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2024-05-12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通用6篇)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1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7055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时速350公里、380公里,甚至达到416.6公里,中国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速”。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铁、京沪高速……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打破时空限制,凸显“同城效应”。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成为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2

一、“十一五”回顾

(一)取得的成就及进步

1. 经济规模逐年大幅扩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配套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逐年大幅增长,连创历史新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末船舶配套业经济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三倍。

2006年~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由252家增加到74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从249.8亿元增加到769.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36.5亿元增加到632亿元;出口交货值从39.6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利润总额从15.9亿元增加到41.8亿元(1~11月)。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9%、32.5%、27.9%、27.0%和27.3%。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07年~2011年。注: (1) 2006年~2009年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船用设备制造企业。2010年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船用设备制造企业。 (2) 2006年数据是按照行业的统计口径得出。2007年及以后的数据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得出,并且根据2008年及以后的统计范围,对2007年的数据做了调整。

2. 主要设备产量逐年提高、产能大幅增长

2006年~2010年,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从132台/228万马力提高到336台/600万马力,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从8145台提高到16242台,船用高速柴油机产量从4927台提高到12687台,船用起重机产量从333台提高到1018台,船用锚绞机产量从765台提高到3271台,船用舵机产量从206台提高到422台。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中型船用柴油机及曲轴、甲板机械等主要船用设备扩能项目上马较多。从“十五”末到“十一五”末,船用低速机企业由3家增加到13家,船用低速机曲轴企业由2家增加到5家,船用中速机企业由5家增加到10几家,船用中速机曲轴企业由1家增加到3家,大中型甲板机械企业由5家左右增加到近20家。“十一五”末,我国船用低速机产能达到1000万马力以上,船用低速机曲轴产能达到300根以上,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中速机产能达到2200台以上,船用中速机曲轴产能达到近1500根。几种主要船用设备及核心部件供不应求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 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逐年提高

通过对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2006年~2009年建造的各型船舶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进行测算,并参考中船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对2008年典型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情况的调查结果,对“十一五”末我国本土设备装船率现状做出如下估计:我国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已超过40%,但不足50%;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已超过50%,其中,散货船平均水平达到或超过65%,油船平均水平接近50%,集装箱船平均水平接近40%;高附加值船舶的本土化设备装船率平均水平在25%以下。

4. 设备国产化和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骨干企业主要船用设备国产化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制造并交付了8K98MC、8K90MC-C、7RTA84TD等超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7RT-Flex84T-D、6RT-flex50B、6RT-flex60C-B、7RT-flex68B、8RT-flex68D、6S50ME-B、6UEC43LSⅡ、YB-192 6S42MC等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8L32/40、12V32/40、7L27/38、L23/30H、6DKM-28、DK-20、DK-28等新型船用中速机;8K90MC-C、8K80MC-C、8RT-flex 68D、6S70MC-C、6RT-flex50B等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低速机和中速机成熟机型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70%以上和80%以上。一些超大型船舶、高附加值船舶 (如VLCC、VLOC、4250TEU集装箱船、8530TEU集装箱船、10000TEU集装箱船、17.7万吨散货船) 的动力系统 (主机、螺旋桨) 或甲板机械已实现国产化。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成功研制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设备,其中部分产品技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这些产品包括:船用中速机、低速机曲轴、中速机曲轴、船用高速机、传动装置、大型船用齿轮箱、大型螺旋桨、大型锚机、KGW吊机、大型船用双体克令吊、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揽机、绞车、海洋工程船/平台起重机、船用中央冷却系统控制装置、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新型板式海水淡化装置、灭火装置、分离机、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大型船用净水设备、救生/救助艇、高速工作艇、船舶电站成套设备、高压发电机、新型船用中压配电板、船用自动转换开关、高压变频数字化船用岸电系统、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船舶数控自动操舵仪、船舶操舵控制系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货舱进水探测报警装置、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船舶监控报警设备、集成船舶管理系统、液位测量报警装置、减摇鳍装置、船用大功率测功器、智能型船用航行灯/信号灯控制系统等。船舶配套业正在逐步由制造型向制造与自主研发结合型转变。

5. 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外资和地方资本大举进入我国船舶配套产品生产领域,三资和地方船配企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10年,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船配企业有100家左右,截至目前我国有三资船配企业150家以上。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行业外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地方船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壮大。这两股力量的加入,打破了长期以来船舶配套业以两大造船集团配套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环绕长三角、渤海湾、珠三角造修船基地,已形成了10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为成熟的船舶配套园区或基地,并在加紧建设造船钢板加工、分段建造、大型铁舾件制作、管子制作、分段涂装等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和资材集配中心,船舶配套业的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船舶配套业基础薄弱,“十一五”期间配套业的发展进步仍远不能适应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和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配套业滞后于造船业发展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船用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弱、部分核心零部件研制掌控在外方、关键和高端配套设备生产空白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企业集成供货和全球营销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十一五”后半期,船配产品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及来自韩日欧船配公司的强势竞争,更加凸显了我国船舶配套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总体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无序发展等弱势,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三)发展的特点

1. 造船业快速大幅增长带动配套业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实现了年均44.4%的高增长,快于“十五”时期年均32.9%的增速。与此相应,船舶配套业工业总产值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5%。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品的进口额也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4.9%。

2. 外资大举进入迅速改变了船舶配套业面貌

“十一五”时期外资集中大批进入我国船配领域,进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2/3。这些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涉及船舶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电力电气设备、舾装设备等各领域。不少独资或合资船配企业产能大,成为该产品领域的骨干力量(如:船用主机、辅机、推进器、船舶电气、船用涂料等),甚至在某产品领域占主导地位,改变了我国船配业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3. 投资上项目是船配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用设备建设项目上马最多的时期。2006年—2009年四年间,新设立的船用低速机企业有9个,原有低速机企业也都实施了扩能项目;以新设立企业和原有企业扩能方式上马的中速机项目有10个以上、甲板机械项目有7个以上。其他众多品种的船用设备也都实现了扩能。内外资船舶配套企业投资建厂及扩能,使船用低速机及曲轴、中速机及曲轴、甲板机械及其他多种配套产品及材料的产能都有大幅度增长。因此,这一时期船舶配套业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内涵式增长不多。

4. 金融危机促使船配企业重视并加强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爆发后,船配企业纷纷将精力和资金投注在科技创新上。包括:增加研发和试验设施设备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和培训员工,加速生产线和设备的技术改造,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研制国内空白的船用设备替代进口,研制符合国际规范的节能、环保、高效型设备,打造自主品牌先进船用设备等。企业在自身研发能力弱的情况下,纷纷与技术强势企业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发。2010年,“江苏省船舶及配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浙江省启动“船舶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十一五”时期成为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创出自主品牌船用设备最多的时期。

5. 金融危机促使船配企业大力发展非船设备

金融危机爆发后,船配企业纷纷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将非船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或是把已有的非船产品做大,或是进入新的非船产品领域。“十一五”时期,几乎所有骨干船配企业都开发了非船设备,我国船舶配套业的非船业务呈现大发展,涉及领域众多,影响最大的领域是:海工配套设备、风电设备、核电设备、铁路机车设备、工程机械设备、陆上发电设备等。

(四)“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情况

我国船舶配套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和《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船配业发展目标部分实现,部分没有完成。其中,2010年船用低速机、中速机年生产能力目标均超额完成,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目标超额完成,但是,仍不能满足同期国内造船需求;2010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目标未完成,原因有我国造船产量增幅大,配套能力扩大有时间差,以及跨国公司携知名品牌争夺中国市场等。

二、“十二五”展望

(一)挑战和机遇

1. 市场需求疲软而船东船厂的要求更高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船市再次出现持续繁荣和可观利润尚需时日,船舶配套产品市场需求疲软还将持续一定时期;买方市场特征突出和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陆续生效,船东、船厂对船舶配套产品及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2. 内、外资船配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残酷

目前主要船用设备供给能力全球范围内过剩。韩国、日本及欧洲船配公司都把争夺中国市场作为其经营目标之一。韩国主机企业已经在以超低价争夺中国船厂订单。此外,已进入我国的外商独资船配企业也成为内资船配企业的竞争对手。

3. 船舶配套设备市场需求结构出现升级趋势

后危机时代,为LNG船、特种船、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及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需求绝对量增加;节能、降耗、高效、环保、安全、智能化的新型船用设备受船东青睐;能成套、成系统打包供货的船用设备集成商占据市场优势。

4. 我国与欧日韩船舶配套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业还处在成长阶段,而欧日韩船配业已进入成熟和发达阶段;我国船配业发展的重点是生产能力,而欧日韩船配业的投资重点是技术进步和服务。我国船配企业与跨国公司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却要“同台竞技”。

5. 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东亚世界造船中心的地位,决定了世界船用设备制造中心加速向东亚转移;我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我国拥有巨大的船用设备市场需求;我国承接欧美日韩部分船用设备生产转移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部分船配企业在部分船用设备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出中高端新产品的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我国船舶配套业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低水平”发展已没有出路,转方式、调结构是面临的紧迫任务。“十二五”时期,船舶配套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使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龙头企业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推动同类或相关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企业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控制和压缩过剩产能(如船用低速机、中速机),扩大国内短缺和空白的中高端产品产能(如通导自动化系统、核心零部件、舱室设备),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在发展先进船用设备的同时,积极发展该产品在海工领域及非船领域的应用,倡导多元化经营,并发展产品的服务业务。

2. 使科技创新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对于已具有优势的船用设备,不断改进技术、完善质量、推出新机型,巩固市场地位;

———在已有研制基础的设备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创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品牌船用设备,替代进口;

———强化船用设备总成设计和集成化、模块化、系列化技术研发,实现打包和“菜单”供货,提高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壮大,将其打造成为船用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化研发平台;

———以各种方式引进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力发展符合IMO新规范、新标准的节能、降耗、环保型船用设备,赢得市场。

3. 完善产业链、产业布局和产销服务体系

———加快已形成优势的船用设备(如主辅机)的关键零部件能力建设,完善产品的生产链,提高自配率,消除制造瓶颈;

———加快三大造船基地的中间产品及物流配套能力、毗邻造船基地的配套园区建设,完善造船配套生产供应链;

———船用设备生产企业要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以销促产,完善产品的流通链,使企业降本增效;

———骨干船配企业为自主品牌产品建立全球营销服务网,完善产品的服务链,使更多中国品牌设备打入国际市场。

4. 通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优化生产流程,从人工化向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控制转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抓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控制,降低管理费用,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与关联企业或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向流通领域要效益。

5.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企业国际化

———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生产、合作研发、买断国外先进技术、相互参股、购买国外小型设计企业、聘请国外专家等途径,实现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用设备;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3

[热点材料]

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劃纲要。会议要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回顾“十一五”成就。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展望“十二五”未来。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知识链接]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5、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通过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8、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保障。我们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9、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预测]

1、请列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2)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

(3)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4)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5)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奔月,“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等。

(6)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7)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

(8)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9)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等。

2、“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说明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3、请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具体原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

4、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5、“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较多等。

(2)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

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等。

6、“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我国目前面临资源、环境、人才、科技等发展瓶颈,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8、为使我国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坚持改革开放。

(5)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6)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9、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勤动手、多思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积极行使建议权、监督权,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4)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看到不当行为及时制止或举报。

(5)践行低碳理念,以自身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等。

[實战演练]

一、请你选择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近3000名人大代表聚集北京,共商国是,共议大计,共谋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说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监督权

D.全国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3、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吴邦国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其中七个法律部门加上宪法,构成了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必依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D.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而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连续五年痛失“话语权”,令中国钢铁业损失惨重,过去6年中国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价格谈判下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000亿元。这就要求我们()

A.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坚持对外开放,重拾“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C.可以积极敞开国门,完全依赖资源进口,同时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D.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5、看下边“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五年来,我国“财富”蛋糕越做越大,但分配不合理

B.“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D.“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6、“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进一步做大分好“财富”蛋糕,我们应该()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C.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D.坚持平均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7、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之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个税起征点()

A.有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B.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同步、同时达到富裕水平

C.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8、“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要求我们()

A.大力弘扬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B.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D.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请你辨析

9,小猫:“十一五”建设成绩斐然,世界经济第一实现。

小兔:“十二五”发展任重道远,初级阶段已经走完。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0%;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其中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超过1亿吨、水泥产能超过2.6亿吨。

材料二回顾“十一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政府部署下,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19.06%,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

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介绍,“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将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哪些基本国策和战略?

(2)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你有哪些好建议?(至少三个)

11、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材料三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河南未来进行了展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增速9%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到18个省辖市,每个县市20分钟内就可上高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农”问题?(至少两个方面)

(2)作为河南学子,你能为实现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至少三个方面)

四、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2、材料一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材料二“十一五”期间,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

(3)国家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为我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才?

13、围绕对“十二五”的展望,某班同学进行了讨论,请你与他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从下图《我国GDP总量跨越式增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过去着重追求“国富”,而“十二五”规划更多地追求“民富”。民富国强,民富优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请你就如何优先实现“民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出谋划策。(至少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1.C;2.A;3.A;4.B;5.BC;6.ABC;7.ACD;8.BCD

二、9.①“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并非世界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十二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而我国还存在诸如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贫富差距拉大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十二五”的建设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初级阶段还未走完。③因此,我们应该在“十一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发展现状,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蓝图而努力奋斗。

三、10、(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2)①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②企业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③公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节能环保公益活动,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11、(1)①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②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略。

四、12、(1)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2)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③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④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大力实施科教興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3)①珍惜受教育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4

“十一五”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07年7月启东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筹备建立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启东科技创业园。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11月,启东科技创业园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启东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公司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招项引智、企业服务、建设与物业管理四个服务部门,为入孵企业提供政务、商务、信息、咨询、市场、培训、融资、人力资源、科技项目申报、物业管理等服务。

经过四年的发展,至“十一五”末,启东科技创业园拥有南区、北区、西区三处孵化场地,可支配场地面积总计38000多平方米,其中孵化企业使用场地为32000多平方米,公用设施4000多平方米,孵化场地占总场地的83%。在孵企业95家,毕业企业37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700多个。孵化器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为主的孵化领域。2009年,创业科技服务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2010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工作举措

(一)加强团队建设,建立高效优质管理服务队伍。园区开办之初,就成立了由市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负责启东科技创业园建设、科技孵化器管理、相关政策制订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由园区管委会为行政主管,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业务管理与服务,创业导师进行专业辅导的管理服务体系。园区管委会下属的启东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从机关有关职能部门选配了13名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强烈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和技术业务的同志,从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2010年选聘了4名具有丰富创业创新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担任创业导师,配备了2名创业辅导员,8名创业联络员,建立了创业导师体系,展开了创业论坛、创业诊断、专题研讨、导师对接等活动。

(二)加强载体建设,改善科技企业入孵成长环境。“十一五”期间,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不断加强和完善孵化器功能区的建设。2007年10月建立的孵化器西区孵化面积从开 始时的8000多平方米,到“十一五”末达到了13000多平方米,在孵企业21家,涉及的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08年1月建立的孵化器南区孵化面积从开始时的6500平方米,到“十一五”末达到了9300多平方米,在孵企业20家,涉及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设计、文化创意等技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8年11月建立的孵化器北区到“十一五”末,拥有孵化场地16800多平方米,以精密仪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为主的54家在孵企业,已初现新兴产业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加强孵化区域载体建设,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升级改造孵化场地,完善、配套了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培训中心、网络机房、员工活动室、员工餐厅、员工公寓等设施,满足了入孵企业研发、办公、生产和生活需求,为孵化企业“从容起步、快乐飞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一是构建政务商务服务平台。免费为入孵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组织机构代码审批等政务服务。同时建好商务中心,满足入孵企业对办公、通信、传媒、接待等方面的需要,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二是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启东工作站、南京理工大学军 民两用技术〃启东服务中心,为入孵企业提供科技信息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建立了江苏省级科技服务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科技成果项目的转移、需求信息,指导企业制订技术创新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协助企业做好自主知识产权申请,新产品、新成果技术鉴定,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三是构建项目申报服务平台。与各级科技部门衔接,及时帮助入孵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仅2009年就为罗斯混合器、三信塑胶装备、致远生物技术、巨龙石化装备等8家入孵企业申报了9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获得各级财政资助资金近300万元。四是构建资金服务平台。设立300 万元的专项孵化基金,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必要的孵化资金扶持。慧通、首科、顺康、大森等9家企业获得了总额95万元的孵化资金的支持。同时,搭建孵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台,组织各大银行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三信塑胶、捷捷微电子等一批优秀高科技企业先后获得金融机构6000多万元的授信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服务。五是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与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南通金正会计师事务所、启东江城法律服务所等中介单位签订了常年的合作协议,在园区设立服务窗口,为入孵企业提供专利代理、财务审计、税务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六是 构建人才资源交流平台。帮助入孵企业开展人才招聘、办理人事代理人数达110名,与市人才中心共建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与入孵企业人才需求互动对接,为入孵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孵化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在国家和省出台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基础上,启东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建立启东科技创业园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突出了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启东科创园管委会也相继出台了《入孵企业管理办法》、《入孵企业考核办法》、《毕业企业管理办法》、《孵化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创业导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了对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的培大扶强。

三、工作业绩

(一)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入孵了科技型企业132家,毕业了37家。通过孵化培育三信塑胶装备、三上机电制造、巨龙石化装备等9个毕业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混合器公司、国莱特、三信塑胶装 备、三上机电制造四家企业建立了南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在孵的95家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1.03亿元,37家毕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4.4亿元。其中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孵化培育,目前已具备年产220台套的数控智能型高速多层共挤流延薄膜机组和500台电晕处理机的能力,形成5大类2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

(二)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共开发和转化了120多个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开发的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南通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有37项。其中川江源科技公司的“三维服装内衣CAD软件”、三信塑胶装备公司的“3DT型曲面电晕处理机”、三上机电制造公司的“SLH—A施工升降机楼层无线呼叫器”等9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火炬计划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资金资助。三信塑胶装备公司的“织物生态染色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工业化应用”、混合器公司的“全自动在线胺液过滤装臵”、大森电子公司的“3D虚拟交互式PLC模拟工业生产现场远程操作系统”、慧通数码科技公司的“采用慧通语音识别系统前端处理的数码转接头”列入江苏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基金资助。科安公司研发的“矿用隔爆型监视器”、首科公司研发的“电池供电压力远传终端(RPU)”、日联光电公司 研发的“集成电路用高精度x射线检测设备”等11个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机场专用多重节能空气处理机组”、“电能动态补偿装臵”、“矿用隔爆型监视系统”等36项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形成了批量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71家企业申请了138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1件。注册商标27件。

(三)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到“十一五”末,在孵和毕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3%,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了57家。引进16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5名留学归国人员,2名省创新创业人才,施展了各自的才华,发挥了领军作用。留学归国人员赵风光博士研发的“语音识别前端处理器”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赵风光博士被认定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硕士生聂官鸿、蒋剑锋研发的集管网(压力、流量、质量等物理数据采集)无线远程检测、管网控制校核和调度系统以及突发事件报警于一体的“电池供电无线实时监测终端”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并以独有的技术优势与德国E+H、DPUR、英国ABB等8家外企,一起出席了广州亚运会场馆承建商邀请会议,参加了产品现场测试,独占鳌头,技术指标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一举拿下了亚运场馆500套的订单。蒋剑锋也荣膺“江苏省青年科技创业明星”。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孵化器建设“十二五”发展纲要为统领,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深入实施、启东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为契机,以创新驱动、优化环境、拓展功能、提升服务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孵化器“跃升”和“孵鹰”计划,推动孵化器发展总体规模,加速建成一流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和科技研发机构,奋力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方阵,为促进区域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县市做出贡献。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建设“四高联动”型创新园区。注重源头创新,引导集成创新,推动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同步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传统产业为依托,突出行业特色,加快转型升级。以人为本,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理念,充分发挥启东地处长三角各类人才集聚优势,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以人才育产业,以人才促转型。加快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使科技创业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创新的高地,实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

(二)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园区。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趋势,突出产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培育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带动全局的支柱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环保优先,确保环保优先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招商和管理全过程,推动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把园区建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区。

(三)坚持高点定位,融入上海,跻身国家级孵化器第一方阵。突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板块、基础配套,统筹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呼应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启东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优势,注重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功能定位与上海的全面对接;注重政策举措、市场体系、产业发展与上海的深度衔接;注重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等与上海的互动交流,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创建一流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孵化器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到“十二五”末,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企业使用面积8万平方米,公共设施面积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400家,毕业企业突破150家。培育10至15家重点企业,力争实现3到5家企业在国内中小板上市。专利授权数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30件。营业总收入达50亿元。安排社会就业达 6000人,引进高层次以上人才300人;引进高层次柔性人才100人。

(二)在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人才高地、突出招项引智,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江苏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总部基地。完善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服务。重点引进软件开发、IT服务、呼叫中心、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现代化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引进大型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园落户;加强引进金融机构后台处理中心,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财务结算中心,信用卡服务和客户呼叫中心等,逐步形成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积极招引跨国公司、中央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长三角地区大型民营企业来园设立综合型总部企业,和投资、研发、销售、物流、金融等职能型总部企业,力争把园区建成上海北翼总部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

(三)根据孵化器现有布局和全市总体规划,重点拓展南区。到“十二五” 期末,投资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拓展10平方公里规模框架,逐步将南区建成集总部经济、科技孵化、服务外包、商业商务、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创新型经济园。其中着力打造5平方公里的科技企业加速器,不断满足成长型企业对发展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企业孵化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与良性互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整体规模。依托启东城市发展南进东拓的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加速度开发建设南区,做大、做优、做强、做特南区,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北、西、南三区优化合一。一是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完成世纪大道、钱塘江路的大桥工程,完成牡丹江路、世纪大道等五条道路的西延工程;二是完成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孵化基地与总部经济大楼建设;三是实现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全覆盖,重点打造头兴港河景观河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集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宜居化于一身的新型创业园区。

(二)创新运行机制,全力实现预期规划。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滚动发展为原则,加快规划、开发、建设进度,创新经营、管理和运作机制。以项目经营权、商业用地开发权换取开发商对基础设施的先期投入,扩大土地商业收益,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支持,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市政府对园区实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减轻园区前期建设资金压力,确保收支平衡,保障预期规划的全面实施。

(三)界定功能定位,建立专业发展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孵化设施,强化孵化抚育能力,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造就大批优质、健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实施“预孵化”和“孵鹰”计划,将孵化活动前延至研发阶段,同时关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做强产业的“种子”项目,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方位开展。将入孵企业按行业或产业分类,给予专门区域安臵,建立专业孵化服务区,尤其对加速器入驻企业,更加注重行业、产业分类,注重产业集聚,形成专业化产业基地,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形成成熟的光机电一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板块。

(四)整合社会资源,扩展孵化服务功能。建设孵化器合作平台,共享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扩展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与银行、投资公司、咨询机构及天使资本等合作,不断提升投融资服务水平,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增值服务,缩短孵化周期,提高孵化效率。加强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研发机构与高新企业间梯级孵化关系,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率。

(五)完善规范管理,增强管理团队素质。创新对入孵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在“十一五”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完善园区日常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入孵 企业评估、考核办法,毕业企业标准、加速区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等政策。加强和完善创业导师体系建设,激发创业导师体系活力,“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创新创业导师2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创业辅导。加强与兄弟孵化器的学习交流,全面增强孵化器团队素质,为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提供组织保证。

从十一五成就 看十二五规划 篇5

“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县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认真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立足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敢于并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赣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1、全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要求,有些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到2008年止,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7亿元,比2005年净增9.57亿元,年均增长13.03%,比规划目标多0.03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完成24.87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目标(规划目标为23.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9亿元,比2005年增加1.50亿元,年均增长33.63%,比规划目标多18.63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实现了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3亿元,年均增长24.69%,比规划目标多4.69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完成了任务。

2、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实际利用外资11384万美元,年均增长22.33%;实际引进内资8.76亿元;外贸出口三年累计实现出口额13340.90万美元,年均增长30.6%。工业园区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8年止,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00亩,入园企业86家;实现税金8876万元,比上年增长41.7%;企业员工1.71万人;工业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9:37.9:31.2调整为2008年的23.4:46.3:30.3,二产比重提升8.4个百分点。

3、“三农”工作有新进展。到2008年止,全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点549个(其中省扶点110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3.1%,南塘、沙地基本实现整乡(镇)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有新进展,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6万亩(其中大棚蔬菜已达194.7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5.79万亩。推进了江口、田村、韩坊等3个产业示范乡镇和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总产达到6.45万吨;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提高,茅山现代牧业、陂头大丰等养猪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出栏生猪9.89万头,增长16.5%;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积极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农民培训。扶持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三年累计硬化通村公路205.6公里。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1元,年均增长14.7%,超出规划目标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年均增长2.77%。

4、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3亿元。完成了桃江两岸1400多米花岗岩护栏安装工程、桃江北岸人行道及园林景观工程、下圩至南海大桥油路改造,滨江路二中桥至含水桥道路硬化及排污管网建设。四星级宾馆完成主体工程。启动了体育中心、南海农贸市场、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供水管网、黄龙大桥等工程建设。大广高速途经全南获得国家批准,2009年11月将正式动工。完成了工业园二区吕屋片和松山片、新城区集贸市场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城市规划取得较好成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已通过专家论证,县城绿地系统及“一江两岸”、金龙大道、南海大道、梅子山公园等城市节点的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加强了城市管理。强化户外广告、临街店面、违法违规建筑的整治;规范了摩托车、公交车营运;进一步落实了“门前六包”等制度,加强城市环卫保洁,开展了景观树移栽;加强城区公共绿地管养,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8.9公顷,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预计

从我县“十一五”前三年及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来看,我们分析“十一五”的后期我县经济将呈现总量进一步放大,速度进一步加快,结构继续优化,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仍将高位运行,消费将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增长速度短时间难于加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为: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0%,达到27.35亿元。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0.0%,达到3.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达到1.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0%,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0%,达到3140元。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也反映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给规划实施后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发展的差距未能缩小。横向比较,优势不突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绝对值在全市18个县、市、区中连续三年排位均为倒数后几名,“进位”不明显。

二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从要素看,制约仍然突出。工业用地存量严重不足,乡镇无存量土地;金融支持乏力,金融机构存贷比由2.43:1扩大到3.5:1;企业人才不足,企

业高、中级人才比重不到10%。产业配套能力差,现有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企业物流成本较高。从产业发展看,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基本呈“三足鼎立”结构态势;工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产品、贴牌产品和配套产品,竞争力弱;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从投资看,政府主导类项目一枝独秀,社会资本利用严重不足,2008年政府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同期全国为10%;同时大项目少,拉动经济发展的项目少,尤其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偏少,工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少,税收高的项目少。从经济贡献看,仅靠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短腿现象明显。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全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低,无力反哺农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工业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只有55.8%左右。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村规划滞后,农村住房很差,土坯房建筑偏多。

四、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研究与对策

2009年、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后半期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目标,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

1、转化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抓住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若干意见》、中西部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尽快出台《全南县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措施》努力促投资、保增长。着力搞好项目谋划,围绕中央新增投资方向,积极策划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项目。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大广高速的建设。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项目、森林防火带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推动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立足产业聚集,培育经济支撑。一是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线路板、铸造等支柱产业,创办线路板及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配套能力,提升产业优势和活力。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招商。对重大项目、“无中生有”的项目,实行“点对点”特殊政策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培育工作,推进技术改造,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和措

施,增强后发优势。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蔬菜、果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以金龙、南迳、大吉山为重点的南线,以城厢、龙源坝、陂头为重点的北线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带,抓好南迳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城厢蔬菜示范区建设。推进果业开发,重点抓好南迳、陂头两个集中连片开发乡镇。依托农民学校,完善覆盖乡、村、工业园区培训网络,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双百”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激活三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文化娱乐和餐饮住宿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希桥宾馆早竣工,抓好解放桥至含水桥文化娱乐一条街建设,加快梅子山公园改造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天龙山景区旅游开发,尽快启动南迳温泉休闲项目。认真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建房、购房成本,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推动要素优化,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做好物流保障。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建立仓储中心及周转站;通过引进和培育,建立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二是做好用地保障。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在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试行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指标等途径解决工业园区用地问题。三是搭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市里的更大支持,创造性地落实和使用好上级各类政策性资金。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在全南设立分支机构。利用现有国有资产提高担保中心担保能力,采取政府担保中心为诚信企业担保等方式,让企业与银行重新建立良性信贷关系,努力帮助企业破除融资瓶颈。四是强化人才建设。积极发挥以职业高中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校企联合的培训方式,加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基础功能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县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作出的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制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思路要有前瞻性。要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目前县发改委已将有关研究课题下发县直有关部门,关键是要抓好督促检查。

2、规划要有可操作性。编制总体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编制专项规划要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二五”总体规划架构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编制区域规划应进一步完善工业走廊建设区、生态县发展规划。编制乡(镇)级规划要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突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编制要有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20080910010315英语国旅2班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篇6

“十二五”工作规划

近年来,我局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安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以“强基础、降事故、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引导教育、强化安全生产现场服务和强化隐患预防和治理”为切入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安全生产建设新格局,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建设实际,积极推动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建设活动,使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能健康稳步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十一五”安全生产回顾 一、二年来全区建筑业工作基本情况

二年来,我局认真贯彻建设、管理、服务的方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安全生产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年来纳入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工程项目,工程安全监督率、安全备案率、安全生产达标率、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率均达到100%。二年来,创建死亡零事故。总得看,全区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安全意识有大有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比较

平稳。二、二年来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主要做法

二年来我局始终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克服了人手少、摊子大项目多的困难,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发展、规范、创新”关系,积极探索适应我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路子,开创了离石建筑业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讲有以下工作特点: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召开建筑工程安全专题会

每年,我局召开多次安全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安排落实当前的主要工作,制定了当年全区建筑业管理主要工作计划。针对工程类型、施工方案、重点部位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特点,我们立足超前防范,认真查找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消除了各类事故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2、贯彻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有关安全会议精神 每年在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安委会安全生产议后,我局及时召开全区建筑安全生产会议,要求各职能股室,加强管理,防患未然,针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安全生产。

(二)认真开展多次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工程安全生产

1、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工作

每年我局出台建筑工程安全大检查的通知。在各施工

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离石区建筑施工安全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后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通报批评。

2、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

我局通过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检查工作,切实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不定期的对辖区范围内的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在排查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根据情节严重性分别下发整改通知单和停工通知单。在检查中对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进行重点排查,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了安全帽和安全网的检查,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坚决清退出场。

(三)强化各类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每年我局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局工作人的业务水平及人员素质。

(四)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新,积极推动企业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实现科学发展,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局预防和制止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每年我局多次深入各乡(镇)、街道办宣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知识,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全区建筑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三、主要问题

1、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施工现场较为混乱,项目部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不到位,专职安全员配备不足,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施工用电隐患突出,特种机械设备管理不规范。

2、安全防护用品参差不齐。安全防护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但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低质次的产品,给安全管理直接带来巨大压力。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管不胜管、疲于奔波的情况。

3、建设单位忽视安全。经常是口上喊的响,实际是重进度、重质量,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事,疏于管理,对提高安全生产起到了负面影响。

5、一些企业对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的认识水平、工作力度存在一定差距,管理部门激励机制有所弱化,导致企业文明工地创建积极性不高,重验收,轻创建过程,文明工地创建水平有所滑坡,对文明工地创建内涵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随着东城新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各开发建设公司陆续前

来咨询,文华苑、卧龙山庄等小区也即将建设。我们要秉承“高标准管理、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服务”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作为行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精心策划,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使全区建筑工地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和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实现每年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的总体目标:一是全区每年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确保不突破区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二是努力杜绝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重点

1、明确责任,强化监管

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职责,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行为。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定期公布,增加执法的透明度,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

2、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质量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除春、夏、秋季三次质量安全检查外,我们将继续不定期的开展建筑市场巡查工作,尤其是监理市场违规现象的查处,坚决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要加大处理力度,同时在网上通报。

3、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事故和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行动,突出“隐患治理,防范事故”的隐患治理年主题,加大督查力度,加强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

4、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我局将针对全区范围由建筑施工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工程管理股以及相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主要学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高大模板施工规范》、《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办法》等行业技术规范,切实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2)为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督促其落实安全

生产主体责任,我局拟组织对发生过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和依法经营水平。

(3)组织开展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全区建筑劳务队伍综合素质以及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全面查处无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

(4)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在全区建设系统中普及建筑施工安全法制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媒体舆论作用,并采取论文征集、发宣传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区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为我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执法

(1)严肃事故调查处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与其它部门协同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肃追究和依法处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此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处理决定以及对相关责任单位的整改要求。

(2)认真落实政府监管职责,严厉打击无资质、超资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承揽工程等非法违法行为。

(3)加大对施工、监理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日常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录入全市施工企业诚信平台。

6、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建设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加强层级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事故多发、安全监管薄弱的施工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建设规模较大或施工安全形势严峻的施工安全生产情况,适时组织重点督查,督促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扭转安全生产严峻形势。

(2)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为基础,组织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活动。

7、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建筑施工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施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各地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资源储备,加强应急教育和救援演练,提高处置重特大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2)注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实效,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措施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8、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

(1)组织开展与施工安全相关的观摩、学习,加强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上一篇:医药行业市场背景下一篇:看听学第一册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