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2024-08-24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共8篇)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1

一、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水,那么植物就不能生存,大自然的“空调”也将关闭。盐城有“百河之城”的美称。小河纵横交错。可由于人们缺乏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河水正逐渐被污染。

在我们学校的旁边,就有一条被污染的小河,叫油坊沟,每天清晨,一出家门,就会闻到一股令人恶心的气味,是什么原因使小河被污染了呢?我们根据老师的布置,决定组成课题小组,开展了探究活动,进行调查。

二、调查分析

3月23日 下午,我们踏上了采访的路途,来到油坊沟边的前进菜场附近,想采访那里的居民,了解一下油坊沟的情况。可我们找了半天,有的人说不知道,有的干脆头也不回地走了,还有的则露出尴尬的表情。我们不放弃,互相鼓励,又出发了。

我们沿着油坊沟的往南走。半路上,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高兴得一跳三丈高,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呀!于是,我们连忙迎上去,亲切地问道:“老爷爷,我们想问一下关于这条河的一些问题,您知道吗?”话音刚落,老爷爷欣喜地点了点头。他告诉我们说:这条河叫油坊沟,以前河里的水碧绿碧绿的,可以看风河底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很多年前他还在在河里游泳呢,人们在河里洗衣、洗菜。村民们清晨到河里提水倒入水缸,放些明矾后,水就可以饮用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河水受污染的?”我迫不及待地接着问。老爷爷说:“以前人们常常挖去河底的淤泥,现在由于长期不挖,淤泥堆积,河床逐渐变浅了,而且水闸也太多,使水循环受到影响,有的人为了能捕到活生生的鱼就在河里放置了许多水网,村民们为了贪图方便,竟然把污水排放到河里,还向河中扔垃圾,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些垃圾。”

老爷爷还告诉我们,现在油坊沟附近前进村的每个组都有定点的垃圾箱,还安排了清洁工,每天清晨清洁工到每组收垃圾并及时运走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专人在河上捞垃圾,但还是有人向河中扔垃圾。

三、论断

通过调查采访,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造成家乡小河污染的原因主要是:

1、在河里建造了水闸,放了许多鱼网,影响水的正常循环流动。

2、人们向河里排放生活污水,丢弃垃圾。

3、一些工厂排出的废水。

4、现在种田都用化肥,河里的水草、水葫芦、淤泥不再作肥料。所以人们不再去卷水草,捞水草,这些水生植物泛滥成灾,淤泥越来越厚,使水质越来越差。

四、建议

1、希望相关部门能治理油坊沟,清理河道,不能把河流当作环境死角,乱排放污染。

2、在小河的两边造公路,不仅方便居民出行,还美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油坊沟,接触油坊沟。

3、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希望有关部门多做宣传,使居民能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我们也要尽所能去阻止别人,让家乡的小河变得更加美丽,河水更加清澈。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2

1 林业资源调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近年来, 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国营林场有所发展, 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 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经验, 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 调整林业建设布局, 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 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 需要认真对待。

2 针对乌鲁木齐彩叶树种的调查与分析

乌鲁木齐的林业资源相当丰富, 众多林业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种类最多的就是彩叶树种的种类, 一般彩叶树种观赏集中在每年的10~11月初, 截止到11月下旬可以观赏的彩叶树种类就会越来越少。彩叶树种园林配植类型有:孤植、丛植、色块与基础种植、列植、垂直绿化等。主要存在彩叶树种单调;种类比例结构及配植不合理;重区外引种, 轻自主选育和本地资源开发;苗木生产不够规范, 受市场不良炒作影响大等问题。建议挖掘本地彩叶树种资源, 引进急需树种;优化配植, 扩大应用范围,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为使乌鲁木齐园林在彩叶树种造景方面得到发展, 应先调查摸清其现有彩叶树种资源及其应用状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和扩大现有彩叶树种资源的可行性方案与建议, 为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乌鲁木齐城市园林景观提供依据。

2.1 调查范围和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城市林业资源中彩叶树种的数据信息, 城市林业管理部门要在城区内所有的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绿地中进行搜索和调查,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例如:城区中的人民公园、红山公园、儿童公园、人民广场、街道绿地等, 对多个地点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乌鲁木齐市彩叶树种名录, 并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彩叶树种资源及其类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乌鲁木齐市所包含的众多树种中占据数量最大, 其中彩叶树种分为秋色叶类、常色叶类、春秋色叶类3大类别, 一共有17科46种, 最为广泛的是蔷薇科就占据16种。证实乌鲁木齐市林业资源较多的树种之一是彩叶树种, 其分布范围广, 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景观之一。

2.2.2 彩叶树种彩叶物侯特征与分析。

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植物详细的栽植时间段, 才能准确调查。彩叶树种一般是在每年的10~11月初生长茂盛, 到了11月下旬彩叶就会逐渐脱落。城市林业资源调查部门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制定合理的调查流程, 准确掌握植物的种类的数据信息, 以便更好地管理。

3 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3.1 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质量

想要有效保证城市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选择专业的负责人, 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分析能力。城市林业调查工作是一项科研性的基础工作, 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 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 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3.2 搞好专题调查

对所要研究和调查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进行对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调查, 详细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如: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气候变迁等,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做出对今后农林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区域县都应该树立2~3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4 结语

针对城市林业资源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 保证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完全符合实际要求, 从而对存在的问题有效处理。在调查过程中要彻底摸清森林资源的生长规律和分布特点, 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调查已经初显成效, 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要想实现对林业资源全面科学的调查, 达到林业经营管理的最优化, 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行。

摘要: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过程中还有很多缺陷, 导致不能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具体的管理, 也因此影响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怎样合理改善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方法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林业管理部门应在现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林业资源调查方式, 提升调查能力。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宝义, 白丽秋, 朱晓军.从科尔沁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林业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 (4)

[2]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清查结果及其分析[J].林业经济, 2010 (2)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3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 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

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 2008年7月1

3调查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调查方法:观察法、文献法

调查人:李栋 7月25 日—日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众所周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是以牺牲人民生活环境和利益为代价,沉重的历史欠账成为今天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转型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东北工业分布的特点

近年来,东北工业在全国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迄今为止,东北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全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02年,东北三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82家,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2%;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46.8亿元,共拥有资产16688亿元,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6%和8.8%。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独特。东北三省人民勤劳智慧,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愿望迫切强烈。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建国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的工业企业由于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和行业的特殊性等原因,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工业基地在新形势下的顺利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未能抓住机遇,像上海、青岛、武汉等老工业基地一样在改革开放和改造调整方面取得突破。相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滞后,成为当前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东北三省的发展步伐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

目前,东北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体。2007年,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占近8成,其中,原材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比例,分别占34.5%和30.6%,合计占东北工业的近2/3;采掘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为14.4%。轻工业所占的比例较低,为20.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14.7%,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5.8%。

分大类行业看,所占比例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2.1%)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9%);所占比例超过5%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3%)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另有4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3%,依次为“食品加工业”(4.2%)、“普通机械制造业”(3.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6%)和“非金属矿采选业”(3.1%)。上述10个行业合计,共占东北工业的73.3%。在这10

个行业中,除“食品加工业”外,其余9个行业均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行业。

二、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指随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和巨额利税,创造过历史的辉煌。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资源开采,一些地区资源萎缩而逐渐枯竭,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从而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然而,地区资源枯竭,并不等于地区经济衰退,关键在于能否搞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为这类地区的转型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其它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

2、产业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3、分散、落后的城市布局。

4、地区科技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5、社会文化观念落后。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历史,形成了此类地区的高度依赖性,计划经济下的人财物、产供销的公有国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抑制了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造成了人们的封闭落后、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通过以上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并非易事,制约因素还很多,需要做长期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毕竟已成过去。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地区普遍遇到了经济和社会问题,走上了“源竭城衰”之路,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1、自然资源逐渐萎缩,像抚顺、本溪、阜新、朝阳的煤炭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进入衰退时期。随着一批批矿井关闭、破产,生产能力下降,劳动人数急剧缩减,产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剩下的可采煤量中,煤层过深,条件复杂,采掘成本过高,经济可采煤量减少。

2、地方工业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小。由于长期只注重发展资源产业,形成孤军奋进局面,替代产业没有形成。仅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2000年末,全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但GDP仅占全省的1.4%。1996——2000年5年间,GDP平均增长只有2.7%,比中国西部地区还低。

3、地方财政困难。资源产业萎缩后,历史包袱逐年沉重,经济效益开始急剧下降,对城市及地区的社会贡献率也开始降低。矿山由富矿变为穷矿,城市变成真正的穷城穷市,财政入不敷出。如阜新市2000年财政收入只有4.4亿元,而财政支出达11.7亿元,是十足的“赤字财政”,靠国家补贴来维持低水平的的财政运转。

4、就业问题突出,职工生活困难。资源产业萎缩,必然导致劳动人数缩减,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截至2005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将达到17.6万人。同时,由于产业经济效益下降,在岗人员的收入也处于低水平。由此造成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2000年,阜新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122元,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36元和2158元。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元的特困居民有19.8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5.6%。

5、社会矛盾突出。矿山关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失业,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刑事案件上升,职工上访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

由此可见,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确是当务之急,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经济转型应把握的几项原则

1、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的原则。推进经济转型,不能从理想、理论模式出发,而要从市情出发,扬长避短,寻找、创造、发挥优势,防止重复建设、经济同构现象,走出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2、依靠科技、高位起步原则。要把转型的基点打在依靠科技上,尤其是高科技。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实现后发优势。

3、市场运作、全面开放原则。要从计划经济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市场机制、市场模式运作;打破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在全面开放中寻求项目、资金、市场、技术和人才。

4、改革开路、创新发展原则。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不适合经济转型的条条框框,加大改革力度,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政策、新办法推动经济转型。

(二)经济转型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加快经济转型与维持现有资源产业生产的关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前,存在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冲突。

2、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3、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的关系。

(三)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2、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

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型,体制转轨,职能转变。

4、依靠科技,发展教育,为经济转型提供科技、人才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为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一般说,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欠佳,即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5

来源: 时间:2008-01-18

刘文华 王冬石

一、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

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

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6

运城市总面积14233km,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量为13.34 亿m3o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2。68m,平均占有水资源2514。15m/hm,仅为全国人均水平和每公顷平均占有量的12。08%和10。87%。在天然水资源量中,运城市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8。1O 亿m。其中,地表水可开发利用量为2.44 亿m,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其开发利用程度较底,全市年均地表水资源利用量仅为1。56 亿m,占地表水可开发利用量的63。93%;其中,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62 亿m,地下水年均开采量8。34 亿m,年均超采1。72 亿m,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25。98%。全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达7551km,占平原区总面积的84%,占全市总面积的53。05%。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平原区大部分浅,中井已经报废。运城市城区漏斗中心水位从1986 年至2003 年的17 年问,累积降幅高达80m。

1。2 天然水质差,水体污染严重运城市地下水天然水质差,氟化物,砷,六价铬等超标离子在平原区浅,中井中广泛分布,在部分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仍然超标。饮水安全,特别是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是水务部门的今后重点工作,也是中央以人为本政策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运城市工业和城市废污水年排放量达8500 万m3o 大中型企业仅有解州铝厂,丰喜肥业临猗分公司,永济电机厂,芮城黄化公司等部分企业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仅有永济市一家。

涑水河是运城市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年排入涑水河的污水高达3000 万m,闻喜吕庄水库以下河水水质常年为超V 类水。同时,污染严重的河水渗漏影响沿河地下水,距河500m 范围内的地下水多为Iv—v 类水质。汾河是运城市的主要河流之一,全市年排入汾河废污水达450 万m,据监测资料,河津汾河大桥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明显高于新绛站里断面(汾河入境处),这说明汾河在运城境内污染加重。受此影响,在河津,万荣汾河口一带的地下水有多项指标明显超标。普查资料显示,目前运城市尚有1。7 万hm 农田用废污水灌溉,占水浇地面积的6%,污灌农田主要分布于汾河与涑水河两岸。1。3 水资源浪费严重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目前,大中型灌区,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43%,50%,主要原因为灌溉渠系工程配套差,渗漏严重。据统计,全市30 处中型灌区固定渠道总长10681km,其中防渗渠道长度6278km,衬砌率仅58。8%;小型农水工程渠道防渗较差,水量损失更大。在工业用水方面,自备水源井开采量占工业地下水开采量的86。3%,部分企业特别是管理不规范的民营企业无一级计量设施,内部成本核算管理粗放;一些离公路,河渠较远的企业,为降低处理成本,污水全部在沟道,渗坑直排,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依然存在。城市管网漏失严重,水费平均回收率不到70%。

1。4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1990 年至2003 年需水量统计结果分析,运城市需水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地表水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短时间得不到提高和各行业节水措施有效落实前,未来运城市水资源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以地下水2006 年8 月荆林英: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超采来替代可供水量不足情况将难以避免,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为满足用水需求,每年提引黄河,汾河水1。5 亿m左右,超采地下水约1。72 亿m,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求。在农业灌溉方面,目前,运城市仍有20。95 万hm 旱地,由于没有可靠水源,得不到适时灌溉。在吃水方面,农村仍有10。4 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问题,有157。28 万人饮用着不同程度的氟水,砷水及其他被污染的水。在工业用水方面,海鑫集团为克服发展瓶颈,不得不拿出巨资高价调水;振兴集团因缺水,一台发电机组不能正常运行,每天损失10 万元,特别是分布河津汾北山前的企业因缺水而限产,损失不可估量。

一些对促进本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力项目也由于缺水迟迟不能上马。因此,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运城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2 对运城市今后水资源工作的建议

2。1 依法加强水资源的行政许可管理近年来,运城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 年的172。4 亿元,增长到2004 年的359。3 亿元,年均增长11%;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0 年的15。1 亿元,增长到2004 年的43。5 亿元,10 个县(市,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这主要是靠投资,靠项目上马实现的。2004 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下文要求各地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工作,2005 年2 月,国务院要求各地清理违规电厂建设项目,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对未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发电厂,焦炭等企业一律要求限期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水资源管理部门不得违规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今后在全市范围内,对新,改,扩建项目要以供定需,以水定厂。

2。2 依法加强水资源规划工作,抓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水法》规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作为水资源主管部门,水务系统要摸清家底,搞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及规划工作,规划工作完成后及时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为运城市”十一五”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项目储备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十一五”期间,对一些高耗水项目,水务部门一定要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不论证或论证不到位,项目上去了没有水就是水资源主管部门的责任。

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7

鹤岗市处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带, 为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大陆性气候明显。春季干旱、多风沙, 夏季凉爽、多雷雨, 秋季冰雹多、霜雪早, 冬季漫长严寒。

区内水系较发育, 有常年性河流及季节性小河。其中较大的河流包括:阿凌河、那打河、鹤立河、小鹤立河。

本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城镇规模较小, 经济不发达。工业 (矿业) 农业相对较发达。但个别地区工业污染较重, 生态环境总体较好, 但局部有恶化、严重趋势。

1.1 生态环境系统概述。

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它与农学、环境学、资源学、地质学和气象学等学科关系密切。通过野外调查研究, 区内所见主要的生态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1.1.1森林生态系统。在本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其植物群落为落叶阔叶林, 又称夏绿林, 是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主要有分布桶子沟林场附近的小面积原始森林和分布在鹤岗西、西北部的东风经营所、格金河林场、红旗林场、十里河林场等地的次生林。该生态系统内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平均气温8~14oC, 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由于冬季寒冷整个植物群落中的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树木仅在温暖季节里生长, 入冬前树木叶子枯死并脱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形成了内部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各类生物群落与环境系统相协调、群落中各个成分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保持着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 应全面认识和评价森林系统的价值和作用,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砍伐与种植的关系。1.1.2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水分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气候和地貌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 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空气湿度又大, 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这种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 抑制了土壤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破坏了土壤、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在缺氧的条件下, 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的泥炭化过程共同作用, 形成湿地。本区湿地主要有两块, 主要是分布在鹤岗市东南部的新华及鹤立镇附近, 一为将军山湿地, 一为元宝山湿地, 主要类型为苔草沼泽湿地, 湿地发育过程处于贫养 (高位) 沼泽阶段。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在提供物种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保护环境等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1.3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静水生态系统和流动水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的流动和更换缓慢的水域, 如元宝山水库、五号水库、新一水库、卫星水库、等。流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流流动湍急和流动较大的江河、溪涧和水渠。如梧桐河、阿拉河、那打河、鹤立河等。由于本区水域开发程度较低, 所以是有水域生态系统被破坏较少, 生态系统保存较好。1.1.4荒漠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干旱的地区, 其气候干燥, 蒸发强烈, 由超干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本区虽无荒漠, 但局部地区已具有荒漠化趋势, 应急找预防, 否则将变为荒漠。

1.2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性地质事件。鹤岗市作为一个矿山资源型城市, 以矿业开发为主, 其地质灾害也以矿山灾害为主, 并伴有其它类型的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灾害、冻土冻融、水库淤积、水库及河岸塌岸、特殊岩土地质灾害等。1.2.1矿山灾害及主要类型。本区大型鹤岗煤矿的采掘历史悠久, 因而各种矿山灾害类型较多, 矿山灾害频发, 对本区造成的危害最大。1.2.1.1矿区地面塌陷与地面裂缝。据鹤岗提供资料, 平均每开采万吨煤塌陷土地面积20m2, 按这一数据估算, 鹤岗矿务局一年要有2万多平方米土地塌陷。而且因投资限制没有能力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补救, 造成矿务局和农民的矛盾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矿区塌陷灾害破坏土地资源, 影响农业生产, 对于农田的破坏十分严重.而在各类矿山中, 煤矿的开采量最大, 所以造成的塌陷最为严重。.在建筑物、水坝、桥梁、和铁路、公路之下通常不允许开采固体矿产资源, 否则就可能引起地表塌陷, 破坏正常生产、生活和交通的安全。更为严重的是将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危机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1.2.1.2矿区荒漠化。鹤岗市此类类型最为广泛, 主要位于工矿开发区附近, 在分布特点上往往以工矿区为中心, 荒漠化土地程度呈同心圆向外逐渐减弱, 影响范围与矿山开发规模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由于缺乏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一致性的观念和因地制宜的环保措施, 而造成了乱挖、乱采、乱堆现象。由于采煤造成采区内矸石山遍布。煤矸石堆积如山,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而且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均可造成污染或潜在的污染。加强煤矸石以及周围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1.2.2其他地质灾害。露天边坡失稳;矿区疏干、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泥石流;洪水灾害;水系、土壤、空气中有害元素过量等等。

2 资源开发与环境综述

鹤岗以煤炭资源丰富著称, 煤炭总储量达30亿吨, 煤种主要为气煤和1/3焦煤, 储量、产量和商品量均在全国占重要位置。鹤岗不仅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 同时其他自然资源也很丰富, 而且独具特色。如黄金、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 储量丰富, 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森林资源丰富, 原始森林景色宜人, 林区内生存多种野生动植物、中草药和各种山野菜等。区域内江河、池塘、水库众多, 盛产各种鱼类, “三花五罗”、鲟鱼、鳇鱼等驰名中外。

从本区目前的情况看, 生态环境的主要重点问题是解决好地下矿产、土地 (农田) 、水源、天然林等自然资源间的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 改变以往一味追求煤炭产量, 而忽视其他产业和行业的开发和建设的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体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科学开采与合理利用资源,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看,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 也是广大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科学地开采和保护资源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 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变废为宝, 搞好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煤矿生产发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较大, 如变废为宝成为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二次资源基础。二次资源利用具有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消耗了矿山排弃的物质, 使废物资源化, 如煤矸石发电、制砖、生产硫酸铝、利用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和白碳黑。另一方面就是采掘造成的地表塌陷和断崖残坡得到治理, 其结果获得了坏损土地利用功能的恢复、水的净化、空气的洁净, 即获得了生态资源效应, 这是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资源, 污染环境不是煤炭本身的问题, 而是人的开发利用问题, 落后的煤炭开采、利用技术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 关闭那些不符合产业规则, 生产手段极端落后的小煤窑是在必行。

四是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还煤城绿水青山。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人, 所以矿区居民中积极倡导生态文明, 提高生态意识, 使之自觉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完善环保机制, 增强生态功能。要坚持规划先行, 合理开发, 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的前途下适当开发人文景观。

五是尽早开展我省矿山地质灾害的详细勘察工作, 掌握其现状, 研究其成因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网点, 以掌握其发展趋势, 制定防治规划,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摘要:鹤岗是我省四大煤城之一, 采矿对自然地质地貌景观破坏较严重。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从而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根据工作区的环境地质, 旅游地质类型进行现状调查, 对该区国土资源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研究 篇8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采取较为粗放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从事生产,水是大多数产业进行生产时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在短短几十年内,水资源被大量消耗,产生大量的污染水。近几年来,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已经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如何高效的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治理污染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用水量逐渐增大,工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的大中型城市,用水量大、排污多,造成了水资源供不应求、水污染严重的局面。由于我国本身水资源短缺严重,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使我国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1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城市用水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依赖对地下水的开发。对地表水的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越来越差、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等。自然水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但由于被过度开发,使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变差,导致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河道断流导致许多地区的河流日趋枯竭,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工业的发展;地下水水位下降更是导致地下水矿化度增高,一些临海城市还出现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含盐量增高的情况。另外,地下水水位下降还引起地面陷落,许多地区出现大幅度地表沉降现象。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市用水对于地表水过度依赖、过度开发造成的。

1.2水污染严重

城市缺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由于城市每天用水量较大,所产生的污水自然就多,其中包括工业用水和居民的生活用水。这些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由排水系统排入就近的湖泊、河水里,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在有关部门所监测的河流、湖泊中,有80%被污染,尤其是临近城市排水系统的河流,100%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使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不断减少,如何控制水污染,是研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

1.3用水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本身就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大国,再加上城市规模的扩大,用水量供不应求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尖锐,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仍然很低,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公共场合中,浪费现象尤为严重,有些器具常年大量漏水无人管理,还有一些人用过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后不关闭,节约意识很差。许多小型工业设备落后、工艺落后,依然使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用水量大、产值小,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严重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2.1合理开发水资源,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

地下水开发相对容易,而且水质较好,因此,我国城市所用的水资源大多数都来自地下水。但是,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已经使各地区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对于那些水位下降明显的地区,必须停止开发,该地区的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对于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地区必须进行集中管理,保证污水不再继续排放,使该地区的地下水逐渐恢复自净能力。对于断流的河道要及时从周边地区引流,并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开发该地区的水,使河道逐渐恢复原状。

2.2对污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城市对所有非常规水的利用中,对污水的循环利用应用范围最广,前景最广阔,这是由我国的城市化规模加大、人口密集、产生的污水量大的形式决定的。开发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对城市每天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实现污水的二次利用,这样既增加了城市用水的来源,又减轻了污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举两得,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3对雨水的处理利用

对于许多干旱缺水的地区,雨水利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关部门应该在有合适集水面的地区配置输水管,建立蓄水池,全面建设收集雨水的系统,对收集起来的雨水合理利用,能够解决缺水地区的燃眉之急。雨水收集系统同样适用于高速公路上的雨水收集。我国运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高速公路的建设逐年加快,高速公路的面积不断扩大。由于高速公路的材质不易消耗雨水,因此其成为非常好的雨水收集地点。在高速公路边缘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蓄水池,再把各个蓄水池用输水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蓄水系统,这样每年可以收集大量的雨水,供周边的缺水城市使用。

2.4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

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是一个最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对于那些不必要的浪费,必须进行制止。相关媒体要在公共场合播放节水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的水龙头附近贴节水宣传画,督促人们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公共场所的管理部门也要对用水器具定期检查,发现漏水情况及时修理,并鼓励群众反映公共场所用水器具漏水现象,给予适当的奖励。各个小学、初中开展与节约用水有关的课程,从小培养大家的节约意识。

总结

上一篇:“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下一篇:失恋博物馆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