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平面构成

2024-10-03

服装平面构成(共10篇)

服装平面构成 篇1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 是设计专业的基础。每个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应具有针对性, 灵活性。本文主要探讨服装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

关键词:平面构成,点,线,面,服装设计

一、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 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三大构成。起源于俄国构成主义, 之后为包豪斯用于教学, 作为设计核心基础课程延用至今。平面构成主要研究的是点、线、面在二维空间中的组成法则及规律等。平面构成中的三大元素点线面, 在服装的应用中极多且广。

1. 点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点是设计中最活跃的元素, 在服装中的运用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设计时, 有时会遇到沉闷呆板的状况, 这时候倘若将点元素灵活运用其中的话, 便能缓解这样的不利情形, 起到画龙“点”睛、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对点的应用, 可以是少量的, 也可以占很大比重;在构成方式中也是五花八门。在服装设计中, 应用的点有多种, 例如大点、小点、虚点、实点、黑点、白点、光滑的点、粗糙的点等等。运用到的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例如重复构成、对比构成、近视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肌理构成、特异构成等。其中点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得最多的组成形式有重复构成、渐变构成、肌理构成、对比构成等。

点的重复构成运用的部位很灵活, 也很多变, 有时候整套服装都可以用上同样的点元素, 以达到重复构成的效果。点的重复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 让人感觉简洁大方, 统一和谐。

点的渐变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多为上装或裙装, 位置可以在腰上, 也可以在肩上或其它部位, 大致的组成方式为大小渐变, 抑或点的明度渐变等。

点的肌理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 尤其在各种服装赛事中较为常出现。当今很多服装比赛,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面料的把握及创新应用。而面料的创新中, 很多都会用到点的肌理构成, 将各种各样的点组成想要的特殊肌理效果。这样的点组成的肌理可以运用在服装的很多部位, 比如腰部、腰部、腿部等, 根据服装的款式设计来分布。

点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常见,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构成方式。对比构成中又有很多小分类, 其中服装中最常用的是大小对比、聚散对比等。大小对比便是不一样大小的点按照一定原则组合成的构成效果, 在服装应用上位置分布十分广泛。

2. 线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线的品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有交线、平行线、直线、虚线;曲线有抛物线、旋涡线、曲线、弧线、椭圆线、任意封闭的曲线等。线在描绘过程中, 还有粗线细线之分, 除此外, 根据纹理来分, 又有纱布线、圆滑的线等。

线是设计中最富表现力的元素, 因此线的构成在服装设计中极富表现力, 它可以表达柔和、也可以表达粗犷;它可以表达简洁、也可以表达丰富;它可以表达整齐、也可以表达凌乱等等, 表现力极为强大丰富。线元素的构成形式在服装中主要有肌理构成、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

线的肌理构成在服装设计的应用中很容易得到表达。线的肌理构成可以在服装中的体现可以是服饰中装饰, 也可以是服装结构本身。针织毛衣本身就是由毛线按照服装款式组合成的特殊肌理构成。

线的重复构成在男士衬衫依领带类服饰中特别常用, 通常由同样粗细的线条或是横式排列、或以竖式排列, 运用在男装上, 可给人整洁、整齐、稳重、成熟干练的感觉。

线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的图案效果。例如不同的明度组成的线会出现特殊的空间效果;又如粗细不一的线构成的对比, 会让服装的形式感更为丰富。

线的渐变构成, 尤其是线的疏密渐变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甚至给人一种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的特殊感受。根据这一特性, 线的渐变构成主要被应用在前卫服装设计, 或者高科技服装设计中。

线的发射感是十分强烈的。练条以一个中心或者多个中心发射式的排列构成, 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一些条线的国旗图案, 应用在服装中时, 便会呈现发射构成。

3. 面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点的扩大便成了面, 点因为太过细小而不能表达的效果, 面却能做到。面从形状分类, 可以分为几何面和有机面。几何面有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等, 有机面则是更随意性的面, 具有偶然性, 有机性。面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构成、对比构成、近视构成、特异构成、肌理构成等。

面的重复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如格子套装, 格子衬衫, 便可以归为几何面的重复构成, 给人稳重、高雅、高品味的感觉;还有一些如扎染工艺制作而成的服饰, 上面也会应用到规整的几何面的重复排列, 给人很强的装饰性感觉。

面的对比构成, 在服装中应用得最多的有黑白对比, 大小对比等。香奈儿的经典黑白双色鞋是对黑白对比构成最好阐释, 简洁高雅大方, 流行至今仍是经典。还有拼接布在流行市场中的应用, 明度与大小的对比构成, 也成就了人们对其的喜爱。

面的近视构成, 在童装服饰中很是盛行, 这些近视构成的面大多以图案组成。通过面的形状上的近视, 基本形的近视, 骨骼的近视, 体现在服饰图案中, 给人丰富而不呆板的感觉。

面的特异构成, 主要应用在一些性比较艺术化的服饰上。在服饰整体有序的图案安排中, 出现一些特异图案的变化。比如在一片整齐排列的黑色拼图里出现一片白色拼图。面的特异构成在服饰中的应用, 主要有形状特异、骨骼特异、大小特异、方向特异、位置特异、色彩特异、肌理特异等。

二、设计大师对平面构成的应用

1.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是当代艺术史中不能逃避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圆点反复在装置或画板上排列出现。她的这一艺术特点, 使她被世界称为“圆点女王”。她的地位与安迪·活霍尔、村上隆齐名。而成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 却仅仅是平面构成中点的元素的成功运用而已。

草间弥生将这些圆点, 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 (多为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极肌理构成) 布置在任何她想结合的画面或装置上。例如她将南瓜装置的棱全由圆点的肌理构成排列, 看上去给人简洁而又有趣, 甚至荒诞的感觉。另外她还将点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形式, 布置在墙壁、沙发、花朵、蘑菇、黄瓜、蝴蝶等上, 便成了价格高昂的当代艺术作品。

草间弥生与高端时尚品牌LV合作推出圆点服装系列, 备受业界关注及圆点发烧友的追捧。草间弥生让LV从睡衣、珠宝到风衣, 所有产品都印上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图案, 通过反复构成以及近视构成等, 让这些产品看上去前卫新潮而别具一格, 深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 是艺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也是平面构成点的元素在服装中的经典运用。

2. 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是日本乃至世界级的著名服装设计师。这位热爱创新的服装设计大师, 被某时尚评论家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人们对他的服装及品牌最深的印象恐怕便是他的“一生褶”。这些褶子所产生的线条感, 既是线的重复构成和肌理构成, 更是平面构成中线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成功典范。

3. 圣·洛朗

圣·洛朗无疑是西方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时尚评论家甚至将其誉为“第一个将艺术融于时装的设计师。”1965年, 因受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作品集启发, 圣洛朗推出了蒙德里安直筒无袖连衣裙系列, 运用的是几何色块分割原理搭配, 结合现代艺术的简洁剪裁, 广受业界及消费者喜爱, 成为服装史上的经典之作。众所周知, 蒙德理安的作品正是简单的几何面的构成, 圣·洛朗正是将这种简洁的面的构成应用到服装中, 使之在服装设计中大放异彩。其中运用的面的构成形式有对比构成及分割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切二维设计皆逃不过平面构成的范畴, 点线面是归纳出的三大基本元素, 因此点线面的各种构成形式几乎涵盖了设计的各个方面。平面构成不仅在服装设计中显示出举足重轻的作用, 也在二维设计其它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标志设计等等。没有平面构成, 设计师就会没有章法, 像只无头苍蝇误打误撞。

在服装设计中, 我们将款式结构设计好, 确定了大的框架后, 便是一些具体的内容添加, 如图案、肌理、花纹等等, 这正是一件服装中的精彩之处, 如果没有这些细节, 便不能体现设计师心中的美好想法, 而这些无不是平面构成的内容。平面构成给了服装师最基本的审美标准, 也为设计师在寻找灵感过程中提供基础参照。当我们有了想法, 找到了素材, 便可以将这些素材简化为最简单的点线面, 然后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 安置在我们的服装中。平面构成正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的指导方针, 没有他的指导, 做设计时恐怕会走上一些弯路, 有了它的指导则让我更快捷地将我们的灵感素材组装起来。因此, 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

四、结语

无论是名贯东西的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 抑或是服装史上留名青史的三宅一生、圣洛朗, 他们的成功设计分析下来都是平面构成的成功典范。因此, 从以上分析来看, 每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学生都应当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引起十分的重视。一定程度上,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与竞争者比的便是我们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 使用时才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绝不能染上那种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坏习气。

参考文献

[1]张笑非, 张锦.二维造型基础, 2011, 2

[2]韩丹.将平面构成解读于服装设计之中, 2012, 10

[3]周少华.实现设计: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应用, 2012, 6

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篇2

一、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职专学生年龄小和艺术素质薄弱的特点,直观的图形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联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准备一些用纸板剪成的方形和圆形两种基本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开始学生并未意识到其他图形的存在,但当把方形和圆形折叠或相加后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开始联想起来。大部分学生认为许多基本形他们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来的。在初步了解基本形之间图与底,正与负之后就要了解基本形之间的组和规律,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平面构成形式:重复、近似、群化、渐变、特异、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几何学中抽象的点线面到平面构成中具象的点线面,即点的延长是线,线的推移是面。一个苹果在密集构成中可以理解为点,而在对比构成中则是面。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将学生引进了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应用中掌握设计规律是指,把平面构成的一些原理和规律的练习与具有一定实用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假设的实用设计题目,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和规律与实际设计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平面构成的原理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例如,用10个大小相同的点进行空间排列和平衡练习。以往的教学方法,点就是点,没有什么特殊变化,现在要求学生把这些点变成具有点的性质的具体形象。形象可以任意设计,但一定要简练概括。单点的形状要明显且方向感弱。如苹果和黄瓜相比较,苹果的点状性质较强,但方向感弱。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就要求学生首先去理解和掌握空间排列和平衡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还要想到与实际设计的联系,去联想到适合于表现的事物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创作意识,他们联想到很多事物,如水塘里的荷花、冬天里的漫天飞雪、花坛里开放的鲜花、觅食的蚂蚁等。他们在设计和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设计规律,而且还提高了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现实生活当中的形象并非都是美的,也有不适合的形象和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设计中有选择,有取舍,不断提炼加工,运用到不同的设计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的学习,离不开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动手就不可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巩固,慢慢提高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如果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描绘高手,不能培养出设计高手。如果一件设计作品,即使有很好的设计效果,熟练而精确的描绘技法,而没有巧妙的构思,也不可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学习平面构成,两个能力的培养都是缺一不可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一个设计的过程就是要先了解设计的要求,然后构思,做出若干个设计草图或方案。然后一幅一幅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这几幅中的优秀之处,做出一个最佳设计。如果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了思维这个主动脉,就没有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设计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而要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就是要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多向的、跳跃的、立体的和开放的思维。在设计中,围绕一个主题,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来表现。在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一个规律用多个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设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理解了一个规律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创作

设计需要敢于创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特异构成作业上,要求做形象的大小特异对比练习,一般的学生仅仅想到大瓶和小瓶、大树和小树的对比等,这种设计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超越了作业的要求,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一个学生用青蛙的大和蝌蚪的小来进行特异对比。在—个排满蝌蚪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大青蛙,把大青蛙和小蝌蚪联系起来,构思很独特。

平面构成课教学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作业辅导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新思路和新创作。要积极地肯定和引导,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审查学生的设计草图时,要认真、谨慎,尊重他们的创作精神,不轻易用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更不能以自己的审美爱好去衡量学生设计的好坏,而是帮助学生去分析,努力发掘一些连学生自己都忽略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不符合作业要求,也要鼓励他们去发挥,以便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使学生的个性与这门课程的要求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浅析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的构成方式 篇3

构成的概念早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但是明确其具体内涵,并作为一门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当属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系统的现代化设计教学研究体系,并确定了构成在设计教学及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逐渐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进行分解,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传播到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成为必修设计课程。经过我国多年的构成教学与研究,构成艺术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内容。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作为构成艺术的一部分,平面构成既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又是平面设计美感的美学原理。平面构成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态元素构成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形象。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是都有形式美的法则。构成中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元素,它们能够组成任何形态,换言之,任何形态可以用点线面去抽象表现出来。[1](P.22)

1、点

平面构成中点为最小构成形式,在平面上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根据点运用的目的、展示形式、肌理以及材质等因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各种属性的多个点组成在一起时,人观察的视线从上一个点移动到下一个点,通过不断移动使点连到一起,甚至可以得到线或面的感受,最终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点不同运用方式有丰富的表现效果,如单独的点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点的排列可以形成牢固的结构,点的组合可以任意塑造造型。通过点的灵活运用使视觉设计图形充满活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作为平面构成重要要素的点,具有四种主要构成方式。(1)运用点的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基本属性,展现出图形属性的多方面内容;(2)点连成线方式勾勒出的轮廓与外形,从而形成具体的造型形象;(3)点聚成面,体现出面所具有的层次分明的特点,如明暗,图底等效果;(4)点化于形,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点的特殊效果。

2、线

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就能够产生线的感受。[1](P.23)构成的线不是几何概念上的线,是通过视觉设计图形来传达的,所以构成中的线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属性。在几何学中通常把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在平面构成中则将线分为端正整齐的几何形的线(尺规线)和徒手画的自由线。[3]

在平面构成原理中,线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是表达力非常强、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的造型形式。视觉形象的轮廓、体积、空间、动势等都可以通过线条表达出来。总的来看线有四种构成方式。(1)线的立体构成,视觉设计图形中由线表达出的立体效果,是通过线的长度、宽度、形状,角度等属性的不同而产生的;(2)线的群体构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线组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以面的视觉感受。由线形成的面又体现出面丰富层次感;(3)线的抽象构成,图形设计时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线的感受,从而赋予线的属性;(4)线的复杂个性构成。视觉设计图形在创作时,其中除了线的长度等基本属性,线的肌理、材质、形式等其他属性的区别都会对画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复杂属性的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可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构成作品。

3、面

面,作为块或者立体的基础延展图形,在平面构成里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要素定位,它是视觉传达中最直接的表现因素。生活中常见的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类。[1](P.28)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型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着多的形式。面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1)面的叠加构成,通过形态关联比较接近的面,用多种方式重复叠加,产生递进、疏密、层次感的视觉效果。(2)面的立体构成,不同形态的面连接到一起产生图底关系,图底的差异使面的构成形式强调了线的效果,从而建立了面的立体结构。(3)面的组合构成,面有肌理、材质、颜色等属性,有重复、对称、套叠、相接、透叠等等繁多的构成方式,不同的组合都会得到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合,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运用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通过对构成中蕴含的形式规律与法则的具体归纳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将构成的法则运用在图形创作中,使图形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构成也能够更加体现出实用与应用价值,平面设计也富有了新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22、23、28.

[2]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9.

关于平面构成教学方法的探索 篇4

关键词:平面构成;教学方法;思考精神;新材料;新技术

一、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内,以点、线、面为理性的视觉元素,按照一定法则组构形态,以理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创造出理想形态的设计基础课程,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训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最后通过思维方式开发培养的一种创造观念。

二、现有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背景的讲述机械化、模式化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有的教材却教条化、僵化,图示陈旧呆板,理论背景知识讲述概略不详,“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一统天下的讲课模式已经越来越显出冰冷枯燥、缺乏热情和创新精神。

2.课时安排与教材的问题

平面构成课时周期短,习题量大,不能充分在思想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和走马观花。现在市面上的部分教科书,在章节分布上呈现三成理论,七成范例,缺少图文并茂的精品教科书,不能充分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练习如何进行创意时,学生往往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思考和调动不起主观积极性,发挥不出内在的艺术潜力,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3.重形式,少趣味,难以形成创新精神

国内的教材对于基本形式法则的概念过分强调,重点都放在探索形式法则的“形式”推敲上,而从国外的一些艺术设计的教材来看,并没有教条式的去区分经纬横竖,而是强调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解的融会贯通。包豪斯时期康定斯基和伊顿等人就是用这种“基础课程”去训练学生的造型、审美和创意能力的,但其目的性并不是像国内现在的教学现状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怎样运用更积极和快乐的心态去改造和提高。

三、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

1.快乐教学

快乐是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能力。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自觉的发现的过程。首先,作为教师,要放低一些姿态,不要高高在上地照本宣科式地传经诵道,而是要营造出平等的融洽的教学氛围,互学相

长,共同发现和进行挖掘,“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新鲜的思维也可以在互相的交叉和波动中引发出新的灵感之光,使每一次的教

学过程都是新颖不枯燥的。

具体可以采用引导置入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进行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穿插讲述当代杰出的艺术作品与创作与构成之间的联系,多播放影像和视频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之意识到基础课程和实际艺术创作之间的必然关联性。比如讲述点的基本特性时,教师可以介绍草间弥生的作品和一些用点进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如波洛克等,使学生对于点的存在状态有

一种宏观上、感性上的认知,使他们感觉到好像每一个点都是一个鲜活的会呼吸的生命体。讲解线的时候可以介紹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也可以讲一些基本的美术史发展的脉络。等学生逐渐清晰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再深入介绍具体的平面设计类作品,或者是自己创作的一些主题性的运用中设计元素的有趣的图示。还可以把设计中实际运用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学,使学习的过程转化成是一个自然生长的快的过程。

2.采用多种综合手段辅助教学

单一的课堂灌输式的讲课方式显然已经滞后于现在活跃的艺术氛围和设计的发展,应该采用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方式,这样可以给思维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存在空间。比如可以播放视频、影像或者音乐,推荐不同种类的参考学习书目和教材,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参加户外采集的构成元素的活动,头脑创意风暴、学生小组共同用构成的方法创作作品等。比如在学习构成元素点线面的表现时,就可以通过播放不同情绪感受的音乐,来用具体的点线面的综合构成情绪进行通感式表达,这样作业的结果形式多样又具有创新性,学生也会发现彼此之间的不同而引发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构成元素,进行归纳和自行梳理,如可以进行场地的设定,或者进行比赛式的学习,在同一个空间存在中,寻找自己能够发现的构成。再进行作业的统一点评和互评,这样得到的构成本身就是一个很美的作品。

3.重视新技术的使用,传统手绘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

平面构成课课时短,作业练习量大,耗费时间多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电脑技术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在制作方面节约时间成本,把思想在创新上加强倾向。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骨骼、重复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

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不拘泥于形式和工具,能够在思想和观念上达到学习和认知的目的才是关键。鼓励学生探索新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介绍一些最新的装置艺术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比如树脂、海绵、金属、油脂、沙土、木材等,体会使用新材料创作构成作品时带来的新鲜感受和不同的机理效果,对以后学生的艺术生涯也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4.发挥个性特长,注重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

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其他专业学生

的选修课,所以课程中的学习者可能本身是有着不同专业方向和

特长的学生,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兴趣点和特长,进行指导和挖掘。比如,有的学生是摄影专业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影像拼贴的方式进行创作;有些学生是服装专业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布料或者针线之类的材料进行构思创作等,这样,一方面会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对其自身的专业方向的发展有所帮助。

另外,每个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和性格特点,教师要把握他们自身的一些特点,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引导他们向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

探索和挖掘,让他们真正认清自己的内心所向,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直观地感受美,认识到美的存在。基础课程是知识的传授,但也是艺术之路的启蒙之旅,在起点的开始阶段,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他们以后建立起自我的艺术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开端。

5.不脱离现实,注重实际应用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基石,即是为了以后更多课程的学习

埋下踏实的根基,又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事艺术创作而存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知识以外,应该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设计类其他的专业课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会展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都会涉及创意、形态、美的形式规律等等,因此平面构成的学习是一个启蒙的过程,也是一个中间过渡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使整个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其他打下基础,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认识和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延伸。否则,设计失去了其功能性和应用性,学生便会产生一种仿佛置身空中花园一样的虚无感,这样会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的动力上也会倦怠和消极。

以上是笔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期待学生设计出各具特色、思想清新的作品才是教学成功的唯一评价。使学生注重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才真正是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平面构成形式”之教学初探 篇5

平面构成主要运用点、线、面和律动, 结构严谨, 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感性并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设计上所需的形态, 并且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中, 最终形成一幅丰富的画面。

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学会运用视觉的艺术语言, 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了解造型观念, 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 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 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 活跃构思。平面构成的目的之一是创造美的形态。只有更好地理解形式美的规律, 掌握美的法则, 才能开拓设计思路。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 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那么,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 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 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理论, 时至今日, 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 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的话, 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 如重复与发射,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等等, 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对此广义的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绘画作品讲究形式美, 同样, 形式美也是构成图案美的重要条件,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 (即组织形式———节奏变化的美、韵律展现的美、线面组合的美、动静产生的美等, 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 , 诸如黑白构成的美、明暗形成的美、方向对比的美, 美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 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夸张和变形等手法, 使表现形式达到完美, 设计作品中富有美妙的节奏与韵律, 鲜明的艺术形象, 给人视觉是丰富的不同寻常的美。

在抽象图案设计教学中, 学生的感觉始终是愉悦的, 从前面的学生作品中就能体现他们的那种感觉, 他们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 使一张白纸产生无数奇妙的图形,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感, 增强视觉冲击力,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体现, 其训练形式有以下六种。

1.重复构成形式 (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 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 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 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 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 但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 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 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 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 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形态, 一般会形成整齐统一感, 运用大小、方向、正负形的变化 ,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头脑变得更灵活。

2.近似构成形式 (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 , 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 设计中, 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 称为近似构成。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重复或分条错开, 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体现的。基本形的近似变化, 可以用填格式, 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3.渐变构成形式 (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 ,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二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 (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 而取得渐变效果。

若变化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 循序感就会消失; 变化太慢, 则会产生重复感, 缺少空间透视效果。因此利用具象图形、渐变骨骼、几何图形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 也可利用图底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象至抽象, 进而渐变成其他形象。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 将三角渐变成。

4.发射构成形式 (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 , 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 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 称为发射构成。此种类的构成, 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其中, 发射状骨格可以不纳入基本形而单独组成发射构成; 发射状基本形也可以不纳入发射骨格而自行组成较大单元的发射构成;此外, 还可以在发射骨格中依一定规律相间填色而组成发射构成。

实例制作步骤如图:

5.空间构成形式 (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 如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 (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表现的) , 矛盾空间的构成 (错觉空间构成) :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 “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6. 特异构成形式是在有序的构成关系中有意违反秩序 , 使少数要素凸现出来, 破坏规律性, 并形成视觉焦点。是一种在众多有规律的图形中进行少数变异, 以突破某种规范性的构成形式。特异也称畸变, 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 特异的前提是对比, 它夹杂于规律之中, 是对规律的突破, 它因突出个别要素而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 特异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 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 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应该选择放在画面中较显著的位置, 形成视觉焦点, 使人惊讶。

特异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特异方法, 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活动。例如: 特大、特小、突变、逆变等异常现象, 会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色彩的特异现象, “鹤立鸡群”的“鹤”也是一种形象的特异现象。 (如图五、图六)

平面构成的研究领域非常广, 以上着重阐述了平面构成的六种形式。这些形式的练习对理解形式美法则, 运用形式美法则起到奠基作用, 基础扎实才能建造起宏伟大厦,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加强构成形式训练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谭晓山.设计艺术.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J].

[2]张琪, 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2.

[3]邢庆华.美与时代.论设计美学的本体价值[M].

关于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6

作为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 看似简单, 但要想上好、上精这门课却不那么容易。因此,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 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 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任课老师担任平面构成的教学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理论讲授完毕之后, 有学生会问:“到底什么是平面构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会问道:“我该怎么入手来做?”课程完结之后, 还会有学生问:“平面构成对于以后我们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是因为教师在以往的教授中, 常常把构成课程单独地进行教学, 而没有使基础构成课程与专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在教学的同时, 忽略了对学生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 适当地调整授课内容, 改变构成课程中的不足,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构成课的重要性。

一、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在以往的平面构成教学中, 所涉及到的重点与难点一般是单纯地针对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 并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并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2. 掌握色彩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3.掌握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教学难点一般也有三个方面:1.平面构成当中最基本的平衡法则, 力求表现平衡的手法;2.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联想与运用;3.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这些重点与难点都涵盖平面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教学中, 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样的困惑, 归根到底, 这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模式的转变。

思维即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 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 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 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 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属种关系, 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 先天就存在的一种理性认识加工活动;设计思维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设计的好坏与设计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 设计类的学生首先要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模式。

平面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在素描与色彩课程之后。它是学生真正进入设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容易进入角色。因为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经过了长年的绘画基础培训, 他们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直观、模仿、再现的一种状态。然而, 就设计专业而言, 其思维模式却是一种抽象的、再造的思维模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过来。即将其对形态的直观认识逐步转变到抽象这一层面上来;将其对物体直观形体再造的绘画思维模式, 转变成对物体形式美进行抽象再创作的设计思维模式。所谓设计思维模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发现, 刚开始接触构成课程的学生, 更多地是一种模仿。他们的作业中大多数也是模仿教材上或者是往届学生的作业, 很少有人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作业。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还处于一个模仿再造的过程, 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创作。

设计思维过程是指从事设计时的思维历程。当设计师面对设计时, 从一个设计条件 (题目) 的提出, 到设计概念的浮出, 再到意象 (image) 的浮出, 之后到设计概念逐渐的具体化, 最后到对这逐渐成行的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的整个过程。设计方案整体发展的历程称之为设计思维过程。它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运用到的一种思维过程, 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讲授平面构成这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时, 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教学安排。

二、教学内容和老师的安排

在一些学校, “平面构成”这门设计类的基础课程是由教授基础课程绘画类的老师任课。这种安排是不太合理。因为绘画专业的老师会按照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如何上好这门课, 却很少从专业角度来考虑如何由这门基础课将学生带往专业课的领域去。比如, 有些学校为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线描课, 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国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如果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这门课, 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画一些建筑线描上, 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手绘基础。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 任课老师依旧是按照国画专业的线描课在教学, 依旧让学生临摹以及写实花草等, 最终也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平面构成也是一样, 虽说它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在以往的该课程的教学中, 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都大致相同, 先是三大要素——点、线、面的练习, 最后的作业都是对一堆材料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专业目标。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门类相对较多, 比如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服装、工业造型设计等等。因此, 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时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该针对其专业性质, 对教学的内容、时间安排以及作业安排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包豪斯”设计理念, 同时也将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教育引入到我国的艺术院校设计课程中。包豪斯学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既有严格的理论体系, 也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 鼓励学生对色彩的形式想象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实验, 使学生超越旧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 培养崭新的、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其教学内容大致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授课:1.基本要素:点、线、面;2.基本形;3.构成方式;4.材料与构成 (图1、2) 。传统的授课内容中没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部分,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 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 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 即使是学了, 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道是专业课程的基础, 却不知道与专业到底有多大的联系, 有的学生甚至会觉得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 在给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更多结合该专业的后续课程, 在作业的设置上可以考虑利用点、线、面的综合练习来完成一张海报的制作;让服装专业的学生结合服装效果图, 将其抽象成点、线、面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进行构成练习 (图3) ;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 让学生将建筑、室内家具、景观等要素抽象化, 结合平面构成所学的内容来进行练习 (图4) 。这样,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掌握自己的专业方向,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设计中形式美感的把握与运用能力。

对于平面构成结合专业课程来教学而言, 教师在注重学生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 有必要让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样, 学生们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 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三、结语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 适合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 发掘出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 备受学生和老师的关注。究其原因, 是因为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学生首先要面对的一门设计类课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模式没有转变过来以及老师授课内容安排的不合理, 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产生了一些困惑。教师该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成了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3]夏镜湖.平面构成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从平面构成到标志设计 篇7

关键词:平面构成,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形式美法则

“构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早期的俄国出现了构成派,然而斯大林上台后对这种前卫的艺术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使之流亡到了德国,并且很快在德国生根发芽,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它的创立者格罗佩斯邀请全世界的艺术家、设计师、工匠来包豪斯构建起了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俄国的构成主义在这种情况来到包豪斯,为包豪斯的基础教学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形成了设计教育的雏形并影响了全球的设计教育体系。而构成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的平面构成又被称为所有设计的基础,它是具有共性的视觉设计语言,在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均有应用。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课题研究,是为了完善和创造更具现代感的设计表现形式,是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它以全新的视觉造型观念,为艺术设计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形式。

现代艺术设计门类很多,标志设计是其中最为重要且最为基础的一种形式。它以特定的图形、色彩、文字,并加以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组合形式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它作为商品或者企业一种代表符号,必定要求简洁、鲜明、独特的个性以及特定的涵义和信息,以达到相互交流、传达信息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日俱增,给标志这一世界通用符号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点、线、面构成的抽象类标志,更具现代感和符号感

在标志表现形式中,具象表现有着很多表现上的优势,但却无法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与感觉,尤其是在标志这个方寸之地中更难以施展,这时就只有借助抽象的表现形式。抽象类标志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含义的,它是象形图形的抽象引申。抽象类标志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进行表现,因而标志图形具有深邃的抽象意义、象征意味和神秘感。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造时把表达对象固有特征的感觉抽象出来,然后用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来构成抽象图形,表达一种感觉和意念。这种标志往往更具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如国际博览会标志,为了表达国际性这一设计的中心思想,设计师借助抽象图形进行结构演化,蓝色的底色上椭圆形由近向远、由大向小的变化,表现了宽广无边的宇宙空间,五个圆形寓意五大洲,圆与圆之间的连线暗示了合作与交流。这种标志形态虽然是抽象的,但特定的构成关系却给人以定向性联想,使人能立即领悟到标志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再如美术馆标志,“美术”这一概念既具体又抽象,若要具象的进行表现,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标志设计师的超人之处就在于能避开写实形态,独辟蹊径地采用抽象形态来进行表达。六条波动的色块既表现展示的空间,又似一幅幅动人的图画,更似一面面飘动的彩旗在庆祝一个美术展览在这里举行。还有好多成功的标志设计,如台湾味全食品公司、国际毛纺织组织、关西国际机场等等,都是运用了抽象点、线、面构成的几何类标志。

标志作为一种符号表现形式,是一种具象的抽象,要求图形语言表现上高度的概括,在众多现代标志设计中,那些以无机或有机的几何形体构成的抽象形态,有着更高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审美价值,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接受心理,因而更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是标志设计的有效手段

标志设计是一种浓缩的设计,它不仅是设计理念与构思的创意浓缩,而且也是设计本身直观表现上的视觉浓缩。不同的标志设计,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或抽象的表现,以最终达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一核心为目的。就其形式法则来说是一种概括的形式法则,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其总法则是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最终使标志设计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简练、明确、统一、完美。

一个优秀的标志应当具备简洁易记、新颖独特、美观实用、通俗易懂的属性,在设计表现手段中也要求多样性共存。平面构成的造型法则作为标志设计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以一定的基本形态进行重复、渐变等形式上的变化组合,创造出一种具有新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视觉形式,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视觉设计语言。平面构成研究的主题是基本形和基本形的排列形式,如何通过合理的骨骼将各种形态融合,成为研究的核心。而基本形的排列组织方式,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创作方法,这在很多的设计实例中都得到体现,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五环徽标,就是通过五种不同颜色圆环的环环相扣,代表五大洲的同胞团结起来为创造世界体育纪录而努力拼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徽标,也是由五个五星组成,它们在形式上采取了对称,视觉形态组织上运用平面构成中的重复单元规则排列,这种组织方式在标志设计中经常看到。同样属于平面构成范围的渐变格式在标志设计中也广为应用,利用特定的基本形,结合大小、颜色的变化、秩序化的进行安排,创造出稳定和谐极具魅力的标志形态。例如:德国CROWN啤酒的标志、美国微软、美国兰利集团的标志等等,均是利用渐变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布局。

标志设计中构造原理的单纯并不是指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它包括设计思维和设计形式两方面因素。现代标志是一种具有具象象征的特定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形式,在设计观念上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它以简练的形象准确的传达特定的信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我国的标志设计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原始雏形到封泥和印章,直到今天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已经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近代,随着平面设计的发展,标志设计的思维经历了多次演变,当前各种风格的标志设计理念,追溯到底都离不开构成艺术的积淀,在构成艺术充分发展的同时,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技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装饰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浅析水彩艺术中平面构成因素 篇8

随着当代审美趋势的发展, 艺术家对水彩画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与完善, 加入了更多的视觉元素, 平面构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形态已被艺术家整合注入到了水彩画中。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这本理论论著中, 明确的阐述了点、线、面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全部, 强调了点、线、面的重要性与相互关系。当代艺术家将视觉元素的点、线、面重新审视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思辨搭配形成了独特的水彩艺术表现语言, 给当代的水彩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我国古代艺术家徐渭常有墨葡萄图:“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正是画家把墨葡比作明珠, 映衬出当时一生不得事的愤慨。也是点元素在绘画中合理的运用。将平面中点、线、面融入色彩进行画面调整, 再加上艺术家对水彩语言的把握, 就会形成一种崭新的绘画形式。水彩画中的点、线、面的理解理解是多方面的。不能将其狭隘的理解为点就是圆的、线是直的、面是方的。在水彩语言中点的存在是以画面的大小衡量的, 点的形状也是未知的。可能在一个较大幅的艺术作品, 一个正方形色块我们完全看做一个点, 水彩语言中的小面积的水韵特效我们可以看做点、小面积的留白也可视作点。正如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可视为一点一样。线的理解也如此只要具备了线的特质, 在画面中成立我们就视为线的存在, 例如:风景画中树木的外形轮廓线都可视作线, 细小的树木可看作线。对点线面的理解应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性的。水彩画它是充分发挥水彩绘画的艺术韵味与平面构成的韵律美相结合的艺术产物。注重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注重对比、调和、疏密、节韵律、平衡等诸多因素在画面中的影响, 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语言, 强调了构成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水彩画在我国几经跌宕, 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水彩语言表现体系。当水彩画的地位的逐渐提升, 学者与艺术家也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精力, 为我国当代水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水彩画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局面, 赋予了水彩画新的生机。

2 解构内在与外在的构成因素表现形态

水彩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 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 它的内、外统一是水彩画的基本存在方式。它的艺术存在也反映了一个时代艺术家的审美特质。所以水彩画的内在的表现形态也就是平面构成的因素。如何把构成因素合理的融入水彩画的外在形式中去, 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的结合, 是我们当今艺术家应该审视、思考的课题。平面构成不只是简单的点、线、面重组, 而是艺术家对节韵律、对比、均衡、和谐等诸多因素的把握, 重新整理、推敲,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思维成果。是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 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锤炼的必然结果。如果水彩画中缺少了构成关系或是运用的不当, 会使水彩艺术情感表达显得苍白无力, 也失去了艺术的真, 也更谈不上艺术美了。这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表现了当代的审美追求, 内在的是精神与情感的表达, 外在的是采用什么媒介方式, 只有内在的精神情感表达充分, 外在的表现才不至于空洞乏味, 水彩艺术的真也正体现在精神与内涵上, 所以深入研究水彩画与构成之间的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形式也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生命。平面构成作为一种内在的表现形式有形与无形的存在于水彩画中, 它与水彩是鱼与水的关系, 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 外在的水彩与内在的平面构成形成了统一的艺术表现形态--水彩画。水彩画中水与水彩颜料是自身的外在语言, 通过艺术思维创造融入构成的元素, 引领一种现当代的艺术语境, 表现出当代的审美特质。形成构成中有水彩, 水彩中有构成。二者相融合统一的水彩艺术模式。

3 水彩画中蕴含平面构成的艺术美

在水彩画中, 艺术家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构成的元素及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其中, 为整个的画面构图的和谐性提供重要保障。每一幅好的水彩艺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成功的构成因素的存在。往往在大师的绘画作品中不难寻觅到平面构成的艺术美, 平面构成中的诸多因素在水彩画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画面中点的重复, 形状的突变, 线条有节奏的律动, 疏密之间的对比, 色彩之间的相互搭配与调和, 这些平面构成因素重复在水彩画中再现。为之达到的画面的和谐之美。构成作为一种外来的借用, 它的艺术美反映是多方面的, 同时也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用点、线、面之间的对比、调和、韵律等安排画面, 再融入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为, 加上水彩的本体语言的自身关照, 就形成了含有独特艺术韵味的水彩画。平面构成不但关照了水彩画的语境, 而且丰富了水彩画的语言, 增强了水彩画面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水彩画中的艺术美是多层次性的, 平面构成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水彩画中几根跳动的曲线、一块高明度的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跳动的曲线给人快节奏的韵律感、高明度的黄色给人即稳定、又活跃的艺术的韵味。艺术家在构建水彩的意境时, 就已经将构成中的艺术美的元素与水彩元素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意境美。

4 结语

最终无论是水彩画的创新, 还是从构建当代视角下的水彩画与平面构成的内、外统一的表现形态都需要对这二者学科的深入研究, 体会水彩画中构成艺术美的特殊实质, 发挥水彩自身特点, 突破水彩与构成的临界点, 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为水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喜春.水彩画的表现方法[J].美术大观, 1998, 12.[1]董喜春.水彩画的表现方法[J].美术大观, 1998, 12.

[2]萨姆·亨特.内在/外在—阿纳尔多·波莫多罗.[译]吴雪莲[J].世界美术, 2010, 3.[2]萨姆·亨特.内在/外在—阿纳尔多·波莫多罗.[译]吴雪莲[J].世界美术, 2010, 3.

[3]理查德·莱迪耶.伯恩哈德·马丁:两个世界之间.[译]赵炎[J].世界美术, 2010, 2.[3]理查德·莱迪耶.伯恩哈德·马丁:两个世界之间.[译]赵炎[J].世界美术, 2010, 2.

[4]蒋聘煌.当代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的现状[J].美术天地, 2010, 6.[4]蒋聘煌.当代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的现状[J].美术天地, 2010, 6.

平面构成形式影响下的线性速写 篇9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式的一种视觉语言,研究如何创造新韵视觉形象、视觉形式,用形式来表达设计思想。它立足于平面上,以研究形象、形式的作用为主题,来探讨如何利用形象+形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从而使紧张、松弛、愉悦、茫然、哀痛、刺激等心态得以表现,成为情感的代言人。它是以形象、形式为其根本手段的,它的形象,大都是靠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塑造而成,其中线在造型中具有其它元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线有长度,当把线断开分离后,仍保持线的感觉时,可称为线的点化;相反把点排成一列时,则出现线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点的线化。所以我们可用线来取代点。而且在视觉设计上,线比点更能表现自然界的特征。封闭的线构成形,决定面的轮廓,自然界所含的面及立体都可以通过线来表现,因此线可以表达面和体的情感特征。线的垂直、水平、倾斜三种基本方向形式就蕴含了无限情感状态,水平方向的线使人联想到广无边际的大草原,给人以开阔、平稳的感受;垂直方向的线使人联想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挺拔傲立的乔木,令人产生向上崇高的感受、或上升与下落的运动感;倾斜方向的线会使人联想到飞翔的动物和运动的器皿;具有轻松、活泼的运动气息。

平面构成形式在线性速写中的运用

平面构成形式与线性速写的结合运用可概括为如下二点:

1对比与统一的构成形式既能突出主体,又能协调整体。首先,线的长短、粗细、方向对比是线性速写中最基本,也是最不能忽视的表现形式。线的相对性展示给我们的是:当长度与宽度之比相差巨大时线便形成,它的长短,宽窄量本是相对而言的。最初的线条长度决定了其它线条的相对长度,等量长的线段,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又能产生差异的视觉效果。我们在研究人物带环境的线性速写时,较多的精力花在人物的刻画上,但背景环境的表现也不容忽视,通常主体物线条运用得碎而多时,在背景的刻画上线就必须从简。粗、细线也只是相对而言,过度夸张必将转化为相反的形式。而在纯粹以线造面的线性速写中,多以相同或相近、相似的线来营造出粗而密的面的感觉。在我们所研究的线性速写中要完成一幅作品完全靠一支铅笔或一支钢笔。所以,所谓的“粗”线只是许多“细”线的特殊视觉结果,它在表现人物历经沧桑的岁月性中运用较多,亦或是用于刻画零乱但生动的环境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主体物、用统一的手法构成整幅画面的完整。

线的方向性使线产生多种视觉感受,直线最简单的形是水平线,它相当于人站立的平面或走动的线,因而是一种能够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冷而基础的支座。冷与平构成了水平线的基调,它可称作是以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运动无限的,冷峻的可能性。与这条相反的是垂直线,垂直线就以它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运动无限的温暖的可能性。其它线则介于它们之间,以它们独有的形式表现着它们的冷或暖,而不等量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曲线,则是表现出无限的活泼和轻快。在创作中就是运用这种方向对比,多少对比勾画出画面的冷暖、色彩关系的。

线的随意性,也是线性速写中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我们一幅作品要能吸引人的眼球、进而促使观者去思考、形成一定的记忆,那必定存在一股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吸引去的强力。敏泽先生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不仅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艺术自原始时代到殷商、战国、秦汉以来的线性特征,而且分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意识对线条的影响。如原始社会解体前,没有阶级等分、没有压迫,此时线条生动、自由、流畅;而殷商时代线条则充满血腥、杀戮战国“百家争鸣”则孕育了“百花齐放”的线条,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线条它已是一种精神的托附、观念的载体、思想的释放。所以只有当轻松随意的线条和干练、挺拔的线条同时构置于画面中时,我们才能体会对比而生的不同。其次,‘黑、白、灰’对比也是线性速写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所讲的“黑、白、灰”即我们通常所提的黑、白、灰的明暗关系。在线性速写中,黑白互相衬托,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层次感。但不管是主体物的“黑”,其它形象的“灰、白”,还是主体物的“灰、白”,这样的对比都要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

最后,不能忘记大小形的对比与统一方式。我们都知道大小形组织在一起时,会有空间感、律动感、节奏感,大的形在前面为主要形象、小的形则隐退其后。

2重复和密集的构成形式。既能营造画面的虚实感,又能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尚“简”是人类的共同心理。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视知觉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我们应该把握好简于繁的尺度,以达到画面表达的最佳效果。

《平面构成》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篇10

“构成”是一个造型概念,它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多个元素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一个新的视觉形象。这一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以及现代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它们共同构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

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了“三大构成”专业课,并在全国高等艺术学校的教学中普及,使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通过这一理性的艺术活动,探求二维空间视觉的表现方法,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等规律;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各种元素构成之间的规律与规律的突破;研究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从而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变化的视觉新图形。其最终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平面构成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教学方法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在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平面构成课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唱主角,从平面构成的理论讲解入手。但由于平面构成理论过于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也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教师对教材生搬硬套,没有开导和启发,使整个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图形的创意目的,对平面构成的认识浅层化、简单化。教学手段的单一,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

(二)强调手绘, 忽视草图设计

目前, 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都主张用手绘的方式完成平面构成的作业。一定量的手绘工作的确能够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 也能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特点和用途。但是有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强调作业的工整性,学生在制作方面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 这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因此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后继专业课脱离

平面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是被安排在其他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任课教师常常不注意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理论讲述和图例展示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造成学生学习后不知本门课程与后继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同时不知将学过的平面构成知识应用到后继专业课中。

二、平面构成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平面构成课程对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和实践。针对现行教学状况,应当在教学中运用现有的条件,保持现行教学中的优势项目,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和改革,以保证平面构成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课程中贯穿平面构成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又不觉得枯燥和单调?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创造性,在实践的过程中相互探讨,在探讨中自由地表达自已的看法。这种课堂形式可以使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找出相互之间的差距,使课堂目标更好地完成。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探讨作出判断,引导学生用平面构成的原理评价作品,这也是使理论学习深化的一个步骤。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真正地掌握平面构成的原理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通过构思草图快速表达设计意图

平面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它的训练是围绕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目前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在平面构成课教学中都侧重技术、技法的训练,甚至有些教师把平面构成作为手绘技法的一种延续教学,而学生也还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摹仿和再现上,学生的平面构成作品也是模仿成分偏多,千篇一律,创新意识淡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新思维的飞跃,应当在平面构成课程中设置系统的、关联性的课题训练,比如思维方式、构成方式、表现技法等训练。这种训练以构思草图的形式体现,用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推进学生从具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演进,同时更快进入到平面设计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学生可以对自已所画的草图进行分析对比,最后选出较好的方案进行制作。学生在分析草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运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教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加强该课程与相关专业学科的联系。比如收集优秀的应用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案例,在授课中把实际设计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平面构成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平面构成的构成原理,让这些优秀的应用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扩宽学生的眼界。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以不断升级的高科技语言给艺术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作为艺术设计师必须学会将视觉要素转化为数字语言。将计算机引入平面构成教学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首先,计算机使我们直接面对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数字化将使平面构成的理性特征更加突出,使得创造力的培养更具时代感。目前,平面构成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入多媒体教学,让更多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让教师可以深入分析作品的平面构成原理,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设计中构成元素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元素在人类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方式及运用后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其次,学生可利用CorelDraw、Photoshop、Freehand等专业设计软件,代替教学中部分手绘技能训练。因为计算机有无可比拟的速度,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表现构思,尝试多种设计构成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屏幕与教师一同进行多种构图组合,通过比较、权衡,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学生能够拥有更多构想、创意的时间,有助于较快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使其边学习、边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另外, 在基础构成教学中, 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设计,还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 为以后在专业设计中熟练运用计算机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语

平面构成作为重要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之一,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应当注入新鲜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发现中体会平面构成原理,达到对形态构成的深入了解与把握。同时平面构成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设计提供原动力。教师也应用创新的眼光来思考教学,不断总结、改革,将我们的设计教育引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蓝先琳.平面构成: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赵群.平面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10 (10)

[3]范爽.平面构成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03)

[4]郭巍.平面构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进措施[J].科技与管理, 2008 (06)

[5]马可欣.关于平面构成课程的几点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2 (04)

[6]浦海涛.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 2009 (09)

上一篇: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下一篇:网络营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