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

2024-06-03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精选5篇)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1

“十一五”期间,县侨办侨联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侨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单位和侨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县侨办侨联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如下:

一、县基本侨情

县是市第三大侨乡,又是云南省23个重点侨乡县之一,截止底,全县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2836户,15600人,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印尼、日本、英国、爱尔兰、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有归侨侨眷1284户4492人,其中,归侨1667人,侨眷2825人,分布于除珠街乡外的其他12乡镇。县内有我市唯一的安置归难侨的华侨农场一个(即柯街华侨农场),全场有职工和场员家庭1285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归侨侨眷2686人,占总人口数的83%。

二、侨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国内侨务工作

1.认真学习宣传《侨法》,营造依法护侨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把宣传贯彻“一法两办法”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确保抓好贯彻落实。在学习宣传“一法两办法”活动中,五年来共印发各种学习宣传材料1600多份,同时运用广播、电视、黑板报、侨法讲座、电影晚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引导归侨侨眷知法、用法和守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侨务干部依法护侨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广大归侨侨眷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

2.心系群众,关注民生,按时开展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

每年春节前夕,县侨办侨联都参与市、县党委政府和中国侨联、省市侨办侨联等组成的慰问团,深入柯街华侨农场归侨侨眷居住点,对当地的孤寡老人、下岗职工、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此外县侨办侨联还对退休老同志、侨务工作热心人士和散居其他乡镇的归侨侨眷进行了走访慰问,平均每年慰问40户,五年共发放慰问品、慰问金6.6万余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归侨侨眷的心中。

3.紧密配合,服务大局,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柯街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

县柯街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侨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目标,以体制改革和危房改造为重点,以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革工作情况。

一是体制顺利融入地方;二是人员调任录用圆满完成;三是土地确权工作提前完成;四是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2)发展工作情况。

一是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全部纳入全县统一规划(即“十二五”规划);二是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超前做好基础设施项目报建工作;四是华侨社区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五是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六是侨场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3)危房改造工作情况。

10月,省发改委批准县柯街华侨农场实施归难侨危房改造690户25500平方米,总投资2620万元。5月,省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下达县柯街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267户,每户给予补助1.5万元。

为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驻场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制定出台政策措施,调动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推动危房改造进程。底,690户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其中新建673户72234平方米,维修加固17户1035平方米。今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工作组按照“先保人饮安全,后保产业用水”的要求,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带领华侨社区干部和居民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采用修井、抽水、运水等措施,确保抗旱和危房改造工作两不误。截至10月底,柯街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已完成259户(其中新建64户,维修加固195户),正在改造的有8户,落实建设资金845.5万元。

县侨办侨联在侨场改革和发展中,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在改革前,配合国务院和省、市、县的人大、侨务、发改、水利、交通、建设、农业、社保等部门深入华侨农场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全面反映侨场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为制定出台改革优惠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2

“十一五”时期, 山西省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工作各项决策部署, 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紧紧围绕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抓重点、克难点, 求创新、务实效, 节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 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2.89吨标准煤, 下降到2010年的2.235吨标准煤, 累计下降22.66%, 降幅居全国第二, 实现节能量4 000万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为全国节能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 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山西省“十二五”时期的节能目标为万元GDP能耗下降16%, 即由2010年万元GDP能耗2.235吨标准煤, 下降到2015年的1.877吨标准煤, 节能形势仍然严峻, 任务十分艰巨。

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3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一五的成果照片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让我深深感到自豪。

在十一五的学习中,我总结了几大要点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为突出。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关系到2020年全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世居在西部地区,对全国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日,也就是全国民族地区兴旺发达之时。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面积(594.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地区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的97.22%。而且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3%。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境线长18160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境线总长的79%,与周边14个国家为邻。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国土面积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人口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意味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大振兴,中华民族的大腾飞。

5、西部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加之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较差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先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飞跃,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民族平等。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民族地区除五大自治区首府和27个自治州州府及个别城市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外,其余自治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区、石山区、偏僻牧区、偏远边区还相当贫穷落后。极个别特困地区仍处于“住在河边闹旱,能源窝里缺电,交通道路不便,文盲到处可见,地下宝藏无限,捧着金碗讨饭”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落后,工业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科教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差,城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迟缓。这一严峻现实,极大地牵掣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不难看出,中国奔小康,关键在西部,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山区。这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国土建设任务。

三、明智的选择

“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做好“五个正确处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浪费资源现象相当严重,中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己难以承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期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标志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的提高,执政意识的增强,国土建设能力的升华。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简单线性经济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愈发突出。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注意到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的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再变为资源的目的。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少废弃”。用通俗话来说就是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的目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举措,是我国应对入世的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实乃明智的选择。

四、中华的腾飞

8、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十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必须紧

根据十一五的了解我对我们的实际情况也进行了联系总结

十一五期间,校党委、我部处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良好实效。

(一)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小组,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

为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更有效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由我部处牵头,通过整合思政课教师以及各学院辅导员力量,成立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小组,定期开展调研工作。期间,先后开展了“学生经费调研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研”、“两会知识调研”、“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研”、“大学生价值观”、“学生思想状况2000人调研”等调查,共计完成调研40余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教育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

(二)以重大节日和学生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显性教育”,又要有“隐性教育”,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与重大历史性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十一五期间,结合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大力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结合我校六十周年庆典,大力开展爱校教育。通过组织其他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选聘法制辅导员、校友先进事迹宣讲、西政校园文化图片展、校风校纪活动月、校园美食文化节等,这些活动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了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全校形成勤奋好学、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管理,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1.继续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和二级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思路、新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加强对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的考评、指导、协调、服务。积极参与《西南政法大学违纪处分办法》调研修订工作,着力于修订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南政法大学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考核体系》、《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办法》、《西南政法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实施办法》等文件,真正做到学生管理工作有制度依托,有规则保障,以学生为本,管理好学生,服务好学生。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早操制度、晚归寝制度以及周末晚点名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为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人为本,坚持开展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为更有效的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在新生入学时以及毕业生离校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成立的基础上,深入指导学管委开展各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并随着学校二级管理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实现了学管委职能的转向:如贴近实际,开展层次多样的学生情况调研工作;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3.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努力成才,做好学生先进典型表彰工作。以渝北区大学生校外法制辅导员、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代表、优秀学生党员的评选,全国双百佳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以及组织院级、校级、市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工作为契机,加强学风教育,认真做好优秀学生评选工作。“十一五”期间获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表彰共96次,先进个人568人次。

这就是我个人对十一五的总结与自身实际的总结,让我对自身发展的水平又有了新的了解,也让我对以后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好的规划。

辉煌十一五报告总结

姓名:

王焱

学号:09130248022

班级: 09首饰

学部:现代职业学部

辉煌十一五报告总结

姓名:张丽君

班级:09首饰

学号:09130248020

十一五总结 篇4

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市场运作模式的重大改革。

(一)落实市政府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盘活了存量,保护了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土地储备中心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将银川市大量的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优先纳入储备,并加以整合和开发利用,使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的转变,土地征收工作稳步推进。共计征(收)购土地11.554万亩,其中征购国有土地2.9078万亩,征收集体土地8.6462万亩。

(二)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结合土地储备,承担市政府涉及旧城改造建设等交办的任务和政府确定的廉租住房项目建设。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进行土地整治,提供“熟地”交由政府拍卖,为政府积累资金。确定了“计划主导,择地收购,净地招商,着眼开发”的地块收购原则。

(三)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土地市场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5

“十一五”期间, 遂昌县竹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充分发挥资源和后发优势, 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政府的产业导向、政策扶持、协调服务, 遂昌竹产业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可喜局面。2010年底基本完成了遂昌县竹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 资源培育业、笋竹加工业、服务业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为遂昌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也为竹产业“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实现的主要目标

2010年遂昌县竹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 比2004年的4.03亿元翻了一番。其中竹林资源培育业实现产值2.0亿元;竹笋、材加工业实现产值5.4亿元 (其中竹炭3亿元) , 竹业旅游服务业0.6亿元,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在技术推广方式上, 建立了以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林技员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新型林技推广体系和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点三级示范体系在技术服务方面,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94次, 参加人数达4386人次。在全县范围建立竹林生态高效经营示范基地10个, 科技示范户153户, 为林农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完成的主要工作

3.1 通过产业化政策推动竹林面积和效益的增长

通过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 竹林面积从“十五”期末的30万亩增长到35万亩, 增长了16.7%。竹林资源培育总产值达到2.0亿元, 比“十五”期末的1.23亿元增长了62.6%。

3.2 开展以竹山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兴林富民示范工程、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等项目, 广辟资金投入渠道, 加大竹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县新建竹区道路380.8km, 发放扶持款项965万元实际受益面积达到12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3.3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管理

实施毛竹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建成绿色鲜笋基地和功能型竹材培育基地25万亩。其中绿色商品鲜笋基地10万亩, 平均亩度产值达到2000元。大径材、竹炭用材等为主的功能型竹材培育基地15万亩, 平均亩度产值达到1200元。

3.4 以示范园区为载体开展项目建设与新技术的推广

以省级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载体, 开展了“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低产低效竹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遂昌县竹产业生产发展建设”、“遂昌县竹林灾后重建技术示范与推广”、“遂昌县竹木产业综合提升工程”、“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食用笋高效培育技术示范与推广”、“遂昌县现代竹子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建设, 开展竹林测土推荐施肥技术、水分定量管理、竹林结构动态调整、竹林生态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林生态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推广, 以及竹笋无公害标准化推广实施示范等工作。

4 存在的问题

4.1 林区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竹林内机耕路密度低, 全县30万亩毛竹林, 已建竹林机耕路480km, 按照每公里300亩的密度, 全县仅占48%左右, 还有52%的竹林面积生产条件落后。致使交通不便地区竹林经营成本过高, 制约了先进实用新技术的辐射和推广, 影响了林农低产竹林改造的积极性, 从而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2 笋竹等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不高

目前, 农业产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 农产品与大市场关连度低。特别是笋竹产品, 资源虽多, 没有形成规模性笋竹产业基地。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规模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组织程度底, 农产品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等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生产经营体系的现代农业观念还未形成。竹林培育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水平不高, 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取得的成效

5.1 竹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 通过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 竹林面积从“十五”期末的30万亩增长到35万亩, 增长了16.7%。遂昌县竹产总产值达到8亿元, 比“十五”期末的5.12亿元增长了14%。其中一产达到2.0亿元, 比“十五”期末的1.23亿元增长了62.6%;二产达到5.4亿元 (其中竹炭3亿元) , 比“十五”期末的3.79亿增长42.5%。三产达到0.6亿元, 比“十五”期末的0.1亿增长500%,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5.2 以竹山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 通过财政支持与农民自筹相结合, 加大了竹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县新建 (改建) 竹区道路380.8km, 总投资3200多万元, 发放扶持款项965万元, 实际受益面积达到12万亩, 大大节省了竹农的劳动生产成本, 有效地改善了山区基础设施条件, 并为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提供了可能, 这一政策深受广大竹农的欢迎和支持。

5.3 通过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推动了遂昌县竹产业发展进程

“十五”期间, 遂昌县组织实施了“遂昌县竹木产业综合提升工程”、“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遂昌县竹产业生产发展建设”等国家、省、市级科研和推广项目10个, 争取省以上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 有力地推进了该县竹产业建设进程。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实施,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竹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也大大推动了竹林分类经营技术的全面实施和竹炭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使该县的竹林经营技术和竹炭生产加工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5.4 通过企业集群和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十五”期间, 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 遂昌县建立了占地300多亩的竹炭园区, 基本完成了产业集聚, 为技术合作、设备改造提供基础, 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目标。同时, 在政府的引导下, 遂昌竹炭企业加大了科技投入, 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竹炭研发中, 成功开发出竹炭医药、食品、污水治理、新型环保材料、空气净化等多个新型高端领域产品。有效地提高遂昌竹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遂昌竹炭产业的技术水平。遂昌县先后被授予 “遂昌竹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 省名牌产品3个, 省著名商标2个。

5.5 通过宣传活动提升遂昌整体形象和品牌建设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联合, 先后成功举办了“浙江流动大舞台走进中国竹炭博物馆”、“长三角广播名主持走进遂昌活动”、“ 2010浙江省毛竹 (笋) 王吉尼斯擂台赛暨花开山里—科技入户接力工程启动仪式”、“中国竹炭产业科技创新论坛”、“国际竹炭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同时, 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历次的“浙江农业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浙江笋竹产品东北行”等活动, 获得多项金奖和银奖。2006年“小忠龙藏”牌竹笋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宣传和品牌建设, 进一步了提升了遂昌竹产业的知名度, 提高了该县笋竹产品品牌。

摘要:指出了遂昌县在“十一五”期间, 全面实施了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以毛竹自然扩鞭、低效林分改造和适度种植为主要手段, 实现了竹林量的扩张。以浙江省竹子现代示范园区为载体, 通过新技术集成示范, 形成产业集聚, 完善分类经营布局, 提高竹林生产力和经营效益;竹林高效经营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使竹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惠民工程。

关键词:竹林培育,问题,成效

参考文献

[1]遂昌县林业局.遂昌县竹产业“十一五”工作总结[R].遂昌:遂昌县林业局, 2010.

上一篇:的眼睛歌词下一篇:仓储盘点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