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教学

2024-06-11

平面教学(精选12篇)

平面教学 篇1

笔者在平面设计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发现, 平面设计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级别的, 既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技巧, 又同时拥有丰富创意和全面审美的设计人才;然而高等教育本身在某些方面又限制了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 造成平面设计教学一些核心要素的缺失, 从而导致众多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薄弱, 理论知识缺乏。同时, 毕业生所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也并没有转化成对理论的把控能力, 更没有培养出应有的对于设计本质的审美敏感。笔者在教学的实践和教学反思过程中联系现有文献, 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企业从业经验, 进行了一些对于高等教育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性思考, 主要针对高等教育中的平面设计教学如何结合平面设计产业的实际技能需求进行“培育性”教学, 让学生在平面设计的世界中一边“旅行”, 一边培养出综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一、一种教学模式:复制商业设计环境

通常,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决定了学生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技能课程。然而,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的培养真正应对市场需求, 有些教学环节是不能一位“求全”的, “求全”的结果会让很多课程演化为背诵和考试的无意义过程, 变成考验学生临时记忆的流程, 丝毫结合不到技能应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学生 (比例高达95%) 在理论课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 不求理解, 考试过后迅速遗忘。所以平面设计教学要做出改革的话, “取舍”是难免的。

“取舍”的重点在于把更多的纯理论教学时间用于模拟真实的商业设计环境。我们的专业和职业不对应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商业设计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学生毕业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商业设计环境训练, 毕业后对于自己要生产的产品非常陌生。那么如果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尽可能复制出一种商业设计环境, 这一环境同时决定了该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管理的特殊性。

首先, 商业设计环境它包括了高级别的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他要求学生具备自我技能管理、自我行为管理、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成长的。简单的说, 学生在接到模拟的商业设计任务 (设计作业) 后, 需要首先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评估, 同时评估自身具有的技能基础, 得出可行的项目方案, 并在规定的提交时间内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 最终指导自己或团队完成整个实践过程。这在初期会受制于学生的技能基础 (比如对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对结构、色彩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 然而, 即使低年级学生可能基础薄弱, 这样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笔者进行过相应的试验, 让大一年级学生在理论知识课堂上尝试完成服装设计和手工制作甚至T台模拟走秀的任务。虽然大部分最终成品略显粗糙, 但是学生的设计思维明显得到启蒙, 并带着一定的好奇心窥探设计世界的有趣和可爱之处, 从部分作品中还可以看出学生独立开启的原创性思维, 这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 我们需要保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呆在工作室风格的教室中着手实践项目工作。工作室风格的大的房间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区域用来安排他们的草稿, 另外设置一个共享区域用来放置各种材料。在这样放松的氛围中, 学生可以尽可能的释放自己的思维, 进入理想的创作状态。设计是创造性生产, 需要特定的生产方式。这类似于高科技产业巨头谷歌, 让员工在尽可能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创造, 并保证员工有1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学生在工作时可以比较随意, 还可以伴随低音量的自选音乐。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宣讲式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与传统“专家教练”式角色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明确的设计学习) 不同, 老师更多的是在工作室中“巡航”, 回应学生的协助性要求或者坐下来与学生讨论他们的独立性工作——话题围绕他们特定的设计或者创意。通常这种交谈更像是非正式的聊天, 尽管也要安排稍微正式一点的一对一聊天从而保证老师基于公平的基础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这样的谈话可以安排在老师办公室或者讨论会房间。更正式的教学活动则安排在老师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作业评定会, 从而评定学生的成绩。

此外, 一个很重要的对于老师的要求, 就是老师要以他们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管理和课程解说从而把握实践情况。老师需要把控进度和时间, 要延长工作室的开放时间表来适应这一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每周至少有3天呆在工作室, 这三天老师是需要同时在场提供指导的。这也意味着前文提到的有些理论课程的时间需要取舍, 例如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这样老师才能确保学生实践工作的连贯性, 以及学生参与的普遍性。有一个关键点是, 从一开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就构成了工作室平面设计教学的主体模式。

根据笔者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理论课程压缩时间后可以由学生部分自学, 进行结果测试和实践模拟。因为传统的理论教学都是讲授式的, 学生其实能记忆的内容有限, 主要靠考前突击, 考后遗忘率也很高。各种历史事件最好由学生自行研究后, 搜集代表作平等进行探讨;各种理论原理最好由学生进行工作室实践, 进行分享, 从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让这些理论知识得以真正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

对于这种教学, 学生的反馈是:某三年级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学习体验时说:“这是一个浸润的过程, 而不是正式教学过程。实际上没有人会教你平面设计, 它很自然就来了……你用三年的时间来为进入这个行业做准备, 而不是为获得平面设计知识……你自己获得了这些知识。”另一名学生认为:“……一切都在我们周围。你认识到它, 把它拿过来或者是偷过来。它就在墙壁上——你们处于其中。”还有学生说到:“……进入大学, 把该吸收的基本上都吸收了, 然后你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一种语言训练:设计思维与设计语言

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 学生学习设计不仅仅是一项设计技能的习得过程, 还需要同时进行一种专业语言技能的培养。英国学者Cheri D.Logan在《Circles of Practice: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Graphic Design (实践循环:教育与职业平面设计) 》一文中提到过的“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概念。所谓圈内人就是从事整个设计项目相关人员, 或称“专业合作人员”, 包括与客户打交道的客户经理, 管控项目的流程人员, 以及合作摄影师、印刷厂等。而圈外人通常指学生从事设计行业以后所面对的各种客户。设计师需要用特定的语言与“圈内人和圈外人”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获得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指导和调整设计工作。对于圈内人而言, 大家可以用比较专业而准确的设计语言进行交流, 这样的前提是学生从业之前要能比较专业的把握设计行业语言。那么老师和学生在进行工作室讨论时, 就要尽量使用行业语言进行评论和描述。例如, 一幅平面广告, 我们可能用到的描述语言包括:“创意点是否信新颖?”“视觉冲击力是否够强?”“给受众的记忆点是否集中?”“构图是否平衡、美观?”“色调过冷还是过暖?营造的氛围是否合理?”而在与圈外人的讨论当中, 同样的描述大概会变成:“广告是否有新意?”“好不好笑?”“好不好看?”“印象深刻吗?”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圈内人”流畅沟通的“设计语言”, 还要在与圈外人的沟通过程中能引导他们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求, 可以说成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引导过程。只有这样, 设计师才能帮助客户客观地看待问题, 捋清思路, 从而得出可以指导设计工作的设计要求。例如, “不好看”需要拆解为众多因素:“构图过空还是过满?”“色调过冷还是过暖?是否过于复杂花哨, 还是过于单调?”“画面人物或事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文字字体、位置是否协调?”

根据笔者对同行业着的调查发现, 对于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而言, 刚入职的学生最不能让他们接受的除了“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意外, 就是在工作中用成熟的设计思维帮助客户的实践能力。在这里, 学生不止是为同龄人或者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设计, 而是要面对真实的客户。所以专业的设计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 笔者认为设计教学的改革可以尝试复制商业设计环境, 把学生带入模拟环境中, 给予恰当的管控和激励, 让学生自己吸收知识和技能, 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 学生要和行业接轨, 设计思维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行业时算得上是一个初级的, 可以融入团队的设计人员。

参考文献

Cheri D.Logan, 《Circles of Practice: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Graphic Design》, The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Vol.18No.6.2006,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平面教学 篇2

【摘 要】通过比较详细地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对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探讨和反思,得出可靠的经验。

【关键词】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创设情景 引导探究 自我尝试 运用反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87-0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立体几何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标。教材根据“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的新要求。本节在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方式上,加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出的过程中,注重对典型实例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本节课的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归纳确认”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归纳二面角的定义,探索二面角的度量,发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二、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2: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又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并抛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涉及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的情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1:我们进出教室把门打开时,门面与门框面所成的角。学生2:我们翻开课本时相应的两页面所成的角。

教师:如修水坝、发射人造卫星等,而这样的角有何特点,该如何表示呢?(几何画板展示上述图片,引导学生观擦、研探)

(二)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活动1:师生分别展示一张长方形卡纸,对折后展平。问题:折痕把平面分为几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

活动2:师生分别沿着折痕把其中一个半平面折起使两个半平面成一个角度。

问题:从平面一点引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那么这个图形又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学生阅读课本并填角与二面角对比框图:包括图形、定义、构成、表示)个别提问学生,2.二面角的度量 教师:(1)门面与门框面所成的二面角;(2)两页面所成的二面角;(3)两个半平面成的二面角。以上三个二面角中,当其中一个面绕着棱转动时,所得二面角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分三个组进行实验操作:开门、翻书、折纸)

学生集体:二面角的大小变化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二面角的大小定量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那我们应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引导学生类比异面直线,线面所成角的平面化过程)思考:(1)角的顶点取在哪里?(2)角的两边如何作出?(3)所作出的角大小唯一吗? 活动3:带着思考,每四个学生共同做一个小实验(用活动2中做的二面角的模型)试着在二面角中画出一个角来反映它的大小。(学生画图,交流,辨析,归纳做法)学生3:在棱上取一点为顶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各作一射线。其他学生补充:射线要垂直于棱画出的角才唯一。教师:(1)顶点可以在棱上任意取吗?顶点取不同位置大小有变化吗?(几何画板演示)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研探出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提炼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1所示)。

(1)在表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时,要求“OA⊥L”,OB⊥L;(2)∠AOB的大小与点O在L上位置无关;(3)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练习:教室相邻两个墙面与地面构成几个二面角? 指出构成这些二面角的面、棱、平面角及其度数。(课件展示图2)

个别提问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强化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寻找。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给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下定义。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示语言和符号语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教师对学生做法进行点评和完善。

教师:你们能说一说身边出现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把书直立在桌面上,书的封面与桌面垂直。学生:把门打开时,门面始终与地面垂直。学生:教室的墙面肯定与地面垂直。(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平时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我们再来想一想:建筑工人在安装门、在切墙时是通过怎样方法来保证与地面的垂直的?

学生:安装门时通过门轴与地面垂直。

学生:我看到砌墙工人砌墙时在墙边吊了一根铅垂线。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能保证相应的两个平面垂直,你们能从这些方法中找到判断平面垂直的依据吗?(展示图3和图4)

学生:门轴,铅垂线可以抽象为线,由此我们能得出只要平面内有直线与面垂直,那两个平面就是垂直的。(通过学生的结论教师课件展示)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引导学生转化为用图象、符号来表示,认识到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论证关系。同时让学生思考、交流:

(1)若证面面垂直,线在哪里找,要满足什么关系?(2)有了线与面垂直,你能找到与这个面垂直的平面吗?(3)现在我们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师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及时点拨。

(三)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例.如图示,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和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教师生一起阅读题目,在图像上找出题目中的线、面。学生试着把证明的过程写在草稿纸上。教师巡堂,从学生中收集不同的解法,用实物投影出来,师生一起点评,归纳出:(1)面面垂直可用定义和判定定理去证明,要结合条件选择较优的解法。(2)用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分析垂线在哪个面内找容易论证。

(四)运用反馈,深化巩固

深化巩固:课本P73的探究问题,练习1。

做法:学生思考,折纸实验,小组讨论,老师与学生对话完成。

(五)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六)课后巩固,拓展思维

课本73页习题第4题,74页B组的第1题。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有了如下的认识: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 新课标强调“直观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感受、体会,在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知识,总结方法,提升能力。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例举开门、翻书动作形成平面所成角的基础上,再由折纸活动让学生感知二面角的概念。使抽象知识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注重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重视联想、类比有关的旧知识,辩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而达到知识或方法的同化。本课类比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学习,发现可以用平面角刻画二面角的大小。类比2:由角的结构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顶点在哪里,两条射线怎么出现?通过这两个类比,学生很顺利地探究出:(1)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从而达到高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新的教学理念希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活动有学生的折纸、摆书、自己动手画图;提问方式有个体、小组、群体提问;合作方式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实验;教具有多媒体、几何画板、教室的门、学生的书、硬纸板。本课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成就感等积极因素,积极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操作、画图、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教学

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课在概念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归纳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能力。在例题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收集解法,师生评价,学生总结来达到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错解的出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五)注重对教材的开发使用

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篇3

一、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职专学生年龄小和艺术素质薄弱的特点,直观的图形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联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准备一些用纸板剪成的方形和圆形两种基本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开始学生并未意识到其他图形的存在,但当把方形和圆形折叠或相加后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开始联想起来。大部分学生认为许多基本形他们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来的。在初步了解基本形之间图与底,正与负之后就要了解基本形之间的组和规律,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平面构成形式:重复、近似、群化、渐变、特异、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几何学中抽象的点线面到平面构成中具象的点线面,即点的延长是线,线的推移是面。一个苹果在密集构成中可以理解为点,而在对比构成中则是面。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将学生引进了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掌握设计规律是指,把平面构成的一些原理和规律的练习与具有一定实用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假设的实用设计题目,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设计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平面构成的原理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例如,用10个大小相同的点进行空间排列和平衡练习。以往的教学方法,点就是点,没有什么特殊变化,现在要求学生把这些点变成具有点的性质的具体形象。形象可以任意设计,但一定要简练概括。单点的形状要明显且方向感弱。如苹果和黄瓜相比较,苹果的点状性质较强,但方向感弱。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就要求学生首先去理解和掌握空间排列和平衡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还要想到与实际设计的联系,去联想到适合于表现的事物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创作意识,他们联想到很多事物,如水塘里的荷花、冬天里的漫天飞雪、花坛里开放的鲜花、觅食的蚂蚁等。他们在设计和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设计规律,而且还提高了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现实生活当中的形象并非都是美的,也有不适合的形象和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设计中有选择,有取舍,不断提炼加工,运用到不同的设计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的学习,离不开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动手就不可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巩固,慢慢提高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如果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描绘高手,不能培养出设计高手。如果一件设计作品,即使有很好的设计效果,熟练而精确的描绘技法,而没有巧妙的构思,也不可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学习平面构成,两个能力的培养都是缺一不可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一个设计的过程就是要先了解设计的要求,然后构思,做出若干个设计草图或方案。然后一幅一幅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这几幅中的优秀之处,做出一个最佳设计。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了思维这个主动脉,就没有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设计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而要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就是要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多向的、跳跃的、立体的和开放的思维。在设计中,围绕一个主题,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来表现。在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一个规律用多个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设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理解了一个规律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创作

设计需要敢于创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特异构成作业上,要求做形象的大小特异对比练习,一般的学生仅仅想到大瓶和小瓶、大树和小树的对比等,这种设计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超越了作业的要求,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一个学生用青蛙的大和蝌蚪的小来进行特异对比。在—个排满蝌蚪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大青蛙,把大青蛙和小蝌蚪联系起来,构思很独特。

平面构成课教学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作业辅导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新思路和新创作。要积极地肯定和引导,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审查学生的设计草图时,要认真、谨慎,尊重他们的创作精神,不轻易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更不能以自己的审美爱好去衡量学生设计的好坏,而是帮助学生去分析,努力发掘一些连学生自己都忽略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不符合作业要求,也要鼓励他们去发挥,以便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使学生的个性与这门课程的要求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平面几何教学入门 篇4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 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 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 为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 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 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 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 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 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 ∴∠1=∠2=(1/2)∠AOB,反过来 ∵∠1=∠2=(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 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 “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 ”“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 为什么? ”学生会说: “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 ”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 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 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 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 ”那么小明可说: “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 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 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平面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平面

授课时间:2008年11月20日

授课班级:福清侨中高一 授课教师:王钦敏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1.掌握点-直线-平面间的相互关系,并会用文字-图形-限延展性. 2.平面基本性质的三条公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2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高中新课程立体几何课程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空间图形的性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是现实世界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形态的数学抽象,在立体几何中是只描述而不定义的原始概念,但平面是把三维空间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的主要媒介,在立体几何问题平面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在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平面图形就是由同一平面内的点、线所构成的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等都是空间图形,空间图形就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因此,“立体几何”作为一门学生刚开始学习的学科,其内容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完全陌生的,应以“讲授法’的主,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吸当我们把研究的范围由平面扩大到空间后,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在空间仍然成间后,是否仍然成立呢?例如,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是否仅有一条?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否仅是连结两定点的线段的一条垂直平分线?

在上一个章节,我们主要认识了几何体的外部结构特征,侧重研究几何的三视图与平面直观图,以及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样的研究尚无法深入认识一个几何体的几何性质,要更好地认识一个几何体的性质,必须深入到几何体的内部,这就好比认识一个人,仅仅看到一个人的外表,是不能看到一个人的真正内涵,要认清一个人,必须观察他的思

想行为.

二、讲解新课

1.平面的两个特征:①无限延展 ②平的(没有厚度)

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2.平面的画法:通常画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

(1)一个平面:水平放置和直立;

当平面是水平放置的时候,通常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1(1).

(1)

(2)直线与平面相交,如图1(2)、(3);

(3)两个相交平面:

画两个相交平面时,若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应把被遮住部分的线段画成虚线或不画(如图2).

βbb β 图 2(1)在立体几何中,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当平面水平放置时,通常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把被遮住的部分画成虚线或不画.(2)一般用一个希腊字母α、β、γ、??来表示,还可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α,平面ac等.

4.空间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可以把直线、平面看成是点的集合,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外,还可借用集合中的符号语言来表示.规定直线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点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而平面则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

能用于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虽然借用于集合符号,但在读法上仍用几何语言.(平面α外的直线a)表示a??(平面α外的直线a)表示a或a???a.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打“√”,假的打“×”

(1)可画一个平面,使它的长为4cm,宽为2cm.()

(2)一条直线把它所在的平面分成两部分,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部分.()2(3)一个平面的面积为20 cm.()

(4)经过面内任意两点的直线,若直线上各点都在这个面内,那么这个面是平面.()答案:(1)×(2)√(3)×(4)√ 2.观察(1)、(2)、(3)三个图形,模型说明它们的位

置关系有什么不同,并用字母表示各个平面. 3.请将以下四图中,看得见的部分用实线描出.(1)(2)(3)(1)(2)(3)(4)4.如图所示,用符号表示以下各概念:

①点a、b在直线a上 ;

②直线a在平面?内 ;点c在平面?内 ;

③点o不在平面?内 ;直线b不在平面?内 .

答案:①a?a,b?a ②a??,c?? ③o??,b?? 5.①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会有几种位置关系 . ②如图所示,两个平面?、?,若相交于一点,则会发生什么现

象.③几位同学的一次野炊活动,带去一张折叠方桌,不小心弄坏了桌脚,有一生提议可将几根一样长的木棍,在等高处用绳捆扎一下作桌脚(如图所示),问至少要几根木棍,才可能使桌面稳定?

答案: ①3种 ②相交于经过这个点的一条直线 ③至少3根

四、讲解新课

.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a?ab??. b??? 或者:∵a??,b??,∴ab?? 推理模式:

应用:这条公理是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也可用于验证一个面是否是平面,如泥瓦工用直的木条刮平地面上的水泥浆. ??a???a??. a?a? 公理1说明了平面与曲面的本质区别.通过直线的“直”来刻划平面的“平”,通过直线的“无限延伸”来描述平面的“无限延展性”,它既是判断直线在平面内,又是检验平面的方法.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a?a?l a??? 或者:∵a??,a??,∴l,a?l 推理模式:

应用:①确定两相交平面的交线位置;②判定点在直线上. 公理2揭示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主要特征,是判定两平面相交的依据,提供了确定两个平面交线的方法.

指出:今后所说的两个平面(或两条直线),如无特殊说明,均指不同的平面(直线). 公理3 a,b,c 不共线??推理模式:a,b,c?与?重合. a,b,c 或者:∵a,b,c不共线,∴存在唯一的平面?,使得a,b,c??.

应用:①确定平面;②证明两个平面重合 “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分两部分理解,“有”说明图形存在,但不唯一,“只有一个”说明图形如果有顶多只有一个,但不保证符合条件的图形存在,“有且只有一个”既保证了图形的存在性,又保证了图形的唯一性.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确定一个”,“可以作且只能作一个”与“有且只有一个”是同义词,因此,在证明有关这类语句的命题时,要从“存在性”和“唯一性”两方面来论证.

实例:(1)门:两个合页,一把锁;(2)摄像机的三角支架;(3)自行车的撑脚. 公理3及其下一节要学习的三个推论是空间里确定一个平面位置的方法与途径,而确定平面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重要条件,这个转化使得立体几何的问题得以在确定的平面内充分使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决,是立体几何中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的主要的思想方法. 例 点a?平面bcd,e,f,g,h分别是 ab,bc,cd,da上的点,若eh与fg交于 pabcd就叫做空间四边形)

求证:p在直线bd证明:∵eh?fg?p,∴p?eh,p?fg,∵e,h分别属于直线ab,ad,∴eh?平面abd,∴p?平面abd,同理:p?平面cbd,又∵平面abd?平面cbd?bd,所以,p在直线bd上.

五、小结 : 1.平面的概念;

2.平面的画法、表示方法及两个平面相交的画法; 3.点、直线、平面间基本关系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关系的转换 4.平面的基本性质

三条公理中公理1用于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公理2用于判定两平面相交,公理3是确定平面的依据.“确定一个平面”与“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是同义词.“有”即“存在”,“只有一个”即“唯一” .所以证明有关“有且只有一个”语句的命题时,要证两方面——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的方法是反证法和同一法.

六、课后作业:

试用集合符号表示下列各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a在平面?内,但不在平面?内;

(2)直线a经过不属于平面?的点a,且a不在平面?内;

(3)平面?与平面?相交于直线l,且l经过点p;

(4)直线l经过平面?外一点p,且与平面?相交于点板书设计 篇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学 分:4 参考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32)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photoshop cs、coreldraw11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photoshop、coreldraw软件是制作平面设计的最佳软件之一。

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photoshop软件、coreldraw软件的特点、作图工具、编辑菜单、处理方法和使用技巧。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制作出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全面提高自己图形和图像处理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前续课程: 计算机基础、美工基础

后续课程:平面设计实训、3d max、flash动画设计、二、教学基本要求

2、了解计算机图形设计的输入、输出系统和常用设备。

3、掌握photoshop点阵图编辑软件的功能,使用其进行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和图像处理。

4、掌握coreldraw矢量图编辑软件的功能,使用其进行企业标志的设计与制作。

5、熟悉计算机图像色彩表示方法和图像色彩校正方法

6、学习并掌握电脑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

7、熟悉电脑平面广告设计的分类和广告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

8、了解平面设计中所涉及到印刷包装基础知识及其专业术语。

三、教学所需条件

本课程是专业技术课程,理论42学时,实践30学时。要求一个稳定的局域网机房环境。学生人手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并安装有photoshop cs、coreldraw11软件。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六、教学方法建议

1、《平面设计》是一门同时强调电脑软件应用能力和平面设计知识的设计软件基础课,建议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电脑设计软件的使用知识和平面设计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同时注重设计观念的培养,在锻炼制作技巧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2、因为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包含了电脑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设计理念,而且后一部分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了版式构成、图形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加强二者的联系。

3、该课程最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程序功能使用的演示和学习。而设计知识的讲解最好使用丰富的设计案例,采用直观的作品欣赏形式以及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同时考虑到本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所以设计理论的讲解不必太深。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期末考试及实验环节组成,分数比例为: a平时考核:80%,包括期中考试 20%,平时表现与作业 60%。b期末考核:20%,包括设计作品10%,上机闭卷考试成绩10%。课程考核总成绩=a(80%)+b(20%)。

八、教材与参考书

1、参考教材:(1)、《photoshop cs 中文版基础与实用案例》,朱仁成 孙爱芳 编著,西安电子科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1月

(2)、《coreldraw 设计与与制作实例教程》,卢正明 主编

2、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参考书:(1)《photoshop cs 中文版典型实例》郭万军 李辉 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2月(2)《photoshop 7.0平面.广告.装帧设计 100例》,赵喆 编著,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年9月(3)《coreldraw 10/11 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北京希望电子子出版社 2003年11月(4)《coreldraw 10/11 试题汇编》,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北京希望电子

子出版社 2003年11月(5)adobe专业人士资格认证教材编委会,adobe专业人士资格认证:photoshop 7.0专业资格认证标准教程(adobe专业人士),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8(6)adobe专业人士资格认证教材编委会,adobe专业人士资格认证:photoshop 7.0专业资格认证试题汇编(adobe专业人士),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9(7)adobe专业人士资格认证教材编委会,photoshop 7.0专业资格认证试题解答(adobe专业人士),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1篇三:《平面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平面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平面设计的概念》 1 2 教学内容平面设计的概念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平面设计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一、什么是平面设计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用途 :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意义 :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3 平面构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有机形、几何形、偶然形

2、现实(形象)形态 自然形、人为形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大小、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 大小 色彩 肌理 包豪斯---永恒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虽然仅存14年,但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成为20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源地。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3.教学总结与反思

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倾诉,转变角色,消除隔阂。一位好老师,不仅是灌输特定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应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生活氛围。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老师,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力帮其克服困难。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二

平面设计的意义与设计的思维 4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的意义与设计的思维平面设计的三要素:点、线、面 5 篇四:平面设计史教案

《平面设计史》课程教案

美术学院视觉传达教研室 耿沛甲

《平面设计史》课程教案

课程性质:史论课

课程导入:

《平面设计史》是平面艺术设计方向学科基础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是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重要基础理论素质课程,对本专业具有供鉴与指导作用。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综合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旨在使同学们了解设计发展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经典作品,以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向。对于吸取历史文化精华,借鉴已往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专业设计的未来都有积极的意义。正确全面地理解、把握设计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产力、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在原因的综合社会现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客观、清晰的进行专业设计。

第一章平面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1、平面设计的起源

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原始生活逐步走向

文明的起始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将自身的思想感情用符号形式来传达。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绳记事演变到图形符号,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文明进程中的大转折。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是依据各种图形符号进行记事与交流,直至图形演变为简单的文字,其中包括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的象形文字。三大古老文字成为如今世界文字的发展源头。可以说,文字的出现为日后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条件。

图1(左)周官玺,左端都庚为阳文印章,右陵右司马玺为阴文印章。

图2(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书写的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左)中国元代书籍《武王伐纣》的一页(右)古巴比伦时代的泥板文书已具有现代版面编排的某些特点 ★文字产生的原因:①需求的作用 例:人类的社会性

②传达的延续:源于生存需求。

★文字产生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即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印刷术为世界平面印刷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平面设计的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至宋代,中国印刷术发展已占据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地位(★中国的印刷术唐朝兴盛,并且此时期印制的佛经上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新形式),并迅速传入邻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越南乃至中亚,最后由中亚传入欧洲,从而在事实上肯定了中国印刷术的重要地位。平面设计的起源和发展与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密不可分,欧洲人直到15世纪还没有掌握印刷术。据考证,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字军东征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欧洲引入印刷后,真正意义上成为欧洲平面设计的源头,在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以后,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欧洲出版业的发展,欧洲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个时期欧洲的木刻画也较为兴盛,插图与木刻画结

合,推动了印刷向前稳步发展。随着印刷业的兴旺发展,欧洲古典风格平面设计开始盛行。古典风格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各种字体风格中综合发展起来的文字风格,同时也包含了古典时期版面编辑。

★罗马体:①建筑铭刻体②饰线体③方体

2、中世纪时期的平面设计

西方中世纪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种手工书写和绘制的宗教书籍上。当时由于纸张的制造技术还未从中国传播到欧洲,人们主要运用十分珍贵的羊皮纸进行书写。一本200页的书籍要一个书写者花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所以书籍在那时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只有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用。

在设计上,手工绘制的书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许多书籍运用了金银等贵重的材料。如在染成深紫红色的羊皮纸上运用金色或银色描绘各种花卉,或在人物背景上用金色和红色绘出各种图案或风景。许多图案装饰华美,刻画细腻。文字运用了各种装饰字体。画面上十分注重文字和图形的色调对比。特别是图案运用了植物的曲线组合,形成了一种色调匀称的肌理。插图和文字之间不象中国的书籍那样有着分明的界限,常常交叉在一起,但在色调上层次分明。

和古埃及、古罗马的纸草文献不同,欧洲中世纪的书籍纸张有了同样大小的尺寸,并装订在一起,形成了现代书籍的基本样式。

在1400年以后,欧洲各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造纸业,纸张被普遍地采用。同时欧洲人也运用木刻的方法,印制多种印刷品。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书籍的设计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一方面出现了比手写字体更为规范、更为精细的字体,另一方面,出现了更为简洁、明快,具有大面积空白的编排样式。尽管大多数版面只是运用了单栏的文字编排样式。

凯尔特人的手抄书籍

公元4世纪,罗马的手抄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广泛采用插图和广泛进行书籍、字体的装饰;而中世纪时期的手抄本具有更高的象征功能、装饰功能、崇拜功能。同时书籍也出现了装饰华贵的大写第一个字母,出现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

中世纪时期平面设计最重要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古典风格的存在和有限发展

中世纪利用羊皮纸替代埃及的纸草,以长方形的书页进行布局,文字采用方形拉斯提克体,插图往往采用红色作边框,宽度与文字部分相同,工整地排在文字的上方。

(2)凯尔特人的书籍设计

凯尔特人具有强烈的装饰特点,色彩绚丽,往往把手写字母装饰得非常大和华贵,书籍的插图都是图案式的,插图具有比较宽阔的装饰边缘环绕,每一页被视为一页独立的艺术品。

(3)卡罗林时代平面设计的复兴

公元789年,国王查理曼发布命令,努力统一整个欧洲书籍的版面标准、字体标准、装饰标准。

(4)西班牙的图画表现主义风格发展

书籍抄本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复杂插图装饰,书籍四周有华贵的阿拉伯风格图案花边装饰;并在公元945年出现了完全以图案为中心的装饰扉页,扉页采用非常工整的几何图案布局,色彩绚丽。

(5)中世纪晚期的宗教读物装饰手抄本

书籍在这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读者的范围扩大,手抄本的标准化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启示录》是由插图和文字合并组成的。插图往往以比较工整的方形安排在每页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是文字(现代字体),字体具有比较花哨的装饰笔画的头尾,风格古朴。

★ 造纸术、印刷术有中国发明,通过十字军东征传到欧洲

4、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末的平面设计

(1)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始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篇五:《学看平面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教学设计 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梁艳琼

课 题:学看平面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查找、搜集和展示平面图活动,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2.指导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重点:

1.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学看平面图。2.学画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难点:画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生活中在哪里有平面图,搜集各种平面图,尝试看图;观察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课前互动:

1、小朋友们想去迪士尼乐园吗?迪士尼乐园里有我们最熟悉的 卡通形象,你们最喜欢谁呀?

2、是呀?迪士尼乐园里有我们最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小矮人,还有可爱的灰姑娘。在今天的学习中梁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迪士尼乐园。

教学过程:

一、引题,初步认识平面图,辨方向

(一)引出平面图

1、(课件出示迪士尼乐园图)迪士尼乐园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向往的地方,这么大的公园,如果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玩得高兴,你有什么办法?(指名说)老师有个办法,公园里有平面图,如果我们学会看平面图,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痛快地游玩。(板书:学看平面图)

(二)辨别方向

1、(课件出示迪士尼乐园平面图)这是一张迪士尼乐园的平面图。提到平面图我们就要明确方向。我们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和这学期的数学课上已经认识过方向,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儿歌辨别方向,(课件出示儿歌),全班齐念儿歌。但是在平面图上,我们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再出示方向图。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2页,能不能根据刚才所说的来填写方向。(学生动手填)

3、请指名说。

4、小结:这就叫方向标。请大家再读一遍(板书:方向标)

5、迪士尼乐园由四大主题公园组成,我们参照方向标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公园的哪个方向?

(1)玫红色的区域是幻想世界,它位于公园的哪个方向?(北)明日世界位于公园的哪个方向?探险世界位于公园的哪个方向?美国小镇大街位于公园的哪个方向?

(2)让我们来看看幻想世界有些什么?指图说:平面图上有玫红色的圆、五角星、雪花,他们代表什么呢?我们看看图的右下角,圆表示游乐设施??教师指明这叫图例(板书),解释:图例是表示图上各种事物的符号。

(3)同学们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几个主题公园有些什么,可以回去上网看看。

6、小结:我们学看平面就要先学会认准方向标,看清图例。(板书:认准方向标,看清图例)

(三)认识其他平面图

这是规划中的昆明轨道建设图,轨道建设好后,昆明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但现在修建中会给大家带来不便,因此我们要学会看道路交通导行图,这只是其中的两个图,同学们回家和家长宣传一下,注意出门时安全绕行。

2、除了我们刚才看的平面图,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面图,你们还见过哪些平面图?

学生展示收集的平面图,要求:说说是哪里的平面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小结:生活中的平面图真多呀!它能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要去的地方。

二. 学用平面图

1、同学们喜欢去昆明动物园吗?现在,我们再一起去动物园玩一玩。(出示动物园平面图)

2、三月的昆明动物园是樱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现在老师当导游,带大家去。我们从东门进去,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北走,来到了猴山,看过机灵可爱的猴子后,我们一直往西边走,来到樱花区。我们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樱花吧,休息一会儿,我们去看一些动物:老虎、熊猫、孔雀,还去儿童乐园玩一玩。(圈出来)请同桌两个同学讨论设计一条游览路线,看看该怎样走,要求:边走边说清楚往哪个方向走,并用水彩笔标出路线)

3、汇报设计结果(2人)

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领全班同学去游览(同桌2人合作,1人用教鞭指路线,边指边说,1人用磁铁走路线)

老师知道,大家想看的动物各有不同,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继续在这个平面图上找找自己想看的动物,并设计出最佳游览路线。

4、小结:有了平面图,今后到陌生的地方,就可以借助当地的地图来解决问题。

三、画画学校的平面图

1、同学们学会了看平面图,现在我们来试着画一画月牙塘校区的平面图。四人小组合作,先跟着老师画,然后再合作完成。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1)我们先认准方向,画方向标。↑ 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平面图上我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

(2)我们站在一个固定点——学校大门这里,(课件出示)老师用()这个图例来表示大门,写出图例,大门在学校的南边,画出大门。学校的室外篮球场在大门的北面,老师用()这个图例来表示。(课件相机出示实物图)

3、(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教学楼、主席台、室内篮球场、健身区各在学校的什么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设计图例,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

4、学生练习画平面图。

5、展示平面图

平面几何教学入门 篇6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

?誗编辑 郭晓云endprint

摘 要:平面几何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清除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为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先导,在教学上,教师必须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

?誗编辑 郭晓云endprint

摘 要:平面几何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清除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为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先导,在教学上,教师必须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

平面教学 篇7

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对于学习数学的学生和从事数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猜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为: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 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的证明之前, 你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你既要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综合, 然后加以类比;又要一次一次地进行尝试……我们通常得到的那个证明 (或解答) , 就是这样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发现的.”由此可见, 数学是伴随着猜想而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怎么强调猜想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立体几何教学所倡导的“直观感知、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教学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让学生经历操作、实验、观察, 通过分析、综合, 提出猜想, 再对猜想进行计算验证和证明, 最终形成结构优良的知识体系.基于上述理解, 我校高二数学备课组在2011学年上学期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以“用行动阐释课程理念, 向课堂要效益”为主题,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其中不乏精彩的案例, 现择其一例“人教A版必修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实录如下, 并附上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课例实录

1.1 引入新课——教学生猜想策略

教师打开PPT, 依次展示牛顿和波利亚的图片 (如图1) , 并简单介绍: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科学家,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其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波利亚George Polya (1887—1985)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 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其名言:数学既要证明, 又要猜想!

师:由此可见猜想的重要性,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猜想之旅!我们猜想的主题是:两个平面平行有哪些性质?如何猜想呢?猜想的常见策略之一是:适当增加条件.

1.2 操作感知——运用猜想策略

师:如图2, 两个平面放在这儿能发现什么吗?

生:发现不了什么.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可以增加一条直线.

师:你比划给大家看看.

生1: (在黑板上边比划边说) 当直线l与平面α相交时, 也必定与平面β相交, 当l在α内时, 必与平面β平行, 当l与α平行时, l与平面β平行或在β内. (教师板书记录)

生2:可以添加两条直线, (以两只笔代替直线摆弄了一小会儿, 在教师的提示下发现)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那么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长度相等.

师:上面两位同学通过添加直线, 发现了4个结论, 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

生3:还可以添加平面, 如果一个平面和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 也必定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一个平面和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也必定和另一个相交.

(此时, 有学生在小声议论, 认为学生3发现的第二个结论没什么意义)

师:大家在议论什么?认为第二个结论没什么意义是吗?可别忘了平面相交有交线哦!……

生4:这两条交线是平行的, 比如这两本书平行摆放, 第三本书与这两本书无论怎么样相交, 上下两条边总是平行的.

师:你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生4:如果一个平面和两个平行平面相交, 那么两条交线平行.

1.3 思辨论证——在证明中学会推理

师:通过增加直线或者是平面, 同学们发现了7个结论, 严格来讲, 这7个结论只能算7个猜想, 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严格的证明, 要证明这7个猜想, 我们先要做哪些工作?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5:先要画出图形, 再根据猜想写出已知、求证, 然后才是证明.

师:对, 我们先要根据猜想的条件、结论画出图形, 再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换,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证明结论1, 2, 3, 第二组同学证明结论5, 第三组同学证明结论7.

学生独立完成证明后, 教师每组挑选一个同学的证明, 通过投影引导大家一起分析图形画的是否正确、符号语言表示是否准确、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订正错误, 并对照检查自己的证明过程.

1.4 整理结论——在反思中建构

师: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现的结论不计其数, 但是能够作为定理、性质的却不多, 同学们想想, 要是从上面7个命题中选择一个作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你会选择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生6:我会选择第2个, 即:“若两平面平行, 那么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定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因为由线面平行可以判定面面平行, 反过来由面面平行可以得到线面平行, 前后呼应.

生7:我会选择第7个, 即:“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平行.”理由是:线线平行是所有平行的基础, 能够由最复杂的面面平行得到最基本的线线平行是一种回归, 揭示了知识间的关联, 应用更加广泛.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 受大家刚才的启发, 我个人认为作为定理、性质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 表述简洁、明了; (2) 应用广泛; (3) 能贯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就我所知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一些论述,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就这个问题做些研究, 我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看到在座某位同学的研究结果, 课本上是把第7个结论作为性质, 第2个结论也可以作为性质, 到今天为止, 我们研究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请大家画一个知识框图揭示三种平行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到图3的知识结构框图, 教师小结:由左至右, 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复杂的问题都是转化为简单问题进行研究, 这体现了数学中的“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由右至左是性质, 可以看出, 复杂的问题中蕴含着简单性质.

1.5 习题训练——实战中提炼方法

问题:如图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 F分别为AB1, BD的中点, 求证:EF∥平面BB1C1C.

师:请大家结合知识结构框图从方法的角度分析:证EF∥平面BB1C1C有哪些思路? (思考了大约一分钟)

学生8:有两个思路, 从判定的角度看只需证明直线EF与平面BB1C1C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即可, 从性质的角度来看, 只需要证明经过直线EF的某个平面与平面BB1C1C平行就好了.

师:分析得很对, 做题先要分析思路, 再动手寻找方法, 这叫“宏观上把握方向, 微观上探寻路径”, 下面请大家沿着刚才的思路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

两个学生板演, 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 再集体批改学生的板演, 交流不同的证明方法.

2 几点思考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中学阶段从形的角度研究平行关系的最后一节内容, 学生由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 再到面面平行, 图形渐次复杂, 但是研究的问题是不变的:如何判定?有何性质?研究的方法一以贯之的转化与化归, 既然是平行关系的收官课, 教学不能仅仅定位在性质定理的教学上, 还要凸显研究的思想方法, 构建平行关系的知识网络, 如何把这三者有机的融合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2.1 性质教学——起于猜想, 提升于选择

命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命题的获得有两种形式:呈现式和发生式两种, 前者是教师直接给出命题, 后者是在揭示命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命题发现的方法.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图形简洁、直观,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易于学生探究, 利于采用发生式引导学生获得命题, 能较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引入就阐明:这节课我们要进行猜想之旅;猜想的常见策略是增加条件, 以确保后续的猜想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了7个猜想, 教师没有一一证明, 而是在7个猜想之后, 明确提出要求: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分组完成证明.很好的做到了自然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 7个命题的证明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而作为性质不可能面面俱到, 选哪个命题作为性质呢?把选择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阐明理由, 深化对知识体系的认识, 这种取舍不是简单、随意的选择, 而是通过对知识前后关联的思考、比较中, 选取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命题作为性质.

2.2 在梳理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 凸显思想方法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几何意义上研究平行关系的收官课, 关于平行的梳理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用框图形式勾勒出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结构、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聚三者于一图, 易于学生从整体上构建知识网络, 感悟数学研究的方法.在例题教学中, 教师不急于给出证明, 而是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条件、结论和知识框图, 宏观上分析证明的思路, 在应用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理, 江建国.“生”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J].中国数学教育 (高中版) , 2012 (1-2) :43-4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平面教学 篇8

一、利用多媒体, 精心设计, 使学生的兴趣“立体”起来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力参与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根本的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让其始终对美术怀有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

1. 激趣妙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 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如何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眼球, 把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聚拢过来?根据笔者对课堂的观察, 学生每次走进美术教室, 他们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其他事物身上。由于美术课给学生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使得他们即使坐在了相应的座位上, 还是喜欢相互交流, 悄悄地说一说。笔者认为, 这种放松的心态更体现孩子处在一种最适宜、艺术感也是最容易爆发的时刻。所以, 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 直接引导学生快速走入美术殿堂。如:一年级的《拼拼搭搭》一课, 笔者利用学校的白板教学, 课一开始进行示范:直接在白板上拼一拼、玩一玩, 在随意的拼搭过程中, 看看像什么呢。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 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交流, 这时再换个角度让学生试一试, 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孩子们跃跃欲试, 当看到神奇的白板上不断变出的新造型他们开心极了。这样通过初步拼搭练习, 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 他们兴趣高涨,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认知, 到再次有意识的拼搭, 自然而然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 可以用最短时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需要注意的是, 媒体导入也需要教师“七十二变”, 不能出现思维的定势, 比如:适当引入和课题关联的动画, 直接打动孩子, 让他们从心底喜爱美术课;以一段唯美的音乐去感悟绘画的节奏韵律;以一段影片启迪学生对美的感悟……各种教学媒体特有的光、色、声、像等效果, 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脉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融景导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材上都有欣赏的内容, 由于孩子处于十岁左右的年龄, 讲得太深了学生难以理解, 讲得抽象更令他们乏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何让他们把握艺术真谛呢。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扩展欣赏的维度, 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巧妙地创设突破口, 从而上好美术欣赏课。

如省级展示课《像自由一样美丽》一课, 整个多媒体课件精致唯美:从简单的画本一页页展示, 让我们看到赭黑、桔黄、青绿中拼贴出山脉、房屋和河流, 也看到了珊瑚红的广口瓶中箭竹形状的叶子上静静盛开着波斯菊;鸢尾花自桔色的瓶中垂下头来。总有一束阳光从禁闭的铁窗外照在花瓶上, 或者是星光。穿着裙子在公园中奔跑的小女孩背影, 她身旁是一树一树火红的枫叶。还有深远的夜空中, 在星星之间驶向光明的小船……宁静美丽得叫人不敢相信, 这些小作者中间最大的, 也不过只有十六岁的年纪。再到一幅幅画面的对比讲解, 明白画面中大与小、虚与实等美术语言, 引出隐藏在画面后的天使———弗里德, 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一起静静走入纳粹时期的疯狂画面, 这些与唯美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绘画强烈对比, 震撼了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媒体的恰当运用, 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现场我们看到的艺术, 更体悟出生活中最本质的、俯拾皆是的东西。身体可以被摧毁、健康可以被剥夺, 但被拷打至残废的手, 仍然可以拾起木炭在墙上画出花朵!这样的媒体教学使课程得到良性的生成, 艺术之美使学生得到了发展, 更使他们的心灵之花静静绽放。

二、借助现代媒介, 人机互动, 让学生的知识“立体”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借助现代媒介构建智能化环境, 激励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和探索。好的教学必定让学生有足够自由创作的空间, 充分享受艺术的创作之美。美术课堂借助现代化的媒介, 不断创设宽松而新颖的教学空间, 使每个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 从而突破自我, 张扬个性。

以《光绘艺术》一课为例, 让学生以手电筒为画笔, 以照相机记录其运动痕迹, 再通过电脑转换呈现出一副光影画面。通过师生的第一次实践, 引入对纵深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把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总结对手电光源的颜色、时间、开关和方向的控制;然后经过从经典作品的对比思考到创作主题的寓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光绘艺术作品要点。从学生自豪的介绍中, 让我们感受到, 即使平时最不会作画的孩子, 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意无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 控制手电, 利用照相机去操作电脑, 人机互动使光绘魅力无穷, 更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立体生成。

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的信息9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取。学生在多媒体的引领下, 接收的知识比平时多数倍。利用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合作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喜欢上网, 建立专门的校园美术教学网。指导学生分设网上栏目:“漫画天地”, “艺术畅想”, “水墨世界”, “点点画画”, “泥巴乐园”……各栏目全部由学生自行申请版主, 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生动性, 优化内容, 吸引学生, 启迪思维。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做幕后英雄,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时尚数码, 转换主体, 促评价的维度“立体”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必须教会人们怎样学习, 因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应变, 如何改变自己,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美术教学更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正处于动态发展期, 小小自尊已经来得很强烈, 只有不断的激励, 才能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促进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花的世界》这课, 学生有的画出了花, 有的用纸折出了花, 有的用泥捏出了花……孩子们兴奋地举给老师看, 笔者灵机一动, 把实物投影转向他们,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动人的一幕幕: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踮起脚板, 自豪得把自己的作品举高, 再举高。这样的评价, 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运用时尚数码产品, 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同成人世界的展览一样呈现, 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重要动力。如在每一堂课, 笔者在学生作业的间隙, 总喜欢用手机拍摄他们的活动情景, 记录他们的作品, 每个学期结束, 制作成班级PPT展示, 一起回顾平时课堂上专注的样儿, 创意的瞬间以及合作的快乐, 当一件件小小作品展现出来时, 他们的喜悦和成就感写满在脸上, 更是激发他们思考:下学期如何努力让老师捕捉自己美丽的瞬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 2002.

“平面构成形式”之教学初探 篇9

平面构成主要运用点、线、面和律动, 结构严谨, 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感性并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设计上所需的形态, 并且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中, 最终形成一幅丰富的画面。

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学会运用视觉的艺术语言, 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了解造型观念, 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 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 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 活跃构思。平面构成的目的之一是创造美的形态。只有更好地理解形式美的规律, 掌握美的法则, 才能开拓设计思路。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 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那么,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 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 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理论, 时至今日, 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 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的话, 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 如重复与发射,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等等, 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对此广义的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绘画作品讲究形式美, 同样, 形式美也是构成图案美的重要条件,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 (即组织形式———节奏变化的美、韵律展现的美、线面组合的美、动静产生的美等, 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 , 诸如黑白构成的美、明暗形成的美、方向对比的美, 美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 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夸张和变形等手法, 使表现形式达到完美, 设计作品中富有美妙的节奏与韵律, 鲜明的艺术形象, 给人视觉是丰富的不同寻常的美。

在抽象图案设计教学中, 学生的感觉始终是愉悦的, 从前面的学生作品中就能体现他们的那种感觉, 他们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 使一张白纸产生无数奇妙的图形,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感, 增强视觉冲击力,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体现, 其训练形式有以下六种。

1.重复构成形式 (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 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 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 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 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 但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 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 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 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 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形态, 一般会形成整齐统一感, 运用大小、方向、正负形的变化 ,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头脑变得更灵活。

2.近似构成形式 (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 , 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 设计中, 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 称为近似构成。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重复或分条错开, 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体现的。基本形的近似变化, 可以用填格式, 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3.渐变构成形式 (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 ,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二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 (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 而取得渐变效果。

若变化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 循序感就会消失; 变化太慢, 则会产生重复感, 缺少空间透视效果。因此利用具象图形、渐变骨骼、几何图形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 也可利用图底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象至抽象, 进而渐变成其他形象。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 将三角渐变成。

4.发射构成形式 (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 , 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 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 称为发射构成。此种类的构成, 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其中, 发射状骨格可以不纳入基本形而单独组成发射构成; 发射状基本形也可以不纳入发射骨格而自行组成较大单元的发射构成;此外, 还可以在发射骨格中依一定规律相间填色而组成发射构成。

实例制作步骤如图:

5.空间构成形式 (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 如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 (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表现的) , 矛盾空间的构成 (错觉空间构成) :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 “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6. 特异构成形式是在有序的构成关系中有意违反秩序 , 使少数要素凸现出来, 破坏规律性, 并形成视觉焦点。是一种在众多有规律的图形中进行少数变异, 以突破某种规范性的构成形式。特异也称畸变, 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 特异的前提是对比, 它夹杂于规律之中, 是对规律的突破, 它因突出个别要素而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 特异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 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 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应该选择放在画面中较显著的位置, 形成视觉焦点, 使人惊讶。

特异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特异方法, 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活动。例如: 特大、特小、突变、逆变等异常现象, 会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色彩的特异现象, “鹤立鸡群”的“鹤”也是一种形象的特异现象。 (如图五、图六)

平面构成的研究领域非常广, 以上着重阐述了平面构成的六种形式。这些形式的练习对理解形式美法则, 运用形式美法则起到奠基作用, 基础扎实才能建造起宏伟大厦,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加强构成形式训练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谭晓山.设计艺术.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J].

[2]张琪, 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2.

[3]邢庆华.美与时代.论设计美学的本体价值[M].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实录 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

教学思路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此基础上, 通过折、剪、拼等活动, 让学生初步体会并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及简单平面图形相互间的关系, 从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体会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增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图形的拼组, 获得美的感受, 激发运用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师: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 (课件出示下图) ,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它是由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学生汇报后,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

教师小结:在欣赏图画时, 我们发现了图中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它们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这些平面图形拼出你心中最美的图案? (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 (板书并齐读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感知特征, 构建新知

1.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出示:

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对边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 上面边的对边是下面的边, 左面边的对边是右面的边。 (教师说明把“上”和“下”对换, “左”和“右”对换, 上面的话也对, 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用桌上的长方形纸比一比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 看谁先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秘密。 (学生用各种方式比较。)

生1: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相等。

生2:长方形的短边和短边相等。

生3: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我们是把长方形的纸上下对折来证明两条长边相等, 再左右对折证明两条短边相等, 所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2. 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课件:

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正方形的四条边, 这四条边的关系怎么样? (相等) 同学们猜得非常好!那么你们又怎样验证四条边相等呢?请用桌上的正方形白纸验证,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验证方法。

生1:我们组是通过上下对折, 再左右对折来证明的。 (学生演示。)

师:这个同学用 (上下) 对折的方法只是验证了对边相等。另外一个组是这样验证的 (老师演示左右) , 他们组这样证明四条边相等, 对吗? (不对) 那该怎样证明呢?

生2:我们组是把正方形斜着对折, 再对折来证明的。 (学生演示。)

生3:我们组用直尺量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条边是相等的。所以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师:小朋友们, 通过你们的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与思考, 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三、实践操作, 深化认识

1. 用学具中的小棒摆图形。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请4人小组合作一人拼一个图。比比看, 哪个小组拼得又好又快。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展示。要求说出:拼什么图, 用了几根小棒拼成。)

生1:我用六根小棒拼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四根小棒拼了一个正方形。

生3:我用三根小棒拼了一个三角形。

生4:我用十二根小棒拼了一个大正方形。

挑选展示:

2. 用同样的两个长方形拼图。

师:想一想你们能用同样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什么图形。 (同桌用学具在磁性黑板上拼。汇报交流。)

生1:我们用两个长方形拼了一个大长方形。

生2:我们用两个长方形拼了一个正方形。

生3:我们用两个长方形拼了一个字母“T”。

生4:我们用两个长方形拼成“楼梯”。

3. 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图。

师: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4人小组合作。师巡视, 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拼了一个大正方形。

生2:我们组拼了一个很长的长方形。

生3:我们组拼了一个“领奖台”。

生4:我们组拼了一个“风筝尾巴”。

生5:我们组拼了一个“空心”十字。

生6:我们组拼了一支“手枪”。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用4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了如此多的漂亮图案。只要你们动脑、动手, 还可以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

四、自由创作, 拓展新知

1. 单一拼组。

电脑 (屏幕) 出示下图。

上面是一组由地砖拼成的图案。仔细观察各图是怎样拼成的。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试着拼一拼。 (答略)

2. 综合性拼组。

师:老师请你们用手中的各种学具, 小组合作拼一幅你们认为最美的图案。各小组先讨论你们小组准备拼什么, 然后分工合作、一起拼图。比一比, 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拼得最快。 (师巡视。)

师:老师看了各组拼的图形, 真不错。请各小组介绍一下你们拼的图案是什么。并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1:我们组拼了一座铁塔 (有的说像火箭) 。

生2:我们组拼了一座房子。

生3:我们组拼了一朵花 (有的说像风车) 。

生4:我们组拼了一辆汽车。

……

3. 做风车。请同学们课外学做风车。先看懂第27页“你会做风车吗?”了解做风车的步骤及需要些什么材料, 然后动手做。

五、全课总结。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小议 篇11

一、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重视平面几何导言课的教学

初一学生对几何的认识模糊不清,加上耳闻高年级学生几何难学,容易产生未学先怕的心理。因此,几何入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几何的正确认识,调动学生学好几何的积极性。如从小学学过的线段、三角形、正方形、圆柱图形以及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说明早已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学生对几何就有一种“老朋友”的亲切感。接着,提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问题,如测量古塔的高度、准确画出国旗上的五角星、计算出隔河两地间的距离等,让学生动脑,动手试,以发现自己看似会,而实际又不行,却又迫切希望能行的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

(二)引用实例,丰富感性认识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能力特点,以及对点、线、面、体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教学中要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等具体描述,让学生先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感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把好语言关、图形关,顺利闯过推理关

(一)语言关

几何语言是几何的专用语言,它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精炼、严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准确找出文字语言的“中心词”。特别是几何中的文字语言是很严谨的,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故要反复推敲,以求弄懂、弄通。

(二)识图和画图能力关

图形是学生正确进行几何推理论证的依据,也是空间想象的基础和结果,学生对图形识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几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几何入门教学的成功与否。因而要重视识图、画图能力的培养。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也增强了想象能力,三角形的内角和等都给学生留下了创造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几何的趣味性。二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这一技术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变换的过程。三是加强图形识别能力的教学。从简单的图形开始,结合有关的概念辨别图形;抓住图形的本质,不受图形位置的迷惑;学会全面识图,注重复杂图形的分解教学。四是重视作图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交给学生基本的作图方法。使学生学会由语言到图形,由图形到语言这两种表达本领,不将图形特殊化,不凭空添加条件。

(三)推理关

学生刚接触几何问题的证明时,感到比较困难,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怎样去叙述推理的过程,不知道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这也是学生感到几何难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几何入手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分解推理难点,多设台阶,帮助学生轻松步入推理之门。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的科学,几何尤能体现这一点。而几何概念、公理、定理是几何逻辑思维的基础和条件,学生在解几何题时,要步步有据,存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能想当然,这会使书写上条理不清。

关于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12

作为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 看似简单, 但要想上好、上精这门课却不那么容易。因此,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 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 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任课老师担任平面构成的教学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理论讲授完毕之后, 有学生会问:“到底什么是平面构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会问道:“我该怎么入手来做?”课程完结之后, 还会有学生问:“平面构成对于以后我们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是因为教师在以往的教授中, 常常把构成课程单独地进行教学, 而没有使基础构成课程与专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在教学的同时, 忽略了对学生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 适当地调整授课内容, 改变构成课程中的不足,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构成课的重要性。

一、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在以往的平面构成教学中, 所涉及到的重点与难点一般是单纯地针对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 并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并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2. 掌握色彩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3.掌握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教学难点一般也有三个方面:1.平面构成当中最基本的平衡法则, 力求表现平衡的手法;2.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联想与运用;3.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这些重点与难点都涵盖平面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教学中, 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样的困惑, 归根到底, 这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模式的转变。

思维即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 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 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 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 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属种关系, 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 先天就存在的一种理性认识加工活动;设计思维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设计的好坏与设计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 设计类的学生首先要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模式。

平面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在素描与色彩课程之后。它是学生真正进入设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容易进入角色。因为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经过了长年的绘画基础培训, 他们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直观、模仿、再现的一种状态。然而, 就设计专业而言, 其思维模式却是一种抽象的、再造的思维模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过来。即将其对形态的直观认识逐步转变到抽象这一层面上来;将其对物体直观形体再造的绘画思维模式, 转变成对物体形式美进行抽象再创作的设计思维模式。所谓设计思维模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发现, 刚开始接触构成课程的学生, 更多地是一种模仿。他们的作业中大多数也是模仿教材上或者是往届学生的作业, 很少有人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作业。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还处于一个模仿再造的过程, 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创作。

设计思维过程是指从事设计时的思维历程。当设计师面对设计时, 从一个设计条件 (题目) 的提出, 到设计概念的浮出, 再到意象 (image) 的浮出, 之后到设计概念逐渐的具体化, 最后到对这逐渐成行的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的整个过程。设计方案整体发展的历程称之为设计思维过程。它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运用到的一种思维过程, 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讲授平面构成这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时, 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教学安排。

二、教学内容和老师的安排

在一些学校, “平面构成”这门设计类的基础课程是由教授基础课程绘画类的老师任课。这种安排是不太合理。因为绘画专业的老师会按照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如何上好这门课, 却很少从专业角度来考虑如何由这门基础课将学生带往专业课的领域去。比如, 有些学校为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线描课, 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国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如果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这门课, 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画一些建筑线描上, 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手绘基础。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 任课老师依旧是按照国画专业的线描课在教学, 依旧让学生临摹以及写实花草等, 最终也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平面构成也是一样, 虽说它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在以往的该课程的教学中, 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都大致相同, 先是三大要素——点、线、面的练习, 最后的作业都是对一堆材料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专业目标。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门类相对较多, 比如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服装、工业造型设计等等。因此, 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时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该针对其专业性质, 对教学的内容、时间安排以及作业安排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包豪斯”设计理念, 同时也将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教育引入到我国的艺术院校设计课程中。包豪斯学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既有严格的理论体系, 也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 鼓励学生对色彩的形式想象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实验, 使学生超越旧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 培养崭新的、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其教学内容大致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授课:1.基本要素:点、线、面;2.基本形;3.构成方式;4.材料与构成 (图1、2) 。传统的授课内容中没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部分,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 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 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 即使是学了, 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道是专业课程的基础, 却不知道与专业到底有多大的联系, 有的学生甚至会觉得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 在给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更多结合该专业的后续课程, 在作业的设置上可以考虑利用点、线、面的综合练习来完成一张海报的制作;让服装专业的学生结合服装效果图, 将其抽象成点、线、面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进行构成练习 (图3) ;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 让学生将建筑、室内家具、景观等要素抽象化, 结合平面构成所学的内容来进行练习 (图4) 。这样,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掌握自己的专业方向,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设计中形式美感的把握与运用能力。

对于平面构成结合专业课程来教学而言, 教师在注重学生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 有必要让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样, 学生们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 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三、结语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 适合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 发掘出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 备受学生和老师的关注。究其原因, 是因为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学生首先要面对的一门设计类课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模式没有转变过来以及老师授课内容安排的不合理, 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产生了一些困惑。教师该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成了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3]夏镜湖.平面构成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合理销售论文下一篇: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