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对策

2024-05-11

转换对策(通用12篇)

转换对策 篇1

摘要:从盐湖区国营解州林场现状入手, 介绍了国有林场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盐湖区,国营林场,转换机制,对策

运城市盐湖区地处运城盆地中部, 东连夏县, 西临永济、临猗, 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 北傍稷王山、万荣、稷山、闻喜相接。地理坐标北纬34°48′~35°30′, 东经110°12′~111°41′, 南北长62km, 东西宽41km, 总面积120535hm2, 其中林业用地38247hm2, 林地面积27964hm2, 森林覆盖率23.2%。

1 解州林场概况

运城市盐湖区国营解州林场位于盐湖区南部中条山区, 总经营面积8315.6hm2, 其中林业用地8266.97hm2, 非林业用地48.63hm2。在林业用地中, 乔木林地1275.83hm2, 灌木林地2484.16hm2, 疏林地17.89h m2, 未成林地943.90hm2, 苗圃地5.81hm2, 宜林地3539.38hm2, 活立木蓄积量69340.7m3。林场建于1961年, 林场原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2001年盐湖区政府将其变更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1年11月, 运城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将县属国有林场人员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将国有林场划为生态公益性林场, 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经过多方努力, 已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副科级建制。职工总数15人, 其中在职职工11人, 离退休人员4人。

2 历史背景

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盐湖区国营解州林场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保护盐湖区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 特别是改为自收自支单位后, 经费短缺, 人员工资难以保障, 形成较多历史欠账, 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3 改革措施

3.1 多方呼吁, 共同合作

国有林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驰而不息的精神在造林护林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一直被人们忽视或遗忘, 需要一个声音和平台给它发力, 让林场焕发新的生机。自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 国家全面停止了天然的采伐, 而后随着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 林场经济收入大幅减少, 在2001年林场又被改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林场经营举步维艰, 连年拖欠职工工资, 林场建设也陷入瘫痪地步, 各级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多方寻找解决办法。2009年, 一名政协委员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将国有林场定为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提案”;2010年, 在省人大在运城调研期间, 紧抓时机, 提请调研国有林场内容, 并把林场困境及改革意见纳入起草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 中;2011年, 通过宣扬荆保山先进事迹, 使社会各阶层认识到林场护林人的执着与艰辛, 引起广泛关注, 提高林场职工待遇的呼声达到高潮, 经多方呼吁, 将国有林场定为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已成为多方共识。

3.2 政府指导, 落实责任

国有林场改革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 落实改革责任。2011年10月17日, 运城市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把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事业预算决议。同年11月14日,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将全市县属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的通知》, 当天即召开全市各县 (市、区) 分管县长、林业局长会议, 安排部署, 签订责任状, 层层监督落实。盐湖区政府召开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席会, 及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层层分解任务, 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工作要求。通过各种会议形式, 大力宣传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将全市县属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部署, 增强各级干部的使命和责任感,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迅速行动, 安排专职人员协商解决进展中出现的问题, 顺利将国有林场从自收自支变更为全额事业单位, 解决了林场职工工资问题,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3.3 财政支持, 加大投入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一直十分薄弱, 道路狭窄、路况差、职工出行困难, 电网设施老化, 仍有部分地处山里的营林区不通电等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林区发展, 与国有林场生产和经营要求不相适应, 与国有林场广大职工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盐湖区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 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 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 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改造升级, 目前已重新整修林场场部办公房480m2, 硬化地面1000m2, 添置办公桌10张, 座椅28把, 电脑2台, 并对场部电力设施进行改造, 安装100kw变压器1台, 新增管护牌10块, 新建林道2km, 购置防火消防车1台, 雇佣一线管护人员16人, 大大提升了林场经营和管护水平。

4 结语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贯彻中央6号文件精神,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林区民生、促进国有林场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集体林地已经基本承包到户, 集体林已经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农民个人财产, 集体林地和集体林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功能相应更加突出, 作为保护管理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 要强化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其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国有林场改革不是为了单纯地甩包袱和搞活林场经济, 而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保证林场职工利益的前提下, 使这部分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换对策 篇2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玉霞现代的人才使用

1.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1.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1.3激励: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来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2.1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

2.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

(1)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财务存量,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概念,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聚,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2)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

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如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也有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

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3)两者的治理目标以及所依据的基本治理理论不同。从治理目标看,人力资源的治理目标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的治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资本增值最大化。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人力资源资本化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点:(1)树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家庭投资及个人投资等。(2)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特定的投资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二是确保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产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3)在合理界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还要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条件

4.1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

(1)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人才竞聘机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克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上的“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2)建立健全在特定供求关系约束下的按效率计酬,按贡献分配的人才价格机制,克服基于劳动同质性假设下的按“时/人”分配的绝对公平。(3)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包括,由于知识快速更新使得原有知识陈旧过时而导致原有人力资本发生贬值的风险,由于投资方向决策错误而导致不能按预期目标就业或虽能就业但投资的净现值为负数的风险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具体又包括风险约束机制,风险平衡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4.2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使用权是一种天然属于个人的私有性权利,这一点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包括合约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企业合约赋予经营者在治理和决策方面的权利,后者则是经营者对合约之外的不确定事项的相机处理权利,无论哪方面的权利行为,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高效率的权利行为能够提高收益水平,低效率的权利行为则会降低收益水平,甚至引发亏蚀,基于人力资本使用权的私有特性,要维护高效率的权利行为,有赖于建立健全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合理选择就是赋予人力资本剩余索权,实现剩余分享激励,这种机制之所以具有合理性,它体现了资本以谋取剩余收益为目的基本属性,能够促使人力资本产权主体行使最优行为。

4.3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模式。

(1)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的基本特性,首先,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它支配着物质资本,因而决定着物质资本的产出效率。(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但其价值并非是投资的成本,而是着眼于其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相应地,估价人力资本的目的不在于确定员工的工资,而是在于界定人力资本的收益。(3)人力资本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贡献率,因而其价值也就不同。此外,人力资本价值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决定着企业经营诸要素的效率,所以人力资本估价既要考虑其价值形成的因素,又要考虑它对其他要素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转换对策 篇3

【关键词】护生角色转换;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8-01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护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由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过渡阶段。笔者主要总结分析了影响护理实习生角色转换的内外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1影响因素

1.1内在因素

1.1.1生源因素 大多数的护生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文化素质较差,平时缺乏磨练,习惯于学习上生活上依赖他人,动手能力及独立能力较差。入校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可塑性较强,但解决问题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仍较差。

1.1.2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护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吸纳知识。进入临床前,具备的护理操作技能多是在实验室建立的,而在护理模型上与在人体上的操作有较大的差别。进入临床后,由于对工作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初始在人体操作的紧张感与恐惧感,均可以影响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生实习在初期临床操作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于前次操作的失败及患者的压力。

1.1.3缺乏人际交流经验与护患沟通技巧 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虽然知晓心理学和护患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在与不同文化层次、经济、家庭、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患者沟通时,拘谨、生硬、寡言少语,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1.1.4护理执业情感不稳定 护理职业感情主要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包括对专业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对患者的热情等,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大多数来自护理人员对自身专业的理解,认同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对专业的憧憬过分理想化。实习生接触临床以后,首先体验到的是护理工作的琐碎和繁杂,心理落差较大,在情感上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1.2外在因素

1.2.1临床带教老师的因素 教学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部分老师甚至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虽然经验丰富,但在理论指导和帮助实习生解决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与实习生的期望值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了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

1.2.2患者对实习生的排斥 医疗事故曝光率增加,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很难接受实习生的服务,而要求一旁的指导老师来处理,给实习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实习生对有关专科的护理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圆满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加重了患者对实习生的不信任感,结果直接挫伤了实习生的临床积极性进一步妨碍了她们角色的转换。

2思考与对策

2.1加强岗前培训 在护生入科前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短期的全面培训,介绍医院环境和整体概况,使护生对医院大环境、规章制度有所了解,也对护士角色有一个全面认识。护士不单纯是一个遗嘱的执行者,还是一个教育者、指导者、支持者。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应向护生介绍病区环境、病者结构、科室的专业特点,用药特点、班次安排、岗位职责。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自卑、紧张情绪,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2.2规范带教 实习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可以直接影响和改变实习生的心理和行为,又能给实习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动力。实行带教老师准入制度,挑选护师以上的职称,爱岗敬业,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技术实力强,有爱护生观念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要求带教老师重视护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她们的生活,护生入科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科室环境和工作流程,主动与护生交流沟通,使护生感觉被重视和接纳;要求带教老师注重带教方法,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培养是使护生适应护士角色的关键。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影响护生,使护生尽快进入临床护士角色。

2.3沟通技巧的培训 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较多的有关语言沟通技巧的理论知识,如何合理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摆在实习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可以请优秀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交流技巧的专题讲座和训练,让护生掌握交流的基本程序,每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具体内容的,有始有终的文化语言性治疗活动;逐渐提高护生交流的技巧,实现交流目的,同时加大自身护理技能的熟练程度,较少地出现失误,从而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自我的自信心也得以提高,能够很好地转换角色。

2.4加强操作技能培训 拥有娴熟的基础操作技能是作为一名护士的必备条件。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在进入临床前,希望能在护理学院加强每项操作的训练及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2.5加强护理职业情感教育 护理职业情感作为态度的一种因素,在态度形成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是直接影响护理职业行为的倾向。护理学家Watson认为,护士应具备的特征有:一致、移情和热情。一致是指护患互动中,护士表现真实而不虚伪,行为公开而诚实;移情是指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患者的感受;热情是指对他人,包括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接受。因此,作为一名实习护士,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积累,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带教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将学科的探索和奉献精神连专业情感,形成共鸣,促使实习生热爱护理专业,从而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

3总结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深化和延续,也是从学生转向临床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经历,尽快实现角色认同和转换,适应其护士角色,才能在走上岗位后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參考文献

[1]方晓兰,潘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A):25—27.

转换对策 篇4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理论, 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 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学习中形成的各种障碍。

1.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指学生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失去兴趣和信心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缺乏学习动力, 学数学无兴趣。由于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制约, 不少农村学生对上学失去信心, 不少农村学生家长也认为, 上不上好学无所谓。况且目前中学、大学收费太高, 不少农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退一步说, 即使考上大学, 花了几万元钱毕业后也不一定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了不少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部分家长本身素质较差, 再加上当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他们眼中唯有“钱”和“权”, 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 致使孩子对学习的好坏蛮不在乎。 (2) 不良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对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 有的老师对学生有偏见, 不能完成作业, 便一味地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成绩差, 便训斥学生智商低。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当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或不公正时, “学困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 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理解能力差, 反应迟钝, 自卑心理严重, 失去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学习中有了困难, 怕别人耻笑, 不敢去问老师或求助同学, 缺少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情感交流。有的学生不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知识的迁移能力差;有的学生身体虚弱, 不能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些学生自然就沦落为“学困生”。

2.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及缺乏必备的学习素质。 (1) 方法错误, 效果较差。不注重数学的理解, 只偏重于课本中的单一知识线, 造成条件稍一变化, 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 不善于整理归纳, 知识松散、零乱, 无法形成知识网络, 加上理解不深, 从而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2) 知识断层, 产生障碍, 有的学生知识结构上出现断层, 学习的前后内容不能衔接起来, 不会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3) 自学能力较差, 缺乏及时指导。有的学生因自学能力差, 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又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及时合理的指导, 妨碍了进一步学习。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其中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由于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与生产生活,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充分显示数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 又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性。我们决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地为少数人升学服务的活动, 而应把数学教学精力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学, 都会学。

2.交流情感,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践和心理实验都证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积极的情感, 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时, 是难以把知识学好的。只有“学困生”学习知识的情感得以点燃, 教师的严格要求才能变成“学困生”的自觉行动。在与“学困生”的交往中, 我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授之以法。摸清他们的爱好、学习习惯、掉队原因, 困难所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课堂上天天提问“学困生”, 让他们觉得老师没有忘记他们。我还对“学困生”进行正面疏导、热情开导, 当面批改作业, 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三、指导学法,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 有时候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重视学法指导, 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注重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地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例如, 按要求预习的习惯。调查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困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的习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预习能力, 不知道怎样预习, 不知从何入手, 要达到什么目的, 预习和听老师讲课有什么关系等。有的虽在课前对教材粗粗看一遍, 也只是走马观花、无的放矢, 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为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 提出何质和定量的预习要求。

1.加强个别辅导, 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要因材施教。一要起点低: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二要步子稳: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指导, 分类推进。使“学困生”不断感受到进步, 处于积极的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之中。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促进你好好学习的愿望。”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才会有热情, 才会出成绩,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2.及时评价, 坚定“学困生”成功的信念。教育心理学认为:及时评价, 便于有力地促进、提高学生进一步其学习的成效。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支持, 会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要把“学困生”当做人来看待, 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让“学困生”受到振奋和鼓舞, 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 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篇5

当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

借: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未摊销的溢价)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已提的利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未摊销的折价)

现金 (实际用现金支付的不可转换股票的部分)

转换对策 篇6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发行 问题 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

我国目前已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没有还本的打算。这些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实际上这是上市公司对可转换债券的一种片面理解,是缺乏对其风险防范的一种典型表现。公司一旦发行可转换债券,就会面临诸如利率风险、回售风险、股价下跌风险、转股失败风险等。这些公司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出发,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将可转换债券融资看作免费的圈钱手段,没有意识到若股价下跌导致转股失败,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没有充分考虑其蕴涵的风险性。否则,虽然融资成功了,却有可能将公司拖下泥潭,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比如,日本八佰伴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行了374亿日元的可转换债券,碰上90年代股市暴跌,导致转股失败,名噪一时的八佰伴公司,因无力偿还可转换债券本息而宣告破产。同样,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第一家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深宝安,在转股失败后,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但宝安从此转人低谷,对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理性的发行动机

对于特定的公司在特定的融资目标下发行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可行且恰当的选择。但许多公司一旦达到发行条件,就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陷入急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误区,在发行动机上存在一些弊端。发行公司之所以选择这种融资方式,并非由于对可转换债券的理性选择,而是把可转换债券看成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没有想到将来转股失败时可转换债券的债性。

此外,可转换债券在中国还缺乏品种创新,并不是所有达到发行可转换债券条件的上市公司都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必要条件是:公司应有未来股本扩张的实际需要;公司应适合于负债融资。监管当局的发行标准并不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的标准。上市公司绝不可只要符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就急于发行可转换债券,导致公司价值未能提高,甚至陷入财务危机。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三)没有把握恰当得发行时机

一般而言,牛市时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最为有利,可以获得溢价收益,在发行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金额。但是牛市发行可转换债券,未来股价可能达不到牛市水平,造成转股失败,进而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非常突出,我国的深宝安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就是如此。当市场处于熊市时,发行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比较有利,因为股价上扬的空间非常大,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低股价带来的筹资量较小,一般会觉得出让利益过大,不太情愿发行。因此,市场可接受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时机被认为是市场从经济周期底部走向复苏时最为有利。这时,市场利率比较低,股市也往往处于低迷阶段,上市公司可以以很低的利率发行可转换债券。当行情回升时,公司股票有可能大幅上扬,转股可以顺利实现,对投资者而言则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和获利空间。而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企业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很好地将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与公司的财务特征相结合,从而出现了只要符合条件就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现象,发行公司往往把能否顺利融资放到第一位,而无暇或不愿顾及最佳的发行时机。

(四)条款设计存在误区

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中参照了国际的一些经验,但依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产品。虽然2003年以来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在很多条款上都有了突破,如:递增利率、初始转股价的溢价比例下调等,但仍存在设计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条款设计雷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均表现出较强的股性,上市公司往往视可转换债券为延期股权融资,忽略了可转换债券的债性。从回售、赎回和转换价格项下修正条款的设计本意看,主动权均在上市公司之手,主要保护了发行人的利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很不够,并没有达到发行人和投资人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和激励相容的目的。而且,即使对于一些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条款,如初始转股价、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等,也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没有体现各个公司的财务特点和企业特性。这相应地增加了发行人的风险。因为这些上市公司各自都有自己不同的质地,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样的可转换债券条款。如果条款一样,在发行阶段,势必吸引相同的投资人来投资,因为发行人的发行条款是筛选不同偏好投资人的过滤器,这样就会引起发行上的问题。

2.条款设计损害了原有股东的利益。可转换债券条款修改前后,设计上存在明显差异。修改转换条款前发行的可转债的票面利率一般在1%左右,转换价格一般相对发行前30日均价上浮30%。而修改转换条款之后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不仅提高了票面利率,而且调减了转换价格的溢价水平。修改条款后的几个可转换债券品种在收益和风险上都要优于股票。但向新的投资人出售风险和收益特征明显优于现有股票的可转换债券,其实是原股东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并且没有收益方面的补偿,其实质是对原股东利益的损害。

(五)价格确定难度较大

首先,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研究还不很成熟,虽然参照西方现代金融学中诸如Black-Scholes模型、二叉树模型、Monte Carlo方法等常见的用于期权定价的方法来定价,但所得出的理论价格一般都高于其市场价格,不太适用于我国境内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其次,西方现代金融学的很多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都要用到卖空市场机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卖空机制,使得模型推导的前提条件不成立,无法从理论上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此外,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过于复杂。许多条款是否可执行还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使得条款的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从理论上很难定价。

(六)信息披露不规范

从目前我国已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存在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情况。如雅戈尔2002年4月通过关联交易投资7798万元收购置业公司,后者当年就为其贡献了1.2亿元净利润,这项关联交易使雅戈尔2002年净利润由实际下降14.9%变为增长24.8%。雅戈尔随后于2003年4月发行可转换债券,关联交易让公司的报表好看了许多。还有的公司通过减少净资产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比如西宁特钢(600117)在2002年每股收益仅为0.195元的情况下,却每10股派现5.2元,高派现一举将以前年度的留存收益分光。原来从2000年至2002年,公司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6%。通过高派现,公司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刚好达到发行资格要求的7%,从而顺利发行了可转换债券。这种行为值得投资者警惕。其次,发行公司对风险披露缺乏完整性。公司对融资风险主要在募集资金说明书中披露,从目前看,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公司披露的风险内容不足。许多重要风险,如公司的国有股以及法人股全流通以后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所有公司都没有披露。二是对风险的重要程度或影响范围披露很少。公司大都是把风险简单罗列,这些风险给公司或投资者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没有披露。三是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披露欠缺。公司对所列风险的态度如何,管理措施如何,所有公司都没有披露。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建议

(一)理性认识融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将可转债的期限规定最长为6年,仍短于国际通常转债的期限(一般1O年以上),加大了发行公司的风险,可能迫使公司在选择融资项目时存在短期行为。此外,我国可转债尚缺乏品种创新,缺乏成熟完善的操作系统,加之可转债条款设计、发行时机选择的复杂性,使发行可转债融资更具风险。因此,发行公司不要认为监管当局的发行标准就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标准,不应该出现只要符合条件就试图发行可转债的盲目现象,必须理性看待可转债的融资风险,理性选择融资方式,不要盲目乐观,夸大可转债的优势。发行公司在关注可转债为公司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必须充分权衡融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防范可转债发行带来的风险。

(二)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

发行时机的选择对可转债的发行至关重要。发行时机的選择不仅涉及公司能否顺利足额筹到急需的资金以及融资成本的高低,还关系到公司的市场形象和日后再融资的公司信用,公司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审慎决策,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可有效降低可转债的风险。正如前文中在讲到可转换债券存在发行时机不当时所述,理论上可转换债券在牛市和熊市均不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因而,在兼顾债权人、股权人和发行人三方利益的基础上,应选择股价位于历史价位中偏下的次低区域作为发行可转债的时段。一般,当股市处于由低迷趋于上升的时期时有利于可转债的发行与转换,市场利率下降时也更有助于投资者对可转债的认同。

在发行时机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外部市场大势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发行公司内部的一些因素:发行公司应处于成长阶段,有比较可靠的业绩增长;公司财务结构比较稳健,能够承受新增债务;发行公司应该有适宜的投资项目。

(三)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可转债发行条款的设计,包含公司债券设计与期权设计两部分,公司债券设计条款包含发行额度、债券期限、利率水平、付息方式等因素;可转债的期权条款比较复杂,基本条款包含转股期、转股价格、转股价修正条款、回购条款、赎回条款等。合理的条款设计是可转债融资成功的关键,是发行公司筹措资金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发行条款的设计既要使可转债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还要有助于发行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升财务结构的安全性,避免导致潜在的纠纷和风险。因此,发行条款是可转债设计的核心内容。

市场股价的变动,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司而言属于不可控的风险,但发行条款的设计,在发行公司的可控范围之内,是可以控制的。因此,设计合理的发行条款非常重要,它是发行公司筹措资金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发行主体自我选择时,必须加强对可转换债券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认识,根据市场环境、供需双方等因素的变化来灵活设计发行条款,设计上应双向考虑收益、风险和成本,力争体现出差异化与创新性。发行条款的设计既要使可转换债券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又要有助于发行公司财务结构安全,确保实现既定的筹资目标。这样才能使可转换债券市场逐步趋于合理化、正规化。

(四)科学创建定价模型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既要考虑金融工具定价的一般性要求,又不能忽视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性,所以在可转换债券定价时,既要借鉴国外定价研究理论,又要考虑我国的证券市场和经济背景,不能孤立的分析和研究可转换债券定价。可转换债券能否转换,主要决定于预期股票市价是否高于转换价格,而发行公司股票市价受未来市场和公司经营业绩等多方面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转换价格的设计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为了吸引投资者,减少公司风险,转换价格应设计得尽可能低一些,但是,转换价格定得过低,会减少公司融资量,影响现有股东权益。因此在设计转换价格时,应均衡发行公司和投资者双方的利益,以“双赢”为目标。另外,我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2006年后,股市进入牛市,各家股票的价值都翻了几翻,股票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完全以股票价格作为制定转股价格的依据有些不妥,建议参考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结合公司的发展前景,制定合理的转股价格。

(五)完善信息披露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司及时、完整、准确地披露债券募集说明书,持续披露有关信息。必须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受托管理人有明确的义务来保护债券持有人利益。同时,要不断改进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和债券受托管理人执业规范等方面的配套准则、范本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也难以避免虚假的信息。因此,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条件宽松,但信息披露要求具体,审查严格。因此要求发行公司公布的募集资金说明书、财务报告等资料应该客观、公正、完善,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募集说明书中对风险的披露,不能只把所有风险简单罗列,应将每种风险对公司的影响,尽量采用定量、定性的方式来充分予以说明,对公司如何防范、化解风险也应予以披露等等。当然,信息披露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与大力监督,管理层应出台相关法规,完善发行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对发行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是因为它对发行公司融资决策盈亏影响力具有不均衡性,所以公司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必须慎之又慎。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缺乏理性。我们希望拟采取可转换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行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合理设计发行契约,在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同时,提高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研究》课题(编号:08C4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换对策 篇7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及发展变化

教师角色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里有不同的内涵, 在传统语言学领域内, 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一名教书匠, 主要使用语法翻译法来教学, 其主要特点是:用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用本族语讲解外语现象, 注重书面的读写训练, 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教材, 重视对比[2]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 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本族语强调语法规则, 灌输语法知识, 让学生做大量的书面练习。因此, 教师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学模式单一,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记。到了19世纪60年代,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上风, 它提出了语言的五个原则, 即, (1) 语言是口头话语, 而不是书写。 (2) 语言是本族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说的话, 而不是人们认为它们应当怎么说。 (3) 各种语言是不同的。 (4) 语言是一套习惯。 (5) 教授语言不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3]。行为主义理论也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和周围人说话并模仿他们说话, 不断养成一种行为习惯而接受语言输入的。在这种语言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重视语法

知识的输入, 而把侧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模仿练习上, 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养成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教学手段较以往有所改进, 不再是老师只拿着课文材料练习, 借助于录音机、语音室等视听设备进行模仿练习, 教学场地也有所改变, 但是此时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示范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在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领域内, 教师角色再次发生变化。在外语教学中, 先教核心句型, 再通过转换方法, 教转换句型。学生对外语语法日益正确地理解, 每一阶段都能发挥语法的生成能力[2]。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要重视学习者的心智过程, 语言学习可以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这种语言理论的引导下, 英语教学开始把学习重心由教师主导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老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地创造性学习。威尔金斯曾说过“……作为教师, 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能记住老师教的多少句子、多少短句、多少单句, 而是看他们能否用这种语言构造新的句子”[4]在此理论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英语基本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要讲解学生在语境中要得体适当地使用语言,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情感、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因此, 教师在这种理论下承担着教学参与者、学习者的朋友和咨询者的角色。

二、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1. 角色认识模糊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大学毕业, 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 对即将充当的大学教师的角色认识不明确,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时代的思想状态, 没有完全完成角色转换。在对周围群体的认知, 对自己在这个新的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部分青年教师已工作5-6年, 以适应了本科高校教师角色, 但是学校发生了应用型转型发展, 自己的思想观念尚未改变, 对自己新的角色认识模糊, 认为自己有一名本科高校的教师突然转变为一名技校学校的教师, 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对自己新的角色认识还很模糊。

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性或学术型高校,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学习并惯用了毕业院校的做法。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学术型或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等方面却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仅仅是听了几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报告或是看了几篇相关报道, 而不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仍然注重理论学习和指导, 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是很难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

三、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已经完成了课程资源整合、机制调整、办学定位等基础阶段的改革, 下一步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有很大难度。如何建设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根据教师角色的转换发展, 结合自身高校的办学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几条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

1. 加大培训力度

每年的新进教师在上岗之前进行多方位的岗前培训, 从教育教学理论、新时期教师角色、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到新环境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培训, 使新进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对在职在岗教师加强进修培训, 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加强挂职锻炼, 积累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校外、国外、境外进修, 更新知识结构, 扩大视野;提供网络在线培训、远程教育培训机会, 扩充自身知识储备, 提高教学能力。

2. 转变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

随着社会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用型高校随着办学目标的转变, 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教学方式要改变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课堂方式, 为了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和课堂资源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可综合采用研讨式、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方式,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实践机会, 根据学生的特性灵活组织教学活动。考核形式需要进行改革, 一改一张卷子定终身的形式, 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同学间的合作度、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评。

3. 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如果上完课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不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的话, 那就相当于一台教学机器或是一个教学软件, 只有在课后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认知能力、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语言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反思, 才能在每一次上课都有一次提高, 才能尽快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自我反思意识要养成一种习惯, 长此以往才能够真正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结语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的主力军, 是高校转型的关键, 因此, 只有青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转型。

摘要: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是必然, 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教师角色也在发展变化。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主力军, 针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青年教师顺利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37.

[3]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158-178.

转换对策 篇8

1 科技成果的具体转化现状

在贵州省区域内,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以及相关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 在针对畜牧行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十分显著, 已经全面覆盖了畜牧业, 并且形成了相关的配套技术, 并且已经延伸到了品种培育以及改良领域, 同时针对家禽牲畜等相关疫病的检查以及防治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

但是尽管科技成果十分丰硕, 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 研究程度也相当深入, 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并没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也就是说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 总体状况还不是十分理想, 很多科技成果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1 科技成果脱离生产

尽管贵州省在畜牧领域中的科研成果已经获得了多项专利, 但是很多专利都是建立在具体科研项目基础上的, 因此很难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与现实的生产生活脱节, 因此不能够在现实生产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不仅如此, 相关科研项目, 几乎全部都是以相关科研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并不是针对生产实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 就使得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现实生活越离越远, 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用。

2.2 缺少激励制度

尽管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相关专业人才没有这方面的价值导向, 几乎很难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效应和潮流,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体制上的激励政策, 即使对相关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成功的转化, 也不能够使得科研人员自身获得优待或者奖励[2]。即使相关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利益会受到多方瓜分, 如果发生问题, 则只由科研部门及人员进行承担。

2.3 养殖业的观望心态

总体来讲, 整个养殖行业并不是能够对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全盘接受, 只有一小部分具有现代化生产意识以及理念的成型企业或个人, 才能够投入成本进行科技成果的运用, 以此来提升畜牧生产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养殖户, 对此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 不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些成果的具体作用, 以及能够在收益上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而更多的采取观望的心态。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改革制度, 进行政策支持

通过针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 能够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过程得到保障, 能够稳定的进行下去, 并且能够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这样一来, 就能够使得科研成果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减少阻碍, 更顺利进展下去。不仅如此, 这一方面的改革还使得针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系统发生转变, 科技成果不再局限于科研项目, 在生产中能够得到广泛运用, 同样能够证明科技成果的科研价值。

3.2 优化管理, 建立利益共同体

在保持现有体制框架的前提下, 针对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具体来讲, 给予相关科研人员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能够在基本薪资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科研能力进行科技成果在转化方面的研究, 并且能够从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中, 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在保障科研单位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开放空间, 使相关科研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能力更大程度的发挥。

应针对畜牧科研所涉及到的各方建立起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使得政府部门以及科研单位, 再加上养殖方, 能够形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生产应用, 针对所产生的经济收益进行各方的分账,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存在问题, 同样各方要进行共同的风险分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使得相关科研成果能够在应用中进一步成熟,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偿的努力推广, 从而从整体上促进贵州地区的畜牧行业生产水平。

伴随着相关基础建设的全面开展, 贵州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已经开始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 但是科研成果的具体转化应用, 还有些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针对其中的问题, 进行系统性的改善, 才能够解决这一现状。

摘要:畜牧科技成果需要进行实际的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推动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 促进这一行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快速提高。但是在现实中尽管很多成果科技含量很高, 但是与实际生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 来刺激这种转化, 才能够真正促进畜牧业生产。文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科技成果,畜牧产业,转化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2 (04) :13-16.

转换对策 篇9

关键词:国际交流,课程互认,学分转换,学分制

0 引言

本科生国际交流是指通过签订校际交流协议, 中外高校之间选派本校本科生到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对于学生所修课程成绩和学分彼此相互认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到国外合作大学进行学习。学生到国外大学修读后, 学校会出具该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单。学生回国归校后, 根据国外大学出具的成绩单, 派出学校对其课程内容和本校开设课程的相似度进行对比, 同时参考学生国外课业负荷量, 根据交流院校信息、课程信息等予以综合量化评估, 进行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学分转换成为交流院校专业培养之间的桥梁, 直接关系到学生归国后修业能否顺利完成。[1]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学分互认和转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其中较为成功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随着学分制建设的深入, 我国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学分转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在起步阶段。首先, 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 学分转换的系统和标准, 作为高校, 也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顺利发展。

1.1 高校内部机制不健全

对于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来说, 通常情况下涉及外事、教务、学生工作等部门的工作。目前, 各分管部门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项目的运作这是国内高校较为通行的做法。但是, 这种运作方式, 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 项目信息沟通不顺畅, 不能有效监管项目运行的情况。首先, 外事处只管派出学生, 没有与教务处进行沟通, 对于学生何时出国交换、交换项目和交换时间等教务处并没有掌握, 在交换期间, 造成交换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安排和考试管理安排等教学管理成为真空状态, 交换学生名字出现在教师选课名单上, 而在平时上课时学生从未出现过, 导致老师及相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2]再有, 在选择学校时, 一般由外事处完成, 并负责报名, 在此过程中教务处并未参与, 教务处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案、课程信息 (包括课程难度、授课方式、课程类别等) 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并不了解, 所以在学分转换时无法根据交流院校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在学分互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事实上, 学生的国际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学生选拔开始, 到学生准备与办理出国手续, 学生出国交流, 再到学生交流回来之后换算与认定学分, 评定交流成果等, 需要学校具有一整套管理流程, 进行专门的规范化管理, 这样的内部机制对于大多数国内高校来说都是比较缺乏的。[3]学生出国后, 遇到相关问题必须进行处理时, 往往特事特办, 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1.2 中外高校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 国内很多高校还不能像西发达国家的高校那样, 实行“完全学分制”。如果学生整学期出国, 对于部分学年学分制的学校来说, 通常采用整个学期进行替换, 而不采用单门课程转换。转换后, 学生毕业根本不用教务系统进行审核, 对于其它几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通过手动进行单独的审核, 毕业成绩分为国内成绩和国外成绩两种, 只需考虑其它几个学期平均成绩和绩点。其优点是不用单独转换学分,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利于学生毕业利用国外学习经历找工作。[4]但是, 这样简单地将国内高校的前两年课程和合作方后两年课程拼凑叠加的不足是难以保证本校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大部分高校采用课程转换, 大量回国学生的学分转换, 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对于国外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和国内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来说, 学期学分与总学分的数量是学年学分制的侧重点, 对于完全学分制来说, 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总学分的数量和学生的素质学分方面, 这样增加了学分转换的难度。

1.3 中外高校间课程设置的差异

由于我国与国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方面不一致, 使得我国高校只是将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简单的拼凑, 造成课程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 没有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给本科生高校校际交流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造成参加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变得较难实施。从设置课程的模式来看, 国外大学以知识点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 对于每一个模块通常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 强调的是分段式、模块化的知识点传授。相比较而言, 在课程划分方面, 国内高校比较细, 使得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于偏窄的现象, 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重复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设置课程的理念来看, 国外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方面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快速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 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通常情况下课堂授课学时较少, 反之增加了实验学时。在国内, 课程教学的侧重中主要集中在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使得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与实践环节结合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往往具有较高的工科基础教育的起点, 但是较多的课程往往都与实际相脱节, 设置的课程只有一部分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课程也比较缺乏。[5]从学分转换的时间上来说, 通常情况下主要结合学生出国学习的时间, 在课程设置的先后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的逻辑方面, 国内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转换中结果使得相应学期对应的课程少, 课程缺乏相关性, 进一步导致一些大四本科生去国外交流学习回本校后, 因交流而遗漏的课程和学分还得补修, 甚至无法如期毕业。

1.4 中外高校间评价体系的差异

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就是学习成绩。目前, 我国高校对本科生学习成绩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评价体系, 与国外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 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 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 普遍实行百分制或五级制,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百分制以100分为满分, 60分为及格线。五级制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美国大多数院校的成绩等级制分为:A—优秀, B—好, C—合格, D—差, F—不通过, I—未完成。其中F和I均为不合格成绩。法国成绩等级制度分为:A—优秀, 表现出色, 仅存在微小错误, B—很好, 在平均水平之上, 存在一些错误, C—好, 满意, 通常存在一些明显错误, D—合格, 但存在明显缺陷, E—通过, 在补考之后取得学分, F—不及格, 要求补学的东西很多, 允许再次补考。其中F为不合格成绩。瑞典成绩等级为:VG—出色通过, G—通过。[1]国内外高校之间评价体系的不同, 如何换算成绩, 目前没有统一的转换标准, 在本科生国际交流中, 增加了学分转换的难度。

1.5 教学管理人员国际视野不够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 应顺应人才国际化培养趋势, 但现在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的国际视野还不够, 再加上外语水平受限, 在了解国外大学课程设置和介绍、学分制度、成绩等级规定方面, 教学管理人员面临许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亟待研究的新课题。[1]

1.6 缺乏信息化管理

目前, 国际交换生的课程学分互认主要通过纸质文件实现, 而缺乏学分互认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实现方法。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部门的沟通, 规范管理流程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 本科生国际交流, 涉及学籍管理、课程互认、学分互认等诸多方面, 主要涉及外事处、教务处、二级学院。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管理程序, 明确职责和流程。首先, 选择学校时, 要全面考虑合作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学生水平等, 并将交流协议一式三份留存外事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其次, 外事处确定出国学生名单后, 要分别给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备案, 使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明确学生出国和回国的具体时间。第三, 学院要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帮助本学院出国学生选择所学课程、拟换科目以及回国应补修课程, 便于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转换并填写计划表交教务处备案。第四, 学生回国归校后, 提供合作学校成绩单 (可由外事处负责翻译) 并填写学分转换申请表, 学院初审, 教务处二次审核, 将转换的课程成绩导入本校教务系统, 并协助学生办理补修手续。

2.2 加快完全学分制建设

顺应国际化形势,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和地点的自由, 在国际化交流中拥有自主选课权。这种培养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相吻合, 不论对于国外学习的学生, 还是来我校学习的学生来说, 所修课程不再受专业的限制, 选择面更大, 所学即有所得, 不必转换学分。[4]这是21世纪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明确课程认定及学分、成绩的转换原则

2.3.1 课程认定的原则

课程作为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 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知识结构受到课程的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双方高校在合作之处, 充分的交流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授课时数、难度水平和考评机制等。认定中除思政课必须在国内修读外, 对于学生在国外大学修读的课程, 根据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等, 派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进行认定。与国内专业培养方案相比, 如果国外所修课程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均相同, 则应予直接认定, 如果课程相近, 但不完全相同, 派出学校需要进行审核、讨论, 能否将该课程转换为本校课程, 由学术委员会解决出现的争议。其他无关课程可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待, 并通过新设课程直接进入教务系统登记成绩。

2.3.2 学分的转换原则

在学分体系方面, 由于世界各地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对学分进行折合的过程中, 难以达到对等。目前, 学时数对等折合是一种有效的转换方式, 进一步转换成派出学校学分的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学时对应原则。例如, 国外修读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8学时, 派出学校培养方案中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6学时对应1学分, 在这种情况下, 国外修读课程学分需要转换成派出学校3学分。

2.3.3 成绩转换的原则

鉴于国内外大学成绩评价体系的多样性, 交流生回国后成绩的转换工作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 根据国外大学成绩标准和学生获取成绩等级的规定比例, 对比本校给予各成绩等级的规定比例进行转换; (2) 根据学分绩点不变的原则进行转换。

2.4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 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事物,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 进一步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和服务作用。[1]再有, 高校应当对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满足学生校际交流工作发展的需要。

2.5 采用信息化的学分转换管理系统

随着国际交流学生数的增大, 咨询和转换课程量不断加大, 除了进行新的流程改革外, 高校应建立一套学分转换系统, 或者在学校的教务系统开发交换生的管理模块, 具体包括交流生的选课、课程评价和成绩评定标准体系等, 构建学分转换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将对我们的学分转换工作起推动作用, 帮助各高校之间完成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

综上, 作为高校要充分认识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在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当中的重要作用, 将学分转换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工具不断完善。同时, 也建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高校学生校际交流的相关法规制度, 以保障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少博.大学生国际交流学分转换制度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2) :28-29.

[2]冯祖琴.基于弹性学分制的学分互认互换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 :55-56.

[3]蒋剑锋, 柴可夫.加强内部机制建设促进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J].中医药管理, 2011 (2) :164.

[4]高立红.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分转换管理工作规范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12 (2) :219-220.

转换对策 篇10

一、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转移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导引,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导向性文件,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走向深入。这些文件在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的同时,也不断指导和规范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但是,网络与物流技术在高校的无死角覆盖,依托移动智能终端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的普及,学生“宅”在社区即可便捷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社交和物资等,社区由以休息为主的单一功能向学习、生活及社交等综合化功能转换,并且这一趋势使学生驻留在社区的时间越来越多[1]。加之,转型期开放的社会使学生必然受到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社区取代课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必然。在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和价值环境中,社区虽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转移主阵地,但其在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却鲜有突破性和创新性成绩现状下,与以课堂为主阵地所面临的新问题却是一致的、共性的。

(一)高校对思政教育主阵地转移反映呆滞

转型期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日新月异,因学习和生活等方式及综合环境的发展变迁引致的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由课堂转移向社区,并且受多元外部环境熏陶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但很多高校并没意识到这一变化趋势,亦或是不愿面对这一趋势,以至在对应保障措施、适应变化的教育方式与环境构建上显得极为呆滞,严重脱节于社区思政教育功能转换的实际需要。

(二)高校思政教育仍被边缘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和政府一直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思政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各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较重视,但由于缺乏有效落实和监控反馈机制等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仍然边缘化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自觉的地削减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时间、精力投入和经费、物资保障,而把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教学、科研上,导致部分专职思政教职工队伍在数量配备、素质修养、专业性等方面要求不高,同时,在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创新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成果获取。

(三)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失效

传统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接受思政培养和引导的最主要方式。但在转型期,很多高校很难突破思政课的传统思维,多数高校仍延续多年的课堂教学、讲座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且教学内容继续偏重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宣讲。这与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造成了学生无学习的意识、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反感和愤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时代要求,内容被教与学双方视为“鸡肋”,甚至被划定为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惯性阻力。

(四)思政师资队伍锻造力度欠缺

各类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基本大同,其涵盖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党团员干部。他们身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担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该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否科学合理、配备上是否配好配齐配强、机制是否合理、认识和素养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关系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成果。但目前很多高校因对思政师资队伍锻造力度欠缺而存在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政治素养不高、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不全面、人员配备达不到国家标准等诸多问题,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基层就落实不彻底,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五)思政教育信息载体建设不足

网络信息载体因其普及性、时代性特征,符合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亦或根本没有意愿投入相应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整合、配套技术研发,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少时代特征,相对落后。

(六)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成个体社会化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实际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认识和了解社会,从而获得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形式[2]。社会实践是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对于高校学生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或品牌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上,而整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则缺乏普遍性、广泛性和创新性。另外,很多高校的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实效,也造成社会实践资源和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这都直接导致高校学生思政在实践环节被弱化,影响着其有效性的提升。

二、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原因其实也就是高校社区思政教育的问题原因。忽视或轻视导向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升级、模式改革、环境构建及机制完善,没有权变性地跟随教育主阵地转移、教育对象诉求变化、综合环境发展变迁,是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存在的最主要原因。

(一)功利化发展倾向下思政教育的消极懈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标准要求渐高,加上高校生源逐年呈递减趋势等,转型期的高校生存和竞争压力很大。为了宣传和包装自身的教育品牌,各高校都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以优美的校园、舒适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完善的娱乐与休闲设施等显性的硬件建设和传统的专业特色、就业率等方面来吸引和招揽生源。相对来说,高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则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这样势必促使高校因功利因素而削减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上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对其可持续发展或适宜客观需求的变革消极懈怠。结果是,面对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检查,往往应付了事,检查前临时抱佛脚,检查后一切又回到原点,整个工作原地打转、不思进取。

(二)综合环境变化下缺乏与时俱进的权变

人离不开环境,人和环境的作用是交互的,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3]。转型期的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深度渗透和交融,加上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实用特征,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因其很难理智判断和分析综合的社会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缺失,以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这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而高校却没有权变性应对办法与措施,更别说配套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教育经费模式的主动性变革与教育环境的与时俱进重构。

(三)思政教育的主客观价值诉求没对接顺畅

虽说高校也和经济社会一样处于转型期,但高校思政教育从教育方式仍然延续传统“单向填鸭式”的传授方法,从理论上继续空洞不贴合实际且无创新性和时代特征,从内容上主要强调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等。基本没有或很少去研究分析转型期综合环境动态变化下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诉求的变化,以及思政教育主阵地由课堂转向社区趋势下的主客观诉求顺畅对接的应对方法和措施。这样,思政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反感和厌烦情绪,何来参与和配合并目标一致的相互促进。

(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这是个老话题,但它确实仍是影响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且持续的原因。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包括决策、制度、评估、反馈等,并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思政教育进行最基本的探索、研究和创新,更谈不上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管理,以至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指导、激励和约束,随意性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转型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据调查和检索,围绕转型期高校学生驻留时间平均占其一天时间的2/4的社区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转移所引起的社区思政教育功能转换的问题分析和措施,尚属于首创性观点。面对新的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环境及新教育对象,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来应对并取得适宜的效果呢?

(一)把握趋势,厘清认识,从高校发展战略上谋划与建设社区思政教育新环境

高校自身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担起社会责任,真正认识到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品牌树立的根本性保障,是高校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决策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甚至对学校的利益性,把握经济与社会环境发展和变迁趋势、学生的个人意识形态需求,把社区建设及社区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纳入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综合、系统和全面谋划和布局。

其次,根据学校发展及育人目标的战略布局,及时、有效、足额地配置资源,做好社区硬件建设和社区学生思政教育硬件环境构建,将社区原来的住宿单一功能扩展转换为住宿、自学、教育、社交、文娱、体训等综合功能,保证社区作为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的综合功能实现。

再次,全方位地加强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社区软硬件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运营流程、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等规章制度,打造规范有序的学生思政教育软环境体系。

(二)认准需求,掌握痛点,从专业化与规范化角度打造立体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据调查研究,虽然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已转移到社区,但学生面临的充斥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等外部环境却依旧;虽然学生崇尚个人价值,但对未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不确定预期使学生迷茫甚至焦虑;虽然学生抵触甚至排斥传统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的内容和模式,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生不需要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树立导引。因为学生也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价值的有效实现必须尊从或顺应自身所处的大中小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趋势。他们迫切希望接纳适应时代潮流、符合所处环境特点、尊重他们多元意愿和差异性的正能量、多形式、动态发展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价值观塑造养成环境和导师,这既是学生的需求点,也是学生意识形态建构需求的痛点。

对此,打造素质与能力上专业与规范、结构与成分上立体与综合的思政教育、价值观引导师资队伍才是最根本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思政教育及学生价值观引导工作的重心转入到社区主阵地,并结合社区特点、学生需求及其痛点等,依据全校“一盘棋”理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兼结合”原则及系统思维来把对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党政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优秀学生组成的榜样志愿者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社会意识形态导师甚至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分层整合、统筹协调,建构一支知识、年龄、性别、职称和职业擅长等合理,以及全覆盖学生需求、各自准确定位学生痛点的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稳定队伍。

(三)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以思政课的内容变革及教育方式丰富来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其群体意识形态是否良性的大局。要保证思政课时效性和实效性,首先,现行的传统思政课教材不仅具有过度理论性和滞后性特点,而且其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自然就不能激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以,高校要充实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政课内容,从以课堂教授为主转换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教育引导;其次,高校要更新和丰富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手段及便捷多样性传播工具,以MOOC或网络互动课等形式,并引入动漫、虚拟视觉等将空洞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快乐化和生动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理、心理、行为、价值导引特点,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再次,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如教学制度、监督机制等,给予相关制度保证;最后,加强经费投入,支持硬件建设,给予思政教育在社区开展必要的场地、场馆、仪器、资料等,满足实际需求。

(四)紧跟时尚,开发路径,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媒体构筑学生思政教育助力平台

在移动网络、手持智能终端时代,网络信息媒体由于其自身特点和优势,成为高校学生认识社会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多所高校调查和文献查阅显示,高校学生多媒体智能手机全天候随身,非睡眠时间几乎都难离开网络信息的氛围,电脑与手机成了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社交互动等的最主要工具和途径。所以,高校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媒体及传播与获取工具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校内媒体和官方信息交互平台为依托的社区新媒体教育和宣传平台,并利用在社区可能的空间、人流路径上武装基于网络的流媒体和内容定期更新的静媒体装备,有效配合学生自由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构筑起社区思政教育立体环境和助力平台。

这样,符合时代特点并具有新媒体业务能力的思政队伍培养起来了,新媒体网络平台建立起来了,监督及运行机制明确了,就形成了“人、平台、机制”立体的社区新媒体网络信息思政阵地。这些都必然形成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具有知识、思想和趣味特征的综合信息载体,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养成进行干预和影响,以获得预计的思政教育效果。

(五)以人为本,学用结合,让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功能场

以社区为主阵地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以立体构成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引导、综合软硬件养成环境的建构和耳濡目染,还是各种配套保障与支持体系、高效运营机制的设立和协调助力,都必须立足于教育影响对象及其参与者,体现出对其人、人性及合理诉求的尊重和满足[4]:隐形与对话教育,建构起学生的的信念目标、提升施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等。“以人为本”,具体而言,一是高校要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待施教者为出发点,始终不忘育人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初心,创造性、变革性地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和建立养成环境;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参与度,真正把学生思政教育做到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切合学生价值观树立需求和高校育人目标;三是要关注家庭困难、生理缺陷、心理问题等学生特殊群体,建立有效的双向和隐形沟通、交流和疏导渠道,并健全奖、勤、助、贷等保障机制,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权益,增强其归属感、认同感等。

基于现代理念、国际化视野建构学生社区在我国高校已是一种趋势,新型学生社区已逐步由以休息为主的单一功能向学习、生活及社交等综合化功能转换,处处存在着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项目、内容、场所和机会。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既要注重校外的校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要构建合理的校内社区社会实践系统。高校社区通过明确其社会实践组织机构、探索和设计转型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社会实践激励和保障体系、促使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扩大化等方式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确具实效。同时,高校社区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认识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既不是走过场、摆样子,也不是简单的假期短暂的、临时的突击行动,更不是个别学生的“特殊待遇”。而是需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策划和组织,并根据其心理、年龄特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专业指导师资队伍指导下有规范、有秩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实践活动,以及赋予实践活动以思政教育的意义。

结语

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件具有时代特征和阶级使命的复杂而系统性人才培养任务。虽然其教育主阵地因新技术的发展推动而转入学生社区,但并不能说高校社区外的思政教育就成为“鸡肋”而不予重视或者予以忽略。对此,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相辅相成性和共同作用的共振性,有且只有这样才能不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初心,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办学和办好学。同时,把握思政教育趋势,与时俱进地不断升级或变革师资队伍、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鉴于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等同于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建设,并纳入高校战略谋划及成为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虽然创新性地清晰分析了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产生原因,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应的综合对策与措施。但是,客观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高校学生因外在多元价值与文化影响的内在个性或共性需求也多样化与复杂化,从而显出本研究上述已提出研究内容的“捉襟见肘”,也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仍有许多继续延伸的内容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祥敏、宗和静,高校社区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61-64.

[2]王丹,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6):298.

[3]冯程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40-141.

印前PDF文件的转换与被转换 篇11

PDF转换

一般来说,PDF文件有以下几种生成方式。

1.应用程序直接生成PDF文件

对于DTP类的出版软件来说,一般都可以支持直接生成PDF文件。其中,以Adobe系列软件支持最佳,可谓无缝整合。像Photoshop、Illustrator均可以直接选择“另存PDF”;InDesign支持“导出PDF”(如图1所示)。只要设置正确,笔者比较推荐使用这种方式来直接生成符合印前标准的PDF文件。

对于非Adobe系列的软件,譬如CorelDraw,在使用其较高版本(X4或以上)时可以考虑使用“发布至PDF”选项。因为其高版本对于PDF的兼容性较为可靠,而其低版本对PDF的支持不是特别好,所以原则上不太建议使用“发布至PDF”的做法,具体方法参见后面介绍。

对于Office一类的办公软件,其文件也经常需要转换成PDF格式。Office 2003的老版本转换相对麻烦一些,具体参见后面介绍;如果是Office 2007版本,在安装完之后,可以去微软官方网站下载加载项并进行安装,之后就可以直接选择“另存为PDF”了(如图2)。Office 2010~2013版本直接可以“另存为PDF”,Office 2013版本甚至还可以直接打开并有限度地编辑部分PDF文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软件只适合办公应用,没有印刷相关的专业设定选项,所以不适于印刷输出。

2.使用“Adobe PDF打印机”

在安装了Acrobat软件的计算机中,一般可以在“系统-控制面板-打印机和传真”中发现多了一项“Adobe PDF打印机”。这部虚拟打印机就是用来生成PDF文件的。

但凡文件打开之后只要点击菜单中的“打印”命令,均可以选择“Adobe PDF打印机”生成PDF文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生成的PDF文件要求比较高,一定要选对参数设定,否则生成的PDF文件就会错误。Office 2003版本的办公软件建议使用这种方式来生成PDF文件。

譬如在“打印机属性”中,我们可以进入到如图3所示的面板,其中,默认设置一般为“标准”,默认的PDF页面大小为“Letter”。笔者曾经遇到有客户直接使用这种方式来导出用于印刷输出的PDF文件,不但页面大小始终不对,而且图像分辨率低,颜色偏差很大,后来经过调整“打印机属性”面板中的选项才得以输出正确的PDF文件。

3.使用“Acrobat Distiller”

随着Acrobat专业版的安装应用,俗称为“蒸馏器”的Acrobat Distiller也会一并安装到系统中。这个组件主要用来将PS或EPS文件转换为PDF文件。我们不但可以从“开始-所有程序”中找到“Acrobat Distiller”并开启,还可以从Adobe Acrobat软件中的“高级”菜单栏下的“印刷制作”中开启Acrobat Distiller程序,如图4所示。

相对来讲,笔者比较推荐使用此程序来生成符合印刷要求的PDF文件,尤其是对于一些老版本的DTP软件,如FreeHand、PageMaker、FrameMaker或是低版本CorelDraw等。通常的做法是从原DTP软件中通过PostScript打印机生成PS文件,然后将PS文件直接丢进Distiller程序面板中,这样就可以在原地“蒸馏”出一个PDF文件。

同样,Acrobat Distiller的设置也至关重要。对于PDF版本、图像压缩、字体嵌入以及颜色转换等,其都有详细的设置选项,如图5所示。不同的设置所生成的PDF文件肯定不同,因此也对应不同的要求,当然这些设置还可以自行定义并存储,而且存储之后还可以供“Adobe PDF打印机”以及其他本机程序来共同调用。

此外,使用Acrobat Distiller还可以用“热文件夹(Hot Folder)”的形式,经后台批量将PS或EPS文件通过不同的设置模板转换为所需的PDF文件。

4.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转换为PDF”

安装好Acrobat软件之后,发现选中Windows窗口中的文件,再点击鼠标右键,菜单中就多了一项“转换为Adobe PDF”,如图6所示。显然,这项功能可以非常直接地将其他非PDF格式的文件转换为PDF文件。特别是对于JPG、TIFF或EPS一类的图像文件,一般直接用看图软件来开启,而看图软件只能用于看图,不像DTP软件可以有菜单选项转换至PDF文件。所以,当需要转换成PDF文件时,这个选项就是一条捷径。

其实这种方法与打开Acrobat之后,从“文件”菜单下选择“创建PDF”再选择“从文件”(如图7所示)是一个道理。当然还有更快的办法,就是打开Acrobat之后,直接将文件拖曳进工作区,这样文件也可以很快转化为PDF格式。

然而,简单未必好,一步到位却隐藏着陷阱——尤其对于需要转换为印前输出用的PDF文件而言。笔者的多个客户都曾经被这个陷阱所迷惑,并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当时有个客户要印一本画册,广告公司提供的页面文件都是人物模特的TIFF图像文件。文件检查没问题,接着需要上流程输出,所以需要将这些图像文件转换为PDF文件。客户的CTP操作人员直接通过点击鼠标右键“转换为Adobe PDF”的方式来生成PDF文件,生成的PDF文件又没有仔细检查就拼版、RIP加网出版了,到印刷时才发现印出来的图像很模糊,边缘有锯齿状。后来经彻查才发现是PDF文件图像的分辨率不够,只有150dpi×150dpi(如图8所示),不符合印刷出版的要求,而原TIFF文件的分辨率为300dpi×300dpi。为什么转换成PDF文件时,图像的分辨率降低了呢?

nlc202309020955

原来Acrobat默认使用这种方式转换至PDF文件时会对图像进行压缩。具体可以进入到Acrobat软件中“编辑-首选项-一般”中,从左边一列中找到“转换为PDF”一项,然后在中间一列中选择要转换的原文件格式,编辑其中的设置(如图9所示)。其中,我们不难发现TIFF及EPS一类的文件,默认设置对图像都进行压缩取样。这就是造成此类质量事故的根源所在。

鉴于此,一般不推荐使用此方式来生成用于印前输出的PDF文件,除非提前更改了Acrobat软件中的默认设置。

5.CTP流程生成PDF

当前,很多主流CTP流程都是基于PDF格式的,其自带有Normalize规范化器,可以很方便地将进入流程的PS文件规范或精炼为符合印前标准规范的PDF文件。这样的CTP流程有FUJIFILM XMF、Kodak Prinergy、Agfa Apogee等。

6.使用第三方软件生成PDF

此外,还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生成PDF文件,这些软件有PDF Factory、PDF Creator、PDF Machine、CutePDF Writer、Easy PDF、PDF Converter等,甚至包括一般办公用的扫描仪都可以直接扫描文件为PDF格式了。

由于PDF本身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格式,很多行业领域都需要用到,而这些第三方软件的功能参数设定五花八门。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用这些软件生成印前输出用的PDF文件。

PDF文件生成之后,一般都可以在Acrobat中看到其上游程序。方法是先从“文件”菜单进入“属性”,然后在“说明”面板中的“应用程序”一行中读取到其原生程序的名称,如图10所示。

PDF被转换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时还需要应急将PDF文件转化为其他格式的文件,譬如有时需要将PDF文件转换为可编辑的Word文档或是TIFF图像,或是有时老版本的RIP不能正确解释PDF文件,需要将PDF文件转换为原PS格式。这时,建议使用Acrobat中的“另存为”命令。

在“另存为”选项中,列出了很多我们熟知的扩展名格式,譬如JPG、DOC、XML、PS、EPS或是TIFF等,如图11。选择想要的文件格式,然后点击右边“设置”按钮查看细节设置是否正确,譬如图像压缩、字体处理、颜色转换等,然后点击“保存”就可以转换到其他格式了。

如果您不想每次都手动调整这些设置,可以在程序里更改默认的设置。方法是进入到Acrobat软件中“编辑-首选项-一般”中,从左边一列中找到“从PDF转换”一项,然后在中间一列中选择你要转换到的文件格式,然后编辑其中的设置,如图12。

值得一提的是,PDF文件的瘦身也可以在“文件另存为”中实现,可以选择另存为“Adobe PDF文件(优化)”,然后在“设置”按钮中选择相应的图像压缩,一般来说,新得到的PDF文件会比原PDF文件更小。

除此之外,使用一些第三方软件转换PDF文件到想要的格式也算是一种方法,譬如Total PDF Converter、PDF2Word、PDF2jpg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PDF是一种较为固定的终端型文件格式,如果要将其转化为完全可编辑的DOC、RTF或TXT文件,未必能够得到理想的版式效果,而且很可能需要二次编辑排版。

转换对策 篇12

一、时空转换

同一时间, 不同空间地理事象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不同时间, 同一空间地理事象表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观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气候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基础。我们可以气候为切入点,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文、植被、土壤、灾害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下列各表列出各种气候类型、降水期及高温期内各地理要素可能出现的变化:

指导学生熟悉以上表格所列内容, 然后做一些时空转换的强化练习:

1. 同地异时: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转换。

例1: (2002全国文综) 读下图回答, 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 Q点 (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 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简析: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雨型, 冬季长江口盐度高。答案: (A)

2. 同时异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转换。

例2:当罗马干旱少雨时 ()

A.拉普拉塔河处于汛期

B.南极科考最佳期

C.我国北方频受沙尘暴侵袭, 大气污染指数增高

D.驯鹿向苔原带迁移

简析:通过题设所给条件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答案: (D)

3. 异时异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转换。

例3:古代, 一队风帆船从我国东南沿海起航, 前往印度作商品贸易, 选择最佳季节航行, 则 ()

A.起航时, 我国沿海台风肆虐

B.起航后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顺水航行

C.返航时, 印度正值旱季

D.返航后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逆水航行

简析:风帆船航行以顺风顺水最佳, 起航时冬季顺风顺水, 返航时夏季顺风顺水。答案: (B)

通过时空转化练习, 初步达到对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了解和认识, 特别是一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地理事象。

二、文图转换

地理图表是地理事物特殊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表现形式, 它所反映地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其他任何表现形式无法企及的。一种地理事物可能有多种图像表现形式, 掌握文图转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1. 文—图转换:即把地理的文字性陈述转换为地理图像。

例4: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附近时, 杭州风向为 ()

简析:作出台风等压线图即可判断风向。

答案: (D)

2. 图—图转换:即由一种形式的图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图像。常见的图—图转换形式有:地形图—剖面图;等温线

图—等高线图;局部图—整体图;等太阳高度线图—光照图;锋面符号图—锋面图等等。

例5: (2007全国文综)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 a为纬线, b为晨昏线。b线中, M点纬度值最大, N、P两点纬度值相等。北半球4表示某区域。a为纬线, 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 N、P两点纬度值相等。

回答:M点纬度最低为

简析:只需将上图局部光照图转换为下图整体光照图。

答案: (B)

3. 图—文转换:即用语言文字表述图像的准确含义。图—文转换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表述简洁、准确的学科语言。

例6: (2005全国文综)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 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简析:对剖面图和平面图的阅读, 找出其主要的地理信息, 并用地理学术语言表述

【转换对策】推荐阅读:

平面转换07-19

光电转换07-21

主体转换05-25

转换服务06-03

转换观念06-05

编码转换06-15

文化转换07-05

地址转换07-22

通信转换08-12

时代转换08-22

上一篇:四部曲下一篇:盐城市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