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共6篇)
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 篇1
秦州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而为,完成了秦州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为“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总量调控目标:2010年生产总值计划完成97.15亿元,是“十五”末47亿元的2.07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83.8亿元的115.9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631元,为“十一五”末预期目标12600元的161.2%。五年平均增速12.16%,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0.1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目标: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达到70.2亿元,是“十五”末16.32亿元的4.3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29.42亿元的238.61%。五年平均增速33.88%,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12.5%提高21.3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预期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11147元,是“十五”末的1.6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10749元的103.7%。五年平均增速9.8%,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3050.4元,是“十五”末的1.75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2555元的119.39%。五年平均增速11.13%,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3.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标: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达到22.11亿元,是“十五”末的1.85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21.38亿元的103.41%。五年平均增速13.17%,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0.87个百分点。
——大口径财政收入目标:大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计划实现7.96亿元,是“十五”末2.92亿元的2.73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5.18亿元的153.67%,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五年平均增速22.21%,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9.71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达到44.25亿元,是“十五”末的2.38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33.45亿元的132.29%。五年平均增速18.6%,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6.1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逐年提升,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8%;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落实“村村通”项目11984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建成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98%,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
4.6%,工业危险废弃物及医疗垃圾处理率达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 篇2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确定的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长春市二道区作为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户区改造开发任务非常繁重。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步伐,区人大常委会把审议监督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工作,列入了常委会的重点审议内容。审议前,他们改变过去少数人参与调研、多数人进行审议的方式,组织参加审议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共同视察,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通过棚户区改造开发給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面貌;然后,再听取区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最后,召开常委会进行审议。实施先视察、后审议的方式,形象直观、目的明确,使大家耳目一新,既改变了大家头脑中存在的老二道陈旧混乱形象,也对区政府在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更对变化着的新二道的快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次审议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残联“十一五”完成情况总结 篇3
一、“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业务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淮阴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淮政发[2007]53号),履行职能,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创建了国家和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和省级“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两个示范项目。
(一)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纳入“爱心淮阴”建设重要内容共同实施,2007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民生帮扶“九大工程”,2008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 “十大工程”,2009、2010年将助残重点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20个项目之一。《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后,区政府专门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保障法》被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和视察,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运 作;各乡镇把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常抓不懈,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655名残疾人被优先纳入“低保”,达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农村由2005年的60元/人月提高到2010的160元/人月、城镇由2005年的180元/人月提高到2010年的300元/人月。有510名“三无”残疾人被纳入“五保”供养。根据省、市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文件要求,2009年全区建立了重残生活救助制度,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有15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并且低保标准比健全人提高15%;将4136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纳入生活救助,按照低保标准按月发放生活救助金。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和“安居工程”,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住房保障。在实施“安居工程”中,把农村残疾人户“草危房”改造列入重中之重,到2007年,共为农村残困户建房1506户3313间,占全区贫困户草改瓦的32%,残疾人户“草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城镇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对购买经济适用房残疾人户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
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城镇残疾人医保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限额已达12万元,同时降低城镇低保对象的缴费标准;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和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对低保家庭残疾人就医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全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2010年1月1日起为全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农村每人每月50元、城镇每人每月100元,由区残联会同银行部门按季度打卡发放。
老有所养。2010年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
(三)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残疾人享有岗位技能培训的权利。在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坚持“政府主导、区残联领办、乡镇残联联办、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方针,采取“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的培训原则,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将残疾人技能培训纳入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动员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力转移之中,给予培训费用减免;教育部门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技能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培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创新残疾人技能培训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和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共培训残疾人720人。
再次,由区残联根据残疾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农村的特点,针对不同地缘、资源情况,在农村乡镇每年举办残疾人种、养、加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在城郊乡镇利用地少人多,靠近市区,服务性就业岗位充足的便利条件,举办残疾人修自行车、修鞋补鞋、理发、豆制品加工经营等职业技能培训。共举办21期,培训学员477名。
第四,区残联单独设班培训。区残联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租用区特教学校教学场地800㎡,建立“淮阴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添臵电动缝纫机40台、盲人保健按摩床12套、电脑30台,购臵70张床铺和被褥,以及 炊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举办残疾人“服装缝纫裁剪”、“盲人保健按摩”和电脑知识培训班,一次可接收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和生活。培训班每年举办三期,每期培训三个月以上,每期培训学员50名左右。学员培训期间包吃包住,费用全免。“十一五”以来,区残联自主办班培训学员228名,学员的就业率达百分之一百。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十一五”期间共技能培训残疾人1425名,完成目标142.5%。
保障残疾人享有充分就业权利。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精神,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依法调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年检、监督各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财政部门将全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通过贯彻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全区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15名。
二是积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根据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税务、劳动、工会、残联组织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区已兴办福利企业7家,累计集 中安臵残疾人就业322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把残疾人个体创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凡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区残联将本区内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出专款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全社会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城管部门在场地、摊点、摊位安排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商业经营,营业额小于1万元的,给予减免税照顾。农村信贷部门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十一五”期间,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107人。
四是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各乡镇、各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积极帮助残疾人劳务输出。区残联通过定向培训、职业介绍、“南北挂钩”、邀请外地企业来淮招工、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残疾人劳务输出达430人。
“十一五”以来,通过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实现劳动就业,累计帮助残疾人就业1074人,完成目标107.4%。
保障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权利。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助残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以及乡镇考核目标,通过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残困户实实在在的帮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区残联在吴城镇头庄村、韩桥乡湖滨村、吴集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三个“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户进基地100户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帮扶1057名残疾人脱贫,完成目标105.7%。
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围绕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和特殊教育等业务范畴;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3元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小组和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了组织推动和技术保障平台;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5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选聘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完善了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6万元为社区购臵康复器材,投入10.5万元配臵轮椅、座便椅、拐杖等康复器械供社区残疾人使用,投入5.8万余元为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购臵货源,以方便广大残疾人用品用具的 选购,全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区残联积极实施“康复工程”,确立区阳光医院为残疾人“复明工程”定点扶贫医院,市三院为“精神病免费给药”定点扶贫医院,确立“市博爱康复中心”为我区聋儿定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肢残、智残儿童定点康复训练医院。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十一五”期间已累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96例,其中免费复明手术1149例,发放盲杖30根,为87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为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102只,帮助57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60例,区政府《关于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经费救助的通知》(淮政发[2009]18号)文件出台后,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12例;为下肢重度残疾人配套捐赠轮椅880辆,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68条,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321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65人,麻风病畸残矫治手术3例,向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890余件。
通过建立社会化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和区残联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全区已有24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十一五”残疾人康复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区累计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入学190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助学贷款和 给予2000—3000元生活费用资助,累计资助大、中专学生25名,资助资金5.5万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区残联在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站”等“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基础上,2009年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招聘1名法律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2009年投资265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筹备,2011年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6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5万元更新了区残联电脑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区残联独立门户网站和残疾人数据库;2008年安排10万元为乡镇残联添臵了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接入设备。在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中累计投入105万元用于创建经费,投入60万元用于创建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各乡镇均配备了残联理事长,2010年3月在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持证上岗,每人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补贴。各村(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已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康复医疗和实施重点康复项目,提高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自食其力的本领,有6400余名残疾人改善功能,融入社会。通过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25名残疾学生 走进大中专校门。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孙以明、汤如虎、张守春、徐海燕等11名盲人通过保健按摩培训,有2人在家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所”、有9人外出打工;刘中华、陈生林、林兆生、张明莆等一批残疾人通过帮扶,已成为当地致富能人。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文体活动,选送2名残疾人在省歌咏比赛上获奖,有8名残疾人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有1名残疾人亲友当选中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省残联专门协会副主席,有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我区赵集镇残疾人运动员陈业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夺得反曲弓站姿射箭个人铜牌、团体银牌,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通过改善民生,扶残解困,保障残疾人生活,残疾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残健共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通过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激发残疾人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主要工作体会: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政府是主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残疾人事业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强化政府行 为,督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几年来,我们每开展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从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批转实施,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改善民生“助残工程”的实施, 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无不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关残疾人重要活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能亲自参加;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残疾人工作研究,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部门协作是关键。残疾人遍布各个地方,残疾人事业渗透各个领域,是涉及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能够全面涵盖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业务工作之中,制定计划,同步实施。实践证明,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参与是合力。我区残疾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5.63%,有残疾人的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五分之一,残疾人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所有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工作都会与残疾人发生联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 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残联需务实。残疾人联合会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中是主角。几年来,区残联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正是有了这些务实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还需要配齐配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难以满足,一部分残疾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我区残疾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工作难度大;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仍很艰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也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精心指导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市委1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目 标,以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为抓手,达到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全面贯彻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根据市民政、财政、卫生、残联《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的通知》精神,2009年7月1日建立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今年初将不符合低保条件而纳入低保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目前,全区重残人员纳入低保的有1560人、纳入生活救助的有4136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区残联于3 月份在全区进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普查登记,共查出符合发放条件的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885名,省补资金91.87万元已经到位,残疾人护理补贴已由银行部门打卡发放,完成了目标。
3、确实抓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政策。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任务。
4、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通过协调,目前全 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构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突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是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要求,区残联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9月2日,区政府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将残疾人托养中心纳入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整体考虑,在王营镇老年公寓南侧规划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占地面积7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土地证正在审批,建设图纸已提交设计,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
二是突出残疾人康复服务。第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首批开展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第二,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目前153名残疾儿童全部在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治疗,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大力推进“三助一给”康复项目,救助贫困家庭聋儿20名进行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助残日”期间为50名听力障碍老年人捐赠助听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彩电50台,为贫困下肢重度残疾人捐赠轮椅车250辆。在成功创建省级“无白内障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活动,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50例。根据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药品救助实施办法》,自2007年7月份开始对我区3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连续免费给药三年,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截至今年已成功运作3年,“三助一给”康复项目全部超额完成任务。三是突出残疾人就业解困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和组织残疾人外出务工等途径,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通过开展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和创建区残联残疾人扶贫基地活动,全区已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16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三)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3月份进行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持证上岗。二是加快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乡镇残联全部配臵了电脑和互联网设备,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严格评定标准,规范发证程序,完成了二代证换发任务。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力度,目前,全区已采集基础信息52000人,残疾人入库人数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五是抓好残疾人维权工作,区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集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六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税代征保障金170万元。
三、“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构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必须树立“总结、提升、创新”的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法,实现残疾人事业五个转变: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一般性向长效性,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区5.2万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21个乡镇和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康复工作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2人。村(社区)康复站设臵达标8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建档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21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社区康复训练率 达到30%、家庭康复训练率达到40%,机构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开展成人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工作。
4、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主城区建立1所“阳光家园-康复工场”,全区范围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30个。
5、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大三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6、配合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7、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成果,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达到手术复明,超额完成市残联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及家长培训任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8、开展省级“精神病防治无障碍区”创建活动,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全区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
﹙二﹚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000人次。特殊教育的学前教育、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3、积极开展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4、在普通中、小学校推行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把淮阴区特教学校办成一所集聋教、盲教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中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特殊教育机构。
﹙三﹚培训与就业
1、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本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4、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财政、残联等部门要认真组织 实施对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大中专学生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介机构介绍残疾人就业给予职介补贴,对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残疾人予以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优先租赁场所等形式安臵残疾人社区就业。
5、民政、国税、地税部门要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计算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6、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10家。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场所。做好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民政部门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低保”和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孤残、老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三无”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财政部门要适当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标准。
2、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对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3、残疾人全部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4、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要给予一定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扶贫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残疾人,并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残困户脱贫1000户。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
3、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1年要建成并投入使用,指导和管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乡镇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10个。
﹙六﹚维权
1、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教育。
2、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
3、加大对全区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做到检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维护 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
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多层次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需要。
﹙九﹚无障碍设施
1、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新建或改建社区住宅、公共设施时,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提高无障碍意识,认真听取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机构的意见。
3、有关部门要依据法规、规定,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已损坏无障碍设施及时修复,确保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十)组织建设
1、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2、加强对残疾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残疾人人才数据库,选拔更多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3、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4、依托区政务外网,完善区残联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区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和覆盖全区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四、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区残联将紧紧围绕上级残联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爱心淮阴”、小康淮阴的总体要求,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基础、开好局。
一、制订《淮阴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根据中、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应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纲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加大投入,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四是要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是要把眼前和长远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预期目标上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转变,二、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三、从一般性向长效性转变,四、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转变,五、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二、康复工作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者队伍,开展全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录入残疾人信息库服务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个性化”服务打基础。
2、投入10万元,新建3个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培训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总体达到5个,“十二五”末乡镇全部建成。村(社区)设臵康复站达2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
3、继续实施“三助一给”项目,免费安装助听器20只、聋儿语训30名,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为下肢重残捐赠轮椅车200辆,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00名。
4、继续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四期。
5、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康复项目由 1个增加到3个以上。
6、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三、培训就业工作
全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残疾人100人以上;开展农村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6期以上,培训残疾人200人以上;区残联单独举办残疾人“电动服装缝纫”、盲人保健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班3期,培训残疾人150人左右。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3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争达200万元。
四、扶贫救助
1、利用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救助残疾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救助10名以上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困难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学以上教育。
2、动员和组织全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160户以上残困户脱贫。
3、协调民政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五、托养工作
1、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7月投入使用,设立托养床位100张以上,托养残疾人100人以上。
2、乡镇建立托养机构5个以上,开展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六、宣传文体工作
1、召开淮阴区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
2、举办一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选拔一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区法治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民主法治又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建设“法治××”,是我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
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区建设“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建设“法治××”,就是全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我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一、十一五期间,“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法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法治××的总体目标
制定并实施《2006—2010年法治××建设规划》,创建“法治××”建设新平台,探索运行具有××特色的法治模式。到2010年,基本实现我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利得到全面实现和保障,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
(三)法治××的具体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
2、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
3、有比较完备的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措施和规范性文件;
4、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廉洁、公正透明;
5、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建成“三a”(人民安居、投资安全、社会安定)城区;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服务百姓的理念和能力普遍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
8、广大公民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9、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10、法律服务体系完备,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
二、“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一)区委对建设“法治××”实施集中统一领导
各级党(工)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建设“法治××”的决策,切实负起责任,把“法治××”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统一考核。要定期听取汇报,经常分析“法治××”建设状况,及时了解“法治××”建设工作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职能作用
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要围绕区委关于建设“法治××”的部署,制定近期工作规划和实施要点,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法治××”建设工作部署的情况,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法治××”建设工作。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普法办)由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机构,立户列编,与区司法行政部门合暑办公,配备1名同级专职副主任、1名科级干部和2名专职工作人员。区普法办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解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分类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党(工)委、(党组)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对“法治××”建设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三)建立完善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方针,以提高社区妇女整体素质、组织妇女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为目标,发挥组织优势,构建社区妇女工作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以社区妇女工作的发展推进全区妇女工作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家庭为载体,依托社区人力、文化、阵地资源,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楼幢、巾帼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巾帼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秦淮优秀妇女典型事例,动员社区妇女积极参与秦淮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家政学校分校、下岗女工服务站和维权工作服务站三大阵地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主要措施
(一)营造妇女创业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在社区妇女中开展深入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妇女树立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投身社区建设和全区经济建设工作中;组织妇女群众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大力宣传创业女性典型,在全区形成有利于妇女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着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妇女的特点,进一步开展“四自”、“四有”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广大妇女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塑造新形象;结合妇女的实际需求,举办家政服务、托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妇女在社区创业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妇女社区创业主题活动。以争创“巾帼文明社区”、“巾帼岗位明星”为主要内容,鼓励广大妇女在经济建设和社区建设中显身手,多贡献;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社区再就业服务站的作用,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创办适应社区群众需求、适合女性特点的社区服务实体。依托社区妇联,协调社会力量,掌握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
(四)深化巾帼文明社区创建。继续扩大巾帼志愿者队伍,做到活动经常化;进一步完善家政学校、妇女维权站、社区下岗再就业指导站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为妇女群众开展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以“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争创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展创建活动领域,丰富创建活动内容,再创建一批盛市、区巾帼文明社区和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站(点)。
(五)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美德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为内容,进一步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创业型、奉献型、学习型、和睦型家庭和个人,评癣推荐一批市、区五好文明家庭。
(六)深入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以“学习的家,快乐的家”为主题,抓好妇联干部、楼幢组长、巾帼志愿者、学习示范户四支力量,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家庭成员能力素养。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广大妇女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等活动,举办社区演唱会、社区舞蹈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社区广大妇女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弘扬新时期社区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八)不断完善妇女维权机制。以深入社区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为重点,继续抓好妇联区、街道、社区三级信访网、维权咨询投诉热线和社区维权预警机制的建设,发挥维权志愿者、帮教志愿者等志愿工作者队伍的作用;拓展妇女维权渠道,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调处家庭矛盾和纠纷,力争群众来信来访结案率达98%以上;加强基层妇女维权干部和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实现从行政维权到依法维权的转变;广泛开展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爱护妇女的氛围。
(九)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法制咨询,组织开展学法活动,引导社区妇女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把服务基层、服务妇女儿童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重视解决妇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 篇6
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08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XX-XX年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08-2010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XX年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10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
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XX年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10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10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秦州区完成十一五规划情况】推荐阅读:
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工作计划05-10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0-07
校前区规划05-20
区防汛救灾情况汇报07-04
章丘区刁镇最新规划10-19
区残联工作情况汇报05-27
区春季灭鼠考核情况小结07-16
区妇联工作情况汇报08-25
江苏县产业集聚区规划06-17
区个体的税收征管情况汇报07-06