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2024-08-28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共9篇)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篇1

[摘要]平面构成教学是从包豪斯学院的构成基础教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平面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平面设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平面构成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平面设计原理,培养学生用多种元素在平面上理性的、创造性的构成能力,丰富的造型想象力,形式美的认知能力,创意和构思能力,为将来设计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刘春明.平面构成.四川美术出版社.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平面构成,创意设计

平面构成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 是一门拓展设计思维的课程, 明确掌握了其核心内容后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后续的设计能力和主观创造性思维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它对初学设计的学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该课程又是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融和的基础上,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的导入与理论知识的讲授、课题布置、作业指导与点评三个环节上的统筹与兼顾。现将上述三个环节做如下分析:

一、课程的导入与理论知识的讲授

通常平面构成课程以概论开始, 紧接着讲形态, 然后对整个核心内容平面构成的形式做重点的讲解与着重的训练, 而图形创意则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训练中。因此, 教师在授课中, 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明确其学习的目的, 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就能灵活自如地对平面构成设计进行打乱重组、创意, 再建构起一整套应用在其他设计领域的构成美的艺术性。而课程的导入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兴趣。

导入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 让学生对当前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对比与分析设计图例, 使学生认识到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实际设计案例的联系非常紧密,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 避免给学生造成平面构成等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设计没有多大关系的错误认识, 强化学生对导入内容产生好奇心与兴趣。接下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 授课时应结合相应的实体、物景讲解与平面构成的关系、美感及寓意。通过深入讲解实际设计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平面构成知识, 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到设计中构成元素的重要性, 了解构成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方法及效果。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课程在任何设计领域都有大量的体现, 如在建筑、室内、景观、平面、动画、服装等设计领域。当然, 在教学资料的搜集中,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收集优秀的设计作品及实体、物景, 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

二、课题布置

在我国当前各高校教学中, 通过对平面构成形态的最基本要素——点、线、面的理解, 并将其巧妙组合, 用手绘形式表现或抽象或具象的构成形态, 来表达设计思维及创意, 从而实现本课程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造型能力、韧性能力和创意构思能力的最根本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首先,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做相应的课题训练, 并且每次课题训练应有与之对应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训练要求能够应用在现实设计当中。如讲到平面构成要素点、线、面时, 应给予相应的主题:《点、线、面·XXX》。这里的点、线、面为主题创作的外部表现形式, 而XXX则是整个创意设计的主题内容。这个主题内容的选择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素材积累程度及个人专业能力等方面可以选择不同内容。这样有针对性的课题训练, 有利于挖掘和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 同时作品的主题丰富, 内容多样, 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 主题内容确立后, 学生应该在主题内容之中融纳更多的创作元素, 只有创作元素丰富了, 整个创作内容更富有意象, 更耐人寻味。对于平面构成课题的造型和创意意识的长期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细致度, 并激发他们对专业基础的认知和学习热情。

最后, 教师还应做到在教学课题布置中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潜能的发挥, 也能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教学及训练效果。

三、作业指导与点评

平面构成课程主要侧重于课题训练而非理论讲解。所以, 对于学生创作的课题训练, 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尤为重要。训练中部分学生的创作主题不明确、创作设计散而乱等问题, 教师应从多角度认真及时地找出问题, 给出具有针对性的修改见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可以按照反馈的信息使自己在教学中找到存在的不足, 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对于作业指导, 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次课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素描本, 每次的课题训练应在小稿本上做出来, 尺寸可为10×10cm。教师在布置课题训练时,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3-5幅小稿设计, 教师在小稿上进行指导与修改, 当学生修改及选定比较满意的创意作品时, 再重新按照作业要求做工精致、美观地表现自己的设计。其次, 在对作品进行指导与点评时, 教师应做到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对待, 并强调设计的个性、原创性及唯美性。同一班级学生的创作水平存在参差不齐, 那么教师应以尊重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为前提, 与学生一起分析所做训练的构成要素, 督促其思考问题, 积极地帮助优秀的学生更突出, 良好的学生提升至优秀, 中及可的学生亦有所进步, 最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为今后专业学习和设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 教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讲述锻炼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 提升胆量与自信, 通过小组成员对作品的点评, 也可进一步加深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并发现学习的不足, 以此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

四、结语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基础课, 适合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思维模式及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设计思维意识的引导, 在鼓励与支持学生的创意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完美方案的修改, 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更能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最终结课时能为后续的专业设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造型设计、创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瑛, 李芃.平面构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毅柳, 王文权.平面构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路葵, 汤雅莉.图形创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鲁华.关于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J].美与时代 (上) , 2010 (12) .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教育 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 构成教育

对于美术学中的平面设计而言,它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综合利用艺术与技术的手段来传达信息,也就是将思想和概念视觉化,力求传达效果和审美品质最佳化,因而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形式的设计活动,它是将图形、文字、摄影等要素予以特定目的所进行的有秩序的编排组合。而对于平面设计的具体过程来分析,其中都会涉及到画面的创意、构成和表现技法等基本问题。要想彻底地掌握具体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

对于平面设计中应掌握的这些基本问题,其中之一的构成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它主要是研究设计视觉要素的基本特性及其构成的基本原理,引导如何应用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创造。这也就使它成为了平面设计所必修的课程,为实用设计创造基础条件。

当今而言,构成教育还仍是欧美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这种训练,教师给出的课题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想象能力,至于画面的构图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于追求画面多层次的表现力,研究信息传达如何能打动人。而二年级则着重于画面表现手段与方法的处理,利用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如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各种造型的立体构成,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物体形象,然后利用各种光源对它们作用后,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拍摄后的三维效果经过处理后,成为一件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平面艺术构成作品。又如引导学生把一张纸经过揉捏后展开,涂上色彩,应用相机和光源的影响从各个角度或不同的距离对它进行摄影。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把拉丁字母作为抽象造型元素编排入这些作品,或者纯粹以文字为画面构成元素作各种带有主题思想的组合编排变化。对于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字在信息传播中是重要的和必需的,基础课程教育的实质就是为信息传播打下基础,那就是通过对文字的编排、组合、打散等手法,体会文字在画面构成上所传达的各种情感思想。

与上述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构成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着课程内容过分褊狭、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等缺点。例如把原来整体的构成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而这样的划分则会造成学生对物体形态造型的片面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因为构成的意义本身就包含着上述三个方面,世间所有的形态也都同时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但是我国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在平面构成这门课程中过分地强调几何硬边图形和几何骨骼的分析和组合,而对其他图形形式的介绍与实验进行较少。这一设计基础课与训练学生的抽象审美意识和极大地开拓学生对固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多种造型表达可能性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进而导致,我国的许多构成课程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骼样式进行认知与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命题时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就造成了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和时代生命气息,同时还会使学生与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这一系列的影响与当年伊顿设立本课程、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宗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样模式化、片面化的教学方法将对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设计教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平面构成》教学反思 篇4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立体构成的基础,它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学习构成的目的是培养灵活的设计构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对于八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首先选择了“圆”作为基本元素进行学习尝试,在这一课时,先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圆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们感受下落感(悬空)、稳定感(上下左右作用力一样)、安定感(没有地方可掉),进而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图形,当位置发生变化时,圆点给与人的不同画面感和心理感受。

然后,从“直线”、“曲线”的角度,认识,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认识美术基本元素“点”与“线”的关系。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点”:衣服、写字、为期、人民大会堂的红灯笼、药丸等,再出示一系列与“点”有关的设计作品,渗透“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的相关知识,最后再作业阶段,对作业步骤、作业形式进行详细的界定,这样孩子们的设计过程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进入“平面构成”内容的授课过程时,就选择了平面构成的“骨架”进行讲授,引入“透视”的元素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理解。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进行赏析:整齐排列的公共座椅、候机大厅的屋顶横梁、延伸向远方的铁轨、08奥运会开幕式演员方阵等,在这些照片中寻找透视,感受不同的排列形成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了解平面构成的“骨架”,即排列规律。

再选择一系列平面构成作品,对比学习,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方式: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对于“平面构成”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图案设计课程中,作业形式,尺寸等作业要求的统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业的最后呈现形式更为规范、整齐。

对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 篇5

【摘 要】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的细化,平面构成课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

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近来,笔者在作一些尝试,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平面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兴趣,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将来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 篇6

摘要:平面构成是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实用的设计有着本质的不同,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内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平面构成的概念,进而引申到探讨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详细阐述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平面构成;创造性;基础教学

平面构成概念

“平面”是针对我们的三维生活空间而言的二维空间的概念。“构成”是与视觉艺术形式相关的造型活动。平面构成,指在二维的平面中将具象形态或点、线、面抽象形态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分解、组合,形成一个理想化的纯粹形态的构成方法。

平面构成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同的专业之间的侧重点应该发生变化。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不同专业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出现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图形创作,并未从本专业的角度结合平面构成中的知识点做相应的练习。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出有目的性构成的作业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构成类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图形创造能力,不被模仿左右或循规蹈矩地去进行创作。平面构成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表现手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张用传统的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使学生没有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敲、构思作品内容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有意识地贬低电脑工具的作用;二是,对电脑设计有盲目崇拜,有电脑万能的错误认识,从而轻视手绘课程的训练。这两种观念都是非常片面的,只有手绘和电脑二者结合运用,相辅相成,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讲理论,后做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讲理论课,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做相应的构成练习,学生做完作业后教师进行讲评。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3、教材的局限性。受编者个人知识局限性影响,每一本教材的优势与不足都各不相同;有的教材重视图例,对理论方面却常一带而过;有的教材理论强,但内容精炼;有的教材知识陈旧,缺乏对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的把握,虽对设计构成的演变和形成过程有一定的阐述,但缺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阐述。

4、教学内容与其它专业课程没有连续性。平面构成课程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它还与现代设计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常常不注意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后不知道与其专业的联系,且学习过后不知道将平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措施

1、结合所学专业。自然之神是伟大的,神奇的,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也创造了人类,自然界中的形态是神奇的,被观察的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人的眼睛像是一架相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从自然中看到的画面记录下来,从而使具象的形态进行提炼和概括,转化成抽象形态,所以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设计师艺术的呈现。

2、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3、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构成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知识以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平面构成研究的是在长、宽二维空间内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构成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美学形式法则进行组合的规律。

5、重视教材的选编。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对教材的编写和补充时,要主语在讲清形态要素、形式美法则基础上,注重把握时代的节奏,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资料和实例介绍给学生,体现平面构成设计的现代特点和国际化趋势。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些前言资讯,既进一步补充完善教材,也实现了互动。只有学会自主收集学习资料,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6、重视草图的设计。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因教师强调作业工整细致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制作上,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造成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所学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制作前的草图设计。

平面构成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给设计带来的全新的元素和灵感。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

参考文献

浅谈在建筑系中的平面构成教学 篇7

平面构成既不是一种绘画技法,又不单纯是一种设计理论,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能力,一种语言。平面构成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它是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了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中,用另一种语言来诠释对美学的理解,因此它不会象绘画和公式那样把事物展现的非常直观,但是它对美的体现是含蓄的,耐人寻味的建筑美学需要以构成美学为基础,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从构成的基础上提高对建筑美学的修养,在此特针对“建筑学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引导学习方向

在授课之初都会讲到:《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图形的组合研究视觉运动,创造美好的图形与构图。然而,对于低年级建筑学的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艺术基础来消化这些艺术理论,相反会导致学生思维与课程内容的疏远化。假如从建筑的角度先让学生理解了平面构成和建筑的关系,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循序渐进地吸收更多的课程内容。

世界上很多著名建筑的立面、构件、平面规划甚至是结构,如果用二维表达方式再现在纸面上,都可谓是一幅幅构图饱满,形式美观的构成图案。这样,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可以把一些建筑的效果图和对建筑立面进行抽象后的构成图案,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说出二者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针对建筑效果图对建筑的立面进行主观抽象,绘制简单的构成图案,然后教师针对练习进行讲评。经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构成与建筑造型产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并且在练习之余,容易引人回味该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平面构成和建筑造型的关系,把该学科尽快地和自己的专业方向挂上钩,迈进入门的第一步。

2 理解抽象之美

多数初学者,往往对具象的事物加以关注,对抽象的事物缺乏理解。抽象化并不等于简单化,而是高度地概括,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并加以强化,抽象后的形态主体更突出,更明确。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元素基本上都是来自抽象的形体。因此,鼓励学生接受、喜欢抽象图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学好构成的又一关键环节。

在授课中,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基本理论外(点、线、面等基本构成要素),要尽量提倡学生用简单几何形体来完成构成,该方法在抽象构成方面最有效。另外,还可以安排用抽象形体来表现具象事物,表达情感以及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形态(如叶子、手掌等),进行图形创意设计的练习,以便开拓学生思路。

3 剖析美学原理

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美学原理如重复、渐变、发射、对比、特异、密集等,在建筑造型设计中都是最常用的设计方法。这些原理尽管简单,但是想做到应用自如,得心应手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建筑学的学生,要是脱离建筑,纯讲艺术理论更是犹如纸上谈兵。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展示大量经典的构成图片,特别是在介绍每个原理的时候都要展示出1幅~2幅针对性强、效果理想的建筑图片,并且结合建筑造型的形式美、意境美,甚至功能、结构来说明该原理要点。

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应以培养思维为主,避免形式化。教师在该阶段,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应尽量放松限制,提倡用多种技法来表现效果,如采用草图表现、计算机表现、拼贴表现、肌理表现等,不要拘泥于墨线手绘或点绘,避免形式主义的重复性劳动,确保学生通过大量练习灵活掌握各种美学原理。

4 精做综合练习

在熟练掌握各种构成原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那就是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练习”。这些练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构成与建筑美学,归纳设计理念,扩宽设计思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向大家推荐以下几种适用于低年级建筑学学生尝试的构成课题。

4.1 构成图案的协调组合能力

协调是重要的美学观点,协调容易产生美。协调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加生动、感人。任何一个三维形体,各个面必须相互协调才有强烈的整体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然而一栋美观的建筑,各个立面之间形体关系必然也是协调的,这就决定了在做一个三维设计中,必须要对所有面进行综合考虑,相互协调才能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讲解这方面内容时,教师首先应通过举例讲授协调的方法,包括韵律、平衡等效果的创造,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协调”的审美感觉。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个命题(如庄重、活泼、娱乐、幽静等),让学生用3幅~4幅平面构成共同来表现这个主题,这些构成可以具有独立性,也可以具有组合性,但是要求这些构成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由于建筑上设置主入口的立面是所有立面之中的重点,因此,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好,还可以在保证几幅构成协调性的前提下,进行有主次的区别处理。这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为学生的设计视野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4.2 比例构形能力

在造型上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是形式美的重要一环,形体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如长宽比、横纵比、距离比等,正确的比例和尺度是在人们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总结规定的,恰当运用比例关系不仅可以创造美,同时也是一种功能合理性的体现。在练习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常见的比例,如黄金比、根号2比、等比数列、费波纳齐数列等进行构成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应大力提倡学生多进行自由式、非对称式的比例构成,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尺度来寻找最美的比例,提高审美能力。

4.3 构成式建筑立面设计能力

在做完以上练习后,需要再进一步把构成的原理在建筑中“实践”一下。推荐文中“构成式建筑立面设计”方法。即给学生拟定一建筑外立面设计的题目,让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为元素进行设计,在满足简单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形式美观,比例准确。但须注意,该项练习容易引导学生在今后设计中选择“先形式后功能”的设计方法,进而容易犯“形而上学”主义错误。因此,在教师选择设计题目时,尽量选择规模小、功能简单的建筑,如学校大门、商业建筑的入口、纪念碑等效果较好。总之,在建筑学专业讲授《平面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准确地掌握一定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建筑与艺术是密切联系的,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意会胜于言传。对于《平面构成》一课无论是讲授还是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只有善于联系、总结、思考才能步步为营,教有所成,学有所成。

摘要:从引导学习方向、理解抽象之美、剖析美学原理和精做综合练习等方面就建筑学专业平面构成教学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三种适用于低年级建筑学学生尝试的构成课题,从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准确掌握设计语言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设计语言,建筑造型,抽象,协调,比例

参考文献

[1]吴丹.谈设计的生成过程[J].山西建筑,2005,31(8):10-11.

浅谈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平面构成;室内设计;元素;创意

室内空间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空间构成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来加以区分,以利于在设计组织空间时选择和利用,室内装饰设计的各项要素,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装修公司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是创造适用、美观室内环境,室内空间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背景,而顶面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一、室内空间的类型

室内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空间构成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加以区分,以利于在设计组织空间时选择和利用。

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外向型的,限定性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空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它可提供更多的室内外景观和扩大视野。在使用时开敞空间灵活性较大,便于经常改变室内布置。在心理效果上开敞空间常表现为开朗、活跃。在对景观关系上和空间性格上,开敞空间是收纳性和开放性的。

2.封闭空间

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隔离性。心理效果: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性。

3.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或称为流动空间,具有空间的开敞性和视觉的导向性,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构成形式富有变化和多样性,使视线从一点转向另一点,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将人们带到一个由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开敞空间连续贯通之处,正是引导视觉流通之时,空间的运动感在于塑造空间形象的运动性上,更在于组织空间的节律性上。

动态空间的特点:

(1)利用机械、电器、自动化的设施、人的活动等形成动势。

(2)组织引人流动的空间序列,方向性较明确。

(3)空间组织灵活,人的活动线路为多向。

(4)利用对比强烈的团和动感线性。

(5)光怪陆离的光影,生动的背景音乐。

(6)引入自然景物。

(7)利用楼梯、壁画、家具等使人的活动时停、时动、时静。

(8)利用匾额、楹联等启发人们对动态的联想。

4.静态空间

静态空间一般来说形式相对稳定,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空间比较封闭,构成比较单一,视觉多被引导在一个方位或一个点上,空间较为清晰、明确。静态空间一般来说形式相对稳定,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

静态空间的特点:

(1)空间的限定度较强,趋于封闭型。

(2)多为尽端房间,序列至此结束,私密性较强。

(3)多为对称空间(四面对成或左右对称),除了向心、离心以外,较少其他倾向,达到一种静态的平衡。

(4)空间及陈设的比例、尺度协调。

(5)色彩淡雅和谐,光线柔和,装饰简洁。

(6)实现转换平和,避免强制性引导视线

二、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特性分析

1.点

从造型要素来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也是造型要素的最小单位。几何学对“点”的定义是:点是线的开端和终止,两条线相交而成的交点显示了点的位置。因此,点只具有位置,不具有大小。从造型意义上去认识“点”,首先,点应该是可见的视觉现象。因此,点必须具备其形象及大小。其次,点的大小是有限度的,点的确定是由点与环境空间的对比而决定的,关键在于点在空间中所占的面积是极少的。比如:飞机在机场起飞前,飞机所占的面积与机场对比,飞机成面不是点,当飞机在几千米高空时,飞机与天空对比,飞机就成为点了。点是视觉中心也是力的中心,点有求心的作用,能够产生积聚力的视觉效果。点有一种跳跃感,使人产生对球体的联想;点有一种生动感,使人产生对植物种子的联想;点还能造成一种节奏感,类似音乐中的节拍、锣鼓中的鼓点。我们可以通过点的大小、排序、位置、颜色、形态等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2.线

“线”有着与“点”不同的形态,是基本造型的另一重要因素。线是可见的视觉形象,具有长度和位置,而且有一定的长度和深度。水平线最简洁直接的代表形,相对平静、安定、柔和无争但渗透一种冷峻,垂直线与“水平线”同称沉默的线条,庄重、严谨、攀升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性。对角线充满运动感、敏感、善变有原则性。任意直线具备对角线大部分性格特点但极不稳定易失原则性。折线或锯齿线由直线组成在两种或多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线性。

3.面

面只有具有长、宽两度空间,没有厚度。因此,面也称为“形”,面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是设计基础中的重要形态因素。

面的形态可分为规则形的面和不规则形的面。规则形的面是由圆形、方形、角形等规则的几何图形所组成。圆形,视觉效果完整且具动感;正圆形的中心对称性中柔和见沉稳,在圆形中截取的任何一部分即是弧形,弧形比圆形更具有运动感和速度感。方形,通常给人稳固、坚定、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所以,适于表现厚重、有力、固执等概念;角形,其突出的角给人以紧张感,带有较强的不安定性和刺激性。

三、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楼地面的装饰

楼地面装饰要与整体环境相互协调,衬托气氛。地面的图案划分也要特别注意。地面图案设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强调图案本身的独立完整性,如:会议室,采用内聚性的图案,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色彩要和会议空间相协调,取得安静、聚精会神的效果;第二种,强调图案的连续性和韵律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多用于门厅、走道及常用的空间;第三种,强调图案的抽象性,自由多变、自如活泼,常用于不规则或布局自由的空间。比如:客厅的地面就不能装的太花哨。在选择地砖方面结合到平面设计要考虑到更多的稳重与大方。

2.墙面的装饰

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整体的设计效果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因为墙面是垂直于人的视觉的。在进行墙面的平面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它的整体性,与其他的部位要统一。再重点考虑的就是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比如:讲起居室的墙面要整洁大方。在电视背景墙这以方面平面设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反映到空间的艺术性。

3.顶棚装饰

顶棚的变化能丰富整个室内,配以不同风格的灯具,跟能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在顶棚这一块的处理就不能太沉重,以免给人造成头重脚轻、压抑等感觉。

4.隔断装饰

当下,室内装饰很流行软隔断,时尚又温馨。同时也有半透明的隔断,开放又神秘。也有丰富多变、艺术性很强的隔断。

室内装饰与平面构成密不可分就体现在这些基面的处理上。根据不同的室内空间功能创造出合适的空间感觉。这就是平面设计存在于室内的价值。

室内设计以艺术性强、专业涉及领域宽为特征,包括基础性的平面造型能力,如:运用形式美法则,精心选择适合环境的陈设物,将室内设计的墙、顶、隔断的装饰以及陈设物抽象概括成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予以运筹、安排等,对于墙和隔断这些平面性的陈设装饰区域,无论是风格迥异的主题墙面陈设,还是通透而富于装饰性的隔断装饰,平面构成的造型原理和方法都更具有针对性。

平面构成——教案 篇9

授课时间:2012-–2013学 2 学期

授课教师: 许磊 授课对象: 图形图像 班级人数: 60 所用教材: 《平面构成》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通过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创造抽象而具有美感的画面。通过欣赏和设计训练,增强学生的平面造型观念,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现代的审美观。重点: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的形式美,掌握“分解构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

难点:基本形的设计及排列。

该课分两个课时上,本节着重了解并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法,能完成一幅分解构成作业。教学过程:

第一章 构成-造型设计基础

一、什么是构成

1、概念

2、三大构成

二、为什么要学构成

1、构成与设计的关系

2、构成课的作用

3、构成课的特点

三、构成发展史

1、发展背景

2、发展过程

3、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章 构成的基本要素一点、线、面

第一节 点

一、点

1、概念

2、点的分类

3、点的特性

4、点的构成与应用

一、点

1、概念

(1)几何学的概念---线的端点和交点,没有大小方向和位置的最小几何单位。(2)从造型意义上讲,点必须是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但其大小绝不允许超越它作为视觉单位“点”的限度,超越这个限度,就成为形或面了。

2、点的分类

点积极点、独立存在,有大小;消极点 视觉上看不到感觉到

3、点的特性

(1)点的聚集性:为画面上只有一个点时(2)点的扩张性:为点在画面中央时

(3)点的连接性:相同两点成线;一大一小产生运动感

(4)点与形的关系;圆点最佳,即使较大,仍会给人点的感觉。

4、点的构成和应用(1)等点构成(图形)(2)差点构成(图形)(3)网点构成(图形)第二节线

二、线

1、概念

2、线的种类和特性

3、线的作用

4、线的构成

二、线

1、概念

(1)几何学的概念

线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备宽度和厚度的是点的移动轨迹,是一切面的边缘和面与面的交界。(2)从造型意义上 它必须使我们能够看到,所以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

2、线的种类和特性

有形的线----是直观的,能看到的,如直线、曲线、斜线等; 线从性质种类上分:

无形的线----需要观察,分析比较和研究后发现,如火车,轮船的行驶等.直线 :强性,明晰,单纯,男性性格; 粗直线:有力坚强,厚重,稳重;

线形 细直线:神经质、尖锐; 锯状直线:不稳定、焦急。

曲线:几何曲线----用规矩绘制而成的曲线 自由曲线:富个性的曲线:C曲线;S曲线涡线

3、线的作用

(1)线是物体抽象化表现的有力手段(2)线的粗细产生空间感

4、线的构成

(1)等线构成(图形)(2)差线构成(图形)(3)屏线构成(图形)第三节 面

三、面

1、概念

2、形的分类

3、面形的特性

4、面的组合形式

三、面

1、概念----线的移动轨迹,具有长度和宽度的两度空间,有方向位置。垂直线平移成方形 直线回转移动成圆形 倾斜的直线平行移动为菱形

直线以一端为中心,进行圆、形移动为扇形

2、形的分类

形:直线形、曲线形、自由形、几何形

3、面形的特性

方形、圆形、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形态中最基本的三种形式,又称为“三原形”(1)圆形

形中最完善无缺的形,也常用月圆镜圆表示美好的事物,如“花好月圆”“破镜重圆”形容人长得可爱用“圆圆的苹果脸”等。(2)方形

最常使用的形,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多是方形的,如我们住得房子、门、窗、床、桌子、黑板、讲台、课桌等等。(3)三角形

最稳固最有力的形,如金字塔,各种坡形房顶等。

4、面的组合形成(形与形的关系)图例两个或以上的形聚合时的变动(8种)并列 形与形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遇 两形边缘相连接 重叠 产生前后层次感 透叠 形成透明部分

联合 两形相重合,形成新的形 减缺 一个形减另一个形,形成新的形 差叠 重叠的部分 重合 合二为一

三、作业:点、线、面综合练习。

四、作品赏析 第三章 构成美的要素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出各自的特点

统一---在变化中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

关系:变化与统一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变化而无统一,就显得松散,软弱混乱;反之,则显得呆板而无生气。

二、对称与均衡

以一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发展 对称(均齐)---等量等形组合 均衡(平衡)---异形等量组合 对称形式:

左右对称:以对称轴为中心,作上下左右对称的图形; 放射对称:如伞、风车、动物中如海星、水母等;

移动对称:形平行移动,方向不变,移动位置,明确而有秩序如走路; 扩大对称:形按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构成的图形产生动力之感。均衡形式:动物的各种动作,各种形态的变化,如舞蹈的动作等。

三、对比与调和

对比----不同的形态,色彩或质感,大小等要素组合起来,突出个性,使之多种造型之间造成极大差异。

如黑白、粗细、长短、胖瘦、曲直、动静等 调和:在造型的各要素中,强调其共性,达到协高

关系:对比与调和也是辩证的关系,调和即为统一,变化的统一或多样的统一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造型要素有规律的重复 韵律---节奏的反复连续形成的韵律

关系:节奏是韵律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是互相的关系,节奏富理性,韵律富感性。

第四章平面构成形式

第一节 重复构成

一、重复构成

1、概念

2、特点

3、基本形

4、骨格

5、重复的形式

一、重复构成

1、概念

将重复的基本形排列在重复的骨格内就形成了重复构成 骨格:基本形在空间的聚集编排建立起明确的行伍关系 骨格网可变化的要素:间距、方向、线型

2、特点

平缓和谐,秩序律动

3、基本形

一个设计单元,以简炼为宜,要富有新意,要考虑整体效果。

4、骨格

(1)条式(2)斜条式(3)方格式(4)斜方格式

5、重复的形式

(1)一个形体反复连续(正负形,也叫图地反转这个理论的发现是1920年一个叫芦宾的人研究出来的,故称“芦宾之壶”又叫“图地反转”可交替)(2)两个形体反复连续(3)多个形体反复连续

三、作业:重复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四:作品赏析 第二节近似构成近似构成

一、1、概念

近似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2、特点

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既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3、基本形的获取

(1)组织同一类别的形,结构、性质、形状类似如不同的树叶,形状近似(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象

(3)形状不同的物象,用同一手法造型,构成近似

4、近似构成的骨格

可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号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5、近似形在近似骨格中的排列

(1)方向、位置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2)形可以不受骨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3)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显示。

6、近似程度的把握程度要适宜,太大,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太小,变化太大,失去近似感

7、近似构成的构成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格的排列(最常用最基本)

(2)近似形在近似骨格中的排列(一般不主张画面效果易凌乱。(3)任选一个基本形,进行方向,位置,填色变动

二、作业:近似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四节 渐变构成

一、渐变构成

1、概念

2、特点

3、基本形的渐变形式

4、渐变骨格形式

5、渐变比率

6、表现形式

一、渐变构成

1、概念

基本形和骨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

2、特点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

3、基本形的渐变形式(1)形状的渐变

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2)位置渐变

逐渐改变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

(4)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及鲜灰程度等(5)大小渐变

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4、渐变骨格形式(1)单元渐变 单向骨格线渐变(2)双元渐变

双向骨格线渐变(既有纵向又有横向)(3)分条渐变 横条或竖条式骨格渐变(4)阴阳渐变 正负形的渐变

5、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比率大:变化剧烈,对比鲜明

渐变比率小: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6、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以骨格线的变化(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

二、作业:渐变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四节 发射构成

一、发射构成

1、概念

2、特点

3、发射骨格形式

1、概念

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2、特点

具有多方面 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3、发射骨格形式

(1)离心式骨格: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2)向心式

骨格线由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剪射向靶心。(3)同心式

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4)多心式

以数个以上的圆心点进行的发射构成,以上3种可任意组合,一种太单调。

二、作业:发射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五节 特异构成

1、概念

2、特点

3、特异形的获取

一、特异构成

1、概念

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省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2、特点

使画面减少单调感,造成动感增加趣味

3、特异形的获取(1)基本形的特异

(1)大小特异---改变基本形大小(2)色特异---改变基本形的黑白灰关系(3)位置特异---改变位置(4)形状特异---改变形状

(5)方向特异---改变基本形的方向(6)理特异---改变基本形的质感及纹理(2)骨格的特异(1)方向特异:骨格 骨格在运行中,方向特异(2)整体错位

(3)结构异质骨格线结构发生形态上的改变 需注意:

一般来说,特异形或骨格只占少部分或极小的位置,才能突出

二、作业:特异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六节 肌理构成

一、肌理构成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如光滑、粗糙、软硬、光泽

1、肌理的形式

(1)视觉肌理---用眼睛观察到的肌理,也叫平面性肌理

(2)触觉肌理---用手触摸感觉到的肌理,有凹凸感,也叫非平面性肌理。例(1)复印的毛线为平面肌理(视觉肌理)同样用毛线粘贴到画面上为触觉肌理(2)纸揉碎展开为触觉肌理

揉皱的纸加颜色用在绘画上是视觉肌理

2、肌理的创造

创造层出不穷,在于发现和利用,参考书P45-46 第七节密集构成

七、密集构成(结集、疏密构成)

一、密集构成

1、概念

也是一种对比,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2、特点

(1)具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形(2)不受骨格的限制(3)自由排列在画面上

3、基本形(1)重复形

(2)近似形(最美最常用)

(3)渐变形等,(强调共性,统一,否则凌乱)

4、形式(1)点的密集

基本形在组织排列上都趋向一个点密集,愈接近此点愈密(注意基本形组织不能过于规律,否则会有发射的感觉(2)线的密集

密集状态的基本形呈线状分布,周围排列稀疏的基本形(3)自由密集

不受约束,完全是自由散布,疏密变化较微妙 注意:

(1)基本形以简为好,数量要多,面积要少

(2)基本形的形状可是重复,近似或渐变在大小,方向上可自由变化(3)背景也可根据画面需要作一个疏密形式,但不应喧宾夺主,背景只是为了丰富内容。

二、作业:密集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八节对比构成

一、对比构成

1、概念

对比是一种自由生的构成形式,它不以骨格线为限制,而依据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色彩、肌理等对比的因素构成。

2、视觉要素的对比形与形之间(1)大小对比:造成轻重、主次、进退感(2)形状对比:不同形之间的对比--方圆、曲直(3)色彩对比(黑白灰)(4)数量对比(上下左右中等)(6)方向对比(不同方向感)(7)肌理对比(粗细、光滑等)(8)重心对比:稳定与不稳定

(9)虚实对比:明显与不明显,前进与隐退感

注意:在处理对比关系时要注意画面整体统一效果(对比与协调原理)

二、作业:对比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三:作品赏析 第九节 空间与矛盾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空间感只是假象,也可以说是三维空间的错觉,其本质还是平面

1、平面上形成空间感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近大远小

(2)利用重叠表现前后,上下的感觉,从而产生空间感(3)利用阴景表现空间感:阴影明暗的区分使形象具有立体感(4)利用间隔疏密表现空间感近宽远窄(5)平行线的方向改变表现空间感

(6)肌理变化表现空间感(表面粗糙的物体显近,光滑细腻远)

2、空间除正负之分,根据人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主要分以下四类:(1)平面性空间

形象与画面平行,无厚度,无前后、无深度,散构图(儿童画)(2)幻觉性空间

形象不与画面平行,在平面中产生了立体感,如前后感,纵深感等,常借助渐变,发射透视等手法。(3)暧昧性空间

有些幻觉性空间是暖昧性的,形象忽前忽后,时凸时凹,使人产生闪动的错觉。(4)矛盾性空间 有些幻觉性空间是矛盾性的形象在真实的空间里不能产生或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在假设空间中存在。

3、作业:空间构成一张,尺寸:20×20cm

上一篇:高中三年级一轮复习学习计划指导下一篇:塔吊指挥人员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