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2024-08-24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通用10篇)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篇1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三台林业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五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四个一流”全省丘区林业强县目标,锐意改革创新,扎实开拓奋进,先后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克服一度时期森林管护体系不健全、镇乡林业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困难,林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为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经济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二五”林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成绩可归纳为“十个最”:

这五年,各级党政对林业最重视,林业整体实力提升最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先后数十次专题研究部署林业工作,出台了乡镇林业管理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区域绿化、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等事关林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先争优、争先升位,先后获得“中国米枣之乡”、“四川省绿化模范县”、“绵阳市防火先进县”、“绵阳市文明单位”,林业工作目标考核连续保持全市全县领先,连续多年被县委表彰为“四好班子”、基层满意涉农部门。

这五年,林业改革创新力度最大,创造活力提升最多。2008年全面铺开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全省、全市率先完成,全县63个镇乡、935个村累计确认林权125.1万亩,为全县27.9万户林农制作发放林权证33.7万本,主体改革颁证率100%,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林权管理中心,全县规范流转林地达3.47万亩。强化科技兴林,先后制定林业地方标准2项,获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10项,推广实用技术20项。强化依法治林,严格林业执法,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改革,有序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理顺镇乡林业管理体制和森林公安管理体制,落实森林公安刑事执法权。

这五年,林业生态工程抓得最实,生态效益发挥最好。强化项目储备和申报,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级投入林业资金累计达2.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林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13个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2个,完成实物工程量1.1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8.8%。林业生态建设、资源管护卓有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依法全面落实森林管护12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5万亩,建设公益林1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的29.5%提高到36.8%。森林防火常抓不懈、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扎实有效、林政管理规范有序、整治违法犯罪坚决有力,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这五年,林业产业发展势头最强,林业助农增收最多。截至十一五末,全县建设国家级柏木种子园1个、油橄榄良种繁育基地1个。全县米枣、油橄榄、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 2.3万亩、1万亩、8万亩,2000亩米枣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验收。欧亚、康尔达、豪森等一批木材加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全县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达5家,其中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家;林业专合组织达24家,其中市以上林业专合组织达3家。总投资16亿元的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林业产值由“十五”末的1.45亿元增长到8.51亿元,增长近6倍;全县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收入由“十五”末的114元增长到625元,累计增长500多元。

这五年,行业党建水平提升最快,行业形象变化最大。强化基层组织建设,2007年10月,林业局党组升格为林业局党委,同时我们及时根据工作职能关系调整组建了基层党支部。适应林业事业需要,新组建了防火办、产业办、法制办和森林公安局、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心。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实行竞争上岗、目标考核,末位淘汰等一系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健全财经管理办法、内部审计等一系列制度,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大力改善办公条件,包括软、硬件设施,使林业局机关面貌焕然一新。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开展了“我为行业添光彩”、创建“学习行业”、建设“和谐林业”等一系列活动,党建活动载体做到了常抓常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活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篇2

“十一五”时期, 山西省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工作各项决策部署, 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紧紧围绕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抓重点、克难点, 求创新、务实效, 节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 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2.89吨标准煤, 下降到2010年的2.235吨标准煤, 累计下降22.66%, 降幅居全国第二, 实现节能量4 000万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为全国节能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 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山西省“十二五”时期的节能目标为万元GDP能耗下降16%, 即由2010年万元GDP能耗2.235吨标准煤, 下降到2015年的1.877吨标准煤, 节能形势仍然严峻, 任务十分艰巨。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篇3

一、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和《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以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发展我省家庭教育。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继续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儿童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

2.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加大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

4.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创办乡村、社区等各类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活动。

5.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具體目标

1.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城镇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2.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广播、电视、网络等家长学校。

3.积极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70%以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50%以上。

4.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5年内建立200所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确立家庭教育研究课题,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及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各州市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有条件的县也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

7.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能力培训。5年内对200名县级以上家庭教育指导者进行培训。

8.推进家长学校学习教材建设,编写家长学校学习教材指导纲要,推广普及《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

9.切实发挥先进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5年内创建10个省级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50所省级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00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10.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州市、县(市区)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妇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家庭教育的牵头工作,文明办、民政、卫生、统计、人口计生委和关工委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2.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的全局和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3.各州市要按照本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计划和评估办法,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

1.各州市要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工作合力。

2.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建设阵地、表彰先进等项工作。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来源,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理论研究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课题研究指南》,制定《云南省“十一五”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设立一批研究课题,加大对重点课题的支持力度,及时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和评奖。

2.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办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刊物、家庭教育指导报刊和栏目。办好云南家庭教育网,修订和推广《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发挥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基地、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作用。探索家庭教育实际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3.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家庭教育骨于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专家和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4.开展多渠道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我省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增进合作、研讨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争取支持与援助。

(四)完善服务体系

1.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家长学校,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家长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省和各州市要积极推进建立具有研究、培训、服务、监测和评估等多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积极建立适合广大家长需求的指导中心(站)、咨询站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满足广大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有成效的服务。

(五)加大宣传力度

1.深化“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面向基层、服务家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双合格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普及,指导和帮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并以多种方式推进《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实施。

3.加强宣传普及阵地建设。各级报纸、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

(六)抓好队伍建设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家庭教育工作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指导能力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层层组织好家庭教育骨干和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七)加强监督管理

1.加强执法和社会监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向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建设。

2.完善考核和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对各级家长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管理,研究制定专、兼职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3.建立宣传和推广监测机制。以省、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形成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并采取措施实施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途径对家庭教育的误导。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名的非法培训机构,规范整顿家庭教育报刊、图书市场和网络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关注特殊群体

1.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向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宣传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养子女的技巧和能力。

2.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切实提高特殊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四、监测评估

1.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人口计生委、省关工委联合制定本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制定《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

2.成立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评估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各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由各地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或领导机构负责检查评估。

3.各州市根据《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评估方案》要求,组织好中期和终期的自查评估。各地在自查评估的基础上,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将对部分州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抽查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4.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先进。终期召开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及表彰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篇4

泉州市“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

——泉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和科技支撑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功能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我市林业年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兴林措施,坚持科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个科技推广体系、个科技活动、项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末,以林木良种培育为主的实用技术和组装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广,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取得突破和推广。

通过“实施一个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战略作用,培养一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骨干队伍。

林业科研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占地方财政支林经费%中的%以上,林业育林基金和维简费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优势企业达到%。

建立珍贵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优质资源基因库、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无性快繁圃计个。

通过省、市验收鉴定的林业科技成果项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达%以上,技术创新增加值递增率达到%以上。

林业科技整体水平居全省的前列,部分学科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健全个科技推广体系开展个科技活动,建立项科技示范基地。

(一)健全个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健全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六有”推广体系,尽快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覆盖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六有”即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一支稳定的、素质高的队伍;有一定规模的试验推广基地;有一套必要的推广设备;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一批好的推广开发项目。

(二)开展个科技活动。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个一”活动。

林业科技工作应以人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林业科技人员“一师、一项目、一论文、一讲评”的“四个一”活动,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科技兴林意识和自身工作能力。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技”活动。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四技”活动,是林业科技人员的本职,也是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开展科技宣传和送科技下乡活动。

坚持开展科技宣传周活动采用各种宣传形式,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宣传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重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科技厅、林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把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并送到林农手中,以提高营造林、护林和森林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开展林业宣标、制标和贯标活动。

中国入世,给林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世纪林业,必然向现代化林业发展,泉州林业要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林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和实施各项林业标准化,以提高林业各项生产质量,提高林业产出的副加值。

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动。

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桉树、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木麻黄、晚熟龙眼、毛竹、绿麻竹、雷竹、红豆杉等项林业科技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立项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桉树、福建柏、木麻黄、绿麻竹、雷竹等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毛竹大径材丰产培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桉树等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名特优新经济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马尾松、杉木等低产林技术改造示范基地,面积亩。

木、竹、笋、藤等林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个。

珍贵乡土树种驯化和引进珍稀树种示范基地,面积亩。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篇5

【发布文号】琼府〔2006〕72号 【发布日期】2006-12-11 【生效日期】2006-12-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局关于“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实施意见的通知

(琼府〔2006〕7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我省进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时期,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依法实行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对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是每年采伐消耗森林和林木的最大限量,各市、县和有关单位务必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在实施森林采伐限额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实行奖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保护森林、留足林地的关系,把保护森林尤其是保护天然林、发展林业放在生态省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及我省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凭证采伐森林和林木的制度。要加强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超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采伐森林和林木的,要坚决依法查处,保证采伐限额的顺利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实施意见

(省林业局二00六年十月十八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41号),确定我省“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为515.7万立方米。根据国务院的通知要求,为保证我省“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顺利实施,现将“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分解下达,并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年森林采伐限额是各市、县和有关单位每年消耗森林资源的最大限量。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措施,也是生态省建设的有力保障。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从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把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执行采伐限额作为考核各级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定期考核,实行奖惩。省林业局每年要对各单位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上报省政府并通报全省。

二、进一步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实行分类控制

省政府批准的“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及各分项限额,是每年采伐胸径5厘米以上林木蓄积的最大限量,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公益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采伐限额不得跨结转使用;我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人工林采伐,要严格控制,确实需要采伐的,要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因自然灾害、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和森林经营保护特殊需要等情况,确需采伐天然林的,要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十一五”期间全省木材生产限额计划,原则上按照年商品材采伐限额等额确定。根据林业管理需要,省林业主管部门对有关单位的年采伐限额计划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除了规定总限额外,还分别按采伐类型、消耗结构、人工林(包含工业原料林)规定各分项限额。采伐限额按市县、国有林场、农垦系统、造林大户等四个系列下达,铁路、公路、城镇、厂矿(场)等单位的林木采伐纳入所在市县的采伐限额内。各市县和有关单位对采伐限额要实行分类管理,确保不突破总的采伐限额,除抚育采伐可以占用主伐、工业原料林采伐可以占用一般用材林限额外,其他各分项限额指标不得相互挪用、挤占。

(一)对商品材采伐限额的管理。商品材要实行林木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双项控制。省林业局每年编制商品材采伐计划和木材生产计划下达至各市县及有关单位,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限额,结合本地森林资源情况,编制商品材采伐计划下达到乡镇(场)及有关单位并建立商品材的生产、销售及运输台帐,随时掌握商品材的生产、销售和运输情况。要实行商品材生产、销售、运输“三总量”控制,切实管好商品材采伐限额。

(二)对非商品材的管理。在我省非商品材主要为农民自用材和烧材。非商品材是我省森林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资源消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非商品材由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和省农垦总局实行总量控制,指标不再往下下达。各单位要加强对非商品材的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申请、审批、监督采伐非商品材的管理办法,把非商品材管住、管好。天然林区农民群众的自用材,有关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进行摸底调查,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房前屋后的林木和人工林木材。农民自用材仅限于自用,禁止进入商品材流通领域。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着力抓好烧材管理工作,在农村要大力推广节柴灶,积极引导农民烧枯枝落叶、采伐剩余物,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多种能源,切实解决好农村的生活用能源;在城镇要鼓励居民和饮食服务业烧煤、烧气、烧油、用电等,逐步做到城镇不烧材。不准以规格木材作原料烧炭,对以木材为燃料的工副业要限期改燃。今后原则上不再新建以木材为燃料的工副业项目。

三、严格执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进一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凭证采伐林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国有林场、农垦系统各农场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由省林业局核发。地方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人工林采伐许可证由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发,铁路、公路、城镇、厂矿、部队、学校等其他未独立编制采伐限额单位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由所在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或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核发。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的林木采伐由省林业局审批,由林木所在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发采伐许可证。各发证机关要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的申请、规划、审批和检查验收制度。要加强对凭证采伐林木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各地不得自行增加发证环节和收费项目。林木采伐要做到伐前有申请、伐中有监督指导、伐后有检查验收,坚决打击无证采伐和其他乱砍滥伐林木行为。省林业局检查各市县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时,一并检查伐区质量检查验收凭证。

四、进一步加强对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监督和管理

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省林业局的规定,指定专人管理和核发木材运输证。核发木材运输证必须以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其他木材合法来源的证明作为凭据,没有合法证明的木材,发证人员不得办理木材运输证。各运输单位和个人不得承运没有木材运输证的木材及其制品。各木材检查站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木材运输的检查和木材流量的登记工作。要本着方便群众、合理布局、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的原则,审批和调整木材经营加工点,定期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

五、加强资源林政队伍建设,提高林业执法水平

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加大林业基层队伍建设,稳定林业执法机构,把思想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人员充实到资源林政管理队伍中来,定期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基层林业队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林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对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内外勾结,破坏森林资源的工作人员要依法从严查处,纯洁林业执法队伍,为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提供组织保障。

附件:海南省“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总表(略)

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6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争取得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6435.25万元,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们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水利工程项目饮水二批、水土保持一批,3座重点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局水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环江水利投资情况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由于我县特殊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造成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为此,我县“十一五”水利工作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饮水问题,把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127个行政村的人饮工程,总投入5874.9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465万元,自治区资金1683万元,地方配套1726.90万元,共解决口7.1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二)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中小型灌区建设及改造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节水灌溉作为水利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推进灌区渠道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五年来,全县共开展节水改造项目、中小型灌区建设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1-

设及维修共72处,其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处,新建塘坝3座,改造塘坝8座,新建引水堰坝9,维修堰坝12处,新建扬水泵站8处,改造泵站31处,累计投入资金3387.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34万元,自治区财政投资955万元,地方配套898.35万元),完成渠道配套340公里,项目完成后,恢复灌溉面积1.526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92万亩,同时消除了工程的安全隐患,而且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减少灌溉水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质量,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三)加快城区防洪建设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县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及水库安全运行和发挥灌溉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区防洪工程完成投资109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9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34万元,自治区资金537万元,地方资金225万元,完成城区防洪工程3.36公里,总受益人口3.15万人,县城防洪堤的修建,使县城主城区免受洪水浸害;

“十一五”期间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我县共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及局部维修24座次,累计投资302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028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856万元,市县配套资78万元,恢复灌溉面积1.87万亩。

(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理念,采取生态自我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预防与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39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00万元,自治区资金32万元,市县资金261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7公顷,营造水土保持面积112.5公顷,年均增加涵养保水能力72.36万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减灾防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

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五)加快农村小水电站建设,提高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农村小水电站投资1660万元,地方小水电工程投资1060万元(民间资金投资)建设14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国家投资5座,水电总装机容量从1.3685万千瓦增加到3.776万千瓦。

二、存在的问题

1、全县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偏小,标准低;投入不足,水源工程和田间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水利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副职领导人员少。在项目申报及项目建设中因精力有限常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少。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少,凸显出我局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紧缺。

3、自治县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由于自治县财政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县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水利项目。

三、“十二五”工作展望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水利发展进程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县水利事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筑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水利管理与服务五大体系,突出加强大小环江河流治理、城区防洪、水源工程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一)防洪工程

1、城区防洪工程:计划完成县城防洪堤工程建设2.5公里,总投

资2000万元;

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古宾、下都等二十二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对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防汛公路等进行加固,总投资4143.58万元;

3、大小环江河流整治工程:计划完成大环江流域的驯乐、上朝、华山、都川等河段的治理,修建防洪堤9.1公里,总投资9000万元;计划完成小环江流域的龙岩、东兴、长美等河段的治理,修建防洪堤25公里,总投资9200万元。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计划完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1处,总投资6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7公顷。

2、完成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3处,治理面积15000亩,计划投资3200万元。

(三)水源工程建设

1、重点水源建设:计划完成才罗水库扩建工程,新建水库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防汛公路、管理房,新建供水管路、渠道等,工程投资8570万元;下庙水库扩容工程,主要扩建水库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管理房等,工程投资10825万元;盘江东洞连通扩建工程,主要维修加固大坝、溢洪道、放水隧洞,修建防汛道路,新建提水泵站、供水管路工程投资5000万元,;下南乡提水工程(下甫南川水库扩容连通),主要维修加固大坝、溢洪道、放水隧洞,修建引水线路、修建泵站,工程投资7500万元;新建敏洞水库工程,主要新建大坝、放水塔,修建进库防汛道路、管理房,工程投资23250万元。

2、县域水源工程建设:

计划维修塘坝100座,主要对塘坝、溢洪道、放水设施进行维修加固,投资1205万元;维修加固堰坝152处,投资5388万元;改建维修

或新建泵站工程112处,装机容量1233kW, 投资2194万元;其他水源工程:计划新建水柜、水池(容积500m3以下)106处,投资236万元。

(四)灌区工程建设

1、中型灌区配套建设(川南、恩大两中型灌区工程建设):计划维修或新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堰坝、塘坝、泵站工程,投资4000万元。

2、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建设:计划完成渠道配套493公里,总投资16126万元;

(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650处,新增供水能力1.5万吨/日,总投资12500万元。

(六)水利信息化建设

1、水库防洪预警预报专项工程:计划完成太阳能电池防洪报警系统及配套配设施建设,总投资250万元。

“十一五”五年总结 篇7

十一五期间,县委宣传部在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营造了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理论学习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宣传部始终把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

1、不断拓展理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拓展理论宣传覆盖面。针对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开展理论宣讲“五进”活动(即理论宣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培训党员干部5万余人,通过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宣讲活动,推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二是拓展理论宣传的阵地。实施基层党校建设全覆盖工程,抓点、扩面、提质,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把理论教育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三是拓展理 论宣传的形式。开展“建设纺织强县我该做什么”大讨论,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展开讨论,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2、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教育。重点抓好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创新乡(镇)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方式,把调查研究作为各级中心组学习的硬任务来落实,使科学的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县委中心组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15天。五年共举办举办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15期33天,培训2000余人次。

3、切实加强宣传教育阵地队伍建设。以开展基层党校“争优创先”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素质为目标,抓好三支队伍(即县、乡两级党的报告员队伍、农村党的宣传员队伍)的建设,举办专题培训班20期,培训理论骨干500多人,构建了多层次、社会化、全方位的学习教育网络。

二、宣传报道迈上了新台阶

全县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营造了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五年来,省级以上媒体发稿500余篇,市级以上共发稿1800余篇。

1、重大主题宣传高潮迭起。始终紧扣县委“项目建设 突破年”和“城镇建设突破年”等工作主题,紧贴中心,不断深化拓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有深度、有力度的重大宣传活动,做到月月有宣传重点,年年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了六大主题宣传:连续五届中国保定〃??纺织精品展示推介会主题宣传;“优化发展环境”主题宣传;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建设保定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两大目标主题宣传;建设文化大县主题宣传;打造平安??、建设和谐??主题宣传;??纺织商贸城、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创建全国知名市场主题宣传。通过宣传,树立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形象,极大提升了我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典型宣传影响广泛。把典型宣传工作做为精品工程来做,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典型宣传工作水平,推出了“林秀贞式”的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智障老人的李兰梅、优秀基层宣传员李合通等典型。通过媒体宣传、报告会等形式,营造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全县人民学习先进、争先创优,为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贡献力量。

3、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八荣、八耻”、“ 十七大精神”系列主题宣传报道。通过宣传,充分展示全县人民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和中央最新精神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成绩。同时积极组织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建军80周年、澳 门回归10周年、迎接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业绩

1、开展了以“城镇建设突破年”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城区环境卫生、文明秩序综合整治行动。通过深入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日常工作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在全县正式推行“门前三包”方案和路段包干责任制,聘请1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城区“文明劝导员”。城区面貌和秩序得到了明显改观,市容干净整洁,有效提升了县城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

2、开展了以诚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通过组织“诚信??”、“十城百店无假货”等活动,在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上抓落实。

3、开展了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开展创评活动为抓手,在全县农村大力开展“三区”(文明工业小区、文明新村小区和文明商贸街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继续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培训”和“三下乡”活动,组织大规模集中活动28次,向群众发放资料10万余份(其中书刊5000多册),技术咨询6000人次,放映科普录像100多场。

4、落实“四抓”,扎实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抓规 划。由创建办、县规划局牵头,组织专门技术力量,为40个示范村全部制定建设规划,制作现状图和规划图,为创建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打下了扎实基础。抓投入。县财政继续设立专项基金300万元,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抓帮建。继续推行部门帮扶文明生态村活动,帮建工作队从宣传、规划、资金、信息等各方面具体帮建,帮建资金50多万元,对创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抓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对乡(镇)创建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县直帮建部门实行定性评价。规定完不成创(帮)建任务者不得评为先进。

5、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投资400余万元对高蠡暴动烈士陵园进行了重新修缮,在全县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07年4月份,省市主要领导到高蠡暴动烈士陵园进行了调研,对我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文化事业有新发展

一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组织创作了??系列文化丛书---《纺织之乡??》、《戏曲之乡??》、《留法勤工俭学的发祥地---??》,共计10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成为向建国61周年献礼的文化精品;由我县作家史克己和著 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共同创作的《赤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业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的发行必将提升??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北方昆曲作为发祥于我县的剧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延福屯村被省文化厅认定为河北省民间音乐辅导基地,延福屯古音乐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召开了民族英雄孙承宗研讨会,借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大学士孙承宗》出版之机,邀请中央省、市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弘扬民族精神,彰显??历史文化,突出县域经济特色,实现经济文化互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已完成旧址修缮和部分资料征集工作,目前正会同省、市相关部门争取国家级红色旅游基地立项。

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县城社区启动了“彩色周末”活动,先后组织文艺演出60场,在农村、企业建设文化娱乐场所15个,农家书屋32座。

四是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低俗之风为工作突破口,继续加大网吧整治监管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十一五师训工作总结 篇8

遵照XX区“十一五”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在区师训办领导下,嘉定二中从20**年1月正式启动区“十一五”师训方案,到20**年12月31日结束此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员培训、高级教师专门培训、新农村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培训、片级教研培训、新教师培训、各类专题培训、网络课程自我学习等模块的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有128人参加了培训工作,其中有10人因工作调动及退休而未完成培训课程,118人参加完全部培训课程,成绩合格,取得“十一五”师训合格证书。回顾“十一五”师训过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学习区“十一五”师训文件汇编,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从接到区教育局嘉教人[20**]32号文件开始,我校全体员工即着手学习掌握《XX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切实推行“人才强教”的战略,努力建造一支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为此,我们通过教研组长会议、备课组长会议、全体教师大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十一五”文件汇编的学习工作,实行全员动员,树立“大师训”观念。正是通过充分的舆论宣传和发动工作,强化了对“十一五”师训的认识和对“十一五”师训理念的理解,提高了对“十一五”师训规划的执行力和实际效果。

二、成立领导工作小组,制订师训工作计划

按照市区校“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学校专门成立了“十一五”师训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策划,师训专管员负责管理实施。把“十一五”师训任务下达到教研组长一层,加强对师训工作的管理。

教务处每学期制订学期师训工作计划,独立于教学工作计划之外,但在执行中又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之内,加强对师训工作的领导,保证师训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在编制学校“十一五”师训五年工作计划中,我们按照区师训办的工作计划,与上级部门采取同步的“1-2-2”分段培训模式,将总体规划分解为三个不同阶段,按阶段实施培训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求各教研组在编制工作计划时,也应当将“十一五”师训工作写入计划之内,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在总体规划中,同样制定教师培养规划,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范围之内。

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专业管理人员和详细的计划保证,使“十一五”师训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三、分解培训模块,实施分层培训

1.参加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在20**年12月31日前,我们依据年度师训工作计划,完成了在编在岗教师及教育技术人员等的全员培训工作,全年分两个学期,完成二期全员培训工作目标。主要通过教师在网上观看863培训课程,并参加评课互动活动,完成规定的全员培训课程,达到了规定学分。学校师训专管员做好了学员的进修编号、信息资料等录入和成绩管理工作。

2.做好高级教师的培训工作

按区师训办要求,20**-20**年开展了高级教师专题研修班。我们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我校高级教师分为成熟型教师、骨干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鼓励高级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和学术活动,对于取得相应成就的高级教师,将材料及时报送区师训办,依据相关规定可以享受免修高级教师课程班的优惠,其他教师则必须参加高级教师研修班,完成相应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

3.完成新农村全员培训工作

从20**年开始,启动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在区师训办统筹下,及时统计上报新农村培训教师学习情况。及时与各教研组长沟通,同时也与区教研员沟通,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协调好新农村学科培训时间,做好教师课务安排,保证教师能按时参加区新农村培训,保证不误培训课时,保证培训质量。由于安排工作细致,能主动与教研员沟通协调,我校参加新农村培训的教师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4.完成校本课程培训

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实际,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开展电子白板技术培训。在“十一五”师训期间,针对我校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启动电子白板技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校员工进行了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二是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市劳动局和南翔镇劳动技术中心合作,开展计算机中级技能培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高级技能培训,60%以上的教师取得了市劳动局发放的计算机中级技能证书,10%的教师取得了高级证书。三是开展学校教学规程培训。在学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我们以教研组活动、教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嘉定二中教学规程》的学习活动,熟悉嘉定二中教育教学的规程,按照规定程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防止教学事故的.产生,养成按程度做事的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开展片级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联片教研方式,发挥嘉定二中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同时也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互动,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五是加强师德修养培训。通过两纲教育精神学习、两纲教育教学展示活动等形式,完成校本培训工作。“十一五”师训期,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使培训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解决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实现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技术的重大飞跃。

5.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十一五”师训期间,我校有一批新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为了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嘉定二中教师队伍中来,我校通过师徒结对、“青蓝计划”、区新教师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把握机会,创造条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五年中,共有50多名教师参加“青蓝计划”,有11名新教师参加师徒结对活动。在区新教师培训活动中,有5名新教师被区进修学院评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他们在片级、区级教育教学公开赛活动中经受了磨练,取得了经验,赢得了荣誉。

四、启动“青蓝计划”,形成校本培训特色

20**年初,区教育局启动了人才培养柔性资金项目。嘉定二中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现状和教育局柔性资金项目启动的抓住机遇,争取资金支持,启动了“青蓝计划”,先后聘请了XX市知名特级教师、学科命题专家、学科带头人等为导师,带教我校40名多中青年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学科,一方面将专家请入我们的课堂,开展诊断活动,另一方面,将我们的学员带入专家的课堂和工作室,扩大视野,提升理论修养和教学技能。此计划实施三年,以“有功底的教学”、“有思维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为分阶段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已有12名专家受聘于我校,5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三年来,一大批学员迅速成长,在导师引领下参加市级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已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荣誉,在高三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五、培训方式多元化,保障措施强而有力

“十一五”师训,所有教师必须达到规定学分,上不封顶,鼓励教师多拿学分。我校结合学校实际,除区教育局规定的两期全员培训和新农村培训项目外,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给每位教师每学期报销适量的购置图书经费,鼓励教师主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和学科本体知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以各类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作为校本培训成果评价方式之一,并按区师训文件汇编精神申请加分。

支持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培训。“十一五”师训期间,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到学习时间等各方面支持广大中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培训,取得结业证书,即可获得师训学分,“十一五”期间共有11人完成硕士学位学习,取得相应学分。

要求青年教师每周写教学随笔,完成教学反思。并在每周末将教学随笔交校长亲自审阅,校长也要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随笔上写出自己的建议和感受。五年中,共有15名教师先后将自己的每周随笔交校长审阅,校长批阅的文本甚至比教师本人的随笔还要多,使青年教师深受感动,相当一部分教学随笔也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但凡XX市范围内有各类专业学科骨干班、市双名培养工程、各类工作室活动、区骨干教师、学科技术带头人申报、新农村培训都培训等方面,学校在校车安排、课时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学校尽力争取机会,同时也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

六、师训内容课程化,注重师训评价

为了开展“十一五”校本培训,我校加快师训校本教材建设。一方面是设计系列讲座,定好讲座内容,每一学期一个主题,通过聘请专家来校讲学的形式,开展本课题的培训活动。例如我们请华师大杨向阳教授、区进修学院特级教师凤光宇院长开展学科试卷命题技术的讲座,并要求教师自已研究高考试卷,命制一套试题,以实践检验培训效果。二是师德教育培训课程模块,我们聘请市优秀班主任来校讲座,并将周凤林校长主编的《班主任攻略》发放给全体班主任学习,通过班会课开展实践检验。三是编制《嘉定二中教学规程》,印发给各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教工大会时间集中学习,通过学校领导听课和巡查方式,检查教学规程学习的落实情况。

通过两纲教育体会评比、主题班会课评比、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巡查检查等方式,对校本课程培训效果进行打分评价,使培训效果得以显现。

七、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师训成果

“十一五”师训期间,嘉定二中认识到教师专业理论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舞台中去拼搏和锻炼。因此,我校在每一学年主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竟技活动,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评比、板书设计评比、校本作业设计评比、说课评比、教学评比等活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研讨。支持教师参加市、区级教育教学公开课研讨活动,或到外省市参加教学展示及观课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有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市级公开课,并经常在微格教室录制教学录像,参加外省市教学评比活动。通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十一五”师训期间的各类理论和技能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一份师训合格证书和相应的学分,更是一种历炼和一份体会,是一种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和学生受益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箐乡“十一五”发展总结 篇9

“十一五”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乡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适应时代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兴乡富民”战略的全面实施,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把我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总结如下:

“十一五”期间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一、全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民众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1、基础教育发展开创新局面。“十一五”期间,我乡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全乡农村全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到99.7%,初中学生入学率、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和98.7%,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3%,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目前初中阶段在校学生936人,全乡小学在校学生979人。

2、职业教育呈良性发展态势。我乡初中的生源比接近10:8,全乡中等职业学校1所,现培养了1000多名中等实用技术人才。

3、成人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乡各级成人学校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6名。扫盲工作进展顺利,全乡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3.5%以下,比“十五”期间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1、教师队伍的结构有较大改善,素质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十一五”期末,小箐、崇恩、小坝、新村推行

教职工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逐步妥善解决了教师待遇问题。初步建立起教师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2、全乡共组织校长40人次、教师2100人次参加了各类新课程师资培训;免费组织4名校长参加了省级培训,中小学校长接受省家级培训的比例已达60%,2010年,为提高我乡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乡又组织了20名中学英语教师出外培训。我乡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受到省、市教育部门表彰。

3、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十一五”期间,分别开展了“奉献篇”、“创新篇”、“师德篇”、“管理篇”、“育人篇”主题演讲活动,涌现出了唐勇、包富仙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师德典型。

三、稳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

1、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各校大力开展了课改协作攻关,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提倡互动式、开放式、研修式培训,努力实现从基础性培训向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跨越。目前,全乡1所中学4所小学已全部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范围,参与课改的教师近200人,参与课改的学生达1915人。

2、突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由2008年的2所扩大到2010年5的所。30多名教师论文在省、市、区心理健康教育上发表。

3、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校大力推广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的“新三好”评比活动,引导

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全乡现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5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5处。

四、创新教育发展机制,教育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撤销乡教育辅导站,取消农村教育税费,规范收费取标准,进一步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

2、初步完成了全乡学校布局调整。全乡按照“就近入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改造危房”的原则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调减农村小学6所(含教学点)变为现在4所,整体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臵。

3、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格局。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小箐中学和小箐中心小学正充分利用名校品牌积极筹办标准化学校。

五、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1、“四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保教师工资发放。全乡教师工资做到了编办核编,人事核标,财政拨款,银行直达,学校教师津补贴实现了财政预算发放,教师津补贴也进入了财政预算。二是保师生安全。“十一五”期间,我乡多方筹措危改资金,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800平方米。三是保学校运转。“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逐县检查、财政预算等措施,依法落实了各项财政补助公用经费,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紧缺的压力。四是保教育公平。我乡中小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已免,全面实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2、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乡新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2个,配备计算机65台,建校园网、教学局域网和单位办公网5个,建农村中小学现

代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站5个,全乡基本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全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及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较为突出

1、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我乡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总量虽不断增加,但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小学家长择校倾向加剧,很多农民家庭子女因为初中、高中教育资源紧张,不能满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

2、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简陋,公用经费严重缺乏,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发展不平衡,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造成优质学校生源膨胀,薄弱学校招生规模萎缩的局面。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全乡普通教育发展水平优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偏低,办学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

二、教育存在诸多困难,持续发展面临系列挑战

1、初中学生辍学出现反弹现象。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剧,农村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高年级学生辍学现象出现反弹。

2、“普九”债务化解力度不够。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的教育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其它,“普九”债务化解难,学校运转困难。

3、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英语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随着农村小学生源萎缩,教师

超编逐步显现,全乡农村已有七年没有补充年轻教师,造成小学教师人员断层严重,形成进不来、流不动的困难局面。

总之,取得的成绩是全乡干部、教育职工辛勤奋斗的工作分不开的,但根据“十二五”的要求,我乡的教育事业离“十二五”的目标还远。深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我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取得更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三台县林业工作总结 篇10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将门源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十一五

工作总结

报告

抄报:县委、人大、政协、州国土资源局、县纪委办公室,尹抄送:县目标办、各有关部门、档。副县长。

2011年7月10日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省厅、州局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深化改革,创新创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全面完成了国土资源“十一五”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全县国土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四镇八乡109个行政村,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门源地形高耸多山,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在已利用的土地中,以农用地为主,为603547.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4%。其中耕地43569.8公顷、林地面积130694.96公顷、牧草地427572.72公顷、水面1710.2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6%,为4287.2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65.38公顷、交通用地931.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90公顷;未利用82391.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

县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20种,主要有煤、铜、铁、铜锌、铅锌矿、黄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占全省已发现125种的16%。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0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5种,占全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的9.5%。编入全省《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10种,占全省编入《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的11.2%。全县共有矿山企业32个。按矿种分类,煤矿11处、岩金矿4处、铜矿3处、铅锌矿2处、石灰岩1处、粘土矿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10处、萤石矿1处。其中国土资源部办理采矿权1处、省国土资源厅办理19处、州国土资源局办理1处、县设11处。全县共设置探矿权24处,涉及的矿种有能源类、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其中国土资源部设置探矿权1处。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77处,涉及西滩、阴田、仙米、浩门、青石咀、泉口、麻莲、珠固、北山、东川等10个乡(镇),涉及农户965户,涉及农牧民4724人。其中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共有11处,主要涉及麻莲乡、北山乡、青石嘴、仙米、阴田乡、东川镇等乡镇,涉及农户300户,1543人,我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危岩体等。

二、主要工作

㈠、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基础工作投入,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我县紧紧按照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先后投入40万元,在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面积54.898万亩,在交通沿线竖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2 块,与全县109个村和省、州驻县的2个单位都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面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划定工作,基本农田保护率始终保持在84%以上;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制度,对审批后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由建设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并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委托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同等数量和质量耕地的易地补充,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全面建立多元执法制度,改变土地执法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执行的孤立模式,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化执法方式,成立了由国土资源、公安、监察、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土地执法联动组”,并严格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不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耕地保护执法行动;五是落实责任制,切实保护耕地。对耕地保护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了乡镇长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制定了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对耕地保护实行目标管理,将耕地保护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中,层层签订目标责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为把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预防在先,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在全县109个行政村,2个场内聘请土地协管员111名,并建立了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建立土地执法问责制,将土地执法工作作为目标责任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㈡、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审查报批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土地以供给引导需求,坚持集中利用、节约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计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㈢、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县上成立了专门的班子,将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纳入了日常管理,及时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申报工作。自2006年起完成了投资1678万元的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1155万元的东川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了单位工程验收,待省级验收。同时,在实施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大了以浩门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的项目申报和项目库建设。目前,投资1484万元的浩门镇北山乡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实施。拟投资3733万门源县泉口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已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㈣、加强地籍管理。一是开展了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了专人管理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促于规范,并严格实行领导审批制度;二是配合青海省金地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浩门镇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完成了门源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完成调查面积6902平方公里;城镇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并完成了全县四个建制镇的首级控制及图根点埋设工作。

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我局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加强了矿产资源管理。一是根据《采矿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检查暂行办法》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严格对全县24家矿山企业采矿权进行了年检。并通过开展储量动态核实,针对各矿山企业开采利用方案,定期巡查督促,检查企业生产台帐,按时准确报送各种资料,督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督导企业按时缴纳各种规费,使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意见》精神,本着政府引导、煤矿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宁缠一、二、三、四矿进行了整合,着力解决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破坏浪费资源和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三是加强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近年来,我县本着“治理一方水土,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以资源整治为契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合项目实施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了以大通河流域为主的砂金过采区、地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期间先后累计投入6235万元,治理面积达10361亩,完成了大梁黄砂台砂金过采区,珠固寺沟砂金区,海北州红旗煤矿矿区,大梁砂金矿区硫磺沟段和永安河流域(大梁口门子)、大梁口门子、浩门镇莺歌嘴煤矿矿区、浩门河流域砂石料场、宁张公路遗弃砂石料场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地荒漠化,使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民生安全。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通过方案制定,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使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成了群防群测的良好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通过巡查、排查和认真梳理,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下发了《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具体落实监测和预防的任务。同时,向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民发放防灾明白卡,设立地质灾害区警示标志,有效健全了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二是进入汛期以来,严格按照《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值守、信息通报和巡查等制度,汛期24小时轮流值班、领导带班和重要天气预报信息通报制度,对全县77处(其中重点隐患点11处)地质灾害点做到了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近年来我县通过项目支持和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2006年起先后对麻莲乡中麻莲村8户32人群众因受泥石流威胁,投资5万元对7处泥石流易发点进行了挡洪坝设置;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2处危岩体采取铁丝铅笼防护措施。2007年对东川镇两处危岩体进行了爆破,对东川镇上下碱 沟村48 户、青石嘴镇上吊沟村19户地下水位上升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通过采取易地搬迁、置换等方式搬迁至安全地带。2008年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村两处危岩体脱落和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委托省地质环境勘察局编制了防治措施,并结合扶贫、民政、安居工程,筹措资金20万元,使卡子沟13户受灾群众进行了搬迁。同时,对阴田乡大沟口村危岩体用铁丝围笼进行了固定,竖立了安全警示牌;2009年通过配套民政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9万元实施了受危岩体影响的阴田乡措龙滩村12户群众搬迁工作。投资77万元对仙米乡龙浪村一社14户群众因受库区影响引发灾害,通过向当地电站筹资、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形式进行了整体搬迁;2010年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65户群众和东川镇寺尔沟7户群众因受危岩体威胁,我县通过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措施,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并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对受威胁较严重的东川镇寺尔沟群众发放5顶救灾帐篷。同时,为切实排除隐患,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邀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威胁地段进行了检测,形成了《门源县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崩塌险情报告》和《门源县东川镇寺尔沟村一社崩塌险情报告》,对防治措施提出了意见建议。2010年我局被评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及群测群防先进集体,我局一名干部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先进个人。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全县耕地总面积为43569.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36598.7公顷,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十一五”时期以来,各项建设批准占用耕地60.4公顷,我县通过整理复垦和易地补充增加耕地66.3公顷,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占补净增5.9公顷。同时,通过土地整理 项目的实施,整理复垦面积17592亩,新增耕地面积2115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牌出让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全县累计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66宗,面积60.5公顷,征收价款3935.82万元。使全县土地市场化配置比例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步显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矿产资源治理整顿成效显著。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推进资源的节约和规模开采。按照做大做强、规模开采的要求,从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教育、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从严管理,全面进行治理整顿,依法查处和关闭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行为。

(四)征地管理趋于规范。严格管理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近年来,未出现拖欠农牧民补偿安置费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需求日益突出,失地农民的保障急待解决。我县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耕地总体质量差,产出率低,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县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势必占用大量的农用地。因此,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尤其是对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失地农牧民逐年增加,以往单纯的货币安置已不适应农民今后的生产、生活需求,也无法保障农民的长远 生计。

(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有待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急待修改完善;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不够普及,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信息的现代化与社会化服务程度有待提高。

(三)虽然,我县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勘投入不足,多数矿床勘查程度极低,开采利用的矿产地达到详查以上程度的不到10%,且探明储量较小,现阶段直接开发利用的矿产地不多;二是已开发的矿山几乎全为小型开采规模,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低品位矿石开发利用率低,采富弃贫、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三是资源整合工作力度与省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各项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村镇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积极开展村镇用地规划。就我县而言,在村镇规划中,要在进一步摸清村镇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村镇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并结合《门源县城镇总体规划》、《门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 容村貌整治实施方案》,加快全县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编制全县土地复垦整理等专项规划。本着“优先、同步”进行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利用村镇建设用地。在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中,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城镇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要优先予以安排,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最大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建设用地各项法律法规,依据规划依法进行农用地转用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审批程序,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继续认真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严格实行和落实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挖潜城镇乡村存量土地,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县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展并完成大通河流域14001.4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和全县14000公顷基本农田整理工作。依照门源实际,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的 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县城镇和乡村存量土地面积较大,为此,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据各项规划,充分利用城镇、村内空闲地、闲置地(据统计,全县城镇村庄内空闲地、闲置地面积约300公顷)等存量建设用地,采取不占或少占耕地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城镇、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平改楼、房地产开发等形式充分利用城镇存量土地;对有条件、靠近公路沿线,宅基地比较分散的村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建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征地规定和《青海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实现同地同价。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和安置补偿费发放情况的审核监督。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严格执行征地公告、确认、听证、登记等规定程序,公开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产权,进一步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实现方式。

上一篇:人民代表大会几年一次下一篇:盐城市水资源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