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中小学生(共10篇)
盐城市中小学生 篇1
摘要:城市增长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和具体体现。深入对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对于摸清城市增长的发展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盐城为案例, 对盐城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增长,空间结构,动力机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 而城市的增长和演化是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投影和具体体现。城市增长问题是探究城市化进程的全新视角。自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年至2011年, 我国城市数目从193个增加到659个, 增加了4倍, 而城市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6.9亿人, 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增长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但是城市增长不应该被视为单纯的自发行为, 其增长过程有利有弊。一方面城市理性增长对城市功能有效发挥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产生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城市无序蔓延会对城市土地、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积极把握城市增长规律, 努力探求城市增长轨迹, 应该作为城市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增长概述
城市作为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不同学科对城市增长概念的理解角度各有偏重。本文主要从地理空间扩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城市增长。
城市增长是城市化过程的外化表现, 其本质是城市聚集-扩散效应传导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果。简而言之, 城市增长即是一个城市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外拓的演变过程:集聚地-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密集区。王宏伟等认为城市增长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扩展, 用地结构逐步变化, 地域表现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功能, 成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幽雅环境的过程。
就单一城市而言, 城市增长主要体现在该城市规模的外拓和城市内涵的增长等方面。城市规模的外拓侧重城市数目上的增长, 主要表现市区面积增加尤其是建成区面积增大、人口数量增加等等, 而城市内涵的增长侧重于城市质量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方面。
城市增长动力因素是多方面的, 总体上讲, 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市场内部生成和政府外部推动等两个方面。王开泳认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增长的内生力量和根本动力, 而城市规划、技术进步和社会人文类型等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外生力量。张京祥等则认为我国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演化是在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进行, 城市的增长只不过是地方政府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也有学者以个体城市作为研究案例展开研究, 比如吴宏安等指出西安城市增长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等;苏建忠等认为广州城市蔓延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大型项目建设、机动化和道路建设、外围郊区房地产开发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
二、盐城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
通过回顾盐城城市增长的演变过程, 我们会发现盐城城市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具体来讲, 行政区划调整、政府规划等是盐城城市增长动力的重要来源。
1. 行政区划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 在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联系等状况的基础上, 根据政权架构和职责履行的需要, 对行政管理区域的划分和调整。它是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地域性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有行政地域名称、范围、行政等级层次及行政中心的重新配置。
行政区划调整是盐城城市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为了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区域中心城市目标, 盐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1996年, 撤销盐城市郊区, 设立盐都县。一方面将老城区内的盐都县迁往离老城区更远的地区, 建设盐都新区。2001年盐都新区实质性启动以来, 市政府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初步构建了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到位、工业项目熟地成片的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将原郊区的南洋、青墩等5个乡镇和伍佑镇的三墩村及其以北部分划归盐城市城区管辖。城区面积就近蔓延。
2004年, 盐城市城区变更为亭湖区, 下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 同时射阳县盐东、黄尖两镇并入。随后撤销盐都县, 设立盐城市盐都区。2006年, 盐城城南新区建设启动。按照总体规划要求, 未来城南新区将是一个拥有60多万人口的新城区, 成为盐城市新的行政、商业、文化、教育中心和新型居住区。
20多年通过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 盐城市将原城市行政管辖区附近的近郊县、乡、镇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 城市行政管辖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建成区面积由最初的20平方公里猛增至120平方公里, 增加了近6倍。
行政区划调整一方面强化了盐城中心区的集聚能力和规模效益, 更好地发挥对郊区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和新的办公场所的空间铺开使得城市快速蔓延。另一方面明确了城市中心区和新区之间的城市功能定位,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盐城市的城市建设不再围绕着老城区摊大饼似的向外扩张, 有利于确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区和新区互动的以组团式架构为主的跨越式城市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的引导
城市规划是国家与城市政府通过空间引导的方法, 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形态进行有序的控制和引导。其本质在于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性的功能定位。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一定时段内的城市功能定位对一个城市的空间增长会产生重要政策导向。
1995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明确盐城市的城市性质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 滩涂、海洋工程开发基地, 新四军抗日革命胜利纪念地”, 初步提出了盐城东向出海的战略设想, 预示着东扩南进将是未来盐城城市增长的方向。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明确城市增长的方向为:重点向南, 适度向西, 推进河东, 优化城北。主城区划分为城中、城南、城西、城北、河东六大片区, 形成“一城六片”的总体布局结构,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
《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将盐城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现代化工商特大城市。在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 盐城市城市增长跳出了以往单纯立足于中心城市的局限, 而是谋求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区发展, 即盐城都市区、县市区、城镇为主的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实现盐城城市的组团式发展。
3. 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双轮驱动
盐城建市之初, 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仅为10.3万平方公里。鉴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资源有限, 当时我国采取控制城市膨胀的城市发展战略, 严格要求地方控制城市增长、鼓励适当发展中小城镇。盐城作为刚建立的地级市, 市区规模的扩张受到严格限制, 截止到1990年市区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整个城市空间增长是相对缓慢的。
在城市规模既定的情况下, 此阶段盐城城市建设偏重于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围绕着建军路和解放路中轴线, 盐城市在这一时期大力实施环境绿化建设, 对建军中路、大庆路等主要干道进行绿化、美化配套工程, 对建军西路实施景观改造, 对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了设施更新和完善。同时对中心区主要街道解放北路、人民中路等进一步拓宽, 并对附近旧房实施改造, 适当向高层发展。相继新建通榆、城西等住宅小区, 并做好相关教育和商业资源的配套。
随着城市规模限制的放开, 盐城城市建设加快, 尤其是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 盐城城市增长突飞猛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并重, 全面提升城市增长的质量。一方面, 新城建设全面推进, 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南新区片区建设, 完成了盐渎公园组团、内港湖组团开发, 改善了城市形象。同时着力加快盐都西南片区、亭湖河东新区、城西片区、城北片区和开发区中心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布局行政办公、教育、商贸、生活服务等功能区, 通过合力建城和分区建城等方式实现新城的有序开发。另一方面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先锋岛综合开发, 打造先锋岛水体景区, 开工建设苏宁、同曦国际购物广场和建军路地下商业街, 加快建设商业大厦、人民商场重建、扩建, 构建建军路核心商业区, 增强了城市中心区的商业集聚功能。同时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整治和后街巷道改造, 对水上新村、东闸新村、小海新村等小区进行成片改造, 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
4. 交通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一般来讲, 交通和道路是城市增长的轴线, 城市增长空间走向依托交通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拓展。
盐城市区先后建成和完善82条城市主次干道, 总长度到达90.99千米, 总面积达到508万平方米, 人均道路8.47平方米, 超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的标准水平, 市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另外, 2010年5月盐城环形快速公交开始正式投入运营, 总长度为115公里, 由解放路BRT以及开放大道BRT等为环、B支1以及B支2等五条支线组成, 市区“田”字形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降低中心区与新区之间的通勤成本, 促进了中心区与新区的对接, 从而迅速拉开了城市空间框架, 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城市整体发展面貌。
盐城通过盐淮高速公路大丰港至盐城段、大丰港铁路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推进建设, 努力打造盐城-大丰半小时都市圈, 促进了盐城城市的外围增长。
三、小结
盐城城市增长的演变过程是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建市至今, 盐城城市空间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另外, 盐城的城市增长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 其动力来源主要来自于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等一系列行政制度和政府政策因素。但城市增长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聚集和扩散的市场机制。因此, 盐城城市增长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取决于地方城市政府在市场和政府两者之间的职能界定。
参考文献
[1]王宏伟, 张小雷, 等.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分析[J].中国科学, 2006 (36) :140-146.
[2]王开泳, 肖玲.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 :116.
[3]张京祥, 殷洁, 罗小龙.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 2006 (4) :1.
[4]吴宏安, 蒋建军, 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 2005 (1) :143-150.
[5]苏建忠, 魏清泉, 等.广州市的蔓延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 2005 (4) :626-636.
[6]张京祥, 范朝礼, 沈建法.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5) :25.
[7]何明俊.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 2005 (5) :9-13.
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探讨 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97-01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浅议中小城市城市景观的塑造 篇3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 (Urban Landscape) 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广、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 它的构成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科学, 其范围涉及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彼此交融, 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和城市环境等多种学科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对城市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进行规范。我国像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城市特色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 出现了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忽视建筑物的公共空间和整体环境, 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 千城一面, 失去了特色。甚至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盲目模仿、抄袭, 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景观, 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 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 大城小城一个样, 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建设决策者, 应当结合本土特色, 分析城市的发展脉络、文化形态、空间布局、物理肌理、生物态系等的分布及比重, 以及它们在时空序列上的不同组合, 综合考虑城市的构成特征及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来塑造不同的城市景观。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 众多中小城市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 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是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建设决策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由于区域位置各异, 自然和环境因素不同, 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一, 各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性格和风貌, 这是城市景观塑造的依据。因此, 城市景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
一、绿色景观。
绿色代表自然, 象征生命。绿色使人从喧闹复杂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回归宁静清新、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成为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彰显城市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街头公园和社区庭院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绿色空间, 其富于变化, 绿色盎然, 充满生机。城市公园和街边游园, 都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附尘埃、制造氧气、防风减噪、蓄水降温等生态功能和充满生机的造景艺术, 来塑造城市特色, 这是城市景观艺术的重要内容。
二、街道景观。
街道是城市的脉络, 是人们获取城市印象的主要途径, 人们进入城市后, 对城市的首要印象往往是从城市街道获得。通过城市道路景观来显示城市特色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 街道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塑造街道景观时, 应首先确保交通功能, 一条拥堵的街道不会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其次, 还应加强艺术化和可视性, 注重路牌、门牌、广告牌、护栏等的美化以及路边花池、树池与路灯的艺术性;另外, 还要注意街道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车,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许多城市道路越来越宽, 隔离带越做越长, “人”在城市道路里被忽略了。实际上, 街道作为人的活动和交往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时, 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在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等人多地段设置步行街、公共绿道, 在街道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道路的“渗透空间”, 适时设置雨棚、座椅、雕塑小品、绿地等设施, 既丰富了街道景观, 又可供行人休息观赏。巩义市的河洛路是一条入市大道, 在改建时既考虑了交通功能, 又结合入市道路的景观要求, 用宽阔的绿化带做隔车带。中央绿化带宽阔靓丽, 既美化了道路, 增添了城市的色彩, 又减少了传统栏杆对空间的压迫感,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广场景观。
城市广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和居民聚居地, 开始时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场所, 后来成为城市主要公共开放空间, 供群众集会、游行、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广场多以道路、绿地、铺装、山水等围合, 具有一定的主题和功能, 如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商业广场、纪念性广场等, 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集中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展现城市特色的窗口。巩义市文化广场位于巩义市新区中心, 根据巩义丰厚的历史文化特点, 用河洛文化轴线、历史文化轴线、诗词与民俗文化轴线3条轴线, 形成“川”字形, 代表巩义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 中心主轴从城市广场贯穿至南部绿地, 形成完整的河洛文化主轴。两侧以春秋与晋文化园、北魏文化园、唐文化园、宋文化园、清文化园展现了历史发展中的亮点,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四、水体景观。
万物离不开水, 水具有灵动性, 使人产生亲近感, 江、河、湖、海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 而溪、泉、池、瀑则吸引人们去亲近、去触摸, 使人放松思想, 产生无限遐想。水还具有调节温度、湿度, 改善环境气候的生态功能, 流水产生的光影可以扩大空间感, 增加动感;流水的声音能产生美妙的旋律, 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城市面临大海, 有的城市紧邻湖波, 有的城市临河而生, 不同的城市通过各种城市滨水区的塑造来吸引人们,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2], 运用水体环境是组织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法。要善于利用海滨的日出、日落或城市的河岸、水边创造不同的观赏条件。在打造滨水环境艺术的同时要体现出公众“参与性”的要求, 使市民能够参与其中, 不仅能够观水, 还能亲水和戏水, 与水环境融为一体。
五、雕塑景观。
雕塑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具有一定空间形象的造型艺术。在城市中, 城市雕塑主要用于城市环境的装饰和美化, 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内容, 它丰富和改善了城市景观, 使城市居民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 雕塑还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 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由于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的不同, 不同的人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往往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获得广泛认可的雕塑作品, 既具有美的造型又有丰富的内涵, 其本身的艺术魅力, 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感受到城市的鲜明艺术气息和城市充满活力的脉搏, 是城市认知形象的体现。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广州的《五羊》都已成为城市的形象和标志。城市雕塑要以艺术质量为前提, 从艺术规律出发, 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超前, 脱离生活。过于抽象或过于具象, 甚至玄虚、空洞的作品是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的。
六、特色景观。
特色景观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或自然特色又有审美艺术的景物, 其知名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特色景观由历史遗留物和各种视觉形象组成, 如建筑、雕塑、自然遗迹、特色的绿地和水体等, 如上海外滩和青岛各具特色的欧式建筑,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在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时, 要善于精心保护和利用本城市的特色, 并进行归纳和提升。城市特色景观的塑造应充分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 注重形式美的法则, 通过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和谐等手法, 既要创造性选择处理, 又要考虑居民整体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观, 使特色景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唯一性。
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的个性, 城市景观的塑造手法是多样的, 应“因人而异”, 既可从街道、水景入手, 也可从历史文化中发掘特色, 只有准确定性和定位, 才能打造和形成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这其中既要有城市规划师的总体协调, 又要有建筑师、园林风景设计师、历史文化学家及美术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完成。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 要明确城市景观定位和制定城市景观控制引导措施, 对城市景观形象进行整体控制和协调。城市规划师在城市景观塑造中, 应统筹兼顾, 加强组织协调与平衡, 提炼并发扬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创造出最佳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才是广大城市居民所期待和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布正伟, 建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下) [J], 新建筑, 2001, (2) :61-63[1]布正伟, 建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下) [J], 新建筑, 2001, (2) :61-63
盐城市中小学生 篇4
关键词:城市形象;中小城市;定位与传播;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2-03
一、研究背景
城市化进程在世界其他国家已经走过几百年,在中国也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规律,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繁荣之外,一批中小规模城市也迅速崛起,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1]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如江苏省昆山市,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2013年蝉联全国百强县之首。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五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更多的中小城市既没有昆山的机遇,也没有昆山的区位优势及社会条件,发展的过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出现了盲目扩张城市边界、城市与城市高度雷同、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居民幸福感不强等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存在种种困难,但同时也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不断的理念更新、制度创新、政策完善,现在已经有了全新的模式。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道路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保护自然、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的方针,这有助于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使城市化进程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在此大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小城市的重新定位、科学有序发展势在必行。就每个具体的中小城市而言,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命题。
二、城市形象的地位和重要性
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Lynch)1960年在《城市形象》里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这一概念[2]。艾什沃思和科特勒(Ashworth & Kotler)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江曼琦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3]。于洪平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功能和人们对其外在的表现的领悟[4]。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动态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内外部特质留给社会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一方面,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地域建筑街道等景观的集合;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评价,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感受。它既指向城市的外观:建筑布局、街道、绿化、生活设施、旅游景点等,更涵盖内在气质: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经济技术综合实力、城市价值取向、居民精神面貌等。城市形象是一个缓慢培育的过程,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标识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中外社会发展的规律已经表明,城市最能体现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和技术上,更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它可以向外界展示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外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展示城市风貌,凝聚市民力量,促进文化自觉,推动城市和谐有序发展。
三、中小城市形象的定位和传播
(一)中小城市的城市形象现状分析
结合《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的数据可以看出,数量大、社会资源相对稀缺、总体知名度低、各种品牌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城市特征不鲜明是中小城市的共性。一些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以及市民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所谓“城市形象”这一概念。除了很少一部分城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大都不尽如人意。以中部城市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蚌埠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它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地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咽喉要道。蚌埠拥有悠久的淮河文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双墩文化遗址、楚汉之争的垓下古战场、大禹治水的传说;有珍珠、石榴等丰饶的物产,有花鼓灯、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院所集中;是皖北商贸物流重镇,有二马路、太平街等传统商贸市场,也有义乌商贸城等新兴综合市场。拥有这么多可以区域特色,蚌埠却一直“默默无闻”。政府也带头策划、推动过一些活动,像举办花博会,创立石榴酒品牌,但都是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缺乏连贯性。少有的几次为外界广泛了解,也多是出于一些负面的报道。敬一丹有次来蚌埠参加活动开玩笑的说:“以前来过,是坐火车路过,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念‘蚌埠这俩字!”
还有一些其他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一哄而上大肆铺排城市建设,盲目跟风寻求一时轰动效应,或者投入大笔资金去做无谓的宣传。一些中小城市随时准备谋划全国性的宣传,或者不断重复别人的模式,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江西宜春的“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宣传口号,还有安徽阜阳的“白宫”。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城市建设,消耗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也稀释了外界对城市的关注程度,偏离了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甚至严重损伤了已有的城市形象。缺乏良好的形象,城市既难形成知名度,也难有吸引力可言。endprint
(二)定位、传播城市形象的途径
1.要从思想上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
前国际公关协会会长李道豫认为:“城市要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一个国家需要形象,一座城市同样需要形象。事实上,形象问题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良好的城市形象凸显的是综合实力和集中优势,彰显的是城市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同时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善于经营的政府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把城市看作一个品牌、一种资本,不断打造城市形象,更好地维护城市形象。王莉(2012)认为,城市形象管理正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发展的趋势,学者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性、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传播与营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城市形象管理体系[5]。需要明确的是,对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其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出名而出名,不是要制造轰动效应,搏取一时之利,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城市长久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安徽省蚌埠市已经行动起来,集中召开了几次关于城市形象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并提出了鲜明的城市口号:“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把蚌埠打造成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美好皖北中心城市”。
2.上下联动,全面掌握城市状况
城市形象的组织者、策划者(主要是政府机构及专项负责单位)必须对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有关部门必须对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城市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组成、文化特征、市容市貌以及市民素质等等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对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类似的城市有基本的了解。对基本情况的熟知和掌握不仅有利于看清自己的现状,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差异化营销进行了铺垫。
构筑城市形象,并不是政府主管部门一家的责任,其他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参与其中,主动维护好城市形象,积极展示城市特性。现在的情况则相反,政府部门带头向前冲,后面缺乏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机会少,民间参与力量更弱。因此,在中小城市形象塑造传播过程中,要避免发生类似现象。
3.整合多元文化要素,打造整体城市形象
在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中小城市存在很多困难,最难的在于主题难以确定、特色难以挖掘。例如,有的城市广场面积超过了天安门广场;有的把国外的建筑原样照搬到城市中心;更有甚者,把有限的历史文化名人拿出来做无限制的商业开发。这种贪多求大、盲目复制、不考虑长远的情况普遍存在,后果是造成城市与城市的高度雷同。产生这种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准城市主题,抓不住城市特色。此外,我们定位的城市形象,不是一个个零散的部件,也不是这些部件的机械组合,而是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是全方位、立体感的形象,包括城市外观的整体风格,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气质、文化水平等。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城市诸要素完美地统和在一起,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自然地理和建筑街道,历史文化和市民精神等;要关注普通大众利益,尽量兼顾到各个阶层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城市形象,才会得到全体市民的接受和维护。安徽省蚌埠市某楼盘的“城市之门”——180米高楼,刷新了皖北高楼记录,定义皖北第一地标。并非这样的举措不可以,关键在于这个要素太单一,很突兀。城市建设者要积极思考,创新思路,如何把类似的信息和行动纳入到城市形象的统一体系中来,构建有机的、整体的城市品牌。
没有两座相同的城市,也不可能培育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城市形象,差异化是客观存在。城市的特色丰富多彩,可以发掘的空间很大,可以从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民族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市民精神等角度寻找突破。银川——秀美塞上江南,东莞的城市精神——每天绽放新精彩,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义乌——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等等,都抓住了城市的特质,留给大众深刻的印象。而像“把蚌埠打造成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就比较笼统模糊,大而空泛,没有抓住城市的核心要素。需要指出的是,一座城市之所以区别于另一座城市,除了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当文化和其他的因素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鲜明的标识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最终一定会导致文明程度的下降和城市特色的迷失。作为地方政府和居民,要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强烈意识,对历史上形成的既有特色及其认知要传承发扬,要重提升、慎颠覆,充实和完善毕竟比重新塑造要容易得多,而且能够保持承传,永续发展。要从当地特色出发,不要模仿大城市走过的老套路;要注意保护优秀传统建筑和其他物质遗存,不要一味进行城市外观改造;要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培育崭新的市民形象。中小城市应该把握城市特质,熔铸城市文化,构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4.注重城市的硬件建设
很多的城市形象研究者都强调软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无可厚非的。软环境基本包括市民素质、文化传统、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等。但是有一些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蚌埠市区的建筑基本都是近几十年建造的,没有多少值得保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并且建筑物总体质量低下,外表不美观,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针对这种情况,蚌埠市近年在市容市貌改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展现新蚌埠形象,同时也在努力改造老城区。自2009年8月26日,蚌埠棚户区及旧住宅改造启动以来,各级部门积极宣传,认真执行依法征迁和妥善安置政策,改善和提升了大批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2012年共计投入150亿元,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治理城市生态,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项工作,得到了公众的大力支持、认同和赞誉。笔者认为其他类似的城市可以借鉴参考。
5.发挥大众传媒功能,传播良好城市形象endprint
由于生活节奏、交通条件、地域限制、文化隔阂等原因,造成外界对一座城市只有概念,而缺乏实地的体验,即使在城市内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于其中的人对自身城市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城市形象的传播,离不开现代传媒和相关技术。城市形象传播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一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使内外部公众对城市的内涵和外在形态形成整体的评价。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大众传媒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城市形象的定位、塑造过程,也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提升与优化,离开了媒体传播,城市形象只能流于空想和空谈;而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极大便利大众传媒开展工作,才能显示传播的价值。
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包括:一是对城市形象的改变和塑造,如大力倡导整治“脏乱差”,监督政府优化城市形象的各项行动,收集、整理分散的历史民间资源,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等;二是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等,将城市综合特质外化,加深对受众的影响力。因此,各个城市一定要利用好大众传媒这一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自己的城市形象。创作投拍城市形象宣传片是近些年比较通行的做法之一。聂艳梅认为,城市形象片是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形式,研究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作现状和创作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曹毅梅认为,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城市的营销宣传与发展规划[7]。安徽省蚌埠市政府在整合利用传媒资源方面,开展了多方努力和尝试。如,结合蚌埠特色,创作了反应淮河流域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对传播蚌埠新形象,凝聚市民自豪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利用《淮河晨刊》、本地广播电视、蚌埠论坛等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市民精神讨论,政府人员、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市民都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加深了对市民精神的理解。又如,媒体发起的“弘扬雷锋精神,争做蚌埠好人”的活动,介绍了大学普通宿管员王维忠,寻找最平凡的蚌埠好人好事,让人们相信好人就在身边。再有,政府主导,媒体带头,研究民间风俗,举行涂山庙会;邀请花鼓灯传人接头表演。这样的一件一件事情,都是在为蚌埠城市形象添砖加瓦,都在一步步贴近“禹风厚德,孕沙成珠”——一份美好而厚重的期盼。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Kevin.Lynch.城市形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5):62-67.
〔4〕于洪平.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67-71.
〔5〕王莉.我国城市形象管理研究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2,(7):15-17.
〔6〕聂艳梅.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现状与创作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4):95-102.
〔7〕曹毅梅.城市营销与形象传播建构——河南城市形象宣传片剖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9):1-3.
盐城市中小学生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金融,盐城市
盐城市中小企业占盐城市工商注册企业90%以上,是一支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主力军,在盐城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和大企业相比,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各种困境,其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融资难。盐城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多,同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较高,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这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严重影响其发展。
一、利用民间金融缓解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要性
民间金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虽然它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常常成为监管部门惩治的对象,但是在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正规金融机构却不能满足,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不畅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往往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此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民间金融的资金支持
笔者2015 年8 月上旬赴建湖、响水、盐都、滨海等地现场走访了20 户中小企业,现场与企业主、管理人员进行交流。2015 年1-7 月份,20 户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62 亿元,平均每户0.081 亿元,同比增幅8%。面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随着盐城市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 年盐城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0948 元,同比增长9.8%,人均可支配收入28402 元,比上年增加2535 元,同比增长9.8%。社会闲置资金富余了,具有投资观念的人将这些资金借与他人来获取利息利益。在中小企业急需资金但正规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求助于民间金融。
(二)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为了了解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基本财务状况、企业融资状况三大项内容。选择了盐城市60 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份。“中小企业贷款是否被银行拒绝过以及被拒绝的理由”的调查结果见表1;“中小企业融资是否运用民间金融以及融资额度”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企业运用民间金融融资行为比较普遍,部分企业民间融资占融资总额比重已超过50%,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向银行融资比较困难。
(三)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
中小企业想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融资,要通过很多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通过的。即使通过了资格审查,发行股票和债券都需要大额的发行成本,而对中小企业来说,本来就缺乏资金,这样的举措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方便快捷的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二、盐城市中小企业利用民间金融融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盐城市中小企业利用民间金融融资的现状
1.小额贷款公司与中小企业融资
2009 年1 月,盐城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建湖冠德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业。随后,该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截至2011 年1 月末,该市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共发放贷款3212 笔,在全省占比10.25%,贷款发放笔数在苏北五市居第1 位,占苏北五市总笔数的31.89%;2010 年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金额达33.97 亿元,较上一年度累计多投放23.85 亿元,增长235.68%;2010 年实现净利润达8753.16 万元, 较上一年度增加7665.65 万元。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没有当初设立那样做小额,而是做得大,是大额,时间比较长,而且是贷熟人。
2.投资咨询公司与中小企业融资
这是我国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雏形。以前没有这类公司,民间借贷都在地下,现在这个模式就是把民间借贷阳光化了。截止目前,工商注册的盐城市投资咨询公司共有10 家,这个行业特点就是不够规范,不够专业,规模比较小。
3.典当行与中小企业融资
这是比较古老的商业模式,从盐城市商务局获悉:目前盐城市共有典当行31 家,典当分支机构1 家,注册资本总额达51509.21 万元,共有从业人员252 人。2013 年盐城市典当行业务由原来单纯的黄金质押、房地产抵押业务扩展到以企业股权财产权利质押等。2014 年全市典当企业实现典当总额72887.68 万元,同比增长26.9%;业务笔数24850 笔,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全行业营业收入2725.5 万元,税后利润641.59 万元,80%以上典当企业当年实现盈利。在民间借贷风险高发的情况下,市盐城商务局于2014 年2 月份委托会计事务所对32 家典当企业进行审计,未发现盐城市典当企业非法集资、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存款,从商业银行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等违规行为。
4.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与中小企业融资
盐城市自2006 年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来,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目前试点个数已发展到134 家,入社农户13.76 万户,吸纳资金规模达17.16 亿元,投放资金余额13.99 亿元,累计投放互助金近50 亿元,其中90%以上投放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为有效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目前还处于试点发展初级阶段,规模总体不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少数合作社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投资范围违规,如瑞鑫就把钱投到了非农村农业的房地产项目中。
(二)盐城市中小企业利用民间金融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民间金融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由于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民间金融还是会出现诸多问题。
1.双方都存在着巨大的金融信用风险
由于民间金融的多数活动属于私人性质,游离在体制外,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政府也很难加以管理。民间金融缺少风险分担机制,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问题,会产生连锁反应。另外,民间借贷没有合法、公正、有效的原始凭证,这就使得借贷纠纷时常发生,而且诉讼过程中,常因证据不足而讨不了全额资金。例如自2008 年至2013 年间,盐城唐笑服饰有限公司多次向盐都区新区管委会借款,累计2805 万元,因企业现在经营困难,管委会多次讨债无果。
2.民间金融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双重现象
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盐城分行监管,投资咨询公司归盐城市工商部门管理,而典当行由盐城市商务部门监管。多头分散管理使监管长期缺位,民间金融机构违规吸存放贷。例如2012 年12 月射阳县银信担保有限公司的倒闭,该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导致合德镇陈洋办事处众多村民血本无归。
3.民间金融市场缺乏信息查询渠道
目前,盐城市的民间借贷市场缺乏信息查询渠道,放贷者无法定期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只能通过中介机构的口述,所以放贷者对其投入的资金没有安全保障,只能通过提高利率,来达到一种假象的自我安慰。此外,盐城市建立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目前登记的笔数很少。因为一旦登记,放贷的利率就要受限制,即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4 倍,所以一些放贷者为追求高额利率,不愿登记。另外,利息收入是要交个人所得税的,一旦登记公开,就不好逃税了,所以登记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借贷登记制度的推广。
4.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只管借钱不管审查
目前,盐城市一部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忽略自身的管理,致使在从事民间借贷中介业务时,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和资信情况不作认真调查,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财产所有权不深入检查,为放贷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失真,这种只管借钱不管审查的经营方式可能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
三、利用民间金融缓解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民间金融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恰当,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资金难关,运用不当,可能给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所以从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适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可以使民间金融健康而有序地发展,有效地解决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民间金融机构单独立法,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民间金融,正确认识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应对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民间金融机构单独立法,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样将给合理的民间金融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减少民间金融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社会法治和道德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只有建立民间金融法规,才能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渠道。
(二)应建立统一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明确监管内容
第一,在盐城市、县(区)建立金融管理局,统一监管各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第二,监管内容包括民间金融机构统一备案、信用评给、定期培训从业人员、定期检查、非定期检查、重大事件报告等制度;第三,每家民间金融机构选择一家主办银行,托管其筹集的资金,与其保持合作友好关系。
(三)构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信息平台
中小企业使用民间资金进行融资是最有利于其发展的一种获得资金的方法,然而很好的构建一个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平台,需要把民间放贷者、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风险担保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这几个要件结合起来,并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平台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对成员担保机构进行筛选;其次,成员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筛选;然后,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把中小企业信息报送给民间放贷者;最后,民间放贷者审核项目发放贷款。
(四)加强对民间金融中介机构的日常管理
麻城市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状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按照麻城市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5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初中一 ~ 二年级各1个班和1所中心小学四 ~ 六年级各1个班。共选取25个班级, 在抽取的班级里以当天在校且身体健康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学生1 032名, 其中小学生537名, 初中生495名; 女生549名, 男生483名。
1.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零食调查问卷, 由调查员和班主任在各班级统一发放。调查员说明零食的定义、分类及填表要求, 由学生当场填写, 经调查员现场审核合格后回收。
1. 3 数据分析 数据核实后用 EpiDate 3. 1 软件双录 入。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 1 学生吃零食情况 99. 61% 的调查对象有常吃零 食 ( 每周≥4 次) 的习惯,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为99. 82%和99. 3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17, P > 0. 01) 。有常吃零食习惯的男生、女生比例分别为99. 38%和99. 82%,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28, P > 0. 01) 。
2. 2零食种类前5种经常吃的零食, 小学生分别是学生奶、糖果、干脆面、辣条类、饮料类; 初中生分别是学生奶、干脆面、面包、糖果、饮料类, 中小学生经常吃的零食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97. 01, P < 0. 01) 。初中生选择饮料、面包、火腿肠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选择干脆面、糖果、辣条类的比例均高于中学生。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2. 3学生吃零食的频率和时间学生近1周平均每天吃零食次数 <1次、1次、2次、≥3次的分别占15.41%, 47. 58% , 25. 67% , 11. 34% 。中小学生每天吃零食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3. 27, P < 0. 01) 。在食用时间上, 66.38%的学生有晚上吃零食习惯, 45.74% 的学生选择在上午吃零食, 中小学生吃零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9. 08, P < 0. 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4 零食的购买地点和来源 除学生奶为学校统一 组织征订外, 中小学生自购零食的场所有 81. 24% 为校内商店、小超市、零食摊, 有5. 09% 为周末回家在附近的商店、小超市购买, 其他来源为家长购买、亲戚馈赠、同学分 享。初中生 自购零食 以学校超 市 ( 47. 30%) 、食杂店 ( 36. 87%) 为主, 小学生以食杂店 ( 43. 23%) 、零食摊 ( 37. 78%) 为主, 初中和小学生购买零食的地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43. 42, P < 0. 01)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 5学生自购零食的消费金额除学生奶由学校统一订购, 家长一次性缴费外, 调查中小学生1周内平均每日自购零食消费, 最低0. 50元, 最高8. 00元, 人均消费1. 10元。每天零食消费金额 < 1. 00元、1. 00 ~ 2. 00、2. 00 ~ 3. 00元、≥3. 00元的分别占45. 36% , 29. 84% , 10. 71% , 14. 09% 。初中生日均购买零食消费金额1. 38元, 高于小学生的0. 84元。
2. 6 学生自购零食的影响因素农村中小学生自选零食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 ( 26. 74%) 、满足饿或渴的需求 ( 25. 48%) 、口味 ( 19. 28%) 等, 同学间流行 ( 9. 59%) 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小学生自主选择零食的影响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2. 41, P < 0. 01) 。初中生相对更注重满足饥饿 ( 渴) 的需求、营养及卫生因素; 小学生则更倾向个人口味和同学间流行。见表4。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调查显示, 麻城市农村有99. 61% 的中小学生经常食用零食, 和报道的城镇中小学生吃零食比率基本一致[3,4,5], 说明零食消费在农村中小学中相当普遍。近年来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麻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6%左右[6], 祖父母相对溺爱孩子; 同时, 农村地区小学四 ~ 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以住读为主, 在校消费有较大自由支配权。零食具有双向作用, 一方面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营养不良和食欲不振; 另一方面却可以缓解正餐间的饥饿, 避免正餐吃得过饱[7]。零食摄入大约占一天膳食提供能量的20%; 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部分营养素如维生素C分别占到总膳食的10% 和25% 左右[8], 是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有益补充。完全不让学生吃零食不切合实际, 严格禁止在学校吃零食既不可行、也不可取[9]。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提出, 学龄儿童不能仅依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要多选奶类、水果蔬菜类和坚果类的食物[10]。麻城市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推行了学生奶 ( 优酸乳) , 学生零食结构明显优化, 在校学生每日饮用率达到98. 84%。但在其他常吃零食品种中, 学生选择零食的种类和次序与国内的报道有所不同[11,12,13], 小学生以干脆面、辣条类、糖果、饮料为主, 初中生以面包、干脆面、糖果、饮料为主, 中小学生均较少摄入水果类、坚果类食物。提示麻城市中小学生消费零食的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发现, 66. 38% 的学生有晚上吃零食习惯, 45. 74% 的学生选择在上午吃零食。中小学生的胃纳小, 活动量大, 单位体重的热能消耗量远远高于成年人。住校中小学生大多在学校食堂就餐, 早餐以稀饭、面食为主, 早、中餐间隔时间较长, 强烈的饥饿感是导致中小学生上午吃零食的主要原因; 晚自习后有较多空闲时间, 饥饿和从众心理是晚上吃零食的主要原因。自行购买零食每天消费金额 < 1. 00元的中小学生占45. 36%, 说明经济条件和崇尚实惠的传统理念仍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研究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 成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典范之一,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集聚与扩散过程中, 所涉及的区域和所承担的作用都比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有更普遍的意义。
1.1 城市人口变迁与中小城市城市化
改革开放近30年, 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的增加集中体现在中小城市上, 中小城市不仅吸纳了大部分增加的城市人口, 同时也在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在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北京、天津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相当高, 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 而中小城市则正处于积累和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化水平增长相对较快, 并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增长速度的主要力量。
1.2 城市体系演化与中小城市城市化
1949年~1982年, 京津冀地区一直呈现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 区域内缺乏50万~100万, 20万~50万的大、中城市来分担中心城市的职能, 城市体系存在较大缺陷。1982年以后, 随着国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方针的制定, 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大中小城市得到全面发展, 城市体系的等级缺项得以补充, 次一级中心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 城市体系由单级向双级多核演化, 城市化呈现相对均衡发展的趋势。
通过分析1988年~1998年京津冀地区各类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特大城市 (北京、天津) 的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 城市化水平只相应增加0.84%, 而中小城市人均GDP每增加1万元, 城市化水平却相应大幅增加6.4%, 说明京津冀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已处于成熟阶段, 而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因而增加较少的人均产值, 可以使其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2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前景
2.1 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将比大城市快
中小城市由于其分布面广, 对就近吸纳周边的剩余劳动力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 要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提高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 给农民进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也给中小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因此, 在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 中小城市将成为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体, 与特大城市在城市化发展速度上拉开更大的距离。
2.2 形成更加多元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未来的投资主体不外于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和内资五种类型, 但每种投资主体的投资形式和对城市的发展促进作用将有所不同。国家、集体的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比例将会减少;私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京津冀地区, 内资的作用相对有限, 外资的投入趋势将由小到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生产制造领域向生活服务业领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中小城市, 由于经济发展的灵活性, 思想观念的开放性, 更容易形成多元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
2.3 形成更加多样化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
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未来发展可能出现如下类型:
1) 整合 (集聚) 型。信息时代, 技术创新源往往分布在经济发达、人才集中、具有信息产业优势的大都市区或中心城市, 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最佳的定位和新的空间, 在京津冀地区内, 一些特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或部分区域, 将在城市郊区化或郊区城市化的集聚与扩散双向作用力的推进下, 被整合为这些特大城市的一部分;一些中等城市, 为了在未来的大都市区中成为强有力的中心城市, 也存在与其周边小城市进行整合的可能。
2) 重组型。京津冀地区非城非乡、农业与非农产业交织发展的非优化空间较为突出, 随着国家新的“土地法”的实施, 建设用地受到严格控制, 如何保证未来的发展环境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挖潜旧区、迁村并点, 形成适度集聚的城镇, 重组不失为一条较佳的途径。
3) 城乡一体型。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未来城镇理想的空间应该是这样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关系, 预留大片的耕地、基塘、农庄、菜地、林地等农业用地, 成为城乡明显的自然隔离带。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极为便捷, 空间结构上多条“链珠”交错构成区域城市的主体。
4) 集中型。集中型城市, 即通过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 强调快速发展, 迅速壮大经济实力, 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一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采用这种城市化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这些城市的发展, 应避免“马路经济”或“十里长街工业带”的出现, 形成“点轴式”或“核轴式”的理想的空间发展模式。
3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发展对策
1) 从战略角度考虑, 培植更多的中小城市群体。
在京津冀地区, 对城市化贡献最大的是中小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中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根据京津冀地区现有的经济、城市人口分布情况及未来经济、城市人口发展潜力, 挖掘有条件的生长及进行重点培植,
发展成中小城市, 扩大中小城市群体的数量和规模, 达到吸纳更多城市人口, 加速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 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是加速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进程的最有效手段。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塑造个性化城市。
京津冀地区的许多中小城市, 已开始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 为城市提供更多“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赏心悦目的绿色户外空间”。同时, 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挖潜“城市文化基因”形成了一些具有当地传统风貌的步行街区, 一些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 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场所等,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以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风格、个性特色共同构成城市独有的魅力。
3) 建立城市间快速通道网络, 加速城市现代化发展。
在信息科技时代, 建立城市间快速通道网络, 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城市作为网络中的节点, 在不断流通的开放系统中, 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调整资源的分配, 升华城市的功能, 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4) 中小城市应加强与城市群间的分工与协作。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的, 在京津冀地区城市群中, 各个都市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均有所侧重, 中小城市在发展中除要注重保持自身发展优势外, 更要认识其在各自都市区中的定位, 除了与其他城市共同建设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 形成资源共享外, 更要与大城市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寻找出适合自身特色, 避免恶性竞争的发展道路, 在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中, 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5) 处理好农村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农村工业经济,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应通过集约发展, 才能够实现规模效益, 增强城市竞争能力, 促进现代化。同时, 在地域上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城乡之间通过现代化的快速通道网络, 共同享受文化、教育、信息、科技、贸易、娱乐等现代化城市文明, 才能使城乡同步实现现代化, 在地域上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摘要:从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前景与发展对策三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提出了使得该地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使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化模式,前景,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宋虎存.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探讨[J].山西建筑, 2007, 33 (5) :67-68.
[3]胡序威.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盐城市中小学生 篇8
在欧美发达国家, 最初的立交交通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城市立体交通主要是城市中出现的铁路和城市道路的立交道口。这些立交道口主要使铁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各行其道, 对于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中叶开始, 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在美国等发达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新型立交桥和高架桥逐渐在城市道路中出现。虽然立体桥和高架桥的修建成本高、难度大, 但由于他们不会大量占用地面的土地, 因此以立体桥和高架桥为主的地上交通系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所面临的土地面积有限, 现有地面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合理地利用立体桥和高架桥, 能有效减轻城市道路网的交通拥堵和延误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中大多建有发达的地上交通系统。地下交通系统也是从欧美国家开始普及的。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铁路在1865年出现在英国伦敦。如今伦敦已经形成了以地铁网络为骨架, 地面公共交通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总体来说, 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早, 地面道路系统基本完善。而地上交通系统和地下交通系统仍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中国, 国内城市的地上和地下交通网络在从九十年代就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以北京为例, 到2013年, 北京市共建成通车了459座大型立交桥。这些立交桥有效的提高了城市道路的利用率, 降低了交通延误。而北京市的地下轨道交通也从九十年代初的两条线路发展成为到2014年初的16条地铁线路和6条线路在建路线构成的地下交通系统。这由地面交通, 地下轨道交通以及地上交通所构成的立体道路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北京的发展。我国的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和广州, 也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其发展的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目前正不断完善这个立体交通系统, 以使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中小城市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张。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延误也逐渐在中小城市中蔓延。在中小城市建立起一个由地面交通系统、地上交通系统和地下交通系统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有助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虽然许多中小城市也建设了立交桥和高架桥等地上交通系统, 但由于城市的发展理念的落后, 这些地上交通系统并没有形成一个网络, 而只是独立地处于地面交通系统之中, 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功用。拥有立交桥和高架桥并不等于拥有一个完整的地上交通系统。以长春市为例, 长春市2009年先后在亚泰大街东南湖大路和南关2个路口建起了高架桥, 但繁荣路口和自由大路路口的拥堵使这2座高架桥没能发挥其功效。因此, 随后繁荣路口和自由大路路口也相继建起了高架桥。目前在亚泰大街的卫星路路口还正在建立一座立交桥。2013年卫星路上也建成了几座高架桥。可以看出, 只有当亚泰大街和卫星路上的所有高架桥和立交桥全部通车后, 它们才会与前进大街的高架桥一起构成环绕城市高速道路网。除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地下轨道交通外, 还有5个中小城市已经建成了地下轨道交通系统, 另有22座中小城市正在兴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未来地下交通网络的形成不但使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通需求,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它将与地上道路交通系统一起构成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在建立立体交通系统时, 中小城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吸收大城市在发展立体交通系统的经验教训, 着眼于城市的宏观交通体系的发展, 而不只是解决局部的交通问题。
2依托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构建出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骨架。
3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自身的特点, 分主次、分阶段地进行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 保障城市路网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挖掘现有城市地面道路网的潜力, 使地上和地下交通系统完全融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 真正发挥其效用。
由于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造价较高,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是很重的负担。同时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除了具有自身的优势外, 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由于建设时只考虑了地上交通系统能有效解决交通延误和提高道路使用率的优点, 许多建有高架桥或立交桥的路段或路口都出现了行人和乘车人过街困难的现象。在这些路段频繁的出现行人跨越护栏过街的现象, 这不但影响了机动车的正常行驶, 也威胁到了行人的安全, 同时路段两侧的商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 只有完善了城市高架桥和立交桥系统的规划设计, 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在城市干道中的骨干作用。中小城市在建设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使应该注意避免其带来的弊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的道路提交交通发展模式。
建立高效的立体交通系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小城市由于资金有限, 在建立立体交通系统时必须切合本城市的实际需要, 合理进行路网规划, 才能真正发挥出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的作用。
摘要: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在我国中小城市建立高效的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解决中小城市道路交通难题的主要方法。本文总结了的国内外城市道路体系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中小城市的现状, 对建立中小城市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系统,中小城市,高架桥和立交桥,地下轨道交通
参考文献
[1]惠西鲁.伦敦立体交通对大西安战略规划的启示[J].长安大学学报, 2012 (06) .
[2]黄蔚堂.夯实立体交通基础发展综合交通体系[J].综合运输, 2004 (01) .
王永彬 中小城市地产王 篇9
王石曾戏言: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做房地产。房地产商的日子不好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就在别人为房子卖不出去而忧愁时,王永彬却是图纸一出,供不应求。
房地产界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壮大?
王永彬说,你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策略。其它房地产商都在大城市扎堆,价格战、地皮战打得你死我活,王永彬却在中小城市掘出利润宝库;其它房地产商为拿地皮绞尽脑汁搞好政府关系,王永彬为政府修路排忧解难,政府自然倾力扶持;别的房地产商为筹资磕破了银行大门,王永彬创造了“以路带房,以房保路”的开发模式,利润确保,还款有信,银行贷款找上门来。
王永彬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中小城市房地产盈利模式,企业快速从小做大。他的战略思想为房地产界提供新的思路,我们期待有更多房地产商投入到中小城市开发中。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小企业不是任人宰割的羊群,他们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灵巧的运营机制、高速的扩张速度,他们不再是市场中弱肉强食的对象,他们也能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英雄不问出处
王永彬经历丰富,却基本平淡无奇。这决定了他最初给人的印象:质朴中带着一点沧桑。房地产界藏龙卧虎,王永彬朴素的外表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一方地产界的领军人物,声名远播全国许多中小城市。
王永彬今年42岁,务过农、读过书、进过工厂,现在又从商,工农学商他全干过了。别人干一辈子的职业,在他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王永彬说:“很多人不自觉地画地为牢”,而他却总在寻找突破。
1959年王永彬出生在河南的一家农户。他是家中老大,从小爱读书,有着过目不忘的好记忆,可惜上到初中就没读了,只能回家种地。不安分的王永彬找来医学书、农机修理书边学边用,也能给人看点小毛病,修点小农机。爱读书、爱学习,王永彬说,这让他一生受用。
王永彬命运的改变是在1976年。他的表弟参加工作,顶替表弟上高中的王永彬,1978年成为濮阳县恢复高考后第一名大学生,他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测绘专业。1982年王永彬分配到邯郸钢铁厂,又到天津铁厂,后调到山西化肥厂。山西化肥厂有个水泥厂,在那里王永彬学到了很多土建知识。
1986年6月,王永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河南省濮阳市测量队任工程师。当时,濮阳刚刚建市,十分荒凉,王永彬投入到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当中。道路的测量、城市的规划、工程的施工王永彬都有参与。1989年他又被调到濮阳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任工程师,作为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王永彬几乎参与了濮阳市的所有重要工程项目的建设,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工作,他对城市未来的规划了如指掌,为王永彬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初王永彬来到中房集团濮阳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主任工程师。1994年因工作出色,王永彬升任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在一次公司的中层会议上王永彬以全票支持率接任总经理。
从农村到学校,从学校到工厂,从工厂又到了房地产公司,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王永彬完成了人生的几次跨越。别人是干一行厌一行,王永彬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钻一行。王永彬的每一段经历都在他身上留下了铬印,也为他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王永彬上任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欠外债100多万,欠员工工资100多万元。银行不时拜访催还贷款,还扣了公司仅有的一辆车,员工情绪不稳定。别人早已经焦头烂额,王永彬的哲学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关键看你有没有动脑筋。1995年,9家企业竞争一块地皮,王永彬以最高价竞标,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公司钱不多,会不会弄得个血本无归,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呢?王永彬早就把账算了个门清:买地花60万,建楼花60万,下面两层建门市,上面建商品楼,结果门市就卖了160万,王永彬轻而易举地掘到了第一桶金。就这样,王永彬不仅一点点还清了外债,还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
燕雀安知鸿鹄志
是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还是继续谋求更大发展?王永彬自有他的鸿鹄大志,他选择了发展,但如何发展却没有答案。
1997年濮阳虽已建市多年,但市政府摊子大,资金紧张,城市建设长期滞后,市政府想要改善城市环境,却苦于财政拮据,有心无力。作为濮阳市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市政建设是一块巨大的潜力市场,但政府拿不出钱,房地产开发商要盈利,如何达到双赢?
1996年王永彬曾到苏州考察,一条美丽的商业街让他流连忘返。经了解,这条街由当地政府把道路两边的土地拍卖给开发商,政府用土地拍卖款修路,开发商把土地开发成商业街出售。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政府和开发商各得其所,政府不花钱修了一条路,商铺的热销让开发商也大获丰收。
王永彬由此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他看到中小城市发展比大城市稍慢,商业街建设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如果把商铺统一规划,形成风格,为老百姓提供优美的购物环境,商家当然愿意来做生意,商铺销路不用发愁,而且资金回笼快,开发周期短。
王永彬果断做出决策:选择中小城市,选择商业街。
苏州考察回来,王永彬深入调查了濮阳市商业街状况,他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濮阳虽然已有一些商业街,但都是自然形成,道路坑凹不平,基础设施差,商铺零乱,购物环境差影响了商业街的经营。王永彬想,开发一条商业街一定会有市场,关键是商业街地处黄金旺地,如何从政府手中拿到地?王永彬提出来,不用政府一分钱,为政府修一条路,改善基础设施。
王永彬立刻着手落实这一设想,先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方案很快得到市政府的支持。王永彬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更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将整个构想变成实实在在商业运作。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王永彬的开发公司很快进驻工地,全面开始了古城路商业街的建设。当工程结束时,一条宽敞的大道展现在濮阳人面前,路两边是仿古风格的建筑,设计别样的二层商住两用楼,让人赏心悦目。
王永彬获得了成功,濮阳的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优美的街道。商业楼的销售火爆早在王永彬的预料之中,没想到的是许多人为抢购居然带着现金上门,银行的员工登门代收款,所有商品楼一售而空。
总结经验,王永彬说:“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对城市建设一定要有责任感。”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城市建设者的位置上,他说:“建筑是城市的脸,外地人到一个城市首先是看这个城市的建筑。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如何,也是看这个城市的建筑。”
王永彬把项目看成自己的作品,他说:“房地产项目不比其它商品,用过一次就完了。做出来的房子立在那里,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敷衍了事,自己的脸面往哪搁。做出来的房子如果不能用不如不投资,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正是这种质朴的想法决定了王永彬设计的高起点,也正是这种高起点,决定了王永彬丰厚的市场回报。
王永彬说:“选择项目不能凭直觉,项目评估要做细。选择一个项目首先要看它周围的远景规划、发展趋势,甚至是今后十年的规划,看看周围环境如何,交通是否便利,有没有污染源,有没有学校,居住人口有多少,以此确定项目的档次、规模的大小。选择项目一定要稳、准、快,根据市场需求,了解会有多少人要房子,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项目推出的时间,早一个月和晚一个月推出结果会完全不同。”
王永彬曾在濮阳市规划部门工作过,因此他对城市的规划十分清楚。他说,项目设计一定要考虑城市的长远规划。王永彬开发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与城市的整体风格,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古城路的附近有一个“戚城景点”为古建筑风格,王永彬就把古城路修建成古典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是购物的去处,也是到濮阳观光的必去之地。有了人流量,这里经商的商家,个个生意兴隆。
品牌大旗攻城掠地
王永彬的项目从来不做广告,这在房地产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王永彬说,这也是中小城市的特色,城市不大,你只要把口碑做出来,自然有人来买你的房子。他知道企业要壮大必须做成自己的品牌,而做品牌,信誉最重要。
古城路商业街的成功开发推动了濮阳的城市建设,也成为市政府领导政绩的一个标志,有外地领导到濮阳,常常会被带到古城路参观,无形中给王永彬做了广告。这些领导看到王永彬开发的古城路,道路规划合理、商铺整洁美观、施工质量上乘,既改善了城市面貌,又没有花政府一分钱,这种模式在中小城市太需要得到推广了,许多城市拿出黄金地段邀请王永彬去开发,王永彬的名字在国内的中小城市里很快传播开来。
然而王永彬知道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单靠一条街,一个项目的成功远远不够,盲目扩张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一个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扎扎实实地去做。
王永彬没有趁热打铁。濮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新兴城市,相对其他地市来说,经济不算发达,并且地处豫东北一隅,交通不便,流动人口少,再加上市区人口不算多,使得整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商业街还可以建,但完全延续古城路的模式,其风险不言而喻。
伴随古城路商业街的成功开发,当地其他房地产开发商也跃跃欲试,欲分得一杯羹。濮阳商业街的开发热潮似乎已经来临。在这股热潮中,王永彬显得出奇的冷静,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暂停了商业街的开发活动,转而向居民商品楼开发进军。
在古城路商业街的盛名下,王永彬开发的几个居民小区的销售同样火爆,提到王永彬,濮阳人自然就会想到高质量,有信誉。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2000年,距离古城路商业街的开发已是两年有余。在此期间,濮阳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政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濮阳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个体经商者越来越多,人们手里有了一定的积累,投资的愿望在高涨,整个经济大环境有了质的改善。
这一切,王永彬丝毫没有放过,他决定:再建一条商业街,一条与古城路完全不同的街,一个高品位,最现代,集购物、商住、休闲于一体的人性化“社区”,要为购房者实现投资升值的愿望,还要为濮阳增加一个高档购物环境。
经过广泛论证以后,项目选址在金堤路。为了突出时尚、现代的风格,王永彬将金堤路定位于欧陆风格,商业街经营者以高档商品店铺为主。王永彬将自己多年投资所得几亿元投入其中,整个项目全长1公里,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商户,这在濮阳市可算大手笔。
在项目设计上王永彬一要注重特色,二要注重细节。他认为,建筑体现的不只是科学,更应该是艺术,建筑的艺术体现了人的智慧。商业街既是一个商铺地、居住地,它也是一个休闲处、娱乐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因此王永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精雕细琢,一定要保持风格的一致。窗棂的颜色与楼体是不是和谐,路灯的款式与街道的布置是不是一致,广告牌的大小会不会影响商业街的美观,对待这些问题都一丝不苟。为了美化街道,人行道上专门设计休闲花坛,花坛的围栏设计成坐台,行人购物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使金堤路别具一格。
王永彬说,做房地产要做出品牌,品质保证是根本。他做的项目都是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从不偷工减料。王永彬说,唯利是图只会砸牌子,可能会有一点小利,但永远不能做成品牌。市场经济里皇帝的女儿也有愁嫁的时候,从工程一开始,王永彬就严把质量关,所有的建材一律从规模大信得过的供应商手中采购,由公司质检人员现场检验;施工采取招标形式,确保信誉有保证的高资质建筑商施工;现场定期由监理验收;各种施工规章制度、流程规定的明确细致。
当然,一个企业是不能忘记盈利的目的,王永彬从不忘精打细算,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压低成本。修建金堤路时,王永彬设法与电力部门协商,由开发商购置设备,电力部门铺设,这样省了一大笔钱。如此开源节流,既确保自己的利润,又为购房者留下升值空间,实现购房者投资的目的,商业街对于购房者才有更大吸引力。
王永彬说:“降低成本不能以牺牲房产的品质为代价。”金堤路完工以后,购房者发现交给他们的房子比承诺的还要好一些。金堤路设计的是铺地板砖,现在变成了花岗岩。原来王永彬经过市场调查,了解到花岗岩比地板砖贵不了多少,整个项目换下来增加了十几万元的投资,作为开发商少赚点钱,但商业街的档次提高了,购房者更满意,品牌的价值得到了提升。王永彬说:“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不仅要满足购房者的需求,还要给购房者一点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这样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金堤路同样获得了成功,项目在建设中就已经销售了80%,很多购房者很快就在二级市场赚了钱。王永彬说:“不管房子卖得多火,讲定多少价就是多少价,不能看到别人赚了钱就眼红,就提价。这就是信誉,这就是招牌。”
如今凡来濮阳的人必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古城路商业街,另一处就是金堤路商业街。两条商业街风格迥异,一古一洋,对比强烈。邀请王永彬投资的中小城市遍布全国,远至新疆的吐鲁番,近至山东的聊城都来到濮阳参观,纷纷邀请王永彬去当地投资。
中小城市成霸业
人们大多认为,大城市才有大房地产商,王永彬却用行动证明:中小城市同样能成就一番霸业。
多数人只看到大城市庞大的高收入群体,构成的商品房消费群,却没有综合考察中小城市的建设现状。王永彬说起他在中小城市投资的理由如数家珍。
理由一:大城市房地产公司多,竞争激烈,在企业实力不是特别强大的时候,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王永彬说,仅河南省就有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千多家,住宅积压200多万平方米,商业楼面积50万平方米,整个行业亏损30亿。就濮阳市而言,开发公司最多时有32家,目前约有20几家。王永彬领导的企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强势地位,靠的就是中小城市发展策略,避开了恶性竞争,企业才能积聚实力,不断壮大。
理由二:在中小城市投资,顺应了国家限制大城市发展,加速中小城市建设的政策思路,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中小城市与大城市比较起来,更适宜人类居住,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世界上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名闻遐迩,就是因为它们精巧别致、个性鲜明。中小城市是大都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向广大乡村扩散的“滩头阵地”,加快其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因此,国家最近几年的政策导向是限制大城市规模,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有了广阔的天地。
理由三:房地产开发商修路,解决了地方财政的窘境,房地产开发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谁都知道,做房地产一要资金、二要政府关系,王永彬在创业之初也曾面对这样的困难。他定位商业街,“以路带房,以房保路”,不失为一记妙招。市政建设的改善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市政改善了,老百姓高兴,作为一方父母官脸上有光,但地方财政毕竟有限。对任何企业而言,不动用政府一分钱,就能为政府修路,实在难以想象。只有细细想来,才能体会到其中资本运作的奥妙。“借”钱生财,借“鸡”下蛋,才是真正的高手。
另外,中小城市吸引外资的途径没有大城市发达,造成中小城市投资准入的门槛低,更利于中小房地产公司的迅速扩张。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产业,它带动建材、水泥等等相关产业,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当然欢迎。以王永彬在河南卫辉市的项目为例,全国十几个工程队开进施工现场,几千人的施工队伍,几个亿的投资,在当地将带动多少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优惠,这在大城市是一般房地产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理由四:中小城市同样有投资的需求,商业街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小城市相对收入低,很多开发商都认为消费能力有限,却没有看到中小城市中有一些人经过几年积累,手头也有不少积蓄,这些钱存在银行里利息太少,钱不能生钱;投到股市,风险太大。购买商铺房产是一项不错的投资;另外每个城市都有下岗职工和闲置人员,这些人做点小买卖,那就需要商铺,商铺有人租就肯定有人买。王永彬的中小城市商业街开发策略,满足了人们投资的需要。
顺应国家政策 ,此得天时;地方政府支持,此可谓得地利;满足老百姓投资需求,此为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王永彬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所向披靡,就在常理之中了。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的判断,王永彬加快了在中小城市投资的步伐。除了一些正在考察中的项目,最近公司在濮阳县开发建设了全长880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铁邱路;又在卫辉市开发仿古一条街,全长570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王永彬的投资额也正以几何级的倍数增长。
困惑与梦想
很少有人相信王永彬这么殚精竭虑,是为国家打工。中房濮阳开发公司至今仍是一家国有企业,有人不理解,王永彬起早贪黑图的什么,而王永彬的话朴实得让人不敢相信:“我只想把事情做好。” 虽然王永彬现在的工资还不如一些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但王永彬觉得值,回想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看着一条条亮丽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的新景点,他充满了自豪。
了解王永彬的人都知道这几年他走过的路并不如他自己描述的那么轻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他有很多苦恼和困惑。
王永彬很想通过兼并、收购、合资等资本手段加速企业扩张的步伐,但是公司仍然沿用传统体制,股份制改造迟迟没有进行,企业行为并不能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管理层的积极性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调动,王永彬说,他无法让每一个人都如他所想。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开发项目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但以中房濮阳公司现有的工资待遇,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即使有高素质的人才愿意来,在公司目前的企业机制中,能不能发挥所长,王永彬心里没底。他一直很想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起来总是阻力重重。
虽然企业经营状况比几年前好很多,但王永彬的担子并不轻松。数百名职工的退休、养老问题,还有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闲置人员的安置问题,这些都等着他去解决,说到这里,王永彬的眼里多了一些凝重。
当然,这些并没有吓倒乐观的王永彬。他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时机成熟时要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让员工持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特别是中层干部的培训,一有机会,就让他们走出去,去学习、去交流;他还会坚持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加速资本的积累,在资金充裕时向大城市房地产进发,开辟新的市场。
当谈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影响时,王永彬充满信心的说,“只要我们坚持市场就是一切的原则,切合地区特色发展企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就会有希望”。采访手记
初见王永彬,你无法将他与企业家划上等号。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名牌,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时尚辞令。你说他是工人也可以,你说他是农民也不过分,因为他的身上除了质朴,你很难看到企业家的智慧和风度。连王永彬自己也带着可爱的憨笑问自己:“我算企业家吗?”
与王永彬聊得越多,你就越能感受到那种智慧的光芒。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企业家不是看外表,而要看他的思想和内涵,看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否则何以谓之“家”。
由此我们想到更多的王永彬们,他们掌握着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亿元的资产,但他们的收入可能只是其中的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这种强烈的反差并没有让他们有什么不平衡,相反他们把这些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一样维护,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浇灌企业生长,让它枝繁叶茂。他们很多来自于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寂寂无名伴随着他们的成功,他们不在乎奢华的生活,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炒作,他们不敢去想一想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让他们透支着青春,透支着健康,甚至透支了情感和家庭。他们是那样的朴素,朴素得让人感觉到了一丝心痛。谁来关怀他们?
媚俗的媒体一向以资产、名气、规模来选择企业和企业家,媒体面前,王永彬们实在太渺小,但就是他们用最独到的目光审视中国市场,创造最贴近中国消费市场的经营战略。因为有了他们,狼声四起之时,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盐城市中小学生 篇10
关键词: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互动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颁布实施,对城市商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商业空间结构末端的居住区商业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中小城市的居住区商业空间的设计往往局限于考虑内部需求,漠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大多是对于建筑的色彩,形式的协调,空间的体量、尺度、比例的推敲,对商业需求市场的不准预测造成的空铺率等,而当代的居住区商业空间必须与城市这个大环境相联系。笔者根据研究生学习以来参与的若干中小城市的居住区设计的反思,发现相应的互动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如何在城市市民利益与开发商利益要求之间谋求平衡,也是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设计面临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城市居住区与大城市居住区相比,具有居住区规模偏小、住户人数偏少、购买力较低、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等特点。这些因素注定了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不能照搬大城市设计经验,而需要走一条适合当前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发展的道路。
1 目前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设计中的问题
1.1 规模庞大
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城市数量占全国建制市总数的80%以上,而且涉及人口众多。据资料统计,2003年在我国建制市中,中小城市占建制市总数的84%。目前,中国设区城市为660座,特大城市48座,大城市65座,中等城市222座,小城市325座,建制镇约20 600个。从数量上看,中小城市总共为547座(2007年统计数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1.2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最初是气象学家提出来的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而且会带来整个系统的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居住区商业之于其所处的中小城市恰恰类似这种关系。
由于中小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其居住区和大城市相比,更容易影响城市空间形象甚至在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商业配套等公共设施本身又与城市具有较高的依存度,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一来,中小城市的居住区商业空间与城市环境将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连动关系。
如四会市的碧海湾在城市贞山片区江畔开发占地面积达到14.6万m2,被当地市民誉为“四会水岸第一城”。其为了将绥江对岸的老城区消费人群吸引来,也为了居住区内的住户工作生活方便,斥资打造了一座带休闲亭的观光桥和一个城市文化广场,成为当地城市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为四会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3 文化缺失
笔者经历设计的若干中小城市居住区位于岭南文化辐射圈内,商业氛围浓厚。而岭南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相应的商业空间形态也很有特色,为了满足全天候的购物需求,骑楼的出现为人们在雨天等恶劣室外环境下购物提供了方便。而大多数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发商在开发设计居住区商业时往往也顾及不到当地文化特色在商业空间中的表现。但也不能全盘套用岭南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居住区商业设计思路,所以也亟待形成自己的一套设计思路。
1.4 统筹迫切
当下我国大城市极度集聚,以及行业竞争压力等各项因素的情况下,城市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与转移到中小城市,产业转移随即带来中小城市人口在未来势必增加,对居住环境无论在量上和质上都会要求更高一个层次。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将逐渐向中小城市扩展与转移,对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的设计模式的研究与总结也亟待完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已经出现向中小城市倾斜的趋势了。如万科年内新获取项目44个,按万科权益计算的规划建筑面积约1 036万m2。其中中小城市占比超过了90%。2009年保利中小城市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大城市。2007年保利第一个中小城市项目——包头保利花园成功开售并盈利。至2009年底,保利全年拿地总支出超过300亿元,其中中小城市投入200亿元,占比达2/3。2009年末据保利相关人士介绍,保利总销售额中大城市约占47%,中小城市占53%,为上市来中小城市首次超过大城市。
2 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设计的思考与对策
2.1 建立与城市生活耦合的居住区商业空间结构
中小城市的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城市,当地的传统商业设施都凝结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地方的风情,在设计居住区商业空间时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商业特色,从社会物质层面,如当地材料商业空间的使用、本土树种的商业外部空间景观配置,从生活文化层面对住户在购物时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发展适应人群行为的居住区商业空间模式
中小城市居住区的开发与大城市不同,大城市居住区的开发常与中心城区有较远的距离,具有“飞地”性质,而中小城市常采用新区与旧区紧邻的方式,购物出行与商业配套均与旧区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因此,要与城市整体考虑的前提首先是要合理配置,根据居住区商业周边情况来匹配相应的影响因素和调整配置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应借用城市规划学科的商业网点控制因素,详细收集与分析该城市的消费水平、商业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状况、商业业态总类及档次。同时,从唯物辩证论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当下中小城市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有的城市原来是新区的地方,若干年后就会变为旧区,其商业容量也会相应改变,与之相联系的居住区商业空间也必然需要跟着变动,因此也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考虑居住区商业与城市的互动。其次,要重点解决和缓解居住区商业与城市交通的矛盾,对于在城市主干道上布置居住区商业,要妥善处理好居住区商业车行出入口、人行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
2.3 与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相匹配的居住商业空间环境设计
与大城市居住区需要面对的用户市场不同,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应立足于建设适应住户购物需求的商业空间,适应当地居住习惯和生活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居住区住户的生活质量正在显著提高,一方面对于购买的商品质量、种类、价格及购物空间感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住户购物交通方式的改变,原来多是步行或自行车出行就可以完成的采购行为,现在可以借助私家小汽车到更远的城市商业购买,在设计居住区商业时,其商业业态、商业服务半径、商业布局都会随之发生改变,需要更充分的与城市商业协调发展,以更好的满足住户的购物需求,同时不会导致居住区商业设施的过剩或过少的配置,使楼盘开发商的既得利益也能够最大化,最终得到双赢的局面。
居住区商业空间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活的特色,使居住区商业空间、各类人群的购物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相协调。
3 结语
现代的中小城市商业空间不能固守内部住户消费需求量的传统商业配置方式,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为城市生活增添新的活力,吸收各个方面的购物人流,也成为居住区空间具有标志性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来说,一切还来得及,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城市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比较有机会重新确认自己的定位,吸取大城市居住区商业设计中的经验教训,最终营造自己独特的居住区商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杨靖,马进.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2(7):28-29.
[5]覃琳,杨宇振.居住改变城市形态——西方经典住区与现代城市住区规划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2(3):21.
【盐城市中小学生】推荐阅读:
盐城市中小学排名11-21
盐城高校大学生10-22
盐城之旅学生作文10-26
魅力盐城黄海情小学生优秀作文11-07
江苏省盐城市07-14
盐城市劳动合同11-19
盐城市中考真题语文01-17
盐城市城市化水平预测12-15
盐城市场调研报告10-20
盐城市中考数学试卷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