在进行探索, 我们可以与之合作, 共同实现与读者群体交流互动,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真实需求, 丰富版面内容, 更加主动地满足社会公众不同层次的气象需求,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类与读者互动活动, 不仅回馈了读者, 又丰富了气象部门自身的形象, 培养了更多的忠诚读者群体。我们乐观的相信, 只要我们与平面媒体能够进行友好的互动, 改变传统束缚, 大胆创新, 未来依然有良好的前景。

四、平面媒体是独具特性

在各类媒体共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 对于平面媒体而言, 属于较权威的媒体, 多样化的发展策略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基于市场与大众的多重需要, 无论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 还是作为面向大众的宣传媒介, 针对固定受众的平面媒体, 越来越成为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面媒体、尤其是主流的平面媒体以信息量的丰富与全面为特色。因而, 气象部门在与平面媒体合作过程中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在保持一定的学术实用的同时, 探寻一个更完美、可愉悦的话语体系也越来越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平面媒体具有三重性:一是具有重复能力与可保存的特性;二是最具传统、内容选择性强、不具有强制性;三是高阅读率且集中于都市地区, 较高素质的受众, 具有较权威性。

对于媒体的影响力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去看待平面媒体。就现实来看, 我们与平面媒体所受的框框太多, 这种框框不仅仅是指其本身的一些制约, 而是指我们与平面媒体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上, 不是所有平面媒体都必须以一种模式去开发, 也不是所有平面媒体都必须刊载差不多的内容。我相信, 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方式选择。因此, 我们在与一个平面媒体洽谈合作事宜时, 关键是要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立场,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 我们是因为你需要才与你合作, 并全方位服务于你的, 合作与服务是重要的载体之一。

五、气象具有社会属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天气预报实际就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特殊商品, 这一特殊的商品几乎与所有的人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它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因而在制作与编辑天气预报时就要想方设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特殊的天气, 来制作和编写不同的预报内容和天气实况内容, 使语言更加贴近民众且被民众所接受。

六、对气象服务的建议

目前的气象服务如想有所突破, 必须要对平面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手段上, 与以往服务形成互补与创新,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创新思路与方法, 要成为一个极具新闻敏感的人。过去我们与平面媒体成功的合作表明, 只有挖掘气象资源有价值的信息和亮点, 才能获得平面媒体的认可, 并最终与你长期联手合作。

深刻解读信息时代平面媒体的需求, 除深度报道气象灾害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真实重大状况外, 还应深度报道天气预报给各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挖掘见深度, 以气象信息见功力, 坚持内容丰富的核心价值观, 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理念, 客观报道陕西省各地发生的天气事件, 是气象新闻的本质追求。陕西省是平面传媒的大省, 但陕西省不是气象传媒的强省, 面对新一年的平面媒体, 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和深度, 期望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七、以求实之心去写天气新闻

无论我们通过媒体想报道什么、说什么, 如在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也罢、天气信息也罢, 必须要客观、要真实、要有公信度,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所写的东西就变得一钱不值。所以我们刊稿的方针, 我们与报刊合作的宗旨, 就是要使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区、本省所发生的重大天气事件, 包括好的天气事件和灾害性天气事件。核心价值就是把这些内容编写出来, 发挥它最大的社会宣传效果。我们刊稿的追求应该是, 根据平面媒体的要求进行构思与编写, 因为他们清楚什么样的内容才是亮点与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与媒体的合作才能长久、才能深入发展, 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成功的编辑应具备以下几点: (1) 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文笔创造的能力、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 气象编辑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 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 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 应考虑社会反映、社会效果, 力求作品对社会有益, 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心理上的愉悦和生活上的满足。应当明确, 气象编辑要有“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逻辑的观点; (2) 气象编辑一定要自信, 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品位。不盲从、不孤芳自赏、不骄、不浮,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所发生的天灾人祸。作为一名气象编辑, 必须有独特的素质和高超的技能, 无论多么复杂的天气, 都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 用心思考, 反复推敲, 汲取消化, 实现新的再创造; (3) 有个性的气象编辑可能是独创性及个性同样是具有价值的, 地域特点也是气象编辑的人文背景之一。

八、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合作策略

1. 进一步与平面媒体做强做大做优。就我们与平面媒体

的合作来说, 有很好的合作前提和经验, 我们要想扩大服务范围与经营模式, 有十几年的基础和经验, 加之平面媒体自身发展现状良好, 给双方的友好合作带来了可行性, 因此,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2. 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来说, 未来平面媒体发

展空间无疑在于新兴地市级传媒业市场和新媒体市场, 对于处于中心城市的省级气象部门来说, 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平面媒体行业的重大变局, 一是快速进入即将快速发展的地市级市场;二是采取适合自身的方式, 大力推进和拓展新媒体市场。

3. 转变发展模式, 强化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对于我们与

平面媒体合作来说, 关键在于加强管理与沟通, 拓宽发展模式, 实现集约化发展, 而不能继续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

4. 强化创新, 向创新要市场。陕西省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

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 因此, 唯有创新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经营管理, 才能真正占领市场, 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思路

我们与平面媒体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

1. 陕西省的平面媒体面临着一个发展期, 这同时也是

我们气象部门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 陕西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2009年陕西省GDP达到13.6%) , 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都为我们气象部门与平面媒体的发展开了绿灯。据了解“十一五”期间, 有2/3的省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来发展, 在文化产业中, 报刊媒体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9亿人口的农村人口被激活, 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陕西省平面媒体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2. 陕西省平面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 仍将保持主流媒体

地位。平面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 有人力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内容生产上的优势, 对传播领域的权威性仍将持续。

3. 传媒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平面媒体的发展如

虎添翼。数字化为平面媒体的内容生产, 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发展有良好的大环境, 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只要看清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上, 陕西省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十、结论

1. 目前, 陕西平面媒体的现状比较乐观, 主导报刊均有一个发展强盛的态势, 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

2. 当前, 平面媒体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从适应受众转向

制造受众, 从开拓市场已经转向创造市场, “设计”和“创新”已经深入平面媒体的骨髓。因此, 我们从一开始, 就应细化与平面媒体合作的每一个合作经营细节。

3. 在经营环境最差的情况下, 陕西省平面媒体的经营仍

能保持稳定增长, 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 以及世博效应的不断升温, 平面媒体将在过去的基础上, 在新的一年里会实现更大的增长。

4. 先确定群体, 再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 开辟吸引这类受

众群体的内容, 通过采编、策划争取受众群体的注意力资源, 最终将注意力资源兑换为影响力。

5. 天气预报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特殊

商品, 这一特殊的商品几乎与所有的人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它的社会需求面。因而在制作与编辑上就要想方设法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6. 气象服务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要使给平面媒体所提供

的内容和服务手段上与以往服务形成互补与创新, 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7. 平面媒体是一个传媒中介, 我们通过媒体想报道什么、

说什么, 在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也罢、天气信息也罢必须要客观、要真实、要有公信度,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所写的东西就变得一钱不值。

8. 就我们与平面媒体的合作来说, 有很好的合作前提和

经验, 我们要想扩大服务范围与经营模式, 有十几年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加之平面媒体自身发展现状良好, 给双方的友好合作带来了可行性, 因此,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9.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只要看清形势, 明确方向, 把握

机遇, 乘势而上, 我省气象与平面媒体的发展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摘要:平面媒体在陕西是一个强势载体, 仅就主导报刊在陕西的发行量, 每天就有100多万份, 是陕西省的文化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这些年, 没有相关这方面的研究。从陕西目前现况来看, 其发展极为缓慢, 因此, 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了解平面媒体的变化现状与未来发展, 对症下药,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力图通过分析、解剖来寻求我们与平面媒体方面的最佳合作模式, 重心围绕气象服务与平面媒体合作的现状、应用、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使陕西省在与媒体方合作时能有一个长足的进展。

平面媒体 篇9

1“三放弃”

1.1 放弃劣势出版内容

新媒体借助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在信息传递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借助于目前高效的通信技术以及占有量成喷发态势的移动终端, 信息传递进入到实时推送、高速传递的飞速时代。新媒体借助数字平台实现信息发布, 摒弃了传统媒体的印刷、运输、发行等环节上, 降低了整体的信息发布时长[2]。从这个角度分析, 网络媒体给传统平面媒体带来的时效性、便捷性方面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平面媒体有其固化的产业链条, 其发布形式借助于纸质载体, 在出版时长上受制于多环节的因素限制, 信息发布频率的极限也只能达到1天, 在信息时代, 报纸在刊发时效性、信息丰富性、内容可读性等方面均落后于网络[1]。网络媒体借助于多元信息整合的集中模式, 通过对多方发布信息的整合, 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新闻事件, 横向拓宽新闻展示。而其借助数据存储及相关性分析所实现的相关阅读更提供了纵向深入新闻挖掘[3]。所以, 从这个方面进行比较, 以传播时效性、阅读便捷性为特征的新闻类出版内容便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网络媒体对世界各地,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媒体所带来的毁灭性冲击, 或者叫侵略, 便可得知。

在这种强烈冲击下, 报纸及以动态消息和新闻报道为主要出版内容的杂志渐渐地失去了生命力。但是, 以专业评论和深度分析为主的周刊、周报, 如凤凰周刊、南方周末, 反而因为其评论到位、视角独到而拥有一群固定受众、成为必读内容, 显得越发强大。面对网络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传统平面媒体应立足于其影响与权威, 在深度发展上寻找到自己的独创性, 通过深度挖掘出版内容, 树立权威信息发布窗口, 打造资深信息评论专栏, 跳脱原有的新闻报道的转述者, 成为权威性、独创性、专业性的评论家和分析家, 打造更为专业化和深度化的出版方向[4], 基本可以放弃传统媒体单纯的新闻时事报道类出版内容, 将传统平面媒体的一次性报道转型为网络媒体的增值性报道。

1.2 放弃固化出版模式

网络媒体的另一大特征是碎片化, 出版时间的碎片化、出版内容的碎片化、出版形式的碎片化。传统平面媒体的出版周期性、文章完整性以及版幅确定性的概念都不复存在, 网络媒体几乎可以做到随时节选部分出版内容进行传播, 可多可少、可长可短, 只为达到有效、快速传播的目的。微博、微信等“第五代媒体”的产生, 使碎片化的出版风格更加明显[5]。有人谴责网络媒体的碎片化打破了读者系统性的阅读习惯, 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大退步。但是, 碎片化真的是网络媒体的原创产物吗?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 人类不仅被改变了阅读习惯, 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因而碎片化更多的应该是社会整体变革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征, 而不是单纯地对应阅读习惯。由于社会的进步, 受众更加在意个性化的需求和感受, 个性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般的读者很难拿出较长的时间进行系统阅读, 大众的阅读习惯自然从整体阅读向节选阅读转变。所以, 不论碎片化出版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至少它是符合现代读者需求的一种展现形式, 传统平面媒体人就不应该完全排斥。

传统平面媒体应该尝试打破原有固化出版模式, 尝试更灵活的出版时间、更有针对性的出版内容和更便捷的出版形式。像唱片行业一样,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 打破先制作专辑后发行的模式, 以单曲发行的形式, 让听众从互联网上“先听为快”, 待发行单曲的数量满足要求后, 再以专辑形式发行。更甚者, 对于每张专辑的歌曲数量要求也越来越灵活。这样不仅加快了生产速度以激活市场活力, 还降低了唱片公司的运营成本。可喜的是, 这种出版模式在部分国际水平的学术期刊已逐步采用。以“篇”为单位在互联网上随时进行优先出版, 待文章数量达到要求后再按期出版纸质刊物。但是这样灵活的出版模式在其他传统平面媒体并不常见。

1.3 放弃单一载体介质

自从大众传媒业进入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平面媒体共存的时代, 国内外的媒体界便对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发起了激烈的争论, 新旧媒体人各执一词、难分高下。直到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争论才渐渐放缓。全媒体时代, 媒体形式由单一载体介质向多媒体融合形态发展, 人们不再强调具体某种载体介质, 而是更加关注传播内容。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建造了“坦帕新闻中心”, 将属下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的编辑部门整合集中运行。设立“媒体新闻总编辑”, 使三类媒介实现了联动。这就是著名的“坦帕融合”[6]。现代的媒体发展方向必然是“内容为王”的传统平面媒体在采集、加工职能上的优势将继续延续, 而以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体在渠道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传统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将发挥各自优势。传统平面媒体人若一味的抵触新兴媒体, 必然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难以找到求生之路, 更不要谈“做强做大”的发展之道。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或许传统平面媒体人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封闭状态下传统工作模式或者是纠结于“新旧媒体之争”, 更应该把职业视角对准如何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有效展现出版内容, 探索怎么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 打造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新技术及新型传播理念与手法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已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争取到最大面的受众。不管是黑白印刷、彩色印刷、电子媒体、网络渠道,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只是媒体人用来展现信息的手段, 新时期的媒体人一定要努力将传统平面媒体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顺利地延伸到新媒体中去。

2“三保留”

2.1 保留内容质量

比尔·盖茨曾经大胆断言:“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原来的意义, 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送达个人信息终端”, 很多新媒体人借此来表现网络媒体的大势所趋, 这也的确给传统平面媒体界带来了不少紧张气氛。比尔·盖茨以IT业资深专家的身份对媒体行业进行了预判, 但他的预判更多的仍停留在了立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业模式下, 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 而之所以称为是信息爆炸, 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目前海量信息的模式, 无关信息与相关信息呈杂糅态势的相互依存, 其似乎更适应于浏览, 而并非阅读。信息噪声是目前众多学者专家所深思的社会话题, 社会走过了获取信息难、获取信息单一、获取信息海量但相关信息少的发展路径, 如何摒弃信息噪声, 使读者真正实现快捷而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这正是目前制约网络媒体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在互联时代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真正的打造一个新型媒体, 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出版内容经过精选、传递信息经过提升、展现形式经过加工无疑是传统平面媒体的特征, 也是其绝对竞争优势。在如今这个发展转型的年代, 保留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是在新的产业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网络媒体多方面的强烈冲击之下, 传统平面媒体不仅不能为了与网络媒体抢夺市场而采取“为了速度牺牲质量、为了噱头盲目跟从”的发展办法, 更应该保留出版内容质量上乘的传统特征, 进一步扩大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只有从内容质量上严格把关, 从内容选择上下功夫、从分析深度上下功夫、从阅读感受上下功夫, 媒体人才能坚守专业底线。

2.2 保留权威言论

虽然传统平面媒体目前的处境困难, 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但是不可否认它的明显优势, 原创内容及其权威性就是其一。因为传统平面媒体的管理机制清晰, 及编辑对文字及内容负责的机制使其更为规范和严谨, 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4]。像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 有着数以万计的记者在不停地搜集事实, 以客观的言论撰写成文, 然后公诸社会大众[2]。据统计, 网络媒体的原创性内容不足三成, 绝大多数的内容,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 都转载自传统媒体。目前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仍缺乏严谨的管制, 借助于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 独立媒体人的数量逐渐增长, 信息发布源头并不能完全受控, 因此网络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及专业性也相应地降低, 其更多只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渠道而并不能确保信息准确性。传统媒体凭借多年出版资历, 在读者心目中仍是权威与专业的信息发布源头, 而这一点更应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而不断深化打造, 立足权威与专业, 在纷杂信息中提供最为准确与精辟的见解, 是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有力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人一直坚守着内容为王的法则。时至今日, 传统媒体经受着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 传统传媒人尝试着坚守, 也尝试着转型。但是,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媒体本身如何变化, 对出版内容是否有特别的观察和见解, 能否把观察和见解通过出版形式表现出来, 并更为客观、准确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是优质媒体的评判标准, 更是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基石与准则。网络媒体目前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 但传统媒体仍有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立足于内容原创性和言论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仍是目前读者心中的权威信息发布源, 这是一份资本, 是一份基石, 更是一份契机。传统媒体应不断提升媒体的品牌价值, 不仅如实地、客观地向大众传递信息, 还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将优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

2.3 保留核心人才

传媒业不同于科技产业, 传统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不是技术先进程度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若让人们相信新闻, 首先要让人相信告诉他们新闻的人”, 1972年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著名记者丹·拉瑟曾如此说过, 传统媒体的权威与专业是多年累积的成果, 在这累积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行业所培养的一大批专业、资深的从业人员正是这份权威与专业的缔造者与代言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包含采编、加工、制作以及管理等多方面, 设计全产业流程的人才优势是支撑传统媒体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人才同样是新兴的网络媒体所迫切需要的, 面对逐渐扩张的发展态势, 如何有效地提供人才支撑, 是网络媒体所渴求的。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其产业链仍与传统媒体相关联, 内容策划、加工创作、媒体管理等岗位有着大量的人才诉求, 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对于网络媒体同样至关重要, 在自主培养的同时, 网络媒体将目光投向了传统媒体人才市场。他们认识到, 若网络媒体不能解决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就等于它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完全被认可为新型媒体, 只能是一个门户网站。所以, 网络媒体为了迅速扩张自己的传媒业务, 往往利用其资本优势不惜重金聘请传统媒体从业人员[7]。人才作为企业的发展基石, 如何确保专业人才的保留并不断拓宽、引进和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必须面对的考量, 人才如果产生流失, 尤其是专业、资深从业人员的流失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是毁灭性的。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 网络经济来势凶猛, 而人才流动作为产业分析中的重要因素, 左右着未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行业竞争态势, 同样, 也反映这从业人员对于未来预期的判断与猜想。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虽在产业链条上有相同之处, 但其仍具有各自特点, 同样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的不同性, 在相同性与不同性的相互作用下, 未来传媒从业人员的流动态势必然呈现双向流动, 传统媒体在固化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必然会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丰富产业规模, 而网络媒体在自身发展中同样需要资深、专业的传统媒体人所具备的经验与理念, 正常态势下的双向人才流动整体上会使传媒行业更为蓬勃与迅猛的发展。但就目前的相关数据标明, 传媒市场的人才流动大致呈现为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流动。这种意味着传统媒体衰落的人才单向流动, 不仅仅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冲击, 更多的是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 传统媒体并没有对核心人才产生足够的重视。传统媒体一旦失去核心人才优势, 那才是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的真正的、毁灭性的冲击。

3 结论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也好,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好, 话题在媒体人中从未淡去。作为传统媒体人的我们应该冷静地认识到,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来,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并不是“两者选其一”的关系, 他们应该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共存的两种媒体形式。传统媒体要想发展的更好, 必须从网络媒体的冲击中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和生存模式。

参考文献

[1]佟雪娜.再谈新旧媒体融合——以手机二维码在传统平面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为例[C]//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 2007:192-199.

[2]李晶.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战与合[J].科技信息, 2012 (2) :261-262.

[3]张辛, 马贤贤.不是战争, 是“光荣革命”——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J].青年记者, 2010 (25) :66-67.

[4]黄明元.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论纸媒体的困境与尴尬[C]//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09:136-140.

[5]钱增, 王龙玉.新闻“碎片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新闻实践, 2010 (7) :35-36.

[6]赵星耀.认知媒介融合的既有理念和实践[J].国际新闻界, 2011 (3) :65-69.

平面风格化的动态媒体艺术 篇10

新锐设计师创造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并使它独具审美。他们改变传统观念,希望通过尖端技术来呈现设计概念,并创作出动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代及世界相对应的新形象,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需求。视频短片的普及进一步证明了视觉传播的新走向是一场由平面静态化向动态媒体发展的过程。所有在二维的、非动态的设计活动大致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而现今设计的范围跨越了各种界限,在其它新媒体设计中产生非常积极和活跃的作用。设计朝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

平面设计对动态媒体艺术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纽约平面设计派风格时期的索尔·巴斯,他将简单明了的欧洲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和生动的纽约派风格结合,设计了一系列电影片头和海报,包括希区柯克的《心理》(psycho)。

巴斯的设计具有从具象的图形中抽象出象征性的简单、明确特点。他设计了大量电影片头,包括电影名称、演员和职员等名单。他在这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平面设计和动态的、音响的效果结合,因此,巴斯是开创把平面设计用于电影、音乐合成的新多元媒体的第一个设计家。他的第一个多元媒体设计作品是1955年普利明各的电影《金臂人》。这种高度洗练的抽象平面设计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巴斯的这个设计把平面设计的方法和应用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对于平面设计后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自这个项目开始,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片头设计家,他把欧洲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美国纽约派的幽默风趣、多元媒介的特点统一在一起,成为平面设计在新时代的综合发展。

1、新媒体与动态媒体艺术

动态媒体艺术最初的来源即是“连续的平面”,动态媒体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表达和传播形式,同时也是数种不同科技整合的产物,包括影像、声音与计算机程序设计。

动态媒体主要构成类别:

(1)、传统动画

传统动画包括线条动画(line animation)—以手绘方式制作的动画;以剪纸折纸或拼贴制作的动画;以粘土或木偶为材料制作的逐格动画等等。

(2)、三维动画

三维动画建立在数码技术的基础上。英语称为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影像。指由计算机绘制的动态图形,常被简称为CG。

(3)、网络动画

网络动画是指传播于互联网上的动画多媒体艺术形式。包括以矢量动画为主的FLASH动画、GIF动画等。

随着数字化媒体出现,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而3G通讯技术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一个新名词——袖珍动画,这是一种适合手机播出的影视形式,与之相应的是动画的制作方式与风格随之产生变化。

2、装饰风格影响的动态媒体

装饰主义风格于动态媒体艺术上的体现同样缘于平面设计中装饰性风格的复兴。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决定受众对曾经占据主流的单调死板国际主义风格的厌倦。前面已提到这正是富有装饰性极繁主义重新回归的最关键原因。历史上社会繁荣时期的风格都具有强调装饰的渴求,如巴洛克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等。概而言之,传统装饰艺术的现代感趋势,体现其在现代生活的艺术价值。推动装饰风格的动态媒体出现最大推理同样来自商业需求。在服饰设计、工业产品、平面设计等设计领域中出现的装饰风格引发大众对装饰的热情逐渐转移到新的媒体范围中。在商业网站、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等动态媒体中充斥着优美的植物花藤图形;哥特式花体的文字;鲜明欢快的色彩……在主体背景上飞舞着的图腾,万花筒般变幻着的色彩与图案。这一切仅仅是对主体的气氛烘托,受众的需求决定了这一切存在的必要性。假若重新去除这些元素,人们看到的依然是冷冰冰的国际主义框架。

装饰风格的动态媒体特点有:

(1)、设计元素的多样性。古今中外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图形图像都被利用作装饰性的元素。从来没有如此多样的设计元素可以被选择。彼此毫无关联的物件经常并置出现,拼贴式手法频繁出现。

(2)、传统的装饰纹样依然是最主要的表现内容,包括花卉、植物、几何图案等。

(3)、数码化处理效果特点。广泛使用图形图像软件中类似滤镜效果的处理,在色与形等方面恣意发展。

(4)、应用包括电影手法电脑特效的方法制作各种转场、变幻、运动、循环等运动特效。

3、涂鸦风格影响的动态媒体

在电视广告、网页动画等动态媒体载体上,涂鸦风格也悄然渗透。为了吸引“X”一代人的注意并取得他们的认同感,许多知名体育品牌在广告的风格选择上不约而同地使用涂鸦这一特定风格。那些数十年来出现的神秘代号涂鸦,或多或少地给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名牌系列带来了灵感。在流行乐团的音乐录影带中也不难发现涂鸦化的身影。NBA的商业推广同样也选择涂鸦,作为顶级职业篮球联赛,对于喜欢在街头打篮球的青少年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NBA中许多著名球员正是通过街头篮球职业化道路的,而涂鸦正是他们生长环境。

动态媒体主要对涂鸦文字和图形绘制的过程进行某种整合。涂鸦文字作为一种手绘的艺术形式,随意性、唯一性是它的最大特点。作为一种表演感很强的绘制形式,平面仅仅体现着涂鸦的结果,即成品的展现。绘制者绘制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则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来源,如涂鸦者的手法,独特的个人标志、装扮等等。作为针对性最强的绘画形式,涂鸦具有最年轻的支持者。利用这一特征,涂鸦成为所有针对青少年消费者生产厂商最为钟爱的广告形式。我们可以在阿迪达斯、匡威、耐克甚至国内诸如361度、特步等体育运动青少年品牌的最新电视广告中不断看到漆罐、涂鸦人物、废弃社区角落等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出现。与其它风格不同的是涂鸦主义一直以来都体现出特立独行的一种生活理念,它超越表现手法的表面形式而直面青年人群的世界观。

在涂鸦风格出现最多的动态媒体如影视广告与网络动画中,构成涂鸦的三种基本元素包括字与图的形态结合配以各种修饰方法以及各种独特的绘制风格在很多动态媒体设计中主要用于衬托主体,烘托气氛。结合传统动画的制作方法和特点,涂鸦能更好的应用于最眩最酷的动态表现范畴当中。

小结

动态媒体作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媒体传播样式,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元素的影响。从人类艺术各个时代的风格、新技术条件下的特殊要求到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无一不给动态媒体增添了不同的表现内容、展现形式。在大众需求日益更新的当前,无论是平面设计的诸多风格还是各门类艺术门类的特征无一例外都会将自己深深烙在任何一种新的表现媒介上。

动态媒体设计是建立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多样性决定动态媒体的风格受到包括平面设计及其他设计与艺术形态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更加强了动态媒体设计风格的多样化特色。无论在取材、制作与传播上都显示其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广度与深度

摘要: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动态媒体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但是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它的风格来源依然来自其它各种视觉艺术形式。作为长期占据传统媒体优势地位的平面设计对动态媒体风格的影响显而易见。

关键词:动态媒体,装饰风格,涂鸦风格

参考文献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装饰之道》.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涂鸦》.孟瑾、方二著[M].中国青年出版社.

平面媒体 篇1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关系

所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在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种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科技与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基本保障,追求新奇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精神支持。诚然,数字媒体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属性。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必须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艺术本身就具有多重属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功能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平面设计,则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与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应设计而生的,是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如何,这两门都属于艺术设计的延展学科。

综合以上的说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我们不妨简要剖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尤其是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促成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改变。平面设计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甚密。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叉融合、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它会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参与。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高在上,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观众真正参与、享受、体会艺术,它无疑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它所带来的互动性能够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全方位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总之,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的传统设计模式,是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二)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我们都知道,传统设计会受到诸如素材单一、缺乏视觉感染力等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三)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从传统艺术种类到电影、电视、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也说明了美和艺术存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为明显,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备的人人参与、不分贵贱的民主文化艺术特征。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今,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王正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33).

[4]孟威.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平面媒体 篇12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预言表述, 他指出, 未来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进入21世纪, 海德格尔的预言日益得到验证, 连接历史轴心上出现的那些媒介不难看出,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随着媒介方式发生变化, 新闻稿件写作的表述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一) 新闻写作经历的几个典型时期及特点

报纸是一种最为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在上个世纪, 因为电视与互联网络的问世及发展, 报纸结束了文字独大的历史, 开启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媒介的平台。

中国最早的新闻纸叫邸报, 它是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官方文书, 文字不太注重视觉化, 表情达意即可。十九世纪后半叶电报出现以后, 新闻媒体普遍遵循的是《纽约时报》电报式的新闻写作方式, 简洁、紧凑、高度概括的行文风格, 慢慢地变成一种模式流行开来。

当电视作为一种重要媒介出现在公众视野时, 随即也改变了文化的内容, 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更加突出。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于上世纪80年代即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 印刷术时代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 电视具有了娱乐媒体的权威性, 它甚至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网络相较于电视, 变得更能由受众自主, 成为一种对文字文化更具有冲击性和对立性的新型文化, 在这一时期, 新闻写作的方法与印刷时代相比差别更加鲜明, 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 例如互联网上的新闻稿件更注重分享与搜索, 频繁使用关键词等, 此外开始重视视觉元素的利用, 强化效果、突出观点,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现代媒体新闻稿件的可视化发展

新闻写作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而每一次的改变几乎都继承了前者的优点并伴随新的需要而诞生。

(一) 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基本理念

新闻可视化传播, 即在受众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 寻求新闻内容与形式在视觉层面的和谐统一,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基本理念有:1.强调信息视觉化:信息被视觉化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识别和理解;2.强调新闻内容的形式美:打破传统信息形态, 克服受众的审美疲劳;3.强调新闻信息价值的突破:在阅读中给受众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海量信息及多渠道的深层需求, 提升媒体影响力。

(二) 新闻写作视觉化呈现的主要途径

写作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造成了平面媒体新闻稿件体现可视化的多种途径。首先是写作方法的不同。如今的写作流程可以全部在一台电脑上完成, 不仅省去了纸张墨水甚至传输等成本, 而且更加快捷、安全。其次, 在文字的斟酌上, 由于不必拘泥于篇幅的限制, 文字得到充分延伸和扩展, 从而风格迥异。平面媒体新闻稿件的可视化途径, 大致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 文字表述方式发生改变

特点:形容词、有色彩的词汇多起来, 描写性的语言不断增加, 不再吝惜文字而着重对细节的描述。

可视化新闻写作, 通过刻画新闻事件的典型时刻, 强调事件发生过程的特定瞬间和场景, 很多在人们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或熟视无睹的事情, 一旦经过视觉新闻的表述, 往往会增加事件的震撼力和清晰感, 读者会觉得这样的阅读犹如眼见为实、历历在目。

2. 通过新闻图片展现报道内容

特点:用图片讲故事, 视觉直观, 冲击力强。

新闻图片是报纸版面的眼睛, 是人们打开报纸、网络新闻稿件等的第一视点。作为可视化的重要方式, 新闻图片或配图必然成为重要手段。米歇尔·博尔金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博士, 他和同事们针对可视化课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 得出的结论显示, 具有可识别物体的图像更容易被记住, 图片中的元素多样化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苏明娟这个名字鲜有人知道, 可如果我提到《希望工程》, 你一定能够浮想起那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苏明娟就是那个手握铅笔头的“大眼睛”女孩。一张照片, 不仅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 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影像瞬间。

如今, 报纸的广告会适当选择图片或图画表达, 省了烦人的文字, 更一目了然。近几年, 《中国妇女报》拿出相应数量的彩色版面, 定期刊登公益广告, 如用整幅剪纸或水墨画照片体现《家和万事兴》、《和谐社会》、《勤俭节约》等宣传内容, 既体现了公益的目的, 又让读者感到亲切、新鲜、乐于接受。此外, 很多报纸在各自的网站上开辟图片网页, 例如《人民网》的“图说中国”就是用新闻图片说热点、论是非、评曲直, 打开网页上的一张张图片, 你能看到北京城的变迁史, 看到农民收获的喜悦, 看到春运的繁忙, 看到运动员的成与败, 看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 事物的细节、情感、态度一应俱全。

3. 使用图标图表直观反映时政类新闻数据

特点:涵盖单纯文字所要叙述的内容, 直观展现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2012年以来, 众多媒体纷纷开展了新闻视觉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利用图示表达新闻的可视化运作不断升级。《纽约时报》制作的一则网络新闻《买房好还是租房好》堪称业界范例。为了让人们有真实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纽约时报》在网页上设计了一个信息图表, 读者只需要点击对应的数据, 系统就可以给出一个符合你情况的答案, 从而让读者自己考虑买房或租房哪个情况更合适。直观的现场感与极强的交互性是这则网络新闻的优势, 于是它成了新闻可视化的一次成功探索。

4. 平面媒体在版式设计上不断创新

特点:版式带给读者新鲜感和视觉享受。

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 吸引着读者的视线。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对于新闻工作做出了全新部署, 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次年元旦, 《人民日报》宣布改版, 在它发生变化的诸多领域中对于新闻可视化也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党报, 它的改版无疑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改版后的《人民日报》, 在头版中更多地使用了多维、饼状、柱状以及曲线型来表现数据与图表, 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编排, 不仅改善了党报长期以来呆板严肃的版面气氛, 更活跃了新媒体时期主流媒体的版式面貌, 同时为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新闻写作可视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思考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 科技的发展与高速的传播手段为新闻可视化的全面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 而人们渴望得到的更高效更简便的阅读需求成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新闻稿件的可视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注定成为未来国内媒体的新宠和发展趋势。

(一) 回顾与分析:传统媒介在新媒体冲击下寻求发展

新闻写作的可视化演变是逐步形成的, 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转变。例如, 《人民日报》在1987年全年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92幅, 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增长为586幅。这一变化, 可以被认为是传统媒体开始注重新闻可视化的实践与体现。此外, 我所就职的《中国妇女报》成立于1984年, 近年来它也参与了平面媒体视觉化呈现的实践。在众多的呈现途径中, 我选取了不同年份中单独版面的文字数量以及文章篇幅, 来反映对视觉化呈现的接纳与利用。翻看《中国妇女报》1999年1月6日第6版, 此版刊登文章9篇, 整版文字超过11000字, 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同样拥挤的标题区,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翻开2015年5月6日的《中国妇女报》第7版, 整版文字不超过8000字, 宽阔鲜明的标题区、主次分明的配图, 以及镶嵌有装饰作用的栏头, 都反映出一种变化, 即传达信息的同时开始在意阅读对象的感受, 不仅让人读还要让人读得舒服、愉快、有美感。

(二) 顾虑与展望:不能偏离新闻写作应遵循的整体原则

新闻写作在形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如过分强调视觉、形式大过内容、标题党等现象偏离了新闻写作所应遵循的整体原则。在为新闻稿件设计视觉化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新闻要素转化到视觉元素 (图表) 中, 只有客观、真实、细致和形象的描绘,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结语

通过上述对现代媒体新闻稿件可视化的分析可知, 新闻写作的可视化趋势, 是全新媒介生态下的必然选择。在新闻报道日益呈现全媒体化的今天, 新闻稿件的写作不仅要秉承优秀的传统特性, 更要与当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习惯与方式相结合, 积极地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变革。新闻写作的可视化发展, 加快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 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将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谢东琳:《纸媒的视觉化变革》, 《中国新闻摄影家网》, 2012年05月02日, 第90-92页。

[2]刘润峰陈静:《信息图示在新闻视觉化传播中的运用》, 《青年记者》, 2014年5月中, 第79-82页。

[3]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 《新闻记者》, 2013年第6期, 第99页。

[4]杨萍:《图像时代下报纸视觉化的表现》, 山东, 《青年记者》, 2012年5月刊, 第39-41页。

上一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教学下一篇:柞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