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转换

2024-07-19

平面转换(共7篇)

平面转换 篇1

0 引言

目前, 我国采用的坐标系主要有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以及各种地方独立坐标系。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不同坐标系下的成果常常需要进行统一, 从而涉及到坐标转换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各国大地测量学者经过大量研究, 提出了多种坐标转换模型及多种解算方法。从坐标系间的关系出发, 提出了相似变换模型, 如三参数[1]、四参数[2]、七参数模型等, 通过数值逼近, 提出了多项式转换模型[3]、格网插值法[4]等, 之后又提出相似变换结合回归逼近、相似变换结合插值法、基于总体最小二乘[5]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6]等坐标转换方法。

常用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有四参数模型、六参数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拟合等, 这些模型对于不同工程项目的坐标转换各有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 本文在文献[6]的基础上, 以青海省海西州某县矿业权核查中12个公共点 (均包含1954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 为例, 进一步分析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公共点密度及分布情况对三种模型转换精度的影响。

1 模型及其参数求解

1.1 四参数模型

四参数模型[2]是一种相似变换,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Δx, Δy, θ, m分别为平面上的平移、旋转、尺度参数。当有两个以上转换公共点时, 将此模型转换为线性模型用最小二乘求解:

其中通过建立误差方程, 采用间接平差法求得转换参数向量的最小二乘解为 (其中P为单位权) , 从而求出进而可求出平移、旋转、尺度参数。

1.2 六参数模型

六参数模型[7]是一种仿射变换, 在任意两个平面坐标间的六参数仿射变换, 可以用如下公式:

其中, Δx, Δy均为平移参数;α, β均为旋转参数;λx, λy均为比例因子。显然, 要求解六个转换参数, 至少需要三个公共点的坐标。当有三个以上转换公共点时, 可用最小二乘求解转换参数。根据a0, a1, a2, b0, b1, b2可以计算出六个转换参数:Δx, Δy平移参数, α, β旋转参数, λx, λy尺度因子。

1.3 二次多项式拟合

二次多项式拟合[3]是多项式变换中的一种,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a0, a1, a2, a3, a4, a5, b0, b1, b2, b3, b4, b5均为转换参数, 当转换点个数多于6个时, 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结合线性回归原理求解转换参数。

2 算例分析

相比于文献[7]选取的小范围平坦地区的研究区域, 本文采用青海省海西州某县较大范围的矿业权核查坐标数据进行坐标转换, 面积约780 km2 (图1白色线范围) , , 公公共共点点之之间间的的最最大大距距离离 (J2和J6) 约40 km, 区域内有12个公共点。从图1中可以看出, 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大, 平均海拔约为3 600 m, 公共点高差最大约1 000 m (最高点J4和最低点J8) , 且公共点的分布不均匀。

由于二次多项式拟合需要至少6个公共点才能求解转换参数, 因此, 为了研究公共点密度和分布对转换精度的影响, 本文给出了四种组合方案用于求解不同模型的转换参数 (见表1) , 其余点作为检验点检验转换的精度, 采用最大绝对偏差、坐标分量中误差及点位中误差进行精度评定, 其计算方法如下:

坐标分量X, Y转换中误差:

当计算内符合精度时, n为转换点个数;计算外符合精度时, n为检验点个数。

点位中误差:

从表2中最大绝对偏差可以看出, 总体上增加转换点的个数可以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 特别是将J8号 (区域内最低点) 点用于求解转换参数时, 三种模型的最大绝对偏差均有了明显的减小, 减小最为明显 (达到17.2 mm) 的为二次多项式拟合。由于四参数模型和六参数模型未顾及控制网的局部变形, 将J8号点纳入转换参数的求解时其精度变化不是很明显, 而六参数模型由于采用了两个尺度因子, 其精度略高于四参数模型。比较组合1和组合2可以看出, 当选取区域边界上的公共点求解转换参数时, 增加区域内的转换点个数对于四参数和六参数模型的转换精度几乎没有改善, 而二次多项式拟合的坐标转换精度则有明显的提高。比较组合3和组合4两种方案可以看出, 增加转换点的个数不仅没有提高三种模型的转换精度, 其最大绝对偏差反而变大。从最大绝对偏差以及内外符合精度相当的角度综合来看, 二次多项式拟合采用组合3方案获得的坐标转换效果最佳。

3 结语

本文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利用三种平面坐标转换模型进行坐标转换, 结果表明:1) 将区域内海拔较高和较低的公共点用于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 二次多项式拟合由于顾及控制网的局部变形, 其坐标转换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四参数模型和六参数模型未顾及控制网的局部变形, 二者的转换精度没有明显改善;2) 当用于求解转换参数的公共点的数量和分布到达一定程度时, 增加公共点的个数并不一定能提高转换的精度。因此,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使用二次多项式拟合进行坐标转换时, 除了选取区域边界的公共点作为转换点外, 还需将区域内高程异常 (高程明显高出或低于区域平均高程) 的点纳入到转换参数的求解中, 以减少控制网局部变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符建波, 高帅华.三参数坐标转换模型转换精度的研究[J].矿山测量, 2014 (5) :54-56.

[2]刘科利.北京54和西安80坐标系下的坐标转换及精度分析在Excel中的实现[J].勘察科学技术, 2008 (5) :24-27.

[3]姜晨光.用线性回归方法将GPS坐标转为地方坐标[J].测绘科技通讯, 1998 (1) :17-19.

[4]施建平, 杨华忠.克里金内插法实现坐标转换的应用研究[J].海洋测绘, 2010, 30 (4) :30-32.

[5]刘立龙, 姚朝龙.LS和TLS在平面坐标转换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 2012, 37 (5) :12-14.

[6]宋雷, 胡伍生.基于神经网络坐标差学习的GPS坐标转换[J].测绘通报, 2012 (S1) :29-31.

[7]姚朝龙, 刘立龙.几种模型在平面坐标转换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2) :64-65.

[8]Ronggang Guo.Systemt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dures in Baden-Württemberg with Least Sqrares and Total Least Squares Methods[D].Stuttgart:University of Stuttgart, 2007.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空间转换研究 篇2

一、视觉空间转换概述

平面设计的视觉空间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知觉、空间感得认识等创造出来的。空间知觉是一种人类认识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感是指通过平面获得深度的空间感。平面设计中的三维图像是指二维图像中具有三维立体感的图像。立体感是指三维图像所产生的视觉空间感受。

二、二维平面空间的转换

二维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组合各种图案, 以轮廓线划分图和地的界限及描绘图像。二维平面设计创作的目的在于增强形态美, 并融合装饰物构成统一的审美体。平面图形空间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作为二维平面空间转换研究的对象, 通过相互转换现正负形或图底, 向人们呈现平面设计图后, 可通过视线及空间感受到平面的变化、画面的趣味性等。二维平面空间的转换, 可进行简化图形, 展现出更加丰富化的内容。因此, 二维平面图形特征具有明显的抽象性、趣味性。比如人们在观察鲁宾杯时, 时而看到黑色背景所衬托的杯子;时而看到白色背景的黑色人脸, 图形与背景的相互转换, 形象前后转变, 使人的视觉空间转移不定。

三、二维与三维平面空间的转换

二维平面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立体空间感, 仅是图像对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第一, 在平面设计中进行组合三维图像和平面文字, 促进图形表达方式的丰富化。第二, 在面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中应用文字、地图等常规元素, 通过从平面空间转变到三维空间时, 会带给人们一种新奇的视觉感受。第三, 在三维空间向平面空间的转换中, 利用三维空间的真实感特性, 在三维空间中插入一些具有提示性的平面元素, 能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现实中, 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第四, 三维空间和平面空间的多项交替方式, 其是指图像在三维空间和平面空间中的多次互相转换, 使观众的视觉空间发生转换, 使观众可高度集中注意力。第五, 二维、三维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转换的方式。在平面设计中, 通过将实物图像及相关综合材料插入到平面设计中, 或通过贴、切、挖等方式制造现实三维空间, 从而产生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可带给人们强烈的新鲜、新奇视觉效果。

四、强化三维视觉空间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 通过灵活利用视觉空间的转换, 进行组合各设计元素, 确保最佳的画面活跃视觉效果, 切实增强信息传达的时效性, 正确引导视觉, 从而增强平面设计美感等。目前, 在现代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平面设计中均广泛应用到视觉空间转换, 全面过渡、转换及组接二维和三维、平面和立体等;客观和主观、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换, 以增强平面设计的美感、趣味性。强化三维视觉空间效果的途径, 主要如下:第一, 通过利用空间的导向性, 在相应的空间里选择简练的笔画表达运动和节奏, 通过点、画、线等形式表达平面设计中的事物, 通过参差变化的二维图案, 而突破二维平面空间充分展示大自然之美, 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具体的图像;第二, 通过利用视觉空间的延续性, 在平面二维设计装饰中, 图形创造的形式主要以平衡、对称的平衡以及不对称的平衡作为基础, 将表现的内容作为出发点, 确保理想的视觉空间及艺术等综合构成效果, 从而形成最终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否对称、是否规则的图形均能构成视觉的主题, 充分融合所表现形象等。第三, 通过利用空间的变化, 对比

底色与图形, 使实与虚相对称, 可产生空间的强弱, 从而实现空间的延续性。通过视觉空间延续性、具象空间导向性等表现手法, 可在三维视觉空间中展示二维作品, 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化, 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二维与三维平面空间的转换中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需要在平面设计中充分展示客观与真实、现实与虚拟的视觉效果创造性, 基于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 借用具象空间的导向性、视觉空间的延续性以及空间的变化性, 切实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三维视觉空间效果。

摘要:基本视觉元素作为平面设计艺术的重要成分, 此元素进行传达平面设计艺术信息及内涵、视觉表现形式语言等。目前, 二维、三维平面空间及现实空间的视觉空间转换为常见的平面设计方法。本文通过概述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空间转换, 并对二维、三维平面空间的转换及三维视觉空间效果进行分析, 确保最佳的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空间转换效果。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空间,转换

参考文献

[1]鹿莹.对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研究[J].文学教育 (中) , 2013, 25 (6) :98.

[2]王晓丽.平面设计中视觉空间的探讨[J].大众文艺, 2011, 22 (17) :64.

平面转换 篇3

在测量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地形, 例如, 某一地方公路全长十公里, 所处地区为山区。此公路设计在离地面一百多米的半山腰上, 全长十公里就有五十四条平面曲线, 要求采用偏角法施测。一是因为半山腰无法架仪器或是太危险, 二是曲线多, 曲线要素点无法放护桩等, 所以只有把偏角法转变成直角坐标法进行放样。

2 设计思路:

在考虑现场地形条件的影响, 可以用导线法进行放样, 如何将偏角法转变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导线法放样, 需要熟练掌握偏角法计算和放样及导线法的计算和放样。

3 因为偏角法在当前铁路、公路测量中是常用的方法比较简单, 所以只介绍导线法的计算和放样:

导线测量是将地面上所选的控制点, 组成连续的折线或多边形, 构成导线, 测量各导线点间的角度及边长并根据起始边的方向, 求出各导线点间的坐标称为导线测量。施工单位一般分为导线复测阶段和导线放样阶段。导线复测阶段又分为外业和内业计算。

导线复测的内业计算:外业工作做完以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 检查观测成果是否合乎技术要求, 计算是否正确, 然后进行内业计算, 即根据已知导线点的坐标及边的方位角和外业的导线观测成果, 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并评定精度。内业计算第一步为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理论内角之和为∑β理= (n-2) ×180°, 角度闭合差fβ=∑β测-∑β理, fβ允=±20″, n为多边形内角和;第二步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α前=α后+180-β左;第三步坐标增量计算, △Xab=D.cos Rab, △Yab=D.sin Rab;第四步为坐标增量闭合的计算和调整;第五步为坐标反算。内业工作主要为以上步骤。因为各种测量书中都有详细说明, 这里就不在举例。

在高等级公路的图纸下来后, 还有一项重要的内业工作就是对线路上的坐标进行计算复核, 并对桥等构造物的桩位及墩、台坐标进行复核。首先复核ZH (ZY) 或HZ (YZ) 点的坐标, 根据已知的交点坐标和交点到ZH (ZY) 或HZ (YZ) 的切线长及两交点的方位角用坐标反算计算曲线起终点坐标, 然后复核线路逐桩坐标 (一般采用CASIO4800计算器编个小程序进行复核, 程序略) 。

以上所有的这些内业外业工作做完后, 才可以更放心的对我们线路进行施工测量。

4 将偏角法转变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导线法放样

将偏角法转变成直角坐标系法的好处和高等级高速公路的导线测量一样。一是精度高、二是速度快。下面作一小例题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为一线路走向图, A、B、C、D、E、F为转点或交点, ID1、ID2、ID3、ID4为加密的导线点。首先进行的外业工作中, 在线路外进行选点并进行联测工作, 以AB和EF边为两条基准边把加密导线点联测进来。

然后内业的计算:①假设A点坐标为 (10000, 10000) , AB的切线方位角为0°00′00″, 根据下面已知条件, 计算出交点B、C、D、E的转向角, 如B点转向角α=180L/πR=180×62.8/π×50=71°57′48.6″依此类推。②计算两交点的方位角, BC的方位角为T=0°00′00″+71°57′48.6″=71°57′48.6″, 依此类推。③计算两交点间的距离。根据已知条件的里程以及切线长计算出两点间距离, 如AB间距离D=217.69+36.3=253.99m依次计算出其它交点之间距离。④计算交点及ZY (YZ) 点坐标, 已知两点间距离及切线方位角用坐标反算就可算出各点坐标。A点坐标 (X=10000, Y=10000) , B点坐标 (X=10253.99, Y=10000) , C点坐标 (X=10361.353, Y=10329.714) , D点坐标 (X=10660.539, Y=10322.532) , E点坐标 (X=10810.885, 10393.802) , F点坐标 (X=11157.507, Y=10674.484) , ZY (YZ) 点坐标的计算, 因知道切线长和切线方向, 用坐标反算业就算出各ZY (YZ) 点的坐标。交点B的ZY (X=10217.69, Y=10000) , YZ (X=10265.229, Y=10034.516) ;交点C的ZY (X=10338.300, Y=10258.919) , YZ (X=10435.786, Y=10327.927) ;交点D的ZY (X=10560.750, Y=10324.927) , YZ (X=10750.736, Y=10365.289) ;交点E的ZY (X=10702.844, Y=10342.586) , YZ (X=10903.805, Y=10469.046) ;F点的坐标 (X=11157.507, Y=10674.484) 。⑤已知A、B、E、F点的坐标, 以AB、EF边为基准边, 对加密点进行平差, 计算加密点的坐标。这里就不再详述。ID1的坐标 (X=10501.023, Y=9993.480) , ID2的坐标 (X=10602.825, Y=10162.873) , ID3的坐标 (X=10796.526, Y=10262.398) , ID4的坐标 (X=11063.143, Y=10404.068) 。⑥利用CA-SIO4800计算器编写的程序计算线路逐桩坐标。至此将偏角法转变成直角坐标系的放样方法就计算完毕, 此时可以把仪器架到任何导线点上对线路进行施测。

平面转换 篇4

一、概述

平面设计是指将不同的基本图形, 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的图案。[1]平面设计中的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 (视觉元素主要指图形的大小, 颜色, 位置, 形状等) , 概念元素 (实际不存在但是又人有能够感知到的东西, 包括点, 线, 面) , 关系元素 (关系元素则主要指图形在平面中的位置, 方向, 中心, 重心等) , 实用元素 (主要指平面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 设计的目的, 内涵等) 。几种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视觉元素体现概念元素, 关系元素决定视觉元素的排列和组织, 视觉元素, 概念元素和关系元素共同体现实用元素。

在平面设计中, 通过在维度空间以内的轮廓线上描绘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象, 展现出实物在平面上的空间立体感 (图形对人的视觉其引导作用为形成的幻觉空间) 。视觉空间主要通过人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感得到。空间知觉作为人认知外在事物的一种本能, 主要通过外在事物的特殊属性获得相关的知觉。空间感和空间知觉作为视觉空间形成中常用的概念, 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两者相关的有关概念。空间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的相关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空间感觉, 空间知觉则是指人对物体空间属性的知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三维图形主要指二维空间中具有三维空间立体感的图像, 立体感则是指三位图像在三维空间中展现的视觉感受, 三维化空间主要指三位图像所产生的三维空间, 二维平面空间则主要指二维图像在平面中所产生的空间, 三维物象 (现实三维物体空间的物象) 所处的空间成为现实空间。

二、平面之间的转换

二维平面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具有不同形状, 大小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维空间范围内组合成相应的图形, 从而达到表达美化构造物主体, 同时与被修饰物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的目的。

平面图形空间与平面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二维平面空间转换研究的主要问题。二维平面空间主要采用公用图形或者正负形之间的相互实用实现彼此之间转换, 采用这种转换办法可以使视线和空间感受在多个平面内往复变化, 达到增加设计趣味性的目的。这种方法因其具有操作简单, 采用较少手段变换出多种图形的效果, 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其中, 奥地利心理学家鲁宾的代表作品《鲁宾杯》就是图形与背景空间转换的典型作品。在该作品中, 两个人脸和一个杯子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在欣赏时就会发现,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有时候是看到黑色背景下的杯子, 有时看到的是白色背景下的两人黑色的人脸。通过这种图形与背景之间的转换, 给人感觉上的变换, 产生不同的观赏结果。

三、二维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

在二维平面设计中所体现的立体感主要的图形的不同摆放对人视觉产生的引导作用所产的, 并不是真实的三位空间。要想实现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之间的转换, 首先就必须了解二维空间和三位空间之间的链接方式, 三维图像与平面文字组合是两者之间较常使用的链接方式, 主要因为这种链接方式操作简单, 所需的严元素相对较少, 同时可以通过文字与图形组合, 增强平面设计的趣味性。其次就是平面空间像三维空间转换的方式, 这种转换方式主要是将平面色平面中的文字, 图形等元素直接放到三维空间之中, 由于二维空间元素在二维空间使用的惯性思维在人的脑海中已经形成, 当将其运用到三维空间是就会产生一种新奇感。接着就是三维化空间向平面空间转换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三维化空间中插入具有三维化空间性质的平面元素, 增加平面设计中的三位化空间的真实感, 同时运用平面元素之间的对比使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就是三维化空间与平面空间的交替的方式。这种方式好处在于通过二维空间元素与三维空间元素的立体属性之间的转换, 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达到吸引欣赏者眼球的目的。最后一种方式就是现实空间, 二维平面空间, 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在这种方式中, 将实物空间中的物体通过贴, 挖等方法引入到平面设计中, 同时营造出现实的三维空间, 这种方法将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增加平面设计的饱满度, 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同时, 为增加平面设计中的三维化空间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手段:1) 因势利导:具体指在有限的空间内, 通过二维平面图形的穿插变化和光影等, 实现增强平面设计三维视觉效果的目的。2) 随行就像:在平面设计中, 根据设计目的的要求, 灵活运用规则或者不规则, 简单或者复杂, 对称或者不对称图形。3) 根据空间的大小, 适当调整图形的大小视图中的错觉是增强三维空间化视觉感受的重要手法, 通过光影对比和虚实结合形成空间连续。

四、结论

平面设计创意中的视觉空间转换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并且拥有较强的实用性。充分掌握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 对题该平面设计质量, 增强平面设计的真实效果和三维立体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蔚.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空间转换研究[J].戏剧之家, 2014.

[2]金婕.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创意[J].中国包装工业, 2014.

[3]郑成阳.浅析平面设计中的视觉流程[J].美术大观, 2013.

平面转换 篇5

1 点、线、面感觉生活的体验

(1) 点的新构建。生活中有众多的点元素, 如泡沫、气球、雨点等, 体验点在构成中的排列所引起的视觉流动, 引入了时间的因素, 利用点的大小、形状与距离的变化, 可以设计出富于节奏韵律的画面。

(2) 线的新构建。线分为四类:直线、曲线、折线以及三者的混合。直线又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三种形式。各种线所代表的生活情感各有不同, 其中, 水平线给人平静、开阔、安逸的感受;垂直线给人崇高、挺拔、严肃的感受;曲、折、弧线具有强烈的动感, 更容易引起视线的前进、后退或摆动。如图1中众多线的创意表现, 水墨的流水线与咖啡的香气线相互交织成一组生活交响乐。

(3) 面的新构建。面在构成设计中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点的放大、点的密集或线的重复。图1中以大块面将画面分为上下两层,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 同时圆规、刀叉、画笔等生活元素都带有部分面的表现, 面的构成离不开点和线的形式表现。

2 古典元素的创意形象转化

古典图形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出的一种能被感受到美的形式。平面构成的形式被人们感受到美, 将古典图形的形式美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将设计图形语言的按规律与目的性进行有机组合, 同时构建符合美的规律与审美需求的平面形态结构。从分析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表达入手, 进行古典文化在平面构成中的造型结合教学实践练习。

研究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 就需要了解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规律是历史保存下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 传统形象的塑造与视觉图形因素的组合, 与人对周围环境视觉语言概念、经验感受相一致, 这种形式美感的表达更能符合人的审美意识, 促使人们的直觉审美认同感, 产生审美愉悦感。在进行平面构成创意时需要注重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 既有保持两者相对的独立性, 又注意相互之间存在的依附性, 只有古典文化的元素和平面构成的形式内容表达一致, 同时具有鲜明的内涵才会更有意义。

古典传统图形富有中国古典性、地域性的时代特色, 讲究实际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 在组合构建时多以追求完整、对称、方正、平衡等骨式框架。将古典文化中的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之中, 首先了解图形的形态语言, 从传统图形中提取有价值的形的元素, 然后再结合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构成手段, 如:分离、转变、重构等方式, 通过来源于古典文化元素的原始形象, 挖掘传统文化理念, 与平面构成的造型相结合, 新旧文化的碰撞, 时代特色的相互交织, 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意蕴, 又充分地体现了平面构成创意所表达的理念与个性。

3 现代时尚游乐元素的叠加

不同造型元素的叠加构成方式可以营造一种韵律的重构效果, 利用叠加的方法给予分离之后的重构形态更具思想性的思维形态, 充分自由地发挥视觉思维的创造性。以游乐性质人格化的构图形式可以分离出丰富多彩、活泼充满韵律的新元素, 促发了平面构成各种想象力的发挥。重叠的方法可以给形态带来的众多优化美感, 例如叠加形式可以营造三维化的视觉形态, 视觉冲击性强, 能轻易遮蔽各种视觉不良感知的印象, 构成效果完成。游戏娱乐的生活状态作为创作的主题是与韵律性的叠加方式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的。游戏娱乐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情调, 充满动感与抒情。叠加的创意手法在平面构成中把游戏娱乐状态下的情调视觉元素拉到了超越与靠近的极限, 因此, 只要两个构成符号元素间的交叠没有完全处于整个状态均属于叠加构成的形式。如图2赌城的畅想中, 各种游乐设施的相互交叠, 前后有致, 整个画面充满韵律感、流动感、抒情感, 表达了一种生活状态, 一种生活思考。

差叠是叠加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即通过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形态进行叠加。对被分解的来的新元素加以差叠处理, 不仅能够像遮蔽性叠加那样起到积聚元素关系的作用, 而且, 还能在差叠中产生出新的形态与层次来。由于叠加时必须保持各自形态的完整轮廓, 因而可以产生相互差叠后的第三个形态来。由此可见, 叠加只是为分解后的重构提供一种好的方法。然而, 对差叠方法的应用必须灵活机动地根据作品地需要而掌握。例如, 被分解后地形态过于单一, 经过差叠法重构就显得最为适宜。因为由差叠产生的新形态和新层次正好能够弥补原有大块面造成的单调感觉。

4 结语

平面构成设计以表现构成形式为目的, 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各种形式元素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探讨、实验, 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这个美学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拟人、拟物化的形式进行, 将设计与视觉精神统一的结合进行感性形式的创意设计。平面构成课程中点线面人格化的转换形式是将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人性化理念通过概括、抽象、比喻等手法, 以一个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人体会到的社会生活符号意义各有不同, 别人的意义并不一定适合于自己, 前几个世纪的先人对生活的符号意义内涵的理解同现代人也不一定相同。但更重要的是现在要用自己的精神、灵魂、生活体验去感受符号, 这样体会出的内涵是真切的。由于人格化创意具有不特定性, 不存在任何固定或普遍的概念, 设计得以利用多样化的符号形式来展现个性与特异, 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白丽平.平面构成与图形创意——由中国传统图形反思平面构成教学改革[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5 (2) :26-28.

[2]张婷.平面构成与图形设计创意探析[J].美学技术, 2013, (2) :161.

[3]李洪升, 张哲, 孙文舒.论平面设计艺术中图形创意与色彩审美[J].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 2013, (12) :251-252.

[4]胡飞, 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平面转换 篇6

金融街(南开)中心工程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繁华地带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占地面积79 598.6 m2,场地分为东北区(北区)与西南区(南区)相连的两块,南区为10栋6层、3栋11层的多层住宅楼,北区为2栋分别为37层、41层的高层住宅楼,1栋44层、1栋23层、1栋29层写字楼,2栋四层、1栋3层的商业楼,各拟建物下均有2层地下车库(住宅及商业楼部分另有地下夹层)与外扩2层地下车库相连通共同构成场内一大型地下车库。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40 674.54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44 999.18 m2。该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场地狭窄,施工道路及平面布置转换的管理等成为施工管理难题。

1基坑阶段施工流程

本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大口井降水。支撑平面布置形式采用常规的角撑+对撑+边桁架形式。内支撑与主楼地下各层楼板相对关系如图1所示。

施工开挖至基坑底部后,依次完成底板和各层楼板施工,随底板、各层楼板施工进度,依次自下向上拆除各道内支撑。

2施工现场道路及平面布置转换

2.1地下二层结构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

土方开挖后基坑上口距离建筑红线(与现有围墙重合)特近,周边可供使用的场地狭窄,在地下2层结构施工阶段、地下1层结构施工前,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道路充分利用第一道支撑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和栈桥:南区坑边场地相对宽敞,仅在坑边冠梁及角撑上设置栈桥,使得南区坑边形成环路,栈桥主次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北区除冠梁、角撑及边桁架上布置栈桥及钢筋混凝土平台外,在四道南北对撑上均分别设置栈桥,以满足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平台分别布置钢筋、木工材料堆放和加工场地等,利用栈桥作为场内临时道路。在不影响现场交通的情况下栈桥还兼做临时、短期的材料堆放和加工场地。根据塔吊的起重性能及幅度、各分包队施工区域等,充分利用塔吊覆盖范围内的基坑周边场地来进行现场平面布置及交通组织。第一道支撑拆除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除北区北侧为交通道路-长江道,可设置大门进出现场外,其他侧均为紧邻现场围墙的居民楼,而业主对南北区各楼交楼节点、主体设计提供图纸进度不同等,项目策划确定总体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南区,北区由西向东依次施工,最后施工北区东侧的4层E号商业楼。为此在北区北侧设置5个大门作为现场的进出口;其中1号、2号门分别作为南区环行交通道路的主进出口;因现场各区段进度不一致,南区拆撑时北区部分区域在进行底板施工、部分挖土等。

2.2地下室顶板上场地道路及平面布置转换

南区分段拆撑时栈桥先保留暂不拆除,将不受栈桥影响的地下一层结构施工完毕,把施工道路转换到地下室顶板上方可拆除栈桥梁板,以保证南区场内环路畅通,施工顺利进行。南区支撑及栈桥陆续拆除后,钢筋堆放、加工场地及场内水平运输的交通道路等内容需转换布置,如图3所示,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二次平面布置时,主要考虑各分包队施工楼座、各家使用塔吊的起重性能及幅度、地下室顶板无洞口及标高一致的地方等,充分利用塔吊覆盖范围内的地下室顶板标高基本一致的场地来进行现场平面布置及交通组织。

南区拆完撑及道路转换完毕时北区刚开始拆撑,采取由西向东分段拆撑。北区第一、二、三阶段施工平面及道路转换分别见图4~图6所示。

2.3施工平面布置及道路转换内容

1)地下室顶板道路

地下室顶板楼面限载20 kN/m2,在作为钢筋堆放、加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期间,其下部对应的地下一层及二层结构模板及钢管支架不得拆除。

地下室顶板上作施工道路区域,还需提前将荷载值提供给设计复核,将施工道路区域的梁板柱作加强处理,浇筑完毕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后才允许道路转换行车,另路边采用混凝土柱墩加红白钢管临时防护,严格控制行车路线。

地下室顶板上若不能形成车辆运输通道而仅靠人工倒运,运输效率和投入均不能满足现场要求,而设计对后浇带的设置要求,主楼周边地库各层板存在大量后浇带,不可避免地与行车运输通道形成冲突。根据我司类似工程施工经验,采用后浇带预封闭的技术基础处理,以解决上述矛盾,如图7~图9所示。

注:300预制混凝土管(浇筑孔)@不大于4 000 mm,起点从两段布置,拐弯处加密(@不大于2 000~3 000 mm)

2) A楼钢结构运输通道

通过加宽5、3号门南北向部分栈桥做停车带或钢构件的临时堆放场,如图2所示,确保钢构件运输车吊装时不影响栈桥道路的正常使用。

施工时根据A楼型钢梁、柱的吊装能力安排构件进场计划,保证每晚进场构件能在白天安装完成,以减少场地占用。钢构件到场后,尽可能一次吊装到位或卸至栈桥上临时堆场,减少场内二次倒运。

从5号门出入口进入的构件在12号塔覆盖范围内,从3号门出入口进入的的构件在11号塔覆盖范围内。因此钢构件从加工厂装车、进场应按12号、1 1号塔的吊装范围分别安排构件进场。

地下施工阶段主要依靠3号、5号门南北向栈桥进行钢构件的运输及吊装。结构出正负零后,先拆除5号门南北向栈桥,然后迅速将A楼西侧结构施工完毕,在地库上形成施工道路可进行钢构件运输至11、12号塔工作范围内,方可拆除3号门对撑。

3)钢筋加工

因施工场地相当狭小,现场钢筋堆放及加工困难。本工程采取场外的公司专业钢筋加工厂进行钢筋的加工、配送。每日根据各分包队及各楼的现场进度需要,安排配送相应部位的钢筋,钢筋车直接至各楼塔吊前尽可能将钢筋转运至作业面,部分临时卸至钢筋堆放区。

4)周转材料

地下二层及一层的模板、方木、钢包木、钢管、扣件、对拉螺栓、U型卡等周转材料通过楼面施工时预留吊装孔向地下室顶板上转运,各家施工队内均布置吊装孔进行转运。

周转材料堆场主要设置在各家分包队施工的结构楼面上。根据支撑拆除情况,主楼快速向上施工,地下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条件后将周转材料通过吊装孔转运至地面或转至各结构楼面。按拆撑顺序、主楼进度依次进行周转材料场地转换、动态管理。

5)现场办公区的转换

工程地处繁华市区,周边租不到办公室且场地狭窄无搭设空间。

第一阶段将进度最慢的E楼区域先作为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及南区部分工人宿舍。此时南区在进行土方及地下结构、北区西侧区域在进行桩基施工。

第二阶段先将南区6号楼结构封顶后,办公区转换至南区6号楼的1、2层。此时南区在进行地上结构及二次结构施工,北区D楼、B楼、14号楼、15号楼等在进行地下结构施工,A楼、F楼、C楼进入底板施工。E楼办公区转至南区6号楼后迅速进行E楼的桩基、土方开挖。

第三阶段将两区交界的托老所、卫生所结构封顶,装修完毕后,6号楼办公区转至托老所、卫生所,这样南区1~13号楼二次结构装修完毕后可按业主节点要求早于北区提前交房。而最终将托老所、卫生所作办公区,完全满足业主、监理、总分包单位的整个现场办公之用。

6)安全通道

施工人员主要从1号大门及2号大门临建刷卡通道分别进入施工现场各加工区、施工电梯和进入主楼,各主楼出入口处均设置安全防护棚。

7)各家库房、工具房等根据各家需要,在坑边道路上空隙较大处进行布置;混凝土标准养护室设在场地东北角4号门附近,如图5所示,试验室内配空调、增湿器、温度计、湿度计、混凝土振捣台等设备,符合标准养护室条件。

8)地下室室外回填原则为尽可能从场地入口处由近及远地完成室外回填。优先为现场场地及道路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提前解决场地运输问题。3结语

繁华市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建筑群的施工平面合理转换可以解决场地狭窄问题,尤其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阶段,管理协调难度大,解决该时段施工平面布置后,进入主楼施工时因裙房建筑外边线一般会有一定回缩,可以利用地下室顶板进行场地布置,此时建筑物周边场地与前期较宽松,对施工平面布置转换有利。金融街(南开)中心工程在场地相当狭窄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转换施工平面布置及道路转换,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其施工平面布置的成功转换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摘要:天津南开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金融街(南开)中心工程,其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平面布置及垂直运输协调管理困难。通过合理地进行施工平面布置及施工道路转换,重点解决了土方开挖及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场地紧张的问题,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基坑,地下室阶段,施工平面,道路转换

参考文献

[1]尚大伟.浅谈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总平面布置与管理[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4):31-32,24

[2]刘凤翰,李永红,马怀章.苏州圆融星座工程深基坑施工平面转换技术[J].建筑技术,2012,43(12)

[3]孙晓阳,颜卫东.泰州万达广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管理[J].施工技术,2013,42(10)

平面转换 篇7

测绘队于2006年购得一套Leica 1230(1+2) RTK,其标准精度为10 mm+1 ppm(动态平面),经过一年多的使用,经历了由生疏到了解的过程,较顺利完成了诸多的任务,给测绘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而感触最深的则是测绘工作中转换参数的求解,即地方坐标系统的建立。

1 转换参数的求取方法

根据RTK原理,基准站和流动站直接采集的都为WGS-84坐标,参考站以1个WGS-84坐标作为起始值实时计算点位误差并由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同步接收WGS-84坐标并通过电台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条件满足后即可得到固定解,流动站就可得到相对于基准站成果的高精度WGS-84坐标。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采用地方坐标系,由此便有两坐标系统之间椭球转换,即转换参数的求取。Leica 1230(1+2) RTK转换参数大概分为校正参数、一步法、经典三维(七参数)和拟合参数等方法。

2 转换参数应用实例及精度分析

1)测区附近有2个以上控制点已知时,且已知地方坐标系投影带,利用静态方法求取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同时求得4组以上的WGS-84坐标及地方坐标,利用随机软件LGO(Leica Geooffice Combined)采用经典三维法即七参数法建立地方坐标系。

当不知地方坐标系投影带时,同样利用静态法采用随机软件LGO一步法强制建立地方坐标系。

在张石高速涞源段勘测定界中利用以上2种方法建立坐标系,同样测量了14点,其检测结果见表1。

2)测区内有3个以上控制点且只有地方坐标而无对应的WGS-84坐标时,采用RTK联测的方式测得控制点的WGS-84坐标,利用校正法求得3个以上控制点的WGS-84坐标以求得转换参数。

在保沧高速高阳段肃临连接线的二次占地测量中采用此法,沿途中发现原有控制点5个及16个原勘界桩均引测以便检核,其检核结果(见表2,表3)。

3)测区没有等级控制点或只有1个点的当地坐标时,亦可用单点校正参数法,通过1个已知点校正,求出WGS-84坐标值与地方坐标值的三维差值,即ΔXYZ,这种方法基准点可以在已知点也可以在未知点上,但每次开机必须校正一次,当然已知点可以是任意假定的。可以看到此种校正参数只是1个点的三维改正值,它默认当地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北方向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距离的增大,RTK测量结果会和已知坐标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偏移量,误差也会越来越大,但其相对精度较高。

在满城等地的小面积测量中用此法,并有机会二次测得某处两已知点继而回到内业后,利用此两点强制建立地方坐标系改算,调整检核,其检核结果见表4。

注:Mx=0.031,My=0.031,Ms=0.044

检核结果可发现GPS RTK测量成果平面精度均满足规范的要求,且精度远远高于规范要求。

3结语

由以上检核数据可知,经典三维即采用七参数法精度最高,而采用单点校正绝对精度最低,但采用单点校正的相对精度亦很高,故实际工作中转换参数时,要正确求取最好保留部分点进行检查,以实时把握参数精度。

控制点精度应统一,用于求参数的控制点最好是经过统一平差的点;控制点位足够时优先考虑七参数法,控制点位不足采用单点校正时,沿途所见的控制点均应联测,以便将来内业转换时之用。

参考文献

【平面转换】推荐阅读:

光电转换07-21

转换对策05-11

主体转换05-25

转换服务06-03

转换观念06-05

编码转换06-15

文化转换07-05

地址转换07-22

通信转换08-12

时代转换08-22

上一篇:活性下一篇:学生教学质量小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